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郭嵩焘西方文明观的思想价值

合集下载

历史学论文 郭嵩焘外交思想刍议

历史学论文 郭嵩焘外交思想刍议

郭嵩焘外交思想刍议摘要:郭嵩焘是清末第一任外交公使,也是其所处时代的一位颇据争议性人物,面临世情之大变,他洞悉中国不能在闭关自守,而应走向世界。

于是他从实际出发,认真分析中外历史现状,谋求新的中外国家之间的交往关系,提出了一整套特色鲜明、系统可行的外交思想,并就是时之中国外交战略提出设想,这无疑具有巨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郭嵩焘据理而行应付之方外交思想【Abstract】Guo Songtao, the first diplomatic envoy in the end of Qing dynasty, and he was also a very controversial figure in his time. Facing the great change of the world, Guo Songtao knew clearly that China couldn’t keep the door closed to the outside world any more and should open itself to the world. Thereupon, after analyzing the historical situation home and abroad seriously and also considerating the Chinese national realities, he put forward a practicable diplomatic system which had its own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try to seek the new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Meanwhile, he held a blueprint about the diplomatic strategy at that time. Undoubtedly, these have the profound significance to the history and reality.【Key words】Guo Songtao practice on the morality way to handle diplomatic thoughts郭嵩焘,湖南湘阴人。

浅析郭嵩焘的外交思想_林东梅

浅析郭嵩焘的外交思想_林东梅

第36卷 第5期 城 市 学 刊 V ol. 36 No.5 2015年9月 JOURNAL OF URBAN STUDIES Sept. 2015浅析郭嵩焘的外交思想林东梅山东师范大学( 齐鲁文化研究院,济南 250000)摘 要:晚清第一位驻外公使——郭嵩焘是近代第一个正式领衔中国出使西洋带领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国人在中国由传统化外交向近代化外交转型的关键期郭嵩焘以其独到和极具远见的视角处理中外。

,关系他认真考察国情和夷情认为与西洋的外交应该秉持以。

“”“”,礼相待以理制胜的原则他提出的和平、,外交思想非常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他认为中国的外交主线应该是循理在对外交往中要通情要达理。

“”,,,要知法要知己知彼其外交思想的形成和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中国传统外交模式的转变进程由于时,,。

代局限其外交思想于当世未产生深远影响但作为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广为后世称颂和借鉴,,,。

关键词郭嵩焘外交思想形成背景思想精髓:;;;中图分类号:K 249.3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 issn. 2096-059X.2015.05.021 文章编号:2096-059X (2015)05 0101 05郭嵩焘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出生)于湖南湘阴县城西光绪十七年,(1891年卒字伯)。

琛号筠仙曾经在玉池山躲避祸乱因此又有,,,别号玉池山农玉池老人也有学者称其养知先、,生郭嵩焘在政治外交等领域造诣深厚是晚。

、,清时期蜚声国内外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的论述。

及著作甚是丰硕已经刊行的有养知书屋文,《集十二卷史记札记五卷使西纪程》、《》、《》二卷玉池老人自叙一卷郭嵩焘日记、《》、《》四卷湘阴县图志三十四卷湘阴郭氏家、《》、《谱十卷等》。

近代学者对郭嵩焘的研究自其逝世开始但,真正以现代观点对郭嵩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却始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时任南开大学教授的,蒋廷黻先生是最早以现代视角对郭嵩焘进行研究的学者蒋先生认为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郭嵩。

郭嵩焘眼中的西方教育

郭嵩焘眼中的西方教育
左 右 。一 处 教 授 英 文 , 处 专 门 给 洋 人 子 一
关 键 词 :郭 嵩 焘 西 方 教 育 教 育设 施 教 育 内容 养 人 才

郭 嵩 焘 是 清 末 地 主 阶 级 开 明 派 的 代 表 ,其 在 17 - 17 86 89
恢 宏 的 气 势 不 得 不 令 他 刮 目相 看 ,仅 仅 为 了 维 护 大 英 博 物 馆 , 国 政 府 每 年 就 得 花 费 十万 英 镑 。 这 座 智 慧 之 塔 , 某 英 在 种程 度上 , 是西方 近代精神 的守护 神与开 拓者 。这里 , 便 早 已 是 一 个 缩 小 的 寰 球 , 吐 纳 着 世 界 的 气 息 。 多 少 人 由此 出 发 , 向不 同 的巅 峰 。 …在 参 观 法 国 国 立 图 书 馆 的 时 候 , 走 他 也 看到 了数 量庞 大 的藏书 , 二 十九类 , 中包 括化 学 、 分 其 医 学 、 学 、 学 等 。 同 时 , 法 两 国 在 国 内不 遗 余 力 地 兴 学 , 律 史 英 建 设 学 校 。 在 游 历 了 英 国 的 牛 津 大 学 、 拉 斯 哥 大 学 , 国 格 法 的矿务学 院 、 巴黎 政 治 学 堂 等 高 等 学 府 之 后 , 嵩 焘 看 出 了 郭 西方对 于文 化教 育事业 的投入 十分 巨大 , 为重 视 高等 教 尤 育 。他 认为西方 的“ 狄” 夷 已经 不 同于 以 往 中 国 历 朝 历 代 不 知礼 义 的 “ 狄 ” 他 们 将 教 育 作 为 国 家 实 力 的 象 征 , 而 建 夷 , 因 立 了 众 多 规 模 宏 大 的 博 物 馆 、 书馆 和 大 学 , 认 为 西 方 的 图 他 强 大 正 是 建 立 在 这 些 精 神 层 面 的 东 西 之 上 , 此 他 建 议 政 因 府 在这些新 式教育设 施上 加大投入 。

