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味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合集下载

语文课要上足语文味

语文课要上足语文味

语文课要上足语文味作者:张翠兰来源:《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3年第09期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更是语文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

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能够上足语文味,让学生学出语文味,师生共享浓浓的语文味呢?一、制定目标,导向语文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制定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因为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核心位置,它调控着整个教学过程。

因此,制定具有语文味的教学目标便成了语文课上足语文味的关键。

语文味的教学目标应该由以下三个内容组成:一是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目标,包括需要掌握的字词、文学常识等。

二是核心目标,即课堂重点要教学的内容。

包括品味语言、体会情感、写作特色等。

三是延伸性目标,包括写作借鉴的训练、思想情感价值观等。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紧紧围绕这三个方面来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防止非语文的内容侵占语文课堂。

例如教学《羚羊木雕》一文时,我制定的基础目标是掌握“抹、攥、逮、怦怦、树杈、寒战”等词语;核心目标是1.理清思路,体会插叙写法的好处。

2.分角色朗读课文,赏析文中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延伸性目标是引导学生从文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核心目标1,教学重点是核心目标2。

教学中,课堂的主体时间我都在紧紧围绕核心教学目标进行,突破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

语文课只有以语文味的教学目标为导向,才有可能上出语文特色,学出语文味。

二、走进文本,读出语文味读是学生走进文本的唯一办法。

语文课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读课文,不催促,不打扰。

可以整篇读,可以选段读;可以声情并茂地朗读,也可以一目十行的速读。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采取形式不同的读法。

有些课文篇幅较长,情节较为简单,想快速走进课文,理清思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速读是最好的方法,这样能在有效的时间里尽快获取有用的信息,省时高效。

如《羚羊木雕》为完成核心目标1.理清思路,体会插叙写法的好处。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速读课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情节。

最新-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味 精品

最新-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味 精品

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味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味海燕近几年来,由于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不再追求热闹而无效的教学,都十分清楚地明白,语文课姓语。

要把语文课真正上出原汁原味的语文味来。

语文味是什么?语文味是语文课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要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在把握语文这一最为重要交际工具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

它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

那么,语文课如何体现语文味呢?我觉得杨丽芳老师说得好在恰当运用多媒体的同时,要让学生充分朗读,领悟语言文字的美,感受情感的激荡,唤起童真童趣。

一、语文课要有琅琅读书声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要做到这些,必须注重读书。

读是根本,没有读,就没有感悟和理解,就没有语感的生成、情感的熏陶、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我们都知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偷。

只有熟读才会精思。

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最直观表现莫过于一个人的语感如何,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是诵读。

多诵读,熟读成颂,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

那么,如何读书呢?1读正确,读流利。

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其它的读都是以此读为基础。

宋代教育家朱熹对于读书不仅强调读准,还强调读的遍数要多,他说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颂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如一位老师教的《金色的草地》课文时,为了让学生感悟蒲公英会变色这一神奇的自然现象,采用不同形式反复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先是自由地读,要求读准确,读通顺;然后小组检查读,接着指名比赛读,最后一起朗读。

学生有了读的基础,再思考读了这段话,你发现了这是的蒲公英?从哪些词句体会出来?就不难了,学生很快就找到答案。

以语文的方式体验语文之美

以语文的方式体验语文之美
例如:形容自己不变的的生活,有人说:“一贯如此”,有人说:“还是老样子”,还有人说:“涛声依旧”,三句意思一样,都表达了生活方式始终如一的意思,但表达效果则不相同。
第一句不能明显传达一种情趣,第二句透露出悲观无奈、消极不满的意味,第三句却达观诙谐,积极向上,而且形象感强。
朱自清的文章往往情感如汪洋恣肆,以《绿》为例:“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地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我们哪怕只用眼睛触摸这段文字,都能感受到朱自清对“绿”的倾慕、喜爱、陶醉。对于加点字词的品味与解读,不但能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也能训练学生解读文章的能力。
以语文的方式体验语文之美
摘要: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只有让学生诵读、品味、探究、鉴赏语言,才能感受到语文的美。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论述了如何体验语文之美。
关键词:语文味;音韵之美;情感之美;文化之美;表达之美
作者简介:沈娟,任教于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一中学。
听了很多的公开课,每一堂课虽从不同方面体现出新课标的理念,但专家们仍会善意地指出:“还要多一些语文的东西,多一些语文味;语文还要再语文一点,以语文的方式进行语文教育。”
我们都学过这篇文章,但很少有人像孔老师这样从意象的角度解读它,让教学散发出文化的魅力。
受到孔教授的启发,我在教学谢大光的《鼎湖山听泉》时,也从总结描述泉这一意象着手,让学生体会语文的文化美:“作者笔下那在草丛上轻轻流淌的泉水,多么温柔,细腻,如小提琴那抒情的旋律;从石缝间滴落的一滴一滴珍珠似的水滴,多么晶莹,滴落在水中犹如那清脆的琵琶之声……这就是‘山泉’,这就是‘自然’,这就是‘天人合一’,这就是古往今来无数的墨客骚人向往的天地境界,这就是璀璨的文化!它不仅存在于谢大光笔下的鼎湖山山泉中,也存在于陶渊明的‘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存在于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存在于东山魁夷‘泉水从地泉深处涌出来,不间断地奔流着,从古到今,阅尽地面上一切生物的生死、荣枯’”……

