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凉南国之秋

合集下载

《故都的秋》学案及随堂自测

《故都的秋》学案及随堂自测

《故都的秋》学案及随堂自测课型:新授学习札记〖学习目标及要求〗:学习目标:进行欣赏性阅读,体味本文紧扣“清”“静”“悲凉”着笔。

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浑然一体的写法。

尝试研究性学习,实施教学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习散文的写法,以及掌握散文的阅读鉴赏技巧。

重点难点:尝试研究性学习,实施教学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浑然一体的写法。

高考要求:能够进行重点词语的积累,同时能够掌握阅读的技巧与方法。

体现的思想方法:注重基础知识的夯实。

知识体系的建构:现代文知识体系的建构。

〖讲学过程〗:一、预习反馈:二、探究精讲:大千世界,山川草木本无情,但是,由于文人墨客睹物思人,寓情于景,于是,便“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于是,便产生“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凄美。

这种情景交融、物我合一是许多散文大家所追求的意境,不少散文正是达到了极致而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今天,我们来赏析一篇这样一篇美文――《故都的秋》。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郁达夫。

看标题,指出中心语是什么?本文的写作重点是什么?秋。

|故都特有的秋色。

快速阅读全文,明确故都的秋有何特色?这些特色的描写集中在哪些段落?段。

“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是文眼,概括了故都秋的特色。

|3至11段是集中描写特色的段落。

找同学朗读,附带任务:1、圈出文中呈现色彩的词语。

2、标出文中传递声音的事物的名称。

请大家随朗诵者一道去神游故都,观秋色,闻秋声,品秋味。

诵读。

请说出呈现出色彩的词语。

芦花、柳影、夜月、青天、蓝朵、落蕊、枣子|还有“青布单衣”由物及人,视野更开阔,找得好。

|我们来看这些呈现色彩,从色彩的冷暖看,这些色彩多属于――冷色。

故都的秋集中了黑白蓝灰等多种冷色调。

那么,这种色调会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冷清,孤独。

故都的秋色是这样的冷清,故都的秋声呢?鸽飞声、蝉声、风雨声、问答声……|“息列索落应是风雨交加,如果没有风,那么雨就会“润物细无声”|还有清扫落蕊的声音让我们集中听听作者笔下的秋蝉的鸣叫,看看会引起怎样的感受?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蝉多是哀怨、忧伤、忧愁的象征,如《雨霖铃》中的起句便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那凄切的寒蝉已令人柔肠寸断,蝉声更令人备感冷清。

《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郁达夫(1896---1945)一、引入新课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

从古到今,关于“秋” 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

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

在这其中有的描写秋天的萧杀和凄凉,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 有的刻画了秋天。

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

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

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

《前门情思大碗茶》(录音)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也是写北京的散文,不过,它写的不是北京的冰糖葫芦,也不是北京的大碗茶,而是北京的秋。

大家知道,北京现在是我们国家的首都,历史上也曾是几个朝代的都城,但是,在郁达夫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北京已经不是任何朝代的都城,也不叫北京,而是叫北平,因此,郁达夫把它叫做故都。

点缀(zhuì)平仄(za )混沌(dùn )馄饨(t ún)廿四桥(ni àn)落蕊(ru ǐ )一椽(chu án)槐树(huái )潭柘(Zha)寺着单衣(zhuó)萧条(xi āo )三、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1945) ,原名郁文,浙江省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郁达夫三岁丧父,17 岁随长兄赴日留学,十年的异国生活,在日本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但也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代表作《沉沦》就表现了受压迫的留学生的苦闷与彷徨。

1922 年日本留学归来后,与郭沫若等组织“创造社” 。

1930年参加左翼作家联盟。

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宣传抗日。

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苏门答腊。

1952年被追认为烈士。

在个人的性格方面, 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追求上,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文学” 。

高中语文必修2《故都的秋》课文解读(2)

高中语文必修2《故都的秋》课文解读(2)