走向世界还是回归传统——郭嵩焘、刘锡鸿思想比较研究

走向世界还是回归传统——郭嵩焘、刘锡鸿思想比较研究

多, 以诸夷各置 为家业 , 则交相借也 , 以独力制船 , 有事 我 必
不能如其多 , 以陋习既深之人力制船 , 必不能如其坚, 不坚以 , J 郭嵩焘极为留
以制夷” 的思想。咸 丰六年 (86 , 15)郭替 曾国藩 到浙江筹 饷 ,
心西学 , 细心考察身边的西洋事物 , 十分推崇魏源“ 师夷长技 顺便到 上 海 “ 海 并 火 船 之 奇 , 为 涤 公 ( 国藩 ) 洋 观 兼 曾 觅 器”2。这次沪上之行令郭 大开 眼界 , L J 他在上海拜访 了英法
有兴味的问题 。他们同属“ 学而优则仕” 的传统士大夫 , 共事 多年 , 耳濡 目染“ 坚船 利炮” 带来 的欧风美雨 , 以维护摇摇 都 欲坠 的清王朝为己任 , 更重要 的是 , 两人一 同走 出国门, 接受 了欧洲资本主义文 明 的洗 礼。他们 的身份相 同, 经历相似 ,
志向一致 , 缘何思想 观念南辕 北辙 、 个人 恩怨也到形 同水火
里助译 的王韬和李善兰 。这次 与洋人 的交往和对西洋事 物 的观察为郭嵩焘补充了不 少感性认识 , 西方 比中国先进的印 象初步形成 。成丰九年 (89 , 提出在天津设 局 ,如法 仿 15)他 “
耳” J 3如果完全从 自 的角度来考虑 ,则结营陆地 , L。() 6 卫 “ 得
人即可 自固 , 所需乎 轮 船”' 无 L 。他 认为 , J 夷人 擅长海 上作
要, 于是才 有 同文馆 的产生。而它 的最初设计 师就 是郭嵩
焘。可见 , 郭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主张“ 师夷长技 ” 的。 第一次 鸦片 战争爆 发时 , 郭嵩焘在 浙江学 政罗文 俊幕 中,亲见海防之失 , “ 相与愤然言 战守机 宜, 自谓忠义之气 , 不 可遏抑”I … 。战争 的失败 促使郭嵩焘 开始思考 “ 洋患” 问题 , 从此走上 了一条 主张“ 向西方学 习” 的不 归之路。郭嵩焘亲 历两次鸦片战争 的失败 , 痛心疾首 , 认为 战争 失败是 由朝廷 不通夷情而制定荒谬错乱 的外交政策造成 的。郭 氏认为“ 彼 有情可 以揣度 , 有理可以制伏”2, 中国一 味怕 、 蛮 、 L而 J 诈、 蠢。 非但如此 , 中国“ 通市二百 余年 , 交兵议 款又二 十年 , 始终 无

浅谈郭嵩焘政治思想

浅谈郭嵩焘政治思想

系院:历史文化与民族学院班级:09级历史系一班学号:200916031130 姓名:蒲云红浅谈郭嵩焘的政治思想摘要:本文主要谈论郭嵩焘的政治思想的变化发展历程。

郭嵩焘的政治思想基本上以出使英法前后分为两个阶段,他前期的政治思想基本上是基于传统的政治观上,主要是明君、贤臣和顺民的基本模式与民本思想。

出使英法期间,在深入的了解西方的政治体制后,他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通过学习西方文化,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

进而他大胆的抨击秦汉以来的封建专制制度,赞赏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表现出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向往。

关键词:郭嵩焘政治思想变化郭嵩焘(1818——1891),湖南湘阴人,学名先杞,后改为嵩涛,字伯琛,号筠仙,别号玉池山农、玉池老人。

在光绪二年(1876)以兵部侍郎的身份出使英法。

他一生仕途坎坷,曾先后三次去官,他的思想基本上以出使英法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主要是咸丰、同治时期:后期以出使英法为标志,思想发生巨大变化。

一郭嵩焘早年的主要政治思想郭嵩焘生于晚清,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传统的士大夫,这是因为他的阶级地位和家庭出身,以及他早年深受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前期的政治经历所决定的。

因而他前期的政治思想基本上建立于传统的政治理念上,即明君、贤臣与顺民的基本模式和孟子以降的民本思想。

1、明君他在论及汉代议政制度时,表达了对“明君”的向往。

他写道:“汉时国有大政,公卿会议,下逮议郎,皆可直摅所见,上赞军国之至计,人主亦常屈群议而从之。

言者不以为器,大臣不以为恩,天子亦不以为功。

故以为听言之广,后世无若汉者,惟其以实不以文也,抑惟天子以天下之政公之天下,而人能自效其诚也,今之叔皮(汉代班彪之字)不难其人,而能与朝廷之议者,旷世无由一见。

人才何由而兴,国政何由而善哉【1】。

郭嵩焘十分推崇汉代的这种君相分权共治的制度,主张“以天下之政公之天下”,【2】公开政治,避免专制独裁与暗箱操作,建立一种宽松互补的政治决策机制,才能人才兴且国政善。

