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生原理与和谐基础理论
和合学发展内涵以及学术界对张立文先生的和合学的反应
2.和合学内涵和合思想的起源与转化学界考证普遍认为,“和合”起源于中国有文字记载之前的中华始祖伏羲时代的“河图八卦”和大禹时代的“洛书五行”两个神话传说。
而大约 3000 年前的西周时期,这一思想被简约地概括为“和”,“合”字则在商周时期出现于甲骨文上。
春秋时,分开的“和”、“合”二字开始“和合”联用。
管子、墨子、荀子等思想家都运用这个概念来阐发他们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
历经“阴阳”到“和”再到“和合”的发展过程,“和合”作为一种思想理念在春秋时期基本形成。
[8]而传递了“和为贵”思想的“和合”文化在当今形成的学说体系和合学,则是由中国当代着名哲学家张立文先生所开创的哲学理论形态。
它是对中国哲学尤其是儒家“和”精神的总结和创新,可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生。
张立文介绍,他的和合学开始构思于1987年,在1988年写作的《新人学导论》中,初次提出人的“自我和合”问题,1989年,他撰写了《从宋明理学到和合学》一文,随后他连续发表了十多篇相关论文,明确提出了构建和合学的问题。
其中,1993年10月,张立文在《理学的演变与理学的超越》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和合学的定义。
1995年,张立文的《和合学概论———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一书竣稿,并于次年出版。
该书系统阐述了和合学思想体系。
此后,《和合与东亚意识》(2001年)、《中国和合文化导论》(2001年)、《和合哲学论》(2004年)等书相继出版,进一步系统阐述了先生的和合学体系。
[9]张立文认为:和合是指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中诸多形相和无形相的相互冲突、融合,与在冲突、融合的动态变易中诸多形相和无形相和合为新结构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总和,[10]也就是“和生万物”。
他认为人类进入21世纪,由于面临着五大危机即人与自然的冲突而造成生态危机,人与社会的冲突而产生人文危机,人与人的冲突而构成道德危机,人的心灵的冲突而产生精神危机,文明之间的冲突而造成价值危机。
第三章环境管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环境管理学的基本理论第一节三种生产理论一、三种生产理论概述(一)环境社会系统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二者之间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在这三种交流关系中,物质流动是最基本的,它是另外两种交流的基础和载体。
环境社会系统依据物质运动基础,进一步可划分为三个子系统,即物资生产子系统、人口生产子系统和环境生产子系统。
1、物资生产:即劳动生产,是指人类利用技术手段从环境中索取自然资源,并将其转化为人口生产和环境生产所需物资的总过程。
基本参量:(1)资源利用率,指的是将从环境中索取的资源和从废弃物中取得的再生物转化为产品的比例。
资源利用率高,则意味着在产出同等产品时,从环境中索取的资源少,加载到环境中的加工废弃物也少。
(2)产品流向比,指提供给人口生产的产品和服务与环境生产的产品的比例。
(3)社会生产力,对应于生产产品的总能力。
2、人口生产: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既包括人口的再生产(繁衍、生育),也包括人口在其生存过程中对物质资料的消费。
基本参量:(1)人口数量(2)人口素质(3)消费方式3、环境生产:是指环境在自然力作用下消纳污染(生产加工过程产生的废弃物,消费过程产生的废弃物)和产生出自然资源(生活资源如风景,生产资源如森林、水源、矿产等)的总过程。
基本参量:(1)污染消纳力(2)资源生产力(二)三种生产之间的关系见书中第18页图2—1人与环境系统概念模型1、人类对世界系统(环境社会系统)的认识历程:(1)古代文明时代:人类与自然浑然一体,是自然的一部分,世界系统实际上就是自然生态系统,就是自然环境。
三种生产之间,主导作用是环境生产,人口生产与物资生产能力都非常小,包含在环境生产中。
(2)农业文明时代:A、早期阶段,人口生产仍未在世界系统的运行中体现出来;B、中期阶段,人口生产虽得以体现,但仍作为物资生产的一部分。
C、晚期阶段,人口生产系统逐渐发育成独立的系统,并从物资生产系统中脱离。
和声理论学
和声的基本原理和声是不同音调的音的组合,只要若干个音同时发出,就算是和声。
和声可以使音色变得丰富和饱满,因此它是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一。
和声有和谐与不和谐之分,有明亮和暗淡之分,不同的和声排列在一起,在乐曲中可以起到特定的作用,和声学就是这方面的作曲技巧,是音乐学院的必修课之一。
乐器上奏出的单音称为律音,在频谱上(详见第一章)一个律音有很多谐音,最低谐音的频率就是律音的频率,其他谐音的频率都是律音频率的倍数。
多个律音同时发出,就形成和声,因此,它们的很多谐音也同时出现在频谱上,并且相互作用,产生各种各样的效果。
律音的相互作用有两种方式:(1) 产生一个更低的律音,它的谐音频率就是各律音的频率,该律音就是各律音的结合音,结合音在频谱上是找不到的,但听觉上好象存在,结合音的频率是各律音频率的最大公约数;(2) 各律音具有相同频率的谐音,使谐音的音量加强,该音就是各律音的相干音,相干音的频率是各律音的最小公倍数。
如果几个律音的频率之比是整数比,那么它们的结合音和相干音就很明显,它们构成的和声就是和谐的。
例如,小提琴的A弦频率是440Hz,E弦频率是660Hz,它们的结合音就是220Hz,相干音就是1320Hz,这两个音构成的和声是和谐的,但是该和声没有明亮和暗淡的感觉。
两个音可以产生和谐度,和谐度仅和音程有关,八度、五度和四度是完全和谐的音程,大小三度和大小六度是不完全和谐的音程,大小二度、大小七度和四度半是不和谐的音程,其中小二度和大七度给人的感觉是极不和谐的。
当参与和声的律音数增加到三个以上时,这几个音的组合称为和弦。
参与和弦的几个音如果同时发出,就形成和声和弦,如果按照顺序依次发出,就形成旋律和弦。
和声和弦和旋律和弦的界限有时并不明显,例如钢琴在使用踏板时。
和弦具有明亮度,如果和弦的结合音的感觉比相干音明显,那么和弦的感觉就很明亮,反之,和弦的感觉就很暗淡。
表5-1列出了大三和弦和小三和弦的结合音和相干音,大三和弦的相干音是根音的第15级谐音,相当微弱,因此结合音给人的感觉强,而小三和弦的结合音比钢琴的最低音还低,人的耳朵几乎听不出来,因此相干音给人的感觉强。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马哲原理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马哲原理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当代的重要实践。
这一理念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共同发展,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首先,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同时“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无机的身体”。
这表明,人类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其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关系,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意味着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维护自然生态的平衡和稳定。
