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基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与实施效果评价
目前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主要是以传统的师承教育和院校教育相结合的方 式进行。
存在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疗需求的改变,传统的培养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中医临床工作的需 要,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培养方案修订的必要性
01
适应新的医疗形势
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患者需求的改变,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
修订的内容和方法
内容
对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临床实践、科研训练和导师指导等方 面进行修订,以优化研究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其临床技能和科研能力。
方法
通过调研、专家论证、实践检验等途径,对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和完善,同时 建立质量监控和评估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
修订后的特色与创新点
特色
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与中医硕士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相结合,突出临床 实践和中医特色的有机结合,促进研究生 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全面发展。
培训内容和方法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主要包括临床轮转、临床 实践、专业培训和考核等环节。
3
实施效果
经过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的临床能力和职业 素养得到了显著提高,为医疗质量的提高奠定 了基础。
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现状
培养目标
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和临床技能,能够独立从 事中医临床工作的中高级人才。
体水平,为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02
修订方案
修订的目标和原则
目标
提高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使其更好地适应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需求,为中医药事业培养更多的高素 质人才。
原则
以全面提高研究生的临床能力、科研能力和职业素养为目标 ,注重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突出中医特色和 临床实践。
中医临床基础培养方案
中医临床基础科研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见总则。
二、学科简介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是以中医四大经典中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为核心组成,以中医肝胆病、糖尿病研究中心为依托。
《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中所蕴含的辨证论治理论和诊治方法在中医学中占重要地位,并对中医临床各科均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中医经典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掌握中医经典辨证论治规律, 提高中医辨证论治水平,为培养具有较高中医学术水平和临床诊治疾病能力的复合型中医药人才奠定基础。
三、研究方向1.中医经典学术思想在防治糖尿病、代谢性疾病中的应用研究;2.中医经典理论指导下中医肝胆病证治规律研究;3.中医经典学术思想在防治老年病中的应用研究;4.仲景学说、温病学说的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
四、学习年限及时间安排见总则。
五、课程学习要求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硕士科学学位研究生课程学习学分要求为18.0学分。
1.公共必修课共7.5学分外语(英语)90学时 4.0学分自然辩证法54学时 2.0学分科学社会主义36学时 1.5学分2.必选课至少4门至少6.5学分医学科研中的统计学方法65学时 3.0学分医学科研方法学(科学型)36学时 1.5学分生命科学理论课程一门,至少1.0学分。
由导师与研究生根据研究方向,从以下几门课程中选择。
免疫学研究进展18学时 1.0学分神经科学研究进展18学时 1.0学分细胞生物学研究进展18学时 1.0学分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18学时 1.0学分实验技术课程或专业基础课程一门,至少1.0学分。
由导师与研究生根据研究方向,从以下几门课程中选择。
实验动物学(理论)25学时 1.0学分金匮要略研究27学时 1.5学分温病学研究27学时 1.5学分伤寒论研究27学时 1.5学分内经学术思想研究54学时 2.5学分3.选修课4.0学分(从选课表中选择)由导师根据研究方向和研究生具体情况从学期开课的课程表中选修。
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专业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稿
六、课程学习与考核
1.课程设置。以培养目标和学位要求作为根本依据,主
要包括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两类:
(1)学位课程(共 20 学分)
1)公共必修课(3 门,9 学分)
①《自然辩证法》54 学时,2 学分;
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36 学时,2 学分;
③《公共英语》180 学时,5 学分;
2)专业必修课(4-5 门,不少于 11 学分)可根据专业培
20
14
医学病毒学
20
15
医学细菌学
20
16
心血管药理学
40
17
神经药理学
40
18 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
50
19
劳动心理学
30
20
健康行为学
30Leabharlann 21劳动生理学30
22
皮肤病理生理
30
学分
2.5 2
2.5 1.5 2.5 2.5 1.5 2.5 1.5
2 1.5 2.5
1 1 1 2 2 2.5 1.5 1.5 1.5 1.5
课程 类别
公 学共
必 位修
课 课︵ 程 11
学
课程名称
自然辩证法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与实践
外
国
公共英语
讲课方式和
学时数
讲授
实 验
学分
54
2
36
2
180
5
任课单位
人文社会科学 部
人文社会科学 部
外国语教学部
选课 打勾处
√ √ √
分语
︶
专业英语
50
研究
方向 导师根据研究方向
课
自行授课
