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论文语言与思维同步训练的“两个结合”_5320
浅谈语言和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核心作用
浅谈语言和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核心作用“语言——思维”型教育区别于“文字——语言”型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在整个语文教学中要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实行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的密切结合。
我们知道,语文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是学习和生活的工具,它具有工具性;而说出的话,写出的文章,又总要反映一定的思想,它又具有思想性。
工具性和思想性是语文学科所反映出的两种基本属性。
但是,如果我们从更深层的本质来看,就会发现,语文学科之所以能够反映出工具性和思想性,是因为语文包含着语言和思维这两个更核心的因素,是这两个核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语文为什么能充当交流思想的工具?就是因为它一靠语言,二靠思维。
无论是说给别人听,或是听别人说,无论是写文章给别人读,或是读别人写的文章,都是既要靠语言,又要靠思维。
就是说,语文是靠着语言和思维这两个核心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才有了听说读写的思想交流过程,才表现出了它的工具性。
语文为什么又能表现出思想性?也是因为它一靠语言,二靠思维。
人们说出的话,写出的文章,都是一种思想的表达。
而这种思想是靠语言和思维的共同作用才产生的。
当一个人在生活实践中遇到了某个问题,他就会在头脑中针对这个问题以语言为工具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思维加工,最后形成一种认识,这就是思想。
可见,离开了语言和思维,也就不可能形成思想,语文也就不会具有思想性。
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工具性和思想性是语文学科的两种基本属性,但它们又是通过语言和思维这两个核心因素的相互作用才表现出来的;因此,语文学科更深层的本质或根本属性,是语言和思维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
我们了解了语文学科的这一根本属性,也就明确了语言和思维训练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在语文教学中,需要对学生进行的训练是多方面的,人们过去把最基本的训练归纳为听、说、读、写四个方面。
听说读写既然是人们以语文为工具进行思想交流的四种基本过程,也是语言能力表现的四个基本方面。
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了,整体的语文能力也就提高了。
浅谈语言和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核心作用
浅谈语言和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核心作用导读:本文浅谈语言和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核心作用,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浅谈语言和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核心作用“语言——思维”型教育区别于“文字——语言”型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在整个语文教学中要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实行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的密切结合。
我们知道,语文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是学习和生活的工具,它具有工具性;而说出的话,写出的文章,又总要反映一定的思想,它又具有思想性。
工具性和思想性是语文学科所反映出的两种基本属性。
但是,如果我们从更深层的本质来看,就会发现,语文学科之所以能够反映出工具性和思想性,是因为语文包含着语言和思维这两个更核心的因素,是这两个核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语文为什么能充当交流思想的工具?就是因为它一靠语言,二靠思维。
无论是说给别人听,或是听别人说,无论是写文章给别人读,或是读别人写的文章,都是既要靠语言,又要靠思维。
就是说,语文是靠着语言和思维这两个核心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才有了听说读写的思想交流过程,才表现出了它的工具性。
语文为什么又能表现出思想性?也是因为它一靠语言,二靠思维。
人们说出的话,写出的文章,都是一种思想的表达。
而这种思想是靠语言和思维的共同作用才产生的。
当一个人在生活实践中遇到了某个问题,他就会在头脑中针对这个问题以语言为工具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思维加工,最后形成一种认识,这就是思想。
可见,离开了语言和思维,也就不可能形成思想,语文也就不会具有思想性。
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工具性和思想性是语文学科的两种基本属性,但它们又是通过语言和思维这两个核心因素的相互作用才表现出来的;因此,语文学科更深层的本质或根本属性,是语言和思维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
我们了解了语文学科的这一根本属性,也就明确了语言和思维训练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在语文教学中,需要对学生进行的训练是多方面的,人们过去把最基本的训练归纳为听、说、读、写四个方面。
浅谈语文教学思维训练与语言训练的结合
教学研究语文学科思维训练与语言训练应密切结合,这在语文教育领域已是共识,许多语文教育家都对其进行了论述。
比如,叶圣陶说过:“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同时也训练思想品德,这是当然之理,语文课是教育的一部分,怎么能不顾到思想品德),而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儿童时期打下的基础极关重要”;张志公认为:“其他各门课程都对于思维训练在某一方面有或多或少的作用。
在语文课里,要进行组词成句、连句成段、布局谋篇的训练,进行各种文体的写作训练,进行口头表达的各种训练,在这种训练的过程中……进行了很全面的逻辑思维训练,比任何其他课程都更全面些。
如果我们说,全部语文训练和全面的思维训练是同时并进地进行着,相辅相成,相互为用,大概这话不为过甚”;于漪指出:“语文教学的核心是从学生实际出发,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应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等等,这些论述符合语文的本质属性,深刻地揭示了语文是语言和思维辩证统一的规律。
语文学科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相结合的认识不仅在众多语文教育大家的论述中可见,我国的语文教学大纲对此问题的认识也是在不断深化发展的。
我国先后于1956年、1963年、1978年、1996年颁布了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于思维在语文教学中重要地位、作用的认识,人们经历了一个逐步重视、深化的过程,96 年颁布的大纲把“语文训练和思维训练相辅相成”列为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强调“要重视思维方法的学习、思维品质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其后《全日制普通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言教学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教学的几点认识