这要求我们在实践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最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在不断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变化的。
在人类历史上,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在不断变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资本的扩张和逐利行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益加剧。
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总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当代的重要实践。
它要求我们在实践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不仅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摘要: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马克思主义执政规律正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指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是指导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胡锦涛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全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只有①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的本质、发展的动力和规律,才使人类的社会和谐理想变成了科学。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过程中,论证了实现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揭示了未来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特征,指出了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辩证法,揭示了社会系统内各种要素之间的普遍联系、对立统一和相互转化的规律,阐明了社会结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辩证关系。
二、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决定》的这个重大判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理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理一、中医养生的概述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注重通过调整人体内外环境,达到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中医养生的核心理念是“和衷共济,顺应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平衡与和谐。
在中医养生理论中,人体被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并且与其周围环境、社会稳定息息相关。
二、阴阳五行理论1. 阴阳理论阴阳是古代中国哲学中表达事物相对性和互动关系的基本范畴。
在人体内部,阴阳存在于诸如冷热、虚实、上下等方面。
保持阴阳平衡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2. 五行理论五行是古代中国观察和解释天地万物变化规律的基本方法,在中医中用来描述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之间以及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相互关系。
三、气血概念及调养方法1. 气气是指在人体内部流动的生命力量,维持人体机能的正常运行。
通过中医养生,可采取调整呼吸、运动锻炼、气功等方式来增强体内气的流通。
2. 血血是维持身体功能和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基础,在中医养生中,可通过均衡饮食、适量运动、良好睡眠等方法保持血液循环畅通。
四、脏腑与经络调理1. 脏腑调理根据中医学说,脏腑是人体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负责各种功能活动。
通过养生调节,可以保护和加强脏腑功能。
比如利用食疗法来改善消化系统问题。
2. 经络调理在中医养生中,经络被视为传递气血和信息的通道。
通过按摩穴位、推拿等手段来刺激经络,可以增强气血流通,并调整身体阴阳平衡。
五、情志调节及心态养生情志对于人体健康具有深远影响。
过度压力和情绪波动可能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
因此,保持良好的情绪和调节压力对于中医养生至关重要。
诸如锻炼身心、冥想、与家人朋友相处等都是调节情志的有效方法。
六、饮食养生及作息规律1. 饮食养生中医饮食养生注重平衡饮食,根据季节和个体特点选择不同的食材和烹饪方法。
同时,适时进食、嚼齿细咀嚼等也是中医强调的健康饮食习惯。
2. 作息规律合理的作息规律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根据中医养生原理,宜早起晚睡,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并且在运动与休息之间达到平衡。
教学理论流派简介
•
•
•
•
目标教学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硝 酸的性质” 教学目标的制定:
•
认知目标:了解硝酸的挥发性、不稳定性,理 解并掌握硝酸的强氧化性。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 分析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以硝酸的实际用途培养学生理论联 系实际的科学精神,以化学家玻尔(N.Bohr, 1885-1962)用“王水溶解金牌”的故事激发学 生的爱国热情。
•
•
课堂教学的组织
• •
以多种方式引入课题。 要求学题(即不同层次的教学目 标),要求学生根据思考题有重点地再 次阅读教材。主要思考题如下:
•
了解硝酸的主要物理性质、王水的组成, 并能正确写出硝酸分解及其与铜、碳反 应的化学方程式。 解释浓硝酸发烟、发黄的原因,并说明 硝酸的存放方法。 鉴别盐酸、硫酸、硝酸的稀溶液。 从元素化合价的观点说明硝酸在与铜、 碳反应中的作用。
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或实验验证等 方法形成教与学的双向交流,逐步达到以上四 个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初次反馈信息,教师作出适当的总 结、归纳,并布置课堂形成性练习。 教师在课后对课堂形成性进行恰当的分析 ,对 个别“吃不了”或“吃不饱”的同学进行适当 的个别辅导。
二、分层次教学法
