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医师麻风病知识培训课件

合集下载

麻风病知识培训课件

麻风病知识培训课件

麻风病的医疗资源与技术挑战
1 2
医疗资源不足
部分地区医疗资源有限,难以满足麻风病患者的 需求。
技术更新与培训
由于对麻风病认知不足,部分医生可能缺乏有效 诊断和治疗技能。
3
改善资源与技术
加大医疗资源投入,提高医生培训水平,推广新 技术,以更好地应对麻风病挑战。
05
麻风病的治疗与康复
药物治疗
联合化疗
为患者提供职业康复服务,帮助他们重返工作岗位,提高生活质量。
06
麻风病的历史与文化记忆
古代对麻风病的认识与处理
古代对麻风病的认知
古代文明对麻风病的认知和看法各不相同,有些文明认为麻风病是 神灵的惩罚,有些则将其归因于道德败坏。
古代的治疗方法
古代的医生尝试使用各种方法治疗麻风病,包括温泉疗法、药物治 疗等,但这些方法的效果并不确定。
经和眼睛。
麻风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曾一度被认为是一种可怕的疾病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麻风病逐 渐得到控制和治疗。
麻风病的传播途径
麻风病主要通过直接 接触传播,如与感染 者的皮肤接触、共用 餐具等。
麻风病传播途径还包 括母婴传播。
麻风病也可通过飞沫 传播,如咳嗽、打喷 嚏等。
麻风病的诊断与治疗
症引起。
呼吸困难
在严重情况下,麻风病可能会导 致呼吸困难,特别是在运动或休
息时。
喘息
麻风病可能会导致喘息,使患者 难以呼吸。
03
麻风病的预防与控制
麻风病的预防措施
宣传教育
加强对麻风病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麻风病的 认识和预防意识。
免疫接种
推广麻风疫苗接种,提高人群免疫力,降低感染 风险。
改善生活条件

麻风病的防治讲座PPT课件

麻风病的防治讲座PPT课件
心理支持
患者应接受心理支持,如心理咨询、心理疏导等, 以缓解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
建立支持网络
患者可以建立自己的支持网络,如加入病友会、 志愿者组织等,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05 麻风病的科学研究与进展
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研究
新的治疗手段
研究新的治疗手段,如免疫疗法、基因 疗法等,以提高麻风病的治疗效果,减 少副作用。
麻风病的防治讲座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麻风病概述 • 麻风病的预防 • 麻风病的治疗 • 麻风病的康复与护理 • 麻风病的科学研究与进展 • 案例分享与讨论
01 麻风病概述
定义与症状
总结词
麻风病是一种由麻风杆菌引起的 慢性传染病,主要影响皮肤、神 经和眼睛。
详细描述
麻风病的症状包括皮肤麻木、疼 痛、失去感觉,肌肉萎缩,毛发 脱落,以及神经损伤引起的面部 肌肉僵硬、视力减退等。
详细描述
麻风病患者可能出现肢体畸形、视力障碍、疼痛等症状,导 致生活不能自理。此外,由于社会对麻风病的误解和歧视, 患者可能遭受排斥和孤立,影响其家庭和社会地位。
02 麻风病的预防
提高公众意识
公众教育
通过各种渠道,如媒体、学校、社区 活动等,普及麻风病的基本知识,提 高公众对麻风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疼痛管理
对于因麻风病引起的疼痛, 应进行有效的疼痛管理。
预防并发症
采取措施预防麻风病并发 症的发生,如肺炎、心脏 疾病等。
康复治疗与心理辅导
康复治疗
社会支持
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提高其生活质 量。
为患者提供社会支持,帮助其融入社 会。
心理辅导
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其克服心 理障碍,增强自信心。

麻风病防治培训课件

麻风病防治培训课件

某地区麻风病防治工作案例
背景介绍
01
某地区麻风病高发,政府和社会各界对防治工作关注度不够,
防治力量薄弱
工作内容
02
通过宣传教育、筛查诊断、治疗管理等方面开展防治工作
实施效果
03
有效降低了麻风病发病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认知

