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碳排放交易问题研究述评
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比较研究
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比较研究引言:碳排放是全球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应运而生。
本文将对几个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制度进行比较研究,以探讨各个制度的特点和效果。
1. 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碳排放权市场。
该制度的核心是统一的交易平台和国家分配的碳排放配额。
企业可以通过内部减排或购买额外的排放权来实现自身减排目标。
然而,由于碳排放价格波动较大,以及欧盟政府过度分配排放配额的问题,该制度的有效性备受质疑。
2. 美国碳排放交易制度美国曾试图推出一个全国性的碳排放交易制度,名为“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
然而,该法案在立法过程中面临强烈反对,最终未能获得通过。
尽管如此,美国的一些州份如加利福尼亚州和东北部地区依然建立了自己的碳排放交易制度。
这些州份的制度相对较为成功,取得一定的减排效果。
3. 中国碳排放交易试点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也是后起之秀。
中国于2013年开始在七个省市启动碳排放交易试点,随后陆续扩大到更多地区。
该试点制度与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类似,实行总量控制和分区分配的原则。
然而,由于中国地域广大、经济发展不均衡等特点,该制度在实施过程中面临一些挑战,如配额分配不合理和监管不到位等问题。
4. 日本碳排放交易制度日本于2005年启动了碳排放交易制度。
该制度主要针对工业和能源行业,以监督和推动企业减排。
然而,由于政府对碳排放配额分配不平等的问题处理不当,以及碳排放价格过低,导致该制度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5. 国际个人碳排放交易制度除了以上国家和地区级别的碳排放交易制度外,还有一些国际个人碳排放交易制度的尝试。
这些制度主要通过个人行为来减少碳排放,如购买可再生能源或支持碳汇项目等,并通过市场交易使个人的减排行为具有经济价值。
然而,由于个人碳排放的审计难度和确权问题,以及市场交易的复杂性,该制度在实际中面临一些挑战。
结论: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发展经验表明,建立一个有效的碳排放交易市场面临许多挑战。
国际碳交易法律问题研究
国际碳交易法律问题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低碳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
国际碳交易作为一种重要的市场机制,通过设定碳排放权并将其作为商品进行交易,为各国提供了一种经济有效的减排方式。
然而,随着国际碳交易市场的不断发展,与之相关的法律问题也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国际碳交易中的法律问题,分析现有的国际法规和政策框架,提出完善建议,以期促进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健康发展。
文章首先将对国际碳交易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市场机制和运作原理。
随后,文章将分析国际碳交易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包括国家、企业、金融机构等,并探讨他们在市场中的角色和职能。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重点探讨国际碳交易中的法律问题,包括碳排放权的法律属性、交易规则的制定与执行、跨国碳交易的法律冲突与协调等。
文章还将对现有的国际法规和政策框架进行评估,分析其在促进国际碳交易市场发展中的作用和局限性。
文章将提出完善国际碳交易法律问题的建议,包括加强国际法规的制定与执行、完善跨国碳交易的法律协调机制、提高市场参与者的法律意识和能力等。
通过这些措施,有望促进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健康发展,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积极贡献。
二、国际碳交易法律基础国际碳交易作为一种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市场机制,其法律基础主要建立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以下简称《京都议定书》)之上。
这些国际法律文书为碳交易提供了框架和规则,确保交易的公正、公平和有效性。
《公约》作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石,明确了稳定或减少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最终目标,并提出了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在这一框架下,各国承诺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采取适当的政策和措施来减缓或适应气候变化。
这为后来的碳交易市场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京都议定书》作为《公约》的第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议定书,引入了三种灵活的履约机制:国际排放权交易(IET)、联合履行(JI)和清洁发展机制(CDM)。
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研究综述
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研究综述摘要:通过总结最近国际上关于贸易隐含碳排放的研究进展,指出国际贸易对国家及全球的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的影响。
传统的基于领土范围的CO2 排放统计方法极易歪曲一国CO2 排放的真实情况,不仅会引起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碳泄漏”现象的发生,也会间接地导致全球CO2 排放的增加。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由于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及较高的能耗水平,事实上为国外,尤其为发达国家排放了数量巨大的CO2。
中国不是其碳排放的唯一责任方。
在未来的气候变化谈判中,国际贸易对国家及全球CO2 排放的影响应被高度重视;发达国家应该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继续承担主导作用,同时也应该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先进生产技术的转让和财政支持;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除了提高自身的生产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外,还应加强对贸易中隐含碳排放的研究,以可靠有利的数据为国家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气候变化;国际贸易;碳排放;能源利用;国际谈判全球变暖已被认为是不争的科学事实,而人类活动导致的大气CO2 等温室气体浓度的不断升高,被认为是近50 a 全球气候系统变暖的主要原因。
为了尽量避免因CO2 等温室气体增加引起的全球变暖可能对人类健康、食物、水资源安全及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等产生的一系列负面影响,世界各国正通过共同的努力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减缓全球变暖的进程。
目前,国际上虽然已经形成了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为主体,以区域和国家减缓行动为支撑的国际气候变化减缓行动框架,但由于各国为了在国际事务中谋取最大的利益,各利益集团或缔约国之间就具体的减排方案等关系国家未来发展的问题进行着博弈。
