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语文味纯纯本色美

合集下载

浓浓语文味——真实语文课堂的本然追求

浓浓语文味——真实语文课堂的本然追求


真 实的对 话—— “ 说” 昧
当前 , 我们 的语文课 堂 上 , 孩 子们 一般 都会 按照 老师 预设 的要 求来 说 话 , 揣 度 课 文 的价 值取 向来 表
达 。他们 的这些话 虽 然 符 合 教 学 的 需要 , 听起 来 很
完整 , 但这 不 是 孩 子 的真 话 , 更 不 是 日常 交 谈 时 的 “ 真 实语言 ” 。作 为语 文教 师 , 我 们 应 该 为孩 子 创造
这样 的推 敲 , 才 能 真正 落 实词 句 教 学 的 目标 , “ 嚼”
出语 文昧 。
读时的尝试到聚焦第一至第四句 的多角度 、 多层次 指导 朗读 : 1 .展 示 读— — 按 句 子 朗 读 ; 2 .模 仿 读—— 按人 物 朗读 ; 3 .思 考 读—— 按 总分 结构 读 并
之情 与 自然 法理 , 并 反 复 朗读 。在 此 基础 上 , 回顾 、
总结 品读 的 方 法 , 在 后 面 的 学 习过 程 中迁 移 运 用 。
如, 海南省 黄 婷 婷 老 师 上 《 伯 牙绝 弦》 一文 时, 在 纵情 吟诵这 一环 节非 常舍得 花 时 间指 导读 。从初
文课 就应有 浓浓 的 语 文 味 。而 语 文教 学 的过 程 , 就
经过 一 阵子 的 小组 合作 , 孩 子们 兴 致 勃勃 地 进
行 了尝试— —
是引导学生去体悟语言文字 , 领悟作者情感 , 走进文 章意境 。如何让我们 的语 文课堂散发浓 浓语文味 呢?我认为 , 最重要的是要回归到语文教学的本位, 让语文课彰显其本真的味道——真实 的说 “ 味” 、 读
语 文 味 即语 文 的文 学韵 昧 , 包括语文 、 文学、 形

“语文味”,还语文课的亮丽本色

“语文味”,还语文课的亮丽本色

生2 : 我看到各种鲜花争妍 斗奇 , 许 多蝴蝶 围绕着各 家各
户 的 窗 台上 翩 翩 起 舞 , 鸟 儿 在 窗 台上 欢 快 地 唱 歌 , 行 人 不 时
维的轨迹和认识 的烙 印,它强烈地体现 了 自主感悟的特征 , 具有 鲜明的独立性 , 个体性 。《 语 文课程标准 》 明确提 出 : “ 阅
视学生 独特 的感受 , 体验 和理解 。” 古人云 : “ 不动笔 墨不读 学生 的情感世界是丰富的 , 语文 教师要 在教材和学生之 间搭起一 座沟通 的桥梁 , 让学生学会 品读 , 学会感悟 , 学会抒 情, 从 而让阅读课堂 充溢着情感 。总之 , 语 文教学要 紧扣教
材, 挖掘文本 , 加 强 对 朗读 方 法 的 指 导 , 充满语 文的情趣 、 韵

有不浸在桂 花香里的。” 而杭 州小山全是桂花树 , 花开时那才
是 香 飘 十 里 。可 见 , 杭 州桂 花 香 气 当然要 胜 过 家 乡院 子 里 的 桂 花 了。 师: 你 们 读 书 时 注意 到 了“ 不说香飘十里” , “ 那 才 是 香 飘




有的学生画出描写儿 子的句子 : “ 不 !爸爸 , 先救我 的同学 出 去吧 !”旁边批 注 : “ 心中想着他人 的儿 子” 、 “ 勇敢 的儿子” 、 “ 了不起 的儿子 ……” 这样 的阅读批注 , 不但增强 了学生 的阅 读 兴趣 , 提高 了学 生独立思考 的能力 , 还 能发挥学 生的创新 精神 , 使学生悟出浓浓 的“ 语文味” 。
例如, 教学人教版第十册《 自己的花是让 别人 看的》 这篇 课 文的第三 自然段 , 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想象。
师: 刚才, 我们学习 了第三 自然段 , 感 受到 了德 国街 上绮

语文课要体现浓浓的语文味

语文课要体现浓浓的语文味

浓浓语文味打造实效课堂——参加“陕西省小学语文精品课堂展示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靖边一小张启莉3月30、31日。

我们一行四人有幸参加了“陕西省小学语文精品课堂展示教学研讨会”的学习。

短短的两天时间里,我们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北京小学副校长吉春亚老师的展示课《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及报告《顺学而导,让课堂教学更有实效》;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武琼老师的展示课《活动作文》及报告《新课标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若干问题解析》;还有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孙双金老师对儿童诗的教学展示课,及报告《追问语文教学》;其实就是和与会老师进行了互动交流;最后我们又聆听了全国著名教育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崔峦老师的《新教材、新教法、常规教学方法解读》的讲座。

名师们超前的教育思想、先进的教学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交流中,言谈举止、无不流露出大师风范,他们的课或潇洒自如、出神入化,或朴实厚重、精彩纷呈,引领学生愉快地学习、个性化地表达、大胆地探索,显示了高超的教学手法、精湛的教学艺术,令听课的老师大开眼界,赞叹不已。

他们的课堂卓尔不群,各有特色,不仅让我看到了名家的风范,更让我在他们的课堂和教学中受到启发,受益匪浅。

其中,我对吉春亚老师的展示课以及她的学术报告情有独钟。

下面,对吉春亚老师的这堂课,我作简要汇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课堂,走近名师,感受吉老师的教学艺术。

课前她是这样与学生们交流的:孩子们,刚才遇见老师,这是你们第一次见吉老师,课题中那个词就是第一次见(初见),你看到怎样的一个吉老师?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从外貌,言谈举止)。

一个大作家也是通过初见人物来写的,出示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及作者简介。

吉老师就是这样用生动的语言,激起了学生们学习名著的兴趣和信心。

接着吉老师又用巧妙的设计介绍了课文中的人物贾母、王熙凤、林黛玉她们之间的关系。

从而引出了课题,《红楼梦》第三回《凤辣子初见林黛玉》。

寻找浓浓语文味吮吸淡淡本色香

寻找浓浓语文味吮吸淡淡本色香

触摸春天每个人都有自己所钟情的语文课堂,也许课如玫瑰,激情四射;也许课如桃花,清澈明净;也许课如柠檬,有滋有味;但在我心中,一节好的语文课,恰如茉莉,看着平淡无奇,品着却幽香缕缕,回味起来更是余香萦怀。