某医疗机构麻风病防治工作案例
背景介绍
某医疗机构在麻风病防治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和实践
通过加强培训和学术交流等形式,提高 医疗技术和治疗水平,更好地为麻风病 患者服务。
THANK YOU.
工作内容
开展宣传教育、筛查诊断、治疗管理等方面工作,同时注重患者心理疏导和康复治疗
实施效果
为患者提供了全方位、高效的医疗服务,赢得了社会好评
某康复中心麻风病康复工作案例
01
背景介绍
某康复中心重视麻风病患者的康复工作,积极开展相关康复项目
02
工作内容
对患者进行康复评估,制定康复计划,开展物理治疗、职业康复和社
麻风病筛查与诊断
筛查对象
明确需要接受麻风病筛查的人群,如接触过麻风病患者的高危人群、出现相关症状者等。
筛查方法
介绍常用的麻风病筛查方法和操作流程,如皮肤刮片法、细菌培养法等。
诊断标准
详细阐述麻风病的诊断标准、诊断流程和诊断依据等,以确保诊断准确无误。
麻风病治疗与康复
01
治疗原则
明确麻风病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如联合化疗、免疫疗法等。
02
治疗方案
详细介绍各种治疗方案的适用范围、疗效和副作用等,以便患者根据
自身情况进行选择。
03
康复指导
为患者提供全面的康复指导,包括康复目标、康复计划、康复训练和

麻风病防治知识培训讲义课件

麻风病防治知识培训讲义课件

二、麻风杆菌

麻风杆菌和结核杆菌同属一个分枝杆菌家族,因 繁殖时有分枝生长称分枝杆菌。麻风杆菌是分枝 杆菌中唯一侵入人类神经组织的细菌。细菌繁殖 时间很慢,其繁殖一代需要 11~13天。自从1873 年挪威学者汉森发现麻风杆菌以来至今体外培养 仍未成功。麻风杆菌离开人体不易生存,离体后 的麻风杆菌,在夏季日光照射2~3小时即丧失其 繁殖力,在60℃处理一小时或紫外线照射两小时 ,可丧失其活力。一般应用煮沸、高压蒸气、紫 外线照射等处理即可杀死。
麻布,最重的有25个国 家,仅有一千二百多万登记病人;全世界每 年新发现病人约有50万;我国目前仅有5000 多现症病人,但治愈留有残疾的病人有12万 之多,这些病人主要分布在云、贵、川和广 东等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山区。
一、前 言

麻风病在我县9个镇(乡)均有流行,截止 2010年9月累计发现麻风病患者320例,治愈 230例,死亡83例,现症病人7人,患病率 0.25/万。尚有治愈后存活者109人,带有残 疾的占75%以上。近5年发现病人10例,平 均病期46个月,残疾率≧70%,发病年龄平 均36岁,年平均发病率0.74/10万。以上现 状表明,我县防治任务仍十分艰巨。
四、麻风病的临床表现



5、麻风结节性红斑(ENL): 为Ⅱ型麻风反应的主要表现。常急性发生,兼 有红斑和结节,患者常伴有全身症状。皮损为 圆形、椭圆形,有明显压痛,表面光滑。早期 呈鲜红色,后成紫红色。其数目不等,少则几 个,多则数十个,好发于面部、四肢及臀部。 常此起彼络,交替出现。 6、弥漫性浸润: 为一种极为广泛的真皮及皮下组织的浸润性损 害。多见于瘤型及界线类偏瘤型麻风。局部检 查菌阳性。常见于面部、耳、四肢和臀部。
四、麻风病的临床表现

麻风病基本常识PPT课件

麻风病基本常识PPT课件
社会福利与救助
麻风病患者及其家庭可以获得一定的 社会福利和救助,如生活补贴、住房 援助和免费教育等,以帮助他们度过 难关。
消除对麻风病患者的歧视与偏见
宣传教育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麻风病的认知和理解,减少对患者的恐惧和歧视。媒 体、学校和社区等渠道可以开展相关活动,传播正确的信息。
立法保障
政府应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保护麻风病患者的权益,禁止任何形式的歧视和排 斥。同时,建立投诉机制,为受到不公正对待的患者提供法律援助和支持。
社会各界对麻风病防治的支持案例
政府对麻风病防治的支持案例
介绍一些国家或地区政府在麻风病防治方面所采取的有效措施和支持力度,如财政投入、政策制定等 。
非政府组织对麻风病防治的支持案例
介绍一些国际或国内非政府组织在麻风病防治方面所做的贡献和支持,如提供医疗资源、开展宣传教 育等。
麻风病防治的科研成果案例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提高公众对麻风病的认识, 使人们了解如何预防麻风 病,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促进社区参与
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预 防麻风病的活动,共同维 护社区卫生和健康。
03
麻风病的治疗与康复
麻风病的治疗方式
药物治疗
使用抗麻风药物进行治疗, 如氨苯砜、利福平、氯法 齐明等,以控制病情并预 防并发症。
心理支持
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提供必 要的心理辅导和支持,帮助患 者克服自卑、焦虑等情绪问题