浅谈郭嵩焘“穷究本末”洋务思想

浅谈郭嵩焘“穷究本末”洋务思想

133教育现代化·2016年9月第26期高等教育DOI:10.16541/ki.2095-8420.2016.26.060浅谈郭嵩焘“穷究本末”洋务思想曹中俊(南京师范大学 泰州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摘 要:郭嵩焘是清末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思想家,也是旧时代中先知先觉的一个新人物,郭嵩焘的“穷究本末”洋务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郭嵩焘洋务思想理论,不仅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也对当今中国深化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有着些许资鉴的意义。

本文将从郭嵩焘通商为富国之本、政教为治国之本、风俗人心为立国根本这三个方面阐述他的“穷究本末”洋务思想,并且联系当前中国一些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拙见。

关键字:郭嵩焘;“穷究本末”;洋务思想;作用郭嵩焘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农历三月初七出生在湖南湘阴县,名嵩焘,字伯琛,号筠仙。

郭嵩焘出生时,正值清王朝逐渐积重难返,他虽在知天命的阶段遇到了“同治中兴”,但那也只是“中国保守派的最后抵抗”。

郭嵩焘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外交家、政治家、思想家,他的一生极具传奇色彩,他的治学、教育、伦理、军事、经济、外交及洋务等思想已然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 “穷究本末”观的洋务思想在1875年上奏的《条议海防事宜》中,郭嵩焘正式地提出了向西洋学习的“本末观”,显示出他在思想上不同于同时代洋务健将的闪耀点。

奏折中,已在不同的层面使用“本”、“末”这一哲学观来阐述自己的思想,其“本末”观包括“以通商为本”,“以政教为本”,“以人心风俗为本”三个不同层面。

郭嵩焘在出使英法后结合自己的感受,又将“本末观”的思想体系作了进一步的完善和细化。

(一) 以通商为富国之本郭嵩焘出使西洋后对比中西,发现西方诸强国的政策制定者都十分重视商业。

尤其是近邻日本皇太子为了找到商业发展之路,多次参加巴黎万国博览会。

反观中国,却仍以农本商末思想为主导,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浅析郭嵩焘西方文明观的思想价值

浅析郭嵩焘西方文明观的思想价值

浅析郭嵩焘西方文明观的思想价值摘要:郭嵩焘是晚清政府正式任命的第一位驻外大使,代表了晚清政府的近代外交变动,其所见所闻以日记的形式记载流传下来,有《使西纪程》和《伦敦与巴黎日记》两种,对所到西方国家认识新鲜而深刻,并有很多反思性思考时常让郭氏“慨叹无已”。

本文试图从文明角度解读郭氏的先进思想。

关键词:郭嵩焘;西方文明;晚清思想一、万物皆备孔夫子,一窍不通郭先生郭嵩焘(1818年-1891年),字筠仙,湖南湘阴人。

1847年中进士,1853年,随曾国藩组建“湘勇”。

1875年初任福建按察使。

1877年起,任清政府驻英公使,后兼任驻法公使。

1878年8月被清政府召回,从此闲居。

1891年病逝。

郭嵩焘常以知洋务而自诩:“京师知者独鄙人耳!”,他因洋务而名声大起,但也因洋务而谤议天下。

而其见解的确比一般人深刻:文艺者,蹈虚之学,实用之而实效。

天文算学,徵实之学也,而可以虚应乎?……此则人才之不振而圣学治攻之所由每下而愈况也。

①上述议论实质上涉及到了对于现代天文算学的认识,在反思传统中国人才观、教育观后,明确指出中西差距所在,也渐进触及到了对于西方实用科学的思考。

对实学的反思表现在直观上就是对于西方经济的思考:夫欲使中国火轮船与洋人争利,待恃官置之一二船无当也。

使商民皆得制造火轮船以分洋人之利,能与洋人分利既能与之争胜无疑矣!②近代早期的西向者以一种朦胧的形态去反思文化的差异,不自觉地探索文化中国的命运、反思中西文明差距实质是近代早期启蒙者反思中西战争命运差距的第一步自然反应。

与西方进行商战的思想比早期维新派提倡的商战要早出很多年,的确显示了郭嵩焘独特的眼光,但是沉思和迷惑并行,理想与现实时常有着惊人的差距,中国在维持虚文传统的文化思维中拒绝一切企图变革的思想因子,以保守主义的态度来治理这个濒临灭亡的民族和国家。

在现实中寄托理想,而历史在选择了郭嵩焘时,既给了他机遇也给了很多的挑战。

二、漫游西海而独醒,直面现实却困顿郭嵩焘因为“滇案”而成为清政府第一个驻外大使,其在赴西途中,通过自己的观察记下了很多独特的见解,其中对于中西文明差异有初步的反思,郭嵩焘在这种巨大的差异中并没有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他力图从深层次反思中国落后的原因和当时现实的弊端:西洋赋敛繁重,十倍中国,惟务通商贾之利,营立埔头,使其人民有居积之资,交易数万里,损益盈虚,皆与国家同其利病,是以其气常固。

论郭嵩焘的外交思想

论郭嵩焘的外交思想

论郭嵩焘的外交思想新邵三中:王亚君郭嵩焘以近代著名外交家闻名于世,其外交思想在近代史学研究中褒贬不一。

偏重于他主和外交思想的,就会认为郭嵩焘与李鸿章是一丘之貉,是卖国主义、投降主义,认为他是地地道道的“买办外交官”;强调他向西方学习、主张仿行西法的,则认为郭嵩焘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甚至达到了早期维新思想的高度。

