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水平的高低

合集下载

城市规划原理模拟(附答案)

城市规划原理模拟(附答案)

城市规划原理模拟13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1分1 、20世纪80年代,中国每个农业劳动者提供商品粮数量为1000kg/(人·年),日本为3000kg/(人·年),德国为1.25万kg/(人·年),这种农业供给能力的差异( )反映该国家城市化水平的高低。

A.不可以B.有时可以C.一直可以D.当时可2 、依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当规划建设用地为第1级,且有条件建造部分中高层住宅的大中城市,其规划人均居住用地指标不得少于;A.15.0平方米/人B.16.0平方米/人C.17.0平方米/人D.18.0平方米/3 、气化和混气站的液化石油气储罐(总容积10立方米以下)与站外大于300户的居民区,村镇和重要公共建筑的最小防火间距是( )m。

A.25B.30C.35D.44 、城市人防工程的人员掩蔽所距人职工作生活地点不宜大于( )m。

A.70B.100C.200D.405 、以下哪项不属于城市对外交通的综合布局中应考虑的原则? A.各类对外交通运输设施应尽量组织联运B.对外交通站场与城市交通性干道系统密切联系C.各类对外交通运输的客运部分应尽量靠近城市中心区D.各类对外交通运输的货运部分应布置在城市外环以6 、《雅典宪章》产生的时代背景是:A.现代城市规划学科孕育产生的时期B.城市改良的时期C.现代建筑运动蓬勃发展的时期D.现代建筑运动走向衰落的时7 、《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中国未来的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就必须把______放在首位A.提高人口素质B.增强国力C.发展国民经济D.改善居民生活环8 、以下对城镇体系规划的认识不正确的选项是( )。

A.城镇体系规划的范围应与中心城市行政管辖范围一致B.城镇体系规划是指导区域城镇协调发展的规划C.城镇体系规划对区域基础设施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D.上一层次的城镇体系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依9 、属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是下面( )组。

城市分级的划分标准

城市分级的划分标准

城市分级的划分标准一、城市规模和人口数量城市规模和人口数量是城市分级的重要标准之一。

不同等级的城市具有不同的人口规模和城市面积。

一般来说,大城市人口数量在百万以上,中等城市人口数量在几十万到百万之间,小城市和小城镇人口数量在数万到数十万之间。

人口规模越大,城市级别越高,城市化水平也越高。

二、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收入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收入也是城市分级的重要标准之一。

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城市,财政收入也相对较高,能够更好地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

一般来说,一线城市的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远远超过其他城市,二线城市次之,三线城市再次之。

三、居民生活质量和基础设施居民生活质量和基础设施也是城市分级的重要标准之一。

一个城市的居民生活质量越高,基础设施越完善,说明该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越高,居民的生活便利性也越高。

这些指标包括人均收入、人均住房面积、医疗和教育资源等。

四、城市规划和建设水平城市规划和建设水平也是城市分级的重要标准之一。

一个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水平越高,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功能布局越合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也越强。

这些指标包括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建筑风格的一致性、公共空间的设计等。

五、城市地位和影响力城市地位和影响力也是城市分级的重要标准之一。

一个城市的地位和影响力越高,说明该城市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地位,能够吸引更多的资源和人才聚集。

这些指标包括国际知名度、国内影响力等。

综上所述,城市分级的划分标准是多方面的,包括城市规模和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收入、居民生活质量和基础设施、城市规划和建设水平以及城市地位和影响力等。

这些标准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了城市的等级和发展水平。

城市化道路的几个阶段

城市化道路的几个阶段

城市化道路的几个阶段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国现代化水平高低的核心指标。

新中国成立前夕,我们就确定了两个重心转移(从乡村到城市,从农业到工业)的方针,城市化与工业化均提上现代化日程。

从现代化融合的视角看,当代中国城市化道路可划分为以下六大阶段。

第一阶段是新中国建立初期(1949-1952),为工作重心由乡村向城镇转移、城镇化恢复期。

属于经济恢复、政治重构与社会秩序逐渐稳定的时期。

1949年我国城镇人口为576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10.6%。

到1952年,我国城镇人口已达7163万人,城镇化率达到12.46%。

这一时期,我国还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各种经济成分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在国营经济主导下共存发展,城市化与市场化融合在一起。

随着工业化的起步,城市建设逐步展开,农村人口流入城镇,城镇化水平稳步增长。

但市场经济的作用也在强大的国有经济和国家力量干预下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限度。

到1952年,国企职工已经占到职工总数的96.67%。

新民主主义理论明确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到城市,从农业转到工业,以工业化与城市化为现代化根本方向的发展战略。

要求城市领导农村,工业领导农业。

农业与乡村必须在工业与城市领导下才能发展,才能机械化、现代化。

这一时期虽然并没有太强调城市化,但极其强调工业化。

要求即使商业占多数的城市也要以工业为主,城市化与工业化高度结合。

但与市场化的结合逐渐削弱,国家力量组织的城市人口下乡与市场力量推动的农村人口进城二者并存,城市二元结构虽然存在,但城乡二元体制还没有形成。

城市人口以自然增长为主,机械增长不多。

城市之间通过市场与政府的资源分配保持联系。

城市结构是大城市主导的城市化结构。

第二阶段是“一五”计划(1953-1957)与“三面红旗”时期(1958-1960),为快速城镇化与急剧城镇化时期,城镇人口以机械增长为主。

其中,“一五”计划时期(1953-1957),城镇化率由12.46%上升为15.39%。

我国住房保障政策的影响因素研究

我国住房保障政策的影响因素研究

我国住房保障政策的影响因素研究引言随着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住房问题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住房保障政策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实践,不断完善和优化这些政策对于我们的社会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研究我国住房保障政策的影响因素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政策的实践和做出更好的政策决策至关重要。