高中语文必修2《故都的秋》课文解读(2)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

第一①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

(①第一:这里是“最好的”之意。

)像橄榄又象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Days①。

(①GoldenDays:黄金般的日子。

)[这是作者向我们展示的第五幅故都秋景图:金秋红枣。

枣子由淡绿到微黄再到红,以枣子颜色的变化,来写季节特征,来表现这“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Days(黄金般的日子)”。

读到这里,我们自然地会提出一个问题: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对色彩的选配是颇具匠心的。

我们读前面的文字,发现作者选用的大多是一些“冷色”,如青、蓝、灰、白等等,以此来显示秋的清、静和悲凉。

但在这里,作者却突然改用暖色,用绿、黄、红等,这不是破坏了秋的色彩的协调和统一,冲淡了故都秋特有的清、静和悲凉的风味和神韵?其实,作者写金色之秋,正是为了更好地反衬悲凉之秋。

如王国维所说:“乐景写哀,更见其哀。

”秋天是枣子、柿子、葡萄成熟的季节;同样,对于人来说,生命的秋天也应该是收获的季节。

但是,如果秋天来了,你却一无所有,面对硕果累累的金色之秋,难道不倍感落寞人生的悲凉?须知,秋天一过,“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人生不也如此?秋天一过,等待的便只有衰老和死亡!也许基于这个原因,人才有悲秋之叹,作者才有下面的一大段“秋士”之悲的议论。

]第二部分叙秋,依次描写了秋晨破屋、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桥头、金秋红枣等五种景观,表现“故都的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通用14篇)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通用14篇)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通用14篇)《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1教学创意《故都的秋》是一篇抒情散文。

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学作品载负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双重情感交流。

连年内战的中国,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留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

作者”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遁世离群,浪迹山水的生活排遣不了他心中忧国忧民的苦闷,作者的主观感情与故都的秋景有机地融为一体,”清、静、悲凉”既是景物的特征又是作者当时心境的绝好写照。

因此,本设计的意图就在于,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故都的秋》激发学生探寻作者附着于景物之中的特殊情感体验,通过唤醒学生的生活感悟,去发现、领悟散文的魅力同时让学生掌握散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格境界。

教学目标1.培养朗诵能力。

2.掌握散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品味语言、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朗诵课文,体会感情。

2.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朗诵课文,体会感情。

2.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思路本设计主要采取导学自主课堂教学模式,由相关的三个环节组成:1、披文入情,沿波讨源;2、感同身受,渐入佳境;3、纵观全局,探索主题;通过学生讨论、合作、争辩的形式完成教学任务。

预习要求1.读标题,读课文,读注释。

2.朗读课文。

3.体会课文层次,体会课文大意,体会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时间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

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

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的景象,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

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

南国之秋的诗句

南国之秋的诗句

南国之秋的诗句**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一、衍生注释: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

新雨:刚下过的雨。

晚来秋:傍晚的天气像秋天一样凉爽。

浣女:洗衣服的姑娘。

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

二、赏析:这首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

“空山新雨后”,一下子把人带入一个清新宁静的世界。

明月照在松间,清泉在石上流淌,画面感十足。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通过声音和动态,展现出生活的气息。

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三、作者介绍:王维,字摩诘,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他的诗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深远。

王维精通诗、书、画、音乐等,被后世称为“诗佛”。

四、运用片段:“哇,你看这景色,简直就跟王维诗里写的一样。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这空气多清新呀!咱们就像走进了一幅画里。

走在山间小路上,感受着这份宁静,心情那叫一个舒畅。

要是能一直待在这儿该多好呀!”**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一、衍生注释:石径:石子铺成的小路。