让语文课堂真正体现“语文本色”——有感于薛法根老师的《珍珠鸟》教学

让语文课堂真正体现“语文本色”——有感于薛法根老师的《珍珠鸟》教学

让语文课堂真正体现“语文本色”——有感于薛法根老师的《珍珠鸟》教学沈亚红【期刊名称】《《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年(卷),期】2019(000)006【总页数】3页(P30-32)【关键词】语文本色; 语文“本质”; 语文“本味”; 语文“本能”【作者】沈亚红【作者单位】江苏常熟市王庄中心小学【正文语种】中文在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上,有幸见识了薛法根老师的教学风采,观摩学习了他精彩的语文课堂教学《珍珠鸟》。

薛法根老师轻松而又大气、潇洒而又智慧的风范给了笔者很深的印象。

特别是他的有滋有味、举重若轻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学得既轻松又扎实,还散发着浓浓的语文味,真正体现了“语文本色”,给了笔者深刻的教学启示。

一、简化过程,回归语文“本质”曾几何时,语文课不再姓“语”了。

“画、唱、跳”进入了语文课堂,虚化了的语文课,似乎是加强了语文的人文性,而其工具性却不见了;教学中“深挖全覆盖”式的研究与细读,也让语文课堂变得“繁、深、全”,教师上得气喘吁吁,学生学得昏昏沉沉,更是失去了应有的语文味。

语文的本质是什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同时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语文的本质是“语言的理解与运用”,其工具性目标是“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的运用交流”,其人文性目标是“促进精神成长”。

因此,语文课堂就是必须要紧扣语文之本质,教师要用语文的魅力来上语文,学生要用语文的方法来学语文,以真正体现语文课堂之“本色”。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只能作为教学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到实益,还靠教师。

”教师不能做教材的奴隶被教材牵着鼻子走。

教师要做教材的主人,要敢于删繁就简,因本色而简约,因简约而精彩。

薛法根老师的《珍珠鸟》课堂教学很简单,只是围绕“人对鸟的喜爱,鸟对人的信赖”两个方面,让学生找语言、读语言、品语言、用语言等,扣住字、词、段、章、篇,让学生听、说、读、写、书,带着学生披文入情,或动情诵读,或静心默读,或咬文嚼字,或想象交流。

回归本色让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回归本色让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 …
三、 平淡从容 , 勿本求实 1 . 慎用多媒体课件。 难忘7 6岁的贾支敏老 师凭借一 本书 . 一支笔 . 一面黑板带 给我们 的震撼 。反思我们现在 的一些语 文课 , 学生在一张张动 人幻灯 片的牵拉什么。所 以慎用 多媒体课件 . 语文是需要静下心来学 的
◆语 文教 学 O S A N WE N B A I J I A
回归本色让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窦志红
石 家庄 市 第 六 十 一 中学
摘 要 : 所谓 “ 语文味 ” 就是要求语文教 学体现 “ 语文学科” ( 而不是其他 学科 ) 的本质 , 实现“ 人 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语 文课
具 有“ 语文味 ” 就 必须 回归本 色, 走“ 简简单单教语文 , 扎扎 实实求发展” 的常态之路 , 追求“ 真、 纯、 实、 活” 的语 文教 学境界 。
关键词 : 语文味 ; 本 色; 大道至简 ; 激 情; 勿本求实 时下 . “ 回归本色 . 让语文课充满浓 浓 的语 文味” 已经成 为 广大专家学者 、 一线教师 的共识 。那 么什 么是语文 味呢? 所谓 “ 语文 味” . 就是要求语文教学 体现 “ 语文学科 ” ( 而 不 是其他学科 ) 的本质 , 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语言 的同时 , 不断地 提高人文素养 , 实现 “ 人文性与工具性 的统一” 。要达到这一 目 标 . 就要避免语文课成为其他学科 知识 的拼 盘 . 掩盖语 文本身 的味道 . 回归“ 简简单单教语文 . 扎扎实 实求 发展 ” 的常 态路子 上, 追求“ 真、 纯、 实、 活” 的语文教学境界。 那 么怎样才能让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呢? 以下是笔者 在I 3 常教学实践 中的感悟和做法 冗繁削尽 。 大 道 至 简 曾经听过一节语文课 , 课题是《 老人与鸟》 。内容讲 的是 人 与动物和谐相处 , 最后赢得 动物信任 的故事 。为了让每一个 教 学环节 都精彩纷呈 .上课教师一会儿 用多媒体展 示美丽 的图 片. 一会儿组 织小组讨论 . 一会儿来 一段 内心独 白……教 学环 节繁 复 , 课堂气氛热闹 , 像一场多幕大戏 。这堂课上教师导演 、 主演 及剧务等各种 身份集一身 .而 课堂 的主体学生却成 了观 众。 课后, 我认 真地思考 了这 堂课 的教 学 : 如此文质兼 美的文 章, 为什么通过老师的教学 , 让人有 了支离破碎 , 雾里看花 的感 觉?经过分析 , 我觉得主要是作课教师对新课程理念认识上 的 不到位使然 。 这位教师把语文课 弄得太繁杂 、 太花哨了。 语 文学 科 的本色应该是学习语 言 , 提高人文素养 。语文教师应该凭借 简约 的教学 内容 、 简 明的教学 目标 、 简化 的教学环节 、 简便 的教 学方法 , 简简单单 、 实实在在地教语文 。 基 于以上认识 . 我在 自己的课 堂教 学中十分 注意教学环节 设计 的简单化 , 力求 每节课上 都有 大量 的时间让 学生 围绕文本 内容 , 朗朗读书 , 细细品位 , 默默思考 , 交流碰撞 , 读 写结合 。 让 课 堂彰显浓浓 的语文味

