人教版必修四《雨霖铃》教案 (一)

合集下载

《雨霖铃》教案(7篇)

《雨霖铃》教案(7篇)

《雨霖铃》教案(7篇)《雨霖铃》教案1学习目标:1、学问与技能:了解柳永及其词的特点,感受品尝词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反复吟咏,感受词的节奏美、音韵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本词“伤离别”的悲凉情怀。

一(课前预习)一、简介柳永(约9xx—10xx)北宋(朝代)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景佑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

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纵不羁,终身潦倒。

柳永博学多才,被称为“才子词人”,是词史上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长调)的词人。

其词多描绘都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对宋词的进展有确定的影响。

有作品集《乐章集》。

二、把握生字词凄()切骤()雨都()门凝噎()暮aǐ()良chén()好景今xiāo()云xiāo()三、课文对译上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时值深秋,暮色苍茫,你送我到长亭,骤雨刚刚停留,寒蝉发出凄凄悲鸣。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在都城门外设宴饯别,却因将要分别没有了心情;多想再留恋一会,船夫却催着动身。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握着手泪眼相互注视,心中有千言万语却一句也说不出。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想到这一别越去越远,千里烟波之上,暮霭消沉,楚地的天空宽阔无边。

下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自古以来,多情人离别都很哀痛。

离别之时若能有个好天气,或许能略微冲淡些愁绪,却遇上个冷落清秋,叫人如何承受得了。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晚酒醒梦回,我身在何处呢?或许我的小船停靠在岸边,只见习习晨风吹拂着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梢头。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离别以后虽然还会有良辰好景,却无人共赏,等同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离别了恋人,虽有万千深情蜜意,又能向谁来倾吐呢?四、全词内容概括这首词描写了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外地漂泊时和心爱的人依依惜别的苦痛心情。

高中语文柳永《雨霖铃》教案

高中语文柳永《雨霖铃》教案

高中语文柳永《雨霖铃》教案语文《雨霖铃》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宋词相关知识,及柳永词作的特点和创作风格。

2积累字词及名句,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过程方法1通过感受形象,领会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和所表现出来的意境美,体会作者低沉伤感之情。

2品味语言,学习艺术特色,掌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使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古人离别时幽怨伤感之情,伤离别,重真情。

教学重难点:1、掌握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掌握鉴赏诗歌的技巧,做到“举一反三”。

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点拨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离别是永恒话题,穿越时空,永驻于岁月长河。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江淹《别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

----徐志摩《再别康桥》二、词的相关知识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

慢词是宋词主要体式之一,“慢”是延长引伸的意思,歌声延长,就唱鍀迟缓了。

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

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按创作风格分,大致可以分成婉约派和豪放派。

三作家作品简介(1)(约980--约1053年),福建崇安人,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狂放不羁,擅长词曲,熟悉许多歌妓,经常流连于秦楼楚馆,为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还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当时有人向仁宗举荐他,但仁宗闻其名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何用浮名,且填词去!”遂落第。

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后,别无出路,只好以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苏州、杭州一带过着流浪的生活。

《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雨霖铃》的作者柳永及其创作背景。

(2)使学生掌握《雨霖铃》的基本内容、意境和表现手法。

(3)使学生学会运用描绘景物、抒发情感等手法进行诗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讲解、讨论、欣赏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雨霖铃》的艺术价值。

(2)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雨霖铃》在古代诗词中的地位和影响。

(3)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感受到《雨霖铃》中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对《雨霖铃》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诗歌在表达情感、抒发思想方面的独特作用。

(3)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尊重文学艺术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雨霖铃》的基本内容、意境和表现手法。

(2)学会运用描绘景物、抒发情感等手法进行诗歌创作。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雨霖铃》的艺术价值。

(2)如何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雨声,引导学生感受雨的氛围,激发学生对雨的联想和想象。

(2)介绍《雨霖铃》的作者柳永及其创作背景,使学生对《雨霖铃》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教学内容:(1)讲解《雨霖铃》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2)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雨霖铃》在古代诗词中的地位和影响。

(3)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3. 教学活动:(1)讲解:教师讲解《雨霖铃》的基本内容、意境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2)讨论:分组讨论《雨霖铃》在古代诗词中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学生对《雨霖铃》的理解和感受。

(3)欣赏:播放《雨霖铃》的朗诵视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创作: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活动,要求学生运用描绘景物、抒发情感等手法进行诗歌创作。

4.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雨霖铃》的基本内容、意境和表现手法。

第二单元《雨霖铃》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第二单元《雨霖铃》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雨霖铃》教案教学目标1、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深刻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

3、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品味语言,把握意境。

2、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3分钟)同学们都很喜欢周星驰的电影《大话西游》吧?里面有一段台词很经典,你们还有印象吗?“曾经有一段美好的爱情摆在我面前,我没有好好地珍惜,直到失去后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

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对她说:“我爱你”如果非要加一个期限的话,我希望是:一万年。