斜:为倾斜的意思。

坐:因为。

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

二、赏析:这首诗描绘了秋日山行所见的景色。

诗人沿着弯曲的石径登上寒山,在白云缭绕之处看到了人家。

最后两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把枫叶的美丽描写得淋漓尽致。

通过与二月花的对比,突出了霜叶的鲜艳和美丽。

三、作者介绍: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

他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风格豪健俊爽。

四、运用片段:“嘿,你瞧这山上的枫叶,红得像火一样。

这不就是杜牧诗里说的‘霜叶红于二月花’嘛!这颜色也太好看了吧。

咱们赶紧拍几张照片,这么美的景色可不能错过。

这枫叶可比春天的花还美呢,你说是不是?”**刘禹锡《秋词二首·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
形:故都的自然风物(五幅秋景图) 神:淡淡的忧愁、孤独的落寞、深深的眷 恋之情。 结合点:清、静、悲凉。
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 ,在小院中 每座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朵 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 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 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 答声中。 作者如此淋漓尽致地绘秋景、谱秋 声、摄秋实,真实地表达了他对故 都的热爱之情。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江南的秋:慢、润、淡 清晨静观 秋槐落蕊 观秋色:清 听秋声:静 品秋味:悲凉
向往
故 都 的 秋
记叙 分写 (3—11段) 议论 总写 (12—13段)
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 秋日胜果 人皆感秋
品味
中国文人尤甚
非到北方不可
赞美
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北国之秋:色彩浓,回味永
2018/3/8
• 有人认为作者是“颂秋” 的,也有人认为作者是 “悲秋”的,你认同哪种 观点?
8.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这种追求 是否意味着消极和颓废? (1)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的眷恋之情和对故都的 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 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全文是作者对故都的秋 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2)不。文中歌颂了秋果旺盛的生命力,可以证明作 者并非消极。第12段说明到秋天产生深沉、幽远、严厉、萧 索的感触是人类共有的心理,所以并不消极。
云散雨霁谁点缀,桥头斜影叹秋凉。 在闲话秋雨图中,作者特意加入 了雨中“都市闲人”的对话,其用意何在?
佳日秋果图
2018/3/8
树秋天之奇观:
淡绿淡黄的颜色 成熟至八九分 清秋佳日
2018/3/8
2018/3/8
老北京的枣树

故都的秋——郁达夫-赏析

故都的秋——郁达夫-赏析

【作品原文】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辍。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PPT课文电子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PPT课文电子课件

秋是描写的内容
故都 的秋
题目暗含着自然景 观与人文景观相融 合的一种境界
文章的文眼
“可是啊,北国的秋, 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的悲凉。”
故都秋景图
秋景小院
秋槐落蕊
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
秋果奇景
文章的结构
1-2 总写对北国之秋、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
3-11 分写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部分写故 都之秋,赞美北国之秋;

议论: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能引起
深沉、幽远、严厉、萧瑟的感触。
第三部分:总括
(13-14自然段)
• ①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 • ②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念之情。 • ——抒发了赞美、眷念故都自然风
物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
思考题
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神的结合点 是什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
描写秋天的诗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柳永《雨霖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你还能想到哪些诗句?
作者介绍
郁 达 夫 1896-1945
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 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
本文的“神”: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
秋雨图:灰沉沉的天底、凉风、闲人 互答、一层秋雨一层凉 分析:
北国清秋之雨忽去忽来,都市闲人互
本文的“神”: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
秋果图:枣子、淡绿微黄、清秋佳日
分析:
秋的全盛时期不在果实成熟红透,却 在将熟未熟的青涩日子。可见作者对故都
7、作者为什么不选取色彩绚丽 的景物,只选取表现“清,静、悲 凉”的景物来描写呢?

故都的秋1(3)

故都的秋1(3)

本课小结
(1)品味了郁达夫眼中和心中的故都的秋的清、静、悲 凉,感悟了作者深沉的民族感情。 (2)了解了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作 技巧。 (3)体会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和严谨的结构。 (4)学习了鉴赏写景散文的方法:①展开想象进入意境 ,把握情与景的关系,尤其注意品味景物所含的主观 色彩。②结合作者个人生活经历和气质,体验作者情 感。
文章结构
▪ 第一部分(1、2):写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 的特点并做对比,表达对北国秋的感受和向 往。
▪ 第二部分(3-12):按照北国之秋的特点, 逐一描绘故都清秋的景色。
▪ 第三部分(13、14):再次对南北之秋进行 对比,进一步表达了对北国秋的赞美和眷恋 之情。
(探究第一部分) 北国的秋与南国的秋有什么特点?
破壁腰 —— 残破