充满语文味的课堂( ------听《“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有感(陈建双)

充满语文味的课堂(  ------听《“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有感(陈建双)

充满语文味的课堂------听《“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有感(陈建双)听了崔东君老师指执教的这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结合自己教学中的困惑和实践,来谈两点感受。

一、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都能感受到崔老师把阅读教学真正的看成了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她让学生带着有价值的问题去读书、理解与发现,读中感悟,读中入情。

比如崔老师在引导学生感受母爱这一环节中,处理母亲对小巴迪的赞扬时,她先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问学生“那你觉得应该用哪种语气来读呢?”学生说了惊喜、兴奋、激动……之后她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用朗读表现出来。

尤其是对“嚷”这个动词的处理上很细腻,反复让学生读,让学生“嚷”在这样的品读词句之后,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顺着老师的引导肯定能读好句子,理解母亲对巴迪的爱那也就水到渠成了。

还有一处,那是当巴迪听了父亲“糟糕透了”的评价以后,冲进房间,失声痛哭之时,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词语,感受巴迪内心的心情,老师和学生互动的语言很高效,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既快又准的理解了文本,这时再让学生读书,把自己的感受送进去,读出来,效果非常好。

阅读课就应该带着理解与体会去朗读,学生才能读有所感,读有所悟。

二、崔老师的这节课我觉得还是一堂充满语文味的扎扎实实的语文课堂。

教师抓词品句,做得十分扎实。

首先是崔老师的提问设计很有效,她利用几个大的问题去统领整堂课的教学,然后又把解决这些大问题的途径回归到阅读中,落实到具体的句子中,词语的品读中。

比如崔老师抓住父亲、母亲对巴迪的第一首诗有什么表现,从动作、语言、神态和巴迪有怎样的反映这一大问题出发,让学生划出句子,思考感受,交流理解。

如抓住“搂”“兴奋”等词体会母亲的慈祥、温柔以及对巴迪的理解与鼓励;抓住“扔”体会父亲的严厉,抓住“冲出”、“扑到”、“跑进”、“失声痛哭”感受巴迪内心的痛苦心情……学生的感悟在这详尽的品读中,层层递进,自然能感受到语文文字的魅力和文字背后藏着的意韵,既做到了把握文章内容,又学会了作者是怎样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表现父母之爱的,这正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如何让语文课堂散发出浓厚的语文味

如何让语文课堂散发出浓厚的语文味

如何让语文课堂散发出浓厚的语文味创造充满语文味的课堂,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使人文性与工具性和谐统一,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的不懈追求。

什么是“语文味”?怎样让我们的课堂焕发出“语文味”?雕塑家说,要把石头雕成人像,就要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

同样的道理,要让语文课焕发出语文味,就要舍弃那些不是语文或者不具有“语文味”的东西,就要删繁就简。

叶圣陶老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只能作为教学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到实益,还靠教师的善于运用。

