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嵩焘经济思想论文
经世致用思想
所谓经世致用,又称通经致用,讲求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经邦济世”,讲求实事求是,“经世”,用《左传》和《周礼》的话来说,就是“经国家”、“经邦国”。其基本内涵包括了积极入世、直面社会的人生价值取向,追求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目标,并以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价值的实现手段和表现路径。这不仅是中国儒家文化的优良传统,也是湖湘文化的最重要的内涵特征。
纵观湘湖地区近代五大人才群形成的原因,其浓厚的地域文化经世致用思想学风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为湘湖人才群的形成提供了探索救国救民积极的思想底蕴,还为湘湖地区人才群的形成和发展提过内在动因。“一定时代和地区的学风对该时代的该地区的人才形成及其结构、素质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制约” ,而以经世致用思想为传统和风格的近代湘湖学风成为一种浓厚学术思潮,在传统中国学术与政治紧密相联的社会环境当中,这种经世致用思想文化的心理积淀,其不仅决定着学者们的学术价值取向,也决定其社会政治取向。因此受同一种思想学风影响与制约的人,其社会态度、行为等方面,都有着基本一致或相似的趋向,其无疑更多的是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政治危机在学术思潮上的反映,是近代社会的独特产物。
(一)鸦片战争前后的湘湖人才群
嘉道以后,清朝走上了衰败的道路。社会危机的深化,道德风俗的败坏,对清朝的统治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同时,西方列强势力也不断入侵,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样一个内外交困的大变革的背景下,晚清文人、士人的学术思想潮流也出现了转换。
这一时期,一方面,乾嘉以后,士林风气日益颓废,多数士人或者沉湎与八股,或者空谈性理,或者埋首考据,追求脱离实际的空泛文字。另一方面,原来在思想学术界风靡一时的考据学经过百余年的流行, 暴露出了许多弊端,已成强弩之末。它的琐碎、偏狭、拙于思辨、漠视现实等缺陷引起许多学者的不满,受到文人学者越来越多的批评,失去了往昔那种对士子的吸引力。由于考据学作为乾嘉时代主流学派的地位发生了动摇,再加上文字狱高潮过后出现的稍微松动的政治局面,思想学术领域逐渐摆脱了乾嘉考据学派的桎梏,开始活跃起来。这些开始萌动、复活的学派主要有:今文经学、陆王心学、诸子学和程朱理学等等。其中,最活跃的是为程朱理学,就当时的实际情况而言,无论是从学说的基础、影响,还是从它们的社会政治地位来看,程朱理学都占着十分明显的优势。而湘湖地区是晚清理学发展最活跃的一个区域。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湖南的理学传统源远流长,影响深固。有人在谈到湖南当时的学风时说:“汉学风靡一时,而湖湘学子大者专己守残,与湖外风气若不相涉。” 可见这一地区自身学术传统的深固不拔。
我对洋务运动的认识
我对洋务运动的认识摘要: 洋务运动30年开中国改革开放之先河,它是以富国强兵为宗旨的自上而下的经济改革运动。
这场改革没有也无法改变当时的政治制度,西学中体的实验不可说失败但终不成功。
伴随甲午烽烟的散去,同光中兴如昙花,短暂盛开后终于凋零。
但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发展,造成了资产阶级的成长,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产生准备了必要的阶级条件,这是不容忽视的。
关键词:洋务改良思想那么我们该怎样认识洋务运动呢?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由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的刺激,中国的一部分带有资本主义倾向的封建官僚,利用政权的力量,自上而下地倡导了一次以仿效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中心,以“图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
一洋务运动产生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中国,是必然的。
1840年,鸦片战争的惨败震撼了中华帝国,列强的炮舰冲开了清政府闭关自守的大门。
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中国遭到了更为沉重的打击和失败,京师被侵略者洗劫,皇帝仓皇出逃,死于外地,而且中国的陆军在与西方军队的对抗中,明显地无法抵挡。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清朝统治阶级感到创巨痛深,陡感西方在军事上的优势。
这也是洋务运动先从官办军事工业发展起来的原因之一。
随着军事工业发展的需求和资本主义各国经济侵略的不断加深,朝野上下才逐渐看到了封建经济的其它部门,亦不能适应近代资本主义的挑战,必须急起直追,中国才能获得出路。
一大批中国人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洋务派。
他们在中央以奕忻、桂良、文祥等权贵为代表,在地方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新兴的汉族地主阶级官僚,还拥有一大批开明的知识分子和渴望采用先进生产技术的民间工商人士。
1861年辛酉政变以后,与保守势力有冲突的慈禧登上了统治的中心,为了能够做稳统治地位,她对洋务派采取了扶植的政策,洋务派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后,洋务派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迅速开展起来。
郭嵩焘出使经历与经济思想略探
