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虚词
11古代汉语重要虚词
(2)用在主语、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
性,不译。 ①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
传·齐桓公伐楚) ②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僖
公十四年) 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3)凑足音节,不译。
①公将鼓之。(左传·曹刿论战) ②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 垄上,怅恨久之。(史记·陈涉世家)
(一)于(於、乎) 1、引入行为动作的处所与时间。如: 郑武公娶于申。(郑伯克段于鄢)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2、引入行为动作涉及的对象。如: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
(郑伯克段于鄢)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郑伯克段于鄢)
3、引入行为动作比较的对象。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八佾)
五、“焉”
(1)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 “于彼”。例: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焉:在其中) ②不复出焉。(焉:从这里。)
五、“焉”
(2)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例: ①且焉置土石?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五、“焉”
(3)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例: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今其室十无一焉。
以上例句中的“所……者”仍然指代的是行 为的受事者,等于“所”字结构,不等于“者” 字结构。
(五)“所以”的用法
①吾知所以距子矣。(墨子·公输)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 ③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 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所以”是由“所”与介词“以”组成的 凝固格式,据其意义分析,主要有两种用法:
(1)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 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 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 益。
常见18个文言文虚词
一.代 词
代替名词、名词性词组组成句子的词, 一般在句中作主语、宾语或定语。 分为三类: ①人称代词。 “吾”、“尔”、“汝 (女)” ②指示代词。 “是”、“此”、“彼”、 “兹” ③疑问代词。 “何”、“奚”、“焉”
二.副 词
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性质、状 态的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副词能修饰动 词、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代词、数量词。
◎虚词解决方法
3、通晓古今 有的文言虚词虽然在形式上被保留了下来, 出现在现代汉语里,但其意义和作用已经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所以”在文言文里表示原因、依据, 现在则用来表示结果。 ◎“于是”在古文里更多的是两个单词, 现在则是一个双音词。 因此,只有通晓古今,才可避免“以今释 古”。
返回
虚词词性
引佩刀自刺。(《苏武传》)
• (二)用作副词。
• 1.作疑问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 译为“为什么”“怎么”。
•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③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苏武传》)
•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 么”“怎么这样”。
例如:
①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三.介 词
与名词、代词及某些名词性词组结合,组成 介词结构,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对象、处所、 时间等意义的词。根据介词结构的意义和它们与 中心语的关系,可以分为时地介词、原因介词、 方式介词、人事介词四种。介词结构主要充当句 子的状语 。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祭十二郎文》 )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古代汉语32个虚词详细解释
32个虚词安/而/尔/夫/盖/故/何/乎/或/即/既/莫/乃/其/且/然/若/虽/所/为/惟/焉/也/以/矣/已/因/于/哉/则/者/之安⑪怎么,哪里。
例:①尔安敢轻吾射!②安求其能千里也?③又安敢毒邪?④燕雀安知鸿鹄这志哉?⑤安能复为之下乎!⑥安能抗此难乎?⑦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⑧君安与项伯有故?⑨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域?⑩安得使余多暇日。
(1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12)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⑫安全,安定。
例:①谢庄遂安。
②可以为富安天下。
③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④在于知安而不知危。
⑬安逸。
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⑭安生,有“养”的意思。
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所安:这里指养生的东西。
)⑮哪里,什么。
例:①君谓计将安出?②欲安所归乎?③沛公安在?④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⑤洞庭君安在哉!⑥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⑯安抚。
例: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