”因此,精彩,在研读中诞生;语文味,在简约中演绎。

一、“语文味”来自于对关键字词的咀嚼表意是汉语言特有的特征,正是这一特征使得文字显现出丰富的生命,能够对词语做好品味有利于提升对文本的鉴赏水平。

假如不重视词句的推敲,缺乏“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种非常执着的钻研精神,也难以把握真正的“语文味”.不管是对文学作品来说还是对文字应用来说,词句对于文本鉴赏而言好比对一枚橄榄,咀嚼得越细腻,回味起来越发香甜。

因此,依靠对关键字词的精准把握来带动对文本的解读方式,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应广泛地使用。

在课文《第八次》中,学习“招集”一词时,我让学生把这个词和“召集”作比较,认识到虽然都是招呼人们聚集起来的意思,但读音却不一样;学习“唉声叹气”则结合生活的实际运用来理解词义。

二、“语文味”来自于对文本的自读自悟阅读对于学生而言属于个性化的行为,要确保学生的主体性能够得以充分地调动,使学生可以直接面对文本,同时结合现有的知识经验和文本之间进行对话,圈点勾画,进行批注,唯有亲身采取阅读实践,才会真正有所收获,才会有效提升阅读水平,语文素养得到发展。

为了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教学中我经常要求学生读了文章后,随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理解体会。

例如学习《第一次抱母亲》,学生在文章的结尾这样批注:“母亲真的睡着了吗?没有,因为作者看到,母亲流出了泪水,那是幸福、欣慰的泪水。

我真的希望这一刻能够永远,母亲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三、“语文味”主要来自于两方面,即诵读和积累从本质而言语文是依靠读与写这两条腿走路的。

“悦”读,读出语文味与美

“悦”读,读出语文味与美

“悦”读,读出语文味与美作者:蒋嫣雪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上旬刊》 2016年第8期江苏省张家港市塘市小学蒋嫣雪【摘要】新课程标准中对于阅读教学的重要地位有明确的规定,在小学阶段,教师就要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识,帮助学生获得深刻的阅读体验,让学生真正爱上阅读,实现“悦读”的目标。

作为语文教师,更要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读出语文真滋味,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构建阅读高效课堂。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效阅读也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

但是,现在的阅读课堂现状却不容乐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时注重了热闹的形式,而让语文教学丧失了原本的色彩,不利于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改变这样的状况,引导学生感受文本之美,回归语文学习的本色,构建“悦读”的语文课堂。

一、激发共鸣,诱发情感美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中,让学生获得美的体验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其中渗透情感美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链接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挖掘文本中情感因素,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的情感意识得到提升,这也是回归本色教学的体现。

《姥姥的剪纸》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深厚祖孙情感的文章,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将引导学生体会文本中的情感作为教学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在我们小时候,总是有很多关心我们的人陪伴着我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姥姥等。

那么,我们想一想,姥姥或者其他亲人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的回忆之门被打开了,大家纷纷回忆起和姥姥生活在一起的事情,甚至有的学生的感动得落下眼泪。

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自主阅读,体会文本中的深厚情感。

由于小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在理解上非常轻松,大家抓住文本中表现祖孙亲情的句子深入体会。

例如有的学生抓住文本中“一头老牛……姥姥对我的期待。

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语文课堂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场所,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成为了每位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只有在充满语文味的课堂中,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体验语文的魅力,提高语文素养。

本文将从课前准备、教学内容、互动方式和评价方式四个方面探讨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一、课前准备1. 深入了解教材:教师应深入了解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和难点,合理安排课程内容。

2. 搜集相关素材:教师可以收集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文章、诗歌、散文等素材,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丰富的语文环境。

3. 设计精彩的开场:教师可以设计有趣的开场环节,引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二、教学内容1. 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故事讲解、影视欣赏、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实践性的学习任务: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性的学习任务,如写作、演讲、朗读等,让学生亲身体验语文的魅力。

3. 引导性的提问: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好奇心。

三、互动方式1. 学生互动: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强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2. 师生互动:教师要与学生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评价方式1. 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教师可以采用开放性的评价方式,如写作评价、讨论评价等,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

2. 及时的反馈: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学生的努力和进步,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促使学生改进。

结语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需要教师从课前准备、教学内容、互动方式和评价方式四个方面全面考虑。

只有通过精心的准备和巧妙的设计,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引导您打造一个充满语文味的语文课堂。

语文味是什么

语文味是什么

语文味是什么【摘要】如何让语文课堂有语文味?笔者从以下方面进行了阐述:在课堂上教师应该自身就有语文味;语文味是对语言词句的感受、品味和欣赏;语文味应该是情感交流碰撞的情味。

【关键词】语文课堂语文味近段时间,不少语文教研工作者都在呼唤“让语文更语文”、“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来”。

那么,什么是语文味?深圳语文教学流派——“语文味”派掌门人程少堂,2001年率先在学术界把“语文味”作为学术概念正式提出,并把它定义为:“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与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令人陶醉的文化氛围和审美快感。

