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重点

合集下载

马原重点

马原重点

(一)矛盾的同一性:ⅰ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互相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区别.①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②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Ⅱ、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相互联结①同一之中有斗争,同一性不能离开斗争性而存在.②斗争之中有同一,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 ⅱ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是事物存在的前提;矛盾双方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得到发展;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斗争性促使矛盾双方的力量消长,推动事物不断地量变;矛盾的斗争性引起矛盾双方的转化,推动事物发生质变; ⅲ矛盾双方既同一又斗争,推动事物不断发展;生命运动的发展和进化,是同化和异化,遗传和变异既斗争又统一的矛盾斗争.(二)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事事有矛盾,矛盾无处不在;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时时有矛盾,矛盾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各有其特点.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1)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区别.(2)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依存.(3)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现的外在规定性.1、事物是质和量的统一:认识质是基础、是前提,认识量是深化、是精确化.2、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排列组合上的变化.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事物变为他事物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四)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显示了事物自我发展的辩证性质,是真正的、自然的、历史的和辩证的否定,是在更高阶段上重新达到原来的出发点的否定 ??马克思)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方法论意义:1、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对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 马克思) ;2、坚持否定之否定规律,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正确对待前进与曲折.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要充满必胜的信心;要准备走曲折的路,有克服各种困难的精神准备;坚持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还要反对循环论和直线论两种错误观点.(五)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具有指导人们在实践中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作用表现:使实践具有目的性、计划性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具有指导人们在实践中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作用A表现:使实践具有目的性、计划性;认识:能动创造性使物质变精神;指导实践,使精神变物质;能动调控人体生理机能,实现途径→社会实践B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⑴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唯物主义.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辩证法.⑵而无论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反作用于物质,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只能在实践中发生,在实践中实现.C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性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键2、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3、方法论意义:坚持二者的辩证统一,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从现实条件出发,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D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六)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真理(这是真理的唯物论),从真理的辩证法看:真理即有绝对性-﹥二者的辩证关系﹤-真理又有相对性A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无条件性、无限性.从真理的客观性看: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这一点是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承认了绝对真理.从真理的可知性看: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承认了绝对真理.真理的相对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从真理性认识的广度看: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任何真理由于受到人类实践水平和范围以及认识能力的限制,它只能是对无限的物质世界某一阶段、某一方面、某一层次的认识,因而是有限的.从真理性认识的深度看: 真理反映的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由于条件的限制,任何真理对认识对象的反映是相对正确的,即在认识的深度上、精确度上都是有限的、或者是近似的.B真理绝对性和真理相对性的辩证关系:第一,二者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第二,二者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⑴绝对性和相对性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个方面,从“静态”上看,任何客观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从“动态”上看,任何真理都是由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又都表现为一个过程.⑵我们必须反对割裂二者辩证关系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⑶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是同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辩证统一. C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表现为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辩证统一,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辩证统一决定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思维的至上性(指人的认识思维能力的无限性和绝对性,即人类思维按其本性、可能、使命和终极目的来说,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的.)非至上性(指在现实中生活和活动的每一个人,以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到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其认识思维能力是有限的和相对的.)(七)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A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效应关系.当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时,客体对于主体就有价值,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越高价值就越大.价值具有四个方面的特性:第一,具有客观性.首先,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其次,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也具有客观性.最后,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也具有客观性.第二,具有主体性.第三,具有社会历史性.第四,具有多维性B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1.①真理的尺度和价值的尺度是制约人们实践活动的两个根本尺度②所谓真理的尺度,就是在实践活动中追求“真实”③所谓价值的尺度,就是在实践活动中包含主体的目标,追求“满足主体的需求”2.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3.真理和价值相互制约表现在: 一方面,价值的实现有赖于对相关真理的把握,真理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价值实现的程度; 另一方面,真理在实践中被验证的过程,则有赖于价值在实践中被实现的状况4.真理和价值相互引导表现在: 一方面,实现价值是人们追求真理的目的,满足人们需要的价值追求引导着人们去探索相关真理,所以认识活动的指向是受价值追求的指向规定的; 另一方面,真理的不断发展也引导着人们进一步提出新的价值追求,人们在哪个领域中获得的真理越多,人们就会在哪个领域提出更多的价值目标……5.真理和价值相互促进表现在: 一方面,真理的发展促进价值的实现,也就说,真理的发展可以促使人们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生活条件,使人们的价值追求更加合理; 另一方面,价值的实现又推动真理的发展.人们对价值的追求越自觉、越合理,也就表明人们对真理的把握越全面、越深刻.6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高度的统一起来.所谓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实事求是精神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谓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做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八)认识与实践的统一A、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从根本上说就是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实际出发,关键是要注重事实, 说到底,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深刻体现了彻底的唯物论和彻底的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辩证方法的统一体现了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高度统一(在当代中国,就是一切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B、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做到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的统一.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理论创新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吸取新的实践经验.新的思想形成新的认识的过程.重视理论创新,是我们党的一个根本特点,也是党的一条重要政治经验.重视理论创新,必须坚决反对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态度.马克思主义是客观真理,又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做到坚持与创新的统一.在当代中国,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C、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方面;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是辩证统一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既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又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ⅰ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实践和认识的结构,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ⅱ主体与客体的三层关系:主体→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需要与被满足的价值关系←客体ⅲ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主要环节:一是确立实践的目的和实践的方案.二是主体按照目的和方案实际的作用于客体,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方案变成实际行动.三是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的方向运行.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深刻把握认识的本质,要划清两条基本界限E、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实践→认识→实践Ⅰ从实践到认识:在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中,既要注重理性因素的作用,同时也不可忽视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认识论的唯物论;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 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条件: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 由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Ⅱ从认识到实践二次飞跃的必要性:一是理论只有回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掌握,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二是理性认识只有回实践中去,才能得到得到检验和发展……实现二次飞跃是有条件的: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方法是理论的具体化……Ⅲ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作为认识发展的总过程,表现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第一,对事物的认识,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第二,某一具体认识过程,经过多次反复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然而,对于人类的整个认识过程来说,认识永远不会完结,是无限发展的过程……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马原》重点总结

