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嵩焘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年中进士
但在传统功名的道路上,郭嵩焘 走得并不顺利。虽然他在1837年考中 举人,但1838年、1840年接连两次到 北京参加会试都名落孙山。在失意中, 他只得接受友人的推荐,于1840年到 杭州给浙江学政当幕僚。这次为幕时 间虽然不长,但却埋下了他以后思想 偏离传统的变化契机。 因为当时正值鸦片战争爆发,浙 江地处前线,他“亲见浙江海防之 失”,一向为“华夏”所看不起的 “岛夷”的船坚炮利,给他留下深刻 印象。但他并不甘于游幕生涯,又几 次赴京参加会试,终于在1847年第5 次参加会试时考中进士,正式步入仕 途。但不久他的双亲相继去世,依定 制他只能回家居丧。
评价 ----死而不朽,积久弥辉
• 逝世时各方评价
由于郭参加过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而且是第一个出使西洋的大臣, 其生前“谤满天下 ”。好友王先谦在挽郭嵩涛的联中说:“赤胆忠肝 筹国是,谤满天下无损名。” 值得注意的是,在郭逝世之后,人们纷纷为他被“谤”而鸣不平。 这表明公道自在人心。 李鸿章说郭“生平于洋务最为究心,所论利害皆洞入精微,事后 无不征。前后条件各件,外延多不尽知。病归后每与臣书,言及中外 交涉各端,反复周详,深虑长言,若忧在己。乞今展阅,敬其忠爱之 诚老而弥笃,而深叹不竟其用为可惜也。”
• 郭嵩焘从小就受传统教育,走 科举功名的道路。1835年, 18岁的郭嵩焘考中秀才,第二 年进入著名的岳麓书院读书。 强调经世致用、坚忍不拔、不 尚玄虚、摒弃浮词是湘学传统, 历史悠久的岳麓书院一直是湘 学重镇。作为“湖湘子弟”, 郭氏本就受湘学影响不浅,而 岳麓书院的学习使他受影响更 深。但更重要的是,正是在岳 麓书院,他与曾国藩、刘蓉等 相识,互相切磋学问、砥砺气 节,成为志同道合的至友。
1875年初任福建按察使
• 1875年年初, 闲居八年的郭嵩焘又 作为懂洋务的人才奉 诏来到北京,并被慈 安、慈禧两太后召见, 不久被授福建按察使。
1877年起,任清政府驻英法公使
• 在英国,郭嵩焘详细考察了西方的政治制度,在 参观了英国的监狱、议会和新闻部门等机构后, 他在日记中写道:“朝党、野党,使各以所见相 持争胜,因而剂之以平。”这个观点,应该远远 超过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几乎所有同时代的人。 在当时国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大有市场的 前提下,郭嵩焘意识到“洋务运动”本身的弊病 所在。
君与民交相维系”的政治思想
⑴振厉朝纲,和辑人民 ⑵严以驭吏,宽以抚民 ⑶鼓舞人才,全赖赏罚
“富强者,秦汉以来所称太平之盛轨也,行之固有 本矣,渐而积之固有基矣。振厉朝纲,勤求吏治, 其本也。和辑人民,需以岁月,汲汲求得贤人用之, 其基也。未闻处衰敝之俗,行操切之政,而可以致 富强者”——《郭嵩焘诗文集》
悲剧的原因
• 郭嵩焘的悲剧当然有他个人的原因,如书生气过重,不知 通权达变,不谙官场规矩,生性耿直却屡因耿直招祸,才 华横溢识见过人却不免恃才傲物等。 • 但这更是时代、社会的悲剧。倘先驱者不为时容,屡遭打 击迫害,受害更深、更远的,恰是那个时代、那个社会自 身。 • 也许正是因为过一生的命运与仕途极其不顺,才造就了郭 能够认清当时社会的现实与无奈,从而让他更加明白所谓 的“天朝上国”的落后与腐朽。 • 他的一生又鲜明地反映出时代特征,反映出方生与未死之 际先行者的历史命运
1853年,随曾国藩组建“湘勇