下面,我以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为例,就本人理解说一说如何让课堂有语文味。

一、在课堂上教师应该自身就有语文味“腹有诗书气自华”、“打铁还须自身硬”,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讨论:看一个语文老师上课,这个老师一站上讲台,听课的人就会直观的感觉到这个教师是不是像个语文老师,这就是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自身的语文味,换言之,就是自身要具有一定的语文素养。

试想,一个自身语言都贫瘠干涸,安于就事论事,墨守成规照本宣科的教师是无论如何也难把课堂变得有滋有味的。

反之,如果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出口成章,词藻丰富,旁征博引,妙语连珠,收放自如,那么,这样的课堂不管是预设也好,生成也罢,无疑都是一堂好课。

如:一教师执教《小石潭记》一课,课前的热身活动这样开头:同学们,今天我送给大家两句话作为见面礼,第一句:我是最优秀的,这是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说的。

第二句是老师送给你们的:勤学好问言行无畏是一种美德。

好,请大家把这两句话大声诵读一遍。

这个环节一开始就使课堂洋溢着一种人文气息,不但传达了一种思想,拉近了师生距离,而且是一种心理暗示,希望能起到激励作用,以增强学生自信心,敢于在课堂上积极表达。

在课文结束时,教师深情地说:“同学们,走在柳宗元的文字里,就如同走在柳宗元痛苦着、美丽着并永恒着的生命里,如此幽美、凄美,令人感动、感伤、感叹并心怀感恩,让我们合上课文,一起深情背诵《小石潭记》。

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

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

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摘要: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情感素养,丰富自己的文学、文化积淀;要抓住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精心选择具有鲜明语文特征的教学内容,增添语文课堂的韵味;还要选用巧妙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更有“语文味”,使学生的知情意行得到培养,让学生在听、说、读、写、思这些浓郁的语文芬香中逐步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方法语言素养语文课应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学的热爱,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文学素养,发展逻辑思维,陶冶审美情操,提高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

要实现这些目标,语文课就要上出语文味。

所谓“语文味”,是指教师应通过情感熏陶、语言鉴赏、哲理感悟、写作表达等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教师自身素养1.教师的语言素养。

作为传输知识载体的教学语言,是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是教师表达情感、激趣诱导的主要手段。

教师应重视教学语言的逻辑性、科学性、生动性,不断提炼升华,使之成为韵律优美、声情并茂、悦耳动听的语言,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

如果老师教学时能做到叙述抑扬顿挫,铿锵有力;议论深刻透辟,无懈可击;说明简洁明了,层次清晰;描写细致入微,形象生动;抒情发自肺腑,真挚感人,学生就能听得情怀激荡,如痴如醉。

所以,教师应不断锤炼教学语言,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成为一位驾驭语言的高手,教学时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给学生带来美的震撼,才能使自己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学生,让学生在教师语言的导引下,探寻真知,启迪智慧,享受快乐,这样的语文课,才有“语文味”。

2.教师丰富的情感。

语文课要激发学生兴趣,上出“语文味”,教师就要挖掘文本中的“人情味”,将形象思维、情感体验与抽象思维相结合,而教师丰富的情感就是启发学生思维、体验的触媒。

没有情感的语言是苍白的,没有情感的课堂是冰冷的。

语文教师要激情满怀,语文课堂要有诗情画意。

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味

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味

《鸟的天堂》:
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 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 站在树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 真好听。
3、联系上下文品读
我们知道,语文中的字、词、句的情感总 是统一在一起的,他们不是孤立的。就字说字, 就句论句那是表面的理解,会显得很肤浅。因 为语言文字内在的隐藏的情味、意蕴、理趣等 存在于上下文中。因此,联系上下文是品词赏 句的一个好方法。
例:《“精彩极了”,“糟糕透了”》
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 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 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 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 引入歧途。
三、扎扎实实,写出“语文味” 1、横平竖直地写 小学低年级的“语文味”,侧重于识字写字和正确朗
读,这里主要谈谈写字。写字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 重要的基本功训练。写字教学进行得好,有利于巩固汉 字的认知,有利于进行各科书面作业,可以为今后的学 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还可以继承我国书法艺术的传统, 也能从中受到美的感染。因此,我们应该全面认识写字 教学的意义,高度重视写字教学。每课的生字都要扎扎 实实地教学生写对写好,横平竖直一笔一画地写,培养 学生严谨的作风,养成一丝不苟的习惯,通过写字修身 养性,受到美的熏陶。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品读呢?
1、在发现、表演体验中品读 2、在想象中品读 3、在联系中品读 4 、在创设情境中品读 5 、在比较中品读 6、在模仿迁移中品读
……
1、在发现、表演体验中品读 :
小学语文面对的是“儿童”,对于 “儿童”来说,好奇心总是最强的,他们 喜欢发现,喜欢模仿,喜欢表演,他们自 己发现的东西往往是最令他们兴奋自豪的。
由读到写,迁移结合练笔的方式有很多: ①、从文章的表达方式:仿写词语、句子、段落等。

