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简析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简析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人类语言能力的发展是人类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也是与动物有所区别的主要因素之一。
语言的发展是一种社会现象,遵循着一定的发展阶段和规律,是人类发展的必然产物。
思维同样是人类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之所以与动物的思维有根本的区别,是它借助语言作为主要的表达方式,可以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的间接地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思维是心理活动,是一种心理过程,它的发展同样遵循着一定的发展阶段和规律。
语言的发展促进了思维的发展,思维的发展同样对语言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一、思维的发生是人类语言形成的动机、基础和必然结果在人类早期的发展进程中,为了生存,为了相互间的交流与沟通,为了对外界事物的不断认识,对语言和文字的形成产生了需要,而这一需要本身就是人的思维过程。
可以说思维是早于语言产生的,因为在人类还未创造文字符号前,实际上就已有思维,是与动物还未有很大区别的初级的、简单的思维。
语言和文字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思维的作用可说是起重要作用的。
人类是逐步社会化的群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为了交流、传递各种信息、表达内心世界等,需要语言和文字的帮助,这为语言文字的产生奠定了需求基础,也是语言产生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文字的产生和发展是语言发展的重要基础,而文字的创造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从最简单的符号型文字(如:草结、划痕、图案等)、到契形字、象形字、音标字等,词义的解释、词类的组合、语句的形成和发展等,都是思维作用的结果之一。
因此,人类是先有思维,然后再创造文字和语言的。
二、语言是思维的工具1、语言概念的形成是思维的内容和工具之一。
人类首先创造出的是文字,然后经过词类、组词、简单句、复合句等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
随着人类的发展,对客观事物直观认识的丰富,就必须借助抽象的思维和认识方式扩大对客观世界的深入了解。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是借助语言词汇来表述的。
概念在人脑中的形成过程,就是思维活动和发展的过程。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思维和语言的关系是国内外学术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各种观点各执己见,莫衷一是。
其实,二者的关系非常复杂,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重要的区别。
(一) 思维和语言的联系思维和语言虽是两种现象,但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从思维的特点来看,思维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
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思维之所以能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和概括的反应,是因为语言具有间接性、概括性和社会性等特点。
否则,人的思维,特别是抽象思维就难以进行。
因此,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手段、思维的工具。
但是,语言不是思维的唯一工具,也不是交流思想的唯一手段。
人们还可以利用其它符号和表象来思考,用手势、表情来表达思想。
幼儿在掌握语言以前,可以用形状、颜色、声音来思维。
聋哑人丧失了语言,可以借助于手势、表象等进行非语言的思维。
2.从思维的内容和结果来看,人的高级思维和语言是不可分离的。
思维以语言为客观刺激物,特别是刺激物不在眼前时,语言就成为思维活动的有效刺激物。
思维借助于语言、词来实现。
但语言也离不开思维,语言要依靠思维的内容和结果予以充实、发展。
如果语言不被人们所运用,语言就成为纯粹的物质外壳。
只有当语言的那些物质形式被思维内容和结果予丰富起来时,语言才能成为一定对象的符号和具有一定意义的标志。
3.从思维的种系发展历史来看,思维和语言是同步发生的。
思维和语言都是在劳动创造人的过程中同步产生的。
即“已经形成的”人的思维和“已经形成的”人的语言是同步发生的,并且互为存在标志,否则,便不是人的社会性思维,也不是人的真正语言。
4.从思维的个体发展历史来看,思维和语言也是密切联系的。
儿童思维的发展表明,儿童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抽象思维发展的过程。
抽象思维是借助语言实现的。
5个月的儿童,能根据颜色和形状区别物体,能对事物进行较低级的概括,但这仍然属于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
只有在儿童2岁左右掌握语言之后,抽象思维才逐渐发展起来。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1)思维和思想不同,思想是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思维是认识现实世界时的动脑筋的过程,也指动脑筋时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以认识现实的能力。
思维的时候需要用语言。
语言和思维是两种独立的现象,但形影相随,不可分离。
(2)不管用本族语思维也好,还是用外族语思维也好,一个人在思维的时候总得运用一种语言。
(3)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认识成果的贮存所。
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形成概念,必须用语言中确切的词语把它“包装”好,否则就会“飞走”。
(4)可见思维离不开语言,必须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与界限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与界限语言和思维是人类最宝贵的礼物之一,它们紧密相连却又有着各自的特点和限制。
本文将探讨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和界限。
一、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言是人类交流和表达思想的主要工具。
通过不同的语言,我们可以将自己的思维和感受传递给他人。
言语的表达不仅限于简单的信息传递,还能表达个体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思维通过语言得以外化,从而能够被他人理解和共享。
然而,语言也有其局限性。
语言的表达方式受到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影响,不同的语言习惯和词汇选择可能导致交流误解甚至争论。
此外,语言的表达能力也有限,有些思维内容无法通过语言完全传达出来。
比如,某些情感和体验往往难以言表,无法用语言准确描述出来。
二、思维的独立性思维是个体内部的活动,是我们对周围世界所进行的认知和思考。
它是个人主观意识的体现,不完全受语言的制约。
思维能够进行自由联想,创造性地组织和处理信息。
它是我们独特的能力,与语言无关。
思维的独立性也表现在语言的欠缺时。
即使在没有语言的情境下,我们仍能进行思维活动。
比如,在做梦或者演绎某种场景时,我们可以想象、构思和推理。
思维是我们的“内心对话”,是我们独自思考和反思的能力。
三、语言与思维的交互作用虽然语言和思维有着各自的特点,但它们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语言与思维之间存在着互动和相互影响。
首先,语言可以影响思维的方式和内容。
不同的语言体系和词汇能够塑造不同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方式。
比如,一些语言中对时间的描述非常具体,而另一些语言则更注重描述动作的顺序。
这种语言上的差异对人们对时间的感知和思考方式产生影响。
其次,思维也可以影响语言的发展和演变。
随着社会发展和思维观念的更新,语言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新的概念和观点需要通过语言进行表达和传播,思维创新推动了语言的发展。
总之,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存又互相制约的。
语言是思维的外化和交流的媒介,而思维则决定了语言的使用方式和表达能力。
四、语言与思维的界限虽然语言和思维有着紧密的关系,但它们之间仍然存在着一些界限。
语言和思维如何互相影响?