1852年,太平军由桂入湘,湖南官兵望风而 逃。左宗棠、曾国藩对是否出山镇压太平天国都 曾犹豫不决,而郭嵩焘则力劝他们出来建功立业。 劝他人出山,自己当然也难甘寂寞,随后几年, 郭氏一直随曾国藩参赞军务,多有建树。同时在 官场中建立了一定的“关系”。
1856年任南书房行走
• 1856年年末,他离湘北上,到京城任翰林院 编修。在京都,他深得权柄赫赫的户部尚书 肃顺的赏识。由于肃顺的推举,郭嵩焘在不 长的时间内就蒙咸丰帝数次召见,自然受宠 若惊。咸丰帝对他的识见也颇赏识,命他入 值南书房。
1863年署理广东巡抚
• 1863年秋,他又遽升为广东巡抚,诏赏三 品顶戴。不到两年而升此高位,可谓官运 亨通,他也决心有所作为,不负朝廷知遇 之恩。但在广东巡抚任上,他又因耿直招 怨,与前后两任同驻广州的两广总督矛盾 重重,与进粤“会剿”太平军余部、一向 意气用事的老友左宗棠也顿生龃龉。在错 综复杂的种种矛盾之中,郭嵩焘左支右绌, 最终在1866年6月解任下台。
以理制胜、以礼相待的和平外交思想
• 驭夷之道,存户运量 • 知时审几,以理制胜 • 外交战略,联英拒俄
①对世界两极分化的形势的认识 ②主张利用英、俄间矛盾 ③关注日本的侵略动向
• 出使事宜,亦多考究
• 已刊著作情况: 已刊著作有19种:《会合连吟集》、 《湘阴郭氏家谱》、《罗忠杰公年谱》、 《湖南褒忠录初稿》、《使西纪程》、 《醉言存略》、《禁烟公社条规》、《湘 阴县图志》、《湖南通志》、《大学章句 质疑》、《中庸章句质疑》、《郭侍郎奏 疏》、《玉池老人自述》、《养知书屋文 集》等。
• 此后,郭嵩焘将其使英见闻辑为 《使西纪程》,书中有称赞西洋政 教修明、中国应采用其治国之道等 语。总理衙门刊刻此书后,立刻在 朝廷上下造成一片恐慌。结果,此 书被清廷申斥毁版,严禁流行。 郭嵩焘最终并未完成其公使的 的使命。由于《使西纪程》所带来 的麻烦,从朝廷到京师大夫对郭嵩 焘一片唾骂指责之声,他只得在任 期未满(仅仅一年零七个月)之时, 奏请因病销差。
民主革命时期的评论
• 郭嵩焘的思想首先影响到谭嗣同。谭嗣同关于洋务的“根 本”与“枝叶”之论,显然是对郭嵩焘“西洋立国之本有 末”思想的继承和发挥。 • 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湖南人氏杨毓麟将郭嵩焘放在湖湘文 化的历史长河中加以考察,认为他有“冒不韪而不惜”的 精神,这也是湖南人的“特别独立之根性。” • 在19世纪末20世纪之初的中国,不仅政治家们推崇郭嵩焘, 而且一些进步思想家也很推崇。“五四”时期,梁漱溟的 父亲相信郭嵩焘的新洋务思想,在日记里说“自己不能出 洋留学,一定节省出钱叫儿子出洋。万事可省,此事不可 不办。”这也说明郭嵩焘的对外开放思想在当时的影响是 深广的。
郭嵩焘
1.生平简介
2.主要思想
3.相关著作
4.后人评价
悲剧人物的戏剧性的一生
——郭嵩焘之生平
生平简介
• 郭嵩焘(1818年-1891年),1847年中进士,
1853年,随曾国藩组建“湘勇”。1856年任南书 房行走,1863年署理广东巡抚,1875年初任福建 按察使。1877年起,任清政府驻英法公使。1878 年8月被清政府召回,从此闲居。1891年病逝。 • 在这跌宕起伏令人惊心动魄的历史大潮中,郭嵩 焘时时作为弄潮儿处于风口浪尖之上, 又不时被 大浪抛开,无可奈何地成为观潮者。
穷究本末、全面学习西方的自强思想
• 知己知彼,评断中西
“能知洋情,而后知所以控制之法;不知洋情,所向皆荆棘 也。”——《郭嵩焘日记》
• 学习西方,须辨本末
主张以通商为本,以政教为本,以人心风俗为本。
• 学习西方,要有分析
“然知洋情之为然,而不知测知中国之能行与否以求得其所以然, 殆犹知彼而不能知己者也。”——《郭嵩焘日记》
生平思想
㈠“君与民交相维系”的政治思想 ㈡穷究本末、全面学习西方的自强思想 ㈢以理制胜、以礼相待的和平外交思想 ㈣兵政“同源而易用”的军事思想 ㈤“以通商贾、阜财用为本图”的经济思想 ㈥“求实效不为虚语”和“得几则势如破竹”的哲学思 想 ㈦调和汉宋、坚持致用的经学考据思想 ㈧“人心风俗为立国之本”的伦理思想 ㈨政教、制造无不出于学的教育科技思想