板书,正如茉莉的丝丝花蕊,点睛之笔,意味深长。

板书是教师使用黑板,以凝练的文字语言和图表等传递教学信息的教学行为方式,板书是教师的一项基本教学技能。

独具匠心的板书和板图,既有利于传授知识,又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既能产生美感、陶冶情操,又能影响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启迪学生的智慧,活跃学生的思维。

近年来,本人在日常教学中,在深钻文本、研究教材的过程中,更把着眼点放到了板书的设计中,力求新、求变,因为我想在这片黑土地中,寻找到浓浓语文味,更想在这茉莉香中,去吮吸淡淡的本色之香。

一、“直线”、“曲线”,绽放生命中的春天《触摸春天》故事梗概:捧读文本,一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在春暖花开的美景中,一个小女孩穿梭在花丛中,她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下来,慢慢地伸出双手,悄然拢住了一只逗留在花间的蝴蝶,蝴蝶在她的手指间扑腾,小女孩的脸上充满了惊讶,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着翅膀飞走了,小女孩仰起头来张望。

这位特殊的小女孩就是本文的主人公安静,说她特殊,是因为她是一位盲童,说她特殊,是因为她能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感受春天的气息,触摸春天的脉搏,捕捉春天的踪影。

文本真切地描绘了一个盲童在花丛中用手、用心来感受美好春天的故事。

表达了盲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强烈追求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触摸春天》板书解读:这节课的板书设计,不但用色彩艳丽的线条,简笔的书画,聚积了安静内心的多姿多彩,她的那份对春天、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更将文本中学生们难以理解的“美丽的弧线”、“优美的曲线”、“飞翔的概念”等词语得以诠释。

这样设计,突出了教学的重、难点,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更达到了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

大自然不可能永远都是春天,但人的心灵却能够永远拥有自己光彩夺目的春天。

回归本色让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回归本色让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 …
三、 平淡从容 , 勿本求实 1 . 慎用多媒体课件。 难忘7 6岁的贾支敏老 师凭借一 本书 . 一支笔 . 一面黑板带 给我们 的震撼 。反思我们现在 的一些语 文课 , 学生在一张张动 人幻灯 片的牵拉什么。所 以慎用 多媒体课件 . 语文是需要静下心来学 的
◆语 文教 学 O S A N WE N B A I J I A
回归本色让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窦志红
石 家庄 市 第 六 十 一 中学
摘 要 : 所谓 “ 语文味 ” 就是要求语文教 学体现 “ 语文学科” ( 而不是其他 学科 ) 的本质 , 实现“ 人 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语 文课
具 有“ 语文味 ” 就 必须 回归本 色, 走“ 简简单单教语文 , 扎扎 实实求发展” 的常态之路 , 追求“ 真、 纯、 实、 活” 的语 文教 学境界 。
关键词 : 语文味 ; 本 色; 大道至简 ; 激 情; 勿本求实 时下 . “ 回归本色 . 让语文课充满浓 浓 的语 文味” 已经成 为 广大专家学者 、 一线教师 的共识 。那 么什 么是语文 味呢? 所谓 “ 语文 味” . 就是要求语文教学 体现 “ 语文学科 ” ( 而 不 是其他学科 ) 的本质 , 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语言 的同时 , 不断地 提高人文素养 , 实现 “ 人文性与工具性 的统一” 。要达到这一 目 标 . 就要避免语文课成为其他学科 知识 的拼 盘 . 掩盖语 文本身 的味道 . 回归“ 简简单单教语文 . 扎扎实 实求 发展 ” 的常 态路子 上, 追求“ 真、 纯、 实、 活” 的语文教学境界。 那 么怎样才能让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呢? 以下是笔者 在I 3 常教学实践 中的感悟和做法 冗繁削尽 。 大 道 至 简 曾经听过一节语文课 , 课题是《 老人与鸟》 。内容讲 的是 人 与动物和谐相处 , 最后赢得 动物信任 的故事 。为了让每一个 教 学环节 都精彩纷呈 .上课教师一会儿 用多媒体展 示美丽 的图 片. 一会儿组 织小组讨论 . 一会儿来 一段 内心独 白……教 学环 节繁 复 , 课堂气氛热闹 , 像一场多幕大戏 。这堂课上教师导演 、 主演 及剧务等各种 身份集一身 .而 课堂 的主体学生却成 了观 众。 课后, 我认 真地思考 了这 堂课 的教 学 : 如此文质兼 美的文 章, 为什么通过老师的教学 , 让人有 了支离破碎 , 雾里看花 的感 觉?经过分析 , 我觉得主要是作课教师对新课程理念认识上 的 不到位使然 。 这位教师把语文课 弄得太繁杂 、 太花哨了。 语 文学 科 的本色应该是学习语 言 , 提高人文素养 。语文教师应该凭借 简约 的教学 内容 、 简 明的教学 目标 、 简化 的教学环节 、 简便 的教 学方法 , 简简单单 、 实实在在地教语文 。 基 于以上认识 . 我在 自己的课 堂教 学中十分 注意教学环节 设计 的简单化 , 力求 每节课上 都有 大量 的时间让 学生 围绕文本 内容 , 朗朗读书 , 细细品位 , 默默思考 , 交流碰撞 , 读 写结合 。 让 课 堂彰显浓浓 的语文味

回归本色让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回归本色让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回归本色让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作者:窦志红来源:《散文百家·下旬刊》2015年第05期摘要:所谓“语文味”就是要求语文教学体现“语文学科”(而不是其他学科)的本质,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语文课具有“语文味”就必须回归本色,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常态之路,追求“真、纯、实、活”的语文教学境界。

关键词:语文味;本色;大道至简;激情;勿本求实时下,“回归本色,让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已经成为广大专家学者、一线教师的共识。

那么什么是语文味呢?所谓“语文味”,就是要求语文教学体现“语文学科”(而不是其他学科)的本质,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不断地提高人文素养,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避免语文课成为其他学科知识的拼盘,掩盖语文本身的味道,回归“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常态路子上,追求“真、纯、实、活”的语文教学境界。

那么怎样才能让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呢?以下是笔者在日常教学实践中的感悟和做法。

一、冗繁削尽,大道至简曾经听过一节语文课,课题是《老人与鸟》。

内容讲的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最后赢得动物信任的故事。

为了让每一个教学环节都精彩纷呈,上课教师一会儿用多媒体展示美丽的图片,一会儿组织小组讨论,一会儿来一段内心独白……教学环节繁复,课堂气氛热闹,像一场多幕大戏。

这堂课上教师导演、主演及剧务等各种身份集一身,而课堂的主体学生却成了观众。

课后,我认真地思考了这堂课的教学:如此文质兼美的文章,为什么通过老师的教学,让人有了支离破碎,雾里看花的感觉?经过分析,我觉得主要是作课教师对新课程理念认识上的不到位使然。