《马原》重点总结

绪论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1.物质的含义与意义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意义:第一:它从世界的总现象中区别出物质现象和意识现象,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高度概括出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其客观实在性,指出物质不依赖于意识而独立存在。

第二:它既不是直观地把握存在于某处的某个具体东西,也不是指世界的某个要素,而是从世界的一切事物、现象中高度概括出最一般、最根本的特性,即客观实在性,克服了把物质的具体形态及其结构、属性同物质本身混为一谈的片面性与局限性。

第三:它肯定物质是能够为意识所反映,具有可知性。

2.联系的含义与其客观性和条件性联系是指物质、现象和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事物联系具有客观性与条件性。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联系都是客观的、有条件的,没有客观存在的一定条件,或者条件不充分,就构不成联系。

分析任何事物的联系,都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撇开联系的客观性和条件性,主观的随意将联系,就会陷入主观主义和诡辩论。

3.世界的运动与发展(见P27)物质的存在形式是时间与空间。

★4.把握联系与发展的范畴:(1)内容与形式内容是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

形式是事物要素的结构与表现形式。

第一:内容与形式相互关联。

一定的内容总要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一定的形式总是表现着一定的内容。

第二:内容与形式相互制约。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

第三:内容于形式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

同一内容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体现,同一形式往往也能体现不同的内容。

(2)结构与功能结构是指事物内部各个要素的组合方式、结合方式。

功能是一事物在对他事物的作用中表现出来的特性与能力。

第一:事物的结构决定功能。

第二:事物的功能会制约和影响其结构。

马原知识点整理范文

马原知识点整理范文

马原知识点整理范文马原,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以下简称《马原》),是中国共产党官方的基本马克思列宁主义教材之一,是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指导书。