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世界里,国际贸易对自然资源利用及环境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是气候变化谈判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本文从贸易与环境的关系出发,总结了目前国际上关于贸易隐含碳排放及污染责任分配原则研究的新进展,揭示了贸易因素在国家环境污染转移方面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并分析中国在未来气候变化谈判中所面临的压力,及贸易对中国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关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制度设计的国际比较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关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制度设计的国际比较研究气候变暖是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CO2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导致全球气候的变暖,带来了海平面上升等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使得气候变暖问题逐渐由一个环境问题变为了一个国际政治问题。
1997年UNFCCC各国签订《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 第一次以法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
2005 年2 月16 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 它被公认为是国际环境变化的里程碑, 是第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旨在防止全球气候变暖而要求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条约。
它对签约的发达国家排放的CO2 等6 种温室气体的削减量作了明确的规定, 如不履行承诺将面临重罚(Kyoto Protcco.1997)等规定。
此举在应对气候变化危机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机遇。
欧盟希望借此手段来调节二氧化碳排放量和降低治污的成本。
经过几年的运作,欧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迅速,逐渐成为一个充满发展潜力的新型市场。
对于我国而言,拥有着庞大的碳排放量,而作为发展中国家在《京都议定书》框架下又无强制减排任务,因此我国有着碳排放权交易的巨大潜力。
所以对于一个新兴市场的形成,制度建设是决定该市场发展及效率的重要因素。
1 国内学者研究现状分析目前CDM市场主要是买方市场,作为卖方市场的发展中国家的项目业主,议价能力弱,处于劣势,排放权交易的话语权主要掌握在欧美发达国家手中。
因此,我国构建一个完善的碳市场,吸收更多国家买家参与我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合作,增加有效需求,通过市场发现价格,改变国内碳排放权价格弱势地位,保护我国参与项目的企业利益。
(江淑敏,2009)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经初步建成,但还很不完善:从宏观经济角度看存在气体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缺失、政府监督管理碳排放力度不足,碳排放源难于监测等问题;从微观经济角度看存在碳排放权交易定价不合理、排污收费标准较低、技术条件相对落后等问题。
国内外碳排放研究综述
国内外碳排放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严重,碳排放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综述国内外在碳排放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和主要成果,以期为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文章首先介绍了碳排放研究的背景和意义,阐述了碳排放与全球气候变化之间的紧密联系。
随后,文章从国内外两个层面,对碳排放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和评价,包括碳排放的测算方法、影响因素、减排政策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碳排放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提出了加强国际合作、推动技术创新、完善政策体系等对策建议。
本文旨在为全球碳排放研究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国内碳排放研究现状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峻,我国对于碳排放的研究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国内学者和政策制定者从不同角度对碳排放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为我国碳排放的减排和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在研究方法上,国内研究多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注重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例如,利用能源统计数据、环境监测数据等,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碳排放量进行估算和预测。
一些研究还采用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技术,提高了碳排放研究的精度和效率。
一是碳排放量的核算与评估。
国内学者通过对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碳排放量进行核算和评估,为我国碳排放的总量控制和减排目标提供了科学依据。
同时,还针对碳排放量的核算方法和评估标准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改进建议。
二是碳排放的驱动因素与影响机制。
国内研究认为,经济增长、能源结构、人口增长等因素是影响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
在此基础上,一些研究还深入探讨了碳排放与经济发展、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关系,为制定碳排放减排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持。
三是碳排放减排政策与措施。
国内学者和政策制定者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碳排放减排政策和措施。
例如,推动能源结构转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清洁能源等。
同时,还注重与国际社会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
国外部分碳交易市场进展研究
国外部分碳交易市场进展研究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
作为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方兴未艾。
碳交易作为舶来品,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已发展多年。
自2005年欧盟启动全球首个碳交易市场以来,国际碳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全球已有多个国家地区建立了碳排放交易市场,其中,主要碳交易市场包括欧盟、美国加州、新西兰、瑞士等。
我国碳市场从地区试点走向全国统一,无疑进入了新的阶段,但在一段时间内仍然处于完善期。
欧盟2021年,修订后的《欧盟碳排放交易指令》生效,概述了第四个交易阶段(2021~2030年)的政策框架。
与第三阶段相比,第四阶段的修订内容包括:将年度上限削减速度从1.74%提高到2.2%;实施市场稳定储备机制(MSR);更好地以防范碳泄露和配额分配规则为导向;设立创新和突破性技术创新基金和现代化基金,以帮助成员国实现工业和电力部门的现代化发展。
2020年,欧盟还公布了《欧洲绿色协议》,其中包括对《欧洲气候法》的提案,立法规定了2050年的气候中立目标和2030年的气候目标计划,即到2030年将减少至少55%的排放。
作为《欧洲绿色协议》下一揽子立法的一部分,欧盟将对碳排放交易体系进行改革,并于2021年6月提出相应提案,使其匹配更为野心勃勃的2030年目标。