语言和思维如何互相影响?语言和思维是人类两个最为重要的能力之一,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互相影响的关系。
语言既为人们交流的媒介,同时也可以塑造人们的思维方式,反过来,思维方式也会影响人们的语言表达方式。
接下来我们就来具体探讨一下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
一、语言对思维的影响1.语言的词汇结构和思维方式的相似程度影响思维方式的塑造不同语言的基本词汇和层次结构各有不同,人类使用语言表达思维和理解事物时,也会受到这些语言结构的影响。
例如,汉语和英语的基本词序不同,汉语表达事物的顺序一般是时间、地点、主语、谓语、宾语,而英语基本上是主语、谓语、宾语的表达方式。
汉语强调时间和地点,说明汉语的思维方式更加倾向于关注上下文,而英语则更强调行为和情感。
因此,语言结构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具有很大的影响。
2.语言的词汇量和复杂度可以影响思维的丰富程度语言作为人类交流的工具,通过不断地沟通和使用,为人们提供了不断存储和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思维方式的可能。
词汇量丰富的语言会使得人们思考更加广泛,一些通用概念和抽象的概念能够更加准确地被表达和理解,同时也可以激发人们的联想能力,开拓人们的思维方式。
例如,英语的词汇量和词汇复杂度较高,因此英语可以被用来表达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具有积极影响。
二、思维对语言的影响1.思维方式对语言的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和精准性产生影响思维方式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理解和思考,在表达思想时也会对语言的表达方式产生影响。
例如,中国古代的诗词创作中,受隐喻和象征技巧的特点会使得语言更为优美和准确。
而现代社会中科技和精神文化的发展转变会逐渐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促成新的语言表达方式的出现,这些语言的表达方式更直接,更简洁,但在某些情况下则不够精准。
2.思维方式还能够影响人们语言的灵活性和韵律感思维方式会直接影响人们对语言韵律的感知和产生。
语言的节奏、韵律、语气何严肃等等方面的差别,都可能高度与语言的词汇和语法的多样性,以及人们对事物和约定俗成的认知方式间存在的紧密关系。
语言文字与思维的关系
语言文字与思维的关系语言文字是人类交流和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它与思维密不可分,二者相辅相成。
语言文字是思维的表达形式,而思维则是语言文字的源泉和塑造者。
在人类的日常交流中,语言文字是思维的媒介,通过它们,人们能够将自己的想法、感受和经验传递给他人。
同时,语言文字也反过来影响着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语言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思维。
不同语言有着不同的语法结构、词汇和表达方式,这些差异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例如,中文重视整体和内在的概念,而英文则更注重细节和外在的描述。
这种差异导致了不同语言使用者在思考问题时,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
因此,学习不同语言可以拓宽思维的边界,使人们能够以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从而更全面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语言文字也受到思维的影响。
人们的思维方式、认知能力和经验背景都会影响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使用。
例如,一个人的词汇量和语法能力受限,可能会导致他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时产生困难。
而对于一个思维敏捷、逻辑严密的人来说,他可能会用更准确、简洁的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想法。
因此,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对语言文字的运用有着直接的影响。
语言文字和思维之间还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
语言文字的使用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组织和梳理思维,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使思维更加清晰明了。
同时,思维的发展和深化也会促进语言文字的丰富和演变。
通过不断思考和探索,人们需要创造新的词汇、表达方式来适应新的思维需求。
这种相互促进的关系使得语言文字和思维能够不断发展和进步。
语言文字与思维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语言文字是思维的表达形式,也是思维的工具和媒介。
思维的方式和能力影响着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而语言文字的使用也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和提高。
在人类的交流和思考中,语言文字和思维共同作用,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交流、理解和思考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同时也要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思维能力,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理解他人的观点。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语言与感性思维和发散思维
感性思维和发散思维不一定借助语言来进行。 感性思维例如视觉、听觉、知觉、记忆、想象等经常不借助于语言来进行。发 散思维如情感、意志、美感等也并一定借助于语言来进行。 但同时也应看到,感性思维有时也需要语言的参与。比如,听觉感知声音,要 区别a A ?就需要语言的帮助。再比如,视觉感知,看到日出日落,还以为是 太阳绕着地球传,当接受了哥白尼的日心说之后,就会感觉到,是地球绕着太 阳传。 发散思维有时也要语言的参与。比如,送别时依依不舍的感情人人都有,但当 读了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地流。”送别的感情就会得到升华。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演讲人
2023-09-29
