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教育、劳动与消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八章——电子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电子书第八章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本章引言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最理想的社会制度,本章的基本内容就是对共产主义社会进行全面的考察和分析。
学习本章首先应通过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了解马克主义所科学预见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其次应通过对共产主义社会形成发展所经历的两个阶段的分析,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然性,了解实现共产主义伟大事业,要经历一个不断实践的长期过程。
第三要认识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经阶段。
只有通过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长期发展过程,才能在将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第四要认识必须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并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相互结合,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创新与发展,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马克思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进步、最美好的社会制度,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就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实现金人类的彻底解放。
马克思主义依据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
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深刻分析,总结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经验,对共产主义社会作出了前瞻性的展望。
科学地预见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向全世界劳动人民展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前景。
一、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任何一种社会制度。
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即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这就是该社会的生产力。
第八章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八章的重要性分析从以往考试情况看,本部分在考试中所占比例大概占6分左右,本章应当有选择地加以复习。
第八章的知识点(共6个)1、马克思对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做出了怎样的展望?(或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非常重要)(341-350页)(选择或问答)答:(1)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条件和基础。
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的集中表现,就在于新社会制度能够创造出比以往社会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2)实行社会公有制和按需分配按需分配,即根据各个社会成员的实际需要分配个人消费品,以充分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
(3)经济的计划调节管理和商品经济的消失(4)阶级的消灭和国家自行消亡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统治工具。
(5)精神境界极大提高(6)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马克思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因素。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含义:指每个社会成员的体力智力获得全面发展和自由运用,个人的全部智慧、力量和潜能素质都能全面自由地尽量发挥,每个社会成员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意愿以及社会的需要自由地选择职业和变换工作,把从事不同社会职业作为相互交替的活动方式。
为什么共产主义社会能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第一,人们完全摆脱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阶级压迫的束缚。
第二,人们完全拜托了旧式分工的束缚。
第三,人们完全摆脱了仅仅是谋生手段的劳动的束缚。
劳动不再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同时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劳动变为一种快乐,从而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四,人们完全摆脱了接受教育和训练的限制。
(7)全人类的彻底解放全人类彻底解放包含着深刻和丰富的内容:第一,人类从自然界的奴役下解放出来,成为自然界的主人;第二,人类从旧的社会关系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成为社会关系的主人;第三,人类从剥削阶级的思想观念下解放出来,成为社会意识的主人。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笔记(第8章-消费理论)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第四篇宏观经济学模型的扩展第八章消费理论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凯恩斯的消费函数及消费之谜1.有关边际消费倾向的理论边际消费倾向是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所占的比例,即当可支配收入增加1元时,消费支出增加的数量。
可用公式表示为:=∆∆/MPC C Y凯恩斯基于对人的基本心理规律的把握,认为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的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增量一定小于收入增量。
因此边际消费倾向介于0~1。
凯恩斯所提出的边际消费倾向理论是认识消费与收入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
2.有关平均消费倾向的理论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在收入中所占比例,它反映了消费在家庭总收入中所占份额大小。
可用公式表示为:=APC C Y/凯恩斯认为平均消费倾向递减,认为储蓄是一种“奢侈品”,富人收入中用于储蓄的比例会高于穷人,即与穷人相比,富人具有更高的储蓄倾向。
3.有关消费决定因素的理论(1)凯恩斯的消费函数凯恩斯认为收入是消费的主要决定因素,而利率并没有重要作用,古典经济学认为,消费与利率负相关。
凯恩斯承认,在理论上利率会影响消费,但他认为从经验出发所得出的结论是,真正对消费起决定作用的是收入。
所以,凯恩斯的消费函数可以概括为以下形式:=+C a bYa>,为自主性消费,是不依存于收入的消费,而取决于生存的基本需要;bY为引致消费,是随收入的变动而变化的消费,01<<,为边际消费倾向。
如图8-1所示。
b图8-1 凯恩斯的消费函数在图8-1中,45°线表示所有的收入都被用于消费支出,因此,其斜率等于1。
社会学概论主要理论