改革可能包括扩大业务覆盖范围,如扩大到海事部门、公路运输和建筑等领域,以及解决碳泄漏问题的机制,如通过碳边界调整机制等。
航空业方面,将对欧盟排放交易体系进行适当的修正,以符合欧盟2030年气候目标的方式实施国际航空碳抵消与减排机制(CORSIA),并增加该体系下飞机运营商拍卖的配额,进一步促进温室气体减排。
去年9月,欧盟碳排放交易系统和瑞士碳排放交易系统注册之间建立了临时连接,允许2020年1月1日两个系统间进行配额转让。
未来,欧盟和英国的碳市场之间可能会考虑建立联系。
英国随着2020年末英国正式退出欧盟和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英国碳排放交易体系于今年1月1日开始运行。
碳排放交易的效果与分析
碳排放交易的效果与分析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其中碳排放交易制度就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式。
碳排放交易制度是指,政府向企业发放一定量的排放配额,企业如需超出配额则需购买市场上的碳排放配额;反之,若企业排放低于配额,可以将剩余的配额卖给其他企业。
这一制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经济手段鼓励企业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环保意识。
那么,碳排放交易制度实际运行效果如何?以下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制度推行的国家与区域目前,碳排放交易制度主要推行于欧洲、美国、中国等地。
其中,欧洲是全球最早推行该制度的地区之一。
2005年,欧盟制定并实施了碳市场计划(ETS),这一计划成为了欧洲减排的重要手段。
而美国虽然未能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碳排放交易,但仍有一些州在局部区域内推行这一制度。
如加州就曾在2013年开始实行碳排放交易制度,目前已经成为了全美最大的碳市场之一。
中国在2017年推出了全国碳市场建设试点,试点范围覆盖了北京、上海、广东等7个省市,涉及超过3000家企业。
中国政府表示,这一试点目的是尝试推出一种市场化手段来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总的来说,各国和地区在碳排放交易制度的运行上持续加强,将制度视为全球减排的重要举措。
二、制度的实施效果1、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这一制度的最终目标是通过经济手段鼓励企业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环保意识。
有研究指出,欧洲碳市场实施后,欧盟28个成员国2012至2016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下降了20%以上。
尽管可能存在其他因素的影响,但从数据上看,碳排放交易制度对减排目标的实现作出了重要贡献。
2、产业转型升级:由于需求减少,企业逐渐意识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性,开始采用更为环保的技术生产,促进了产业的转型升级。
例如,由于德国环保政策的实施,戴姆勒集团在德国的一家工厂采用了更为环保的技术生产汽车,并借此提高了生产效率,从而实现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各国碳排放政策和手段实施评估结果与效果分析
各国碳排放政策和手段实施评估结果与效果分析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各国纷纷采取碳排放政策和手段以减缓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和气候变化的不良影响。
然而,不同国家的政策和手段实施效果各异,有些国家取得了显著成果,而有些国家则进展不佳。
本文将对各国的碳排放政策和手段实施进行评估,并分析其效果。
首先,我们来看北欧国家瑞典的案例。
瑞典是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佼佼者,其碳排放政策和手段取得了显著效果。
瑞典政府实施了高强度的碳税政策,税率高达每吨二氧化碳排放量200美元,并将税收用于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绿色技术的研究。
此举激励了企业和个人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能源效率。
据统计,自该政策实施以来,瑞典的碳排放量在30年内减少了25%。
这一成就得益于政府的坚定决心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比之下,美国的碳排放政策和手段实施效果却相对较差。
尽管有些州采取了积极的举措,如加州实施碳市场和碳排放标准,但整体而言,美国政府在减排方面的努力仍不够。
特别是近年来美国政府退出《巴黎协定》等决定,进一步削弱了其减排的决心和影响力。
据数据显示,美国的碳排放量在过去几年中一直呈上升趋势,这与其减排政策的不力密切相关。
亚洲国家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和能源消耗国,其碳排放政策和手段实施至关重要。
近年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减少碳排放,包括设立碳交易市场、鼓励推广电动汽车、加强能源效率等。
这些努力取得了积极成果,中国的碳强度在过去十年中下降了40%以上。
然而,由于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庞大,仍然面临巨大的减排挑战。
中国应加大力度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减少对煤炭的依赖,同时加强企业和个人的碳排放管理和监测。
在南美洲,巴西的碳排放政策和手段实施效果值得关注。
巴西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旨在减少森林砍伐和保护亚马逊雨林的政策。
例如,推出了雨林奖励计划,鼓励农民保持土地的森林覆盖率,并提供相应的奖励措施。
巴西的努力在保护森林和减少碳排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森林破坏和非法砍伐的问题仍然存在,仍需要更多的措施来保护亚马逊雨林和减少碳排放。
碳排放权交易相关研究综述
碳排放权交易相关研究综述碳排放权交易(Carbon Emission Trading)是指在一定的管理和监测下,政府通过对企业和组织的碳排放进行许可、计量和审计,进而将其排放量限制和降低的一种市场化机制。
碳排放权交易将碳排放视为一种商品,企业和组织可以通过购买与出售碳排放配额的方式实现碳排放的调控与减少。
首先是碳排放权交易的效果和影响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关注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在实际实施中的效果和对经济与环境的影响。
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可以有效地减少碳排放量,但其效果与市场的竞争程度、政府的监管力度以及行业的特点等因素密切相关。
此外,研究还发现,碳排放权交易对企业的经济绩效、技术创新和环境管理等方面也有一定的影响。
其次是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机制研究。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设计和运营机制直接影响了碳交易的效率和公平性。
研究表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合理设置和稳定运营对于确保碳交易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至关重要。
此外,研究还关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参与者、交易机制、价格形成机制和市场监管等方面的问题。
再次是碳排放权交易的国际合作与比较研究。
由于碳排放的全球性和区域性特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和机制存在差异。
因此,研究者对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和机制,分析其优缺点和经验教训,以便为各国政府和组织提供借鉴和参考。
最后是碳排放权交易的社会接受与参与研究。
碳排放权交易涉及到政府、企业、组织和公众的多方利益,因此对于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社会接受度和参与度的研究是重要的。
研究发现,公众对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接受度与其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知、经济利益和社会价值观等因素密切相关。
