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1)
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什么靳玉乐艾兴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正处在推广阶段,但当前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等涉及到改革的根本性问题上有了不同意见的争论,这些争论将会对新课程改革的走向产生影响,必须正确对待和引导。
是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还是常提常新的杜威的实用主义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改革不能仅仅停留在“教科书的更换”等技术层面的革新,而是课程理念的创新与深化。
二十世纪,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三次课程改革。
第一次改革出现在二十世纪初,改革的理论是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第二次课程改革出现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改革的理论基础是布鲁纳的结构主义;第三次课程改革出现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的理论基础是新兴的建构主义。
我国正在进行第八次课程改革,人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的真理观、知识观为强调发展儿童自主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肖川:《知识观与教学》,《全球教育展望》,2004年第11期)建构主义是对传统的学习观、知识观、课程观的一种挑战和超越。
——钟启泉:《课程发展的回归现象和非线性模式》,《教育研究》,2004年第11期现代课程改革真正的挑战不是古典主义者依据理想的知识标准所开展的批评,而是后现代主义者试图使知识接近社会经验的课程革命,因为后现代主义者的理想更接近求知者的生活经验。
———周勇:《现代课程改革的知识重建思路与挑战》,《全球教育展望》,2004年第11期在一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我们又隐隐约约能见到杜威的影子。
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到底是什么?是一些学者言必称的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吗?或者是常提常新的杜威的实用主义?或者是所谓“国外先进教育理念”的多元综合?没有谁做出一个明确的回答。
在理论基础上显得含混不清,会导致改革实践的不知所措课程的确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对话,是一个需要我们行动、对话和合作、回荡着多元声音的生机勃勃的领域。
课程改革需要吸收多方面的理论养分,综合各种教育经验,但这并不意味着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就可以是模糊的。
教育学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教育学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一、判断题1: 师生伦理关系并不是师生关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错2:新课程观下的教学评价应该是诊断性的、形成性的评价。
正确3:教学方法的优化就是指教师教的方法的优化。
错4: 评价教师课堂教学应关注的焦点是课堂上学生的状态。
对5: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式是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不主张接受式学习。
错6:质疑就是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对7: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
对8:新课程观下,课程就是指文本课程,即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 错9:学生犯错的过程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
正确10: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活动实质上就是教师深层教学思想的具体化和现实化.对11: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就学习而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关于学习的评价.错12: 对学生的评价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刺激过程。
错13:档案袋评价法、小组评价法都是定性评价的方法。
错14: 新课程背景下,传统的教学基本功将不再被重视,教师的课程开发整合能力、信息的搜集处理能力等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能力将逐渐取而代之.对15: 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有时是直接的有时是间接的。
错16: 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是现在的课业过重、课程要求过高、内容偏难. 错17: 出现刘海洋向狗熊泼硫酸、马家爵因打牌而残杀四位学友等极端事件的根本原因,在于刘、马等人的个人品质、素质低下,与社会风气以及教育方式方法等关系不大。
错18:义务教育要以培养高级人才、专家、大家为根本目标。
错19:教学的本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是师生的交往和互动. 对20: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所以教师对学生具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必须服从于教师。
绝对没错21: 教师在课堂上注意的中心应该是自己的思想或教案。
错22: 课本知识就是权威的、绝对正确的.放屁23: “苹果广告”说明思维应突破常规,要多角度多层次思考才能有所创新。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单选题)模拟试卷38(题后含答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单选题)模拟试卷38(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1.学校教育管理的核心目的是( )。
A.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主发展B.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C.提高教师地位D.满足学校发展正确答案:A2.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 )。
A.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B.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C.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过程D.是知识传授与学生能力发展的过程正确答案:A解析:新课程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答案选A。
3.改变应试教育模式下的学科本位课程体系,建构与时代精神相适应的旨在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的课程体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 )环节。
A.重要B.必要C.首要D.次要正确答案:C4.校本教研的主体是( )。
A.学生B.教材C.教师D.校长正确答案:C解析: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
校本教研是基于校级教研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其基本特征是以校为本,强调围绕学校自身遇到的问题开展研究。
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
答案选C。
5.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应由面向结果变为面向( )。
A.灌输B.过程C.领会D.记忆正确答案:B6.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我们首先确立起( )。
