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间脑和端脑
小脑间脑端脑解剖
(三)端脑的内部结构
大脑半球的髓质
联络纤维 联系同侧半球内各部分皮 质的纤维
连合纤维 连合左右半球皮质的纤维 投射纤维 大脑皮质与皮质下各中枢 间的上下行纤维组成
(三)端脑的内部结构
联络纤维
弓状纤维 钩束 上纵束 下纵束 扣带
(三)端脑的内部结构
连合纤维
胼胝体 前连合 穹隆和穹隆连合
(三)端脑的内部结构
大脑皮质颞横回
(二)后丘脑
外侧膝状体
视觉传导中继站
传入纤维: 视束传递来的双眼的视觉纤维
传出纤维: 视辐射 内囊后肢 大脑距状沟两侧的皮质
(三)上丘脑
位于第三脑室顶部周围 包括松果体、缰三角、缰连合、 丘脑髓纹、后连合 脑沙
(四)底丘脑
为中脑被盖和背侧丘脑的过度区 底丘脑核—半身舞蹈病
(五)下丘脑
影响运动起始、计划和协调 确定运动的力量、方向和范围
小脑损伤的临床表现
小脑损伤的临床表现 1、不会引起随意运动丧失(瘫痪) 2、运动障碍在同侧 3、共济运动失调、眼球震颤、意向性震颤 原小脑综合症:①平衡失调,表现为站立不 稳,行走两脚叉开,左摇右晃;②眼球震颤。 新小脑综合症: ①肌张力降低; ②共济运 动失调,不能准确指鼻,不能快速做交替动 作;③意向性震颤。
扣带沟
楔叶
胼 胝 体 距状沟 舌回
嘴 膝 干 压
(一)端脑的外形和分叶
半球底面的主要沟回
钩 枕颞沟 海马旁回 枕颞外侧回 枕颞内侧回 嗅球 嗅束 嗅三角
前穿质
海马沟
侧副沟
(一)端脑的外形和分叶
海马结构
海马 hippocampus
齿状回 海 马
齿状回
侧脑室
海马旁回
四讲:间脑、小脑和端脑
和端脑
第一页,共34页。
间脑(jiānnǎo)的分部
• 背侧丘脑(qiūnǎo) • 后丘脑(qiūnǎo) • 下丘脑(qiūnǎo) • 上丘脑(qiūnǎo) • 底丘脑(qiūnǎo)
第二页,共34页。
腹后内侧核和腹后外侧(wài cè)核
三叉丘系
脊髓(jǐ suǐ)丘系、内侧 丘系
岛叶
第二十七页,共34页。
尾状核头
内
背侧丘脑
囊
(qiūnǎo)
(n
与
è i 豆状核
ná
nɡ
)
豆状核
皮质(pízhì)
脑干束 皮质脊髓束
丘脑皮质辐射
第二十八页,共34页。
听辐射
视辐射
右侧内囊膝部损伤后,病人 (bìngrén)的表现:
右侧内囊(nèi nánɡ)膝部
右侧皮质核束
左 侧 (zu ǒ cè)
第三十三页,共34页。
内容(nèiróng)总结
间脑、小脑 和端脑。腹后内侧核和腹后外侧核。脊髓丘系、内侧丘系。脊髓丘系和内侧丘系。1、第一躯体
No 运动(yùndòng)中枢(4、6区)。3、投影区的大小与脏器大小无关,而与脏器运动(yùndòng)精细
程度有关。3、投影区的大小与脏器大小无关,而与脏器感觉敏感程度有关。3、听觉中枢(41、 42区):颞横回。4、视觉中枢(17):距状沟上、下的皮质。大 脑 皮 质 的 机 能 定 位(二) 。大 脑 皮 质 的 机 能 定 位。投 射 系
第八页,共34页。
新小脑(与大脑 (dànǎo)联系)
旧小脑(xiǎonǎo)(与脊 髓联系
第九页,共34页。
古小脑(与前庭(qiántíng)蜗 器联系)
大脑的结构组成
大脑的结构组成组织结构编辑外部结构cerebrum大脑(brain)包括端脑和间脑,端脑包括左右大脑半球。
大脑结构端脑是脊椎动物脑的高级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由左右两半球组成,在人类为脑的最大部分,是控制运动、产生感觉及实现高级脑功能的高级神经中枢。
脊椎动物的端脑在胚胎时是神经管头端薄壁的膨起部分,以后发展成大脑两半球,主要包括大脑皮质、大脑髓质和基底核等三个部分。