《马原》总结了马克思、恩格斯留下的关于哲学的重要论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下面是对《马原》的一些重点知识点的整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第一”、“运动第一”、“整体和矛盾统一“、”事物的发展是由于内部矛盾的斗争推动“等核心原理。

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总和,历史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主要动力。

4.对立统一规律:强调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有其两个方面和内部矛盾,矛盾的存在使事物运动发展,推动事物由量变到质变。

5.可能性、必然性和自由性的辩证统一:承认世界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也保留了人们对现实的反抗力和创造力,主张人的自由是与人的本质的发展相一致的。

6.观念的能动性: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社会历史变革中起着重要作用,人的觉悟和行动对社会历史的推动具有重要意义。

二、唯物辩证法1.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包括物质、运动、时空、度和质量的概念。

2.辩证法的基本原则:包括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则、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则、否定之否定原则等。

3.矛盾和矛盾的普遍规律:任何事物内部都有矛盾,矛盾是事物运动发展的动力,矛盾的普遍规律包括矛盾的普遍性、互相依存性、斗争性、发展性等。

4.质变和量变关系:质变是量变的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产生质变,质变又催生新的量变,二者互相依存、相互交替。

5.主观能动性原理:主张人的认识和行动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人是能主动控制和改变客观世界的创造者。

三、意识形态和阶级斗争1.意识形态: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是社会各阶级之间思想、意识、观念等的统称,反映阶级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

马原的重点

马原的重点

马原的重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思想,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被称为“马原”。

本文将重点讨论马原的三个重要方面。

1. 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它强调物质世界的存在和运动是客观的、独立于人的意识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意识是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存在的产物,而不是独立于物质世界存在的东西。

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应用。

它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社会变革的动力是阶级斗争。

历史唯物主义通过对社会历史的分析,揭示了社会变革的规律和趋势。

2. 阶级分析和无产阶级革命阶级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它认为社会是由各种不同阶级组成的。

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阶级地位会影响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和行为。

通过对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可以深入了解社会的矛盾和问题的根源。

无产阶级革命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不平等使得无产阶级成为革命的推动力量。

无产阶级通过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实现阶级消亡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建立。

无产阶级革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解决社会矛盾和实现社会进步的根本途径。

3. 阶级斗争和人民群众路线阶级斗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推动力是阶级之间的斗争。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同的阶级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和矛盾。

阶级斗争是社会变革的动力,通过阶级斗争可以推动社会向着更加公平、正义的方向发展。

人民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决定者。

在社会变革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

人民群众路线倡导人民民主,促使人民群众成为社会变革的主体,实现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巩固。

结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和核心思想是我们学习马原时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客观世界的本质和社会变革的规律;阶级分析和无产阶级革命揭示了社会矛盾的根源和变革的路径;阶级斗争和人民群众路线指导了社会变革的实践和发展。

马原重点总结

马原重点总结

马原重点总结第一篇:马原重点总结第一章一: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二: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论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联系特征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

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

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五:发展的知识点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旧事物: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为什么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①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失去了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因而必然被新事物所代替。

② 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腐朽过时的东西,吸收并发展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添加了旧事物中不能容纳的新的内容。

③ 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第二篇:《马原》教学重点绪论P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3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狭义的马克思主义,广义的马克思主义 P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可以发挥)P8-9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及其代表人物P14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实践性、科学性和革命性P1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四个方面)第一章P27什么是世界观?什么是方法论? P28哲学的基本问题P30物质的定义,物质的唯一特性,意识的定义。

P3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马原重点必背

马原重点必背

马原重点必背一、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它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规律,揭示了一切事物中蕴含的矛盾和内部矛盾斗争的动力。

辩证法认为,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和运动的整体,在发展中不断实现着否定、肯定、超越的过程,推动事物的进步和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之一,它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经济基础的变革。

历史唯物主义批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强调社会历史是以阶级斗争为动力的,社会的发展是一种辩证的运动。

二、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基于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提出的,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矛盾。

剩余价值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价值和他们自身维持生存所需价值之间的差额,也是资本家对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占有。