”周星驰的对白一时被奉为经典,不知有多少痴男怨女为之报不平,为之流泪难过,觉得这便是最大的痛苦。

可是今天我要说的是假如有一段美好的爱情摆一对恋人面前,这对相爱的人可以抓住可又不得不放弃,这,对恋人来说又是何等的痛苦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柳永笔下的《雨霖铃》,去感受那一份离愁别苦。

二、作者及常识简述(3分钟)首先,我们先一起来看一些我们有必要掌握的文学常识。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柳永,何许人也?一个仅仅用102个字就能将离愁别苦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的人。

(一)词牌名《雨霖铃》(二)作者简介(三)写作背景三、整体把握,初步感知作品的内容和思想感情(3分钟)大家通过预习知道,这是一首离别词。

生离比死别更让人伤心,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下面,我们一起欣赏朗读,初步感悟词人的缠绵悱恻的离愁别绪。

1、听“配乐朗读”,让学生沉浸在离愁别绪的伤感氛围里。

2、学生通过听朗读,概括作品的思想感情基调(板书:感情:无奈、伤痛、眷恋)四、学生齐读,描绘画面,加深对作品的整体认识。

(5分钟)别林斯基说过“诗人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大凡一首好的诗或词,都是诗中有画,具有自己独特的意境、风格。

请同学们再跟着示范朗读齐读一遍,注意节奏,同时发挥想象,把词描绘成画面。

(小组讨论后代表回答)明确:三幅画面a 、刚下过雨的傍晚,京城门外的帐篷下,一男一女举杯对饮,桌上摆满美酒佳肴,但两人都郁郁寡欢,情绪低落,停杯放筷不吃,四目相视,忧伤难言。

《雨霖铃》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

《雨霖铃》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

《雨霖铃》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雨霖铃》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1《雨霖铃》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一、课程背景《雨霖铃》是唐代诗人柳永的代表作,是一篇较长的绝句诗。

此诗是柳永的自嘲和抒发爱情不遂之情的产物。

学习此诗,不仅能加深对唐诗的理解和欣赏,还能感受到古人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二、教学目标1.了解柳永的生平背景和诗歌创作的特点;2.理解《雨霖铃》诗歌的真正含义和转折点;3.感悟《雨霖铃》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和情感,体验古人情感世界。

三、教学内容1.柳永的生平背景和诗歌创作的特点课堂上,老师可以让学生了解柳永的生平背景,如他的身世、性格和生活经历等。

同时,配以柳永诗歌的赏析,让学生了解柳永的诗歌创作特点和流派,如他的小调词和绝句诗等。

2.《雨霖铃》诗歌的真正含义和转折点学习《雨霖铃》时,教师可以逐句逐句地解读诗歌的含义。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柳永用“雨霖”来形容铃声?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柳永的抒发的情感有哪些?重点解读转折点:“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到“乱乱翻翻,总总这这,道道涟涟”这一段,柳永用“乱乱翻翻”和“总总这这”来交替并列,和之前冷清凄惨的语调形成鲜明的对比。

讲解这一转折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转折,体会到人生的波澜,从而感悟到生命的真谛。

3.感悟《雨霖铃》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和情感,体验古人情感世界学生在了解了柳永的生平背景和《雨霖铃》的诗歌含义后,可以通过诗歌朗诵、情感表演和心得分享等方式感悟诗歌的内涵和柳永抒发的情感。

通过此过程,不仅能感悟到古人的情感世界,还能加深对人生的思考和反思,从而增强自我认知和生命意义的探究。

四、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通过提问、讨论、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从而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自学能力。

2.情感表演法在课堂上,老师可以运用情感表演法,让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中提取情感原料,表达出对《雨霖铃》诗歌的感悟和理解,从而增强学生的情感素养和表达能力。

高中语文必修四《雨霖铃》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四《雨霖铃》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四《雨霖铃》教案教学博苑2012-02-10 05355d56b7b40102dug4高中语文必修四《雨霖铃》教案1教学目标(一)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品读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知识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体悟思想感情;(2)掌握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手法;(3)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三)能力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词的抒情基调教学重点感知作品内容,把握词的抒情基调。

教学难点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美读法讨论法问答法诵读法教学模式双主导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宋词可以分为两个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由此大家可知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特点。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雨霖铃》(板书)二.柳永简介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

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他通晓乐律,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也有很大影响。

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酌低唱的生活。

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

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

本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三.整体感知。

1、播放《雨霖铃》录音,让学生体会这首词,并谈谈听后的一个整体感受。

、(同学们听了这首词,你觉得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师能感受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吗?生能。