中医院校基础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范文的创新与实践
中医院校基础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范文的创新与实践[摘要]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知识创新工程建设的关键环节,中医研究生培养工作是振兴祖国中医药事业的重要措施,文中结合中医基础学科硕士研究生在科研、教学、临床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科研创新,专业素质培养及管理和临床实践等方面为切入点,积极探索中医院校基础学科硕士培养方案的创新与实践。
[关键词]中医院校;基础学科;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方案中医类研究生教育是培养中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途径,是振兴祖国中医药事业、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环节。
我国从1981年开始招收中医基础学科研究生,在三十多年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不断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但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科的不断外延,培养目标的多元化趋势,给研究生培养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
1、目前中医基础学科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1学科专业思想欠缺中医基础学科具有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目前中医基础学科研究生培养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基础、方剂学、诊断学等多个方向,但由于招生层次不齐和思维模式的欠缺,导致部分学生对传统经典课程的排斥,上课积极性不高,效率低下。
1、2科研創新能力不足首先表现在科研素养能力不足,研究生自主申请的重点科研项目少,且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数量有待提高;其次是对先进仪器和试剂知识掌握甚少,研究生在申请学校创新项目比例低,高层次的学术交流能力不足。
1、3教学方式单一目前基础学科研究生理论授课为一年时间,继续采用本科课堂讲授方式,缺乏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的学习形式。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师生交流沟通方式欠缺,在科研临床教学中一味“任务式”教学也对研究生学习带来消极影响。
1、4临床动手能力欠缺中医研究生的培养不同于其他专业,培养目标不仅要具备灵敏的科研思路,更要有一定的临床诊疗水平,当前中医基础学科研究生培养出现两极分化趋势,往往忽略了临床实践的培养,以至于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对中医研究生的直观印象就是动手能力差。
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附件3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硕士指导性培养方案为贯彻贯彻国家卫生计生委等七部门《有关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旳指导意见》(国卫科教发〔2023〕56号)及教育部等六部门《有关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旳意见》(教研〔2023〕2号)精神,不停完善我国中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推进中医临床专业学位硕士教育改革,建立适应中医特点旳人才培养制度,增进中医专业学位硕士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衔接,更好地服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事业发展,特制定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硕士指导性培养方案。
第一条培养目旳与规定一、培养热爱中医药事业,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专业素质旳中医临床医师。
二、掌握坚实旳中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基本旳现代诊断技术,具有较强临床分析和实践能力,以及良好旳体现能力和医患沟通能力,能独立、规范承担本专业和有关专业旳常见疾病诊治工作。
三、掌握临床科学研究旳基本措施,具有较强传承学习、临床研究能力,并有一定旳临床教学能力。
四、具有较纯熟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旳能力和很好旳外语交流能力。
第二条招生对象与入学方式一、招生对象。
为符合中医医师资格考试报考条件规定旳专业规定旳应届或往届本科毕业生。
已经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人员原则上不得报考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硕士。
二、入学方式。
参与全国硕士硕士招生,并到达规定规定,着重考核学生旳综合素质、专业能力和专业基础知识。
第三条学习年限与培养原则一、学习年限。
中医硕士生学制3年。
在规定期间内未到达培养规定者可以延期学习年限,最长学习年限和申请学位年限由学位授予单位根据有关文献规定自行规定。
二、培养原则。
培养采用理论学习、临床轮转与导师指导相结合旳方式,以临床轮转为主。
培养过程应涵盖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本内容与规定,重视学位课程学习、以及临床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旳全面培养,同步重视祖国医学老式经典传承。
硕士培养实行导师或指导教师组负责制,积极吸纳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指导教师参与硕士教学培养。
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中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
专业技能,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中药学研究人才,培养能独立从事
中药学研究、开展现代中药研发工作及从事中药临床应用与评价等工作的
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方式
1.学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
2.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系统学习中医药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
掌握国内外发展动态和前沿技术,了解中药产品开发、质量控制等方面的
知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科研能力和科学素养。
3.培养模式:
(1)课程学习:研究生入学后,需修满一定的学分,其中包括专业基
础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以及研究生课程。