⑰平静。
例:①始而惭焉,久而安焉。
(安:这里是心安理得的意思。
)②恬然自安。
(安:这里指内心平静。
)③孔明恰才心安。
④敬亭亦无所不安也。
(安:这里有心安理得的意思。
)而⑪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⑫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①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④朝而往,暮而归。
⑤掩口胡卢而笑。
⑬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例: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⑭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例: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④秦师轻而无礼。
⑮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中古汉语虚词语法释例
中古汉语虚词语法释例
中古汉语虚词在语法上与现代汉语存在一些差异,包括用法和意义的变化。
虚词在古代汉语中主要有助词、虚词和副词等。
1. 助词:中古汉语中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有时可以表示语法关系,有时可以表示语气或情感。
例如:
- 所:表示动作的施事或着力,如“所杀者”(杀的那个人)。
- 之:表示宾语或动作的对象,如“言之”(说话)。
- 乎:表示疑问、反问或感叹,如“乎哉”(真是啊)。
- 矣:表示肯定、断定或命令,如“已然矣”(已经了)。
2. 虚词:中古汉语中的虚词包括连词、介词和助词等。
例如: - 而:表示转折或承接的关系,如“游而不登”(游了但没有
登上)。
- 于:表示处所、时间、手段等,如“于斯”(在此)。
- 以:表示手段、目的或依据等,如“以言”(用语言)。
- 何:表示疑问或反问,如“何独”(为什么)。
3. 副词:中古汉语中的副词一般用于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副词等,表示程度、方式、时间等。
例如:
- 忽:表示突然、猛然,如“忽然”(突然)。
- 常:表示经常、常常,如“长常”(经常)。
- 皆:表示都、全都,如“皆无”(都没有)。
以上只是中古汉语虚词的一些常见的例子,实际上中古汉语的虚词非常丰富多样,其用法和含义也需要根据具体语境来理解。
古代汉语虚词总结
古代汉语一、语法:(一)词法「虚词:古代汉语中一个字形代表几个不同的虚词。
实词1.虚词:(1)以代词用法为主的虚词:之「代词:「人称代词「相当于“他”:爱公孙段,欲立之.Y相当于“你”: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那么你之后就没有人再< | 继续了)I相当于“我”:幸来告语之.\ I指事代词“这”:之二虫,又何如。
之子于归。
(这个姑娘出嫁了)助词「介词,连词:“的”:民之主也;以君之力,不能毁魁父之.丘。
(这样的)Y 云梯之械(这样的)。
I l 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虽我之 .死,有子存焉。
寡人之于国也。
“之”字本意:到(某地)去其「相当于“之+的”「代人,作定语:其.妻归,告其.妄弋代物:问其.主] [代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I主谓结构的主语:而观其.辟人也-作语气词C表示委婉的语气:吾其.还也(我还是走吧)表示推测的语气:民其无知也(百姓大概无知吧)・增加反问的语气:如之何其.废之「表反问“难道”:一之为甚,其.可再乎“其”字本意:箕是「代词,代前边出现的人,事:闻君行圣人之道,是.亦圣人也(这)W (译作:这、这个、这样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和这个相反)天下皆是也(这样的)■作指事代词:是.岁大旱(这);居是邦也(这个)现代汉语中,“之”、“其”、“是”作为代词已不用了。
者1特殊代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所J 者「代词 「名词+者(复指代词),就是指代名词本人:陈涉者.,羊城人也* I 动词+者,指示发出动作的主体,者字词组语气词 -表示假设语气“…的话”:不然者- 表示疑问语气“呢”:何以得擅许秦者.? -放在句尾和“也”连用:……而非邦者也(哪里见过五六十平方里的小国 不算是国家呢?)所C 所只能+动词或动词性词组,表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所I “所以”(所凭借的原因):故今具道所以未见所以敬王也(没有见到你所用来尊敬王的表现都是不定代词〔 或J 或曰 (有人说 )w I 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 莫「否定性不定代词:天下莫.不闻 “莫不中音(没有哪一个声音不符合节拍)善莫大焉(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了) 都有副词用法 •或(作状语,表不肯定):或者不可乎(也许不行吧)<今者或是之亡矣(大概)一莫(表否定):民莫有斗心(老百姓没有抗争的决心)焉 f “于之”,“于是”: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让子路在这儿问路) 不复出焉(于之)(不再从这儿出去了) 善莫大焉.(于之)在句尾:于我心有戚戚焉.则就木焉(就和死差不多了)在句首:焉 有仁人在立,罔民而可为也?L "之于”:投诸渤海之尾“之乎”:有诸?(有这件事吗?)读者(所读的书) 所仰望而终身也 吾先子所畏也 欲以所事孔子,事之焉 L都是合音词 诸丿于疋 语气词用法:“ —亠 ” a 于之 ,“之乎孰、何、安、胡、曷――代词,“什么”孰:指事,指人何:何事。
古汉语虚词通义
古汉语虚词通义
古汉语中的虚词是指在语法上没有实际意义,但在句子中起着连接、修饰、衬托等作用的词语。
在古代汉语中,虚词的使用非常灵活,有时候一个虚词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用法和意义,这就是所谓的“虚词通义”。
古代汉语中最常见的虚词包括“之”、“者”、“乎”、“而”、“也”、“乃”等。
这些虚词在句子中可以起到不同的作用,有时候表示关系、有时候表示修饰、有时候表示语气等等。
比如,“之”在古代汉语中可以表示所属关系,也可以表示宾语,甚至可以表示动作的结果。
类似地,“者”可以表示主语,也可以表示宾语,还可以表示引述等等。
这些虚词的多义性使古代汉语的语法非常灵活,同时也增加了古文阅读的难度。
虚词通义的现象并不仅仅存在于古代汉语中,同时也存在于其他古代语言中。
例如,古希腊语中的虚词“τοῦ”可以表示属格、宾格、代词等多种不同的用法,而且还可以用于不同的句型和结构中。
这些虚词的多义性和灵活性,为古代语言的研究和阅读增添了
不少困难,但也正是这种多义性和灵活性,使古代语言如此丰富多彩、充满魅力。
在学习古代汉语时,了解虚词通义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掌握了虚词的多种用法和意义,才能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和经典,从而更好地领会古人的思想和智慧。