剩余价值的产生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特有的资本-劳动关系密切相关。

三、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基本概念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现象,它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资本积累是指资本家通过剥削劳动者,将剩余价值再投资扩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和生产商品的过程。

资本积累的规律资本积累具有内在的规律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

资本主义经济在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过程中,也在产生着一系列的矛盾和危机。

第二,剥削程度的增加和人口问题。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使剥削程度的加深,同时也会引发人口问题。

第三,资本的集中和垄断。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资本会逐渐集中和垄断,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矛盾。

四、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是指在资本主义基础上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社会制度。

社会主义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按劳分配和各尽所能分配的结合;政治上实行人民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

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共产主义是指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全面共产主义制度的理想社会。

马原重点总结

马原重点总结

A类:1、马克思一生最伟大发现(7页)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2、哲学的基本问题(22页)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①存在和思维就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划分唯物与唯心主义的标准)②我们能不能在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与概念中正确反映现实(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3、唯物辩证法(46页)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①它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统一②它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核心内容4、物质概念特征(24页)、意识概念特征(28页)及其辩证关系(29页)物质:不依赖于人类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意识所反映的客观特征:客观实在性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可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④意识可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5、运动、静止及其辩证关系(25页)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相对静止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以及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的两种特殊运动状态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34-37页)、实质与核心(40页)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联系的特点:①客观性②普遍性③多样性④条件性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不可战胜的原因:①新事物的新要素结构和功能适应了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②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因素,添加了旧事物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对立统一规律7、对立统一规律(同一性、斗争性(40页);普遍性、特殊性(42页))矛盾的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同一性的作用:①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②使得矛盾双方相互吸收有利因素,在相互作用下发展③规定了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指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的作用:①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

马原考试重点【详细版】

马原考试重点【详细版】

重点内容:绪论,一到五章。

一.绪论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重点】①狭义: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②广义: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也包括了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起源:①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物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英国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是大卫李嘉图和亚当斯密;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是圣西门和欧文【重点】)②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社会经济条件: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无产阶级斗争——三大工人运动,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了解】3.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在实践的基础上革命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

4.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5.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二.辩证法与唯物论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第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的关系又是怎么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的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及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1.实践的含义: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3实践的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4.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生产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5.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马原知识点总结手写

马原知识点总结手写

马原知识点总结手写一、辩证唯物主义1.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它是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哲学中的辩证法,认为自然界和社会世界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2.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包括:反映论、发展论、矛盾论和对立统一规律二、历史唯物主义1.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基本原理。

它是在唯物主义基础上,分析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和阶级关系2.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是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化所决定的,是阶级斗争的产物3.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了社会制度和社会变革的必然性三、阶级斗争和革命1.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着阶级矛盾和斗争,是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2. 革命是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改变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关系的一种重要手段四、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1.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矛盾决定了它必然的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社会的必然发展方向2. 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是在资本主义基础上的社会制度变革,是为了消灭阶级和实现共产主义的过渡3. 共产主义是一个没有阶级和国家的社会制度,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实现社会公有制和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历史观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历史观认为社会发展具有历史性和规律性,历史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社会实践的结果2. 社会历史观中强调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六、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和方法1.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自由的关键2. 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倡以改造世界的实践为基础,以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为奋斗目标以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所帮助。

马原部分知识点整理(重点)

马原部分知识点整理(重点)

1、资本主义萌芽途径: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来(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小生产者竞争发生两极分化)2、资本的原始积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主要途径: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罪恶的掠夺史)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在政治上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用资产阶级政权取代封建地主阶级政权、并且实现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最终建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4、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作为自然经济对立物产生发展起来: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其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社会分工的出现+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5、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着+价值决定商品交换比列、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人类的脑力体力耗费、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只有劳动产品作为商品时才具有价值(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值是劳动创造的)(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是对立统一的、其对理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互相排斥的不可兼得+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备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即有用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实体、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一方面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是劳动的二重性、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和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在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的两方面+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他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所反映的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6、价值规律与价值量:价值的质规定回答是价值的实体是什么+价值的量的规定则回答价值的大小由什么决定怎样决定(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劳动量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按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生产商品的每件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单位商品价值量越小+商品价值量与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消极影响: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造成比例失调社会资源浪费)7、价值形式发展与货币产生:商品交换一货币为媒介、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经历四个阶段:简单的或者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内容,其具体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剩余价值学说、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等。