雨霖铃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雨霖铃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引导学生思考本课的学习目 标和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朗读《雨霖铃》并 纠正读音和停顿
讲授新课(30分钟)
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展示图片、播 放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雨霖铃》 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朗读课文(10分钟):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跟读,纠正字音和语调,引导学生 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讲解重点词句(10分钟):教师讲解课 文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 含义和表达技巧。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 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增强 学生的情感体验。
朗读指导法:通过朗读指导,培养 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感,加深对诗 歌的理解和感悟。
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预习、小组讨 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 中来,提高学习效果。
情境模拟教学:通过模拟真实的情 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提高实践能力。
重点字词:掌握课 文中的重点字词, 如“寒蝉凄切”、 “骤雨初歇”等。
理解课文内容:理 解课文所表达的思 想感情,把握文章 的结构和思路。
难点:对于一些难 以理解的句子和词 汇,需要重点讲解 和解释。
教学方法:采用讲 解、朗读、讨论等 多种教学方法,帮 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课文内容。
难点:体会作者情感,理解课文内涵及艺术特色

讲授法注意事 项:要注重启 发式教学,避 免“满堂灌”
现象
讨论法
添加标题
定义:讨论法是一种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交流、合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表达能力的教学方法。
添加标题
适用范围:适用于需要学生深入思考、探讨、交流的课程内容,如 文学鉴赏、历史事件等。

《雨霖铃》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雨霖铃》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雨霖铃》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体会词中的凄清意境、哀伤离愁和融情于景、虚实相生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诵读,抓意象,品语言,析手法,入意境,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离愁,体味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

教学重点:体会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教学难点:能够准确区分虚境与实境,体会其作用教学过程:一、导入“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由柳永词作流传的广泛性导入。

二、初步感知词意1、诵读(个人读、集体读)2、这首词是写什么内容的?离别。

3、柳永在与何人告别?从词中找提示信息。

“执手相看泪眼”或者“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恋人补充背景:柳永在京中仕途不顺,但有一位红颜知己,可以给他感情的温暖和慰藉,现在,他要到外地做官了,前途未卜却要告别心爱之人,从此天各一方,相见无期。

4、柳永在离别时的心情会怎样呢?“伤离别”。

他把自己归入自古以来多情人的行列,并说自己的离情更难以禁受,因为离别恰逢冷落清秋节。

那清秋之景如何加重了他的离愁呢?三、缘景入情,赏析词中的景物描写,体会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感受离情。

(一)景物描写鉴赏(学生讨论、体会、发言,教师补充):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补充:炼字——“晚”。

古诗中出现的送别时间常是傍晚:卢纶《送李端》: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许浑《谢亭送别》: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拓展写愁情的相似诗句: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

”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抓离别诗常见的意象,联想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二)虚实结合手法1、由写景的词句引出虚写小结:以上诗句词人运用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来抒写离情,以哀景写哀情,营造了凄清的意境。

《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雨霖铃》的作者及背景。

2.学习并理解《雨霖铃》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3.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介绍《雨霖铃》的作者及其背景。

2.帮助学生理解《雨霖铃》的含义和意境。

3.分析《雨霖铃》的诗歌结构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内容1. 《雨霖铃》的作者及背景介绍《雨霖铃》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首诗,被誉为史上最长的七言律诗。

柳宗元是唐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一位政治家和思想家,以谏议有方而著称。

2. 《雨霖铃》的主要内容和意义《雨霖铃》描述了江南雨季的景象,通过细腻描绘雨声和思乡之情,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诗中穿插了对时令的描写,使诗的意境更加丰富。

诗的最后几段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雨季的雨声,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展示了柳宗元富有抒情力的文学才华。

尽管是古代的作品,但《雨霖铃》的主题和情感却具有普遍的价值,使人们能够产生共鸣,深刻体味到岁月的沧桑和人生的无常。

3. 《雨霖铃》的诗歌结构和表现手法《雨霖铃》是一首总共有一百六十八句的七言律诗,采用了押韵和对仗的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诗的语言更加生动。

整首诗的结构分为六段,每段的内容和情感都有所变化。

通过这种分段的方式,作者展示了雨季的变幻和人物的心境的转变。

采用了对偶的表现手法,使得整篇诗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得以保持。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介绍《雨霖铃》的作者及背景(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柳宗元的生平和作品,重点介绍《雨霖铃》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步骤二:共同阅读《雨霖铃》(1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朗读《雨霖铃》,帮助学生理解诗的内容和情感,并指导学生注意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步骤三:分析诗的结构和意义(20分钟)教师向学生解析《雨霖铃》的结构和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诗的主题和情感,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柳永词两首雨霖铃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柳永词两首雨霖铃教案

格一课堂教学方案章节:必修四课时:1课时备课人:郑旭二次备课人:附赠材料教师教学中最容易犯的错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最容易犯的错误是:让学生看到自己情绪失控,让学生轻易就突破了自己的底线。

下面简单举几个例子,可以直观地说明教师在课堂上犯类似错误时会有怎样的表现因生气而在讲话时提高嗓门讲话时咬牙切齿。

脸憋得通红。

●双手环抱胸前,目视天花板,或许还在不耐烦地跺脚。

●摆出吹胡子瞪眼的表情·朝学生大喊:“够了!去办公室等我!”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相信你对这些行为一定并不陌生也许某些行为在各自的同事中就能见到。