大脑皮质是被覆在端脑表面的灰质、主要由神经元的胞体构成。
皮质的深部由神经纤维形成的髓质或白质构成。
髓质中又有灰质团块即基底核,纹状体是其中的主要部分。
端脑由约140亿个细胞构成,重约1400克,大脑皮层厚度约为2-3毫米,总面积约为2200平方厘米,据估计脑细胞每天要死亡约10万个(越不用脑,脑细胞死亡越多)。
一个人的脑储存信息的容量相当于1万个藏书为1000万册的图书馆,以前的观点是最善于用脑的人,一生中也仅使用掉脑能力的10%,但现代科学证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原因也许是因为早期的研究者无法研究体积很小的局部神经元,而误把它当成了神经系统中备用的“储存库”。
),人类对自己的脑使用率是100%,脑中并没有闲置的细胞。
人脑中的主要成分是血液,血液占到80%,大脑虽只占人体体重的2%,但耗氧量达全身耗氧量的25%,血流量占心脏输出血量的15%,一天内流经脑的血液为2000升。
脑消耗的能量若用电功率表示大约相当于25瓦。
因为有80%是血液,所以它就有些像豆腐。
但是它不是方的,而是圆的;也不是白的而是淡粉色的。
端脑主要包括左、右大脑半球,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分。
人类的大脑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思维和意识的器官。
大脑半球的外形和分叶左、右大脑半球由胼胝体相连。
半球内的腔隙称为侧脑室,它们借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
每个半球有三个面,即膨隆的背外侧面,垂直的内侧面和凹凸不平的底面。
背外侧面与内侧面以上缘为界,背外侧面与底面以下缘为界。
半球表面凹凸不平,布满深浅不同的沟和裂,沟裂之间的隆起称为脑回。
脑干、小脑间脑和端脑
小脑由两个半球组成,每个半球又分为三个叶:绒球叶、小结 叶和蚓叶。
02
小脑的主要神经元是浦肯野细胞,它们位于小脑皮层的表面,
并与其他神经元形成复杂的连接网络。
小脑与脑干、脊髓和其他脑区之间有丰富的神经纤维连接,以
03
实现信息的传递和整合。
小脑与运动控制和平衡的关系
01
小脑通过接收来自肌肉、关节和前庭器官的信号,来控制和 协调身体的运动。
程需要大脑的不同区域协同工作。
02 03
情感
虽然情感反应主要与边缘系统相关,但端脑也是情感调节的重要区域。 例如,杏仁核是处理情绪反应的关键区域之一,而前额叶则负责调节情 绪反应。
意识
端脑是意识的主要区域。意识是指对自身和周围环境的感知和理解,包 括感知、记忆、思考等过程。
THANKS.
下丘脑在视觉调节中起重要作用,影响我们的视觉感知和注意力。
听觉
间脑对听觉信息进行加工,帮助我们理解声音的来源和意义。
端脑
04
端脑的定义和功能
定义
端脑是大脑半球中最重要的部分,负责接收、处理和解释来自身体和环境的信息,并控制身体的运动 。
功能
端脑具有多种功能,包括感知、记忆、语言、思维、意识等。
端脑的解剖结构
02
小脑对运动的控制涉及到对肌肉收缩的精确调节,以确保运 动的准确性和协调性。
03
小脑还参与前庭系统的功能,调节身体姿势和平衡,以维持 身体的稳定和平衡。
间脑
03
间脑的定义和功能
定义
间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位于 大脑的中间区域,连接着脑干和端脑。
功能
间脑参与了多种重要的生理和行为过 程,包括体温调节、睡眠-觉醒周期、 情绪和动机等。
人体解剖学:小脑间脑
-24-
2.原小脑综合症 因前庭小脑损伤所致。 表现为:
平衡失调,走路时两腿间距过宽,东摇西摆; 眼球震颤,表现为眼球非自主地有节奏地摆动。