住房保障政策的影响因素住房保障政策的影响因素包括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个方面。

社会因素1.城市化程度城市化程度的高低是影响住房保障政策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

城市化程度越高,城市人口的需求越大,住房保障政策也就越需要得到充分实施。

2.人口结构人口结构的变化可以对住房保障政策产生一定影响。

例如,老年人口数量增加、人口出生率下降等都会影响住房需求的变化,从而影响住房保障政策的实施。

3.经济收入水平经济收入水平的高低对住房保障政策的实施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低收入家庭更需要住房保障政策的支持,而高收入家庭则可以选择自行购买住房。

经济因素1.地区经济差异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需要针对不同地区的住房需求和经济因素来制定相应的住房保障政策。

2.房地产市场发展程度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程度和住房保障政策的实施密切相关,特别是在我国现阶段房屋价格过高的情况下,住房政策更加需要得到充分的实施和落实。

政治因素1.政策体系和法规的完善程度政策体系和法规的完善程度影响着住房保障政策的实施和执行效果。

只有在法规和政策体系完善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实现住房保障政策的目的。

2.政府部门的执政能力政府部门的执政能力直接影响着住房保障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效果。

政府需要具备较强的执政能力,以便更好地实现住房保障政策的目的。

结论我国住房保障政策的影响因素包括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个方面,城市化程度、经济收入水平、地区经济差异、房地产市场发展程度、政策体系和法规的完善程度,政府部门的执政能力等均是影响住房保障政策实施和执行效果的重要因素。

城市化知识归纳

城市化知识归纳

《城市化》知识归纳1.城市化的概念及意义城市化一般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市化过程包括两个紧密联系且不可分割的方面,一是变农村人口为城市人口的人口城市化;二是变农村地区为城市地区的地域城市化。

城市化的意义体现城市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它的发展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别起着重要作用,因而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2.城市化的主要标志城市化有三个主要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多;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其中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城市人口/总人口×100%)通常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高低。

3.世界城市化的主要原因和进程城市化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工业化是导致近代城市迅猛发展的根本动力。

因而,城市化通常是指工业革命以后的城市化。

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分工的深度、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性质等多种因素制约,从根本上说城市化水平是由经济水平决定的。

在工业革命之前漫长的历史时期,城市发展缓慢,城市规模较小,城市化水平很低。

工业革命之后,城市成为工业生产中心,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

18世纪的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的专业化和协作化加强,加深了地域分工,促使工业和人口在地域上集中。

工业化的发展不仅扩大了人们利用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出现了一大批新的工矿业城市,还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高,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变为城市人口成为一种可能,同时,工业化也促进城市本身基础设施的完善,加大了城市对工业和人口的吸引力。

因而,工业化推动城市化是近代城市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特点。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阶段工业革命前工业革命前期工业革命后时间1750年之前1750~1900年尤其是二战以后城市化水平1-2%13.3%(1900年)48.7%(20XX年)速度缓慢增长加速发展空前发展特点城市规模小城市数量少城市规模大城市数量多大城市、特大城市不断增多,出现城市群(带),城市人口、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4.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差异及原因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差异起步时间早晚目前速度缓快城市化水平高低所处阶段后期(饱和期)中期(发展期)后果出现逆城市化许多社会问题原因①产业革命开始早;②新技术革命以来,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使大量乡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③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完善。

各省城镇化相关数据总结

各省城镇化相关数据总结

各省城镇化相关数据总结城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自然流动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城镇化水平的高低对于国家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对中国各省城镇化相关数据进行总结和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各省城镇化率的情况。

城镇化率是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2024年全国的城镇化率为60.6%,与上一年相比,增长了0.5个百分点。

其中,城镇化率最高的省份是上海,达到了88.4%,其次是北京和天津,分别为86.1%和82.1%。

而城镇化率最低的省份是西藏,仅为31.1%,其次是青海和贵州,分别为40.6%和41.7%。

从城镇化率来看,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普遍高于西部地区。

其次我们来看各省城市化水平的情况。

城市化水平是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2024年全国的城市化水平为63.89%,与上一年相比,增长了0.57个百分点。

其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省份是广东,达到了88.66%,其次是上海和北京,分别为85.17%和82.64%。

而城市化水平最低的省份是西藏,仅为36.9%,其次是青海和宁夏,分别为40.4%和42.1%。

从城市化水平来看,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普遍高于西部地区。

除了城市化水平之外,我们还需关注各省城镇化质量的提升。

城镇化质量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评估,主要包括城市化速度、城乡差距缩小程度以及城市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等。