这位教师把语文课弄得太繁杂、太花哨了。

语文学科的本色应该是学习语言,提高人文素养。

语文教师应该凭借简约的教学内容、简明的教学目标、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简简单单、实实在在地教语文。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十分注意教学环节设计的简单化,力求每节课上都有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围绕文本内容,朗朗读书,细细品位,默默思考,交流碰撞,读写结合,让课堂彰显浓浓的语文味。

让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让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让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第一篇:让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让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评苏渊老师执教的《蜗牛的奖杯》语文课太需要浓浓的语文味了!为什么呢?因为语文课上太多的其他味。

《蜗牛的奖杯》是则寓言,旨在通过二年级学生喜欢的动物主人公,告诉我们道理。

所以,这样的课容易使课堂上有太多的说教味,“读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啊?”;这样的课也容易使课堂上有太多的电教味,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示课件,展示故事;这样的课更容易使课堂上有太多的表演味,戴上头饰蹦蹦跳跳,课堂热闹了,但真正骨子里的语文——学语习文却抛弃了很多。

今天,苏渊老师执教的《蜗牛的奖杯》摒弃了以上的杂味,让这个课堂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学文练语,从根本的字词句为抓手,突出重点段落,上出了一堂好课,也让语文味洋溢到了课堂的每个角落。

一、在扣词析句中充满语文味文是词句的有效整合。

任何一篇课文都脱不开精彩词句的点缀。

二年级更是学习词句的重要时期。

苏老师在执教此课时,深知词句在文中的重要性,她的教学从扣词析句入手,让语文课上真正在学词,理解词,运用词。

让语文味落到词句这样的实处,而且,苏老师扣词析句的方法很多样,更是有效的。

1.动手试一试,我就明白了。

一个“遥遥领先”,最明确的就是距离远近,苏老师让孩子们上台来用图片动手试一试,放一放,这个词语的理解就迎刃而解了。

学生由自己动手试,亲手体验,其理解也更为清晰了,而且第二个同学对蜗牛摆放的调整,不但理解了“遥遥领先”这个词语,更理解了有力的翅膀。

这次学词,不但明义,更是从词中奠定了全文学习的一个基础,明白从前蜗牛如何了得。

2.表情学一学,我能体会了。

在这里“得意洋洋”是一种神态的表现,也使心情的一种表达。

苏老师扣住此词,让学生学一学,让同学换个词语评评看到的表情,这时方法的转换,这更是语文味的所在。

苏老师没有问“此时,蜗牛的心情怎样啊?”而是扣住一个词,衍生了一类词。

在这一类词的表述中,学生已经能体会到蜗牛拿到奖杯后的骄傲、得意的心情了。

教学感悟-语文味,语文最本色的味—读《“语文味”究竟是什么味》

教学感悟-语文味,语文最本色的味—读《“语文味”究竟是什么味》

语文味,语文最本色的味—读《“语文味”究竟是什么味》“这节课‘语文味’很浓,是一节地地道道的语文课。

”“这节课‘语文味’淡了些。

”……类似的话语时常在我耳边响起。

“语文味”究竟是什么味?怎样才算把语文上成了实实在在的语文课,而不是大家时下总批判的德育课、美育课、思想品德课?是不是在低年级段进行识字、写字、朗读、说话训练便是具有了“语文味”,而进行品德教育便是具有了“思品味”?可是时下的很多课文中都蕴含着对小学生的品德教育,如果不进行,岂不是又违背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新课标?面对这诸多问题,只恨自己学识浅薄。

读了文章《“语文味”究竟是什么味》之后,心里的困惑总算是解开了些。

“语文味”这一概念是深圳市教研室语文教研员程少堂老师提出来的。

程老师说,之所以提出“语文味”这一概念,是因为语文课“串味”太常见了。

当今的语文教学,存在着大量非语文因素,语文教学迷失了本真和自我。

程老师是这样给“语文味”下的定义: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渲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这一概念比较抽象,我们分解开,可以这样理解:1.“语文味”是一种具有诗意美感和达到自由境界的教学,文化味是“语文味”的重要元素;2.“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给人的一种感觉或体验,具有令人欢愉的、吸引人的魅力;3.具有“语文味”的教学时渗透了师生生命体验的教学;4.“语文味”只有在一种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形成;5.“语文味”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来获得。

6.“语文味”是文本、教师、学生等教学要素在动态中形成的一种和谐的整体美;7.“语文味”是教师的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和谐统一。

让说明文的课堂洋溢浓浓的“语文味”

让说明文的课堂洋溢浓浓的“语文味”

让说明文的课堂洋溢浓浓的“语文味”说明文讲究科学,所以用词精当,语言准确,是很好的学语言的范本,如果不厌其烦地讲解说明方法,课堂教学了无生趣,枯燥乏味,这些课文就成了“匆匆过客”与学生擦身而过。

唯有,抓住语文元素,实实在在地训练,让它散发浓浓的语文味,还原其语文的本色,才是教学的“王道”。

接下来,将借助教学案例谈谈,如何让说明文的课堂洋溢浓浓的语文味。

一、注重语言文字的品读,凸显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赏读中领悟语言的“趣”崔峦理事长指导我们,语文教学要有“吃准目标,夯实基础,指导学习,培养创新”,我们的教学要贵在学法的指导。

而对于说明文而言,如果总是围绕着“作者是运用何种说明方法来写”这个问题做文章,罗列一些干巴巴的概念,这样的教学无疑是枯燥无味的。

叶圣陶说,“说明文不一定就要板起脸来教学,说明文未尝不可以带一点风趣。

”不妨引导学生去关注文中有趣地描写,细细赏读。

如:《只有一个地球》第一自然段通过远观地球,描写出地球的美丽和生机。

师:我们来读读这些语句写得多美。

出示: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得水蓝色“纱衣”。

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师:地球的美丽表现在哪里?句中有一个词语可以说明。

生:它是晶莹的。

生:它是透明的。

师:作者怎幺写出它的美丽的呢?生:将海洋比作水蓝色的“纱衣”,描述出地球的神秘、梦幻、浪漫。

师:地球也是很有生命力的,何以见得?生:课文还用了比喻的手法,显示地球的博大无私,和蔼慈祥。

师:是啊,让我们绘声绘色地读读,读出地球的美丽和生机。

这样的生动描写,说明文并不缺乏,因此要花时间在对语言的品读和感悟上,说明文的学习法也可以是生动而有情趣的。

二、关注作者表达,体会语言特色叶圣陶指出: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是在内容上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