但你也许会问,这有什么大不了呢?学生偶尔会招人生气,会挑战教师的耐心,当然有时难免会突破教师的底线一这就是问题所在!教师的底线绝对不可以让学生摸透。

课程在上课之前,请先问问自己下面几个问题你曾因为学生而生气吗?你是否曾因为“中了学生的计”而感到不爽?你是否曾经让学生看出来他们的举动已经让你愤怒到失去理智?(每个人可能都会有至少一两次类似的经历。

)当学生发觉已经探到了你的底线,他会做什么?请围绕下面几个主题仔细思考一下自己的教学。

作为教师,经常出现的重大错误就是让学生知道他们能够影响教师的情绪。

教师如果表现出不满,学生就会觉得自己得逞了。

他们会认为自己成功地控制了教师的情绪。

●可以让学生看出你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而感到失望,但要分清,对他们的行为感到失望和让自己的情绪受他们影响是完全不同的。

●另外,为学生的行为负责是完全正当的,并且要坚持从专业的角度对学生的所做所为尽到自己的责任,但不能任由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不受控制接下来,请仔细想想,你在自己的课堂上应该如何以冷静专业的态度来应对学生的不当行为,如何避免感情用事。

简单举几个例子示例:课堂上有学生不断弄出声响。

教师已经多次提醒该学生,可是他依然我行我素。

面对这种情形,应该如何应对?示例:某堂课上,学生正在独立完成各自的练习,有一个学生却在座位上无所事事,此时应如何应对?示例:个别学生在课堂上嬉笑,引起了其他学生的注意,这严重影响了课堂秩序,此时应如何应对?示例:有一个学生满面愁容地走进教室,看得出他在外面被别的学生欺负了,作为发现这个迹象的教师,应该如何应对?示例:课堂上有学生和教师顶嘴,并且措辞十分不当。

柳永词《雨霖铃》教学设计(通用11篇)

柳永词《雨霖铃》教学设计(通用11篇)

柳永词《雨霖铃》教学设计(通用11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柳永词《雨霖铃》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柳永词《雨霖铃》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柳永词的特点,感受评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学习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1.反复吟咏,整体把握词的内容,感受词的音律美。

2.品味语言,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浓浓的离情。

2.领略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培养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雨霖铃》是必修四第二单元第一课《柳永词两首》的第一首。

本单元主要涉及宋词,而柳永在宋代词人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他是宋代第一位专力写词的文人,他是词史上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的词人,他是婉约词派的创始人。

所以教材把他安排在本单元的第一课,也是高中课本宋词的第一课,凸显了其重要性。

通过本课的学习,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的能力。

《望海潮》和《雨霖铃》是柳永的代表作品,建议在教授时把《雨霖铃》放在第一课时,因为学生有先入为主的思维,而这首词更能体现词人的婉约风格,还有,《雨霖铃》这首词感情细腻,可分析的内容较多,理解了这首词,对于《望海潮》的分析就变得简单而且水到渠成了。

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对宋词的接触较少,通过对初中阶段诗歌的学习,已经能感受其中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及突出重点的措施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情景交融与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突出重点的措施:一是在教学时间分配上要适当多一点。

二是板书时重点内容要放在显眼的地方。

三是用具体、生动、贴切的事例来说明重点内容,对非重点内容可以少举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设计三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设计三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设计三篇第一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领会宋词婉约派的艺术特点;把握词的意境,感受词中浓浓的别情;掌握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白描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鉴赏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感情,带领学生用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学习名句鉴赏的方法,感受词中浓浓的别情。

三、教学难点:掌握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白描的手法。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情境法、研讨法五、教具准备:PPT课件flash朗读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导语(先看《送别》歌曲视频,情境导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当我们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那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一缕缕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就会从平平仄仄里飘出,打湿我们的双眼。

现在我们就走进柳永的《雨霖铃》,一起感受离别诗词的万种风情。

(二)资料助读(幻灯片1-5)1、关于柳永(约987——1053)1)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

福建崇安人。

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他是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由于仕途上遭遇坎坷,失意无聊,往返于秦楼楚馆,流连坊曲,在乐工和歌妓们的支持下,这位精通音律的词人,创作了大量合于歌唱的新乐府(慢词)。

柳永开创了婉约词派,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

2)柳永大约在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

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

谁知第一次考试没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

”等了5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高中必修四《雨霖铃》教学设计

高中必修四《雨霖铃》教学设计

高中必修四《雨霖铃》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必修四《雨霖铃》教学设计(通用8篇)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人教版高中必修四《雨霖铃》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高中必修四《雨霖铃》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

2、鉴赏名句,理解善于铺叙、融情与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3、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意象,探究意境,体味情感。

【教学方法】感悟法、鉴赏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江淹;“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李白;“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三、诵读、感悟学古诗词贵在诵读。

只有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才能体验词人的情感,进入词的意境,从而获得独特的审美享受。

1、学生结合注释自由诵读。

2、听朗读录音。

体会本词的情感。

3、理思路,分层次。

柳词善于铺叙。

为把个人的离别之情写得缠绵悱恻、哀婉动人,本词从时间和地点上进行了铺叙,不仅写了离别之际,而且写了离别之前,甚至还设想了离别之后;不仅写了眼前之景,而且写了想象之景。