2023学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精选8篇)

2023学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精选8篇)

2023学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精选8篇)学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1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学目标更明确了。

新课标更加注重保护学生的个性。

学生是独立的有思想、有主见的行为个体,我们语文教学务必要重视避免千篇一律的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和选择,是课程改革倡导的新观念。

新课标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胆量,只要敢于站起来发言,就给予肯定,至于发言内容是否精彩我们暂且不要求,把学生的胆量锻炼出来了,发言内容是可以在不断训练中越来越切中要害的,说白了,有胆量的孩子,以后成功的概率都大许多。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采取以下几点作法:1、认真学习新课标,切实转变观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呈现出开放性。

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语文教学的开放性是指开发和利用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语文教学的大课堂。

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活动。

教学的开放性应体现在:一是学习空间的开放。

学生的学习不再受教室的限制,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图书馆、因特网等也应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课堂,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

二是学习内容的开放。

要打破封闭的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和教师都有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对教材的内容可根据实际进行改换、增删,使学生从丰富的教学资源中获取语文知识。

小学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小学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1通过学习《新课标》我再一次更清晰的认识到小学语文,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其次,小学语文姓“小”,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利用母语为主的教育。

我们的语文课应上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体现“语文味”所谓的语文味即是语文的文学藴味,包含语文、文学、形象、构思、意境、哲学、情趣等藴味,也即是语文美。

因此,语文课就要应有浓厚的语文味。

而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

首先,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对语文作品反复涵咏体味。

给学生创造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

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大量阅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中反复涵咏体味,让学生领会语言文字之美,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

其次,要围绕“语文本体”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甚至是有创意地去理解、欣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语言美、形象美、构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创作欲,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二.体现儿童味小学的语文是儿童的语文。

语文教师的任务,主要不是教导学生和控制学生,而是通过文本向出国留学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文实践平台。

在“还”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自起至终、自觉自愿地成为学生实践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帮助者。

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和激情;洞察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诱发学生作为一名读者的发展和创见;带领学生经由语文课走向一片新的语文天地。

要在语文课体现“儿童味”,更重要的是凸现儿童的主体地位,把儿童的精神融入语文课,让童声、童心、童趣在老师的唤醒、激励和鼓舞中真实体现。

在教学中儿童自有儿童的感动,儿童自有儿童的诠释,儿童自有儿童的情怀,儿童自有儿童的梦想。

一堂富有“语文味”的语文课——《昆明的雨》评课稿

一堂富有“语文味”的语文课——《昆明的雨》评课稿

一堂富有“语文味”的语文课——《昆明的雨》评课稿今天我听了XXX讲《昆明的雨》的语文课,非常精彩。

她用声情并茂的语言组织和对课文的深刻解析,让我们感受到了一股清香,这股清香来自于她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和情感的传达。

昆明的雨》是一篇散文,作者XXX用平淡而有味的语言,记录了自己青年时代在昆明的足迹和对XXX的怀念。

XXX在课堂上紧紧抓住了这种平淡而有味的语言,让我们体验到了一堂充满“语文味”的语文课。

在课堂上,XXX创造了一种轻松愉悦的诗意氛围,让学生享受美的熏陶。

她通过播放雨滴声和吟诵雨的诗句,引出了课题,让学生快速进入课文的研究。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她用富含激情的语言点燃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通过自主研究、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深入地融入课文的意境,与作者对话,与文本交流,体味到作者及文本的思想感情。

XXX还通过多样的读书形式,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在课堂上,学生进行了诗句对诵、自由朗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读书形式。

尤其是在模仿“卖杨梅——”的吆喝声时,老师进行了耐心的引导,让学生领会到有声的语言的魔力。

在这种“语文味”十足的朗读中,再配以多媒体展示的形象的画面和优美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和文本的吸引力。

这堂语文课充满了诗意和魅力,让学生深入地理解了课文,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美妙和老师的亲和力。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启发他们的想象力,扩大课堂信息容量,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XXX在多媒体运用上做得非常好,特别是在赏析语言时出示的图片和文字材料,让学生从多种感官上去感受。

此外,通过煽情的语言、悦耳的音乐和优美的画面,这节课创设了一种叫人欲罢不能的情境,把教学变成了一首“美的协奏曲”,从而使学生更深切地体味文本的感情和意蕴。

XXX的文章语言朴实平淡但“淡而有味”,XXX通过让学生精彩的分享体味到了语言的特点,但对“淡而有味”中的“味”的品味不够到位。

自读课文的教学要求学生借助讲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和自读课文课后的“阅读提示”以及文中旁批,让学生进行创造新的阅读。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语文课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知识和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重要课程,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语文学科在学生中的地位逐渐下降,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为了让语文课回归“语文味儿”,我们应该重视语文教育的本质,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打造具有文化品质和人文关怀的语文课堂。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言文字方面的基本素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表达能力、语言规范意识等。