课程设置包括中医药基础理论、
现代中药科学、中药药理学、中药制药技术等方面的课程。
(2)研究方向选择:研究生入学后,选择导师进行研究方向的选择,
并进行具体的研究计划。
(3)实验室实践:研究生需参与实验室实践,进行科学研究、项目研
发等实践活动,以提高实践能力和科研素养。
(4)学术交流:鼓励研究生参与学术交流,包括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等,提升专业素养和学术水平。
中药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药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中医药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高的中医药学理论素质和创新能力,系统掌握中医药学研究方法和实践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学生具备深入探索和研究中医药学科领域的能力,能够在中医药学科研机构、医疗卫生单位、管理部门等领域从事中医药学科研究、教学、管理工作。
二、培养形式学科研究型硕士研究生。
三、培养时间和学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最长不超过4年。
四、培养要求1.系统掌握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具备较高的中医药学理论素养。
2.具备独立开展中医药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理论解决实际中医药学问题的能力。
4.具备文献检索、资料查阅、学术交流的能力。
5.具备英语听、说、读、写运用的能力,能阅读和撰写相关学术文献。
6.具备良好的科研道德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五、培养内容1.学科基础课程: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药学专业基础、中药学、方剂学、中医药研究方法论等。
2.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
3.学术报告:有定期举行的学术报告会,学生需参与并撰写相关报告。
4.科研实践:通过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学生能够在实践中熟悉中医药学研究的整个过程,包括课题策划、文献检索、数据收集和分析、结果讨论、论文撰写等。
5.学术活动:学校组织学术交流、学术讲座等活动,学生需要积极参与并提交学术总结。
六、培养环节1.开课培养环节:学生参加学科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完成必修课程学分要求。
2.课程考核环节:通过课程考试和课程论文综述等方式进行。
3.学位论文开题环节:学生需进行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确定论文研究方向和内容。
4.中期考核环节:学生需进行学位论文中期报告,对研究进展进行汇报和评审。
5.毕业答辩环节:学生需提交学位论文,并进行学位论文答辩。
七、学位授予学生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答辩,并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授予中医药学硕士学位。
八、课程设置1.必修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药学专业基础、中药学、方剂学、中医药研究方法论等。
中医学(含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医学(含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级学科中医学1057第一条培养目标与要求一、培养热爱中医药事业,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专业素质的中医临床医师。
二、掌握坚实的中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基本的现代诊疗技术,具备较强临床分析和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表达能力和医患沟通能力,能独立、规范承担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常见疾病诊治工作。
三、掌握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强传承学习、临床研究能力,并有一定的临床教学能力。
四、具有较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和较好的外语交流能力。
第二条招生对象与入学方式一、招生对象。
为符合中医医师资格考试报考条件规定的专业要求的应届或往届本科毕业生。
已经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人员原则上不得报考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二、入学方式。
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并达到规定要求,着重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能力和专业基础知识。
第三条学习年限与培养原则一、学习年限。
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3年。
在规定时间内未达到培养要求者可以延期学习年限1年。
二、培养原则。
培养采用理论学习、临床轮转与导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以临床轮转为主。
培养过程应涵盖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本内容与要求,重视学位课程学习、临床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全面培养,同时注重中医学传统经典的学习传承。
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和临床指导教师组共同负责制,临床指导教师组由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指导教师组成。
导师主要负责指导硕士生学位论文工作;临床指导教师组负责指导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训练。
第四条课程学习与考核一、课程学分及设置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按照每18学时1学分计算。
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应修满20个学分。
根据研究生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开设课程,课程应满足学位授予以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突出中医学传承、实用、创新的特点。
课程设置应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限选课。
二、教学方式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以面授和网络教学为主,自学为辅,每门课程集中授课的课时应不少于总课时的1/2。
长春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全日制).