A.先进的教学观念B.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观念C.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D.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正确答案:B7.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 )。
A.发挥B.发展C.发扬D.培养正确答案:A解析:8.教育的根本功能是( )。
A.提高教育教学质量B.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C.促进人的成长与全面发展D.为了一切学生正确答案:C9.教学关系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 )。
中小学校教师职称晋升通用知识(全套)试题(完整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1.在我国,“课程”这个词的使用最早见于( B )A《学记》B唐朝C宋朝D清末2.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是( D )A实现“三个面向”B实践“三个代表”C促进国家发展D推行素质教育3.学校课程的两种基本类型一是学科课程,二是( C )A综合课程B显性课程C活动课程D核心课程4.在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方面具有十分重要价值的学习是( B )A接受学习B发现学习C自主学习D学校学习5.属于国家的课程文件,规定了国家在某方面或某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因而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灵魂的是( A )A课程标准B教学大纲C教学计划D课程宗旨6.当今的课程标准与以前的教学大纲有一个显著不同之处,那就是确立了(B)A操作性目标B体验性目标C过程性目标D知识性目标7.教材可以分成自编教材和国家统一教材两种。
这种分类所依据的是( D )A学科的性质B教学的组织方式C教材设计的类型D教材的计划与制作过程8.“比较具体、明确、便于操作和评价,但学校教育中的一些重要工作很难用它的外显方式来表述”,这样的课程目标是( B )A实用性目标B行为目标C展开性目标D表现性目标9.国家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学习能力和相应和思想品德等,都属于学生发展的( A )A基础目标B提高目标C加强目标D体验目标10,在当前,推动学习方式变革的内在动力是( A )A教育自身地需求B国家大力地倡导C学生家长的强烈要求D教师的自觉行动11,按照日本学者广冈亮的说法,适用于直接性地解决问题,学习过程是“把握——明究——解决”的教材,叫做( A )A生活教材B知性教材C表达教材D技术教材12,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要由“他主性”学习转向( B )A发展性学习B自主性学习C探究性学习D合作性学习13,认为“课程评价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学生一起共同建构的过程”,这种观点属于课程评价不同价值取向中的( D )A目标取向B方法取向C过程取向D主体取向14,在我国,第一次提出了课程三级管理制度的是( C )A五十年代所采用的苏联课程管理模式B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的《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课程计划》C1996年印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D1999年教育部发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5,在档案袋评价的几种不同类型中,最具代表性和教育意义的是( D )A展示型B文件型C课堂型D理想型16.校本研究伴随着英美国的“教师即研究者”运动而兴起于20世纪的( C )A五十年代 B六十年代 C七十年代 D八十年代17.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及各科课程标准的实验稿颁发于( C )A1999年 B2000年 C2001年 D2002年18.在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几个核心要素中,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遍的形式是(A )A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 B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C专业人员专业引领 D申请获得教育科研项目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9.在当前,我国课程方案的组成部分包括了( BCE )A教学大纲 B课程计划 C课程标准D课程规格 E教科书20.教材作为一定学科的载体,它所具有的基本特质是( AE )A典型性 B科学性 C实用性 D发展性 E具体性2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 BCDE )A教育实验实习 B信息技术教育 C研究性学习D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E劳动与技术教育22.一个人学习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的( BD )A学习动机 B学习策略 C学习习惯 D学习倾向性 E学习途径23.在档案袋评价中,理想型档案袋的构成部分主要有( BCE )A作品意义的说明 B作品产生过程的说明C系列作品 D作品效果的说明 E学生的反省1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基本内涵的是( D )A.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B.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C.利用信工工具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D.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1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基础性课程的是( D )A.语文B.数学C.政治D.体操17、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是( A )A.内容B.手段C.方法D.程序18、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首次以官方文件形式对教师专业化作出了明确说明的文件是( A )A.《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B.《教师培训》C.《学校质量》D.《今日之教师》19、下列说法不符和新课程对教师定位的是( D )A.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B.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C.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D.教师是研究成果的消费者20、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研究性质,是指( A )A.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B.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C.专业人员的专业引领D.教师培训1、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推行( C )A.现代教育B.减负C.素质教育D.科技教育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 B )A.教育政策B.“三个面向”“三个代表”C.教育法规D.素质教育3、在课程划分上,与实有课程相对的是( A )A.空无课程B.隐性课程C. 分科课程D.活动课程4、信息技术教育可以通过两种基本途径实施:一是通过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二是( B )A.开设活动课程B.在其他学科中浸透信息技术教育C.边缘学科的开设D.开设计算机教育课程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课程性质的是( D )A.可评估性B.可伸缩性C.可完成性D.家长可参与性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的是( A )A.组织复习,认真考试B.问题牵引,有问必答C.整体规划,系统设计D.