我们不仅要知道文章在说明什幺,还要知晓作者是怎幺来说明的,这样的语言学习才会是有效的。

本真——让语文课堂充盈着浓浓的语文味

本真——让语文课堂充盈着浓浓的语文味

让语文课堂充盈着浓浓的语文味语文教学一直是百花齐放,各种教学风格、教学思想层出不穷,但我认为,无论如何,语文教学要充盈着浓浓的语文味,引导学生品出词句的真味,读出文章的情味,嚼出语言的韵味,悟出生活的鲜味,从而将浓浓的语文味充溢课堂、充溢每个孩子的心田。

近日,我们学校举行了优质课大赛,燕萍老师执教的《我是最弱小的吗》给我的感触颇深,不强调新颖、不追求前卫、不摆花架子,让课堂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学文练语,从根本的字词句为抓手,突出重点段落,让语文味洋溢到了课堂的每个角落。

一、品出词句的真味如:学习描写野蔷薇的句子(雨前的蔷薇花)他们来到林中的一片空地上,那里盛开着美丽的铃兰花,还有一丛野蔷薇。

野蔷薇开了一朵粉红的花,在绿叶的映衬下,显得那么娇艳。

师:你觉得这一丛野蔷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生;这是一朵多么美丽的野蔷薇啊!生;多么娇艳,多么可爱的一朵粉红的野蔷薇啊!生:我也想在家里种上这么美的花,让妈妈能天天看到它。

师:谁能完成这个填空?( )野蔷薇,在绿叶的映衬下,显得那么娇艳。

老师也找到了几个词来形容它的美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记一记.。

出示:(雨中的蔷薇花)大雨已经打掉了野蔷薇花的两片花瓣,花儿无力地低垂着头,显得更加娇嫩纤弱。

师:这样的滂沱大雨,你是否听到了蔷薇花的呻吟?它在对我们说什么呢?此时,如果,风雨再猛烈些,如果没有人帮助它,这朵弱小的花儿命运将会怎样?如果你就站在它面前,会怎么做?师:这时的蔷薇花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呢?( )野蔷薇花无力地低垂着头,显得更加娇嫩纤弱。

老师也找到几个词来形容它的娇嫩纤弱,大家读一读,记一记.[评析:语文的味道是‚品‛出来的。

‚品‛就是品味、体悟、学习、鉴赏。

含英咀华品真味,吟咏体悟吸精髓。

语文课堂如果缺乏必要的咬文嚼字、字斟句酌,则教学难免会因缺乏关键点的开掘与深挖而显得浮华和浅薄,语文的味道也就注定会被冲淡和稀释。

《我是最弱小的吗》这一课燕老师设计巧妙,抓住文本精妙之处引导学生深入推敲和潜心体悟,运用对比的手法引导学生体会雨前和雨中的野蔷薇的不同,激发学生的爱与怜悯之情,二年级学生掌握词汇量有限,老师在学生填充词语练习基础上又补充许多恰当的词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真味、韵味,大大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本色课堂洋溢浓浓语文味

本色课堂洋溢浓浓语文味

本色课堂洋溢浓浓语文味作者:王春林来源:《读写算》2010年第10期5月27日至29日上午,我有幸参加了在古城南京举办的“七彩语文杯——第二届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观摩活动。

名师们一节节精彩的课堂教学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一个字“实”——倡简务实的“实”,真实,扎实,朴实的“实”。

这个“实”主要体现在:一是真实。

老师仅提前一天抽取授课内容,课前仅有十分钟与学生做短暂交流。

老师们只能讲第一课时的内容,展示的是实实在在的常态课。

二是朴实。

没有游离于文本之外的无效开发,多数是一些必要的重点语段的出示。

三是扎实。

课堂再也不是教者个人展示才华的阵地,而是从学生实际出发,扎扎实实有效训练。

参加此次活动对于我来说还有一个重大收获,那就是对“语文味”三个字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王崧舟老师这样说:“我们要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即‘语文味’。

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

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

具体来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精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通过这次观摩学习,在名师们精彩的课堂展示中,让我切切实实感受了这浓浓的语文三味。

一、动情诵读,静心默读——“读”味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

可见读书对于阅读教学的重要。

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味在哪里?在朗读里。

”朗读是教语文的根本大法。

丢掉一个‘读’字,几乎什么都不会有了,包括‘人文性’。

”课堂上,老师们以读书为主线,根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让学生更直接、更快地走进文本,读有要求,读有层次。

老师们在教学中注意了对学生读书的引导,如你读懂了什么?通过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读出文章中的画面、情感、人物形象,读出自己的感受。

请看特等奖第一名山东泰安附小的党照虎老师执教的《桥》的片段:(镜头一)师:今天的桥到底是一座什么样的桥,打开课本,大声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生读)一生没读完,师提示让学生读完。

追求充满“语文味”的课堂

追求充满“语文味”的课堂

追求充满“语文味”的课堂河南省安阳市安阳桥小学何夏娟摘要:什么是“语文味”?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

我认为,“语文味”就是通过读、写等多种方式使语文教学洋溢着一种学科独有的、迷人的氛围和人性魅力,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发展。

关键词:书声琅琅多写多练语文味郑板桥有一首题画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细细揣摩,眼前豁然开朗,“冗繁削尽”,简简单单地教,扎扎实实地学,突出本色语文的特点,是我们的责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营造出浓郁语文味,追求本色语文美,才是我们理想的语文课堂。

“语文味”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在把握语文这一最为重要交际工具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

它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

那么,语文课如何体现语文味呢?一、诗情画意,感受语文味听,课一开始,吉春亚老师就以她那充满深情的语言抓住学生的心,激起学生的情感,唤起他们探究的欲望和对语文的热爱。

随着一声“上课”,同学们立刻站了起来,“同学们语文课快乐!”学生感到十分惊讶,但很快反应过来说:吉老师语文课快乐。

看似简单的问好,其实,吉老师用自己的情绪感染了所有的学生,给学生营造了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

她似乎在告诉每一位学生:这是一堂快乐的语文课。

吉老师曾对她的学生说:“爱语文,可以借罗贯中的目光领略《西游记》中光怪落离的奇异世界;爱语文,可以借李白之笔去描绘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爱语文,可以感悟那‘落红不是无情物’的精神;爱语文,可以冲进牛毛般的细雨中去感受那种浪漫无稽的情调……”教学过程中诗化的语言俯拾皆是,如:“虽然是静悄悄地,但是我们的思维在涌动。

”“让你们的思维和老师碰撞一下。

”“让琅琅的书声在教室里飘起来。

不仅如此,在吉老师的课堂上还多次引用了名家名句,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一枝红杏出墙来,你的表现真可谓一枝独秀;”吉老师的语言之所以灵动而富有诗意,源于她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对教育理念新颖独到的感悟。