改革开放时期的评论
• 《中国近代人物研究信息》将1980年至1988年间有关郭嵩焘评价的
观点概括为三种: • 一、郭嵩焘是洋务运动中勇于发表言论的而且是最重要的思想家。政 治上,主要是外交政策方面看,郭氏为李鸿章妥协投降的外交政策提 供理论依据。郭嵩焘的宗旨是一切”主和”,也就是委曲求全的妥协 外加政策。经济上,主要是洋务思想方面,郭嵩焘主张尽量发展民族 资本主义工商业,主张政府鼓励私人经商开矿等,与李鸿章的宗旨则 背道而驰。 • 二、郭嵩焘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先驱。熊月之认为,就郭氏镇压太平 军而言,他是腐朽清政府的守护士。但他又是洋务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 三、郭嵩焘是中国封建士大夫阶级中首先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行者。 钟叔河认为,郭嵩焘对封建主义专制主义和封闭式中国政治文化的批 评,是站在资本主义立场上进行的,代表着刚刚从封建社会中生长起 来的资产阶级的利益。然而,他的身份始终是一个封建士大夫,过着 官僚地主生活。他的进步思想与其身份,存在深刻的矛盾。
• 未刊著作情况: • 《山东税务奏议章程》、《毛诗余义》、《绥 边征实》、《周易释例》、《思旧录》 • 还有一些在后人的著作中提到的: • 郭群列举了8种:《慎终录》、《官书》、《尺 牍》、《日记》、《读书录》、《思旧录》、 《庄子评注》、《养知书屋制艺》。 • 任凯南指出有:《韩文札记》、《性理精义札 记》、《正学编札记》 • 见于其他资料的有:《四书义前编》、《十笥山 房题泳集》、《老要娥眉》、《金缕酬春词》、 《剑闲斋师门问答》等 • 综上,郭嵩焘未刊或佚著合计23种。
但在传统功名的道路上,郭嵩焘 走得并不顺利。虽然他在1837年考中 举人,但1838年、1840年接连两次到 北京参加会试都名落孙山。在失意中, 他只得接受友人的推荐,于1840年到 杭州给浙江学政当幕僚。这次为幕时 间虽然不长,但却埋下了他以后思想 偏离传统的变化契机。 因为当时正值鸦片战争爆发,浙 江地处前线,他“亲见浙江海防之 失”,一向为“华夏”所看不起的 “岛夷”的船坚炮利,给他留下深刻 印象。但他并不甘于游幕生涯,又几 次赴京参加会试,终于在1847年第5 次参加会试时考中进士,正式步入仕 途。但不久他的双亲相继去世,依定 制他只能回家居丧。
评价 ----死而不朽,积久弥辉
• 逝世时各方评价
由于郭参加过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而且是第一个出使西洋的大臣, 其生前“谤满天下 ”。好友王先谦在挽郭嵩涛的联中说:“赤胆忠肝 筹国是,谤满天下无损名。” 值得注意的是,在郭逝世之后,人们纷纷为他被“谤”而鸣不平。 这表明公道自在人心。 李鸿章说郭“生平于洋务最为究心,所论利害皆洞入精微,事后 无不征。前后条件各件,外延多不尽知。病归后每与臣书,言及中外 交涉各端,反复周详,深虑长言,若忧在己。乞今展阅,敬其忠爱之 诚老而弥笃,而深叹不竟其用为可惜也。”
• 郭嵩焘从小就受传统教育,走 科举功名的道路。1835年, 18岁的郭嵩焘考中秀才,第二 年进入著名的岳麓书院读书。 强调经世致用、坚忍不拔、不 尚玄虚、摒弃浮词是湘学传统, 历史悠久的岳麓书院一直是湘 学重镇。作为“湖湘子弟”, 郭氏本就受湘学影响不浅,而 岳麓书院的学习使他受影响更 深。但更重要的是,正是在岳 麓书院,他与曾国藩、刘蓉等 相识,互相切磋学问、砥砺气 节,成为志同道合的至友。
1875年初任福建按察使