要掌握了知识就 自然而然地变成了思维发展水平高
模仿老师, 作文好模仿课文。这个阶段 , 形象直观的
内容仍然在他们思想上 占主导地位。这时的学生有
的人。我 国传统 教育多是重知识而轻思维 , 其结果
只能培养出死啃书本、 头脑僵化的人。另一方面 , 思 维又和知识紧密相联。思维 的发展不能在真空里进 行, 而是在学生 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知识经 验是思维 的材料 , 思维是对知识 、 经验 的认识 和加 工。试想 , 如果学生写作文 , 既没有感性 生活 的经 验, 又无理性 知识 , 他凭借什 么来进行思 考呢?因
两 个 阶段 。
表达的, 学生对概念的掌握也是通过对词语的掌握达 到的 , 学生词汇积 累越多 , 概念 的掌握 也就 越准 确 , 对 越丰富。同样的道理, 学生学习语法由简单到复杂的
收 稿 日期 :0 51-0 2 0 -13
初一 和初 二上学 期 是学 生心 理 的“ 放期 ” 开 。学
教师应当考虑到训练内容实施主体的思维现状及训练内容的可接受性使思维训练内容的分量难度和训练速度既能从学生原有的基础出发又略高于原有的基础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这样就会形成新的需要和原有水平之间的矛盾产生思维的动力促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向前发展
维普资讯
第2 2卷第 1 期
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 而这种语 言运 用 的过程 , 也就是 使思维获得工具并得到发展 的过程。概念 是用词语来
持, 相得益彰的, 忽视任何一方 , 都会导致另一方发
展缓 慢甚 至停滞 不前 。因此 , 在教 学 中 , 们必须 合 我
理安排训练计划和训练项 目, 使学生语言和思维能 力都得到真正的提高。
刘 洁
( 大连 市第五十 中学,辽 宁 大连 16 2 ) 10 1
语文教学中应做好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的结合-最新教育文档
语文教学中应做好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的结合科学地认识和处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如果说,数学课是思维的“体操”,那么,语文课则是思维的“田径场”。
在这里,学生的思维将经受“投掷跑跳”“摸爬滚打”等多项目、全方位的锻炼。
为了提高思维的效率,应注意选择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的结合点。
一、语言与思维训练是贯彻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的一个基本要求语文学科的综合素质教育是由语言的素质、思维的素质和人文的素质三个基本素质构成的。
语文既是一门语言学科,又是一门思维学科。
在大脑思考的时候,语言就是思维的工具,在交流思想的时候,语言就是思维的体现。
语言与思维虽属于不同的范畴,但二者之间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在生活中不存在脱离思维的语言,同样也不存在脱离语言的思维。
思维是运用头脑里已经有的知识经验,对直接输入的感觉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提出假设,检查假设,作出推理和判断的过程。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载体或工具,思维形式中的概念对应语文里的词语、判断对应着句子。
没有词语,概念就无法表达,没有句子,判断也无法进行。
同时,语言的发展促进思维的发展,因为准确、连贯、生动的语言对思维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语言和思维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二、从思维方向把握言语思路人的思维活力是沿着一定方向展开的。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以时间和空间为条件。
思维反映客观事物,也离不开时间和空间要素。
当思维活动沿着时间意义的直线展开的时候,形成纵向思维;思维活动在时间意义的直线展开一段之后,向其他方向折去,出现折向思维;当思维活动以空间意义的背景为依托呈“横断面”展开的时候,成为横向思维。
同三种类型思维方面相对立,言语思路也有纵向、横向、折向三种。
从本质上说,他的言语思路是思维方向的反映,只有思维方向清晰的人,他的言语思路才有可能清晰。
谈语文教学中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的高效结合
·教学探讨·142谈语文教学中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的高效结合河北省大城县南赵扶镇南楼堤小学 马玉英【摘要】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语言训练只有与思维训练高效结合才能取得实效。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过分注重基本知识的训练,忽略了思维训练,造成了语言训练的低效与枯燥,影响了语文教学效率。
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语言训练的广阔外延与内涵,结合语言训练,开展逻辑思维训练、形象思维训练、求异思维训练和质疑问难能力训练。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语言训练 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而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又离不开思维的发展。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既重视发展儿童语言,也重视思维训练,努力把语言与思维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使思维和语言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一、结合语言训练,开展逻辑思维训练词和句训练是小学阅读教学最重要的基本功训练。
词的理解不能以词解词,应当把词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这样才能使学生体会得更深刻。
如《温暖》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周总理却送来了春天般的温暖。
”课文中的“寒冷”是指深秋的气温低,而“温暖”在课文中却是一个比喻,并不是指天气的温暖。
那么联系课文,是什么意思呢?教师:请看第三自然段,哪些句子是写深秋季节的,找出来读一读。
“深秋”和“寒冷”是什么意思?学生:“深秋”是秋天快过完了,冬天将要来临的时候。
“寒冷”,就是冷。
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
教师:看图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
学生:树枝上光秃秃的,只剩下几片黄叶。
一阵秋风吹过,黄叶随风飘舞,落到地面上。
周总理穿上了大衣,清洁工人戴上帽子,也穿上了厚厚的衣服。
教师: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为什么清洁工人却感到了春天般的温暖呢?学生:天气虽然寒冷,但是周总理不顾自己的劳累,亲切问候清洁工人,使清洁工人感到热乎乎的。
学生:清洁工人受到周总理的亲切关怀,心里十分感动,产生了温暖的感觉。
语言与思维关系论文
语言与思维关系论文摘要: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作为历史上悬而未决的问题,一直倍受哲学家、语言学家、人类学家及社会学家的关注。
从以上讨论可以看出,客观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不应该被人为地绝对化。