语文课应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中培养语文素养,注重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水平。

只有通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真正让学生在语文学科中体验到“语文味儿”,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就要注重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语文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通过语文课,学生可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通过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人文关怀,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修养,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形成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只有通过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真正让语文课堂具有“语文味儿”,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浓厚兴趣。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就要注重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素养和专业水平。

作为语文教育的主要实施者,语文教师的教学素养和专业水平直接影响着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收获。

语文教师应该注重课堂教学的设计和组织,注重学生的语文实践和体验,注重中外文学常识的传授和运用,注重启发学生的语文思维和文化情感,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整体素质。

只有通过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素养和专业水平,才能真正让语文课堂具有“语文味儿”,构建具有文化品质和人文关怀的语文课堂,引导学生在语文学科中体验到语文的美与韵,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和气息。

窦桂梅老师听课心得体会

窦桂梅老师听课心得体会

让课堂焕发学生的精彩9月23日在龙城小学董雯校长的带领下,我和来自全县的16位语文老师一起去潍坊参加了北师大举办的《育师启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本次活动的旨在学习名师基于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下的现代语文教育思想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创建高效课堂,开阔教师视野,提升教育理念。

通过学习,引领老师们“处于老师的位置,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的需要,从而最有效地施教,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而通过两天的观摩学习,我们参会的老师也是大开眼界、收获颇多。

可以说,为我们上示范课的老师都是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家、大家。

江苏特级教师魏星老师带来了五年级的《清平乐村居》。

童漫作文的首创者与实践者,来自江苏的特级语文教师宋运来老师但来的童漫作文《笑口难开》,北京市的吴琳老师带来的《自己的话是让别人看的》。

以及现任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老师为我们带来的示范课《牛郎织女》和带给我们的讲座——改造我们的课堂。

大家都知道,名家的课,不大好上。

一是原本的起点就高,高处不胜寒,再要登上新的台阶,自然很不容易。

二是他们的课,大家听得多了,总是带着特别的期望,看看有没有新的超越,能不能收获一份新的惊喜。

但为期两天的活动确实没有让大家失望。

尽管风格不一,课文各异,但却心有灵犀,殊途同归,不约而同地演绎出语文教学的新境界,那就是——让清新简约的课堂,焕发出学生的精彩。

回来后,想对两天的活动做一个细致的梳理,但发现总结的内容实在是太多了。

于是乎今天就选了一点来和大家交流一下。

围绕窦老师的课说一说在她的课上我所看到的新课改的精神。

我认为窦老师的课堂主要突出了三个特点。

1、体现“主题教学”的特色2、凸显浓浓的语文味3、涌现别具一格的“师情话意”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强调围绕一定的主题,充分重视个体经验,通过多个文本间的碰撞交融,在强调过程的生成性理解中,实现课程主题意义的建构。

就本节课来说,围绕着“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援引了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词,借用越剧《天仙配》“树上鸟儿成双对”的词曲来理解文意;其后,又引出了《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这中国四大爱情故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味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摘要】鲜活的语文课堂倡导的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的过程,还是一个激励欣赏、充满期待的过程,更是一个心灵沟通、情感交融的过程。

程少堂老师开创的“语文味”教学模式更显风采。

“语文味”教学模式即在语文课堂中以“一语三文”的形式出现,倡导语文的韵味,强调情感的互动,鼓励学生的参与,迸发语文的魅力,演绎合作的精彩。

【关键词】语文味课堂精彩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044-01
“语文味”作为一个教学理念,于2001年课改初期诞生于深圳,概括地讲,“语文味”是“一语三文”。

一语是语言,三文是文字、文学、文化。

由深圳市教科院程少堂研究员最早提出,他曾经风趣地说,语文味——就是把语文课在扎实的基础上,教学得有趣些,有味些,好玩些,更美些。

这一提法的的教学目标的确定,体现了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回归,成为课程改革的一个新亮点。

一、彰显七个特点,语文课堂鲜活
“语文味”——轻松教学,玩味课堂,归纳总结,语文味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的思想具有下面七个特点:
一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

二是一种具有诗意美感和达到自由境界的教学,文化味是其重要元素。

三是渗透了师生生命体验的教学,只有在一种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形成,是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的和谐统一。

四是主要通过运用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来获得(综合或单独运用这些手段都能产生语文味,但是语文味有浓淡之别)。