• 1875年年初, 闲居八年的郭嵩焘又 作为懂洋务的人才奉 诏来到北京,并被慈 安、慈禧两太后召见, 不久被授福建按察使。
1877年起,任清政府驻英法公使
• 在英国,郭嵩焘详细考察了西方的政治制度,在 参观了英国的监狱、议会和新闻部门等机构后, 他在日记中写道:“朝党、野党,使各以所见相 持争胜,因而剂之以平。”这个观点,应该远远 超过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几乎所有同时代的人。 在当时国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大有市场的 前提下,郭嵩焘意识到“洋务运动”本身的弊病 所在。
君与民交相维系”的政治思想
⑴振厉朝纲,和辑人民 ⑵严以驭吏,宽以抚民 ⑶鼓舞人才,全赖赏罚
“富强者,秦汉以来所称太平之盛轨也,行之固有 本矣,渐而积之固有基矣。振厉朝纲,勤求吏治, 其本也。和辑人民,需以岁月,汲汲求得贤人用之, 其基也。未闻处衰敝之俗,行操切之政,而可以致 富强者”——《郭嵩焘诗文集》
悲剧的原因
• 郭嵩焘的悲剧当然有他个人的原因,如书生气过重,不知 通权达变,不谙官场规矩,生性耿直却屡因耿直招祸,才 华横溢识见过人却不免恃才傲物等。 • 但这更是时代、社会的悲剧。倘先驱者不为时容,屡遭打 击迫害,受害更深、更远的,恰是那个时代、那个社会自 身。 • 也许正是因为过一生的命运与仕途极其不顺,才造就了郭 能够认清当时社会的现实与无奈,从而让他更加明白所谓 的“天朝上国”的落后与腐朽。 • 他的一生又鲜明地反映出时代特征,反映出方生与未死之 际先行者的历史命运
1853年,随曾国藩组建“湘勇
1852年,太平军由桂入湘,湖南官兵望风而 逃。左宗棠、曾国藩对是否出山镇压太平天国都 曾犹豫不决,而郭嵩焘则力劝他们出来建功立业。 劝他人出山,自己当然也难甘寂寞,随后几年, 郭氏一直随曾国藩参赞军务,多有建树。同时在 官场中建立了一定的“关系”。
1856年任南书房行走
• 1856年年末,他离湘北上,到京城任翰林院 编修。在京都,他深得权柄赫赫的户部尚书 肃顺的赏识。由于肃顺的推举,郭嵩焘在不 长的时间内就蒙咸丰帝数次召见,自然受宠 若惊。咸丰帝对他的识见也颇赏识,命他入 值南书房。
1863年署理广东巡抚
• 1863年秋,他又遽升为广东巡抚,诏赏三 品顶戴。不到两年而升此高位,可谓官运 亨通,他也决心有所作为,不负朝廷知遇 之恩。但在广东巡抚任上,他又因耿直招 怨,与前后两任同驻广州的两广总督矛盾 重重,与进粤“会剿”太平军余部、一向 意气用事的老友左宗棠也顿生龃龉。在错 综复杂的种种矛盾之中,郭嵩焘左支右绌, 最终在1866年6月解任下台。
以理制胜、以礼相待的和平外交思想
• 驭夷之道,存户运量 • 知时审几,以理制胜 • 外交战略,联英拒俄
①对世界两极分化的形势的认识 ②主张利用英、俄间矛盾 ③关注日本的侵略动向
• 出使事宜,亦多考究
• 已刊著作情况: 已刊著作有19种:《会合连吟集》、 《湘阴郭氏家谱》、《罗忠杰公年谱》、 《湖南褒忠录初稿》、《使西纪程》、 《醉言存略》、《禁烟公社条规》、《湘 阴县图志》、《湖南通志》、《大学章句 质疑》、《中庸章句质疑》、《郭侍郎奏 疏》、《玉池老人自述》、《养知书屋文 集》等。
• 此后,郭嵩焘将其使英见闻辑为 《使西纪程》,书中有称赞西洋政 教修明、中国应采用其治国之道等 语。总理衙门刊刻此书后,立刻在 朝廷上下造成一片恐慌。结果,此 书被清廷申斥毁版,严禁流行。 郭嵩焘最终并未完成其公使的 的使命。由于《使西纪程》所带来 的麻烦,从朝廷到京师大夫对郭嵩 焘一片唾骂指责之声,他只得在任 期未满(仅仅一年零七个月)之时, 奏请因病销差。
民主革命时期的评论