请从时间的角度为本词划分层次。

四、分层指导诵读1、别前:[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前三句借用哪些意象,勾勒出怎样的意境?寒蝉、长亭、骤雨;重在勾勒环境,烘托凄凉悲苦的气氛。

2、别时:[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极写饯别心情,借酒消愁却无绪饮酒。

真是“愁肠已断无由醉。

酒未到,先成泪。

”两情依依、难分难舍之际,客船不断催促。

读出依恋-矛盾、痛苦、无奈、埋怨。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细节描写。

离别之痛淋漓尽致,令人肝肠寸断。

“执手”能换成“牵手”或“握手”吗?牵手:和朋友散步时一般会牵手,心情是愉悦的,与这首离别词的情境不符。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第4课《雨霖铃》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第4课《雨霖铃》教案
词作开头这三个句子字字写景,而字字传情,景物特征与人物心情水乳交融,正所谓字字情,声声泪,营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令人顿生许多愁啊。
2.诗中有两句写动作的诗,最能表现诗人的离别之苦,是哪两句?情人离别的方式,作者在这里用“执手”,而不用“吻别”“拥别”“话别”或是“挥手告别”甚至是“挥着手绢”等方式,为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表现了不想分别但不得不分别的无奈、痛苦的心情。这是古人常用的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 “兰舟催发”,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少了点含蕴缠绵,但却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可见留恋之情浓。
4.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情?请用几个形容词加以概括。
明确:惆怅、凄苦、悲凉。
一个“念”字,表明了下面的景物是想象的、虚构的:漫漫旅途中,只有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空阔的楚天。那浩渺的烟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那沉沉的暮霭,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忧伤相似;那空阔的楚天,更让人感觉到别后的孤寂和前途的渺茫。这些景物描写不是简单的写离情别意,而是更多的渗透了作者的“前途黯淡,归期渺茫,命运难测”的身世之感。同时也暗示出情侣的分别将是久远而漫长。这些想象实际是词人内心深处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绪的形象化显现。正如王国维先生所说的那样,“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柳三变这首牢骚歌被广为传唱,竟传到了皇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三年后,他再次参加科举考试,这次好不容易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又把他给勾掉了。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三变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我是奉旨填词。” 之后柳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
明确: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高中语文4柳永词两首雨霖铃第一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教案

高中语文4柳永词两首雨霖铃第一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教案
二、作者简介
柳永简介(略)
三、创作背景
柳三变这首牢骚歌被广为传唱,竟传到了皇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三年后,他再次参加科举考试,这次好不容易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又把他给勾掉了。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三变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我是奉旨填词。”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无不悲伤地离别,偏偏又在这冷落凄清的深秋时节,叫人怎能承受?今晚酒醒我身在何处呢?也许是泊舟杨柳岸边,晨风习习,天空挂着一钩残月。这一去经年累月,就算遇到美好的日子、美好的景物,也形同虚设。即使有千般情意,又能跟谁诉说!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全》导学案
一、情境导入
二、讲授文学常识与故事背景,学生了解
⑤课堂
小结
⑥布置作业及预习任务
一、新课导入
有关离别的诗词名句: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3、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某某。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四、整体感知课文
1.听录音,注意正音和节奏
2.指读,注意诗歌基调。本词是词人与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离别场景,因此与“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诀别的悲壮不同,是“凄苦”。
3.结合注释理解词意,描述诗意:
秋蝉的鸣叫凄凉急切,面对着暮色中的长亭,一阵暴雨刚刚停歇。在京城门外设帐饮酒饯别,却没有好心情,正当难舍难分之时,行船的人催着要出发。手拉着手泪眼相望,哽咽着竟然说不出一句话来。想到我这次要一程又一程的离别远去,舟行千里,水上雾霭朦胧,夜晚浓云笼罩着的南方天空是多么深远辽阔。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 第4课 《雨霖铃》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 第4课 《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并理解词境词情。

2、学习简单词律。

3、感受词的魅力,引导学生走进古典文学。

教学重点:1、朗读诵读。

2、品味意境和情感。

3、填词作品展示。

教学难点:1、品读词作。

2、景色与情感的融合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二)朗读诵读:(引导学生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1、学生齐读。

2、引入词律,依据平仄、断句、押韵训练朗读。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 初歇。

---丨丨--丨丨丨-丨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 催发。

--丨丨-丨-丨丨---丨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丨丨--丨丨丨-丨-丨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丨丨丨-丨--丨丨--丨-丨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丨丨--丨丨--丨丨--丨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丨丨-丨丨-丨丨--丨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丨丨---丨--丨丨-丨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丨丨丨-丨--丨丨--丨3、分组朗读。

(二)赏析探究:(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在朗读思考的基础上赏析词中美丽的景色和真挚的情感,体会词的艺术手法。