通过对语言与思维关系的再思考与讨论,可以不断加深我们对语言、思维及语言和思维关系的科学认识,培养我们树立一种健康、客观的语言观和学术视角。
1.前言人类对语言和思维关系关注历时久远。
古希腊的先哲们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很早就曾做过有关论述。
到了20世纪,人们对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最为著名的是语言相对论。
而60年代,由于受到皮亚杰发展心理学和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的挑战,人们对语言相对论失去了信心(蔡永良,2004:73)。
80年代以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等认知科学的深入研究,人类对语言与思维关系认识进一步加深。
2.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目前国内外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争论归纳起来可分为以下四类:语言决定思维,思维决定语言,语言与思维等同论和语言与思维在相互联系中保持相对独立。
以下是对这四种观点的简要评析。
2.1语言决定思维这种观点以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为代表。
这一假说包含两大原则。
第一是语言决定论,语言决定思维。
第二是语言相对论,即思维相对于语言,思维模式随着语言的不同而不同。
后人又将该“假说”分为强式和弱式。
语言决定思维的观点自从提出,得到了一些研究的支持,但也受到了广泛的质疑。
质疑主要包括以下:首先,人们认为沃尔夫没有发表过对印第安语的系统调查研究,只是做过一些对个体语言实践的观察,对于语法结构缺乏深入分析故无法确定其研究方法是否可靠(肖少北,张文香,2000:3)。
其次,从宏观上看,人们的语言并不决定人们的文化观念及意识形态,比如宗教信仰。
最后,强式“假说”认为语言决定思维,而事实上语言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影响思维的复杂程度,但它并不决定思维乃至人们的世界观。
2.2思维决定语言20世纪60年代以来,“认知”假说认为在语言习得过程中,认识先于语言,思维决定语言,其代表人物是皮亚杰。
试谈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方法
试谈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方法作者:肖霞来源:《新课程学习·中》2010年第01期语言和思维有其相对的独立性,但从总体上看,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感知课文,学习语文知识,并将其运用于听说读写的实践,在这过程中,学生必须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这就说明语言与思维不可分割。
同时,思维对语言的发展有很大的主导作用和限制作用。
因为中学生学语文,必须遵循语言规律、表达规律、思维规律,相对而言,前二者是较静止的,思维规律则是最活跃的因素,要提高学习效率,没有思维的主导和限制作用是不可能的。
思维的发展离不开语言。
如果离开语言,就无法对客观事物进行准确、细致、周密的思维,也无法把思维的成果表达出来,同时我们分析某些语言现象,也要深入到它的内部思维过程中去,可见语言也离不开思维。
从以上分析可以知道,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是语文训练这个整体中的两个侧面,在训练中,我们一方面应明确思维力是整个语文能力的核心,予以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也应全面认识,语言正是学生进行思维、交流思想、从事工作学习生活的工具,因此,我们必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将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语言的接收能力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在语言的接收能力中,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是同时发展的。
通过语言文字去理解作者的意思,既要通过语言分析去理解,又要通过逻辑分析去理解,还要通过语言转换成形象思维去理解和感受,并转化为抽象思想。
理解一篇文章,要涉及到字、词、句、段、篇、语法、修辞、逻辑知识等各方面的知识,也要涉及到感受、想象、分析等具体问题,但其基本过程,总离不开对文章语言的分析综合。
因此,培养语言接收能力,总要引导学生去理解语言的构造,并适当展开联想与想象,也就是培养语言接收能力,要结合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训练进行。
形象思维的训练,在语文教学中往往是和抽象思维的训练进行。
形象思维的训练,在语文教学中往往是和抽象思维的训练结合进行的。
语言教学论文同步发展论文:语言教学和思维的同步发展
语言教学论文同步发展论文:语言教学和思维的同步发展语文是语言和思维的物质载体。
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形式之一(不包括形体语言),是思维活动的结果。
思维脱离它的表现形式是无法交流的,它必须用语言来呈现。
但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语言作为思维的外在表现,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离开思维的语言是不存在的,同样离开语言的思维也是不存在的。
所以我们进行相互交流的的时候,思维总是由相应的语言来进行交流的,两者是相互依存的。
过去,语文教学存在的弊端就是侧重于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轻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开发。
于是就出现了死记硬背等机械化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机械地训练。
结果费力不讨好,教师教授方法单一,课堂缺乏活力,学生厌学情绪加重。
这说明过去有些语文课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能,没有做到语言与思维协同发展的培养模式。
所谓“协同”,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各方互相配合”。
郑和均教授在《中小学协同教学与心理发展》一书中作了更为科学的阐述:“所谓协同就是协调、合作、互补的意思。
协同构建就要协调好思维培育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思维培育系统与其他教育活动的关系,形成合作、互补的关系,增强思维培育系统的整体功能,实现思维培育目标,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将郑和均教授这一理论运用在语文教学中,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侧重对学生语言文字或语言文学的发展,而轻视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即做到语言与思维的协同发展。
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两者的协同发展呢?第一,有目的地将思维能力训练设计到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语言和思维之间的相互关系,决定了语文知识体系和科学思维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
因此,要确定或设计教案时各环节的教学活动既要考虑学生语文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又要考虑学生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
例如,记叙文教学活动和形象思维的实践训练是同步进行的,文学艺术知识的教学与情感态度、创造能力的思维培养活动是同步的,议论文读写知识的教学应该和抽象思维的训练和形成是同步的,等等。