长春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全日制)我校实施培养研究生和授予学位制度,要保持与发扬中国传统医药学特色,培养出高质量、高水平的中医药专门人才,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继承与发扬和质量第一的原则。
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要把硕士研究生教学重点放在课程教学与科学研究或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做到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发扬优势,形成特色。
(一)培养目标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必须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科学发展观,热爱祖国,热爱中医药事业;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修养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医德医风;富有团结协作和求实创新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中医药事业服务。
2、具有系统、扎实的中医药基础理论、本学科专门知识及技能或具有较高的诊断与临床治疗水平,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熟悉本学科或某一领域内的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掌握一定的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临床和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掌握古汉语和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古代文献资料和外文资料。
4、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详见各学科的培养方案)结合学科建设,把握学科发展趋势,确定两个以上代表主攻方向和发展目标的研究方向,且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应与培养方案上的研究方向一致。
(三)培养年限与总的时间安排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
总的时间分配为:第一学期:确定培养计划;进行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学习。
第二学期:继续进行专业课程学习;撰写文献综述,进行开题报告的准备及学位论文的设计、筹备工作。
第三学期:①继续学习未完成的课程—专业课在本学期内完成。
完成文献综述;进行预实验。
②开题报告。
第四学期:开始学位论文的具体科研工作;继续临床、科研课题研究。
第五学期:继续学位论文的科研工作;参加一定数量的教学实践。
第六学期:结束临床、科研课题研究,撰写论文,进行答辩;评审学位。
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基础医学专业).doc
学号:硕士生姓名导师专业培养环节课程名称学时数学分考核方式公思想政治理论课 4 考试共英语 4 考试课医学统计学 3 考试医学进展 2生物信息学 3 考试SPSS软件应用 2 考试学医学信息检索 2 考试位课程基础与专业课专业()专业()专业()专业英语 1教学实践 (2 学分 )研究方向各学期工作内容及安排一二三四五六阅读文献、撰写综述、预备试验、开题报告、撰写学位论文,学进行课题研究研究计划、教位论文答辩学实践姓名职称培养任务导师指导小组成员导师签名教研室意见主管部门审批意见入学时间学制说明:1.本计划在硕士生入学一个月内,由硕士生在导师指导下,根据培养方案总体要求和本专业教学计划的基本要求,结合硕士生的具体情况制订。
2.指导小组成员由2-3 名副教授及讲师担任(根据工作的需要,可跨学科、跨部门聘请)。
3.本计划一式四份(用 A4 纸打印):硕士生、导师、教研室、研究生主管部门各一份。
学术活动 (1 学分 )参加学术活动不少于30 次,英语作报告 1 次学位论文 (3 学分 )学位论文答辩 (1 学分 ) 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学号:硕士生姓名导师培养环节课程名称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共英语课医学统计学医学进展生物信息学学SPSS软件应用医学信息检索位课基程础与专业课专业()专业()专业()专业英语轮转专科时间专业研究方向学时数学分考核各学期工作内容及安排方式一二三四五六4 撰写学位论文,学考试位论文答辩4考试3临床技能轮科训练 , 招生专科定考试2向培养;结合进行文献阅读和综述、预备实验、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与课题3 考试研究。
同时进行临床教学能力培养。
2考试2考试姓名职称培养任务导师指导小组成员导师签名附院科教科主管部门审批意见轮转专科时间入学时间学制说明:1.本计划在硕士生入学一个月内,由硕士生在导师指导下 , 根据培养方案总体要求和本专业教学计划的基本要求,结合硕士生的具体情况制订。
2.指导小组成员由 2-3 名副主任医师及主治医师担任(根据工作的需要,可跨学科、跨部门聘请)。
中医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书
中医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书尊敬的教务处:我是××大学中医学院的××,特此提交中医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书,希望您能审阅并批准。
一、培养目标:本学位项目的培养目标是:以中医学专业知识为基础,培养具备研究、教学与临床能力的高水平中医学术研究人才。
培养学生了解中医学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前沿,具备中医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主要培养学生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1.具备扎实的中医学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传统中医学理论和技术进行诊断和治疗;2.具备中医文献阅读及文献检索能力,能够熟练开展中医药学领域的科学研究;3.具备扎实的科学研究基础和方法论,能够开展中医学领域的科学研究;4.具备一定的论文写作和学术报告的能力,能够胜任中医学专业领域的教学和指导工作。
二、培养方式: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使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学习和理解中医学知识:1.课程学习:开设《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方剂学》等专业基础课程,确保学生对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有扎实的掌握;2.科研实践: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各类科研项目,提高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3.导师指导:为每个学生分配有经验丰富的导师,指导学生的研究方向和毕业论文的写作;4.学术交流:组织学术报告会、学术研讨会等学术交流活动,提升学生的学术素养和论文写作能力。
三、学习计划:为了确保学生能够全面而深入地学习中医学知识,并完成研究任务,我制定了以下学习计划:1.第一学期:主要进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给学生提供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的学习机会;2.第二学期:开展科研实践,学生将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提升科研能力;3.第三学期:开展自主研究,学生将开始自己的研究课题,并撰写研究报告;4.第四学期:完成研究项目和论文,并进行学术交流和论文答辩。