一个人从社会得到了什么,以及给予了社会什 么,这两者之间应保持一种严格的和谐。 重视智育,认为智育具有双重任务,即掌握知 识、发展智力。 把劳动教育看成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认为劳动是“一般发展”和“个性全面发展” 不可缺少的途径。
八、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
教学过程最优化有两项标准:一是效果,二是时间。 具体讲: 要求教师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耗费更少的时间取得 更好的教学效果 精选教学内容,达到教育内容最优化 组织教学时要把学生分班、组、个人并将其有机地结 合起来实行教学形式最优化。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特定的 时间,特定的内容遵守最优的教学原则,选择最优的 教学方法。
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考试科目代码表思想政治理论101 英语翻译基础357 经济学原理802材料科学基础(一)824有机化学(二)845 单独考试思想政治理论111电子线路803材料科学基础(二)825运筹与管理846 马克思主义哲学711 马克思主义发展简史804 固体物理826 企业管理学847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199 心理学712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及方法论805材料成形基本原理827软件工程学科专业基础综合848基础英语713英语专业综合考试(一)806工程热力学(一)828流体机械原理849英语一201 艺术原理与美术史714英语专业综合考试(二)807真空技术829俄语202艺术原理与基础理论715 高等代数808 电路830美术创作(6小时素描写生)501日语203 数学分析716 高分子化学809 半导体物理831艺术设计与表现(6小时)502英语二 204 单独考试数学717 岩石学810 数字电路832建筑设计与表现(6小时)503翻译硕士英语211 有机化学(一)718 生物化学(二)811 “信号与系统”和建筑技术设计与表现(6小时)504单独考试英语240 地质学基础719 十六位微机原理812“数字信号处理”833 规划设计与表现(6小时)5 05二外德语241 生物学综合720 材料力学813 自动控制原理834景观设计与表现(6小时)506二外法语242 设计基础理论(一)721 理论力学814 结构力学835二外日语243 设计基础理论(二)722 机械原理815 水力学836二外俄语244 规划设计基础理论723 自动控制理论816工程热力学(二)837景观设计原理724 生产计划与控制817 测绘科学基础838数学一301 工程流体力学818 物理化学839数学二302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408造型设计基础819 生物化学(一)840数学三303 资产评估专业基础436 普通物理820 工程地质学841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44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821 交通工程学842。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科学社会主义是一种基于科学的社会理论,旨在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和共同富裕。
它的基本原理包括社会公有制、社会主义民主、社会公正和社会和谐。
首先,科学社会主义强调社会公有制。
这意味着生产资料和资
源属于全体人民,而不是个人或少数人的私有财产。
通过社会公有制,可以避免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剥削和不公平现象,实现资源的公
平分配和社会的共同富裕。
其次,科学社会主义倡导社会主义民主。
这种民主不仅仅是政
治上的民主,更重要的是经济上的民主。
在科学社会主义中,人民
有权利参与经济决策和管理,实现经济的民主化,确保社会资源的
合理配置和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另外,科学社会主义追求社会公正。
它强调对弱势群体的保护
和支持,倡导社会的包容和平等。
在科学社会主义的理念中,每个
人都应该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不论其社会地位、财富或出身背景,都应该受到公正对待。
最后,科学社会主义追求社会和谐。
它强调社会成员之间的合作和团结,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通过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和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
总的来说,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以社会公有制为基础,倡导社会主义民主,追求社会公正和社会和谐。
这些原理旨在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和共同富裕,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导。
管理学原理第三、四章管理的基本原理
(三)、权责利对等原则 )、权责利对等原则
在其位,谋其政,行其权,尽其责,取其酬。 在其位,谋其政,行其权,尽其责,取其酬。
四、人本管理战略
人本管理战略主要表现为全面开发人力资源的战略, 人本管理战略主要表现为全面开发人力资源的战略, 主要任务包括: 主要任务包括: 1、人才的吸引和补充。 、人才的吸引和补充。 2、保持组织正常运转所需人才和合格劳动力。 、保持组织正常运转所需人才和合格劳动力。 3、员工的培训和专门人才的储备。 、员工的培训和专门人才的储备。 4、充分发挥既有人才的作用。 、充分发挥既有人才的作用。 完成以上全面开发人力资源的战略任务, 完成以上全面开发人力资源的战略任务,应从组 织的公共关系策略、组织策略、 织的公共关系策略、组织策略、人事策略及全体策略 等方面入手。 等方面入手。
第三章 管理的基本原理
管理的基本原理是对管理工 作的实质内容进行科学分析、总 结而形成的基本真理,对一切管 理活动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应该: 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应该: 理解管理的基本原理,包括管理的系统 理解管理的基本原理,包括管理的 原理、人本原理、动力原理、效益原理 、和谐原理,掌握术经济环境下, 在当今的社会技术经济环境下,管理原理体系 应包括以下五个基本组成部分, 应包括以下五个基本组成部分,即: 系统管理原理、人本管理原理、动力管理原理、 系统管理原理、人本管理原理、动力管理原理、 和谐原理。 效益原理 、和谐原理。 以上构成管理原理体系的五个基本管理原理, 以上构成管理原理体系的五个基本管理原理, 都是现代管理不可缺少的指导思想和管理哲学, 都是现代管理不可缺少的指导思想和管理哲学,是 不可违背的管理的基本规律,它们既相互独立, 不可违背的管理的基本规律,它们既相互独立,又 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从而构成一个有机的体系. 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从而构成一个有机的体系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2册 生物学选择性必修2 4.3.1一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1.在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遵循哪些基本原理,才能达 到最佳效果?