社会学概论主要理论十分以上喔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1.社会学创立时期代表(1)孔德(社会学之父)将社会学居于科学最高层次;“秩序”和“进步”是他的两个核心概念。
(2)卡尔·马克思;(3)斯宾塞2.社会学形成时期代表(1)涂尔干: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
②社会团结理论;③失范理论;④社会学研究方法准则;⑤功能分析和历史分析方法:系统的社会学功能分析。
(2)韦伯:①理解社会学--韦伯认为,研究对象是社会行动。
②社会行动类型。
合理性是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
3.芝加哥学派:社会学起源于欧洲,但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是在美国成立。
4.结构功能论关注焦点在于社会均衡是如何维持和不断修复的。
代表人物是帕森斯和默顿。
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和《社会系统》。
其AGIL功能分析图式是理解其结构功能理论的重要内容。
默顿:《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提出显功能与潜功能。
5.冲突理论(1)源于马克思的社会思想,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是最早、最深刻和最系统的冲突论;(2)辩证冲突论:德国达伦多夫--《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
6.交换理论:霍曼斯提出,布劳修正--《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
7.符号互动论:源于美国社会学家米德,主要代表人物是布鲁默和戈夫曼。
8.社会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所主张的理论道路。
9.艾尔弗雷德·舒茨--奥地利--创立现象学社会学。
11.“五脏六腑”--费孝通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1.实证主义方法论遵循自然科学法则,用普遍因果律研究社会现象的方法理论,以孔德《实证哲学教程》为代表。
2.人文主义方法论反实证主义方法论,是对社会行动过程及结果予以主观意义理论的方法。
基本观点:(1)强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2)研究的目的在于“理解”而非“说明”;(3)立足于微观层面,研究社会现象。
3.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基本观点(1)承认客观的社会规律;(2)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进程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3)唯物史观,强调人类的历史实践活动,注重制约人的行动的社会物质环境。
第八章:西斯蒙第的经济理论
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 认为仅研究国民财富增加是有缺 陷的,它使现实中的贫困现象长 期得不到解决。
•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应是物质 福利;且经济实践主体应是国家、 政府。
(二)研究方法
• 在研究中应密切关注人们的情感、 需要与渴望,而不应单纯注重抽 象理论和计算。
1.消费与生产(3个要点) (1)消费先于生产并决定生产,
是生产的目的,并通过交换实现。
(2)需求先于供给并决定供给。 生产供给受需求限制,可能出现 生产过剩的危机。需求则与收入、 支出相关。
(3)最终结论:收入决定生产, 生产创造收入。
2.资本与收入
• 社会总产品可分为3个部分:固定 资本(工厂、机器等);流动资 本(种子、原材料、工资等); 收入(地租、利润、工资)。
(3)能积累与保存。
• 非生产劳动:不能创造出财富, 不能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生产 的东西直接被消费掉,不产生利 润。
• 行政人员、立法者、法官、律师、 武装力量等均被西斯蒙第视为从 事非生产劳动的职业。
四、再生产和经济危机理论
(一)再生产理论
• 西斯蒙第被视为较早研究宏观经 济学理论的先驱者。
• 价值的分类:内在价值(绝对价 值);相对价值。内在价值大小 取决于生产该商品的必要劳动; 相对价值大小则取决于人们对该 物品的需求程度。
(二)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区分
• 生产劳动是指能够创造和生产剩余 价值的劳动,能产生利润。财富的 三个条件:
(1)必须由直接或间接劳动创造;
(2)对人有利、有用;
• (消费)需求决定生产:个人的 需要与愿望(即个人消费)决定 财富的生产。
• 人的消பைடு நூலகம்直接取决于其收入。
教育学题(华图课后同步训练我亲自总结的)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述真题精解1、下列教育形式中属于狭义教育的是( ) 单选A、家庭教育B、社会教育C、学校教育D、自我教育2、多选教育的基本要素()A 教育场地B 教育者C教育管理D 受教育者E 教育措施3、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种族生活相适应的、天性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教育既无需周密的考虑使它产生,也无需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这种教育起源说属于()A 神话起源说B 生物起源说C 心理起源说D劳动起源说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历史时期是()A 原始社会B 古代社会C 近代社会D现代社会5、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突发事件作出迅速、恰当的处理被称为“教育机智”。
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哪一特点?A 复杂性B示范性 C 创造性D主体性6、春秋战国之际,儒墨两家并称“显学”,在教育问题上,墨家不同于儒家的主张是()A 重视道德教育B 重视文史教育C 轻视礼乐教育D轻视科技教育7、在中国古代,为后来中国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作出历史性贡献的著作有()多选A 《史记》B《论语》C 《学记》D《墨子》E 《战国策》同步训练1、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A礼乐射御书数 B 文法修辞辩证法礼乐书数天文 C 礼乐射辞书数D 算术几何文法修辞辩证法历法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于()A 古代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D20世纪以后3“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特点的要求。
A大众性B公平性C终身性D未来性4、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A培根B夸美纽斯C赫尔巴特D赞科夫5、认为动物界也有教育且把教育看做是一个生物学过程的观点是()A神话起源说B心理起源说C生物起源说D劳动起源说6、反映古希腊百科全书式教育家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的著作是()A《民主主义与教育》B政治学C理想国D大教学论二、填空题7、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他于1776年在德国的哥尼斯堡大学的哲学讲座中讲授教育学。
高鸿业版微观经济学第八章
MFXCddXC
4.厂商利润最大化确定最佳要素使用量的原则: MRPX= MFCX
❖ 完全竞争条件下MRPX与VMPX 重合,MFCX
即要素价格PX,则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利润
最大化确定最佳要素使用量的原则: VMPX
= PX
❖ 假定只使用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其价格是
E1 E0
O
L
L0 L1
2)减少对劳动的供给
导致的结果:工资上升,就业水平下降。
W
减少劳动供给的方法:
DS S 10
•强制退休;
•禁止使用童工;
W1 W0
E1E0
•限制移民;
O
L
L1 L0
•减少工作时间。
3)最低工资法
•工会迫使政府通过立法规定最低工资,将工 资维持在一定水平上。
•可能会出现失业。W D S
PL
(a) VMPL1 dm
VMPL2 PL1
a
PL (b) D
A
PL2 O
b b1
B
D
l1 l2 l2’ L O
L1
L2
L
劳动的个别需求曲线及市场需求曲线