语文教学,让学生的语言与思维协同发展(上)
语文教学,让学生的语言与思维协同发展(上)作者:许红琴来源:《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09年第06期《语文课程标准》不仅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也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还十分强调语言与思维协同发展,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
切实落实这两个目标,或许能有效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益。
一、语文教学应着力发展学生的语言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此,语文教学应以语言文字的学习为核心,以语言实践活动为主线,教师应创设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语言学习情境,在丰富有效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提升、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1. 夯实语文基础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学生必备的语文基本素养。
新课程背景下,不追求系统的语文知识的传授,但语文教师心中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坐标,根据年级的特点,结合相关课文资源,在教学中渗透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培养相应的语文能力。
知识的获取与技能的培养非一日之功,需要天长日久的积累。
比如,对字词识写能力的培养,不仅是低年级的重要任务,中高年级教学中也要不断巩固强化,引导学生探究识字写字的规律,训练学生把字写规范、写美观并逐步提高写字的速度。
再如,字词的理解,教师应力避机械生硬地解说定义,死记硬背字典词语条目,而应培养学生结合具体语境或生活经验理解词语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生字生语必须依据文本,寻求那个字语的确切意义;又必须依据与本文相类和不相类的若干例子,发现那个字语的正当用法。
”叶老强调在语境及运用中理解词语,学与用相结合,如此训练,学生的语文基础才得以夯实。
又如朗读能力的培养,低年级教师要引导学生能按词语、词组为单位朗读,不一字一顿地读,不漏字,不添字,不重复,形成较为顺畅的语流;中高年级教师则要引导学生能基于文本情感及自己的体悟,动情诵读,真正具备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的能力。
2. 丰厚语言储备语言积累既是一个过程,是汉字、词语、名言警句、名段名篇等语言材料、语言表达范式和语法、修辞等语言知识聚集、贮存的过程,是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的过程;又是一个结果,是语言聚集、储存的结果。
语文学习与思维训练的结合策略
语文学习与思维训练的结合策略语文学习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思维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
语文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提高文化素养,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因此,将语文学习与思维训练相结合,既能帮助学生提高语文水平,又能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
一、阅读拓宽视野,培养思维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历史故事、科普读物等,学生可以开拓自己的视野,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
同时,阅读也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
因此,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精心选择的阅读,并针对阅读内容进行思维训练和教学引导,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得到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写作培养思维,提高语文水平写作是语文学习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
通过写作,学生可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将自己的想法通过语言表达出来。
写作过程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信息筛选、组织和整合,这种思维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综合思维和创新思维。
因此,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可以设计各种写作任务,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同时,教师还可以提供写作指导,指导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如何进行思维活动,并及时给予反馈和评价,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三、分析思辨,提高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不仅仅是学习语法和文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语文素养的过程。
分析思辨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分析文本、思考问题和提出观点,学生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思辨能力。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和辩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训练,帮助他们理解文本,提炼观点,并运用语言进行表达。
四、综合运用,促进思维发展语文学习与思维训练的结合,要求教师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示范、引导、实践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语文知识,运用语文知识。
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各种学习活动,如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作文的语言表达与思维逻辑
作文的语言表达与思维逻辑写作是一种重要的表达和交流方式,而作文则是写作的基本形式之一。
在进行作文写作时,语言表达和思维逻辑是两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一个好的作文不仅要表达清晰、准确,还要逻辑严谨、连贯有序。
本文将从语言表达和思维逻辑两个方面进行阐述,探讨如何提高作文的质量。
首先是语言表达。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它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
在作文中,语言表达需要准确、简洁,并尽量避免使用模糊、含糊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要做到语言准确,首先要注意用词的选择。
使用精确的词汇可以增加作文的表达力,让读者更加明确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此外,还要注意句子的结构和排列。