)1、词中写的是什么事情?抒发的是什么情感?2、找出写景的词句,想一想句子中情和景是如何结合的。

3、找出表现人物形象行为和抒情的词句,思考表达的情感。

4、在朗读中体会词的美丽的景色和真挚情感。

景色美:凄美、清幽、寂寥、哀婉真感情:依恋、离情、思念、悲伤5、艺术手法: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渲染。

(三)对比阅读:(借助教师填词习作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词中情景融合的手法。

)1、与《雨霖铃》填词习作对比。

雨霖铃(柳志耘)2006年父亲和姐姐相继病逝,十年生死相隔,作词以怀。

清明时节,踏归途尽,思亲心切。

丝雨绿帐叠峦,潇潇处,绕膝提携。

两处坟茔遥对,望柳絮纷歇。

举泪眼,天际怆然,鸿雁飘零千山暮。

十年浩渺阴阳隔,恸悲哀,催得肝肠裂。

凄戚跪伏黄沙,纸钱灰,归尽三界。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4.2《雨霖铃》教案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4.2《雨霖铃》教案1
三、整体感知:
这首词写的是什么?
——作者与他心爱的人依依惜别的痛苦心情。
1.写作背景作者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便觉得痛苦万状。
2.所以,这首词的的感情基调是——哀婉、悲伤、凄清的。同学们在朗读的时候就要读出这种情感了。
①师:这写什么?(写情)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②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正在难舍难分之际,船家催促出发,此时此刻,离别的痛苦达到顶点。
③“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
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南门。
他精通音律,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雨霖铃》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
2.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品位诗词意像,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介绍宋词的时候说过,宋词可以分为2个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

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雨霖铃》教案

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教案执教教师:平顶山市叶县高中辛要东【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柳永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凄清意境和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2.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诗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朗读中品味词的意境。

2.体味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2.引导学生分析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1. 诵读法2. 点拨法3. 讨论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雨霖铃》MV 多媒体文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课前播放邓丽君MTV《雨霖铃》)语言导入邓丽君深情、甜美的歌声深深地打动了我们,那么是谁为她作的词呢?(柳永)对啊!一千多年前的一个秋天,这位多愁善感的词人,为生计所迫,不得不离开京城,离开自己的心上人。

此次离京,他前程迷茫,归期难料,心情黯淡,痛苦万状。

当时正值傍晚时分,刚下过一场冷雨,眼前黄叶飘零,耳畔寒蝉哀鸣,词人百感交集,挥毫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这就是——《雨霖铃》(板书),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近柳永,走进《雨霖铃》。

(课件展示教学目标)二、了解柳永及其对后世影响。

1、找生谈柳永。

师(播放媒体文件MV《品读柳永》)(课件资料补充):据说,仁宗皇帝闻其名,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遂落第。

以后在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流浪了一个时期。

死之日,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于南门外。

然而,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贡献巨大:生齐读:(课件柳永贡献)北宋词至柳永而一变,柳永发展了长调的体制,善于用民间俚俗的语言和铺叙的手法,组织较为复杂的内容,用来反映中下层市民的生活面貌,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受到广大百姓的喜爱。

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二.整体感知指导诵读1、学生通读课文,初步感受文章内容。

师问题:本首词抒发的是什么感情(板书)?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师(播放康桥老师多媒体朗诵文件《雨霖铃》)感受哀婉低沉的感情基调。

《雨霖铃》试讲稿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雨霖铃》试讲稿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雨霖铃》试讲稿(附配套教案)(一)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柳永及其写作风格。

2.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体会整首诗的思想感情和创作目的。

3.掌握诗中的意象,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联想能力。

4.有节奏地朗读诗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体会整首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情感激趣,导入新课课前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送别》,让同学们一起跟唱。

营造哀伤凄美的离别氛围。

教师接着引导:今天我们再次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继续来欣赏柳永的《雨霖铃》,感受别离词的千种风情。

二、整体感知,奠定情感1.提问:词中描写了离别的哪些情景?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词,总结情景。

明确:情景——饯别时暗淡、低落的心情,船要出发时难舍难分的痛苦,设想中“今宵酒醒”后的凄凉、怅惘,日后“良辰好景”不再的极度孤独、无聊。

2.提问:直接表现作者情感的词句是什么?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3.请学生代表配乐朗读,。

教师指导。

4.齐读,边读边想象,理解词意。

三、赏析意象,品味手法第一,学习上阙,重点学习融情入景的写法。

1.提问:“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

2.提问:这一句词人用了什么样的手法?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回答。

明确:起笔用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的手法,不仅捕捉了晚秋景物的特点,写出所见、所闻、所感,而且酝酿出足以触动离愁别恨的气氛和情调。

3.提问:“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句写了什么?明确: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4.提问:“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是眼前之景还是想象之景呢?要求:学生思考后回答。

明确:由眼前的实景转入到想象的情景,虚实结合的写法,体会全词缠绵悱恻、凄凉清丽的意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霖铃》教案一、设计思想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通过教学媒体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初步赏析词的意境、艺术手法和语言特色的能力。