J OURN I CANG EDUCA AL OF L N
临 沧教 育 学 院 学 报 TO O L GE INC L E
… 2 0 , ●3期 o 2年 第 - ● 。 ●
郭 嵩 焘 出 使 经 历 与 经 济 思 想 略 探
H 艮目睹 了西 方 资本 主 义文 明 ,对 西 方社 会 的 观
局 中享 有较 高 的政 治 地位 。他建 议 清政 府 允许
民 间 私 人 投 资 举 办 造 船 业 、从 事 航 海 贸易 活
动 ,以消 除 沿 海 商人 比附 洋商 的弊病 ,“ 船 、 造
制器 当师 洋人 之 所 利 以利 民 ,其 法 在令 沿 海 商
察 与 了解 ,促进 了郭 嵩 焘 思想 的演 变 。这 种 思 想变 化 标 志着 中 国人 走 向世 界 ,开 始摆 脱 封 闭 的传 统 农 业世 界 的束缚 。本 文仅 就 郭 嵩焘 出使 经 历 与其 经济 思想 作 一粗 略 的探讨 。
人广 开 机 器局 。” )' 具 体分 析 了这样 做 的 ¨(4他 P1 3 好处 , 一是 可 籍此 与西 方 商人 竞 争 , 使 商 民 其 “
考 虑经 济 问题 是 从 全 局 上着 眼 的 。
中外 大势 ,调整 传统 的重 农 抑商 政 策 ,鼓 励 民 间 私人 投 资 ,发 展对 外 贸易 ,兴办 近 代 的航 运
业 。 8 5年 在 就海 防事 宜 所 上 的条 陈 中 , 说 : 17 他 “ 洋 立 国 , 广 开 口岸 ,资商 贾 转运 , 收其 西 在 因 税 以 济 国 用 ,是 以 国 家 大 政 ,商 贾 无 不 与 闻 者 。”1P 1 出西 方 各 国是 建 立在 资本 主 义经 [(4指 ]3 济 制 度基 础之 上 的 ,商 人 资本 家在 国家政 治 格
浅析郭嵩焘西方文明观的思想价值
浅析郭嵩焘西方文明观的思想价值摘要:郭嵩焘是晚清政府正式任命的第一位驻外大使,代表了晚清政府的近代外交变动,其所见所闻以日记的形式记载流传下来,有《使西纪程》和《伦敦与巴黎日记》两种,对所到西方国家认识新鲜而深刻,并有很多反思性思考时常让郭氏“慨叹无已”。
本文试图从文明角度解读郭氏的先进思想。
关键词:郭嵩焘;西方文明;晚清思想一、万物皆备孔夫子,一窍不通郭先生郭嵩焘(1818年-1891年),字筠仙,湖南湘阴人。
1847年中进士,1853年,随曾国藩组建“湘勇”。
1875年初任福建按察使。
1877年起,任清政府驻英公使,后兼任驻法公使。
1878年8月被清政府召回,从此闲居。
1891年病逝。
郭嵩焘常以知洋务而自诩:“京师知者独鄙人耳!”,他因洋务而名声大起,但也因洋务而谤议天下。
而其见解的确比一般人深刻:文艺者,蹈虚之学,实用之而实效。
天文算学,徵实之学也,而可以虚应乎?……此则人才之不振而圣学治攻之所由每下而愈况也。
①上述议论实质上涉及到了对于现代天文算学的认识,在反思传统中国人才观、教育观后,明确指出中西差距所在,也渐进触及到了对于西方实用科学的思考。
对实学的反思表现在直观上就是对于西方经济的思考:夫欲使中国火轮船与洋人争利,待恃官置之一二船无当也。
使商民皆得制造火轮船以分洋人之利,能与洋人分利既能与之争胜无疑矣!②近代早期的西向者以一种朦胧的形态去反思文化的差异,不自觉地探索文化中国的命运、反思中西文明差距实质是近代早期启蒙者反思中西战争命运差距的第一步自然反应。
与西方进行商战的思想比早期维新派提倡的商战要早出很多年,的确显示了郭嵩焘独特的眼光,但是沉思和迷惑并行,理想与现实时常有着惊人的差距,中国在维持虚文传统的文化思维中拒绝一切企图变革的思想因子,以保守主义的态度来治理这个濒临灭亡的民族和国家。
在现实中寄托理想,而历史在选择了郭嵩焘时,既给了他机遇也给了很多的挑战。
二、漫游西海而独醒,直面现实却困顿郭嵩焘因为“滇案”而成为清政府第一个驻外大使,其在赴西途中,通过自己的观察记下了很多独特的见解,其中对于中西文明差异有初步的反思,郭嵩焘在这种巨大的差异中并没有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他力图从深层次反思中国落后的原因和当时现实的弊端:西洋赋敛繁重,十倍中国,惟务通商贾之利,营立埔头,使其人民有居积之资,交易数万里,损益盈虚,皆与国家同其利病,是以其气常固。
郭嵩焘:中国近代科技教育的奠基者
郭嵩焘的改革科举 制度的思想,对于 推动中国教育近代 化进程产生了积极 的影响。
他的教育思想在当 时的中国具有前瞻 性和开创性,为后 来的教育改革提供 了重要的借鉴和参 考。
建立师范教育体系
郭嵩焘在教育领 域的贡献之一是 建立师范教育体 系,旨在培养更 多合格教师,提 高教育质量。
他主张设立师范 学校,注重教师 的专业素养和道 德品质的培养, 为中国近代师范 教育的发展奠定 了基础。
添加标题
对外开放:郭嵩焘主张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 合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国际交流奠定了基础。
对后世的影响与启示
推动了中国近代科技教育的发展,为后来的科技教育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郭嵩焘的思想和理念对后世的科技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科技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思 想基础。
郭嵩焘的实践经验对后世的科技教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后来的科技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 验。
02
郭嵩焘在科技领域的成就
引进西方科技
郭嵩焘在科技领域的成就:积极引进西方科技,推动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 具体措施:派遣留学生赴西方学习先进科技知识,建立翻译机构翻译西方科技著作。 意义:为中国近代科技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影响:郭嵩焘的引进西方科技的思想和实践对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推动留学教育
郭嵩焘主张派遣留学生赴西方 学习先进科技知识
他在担任驻英公使期间,积极 促成清政府派遣留学生计划
郭嵩焘认为留学教育对于国家 发展至关重要,并为此付出努 力