04
麻风病的社会影响与支 持
麻风病对个人和家庭的影响
身体和心理健康
麻风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会对患者的皮肤、神经和器官造成损害,导致疼痛、 残疾甚至失明。这不仅对患者自身造成痛苦,还对家庭成员产生心理压力和经 济负担。

麻风病防治知识培训课件

麻风病防治知识培训课件

麻风病防治知识1、什么是麻风病?麻风病在我国流行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它是由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古老的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包括皮肤和周围神经等部位。

这个病最大的特点就是,得到早期治疗的病人可以没有任何畸残,完全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和参加社交活动。

若患者得不到及时治疗可以导致严重的畸残,倍受社会歧视。

大家之所以对麻风病感到比较恐惧,主要就是因为它可以引起畸残。

因此早期发现和治疗麻风病人,就可能减少畸残的发生。

2、麻风病是如何传播的?还没有接受过治疗的麻风病人是目前麻风病唯一的已经被确定的的传染源。

至于这个病如何传播,其具体传播途径仍未完全明了。

目前认为它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两种:(1)呼吸道传播,病人通过上呼吸道可排出大量麻风菌,通过飞沫传播。

(2)与麻风患者直接接触。

一般来说,接触越密切,被感染的可能性就越大。

那么感染麻风菌就一定会得病吗?这就是我要向大家介绍的的第三个问题。

3、感染麻风杆菌后一定会发病吗?感染麻风菌是否发病取决于机体对麻风菌的免疫力。

绝大多数(99%以上)人群对麻风杆菌具有自然免疫力,机体能将有效的杀灭体内的麻风菌而不发病。

只有极少数对麻风杆菌没有免疫力的人在感染后,麻风菌在体内逐渐繁殖,从而出现症状,成为病人。

4、麻风病的表现有哪些?由于麻风菌的繁殖速度很慢,从感染麻风菌到麻风病发病大约需要2-5年的时间,出现症状后病情的进展也很缓慢,而且没有明显的痒、痛等主观症状,因此这些早期症状往辑. 专业资料可编往引不起患者的注意,患者即使注意到了自己的早期症状,由于缺乏痒、痛等症状,也可能得不到患者的足够的重视,没有及时去就诊。

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丧失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麻风病主要表现包括各种各样的的皮肤和神经症状。

其皮肤表现跟许多皮肤病类似,因此很容易被误诊。

皮肤损害主要有与皮肤平齐或略高起的斑疹、也可出现大小不等的疙瘩等。

皮疹的颜色可以比皮肤颜色浅,也可能是红色、暗红色或棕褐色。

皮损大小不一,有的很小,有的可以占据整个肢体或躯干。

麻风病防治知识PPT课件

麻风病防治知识PPT课件

1
理疗
通过物理疗法,如光、热、电等手段,缓解麻风病引发 的疼痛和肌肉僵硬等症状。
2
按摩治疗
专业的按摩治疗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 按摩方案,促进血液循环和肌肉放松,缓解不适感。
05
麻风病的预防与 控制策略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麻风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宣传教育
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宣传教育,包括媒体、学 校、社区等,提高公众对麻风病的认识和预
对患者的分泌物、用具等进行消毒处理
消毒处理
对患者使用过的衣物、被褥、生 活用具等及时进行消毒处理,避
免病毒的传播。
定期检查
定期对患者进行检查,及时发现 病情,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04
麻风病的治疗方 式
药物治疗:采用抗麻风药物进行治疗
采用抗麻风药物进行治疗
针对麻风病的治疗,目前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口服抗麻风药物。这些药物 能够有效地杀死体内的麻风杆菌,从而缓解症状,甚至达到治愈的目的。 但需要注意,这种治疗方法需要长期坚持,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呼吸道分泌物传播
麻风病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中存在麻风杆菌,因此可 通过飞沫传播给他人。
通过呼吸道分泌物传播
通过破损的皮肤和粘膜传播
传播方式
麻风病可通过破损的皮肤和粘膜进入人体,造成感染。
02
麻风病的早期症 状
皮肤出现异常感觉
麻风病的早期症状
麻风病会导致皮肤感觉异常,如麻木、刺痛、瘙痒等。
肌肉无力、萎缩
防意识。
预防意识
加强预防意识的宣传教育,让公众了解麻风 病的传播方式和预防措施,减少感染风险。
加强监测和发现病例的力度,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加强监测
提高对麻风病的监测力度,定期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及时 发现病例。