以诵读为辅助,以诗词鉴赏为纽带,带动词句的理解和思想内容的分析及艺术手法的运用。

本文作者柳永是北宋婉约派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词具备了雅俗并举的风格,他的最享盛誉的羁旅行役词——《雨霖铃》更是做到了雅不避俗、俗不伤雅、雅俗兼容、和谐共适。

词中通过对惜别场面和别后情景的描写,抒发深沉的离情别绪;通过秋景的衬托,写出男女恋人分别时的万千愁绪。

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把握词中意象,品味词中优美的意境,体会融情入景、虚实相生、雅俗兼容的写作技巧,进而培养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提高文学审美品位。

按“听美文—读美词—品美意—赏美韵”的步骤进行,力求获得语感、美感、情感的熏陶,积累与运用兼容。

二、教学步骤导入新课:学生唱李煜词《虞美人》(以唱代背检查上节课内容),带出热烈的课堂气氛。

解读作者,明确目标(均用投影展示):(1)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柳永的资料,教师略加补充。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第一步:美美地听——感受词的语言美。

播放Flash课件,学生听情感真挚的配乐朗读。

(1)第一次听:进行语感熏陶,注意节奏。

(2)第二次听:感受词的意境,注意情感的运用。

第二步:美美地读——语感训练。

(1)第一次读:再播放Flash课件,学生小声仿读。

(2)第二次读:教师范读一小节,作节奏指导,学生自主朗读训练。

(3)第三次读:抽检学生朗读情况,来个小比赛,看谁朗读得最好。

(先抽两个学生分别朗读上片和下片,由同学评价,若认为自己朗读得更好的,可以向他们挑战)第三步:美美地品——把握意象,品味意境,掌握技巧。

1.老师作诗词鉴赏技法指导(1)由意象品味意境。

(2)语言:理解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有象征意义的词、用典等。

(3)写作技巧:把握写作技巧。

2.小组讨论(1)找意象,说作用。

(幻灯片上逐一展示有关意象的词及其表达的感情)明确:意象:寒蝉长亭骤雨兰舟烟波暮霭楚天晚杨柳岸晓风残月作用:渲染惆怅伤感之情(2)找出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说表达的情感。

明确:无绪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难分难舍)良辰好景虚设更与何人说(惨不成欢)(3)写作技巧的探讨:请同学们回顾诗词常见的表达技巧,说说本词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补充相关的写作技巧: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以乐写哀,以哀写乐)。

3.个人体悟请闭目凝神,通过意象想象离别场面,品味词中美的意境,然后说说你感受到的意境。

(学生各抒己见,同学们评点谁的感悟最好)4.小组交流讨论鉴赏词中美的词句,说说你认为写得最美、感受最深的词句美在哪里?(学生开始堂上发言,其他同学评点,教师点评穿插其间)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赏析发言,要准备足够的应对材料,以便生动自如地应答学生的发言。

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美在捕捉到有特征的秋景来渲染气氛,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美在用白描的手法,极为传神地写出了千言万语又无言以对,泪眼相看,难分难舍,情意绵绵的眷恋之情。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美在展现了一个别后的暗淡景象,衬托出旅人前途的渺茫,情人相见之无期,充满无边无际的离愁之恨。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美在将杨柳、风、残月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为一幅画,使离人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深感眼前的孤单,并渴望团聚,言尽而意无穷。

又让这幅画出现在“酒醒”之后,让离人产生了浓烈的“举杯消愁愁更愁”之感,昨日离别情景历历在目,眼前凄清景象,前路“千里烟波”却还须前行,离心爱的人更远,真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而“晓风残月”写出别后心境的凄凉冷落,“杨柳”则更添愁思。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美在写出诗人别后的孤寂,艺术地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

5.评选佳句对比同学们谈的美句,结合刚才的评价,你认为哪一句是最美、最传神的千古名句。

明确: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注意不可一锤定音,允许百家争鸣)6.交流学习体会,学生小结7.课外延展,能力迁移运用本节学到的知识鉴赏张先的《江南柳》,并与本课学的《雨霖铃》相比较,说说它们的异同。

江南柳张先隋堤远,波急路尘轻。

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

何况自关情。

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城上楼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

明确:同:都写别情,都描写了别时的典型环境。

都写了别后,都是情景相生。

异:柳词想象别后远行的情景,虚实相生。

张词着重写送行者别后情景,而未写别时情事。

8.课外练笔用形象化的语言描写你所经历的一段愁或喜。

要求:①体裁不限,也可填词作诗。

②要写真情实感,不得无病呻吟。

第四步:美美地唱——感受美妙的韵律。

(1)播放Flash课件,欣赏美妙的旋律和极富悲情的演唱,品鉴柳词美妙的意境。

(2)再播放Flash课件2次,同学们伴着音乐学唱。

(3)再播放Flash课件(去掉图像和原唱),让学生在音乐声中以唱的形式背诵课文。

三、教学启示美词美教,将词中美的内容集聚起来,将语感、知识、技法、情感等连接成几个板块,让学生通过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学习,真正感受到趣、美、乐。