他的推动为后来的留学热潮奠 定了基础
改革科举制度
郭嵩焘主张废除八 股文,改革科举制 度,提倡实学。
他认为科举制度是 造成中国落后于西 方的根源之一,主 张废除八股文,改 革科举制度,提倡 实学。
浅谈郭嵩焘政治思想
系院:历史文化与民族学院班级:09级历史系一班学号:200916031130 姓名:蒲云红浅谈郭嵩焘的政治思想摘要:本文主要谈论郭嵩焘的政治思想的变化发展历程。
郭嵩焘的政治思想基本上以出使英法前后分为两个阶段,他前期的政治思想基本上是基于传统的政治观上,主要是明君、贤臣和顺民的基本模式与民本思想。
出使英法期间,在深入的了解西方的政治体制后,他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通过学习西方文化,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
进而他大胆的抨击秦汉以来的封建专制制度,赞赏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表现出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向往。
关键词:郭嵩焘政治思想变化郭嵩焘(1818——1891),湖南湘阴人,学名先杞,后改为嵩涛,字伯琛,号筠仙,别号玉池山农、玉池老人。
在光绪二年(1876)以兵部侍郎的身份出使英法。
他一生仕途坎坷,曾先后三次去官,他的思想基本上以出使英法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主要是咸丰、同治时期:后期以出使英法为标志,思想发生巨大变化。
一郭嵩焘早年的主要政治思想郭嵩焘生于晚清,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传统的士大夫,这是因为他的阶级地位和家庭出身,以及他早年深受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前期的政治经历所决定的。
因而他前期的政治思想基本上建立于传统的政治理念上,即明君、贤臣与顺民的基本模式和孟子以降的民本思想。
1、明君他在论及汉代议政制度时,表达了对“明君”的向往。
他写道:“汉时国有大政,公卿会议,下逮议郎,皆可直摅所见,上赞军国之至计,人主亦常屈群议而从之。
言者不以为器,大臣不以为恩,天子亦不以为功。
故以为听言之广,后世无若汉者,惟其以实不以文也,抑惟天子以天下之政公之天下,而人能自效其诚也,今之叔皮(汉代班彪之字)不难其人,而能与朝廷之议者,旷世无由一见。
人才何由而兴,国政何由而善哉【1】。
郭嵩焘十分推崇汉代的这种君相分权共治的制度,主张“以天下之政公之天下”,【2】公开政治,避免专制独裁与暗箱操作,建立一种宽松互补的政治决策机制,才能人才兴且国政善。
江南制造总局 救亡存图之路的启示
江南制造总局救亡存图之路的启示位于上海黄埔江西岸的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会址之上,曾经坐落着举世闻名的江南造船厂。
为迎接世博会召开,船厂已在2008年整体搬迁到长兴岛。
在今天的上海市区地图上,只剩下“制造局路”“局门路”“局门后路”等地名,还能引起后人凭吊历史的悠悠遐思。
这些路名中的“局”,指的就是江南造船厂的前身——江南制造总局(又称江南机器制造局、江南机器局、上海制造局、上海机器局、沪局等)。
140多年前,正是在这片土地上,开启了中国近代军事工业的先河。
一虽然早在1842年,清政府就与英国签订城下之盟《南京条约》,被迫打开了国门,但晚清的近代化运动,却是从发端于军事领域的洋务运动才开始的。
九州风气,万马齐喑。
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真可谓“雨过忘雷,文恬武嬉”,落后之状,每况愈下,惨痛的教训似乎在鸦片烟气的氤氲中被淡忘了。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早已被发配新疆;写出了《海国图志》的魏源手捧书稿、怀抱利器,却报国无门,这部在中国少人关注的洋洋巨著,倒是在流传东瀛后受到重视,成为日本近代化的重要启蒙读本。
从1840年中国迈入近代史起算,近代化的机遇至少错失了整整20年。
进入1860年代,情况开始发生变化。
近代化的历程肇始于这一时期的湘淮军中,发韧者则是曾国藩、李鸿章等人。
曾国藩等人在镇压农民起义的实践和与西方列强的接触中,深切地认识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图自强是“救时之第一要务”,强调“讲求洋务,为当今第一艰巨之事”。
作为洋务运动的首倡者和力行者,他们在设厂制造、培养人才、创建水师、对外交涉等方面均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
当其时也,朝中有恭亲王奕訢、文祥,地方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沈葆桢、丁日昌等人,力主变革自强,内外呼应,出现了统治者颇为自诩的“中兴”局面。
江南制造总局这一时期,以学习西方为目标的近代化在内容上仍限于“器物”层面。
令晚清君臣有着切肤之痛的“坚船利炮”,被认为是当务之急。
郭嵩焘西学思想述评
20 0 6年 第 4期 总第 13 9 期
齐 鲁 学 刊
QI ) J R A L t OU N L
NO. 4
Ge e a . 9 n rl No 1 3
郭 嵩 焘 西 学 思 想 述 评
吴 雪 玲
( 曲阜 师 范 大 学 政 治 与社 会 发 展 学 院 , 东 日照 2 6 2 ) 山 7 8 6
盛是 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 单纯依靠军事 不可能实 现 自强 的
目的 。 早 在 1 7 8 5年 的 《 陈 海 防 事 宜 》 , 嵩 焘 就 曾对 西 条 中 郭 方 富 强 的 原 因 作 过 比较 全 面 的分 析 , 确 指 出 : 西 洋 立 国有 明 “ 本 有 末 , 本 在 朝 廷 政 教 , 末 在 商 贾 , 船 、 器 , 辅 以益 其 其 造 制 相 其强 , 又末 中之 一 节 也 。认 为 西 方 的强 盛 不 仅 仅 是 依 赖 军 事 ” 力 量 上 的 优 势 , 有 其 深 刻 的政 治 经 济 背 景 , 而 主张 “ 更 故 当先