麻风病防治知识培训课件

麻风病防治知识培训课件

2. 深度弥漫性浸润:病变部位深达皮下组 织,常由浅弥漫性浸润发展而来。皮损明 显肿胀变厚,很难用手捏起来,广泛麻木, 查菌强阳性,多见中晚期的瘤型和偏瘤型 患者。面部的损害因浸润致鼻唇肥厚,加 上结节损害呈凹凸不平,形成狮面外观。
六、疱疹:
为隆起皮面内含液体的腔隙损害。主要 发生于皮损处或麻木区,好发于肢端。 体力劳动患者因工具摩是由于局 部麻木不能有效防护高温以及血管舒缩 功能障碍使外来热量不能借血流扩散而 引起。
根据最新研究资料显示以近距离(1米 以内)空气飞沫为主要传播途径,直接皮 肤接触为次要传播途径。其病源菌主要侵 犯人体的皮肤及周围神经组织引起相应的 临床症状。
潜 伏 期
少部分人因机体免疫力低下,细菌持 续繁殖发病。由于麻风病发病慢,症 状不明显,感染麻风菌的时间难以确 定,故潜伏期只能以临床情况来推算。 麻风病潜伏期一般为2~5年,也有长达 10余年者。
七、溃疡: 组织缺损的炎症称为溃疡,愈合后会出 现疤痕。1.原发性溃疡,由于麻风斑块、 结节或浸润性损害因炎症剧烈发生组织缺 血坏死。分泌物中可含有大量麻风杆菌。 2. 营养性溃疡,好发于足底、手指等部位, 局部神经和血管受累加上外伤引起。开始 为损伤部出现红斑和水疱,不久水疱破裂, 出现糜烂面,继发感染,出现溃疡,且久 治不愈,持续多年。
3.皮脂腺分泌障碍:皮损处因皮脂 腺受到肉芽肿炎症破坏或神经分支受 到破坏,立毛肌不能收缩致皮脂分泌 障碍。使皮肤缺乏弹性,干燥皲裂, 失去光泽。
十、神经损害:
为麻风一个主要的表现,临床上可触及神经 粗大,局部皮肤麻木无汗、肌肉萎缩、局部皮 肤和关节营养不良和功能减退。
神经损害引起的畸残,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 面瘫、爪形手、垂足、严重的局部功能紊乱可 引起骨骼改变如指(趾)骨、掌骨和跖骨的吸收, 无痛性足底溃疡。

麻风病防治知识课件

麻风病防治知识课件
消除偏见与歧视
倡导社会各界关爱麻风病患者,消除对他们的偏见和歧视。鼓励患者积极融入社会,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 谐发展。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国际合作
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与交流 ,共同开展麻风病防治研究。通过分 享经验、交流技术,提高全球麻风病 防治水平,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学术交流
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和研讨会,促进麻 风病领域的专家学者交流研究成果和 心得。通过学术交流,推动科研合作 ,加速新理念、新技术的传播和应用 。
症状。
中期症状包括皮肤感觉丧失、肌 肉萎缩、关节畸形等,严重时可
导致残疾。
晚期症状包括严重的神经损伤、 肢体畸形、面瘫等,甚至可能导
致死亡。
2
麻风病的预防
提高公众对麻风病的认识
宣传教育
通过各种渠道宣传麻风病防治知识, 提高公众对麻风病的认识和了解。
消除歧视
建立正确观念
引导公众正确看待麻风病,不恐慌、 不歧视、不排斥,以科学的态度对待 。
为患者及其家庭提供心理支持 ,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增
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社会融入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麻 风病的认识,减少社会歧视,
帮助患者融入社会。
经济援助
为患者提供经济援助,减轻他 们的经济负担,确保他们能够 获得必要的治疗和生活保障。
05
麻风病的未来展望
科研进展与新药研发
科研进展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投入到麻风病的研究中。在疫苗 研发、诊断技术、治疗手段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为防治麻风病提供了更多可 能性。
THANKS
感谢观看
药物治疗需要长期坚持,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时定量服药,不 可自行停药或更改剂量。同时,需要定期进行血液检查和肝 功能检查,以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麻风病知识培训PPT