因此,我们在学习古代汉语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掌握词义和语法规则,更需要注重虚词的多义性和灵活运用,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感受古代汉语的魅力。
文言虚词种类
文言虚词种类1、代词代词是代替词、词组和句子的词。
它的作用是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
(1)人称代词1)第一人称:吾、予、余、我予购三百盆,皆病者。
(《病梅馆记》)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2)第二人称:汝(女)、而、尔、若、乃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3)第三人称:之、其、彼、厥王甚任之。
(《屈原列传》)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六国论》)4)谦称:或称自己的名字,或用“臣、仆、愚、不才”等,妇女用“妾”,国君用“孤”“寡人”。
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
(《赤壁之战》)“肃”,鲁肃自称。
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赤壁之战》)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孔雀东南飞>并序》)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廉颇蔺相如列传》)5)敬称:大王、将军、公、公子、陛下、殿下、阁下、足下、子、先生、大人、卿等。
可译为“您”。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子”,对男子的美称。
6)人称复数:古文中用“辈、属、侪、族、徒”等放在人称代词后面表多数。
可译成“们”,或在人称代词后加“一类”“一班”“这些”等词。
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人。
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
(《柳敬亭传》)“吾侪”,我们。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师说》)“之族”,这一类人。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之徒”,这些人。
(2)指示代词用来指示和区别人或事物的代词。
可代人、代物、代事。
1)近指代词:是、此、斯、兹、之、然。
译成“这个”“这里”“这样”。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此”,此处。
予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斯”,这篇;“兹”,这。
初中文言文虚词总汇
初中文言文虚词总汇在古代汉语中,虚词是一类没有实际意义但对语言结构和语法有很大影响的词语。
虚词大多数起到连接句子成分的作用,用以标明关系或修饰性质,使句子更加严谨、完整、一致、流畅。
虚词在汉语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其中有很多常用词汇,但也有些较为生僻或容易混淆。
下面我们将会一一介绍虚词的分类和用法。
一、连词类1.和:表示并列、且、一致、加入等意思。
例如:百度和谷歌都是网络搜索引擎。
2.与:主要用于文言文,表示并列、串连、转折等意思。
例如:如今臣与君俱老,老以重忆之,欣以相劝之。
3.以:表示手段、条件、方式、动作等,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以目送别,哀不自禁。
4.虽:表示转折,意为“尽管”的意思。
例如:虽然我不想去,但是我还是答应了他。
5.然:表示转折,相当于“但是”的意思。
例如:我很想帮你,然我真的没有时间。
6.若:表示条件,意为“如果”的意思。
例如:若不是你帮我,我一定做不到。
7.既:表示同时、二者都、已经等意思。
常与“而且”连用,表示双重含义。
例如:我既喜欢运动,而且也喜欢看电影。
8.亦:表示也、同样等意思。
例如:你喜欢看书,我亦是如此。
二、助词类1.的:表示所有、修饰意义和他关系密切。
例如:这是我的书,不是你的。
2.地:表示方式、方法等。
常在副词后面使用。
例如:慢慢地走,不要着急。
3.得:表示结果、程度等意思。
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他跑得非常快。
4.了:表示完成、变化等。
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你已经考过了,不用再担心了。
5.过:表示动作的完成或经历。
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昨天我去过了你家。
6.吗:表示疑问。
例如:你是不是喜欢他?7.呢:表示提问、询问、强调等意思。
例如:你那天在哪里呢?8.罢:表示责备、劝止等。
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别玩了,都快放学了,都该回家了罢。
三、介词类1.在:表示位置、场所、状态等。
例如:他在教室里学习。
2.中:表示处在两个、幾个当中、在一段时间里、在行为或活动中等。
例如:他站在人群中心。
古代汉语虚词
古代漢語虚词(一)代詞古代漢語代詞分人稱代詞、指示代詞、疑問代詞和一些起稱代作用的其他代詞。
第一節人稱代詞人稱代詞包括第一人稱代詞、第二人稱代詞和第三人稱代詞。
一、第一人稱代詞先秦時期的第一人稱代詞有“我”“吾”“余”“予”“朕”“台(yí)”“卬”。
“我”“余”“朕”三個是殷商時期就有的,“吾”“予”“台”“卬”是西周以後才出現的。
其中“予”只是“余”的不同寫法,《尚書》《詩經》《論語》《孟子》等文獻用“予”,西周金文、戰國時期的多數文獻如《左傳》《國語》《莊子》《荀子》《韓非子》等一般都用“余”,漢代以後“予”字基本上就不用了。
“台”可能是“余”的變體,只見於《尚書》,例如:(1)格爾眾庶,悉聽朕言。
非台小子敢行稱亂,有夏多罪,天命殛之。
(《尚書·湯誓》)(2)朝夕納誨,以輔台德。
(《尚書·說命》)“吾”和“卬”都是來自周人的母語,“吾”在春秋時期進入了當時的漢民族共同語——雅言,而“卬”只見於《尚書》和《詩經》,而且用例很少,沒有真正進入雅言。
例如:(1)越予沖人不卬自恤。
(《尚書·大誥》)——按:越:語氣詞。
沖:幼。
(2)人涉卬否,卬須卬友。
(《詩經·邶風·匏有苦葉》)——按:涉,徒步過河。
須:等“我”“余(予)”“朕”“吾”這幾個代詞之間有表義上的差異。
“余(予)”是謙卑的說法,漢武帝時犍為文學(姓名不詳)注《爾雅》曰:“余,謙卑之身也。
”所以《尚書》中有“予小子”“予冲子”的說法,沒有“我小子”“朕小子”的說法。
周公自稱“余小子旦”,不說“我小子旦”。
例如:(1)予小子新命于三王,惟永終是圖。
(《尚書·金縢》)(2)念茲皇祖,陟降庭止。
維予小子,夙夜敬止。
(《詩經·周頌·閔予小子》)(3)(齊侯)對曰:“天威不違顏咫尺,小白余敢貪天子之命無下拜!”(《左傳·僖公九年》)——按:唐·孔穎達《左傳正義》引舍人《爾雅注》曰:“余,謙卑之身也。
古代汉语虚词
古代漢語虚词(一)代詞古代漢語代詞分人稱代詞、指示代詞、疑問代詞和一些起稱代作用的其他代詞。
第一節人稱代詞人稱代詞包括第一人稱代詞、第二人稱代詞和第三人稱代詞。
一、第一人稱代詞先秦時期的第一人稱代詞有“我”“吾”“余”“予”“朕”“台(yí)”“卬”。