静对牵牛花的蓝朵
秋草
思考与探讨
说到牵牛花,我以为蓝色或白色为佳, 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 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 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蓝色、白色——冷色 疏疏落落、尖细且长
孤寂、悲凉的情怀
品秋味
一椽破屋 —— 衰败 沧桑感 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 —— 清爽
检查预习
郁达夫, 原名 郁,文字 ,浙达江夫富
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
人。1921年6月,与郭沫若等人在东京酝
酿成立了新文学团体“
创,造代表社作
品《 》《沉沦
》和《薄
奠》、《春迟风桂沉花醉》的等晚,上1930年3月,中国
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

从1921年至1933年,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
秋蝉残鸣图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故都的秋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故都的秋
1-2段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南国之秋:慢、润、淡
解读秋景:
为了体现故都的秋味,作 者描绘了几幅秋景? 分别给每幅秋景图命名
破屋秋色图
本图里描写了哪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 从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品秋味 画面中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
特点的?
一椽破屋 —— 衰败 沧桑感
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 —— 清爽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静谧 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破壁腰 —— 残破 静对牵讨
说到牵牛花,我以为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 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 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 陪衬。
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蓝色、白色——冷色 疏疏落落、尖细且长
秋槐落蕊图
思考与探讨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只能感出一 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作者为什么不写秋槐的高大挺拔,只写其落蕊?
写落蕊,描绘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给人一 种寂静无人,作者独自徘徊的遐想。只有与自然 交融,方能流露出内心深处的那份“流水落花春 去也”,“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的寂寞、凄凉情 怀。
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
都的秋》。
识记字音
●混混沌沌( d)ùn 潭柘寺( )zhè ●槐树( huá)i 扫帚( sào zho)u ●落蕊( ruǐ) 一椽破屋( c)huán ●廿四桥( ni)àn 蟋蟀( xī sh)uài ●嘶叫( sī) ●平平仄仄( z)è 普陀寺( )tuó ●譬如( pì)颓废( t)uí鲈鱼( )Lú
和平时有所移易;总之是懒得动。”(《住所的话》)在这二
三年间,郁达夫的确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
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

《故都的秋》优秀教案

《故都的秋》优秀教案

《故都的秋》优秀教案《故都的秋》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2、让学生领会文章以情驭作文吧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3、让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不满现实而又找不到出路的苦闷心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不满现实而又找不到出路的苦闷心情。

教法:讲授法诵读法学法:品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具:多媒体教学设计:一、导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豪迈壮丽……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音;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颜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状。

共同走进《故都的秋》体会秋味。

二、解题故都的秋:秋点出描写的内容,故都表现表明描写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

因此题目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三、知人论世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代表作: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散文名作有《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怀鲁迅》等。

郁达夫1922年和郭沫若、陈方武等人组织了创造社。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且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来流亡到苏门答腊。

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1933年到1936年作者受白色恐怖的威胁,从上海迁居杭州,在那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到处游山玩水,以排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导致的寂寞,并写下了许多优秀的游记。

1934年7月他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感受到了故都的“秋味”,并且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学习这篇文章我们要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并且认识作者渗透在作品当中的思想感情。

四、鉴赏分析(听录音、老师范读、学生齐读)(一)易错字词驯鸽落蕊椭圆平仄颓废歧韵(二)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秋天的特征(三)文本解读(用分组诵读法)课文共14个自然段,分为总起、分写、总括三个部分。