3.新小脑综合症 患侧肢体出现: 肌张力低下 共济失调 意向性震颤。
小脑脚
小脑借三对脚与延髓、脑桥和中脑相连。
小脑上脚 (结合臂)
小脑中脚 (脑桥臂)
小脑上脚 (结合臂)
小脑中脚 (脑桥臂)
小脑下脚 (绳状体)
小脑下脚 (绳状体)
小脑上中下脚 含由有发来自自脑齿桥脊状核髓核的和、纤延栓维髓状组的核成纤、。维球,核包的括全脊部髓传小出脑纤
维束以、及三一叉小束脑来束自、顶楔核小的脑纤束维、。网状小脑束和橄榄小脑束。
小脑
位于颅后窝 前面隔第四脑室与 脑干相邻 上方籍小脑幕与大 脑半球枕叶相邻
丘脑间粘合 穹隆 松果体中脑水管
顶盖 上髓帆
枕叶
小脑的功能:
调节下行运动通路 的活动
漏斗 垂体 脑桥
延髓
第四脑室 下髓帆
-4-
小脑蚓
小脑的外形
原裂
绒球
小脑 (上面)
蚓垂 蚓锥体
小结
小脑扁桃体 水平裂
小脑 (下面)
小脑
—— 产生具有意识的感觉和调节躯体运动的作用
内髓板 后外侧核
内侧核
前核 背外侧核 腹前核
腹外侧核 腹后外侧核
内侧膝状体 外侧膝状体
腹后内侧核
-31-
3、联络核团(新丘脑):前核、内侧核、外侧核背侧群
与下丘脑、边缘系统有往返纤维联系,在功能上 进入高级活动领域,具有情感意识的辨别能力,还参 与学习和记忆。
9-2脑干、小脑、间脑
视交叉 位于:颅后窝前部 脊髓和间脑之间 视束 大脑脚 脚间窝 脑桥 面神经 小脑中脚 锥体 舌下神经 橄榄 锥体交叉
腹侧:邻接枕骨斜坡, 背面:与小脑相连。
延髓、脑桥和小脑之 间围成的腔隙为 第四脑室, 下续于中央管, 上接中脑水管 。
-3-
(一)脑干的外形 1. 脑干腹侧面
尾状核头
内囊 视神经 垂体 灰结节 动眼神经 滑车神经 三叉神经 基底沟 展神经 前庭蜗神经 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 副神经 前正中裂
-21-
3、脑干的功能
1、脑干网状结构的功能
1)调节内脏活动 2)参与睡眠发生,对觉醒和意识状态进行调节
2、传导功能
3、反射功能: 延髓:生命中枢 呼吸中枢 心血管中枢
脑桥:角膜反射中枢 中脑:瞳孔对光反射中枢
-22-
二 小脑
1、位臵:位于颅后窝,脑桥与延髓的后上方 前面:隔第四脑室
丘脑间粘合 穹隆 松果体 中脑水管 顶盖 上髓帆 枕叶
薄束核 楔束核 内弓状纤维
内侧丘系交叉 三叉神经脊束
脊髓小脑后束 红核脊髓束 脊髓小脑前束 脊髓丘脑束 脊髓橄榄束 弓状核 锥体束
迷走神经背核
孤束核 舌下神经核
三叉神经脊束核
疑核 内侧副橄榄核 舌下神经
-10-
2)中脑
(4)红核: 接受小脑齿状核的投射 接受大脑皮质的投射 发出到脊髓纤维 — 红核脊髓束 发出到下橄榄核纤维 (5)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产生多巴胺 → 新纹状体
皮质脊髓束主要支配对侧肢体骨骼肌 和双侧躯干肌的随意运动。
皮质脊髓前束
-19-
2)、下行纤维束:
皮质核束
终止于
大部分双侧的一般躯体运动核和特殊内脏运动核 部分对侧的面神经核的神经元和舌下神经核,
系解课件--小脑 间脑 端脑
E.后丘脑
练习
4.关于外侧膝状体,正确的是() A. 属于背侧丘脑的一部分 B. 接受来自下丘臂的纤维 C. 属于中脑结构
D. 发出纤维至视觉中枢 √
E. 损伤后可致对侧听觉障碍
端脑
一切生命活动的最高中枢
四、端脑(大脑) 脑的最高级部位,由胚胎时的前脑泡演 化而来 (一)端脑的外形和分叶
(二)小脑的内部结构 包括:皮质、小脑核、髓质
1、小脑皮质
位于小脑表面,并向内部深陷形成沟,将小脑表面分成许多大致平行的小脑叶片
即:灰质,由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组成。 细胞结构由深至浅:颗粒层、梨状细胞层、分子层