“我”“余”“朕”三個是殷商時期就有的,“吾”“予”“台”“卬”是西周以後才出現的。
其中“予”只是“余”的不同寫法,《尚書》《詩經》《論語》《孟子》等文獻用“予”,西周金文、戰國時期的多數文獻如《左傳》《國語》《莊子》《荀子》《韓非子》等一般都用“余”,漢代以後“予”字基本上就不用了。
“台”可能是“余”的變體,只見於《尚書》,例如:(1)格爾眾庶,悉聽朕言。
非台小子敢行稱亂,有夏多罪,天命殛之。
(《尚書·湯誓》)(2)朝夕納誨,以輔台德。
(《尚書·說命》)“吾”和“卬”都是來自周人的母語,“吾”在春秋時期進入了當時的漢民族共同語——雅言,而“卬”只見於《尚書》和《詩經》,而且用例很少,沒有真正進入雅言。
例如:(1)越予沖人不卬自恤。
(《尚書·大誥》)——按:越:語氣詞。
沖:幼。
(2)人涉卬否,卬須卬友。
(《詩經·邶風·匏有苦葉》)——按:涉,徒步過河。
須:等“我”“余(予)”“朕”“吾”這幾個代詞之間有表義上的差異。
“余(予)”是謙卑的說法,漢武帝時犍為文學(姓名不詳)注《爾雅》曰:“余,謙卑之身也。
”所以《尚書》中有“予小子”“予冲子”的說法,沒有“我小子”“朕小子”的說法。
周公自稱“余小子旦”,不說“我小子旦”。
例如:(1)予小子新命于三王,惟永終是圖。
(《尚書·金縢》)(2)念茲皇祖,陟降庭止。
維予小子,夙夜敬止。
(《詩經·周頌·閔予小子》)(3)(齊侯)對曰:“天威不違顏咫尺,小白余敢貪天子之命無下拜!”(《左傳·僖公九年》)——按:唐·孔穎達《左傳正義》引舍人《爾雅注》曰:“余,謙卑之身也。
【史上最全】高考必备 高中文言文虚词知识点总结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六类。
(一)代词:1、人称代词——之、其、而(通假)、若、乃2、指示代词——之、其3、疑问代词——焉、何(二)副词:1、范围副词——则、犹2、时间副词——既、已、且3、语气副词——其、何、遂(三)介词:于、以、为、因(四)连词:而、且、以、其、或、乃、则、然、但、为、故、若、虽、因、遂(五)助词:1、结构助词:之、者、所、然2、语气助词:也、矣、焉、耳、哉、乎(六)叹词:唉、嘻、呜呼、嗟乎、噫吁嚱二、词类分析:(一)代词1、人称代词①第一人称:吾、予、余、我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项脊轩志》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鸿门宴》为白尚书,出听我言。
《段太尉逸事状》余于仆碑,又以悲乎古书之不存。
《游褒禅山记》②第二人称:女、汝、若、尔、乃、子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静女》(女通“汝”)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
《晏子治东阿》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而通“尔”)③第三人称:之、其、彼、厥、渠。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师说》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六国论》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孔雀东南飞》④复数:属、辈、侪、类、徒若属且皆为所虏。
《鸿门宴》2、指示代词①近指代词:是、此、斯、兹、之、然——这、这个、这里、这样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赤壁赋》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②远指代词:彼、夫、其——那、那个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③无定指代词:或、莫——有的、有的人;没有谁、没有哪一个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张衡传》④辅助性代词:所、者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3、疑问代词①代人:谁、孰——谁、哪一个吾孰与徐公美?②代事物、处所:何、胡、奚、曷、安、恶(乌)、焉——什么、哪里、在哪里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彼且奚适也?”《逍遥游》蹈死不顾,亦何故哉?《五人墓碑记》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二)副词1、时间副词①表过去:既、业、已、曾、尝、适、初、曩、昔、向、乡——已经、过去、刚才,从前适得府君书。
古代汉语_高小方_通论(20):虚词
或(肯定性)──有人,有的人,有的。如: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论语·为政) 有时,前面有先行词,“或”字指代其中的某些人或某一个人。如: 宋人或得玉。(左传·襄公十五年) 有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或”字连乃用,第一个“或”指一类,第二个“或”指另一 类──但都不定。如: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孟子·梁惠王上) ──这种用法的“或”字不是表示选择的连词,不能译为“或者”,这是应当注意的。 它们是表示列举不同的情况。如: 《周易·爻辞·中孚·六三》:“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汉以后,“或”才有副词用法;隋以后,“或”才有连词用法。
通论(20):虚词 — 代词 虚词
人称代词(7)
4.反身代词──即表己身的代词。(参阅:周秉钧《古汉语纲要》第361页)
自 己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孟子·离娄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人称代词本是单复同形;也有加“侪、属、曹、等、辈”等字来表示复数的,但这些字还不是复数 形尾,而是带有“一班人”的意思。 真正的复数形尾是“们”字。 《史通》卷十七“北齐书”条云:“渠们底箇(gè),江左彼此之辞;乃若君卿,中朝汝我之义。” 吕叔湘先生颇疑《史通》“们”字为“伊”字传写之讹。然诸家校本,均无异文,吕先生也只是猜测而 已。 唐代的文献里,有“弭”和“伟”这两个字,都当“们”字用。 宋代的文献里,“们”字有“懑、瞒、门(们)”等写法。 元代文献里少量作“们”,大多数作“每”;直至明初。 到明朝中叶以后“们”字才又多起来。
通论(20):虚词 — 代词 虚词
指示代词(1)
近指:是、此、斯、兹、之──这,这个,这里,这样 这(這)〔中唐前〕 远指:彼、夫(fú)──那,那个,那里,那样 那〔晚唐前〕 特指:其(定语)──那个特定的…那种合适的 旁指:他(佗、它)、异──别的,其他的 此外,尚有: 若(定语,近指为常) 然(常作谓语)──(是)这样,(是)那样 尔(爾)(定语、宾语,远指为常)──如此,如此的。 焉(于是,指示代词+语气词) 诸(之+于,之+乎)
古代汉语虚词