• 郭嵩焘的思想首先影响到谭嗣同。谭嗣同关于洋务的“根 本”与“枝叶”之论,显然是对郭嵩焘“西洋立国之本有 末”思想的继承和发挥。 • 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湖南人氏杨毓麟将郭嵩焘放在湖湘文 化的历史长河中加以考察,认为他有“冒不韪而不惜”的 精神,这也是湖南人的“特别独立之根性。” • 在19世纪末20世纪之初的中国,不仅政治家们推崇郭嵩焘, 而且一些进步思想家也很推崇。“五四”时期,梁漱溟的 父亲相信郭嵩焘的新洋务思想,在日记里说“自己不能出 洋留学,一定节省出钱叫儿子出洋。万事可省,此事不可 不办。”这也说明郭嵩焘的对外开放思想在当时的影响是 深广的。
郭嵩焘
1.生平简介
2.主要思想
3.相关著作
4.后人评价
悲剧人物的戏剧性的一生
——郭嵩焘之生平
生平简介
• 郭嵩焘(1818年-1891年),1847年中进士,
1853年,随曾国藩组建“湘勇”。1856年任南书 房行走,1863年署理广东巡抚,1875年初任福建 按察使。1877年起,任清政府驻英法公使。1878 年8月被清政府召回,从此闲居。1891年病逝。 • 在这跌宕起伏令人惊心动魄的历史大潮中,郭嵩 焘时时作为弄潮儿处于风口浪尖之上, 又不时被 大浪抛开,无可奈何地成为观潮者。
穷究本末、全面学习西方的自强思想
• 知己知彼,评断中西
“能知洋情,而后知所以控制之法;不知洋情,所向皆荆棘 也。”——《郭嵩焘日记》
• 学习西方,须辨本末
主张以通商为本,以政教为本,以人心风俗为本。
• 学习西方,要有分析
“然知洋情之为然,而不知测知中国之能行与否以求得其所以然, 殆犹知彼而不能知己者也。”——《郭嵩焘日记》
生平思想
㈠“君与民交相维系”的政治思想 ㈡穷究本末、全面学习西方的自强思想 ㈢以理制胜、以礼相待的和平外交思想 ㈣兵政“同源而易用”的军事思想 ㈤“以通商贾、阜财用为本图”的经济思想 ㈥“求实效不为虚语”和“得几则势如破竹”的哲学思 想 ㈦调和汉宋、坚持致用的经学考据思想 ㈧“人心风俗为立国之本”的伦理思想 ㈨政教、制造无不出于学的教育科技思想
改革开放时期的评论
• 《中国近代人物研究信息》将1980年至1988年间有关郭嵩焘评价的
观点概括为三种: • 一、郭嵩焘是洋务运动中勇于发表言论的而且是最重要的思想家。政 治上,主要是外交政策方面看,郭氏为李鸿章妥协投降的外交政策提 供理论依据。郭嵩焘的宗旨是一切”主和”,也就是委曲求全的妥协 外加政策。经济上,主要是洋务思想方面,郭嵩焘主张尽量发展民族 资本主义工商业,主张政府鼓励私人经商开矿等,与李鸿章的宗旨则 背道而驰。 • 二、郭嵩焘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先驱。熊月之认为,就郭氏镇压太平 军而言,他是腐朽清政府的守护士。但他又是洋务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 三、郭嵩焘是中国封建士大夫阶级中首先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行者。 钟叔河认为,郭嵩焘对封建主义专制主义和封闭式中国政治文化的批 评,是站在资本主义立场上进行的,代表着刚刚从封建社会中生长起 来的资产阶级的利益。然而,他的身份始终是一个封建士大夫,过着 官僚地主生活。他的进步思想与其身份,存在深刻的矛盾。
• 未刊著作情况: • 《山东税务奏议章程》、《毛诗余义》、《绥 边征实》、《周易释例》、《思旧录》 • 还有一些在后人的著作中提到的: • 郭群列举了8种:《慎终录》、《官书》、《尺 牍》、《日记》、《读书录》、《思旧录》、 《庄子评注》、《养知书屋制艺》。 • 任凯南指出有:《韩文札记》、《性理精义札 记》、《正学编札记》 • 见于其他资料的有:《四书义前编》、《十笥山 房题泳集》、《老要娥眉》、《金缕酬春词》、 《剑闲斋师门问答》等 • 综上,郭嵩焘未刊或佚著合计23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