2024年,中国新增了全国户籍人口416万人,其中城镇户籍人口增加了now400万人,农村户籍人口增加了16.45万人。

从城镇化速度来看,东部地区城镇化速度较快,而西部地区相对较慢。

此外,在城乡差距缩小和城市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各省还有不同的进展情况,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分析。

综合以上数据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普遍高于西部地区。

2.城市化水平普遍高于城镇化率,说明城市化进程较为迅速。

3.各省城镇化质量有所提升,但地区差异明显,需要进一步加强城市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

城市化水平的高低

城市化水平的高低

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是工业革命的伴生现象,一般是指工业化过程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地域空间上城镇数量的增加和城镇规模的扩大;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流动和集聚;城镇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成为社会前进的主要基地;以及城市的经济关系和生活方式广泛地渗透到农村的一种持续发展的过程。

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城市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会不断增大。

城市化程度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程度,特别是工业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中国城市化进程始于建国,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步伐非常缓慢。

1949~1978年近30年的时间里,中国实行的是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城市化的发展模式是政府发动和包办型的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广大农村和众多农民被游离于工业化的进程之外,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进入到加速发展的新时期。

但长期实施的城市化方针却严重阻碍了中国城市化向更高层次的迈进。

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化地区性差异明显、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增长与城镇容量间的矛盾突出等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一) 城市化水平较低按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到200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为36.06%,这个指标,不仅低于世界上同等经济发展水平国家,也与自身工业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协调。

目前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已近50%,发达地区国家为75%,发展中国家也在40%。

中国的城市化水平除了受制于工业化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之外,还要受到体制、政策与形势等的影响。

实践证明,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市场推动,而不在于政府的行政推动。

城市的核心是“市”,城市化的核心是“市场化”。

然而目前的城市化进程中依然强调政府去“抓”,而没有真正依靠市场来“育”。

所以中国的城市化要变“政府推动”为“市场推动”,要打开城门,让市场去调节,降低城市发展的非市场成本。

国际经验也说明,城市化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是城市化的推进器。

2019【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四:1.2《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学案(含答案解析)

2019【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四:1.2《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学案(含答案解析)

精品地理教辅资料2019.5第二节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学习目标 1.理解城市化的含义,理解衡量城市化的指标,掌握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2.了解城市环境问题的表现,理解城市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3.理解城市环境问题的治理对策。

4.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城市的发展规律,从而认识到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一、城市化与城市化进程1.城市化(1)概念:指人口向城市聚集和①____________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衡量指标: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城市化进程的地区差异(1)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的适应程度有差异a.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发展水平高,与城市经济发展③__________。

b.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④______,发展水平⑤______,与经济发展程度⑥____________。

(2)不同国家所处的城市化阶段也不尽相同a.发达国家城市化阶段相对完整城市化→⑦______________→⑧____________→⑨____________。

b.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但是形成了低质量的城市化。

c.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初期阶段、加速阶段、后期阶段。

二、城市环境问题及其成因1.城市环境要素a.自然要素:大气、土地、生物、园林绿地及水体等。

b.⑩____________:房屋建筑、交通设施、工业设施、文化设施、城市垃圾等。

2.城市环境问题(1)自然环境问题a.城市环境⑪________:⑫________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⑬______污染、电磁波污染、⑭______________污染。

b.生态失衡。

(2)社会环境问题a.城市交通⑮________。

b.居住条件差。

c.⑯________困难。

d.社会秩序混乱。

3.成因:⑰__________、⑱__________以及不合理的社会生活方式是城市环境问题的主要诱因。

工业化与城化的关系

工业化与城化的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城市化: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转变为城市或城镇地区的过程。

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各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水平。

城市化标志:城市人口比重提高(最重要的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数目增多,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城市化最显著的特点是城市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城市数量的增加;而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则主要是由于为了满足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并向非农业活动转型;在此过程中,既包含着城市景观和城市地域推进等实体的变化过程,也包括城市经济、社会、技术变革在城市等级体系中的扩散并向乡村扩展,甚至城市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向乡村扩散等较为抽象的精神上的变化过程,也包括城市经济、社会、技术变革在城市等级体系中的扩散等较为抽象的精神上的变化过程。

因此,城市化过程与经济发展——特别是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紧密相联系的。

事实上,城市化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比重下降,非农业生产的比重逐步上升,伴随着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动,农业人口比重逐渐降低,城市人口比重逐步提高,居民的生活方式逐步向城市性状转化的过程。

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受国土大小、人口的多寡、历史基础、自然资源、经济结构等诸多因素影响,但在所有因素中,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

可以说,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是一种粗略的线性关系,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也越高,在我国,京津唐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是近年城市化发展最快而成为全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这是与这些地区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

工业化:所谓工业化即是指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发展并达到占统治地位的过程,即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以农业占统治地位向工业占统治地位的转变,它使一个国家由传统的农业国变为现代化工业国。

经济理论界普遍认为,我国的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因此“十五”期间要全面加快城市化。

城镇化率解读

城镇化率解读

城镇化率解读引言城镇化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衡量城市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城镇化率的高低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流动情况。

在全球范围内,不同国家的城镇化率存在较大差异,而城镇化率的提升也是各国政府努力追求的目标。

城镇化率的意义城镇化率的提升可以带来诸多好处。

城镇化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经济聚集效应得到提升,各类资源的配置效率也得以提高。