选取课题,开展研究7、课程标准中,要明确各门学科共同而又各具特点的课程总目标和学段目标的部分是( D )A.前言部分B.内容部分C.评价部分D.课程目标部分8、下面不是教学大纲弊端的是( D )A.教学以掌握知识为主要目的B.评价以考试为主,加重学生学习负担C.不利于教材的特色化和个性化D.教学以掌握技能为目的9、与自主性学习类似的说法是( B )A.被动学习B.主动学习C.机械学习D.他主性学习10、教材设计的基本原则不包括( C )A. 激发学习动机B.要适合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C.要便于家长课后辅导D.要促进学生不断探索问题11、教材管理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国家文化出版事业的一部分,二者的重合交叉便构成教材管理的( B )A.范围B.范围和性质C.性质D.范围或性质12、关于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不正确的表述是( B )A.目标取向的课程评价B.客体取向的课程评价C.主体取向的课程评价D.过程取向的课程评价13、既是国家课程目标在特定社区条件下的具体化,又是对国家课程进行补充的课程是( C )A.国家课程B.学校课程C.地方课程D.校本课程14、学生档案袋最具代表和教育意义的类型是( B )A.展示型B.理想型C.评价型D.课堂型1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印发,标志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开始。
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上考试答案
二、选择题(共81题)19、新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性是(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20、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21、教师提高研究技能的三种途径是(阅读、合作、行动研究)22、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23、课程不是教学的(权威)。
24、学科教学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
25、教学关系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师生交往)。
26、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27、在新课程改革中,对“课程”含义的理解应该是(包括学科课程、综合化课程、实践活动类课程和潜隐形课程四大类课程)。
28、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促进人的成长与全面发展)29、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我们首先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观念)30、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31、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场广泛深入的教育(创新)32、课程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历史的(必然)选择33、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34、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学校)35、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上课)36、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校本课程)37、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38、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都是主体)39、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示范——模仿式)40、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加德纳)41、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斯腾豪斯)42、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43、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课程制度的变迁)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44、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 感受、参加、养成)45、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 ①以学生发展为本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46、个别教师不允许班上学习差的学生参加考试、随意占用学生的上课时间、指派学生参加一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商业庆典活动等。
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考试答案(备课新技能)选择题
14.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 D )A.知识,技能和方法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C.知识,技能和情感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5.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 A )A.斯腾豪斯B.斯腾伯格C.杜威D.赫尔巴特16.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 A )A.加德纳B.推孟C.韦克斯勒D.加涅17.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 B )A.讲解——接受式B.示范——模仿式C.探究发现式D.情境——陶冶式18.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 C )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C.都是主体D.都是客体19.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 B )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段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55 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D)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A : 教材的更新B : 教师的发展C : 学生的选择D : 课程制度的变迁56 同课异构基本的流程是:(C )A: 方案设计---评议反思--课堂行动-—修正方案—再次行动—再次评议反思---撰写反思案例B : 方案设计---课堂行动---再次行动—修正方案—评议反思—再次评议反思---撰写反思案例C : 方案设计---课堂行动---评议反思—修正方案—再次行动—再次评议反思---撰写反思案例D : 方案设计---课堂行动---评议反思---撰写反思案例—修正方案—再次行动—再次评议反思57 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C )A : 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B : 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C : 都是主体D : 都是客体58 在新课程理念下,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可以按照如下基本环节进行设计(A)A : 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与解释—应用于拓展—回顾与反思B : 建立模型—问题情境—求解与解释—应用于拓展—回顾与反思C : 建立模型—问题情境—应用与拓展—求解与解释—回顾与反思D : 建立模型—求解与解释—问题情境—应用于拓展—回顾与反思59 集体备课的有效保证是(B )A : 校长B : 制度建设C : 求同存异D : 教师素质60 集体备课的思维指向是(C )A : 个人钻研B : 制度建设C : 求同存异D : 解决问题校本教研的主体是(C)A : 学生B : 教材C : 教师D : 校长集体备课的功能应该定位为:(D )A : 个人钻研B : 求同存异C : 教案D : 解决问题接受学习可以分为机械接受学习和(D )。