如何客观评价郭嵩焘的外交思想,对于全面把握郭嵩焘思想的整体性极为重要。

一、超越“华夷界线”,主张开放,主张向西方学习中国近代史上的外交观,指的就是对待西方列强的态度、原则和方针。

千百年来,在封建社会传统观念中生长起来的士大夫阶级,思想上一直把中国当成唯一的世界文明中心,而把边境以外的一切民族都称之为“夷狄”,一律予以轻视与排斥。

华夷之别、夷夏之辨成为中国传统的对外观念的基本内容。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炮火轰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它把中国历史纳入到世界历史的行程之中。

而中国封建士大夫们仍茫然无知,他们把传统的对外观念自然地转化为对西方列强的态度:视西方各国为“夷狄”、“野蛮”之邦,认为“天朝臣服中外,蕞尔夷邦,何得与中国并论”(注:嘉庆谕旨,见陈慕禄《中国近代史》。

)。

因此,必须“严夷夏之大防”,实行彻底隔绝;只能“用夏变夷”,而决不能“用夷变夏”。

郭嵩焘作为中国最早一位亲临西方世界的高级官员和高级知识分子,他不仅学习了解西方的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还涉及西方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人心风俗等方面,对西方文化有较深层次的认识。

郭嵩焘认为洋患生于中国,乃是近代中国的一大变局,是势之使然。

因此,他反对“严夷夏之大防”,主张开放。

他说:“茫茫四海含识之人民,此心此理所以上契于天者,岂有异哉?而猥曰‘东方一隅为中国,余皆夷狄也’,吾所弗敢知矣!”(注:《郭嵩焘日记》第三卷,第814~815页。

)何况近世技术发达,“七万里一瞬而至(注:《养知书屋文集》卷十一。

),要封闭、隔绝恐怕也难以做到。

郭嵩焘道论的哲学精神

郭嵩焘道论的哲学精神

郭嵩焘道论的哲学精神【摘要】郭嵩焘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的道论思想贯穿于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中。

在他看来,道是宇宙的根源,是万物的本原。

他认为,道具有绝对性和永恒性,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存在。

在道的理解上,郭嵩焘注重求道、悟道、行道,主张追求道的本真实质。

在道德观念方面,他强调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认为人应当以道为依归,以道为准绳。

在人生态度上,他提倡谦逊、宽容、谨慎和坚韧不拔的品质,倡导追求内心的平和与淡泊。

对于自然的看法,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倡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郭嵩焘道论的哲学精神影响深远,对当代仍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借鉴。

【关键词】郭嵩焘,道论,哲学精神,哲学思想,道的理解,道德观念,人生态度,自然,当代意义,影响与启示1. 引言1.1 郭嵩焘道论的哲学精神郭嵩焘道论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学说之一,其哲学精神蕴含着深刻的人文思想和价值取向。

郭嵩焘认为道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的根源和统一原理,是一种超越人类认知的绝对存在。

道既包含了事物的存在和变化规律,又蕴含着因果关系和道德规范,是人类修身养德的根本道路。

在郭嵩焘看来,道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绝对存在,是一种超越个体利益和欲望的绝对规范。

在郭嵩焘的哲学思想中,道既是宇宙的运行规律,又是人类道德行为的准则。

只有遵循道的指引,才能实现自我修身、增长道德智慧,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

道德是人类行为的准则,是人类自身与他者和谐相处的基础。

在郭嵩焘看来,道德不仅是个体行为的规范,也是社会生活的基石,只有遵循道德准则,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和谐稳定。

郭嵩焘道论的哲学精神体现了人类对宇宙规律和人文道德的探索和实践,是中华文明传统中的重要精神遗产。

通过对郭嵩焘道论的深入研究和理解,可以更好地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道德准则,对当代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 正文2.1 郭嵩焘道论的哲学思想郭嵩焘道论的哲学思想是一种融合了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的综合性哲学体系。

从郭嵩焘之使西日记看他的思变和进学精神

从郭嵩焘之使西日记看他的思变和进学精神

从郭嵩焘之使西日记看他的思变和进学精神在我国近代史上,有一个人也因为一本日记而火了一阵子。

这个人就是郭嵩焘,日记的名字叫《使西纪程》郭嵩焘(1818年—1891年),字筠仙,湖南湘阴县人。

他是湘军创建人之一,是曾国藩的部将,是与李鸿章左宗棠等齐名的晚清名臣。

在1876年,他奉慈禧之旨出使英国,并奉旨写好日记,以便督查。

他老老实实地做了,所写的日记也由当时的总理衙门以《使西纪程》之名刊印出来。

日记的内容,也就是他在国外的见闻。

他这样描写伦敦:“街市灯如明星万点,车马滔滔,气成烟雾……宫室之美,无以复加。

”他对伦敦的港口评论说“条理之繁密乃至如此”。

他还说西洋也有两千年的文明。

他出使英国,在当时的人们眼里,已是一名可人人唾骂的“卖国贼”“慕洋犬”“汉奸”。

“日记”一出,更是被认为大逆不道,是华夏之耻。

在那些守旧的朝臣看来,夷人怎么会有文明呢?与郭一块出使英国的副使某人,更是打小报告给清廷,列了三宗大罪。

第一条,就是在参观英国炮台时,郭大使竟然因为寒冷披了一下洋人的大衣,有辱国体。

第二条,就是巴西国王来英国访问,在出席欢迎仪式时,郭大使居然站起来向巴西国王表示了欢迎,大损天朝形象。

第三条,清人听戏通常是两手拱立,但郭大使在白金汉宫听音乐会的时候居然拿了节目单看,完全是在模仿洋人装逼。

这三条罪状,现在着来,如同儿戏,但在那时,居然使朝野上下,舆论哗然,在郭嵩焘出使英国的第二年,即1877年,满清帝国竟出现了一场轰轰烈烈地批判“汉奸”的运动,批判对象就是年近六旬的郭嵩焘,主因当然是他出使英国的做为和他所写的日记。