一、之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①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②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①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②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③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④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⑤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二、而1、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②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③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④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⑤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⑥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2、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4、【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5、【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6、【既而】不久,一会儿。
三、其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①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②第三人称代词。
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
③活用为第一人称。
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
古代汉语虚词概说
古代汉语虚词概说一、关于虚词的定义《说文》:詞,意内而言外也。
曾,詞之舒也。
/尒,詞之必然也。
/只,語已詞也。
/皆,俱詞也。
/者,别事詞也。
/寧,願詞也。
/矣,語已詞也。
颜师古《汉书注》:於戏,叹声也;於读曰乌,戏读曰呼。
《司马迁传》:於戏!余维先人常掌斯事,显于唐虞。
《五行志中上》:鲁侯曰:敢问天道也,抑人故也?注:抑,发语辞也。
《哀帝纪》:六月甲子制书,非赦令也,皆蠲除之。
注:也,语终辞也。
元代卢以纬《助语词》是我国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的古汉语虚词专书。
清代袁仁林《虚字说》是我国第一部用“虚字”命名的虚字专著。
《虚字说序》《虚字总说》:虚字者,语言衬贴,所谓语辞也。
缘其字本为语中衬贴之声,离语则不能自立,故只有声气可寻耳。
清代康熙年间人刘淇《助字辨略·自序》: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而虚字其性情也。
盖文以代言,取肖神理,抗坠之际,轩辕异情;虚字一乖,判于燕越,柳柳州所由发哂于杜温夫者邪!且夫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一句之误,通篇为之梗塞,讨论可阙如乎?清代嘉庆年间王引之《语词误解以实义》:经典之文,字各有义;而字之为语词者,则无义可言,但以足句耳。
虚词:与实词相对。
指没有独立的词汇意义,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用以表示词与词或句与句之间语法关系的词。
二、关于虚词的分类1988年马建忠《马氏文通》:“形式主义的吸收外国东西”“已有体系的语法观点来研究古汉语虚词”《马氏文通·正名卷一》:“凡字有事理可解者,曰实字。
无解而惟以助实字之情态者,曰虚字。
实字之类五,虚字之类四。
”(实字:名、代、动、静、状;虚字:介、连、助、叹)。
杨树达《词诠》:介、连、助、叹、代名词、内动词、副词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何乐士《古汉语虚词词典》分虚词为八大类:介、连、助、语、叹、副、代、不定数词。
王力《汉语史稿》: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单位词、副词、代词、介词、连词。
王力《古代汉语》专题:代词、连词、介词、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
古汉语18个虚词
古汉语18个虚词
1.之:表示关系,相当于“的”、“地”、“得”、“所”
2. 乎:疑问语气助词,相当于“吗”、“呢”
3. 者:表示人,相当于“人”、“者”、“哉”
4. 兮:感叹语气助词,相当于“啊”、“噢”
5. 焉:表示地点、方向,相当于“在”、“往”、“向”
6. 也:表强调、肯定,相当于“确实”、“的确”
7. 乃:表示结果、推论,相当于“那么”、“就”
8. 何:疑问语气助词,相当于“什么”、“为何”
9. 呜呼:感叹语气助词,相当于“哎呀”、“唉呀”
10. 哉:感叹语气助词,相当于“啊”、“噢”
11. 咦:感叹语气助词,相当于“啊”、“哎”
12. 矣:表示肯定、结论,相当于“了”、“啦”
13. 其:指示代词,相当于“他/她/它”的文言文表达
14. 所:表示动作的对象,相当于“把”、“将”
15. 乘:表示乘坐、乘机,相当于“搭”、“坐”
16. 阿:表示敬称、亲昵,相当于“先生”、“小姐”
17. 而已:表示强调,相当于“只是”、“就是”
18. 之乎者也: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什么意思啊”、“就这样吗”。
- 1 -。
古代汉语虚词类解
古代汉语虚词类解
1 什么是古代汉语虚词
古代汉语虚词指的是未曾发生,但却可能发生的事情。
通常古代汉语虚词指的是将来或过去的事情,或者某种概念的表达。
一般属于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词类,也有一些介词。
它可以帮助表达主观观点和判断,也可以帮助形象地表达一件可能发生的事情,可以用来表达一小段故事。
2 常见的古代汉语虚词
古代汉语虚词分为动词虚词和形容词虚词两种。
动词虚词有“安歇”、“仃仃”、“惊恐”、“脱节”、“放松”、“冥想”、“行走”、“奔腾”、“冥谋”、“盘旋”等;形容词虚词有“寥寥”、“朦胧”、“迷离”、“参差不齐”、“幽深”、“淡然”、“婆娑”、“柔和”、“洒脱”、“萧索”等。
3 古代汉语虚词的用法
古代汉语的虚词多用于描述自然景物,或者描写人物的动作、表情、身份等。
例如:安歇:用来描述物体休息的状态;仃仃:用来描述人物从容自圆,不慌不忙;惊恐:描述人物面露惊恐;脱节:描述人物随心所欲,不受约束;放松:描述人物放松心情,身体轻松,摆脱日常的压力;冥想:描述人物沉思,充满自我思考。
4 古代汉语虚词的作用
古代汉语虚词可以营造诗歌的情调和美感,可以用来表达一件可能发生的事情,可以帮助更生动形象地描述事物,可以让诗词表达更有深度。
古代汉语虚词在文学创作中,具有表达真实现实和充满诗意想象的双重特质,可以在更深层次上表达作者的意图,为文字注入活力和活力,让语言更有语言文学性。
文言虚词大全
文言虚词大全
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书写方式,包含许多虚词,用于表达语法关系、修辞手法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言虚词:
1.助词:
•之、乎、者、也、矣、耳、焉、哉、矣、亦、庶、乃、则、与、且、皆、而、乎、若、乘、自、之、其、所、有、无、
者、此、彼等。
2.连词:
•与、及、或、而、若、乃、何、且、然、乎、矣、因、若、即、安、呜、呼等。
3.副词:
•不、亦、已、弗、莫、未、毋、每、屡、往、何、故、尝、豈等。
4.介词:
•于、乎、之、以、若、对、随、由、自、從、於、予、余、乎等。
5.叹词:
•哉、乎、欤、矣、吁、嗟等。
6.语气词:
•乎、哉、矣、焉、耳、欤、吁、嗟、矣、吧等。
7.感叹词:
•哉、嗟、哀、欤、呵、吁、乎等。
8.代词:
•之、其、彼、此、是、彼、其、吾、尔、予等。
这些虚词在文言文中具有丰富的语法和修辞功能,用于表达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感情、态度等。
了解这些虚词的使用有助于理解和阅读古代文献。
古代汉语虚词用法
古代汉语虚词用法以下是为您生成的二十个古代汉语虚词用法、基本用法、固定搭配及双语例句:1. “之”- 基本用法:作助词,可译为“的”;作代词,代指人、事、物等。
- 固定搭配:“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双语例句:“吾欲之南海,何如?”(我想去南海,怎么样?)“此乃吾之宝物,岂容他人觊觎?”(这是我的宝物,怎么能让别人觊觎呢?)2. “而”- 基本用法:表转折、顺承、修饰等关系。
- 固定搭配:“敏而好学”(《论语》)- 双语例句:“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我提心吊胆地起来,看看那瓦罐,我的蛇还在,就放心地睡了。
)3. “以”- 基本用法:作介词,表凭借、因为等;作连词,表目的。
- 固定搭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双语例句:“何以战?”(凭借什么作战?)“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就凭你残余的年岁和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4. “于”- 基本用法:表在、到、向等。
- 固定搭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双语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显达。
)5. “其”- 基本用法:作代词,表他(她、它)的、那等;作语气词,表揣测、反问等。
- 固定搭配:“如其言”(《河中石兽》)- 双语例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选择他好的方面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6. “者”- 基本用法:表“……的人”“……的东西”等。
- 固定搭配:“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 双语例句:“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1、代词:代替名词、名词性词组成句子的词。
分为三类:①人称代词。
②指示代词。
③疑问代词。
人称代词如“吾”、“尔”、“汝(女)”;指示代词如“是”、“此”、“彼”、“兹”等。
疑问代词如“何”、“奚”、“焉”等。
2、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
副词能修饰动词、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代词、数量词。
例如:①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介词:与名词、代词及某些名词性词组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对象、处所、时间等意义的词。
根据介词结构的意义和它们与中心语的关系,可以分为时地介词、原因介词、方式介词、人事介词四种。
介词结构主要充当句子的状语。
例如:①公【为我】献之。
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王。
③请【以剑】舞。
④【以资政殿学士】行⑤故燕王欲结【于君】。
4、连词:用来连接各类实词、词组成分句的词。
根据连词所表示的关系,可以分为联合连词、偏正连词。
表联合关系又可分为并列连词、递进连词、选择连词、承接连词四类。
表偏正关系的又分为让步转折连词、因果连词、假设连词、条件连词、目的连词等。
例如:①“而”②河水清且涟漪。
③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5、助词:古代汉语中的助词指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
它一般分为结构助词(“之”),语气助词(“焉”“为”)、音节助词(“其”“之”“而”)两类。
6、叹词:感叹或呼唤、应答的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32个重点文言虚词一、安1、怎么,哪里。
例:①尔安敢轻吾射!②又安敢毒邪?③燕雀安知鸿鹄这志哉?2、安全,安定。
例:①谢庄遂安。
②可以为富安天下。
3、安逸。
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安生,有“养”的意思。
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所安:这里指养生的东西。
)5、哪里,什么。
例:①君谓计将安出?②沛公安在?6、安抚。
例: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
7、平静。
例:①始而惭焉,久而安焉。
(安:这里是心安理得的意思)②恬然自安。
(安:这里指内心平静)③敬亭亦无所不安也。
(安:这里有心安理得的意思)二、而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①朝而往,暮而归。
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3、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例: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4、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例: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秦师轻而无礼。
5、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④灭滑而还。
6、通“如”:好像,如同。
例:军惊而坏都舍。
7、通“尔”,你,你的。
例: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③而母立于兹。
[而已罢了。
例: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而后才,方才。
例:①三月而后成。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例: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三、尔1、同“耳”,罢了。
例:①无他,但手熟尔。
②非死则徒尔。
③以头抢地尔。
2、你的,你们的。