度 、 论 自 由 、 务 教 育 、 会 风 俗 等 , 为 国 家 强 盛 必 须 要 言 义 社 认 有 相应 的政 治 制度 、 济实力 、 技文 化 、 经 科 风俗 人心 相辅 相成 。 郭 嵩 焘 认 为 资 本 主 义 的 议 会 民 主 制 度 是 西 方 社 会 长 治 久 安 、 定 发 展 和 日益 富 强 的 政 治 基 础 , 指 出 : 其 立 国 本 稳 他 “ 末 , 以 持 久 而 国势 益 张 者 , 在 巴力 门 ( al met议 政 院 所 则 pr a n) i 有 维 持 国是 之义 , 买 阿 尔பைடு நூலகம்( ay r治 民 有 顺 从 民 愿 之 情 。 设 M yo ) 二 者 相 持 , 以 君 与 民交 相 维 系 , 盛 迭 衰 , 立 国 千 余 年 终 是 迭 而
郭嵩焘晚辈族人评述郭嵩焘
郭嵩焘晚辈、族人评述郭嵩焘为甘为爝火者歌郭道晖只能发出一丝儿火光,给在黑暗中踌躇不前的人以微弱的照明,希望人们能借以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去,而不至于被黑暗吞灭,是为爝火(微小的火光)。
有这种精神的人谓之甘为爝火者。
容闳在他的《西学东渐记》一书中就是以这种精神自勉的。
容闳万万没有想到,就在他那个时代,真有那么一支爝火,开始只是半明半暗地燃着,慢慢地就烧大了,照红了一个角落,照红了一个地区,甚至照红了整个国家和东方大地,然后被一阵狂风暴雨给熄灭了,熄灭得连一点灰烬都没有留下。
一场悲剧在号称五千年文明古国的大地上紧锣密鼓地上演,四万万(当时的中国人口)炎黄子孙中哪些人是演员,哪些人是观众,历史一直没有说清楚。
演员中谁戴的红色面具,谁戴的白色面具也始终弄不明白。
这个甘为爝火者的人就是晚清时代的一位翰林,中国的第一任驻英法大使(公使)郭嵩焘。
他有着一个会想事的头脑,从步入青年的时代起,就养成了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哲学思维。
但他也曾是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很长的一段时间不能从四书五经里面蜕变出来,为科举也曾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子怎么曰,他也怎么曰:经怎么云,他也怎么云,不敢越雷池半步。
他一生当中决定性的变化都发生在他的中晚年。
因为他所处的时代毕竟是个正处在新旧交替的动荡时代。
闭着的关,锁着的国都不复闭的那么严,锁的那么死,新的思潮象风一样从外面的隙缝中往里面渗透。
只要你的脑筋不是那么死顽固,总会被某种思潮所浸染。
当列强蜂起,中国累受欺凌,连年战祸,国势日颓之际,图强之道成了最为迫切的话题时,郭嵩焘开始重新认识是与非,把自己平素最关心的一些国家大事翻过来、覆过去地加以思考。
他热爱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在他看来,这闭关锁国并没有起到保护好国家和人民的作用,相反,就象龟兔赛跑中的兔子一样,在路旁睡得太悠闲自在了点,让那慢慢爬的乌龟奋迅着由四只短脚趾变化而成的四条能快速飞奔的长腿跑上前去了。
他那颗忧国忧民的心发现这一局面,更是五内俱焚了。
郭嵩焘的民本与民主致富致强之道
孔子在 5 论语 # 八佾 6中曾批评 / 居上不宽 0, 即批评居于统治
249
忧 , 他指出 / 严以察吏 , 宽以驭民, 于民情尤加曲体 0 的主见。 因为官吏 / 为天子分任牧民之责 , 一言一动, 百姓身受其利病 , 无能避而去之 , 其与民之 亲也, 是 非得失抓 住无以掩 人之耳
º ¹
文献标识 码 : A
1001- 490X ( 2011) 3- 249 - 03
四 川 大 学 历 史 文 化 学 院 博 士 生; 四 川, 成 都,
郭嵩焘反复强调要以通民情为 第一急务 , 是 因为他觉得 为政者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合乎民意的决策。所以他坚决反 对 / 欺民 0。 1860 年他 引用司 马光的 话: / 国 保于民 , 民 保于 信。王者不欺四海, 霸者不欺四邻 , 善为国者不欺其民 , 善为 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 , 上不信下 , 下不信上, 上下离心, 以至于败。 0 郭 说: / 温公 ( 司 马 光 ) 此 言 , 尤 切 中 今日 之 弊 也。 0 郭嵩焘本人在从政实际中就是坚信这一思想 的。他在 署理广东巡抚期间曾写道 : / 治粤有体 , 其体云何? 曰 : 去欺。 治粤有用 , 其用云何 ? 曰 : 不 侮鳏寡、 不畏强御。 0 郭 在此将 / 去欺求实 0当作自己为政之 / 本体 0, 实为将 / 通民情 0, 取信 于民看作为政之根本。 不过 , 为政者要想 真正取信于民 , 在郭嵩焘看来 , 这并非 易事, 它除了要 / 通民情 0外 , 还必须做到 / 宽以养民 0。这是其 出国以前民本思想的又一显著特点。饱读经书的郭嵩焘对儒 家的 / 治天下必任赏罚 0与 / 自古欲治之君必德化 0的两种对立 观点均做过 一番考察 , 认为 / 临下以 简, 御众 以宽, 此 常用道 也 0, 并说, / 圣贤论治无以严者。 0 他以孔子理论为依据提出 / 宽者, 宣圣 ( 孔子 ) 之明训, 国家积累之至仁, 乌可轻议哉 ! 0 地位的人不宽宏大量 , 是不仁的表现。 郭嵩焘强调宽 以养民 , 但并不 等于反 对一切 法律纪 纲。 他引用朱熹 的话说 : / 施以 政事 , 纪纲 法度 亦自截 然而 不可 犯。 0这就是说 , 他所说 的 / 宽 0是有 限度 的, 只 是在 / 纪 纲法 度 0之内的宽。离开了纪纲法度 , 就不是宽, 而是 / 纵驰 0 了。 因而他又指出 , 为了 / 彰 善瘅恶 , 树之风声 0, / 刑一个 而天下 惩 , 杀人亦仁也 0 。这也便是我们理 解这一方面他主张 / 宽 以养民 0, 同时又亲自参与镇压太平天国的原因所在。 但是, 究竟要怎样才能 / 通民情 0、/ 宽以养民 0呢 ? 与先哲 / 以德化民 0不同的是, 郭嵩焘强调要 / 严以察吏 0。他认为民 生凋敝、 民气郁结 , 下情不能上达, 均是吏治不修之故。他说: / 天下受敝之由, 必官吏先失其职。 0 又说 : / 吏治不修 , 民生 凋敝, 无所控制, 吾不知所终极也。0 正是出于此种认识与担
独醒之累:郭嵩焘与晚清大变局