下面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点知识进行概括。

一、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强调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又受到生产关系的制约。

唯物史观还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性,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最终将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二、阶级斗争学说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由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推动发展的。

这一观点强调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及其反映在社会各个方面。

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又通过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来保持经济基础的稳定。

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主要动力,而无产阶级革命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

三、剩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剥削关系。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基于雇佣劳动,劳动者通过出卖劳动力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

这种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占有导致了社会的阶级分化和社会矛盾的加剧。

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其内部矛盾,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

四、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它认为无产阶级作为最具革命性的社会阶级,将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目标是消灭剥削制度,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主张无产阶级通过组织和斗争,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并最终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五、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特点、建设道路和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建立的新型社会制度,其本质是消灭剥削、实现共同富裕。

马原期末重点总结

马原期末重点总结

马原期末重点总结1. 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是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先进的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相互联系的,前者是后者的理论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实践指导。

2. 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范畴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基本范畴包括矛盾、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运动发展。

3.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人的认识源于社会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

实践的本质是人类与自然的物质交往,包括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认识实践。

4. 认识的辩证过程认识的辩证过程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从实践的感性认识到抽象的理性认识,再从抽象的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感性认识。

5. 矛盾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矛盾论的基本观点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论的方法包括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辩证法的观点。

6. 唯物史观和历史辩证法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历史辩证法是研究历史发展规律的方法论,包括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和连续性、历史发展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

7.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哲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主体是能动的,能够通过对客体的实践改造来认识客体。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辩证的,既是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又受客观规律的限制。

8. 必然性与自由意志的关系必然性与自由意志的关系是哲学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必然性是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自由意志是对主观能动性的实现。

必然性与自由意志是辩证的统一,在实践中实现。

9. 实践的历史和社会条件实践的历史条件是指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发展。

实践的社会条件是指社会制度和社会环境。

实践的历史和社会条件决定了人类实践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10. 价值和人的全面发展价值是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的重要范畴,是社会实践目标与人的需要的统一。

马原重点难点

马原重点难点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2、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认识1、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3、社会生活本质;4、事物联系发展及其规律性;5、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6、物质世界与实践的关系1、认识与实践的关系;2、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3、真理及其检验标准;4、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5、真理和价值的统一;6、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7、实事求是深刻体现了彻底的唯物论和彻底的辩证法的统一1、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2、历史主体与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1、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2、科学认识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3、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和概括;4、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科学认识。

1、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形式。

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2、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3、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1、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2、社会进步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3、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4、“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辨析题1、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

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就是不科学的。

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体现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现在其鲜明的政治立场上。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是其全部理论的基础。

2.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准确。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它既包括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
了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变革的方向。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辩证发展的,不断变化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综合体。

3. 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是社会存在和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决定了
社会的发展方向。

4. 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继资本主义之后的必然发展阶段,是实现人类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

5. 无产阶级专政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要通过革命建立自己的专政,实现对资产阶级的领导,并逐步消灭阶级和实现共产主义。

6. 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要求以科学的态度研究社会问题,提出科学的社会主义改造方案,并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7.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对理论的检验和指导作用。

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定理论的正确性。

8. 全球视野: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的国际性和普遍性,要以全球的视野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推动世界社会主义
革命的发展。

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

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

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绪论1.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是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是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四、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 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是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 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努力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基本原理与基精神实质第二、理论联系实际第三、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一章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与其现代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在批判继承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合理因素并对现代科学成果进行科学总结基础上形成的的科学理论成果,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不但为以往的实践检验所证实, 且随着未来的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而深化。

第二,物质概念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列宁的物质概念与其意义。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