第六节 卖方垄断情况下生产要素的价格和数量的决定
❖ 卖方垄断:产品市场完全垄
断;要素市场完全竞争。
P
❖ 1、边际收益产品曲线MRP
❖ 2、边际要素成本MFC
边际收益产品(MRPX)
边际收益产品是指厂商每增加1单位要素投 入带来的产量所增加的收益。用公式表 示,即
MXR d dP X R d dX Q d dQ R M X P MR
要素的的边际产品MPx,一 单位要素所增加的产品。
社会学概论
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3/3)1.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是()A.综合性B.合理性C.应用性D.阶级性参考答案:B2.社会对个人的欲望和行为的调节缺乏统一规范和足够制约力的社会状态指的是()A.失衡B.失效C.失范D.失调参考答案:C3.揭示特定社会现象给整个社会或局部运动带来什么结果的分析是()A.历史分析B.功能分析C.事实分析D.结构分析参考答案:B第二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3/3)1.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的科学的社会学家是()A.孔德B.斯宾塞C.韦伯D.涂尔干参考答案:A2.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指的是()A.社会学B.生物学C.物理学D.历史学参考答案:A3.在社会学的研究功能中,目的在于探明和详细描述社会事物与现象发生和变化的具体规律的是()A.解释性功能B.预测性功能C.描述性功能D.规范性功能参考答案:C第三章社会与文化(3/3)1.社会与自然之间进行交换的实际能力是()A.交换能力B.生产关系C.社会力量D.生产力参考答案:D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A.社会稳定B.生活富裕C.社会和谐D.经济增长参考答案:C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即()A.社会购买力B.上层建筑C.物质基础D.经济基础参考答案:D第四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3/3)1.基本社会化是人的生命早期的社会化过程,也称为()A.一般社会化B.一级社会化C.特殊社会化D.二级社会化参考答案:B2.一个人为适应特定角色需要而进行的知识准备过程是()A.继续社会化B.基本社会化C.理想社会化D.预期社会化参考答案:D3.职业学校教育属于(A )A.基本社会化B.再社会化C.重新社会化D.反向社会化第五章社会互动(3/3)1.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动周期的交换叫做()A.重复交换B.互动交换C.双重交换D.多重交换参考答案:A2.不同行为者之间彼此通过转让自己所有物而获得对方所有物的行动是()A.竞争 B.交换 C.付出 D.调适参考答案:B3.下列哪个不属于交换的构成要素?()A.目标B.付出C.效益D.结果参考答案:D第六章家庭与婚姻(3/3)1.得到最广泛研究的家庭替代性实验发生在()A.德国B.俄罗斯C.法国D.以色列参考答案:D2.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早期社会相比,现代家庭更为专门化,所提供的功能()A.更少 B.更多 C.和原先无差别 D.没有参考答案:A3.只有一个性别的成年人和孩子组成的家庭是()A.单亲家庭B.丁克家庭C.同性恋家庭D.核心家庭参考答案:A第七章群体与组织(3/3)1.个人社会活动领域拓展和活动能力增强的标志是()A.初级群体B.次级群体C.正式群体D.外群体参考答案:B2.家庭属于()A.首属群体B.次属群体C.正式群体D.非正式群体参考答案:A3.群体功能的具体体现及组织的灵魂是()A.成员关系B.行为准则C.社会成员D.群体目标参考答案:D第八章教育劳动与消费(3/3)1.从教育发生的场所来说,教育的类型不包括()A.家庭教育B.学校教育C.社会教育D.地位教育参考答案:D2.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其中狭义的教育专指()A.学校教育B.社会教育C.劳动教育D.科技教育参考答案:A3.不但是传播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场所,也是知识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场所的是()A.家庭 B.社会 C.学校 D.教堂参考答案:C第九章社区与社区发展-第十章城镇化(3/3)1.以农业产业为主导,工业基础薄弱的城镇化类型是()A.逆城镇化B.低度城镇化C.超前城镇化D.滞后城镇化参考答案:B2.世界上率先实现了城镇化的国家是()A.德国B.法国C.美国D.英国参考答案:D3.在城市国际化进程中处于最高层次,能够在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发挥全球性影响的国际城市是()A.世界城市B.工业城市C.发达城市D.现代城市参考答案:A第十一章社区分层与社会流动(3/3)1.狭义的社会不平等指个人或群体间的()A.任何差异B.文化差异C.等级差异D.年龄差异参考答案:C2.韦伯主张从三个维度来进行社会分层,即()A.经济、政治和社会B.经济、政治和教育C.经济、政治和文化D.政治、文化和教育参考答案:A3.按经济地位和政治法律地位不同而互相区别的群体或社会集团是()A.种姓B.等级C.种族D.人种参考答案:B第十二章偏差行为与社会控制(3/3)1.能深入地影响行为者的内心,改变他们对生活的态度的是()A.制度化控制B.非制度化控制C.外在控制D.内在控制参考答案:B2.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就是对()予以控制和协调。
教育经济学-期末重点
第一章绪论1、教育经济学学科产生的理论根源:解开经济增长计算过程中的“经济之谜”,20世纪初到中叶,美国运用传统的计量经济增长的方法计算国民经济增长额,出现了剩余因子,即“经济之谜”。
2、舒尔茨(填空)舒尔茨是西方人力资本理论和教育经济学理论基础的奠基人。
他的理论研究主要涉及农业经济、人力资本理论和经济发展理论三个方面舒尔茨不仅在西方教育经济学的理论观点和理论基础研究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在教育经济学计量方法方面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3、韦锥他于1962年出版了最早以“教育经济学”命名的专著,曾有人认为他的这本专著是教育经济学形成的标志。
4、斯特鲁米林:于1924年在苏联《计划经济》杂志上发表了《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一文,这是世界上第一篇用数量统计的方法,用数量化语言专门论述教育经济意义的论文。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思想1、社会主义教育经济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
这是社会主义教育经济学的基本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2、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所谓生产劳动是指可直接生产使用价值的物质生产劳动。
包含两层意思:①生产的是使用价值,是维护社会生产劳动继续进行的劳动、维护劳动能力再生产的劳动;②是物质生产劳动,是人与自然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其内容是物质变换,其结果是物质产品。
总之,凡是直接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才属于生产劳动的范畴。
3、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理论、关于生产劳动概念所辖的范围,观察教育劳动的性质以及教育投资的性质,可以得出如下论点:①教育劳动是一种劳务性或服务型的劳动②从扩大了的生产劳动概念角度来看,教育是培养不一定要亲自动手且可以远离劳动对象的生产管理人员、工程师、工艺师、设计师和技术人员的劳动。
③教育劳动对物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劳动能力的生产和科学知识形态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直接生产的性质。
4、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再生产理论着重研究教育在社会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价值,即教育在劳动力再生产中的功能和教育在科学知识形态生产力再生产中的功能。
微观经济学(第八章)分配理论
第八章 分配理论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生产要素的需求与供给 工资理论 利息理论 地租理论 利润理论 社会收入分配