我对于孟泽先生在书中所表达的观点和态度深表赞同。在书中,孟泽先生不 仅对郭嵩焘的生平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还对其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他指出, 郭嵩焘的悲剧命运并非偶然,而是由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以及个人选 择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孟泽先生也强调了郭嵩焘在思想启蒙方面的贡献, 他以其独特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泽先生对郭嵩焘的悲剧命运的深入解读令我印象深刻。身处“三千年未有 之大变局”的时代浪潮之中,郭嵩焘以自己的赤子般的直率与纯真面对家国大事, 将自己的生命积极融入时代大势之中。然而,他却在求学、做官、隐居、出洋的 过程中屡屡遭受挫折,不断面对误解。这种悲剧命运不仅是个人的不幸,更是时 代的无奈。孟泽先生通过对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的深入剖析,为我们揭示了这种 无奈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郭嵩焘,晚清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外交家,他的名字或许对于许多读者 来说并不熟悉,但他的事迹和思想却极具代表性。他的一生,如同那个动荡的时 代,充满了起伏和转折。在书中,孟泽先生以情理兼备、文质相融的笔法,将郭 嵩焘的人生历程和心路历程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我被书中的叙述方式所吸引。孟泽先生以郭嵩焘的日记、书信等第一手资料 为线索,穿插了许多生动的故事和细节,使得这位历史人物跃然纸上。我们不仅 可以从中了解到郭嵩焘的成长经历、思想转变,还可以一窥晚清社会的风土人情 和时代背景。这种叙述方式不仅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和可信度,也使得读者更容 易产生共鸣。
阅读感受
《独醒之累:郭嵩焘与晚清大变局》——时代的先知与困局
在历史的浩渺长河中,总有一些人物,犹如璀璨的繁星,指引着我们在变幻 莫测的时代轨迹中前行。最近,我有幸读到了孟泽先生的新著《独醒之累:郭嵩 焘与晚清大变局》,这部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揭示了一位身 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先知的命运与思考。
郭嵩焘小论
郭嵩焘小论作者:章文博傲慢疏慵不失真,唯余老态托传神。
流传百代千龄后,定识人间有此人。
1这首诗是中国第一个驻外公使郭嵩焘在晚年写下的。
郭嵩焘的一生横跨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包含了十九世纪的大部分。
这个世纪的中国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变局。
郭嵩焘在那个时代并非顶尖人物,他崛起于咸丰年间,但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的名声远远胜于他。
他不仅在那个时代而且在现在都是一个具有争议性的人物。
他思想的敏锐,以及对西方认识的深切,达到了遭忌遭骂的程度。
他因此一生背负着骂名,生既不能在咸丰将相之列,死亦不得朝廷的赐谥。
但郭嵩焘自己对时代的认识颇为自信,他在晚年写下的这首诗正是反映了这种心态。
郭嵩焘是洋务运动时期重要的洋务理论家,史学界对他的评价见仁见智,颇有争议。
要想对其作恰当的评价,必须对其的思想作深入的分析,才不至于有失偏驳。
先来看一下郭嵩焘最受人非议的外交思想。
许多人都认为郭嵩焘的外交思想无非就是妥协、投降四个字,我却不这么认为。
郭嵩焘的外交思想我认为可以概括为“知情、顺势、求理”六个字,也就是说,正视中国与西洋关系的新格局,承认并接受这种新的中西关系,在此基础上探求外交上的自处之道“当求折冲樽俎方┉要使理足于己。
”2郭嵩焘认为:“西洋之入中国,诚为天地一大变┉得其道而顺用之,亦足为中国之利。
”3他觉察到中西交往已经不可遏制,中国已经进入新的国际关系格局,传统的“四夷观”必须加以抛弃,代之以平等交往的观念,确立新的外交观念及外交对策。
郭嵩焘通过自己的实际观察,认识到西洋各国决不能再以“夷狄”视之:“西洋立国二千年,政教修明,具有本末,与辽、金崛起一时,倏盛倏衰,情形绝异。
”4他大胆的承认落后,承认文明先进地区的转移,这是一般封建士大夫所不能做到。
而郭嵩焘的过人之处在于,他认为既然面对这个不可避免的历史必然,就应当正视这个现实,应当去了解他们,考察世界大势,从而找出应对之策。
于是,他推崇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是最早热烈提倡洋务运动者之一。
思想的落差——刘锡鸿与郭嵩焘对比研究
作者: 王雅娟
作者机构: 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海口570208
出版物刊名: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页码: 189-191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5期
主题词: 刘锡鸿 郭嵩焘 思想 落差 对比
摘要:刘锡鸿是中国近代史上首位驻英副使,而郭嵩焘则是首位驻英正使。
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正式派出的最早驻外使节,他们走出了国门来到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亲身经历和感受了两种不同的制度和文明,在两种不同文化的猛烈冲击和碰撞下刘锡鸿与郭嵩焘的思想均产生了某种变化,但副使刘锡鸿却与正使郭嵩焘之间有着极大的思想落差,对比而言,刘锡鸿的思想难逃保守的藩篱。
论郭嵩焘的外交思想
论郭嵩焘的外交思想新邵三中:王亚君郭嵩焘以近代著名外交家闻名于世,其外交思想在近代史学研究中褒贬不一。
偏重于他主和外交思想的,就会认为郭嵩焘与李鸿章是一丘之貉,是卖国主义、投降主义,认为他是地地道道的“买办外交官”;强调他向西方学习、主张仿行西法的,则认为郭嵩焘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甚至达到了早期维新思想的高度。