《故都的秋》PPT演示课件

《故都的秋》PPT演示课件
• ①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 第一晚谁会扛不住最先哭泣,最有权威的老犯人阿瑞看他白白净净,瘦瘦弱弱的样子,押了他两盒烟的赌注,第一次就让阿瑞输了赌
注。因为长得帅气,在狱中他还经常被有姐妹花之称的同性恋犯人骚扰。因为他懂得法律,金融知识,一个偶然的机会替其中一位狱 兵按排了免税的一笔遗产,从此成为众多士兵偷税漏税的免费会计师;因为出色的才干,他最终被监狱长相中,替他打断了姐妹花的 腿,再也不能骚扰他,并提拔他到图书馆工作,实际上则成为监狱长的免费的会计师,替他安排他收入,尽量免税,并将非法所得通
• ——抒发了赞美、眷念故都自然风 定是很了不起的,读了赵玉平老师著的《向诸葛亮借智慧》一书,蜀汉宰相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就是一位充满智慧的人,他的治国理
家育人之道影响着历朝历代的贤能人士,他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人生态度净化了多少浮躁的心,他的慧眼识才选才 用才策略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物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 整部片子比较压抑,可能因为是讲述在监狱里发生的事情吧,但看完后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那样的荡气回肠,那样的震憾人心!一
1、了解文章“景”与“情”和谐 ,外面没有了亲人,没有了朋友,这一切他都不习惯,最后,他选择自杀,结束掉已经获得自由的身体,连同已经被体制化了失去自
由的内心!这件事对安迪和阿瑞都是一个不小的震憾!失去身体的自由并不可怕,可怕的这样的体制,让心也没有了希望,没有了欲 望,到最后就会彻底的绝望!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监狱中,安迪还带了一个学生,一个年轻人,从不识字开始,一点一点的教他, 直到他完成高考所有的课程,在一次闲聊中,他告诉,说曾经在另一个监狱里,听一位火爆脾气的老犯人聊起过,说他此生最得意的
思考题
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神的结合点 是什么?

《故都的秋》(用)

《故都的秋》(用)

a·陈益夫
119
2002200//55//33
a·陈益夫
秋 槐 落 蕊 图 图
220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 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 感觉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写落蕊,描绘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 寂静无人,独自徘徊,只有与自然交融; 给人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寂寞、凄 凉感觉,也流露了眷恋古都之秋的情怀。
▪ (一) 观秋色
▪ 你找到了哪些表现秋天色彩的词语?这些色彩的描
写,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 青天(蓝绿)蓝朵(蓝色)秋草(黄色)
▪ 落蕊(灰白)树影(暗灰)灰土(灰色)
▪ 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
▪ 主要是冷色。蓝色,宁静、深远;白色,素雅、
纯静。它们与高阔的蓝天形成了和谐的秋的基调,给 人的感觉是清凉疏朗的。
解读秋景
3、为了体现故都的秋味,作者描 绘了几幅图景,来表现故都的秋的特 点?
我的解读
用四字短语概括作者描绘的故都 秋景图。(要求能够概括画面主要内 容,尽量使用原文中的文字。)
故都秋景图
秋花图(秋晨小院图) 秋槐图(秋槐落蕊图) 秋蝉图(秋蝉残鸣图) 秋雨图(秋雨话凉图) 秋果图(秋果奇景图)
秋蝉衰鸣,
霜枣冷雨明虾, 破璧屋角浓茶,
漏光鸽声碧天。 秋草蓝朵残垣, 槐蕊铺地,
槐叶萧索万家。 故都秋发,
落寞人在故都。
他乡人怎忘家。
一 番 心 境 就 是 一 篇 散 文
一 点 秋 意 就 是 一 番 心 境
一 片 落 叶 就 是 一 个 季 节
故都的秋,像一首诗,深沉而又含蓄 故都的秋,像一幅画,美丽而又落寞 故都的秋,像一支歌,忧伤而又苍凉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优秀说课稿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优秀说课稿

《故都的秋》优秀说课稿各位评委:上午好!今天,我要说的课题是写景抒情散文《故都的秋》。

下面,我按高中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说课部分的程序把我备课的思路和设计,一一展开解说。

一、教材分析1、单元教学要求我所说的篇目是《故都的秋》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向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领悟文中的哲理。