它被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发展所证实和丰富, 并提供了理论思维的方向原则和基本方法。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第一、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 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第二、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 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

客观规律性是指物质运动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 必然的, 稳定的联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4.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世界是相互联系的, 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制约作用的关系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事物的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5.矛盾的普遍与特殊的辩证关系第一、任何事物的矛盾既具有普遍性, 又具有特殊性, 普遍寓于特殊性之中。

马原各章节重点

马原各章节重点

一、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3、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点4、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何在第一章第一节唯物论1、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2、哲学中的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3、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及其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内容和意义4、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统一性的观点5、实践的本质、特点、基本形式6、社会生活为什么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二节辩证法1、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2、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与发展3、联系的本质、特点,部分与整体的关系4、发展的实质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哲学依据5、发展的三大规律的内容、方法论意义以及在发展中所起的作用6、对立统一规律为什么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7、矛盾的基本属性。

矛盾与和谐的关系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第三节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1、规律的本质和特点2、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区别和联系3、社会规律的客观性4、意识的起源、本质、作用5、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如何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6、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以及这一原理的方法论意义7、人工智能和意识第二章认识论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认识的本质理解与旧认识论有何区别。

2.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3.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如何处理实践与学习书本知识的关系;4.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6、认识的两个阶段以及认识过程为什么要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真理观1、真理的本质、特点2、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3、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4、实践检验真理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5、如何理解认识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第三章历史观1、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为什么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4、生产力的本质、构成要素5、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6、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7、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8、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受到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9、历史人物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10、历史人物的产生和作用是时代造成的,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

马原重点

马原重点

马原重点,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 错误。

马克思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不是简单地加以拼凑,而是进行了彻底的改造。

首先,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批判地继承了他的辩证法思想,对他的体系和范畴进行了革命性的改造。

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克服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改造了他的人本主义唯物论,在科学实践观基础上,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 2、运动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 错误。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事物之间的联系既是客观的,又是普遍的。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发展只是事物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不是所有的运动都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 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 正确。

这是马克思关于物质与意识关系的经典论述,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观念的东西” 意指意识,它是外物在人的头脑中的能动反映,其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 4、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 错误。

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认为自然界原本没有规律,是人的主观精神为自然界定立出了规律。

这种观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夸大了人类精神因素的作用。

, 5、有的真理是绝对真理,有的真理是相对真理。

, 错误。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真理都具有客观性,都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又称为绝对真理,真理的相对性又称为相对真理,因此任何真理都是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统一,二者不可分割。

本命题将绝对性与相对性分割开来,是一种形而上学真理观。

, 6、人的思维是至上的,也是非至上的。

, 正确。

这是恩格斯关于人类思维能力的正确判断。

用来说明人的思维能力是有限与无限、相对与绝对的统一。

思维的至上性是指人的认识能力的无限性和绝对性;思维的非至上性是指人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和相对性。

《马原》重点(页码)

《马原》重点(页码)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2-3)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和标志 (p4,p7)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 (p5)4.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 (p11)5.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p13-14)6.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p11)7.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关系(p2-3)8.世界观、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

P229.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及其意义?P24-2510.为什么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P26 p271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P28 p29 p301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P32 p33 p341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是什么?联系与发展,孤立与静止1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什么?P3415.联系的含义、特点及方法论意义。

P34 p35 p3616.发展的实质是什么?P3617.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P4018.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及其关系如何?p40-4119.为什么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P4120.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P42-4321.质量互变规律的内容。

P4410.辩证否定观的主要内容。

P44-451.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不断增强的思维能力有哪些。

P531.实践的含义、特点及基本形式。

P59 p60 p61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P62 63 64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58 644.认识的本质是什么?P645.认识论上始终存在着的两条互相对立的路线是什么?P646.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缺陷是什么?(为什么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p657.为什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以科学实践观(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P65-668.认识的辩证过程指的是什么?(认识过程的两次能动飞跃指的是什么?P68 p709.如何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P6910.如何理解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P72-7311.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总规律)及其意义?671.真理及其本质特征是什么?P74 p732.怎样理解真理的客观性?P743.唯心主义真理观的表现形态如何?744.真理的两种基本属性及其辩证关系?P76-775.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原理论述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既要坚持又要发展的重要性。