同时,企业和组织的参与与支持也是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成功实施的重要因素。
总之,碳排放权交易相关研究在不同领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然而,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完善和提高仍面临着许多挑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实践。
随着全球碳减排目标的提出和碳市场的不断发展,碳排放权交易研究也将持续深化和拓展。
不同结构建筑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国外研究述评共3篇
不同结构建筑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国外研究述评共3篇不同结构建筑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国外研究述评1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碳排放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建筑是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的重要源头之一,尤其是城市中的高层建筑。
各种不同结构建筑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状况也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首先,混凝土结构建筑是许多建筑中的主流结构之一。
在研究中,铝阳等人通过实际测试和动态模拟的方法,对混凝土结构建筑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进行了研究。
他们发现,混凝土结构建筑每平方米使用的能源消耗量较高,且碳排放量也较高,这主要是因为混凝土的生产过程需要大量的化石燃料,同时建筑的局部热损耗也较大。
其次,隔断板结构建筑是新型建筑中的一个重要结构。
西安交通大学的孙明等人通过对57栋隔断板结构建筑的实际调查和数据分析,发现这种结构的能源消耗量相对较低,碳排放量也较低。
这是因为隔断板结构建筑在施工过程中采用轻型材料,易于拆卸和替换,同时隔断板能够有效地减少室内温度波动和能源消耗。
此外,钢结构建筑也是一种常用的建筑结构。
欧洲留尼旺岛的Alberti等人从建筑设计和施工的角度,对钢结构建筑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进行了研究。
他们发现,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采用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可以显著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钢结构建筑具有设计灵活性强、施工周期短、可再利用性较好等特点,能够有效地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最后,住宅建筑也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之一。
美国的一项研究通过对20个住宅项目的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发现美国传统住宅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较高,而采用新型建筑结构和技术的住宅能够显著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综上所述,不同结构建筑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状况有着显著的差异。
各种建筑结构在设计、施工、使用过程中可以采取各种措施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未来在建筑设计与建设中,应注重从可持续性的角度出发,不断探索新型的建筑结构和技术,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建筑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要来源。
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风险评估研究综述
2020年11月第6期(总第165期)中国林业经济CHINA FORESTRY ECONOMICSNov.2020No.6(Total165)碳汇研究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风险评估研究综述韩晓月(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210037)摘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碳价极其不稳定,主要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风险评估为主线,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风险评估方法、碳价收益率分布及收益率波动建模三个方面对以往文献进行回顾。
梳理之后发现目前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风险的评估大多基于t分布或广义误差分布构建GARCH族模型计算其在险价值。
然而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风险评估的研究落后于其他金融市场,股票市场金融风险评估的最新方法还未应用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另外,GARCH模型适用性有所缺陷,模型的估计结果可能并不十分理想,因而期待将来出现更适合评估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风险的模型。
关键词: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市场风险;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F83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5919(2020)06-0059-03DOI:10.13691/23-1539/f.2020.06.016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Risks of International Carbon Emission Trading MarketsHAN Xiao-yue(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Nanjing210037,China) Abstract:With the formal entry into force of Kyoto Protocol,carbon emission rights have become an inter⁃national commodity,more and more institutions participate in it,and derivatives based on carbon trading are emerging.However,the carbon emission trading market has great uncertainty,and the carbon price is extremely unstable.This paper mainly focused on the risk assessment of carbon emission trading market, and reviewed the previous literature from three aspects:the risk assessment method of carbon emission trading market,the distribution of carbon price return rate and the modeling of return rate volatility.After combing,it found that most of the current risk assessment of carbon emission trading market was based on t-distribution or generalized error distribution to build GARCH family model to calculate its value at risk. However,the research on risk assessment of carbon emission trading market lags behind other financial markets,and the latest method of financial risk assessment of stock market has not been applied to carbon emission trading market.In addition,the applicability of GARCH model has some defects,and the estima⁃tion results of the model may not be very ideal.Therefore,it is expected that there will be a more suitable model to assess the market risk of carbon emission trading in the future.Key words:Carbon emission trading market;market risk;literature review随着《京都议定书》的生效,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逐渐建立起来,碳排放交易市场已经成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途径。