引导学生能通过文章精巧、绵密的构思,深入品味文中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语言。

在欣赏语言的过程中,使学生从文章的“景语”里,品读出作家笔下“景”的独特之美,进而品读出作家的独特心境,品读出作家蕴含于文中的独特的情与理,从而达到通过品味语言来循序渐进地感知,体会作者的情态与志趣的赏析目的。

在鉴赏阅读中,既要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也要辅之以抽象思维,更要注意学生美感思维的激发。

2、文章特点《故都的秋》系郁达夫在对故都北平的秋景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的作品,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

古往今来,对于“秋”,或讴歌,或诅咒;或因它而寓之于意,或借它而寄之以情。

时有古今,地有南北,意有厚薄,于是“秋”也就显示不同的姿、色、声、味。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通过独特的表现手法,表现出了“秋”独特的风姿,独特的色彩,独特的音响,独特的韵味,独特的意境。

《故都的秋》中的“秋”是这样的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这“清”“静”“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

这种“清、静、悲凉”正是故都秋的特色,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东西,因为这色彩本身就是一种美。

一片飘零的槐叶能打动情意,几声秋虫的哀鸣更足以牵动心魄,这种深远的忧思和孤独者的冷落之感,正是郁达夫当时的心境。

由于在客观事物的描绘中融入了作家的情绪,自然要觉得落寞和悲凉,和故都北平一样,作者的感情也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秋意。

郁达夫用他的情感绘出了一幅细腻深沉的主观意境图,它构成了文章的骨架。

读者可在对秋色、秋味、秋的意境和秋的姿态的体味中,感受作品美的力量。

故都的秋(文言版)

故都的秋(文言版)

故都的秋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是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训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道了牵牛花。

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象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象样。

《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

岂有文章传海内, 欲将沉醉换悲凉。 — 郁达夫
故都的秋
课题释义
故都的秋
题目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 文景1-2):
总写对北国之秋、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
(3-1 2 ):
分写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部分写故都之秋, 赞美北国之秋。
(1 3 -1 4 ):
总括全文,强调南国之秋不及北国之秋。
秋雨话凉
秋果奇景


秋秋
果 奇

蝉 残

晨 小

景雨鸣槐院 五



凉蕊
故都的秋色
可是啊,北国的秋,特别地 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文眼
对比与衬托的区别
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或同 一事物的两面互相比照,以共同表 现某种思想。
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 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 的,两者主次分明。
王勃《滕王阁序》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大千世界,山川草木本无情,但是由于文 人墨客把自己的感情富于其中,于是便有了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于是便产生了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凄美。这 种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意境正是历代文学家 所追求的,不少散文正是因为如此而脍炙人口、 广为流传。今天,我们来欣赏这样一篇情景交 融的美文——《故都的秋》。
这一“啼”一“嘶”不禁让我们 联想到“杜鹃啼血猿哀鸣”这样 的诗句,给人以悲凉感。
秋雨淋人人知秋:
境境 的的 悲宁 凉静
、 情 和
秋雨话凉: 灰沉沉的天底下
息列索落的雨声 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 一阵冷风 都市闲人着装举止、 神情声调
(清、静、悲凉)
秋 果 奇 景

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

补: 郁达夫是个典型的伤感文人, 从小失去父亲,体验了生活的艰辛, 养成忧郁、沉寂的性格;成年后呢? 又到日本去留学,饱受异族的歧视与 凌辱,更增添苦闷、消沉的心理,所 以他的文风有一种伤感的、灰冷的调 子。再加上本文写于1934年,九· 一 八事变之后,北平将遭到日寇践踏, 在这个时候,郁达夫正是怀着最后看 一眼故都的秋色的心情重游故地的。 就象一件心爱之物,传家瑰宝,
品味词句:
在这些景况的描写中,哪些地方突出了“清” 哪些地方突出了“静”、哪些地方突出了“悲凉”?
明确:写秋院----“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境的 宁静);“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 牵牛花”(这是心的宁静)。“一椽破屋”、“破壁腰”(境的悲 凉。) 写秋槐----“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 一点点极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是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 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 寞。” (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心的悲凉。)
写作背景
此文写作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 乱,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 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 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 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 客观色彩 主观色彩 故都的秋色 秋中有情的眷恋 个人的心情 情中有秋的落寞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
槐树落蕊
无声无息的槐蕊夜里 悄然而落,早晨起来, 花铺满地,脚踏落花, 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 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 微细极柔和的触觉。 —— 传达一种微妙的难 以名状的情绪,作者的
孤独、落寞和伤感情怀
“细腻”“清 闲”“落寞”