城市中的企业和产业可以更好地利用规模经济效应,提高生产力水平,从而推动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镇化可以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相对农村更具有发展的潜力和吸引力,人们通过迁往城市可以接触到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医疗服务等。

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也更加完善,能够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

,城镇化对于农村地区的农民来说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农民通过迁往城市可以转移就业,从而获得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发展机会。

城镇化还可以推动农村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转型,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城镇化率的影响因素城镇化率的高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经济发展水平是城镇化的基础条件。

一个经济发展较好的国家或地区往往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各种资源,吸引更多的人口迁往城市。

,政府的城镇化政策和措施也是影响城镇化率的重要因素。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相关的优惠政策和鼓励政策,引导人口向城市迁移。

政府还可以推动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为城市化进程提供支持和保障。

,自然资源和地理条件也会对城镇化率产生影响。

一些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资源禀赋的差异,或者自然环境的限制,导致城市化进程较为困难。

,文化和社会因素也会对城镇化产生影响。

不同地区的文化和社会习俗存在差异,有些地区对于迁往城市的意愿较低,更倾向于保留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

城镇化率的挑战和问题尽管城镇化率带来了很多好处,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过快的城镇化可能导致城市化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高中地理知识点:城市化

高中地理知识点:城市化

高中地理知识点:城市化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节主要研究城市化的概念和城市化的标志,世界城市化和世界城市化过程的差异,应重点了解人口城市化的内容和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分析比较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正确理解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能够运用教材上的图表,分析城市化过程各阶段的趋势及产生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

可列表对比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教材中涉及的数字较多,应结合课文中的图表加以理解,不应死记硬背,注意分析数字背后的地理现象和规律。

重点:
1.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的三个标志
城市化含义城市化标志
(1)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
(2)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要处理好城市(点)、区域(面)的各自独特作用及其相互联系。

2.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1)城市化水平的高低——重点放在城市化三个主要标志中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因为城市化进程最突出的表现是人口增长过程。

(2)当代城市化的动力——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进程而发展的。

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大多数农民是为了摆脱贫困,盲目流入城市的。

两种类型国家的城市化发展趋势有差异——发达国家城市化已进入后期,发展趋缓、停滞、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处于中期,仍在发展中。

发达国家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市发展迅速;发展中国家则相反,大城市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

世界城市化率标准

世界城市化率标准

世界城市化率标准城市化率是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衡量一个地区城市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迁移,城市化率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世界各国和地区对于城市化率的标准并不完全一致,因此,在国际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然而,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数据和国际上的一些研究,可以总结出一些常见的世界城市化率标准。

首先,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通常较高。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一般在70%以上,例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城市化率都在80%以上。

这是因为发达国家的经济相对发达,城市化进程较为成熟,人口大部分已经聚集在城市中。

其次,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率也在逐步提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迁徙,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率也在不断增加。

例如中国的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7.9%增长到2018年的59.6%,城市化进程迅速。

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巴西、印度、南非等也面临着快速的城市化进程。

然而,并不是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率都高。

一些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率较低。

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相对较弱,农村地区的人口占比较高。

例如,非洲的撒哈拉以南地区的城市化率普遍较低,一些中东和北非国家的城市化率也相对较低。

城市化率的高低与国家的发展水平、经济发展、工业化程度、农村人口的迁徙等因素密切相关。

城市化率的提高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也会带来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城市化率的过高可能导致城市资源的紧张和环境的恶化,城市贫困和社会不平等等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

因此,世界城市化率的标准并不是固定的,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率标准会因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但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都是一个普遍的趋势。

对于每个国家和地区来说,合理规划和管理城市化进程,保证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挑战和任务。

综上所述,世界城市化率标准是一个相对而言的概念,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标准会有所不同。

高一必修2学案:教材梳理_第二章_第二节_城市化过程与特点_word版含解析

高一必修2学案:教材梳理_第二章_第二节_城市化过程与特点_word版含解析

知识·巧学一、城市化1.概念城市化(Urbanization)又叫城镇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它包括三个密切联系的方面:一是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人口城市化;二是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地域城市化;三是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误区警示城市化的三个过程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城市化的三个过程是紧密联系且不可分割的三个方面。

2.表现(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2)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3)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

城市化主要有三个标志,即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的用地规模和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其中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是最主要的标志,通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高低;而城市人口增加和用地规模则反映城市发展的合理性。

误区警示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不能只从表面上认为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的扩大是城市化最主要的标志。

方法点拨如何理解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都是相对的,不能作为绝对标准,在认识一个国家城市化的水平时,还应结合城乡收入、劳动方式、人均收入、文化教育的差异性和价值观念的趋向性等各项指标,以衡量、综合分析城市化水平和合理程度。

3.城市化的意义城市化作为一种影响极其深广的社会现象,给人们不仅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还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城市化使人口、产业结构、工业、科技、文化思想等都发生了转变,如表2-16所示。

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因为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会促进城市的发展。

城市化不仅包括物质形态上的变化,还包括居民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化。

知识拓展乡村—城市转型乡村—城市转型强调的是在农村地区发生的城市化现象,包括景观的、社会的、经济的、人口的转变,实际上是农村经济结构功能的现代化转变,如表2-17所示。