如何客观评价郭嵩焘的外交思想,对于全面把握郭嵩焘思想的整体性极为重要。
一、超越“华夷界线”,主张开放,主张向西方学习中国近代史上的外交观,指的就是对待西方列强的态度、原则和方针。
千百年来,在封建社会传统观念中生长起来的士大夫阶级,思想上一直把中国当成唯一的世界文明中心,而把边境以外的一切民族都称之为“夷狄”,一律予以轻视与排斥。
华夷之别、夷夏之辨成为中国传统的对外观念的基本内容。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炮火轰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它把中国历史纳入到世界历史的行程之中。
而中国封建士大夫们仍茫然无知,他们把传统的对外观念自然地转化为对西方列强的态度:视西方各国为“夷狄”、“野蛮”之邦,认为“天朝臣服中外,蕞尔夷邦,何得与中国并论”(注:嘉庆谕旨,见陈慕禄《中国近代史》。
)。
因此,必须“严夷夏之大防”,实行彻底隔绝;只能“用夏变夷”,而决不能“用夷变夏”。
郭嵩焘作为中国最早一位亲临西方世界的高级官员和高级知识分子,他不仅学习了解西方的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还涉及西方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人心风俗等方面,对西方文化有较深层次的认识。
郭嵩焘认为洋患生于中国,乃是近代中国的一大变局,是势之使然。
因此,他反对“严夷夏之大防”,主张开放。
他说:“茫茫四海含识之人民,此心此理所以上契于天者,岂有异哉?而猥曰‘东方一隅为中国,余皆夷狄也’,吾所弗敢知矣!”(注:《郭嵩焘日记》第三卷,第814~815页。
)何况近世技术发达,“七万里一瞬而至(注:《养知书屋文集》卷十一。
),要封闭、隔绝恐怕也难以做到。
(经济思想史专业论文)中国近代富国富民思想的演变
摘要●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基石是富国富民思想。
中国古代的富国富民的方法主要是发展农业。
到了近代,西方的工业文明对中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从新考虑传统的富国富民思想。
j从中国近代的富国富民思想的演变来看,中国的经济思想的演变经历了一个与西方经济学说史大致相类似的过程。
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上也先后出现了与西方的重农主义、重商主义、自由市场经济思想相类似的学术观点。
中国近代的重农主义主要是中国古代传统的重本抑末思想的延续。
降国近代经济思想的主体是重商主义,可以说从洋务运动一直到百日维新,在经济政策上都是重商主义的主张。
严复翻译的《国富论》是中国自由经济思想的开端,但是并没有留下很大的影响。
j由中西方经济思想发展的比较看,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过程中,经济思想的发展大体经历的是一个相同的过程。
关键词:富国富民,重农主义,重商主义分类号:F092●ThesisAbstractThebasisofancientChineseeconomicthoughtsisthethoughtsaboutmakingthenationandpeoplerich.InancientChina,thewaytomakethenationandpeoplerichwasdevelopingagriculture.ButinmodemtimesthewestemindustrycivilizationexertedenormousinfluencesonChina.Chineseintellectualsbegantoreconsiderthetraditionalthoughtsofmakingthenationandpeoplerich.JudgedfromheevolutionofmodemChinesethoughtsofmakingthenationandpeoplerich,thedevelopmentofChineseeconomicthoughtsexperiencedaprocesssimilartothatofthewesterneconomicthoughts.InthehistoryofmodemChineseeconomicthoughtstherealsoemergedacademicopinionssimilartofollowingtheories:physiocmcy,mercantiletheory,andfreemarkettheory.ThephysiocracyofmodemChinawasthecontinuanceoftraditionalthoughtsofancientChinathatregardedagricultureasthefundamentalbasisofthenationandsocietywhiletradeWaSoflittleimportance.ThemainstreamofmoderneconomicthoughtsismercantiletheoryanditWaSmanifestedintheeconomicpoliciesfromTheWesternizationMovementtoT1leReforillMovementofl898.Thetranslationof“AResearchintotheSourceofNationalWealth'’byYanfuWaStheoriginofthefleeeconomicthoughtsbutithadliuleinfluenceonthesociety.BycomparingthedevelopmentprocessofChineseandwesterneconomicthoughts,wecanfindthatduringthetransitionperiodwhenagriculturalsocietydevelopedintoaindustrialsociety,thedevelopmentprocessesofChineseandWesterBeconomicthoughtsalegenerallythesame.Keyword:thoughtsofmakingthenationandpeoplerich,physiocracymercantiletheory2中国近代富国富民思想的演变第一章导论列’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的分类,大多采用与中国近代史和中国近代经济史相同的方法,划分的依据一般是重要的历史事件。