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新课改中各家所追求的“直接理论基础”,应该是课程与教学论层面的理论基础,它是在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指导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基础上,综合多学科理论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课程与教学理论。
这个直接的理论基础只能是一元的,而不是多元的,这是由其指导思想和哲学层面的理论基础决定的。
这种在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指导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基础上,吸收了古今中外优秀教育教学经验和理论的,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课程与教学理论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它就是教学认识论。
至于后现代主义、建构主义、实用主义、多元智能理论等“现代西方新理论”在新课改中的地位,以及它们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个人全面发展理论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认为,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这些“新理论”进行解读、批判、改造、借鉴,既不能采取简单拒斥,也绝不能简单搬用、套用,更不能说它们是我国新课改的理论基础。
目前国内外理论界尤其哲学界,都已经认识到这些西方哲学思潮在反对科学主义的本质主义、客观主义、理性独断的同时,自身又有相对主义、虚无主义和多元主义等巨大局限性。
部分提倡我国课程创新“概念重建”的专家,对待这些“新理论”却采取了简单化态度,并存在严重误读和随意发挥的现象。
只看到这些“新理论”合理的一面,却无视其局限性。
否定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和有用性,混淆知识的社会生产过程与个人知识的形成过程,把社会建构主义强调的“社会共建”理解成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个体间沟通,把个体知识与社会知识之间的辨证作用理解成是师生个体之间的协商对话。
并认为“建构”就要通过实践或直接经验,“对话”就要进行问答,“沟通”就要“互动”,“互动”就要真的实践行动而不是课堂教学的讲解和理解活动,以此来为否定课堂讲授、强调活动课程进行辩护。
提倡“概念重建”的新课改专家还误读、误译情境学习理论的知识观,把情境学习理论批评脱离实际、不重视应用的知识教学理解成否定客观科学知识的教学。
新课改理论基础知识(教师、教育后备干部、校长)考试复习
新课改理论基础知识(教师、教育后备干部、校长)考试复习1、课程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课程在教育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它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是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是教育思想价值的载体。
具体来说,课程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表现在:①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的施工蓝图。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办一所学校首先要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和培养目标,要规定相应的教学任务,这一切并不是凭空就能实现的,而是要通过制订课程目标,规定课程内容及课程结构,实施课程计划和标准等环节来实现。
②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
在教学中,教师选择教学内容主要依据课程内容。
教师备课,进行教学设计,选择教学方法,实施课程教学等,都必须根据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来进行,不能脱离这个根本。
③课程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
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无论是间接的还是直接的,都要通过课程呈现。
在学校中,学生以课程为基本的学习内容,为自己今后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④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课程结构决定学生的素质结构,课程设置合理与否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⑤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学校所有评价指标的建立都可依据课程来进行,学校可ZYB-B可调压渣油泵以通过多层次、多方位的教育质量评估,提高教材开发和利用的水平。
2、我国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我国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主要存在七大问题:①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发展要求不能完全适应。
②思想品德教育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③课程内容存在着“繁、难、偏、旧”的状况。
④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
⑤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
⑥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生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
⑦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
3、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什么?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ZYB系列渣油泵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中学一级教师职称考试试卷(含答案版)
中学一级教师职称考试试卷一.单选(每题0.5分,共40分)1.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唯一途径和方法是(A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加强现代科学教育C知识分子和工农相结合 D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2.在学生品德结构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A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3.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和国家衡量各科教学的主要标准是(A )A课程标准 B课程 C课程计划 D课程目标4.“思想和未来”是人生纳个阶段的重要特征(B )A童年期 B少年期 C成年期 D青年期5.在西方教育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代言人的是( D)A赫尔巴特 B卢梭 C洛克 D杜威6.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表明了个体的发展具有(B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7.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B )的关系A相辅相成 B互相促进C教学相长 D互相制约8.结构化策略和问题化策略属于教学策略中的(A )A内容型策略 B形式型策略C方法型策略 D综合型策略9.德育过程结构的构成要素是(B )A教育者,受教育者B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德育方法C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D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环境10.