烹调“语文味”,还原语文课的本色之美

烹调“语文味”,还原语文课的本色之美

081课程改革KeChengGaiGe教师·TEACHER2018年1月Jan.2018烹调“语文味”,还原语文课的本色之美陈 玮摘 要:在语文课堂中还原语文课的本色之美,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语文蕴含的内在魅力,彰显出个性风采,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深入品味语文中寄托的情感内涵,感受其内蕴意境之美,焕发语文课堂的生命力。

关键词:“语文味”;还原;本色之美作者简介:陈 玮(1975—),男,福建福州人,高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7-12-06文章编号:1674-120X(2018)02-0081-01(福建省福清市城关小学,福建 福州 350300)一、琅琅读书声中,感悟语文的味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多次阅读同一篇文章,久而久之就能参透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和作者所要倾诉的情感。

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小学语文的教材中所选用的文章,都是各大名家的精华荟萃,饱含作者思想的精髓。

在朗诵的时候引入一些相关的配乐,借助音乐的渲染,能够让学生在多次的朗诵当中逐渐体会文章中的妙处,理解作者的情感,欣赏文学的美感,让心灵进行一次酣畅淋漓的远行。

在进行朗诵之前,教师应该就实际的教材,来分析文章中作者所抒发的情感,并将这一情感告知给学生,学生们身临其境地感受文章所构筑的画面,更容易与文章产生共鸣。

下面以人教版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怀念母亲》为例,配上一段凄凉的乐曲,如我国著名二胡演奏家刘天华的二胡独奏《病中吟》或盲人阿炳所创作的二胡曲《二泉映月》等,以悲凉、忧伤的曲调渲染出主人公失去母亲之后的悲痛心情。

在1935年11月16日的黄昏时分,作者不开灯,沉默地站在窗户前面,对着夜空暗暗发呆,想起了故乡,想起了故乡的老朋友时,他的心一下子酸了。

正如作者所言:“这凄凉不同于普通的凄凉,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品出浓浓的“语文味”

品出浓浓的“语文味”
生 活条 件 优越 ,不 做 事 ,无法 体 会父 母 的辛 酸 。于 是 ,我 引导 学生 通 过文 本来 解读 ,独具 慧 眼地 以 “ 要爬 上 那 边 月 台 ,就不 容 易 了” ,以 “ 不容 易 ”作 为情 感 的 突破 口,深入 作

者 的 内心 世界 。看 到 父亲 肥胖 的 身子 爬月 台 的不 容易 ,触 景 生情 。 想 到 此次 家庭 的变 故 ,想 到年 老 父亲将 到异地 谋 生 的悲摧 ,感 受到 父亲在 自身处 境极 为 困境 的情 况下对 儿 子的厚 爱 的理 解和 感激 。 三 、品 出语 文 课 应 有 的 深 度 叶 圣陶说 过 : “ 文字 是一 道桥 堍 ,这边 的桥堍 站着 读者 ,那边 的桥堍 站 着作 者 。” 阅读 教学 中,师 生如 果 仅仅 停 留在 文本 意义 层 面 的解 读 ,有 些 文章 可 以不用 去教 。如果 从学 生 的思 维 训练 需要 出 发确 定合 宜 的教学 内容 ,我们 就 可 以对 文章 进行 深层 的 解读 ,感悟 文 字背 后 带来 的情 感 的震 撼和 语 言 的熏 陶 。例 如 教学 《 背影 》 ,教 师将 “ 作 者对 父爱 的感受 浓 缩到 哪个 词语 之 上 ” ,提炼 出 “ 背 影” 的话题 ,进行 讨论 “ 作 者 为什 么偏 要 抓住 这 个臃 肿 的背 影 ,而 不是 正 面来 写 ” ,抓住 了文本 最为 传神 的文 眼为着 眼点 。让 学生 进行 探 究 性对 话 ,促 使学 生 思维 向纵 深 发展 。 又如 孔乙 己》 一文 中一共 有1 4 次 描写 了 “ 笑” 。 细 细地 品读 短衣 帮 的 “ 笑” 、 “ 穿 长衫 ” 的“ 笑” 、 小伙计的 “ 笑 ” 、 孔 乙 己的 自笑 ,对这 1 4次 笑 ,一 一 加 以品 味 , 我 们 不难 发现 孔 乙 己这 一 悲剧 人 物 的悲剧 人 生 ,并 顺藤 摸瓜 ,体现 作 者鲁 迅 所要 表达 的 思想 主题 。我们 只要 抓 “ 笑”这 个 切人 点 ,就 能达到 “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当然 , 《 孔 乙 己》所反 映 的主 题离 现在 学 生 的生活 现实 很 远 , 由此 ,选 取教 学 的切入 口显得 尤 为重 要 。在 备课 中 ,我 发现 文 中 的 这 l 4个 “ 笑” ,尤 为 显 眼 ,于 是 ,指导 学 生 抓 住 文 中 的 “ 笑”, 模 仿店 中人 的嘲 笑和 孔 乙 己的笑 ,指 导学 生 明 白孔 乙 己是在 人 们 的 取 笑 中登 上生 活舞 台 ,又在人 们 的 嘲笑 中扮 演着 一 系列 丑 角 ,最后 默 默 离开 世界 。从 而感 知 当 时社 会 的冷漠 与 冷酷 ,让 学 生 明 白孔 乙 己在 笑声 中 出现 ,在 笑声 中死 亡 ,揭 示作 者 的写 作 目的 是批 判 “ 当 时社 会 的凉薄 与病 态 ” 。 “ 笑 中产 生 悲剧 ”这 正 是鲁 迅 揭露 旧社会

浅析语文教学中语文课的本色美

浅析语文教学中语文课的本色美

浅析语文教学中语文课的本色美现在的语文教学,读书声越来越少,就是为了学习语文而学习语文,研究中心思想,透视主旨,欣赏写作特色,划分段落,体会情感,肢解文本,探究深意.为了应付中考,所有能出的题目拿给学生去做,就是少了语文“味”---读之本色。

语文新课标总目标说“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语文课首先展现给学生的是一行行文字,如何把冷冰冰的文字转换为鲜活的有血有肉的文字,这需要学生去倾心的阅读,这是生命的本色阅读。

所以语文课的第一步是阅读,只有这样才能向下一步的学习迈进,而且不是一次阅读就能完成对文本的了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必须重视一个“读”字,如何去读呢?语文课阅读“百花齐放”一、范读,读出作品的情感之美虽然现在新课改倡导以学生自学为主,但是语文课的范读还是必要的。