慈禧也出尔反尔,撒了郭的职,对日记则毁版禁书,连郭本人也差点被监禁问罪了。

奇怪的是,这本《使西纪程》,却在明治维新后不久的日本火了。

事异时移,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对郭嵩焘的功过也渐渐有了明确的认识,给了他公允的评价:他是近代洋务思想家,是中国职业外交家的先驱,是中国十九世纪末维新派的先声,是超越时代的先行者。

郭嵩焘西学思想述评

郭嵩焘西学思想述评

郭嵩焘西学思想述评
吴雪玲
【期刊名称】《齐鲁学刊》
【年(卷),期】2006(000)004
【摘要】作为晚清思想家,郭嵩焘清醒地意识到国家的强盛不能单纯依靠军事,而必须有相应的政治制度、经济实力、科技文化和风俗人心来辅成.为此,他对西方民主政体、教育制度和风俗教化进行了较为全面、细致的考察.郭嵩焘不仅敢于正视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而且对于中国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的弊端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欣赏、接纳、学习西方政教、文化的胆识和见解,使郭嵩焘跳出了洋务派体用观的窠臼,在西学东渐的道路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思想的深刻和超前使郭嵩焘具有比同时代人更为高瞻远瞩的思想理念,也使他不可避免地成为思想解放的寂寞先驱.
【总页数】4页(P48-51)
【作者】吴雪玲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日照,27682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
【相关文献】
1.先行于西学踯躅于理学--郭嵩焘"本末"思想评析 [J], 姚曙光
2.西学的输入与晚清古文的新变——郭嵩焘外交日记《使西纪程》的文化解读 [J], 吴微
3.传统与西学冲突的悲剧——近代学人郭嵩焘人生解读 [J], 杨姿红
4.郭嵩焘解庄与思想的创造性转化——以郭嵩焘解“逍遥游”与“齐物论”为例[J], 陈仁仁
5.郭嵩焘探求西学的主要途径 [J], 成晓军;张卫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郭嵩焘的文化思想

郭嵩焘的文化思想

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郭嵩焘的文化思想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专门史指导教师:***2003.5.1摘要郭嵩焘文化思想内容丰富,自成体系,其形成和发展与郭嵩焘的文化背景密不可分,有一变迁的过程。

从时间上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来考察:接触西学以前为早期,主要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以出使国外为一界限,又可分为两个阶段,是对西方文化认识深入的过程。

这三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离的,之间有着前后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从内容上看,其文化思想发展主要表现在哲学基础、人文教化、中西学术思想、人心风俗以及政治文化思想这几个方面。

本文试从以上纵横两方向结合来对其文化思想进行梳理,以求能准确的把握其思想。

/在未接触洋务之前,郭嵩焘走的是传统士大夫之路,潜心于经史,深受传飞凳受化的熏陶。

他对传统文化并不是照搬照抄,而是有着自己的见解。

及至接触洋务接触西学后,郭嵩焘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他继承了王夫之的“道器观”,将之改造为以文化为内涵的“道器观”,作为中西方文化认识的哲学基础。

他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由“本末论”到“道器多元论”的过程。

1875年郭嵩焘首次提出西方立国“有本有末”,但当时其对西方文化认识尚比较肤浅。

在出使英国后,郭嵩焘亲身接触到西方文化,通过不断的考察,他对西方文化的内涵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明确提出西方有道,中国无道。

否定了当时的“西学中源”说,提出“道器多元论”。

郭嵩焘全面考察了西方文化,对中西方文化进行了多方面的比较。

在人文教化方面,郭嵩焘批判中国重虚的学风,赞赏西方重实的教育方针;提倡学习西方的教育制度。

他主张容实学与中国的道德教育之中,在科举制上,相应的实行实学也可求仕。

在中西学术思想方面,郭嵩焘不仅对中国传统学术研究颇深,而且对西方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都颇为关注,并有一定的见解。

他在中国提倡向西方全面学习,在西方则积极的宣传中国文化。

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在人心风俗方面,他对中国的旧习进行了剖析,并详细考察了西方的风俗体系,提出借鉴西方之俗改造中国虚骄之气的新观点,为近代国民性改造引进了新思路。

郭嵩焘对近代西方文化的体认-最新年文档

郭嵩焘对近代西方文化的体认-最新年文档

郭嵩焘对近代西方文化的体认自近代西学东渐以来,“如何认识和对待西方文化”是一代代知识分子努力思考和致力探索的一个基本问题。

19世纪的中华民族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郭嵩焘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思考“西方文化的优劣”“如何对待西方文化”等命题。

一方面,郭嵩焘精于办理洋务,且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仅关注西洋器物、更触及器物之上的西洋精神文明,并由此提出许多独到的见解和可行的主张;另一方面,作为一个传统的儒家知识分子,郭嵩焘深怀忠君爱国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其对西方世界的进一步认识。