原理 核心关键词
分析
自生
生物多样性、 自我调节能力
从生态系统的结构角度考虑,构建的生态工 程中动植物及微生物等生物种类越多,群落
的结构就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循环
物质循环、无 废弃物
从生态系统功能之一——物质循环的角度 考虑,物质循环顺畅无阻
协调
生物之间的协 调、生物与环
境的协调
外来物种入侵、大量种植单一树种,会挤占 其他生物的空间,破坏了生物之间的协调; 引入不适应当地气候的生物,未遵循生物与
2.循环 (1)内容: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物质_迁__移__与__转__化_______,既 保证各个环节的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_转__化__率___ 较高。
(2)理论基础:生态系统的物__质__循__环__。 3.协调 (1)内容:生_物__与__环__境_、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 (2)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 环 __境 ___容__纳_。量
4.从协调原理出发,想一想,在我国西北地区进行防护林建 设,应选择哪些树种?如果在该地区发展畜牧养殖业,你认为应该 注意什么问题?
提示:我国西北地区降雨较少,进行防护林建设时,选择的树 种应耐干旱,如沙棘、山杏、刺槐、柠条、杜梨、沙枣、合欢、臭 椿等。
西北畜牧养殖应该注意牲畜数量不能超过草地的承载力。针对 公共草地的过度放牧问题,应该实行草地承包,调动个人的管理积 极性,减少过度放牧现象;另外,可以在有条件的地方,人工种植 牧草,增加牧草产量。
施良方课程理论
施良方课程理论内容提要:《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是我国第一本提供了课程理论分析框架的经典之作,同时也是深化与发展我国课程教学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标志。
该书在梳理了课程理论的历史和现状之后,重点论述了四方面的基本问题:(1)课程的三大基础学科对课程理论的影响和意义;(2)课程编制的要素、过程及原理;(3)几种主要课程编制模式的理论和特点;(4)课程理论的基本问题及发展趋势。
施良方《课程理论》经典段落1、从20世纪初至今,课程理论的运行轨迹,我们似乎可以借用克利巴特对课程文献和实践中分析、归纳的三个隐喻来说明:加工、生长、旅游。
“加工”提供一种工业的模式,它把学生想象为原料,由熟练工匠根据严格规定,把它们加工成产品。
“生长”的隐喻把教师比做园丁,他们清楚了解各种花木(学生)的特性,并给他们所需的养料。
“旅游”的隐喻把教师比做导游,引导学生去领略各种风景(知识、技能、能力和态度等),每个游客看到些什么,或对什么感兴趣,取决于他们自己的背景。
2、奥拉姆用戏剧的隐喻来说明课程:“课程有三种形式。
第一种是剧作家撰写的剧本,这是想象的课程(Curriculum Envisioned);第二种是导演和演员排练的形式,这是制作的课程(Curriculum Produced);第三是演员和观众所获得的东西,这是实施的课程(Curriculum Enacted)。
”3、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是教育学科中两门并列的学科。
课程理论不是隶属于教学理论的分支学科。
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作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中介的课程,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三个最基本的要素。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通过所设置的课程而进入教学过程的,教育目的或目标本身并不是教学过程的一个要素。
课程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基本体现;教学则是以课程为中介展开的。
作为教与学的内容,课程是教与学活动的中介,并制约着教与学的方法。
正是通过这三者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
和合理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
和合是一个开放的 、动态 、冲突 、融合的过程 ,是一种融 突和谐 的存在状态 ,是动态 的。因为和合意味着新事物 的产生和发展 ,这也 就代表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和谐 师生关系的构建是一 种思想和思维 不断冲突而又融合的动态的过程。和谐是指事物 的对立统一 ,是差异 性 的不 同事物 的结合 、统一共存 。是 指对 自然和人类社会 变化 、发展
规律的认识 ,是人们所追求的美好事物和处事 的价值观 、方法论 ,和 谐师生关系代表 的是一种完美 的状态 ,更趋于静态 。 因此 ,和合是诸多优质要素的融合 ,是它们重新扬 弃 、选 择达到 和谐 的过程 ,和合是 有机 的 、有 序 的,和合体 始终 处在 从 冲突 到融 合 ,从融合再到冲突最终达到和谐 的动态过程之中 _ 2 J 。和合理论提 出 儒学生命创新的五大原理 :和生 、和处 、和立 、和达 、和爱 ,将合理 论运用到师生关系的构建中 ,不仅能让 我们正视师生关 系中存在 的问 题 和冲突 ,还能找到构建新型师生关 系的渠道和方式。
中, 各种资源互补 ,求同存异 ,滋养 师生生命 ,形成生命 中的新 的认
造 性 。
和处 :人与人之间相处 必 然会 有思 维 方式 、风俗 习惯 、文 化素
质 、价值观等 的差异 ,因此就必然会 发生冲突和竞争 。教 师和学生 由 于年龄 、经历 、角色的不同 ,在交往过 程中发生 冲突在所 难免 ,和处 原理提倡人对于他人以温和 、善 良、宽容 、恭敬 、节俭 、谦让 的态度 相互和平共 ,和 处能将 课堂 的一切 因素 都变成 教育 的资 源 ,在 对话
中,是一种和谐美满 的理想师生关系。 和合 理 论 的 内涵
一
、
和合是一个古老 的话题 ,中国人都认 同 “ 和 ” 的哲 学理念 , “ 和 合”就是 和平 、和睦 、美满的一种状态 。然而 “ 和合”并不是指 忽略 矛盾和冲突 ,而是包 容 , 融 合矛盾 和冲突 ,是 “ 万 物并育 而不相 害 , 道并行 而不相悖 _ l ’ 。和合强调在 多样性基础 上的辩证 与协调 ,强调 二 、和 源自 师 生 关 系 构 建 的 原 则
生态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2、系统分析 类方法