分配理论要解决为谁生产的问题,即生 产出来的产品按什么 原则分配给社会各 阶级。
各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报酬就是生产要 素的价格。所以,分配 理论就是要解决 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问题。
工资率变动的收入效应
工资率越高,个人越有条件享受更 多的娱乐和消费更多的商品,因而 越不愿意增加工作时间即劳动的供 给。
当 收入效应<替代效 应 时,
劳动供给则会随着工资率提高而增加, 劳动供给曲线向右上 方倾斜,斜率为正 值。
当 收入效应>替代效应 时,
劳动供给量随着工资率的提高而减少, 劳动供给曲线向左上方倾斜,斜率为负 值。
第三,只有一种生产要素变动与多种生 产要素变动的情况。
第四,生产要素本身的市场结构是完全 竞争的还是不完全竞争的。
2.完全竞争市场上的生产要素需求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边际收益等于平均收益, 即等于价格
MR=MC=P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对一家厂商来说、价格是 不变的。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就取决于生产 要素的边际收益。
第二类是资本品,
资本品 是利用其他资源生产 出来 的,也是和其他产品一样的产品。
第三类是劳动。
这种生产要素的供给有其特殊 性,
第二节 工资理论
一、工资的性质与种类
工资是劳动力所提供的劳务的报酬,也 是劳动这种生产要素 的价格。劳动者提
供了劳动,获得了作为收入的工资。
工资分为不同的种类 :
从计算方式分 从支付手段来分
3.工资的决定
W
SL
社会学 第八章 社会分层(social stratification)
法律上的不平等表现为不同的地位群体享有不同的法定权利和义务。 这里的“法律”包括了“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总体上讲,法律上的不平等在社会进步与发展中呈现逐步减少的趋势, 事实上的不平等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 从时间的角度看,社会不平等包括长期性的不平等和短期性的不平等。
二、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分层结构 (一)社会转型对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影响 (二)经济体制转轨对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影响 (三)当前我国社会分层研究的若干问题
三、当今中国的社会分层结构
(一)农村的社会分层结构(陆学艺) 时间 阶层 农业劳动者阶层 农民工阶层 雇工阶 层 农民知识分子阶层 个体劳动者工商户 私营企业主 乡镇企业管理者 农村管理者阶层 1989 年 55-57% 24% 4% 1.5-%2 5% 0.1-0%.2 3% 6% 1999 年 48-50% 16-18% 16-17% 2.5% 6-7% 0.4-0.6% 1.5% 7%
第八章第八章社会分层社会分层socialstratificationsocialstratification第一节社会分层概述一社会分层的涵义第二节社会分层理论一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二西方社会学的分层理论第三节社会分层研究的内容第四节中国的社会分层状况一改革开放前的社会分层结构二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分层结构三当今中国的社会分层结构处理同志关系上搞庸俗关系学热衷于迎来送往
职业 总统内阁成员 众议院议员 最高法院法官 内科医生 科学家 大学教授 牙科医生 社会学家
等级分 88.9 88.5 84.5 81.5 80.8 78.3 73.5 67.7
教育学公共基础知识试题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2。
学校教育始于(.奴隶社会初期)3。
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论著是中国古代的(学记)4.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的中国古代教育家是(孔子)5.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6。
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的规律)7。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形态的学科,形成于(资本主义社会初期)8。
1632年,《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的建立,其作者是(夸美纽斯)9。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学家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儿童中心主义说)10。
下列教育家中,属于实用主义代表的是(杜威)11.我国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始于20世纪(60年代)12.以“教育的全民化"为教育特征的是(现代)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
决定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是(生产力)2。
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生产关系)3.美国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者舒尔本次认为,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4。
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5.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这是教育的(相对独立性)6。
科学知识在未用于生产之前,只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或潜在的生产力,要把潜在的生产力转为人能掌握并用于生产的现实生产力,必须依靠(教育)。
7.教育要解决的问题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精神财富,形成受教育者的个性。
这说明(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8。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对世界教育发展的状况作了总结:“现在,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于先于经济的发展,这在人类历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
”教育的发展之所以要超前于经济发展,这是因为(教育的周期性长,未来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必须提前培养)9.下列不属于教育独立性的表现的是(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过程)10.现在很多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都担负着发展科学、产生新的科学知识技术的任务,有建立科研、生产联合体的趋势,这说明(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11.不能凸显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战略地位的是(教育是一种“消费事业”)12。
微观经济学《第八章分配理论》
微观经济学《第八章分配理论》第八章分配理论总体介绍:本章的中心是用价格理论来解决为谁生产的问题,即解决收入分配问题。
经济学家认为,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这四种生产要素共同造了社会财富。
分配就是把社会的财富分配给这四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
劳动得到工资.资本得到利息,土地得到租金,企业家才能得到正常利润。
收入分配理论就是要研究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所得到的收入到底是如何决定的。
生产要素的收入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要素的数量.二是要素的价格,当拥有的要素数量既定时,要素的价格越高,则得到的收入也就越多。