南国之秋散文

南国之秋散文

南国之秋散文南国之秋散文篇一:南国之秋我总是期待着南国之秋……我是江南人,但我也同样期待南国之秋,南国的秋天,我几乎年年都可以碰见。

那是一个个下着雨的日子,早晨睡到自然醒,打开窗雨的独特气息总是夹杂着风,进入我的鼻孔,所有的睡意全部被卷走。

然而我总喜欢坐在自己小小的书房里,点起一炉香,看着那丝烟线,袅袅地,笔直地上升,好像我的呼吸搅不出一丝波澜似的,平静缓缓地、悄悄地爬上心头。

书与茶,我自认为是此刻最好的伴侣,从书架上抽出一本林清玄的书,泡一壶浓醇清香的茶,那淡淡的茶香,抿一小口,总给人无限情思,仿佛在字里行间中领略出生命的真谛。

田蟹自然固不可少,我继承了父亲爱吃蟹的天性。

每当秋日的傍晚,我们总是搬出一张桌子,置于窗边,桌上总有三四只极为肥美的田蟹。

我与父亲总爱一边剥蟹壳,一边吃着蟹肉,一边沾着酱醋,一边谈天论地。

每当说到激动处,总少不了拍案而起,拍手叫绝,亦或痛心疾首。

每每想起,既觉得可笑,又觉得温馨。

此乃南国之秋也。

篇二:南国之秋南国萧萧,千里叶落,万里枝残。

南国的秋,总是在北风初起,大雾迷蒙的时候来了,萧瑟、绚烂、静美、漫山遍红,枯枝轻绕,知了也睡了,叶子也落了,可谓满地黄叶堆积了。

(优秀作文大全 )在北国,高远的天空中排开“人”字雁阵,拍动翅膀飘飘南飞,日夜兼程,那种悲凉之气使人心旌摇动,为宋玉“若在远行,登山临水送将归”的喟叹而意夺神骇。

在南国,桂树把花挑上墙头,绿叶衬起金黄无数,粉粉团团的宛若盛装的小姑娘,轻轻款款的好一番温存可人,这其中独有桂林为最,“尘世何曾识桂林,花仙夜入广寒深,移将天上众香国,寄在梢头一粟金”,宋人杨万里的诗道出了千百年来文人对桂林的感情,沐着甜丝丝的花香,顶着晴朗朗的天空信步行,香风熏得人欲醉,步履也趔趄起来。