四、质量控制:为了确保学生的学习质量,我们将进行以下质量控制措施:1.教学质量监控:建立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定期进行教学质量评估;2.导师团队建设:着力提高导师团队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确保学生得到高质量的指导;3.学术交流活动:组织学术报告会、学术研讨会等学术交流活动,提供学生学术成长的平台。
中医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开题时间:一年级春季学期(一般为4-5月份);
报告形式:PPT报告
中期考核
是
0
中期考核应在第二学年秋季学期进行,由各系、部中心或附属医院组织考核小组,统一考核。详细规定参见《厦门大学医学院研究生中期考核规定》。
科研能力及素质等要求
1、研究生应该通过阅读本专业方向最新的中英文相关文献尤其是SCI文献等形式,熟悉本研究领域的研究动态;
2、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常用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具有较好的实验观察、记录、分析能力;发现、解决问题和综合总结的能力,同时要求学生基本具有一定的课题设计和具备中、英文科技论文写作能力以及具有应用计算机进行文字、数据处理和文献检索的能力;
3、研究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后,从文献查阅、选题、所采用实验技术路线、到实验操作,论文撰写、答辩、文章发表等全过程进行系统训练,使培养的硕士生具有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
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课程
编号
课程中文名称
学分
开课
学期
硕士
备注
公共课:
硕士4学分
第一外国语
2
秋、春
必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1
考核时间:二年级秋季学期(一般为11-12月份);
报告形式:PPT报告
社会实践
是
0
研究生必须参加一定量的社会实践,主要形式包括:专项社会实践活动、挂职锻炼、校企合作基地实训实践、研究生创业就业实践等。未完成社会实践者不得进行论文送审、学位论文答辩以及申请学位等相关操作。
基础医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基础医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级学科代码: 1001、0710、0788一、学科概况与研究方向(一)学科概况基础医学是隶属于医学学科门类的一级学科,旨在通过探索人体生命和疾病发生规律,保障人类健康,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
其科学任务是在分子、细胞及整体水平,揭示人体的结构和功能活动特征,及其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变化和演变的规律。
随着其它医学学科和相关学科的迅速发展和学科交叉,基础医学学科既包括了传统的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医学生理学、医学药理学、医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二级学科,又衍生了医学信息学、基因组医学、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等新兴学科研究方向。
基础医学研究的最终的目标是解决临床医学问题,服务于患者,促进整个医学的发展,因此基础医学成为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口腔医学、中医学、护理学、特种医学、医学技术等学科的基础,是循证医学、转化医学、个体化医疗和精准医疗发展的重要基石。
我校基础医学是在充分考虑了学科的现状,全球基础医学的发展趋势,整合了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医学生理学、医学药理学、医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医学信息学、基因组医学、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等传统医学和医学新兴学科的研究方向,依托江苏大学临床医学(临床检验诊断学)博士点、优势学科、江苏省检验医学重点实验室等优势资源,在数十年的建设中逐步形成了五个特色研究方向。
二级学科及研究方向1.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100101)主要研究方向:干细胞与发育生物学免疫学(100102、077802)主要研究方向:代谢与免疫调节炎症性疾病发病机制研究3. 病原生物学(100103、077803、071005)主要研究方向:病原致病因子及致病分子机制4.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100104)主要研究方向:肿瘤分子生物学5. 生理学(071003)主要研究方向:①肿瘤分子生物学②干细胞与发育生物学二、培养目标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医学学术型人才。
中医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学位)
中医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学位)一、培养目标培养既具有较强临床实践能力又具备较好的临床应用研究能力、既具有良好的学术资质又具有合格的临床实践从业资质的高层次医学适用型人才。
1.热爱医疗卫生事业,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专业素质。
2.掌握坚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强临床分析和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表达能力与医患沟通能力。
能独立、规范地承担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常见多发病诊治工作。
3.掌握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有一定的临床研究能力和临床教学能力。
4.具有较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和较好的外语交流能力。
二、培养对象被我校录取的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三、学习年限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
在规定时间内未达到培养要求者可以延期一年。
四、课程培养与考核所修课程总学分不低于16.0学分,包括公共必修课6.0学分,专业必修课不低于8.0学分,必修课学分可以替代选修课学分。
考试成绩以百分制评分,必修课70分及格,选修课60分及格。
1.公共必修课:共6.0学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0学分自然辩证法概论:1.0学分外语(英语):3.0学分2.专业必修课:不低于8.0学分医学科研中的统计学方法:3.0学分医学科研方法学(专业型)(或临床研究方法类课程):1.0-2.0学分临床岗位综合素质训练:1.0学分临床通用技能训练与实践:3.0学分3.选修课:不低于1.0学分医学信息检索:1.0学分或依据导师及专科学院系要求选择指定课程五、临床实践培养与考核按照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在所学学科及相关学科范围内进行以提高临床实践能力为主的临床轮转培养。
临床轮转在学校具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资格的附属(教学)医院研究生培养点进行。
临床能力考核采取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1.出科考核: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进行出科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科室轮转。