笔者以为,郭嵩焘对于西方文化的体认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不可否认,郭嵩焘是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进人物,为国人认识西方、观察世界开启一扇窗口。

历史人物是认识时代特征的载体和媒介,当前探析和梳理郭嵩焘对近代西方文化的认识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维护皇权:郭嵩焘学习和借鉴西洋文化的前提和目的在古代中国,“学而优则仕”是绝大部分文人士子奉为圭臬的信条,郭嵩焘深受这一理念的影响。

郭嵩焘仕途坎坷,但他始终维护封建皇权,把为君主排忧解难视为读书之人的使命。

道光二十年(1840年)九月,郭嵩焘开始担任浙江学政罗文俊的幕僚。

亲身经历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郭嵩焘更加坚定为国奋斗的理想。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咸丰皇帝去世,慈禧、慈安两太后垂帘听政,朝廷变故让郭嵩焘始料不及。

但当朝廷有危难之时,他亦不辞辛苦,奉命出使英国,认真学习西方,每天用毛笔记录见闻和感悟。

他希望朝廷能够从天朝迷梦中警醒,悉心学习西方,寻求振兴富强之路。

郭嵩焘曾经同德国驻华公使巴兰德有过一次私人谈话,“而自天津定约至今二十年,并值圣躬幼弱,大臣无敢主事者。

此须候至十余年亲政后,能考求变通,始可望有前进之机”“愿巴大人深谅此等情形,稍俟之。

皇上亲政之后,从容劝导”[1]。

由此可以看出,在郭嵩焘的观念中,忠君与爱国是相等同的,维护封建皇权是士大夫义不容辞的使命。

郭嵩焘以“学而优则仕”“忠君爱国”等思想要求自己,也以此劝导别人。

郭嵩焘的_本末_观及早期现代化思想

郭嵩焘的_本末_观及早期现代化思想

洋务运动时期, 中国思想界在中西体用 的框架中正经历着痛苦的蝉蜕 , 士大夫的精 神世界因 千古变局 而变幻得错综复杂。郭 嵩焘的 本末 观典型地折射出历史时代的沉 重色彩 , 留下了中国人对中西文化问题及早 期现代化道路探索的思想轨迹。 一 郭嵩焘的 本末 观具 有丰富的 历史内 涵, 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 他借用 本 、 末 这对传统范畴, 阐述了关于学习西方、 自强图 存的观点。 光绪元年, 郭嵩焘在 !条议海防事宜∀ 折 中指出 : 西洋立国有本有末 , 其本在朝廷政 教, 其末在商贾、 造船、 制器, 相辅以益其强, 又末中之一节也。故欲先通商贾之气以立循 用西 法 之 基, 所 谓 其 本 未 遑 而 姑 务 其 末 者。 认为西方治国的根本是 朝廷政 教 , 从政治制度方面考察其强盛的原因, 并 批评洋务官员 , 舍富强之本图 , 而怀欲速之 心以急责之海上 , 将谓造船、 制器用其一旦之 功, 遂 可转 弱 为强 , 其余 皆可 不 问, 恐 无此 理。[ 1] ( P346- 347) 在同一奏折中, 他还说过, 窃 94
狄也。 其中都涉及到政治制度、 政治 体制方面的问题 , 要变革君民相隔的封建君 主专制体制 , 从郭嵩焘对洋务官员的批语言 论中也可看 出他对 政治改革 的追求 , 他说: 盖 兵 者, 末 也, 各 种 创 制 皆 立 国 之 本 也。[ 4] ( P190) 窃以为方今治国之要 , 其应行者 多 端, 而 莫 切 于 急 图 内 治 以 立 富 强 之 基。 希望洋务官员扩大学习西方的范 围, 不要仅限于军事领域。他与友人谈及洋 务大员舍本逐末。 至是问及西洋政教风俗 本源之所在, 且谓合淝伯相及沈幼丹、 丁禹生 诸公专意考求富强之术, 于本源处尚无讨论, 是治末而忘其本 , 穷委而昧其源也 ; 纵令所求 之艺术能与洋人并驾齐驱 , 犹末也 , 况其相去 尚不可以道里计乎 ! 季高近日在德 国购买机器 , 织布、 织羽呢 , 招集西洋工匠至 二百人 , 真是一力干将去。然吾犹惜其舍本 而务末; 即其 末节, 亦须分别 重轻缓 急。织 布、 织羽呢, 何类今时之急务哉? 吾于洋务, 稍能窥见其大 , 自谓胜于左季高。[ 3] ( P996) 可 见, 郭嵩焘对洋务官员学习西法中的短视之 举, 对其急功近利的做法, 是十分不满的, 认 为应将学习西方的重点放在政治方面, 通过 改革弊政 , 扫除洋务自强活动的制度性障碍, 创造有利于变革的社会政治氛围 , 振作士人 的精神 , 从而为求富求强铺平道路。郭嵩焘 把政治变革作为自强的前提 , 这正是他见识 过人之处。 三 在经济制度及经济结构方面 , 郭嵩焘认 为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提高商人的社会 地位 , 打破小农经济闭关锁国的格局, 引进西 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及经济组织方式 , 突破 以 农为本 的传统经济观念。前述!条议海防事 宜∀ 折中, 郭嵩焘就指出西方各国强盛的经济 基础 在广开口岸, 资商贾转运 , 出使英法, 他对这点有了更深的体会。赴英途中, 他通 过与马格里的交谈, 了解西方的船政及商政 96