句子应该简洁明了,尽量避免冗长的句子和罗嗦的表达方式,以保持文章的流畅性。
同时,作文中的语法错误也应该避免,因为这会影响读者对文章的理解和阅读体验。
而与语言表达息息相关的是思维逻辑。
作文是通过语言来表达作者的思维和观点的,因此思维逻辑是作文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
思维逻辑要求作者的思考过程清晰、合理,并且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论述。
首先,作文的结构应该合理有序。
一个好的作文应该包含引言、主体和结论三个部分,它们之间应该有一个合理的逻辑关系,使整篇文章能够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思路。
在主体部分中,每个段落的主题应该明确,观点之间应该有逻辑的连接,以使文章的论述更加有说服力。
其次,思维逻辑也要求作者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逻辑严谨的文章能够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并且更容易接受作者的观点。
因此,作者需要深入思考自己的观点,尽量避免逻辑漏洞和自相矛盾的情况。
除了语言表达和思维逻辑,还有一些其他方面也会影响作文的质量。
首先是文采和情感表达。
一个好的作文不仅仅只是陈述事实和观点,还应该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和情感共鸣。
作者可以运用修辞手法和精细表达来增加作文的艺术性,并且通过情感表达引起读者的共鸣。
同时,诚实和客观也十分重要。
作为一种表达和交流方式,作文应该追求真实和客观,避免夸大或歪曲事实。
初二语文作文中如何运用好语言和思维
初二语文作文中如何运用好语言和思维在初二语文作文中,如何运用好语言和思维是非常重要的。
语言和思维是作文的两个关键要素,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决定了作文的质量和水平。
下面将从语言的运用和思维的发展两方面给出一些具体建议。
一、运用好语言1.丰富词汇:拥有丰富的词汇是写好作文的基础。
通过多阅读、多学习,积累更多的词汇,可以使作文更加精彩生动,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2.恰当使用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比如夸张、对比、排比等手法都可以让作文更加生动有趣。
3.正确运用句式:句式的多样化可以增加文章的变化和魅力。
除了简单的主谓宾句式外,还可以运用倒装句、并列句等来使文章更加丰富。
4.注意语法准确:语法错误是影响文章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主谓一致、时态一致、语态正确等基本语法知识。
二、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1.拓展思维广度:写作不仅要有新颖的观点,还要有广度。
通过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多阅读、多了解不同的领域,可以使思维更加开阔。
2.注重逻辑严密:逻辑清晰是写作的基础。
思维要有层次,要考虑到因果关系、时间顺序等。
在表达观点时,要注意逻辑的连贯性,避免内容的跳跃和脱节。
3.注重思辨能力:写作时要注重思辨,不要停留在表面,要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和原因。
通过自己的思考,可以使文章更有深度,更有说服力。
4.注重观察和思考:写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
要善于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物,思考其中的道理和问题。
通过观察和思考,可以使作文更加有血有肉,更加贴近读者的心理。
总结起来,运用好语言和思维是初二语文作文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积累词汇、运用修辞手法、注意语法准确,我们可以使作文更加生动有趣;通过拓展思维广度、注重逻辑严密、培养思辨能力,我们可以使作文更加有深度、有说服力。
希望以上建议能够对你在初二语文作文中的写作有所帮助。
中学语文的语言应与思维协同发展
JIAN GTAN YISH U0 谢瑞芳犭 展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做到语言与思维协同发展呢?第一,要将思维训练贯穿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
语言和思维之间、语文知识和思维之间的内在联系,决定了语文知识体系和科学思维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
要从语文知识体系和科学思维体系的内在联系出发,确定既符合学生语文知识运用能力发展规律又符合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的综合训练体系。
例如,记叙文读写知识的教学应该和再现形象思维的训练是同步的,文学作品读写知识的教学应该和审美性、创造性的形象思维的训练是同步的等。
只有这样,才能胸怀全局,统筹安排,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有计划有步骤地达到训练的目的。
第二,要将思维训练贯穿到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上。
要尽量做到既从语文知识的角度又从思维训练的角度双管齐下,互相渗透,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例如,讲解词汇,可以适当渗透有关逻辑概念方面的知识,讲解语法,可以适当渗透有关逻辑判断方面的知识,并进行这方面的训练。
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从思维的角度对语文知识达到本质的理解,又可以使思维训练结合语文知识的内容落到实处,同时取得两方面的效果0山西教教学2010\5第三,要将思维训练贯穿到学生人文知识的积累中。
人文知识是学生语言思维重要的基础材料,科学的积累知识,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语文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在这块丰厚文化沃土上充分吸收思想文化营养,继承和发展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学生的知识经验增多了,人文素质提高了,就会才思敏捷,写出既具一定的思想见解、又具有较丰富的文化内涵的好文章。
语言与思维协同发展,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使思维训练符合学生语言发展的实际。
思维的发展和语言的发展有着各自的规律,因此,语文课所进行的思维训练,也只能在与语言发展的矛盾统一中求得与之相适应的训练内容和途径。
在初中学生还没有充分理解比较复杂的抽象概念、没有掌握各种复杂复句语法关系的时候,要他们运用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写出比较复杂的议论文是不可能的。
浅谈语文教学中语言与思维的训练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语言与思维的训练论文浅谈语文教学中语言与思维的训练论文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指导学生学习语言。
“语言是思维的直接体现”语言离不开思维,思维也离不开语言。
语言学习中的种种问题往往与思维活动分不开。
“词不达意”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因为有了清楚的思想内容找不到恰当的词来表达,而是思想本身就不清楚或概念模糊造成的。
所以,锤炼语言其实就是训练思维。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中学语文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训练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呢?一、激发兴趣每讲授一篇课文之前,要求学生去搜集语言材料。