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加速。

城市化的发展水平并不是所有城市都能够达到的。

很多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遇到了各种困难和挑战,影响了城市化的发展水平。

了解影响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因素对于指导城市规划和促进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社会经济因素、政府政策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和人文因素四个方面分析影响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因素。

一、社会经济因素1. 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进程的推动力之一是经济的发展。

经济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和水平。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程度普遍较高,而一些欠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程度相对较低。

经济水平高的城市通常会吸引更多的人口涌入,推动城市化的发展。

2. 就业机会城市是经济的中心,通常会聚集更多的产业和企业,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就业机会的增加会吸引更多的农民工和农村人口进城,从而推动城市化的进程。

就业机会多少是决定城市化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3. 收入水平城市的收入水平一般要高于农村,这也是吸引农民进城的因素之一。

高收入水平会增加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他们的消费水平,促进城市的发展。

二、政府政策因素1. 城市规划政府的城市规划对城市化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可以避免城市空间的浪费,提高城市的资源利用效率,为城市化提供有利条件。

2. 政府投资政府的投资支出对于城市化的发展至关重要。

政府的投资可以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从而为城市化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3. 人口政策政府的人口政策也会影响城市化的发展。

一些国家制定了人口控制政策,限制城市的人口规模,这会影响城市化的发展。

而一些国家则鼓励人口向城市集中,推动城市化进程。

三、自然环境因素1. 土地资源城市化进程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

而一些城市的土地资源有限,这会限制城市化的发展。

有些城市在城市化的过程中需要向周边地区拓展,这可能会导致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

城市化练习题

城市化练习题

1.通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标志是A.城市人口数量B.城市的用地规模C.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D.特大城市数量2.城市化的意义有A、使城市乡差别逐渐扩大B、有利于改善产业结构C、有利于改善环境质量 D 、有利于世界和平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人口增长迅速B、世界城市化水平在不断下降C、一般来说,城市化水平体现了其经济发展水平D、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多于发展中国家4.下面几组国家中,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是A.阿根廷、墨西哥、法国B.英国、美国、中国C.日本、美国、英国D.阿根廷、日本、英国5.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城市化表现为A、高度城市化B、虚假城市化C、滞后城市化D、逆城市化6.下图为“某地城市城市化过程示意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B.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C.城市化缩小了城乡差距D.城市郊区化又叫逆城市化这种现象在发展中国家的小城市周围比较明显5.在城市化过程中A、城市数目减少,规模扩大B、劳动力由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逐渐转移C、城市数目增多,规模缩小D、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6.四个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A.①B.②C.③D.④7.四个地区中,农业经济占有较大比重的的两个地区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下表为四个不同地区城乡人口的分布状况,读表完成 8、9 题。

8.城市化程度最高的是()A.甲地区 B.乙地区C.丙地区9.经济活动以农业为主的是()A.甲地区B.乙地区 C.丙地区下图某地区人口结构图,根据此图回答10-11 题11.该图说明该地区A.人口密度大B.约 10%的人口在郊外C.城市人口为 2500 万D.城市化程度高12.此人口结构状况,比较符合下列哪个国家D.丁地区D.丁地区A.英国B.印度 C.巴西 D.俄罗斯13.如果图示曲线表示城市化速度,则A.A 曲线可表示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B.A 曲线所代表的国家城市化速度快C.B 曲线所代表的国家会出现逆城市化现象D.B 曲线所代表的国家城市化水平高2007 年6月9日,国务院批准成都、重庆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加快了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经济区相呼应的成渝经济区的崛起。

2023城市等级划条件

2023城市等级划条件

2023城市等级划条件摘要:一、引言二、城市等级划分标准1.一线城市2.新一线城市3.二线城市4.三线城市5.四线城市及以下三、城市等级划分依据1.经济指标2.人口规模3.城市功能4.综合竞争力四、城市等级划分的影响1.经济发展2.人口流动3.房地产市场4.城市规划与建设五、我国城市等级划分政策的意义六、结语正文:一、引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等级划分成为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本文将根据2023 年的相关数据和标准,为您介绍我国城市等级划分的条件。

二、城市等级划分标准根据2023 年的城市等级划分标准,我国城市分为五个等级:1.一线城市: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经济实力雄厚,人口规模较大,综合竞争力在全国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

2.新一线城市:具有较强的区域影响力,经济实力较强,人口规模较大,综合竞争力在区域内处于领先地位。

3.二线城市:具有一定的区域影响力,经济实力和人口规模相对较大,综合竞争力在区域内具有一定优势。

4.三线城市:具有一定的地区影响力,经济实力和人口规模一般,综合竞争力在地区内具有一定优势。

5.四线城市及以下:具有一定地区内影响力,经济实力和人口规模较小,综合竞争力在地区内相对较低。

三、城市等级划分依据城市等级的划分主要依据以下四个方面:1.经济指标:包括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经济数据。

2.人口规模:根据城市常住人口和城区人口规模进行划分。

3.城市功能:根据城市的产业结构、服务业发展水平、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

4.综合竞争力:综合考虑城市的经济发展、人口规模、城市功能等多方面因素,对城市的竞争力进行评估。

四、城市等级划分的影响城市等级的划分对我国经济发展、人口流动、房地产市场以及城市规划与建设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1.经济发展:不同等级的城市拥有不同的资源配置和政策支持,对城市的经济发展产生直接影响。