例:①尔安敢轻吾射!②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3、那。
例: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尔来:从那时以来)4、作助词。
例:①始尔未为久②呼尔而与之③子路率尔而对曰5、如此,这样。
例:①君尔妾亦然。
②作计乃尔立。
③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四、夫1、丈夫。
例: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2、成年男子。
例: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
②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3、作语助,用在句首,表示将要发议论。
例:①夫战,勇气也。
②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③夫秦王有虎狼之心。
4、这,那。
例:①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②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③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④夫三子者之言何如?5、作语助,放在句末,表示感叹语气。
例:①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②嗟夫!大阉之乱,而能不易其志者。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③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夫子]⑴旧时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例:夫子积学,当“目知其所亡”以就懿德。
⑵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例:①愿夫子辅吾志。
②夫子不远千里,将有为乎?⑶同“子”,旧指被役使的劳动者。
例:你们不替洒家打这夫子,却在背后也慢慢地挨。
(夫子:这里指挑夫)⑷《论语》中孔子弟子对孔子的尊称。
例:夫子哂之。
(夫子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敬称)[夫婿丈夫。
例:①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②谢家辞夫婿。
[夫人]⑴官员之妻。
例:①公夫人甚爱女。
②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
⑵贵族之妻。
例:公子姊为赵惠王弟平原君夫人。
⑶诸侯之妻。
例:夫人请之,吾舍之矣!五、盖1、遮日挡雨的用具。
例:①日初出大如车盖,②今已亭亭如盖矣。
2、连接上句或上一段,表示原因。
例:①盖音谬也。
(盖:这里含“大概是由于”的意思)②盖借寨墙为蔽也。
③盖以此得名也。
3、遮盖,掩盖。
例:①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②枝枝相覆盖。
4、大概,大约。
例:①盖一岁之犯死者二。
②盖五六百人也。
③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5、发语词。
例:①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②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6、胜过,超过。
例:英才盖世。
7、通“盍”,何。
例:技盖至此乎?(盖:这里可译作“怎么”)8、通“盍”,何不。
例:盖亦反其本矣。
(亦:这里是用以加强反问语气的助词)六、故1、原因,缘故。
例:①既克,公问其故。
②何故而至此?2、本来,原来。
例:①两狼并驱如故。
②宋将军故自负。
③此物故非西产。
3、旧的。
例:①温故而知新。
②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③君安与项伯有故?(故:这里指旧交情)④暮去朝去颜色故。
(故:这里有衰老的意思)⑤故国神游。
(故国:旧地,这里指赤壁古战场)⑥故垒西边。
(故:这时有古老的意思)4、特意。
例:①桓侯故使人问之。
②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③今公子故过之。
5、所以,因此。
例:①故尝与过宋将军。
②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③故治国无法则乱。
④故木受绳则直。
6、故意。
例:①广故数言欲亡。
②则再拜,故迟不起。
7、仍然。
例: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8、事。
例:乡园多故。
(故:这里指事故,灾祸)[故乡家乡。
例:送儿还故乡。
[故人]⑴老朋友。
例:①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②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⑵指前夫。
例外:知是故人来。
[故事先例,前例。
例:①传上言谓康熙、乾隆、咸丰三朝有开懋勤殿故事。
②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故尔因此,所以。
例:荆州水军,久不操练,青、徐之军,又素不习水战,故尔致败。
七、何1、什么。
例:①子何而往?(何:凭什么。
)②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2、怎么样。
例:①如太行、王屋何?②其如土石何?3、哪里。
例:豫州今欲何至?4、多么。
例: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②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5、为什么。
例: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6、怎么。
例: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②徐公何能及君也?7、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例: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8、何:通“呵”,喝问。
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盘问他是谁)[何如怎么样,怎样。
例:①吾欲之南海,何如?②今日之事何如?[何消哪用得着。
例:这自然,何消吩附。
[何若如何,怎样。
例:此为何若人。
[何尝并非。
例:你说的何尝不是。
[何为]⑴什么是。
例:何为“护官符”?⑵怎么会。
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⑶作什么。
例:客何为者?[何意]⑴什么意思。
例: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如何意?⑵岂料,哪里料到。
例: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何由]⑴如何。