和普通商品一样,生产要素价格也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 因此,分配理论实际上就是一般价格决定理论在收入分配中的运用。
第一节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一、生产要素的需求★(一)生产要素需求性质1.派生需求(也叫引致需求)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
需求者是厂商不是消费者2・联合需求。
即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一种联合的需求或相互依存的需求。
★(二)影响生产要素需求的因素1.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及产品的价格。
2.生产技术状况。
3 牛产蓉表的价熔分析生4要素需求时要注貞这样几个问题:第一,产品市场的类型是完全竞争还是不完全竞争。
第二,一家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与整个行业对生产要素需求的联系和区别。
第三,只有一种生产要素变动与多种生产要素变动的情况。
第四,生产要素本身的市场结构是完全竞争还是不完全竞争的。
(=)穿仝奇争市场卜的牛产算素需求★ E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原则。
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就是要实现边际收益、边际成本与价格相等。
即:MC=MR=P O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对一家厂商来说, 要素价格是不变的。
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取决于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
★2.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取决于该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所增加的产量。
如果以实物来表示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则称为边际物质产品(MPP),如果以货币来表示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则称为边际收益产品。
毛概第八章知识点整理
1.党在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2.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江泽民提出)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主要内容:一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二是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优势和长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把两者结合起来;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但它和不同社会制度结合具有不同的属性(辨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计划之间存在根本性的矛盾吗错)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宏观调控三个方面。
5.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6.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7.确立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是什么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够发达,发展也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8.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综合国力的增强,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9.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10.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坚持公有制的性质,根本的是坚持国家和集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11.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商独资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等。
八年级上册劳技教学计划及教案
八年级上册劳技教学计划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提高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2.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习惯。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4. 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为将来的生活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1. 第五章:家政劳动家庭环境布置家庭卫生与保健家庭饮食与营养家庭理财与消费2. 第六章:农业劳动农作物种植与养护农业生产工具的使用与维护农业科技应用农业经济效益分析3. 第七章:工业劳动工业生产流程及安全操作工业产品设计与创新工业生产与市场推广工业环境保护4. 第八章:服务业劳动服务业基本服务技能服务业项目管理服务业市场营销服务业发展趋势5. 第九章:创新创业劳动创新创业基本理念创新创业实践操作创新创业案例分析创新创业政策支持与指导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技能。
2. 采用演示法,展示实际操作过程,让学生直观地学习。
3. 采用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提高操作能力。
4.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操作等,占总评的40%。
2. 考试成绩:包括理论知识考试和实际操作考试,占总评的60%。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八年级上册劳技》2. 教辅资料:相关知识点的讲解与案例分析。
3. 实践材料:农作物种植、工业产品制作等所需材料。
4. 教学设备:计算机、投影仪、白板等。
六、教学安排1. 第五章:家政劳动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家庭环境布置、家庭卫生与保健2. 第六章:农业劳动课时:3课时教学内容:农作物种植与养护、农业生产工具的使用与维护3. 第七章:工业劳动课时:3课时教学内容:工业生产流程及安全操作、工业产品设计与创新4. 第八章:服务业劳动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服务业基本服务技能、服务业项目管理5. 第九章:创新创业劳动课时:3课时教学内容:创新创业基本理念、创新创业实践操作6. 第十章:劳动法律法规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劳动法律法规基本知识、劳动者权益保护七、教学进度计划1. 第一周:第五章第一节家庭环境布置2. 第二周:第五章第二节家庭卫生与保健3. 第三周:第六章第一节农作物种植与养护4. 第四周:第六章第二节农业生产工具的使用与维护5. 第五周:第七章第一节工业生产流程及安全操作6. 第六周:第七章第二节工业产品设计与创新7. 第七周:第八章第一节服务业基本服务技能8. 第八周:第八章第二节服务业项目管理9. 第九周:第九章第一节创新创业基本理念10. 第十周:第九章第二节创新创业实践操作11. 第十一周:第十章第一节劳动法律法规基本知识12. 第十二周:第十章第二节劳动者权益保护八、教学注意事项1.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大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基本内容PPT