超越时代的先行者——晚清首任驻外公使郭嵩焘对西方社团的认知

超越时代的先行者——晚清首任驻外公使郭嵩焘对西方社团的认知

超越时代的先行者——晚清首任驻外公使郭嵩焘对西方社团的认知姜毅征;王萌【摘要】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位驻英、法公使,郭嵩焘是晚清较早深入接触和认识西方社会文化的中国士大夫之一.使西期间,郭嵩焘深入考察了西方社会,在其日记中不仅记载了他出使期间的公务交往、政治观察等内容,还记载了他对西方各类社团的考察活动及认识与观感.这些记载散见于其日记中,几乎贯穿了郭嵩焘使外活动的始终,他对于西方社团的记载在日记中占有相当的比重,也颇有特色.相较于晚清其他使西官员的记载,郭嵩焘对西方社团的记载无疑是相当完备且深刻的.于郭嵩焘而言,对西方社团的体认不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他对于西方社会与文明的总体认识,还促使郭嵩焘更新和发展了他的社团观念.【期刊名称】《塔里木大学学报》【年(卷),期】2019(031)003【总页数】7页(P102-108)【关键词】郭嵩焘;社团;中西文化;洋务运动【作者】姜毅征;王萌【作者单位】塔里木大学历史与哲学学院,新疆阿拉尔843300;塔里木大学西域文化研究院,新疆阿拉尔843300;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52对于近代中国人而言,“社团”是一个熟悉且新鲜的词汇,社团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进入清代,顺治帝曾在顺治九年(1652年)与顺治十七年(1660年)先后两次颁布圣谕严禁结社,对结社活动加以限制和打击。

但从性质上看,中国古代的社团同现代意义上的社团存在很大差别。

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依然维持其禁止结社的态势,这一政策直至甲午战争以后才发生改变。

在此期间,以郭嵩焘为代表的开明士大夫开始主动接触和学习西方的现代社团制度,这也正是郭嵩焘作为一名超越时代的先行者的生动写照。

郭嵩焘是晚清重要思想家、外交家,湘军创始人之一,洋务派代表人物,近代中国第一位驻外公使[1]。

对西方社团的观感和认识是郭嵩焘对西方社会文化认知的重要部分,但迄今在学界,关于郭嵩焘的社团观仍未有系统的研究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郭嵩焘西方文明观的思想价值
摘要:郭嵩焘是晚清政府正式任命的第一位驻外大使,代表了晚清政府的近代外交变动,其所见所闻以日记的形式记载流传下来,有《使西纪程》和《伦敦与巴黎日记》两种,对所到西方国家认识新鲜而深刻,并有很多反思性思考时常让郭氏“慨叹无已”。

本文试图从文明角度解读郭氏的先进思想。

关键词:郭嵩焘;西方文明;晚清思想
一、万物皆备孔夫子,一窍不通郭先生
郭嵩焘(1818年-1891年),字筠仙,湖南湘阴人。

1847年中进士,1853年,随曾国藩组建“湘勇”。

1875年初任福建按察使。

1877年起,任清政府驻英公使,后兼任驻法公使。

1878年8月被清政府召回,从此闲居。

1891年病逝。

郭嵩焘常以知洋务而自诩:“京师知者独鄙人耳!”,他因洋务而名声大起,但也因洋务而谤议天下。

而其见解的确比一般人深刻:
文艺者,蹈虚之学,实用之而实效。


文算学,徵实之学也,而可以虚应乎?……
此则人才之不振而圣学治攻之所由每下而
愈况也。


上述议论实质上涉及到了对于现代天文算学的认识,在反思传统中国人才观、教育观后,明确指出中西差距所在,也渐进触及到了对于西方实用科学的思考。

对实学的反思表现在直观上就是对于西方经济的思考:
夫欲使中国火轮船与洋人争利,待恃
官置之一二船无当也。

使商民皆得制造火
轮船以分洋人之利,能与洋人分利既能与
之争胜无疑矣!②
近代早期的西向者以一种朦胧的形态去反思文化的差异,不自觉地探索文化中国的命运、反思中西文明差距实质是近代早期启蒙者反思中西战争命运差距的第一步自然反应。

与西方进行商战的思想比早期维新派提倡的商战要早出很多年,的确显示了郭嵩焘独特的眼光,但是沉思和迷惑并行,理想与现实时常有着惊人的差距,中国在维持虚文传统的文化思维中拒绝一切企图变革的思想因子,
以保守主义的态度来治理这个濒临灭亡的民族和国家。

在现实中寄托理想,而历史在选择了郭嵩焘时,既给了他机遇也给了很多的挑战。

二、漫游西海而独醒,直面现实却困顿
郭嵩焘因为“滇案”而成为清政府第一个驻外大使,其在赴西途中,通过自己的观察记下了很多独特的见解,其中对于中西文明差异有初步的反思,郭嵩焘在这种巨大的差异中并没有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他力图从深层次反思中国落后的原因和当时现实的弊端:
西洋赋敛繁重,十倍中国,惟务通商
贾之利,营立埔头,使其人民有居积之资,
交易数万里,损益盈虚,皆与国家同其利
病,是以其气常固。