2、小脑核(小脑中央核)
位于小脑内部,埋于小脑髓质内。
即:小脑皮质内神经元胞体聚集而形成的团块。
乳头体区包括乳头体及其背侧灰 质,核团有乳头体核和下丘脑后 核。
乳头体核
下丘脑的主要核团
(1)视上核:视上区,
分泌抗利尿激素(血管加压素) →垂体后叶。
(2)室旁核:视上区,
分泌催产素→垂体后叶。
(3)漏斗核(弓状核):结节
区。包含许多重要神经元群,
如:神经内分泌细胞、
(4)乳头体核:乳头体区
漏斗
1.左侧小脑半球大范围损伤将导致() A. 身体左侧半反射亢进 B. 身体左侧半意识性本体感觉丧失
C. 左侧肢体共济失调 √
D. 左侧肢体偏瘫 E. 右侧肢体偏瘫
练习
2.属于旧小脑的结构是() A.绒球 B.小结 C.小脑扁桃体 D.绒球脚
E.蚓锥体 √
练习
3.不属于间脑的结构是() A.上丘脑 B.下丘脑 C.底丘脑
下面(凹凸不平):
与小脑半球对应的前内侧,各有一突出称小脑扁桃体。 小脑扁桃体的前方有一对绒球。 与小脑蚓对应的下方(前→后):
人体解剖学:小脑间脑端脑
小脑扁桃体
分叶:
1.前叶 2.后叶 3.绒球小结叶
后叶
前叶
原裂
绒球小结叶
后外侧裂
小脑的内部结构:
皮质: 由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组成 髓质: 由神经纤维组成 小脑核: 位于髓质内的神经核团
顶核 球状核
栓状核
齿状核
小脑脚
功能分区: 绒球小结叶:原小脑/前庭小脑 蚓部+半球中间部:旧小脑/脊髓小脑 半球外侧部:新小脑/大脑小脑
额上沟 额下沟
额上回
中 额中回 央
前 回
额下回
外侧沟
中央前沟 中央沟
顶枕沟
枕前切迹
32
顶叶: 中央后沟 中央后回 顶内沟 顶上小叶 顶下小叶 缘上回 角回
半球上外侧面
中央沟 中央后沟
中
顶上小叶 顶内沟
央
后 缘上回
回
角回
顶枕沟
外侧沟
枕前切迹
33
颞叶: 颞上沟 颞下沟 颞上回 颞中回 颞下回 颞横回
端脑的外形和分叶
大脑沟 大脑回 每个大脑半球分为上外侧面、内侧面和下面 半球内有三条恒定的沟:外侧沟、中央沟 和顶枕沟
中央沟
中央沟
顶枕沟
顶枕沟
外侧沟
每侧大脑半球分为额叶、顶叶 、枕叶、颞叶 和岛叶 5叶
中央沟
额叶
顶叶
顶枕沟
外侧沟
颞叶
枕叶 枕前切迹
额叶
顶叶
岛叶 颞叶
枕叶
半球上外侧面
额叶: 中央前沟 中央前回 额上沟 额下沟 额上回 额中回 额下回
躯体感觉中枢
位置:中央后回、 中央旁小叶后部
功能:接受丘脑腹后核传来 的对侧半身的痛、温、触、 压以及位置觉和运动觉
人体解剖生理学11第五章 第3节 间脑、小脑和端脑的形态结构
四、脑、脊髓被膜
(由外向内):
硬膜:
硬脑膜:大脑镰、
小脑幕
硬脊膜:
蛛网膜:蛛网膜颗粒 软膜: 脉络丛
五、脑的血液供应
1.动脉来源: (1)椎动脉 (2)颈内动脉 2.动脉分布特点: (1)在脑的腹面形成大脑动脉环(WILLIS 环) (2)大脑的动脉分为皮质支和中央支,分别分布于皮质 和髓质。 3.脑的静脉: 脑的静脉不与动脉伴行,可分为浅深两种。浅静脉位于 脑的表面,收集皮质和皮质下白质的静脉血,深部静脉 收集大脑深部的静脉血。深浅静脉均注入附近的硬脑膜 静脉窦。由静脉窦汇入颈内静脉出颅。
蛛网膜下腔
蛛网膜颗粒 上矢状窦 中央管
脉络丛:软脑膜及其 血管被室管膜包绕, 突入脑室形成脉络丛, 具有分泌脑脊液的功 能。 蛛网膜颗粒:蛛网膜 突入上矢状窦形成的 结构,可将脑脊液汇 入上矢状窦。
脑屏障
1.血-脑屏障: 由脑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基膜和神经胶质细胞构成。 2.血-脑脊液屏障:脉络丛 内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基膜和脉络丛上皮(室管 膜上皮)。 3.脑脊液-脑屏障:由室管 膜上皮、神经胶质细胞构 成。