第三章
劳动精神
系统阐述劳动精神,以及作为劳动精 神发展形态的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等。
第四章
劳动者权益及法律法规保护
系统解释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劳动者权益的法 律法规保护、大学生劳动常见法律问题,并对劳动 合同常见法律法规进行了解读。
第五章
劳动与社会保障
《劳动教育概论》
课程的基本内容
劳动教 育概论
劳动观教育 劳动精神教育 劳动法治教育 劳动心理教育
劳动技能教育
第一章
劳动与劳动教育
主要阐述了劳动的内涵、劳动的分类、青年大学生的劳 动素质,劳动关系的概念,新时代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的 构建,以及劳动教育的内涵、价值、内容、属性、特征等。
第二章
劳动价值观
对社会保障进行了概述,详细阐述了西方社会保障思想的诞生与演变、 中国社会保障思想诞生与演变,西方国家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与演变、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与演变,通过中西比较的视角以及思想与制度的 双重维度,系统介绍社会保障的理论与实践。
第六章
劳动与心理健康
主要阐述劳动对于促进心理健康的意义,分析 影响劳动者心理健康的因素,同时,就劳动者如何 维护心理健康提供方法指导。
第七章
大学生日常生活劳动与服务性劳动
主要概述大学生日常生活劳动、服务性劳动、 社区志愿服务活动。
第八章
大学生生产劳动与职业发展
主要介绍生产劳动的产业分类,以及我国第一、 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状况,阐述大学生创新创业劳动的 形式和素质要求,分析劳动与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关系。
《劳动最光荣》幼儿园教学教案
《劳动最光荣》幼儿园教学教案第一章:认识劳动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劳动的概念,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
2. 培养幼儿尊重劳动者,热爱劳动的情感。
3.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讲解劳动的定义,让幼儿初步了解劳动。
2. 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各种劳动场景,让幼儿认识不同的劳动者。
3. 引导幼儿思考劳动的意义,培养尊重劳动的情感。
三、教学活动1. 组织幼儿观看劳动者工作的视频,让幼儿初步认识不同的劳动者。
2. 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劳动场景,让幼儿了解劳动的发生。
3. 开展“劳动者分类”游戏,让幼儿巩固对劳动者的认识。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对劳动的认识程度,了解幼儿对劳动的尊重情感。
2. 评估幼儿在游戏中的参与程度,检验幼儿对劳动者认识的理解。
第二章:劳动的意义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深入了解劳动的意义,认识到劳动对生活的重要性。
2. 培养幼儿热爱劳动,主动参与劳动的习惯。
3. 培养幼儿合作、沟通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通过实例讲解劳动对生活的影响,让幼儿深入了解劳动的意义。
2. 组织幼儿参与简单的劳动实践,让幼儿体验劳动的乐趣。
3. 引导幼儿学会合作劳动,培养团队精神。
三、教学活动1. 组织幼儿参与简单的劳动实践,如整理玩具、摆放书籍等。
2. 开展“劳动竞赛”活动,让幼儿在竞赛中体验劳动的乐趣。
3. 引导幼儿合作完成一项劳动任务,如共同打扫教室。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劳动实践中的表现,了解幼儿对劳动的热爱程度。
2. 评估幼儿在“劳动竞赛”中的参与程度,检验幼儿对劳动的兴趣。
3. 观察幼儿在合作劳动中的表现,了解幼儿的合作沟通能力的培养情况。
第三章:尊重劳动者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劳动者的辛苦,培养幼儿尊重劳动者的情感。
2. 培养幼儿感恩的心,懂得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3. 培养幼儿的道德素养。
二、教学内容1. 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劳动者的工作场景,让幼儿了解劳动者的辛苦。
八年级劳动技术教学教案整套
八年级劳动技术教学教案整套第一章:劳动的意义与价值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劳动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使学生认识到劳动对于个人和社会的价值。
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
1.2 教学内容劳动的定义和分类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劳动对于个人成长的作用劳动对于社会发展的贡献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劳动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案例分析法:分析劳动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实际案例。
小组讨论法:讨论劳动的重要性和价值。
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劳动的基本概念的理解。
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思考能力。
第二章:劳动技能的培养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劳动技能的含义和培养方法。
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际劳动技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劳动技能的含义和分类劳动技能的培养方法和途径实际劳动技能的训练和应用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2.3 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法:指导学生进行实际劳动操作。
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思维训练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4 教学评估劳动操作评估:评估学生的实际劳动技能水平。
小组合作报告: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和问题解决能力。
第三章:农业劳动技术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农业劳动技术的基本知识。
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农业劳动技能。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2 教学内容农业劳动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农业生产的基本环节和技术农业劳动工具的使用和维护农业技术创新和发展趋势3.3 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农业生产实践。
演示法:展示农业劳动工具的使用和农业生产技术。
创新思维训练法:引导学生进行农业技术创新和思考。
3.4 教学评估农业生产实践评估:评估学生的农业生产技能和实践能力。
农业技术创新报告:评估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考能力。
第四章:工业劳动技术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工业劳动技术的基本知识。
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工业劳动技能。
劳动教育概论教学课件-生产劳动的类型
重工业 轻工业
曾经使用过的工业分类方式
主要是指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物质技术 基础和主要生产资料的工业,也即生产“用于生 产的产品”的工业。
主要是指提供生活消费品和制作手工工具的 工业,也即生产“用于消费的产品”的工业。