2.人口流动:城市等级的高低直接影响人口流动的方向和速度,等级较高的城市往往能吸引更多的人口资源。

衡量城市化的中重要指标

衡量城市化的中重要指标

衡量城市化的中重要指标摘要:一、城市化概述二、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2.城市用地规模3.城市人口发展水平和质量三、城市化水平的影响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2.社会制度3.文化背景四、结论正文:一、城市化概述城市化是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在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转移的过程,也是城市人口和城市面积不断增长的过程。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城市化水平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进步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

二、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

一般来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越高,说明城市化水平越高。

这个指标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程度和城市人口的规模。

2.城市用地规模城市用地规模也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城市用地规模反映了城市的扩展程度和城市化的速度。

通常来说,城市用地规模越大,城市化水平越高。

3.城市人口发展水平和质量除了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和城市用地规模外,城市人口发展水平和质量也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这个指标包括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教育水平、医疗水平等方面。

三、城市化水平的影响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城市化水平的重要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越高。

经济发展带动了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集中,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2.社会制度社会制度也是影响城市化水平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社会制度对城市化水平有不同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化水平通常较高。

3.文化背景文化背景也会影响城市化水平。

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人口流动和城市化进程产生不同的影响。

四、结论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包括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市用地规模和城市人口发展水平和质量。

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标准

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标准

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标准
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标准
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载体,城市化是当前时代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趋势。

如何衡量一个城市的城市化水平是非常重要的,以便可以更好地指导和引导城市发展 pla。

首先,就经济来说,衡量城市化水平首先考虑的是经济发展水平。

在经济发展中,收入水平是一个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最直接的标志,城市的经济收入水平高低,会影响整个城市的发展情况。

此外,还定义一个城市的城市化水平,也应该看它的科技发展情况。

尤其是在科学研究和创新方面,技术创新、设备投资和生产品质定义了一个城市的科技发展水平,这些都是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其次,就社会方面来说,衡量一个城市的城市化水平,还要考虑城市的社会文明程度。

教育水平是一个衡量城市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因为教育是城市文明的基础。

另一个衡量城市文明的标志是城市的生态环境。

绿色环境是人们居住乐活的重要标志,城市空气质量、水质达标等,都是衡量城市文明水平的重要指标。

最后,就政治上来说,衡量一个城市的城市化水平,还要看它的法制水平。

城市的政治安定,社会稳定,首先衡量的是它的法制建设,如法治维护、政策制定和实施等。

此外,还要考虑城市的政策执行和问责制。

城市政府的公正、公开、透明、负责任有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城市发展,因此也是衡量一个城市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综上所述,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标准,主要是可以从经济发展,社会文
明和政治稳定等方面衡量。

只有全面把握这些标准,才能更好地指导和引导城市发展中的城市化进程,使城市更加可持续、安全和繁荣发展。

城镇化率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城镇化率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城镇化率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城镇化率是指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反映了一个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的高低。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镇化率在全球范围内已成为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城镇化率的意义城镇化率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经济指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城镇化率高低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涉及到一定的政治和文化因素,是反映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象征。

下面从经济、社会、文化三方面探讨城镇化率的意义。

一、经济方面城镇化率高低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城镇化率的升高带动了城市的发展,支撑了更多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城市中长期存在的产业和服务业,使经济体量不断增长。

增加了人们的收入,增加了国家的税收。

二、社会方面城镇化率的提高也带动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发展。

城市中的社会建设更加完善,医疗、教育、文化、娱乐等方面的设施更加完善,生活质量更高。

同样,城镇化率的提高还可以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推进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支持城市社会治理的更加精细化。

三、文化方面城镇化率的提高也意味着文化的交流和影响。

城市的人口密集度大,文化信息获取途径广,文化输出力度更大,因此城市的文化发展更加活跃和多元化,人们的文化素质也更加高尚。

城镇化率的计算方法城镇化率的计算方法是以城镇人口与总人口的比例作为城镇化率的计算方法。

以下是城镇化率的计算公式:城镇化率=城市人口/总人口×100%在具体计算中,需要知道城镇和农村的总人口分别是多少,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分别是多少,从而统计出城镇和农村的人口比例。

以2019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为例,中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60.6%。

结语城镇化率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经济指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通过计算城镇化率,可以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发展水平进行量化评估,为未来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提供依据。

世界上最繁荣的城市是哪个?

世界上最繁荣的城市是哪个?