麻风病知识培训PPT
制定全球麻风病防治政策
推动国际组织制定全球性的麻风病防治政策,促进各国政策的一致性和协同性。
提高医疗保障水平与可及性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增加麻风病医疗机构的数量和覆盖范围 ,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便利性。
VS
加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提高基层医生的麻风病诊疗水平,确保患 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管理。
推动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
经济负担
治疗麻风病的过程可能给家庭带来 经济负担,如治疗费用、护理成本 等。
对社区和社会的挑战
公共卫生问题
麻风病是一种传染病,对社区的 公共卫生构成威胁,需要采取有
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医疗资源不足
在一些地区,由于医疗资源有限 ,麻风病患者可能难以获得及时
和有效的治疗。
知识普及度低
社会对麻风病的认知普遍不足, 导致对患者的歧视和排斥,不利
症状
皮肤出现斑块、结节、麻木、肌 肉萎缩、面容毁损等,还可能出 现视力、味觉和嗅觉减退。
传播方式与风险因素
传播方式
主要通过长期密切接触含有麻风杆菌的皮肤破溃处传播。
风险因素
与患者长期密切接触、机体免疫力低下、居住条件差等。
诊断与治疗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体查和实验室检查综 合判断。
治疗
采用联合化疗,常用药物有利福平、 氨苯砜和氯法齐明等,治疗周期长, 需耐心治疗。
于疾病的防治。
支持患者康复和融入社会的措施
心理咨询和治疗
为患者提供心理咨询和治疗, 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增强
自信和应对能力。
宣传教育
加强麻风病知识的宣传教育, 提高公众的科学认知,减少歧 视和排斥现象。
提供医疗援助
确保患者获得及时、有效的治 疗,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绝大多数人对麻风菌具有特异性免疫力,在麻风菌侵入后能迅 速建立有效的免疫反应,将麻风菌杀死而不发病,只有少部分 人对麻风菌易感。


机体对麻风菌易感程度的差别,造成临床上各型麻风的表现。
麻风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麻风病人的家属发病率较高,除长期密 切接触以外,遗传基因对麻风传染的易感性,值得研究。

麻风病传染的两个因素

侵入途径

传统的看法认为皮肤和呼吸道是麻风菌侵入机体的主要途径。 最近认为呼吸道是麻风菌的主要入口,特别是这些部位的粘 膜有破损时,更利于麻风菌侵入。
自然获得性麻风犰狳在鼻部和足部原发麻风病灶中常发现有 荆棘刺,提示呼吸道和破损的皮肤是麻风菌侵入的途径。

易感个体

麻风菌侵入人体后,是否发病及发病后的表现,取决于被感染 者机体对麻风菌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力。
淋巴结、内脏、骨骼、关节与肌肉等症状

瘤型端患者,特别是未及早发现和治疗的中、晚期病人 或其反应时,常伴有淋巴结、内脏等损害,产生一系列 症状。
麻风病的分类

1962年,Ridley和Jopling提出了“光谱分类法(或称五级分类法)” 即分为TT、BT、BB、BL和LL。另外I为各型麻风的早期变化。五级分类 法是根据麻风的临床、细菌、病理和免疫学进行分类,较为科学、合 理,已为广大麻风防治工作者接受,适用于科研工作,但较复杂,现 场人员常难以掌握。 1981年,WHO麻风控制规划化疗研究组为了便于MDT的现场实施,将麻 风分类法归纳简化为MB和PB,作为用于MDT的分类。