第二产业包括采矿业、制造
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 业、建筑业4个门类。
每个门类下再分为若干大类。比如制造业门类,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 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纺织业、纺织服装、服饰业,皮革、毛皮、羽 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和纸 制品业,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石油、煤炭及 其他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和 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 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 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 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其他制造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 修理业等30个大类,而30个大类之下再细分为若干个中类,每个中类之下又细分为若干 个小类。
以制造业门类下的农副食品加工业 大类为例,其下细分为谷物磨制,饲料 加工,植物油加工,制糖业,屠宰及肉 类加工,水产品加工,蔬菜、菌类、水 果和坚果加工,其他农副食品加工等8 个中类,在这8个中类之下还有24个小 类。
第三产业主要包括批发和零售业,交通
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 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 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 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 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 社会组织,国际组织等门类,是拥有门类最多 的产业。
社会学概论那些特征特点时间们
第二章 社会学研究方法二、 社会学的特征 (多选 简答)1. 整体性(社会学想象力最重要的视角)2. 综合性(既是研究所有社会现象中的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又是从普遍联系中区寻找规律性)3. 经验性(实证性科学,强调调查研究的经验做基础)4. 应用性(社会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社会科学 )助记:正宗经营三、 社会学的功能 (选择)1.研究功能:(描述性功能)(解释性功能)(预测性功能)(规范性功能)2.教育功能 :帮助人们自觉地完成社会化;帮助人们合理选择3.社会管理功能:(建立规范)(提供模式)(反馈信息)4.社会批评功能:(揭露问题,解决问题,调整关系,促进发展)第三章 社会与文化一、 社会的涵义与特征 (单选、简答)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的基本特征(1)社会以人为主体;(2)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3)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4)社会来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
二、 自然资源包含:①环境资源 ②生物资源 ③矿产资源特点:有限性、无限性、系统性、不均匀性助记:西部有无线一、 文化的特征【选择】创造性(和自然区别)习得性(和本能区别)、共享性累积性特殊性和共性。
第五章 社会互动一、四种距离:类型 距离 含义亲密距离 < 45厘米 亲密者之间求爱、安慰和保护的距离为熟人或朋友保留的个人距离 45厘米 ~ 122厘米二、社会网络的特征1.普遍性2.多重性3.多向性4.隐蔽性5.滚珠性助记:普多多蔽滚第六章 家庭与婚姻一、 家庭的概念与特征(选择、简答)• 威廉·古德认为家庭的一般特征:①至少有两个不同性别的成年人居住在一起;②存在着某种劳动分工;③进行许多经济交换和社会交换;④共享许多事物;⑤亲子关系;⑥孩子间兄弟姐妹关系 社会距离 122厘米 ~ 365厘米比较正式的场合保持的距离公众距离 > 365厘米 一些类似演说家等公众人物保留的距离一、 家庭的功能(多选)1.规范性行为2.人口再生产3.教育4.抚养、赡养5.经济生活6.精神生活第七章 群体与组织一、 群体的涵义和特征(选择、简答)群体是人们通过某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特征:(1)有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2)有一定的为群体成员所接受的目标;(3)有一定的行为准则;(4)有明确的成员关系,并形成归属感;(5)时间上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三、 初级群体的涵义和特征(简答)初级群体作为由面对面的互动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人际关系的社会群体(1)规模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学概论主讲老师:陈刚第八章教育、劳动与消费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教育、劳动、消费的涵义,了解教育的社会功能、劳动过程的转变、消费理论,认识教育不平等和消费社会对社会运行及发展的。
课程内容第一节教育一、教育的概念与类型(一)教育的内涵(二)教育的类型1、从教育发生的场所来说,可以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家庭教育通常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中对子女或其他晚辈的教育,对象主要是家庭中的幼儿和少年。
家庭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1)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为接受学校教育作准备;(2)配合学校教育,使儿童在德、智、体等方面正常发展。
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培养卫生习惯、传授基本的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发展语言能力、发展个性、兴趣和爱好等。
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是指通过专门的学校教育机构,对受教育者施加的影响,期望其发生预期变化的一种教育制度。
社会教育是指学校活动之外,有意识地培养社会成员,有助于其身心发展的各项社会活动。
2、从个体对教育的需求而言,可以把教育分为生存教育和地位教育。
生存教育指一个人为适应当下社会的基本生存而必须接受的教育。
地位教育指一切超出基本生存所必需的教育类型。
地位教育具有三个特点:首先,地位教育与一个时代的现实生存条件没有必然的联系,接受某种教育是出于表现地位角色的需要。
其次,地位教育是获得上层社会地位的直接手段之一。
再次,地位教育具有较为强烈的排他性,对某一个阶层是一种权利,而对另一个阶层却是遥不可得的。
二、现代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一)杜威等学者的观点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约翰·杜威认为,教育的首要功能是社会化。
通过创设社会情境,在教育中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使受教育者适应社会生活,从而实现社会化;教育的次级功能是通过个体的发展,来维持社会系统的运作,维护社会制度和再生产现存的生产关系。
(二)现代学校教育的显功能1、社会化功能。
教育(尤其是狭义的教育)是现代社会中个体社会化的主要方式。
通过学校教育,受教育者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生活技能,接受主流社会价值观念,习得角色规范。
2、社会选拔的功能。
教育根据社会分工的需求对受教育者进行筛选,将其分配到不同的职业岗位上。
学校通过特有的招生制度和培养制度具有严格的层层淘汰性和竞争性,形成一个人才选拔梯度。
3、提高人口素质的功能。
教育可以减少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结构合理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4、知识技术创新的功能。