2.医师资格考试:于第一学年由学校按照国家医师资格考试报名的有关规定组织报考“国家医师资格考试”,毕业前需取得《医师资格证书》。
中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中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具有较扎实的中医学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临床实践能力和科研素养,能够在中医医疗、科研、教学、管理等领域进行高层次的工作和研究的专门人才。
二、培养方案1. 课程设置中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课程。
其中必修课主要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研究方法》、《经典医籍阅读与研究》等;选修课根据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目标进行选择,如《中医药研究前沿》、《中医药临床实践》等;实践课程主要包括临床实习、科研实践等,以促进学生在实践中提升专业能力。
2. 学术研究中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应当注重学术研究的培养。
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撰写学术论文,积极参加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培养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
3. 导师制度中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导师应当具有一定的学术造诣和临床经验,负责学生的学术指导和研究生涯规划。
导师与学生之间应当建立密切的学术交流和指导关系,促进学生的学术成长和发展。
4. 综合考核中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应当通过综合考核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科研能力。
考核方式包括学术论文评审、学术报告、综合考试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术能力和综合素质。
5. 学术交流中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应当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包括学术讲座、学术论坛、学术会议等,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扩展学术视野,提升学术影响力。
三、总结中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和综合能力,加强学术研究和实践环节,完善导师制度和学术交流机制,为培养高水平的中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提供有力保障。
希望通过这样的培养方案,能够培养更多的中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为中医药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中医基础理论专业(100501)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医基础理论专业(100501)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秉承我校“为国家需要服务,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服务”的办学宗旨,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和自然科学素养,系统掌握中医学基本理论和应用的研究型专业人才。
(一)知识目标1.全面、系统、扎实的中医学理论基础。
2,系统的专门知识与技能,能够运用中医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3.掌握本学科及方向的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
(一)能力目标1.具有能运用所掌握中医学及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和方法解决中医学领域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实际,完成1篇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
2.具有一定的带教工作能力,熟悉教育教学规律,掌握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
3,具有较强的中医学思维能力,能独立处理本学科(指二级学科)领域内的常见问题。
4.具备中医临床及社会服务能力。
(三)情感目标1.使学生专业思想得到进一步巩固,具有热爱中医学事业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强化学生的中医学思维和创新精神。
4.尊重生命,正视医学伦理,充分认知中医学的终极目的是保障人类持续的健康。
教育学生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世间万物,以敬畏的心情善待一切生命,以责任的态度关爱生命。
5.尊重他人,尊重自然,热爱中医药事业。
(四)思想道德和职业素养目标1.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
6.具有自我完善、独立思考和从事专业工作能力,具备相应综合素质、文化修养、创新意识和中医思维能力。
7.能够应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对信息进行处理和管理,自觉开展中医学科研工作。
8.较熟练运用外语进行学习、交流和工作。
9.根据社会和工作的需要持续更新知识和终身学习。
二、研究方向(一)藏象学说研究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和核心。
本方向基于中医脏腑理论,主要采用临床调研和文献学的方法,对中医临床常见病证进行深入、系统研究,旨在研究、挖掘中医基础理论对临床实践的重要指导意义。
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医学科学学位)一、专业概况本学科是1981年批准的第一批硕士学位授权点,1986年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
1990年被批准为上海市重点学科,1993年被批准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997年起连续被评为国家人才培养理科基地,2001年再次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008年批准为国家中医基础教学团队。
该学科拥有较合理的学科梯队,分别由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内经教研室、实验中医学教研室、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中医基础综合实验室等组成。
历年来学科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上海市科委等各级科研项目多项。
获包括科技进步奖、教学成果奖、优秀图书奖等国家级、市部级科研成果奖多项,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主编多部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负责两门全国精品课程。
学科为博土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培养目标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热爱中医药事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事业心强,富有团队协作和求实创新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中医药事业服务。