可以是名言警句,可以是广告语,可以是歌词,总之,凡与所授课文有一定联系的都行。
而且数量不限,少则一两句,多则七八句。
这样做,有几个好处:一是预习课文,二是积累了语言材料,三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联想等思维能力。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如何从浩渺的生活中选出与课文相关的精炼句子,就需要他们的观察分析、综合概括、想象、联想等能力。
而分析和综合正是思维的基本活动。
这些积累的语言材料还可以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如,讲授《邹忌讽齐王纳谏》时拿了《召公谏厉王弭谤》来对比阅读,提问:周厉王被流放于彘,齐威王战胜于朝廷,说明了什么?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民者,水也;君者,舟也。
水则载舟,亦可覆舟。
”在讲《石钟山记》中“因笑谓迈曰”的“笑”的含义时,学生便能引用于生活“苦苦的追求,甜甜的'享受”来回答。
显然这些回答不仅一语中的,而且用语简洁。
二、激励创新语言综合运用题被称为高考命题的试验田,体现了对学生想象、创新思维等能力的考查。
注重体现语文与生活,课堂与社会的关系。
如何写“遗忘是心的缝隙,漏掉了多少珍贵的昨天”这句话,如果仅从形式上考虑要求写一句“比喻+疑问”的句子就会沦为文字游戏,也违背了命题者的初衷。
这句话的“神”之重点不是“遗忘”而是“心”,仿句时,必须从“心”入手。
“神”会之后,再细酌句之形,运用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去推断提炼归纳。
坚持语言实践与思维训练相结合
坚持语言实践与思维训练相结合一直以来,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
现在,为避免语文教学中的机械训练和重复训练,语言训练一词已逐渐被语言实践所代替。
但鉴于这一教学原则在今天的阅读教学中已被严重地弱化,尤其是小学低年段的一些语文教师甚至缺乏自觉将两者结合的意识,阅读教学停留在传统意义的“见到字词,读出字音”上,致使学生的阅读仍处于“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状态,因此有必要进行一点基本的普及工作。
其实,我国的传统教育就非常重视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
我国古代的学校教学,虽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语文学科,实行的是经学、史学、哲学、伦理学等综合的“大语文”教学,但古人很重视学与思的结合,非常强调语文能力的培养不能脱离思维训练。
他们主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
”(《荀子》)“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
”(朱熹)以及《中庸》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其中,“思”是关键。
“学”与“问”离开了“思”将是浮光掠影。
“慎思”才能“明辨”,也只有在“明辨”的基础上,“笃行”才可能是可靠的。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就是语言,就是平常说的话。
嘴里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的叫书面语言。
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
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由此可知,语文即“语言”,语文教学离不开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教与学。
而这里的“语言”自然包括语言与言语两个方面。
我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正道》,发表在2015年10月的《光明日报》上。
语言有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我们平日说的话、写的文章,就包含话语内容(说什么、写什么)和话语形式(怎么说、怎么写)两个方面。
所以语言与思想的关系就是话语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一定的话语内容生成于一定的话语形式,一定的话语形式实现一定的话语内容。
而语言学习的根本途径是“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即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运用语言,母语教学也不例外。
语言与思维同步训练的
语言与思维同步训练的“两个结合”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与思维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人们思维的过程与结果,必须通过语言表达出来。
反过来,语言的磨炼也将促使思维理严谨更灵活。
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自然教材特别重视教与学的思维过程,重视培养学生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下面谈谈在自然教学过程中思维与语言同步训练应注意的“两个结合”。
一、语言与思维同步训练要同学生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结合起来儿童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的思维过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有目的、有层次地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1.低年级要着重培养比较、分类能力。
教学中要求学生按“你看到了什么?怎么做?”的形式训练语言。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多看(看图、看实物)过程中,抓初步感知明确“看到什么”、“说什么?”的思路。
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看问题的方法步骤以及对问题的感受不同,分类、比较的结果也不尽相同,教学中可以通过学生的“说”进行交流。
如分类课《玩石头》,学生自己到河里捡一堆各种各样的石头,请学生看一看石头,敲一敲石头,然后让学生给石头分表面的花纹精细不同来分;有的从石头硬软质地不同来分,这就是学生之间认识与思维的差异。
教师要从引导学生观察(看)、实验(动手敲、摸、摆)的整个过程出发,捕捉学生的初步感知。
由于学生观察的不断积累,语言材料的不断丰富,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说出自己比较分类的思路进行交流,通过学生自己“说”,说出他们的思维过程,说出他们自己的分类标准,交流学生之间的不同思路,这样,不但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比较、分类能力。
2.中年级要着重培养概括、推理能力。
教学中要求学生按“你看到什么?应该怎么做?”的形式训练语言。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概括可或应用推断过程中认识事物,“看到什么?”经过自己的思考,抓住事物的本质,理出“应该怎么做,怎么说”的思路。
语文论文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的和谐统一5056
语文论文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的和谐统一5056教育论文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的和谐统一——刘克《琥珀》教学纪实与评析纪实者:梁颖坤评析者:张新光李延龄“教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刘克老师的语文教学独具特色。