国际碳排放配额交易价格热点问题研究综述
国际碳排放配额交易价格热点问题研究综述[摘要] 通过对国际碳排放配额及交易价格等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和评述,表明碳排放交易价格的影响因素、交易价格的形成机制、交易价格的波动性三个方面是当前国际社会减少碳排放的热点问题,而价格问题则是碳排放交易机制的核心内容,是构建碳排放市场体系的关键指标。
我国在构建区域碳排放市场时应充分考虑碳排放配额交易价格的影响因素,防范价格风险;合理选择试点城市和试点行业;加强对试点行业的价格规制。
[关键词] 碳排放交易;交易价格;热点问题;研究综述一、引言碳排放交易机制是《京都议定书》规定的有效实现全球减排的三种灵活机制之一,碳排放交易机制的建立对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全球二氧化碳的平均减排成本,传导减排政策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召开之前,我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首次明确提出了碳减排目标,为了在2020年之前实现这些目标,我国必须加快推进碳排放交易机制的建立。
目前,国际碳交易市场发展得比较成熟,世界上已经建立了多个碳交易平台,2010年全球碳排放权交易成交额同比增加了5%,达到930亿欧元。
尽管与国际碳交易市场的蓬勃发展相比,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明显滞后,但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了积极行动,“十二五”《规划纲要》就明确提出要“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国内碳交易市场的建立在政策上已经比较明确。
而价格是市场体系的核心要素,是核定成本、调剂需求的最基本但又至关重要的指标。
因此,本文从交易价格的影响因素、交易价格的形成机制、交易价格的波动性三个主要方面对国际碳排放配额交易价格做一个文献研究,然后结合价格热点问题提出了我国构建区域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几点建议。
二、碳排放配额交易价格的影响因素研究影响因素研究是碳排放交易价格的重要基础。
已有文献主要研究市场机制、能源价格与天气、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三个方面对碳排放配额交易价格的影响。
1.市场机制Ellerman和Buchner(2008)研究了欧盟碳排放市场价格暴跌的可能原因,认为是市场参与者高估了企业的碳排放水平,低估了实际间排量导致的。
【气候变化问题及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法律制度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2900字】
气候变化问题及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法律制度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1、国内研究气候变化及应对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全球性重大问题,碳排放权交易作为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经济手段成为研究的热点。
目前我国关于碳排放交易的研究成果丰硕,但以经济学、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产业政策等部门的成果居多,从法律角度对制度进行系统深入探究的主要集中在国内法,一般是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例如气候正义、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碳货币、碳关税、碳金融等问题,从国际法角度对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法律制度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较少。
陈科峰和陈自兰结合中国实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实践情况,对中国可以实施该项目的行业进行系统全面的总结,并且通过分析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项目的审批情况以及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的审批程序和标准,指导我国企业开展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但没有深入挖掘该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毕旗凯立足于西方经济学的视角评析了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以及为中国建立碳交易市场可以提供的有益借鉴。
2韩良探讨了碳排放权交易的基本法律制度,侧重研究碳货币、碳基金及交易市场的法律问题。
3王遥立足于全球碳市场的气候变化背景,对中国的碳市场定位与发展困境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为促进中国碳交易发展的碳金融制度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
4李静云综合分析了后京都时代国际气候谈判主体间的关系及各自的立场,探索了建立一个体现气候正义的的国际法律新秩序的理想模式。
5彭江波以节能减排过程中市场化政策工具的选择与有效作用为背景,围绕排放权交易市场中市场化运作的价格形成机制,结合政府对市场的指导作用,深入剖析了排放权交易市场价格机制的制度基础,但不足之处是未能指出该价格形成机制在现行的CDM机制的碳价格形成方面如何结合。
1陈科峰、陈自兰:《清洁发展机制及其在我国的实施》,载《化工生产与技术》2007年第3期,第60-64页。
2毕旗凯:《国际碳排放交易机制与中国碳排放市场的建立》,2009年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出口贸易碳排放问题的研究综述及展望
出口贸易碳排放问题的研究综述及展望【摘要】本文从出口贸易的角度,分析、评述了国内外研究碳排放问题的基本趋势,概括了国际国内学者对国际贸易与碳排放关系研究的现状与发展。
主要涵盖了出口贸易与碳排放关系、对外贸易的隐含碳排放问题、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驱动因素等。
最后对该领域的研究趋势作出了展望。
【关键词】出口贸易,碳排放,隐含碳排放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京都议定书》,再到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召开,直至2010年11月29日的坎昆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2等温室气体的控制减排已经被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全球范围内已经确立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建立了国际排放贸易(IET)、联合履行(Jl)、清洁发展机制(CDM)三个市场机制基础上的国际碳交易市场,并发展起相应的碳金融市场。