因为语文课所选的作品多是成人之作,而学生却是少年,凭着他们的人生阅历,一般很难读出作品的神韵。

比如诗歌《乡愁》中的情怀“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这种撕心裂肺的诗句,孩子们是很难体会的,所以老师的范读,能让他们通过教师的范读体会出那种母子阴阳相隔的痛苦之情。

当然这是一种诗歌的悲情之美。

朱自清的《春》,文笔优美,生意盎然,传达出一种喜悦欣然,轻松浪漫的情调,如果教师不进行范读,学生一般是很难读出那种春意盎然之美的,如果通过配乐朗诵范读,让学生在听读中进入情境,那么对于文章的欣赏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激情的范读,让学生听“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侠肝义胆,让学生听“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豪情壮志,让学生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天下的远大抱负,让学生听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理想……范读,引领学生走进语文情感大世界,去体会文学作品的情境之美。

【免费下载】 寻找浓浓语文味 吮吸淡淡本色香

【免费下载】 寻找浓浓语文味 吮吸淡淡本色香

寻找浓浓语文味吮吸淡淡本色香——由《一路花香》所想到的……内容摘要: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现代化教学手段被广大教师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教学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板书也已经被多媒体取而代之。

即使教师在课堂中写了板书,有的也是信手拈来,时写时擦。

一节课下来,黑板上要么是空白一片,要么是杂乱无章,条理不清。

学生对这节课讲的什么内容也是云里雾里,理不清头绪。

不知老师讲了什么,重点在哪里,感到无从下手。

因此,板书教学在我的课堂中已成为了重点!关键词:板书教学颜色变幻突出重点留有空白板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们都应该很好地掌握板书艺术。

教师板书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长远的。

板书,是展示教师思维过程的一幅图,怎么想、怎么做一目了然,让学生在学习中既获取知识,更掌握思考和学习的方法;下面我就结合《一路花香》这篇课文,浅谈一下我对板书设计的一些看法。

《一路花香》是苏教版小语教材第七册的一篇寓言故事,讲述了一只裂缝的水罐在完好的水罐面前感到惭愧,而挑山工却告诉它:从它的裂缝中漏出的水浇灌出美丽的鲜花。

从而告诉学生:世上每一件东西,每一个人都有自身的价值。

不能骄傲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要恰到好处的利用自身的特点,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三个“维度目标”、文本特点及学生特点等,我采用由板书来定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一、让字变色,凸显课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课文题目是课文的窗口,透过它可以较快地认定写作对象或明辨作者的用意,了解课文的梗概。

因此,我在讲课文时注意课文题目的分析。

一般地教师只是讲课文之前板书一下课题就了事,有的甚至干脆不板书课题。

其实对课题的分析在板书课题时已经开始了,假如教师能在板书课题时花一些功夫,注意板书课题的艺术,不但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课题的含义,而且能帮助教师完成教学过程,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如:在板书课题《一路花香》时,我用绿色的粉笔写出了“一路”,用红色的粉笔写出了“花”字,用蓝色的粉笔在“一路花”三个字周围简单涂了一下,再写出“香”字。

品语文味,还本色美——低段阅读教学中语文意识的培养

品语文味,还本色美——低段阅读教学中语文意识的培养

品语文味,还本色美——低段阅读教学中语文意识的培养摘要:语文教学,要有浓浓的语文味,引领学生立足表达形式,关注表达方法,思考表达流程,逐步正确把握表达内容。

语文学科就是在关注一个个标点符号、一个个词语意象、一个个句子形式,一个个语段构成中,构建或更新学生的言语世界。

关键词:语文意识语言本体课堂教学感受、体验是文学欣赏最主要、最根本的途径和方式。

可是当我们习惯一拿到文学作品,就留心其内容,摄取其思想时,我们不得不开始审视我们的语文教学。

反思语文教学,同样是文本世界,其他学科关注了“说了什么”,而语文学科关注了“怎么说”,它更多关注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

所谓语文意识,就是对语言文字的自觉关注,它是培养语感的关键,也是语文素养提高的关键。

简而言之,关注语文意识的教学,就是在引领学生立足表达形式,关注表达方法,思考表达流程,逐步正确把握表达内容,最终构建学生的言语世界的过程,打造纯正的本色语文。

笔者认为,语文意识不仅要抓,而且要从娃娃抓起,从低年级开始,引领学生关注文本,关注汉字,关注阅读习惯的养成,关注阅读能力的形成。

笔者将从以下几点谈谈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意识的几点看法。

一、课前准备——运筹帷幄,聚焦“语文意识”1.解读文本的关注点。

语言本体决定了解读文本的基点。

关注语言,关注文字,是每个语文老师解读文本,开展教学的起点。

特别是低段老师,在解读文本时就要有强烈的语文意识,时刻关注文本字里行间蕴含的语文知识,恰当处理文本中的语言点,去粗存精,由表及里地确定重点。

2.目标建构的着眼点。

语文本体决定了目标定位的起点。

关于语文本体,是每个语文老师在进行目标建构的着眼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新目标关注生字字形,也关注书写要求;关注词语积累,也关注用词特色;关注文本内容,也关注朗读能力,这样的目标是体现语文本体的,是真正的语文课。

浓浓“语文味”本真进课堂

浓浓“语文味”本真进课堂

龙源期刊网 浓浓“语文味” 本真进课堂作者:蔡艳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17期摘要:语文教学一直是百花齐放,但无论如何都应该不能脱离语文的本真,即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向每个学生传授真知是每个教师的神圣使命。

在一个真实的课堂里,学生才会永远充满好奇心,求知欲,创造力,真实的课堂才是富有语文味的课堂。

关键词:充盈弥漫浸润翻开《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可以清楚地读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从课标对语文的这一定位中,不难看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解读语文的关键字眼。

那么,语文的工具性是什么?是在于它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要交际自然得凭借于语言。

语文课堂需要“语文味”,“语文味”在哪里?我们的课堂怎样才能凸显浓浓的“语文味”呢?1.语文味充盈在扎扎实实的字词教学中。

现阶段,小学高年级的字词教学普遍存在弱化、简化、僵化的“三化”现象。

许多教师认为,词语教学只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高年级学生经过几年的阅读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自学能力,完全可以自主学习,不必占用课堂宝贵的时间。

师: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我想听听你们的预习情况。

(生汇报预习情况。

)初看课题,你们一定认为这是一个童话故事。

其实不然,“小草”和“大树”与课文中的人物有关。

课文中的人物都来自英国,名字不好读,我们先来读一读。

(出示:夏洛蒂.勃朗特、艾米莉、安恩、罗伯特.骚塞。

生认读。

)师:我们再来认读这些词语。

第一组:罕见、荆棘、权衡、毅力、训诫、前辈、撇下第二组:要强好胜、节衣缩食、枉费心血、陡峭狭窄、脱颖而出第三组:寥寥无几、惴惴不安、孜孜不倦、大名鼎鼎、嗷嗷待哺生个别认读,全班朗读。