其中,以语言训练为基础,以发展学生的认识和思维为重点来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是其阅读教学风格的基本特征之一。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
刘克老师认为“思”由“疑”而生,阅读教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不是外来的只看表达的程式决定的,而是由教材的内在逻辑和儿童思维的进展情况所决定的”。
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在准确地把握教材的内在联系和特点的基础上,步步导“疑”,为学生的“思”架桥铺路。
通过揣摩、引导、讨论、点拨等多种方法让学生边读边思,在质疑和释疑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渐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这是刘克老师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阅读教学的基本观点。
这种观点,就是从整体着眼,以由“疑”导“思”为主线,把作者的思路转化为学生的学路,改变了目前讲读课那种千篇一律、逐段逐句串讲的模式。
例如,刘克老师在教学《琥珀》一文时,就很好地体现了语言和思维同步训练这一教学观。
第一课时师:《琥珀》这是一篇科学小品,介绍了一颗琥珀的来历与特点。
课文中写的琥珀不同于一般的琥珀,它特别在哪儿呢?首先请同学们看第四段,想想琥珀的特点是什么?生:琥珀里面有蜘蛛和苍蝇。
师: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话说明。
生:“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面,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
”〔分析、推理,再引导学生理解琥珀透明的特点。
〕师:从哪儿可以看出这块琥珀是透明的?请用书中的话回答。
生:“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
还可以想象它们当时在粘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抓装透明”,深入推理,明确琥珀里苍蝇、蜘蛛保存完好的特点〕师:读错一个字,不读因为(wΗi),读因为(wΙi)。
第四段前三句话具体写明了琥珀的特点。
想一想三句话是什么关系。
阅读教学中语言与思维训练应同步进行
阅读教学中语言与思维训练应同步进行【内容摘要】阅读教学中语言训练是一种思维训练,因为人的意识与语言是分不开的,意识是人的感知、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其中思维是最高形式。
而语言是表达思维的工具之一,思维又支配着语言,这就是说,用词造句的准确性和灵活性,反映了思维的准确性和灵活性。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训练应与思维训练同步进行。
【关键词】阅读教学思维层次性自主学习读书习惯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
”在实践中,我感受到对于小学的语文阅读教学来说必须用各类方法为学生创设情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在学语文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爱语文的思想感情,并逐步达到积累语言,最终学会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阅读教学中语言训练是一种思维训练,因为人的意识与语言是分不开的,意识是人的感知、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其中思维是最高形式。
而语言是表达思维的工具之一,思维又支配着语言,这就是说,用词造句的准确性和灵活性,反映了思维的准确性和灵活性。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训练应与思维训练同步进行。
小学的阅读教学要求重视词句,归纳能力的训练,加强段落的训练,为了完成这一教学目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语言和思维训练,我着重采用以下几点做法。
一、注意设问的思维层次性每学一篇课文,我设计问题力求做到从易到难,逐步深入,而且要做到少而精,使学生有较大的思考余地。
例如,在学习诗歌《瀑布》中,粗读课文时,我设计的问题是:“这篇课文写了瀑布的什么呢?”这样的目的是要求学生阅读课文,从整体入手,初步感知全文。
接着,在进一步阅读时,为什么要这样写?这两个问题就比第一个问题提高了难度。
然后,我让学生运用第一节的方法,学习第二节,第三节。
由此可见,我在教学这课时,实际只设计了三个问题,第一是写了什么,第二是怎么写,第三是为什么这样写。
这三个问题就由浅到深,从易到难,层层深入,从感知全文到逐词逐句逐段的推敲、理解,贯通了全文的学习,做到了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的同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的思维过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有目的、有层次地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1.低年级要着重培养比较、分类能力的形式训练语言。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多看(看图、看实物)过程中,抓初步感知明确“看到什么”、“说什么?”的思路。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看问题的方法步骤以及对问题的感受不同,分类、比较的结果也不尽相同,教学中可以通过学生的“说”进行交流。如分类课《玩石头》,学生自己到河里捡一 堆各种各样的石头,请学生看一看石头,敲一敲石头,然后让学生给石头分表面的花纹精细不同来分;有的从石头硬软质地不同来分,这就是学生之间认识与思维的差异。教师要从引导学生观察(看)、实验(动手敲、摸、摆)的整个过程出发,捕捉学生的初步感知。由于学生观察的不断积累,语言材料的不断丰富,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说出自己比较分类的思路进行交流,通过学生自己“说”,说出他们的思维过程,说出他们自己的分类标准,交流学生之间的不同思路,这样,不但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比较、分类能力。
2.在动手操作中,培养“说”的能力,巩固观察效果,训练思维的深刻性,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前,应编写实验计划,做好实验准备。实验前,教师根据实验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如《捕捉空气》一课,教学时有意识地制造学生争论(提出问题),砖头中是否有空气存在,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他们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说砖头里有的地方有空气,有的地方没空气;有的说砖头硬的里面没有空气;有的说砖头的小孔里面有空气;有的说砖头没有空地方,所以没有空气等。用什么方法能知道砖头里有没有空气?引导学生交流设想,在交流中,教师、学生进行分析,选择把砖头放进水槽中观察的实验方案。方案确定后,就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实验后,教师组织动手操作实验成功的、不成功的、实验中遇到较大困难的学生,各自“说”出实验的过程,在说的过程中,学生既加深了对实验仪器(水槽)的名称、用途的了解,又加深了对实验步骤及需要注意的地方的把握。这样,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从动脑思考,到动手操作实验,再到动口叙说,理清实验步骤,这一系列的过程,既是实验的过程,又是学生思维的过程,这时学生的语言表达其实也是一种“做”的过程。这样既提高了学生思考、动手操作的水平,又培养了学生“说”的能力,发展了思维。
2.中年级要着重培养概括、推理能力。教学中要求学生按“你看到什么?