标志着后京都时代的国际减排机制相关的架构的确立,对中国来说既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又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是实现中国经济和贸易战略转型的最佳时期。
自从2001 年12 月11 日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实现了快速持续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截至2011年,中国货物贸易额上升到全球第二位,其中出口额已经跃居第1 位,进口额累计达7. 5 万亿美元;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7595 亿美元,稳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对外直接投资也年均增长超过40%,2010 年以688 亿美元居世界第五位。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二氧化碳排放量也不可避免地急剧上涨。
2002年,我国就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碳排放国。
一方面我国的能源发展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我国面临减排的国际压力也越来越大。
在上述背景下,研究我国出口贸易与碳排放的关系不仅具有理论意义,同样也具有实际意义。
中国实现减排,发展低碳经济,体现一个正在崛起的负责任大国对世界的承诺。
在负责任的同时,也要向世界表明中国巨大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不仅是由于满足中国自身的需求而产生的,同时也是为满足国外消费者的需求而排放的,这就是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的问题。
国外碳排放评价制度介绍及启示的研究报告
国外碳排放评价制度介绍及启示的研究报告随着气候变化问题的愈发严重,各国不断探索如何实现减少碳排放的目标。
在此过程中,国外的碳排放评价制度日臻成熟,对于我们进行借鉴有着积极的意义。
众所周知,碳排放评价是为了直接或间接的评估特定活动,企业或国家对气候系统的影响而制定的一套测量、监测、报告及认证的计算机制。
国外的碳排放评价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政府部门的支持,其中美国、欧盟、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研究较为先进。
美国的碳排放评价制度主要体现在碳排放报告和排放交易的两个领域。
碳排放报告是由气候变化政策行动中心引导的、强制性的报告,其旨在向公众披露企业和组织的温室气体排放和能效信息,这对政策制定和监管都提供了基础数据。
排放交易市场则是美国碳排放排放政策中最为成功的一部分,其市场设计注重市场清晰性、定期监测与审核、监管能力以及其自我调节机制。
欧盟的碳排放评价制度主要体现在“碳排放交易市场体系”(EU ETS)中,这一市场涵盖了欧洲的多个国家,致力于将排放权转化为交易商品,通过市场机制调节温室气体减排。
同时,欧盟政府也鼓励绿色产业的发展,采用多种方式支持创新技术的发明和推广,并与减排计划紧密配合。
澳大利亚的碳排放评价制度则是较为新兴的一个,其中最基础的是“国家碳中和计划”(National Carbon Offset Standard),它是通过对企业、组织、政府等活动的碳排放情况进行评估,从而建立起整个计划的基础。
这一计划的发起不仅推动了澳大利亚国内对碳排放进行评价的工作,还将澳大利亚的尝试转化为了可供其它国家参考的有益经验。
国外的碳排放评价制度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首先,碳排放评价是进行温室气体减排工作的基础,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密切配合。
其次,政府通过支持和引导来推动碳排放评价和交易市场的发展,而这一市场的发展则又能带动创新技术和绿色产业的持续发展。
最后,在国家碳排放评价制度日益成熟的同时,从企业到国家的碳排放管理水平也会不断提高,为实现全球减排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欧美碳排放权交易法律制度研究——兼论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构建
欧美碳排放权交易法律制度研究——兼论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构建在全球范围内,碳排放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之一。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欧美国家率先推行了碳排放权交易制度,通过市场机制引导减排,取得了一定成效。
本文将就欧美碳排放权交易法律制度进行研究,并探讨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构建。
一、欧美碳排放权交易法律制度概述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U ETS)是目前最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法律制度的构建是其成功经验之一。
欧盟在2005年实施了该制度,通过设立固定配额的方式,向排放单位分配碳排放配额,并允许单位之间进行交易。
EU ETS的法律基础包括欧盟指令、欧盟委员会和成员国立法。
”欧洲汽车污染排放制度2021年生效后,将使得交易市场更加活跃,并有望进一步推动碳排放减少。
美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主要有两个主要体系:联邦和州级。
联邦层面的法律制度主要包括清洁空气法案(CAA)第111D条款下的清洁电力计划(CPP)以及联邦能源管理法案(EPAct)。
州级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根据自身需求有所不同,如加州的碳排放交易制度(Cap-and-Trade Program)就借鉴了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的机制。
二、欧美碳排放权交易法律制度的特点1. 强化排放限额:欧美国家通过设立碳排放配额的方式,明确了每个行业、企业的排放限额,从而有效地控制了碳排放总量。
2. 强制交易机制:碳排放交易是强制性的,企业必须购买足够的碳排放配额才能保证其排放合法。
3. 灵活调整机制:碳排放权的配额可以灵活调整,根据市场需求和减排目标的变化,进行调整以实现最佳的减排效果。
4. 惩罚机制:对于超过配额的排放行为,欧美国家征收高额的超额排放碳税,通过经济手段引导企业减少排放。
三、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构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家,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制度。
以下是我国应考虑的一些建议: 1. 设立碳排放定额:按照国家的总体减排目标,分别向各个行业、企业设定碳排放定额,并通过逐步减少定额的方式促进减排。
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比较研究
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比较研究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突出,各国纷纷采取措施来降低碳排放,其中之一就是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制度。
碳排放权交易是指将各国对碳排放的限制和减排目标转化为可交易的碳排放配额,通过市场机制进行交易,以实现全球减排目标的一种制度安排。
本文将对国际上主要的碳排放权交易制度进行比较研究。
一、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U ETS)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
其特点包括全面的覆盖范围、透明的市场规则和强制性的减排目标。
该制度建立了一个统一的欧洲碳市场,通过拍卖和免费分配碳排放配额来实现碳排放的减少。
欧盟Emissions Trading System的成立有助于推动欧洲各成员国减少碳排放,促进清洁能源的发展。
二、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CDM)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建立的一项制度,主要旨在帮助发展中国家通过减排项目来获得碳减排认证并获得减排收入。
CDM运行方式简单,可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引入清洁技术并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然而,CDM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过于繁琐的认证流程和难以核算减排效果等。