在古人的认知里,秋是寂寥的,萧瑟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借秋的寂寥表达了他四处飘零,老病孤愁的悲情;然而却也有赞秋之乐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则是说秋胜春朝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远千里
愿付出生命
眷恋、热爱、痴迷
解读秋景: 为了体现故都的秋味, 作者描绘了几幅秋景? 分别给每幅秋景图命名
小院秋景图
本图里描写了哪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
一椽破屋 —— 衰败 沧桑感
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 —— 清爽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静谧 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悠闲 破壁腰 —— 残破 静对牵牛花的蓝朵—— 清闲 落寞
蓝色、白色——冷色 疏疏落落、尖细且长 孤寂、落寞的情怀
秋槐落蕊图
思考与探讨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只能感 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作者为什么不写秋槐的高大挺拔,只写其 落蕊? 写落蕊,描绘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给 人一种寂静无人,作者独自徘徊的遐想。只 有与自然交融,方能流露出内心深处的那份 “流水落花春去也”,“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的寂寞、凄凉情怀。
秋草—— 萧索
从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情感:所描绘的景物无一不显示出环境清 幽、萧瑟,透露出作者悠闲中的孤寂、落寞。 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写出了观赏景物时 的心态、动作,表现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 爱之情。
思考与探讨
说到牵牛花,我以为蓝色或白色为佳, 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 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 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思考与探讨
作者笔下的“秋雨图”有何特点?
写了灰沉沉的天底、凉风、急雨,一句 一景,写出了北国清秋之雨忽来忽去的情 景。云的景象、雨的阵势,活灵活现。 在“秋雨图”里加入“都市闲人”有怎样的作 用?
这里的“都市闲人”指的是平民,他们的形象 更具故都的地方特点,这样悠然闲适的互答,更 能感悟生活的淡泊,也流露出了作者对“都市闲 人”过着那样无忧无虑的生活的向往之情。
整体感知:
1、“故都的秋”具有 什么特点? 2、郁达夫先生对北平 的秋天是什么情感?
整体感知
秋天,无论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 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 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 里,要从杭州赶到青岛,又从青岛赶 上北平的理由,只不过是想饱尝一尝 这秋,故都的秋味。秋天,这北国的 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 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 的零头。
郁文
• 郁达夫的创作风格独特,成就卓著,尤以小说 和散文著称,影响广泛。其中以短篇小说《沉 沦》、《春风沉醉的晚上》、 《薄奠》、《迟 桂花》,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 子》和《出奔》等最为著名。小说多以失意落 魄的青年知识分子作为描写对象,往往大胆地 进行自我暴露,富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笔 调洒脱自然,语言清新优美,具有强烈的主观 抒情色彩。他的散文直抒胸臆,毫无隐饰地表 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 苦闷心情,写得清新秀丽,富有气势和神韵, 与他的小说一样,具有直率,热情、明丽、酣 畅的风格。有 《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 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 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的情景?让我们 一起来欣赏他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
故 都 的 秋
郁达夫
地点
内容
故都的秋
写景抒情散文
郁达夫
检查预习
1、郁达夫, 原名
,字 达夫 , 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 家、诗人。1921年6月,与郭沫若等人在 创造社 ”, 东京酝酿成立了新文学团体“ 代表作品《 沉沦 》《 春风沉醉的晚上 》 和《薄奠》、《迟桂花》等,1930年3月,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
作者为什么不写果子成熟时,而写“淡 绿微黄”的将熟未熟的秋果景色?
“淡绿微黄”所呈现 出的是一种清、静的淡 色,它与作者对故都的 秋的清、静、悲凉的独 特情感体验相一致的, 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从作者笔下故都的秋景中,你看到 了秋在何处吗?
秋,在小院中低矮的破屋内外; 秋,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 秋,在秋蝉的每一声残叫里; 秋,在秋雨的每一个雨滴里; 秋,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 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 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 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 些深沉的地方。
文中“这些深沉的地方”,指的是什么?
秋天给人的那种既细腻又清闲且有些落寞的 情感体验。
秋蝉残鸣图
思考与探讨
写秋蝉的目的何在? 几声秋蝉的哀鸣足以 牵动作者心魂,渲染了 故都之秋寂廖、悲凉的 气氛。此处以动衬静, 令人顿生“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之感,加 “浓”了秋味。
秋日胜果图
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 显出淡绿微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 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 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 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 Golden Days”。
思考与探讨
秋雨话凉图
那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 雨来。一层雨过,云渐渐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 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 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 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唉,天可真凉了-----”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 凉了!”
让我们走进秋天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太平御览》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 《登高》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碧云天,黄叶地,
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天净沙 ·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识记字音
混混沌沌( dùn) 潭柘寺(zhè ) sà o zhou ) huái ) 扫帚( 槐树( 落蕊(ruǐ ) 一椽破屋(chuán ) xī shuài ) 廿四桥(niàn ) 蟋蟀( 嘶叫( sī ) 房檩(lǐn ) 平平仄仄(zè ) 普陀寺(tuó ) tuí )鲈鱼(Lú ) 譬如( pì )颓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