世界上最繁荣的城市是哪个?一、繁荣的衡量指标1.人口规模大城市拥有人口规模较大的优势,但过于庞大的人口规模也会对城市的繁荣程度产生压力。

2.经济水平城市的经济水平是衡量城市繁荣程度的重要指标。

经济繁荣不仅可以带动城市各个行业的发展,还可以为市民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好的生活品质。

3.城市化水平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市。

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发展和繁荣。

4.大宗交易城市内大宗交易的发展和活跃度也是衡量城市繁荣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大宗交易活跃,意味着城市经济繁荣程度高。

二、现有数据排名1.东京东京是世界上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经济发达、城市化程度高、大宗交易发达,占据了世界最繁荣城市的非常位置。

2.纽约纽约是世界金融中心之一,经济实力强劲,但与此同时,其经济和人口压力也很大。

3.香港香港是全球经济的中心之一,是亚洲最重要的金融中心和国际贸易枢纽。

4.伦敦伦敦是英国首都,也是欧洲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5.上海上海是中国经济中心和国际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城市化程度高,经济实力强劲。

三、未来的城市繁荣1.高端制造业高端制造业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这需要城市拥有更好的技术实力和人才支持。

2.数字经济数字经济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城市需要有良好的城市数据支撑和数字经济环境。

3.低碳城市低碳城市是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城市需要做好环保、节能等方面的工作。

结语:经济水平和人口规模是衡量城市繁荣程度的两个重要指标,但不同城市的繁荣程度也因所处经济和文化环境、资源分配等方面存在差异。

城市未来的发展要围绕着高端制造业、数字经济和低碳城市的建设方向,进一步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为市民创造更加优质的生活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是工业革命的伴生现象,一般是指工业化过程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地域空间上城镇数量的增加和城镇规模的扩大;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流动和集聚;城镇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成为社会前进的主要基地;以及城市的经济关系和生活方式广泛地渗透到农村的一种持续发展的过程。

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城市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会不断增大。

城市化程度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程度,特别是工业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中国城市化进程始于建国,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步伐非常缓慢。

1949~1978年近30年的时间里,中国实行的是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城市化的发展模式是政府发动和包办型的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广大农村和众多农民被游离于工业化的进程之外,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进入到加速发展的新时期。

但长期实施的城市化方针却严重阻碍了中国城市化向更高层次的迈进。

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化地区性差异明显、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增长与城镇容量间的矛盾突出等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一) 城市化水平较低按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到200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为36.06%,这个指标,不仅低于世界上同等经济发展水平国家,也与自身工业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协调。

目前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已近50%,发达地区国家为75%,发展中国家也在40%。

中国的城市化水平除了受制于工业化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之外,还要受到体制、政策与形势等的影响。

实践证明,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市场推动,而不在于政府的行政推动。

城市的核心是“市”,城市化的核心是“市场化”。

然而目前的城市化进程中依然强调政府去“抓”,而没有真正依靠市场来“育”。

所以中国的城市化要变“政府推动”为“市场推动”,要打开城门,让市场去调节,降低城市发展的非市场成本。

国际经验也说明,城市化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是城市化的推进器。

(二) 城市化地区性差异明显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中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分布相对集中在东部地带,东中西三大地带呈现明显的梯度差异,在城市化发展上亦呈现明显的地区性差异,从总体上看,东部地区明显高于西部地区。

从城市数目看,东部地区城市数目增长快。

2000年全国667个城市中,东、中、西部城市数分别为300个、247个和120个,分别占全国总数的44.98%、37.03%和17.99%。

与此同时,东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比中、西部地区明显要快,已经进入城市化发展的中期阶段,中部地区正处于初期向中期的过渡阶段,西部地区仍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初期阶段。

(三) 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建国以来,中国一直走的是一条在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同时,控制城市发展的道路,使得中国的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

究其原因,除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因素外,更为重要的是经济体制和政府政策的影响。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城乡分隔政策极大地阻碍了城市化的发展。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滞后,已经制约了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在建国后直到改革开放前的30年间,城市化的发展水平平均增长0.28%,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0.4%。

[7]到2000年,全国城镇人口达到45844万人,占中国总人口的36.22%,22年中城市化水平年均提高0.83个百分点,成为中国城市化进展最快最好的时期。

[8]但是大量的研究表明,中国目前的城市化进程仍然落后于工业化进程,根据学者测算,中国当前的城市化水平大约低于工业化水平10~15个百分点。

[9]特别是中国工业化程度较高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水平的差距比这一数据还大。

城市化滞后的结果不仅使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受到严重阻碍,而且还引发了诸如工业乡土化、农业副业化、离农人口“两栖化”、小城镇发展无序化、生态环境恶化等“农村病”的产生。

这是一种违背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城市化模式。

(四) 农村剩余劳动力增长与城镇容量间的矛盾突出由于人口基数庞大,劳动力过剩,就业不足问题在一段较长时间仍将困扰着中国。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乡镇企业发展速度的减缓,吸纳数量呈减少的态势。

与此同时,由于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化,使企业中富裕职工显性化,城镇内部失业人口与待业人员日益增多,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任务十分严峻。

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产业结构调整,技术水平提高,城市对劳动力需求增长幅度相对减缓,城市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根据预测,在未来20年中,将面临的挑战是每年如何创造出2000万个就业机会来完全吸纳剩余劳动力,这是一个艰巨的难题。

[10]一方面,大量农村人口的流入,使城市原本薄弱的基础设施更显紧张。

据估算,进城务工农民的人数每年约在1亿人左右,仅上海、北京两市就超过600万人。

另一方面,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滥占耕地、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的现象,严重违背了中国的现实条件和基本国情。

中国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地位,因其面临的基本国情矛盾——人地关系高度紧张,在城市化进程中不仅并未得到有效缓解,反而在加剧。