目录
CONTENTS
壹 / 什么是思维 贰 / 语言和思维是否互相对应 叁 / 先有思维还是先有语言 肆 / 语言和思维哪个是主导 伍 / 语言在抽象思维活动中的作用
01
什么是思维
什么是思维
思维和思想不完全相同。思想是人们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而思维是人们认识主客观世界的过程。早上起来看到外面都是湿的, 得出昨天晚上下雨了,这种认识就是思想;而从看到外面的地是湿的到得到这个认识,动脑筋的过程就是思维。 思维的三大类型:感性思维、抽象思维和发散思维。 狭义的感性思维只指运用感觉器官感受外界事物的活动,这是一种直观思维。例如,看见一支花,辨别出花是红的、叶子是绿 的,这是视觉;听到一首乐曲,分辨出不同的声音,这是听觉;汽车司机行驶到路口,看见了红灯就会马上停车,汽车修理工 在发动汽车以后,这里听听,那里摸摸,就能发现什么地方有毛病,这就是知觉。广义的感性思维也包括唤起表象并在想象中 对表象加工改造的活动,这就是表象思维。例如,把一些感知过的事物回忆和再现出来,包括回想起过去的一段个人经历,呈 现某个人的相貌等,这是记忆表象;把各种感知过的事物重新组合加工和改造,如装修房间前进行布局设计,画一幅图画前先 考虑画面的景物安排,这是想象表象。
请论述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请论述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语言和思维是人类社会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以下是对语言和思维关系的论述:首先,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
人类通过语言将自己的思维表达出来,无论是内心的感受还是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语言作为沟通的工具,是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建立社会联系的重要手段。
人们通过语言将思维可视化,从而使得人类的思想和智慧能够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共享。
其次,思维是语言的内在基础。
语言虽然是人类社会中最为普遍和常用的沟通工具,但语言的使用需要建立在人类思维的基础上。
人们通过思维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建立起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再通过语言将这些认识和理解表达出来。
没有思维作为基础,语言就失去了其意义,无法传递有价值的信息。
此外,语言和思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语言和思维在人类社会中是相互依存的,它们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语言的使用和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同时也促进着人类思维的不断深化和完善。
而思维的不断发展则不断地向人们提出新的语言需求,推动着语言的演变和创新。
最后,语言和思维也存在着差异。
虽然语言和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它们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差异。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它有着约定俗成的语法和语义规则,受到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较大。
而思维则是一种个体内在的心理活动过程,它受到个体的认知、情感和价值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语言和思维在表现形式、运作机制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综上所述,语言和思维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同时又存在着差异。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表明了人类社会中语言和思维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它们之间的密切关系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外部世界,建立起更加紧密和高效的社会联系,推动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在人类社会中,语言和思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语言作为人类社会中最为普遍和有用的沟通工具,使得人们能够传递和共享信息、交流思想和感受、建立社会联系。
语言发展与思维发展的关系
语言发展与思维发展的关系
语言发展与思维发展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具体来说,语言发展是思维发展的外部条件,而思维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内部条件。
一方面,思维借助语言而进行,儿童在与成人语言的交流、学习、理解过程中逐步扩展词汇、积累经验,进而促使思维发展。
也就是说,语言的发展为儿童提供了与外界交流的途径,促使儿童逐步接触到更多的信息,这些信息不断丰富和扩展儿童的经验库,在日积月累中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
另一方面,思维的发展又对语言的发展起着制约作用。
语言既是思维的工具,也是思维的载体。
思维只有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才能形成和被他人所理解。
因此,思维内容只有转化为语言材料才能被加工和储存。
具体来说,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会直接影响到思维内容的选择、加工和储存。
如果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强,那么他的思维内容就更容易被表达出来和传递出去,从而有利于他的思维发展。
综上所述,语言发展与思维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语言发展是思维发展的外部条件,思维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内
部条件。
这种关系为教育者提供了教育方法论,即在教育过程中要重视儿童的语言发展,通过语言交流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