2.具有全面、系统、坚实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本学科的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应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相关专业外文资料,具备独立从事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的能力。
培养具有科学精神与科学素质的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和教学人才。
三、研究方向1.证/证候和辨证论治基础研究。
2.藏象基础研究。
3.内经及其疾病证候研究。
4.心身医学研究。
四、学习年限学制3年,可弹性学习2-5年。
五、课程设置与学时分配学位课程学习的总学分不得少于34学分,本专业硕土研究生学位课程规定如下:注:灰色底纹为规定课程,各专业执行即可,不需变动。
六、培养方式与方法1.德育教育由研究生主管部门和研究生所在院、所、科室及导师共同负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医学科学学位)一、专业概况本学科是1981年批准的第一批硕士学位授权点,1986年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
1990年被批准为上海市重点学科,1993年被批准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997年起连续被评为国家人才培养理科基地,2001年再次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008年批准为国家中医基础教学团队。
该学科拥有较合理的学科梯队,分别由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内经教研室、实验中医学教研室、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中医基础综合实验室等组成。
历年来学科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上海市科委等各级科研项目多项。
获包括科技进步奖、教学成果奖、优秀图书奖等国家级、市部级科研成果奖多项,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主编多部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负责两门全国精品课程。
学科为博土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培养目标1 •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热爱中医药事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事业心强,富有团队协作和求实创新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中医药事业服务。
2•具有全面、系统、坚实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本学科的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应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相关专业外文资料,具备独立从事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的能力。
培养具有科学精神与科学素质的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和教学人才。
三、研究方向1.证/证候和辨证论治基础研究。
2.臧象基础研究。
3•内经及其疾病证候研究。
4.心身医学研究。
四、学习年限学制3年,可弹性学习2-5年。
五、课程设置与学时分配学位课程学习的总学分不得少于34学分,本专业硕土研究生学位课程规定如下:注:灰色底纹为规定课程,各专业执行即可,不需变动。
六、培养方式与方法1 •德育教育由研究生主管部门和研究生所在院、所、科室及导师共同负责,采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多种教育形式,提高研究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
在培养过程中,导师应做好言传身教,不断提高研究生医德医风和学术道德的水平。
2.课程教育课程学习原则上在第一学年完成。
专业课采用导师授课、辅导和研究牛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并由导师在培养计划表中列岀所需阅读文献,要求研究生阅读,考核方式可采用文献阅读记录(心得)和专业小论文的形式。
专业课应在第三学期结束前完成。
3.科研工作及学位论文实行研究生院、二级学院(医院、研究所)、教研室三级管理的导师负责制。
硕士研究生在课程学习的同时,应广泛收集资料,进行调查研究。
熟悉本专业领域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在导师指导下,拟定研究课题,于第三学期末以前,写出研究课题的文献综述,并在第四学期结束前完成开题。
开题报告通过后,报研究生主管部门备案。
课题完成过程中,应按计划由研究生定期在科室内做阶段性报告。
硕士学位论文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数据翔实,层次清晰,并有一定的独到见解,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和相应的理论水平。
论文完成后,须经导师及指导小组审核同意,先在科室内进行预答辩后,方可推荐答辩,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其暂行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组织论文评审、答辩和学位授予的审核工作。
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应发表与本专业有关学术论文 1 篇。
4.教学和社会实践研究生应当在完成科研工作的同时,在导师的指导下,从事一定时间的临床实践和教学实践,以增强才干。
研究生在读期间,应结合本专业的特点,积极参加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增强对社会的了解,培养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的观念。
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医学科学学位)一、专业概况本学科是1981年批准的第一批硕士学位授权点,1986年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
1990年被批准为上海市重点学科,1993年被批准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997年起连续被评为国家人才培养理科基地,2001年再次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008年批准为国家中医基础教学团队。
该学科拥有较合理的学科梯队,分别由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内经教研室、实验中医学教研室、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中医基础综合实验室等组成。
历年来学科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上海市科委等各级科研项目多项。
获包括科技进步奖、教学成果奖、优秀图书奖等国家级、市部级科研成果奖多项,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主编多部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负责两门全国精品课程。
学科为博土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培养目标1 •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热爱中医药事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事业心强,富有团结协作和求实创新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中医药事业服务。