学校不但是传播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场所,也是知识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场所。
这一点表现在:一方面,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学校特别是大学越来越成为知识与科技创新的重要来源。
(三)现代学校教育的潜功能1、建立未来人际关系。
学校教育能够为受教育者提供建立未来人际关系的空间。
在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中,社会成员与老师、同学之间建立起某种长期、持续、密切互动的社会关系。
人们经常能够在这一社会网络中获得友谊、认同与支持,并且在离开学校后保持着一定的联系。
这种人际关系构成的社会网络,往往成为个人在职业发展与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社会资源。
2、减小就业压力。
学校教育的普及能够延迟就业者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从而减小社会的就业压力。
由于医疗水平带来人均寿命延长以及退休延迟,劳动力市场内每年可供给的岗位数量下降。
随着现代学校教育的普及和深入发展,社会成员的人均受教育年限大幅度提升,这使得原本应当就业的年轻人能够继续留在学校内接受教育,有效避免了社会整体的就业压力。
3、社会控制的功能。
学校教育是社会控制的主要手段。
通过教育,受教育者接受了主流社会价值观念,对国家和社会产生较强的认同感,培养了忠诚感和服务意识。
学校作为受教育者的监护机构,负责监管他们的行为活动,鼓励他们从事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惩罚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受教育者大多处于青少年时期,在学校接受教育而不是在社会上游逛,在某种程度上发挥着社会控制的功能。
三、教育的社会分析视角教育的社会学分析有三个研究传统:功能论、冲突论与互动论。
(一)功能论视角下的教育1、该理论的主要观点:这一传统的直接来源是社会学家涂尔干,他强调对教育的社会学考察首先应当关注其功能,即为专门化的社会角色提供训练有素的能力。
著名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继承了这一传统,认为人的社会化是社会稳定运行的前提条件和基础,而社会化的过程包含在分配和整合之中,即社会化使得不同的人获得不同的技能以适应分工需要(分配),同时社会化还能让人们欣然接受分配必然带来的社会不平等(整合)。
2、对功能论的评价功能论的思路能够有效地处理现实社会中教育的功能表达议题,但也遗留下诸多问题。
首先,遵循这一思路的教育研究无法处理社会变迁的问题。
其次,教育的功能分析建立了一种宏达的理论模型,它关注了社会大系统之间的关系,却忽略了系统内部行动者之间的关系与互动,包括行动的主观意图和动机、行动的方式以及社会情景与结果等等诸多微观方面的问题。
(二)冲突论视角下的教育1、该理论的主要观点:冲突论认为,社会秩序不是建立在对共同价值的一致认可上,而是建立在统治阶级的控制权力上。
具体至教育研究领域,学校不再被视为社会实现其自我良性再生产的领域,而成为统治阶级用以生产与其特殊地位与利益相吻合地位的工具。
2、对冲突论的评价冲突论视角下的教育研究过度强调结构条件,显得刻板。
(三)互动论视角下的教育1、该理论的主要观点:互动论视角下的教育研究,与之前的宏观社会制度思维不同,它将视角引入到具体的教育场景之中,引入到人与人的互动关系之中。
2、对互动论的评价互动论视角下的教育社会学研究带来了对师生互动为代表的教育微观过程研究的突破,但却缺乏统一的理论解释框架。
四、教育和社会不平等(一)教育不平等现象从历史情况来看,国内外都存在明显的教育不平等情况,这一方面体现在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也体现在教育没有带来大规模的向上社会流动。
大众教育时代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育不平等现象,但依然没有实现教育的全面平等。
(二)教育不平等的社会学分析1、对制度化教育的批判教育通常被认为是能够促进社会平等的手段。
但是美籍奥地利学者伊凡·伊利奇则质疑了这种常识性观点。
他认为学校教育作为一种制度化教育,其实无法改变社会的不平等;恰恰相反,它的基本逻辑还正在强化和再生产着这种不平等。
他认为:(1)学校正在为各种受压抑的、互相隔阂的和失去人性的社会服务,其实质是维护现存秩序的社会工具;(2)在学校中,学习和教育都是强迫的,它要求达到一定年龄的儿童在教师的监管下整天学习强制性的课程,是“没有快乐的机构”;(3)除常规的知识传授之外,学校还在传授着一些“隐形的课程”,即一种价值观的宣讲;(4)只有发动一场“去学校化”的变革,使教与学重新具有个人责任感,才能回归学习与教育本来的意义。
2、教育与文化资本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从文化资本的再生产角度对教育不平等现象进行了研究,指出:(1)不同的社会阶层拥有不同的思维方式、表达习惯与文化资本。
在早期的社会化过程中,儿童在家庭内部获得这些特征。
(2)较低阶层的孩子们所表现出来的谈吐风格与品位往往与体现着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学校环境格格不入,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更多适应性困难,缺乏自我提高的动力。
(3)中产阶层的孩子所拥有的文化资本与思维习惯与学校要求更为协调,因此更适应学校的生活,并更容易取得学业成功。
3、劳工阶层子弟的“亚文化”社会学家保罗·威利斯提出了有关亚文化再生产机制的讨论,即劳工阶层的子女是如何再次成为劳工的。
他的基本观点是:(1)劳工阶层的孩子们并非一定存在较低的职业预期与自我能力认知,即心甘情愿地成为社会的下层。
(2)他们在自己的生活领域中,通常拥有不错的实际生存能力。
(3)由劳工子弟组成的男生群体拥有自己的亚文化。
(4)在毕业后的就业过程中,劳工子弟们也不认同学校代表的主流社会价值,而是欣赏蓝领文化,并选择其作求职意向。
(5)他们在成年后可能会意识到教育对社会阶层流动的意义,并开始教导下一代接受主流教育观念,但其子女仍有可能继续父辈的生活轨迹。
第二节劳动一、劳动的概念与类型(一)什么是劳动1、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2、劳动具有经济意义。
3、劳动具有社会意义。
4、劳动具有文化意义。
(二)劳动的类型1、根据有否劳动报酬,劳动可分为有薪劳动和无薪劳动。
2、根据消耗体力还是脑力,劳动可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3、根据劳动的二重性,劳动可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二、工业时代的劳动过程(一)福特主义福特主义是指以泰勒制原则和市场为导向,以分工和专业化为基础的生产劳动方式。
福特主义主要具有三个特征:第一,以生产机械化、自动化和标准化形成的流水线作业及其相应的工作组织,通过大规模生产极大地提高了标准化产品的劳动生产率。
第二,劳资双方从劳资双方关于工作过程控制权的斗争转变为保障就业权和工资决定的斗争,最终形成了以劳资集体谈判制度为核心的劳资关系新形式。
第三,专用性机器投资和低技能工人相结合的生产过程提高了资本有机构成,通过加速资本周转来降低高资本有机构成对利润率的影响,促进了企业之间纵向一体化过程,从而在主要行业形成了垄断竞争的市场格局。
(二)后福特主义后福特主义是指以精益生产、柔性专业化等非大规模生产方式为核心的新的资本主义积累方式及其社会经济结构的生产劳动方式。
后福特主义主要具有四个特征:第一,灵活的专项化生产取代了大规模标准化消费商品的生产;第二,减少所有不能增加产品最终价值的间接劳动形式;第三,随着信息处理资源越来越掌握在企业一线工作区域,工作团队的自主权增加,企业内部协调信息发生了从中央集中处理到分散处理的转换;第四,劳资关系从福特主义下的对抗性的竞争关系,变成某种程度上的相互合作与信任关系。
(三)当代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批判1、布雷弗曼的压迫机制理论。
2、布洛维的生产政体理论。
三、就业(一)影响求职成功的主要因素第一,人力资本。
第二,社会网络。
第三,社会制度。
第四,社会偏见。
(二)失业失业是指达到就业年龄具备工作能力谋求工作但未得到就业机会的状态。
根据产生的原因不同,失业可分为五种类型:1、摩擦性失业;2、结构性失业;3、周期性失业;4、季节性失业;5、残余性失业。
失业率是指失业人口占劳动人口的比率,是准确描述就业形势的关键性指标。
(三)劳动力市场分割常见的一种分割就是劳动力市场分割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
具体到我们国家来讲,劳动力市场也存在二元性,即城市劳动力市场和农村劳动力市场。
第三节消费一、消费的概念与特征(一)什么是消费(二)消费的特征1、消费的经济属性。
2、消费的心理属性。
3、消费的社会属性。
4、消费的文化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