系统分析是对所有体系系统均有普通意义的科学技术,对不同 类型的生态经济系统问题,一般说,都是适用的。运筹学的一 些方法,大系统多目标决策方法,动力学的方法等,都可创造 性的应用
1、经济分析 类方法
(1)效益——费用分析法
效益费用分析是判别和度量一个建设项目或 规划对象的经济效益和费用的一种方法。
这种评价方法是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对经 济——环境系统进行分析的方法,其评价过 程可分四个步骤:
首先确定开发项目对各种重要的环境影响;
其次,对环境影响加以量化;
第三,对这些数量变化进行估价,并以货币价值表示,
最后,才是经济分析,即用某种形式的效益——费用分 析进行综合评价。这种方法对于复杂的生态经济系统 而言,目标并不单一,而是多目标的
1
风险效益分析是指在生态经济系统中,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可能遭到不 利后果的概率及其效益的分析。
(2)风险效 益分析法
2 风险效益分析的内容:一是超前风险函数的估计,即估计风险发生的
的外部效益与外部费用也是可以测算的。因此,对于水、土资源生态
经济系统的效益评价可与上述经济效益费用分析法同时使用。
1 投入产出分析是由w.里昂捷夫1936年创立的。它的基 础是现代经济系统中生产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并以投入 产出表来体现。
(3)投入产 出分析法
2 该表的一般结构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各种产品的最终需 求;第二部分是各生产部门的生产与分配关系;第三部分 是新创造的价值。在编制好投入产出表后,需要计算各部 门间生产技术性的数量联系,以直接消耗(也称技术系数 或投入系数)表示。接着要计算完全消耗系数
生物学中的基本原理和法则
生物学中的基本原理和法则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的一门学科,它涵盖了从微观到宏观的各个层面。
生物学中有许多基本原理和法则,这些原理和法则是科学家们通过实验、观察、总结得出的,对于现代生物学的研究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将从几个方面介绍生物学中的基本原理和法则。
1.细胞学说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细胞学说是生物学的基础,在19世纪初提出。
细胞学说指出,所有生物体都由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并且细胞是所有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这一原理的发现归功于德国科学家Schleiden和Schwann的努力。
他们研究了许多不同类型的细胞,发现细胞都有类似的形态和结构,因此得出生物体由细胞组成的结论。
细胞学说对现代生物学的研究及其应用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2.遗传学遗传学是研究遗传现象的一门学科,也是现代生物学中的一项重要领域。
遗传学的基本原理是遗传物质基因的存在和传递。
基因是生物体内控制遗传特性的单位,遗传物质指代基因所在的DNA分子。
现代遗传学的研究领域包括基因组学、表观遗传学和人类遗传学等。
遗传学的研究在人类基因工程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3.生态学生态学研究生物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是现代环境保护的重要部分。
生态学中的基本原理包括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物种之间的互动、生态位、能量流和养分循环。
生态学的研究对于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和环境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意义。
4.进化论进化论是生物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是指生物体随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逐渐演化成为不同的物种。
进化论的基本原理是物种的变化是由基因的突变和自然选择引起的。
进化论是现代生物学的核心理论之一,许多生物学领域的研究都基于进化论的基本原理展开。
5.代谢学代谢学研究生物体的代谢过程,包括有机物的合成和分解、能量的生产和利用。
代谢过程是生物体维持生命的运转所必须的,也是人们研究生物体的重点内容。
代谢学中的基本原理包括酶的催化作用、能量转化过程和代谢途径的调节与控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体系,以其科学性和实践性广泛流传并深刻影响了整个世界。
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基础,而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则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
本文将从概念、历史背景以及核心原理等方面复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生态文明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概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基本原理,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社会主义建设学说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1.2 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形成和发展,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出现和发展密切相关。
工人阶级的觉醒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危机,促使马克思在19世纪提出了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从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基础。