同时,也要关注儿童思维的发展状况,通过引导和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人类不仅在相互交际时需要语言,需要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通过语言了解别人的思维即使是在思维的时候,在形成思想的时候,在沉思默想的时候,也需要语言,离不开语言。
因此,语言不但是交际的工具,而且也是思维的工具。
思维活动,尤其是抽象思维活动,必须借助于语言,不能离开语言而单独进行。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观念是不能离开语言而存在的”。
人类思维的过程需要语言,思维的成果也需要语言表达出来。
比如我们认识客观世界,形成了概念,这种概念就需要运用语词把它包装起来,把它固定下来,展示出来,没有语言,没有句子,概念也就无所依托,推理也难以进行,思维恐怕也不存在了。
所以,语言在思维过程中具有很大的作用,既参与形成思想,又参与表达思想。
语言是思维最有效的工具,人们用语言进行思维,而思维则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
如果没有语言,思维活动不能进行,思维成果也无法表达。
所以斯大林说:“不论人的头脑中会产生什么样的思想,以及这些思想在什么时候产生,它们只能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在语言术语和词句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和存在。
”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离不开语言,同时语言也离不开思维。
二者如影随形,谁也离不开谁。
一方面,没有语言,思维活动无法进行,思维成果无法表达,思维实际上就不可能存在;另一方面,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只有具有思维活动,只有在思维过程中运用才有存在的意义,如果没有思维活动,无所谓交际和思想,语言工具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没有必要存在了。
所以语言和思维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各以对方为存在条件。
思维必须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哪里有思维活动,哪里就有语言活动。
语言和思维的密切关系还表现在,语言和思维是互相适应的,思维发展水平有多高,语言的发展水平就有多高。
我们不能想象,一个民族的语言十分发达,而思维水平却很低;我们同样不能想象,一个民族的思维水平很高,而语言水平很低。
论思维和语言的关系
论思维和语言的关系思维和语言的关系问题,至今有两个针锋相对的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语言表达思想,语言是思想输出的途径,就好比电脑屏幕和打印机输出电脑软件的运算结果一样;另一种意见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离开语言的思维是不存在的,正如离开了程序代码,电脑软件就不存在一样。
ﻫ我的意见是,语言参与了人的思维过程,但并不是一种全程的参与。
离开语言的思维是存在的,但离开语言将不可能形成复杂的思想。
一、对“思想”、“语言”的定义思想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思想包括人所思考的一切成果,包括音乐、艺术和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片段想法。
例如,有个人特立独行,做事我行我素,旁人会说:这个人很有思想。
这里的“有思想”不过是指他有自己的想法而已,不表示这个人的想法有多么高明。
狭义的思想则仅指广义思想中那些条理化了的、系统化的思想,而且特指哲学、伦理等人文方面的思想。
例如,贝多芬殚精竭虑创作出很多音乐作品,他的作品是伟大的智力成果,但我们不把贝多芬称为思想家,只有休谟、康德这样的哲学家才被称为思想家。
ﻫ在我这里,所谓的“思想”取其广义,泛指所有的经过思维操作而形成的智力“成果”(这里的“成果”之所以加引号,是因为我要去除“成果”这一词语的感情色彩。
因实在找不到适用的词语了,只好用带引号的“成果”二字来说明,由此亦可见言不尽意、言不及义的现象是很常见的,很贴切地表达自己有时候非常困难),包括音乐、艺术等方面的智力“成果”。
语言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语言包括所有能传递信息的符号系统,包括口语、文字、手语、行为语言、工程师所使用的设计图、数学家所使用的数字和算符、音乐家使用的乐谱等。
狭义的语言仅指人类日常交流所用的语言和文字。
在我这里,所谓的“语言”亦取其广义。
ﻫ二、语言在思维中的作用ﻫ人在认识世界的时候,分为两个层面:ﻫ第一层面:将现实事物抽象而为印象(或意象),并将印象作为思维操作的对象。
每见到一个具体的事物,我们都会在头脑中形成对这个具体事物的印象,这个印象并不是对具体事物的完全的摹写,而只是一种近似的抽象。
如何理解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如何理解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语言和思维是人类思维活动中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
语言是人类用来交流和表达思维的工具,而思维则是通过语言构建和表达的过程。
理解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思维活动的本质以及语言对思维的影响。
首先,语言是思维的产物和表达形式。
思维是人类通过认知和加工信息的过程,而语言则是将这些思维内化为符号和语义的系统。
通过语言,人们可以将思维转化为可被他人理解和共享的形式。
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使得人们可以从单纯的感觉、意识和知觉中脱颖而出,进一步进行更高级和抽象的思维活动。
其次,语言对思维具有塑造和影响的作用。
语言不仅仅是思维的工具,它还可以影响和塑造人们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思维能力。
不同的语言系统和语言结构会影响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例如,汉语中的一词多义使得汉语使用者更加注重上下文和语境,而日语中的敬语系统则影响了日语使用者的社交互动和表述方式。
语言的结构和表达方式会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一定的制约和影响。
再者,思维也影响着语言的使用和理解。
个体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能力会对其对语言的理解和使用产生影响。
人们的思维方式会影响他们对语言信息的选择、组织和表达方式。
例如,不同的人可能会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偏好不同的表达方式,有些人更注重逻辑和条理性,而有些人则更为感性和直观。
同时,思维的发展和演变也会影响到语言的使用和语言本身的发展。