三、联合国纯经济损失補偿机制联合国纯经济损失補偿机制(UNFCCC)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建立的一项制度,旨在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造成的经济损失。
该机制通过建立一个全球的气候变化权益交易市场,使发达国家可以购买减排权益来弥补发展中国家因气候变化造成的经济损失。
UNFCCC有助于促进跨国界的减排合作,但由于监管复杂,难以实施。
结论:各个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各有利弊,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是最成功的碳交易市场,能够有效的推动碳减排和清洁能源的发展;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可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引入清洁技术,但认证流程过于繁琐;联合国纯经济损失補偿机制可以弥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损失,但监管复杂,难以实施。
综上所述,各国应结合自身国情,选择适合自己的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并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
中国碳排放在国际交易中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
决袁我们要对此付出更多精力和智慧遥 总体分析来讲袁我国的碳 交易市场权存在着六大问题院
渊1冤碳排放权具有金融属性尧政府创设性和生态属性袁因其 本身的属性袁导致无法将其法律的属性进行界定遥我国现阶段还 没有统一的明确的法律来对碳交易市场进行规范遥 清晰界定产 权属性是碳市场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袁 而法律依据的缺失使其 产权边界难以界定袁碳排放交易也就被限制遥全国碳交易市场正 处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袁主要依据国家发改委的部门规章袁但是 很多部门层级比较低袁没法处理碳排量交易的问题袁导致部分碳 排放权交易体系难以建立袁 碳排放体系的权威地位无法得到保 证袁缺乏维护体系安全运行的保障遥因此交易体系的法律基础需 要进行补充袁逐渐健全碳排放涉及到方方面面袁用以保证交易的 顺利实现遥
关键词院碳排放曰国际交易曰问题曰对策
一尧中国碳排放现状 我国为了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和趋势袁 国家也相应的 开设了碳交易平台遥 2008 年 8 月 5 日袁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和 北京环境交易在一天同时成立了曰同年的 9 月 25 日天津碳排放 交易市场也成立起来了遥七个碳交易平台也都开始运营起来了袁 至 2017 年 12 月 31 日袁全国碳配额累计交易额 109.94 亿元遥 从 价格上来分析的话袁成交的总交易额度为 109.94 亿元遥 以价格 这方面展开讨论的话袁2017 年 12 月袁北京地区的试点价格稳定 在 55-60 元/t袁几大碳试点中属于最高的遥 上海和深圳处在 25-35 元/t 区间遥 虽然我国碳市场交易市 场相比较上千亿美金的欧洲袁碳市场规模还小袁但是我国碳市场 潜力是巨大的袁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遥 2017 年 12 月 18 日袁国家发改委颁布了叶全国碳排放权交 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曳袁袁在本次方案中明确的指出了控制 温室气体排放政策的工具袁 电力行业的相关企业作为破局的突 破点遥交易的交易体系率先启动袁多个阶段的对碳交易市场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5卷第9期2013年9月2013,35(9):1828-1838Resources ScienceVol.35,No.9Sep.,2013收稿日期:2013-06-06;修订日期:2013-07-22基金项目: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藤Copula GARCH 与时变Levy 过程的多重货币期权定价的蒙特卡罗模拟方法研究”(编号:71171168);2012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金融智能与金融服务创新研究团队”(编号:JBK120505);2013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基于Copula GARCH 与跳跃扩散过程的国际碳排放市场动态相依结构及投资组合风险度量”(编号:JBK1307036)。
作者简介:吴恒煜,男,广东雷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金融工程和金融经济学。
E-mail :wuhengyu@文章编号:1007-7588(2013)09-1828-11国外碳排放交易问题研究述评吴恒煜,胡根华(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信息工程学院,成都611130)摘要:学术界普遍认为,碳排放交易机制是碳排放减排和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要途径。
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碳排放交易市场制度设计与碳金融市场方面。
市场的分配与运行效率是碳排放交易市场机制的关键,而碳金融市场产品及其衍生品的价格特征则是稳定碳排放市场、发展低碳经济、维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因此,未来研究需在碳金融市场产品及其衍生品价格、碳金融市场与其它市场之间的关系方面作进一步探讨。
另外,碳金融市场产品及其衍生品的定价研究也是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这些研究,有利于建立我国的碳排放交易所,提升碳排放交易的效率,并充分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同时有利于充分优化配置碳资源,提升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定价权。
关键词:碳排放;低碳经济;EU ETS ;碳金融;EUA ;CER1引言气候变化、环境污染,是当今世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
运用经济学理论来解决环境问题,主要存在以下两种机制:其一,行政控制机制,即采用行政手段强行控制污染环境的限额配置;其二,贸易机制,即基于市场的排放交易机制以及税收政策。
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发展路线下,碳排放交易市场得到蓬勃发展。
同时,碳金融衍生品也日新月异。
目前,碳交易市场已经发展为主要新兴贸易市场之一。
发展低碳经济,是抢占全球新一轮经济竞争制高点的新路径。
因此,研究碳排放交易市场具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主流经济学理论的观点,市场手段更具有效率。
然而,运用经济学市场化理论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性,不同国家之间仍然存在很大的争议。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基于市场的排放交易和税收措施是否更有效,也是学术界一直争论的焦点。
随着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发展壮大,碳排放交易体系制度的设计也成为研究的重点,而该制度的核心是实现碳交易市场的公平、公正、公开。
针对该制度的设计,其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①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分配效率;②碳排放交易市场的运行效率。
碳排放交易市场凭借其巨大的潜在经济效益以及日益凸显的金融属性,使碳产品在碳排放交易市场运行效率方面产生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也就使对碳金融产品的研究成为对碳交易市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碳金融产品的价格是碳交易市场运行效率的核心要素。