2•有坚实、宽广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全面掌握本学科的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非英语尚需熟悉第二外语一一英语)和古汉语,能熟练地阅读相关专业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能熟练地阅读中医古籍,具备独立自主研究中医基础理论的能力,在本学科的研究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培养既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又有现代科学精神的现代中医基础研究的高级人才。
3 •身心健康。
三、研究方向1.证/证候和辨证论治基础研究。
2.臧象基础研究。
3•内经及其疾病证候研究。
4.心身医学研究。
四、学习年限学制3年,可弹性学习3-5年。
五、课程设置与学时分配学位课程学习的总学分不得少于20学分。
本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位课程规定如下:六、培养方式与方法1 •德育教育由研究生主管部门和研究生所在院、所、科室及导师共同负责。
采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运用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等多种教育形式,提高研究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
在培养过程中,导师应做好言传身教,不断提高研究生医德医风和学术道德的水平。
2.课程教育课程学习原则上在第一学期完成。
课堂教学可采取教学、自学、学术讲座•研讨、实践等多种形式,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为目标。
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采用导师授课、辅导和研究生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并由导师在培养计划中列出需阅读文献,要求研究生阅读,考核方式可采用文献阅读记录(心得)和专业小论文的形式。
专业课应在第三学期结束前完成。
3 •科研工作及学位论文实行研究生院,二级学院(医院、研究所)、教研室三级管理的导师负责制。
博士研究生在课程学习的同时,应进一步拓展知识范围,掌握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
结合导师的研究方向,独立和创造性地从事科学研究,发挥创造性思维,灵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在本学科研究中独立做出创新性成果。
要求于第三学期末以前,写出研究课题的文献综述,第四学期结束前完成开题报告。
博士学位论文应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和创新性,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有新的发现和创新。
学位论文完成后,须经导师及指导小组审核同意,在科室内进行预答辩后,方可推荐答辩,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其厂行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组织论文评审、答辩和学位授予的审核工作。
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应在核心期刊发表与本专业有关的学术论文2篇。
4.教学和社会实践研究生应当在完成科研工作的同时,在导师的指导下,从事一定时间的临床实践和教学实践,以增强才干。
研究生在读期间,应结合本专业的特点,积极参加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增强对社会的了解,培养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的观念。
针灸学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临床专业学位)一、专业概况本学科是1981年批准的第一批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点。
1985年被批准为上海市重点学科,2001年被批准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该学科拥有较合理的学科梯队,长期从事针灸系基础与临床研究,历年来承担了国家攀登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上海市科委等不同级别的科研项目,获得了部、委、上海市等科技成果奖多项。
本学科主办有《上海针灸杂志》(中、英文版),为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针灸培训中心之一。
中国针灸学会实验针灸研究会挂靠在本学科内。
研究中注重基础与临床相结合,在针灸与免疫关系研究、经络物质基础研究、针灸器材研究、针灸文献研究、针灸信息化研究等方面有优势。
近年来注重交叉学科研究,目前研究涉及的主要学科有物理、数学、化学、信息、工程等。
现有免疫、分子生物、生化、神经生理、液相色谱分析、蛋白质组、图象分析、CAI课件、文献、针灸器材等研究室,为培养针灸系硕士研究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培养目标1 •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热爱中医事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实事求是,事业心强,富有团结协作和创新精神,有良好的医德医风,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中医临床医学事业服务。
2•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
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相关专业外文资料。
熟悉本学科国内外临床发展动态,掌握本学科临床科学研究方法。
能独立处理本学科领域内的常见病,能对下级医师进行业务指导,达至卫生部颁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中规定的第一阶段培训结束时要求的临床工作水平。
3 •身心健康。
三、研究方向1 •针灸治疗疑难疾病的临床研究与经验总结2.针灸治疗疾病的诊断与疗效评估研究3.针灸治疗疾病的方法学研究4•针灸医疗器材的研究四、学习年限学制三年,可弹性学习2-5年。
五、课程设置与学时分配学位课程学习的总学分不得少于20学分,本专业硕土研究生学位课程规定如下:六、培养方式与方法1.德育教育由研究生主管部门和研究生所在医院、科室及导师共同负责。
采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多种教育形式,提高研究生的政治思想、科学素质。
在培养过程中,导师应做好言传身教,不断提高研究生医德医风和学术道德的水平。
2.课程教育课程学习原则上在第一学期完成。
弹性学习的研究生应当在1年内修完规定的学分,再进行临床轮转和课题研究。
专业课采用导师授课、辅导和研究生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并由导师在培养计划中列出需阅读文献,要求研究生阅读,馬核方式可采用文献阅读记录(心得)穩业小论文的形式。
专业课应在第三学期结束前完成。
3.临床工作及学位论文实行研究生院、医院、科室三级管理的导师负责制。
临床型研究生有两年半的时间从事临床轮转和临床科研工作。
针灸科(门诊、病房)12个月,四个与研究方向相关学科的临床轮转8个月,急诊2个月,医技科室2个月。
针灸门诊诊治病例数不少于2000例,书写合格门诊病历不少于100 份,主管床位6张,独立处理住院病人不少于30例,参加危重病人抢救不少于30例次,针灸门诊与病房诊治病种不少于30种,参加针灸科疑难病例讨论会不少于5次,带教实习医师不少于4人次,参加业务讲座不少于1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