例:长夜沾湿何由彻。
⑵什么原因。
例:致之何由?由于疾病。
⑶从什么地方。
例:何由知吾可也?[何乃怎么能。
例:何乃太区区![何得怎么能。
例: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何加有什么益处。
例: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其多么。
例:何其衰也!八、乎1、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①若毒之乎?②君将哀而生之乎?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①求剑若此,不亦惑乎?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3、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
例: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
②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4、表示推测语气,相当于“吧”。
例: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5、同“于”。
例: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③吾尝疑乎是。
(乎:对)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6、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例:①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②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7、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
例: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珊酰?BR>8、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
例:于是乎书。
九、或1、有的人,有人。
例:①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②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2、有时。
例: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有的......,有的......。
例:①或得日或否。
②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4、或许,也许。
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5、语气助词,用在否定句中加强否定语气。
例:残贼公行,莫之或止。
(莫之或止:即“莫或止之”,没有什么人制止它)6、相当于现代汉语“或者”,表示选择。
例:到那里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7、如果。
例: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
十、即1、立即。
例:①但得其便,即将操贼之首,献于麾下。
②即从巴峡穿巫峡2、就是。
例:①几自疑身外即战场。
②即今之累然在墓者也。
3、靠近,接近。
例:以缚即炉火烧绝之。
4、则,就。
例: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义耳。
②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③以二十余人而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即量腹而食。
5、当,当下。
例:①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即:当天)②即夕行步如平常。
(即夕:当晚)6、即使。
例:①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
②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
7、假如,如果。
例: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8、就......来看。
例:即其新不究其旧。
[即便随即,马上。
例:①即便包了两锭,叫胡屠户进来。
②你可即便交割。
[即位帝王或诸侯登位。
例:昭王薨,安釐王即位。
十一、既1、已经......以后。
例:①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
②既克,公问其故。
③东曦既驾。
(既驾:已经升起)2、与“又”、“亦”、“且”、"比"字连用,表示并列关系。
例:①予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②三军既惑且疑。
3、既然。
例: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
(既:这里有“既然是”的意思)[既而不久。
例:①既而儿醒,大啼。
②既而敌行益迩。
③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
[既已已经。
例:①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②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③既已,无可奈何。
(既已:这里意思是事情已经到了这种地步)十二、莫1、不。
例:①莫我肯顾。
②侧目莫敢过其门。
③菲如以吾所长攻敌所短。
④宋莫能守。
2、没有什么。
例:①莫不中音。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3、没有谁。
例:①人人自以为必死,然畏,莫敢违。
②时入莫之许也。
③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4、不要。
例:①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②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5、同“暮”。
例:至莫夜朋明。
(莫夜:晚上)[莫大没有什么比这个再大,极大。
例:①他们既肯赔话,又肯化钱,已是莫大的面子。
②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
十三、乃1、于是,就。
例:①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②乃入见。
③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④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乃罢会。
⑤良乃入,具告沛公。
2、才,这才。
例: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