思维活动的日益复杂和多样化需要语言系统具备更全面和丰富的表达方式,从而促进了语言的演变和发展。
最后,语言和思维相互依赖和交互作用。
语言是思维的外化形式,思维是语言的内在基础。
思维活动离不开语言的表达和交流,而语言的产生和运用也离不开对思维的需求和应用。
语言和思维是一个相互渗透和互为支持的复杂系统。
通过语言的使用,人们不仅能够将自己的思维传递给他人,还能够从他人那里获得新的思维和认知。
思维和语言的相互依赖和交互作用构成了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基石。
综上所述,语言和思维是人类思维活动中紧密相关的两个方面。
心理学研究中的语言与思维关系分析
心理学研究中的语言与思维关系分析在心理学研究中,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语言和思维作为人类认知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彼此相互影响着。
本文旨在分析心理学研究中的语言与思维关系,探讨它们在认知过程中的相互作用。
一、语言对思维的影响语言作为人类沟通交流的工具,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它不仅仅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更是塑造思维方式和模式的重要因素。
语言的结构和词汇选择等都会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影响。
首先,语言决定思维的边界。
不同语言有着不同的词汇和语法结构,这决定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有所差异。
例如,某些语言中存在特定的词汇,用以描述某些琐碎的事物,而某些语言中则没有。
这种词汇上的差异可能会导致对事物的感知和思维方式发生变化。
其次,语言塑造和影响思维的方式。
语言系统中的语法、句法和词汇选择等因素都会影响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
典型的例子是以英语和汉语为代表的两种语言,英语中注重主语-谓语结构,强调主动性;而汉语中注重宾语-谓语结构,强调被动性。
因为语言对于思维方式的塑造作用,使得英语和汉语的思维方式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
此外,语言对于感知和认知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通过语言的描述,我们能够更加具体地认知和感知世界。
比如,当我们学习新的概念或遇到陌生事物时,我们会寻找相应的语言描述,从而更好地理解它们。
语言的丰富性和准确性对于我们认知世界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思维对语言的影响除了语言对思维的影响外,思维也对语言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人们的思维方式会影响他们在语言表达中的选择和使用。
首先,思维方式决定了词汇的选择。
某些人可能更倾向于使用具体的词汇来描述事物,而另一些人则倾向于使用抽象的词汇。
这种差异反映了个体对事物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差异。
其次,思维方式也会影响语言的表达顺序。
有些人喜欢先表达总体的概念,再逐渐展开具体的内容,而另一些人则喜欢先列举具体的事例,再进行总结。
这种表达顺序的差异反映了个体思维方式的差异。
此外,思维方式还会影响语言的修辞和表达方式。
维果茨基思维和语言之间的关系
维果茨基思维和语言之间的关系
维果茨基思维和语言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维果茨基的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和语言是相互依存的,语言是思维的表达方式,而思维则是语言的基础。
这种相互关系使得我们能够通过语言来思考、交流和理解世界。
语言对于思维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维果茨基认为,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和媒介,通过语言,我们能够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并进行逻辑推理。
语言的存在促使了人类思维的发展,使我们能够进行更复杂、更深入的思考。
思维也影响着语言的表达。
我们的思维方式会影响我们对语言的运用和理解。
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和经验会导致不同的思维方式,从而影响我们对语言的使用和理解。
例如,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可能更加倾向于逻辑思维,而另一个人可能更加注重感性和情感的表达,这将直接影响他们的语言使用方式和理解能力。
语言和思维之间还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
语言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和表达思维,而思维也会影响我们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
通过语言的表达,我们可以将思维中的抽象概念具象化,并与他人进行交流。
而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理解,我们的思维也会得到开拓和提升。
维果茨基思维和语言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语言是思维的表达方
式,而思维也影响着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
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使得我们能够通过语言来思考、交流和理解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重视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并努力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和思维方式,以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
思维和语言的关系
<语言与思维关系新探>长期以来,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一直被语言学界所关注,二者的关系从来就没有获得过一种圆满、充足的解释,因而成为不同语言学流派所关注的一个要点(永林, 2004:14-17)。
究竟是语言先于思维,还是思维先于语言;是语言决定思维,还是思维决定语言,迄今为止,学界尚无定论。
本文拟从回顾语言与思维的争论入手,通过对语言功能的反思及语言起源假说的再探讨来阐述语言与思维的同存共进关系。