返璞归真 浓郁本味——浅谈语文课堂中的『语文味』

返璞归真 浓郁本味——浅谈语文课堂中的『语文味』

返璞归真浓郁本味——浅谈语文课堂中的『语文味』卫雄华【期刊名称】《《小学教学参考》》【年(卷),期】2012(000)010【总页数】1页(P14)【作者】卫雄华【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通州区通州小学 226300【正文语种】中文语文乃学语习文之意。

作为一门学科,语文具备其清晰的性质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

即语文学科不仅体现为单一的语言文字训练,还是帮助学生加强人文体验,获得审美感受,提升情智素养的重要把手。

所谓的“语文味”就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散发出来的学科意味与韵味。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许多教师对语文学科的性质认知有了偏颇,过于注重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而让占据重要地位的“工具性”退避三舍,所以出现了当前语文教学中“泛语文”“非语文”等说法。

“语文味”在不知不觉中已从课堂上渐渐淡化,甚至于缺失,这就使得语文学科陷入了尴尬的地位,成为一门“四不像”学科。

因此,呼唤语文课中“语文味”的回归已显得十分必要。

那么,如何让“语文味”在语文课堂上得以充分地体现呢?笔者结合多年来在一线教育中的实践体验及对该学科的认识,谈以下几点浅见:一、提升教师语文素养古人云:“师者,乃传道授业解惑也。

”可见,要能出色地完成教学使命,担任太阳底下最光辉职业的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与丰厚的人文底蕴。

一个自身知识匮乏,缺乏专业素养,欠缺人格魅力的教师是难以引领学生有效学习与健康成长的。

反之,一位老师如若有着学贯中西的知识、幽默风趣的教学方式、机智精彩的语言表达,声情并茂的诵读功底,又怎能不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其学习情趣呢?故此,提升教师的语文素养已显得尤为重要。

语文课中“语文味”的凸显,与教师的文化底蕴是紧密相连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最好的备课就是读书。

”当一位老师能以书为伴,广取博览,诵读经典,研读美文,其身上的书生气自然就浓厚起来,达到所谓的“最是芳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

走进课堂,浓浓的书生气,本身就自然而然地为教学注入了“语文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浓浓语文味,纯纯本色美内容摘要:一堂好的语文课,就应回归本色,充满着浓浓“语文味”。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儿”,应该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精心默读、动情诵读的“读味”,品词析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

这样才能把语文的灵动蕴藉、斑斓多彩真正展现在语文课堂中,回归语文课纯纯的本色。

关键词:语文味熟读成诵品词赏句内化语言近几年来,由于语文新课程的实施,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转变,老师的教法不断创新,形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的局面。

但热闹背后,欠缺语文品味:阅读课堂日益走向繁闹,各类“新”的教学名词纷至沓来,“先进”的教学技术手段开始“乱花渐欲迷人眼”。

其实,不管课堂怎么改革,语文味永远不能改,而且要越改越浓。

一堂好的语文课,就应回归本色,充满着犹如扑面而来的春风般的“语文味”。

语文味是什么?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一针见血地指出“语文味”应该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精心默读、动情诵读的“读味”,品词析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

真水无香,语文课只能以语文方式来呈现,用语文的方法去学习,课堂的学习才是高效的,语文味才是纯正的。

那么,语文课如何体现语文味呢?一、书声琅琅,读出浓浓语文味。

抑扬顿挫、琅琅书声应该是语文课上所特有的一道风景线。

朗诵是一种语言艺术,是把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听觉的有声语言的活动,是把平面语言转化为立体语言的活动。

朗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能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提高自审能力;朗诵还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巩固、系统化;朗诵有助于提高听、说、写及整个阅读能力;朗诵有利于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有利于发展思维力,创造力。

只有“熟读”才会“精思”。

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最直观表现莫过于一个人的语感如何,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是诵读。

”“多诵读,熟读成颂,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

”那么,如何在读中体现浓浓的语文味呢?1.默读要静心新课伊始,我们都会留一段时间让学生充分自读、默读。

这段时间千万不能放任自流,务必让学生静下心来听清自读要求。

然后开始静静地默读。

此时,老师可以走下讲台,巡视学生的默读情况,掌握必要的信息,还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个别辅导。

待学生自学完毕,就要让他们交流朗读,在初次朗读文本的过程中允许他们出现错误,但注意一定要由学生来改正错误,反复朗读进而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导读需有方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是不可或缺的。

比如对于句子中的一些重点词语要注意读出重音;描写欢快、紧急、战斗场面的句子,朗读时语速应适当快些;描写低沉、悲伤、舒缓等情感的句子,朗读时语速应慢一些。

长句的停留或换气是朗读训练中的一个难点,训练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调整好自己的气息,做到语速平稳、换气自然,不把词语或词组拆开来读。

此外还要加强对轻声、儿化、变调等语音技巧的指导。

3.诵读要动情在对课文产生了独特感受、体验、理解的基础上,还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表现。

首先,教师要认真地钻研教材,恰当把握教材的情感,用丰富的语言,饱含的情感,创造一种与课文情调相一致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融于其间。

其次通过刚才的一次又一次的口诵心维后,情感得到升华,产生一种朗读的激情与冲动,有一种不读不快的感觉。

最后让学生大胆地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读出自己的深情。

我听过王崧舟老师上的《小珊迪》,他在课堂上语言是那么包含深情,字字铿锵,句句入我心田。

他和学生一起可怜着小珊迪的命运,赞扬着小珊迪的诚实、信任,呼吁社会需要诚实、信任。

在这种氛围下,学生读得那么入神,那么动情,那么令人陶醉。

在听课的我,也不由自主地跟着他们畅游,王崧舟老师上的课情浓,语文味更浓——语文味是读出来的。

总之,“语文味”从读中来。

有时如泉水叮咚,有时如鸟语婉转,有时高昂,有时激越,有时深沉,有时轻快……作品美的思想内容,美的艺术形式,通过适宜的强弱,和谐的节奏凸现出来,这里有“清风徐来”“和风细雨”,也有阳光灿烂,春暖花开,有活生生的人物,动人心弦的故事……这是一个美的世界,这是一个快乐的海洋.在这样美不胜收的氛围中,我们的学生能不被美的魅力所折服吗?能不追随美的足迹加入朗诵的行列、步入语言的殿堂吗?这样的课堂能不洋溢出浓浓的“语文味”吗?二、品词赏句,品出浓浓语文味。