《本草纲目》应用大枫子油治疗麻风。
《疡科机要》、《解围之薮》——麻风专著。



麻风≠麻疯
麻——麻木不仁; 风——中医的病因病机;“虫入肌中曰风”,“风为 阳邪,善行而数变”。 不疯——不侵犯中枢神经,无精神症状。

麻风病防治知识的演变

1873年,挪威医学家Hansen(汉森)在病人组织中发现麻风杆菌
眼、耳、鼻、喉症状





麻风性眼、耳、鼻、喉损害主要见于未及早诊治的中、晚期瘤型端患 者及各型麻风反应和(或)继发于有关神经受累后,导致上述器官功 能障碍与畸残。 眼是麻风最常受累的器官之一,特别是病程长、未治疗或治疗不当的 MB病人。 耳的皮肤是麻风易侵犯的部位之一,主要表现为外耳的浸润、斑块与 结节,特别是LL患者,耳垂肥大有特征性,有时耳软骨也受累。 外鼻部也是麻风菌好侵犯的部位,产生浸润、斑块、结节,严重时鼻 翼肥厚、缺损呈品字形,鼻柱破坏,鼻梁塌陷,前鼻孔缩小或闭锁。 口腔内各部均可发生麻风性病变,包括舌、唇、齿、咽部、喉部等。
传染源
麻风杆菌日排量107-108 鼻粘膜有菌:72%LL,2%BL 完整皮肤有菌:大多数皮肤表面 无菌,有菌者与鼻粘膜有菌或溃疡有 菌相关
瘤型麻风的鼻 分泌物或溃疡 是主要传染源
未经治疗 PB病人
健康携菌者
?
(健康人皮肤中查到AFB)
西非黑猩猩 西非黑长尾猴 北美野生犰狳 动物疫源性
传染源
麻风病分型
3、中间界线类麻风(BB):典型皮损为斑疹与浸润性的双型损害, 基本皮损呈多形性和多色性。可见有特征性的倒碟状、靶状或卫 星状损害。面部皮损呈蝙蝠状者,称双型面孔。皮损大小不一, 数量较多;神经损害多发,但不对称。皮肤与神经的损害和功能 障碍介于结核样型和瘤型之间。中间界线类麻风可向结核样型或 瘤型麻风转化。




我国历史上有关麻风的记载

《素问·风论》“疠者,有荣气热附,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 皮肤溃疡,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 《诸病源候论》“大风病,须眉堕落者皆从风湿冷得之„„风皆为邪, 邪客于经络,久而不去,与气血相干,则使荣卫不和,淫邪散溢,故面 色败,皮肤伤,鼻柱坏,须眉落。” 《医宗金鉴》“一因传染或遇生麻风之人,或父母夫妻家人递相传染。”
LL>BL>BB>BT>TT
TT>BT>BB>BL>LL 分多菌型(MB)和少菌型(PB)
麻风病分型
未定类麻风(I):为麻风病的早期阶段,常见少量斑疹, 多为浅色,少数淡红色,边缘清楚或不清楚,有不同程度的浅 感觉障碍。 1、结核样型麻风(TT):临床上本型较多见,损害常局限于外周 神经和皮肤。皮损为红色斑疹、红色或暗红色斑块,呈圆形或 不规则形,边缘清,表面干燥无毛,有时有鳞屑,局部感觉障 碍出现早且明显。 2、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BT):常见皮损为斑疹、斑块和浸润 性损害,基本特点似结核样型,但损害多发。典型皮损中央有 明显的空白区,周围常有小的卫星状损害,周围神经损害多发 ,皮损感觉障碍明显。
麻风菌生长周期慢(11-13d),最 适宜温度为(25 -35 ℃ )。麻风 杆菌在0℃可活2周,60℃以上立即 死亡,一般消毒即可杀灭。

麻风的传染

麻风病的传染需要具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个体 三个环节,自然与社会两个因素。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 感 个 体
自然因素 社会因素
麻风病传染三个环节
未经治疗 MB病人
认识麻风病
溆浦县皮肤病防治所 舒华平
全国消除麻风病危害规划

年 代


2020年底
2015年底
现症病人数
20%(减少)
50%(减少)
县(市)患病率
1/万以下
1/10万(98%)
新病人2级畸残
25%以内
20%以内
麻风病学简史

古老的慢性传染病,至少已流行两千多年;
流行广泛,遍及五大洲,多在北纬38度以南; 长期被视为“不治之症”,公众恐麻、歧麻; 患者遭受排斥、隔离与迫害; 是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
皮肤症状