一、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争论语言学界有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争论归纳起来可分为以下四类:语言先于思维,思维先于语言,语言决定思维和思维决定语言。
以下是我们对这四种观点的简要概括。
1.语言先于思维以法国哲学家E.B. de Condillac为代表的学者持语言先于思维的观点。
Condillac曾充分阐释过人类只有通过语言的使用才能主动控制思维的主。
他认为不使用语言,人们便无法自觉控制思考功能及其它思维行为。
前语言时期人们的思想受制于生理机能及环境刺激。
没有语言,人们不能自觉地记住过去,比较两种感觉或指导思考的方向。
语言使人类主动运用自然赋予的思考能力。
他因此得出结论:野人没有记忆,他们有的只是他们不能自由支配的想象(Harris, 1997: 143)。
2.思维先于语言思维先于语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J. Piaget。
他把儿童认知发展分为四个基本阶段(Piaget, 1969):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他认为对正常儿童而言,有音节的语言发生在其感知运动阶段的终端,这期间儿童仰仗动作与感知的协调来组织经验,探索、适应外部环境。
这个阶段是婴幼儿语言准备期,其准备包括发音准备和理解准备两方面。
幼儿出生9个月后,虽然还没有语言,但已有动作思维(马福全,2005: 5-7),这表现为其能在手段和目的之间进行协调,从最初的图式中选取已知的方法用于新的情景,比如这期间的婴儿会抓住成人的手,向自己想取又取不到的物体方向拉动,或是要成人的手揭开被遮盖住的物体等。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是什么?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是什么?语言是人类最为基本的交流工具,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同时也接收来自他人的信息和意识形态。
而思维则是人类高级智能的体现,是一种复杂的认知过程,它包括理解、分析、判断、推理、归纳、演绎等多种活动。
那么,我们该如何认识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呢?一、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它们相辅相成、相互影响。
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形式,思维是语言的内在本质。
语言作为人类交流的工具,不仅仅是为了传递信息,更是为了体现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人的思维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语言表达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语言的运用,进一步发掘和展现自己的思维能力,从而实现更加精准的交流和表达。
二、语言和思维的相互促进语言和思维之间的相互促进,是指我们用语言来表达思维,同时也是以语言为媒介来激发思维。
语言对思维的促进,与人们的思考方式、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等密切相关。
当一个人具备更丰富的词汇表达能力、更深入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时,他也会在更高层次上思考问题。
同时,通过语言的表现形式,我们也能发现别人的思维方式,判断其思维的深浅和广度,从而更好地理解别人的思想。
三、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保持着动态平衡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而这种影响不是静态的,而是处于不断变化的动态平衡中。
这种平衡状态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人类的语言在不断的演化中,表达方式和思维的方式也在不断地变化,相互影响影响,不断调整和平衡。
这种动态平衡状态,同时也鼓励我们在不断的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不断积累,进一步提高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四、探索语言与思维的未知领域我们在探索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时,无论是从语言的本质还是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出发,都可以得出一些有趣的结论。
然而,未知领域的探索和创新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可以通过情感分析技术、机器学习技术、语言模型等手段,进一步研究和探索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包括语言词汇的语义、情感、人类语言能力的模拟等问题。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1.语言的发展,按照比较官方和正统的说法(也就是听得最多的说法),是由于人类的大脑的进化和原始社会的诞生所产生,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2.语言的作用:私以为就算比较高级的动物的“语言”也只是作信息交流之用,而人类的语言不仅有传递信息之用,更是成为你的我的大家的尽管形式各异但本质毫无偏差的逻辑思维(理性思维)的源泉。
这是人类一定意义上可以相互理解、一定意义上可以理解世界、解释世界的根基。
3.语言的局限性总结起来我认为有两点,一是语言造成人类之间不能直接、完全地理解。
原因一:语义的多样性(不同语言和同一语词的不同解释,他两一同造成了语义的多样性)原因二:语言接收方和语言发出方的差异性(双方肯定处在信息不对称的状态。
另外情感、见识、价值取向等等都不尽相同)二是语言确实在我们认识世界上帮了可大的忙,但同时它也限制我们“完全地”认识整个世界。
假如说直观感受,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你能感觉到一些“真理”(先不论你感觉的到的“真理”是否客观和正确),但你却不能用一言一语把它表现出来,好像一旦用语言表达出来,不仅找不到合适表达方式(找不到语词和语句组织方式);而且一表达出来,整个“真理”的神圣性就消失了,而且表达出来的时候就消失了,不是你所想的样子了。
当然这是直观感受,其实早在很久以前就有人研究这个了,他的名字是维特斯坦根。
他表示创造创造一套严格的可以表述哲学的语言是不可能的,因为日常生活的语言是生生不息的。
他有句很有名的话:“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够说清楚,而凡是不能说的事情,就应该沉默”。
可以去了解一下他和语言哲学。
语言的作用和局限性,让我觉得:上帝好像一个带面纱的绝色美女,她的面纱背后的让你垂涎,能依稀大致地领略她的美丽;然而又冥冥中设立矛盾和障碍,所有想揭开她面纱的窥见其真容的努力都在揭开的过程中化为徒劳。