应该怎么做?”的形式训练语言。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概括可或应用推断过程中认识事物,“看到什么?”经过自己的思考,抓住事物的本质,理出“应该怎么做,怎么说”的思路。如《鱼类》教学,要求学生认识鱼类的外形和繁殖的共同特征,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各种鱼,从“看到什么?
然后让学生自由地交流讨论,从动物实物、课本插图和收集到的动物图片入手,说出自己的认识,说出自己的思考分析,通过与其他同学交流综合,最后理清自己观察到多种的动物外形、特点,说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分类,并起一个共同的名字。这样,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看”----观察认识事物,学生自由交流“说”----议论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思考分析的结论,理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动物的分类知识。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区别形形色色的动物,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3.在研讨中,培养“说”的能力,训练思维的完整性。在自然教学中,常以科学研究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对略知一二或一鳞半爪的知识进行讨论。如《生物的进化》一课,在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的基础上,教师总结生物进化的历史,并根据课文的要求,组织学生进行分组研究讨论,鼓励学生用规范的语言有声有色、完整连贯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体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大家互相交流,互相启发,集思广益,加深理解生物进化与地形、气候、食物链等各种条件变化的密切关系的规律。这种研讨形式为学生提供了口头表达的机会。
必须怎么做?”的形式训练语言。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看到什么?”
经过自己的思考,理出自己“必须怎么做”,“必须怎么说”的思路。通过分析、比较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因素来研究,然后把这些因素概括、综合在一起构成复杂的事物,理出较复杂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最后通过自己必须怎么“说”,说出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如《形形色色的动物》一课,课前,教师让学生准备些多种小动物的实物和图片,教学时,引导学生积极观察,观察这些小动物的形态特点、生活习性,他们从动物的形态特点中,认识到有的动物脚很多,有的有翅膀,有的有甲壳,有的有脊椎;从生活习性中,他们了解到有的动物在空中飞,有的在水里游,有的在土壤里生活,有的在陆地上爬行等。
吴明洪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与思维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人们思维的过程与结果,必须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反过来,语言的磨炼也将促使思维理严谨更灵活。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自然教材特别重视教与学的思维过程,重视培养学生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下面谈谈在自然教学过程中思维与语言同步训练应注意的“两个结合”。
二、语言与思维同步训练要同改进教学方法结合起来
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密不可分,教学中只要从大纲出发,从教材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就一定会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1.在观察事物中,培养“说”的能力,训练思维的有序性。观察是让小学生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有意识地去认识客观事物与现象的一种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事物过程中,要注意指导学生明确正确的观察方法、目的和要求。通过客观的观察,学生说出自己观察的主要现象、观察的过程、观察的结果,并在观察事物过程中做到:看有序、思有序、说有序,培养“说”的条理性。如《昆虫》一课,要引导学生全面地观察,看捉来的实物标本蜻蜒的整体,感到颜色很美,身体细长,张开翅膀像架飞机,然后引导学生有序地一步一步地观察蜻蜒的头、胸、腹、足,让学生一步一步地说出来,最后再与其它昆虫如蝴蝶、蟋蟀、天牛实物标本对比观察,将观察的过程完整地说出来。学生在对比观察中有“话”可说,而且说得生动。通过学生充分地“说”,能把他们的观察、思维、语言联系起来,这样学生说时思路清晰,层次清楚,很有条理,有利于学生对自然事物的认识,提高“说”的能力,训练思维的有序性。
”认识鱼在外形上和繁殖上的相同点。在这个基础上,“你应该怎么做?”学生归纳、概括出鱼类外形和繁殖的共同特征,然后根据归纳、概括出的共同特征说出鱼的身体表面有鳞,头部有鳃,躯干和尾部有鳍,终生生活在水中,用卵繁殖后代,从而形成鱼类的概念。
3.高年级要着重培养分析、综合能力。教学中要求学生按“你看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