1.3 核心原理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发展阶段。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基本原理2.1 生态文明的概念生态文明是指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状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要建立在科学发展、循环发展和绿色发展的基础上,旨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2.2 历史背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形成和发展,是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深刻思考和回应,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依据。
2.3 核心原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追求社会、经济和环境的有机统一。
其中,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循环利用和绿色发展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关键要素。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生态文明理论的关系3.1 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生态文明理论都强调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者都立足于人类社会的长远利益,提倡科学的发展观和绿色的生活方式。
3.2 相辅相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供了关于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的理论指导,其中的阶级斗争学说等基本原理为建立生态文明奠定了社会基础。
和声学的原理与应用是什么
和声学的原理与应用是什么1. 原理和声学是研究多个音符同时发声时形成的声音特性和音乐理论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音符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如何将这些和谐关系应用于音乐创作和演奏中。
和声学的原理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1 和弦和弦是和声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
它由至少三个不同音高的音组成,形成一个和谐的音符组合。
和弦具有不同的类型,如三和弦、七和弦等。
和弦的构成和排列方式影响了音乐的声音特性和情感表达。
1.2 和声规则和声规则是指一系列关于和弦的使用和排列的约束。
这些规则指导了和声学家在音乐创作中如何选择和弦和组织和声。
例如,和声规则要求和弦之间的音程保持和谐,避免音程的相交和双音程等不和谐的情况。
1.3 和声分析和声分析是研究已有音乐作品中和弦和和声关系的过程。
通过和声分析,音乐学家可以了解和弦的用法和排列方式,从而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的声音特性和情感表达。
2. 应用和声学的应用广泛存在于音乐创作、音乐理论以及音乐教育等领域。
以下列举了一些常见的应用:2.1 音乐创作在音乐创作中,和声学提供了关于和弦和和声的理论基础。
作曲家可以根据和声规则选择和弦和组织和声,以达到特定的音乐效果。
通过对和声学原理的理解,作曲家可以在创作过程中有效地组织和安排音符,创造出和谐而富有表现力的音乐作品。
2.2 音乐理论和声学是音乐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研究音符之间的和谐关系,提供了分析和解释音乐作品的框架。
通过学习和声学,音乐学家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的结构和演奏的技巧,并从中获得对音乐的更深入和细致的理解。
2.3 音乐教育和声学在音乐教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教师可以通过教授学生和声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则,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的结构,并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和分析能力。
和声学为学生提供了学习音乐理论和创作音乐的基础,促进了他们的音乐素养和艺术创造能力的发展。
2.4 乐器演奏和声学对于乐器演奏也有一定的应用。
演奏者可以通过理解和声学的原理,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中的和声关系,并在演奏过程中更准确地表达音乐的情感和表达意图。
“人的需求层次理论”的思考——兼论“人的和谐需求观”
“⼈的需求层次理论”的思考——兼论“⼈的和谐需求观”关于“⼈的需求层次理论”的思考——兼论“⼈的和谐需求观”美国社会⼼理学家A.H马斯洛先⽣在上世纪四⼗年代发表的名著《⼈的动机理论》⼀⽂中,率先提出“⼈的动机产⽣于⼈的需求”、“激励源于⼈对需求的满⾜”等论断。
为了阐明这些论断,他主张将⼈的基本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 其排序为:⽣理需求—安全需求—交往需求(社交的需求)—尊重需求(⾃尊的需求)—⾃我价值实现需求(成就的需求),并且由低向⾼排列呈⾦字塔结构。
这个动机理论模型的创⽴,极⼤地推动了⼈本学说的发展,促进了⼼理学与哲学、⼈⽂学的交融。
⼏⼗年来,国际⼼理学界围绕马斯洛学说,展开过多⽅⾯深⼊研究,成果累累。
然⽽,我们⾯对改⾰开放以来各种利益分配不断调整、社会结构分化加剧的当代中国,怎样分析⼈们的⼼理趋向?⼼理学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哪些理论⽀持?动机理论的应⽤价值应当引起业内⼈⼠更多的关注。
针对⼈的需求层次理论的探讨和研究,也⾮常需要在时代背景下注⼊新的内涵。
⼀、怎样看待需求层次论在世界⽂明史发展进程中,唯物史观与唯⼼史观围绕⼈的动机从何产⽣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息。