By 郭秀娜。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是什么?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是什么?语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说到语言,我们往往只想到交流和表达。
但是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并不仅限于此。
语言不仅仅是表达思想的工具,他还能够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本文将探讨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
一、语言影响思维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因此不同的语言之间会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影响。
比如,中文中有许多成语和俗语,这些成语和俗语所表达的思想离不开中国的文化背景。
而英语中更注重逻辑思维,他们的语言对应哲学思维、科学研究等领域。
二、语言塑造思维语言不仅仅是被动地影响思维,他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主动地塑造人们的思维方式。
比如有许多职业或领域会在专业术语中刻意添加一些限制性语法,来锁定、缩小其思维范畴。
语言也能够激发人们的语言运作能力,聚焦人们的思考力量。
该项启发式教材是美国教育的标志性产品。
这些产品原本是美式智商测试的题目。
但实际上该教材并不是要教会儿童特定的知识,而是强调怎样通过语言的形式来开展自己的运作能力。
三、语言对思维的限制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也会给人们的思维方式带来限制。
因为语言只能表达语言所能表达的内容,很多情况下会有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思想。
这就是不能用言语表达的事物,比如情感、情绪等。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需要用其他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如音乐、绘画等。
四、语言的分类学语言的分类学是语言学的分支。
他分析和归纳了人类语言存在的规律和特点。
语言的分类学对于人们认识语言和对比语言有很大的作用。
也对理解语言思维关系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五、语言的进化人类的每一种语言都是在不断地演变、进化中。
语言的进化不仅是表述方式的不断演变,还包括语法结构、词汇等方面的变化。
关于语言进化的研究,在人类文化史上有很重要的意义。
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人类语言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总之,语言与思维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对人类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通过对语言的更深入了解,不仅可以从语言中得到启示,而且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思维方式,更好地建立人际关系,更好地应对交流沟通的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26页。
[2]伍铁平:《思维和语言孰先孰后》,《北方论丛》,1980年第1期。
[3]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39-140页。
[4]高名凯、石安石:《语言学概论》,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2-13页。
1.思维与语言不是同时产生的
我国语言学家伍铁平先生在《思维与语言孰先孰后》[2]一文中,从语言的种系发生和个体发生等角度较系统地论证了人类“先有思维后有语言”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的语言起源理论也印证了这一观点。
恩格斯指出:“语言是从劳动当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这个解释是唯一正确的解释……”;“随着手的发展,随着劳动,人开始了对自然的统治,……不断地发现新的、以往所不知道的各种属性。另一方面,劳动的发达,必须帮助各个社会成员更紧密地相互结合起来,因为它使互相帮助和共同协作的场合增多了,并且使这种共同协作的好处对于每一个人都一目了然了。简单讲来,这些在形成中的人已经到了彼此间有什么东西非说不可的地步了。”[3]从马克思主义“劳动创造语言”这一原理可以推断,在语言被创造出来之前,人类就已经有了思维。试想,那些“在形成中的人”究竟是有什么“东西”到了非说不可的地步了呢?这个东西不是别的,简单地说来就是思维或思维的结果。原始的人类在劳动过程中,接受了外界各种信息,认识了外界的事物及其属性,认识了外界事物及属性与自身生存的关系,认识了共同协作的好处,形成了看法和意见,形成了思维和思想,最终才到了“彼此间有什么东西到了非说不可的地步”的。是先有要说的东西,然后才有说的动机与行为的。原始人有了思维和思想需要彼此交换,然后才有“非说不可”的动机和行为的。没有思维的中介,客观的需要不可能与语言活动发生直接的联系。所以,劳动决定了创造语言的需要,实质上是思维的发展决定了创造语言的需要。
4.语言的“标签”作用
当然,语言被创造出来也有其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作用并不是那种思维所依赖的工具作用。洛克概括了语言文字的双重功用:“第一是要记载我们的思想。第二要把我们的思想传达于他人。”[8]除此之外,语言符号的区分功能也是不可忽视的。它对人所获得的观念等材料进行细致的区分和度量,使思维达到精细性和深刻性;并且与它的记载和传达功能一起,使人类能够清晰地积累知识,向着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但是,语言符号的这些作用,都可以看作给思维的材料和产品贴标签式的辅助作用。正如工厂为其原材料和产品贴的标签一样,那些标签在工厂的生产过程中没有决定作用和代替作用,同样,思维过程中的语言标签也没有决定作用和代替作用。
综上所述,思维与语言没有必然联系。思维与语言不是同时产生的,所以二者不可能“等同”;是人的思维创造功能创造了语言,所以语言不可能成为思维所依赖的“工具”;语言并不是思维的“物质外壳”,也没有观点难以成立。
--------------------------------------------------------------------------------