如何加快城市化进程(一)提高和完善大城市提高、完善大城市,促进建制镇适当集中,应该成为新时期中国城市发展方针的重要内容。

中国虽然疆土辽阔,但人口众多,人均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巨大,发展大城市意义重大。

在中国城市体系的规模结构中,应适当加快大城市的发展。

中外城市发展史证明,大城市有着难以替代的规模效益、聚集效应和辐射功能。

大城市、特大城市在国民经济发展中除了有比中小城市高得多的经济效益外,大城市的高度发展,即是增强综合国力、提升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也是从根本上提高中国城市化水平及其质量的需要。

此外,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挑战也要求我们必须将大城市,特别是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和大都市带的发展置于优先地位。

通过这种高效率的集聚人口和经济活动的布局模式,在大幅度提高中国经济运行和产业布局效率的同时,还可以促进知识和信息的创新活动。

[22]实践证明,同中小城市相比,大城市就业潜力巨大、对城市人口增长贡献率大、容纳农民的成本相对较低、比小城镇节约土地,在资金、人才、信息、交通、市场、管理、效率等方面都具有更大的优势。

这是大城市在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超前增长的主要原因。

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特别是进入小城镇,只是城市化的第一步。

如果没有城市发展质量的提高,城市将长期停留于小而散、以传统产业为主的阶段,中国的现代化也将难以推进。

在世界任何国家,大城市都是国民经济的精华之所在,是支撑国家在世界地位的栋梁。

对于大城市的“膨胀病”应该有正确的认识。

实际上,“膨胀病”和大城市并无必然联系,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为因素、管理等方面原因造成的。

因此,提高和完善大城市的积极功能,才是中国城市化进程迫切需要解决的任务。

同时将发展重点放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上,放在提高城市质量、提高城市的现代化水平上。

要转移、压缩、放弃传统技术领域的生产,扩大先进产业与产品的创新与发展,培育大城市富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带领中国经济走向世界。

另一方面,调整小城镇布局,促进小城镇的适当集中,避免中国城市化重蹈工业化重复建设的覆辙,是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二)积极发展中小城市中小城市在中国的城镇体系中处于中间环节,起到了联系大城市和小城镇的作用;中小城市点多面广,承上启下,联系广泛,规模适中,具有大城市的优点,城市基础设施和产业基础具有一定规模;在住房、交通等方面不像大城市那么紧张,生产力水平及文化科技基础又比小城镇优越。

因此,合理发展中小城市对缓解大城市人口和承载力压力及促进小城镇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小城市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

中小城市处于城市规模结构金字塔的中部,上联大城市,下联小城镇,人口、经济、空间三者之间的矛盾比较少,是县域及县域以上的区域中心,具有大城市和小城镇不可替代的功能。

中小城市不仅在数量上占中国城市90%以上,而且也成为了吸纳城镇人口的主体;中小城市的产业基础具有一定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备,能够实现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已形成所在区域的工商业中心;中小城市是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要流向地;中小城市是城乡协调发展的主要力量;[24]但是由于中小城市存在要素集聚能力较弱、建设资金相对短缺、土地管理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监管不力等特点,在现阶段需要加强监控管理,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循序渐进,使中小城市,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

(三)促进区域城市化发展长期以来,由于相同或相似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城市与其腹地以及其他相关的城市、乡村共同组成了一个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整体。

因此,城市化的研究不能仅及于大城市本身,而必须十分地关注大城市所在的区域的社会发展;必须改变传统研究城市化只以大城市和乡村为基本分析单位的现象,从而使城市化发展及其效能上升到区域社会发展的高度。

[25]城市的集聚效应不仅在于城市的规模,更重要的在于城市的区域联系。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城市集聚和扩散的双向运动即推动了大城市地域的迅速扩张,与周围小城镇连成一体,形成所谓大都市区。

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又出现了大都市连绵区(或称为巨大都市带),并且在欧洲和亚洲的日本也出现了这一规律性的现象。

虽然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大都市区化的低潮,但是大都市区化依然是20世纪美国城市发展的主导趋势。

[26]大都市区化的发展对于中国具有借鉴意义。

但由于中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带之间自然条件、经济水平、产业结构、交通现状、城市现状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性,由此必须采取区域性发展战略,对三大经济带采取不同的城市化对策。

[27]东部地区应以现代化和国际化为目标,重点加强“中心城市”建设。

同时以大城市为依托走扩展型城市化道路。

加强中心城市的改造与扩展,建立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

如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唐城市群、环渤海湾城市群;中部地区应以大力发展中等城市为目标,走集中与分散并举型的城市化道路。

重点改造和发展省会城市和省级中心城市如长沙、南昌、合肥、武汉、郑州,充实城市功能,增强经济实力,真正起到区域中心的功能;西部地区,地域辽阔,人口密度小,城市化水平低,大中小城市发展都显不足,在资金、人才、技术、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走集中型城市化发展道路,选择一些基础好、交通便利的城市,集中投资、集中建设,使其成为当地新的中心城市,带动区域城市化与现代化。

如此才能最终实现中国城市化的目标: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城乡经济共同繁荣;发展生产、保障供给、人口就业安置与合理使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推进中国社会全面现代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