西方强大的物质科技文明以泰山压顶式冲击中国小农经济,与洋人争利则成为科技冲击中的思想反应,虽然这种思维并不适合于传统重农抑商的国家思想格局,重义轻利耻于言利的思维,但现实的困惑往往能够带来阵痛式压迫,痛定思痛从现实出发实则顺理成章,认为“使其人民有居积之资”是西方富裕的重要原因,对西方的财政制度进行比较研究后指出,西方的财政制度是西方富强的重要因素,认为“此西洋之所以日致富强也”,表示对西方经济制度的赞赏:
西洋制国用,岁一校量出入各款,因其
盈绌之数,……西洋则量出以为入,而后知
其君民上下,并心一力,以求制治保邦之义,
所以立国数千年而日臻强盛者此也。


郭嵩焘对西方经济制度的赞赏也是暗含要求当时清政府应该变革,思索中国的财政困顿,这位有湘军财神之称的官员,敏锐地指出,西方量出置入,国家日渐强大,认为西方的强大是由于人民的强大,民富而国富,民强而国强:
英国行政务求便民,而因取民之有馀
以济国用。

如信票……此专为便民也,而其
实国家之利即具于是。

此西洋之所以日致
富强也。


郭嵩焘在这里详细地描述西方的邮传制度,并不是像传统士大夫那样对西方的这种“奇技”置之不理,也没有停留在表面的赞赏,而是发掘到了这种制度背后的西方文明,通过不吝笔墨的介绍,认为中国应学习西方的富强之道,在涉及到西方的政治制度时也是赞赏有加,并和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比较:
西洋一切情事皆著之新报。

议论得失,
互相驳辨,皆资新报传布。

……所行或有违
忤,议院群起攻之,则亦无以自立,故无敢
有恣意妄为者。

当事任其成败,而议论是非
别一付之公论。


郭嵩焘考察了西方两党制度,探究两党、政府、人民三者之间的关系,指出两党相互监督批评使得政治清明,政府“又一公其政于臣民”,做到了政务公开,并形成能够长期保持的固定传统。

西方由此日渐繁荣,而作者更深层次探讨其中缘由:
推原其立国本未,所以持久而国势益
张者,则在巴力门(即Parliament的音译,议
会之意——引者注)议政院有维持国是之
久;设买阿尔(即Mayor的音译,市长之意
——引者注)治民……中国秦汉以来二十
余年适得其反。

能辨此者鲜矣。


作者在这里详细介绍议院制度,西方政治昌明,君与民相互影响,而使国家昌盛,西方法理型的政治秩序具有规范性,这种规范性可以保证实施的规范性,从而保证效率公正,作者对于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的反思非常明显,并含有否定的意味,这是郭嵩焘思想及其先进的地方,而他也将目光转向中国古代三代之治,这些思想渐渐涉及到了中西文明差距的本质原因:
三代有道之圣人,非西洋所能及也……
法者,人己兼治者也,故推其法以绳之诸国,
其责望常迫。

其法日修,即中国之受患亦日
棘,殆将有穷于自立之势矣。


这里郭嵩焘对中国与西方的政治制度做了鲜明的对比,指出中国的政治是一个人的专制政治,而西洋的政治是民主政治,这是根本的区别,郭嵩焘由此也是对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的一种否定。

背后蕴含了郭嵩焘的无奈和遗憾,如果从实质讲,郭嵩焘对西方的认识不免肤浅,有时也不免理想化和情绪化,尤其是认为西方人旨在通商而无意发动战争这点,想法过于表面化,甚至很多提法值得商榷,但是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确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国内士大夫激烈的反对本身说明了他的思想的强大生命力。

三、流传百代千龄后,定识人间有此人
西行,便满含着挑战的意味和异域的魅力,而这次的西行者,从开始就充满了非议,没有出使西方的荣誉、信赖和希望,从一开始,似乎这位使节面临的最大对手不是山路险阻,也不是西方的刁难,而是横在中西文明交流之间森严的传统观念。

但是传统的士大夫自尊心经不起扑面而来的真实与理性,他们愤怒于郭嵩焘描述西洋文明之邦,既富又强,政教修明,就如梁启超描述的“光绪二年,有位出使英国大臣郭嵩焘,做了一部游记。

里面有一段话,大概说:现在的夷狄和从前不同,他们也有二千年的文明。

嗳吆!可了不得。

这部书传到北京,把满朝士大夫的公愤都激动起来了,人人唾骂,日日奏参,闹到奉旨毁板才算完事。


⑨近代社会的巨大阻力便是中国传统观念的压力,个人的理智掩盖不了集体的非理性。

郭嵩焘的思想上承林则徐、魏源之小变,下启康、梁之“速变”、“全变”思想,正确地认识到了中西近代文明的差距,能够较为理性地比较中西制度差异,而不是用封建制度内部系统理论来批判封建制度,在思想史上有重要意义,在近代社会自鸦片战争始,中国社会不断变动,能够以思想的光芒动摇中国原来一套伦理秩序,启动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向现代化趋近,思想启蒙的作用至为重要。

注释:
①②③郭嵩焘:《郭嵩焘日记》第二卷,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第445页,第322页,第118页。

④⑤⑥⑦⑧郭嵩焘:《郭嵩焘日记》第三卷,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第466页,第206页,第368页,第373页,第548页。

⑨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梁启超史学论著四种》,湖南:岳藏书社1985年版,第6—7页。

参考文献:
[1]钱锺书主编.使西日记六种[M].北京:三联书店,1998.
[2]王兴国.郭嵩焘评传[M].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钟叔河.从东方到西方[M].湖南:岳麓出版社,2002.
[4]汪荣祖.走向世界的挫折---郭嵩焘与道咸同光时代[M].北京:中华书局,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