原始人类有了思维以后,有声语言作为最合适的交际工具并不是一开始就确定下来的,而是在漫长的过程中从多种表达方式中通过比较、淘汰、选择才确定下来的。在有语言之前,原始人的劳动本身就是表达思想的重要方式。劳动的结果符合预期的目的,便自然地表达了劳动者的思想。原始人起初那种单调的、没有什么变化的“吭育,吭育”的声音,也不见得比在劳动中锻炼出来的灵活的双手更能准确地表达思想感情。德国心理学家冯德、前苏联语言学家马尔等人都认为有一个“手的语言”阶段,并且这个手语阶段持续了100万到150万年[4]。有声语言作为较复杂表达的方式显然是最后才确定下来的。人类要把那种单调的“吭育,吭育”的声音转变成音节分明的、具有词汇系统、语法系统的有声语言决不是轻而易举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创造过程。由此也可以推断:“劳动创造语言”,应当是劳动首先创造了具有思维能力的人,然后再由思维的创造功能把人所发出的声音改造成为有意义的并具有交际作用的语言。虽然恩格斯也曾说过,语言“从劳动当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但是不难理解这是从宏观的历史尺度上说的;这种说法并不排斥思维与语言在实际的产生过程中存在先后顺序。思维与语言不是同时产生的,当然不可能是“等同”的,二者也没有那种必然联系。
3.思维的“物质外壳”不是语言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精神,存在决定意识,精神意识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思维活动自然也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思维作为心理的本能现象,它所依赖的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客观事物的信息通过感官所形成的观念以及具有思维本能的大脑。客观事物的信息通过一定的媒介物质(如光波、声波)传入人的大脑,大脑物质就成了信息的载体,并将信息转换成可思考的意象或观念。只要这些自然的因素存在,人的思维就能自然地进行,无须其他人为的先决条件,当然也无须语言作为其先决条件。思维有自己的“自然物质”,那就是脑物质,无须语言成为它的“物质外壳”;思维有自己的天然工具,那就是人的大脑,人脑具有天然的智力足以解决思维中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各种问题,无须语言插足成为思维的工具;思维的对象也不是语言,而是客观事物的信息反映到人脑中的观念;思维的结果也不是语言,而是简单观念所构成的复杂观念,或观念的其他构造物。没有语言,思维并不就是“赤裸裸”的,它有多姿多彩的观念成为它的形式。没有语言,人的思维完全能够自然地进行。没有语言的聋哑人完全能够自然地进行思维,这个铁的事实是谁也无法否认的。
语言则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社会的产物,是社会成员根据交际的需要,根据约定俗成的原则共同创造出来的。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的代表之一的萨丕尔曾说:“语言是纯粹人为的,非本能的,凭借自觉地制造出来的符号系统来传达观念、情绪和欲望的方法。这些符号首先是听觉的符号,是由所谓‘说话器官’产生的。”[7]萨丕尔的语言理论与洛克的观念论取得了内在的一致。他所强调的语言的“人为”性、“非本能”性、“自觉”性,揭示了人的语言能力是一种后天能力,这一点已被人们在出生之后学习和使用语言的艰难性所证明。思维与语言的不同本性决定了二者并无必然联系。思维作为人所具有的先天本能,发生在先;语言作为人的后天能力,发生在后。这种先后顺序在人的个体身上是完全可以验证的;把它推广到人类种系的历史上,也是无可怀疑的。
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是一个争论已久的老问题。以柏拉图为代表的“等同论”者认为,思维与语言原本就是同一个东西,思维如同一种会话,言语是出声的思维,思维是无声的言语。这种观点虽然历史久远,但却不符合人们所体念到的事实,因而被人们抛弃了。人们逐渐意识到思维与语言是两个不同的东西。然而,由于两者联系过于紧密,以至于难以认清其中的关系,由此“语言决定论”兴盛起来。斯大林可以说是“语言决定论”的代表,他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语言是思维的工具”的观点。他说:“不论人的头脑中会产生什么样的思想,以及这些思想什么时候产生,它们只有在语言的基础上,在语言术语和词句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和存在。……没有语言材料,没有语言的‘自然物质’的赤裸裸的思想,是不存在的。”[1]斯大林的这一观点曾在前苏联、中国等许多国家中占统治地位。“语言决定论”的观点把思维与语言的关系看成是精神与物质之间的必然联系,以为离开了语言的“物质外壳”,思维就会失去存在的依据。这种理论其实是似是而非的。从思维与语言产生的次序、思维与语言的各自本性等方面,不难看到思维与语言并没有那种必然的联系。“语言决定论”也是应当被抛弃的。
人与其他较高级的动物依据其本能都能进行思维。恩格斯曾经指出:“整个悟性活动,即归纳、演绎以及抽象,……对未知对象的分析(一个果核的剖开已是分析的开端)综合(动物的机灵动作)以及作为二者的综合的实验,(在新的阻碍和不熟悉的情况下),是我们和动物所共有的。……它们只是在程度上不同而已。”[5]
2.思维与语言的本性不同
思维与语言的各自本性也决定了两者没有必然联系。思维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自然进化赋予人脑的一种本能,“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人具有与生俱来的许多本能。人的感觉就是这样一种本能,只要具有健全的感觉器官,人就能不学而会、毫无阻碍的进行感觉。思维也是如此,只要具有健全的思维器官——大脑,人也能不学而会、毫无阻碍地进行思维。
洛克在研究观念时对本能的思维活动有很切实的认识。他说:“我们的感官,在熟悉了特殊的可感的物象以后,能按照那些物象刺激感官的各种方式,把各种事物的清晰知觉传达于人心。因此,我们就能得到了黄、白、热、冷、软、硬、苦、甜,以及一切所谓可感物等等观念。”“在接受简单的观念时,理解大部分是被动的。……因为不论我们甘心与否,而感官的各种对象一定会把它们的特殊观念强印在人心上……这些简单的观念既然呈现于理解,则理解便不能拒绝接受。”“理解一贮有这些简单的观念以后,它便有力量来复述,来比较,来结合它们,有时甚至几乎能做出无限的花样来……”[6]洛克的卓越研究是理解思维与语言、概念与语词关系的基础,也是逻辑理论的重要基础。他揭示了从客观事物到感觉观念,从感觉观念到人的思维,都是自然的反映过程,也是人的本能的作用过程。
[5]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39-140页。
[6][英]洛克:《人类理解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6、125页。
[7]萨丕尔:《语言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6页。
[8][英]洛克:《人类理解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6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