浅析郭嵩焘的税收思想
两 江 总督 时也 曾仿行 此法 。
2 在 他 省整 顿税 收 .它原 是清 廷 为镇 压太 平天 国运 动而 征 收 的一 种 临
郭嵩焘因善于理财而受清廷青 睐, 于咸 丰九 年 (8 9年 ) 诏 前 往 山东 沿 海 清 查 税 务 。此 行 15 奉
浅 析 郭嵩 焘 的税 收 思想
李 甜 田
( 陕西 师范大学 历史 文化 学院,陕西 西安 706 ) 10 2
摘
要 :通过史料分析郭 嵩焘 的税 收思想 , 以研究 近代 中国转型时期思想变化轨迹及 中国走 向近代化 的
不 易。认 为郭嵩焘在 国内任职期 间主要 建议创设厘金制 度及整顿 一些省份 的税收 , 而待其 出使英法 之后 , 细 心研究 西方税收相关制度 , 使他 的税 收思想有 了很 大进 步 , 中国经 济近代化思想的发展起到 了奠基作用 。 为 关 键 词 :郭 嵩焘; 税收 思想 ; 近代 文献标识码 :A 中图分类号 :K 2 2 5
第2 卷 第4 3 期
2 1 年 8月 0 1
沈 阳 大 学 学 报
J OURNAL OF HE S NYANG UNI VERS TY I
Vo . 3, 12 No. 4 Au g. 2 0 11
文章编号 :10 —2 52 1 )40 2 —3 0 89 2 (0 10 —0 10
收 稿 日期 :2 1 ~0 —1 01 3 3 作者简介 :李甜 田(9 7 , , 1 8 一) 女 山西沁水人 , 陕西 师范 大学 硕士研究生 。
2 2
沈
阳
大
哲学的贫困读后感贫困哲学论文
哲学的贫困读后感贫困哲学论文中国哲学的贫困窘境是由于崇拜西方分析哲学的结果,下文是WTT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贫困哲学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贫困哲学论文篇1走出哲学的贫困曾纪泽的日记中,详细地记载着他于1878和1879年两次觐见西太后的对答内容。
第二次在他即将启程赴英国任公使前夕,西太后谈到了郭嵩焘时说,“上头也深知道郭嵩焘是个好人。
其出使之后,所办之事不少,但他挨这些人的骂也挨够了。
”;西太后也有不太“深知道”的,她问曾纪泽,“外国也有衙门?”曾答,外国称“外部”,然后进行了简短的解释。
类似的召见和问答,曹汝霖的回忆录中也有记录。
西太后在召见曹的时候,曾经详细询问日本的事,曹当时觉得,如果维新党人能够试图影响西太后,她未必就不能接受新思想。
从前面的对话中也能看出,西太后的心里,至少把自己和“这些人”是区别开的。
对西太后的骂,国人进行得已经太多,这多少也因为她是女人,所以,从男女平权角度,也可以套用一句“劝君少骂•••”的。
换一个角度想,西太后以一个深宫中的妇人,能靠能干的恭亲王辅佐,靠曾,左,李,张之洞等汉族名臣维系满清的江山数十年,甚至造出一段的中兴日子,若换成她的老公咸丰不病死热河,恐怕“政绩”还不如她,若真是肃顺那班大臣掌权,恐怕败得更惨。
毕竟,时运已经不是“康熙大帝”,“乾隆爷”那会的“盛世”了。
但这个深宫妇人,学识终究有限,她的眼界和世界观受着极大的制约,而这,也绝非她一个人的问题。
如果抛开评判,能力和动机不论,任何人的见识和判断都是受他的和知识结构影响的。
就连中国的古圣人们,其实也逃不过这个“唯物主义”的法则。
孟子在不同的小王国里,劝这个王仁慈,劝那个王开恩,甚至威胁说什么水能覆舟,什么诛一夫纣,但效果还是不大,王们还是各行其是,后世的王,行了仁政的,还是很少。
实际上,不论孔还是孟,其眼界都是非常有限的,因为客观条使然。
孔孟不论游历到哪里,不论国家大小,强弱,其形态都是一元化的,无非是王们上不尊天子,下不管百姓,今日打胜,明日打败,只顾自己的权力和享乐,百姓本来就如草芥,则“凶年不免于死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郭嵩焘经济思想探究
摘要:郭嵩焘是近现代当之无愧的思想、政治先驱,作为中国晚清时期著名的思想家郭嵩焘通过对西方经济社会进行深入思考
与研究后,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资本主义经济思想。
其经济思想有着独到的见解,不仅超越前人,相比当时也高出一筹,因此被称为引领中国经济近代化思想的先导。
关键字:经济思想;先进性;局限性
一、郭嵩焘慷慨激昂又讥笑怒骂中的一生
郭嵩焘,(1818-1891),字伯琛,号筠仙,晚年号玉池老人,学者又称养知先生,湖南湘阴人,道光二十七年中进士,选庶吉士,官至广东巡抚、兵部左侍郎,兼充出使英国大臣和出使法国大臣,光绪五年回国后未在出仕。
郭嵩焘是清朝第一位出使英国的钦差大臣也是常驻西方的第一个中国外交官。
1876-1879年出使英国期间,西方人本欲看其闹笑话,丢脸。
然而,郭嵩焘不仅讲了好话,且展现了优秀的素质,令很多伺机嘲笑的人意外。
郭嵩焘的一生是悲惨的,他的50天日记《使西纪程》像一颗炸弹投入死水潭,激起了轩然大波,招致皇帝毁板,并于一年后撤回郭嵩焘,再未启用。
穷尽一生,郭嵩焘一直在试图启发教育民智,实现他的思想和政治抱负。
奈何,泱泱大国一片反对之声。
封建专制让人望而却步。
郭嵩焘也是第一个有不同于专制洋务派思想的人,虽然由于个人阶级出身的局限性,思想上有局限的地方;但也是当之无愧的觉醒第一人。
《伦敦与巴黎日记》主要记叙了郭嵩焘的政治文化以及教育、洋务
思想。
读来深有感触,当真顽固封建专制者们,固步自封,举着最后的旗帜尝试做最后的喘息。
郭嵩焘传回中国的一封封信件无疑在本就呼吸困难的专制患者身上又压了一层棉被,令专制者们难受之极,不可小觑。
郭嵩焘认为西方政教优于中国,致力于彻底揭穿天朝神话。
其孤独的先行者精神使其在讥笑中度过了一生。
在下文中,笔者将把注意力集中在郭嵩焘的经济思想上。
从其经济看法入手,略微写写自己的感想。
二、郭嵩焘的经济思想:
出使英法之前,郭嵩焘对清政府的经济政策就颇有微词,认为应根据两次鸦片战争,调整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鼓励民间私人投资,发展对外贸易,兴办近代的航运业。
这是有其个人因素和地方历史文化背景的。
郭嵩焘学问渊源受湖南社会环境的影响;西方对他的影响承前启后。
所以他有最异乎寻常的观点:无轻商思想。
这主要由于郭嵩焘的家庭是湘阴有名的富室,经营商业和利贷致富。