大脑前动脉
前交通支 大脑中动脉 颈内动脉
后交通支
大脑后 动脉
椎动脉
大脑中动脉
大脑前动脉
大脑后动脉
小结脑的血液供应
1.动脉来源: (1)椎动脉 (2)颈内动脉 2.动脉分布特点: (1)在脑的腹面形成大脑动脉环(WILLIS 环) (2)大脑的动脉分为皮质支和中央支,分别分布于皮质 和髓质。 3.脑的静脉: 脑的静脉不与动脉伴行,可分为浅深两种。浅静脉位于 脑的表面,收集皮质和皮质下白质的静脉血,深部静脉 收集大脑深部的静脉血。深浅静脉均注入附近的硬脑膜 静脉窦。由静脉窦汇入颈内静脉出颅。
13脑干、间脑、小脑
三叉神 经运动 核
出脑 三叉神经 轴突 运动根
下颌神经 的特殊内 脏运动纤 维
咀嚼肌、二腹肌 前腹、下颌舌骨 肌、腭帆张肌、 鼓膜张肌
• Facial nucleus 面神经核
面神 经核
面神 经膝
出脑 面神经 轴突 的特殊 内脏运 动纤维
面肌、颈阔 肌、镫骨肌、 二腹肌后腹、 茎突舌骨肌
疑核 上1/3
舌咽神经 下神经节 迷走神经 下神经节 舌咽神 经下神 经节 迷走神经 下神经节
迷走神经的初 级味觉纤维
舌咽神经的 初级一般内 脏感觉纤维 迷走神经的 初级一般内 脏感觉纤维
孤束核 下部的 心— 呼 吸核
颈、胸、腹部器 官内脏感受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般躯体感觉核: 包括三叉神经中 脑核、三叉神经 脑桥核、三叉神 经脊束核,后两 者接受来自三叉 神经、面神经、 舌咽神经和迷走 神经的初级感觉 纤维的终止,传 导的头面部皮肤 及口、鼻腔粘膜、 外耳道和耳廓皮 肤的痛温触压觉, 相当于脊髓后角 Ⅰ~Ⅵ层。
colliculi、下丘
第四脑室的位置、顶、底及交通
位置 : 延髓、脑桥和小 脑之间 顶朝向小脑, 前部为小脑上脚
superior cerebellar
大脑解剖图谱
二、颈内动脉
1、后交通动脉 2、脉络膜前动脉 3、大脑前动脉 4、大脑中动脉
大脑前动脉
• 眶动脉:额叶眶回内侧部,嗅球,嗅束。 • 额极动脉:额叶前部内侧面。 • 胼胝缘动脉:额上回,扣带回,旁中央
小叶。 • 胼胝周动脉:中央旁叶,楔前叶。
1. 皮质支 2. 髓质支
大脑中动脉
皮质支
1. 眶额动脉:1~3支,行向前上, 6. 角回动脉:全为单支,发出后
硬膜窦
9. 海绵窦 10. 环状窦 11. 岩下窦 12. 蝶顶窦 13. 岩鳞窦(可有)
椎动脉 颈内动脉
脑动脉
一、椎动脉
1、脊髓前动脉 2、脊髓后动脉 3、延髓支
(起至椎动脉)
4、小脑下后动脉 5、桥脑支 6、小脑下前动脉 7、小脑上动脉 8、大脑后动脉 (起至基底动脉)
大脑后动脉
• 颞前动脉 • 颞后动脉 • 距状动脉 • 顶枕动脉
– 包含垂直部(部位于岛叶与额、颞叶之间)和水平部 (位于颞叶与额、顶叶之间)
– 可见明显流空血管影(大脑中动脉主要分支) – 颞叶外侧面(由上而下):颞上回(听觉皮层)、颞
中回和颞下回 – 颞叶内侧面:海马结构(海马及齿状回等)和海马旁
回等
正常解剖 区分端脑各叶的主要沟和裂
• 半球纵裂:将大脑半球分为两侧半球,与 位于中线的鞍上池和四叠体池相延续
额下回 – 两额叶内侧:大脑纵裂
正常解剖 区分端脑各叶的主要沟和裂
• 顶枕沟:将顶叶和枕叶分开
– 前上方:顶叶 – 后下方:枕叶 – 枕叶内侧面为距状沟(自顶枕沟向枕极延伸):
视觉皮层分布于距状沟两侧 – 楔叶:顶枕沟与距状沟之间的部分
正常解剖 区分端脑各叶的主要沟和裂
• 外侧裂:位于两侧大脑半球的外侧面,将额叶、 顶叶和颞叶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