因此,早期对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下碳金融产品价格的研究,就主要围绕碳金融产品与相关行业股票价格相关性研究以及碳金融产品价格的分布特征而展开。
然而,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下碳金融产品市场发展尚不成熟,产品价格时常呈现较大的波动性,甚至出现跳跃现象,且市场不确定性风险明显加大。
在这种背景下,市场迫切需要进行风险管理,以期对冲或转移市场风险,从而提高碳交易市场的运行效率,这就催生了碳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
近些年来,随着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下碳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碳金融衍生产品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而对其定价精确性的要求也就越来越2013年9月吴恒煜等:国外碳排放交易问题研究述评高。
当前,对碳金融衍生产品的定价研究成为西方学者最新的研究方向之一。
2碳排放交易市场研究2.1碳排放市场理论基础研究最早主张使用市场机制去解决污染外部性问题的是Dales [1]。
Dales 认为,用产权制度来消除污染问题是最优的选择。
产权理论,也就成为碳排放交易市场发展的理论基础。
后来,Montgomery [2]进一步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用严格的理论模型解释了用市场化方式来解决污染负外部性成本的有效性。
这一研究,提升了运用产权理论解决污染问题的应用价值。
Stavins [3]研究了交易成本条件下的排污权交易,认为交易成本增加会减少排污权市场的供给和需求。
与其他行业及其产品不同,温室气体减排所带来的外部效应是跨国界的,因而用科斯产权理论试图解决二氧化碳排放问题遇到了困难。
其难点在于,国家之间如何协调减排量,以使利益与成本达到均衡。
在这种情况下,一种协调机制就是签发碳排放权许可证。
然而,这也会面临一个难点,即如何确定碳排放许可证的数量。
在排污权可交易的条件下,确定碳排放许可证的价值也是一大难题。
Ben-Dor 等[4]指出,在有效的市场体制下碳排放许可证的价值应该与处理这些污染的最小边际成本相等。
但是,他们的研究模型存在一个缺陷,即忽略了一个不确定性的情况:若碳排放许可证的价格很高,排放企业的成本将显著增加,就迫使这些企业减小碳排放。
当一部分企业的实际排放额度小于规定的排放额度时,就具有了排放的比较优势,那么企业就会将剩余的排放额度转卖给那些需要的企业。
然而,博弈论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Egteren 等[5]从博弈论角度分析排污权交易,认为在成本高于边际罚金情况下会出现道德风险等问题,从而导致市场失灵。
尽管运用产权理论解决污染问题的理论文献较多,但在研究市场不确定性时,对碳排放许可证价格方面的研究文献却相对较少。
Schennach [6]首次运用基于随机过程的连续时间序列模型对碳排放许可证价格进行了实证分析。
尽管研究没有得出令人满意的解决不确定性的最优方案,但却获得了新的结论,即如果有新息(innovation )出现,许可证价格与污染排放之间的关系就需要重新评估,从而为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2.2碳排放市场中的争议2.2.1现有市场机制能否有效减少全球碳排放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环境问题也变得日益严峻。
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因而如何减少全球碳排放就成为迫切解决的问题。
在现有市场减排机制下,不同学者对碳市场减排机制的有效性持有不同的观点,也为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Crocker [7]将科斯产权理论应用于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的可行性研究。
他认为,与很多的产品不同,排放的温室气体能够引起跨国界的外部效应。
那么,在温室气体减排机制上,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即如何在不同国家之间实施减排的协调机制,从而使不同国家都能够达到利益与成本的均衡点。
正是由于这一问题的产生,学术界对碳排放市场减排机制就存在一个争论,即现有市场减排机制能否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还能促进全球经济的发展。
针对现有机制有效性的争议,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国际贸易是否能有助于碳减排,即贸易机制的有效性;第二,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之间如何在碳减排量上进行博弈,即限额机制的有效性。
就贸易机制方面,不同学者对国际贸易能否保护环境持有不同的观点。
一些学者认为,国际贸易从总体上有损于环境保护。
Copeland 等[8]首次运用南北贸易模型来分析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并认为,由于发展层次不同,不同国家之间的环境标准存在显著性差异,这就有利于发达国家环境的保护而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环境。
Chichilnisky 等[9]通过理论分析认为,由于不同国家在贸易结构以及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同,全球自由贸易有利于发达国家改善其环境,即通过国际贸易来减少碳排放,从而保护环境;但对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而言,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这些国家不得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因而国际贸易就对环境产生了负效应。
另一些学者认为,国际贸易从总体上有利于环境保护。
Grossman 等[10]建立一个国际贸易对环境影响的模型,并分别分析了技术、结构以及规模3个影响因素的不同效应。
在此1829第35卷第9期资源科学基础上,Antweiler 等[11]利用40多个国家的数据实证研究了自由贸易与二氧化硫浓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正的技术效应要大于负的规模效应,并认为,国际贸易在总体上有助于环境保护。
Oberndorfer 等[12]认为,欧盟碳排放交易机制虽然能够增强欧洲竞争力,但该机制并不是为了促进欧洲经济增长而制定的,而是为了减少欧洲二氧化碳的排放。
通过这一比较研究可以看出,欧洲碳排放交易机制的确在二氧化碳减排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此外,有些学者还研究了欧盟碳排放交易机制对其它方面可能产生的影响。
Niels 等[13]就欧盟碳排放交易机制对德国相关企业运行效率和就业率的影响做了实证研究。
他们发现,在该机制第一阶段,欧盟碳排放配额对德国相关企业的与运行效率和就业率并没有显著的影响。
就限额机制方面,不同国家在承担碳排放责任上存在很大的分歧,并提出了不同角度来划分责任。
发达国家强调,生产能够直接导致碳的排放,所以应该从生产角度来进行划分;然而,发展中国家则主张从消费角度进行划分,因为生产的产品最终要进行流通并消费。
Schelling [14]认为,发展中国家减排的成本和代价要比发达国家高很多,因此要求发展中国家减排是不公平的,而那些面临经济转型的发展中国家在减排方面将会付出更高的代价。
因此,他主张发达国家在碳减排方面应承担更多的义务,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等以帮助其减排,从而实现由高碳经济转向低碳经济。
Ferng [15]也认为,碳排放的责任应归咎于产生污染内在的驱动因素而非直接的碳排放主体,即消费者而非生产者。
Oberndorfer 等[12]通过分析不同的途径以评估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 )对欧洲成本及竞争力上的影响。
他们发现,欧洲碳排放交易机制对欧洲成本及竞争力影响不大,但要小于《京都议定书》提及的管制措施所带来的影响。
无论从何种角度划分碳排放责任,各国都在进行“责任转移”,即“碳排放转移”。
2008年,欧盟委员会提出“碳泄露”这一概念,就印证了这一观点。
Reinaud [16]指出,碳泄漏(carbon leakage )是指由于一国(或地区)实施减排政策而导致的该国(或地区)以外的国家(或地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的现象。
“碳泄漏”这一问题,在学术界已经达成共识,但在其规模上仍存在不少争议。
Zetterberg 等[17]认为,基于产出的免费分配方式能够有效解决碳泄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