马原知识点总结大点

马原知识点总结大点

马原知识点总结大点一、历史唯物主义1、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核心。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推动的,是由阶级斗争所决定的。

尼古拉·布哈林曾对历史唯物主义作了精辟的论述:“这个观点毕竟是简单易懂,一诏破千愚”。

历史唯物主义的提出,标志着哲学的历史进程上的一大飞越,它使历史的科学性大大加强,深刻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并且可以预见的。

人们在实践中探索,根据社会的实际情况,可以指导社会的发展和改革,而无需盲目地按照偶然的、非必然的方式行事。

马克思曾指出:“社会的规律法则无从掩盖。

”这一观点强调了社会发展的必然性,为人们认识社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3、历史唯物主义同时指出,社会发展是不平衡的,社会的发展是以阶级斗争为动力的。

马克思指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因此,俄国革命家列宁在分析俄国社会矛盾时,认为“阶级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源泉”,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则深刻地指出了社会发展的矛盾性,为社会的变革提出了理论依据。

4、历史唯物主义的提出,还引起了对社会意识形态的批判。

它揭示了社会意识形态是由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的变化而变化的,人们的观念是由物质领域的生产关系的发展引起的。

这就反驳了那种认为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是由社会意识形态决定的唯心主义观点,促使人们正视社会的实际情况,去解决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的变革。

5、历史唯物主义还提出了社会的规定性和意识的规定性。

马克思曾指出:“存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也就是说,社会的变革要靠人们的行动去推动,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要准确把握社会的规律,积极主动地去推进社会的发展。

而历史唯物主义正是为社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推动了社会发展的快速发展。

二、辩证法1、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首次提出了这一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从不同角度,作出不同回答。

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1)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并产生生产过剩的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这一不可克服的矛盾,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3)只有通过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才会变成现实。

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答:(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现实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的社会理想。

4.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基本特征)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第一章1哲学的基本问题(1)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 (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2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性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技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印象。

意识的作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物质、运动及相互关系,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应。

物质的唯一特性的客观实在性。

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相互关系: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是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他的物质主题,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3实践及其基本特征,如何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类能动性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时间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时间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4联系与发展,如何理解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1联系特征联系: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互相制约和相互联系的关系。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发展的知识点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旧事物: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5为什么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① 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失去了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因而必然被新事物所代替。

② 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腐朽过时的东西,吸收并发展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添加了旧事物中不能容纳的新的内容。

③ 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6. 如何理解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一个过程儿向前发展的,世界不是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实践上的持续性和在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7.何谓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相互关系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有称斗争性,矛盾的同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者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者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相互关系: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连接,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统一性,斗争性寓于统一性之中,没有统一性也没有斗争性,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统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相对性。

8.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向各有不同的性质。

相互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9.如何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其次: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故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注意: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失去的发展规律。

2时间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3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事物条件和物质手段。

第二章1.什么是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什么是认识的基本规律?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带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在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3.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及其条件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第一: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才去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并经历了有前者到后者的飞跃。

第二,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现有理论到实践飞跃的条件: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第三,理论到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4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第一:具有绝对性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容的。

第二:具有性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有时辩证转化的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第三章1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辨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②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错误的社会意识会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正确的社会意识会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

2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是什么?历史唯心主义有两个根本缺陷:第一,只看到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物质根源;第二,不承认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3.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②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错误的社会意识会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正确的社会意识会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及其辩证关系生产力:的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生产力基本要素:2劳动资料2劳动对象3劳动者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一直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辩证关系:(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即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是指有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辨证统一的: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第四章1.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一是社会分工。

社会分工产生了交换的必要性。

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它使得交换从必要变为现实。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俩个:1是社会分工的出现2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2.商品二因素、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及其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商品的二因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