需求是⼈的主观意识还是客观存在?需求决定了⼈性,还是⼈性决定了需求?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是相互联系的吗?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出现以后,才正确地解释了存在与意识的关系。
⼈有需求才会从事劳动实践,劳动实践⼜维持并且拓展了⼈的需求。
我在故我需,⼈的⽣命和⼈的需求相互伴⽣,在远古⼈类出现之⽇起,⼈的需求层次便产⽣了。
虽然马斯洛先⽣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也并⾮哲学家,但是他所阐明的需求层次理论依然严肃地反映了⽣命⾁体的存在是精神存在的基础、⼈的主观能动性依托于客观存在、⼈的需求是可以认知的、⼈性主要表现为⼈的社会性等唯物主义原理,这些正是马斯洛理论的科学价值所在。
需求是⼈作为⽣命个体⽆可否认、⽆可回避的客观必然现象。
较之于其他⽣命体,⼈的需求之⼴泛性和特殊性是猿⼈进化为智⼈再到现代⼈的⼀个基本标志,⽽⼈的需求之多⾯性和相关性便构成了需求层次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生原理与和谐基础理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内在地要求学术界进行相应的基础理论研究,解答自然系统、社会系统、人与自然系统等复合系统以及其中诸层次事物(子系统)和谐的状态效应、生成机理和演生过程等基本问题。
和生原理就是对事物系统和谐的状态效应、生成机理和演生过程等本然性客观法则的概括反映。
本文意即对此进行探讨,以裨益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万物因和而生生“万物因和而生生”是和生原理的基本内涵,不管是共名的一类事物,还是殊名的个别事物都遵循这一法则。
这里的“生生”作为对事物系统生机不断涌现、活力不断迸发的存在状态的一种表述,有两层含义:一是产生事物系统生命(广义),二是事物系统处于生机勃勃的状态。
这里的“和”亦有两层含义:一是事物系统本身的内部和谐,二是环境因子的外部和谐。
因此,“万物因和而生生”可以展开为三个方面的内容:事物系统本身在要素的和谐中产生,环境之和是其中事物生生的条件,事物系统的内、外部的高度和谐使之显现为生机勃勃的状态。
万事万物作为一个系统,实质上都是由不同要素结合而成的和谐体。
《国语·郑语》中说“以他平他谓之和”,《道德经》四十二章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把不同的东西加以协调平衡叫做和谐。
不同的要素具有不同的质、潜能和效用,它们在特定条件下各就(哲学人文论文发表---论文发表向导网江编辑加扣二三三五一六二五九七)其位,各得其所,协同运动,便可以疏通相互之间以及与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过程,形成各种有机关联和互补优势,显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应,产生超越要素的新事物、新生命系统。
若诸多要素各自为孤立的存在,互不相干,就是一盘散沙,不成其为新生命、新事物;若要素之间势不两立,彼此相外,就会两败俱伤,合不成新生命、新事物;若诸多要素毫无差异,就会产生效用递减效应,后续增加的要素的效用会由大变小,直至为零,甚至为负,而且会因要素质的单一性而降低内部有机关联的多样性、选择性、互补性,从而导致系统整体性能削弱,生命力下降,乃至走向败亡。
故“和”乃是新生命、新事物之产生或“在”的一种根据或根由,外于“和”而有的“在”是虚幻的、非真实的存在,是将要被扬弃的存在,是没有生命力、没有发展前途的存在,也就是“非在”。
“非在”转换为“在”,必待和谐,事物系统就产生于要素的和谐之中,即事物系统的“在”乃是要素和谐的状态效应。
庄子在《知北游中》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大美”者,是最和谐的自然美,天地正是具有这种最和谐的自然美而并不需要去夸耀。
时之交替,月之盈虚,周而复始,运转不息,它们各有其位,各当其时,正如《国语·周语》所说“阴阳次序,风雨时至”,具有恰当的要素比例、稳定的层次结构、和美的外在形式、绵延的生机活力、精致的系统耦合。
正是由于宇宙环境这种普遍的、本然的和谐,才能达致《荀子·天论》所描述的“万物皆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宇宙自然的和谐具有本然性,地球生态系统作为宇宙自然的一部分,当然也客观地展现出其和谐性,为其中的事物包括人类的生生提供环境条件。
尽管现在的地球生态环境遭受到人为的严重破坏,其和谐度下降,威胁着其中的万物尤其是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但亡羊补牢,犹为未晚,只要我们不失时机地努力维持甚至提高其和谐度,就能使其中的万物包括人类生生不已。
同理,人自身系统的和谐是其中生理、心理要素生生的条件.所以中外贤哲都把修身养性看得很重,当代教育家也都认识到和谐教育对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重要性。
社会系统的和谐则是其中的个人、群体生生的条件,所以中国古代哲人特别强调的六亲和睦、人我和谐、社会至善思想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环境具有相对性,将某系统的环境因子放到更高的层次考察,它就很可能转化成高层系统的一部分,反之亦然。
不考虑这一点,对以上论点是难以准确把握和深刻领悟的。
事物系统的和谐有程度高低之分,生命力有强弱之别。
一般而言,事物系统自身内部的和谐程度与其功能状态的相关性在于,当事物系统内部和谐程度较高时,其生命力就较强盛,会表现出勃勃生机。
一个和谐程度较高的生态系统,肯定会生机盎然;一个祥和的社会群体,往往会(哲学人文论文发表---论文发表向导网江编辑加扣二三三五一六二五九七)兴旺发达;生理高度和谐者一般有过人的精力;各种心理要素高度协调发展者,便可能表现出非凡的创造力。
同样,对于人与自然复合系统,人的生命与自然生命之间的和谐程度高,两者共生共荣,系统整体就会充满活力;和谐程度低,两者协同性差,甚至彼此相害,系统整体就会死气沉沉。
因为人的生命与自然生命对于生态整体的必要性而言,都是同等价值的,并无高低大小之分,他们都是生态整体中的平等一员和有机环节,在各自的生态位上获得生态整体提供的资源,同时对生态整体发挥自己不可或缺的作用,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形成相互依存的关系网络和价值支持。
人与自然只有和谐相处,各自的生命延续才能得到保障,各自的生命力才能充分显现;而任何一方的生命受到威胁或危害,另一方的生命亦会遭到威胁或危害。
事物系统的旺盛活力、蓬勃生机是其自身高度和谐的状态效应。
环境的高度和谐将焕发其中事物的生机。
环境的高度和谐包括环境要素之间的高度和谐以及环境与事物之间的高度和谐。