绝大多数的麻风病人都有不同形态和数量的皮肤损害,如原发性损害 的斑疹、丘疹、结节、斑块、浸润、疱疹等和继发性损害的萎缩、瘢 痕、角化、溃疡和鳞屑等,此外还有皮肤附件如毛发、汗腺、皮脂腺 等的损害。 皮损的形态、色泽、数目、大小、分布、边缘、表面情况及其演变等 因机体免疫力和组织反应的强弱而各异。 同一病人因为病情、病期及病型的不同,皮损可屡有变化,在同一阶 段也可以为单一皮损或多种皮损共存。 麻风皮损错综复杂,变化很大,但就形态学而言并无特异性。 局部麻木、闭汗、毛发脱落,部分患者查见麻风菌以及特异性的组织 病理改变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地理分布
家庭分布

麻风流行的家庭聚集现象 发病次序:长辈先发病,也有子女先发病,但 以长辈先发病为多见。

配偶被传染不多(不超过5%) 麻风病人邻居发病率较高 与传染源接触有关 易感性的证据尚待研究

家庭分布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父子 母子 兄弟 兄妹 姐弟 11.24 5.62 7.87 2.25 夫妻 祖孙 5.62 17.98 49.44
1874年报告,当时无有效的抗菌药,隔离病人是唯一有效方法


1943年,砜类药问世使麻风菌进入化学治疗时代,成为可治之病
1958年,WHO建立麻风科,全球麻风防治工作有统一规划 1981年,WHO推荐MDT方案,当时全球超过1000万病人接受MDT治疗 近年来全球每年仍有20多万新发麻风病例



自然因素
传染源:温度、湿度,… 传播途径:炎热后的躯体暴露- 皮肤密切接触、容易外伤,… 易感人群:紫外线照射后皮肤免 疫力下降,…
社会因素
卫生状况:医疗条件,… 文化教育:健康知识,… 居住条件:接触机会,… 人口流动:疾病流动,… 风俗习惯:人为传播,…
热带病 流行病
社会病 贫穷病
自然因素

热带、亚热带地区麻风发病率较高与温暖潮湿的气候有关。
麻风病的症状




大多数麻风患者发病缓慢,隐匿性进展,早期症状多不明显。 明显的麻风症状或体征出现前,部分病人可有全身不适、肢体酸胀、局 部皮肤蚁行感、烧灼感、鼻出血或低热等前驱或早期症状。 机体对麻风菌特异性免疫力和建立有效免疫反应的时间不同,导致麻风 症状和体征的不同。 临床表现多样化,皮肤、神经、眼、骨骼、肌肉、内脏等均可受累,并 可出现畸残,往往涉及临床各科。 皮肤和周围神经的症状与体征出现最早也最常见,是麻风病诊断、分型 与鉴别诊断的主要依据。

麻风病流行特点
年龄 分布 型别 差异 性别 分布
麻风病 流行特点
家庭 分布 地理 分布
种族 分布
年龄分布
•麻风高流行区,发病年龄高峰通常为20岁左右 •麻风流行得到控制的低流行区,发病年龄高峰上移,通常在40岁以上
性别分布
男性高于女性( 通常为2:1,中国为3:1.成人和多菌型更为明显)
种族分布
(1)麻风患者是麻风杆菌的宿主 (2)也是本菌唯一传染源
传染方式

直接接触传染:未经治疗的麻风病人排菌的皮肤或吸入病人 含菌的飞沫;

间接接触感染:有报告麻风菌在36.7℃和湿度为77.6%的环境 中可存活9天。生活用品、水源和土壤则有被传染的可能;
节肢动物作为传染媒介的可能性在理论上存在,没有证实。
神经症状




麻风具有嗜周围神经的特性。 麻风神经损害主要是免疫反应所致的损伤,其次是麻风菌侵入后 炎症细胞的浸润。受累神经多敏感性高,有麻胀和触电感,反应 发生时,急速疼痛,出现功能障碍加剧与恶化,无痛性神经炎病 人则在不知不觉中出现功能障碍和畸残加剧,均应及早诊治。 机体对麻风菌免疫力不一,各型麻风神经受累的数目、程度与速 度也各异。 麻风菌好侵犯体表、低温、近骨骼、肌腱、关节和沟管等易受外 伤、受压等某些神经的特定部位。 麻风神经损害形态上的变化主要为粗大、脓疡与钙化及纤维化。 周围神经含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纤维,受累后产生感觉、运动、 营养及循环等系列的相应功能障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