五是文本、教师、学生和教学手段等教学要素在动态中形成的一种和谐的整体美,包含了教师的教学个性和学生的学习个性、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就是说,如果缺乏这些个性因素,仅仅教出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也不一定有语文味,或者说语文味不一定浓。

六是语文学习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学生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

七是主张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但是不反对一定的教学修饰,更不反对教学技巧。

“语文味”是作为一种新的语文教学模式,冲击着中学语文的课堂,彰显出语文课堂鲜活的生命力。

二、创设趣味情境,创新合作训练
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是在具体情境的实践中培养出来的,没有具体的情境,学生就不可能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也不可能有双向互动的实践过程,他们尝试四种方法推进:
1.巧妙设境,物景相融。

如:程少堂面向全市中学语文教师主讲“在反英雄的时代呼唤英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细读”一课时候,教学中紧抓时代的节拍,巧妙创设情境,把“反英雄”和“英雄”通过语言、音乐、画面的渲染呈现在学生面前,并作了生动描述和演绎,获得良好的收效。

2.语言绘境,渲染陶醉。

记得程少堂老师应邀在贵州遵义师范学院大礼堂给1300多名遵义市中小学语文教师讲示范课《生活处处是语文——以〈遵义地方菜谱〉为例》讲《菜单》一课,他用富有感染性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感画面,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融入角色,找到情感共鸣点,并在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基础上做到言之有情,在遵义语文老师中引起轰动效应。

3.研讨创境,感悟文化。

在课堂中,采取先是小组合作练习,然后集中交流,充分引导学生在情景中说话,解决问题。

这样创设情境,步步引人入胜,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如临其境,观察、思维、想象和表达能力都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李商隐的《锦瑟》,被称为“天下第一朦胧诗”。

听程老师讲《锦瑟》一课,他以一曲周杰伦的《青花瓷》导入,谈到“尽管听不清楚说什么,但很有味道”。

很快会让我们就想到了《青花瓷》的歌词,宛如一幅江南水墨烟雨图,朦胧细腻而又充满期待、充满了中国文化的气息。

沿着朦胧的思绪延伸,紧接着程老师谈到了苏州评弹。

当时我猜,也许中学生的阅历可能他们一句也听不懂,但从他们发亮的眼神里是透露着亮光,这也许就是语文味了吧?却很有味
道,艺术作品如此,文学作品如此,课堂也是如此。

这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难理解的一首诗,是中国诗歌美的“四个代表”。

程老师的两次语文课堂都是按“语言文字之美”、“文章之美”、“文学之美”、“文化之美”来教学的,均获得成功。

三、重视激励细节,评品文学内涵
教师的评价是促进学生进步的风帆,合适的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有了浓厚的兴趣,才有交流的动机;有兴趣,思维才会活跃。

教师在课堂上要耐心地听学生发言,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思路;要善于发现学生微小的进步及时肯定,不要轻易挑剔学生的细节,即使某个词说错了,也要允许或提醒他重新换个词再说。

富有语文味的课堂,会给学生和老师共同带来巨大的思维冲击和启迪,课堂的一些教学细节,甚是关键。

在引导中恰到好处地领着学生诵读了几首李商隐的经典诗歌,如其中《锦瑟》一课中,相见时难别亦难;君问归期未有期;昨夜星辰昨夜风;荷叶生时春恨生。

让学生跟着程老师ppt小声的读了一遍,这样一个小的细节,顿生喜爱之情,也显可爱之最。

荷叶生时春恨生,
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
怅望江头江水声。

有情致,有味道,有意思!荷叶生时,春恨已生。

荷叶枯时,秋恨已成。

身若长在,情便长在。

怅望江头,独听水音。

意境与情绪,
黯然而生,悄然而成。

这样,内涵和情感珍藏心底。

四、创设文学探究,追寻文化品质
记得浙江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认为“语文味”是好的语文课的第一标准,他认为:“‘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

”从语言文字到文学文化,一改在教学中过分强调“人文性”的一面,淡化了语文的“工具性”片面,追寻了语文教学体现语文学科的本质特色。

如:程少堂老师应香港教育研究交流中心和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邀请,面向全港语文教师代表主讲大型公开课《用优美的汉语描绘优美的人性——〈诗经·子衿〉欣赏》时,参加研讨的老师们一致认为:文学作品的教学如何让学生进入意境,程少堂老师的《子衿》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他的教学艺术不单纯是博学和幽默,整堂课教学内容既实在,教学形式又给学生心灵的震撼,教学思维的跨度从古至今、纵横千里,是一个难以达到的标高。

以“一语三文”跌宕形式出现的课堂富有灵动,能感受语文的韵味,珍惜情感的互动,激励学生的参与,迸发语文的魅力,演绎合作的精彩,尝试“语文味”,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