高尔基曾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

”丰富、精湛、耐人寻味的语言怎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田?一个字:品——品词赏句!语文课堂因为有了品词赏句,文章才能真正被理解、感悟和鉴赏;课堂才不会显得浮华、浅薄;学生才能更好地读出味道来,才会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在课堂中品词赏句应该要像竹石一样“咬定青山不放松”。

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在我们的课堂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使我们的语文课充满浓郁的语文味呢?1、联系上下文品词赏句。

因为语言文字内在的隐藏的情味意蕴、理趣等,事实上存在于语言文字前后左右之间的关系中。

因此,联系上下文是品词赏句的一个好方法。

例如人教版三上《秋天的雨》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这个比喻句巧妙地表达了金秋时节五谷丰登、瓜果飘香的特点。

我把这句话的品评重心放在了“五彩缤纷”。

①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在秋天的雨里你找到了哪些颜色?(黄黄的银杏叶,红红的枫叶,金黄的田野,橙红的果树,紫红、淡黄、雪白……的菊花仙子。

)②菊花仙子还有哪些颜色呢?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说。

③这么多艳丽丰富的色彩,就可以说“五彩缤纷”。

从这个词你读懂了一个怎样的秋天?这样一唱三叹,一步一步地联系上下文品词赏句,秋天五彩缤纷的景象在学生头脑中形象鲜明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不再是浮华、浅薄的。

语文课自然就有滋有味。

2、在比较中品词赏句。

在比较中的品词赏句,这是我们常做的一个方法,因为学生只在不同词语、不同句式、不同语序的比较当中,才能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这样才能充分暴露语言的精湛之处,语文味才能得以体现。

例如《孔子拜师》中有这样一句话: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

”短短一句话,每个字,每个词无不渗透着大教育家老子谦逊、恭敬的人品。

其间“迎候”一词用得那么传神,于是,我采用了比较的方法来品词。

①“迎候”你可以把它换成什么词?(等候)。

②“迎”字与“等”比,你从中又感受到了什么?“等”字显得较随意、自由。

学生通过比较,体味到了“迎”字的味儿。

“迎”则看出老子对学生孔子到来的重视与热情,反映出老子作为一个长者对晚辈不远千里来拜师的关心和爱护。

因此,学生品出了用词的准确感,描写的形象感,蕴含的情味感。

长期这样训练,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也特别强。

语文味不知不觉得从这里滋生。

3、在想象中品词赏句。

孩子们想象力是那么丰富,我们的语文味本身就有一个特点:意象性特强,总会留下空间给人以想象。

通过想象可以化估燥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

通过想象可以使深奥难懂的内容显得通俗易以懂,令人回味无穷。

再如:《孔子拜师》一文中,在读到“风尘仆仆”这个意味深刻的词语时,考虑到学生在前文已积累了“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词的形象,为了帮助学生再现孔子不辞艰辛的求学形象,我让学生联系前文,想象一下,孔子千里迢迢,翻山越岭,走了几个月后到达洛阳时“风尘仆仆”的模样?生1:他的头发有些蓬乱,脸上布满了灰尘。

生2:他的衣服被树枝划破了。

生3:孔子的脸色比较憔悴,人显得有些消瘦。

生4:他的衣服上、鞋子上沾满了泥巴。

生5:孔子,看上去很疲倦。

师:是呀,我们把旅途后十分劳累的样子叫作“风尘仆仆”。

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再现了孔子风尘仆仆的样子,孔子不辞艰辛的求学形象,也深深刻在学生心上。

“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单凭课本上提供的选文远远不够,课本是教学资源,课外的资料也是教学资源,在拓展中,我们可以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来帮助学生品词赏句,给品词赏句更宽广的天空。

三、多写多练,写出浓浓语文味。

学生在学习课文后进行写的训练,是在积累语言,内化语言,运用语言,是在用语言赞美纯洁的心灵,赞美神奇的大自然,赞美金色的童年……这些像春雨一样无声无息地进入了学生的心田,轻轻震撼着他们目前尚所不知道的人生观、价值观。

正所谓“润物细无声”。

1、在模仿中写。

模仿是孩子们的天性。

再说每篇文章其实都是写作的范文,作者的遣词造句,构段谋篇的方法,以及作者的情感、态度都是学生模仿和待以迁移的对象。

如《秋天的雨》中有这样一个比较有趣、特殊的句式: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啊扇啊,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我是这样设计的:①仔细读读这两句话,小朋友发现了什么?(他们的结构是一样的,读起来朗朗上口)②多有意思的句式呀!你能选择秋天的一样事物,用同样的方法写一句吗?生1:“紫红的葡萄像一座座倒垂的宝塔,摇啊摇啊,向着勤劳的人们点头微笑。

”生2:“洁白的棉花像一朵朵白云,飘啊飘啊,送来了秋高气爽。

”生3:“火红的高粱像一把把火炬,烧啊烧啊,映红了大地。

”……学生将书本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并运用着,这是“煮书”的结果,我们要的语文课就要这样煮出语文味。

2、在想象中写。

文学有着间接性、概括性。

有较多的地方需要读者发挥想象去填补它的空白处,丰富当时的情景,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那儿就是学生最好的练笔之处——在想象中写。

如《西门豹》第10——12自然段,写了西门豹用计惩治巫婆和官绅头子的经过。

其中惩治其他巫婆和官绅的场面在学生脑海里的形象是空白的,教学中可设计写话训练:①西门豹接着会怎样惩治其他巫婆和官绅?②那些巫婆和官绅会怎样磕头求饶?③岸上看他惩治官绅和巫婆的老百姓会有什么神情、举动、议论?这一填补,使空白中隐含的东西具体化、深刻化,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领悟;通过填补,那个妙趣无穷的场面跃然纸上,让学生感受到西门豹用计惩治首恶分子确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

学生的语言得以运用,情感得以表达,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语文味就是这么上出来的。

3、在情感升华处写。

一篇文章学到有味儿时,文之情上升为我之情时,自然会产生一种感觉——不写不快。

这时就是训练学生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好时机。

在《她是我的朋友》一课课尾,我是这样处理的:师:课文写到阮恒的话就戛然而止了,但我们的想象可以继续:阮恒的鲜血顺着输血管一滴一滴流入了小姑娘的身体,几个小时后,小姑娘苏醒了,得知她休克时这感人的一幕,她会说些什么呢?来,我们来想象一下。

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练习说话。

师:相信这份情谊她将会一生珍藏,阮恒将是她永远的朋友。

课文学到这儿,相信大家对朋友这个词的内涵有了更深的认识,究竟什么是朋友呢?大家一定有很多话想说,那就写下来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