一堂课下来,学生集听、读、品、唱于一体,交流讨论热烈而有创见,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热情高涨,真正做到了把课堂交还给学生。

语文教研组长点评:古代诗文的阅读,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

这是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本文正是以这样的理念来设定教学目标,诵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让学生感受辞句章法、风格情调、意蕴理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感悟评析,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唯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而不偏”。

这样的古诗文教学应该能真正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文的感受力和理解力。

在重视诵读的同时,教师充分发掘课外的教学资源,将歌唱艺术引入课堂,以美妙的歌声来创设情境,以唱促背,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更能提高背诵的效率,值得肯定。

雨霖铃一、设计思想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通过教学媒体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初步赏析词的意境、艺术手法和语言特色的能力。

以诵读为辅助,以诗词鉴赏为纽带,带动词句的理解和思想内容的分析及艺术手法的运用。

本文作者柳永是北宋婉约派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词具备了雅俗并举的风格,他的最享盛誉的羁旅行役词——《雨霖铃》更是做到了雅不避俗、俗不伤雅、雅俗兼容、和谐共适。

词中通过对惜别场面和别后情景的描写,抒发深沉的离情别绪;通过秋景的衬托,写出男女恋人分别时的万千愁绪。

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把握词中意象,品味词中优美的意境,体会融情入景、虚实相生、雅俗兼容的写作技巧,进而培养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提高文学审美品位。

按“听美文—读美词—品美意—赏美韵”的步骤进行,力求获得语感、美感、情感的熏陶,积累与运用兼容。

二、教学步骤导入新课:学生唱李煜词《虞美人》(以唱代背检查上节课内容),带出热烈的课堂气氛。

解读作者,明确目标(均用投影展示):(1)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柳永的资料,教师略加补充。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第一步:美美地听——感受词的语言美。

播放Flash课件,学生听情感真挚的配乐朗读。

(1)第一次听:进行语感熏陶,注意节奏。

(2)第二次听:感受词的意境,注意情感的运用。

第二步:美美地读——语感训练。

(1)第一次读:再播放Flash课件,学生小声仿读。

(2)第二次读:教师范读一小节,作节奏指导,学生自主朗读训练。

(3)第三次读:抽检学生朗读情况,来个小比赛,看谁朗读得最好。

(先抽两个学生分别朗读上片和下片,由同学评价,若认为自己朗读得更好的,可以向他们挑战)第三步:美美地品——把握意象,品味意境,掌握技巧。

1.老师作诗词鉴赏技法指导(1)由意象品味意境。

(2)语言:理解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有象征意义的词、用典等。

(3)写作技巧:把握写作技巧。

2.小组讨论(1)找意象,说作用。

(幻灯片上逐一展示有关意象的词及其表达的感情)明确:意象:寒蝉长亭骤雨兰舟烟波暮霭楚天晚杨柳岸晓风残月作用:渲染惆怅伤感之情(2)找出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说表达的情感。

明确:无绪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难分难舍)良辰好景虚设更与何人说(惨不成欢)(3)写作技巧的探讨:请同学们回顾诗词常见的表达技巧,说说本词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补充相关的写作技巧: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以乐写哀,以哀写乐)。

3.个人体悟请闭目凝神,通过意象想象离别场面,品味词中美的意境,然后说说你感受到的意境。

(学生各抒己见,同学们评点谁的感悟最好)4.小组交流讨论鉴赏词中美的词句,说说你认为写得最美、感受最深的词句美在哪里?(学生开始堂上发言,其他同学评点,教师点评穿插其间)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赏析发言,要准备足够的应对材料,以便生动自如地应答学生的发言。

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美在捕捉到有特征的秋景来渲染气氛,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美在用白描的手法,极为传神地写出了千言万语又无言以对,泪眼相看,难分难舍,情意绵绵的眷恋之情。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美在展现了一个别后的暗淡景象,衬托出旅人前途的渺茫,情人相见之无期,充满无边无际的离愁之恨。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美在将杨柳、风、残月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为一幅画,使离人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深感眼前的孤单,并渴望团聚,言尽而意无穷。

又让这幅画出现在“酒醒”之后,让离人产生了浓烈的“举杯消愁愁更愁”之感,昨日离别情景历历在目,眼前凄清景象,前路“千里烟波”却还须前行,离心爱的人更远,真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而“晓风残月”写出别后心境的凄凉冷落,“杨柳”则更添愁思。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美在写出诗人别后的孤寂,艺术地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

5.评选佳句对比同学们谈的美句,结合刚才的评价,你认为哪一句是最美、最传神的千古名句。

明确: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注意不可一锤定音,允许百家争鸣)6.交流学习体会,学生小结7.课外延展,能力迁移运用本节学到的知识鉴赏张先的《江南柳》,并与本课学的《雨霖铃》相比较,说说它们的异同。

江南柳张先隋堤远,波急路尘轻。

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

何况自关情。

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城上楼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

明确:同:都写别情,都描写了别时的典型环境。

都写了别后,都是情景相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