同时,郭嵩焘又是一个思想非常活跃,精神进取的人,才识出群。
郭嵩焘对现实政治有很多尖锐的批评。
思想有一些异端的气味,而且其固有的反正统思想容易与西学相通。
所以其在政治集团内不得志,进而对现实政治不满,间接也助长了他”行不由径”的思想和性格,综上,使他有可能去探索一条摆脱封建制度危机和个人思想危机的新路。
1、郭嵩焘经济思想的萌芽
郭嵩焘的观点源自于1840年鸦片战争后,”洋患”问题引起了
他的关注。
在1840-1842 年鸦片战争时期,郭嵩焘开始慢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有所了解,亲身参与抗贡战争的策划,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指斥当局”措理失宜”,渐以”能知洋务”见解闻名,而且提出的一些救国爱民的经济措施,但当时那些思想只是处于萌芽阶段。
2、洋务运动中思想
洋务运动的开展,使得郭嵩焘认为传统的重本抑末、重农抑商政策已失去了合理的依据,他把中西方贫弱富强归结为社会经济制度的不同。
郭嵩焘透过表象对中国贫弱和西方富强的原因进行了认真的研究。
他认为中国贫弱的真正原因是”纪纲废驰”、”吏治不修”,”故夫政教之及人本也,防务末也。
而边防一事,又有其本末存焉”。
他认为洋务派只注重一味追求仿造船器而不懂西方政教是舍本逐末。
郭嵩焘指出政教用人为中国积弱之源,一反十余年船坚炮利之说,实为主张变法之先声,在当时可以说是振聋发聩的议论。
3、出使--《伦敦与巴黎日记》观点成熟
从郭嵩焘出使英法期间所记日记来看,他对西方社会经济领域曾作过十分详细、具体、系统的考察。
其认为”西洋以行商为制国之本,其经理商政,整齐严密,条理秩然。
即在中国,往来内江,船主皆能举其职,而权益重,优于内地官人远矣。
宜其富强莫与京也。
”[1]指出西方各国重视发展海外贸易,政府实现保护鼓励对外贸易的政策,由此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增加了社会财富和经
济实力。
在英国,他对西方社会经济基础的有了认识,开始注意到西方海外贸易的发展是以国内资本主义工业为基础的,并与其他经济组织机构形成完整的体系。
另外,商人在国家政治中有较高的地位,政府经济政策导向也是促进社会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
他突破以农为本的传统经济观念,提出了一系列有助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经济思想。
3.1肯定两国货币金融制度
他参观皇家造币厂,慨叹英国严格的管理制度。
在英格兰银行,细心考求纸币印制过程及其银行经营运行情况,认为英国政府货币金融管理成就卓著,”利权操之国家,远近权衡,略无旁溢”,货币交易由国家监管,”别有一大银局,定银价低昂者”,”其名曰皇家交易所”。
[2]同时,郭嵩焘还回顾了中国货币发展的历史,并分析清朝现行货币政策的弊端。
他发现,国家政府实行统一的货币制度,加强对货币铸造、流通的管理,为商业贸易提供便利,有助于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此外,郭嵩焘还看到中国货币制度混乱导致的恶果,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西方商人利用货币汇兑差价从中国获利,损害了中国的经济利益。
3.2关注财政税收
关于税收政策,郭嵩焘详细了解了西方国家的税目设置能税率调整情况,他于旧任日本户部尚书的井上馨处了解到:”其国经制,岁入五千万圆,取之商税者三百万,余皆地税。
西洋各国皆然,经制所入,皆地税也。
”[3]他还注意到英国税制适用不同的课税标
准,消费行为和所得收入。
3.3认同国家预算制度
郭嵩焘比较了中西财政制度的根本区别,并把财政制度与政治体制结合起来加以分析。
看到西方各国政府通过征收各种税,以国家投资的形式,兴办铁路、电报及公益事业,发展军事,增强国防力量。
他在记述英国财政预算时特别提到政府的农业贷款,”本国人民田产或须疏通河道,或须别开沟洫,关系生计,及可以修治菜田,俾成膏腴成熟之业,由民人自行呈报,国家遣官为之相度而贷之经费。
故用以纾民力而使勤于所业,则为百姓经营生计亦至矣。
”[4]在郭嵩焘看来,财政税收手段是政府管理经济活动行之有效的方式,清王朝急需就经济政策做出重大调整,合理地运用上述经济手段发展社会经济,以致富求强。
三、先进性与局限性
郭嵩焘的这些思想在当时是先进的,比同时代的人确实见识卓著,高出封建阶级并对后来维新派也产生很大的启发和影响。
但身处那个时代,整个社会都昧于世界知识而以”天朝大国”自居。
所以他的思想并不为时人所接受,反被认为是崇洋媚外。
其局限性体现在:首先,郭嵩焘对经济的观察发展方面只是着眼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忽略了人民群众的力量。
他的心里固有的专制阶级的观念使得他的思想上有很多缺陷。
其次,他对西方财经问题的观察基本上还只是停留在感性的表面上,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本性毫无认识也使他的思想高度受到了限制。
他所留下的许多西方财经
史料,大都只是一种介绍,更多地是表达了一个在农业社会中成长起来的新型士大夫对于西方工业文明的一种朦胧向往。
郭嵩焘并未对于西方复杂的经济关系掌握的全面深入,且缺乏应有的思想深度。
结语
郭嵩焘是最早迈向中国近现代的先驱,也是清代封建官僚阶层中首先转向西方寻找真理并开始探索近代化道路的先行者。
郭嵩焘作为一个有着敏锐的时代眼光和宽广的世界视野的中国近代对外开放和思想解放进程的伟大先驱,以其开放的胸怀,开明的心态,务实的作风,为中国的早期近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m].长沙:岳麓书社,1984:56.
[2]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m].长沙:岳麓书社,1984:145.
[3]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m].长沙:岳麓书社,1984:156.
[4]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m].长沙:岳麓书社,1984: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