事物系统一般都具有开放性,与其环境都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这种联系主要表现为:“系统的环境要素及其本质属性的集合,它们不是系统的一部分,但是,其中任何一个的变化都会成为原因或造成系统状态的变化。
”一般而言,若环境要素之间比例失调,时空错位,运动无序,过程不畅,和谐程度低,其中的事物难以获得有序结构、有效能量、有用信息的支持,事物的持存与发展就会受到窒碍,事物的生机就会遭到扼杀;相反,若环境要素之间比例恰当,各就其位,各得其所,协同运动,过程畅通,和谐程度高,其中的事物易于获得有序结构、有效能量、有用信息的支持,事物的持存与发展就会得其养以成,事物的功能就会得到最好的发挥,呈现出勃勃生机,有时甚至会使事物在功能表现的优化中调适结构,提高事物自身的和谐程度。
也就是说,环境和谐程度愈高,其中事物的和谐程度也就愈高;事物的和谐程度愈高,就愈呈现出勃勃生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社会整体和谐与个体人格和谐互动共进、协同提高的过程。
社会系统的整体和谐可以促进其中个体的和谐发展,它作为环境条件为生活于其中的个体的和谐发展提供政治、经济、文化的支持,选择空间和方向的导引,通过内化而快速、有效地使个体人格的和谐度和普遍程度得以提高。
而个体的普遍和谐发展又可以促进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它作为主体要素条件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源和不竭动力。
具有和谐人格的个体才能善于把握人与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平衡,才会在向自然索取的过程中,尽力增强其再生能力,保持甚或提高原有生态环境的和谐程度,才有可能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妥善解决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及社会、群体与群体及社会的矛盾,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合理占有社会资源,公正分配社会利益,保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序、稳定的发展,提高社会整体的和谐度,使社会整体生机勃发。
“万物因和而生生”这一原理将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显现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和生是异质冲突的解决“万物因和而生生”主要是从事物系统内、外部和谐的状态效应的角度阐发和生原理,若从生成机理的角度进一步考察,和生原理的内涵则展现为异质冲突的解决。
和生不排斥异质冲突,但(哲学人文论文发表---论文发表向导网江编辑加扣二三三五一六二五九七)又不停留于异质冲突,它强调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来解决异质冲突,生成新生命、新事物。
这里的异质冲突的解决既包括事物系统内部异质冲突的解决,也包括事物系统与环境之间异质冲突的解决。
《国语·郑语》中说,“和实生物”是“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金木水火土,这是各物,是异质。
事实上,乾坤大地,社会众生,包罗万象,千差万别,异质要素普遍存在于事物本身、事物与环境等大大小小的系统之中。
根据相互作用的普遍性原理,有差别的异质元素之间肯定存在相互作用,于是就有交相对待。
凡交相对待,就有冲突,异质冲突具有客观必然性。
所以,和生不排斥异质冲突,和生只是强调冲突的异质要素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趋向同一性占主导地位的状态,生成一个和谐体即新生命、新事物。
于此,非线性相互作用的基本条件是事物系统的开放性,在开放的条件下,事物系统从外部输入有序物质、有效能量和有用信息,才有可能激发或维持异质要素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
若设想生态系统不具有开放性,是一个封闭体系,它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就无所谓食物链以及物种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
同理,一个企业、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如果把自己封闭起来,割断与外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联系,也就难以协同运作。
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特质在于:第一,使异质要素相互结合,变孤立、冲突的存在为共生的存在,即扬弃异质要素的独立自由性,使异质要素从自由态转换为束缚态,从自为有余、为他不足的各自独立的过程疏通成自为与为他互为条件的复合过程。
这是由异质要素生成和谐体的基础前提和基本标志。
于此,异质要素的冲突获得解决,显现为交互目的性和交互因果性,既成为系统构成的有机部分,又成为系统过程的有机环节,在彼此物质、能量、信息趋于协调分布的同时展开物质、能量、信息的有序交换。
第二,使相互结合的异质要素的潜能得以适度释放,否定释放不足或过度的倾向。
相互结合的要(哲学人文论文发表---论文发表向导网江编辑加扣二三三五一六二五九七)素毫无生机固然不行,要素潜能释放不足或过度也不行,“不足”与“过度”都难以解决冲突,甚至会加剧冲突,结果必然是系统整体活力功能的削弱。
因为相互结合的异质要素互为手段和目的,作为手段就应该有节制,甚至有牺牲,作为目的则不能“损人利己”,尤其不能“损”大于“利”,否则难以保证系统整体功能的优化。
这就是相反相成。
西方生态学的代表人物奈斯曾提出:“最大化的自我实现意味着所有生命的最大的展现”,而非某个物种的过盛,亦非人对他物的绝对主宰。
“人获得了解放,除了个人的意志没有任何其他的标准”,这既是西方近代文明及其所派生出的“自我实现”理念的进步所在,也是误区所在。
肯定个体或要素活力的现实性是有进步意义的,整体活力正是个体活力适度显现的结果,那种扼杀个体或要素活力的整体实质上是没有生机的虚幻整体。
但若把个人意志作为唯一标准,则内在地包含了个人主义、自我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显然会使人误人歧途,去片面追求个体或要素活力的旺盛,结果在个体或要素之间产生严重内耗,最终导致整体活力下降。
这就是说,个体或要素“生生”的现实性和合理性必须在整体的“生生”中才能确证。
第三,使异质要素释放出来的潜能作用点收敛,作用方向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