“学会关心”是下列哪些德育模式所强调的(A )A体谅模式 B认知模式 C价值澄清模式 D社会模仿方式11.把对集体的管理和对个别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班级管理方式是(B )A常规管理 B平行管理 C目标管理 D民主管理12.班主任工作的在中心环节是(D )A了解和研究学生B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力量C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D组织和培养班集体13.《学记》中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所阐明的教学原则是(B )A循序渐进原则 B启发性原则C直观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14.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D )A加涅 B推孟 C韦克斯勒 D加德纳15.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这是(A )A外部分组 B内部分组 C设计教学法 D道尔顿制16.王某担任某县高二英语教师期间通过了研究生入学考试,学校以该校英语教师不足为由不予批准王某在职学习,王某提出申诉,受理申诉的机构应当是(D)A省教育厅 B当地县人民政府C地市教育局 D当地县教育局17.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A)A心理健康教育 B价值观教育C素质教育 D人生观教育18.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应该具有三个特征是(A)A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B强制性,基础性,科学性C科学性,普遍性,基础性D强制性,普遍性,科学性19.在各种教学组织形式中,有利于提高效率、大面积培养学生的教学组织形式是(C)A个别教学 B分组教学C班级教学 D设计教学20.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D )A备课 B考试 C练习复习 D上课21.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除要求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还要求具有一定的(D )A管理能力 B学习能力 C交往能力 D研究能力22.中国古代就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种启发之说,提出这一思想的是( B )A孟子 B孔子 C墨子 D荀子23.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 B )A道德品质 B实践能力 C健壮体魄 D创造能力24.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回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得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叫做(A )A谈话法 B讲授法 C讨论法 D实验法25.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新课程改革和新课程理念(精简版)
新课程改革和新课程理念(精简版)一、新课改的理论基础:(部分理论简介)1、多元智能理论: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视觉?空间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存在智力。
为新课改提供了新支点、新依据、新视角。
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本来是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
其核心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个人的学习是一个心理过程;学习是一种自发的、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过程;强调学习方法的学习和掌握,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和经验;强调做中学;最好的学习是学会如何进行学习;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学习者认为是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或经验;学生具有学习潜能并具备“自我实现”的学习动机,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二、新课程体系改革内容:1、改革课程功能,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改革课程结构,适应时代要求及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要求,体现课程的科学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革课程内容,加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革课程实施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革课程评价标准,要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素质提高、改进教学实践、推进素质教育上的功能。
6、改革课程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的适应性。
总之,要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能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一代新人。
新课程改革知识点汇总
《综合素质》重难点记忆口诀一、教育观(一)素质教育观。
口诀:“提素”“个性”“创”“两全”(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二)新课改的教学观。
口诀:学习过人(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二、学生观。
口诀:二独一发⑴学生是发展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⑶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三、教师观(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口诀:“促进”“研究“开”“社区”(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3)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二)教师行为转变。
口诀:你我他它(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与赞赏(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四、教师职业道德。
口诀:“三爱”“两人”“一终身”(1)爱国守法一一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2)爱岗敬业一一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3)关爱学生一一师德的灵魂(4)教书育人一一教师天职和道德核心(5)为人师表一一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6)终身学习一一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1.学生观主要包括的内容有:“两独一发”⑴学生是发展的人: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⑵学生是独特的人: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新课程理论基础知识
新课程理论基础知识1.实施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
2.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包括倡导全人教育、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空间、体现新时代的价值观。
3.新课程改革方案明确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选择性三个原则,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是基础,而淡化“双基”精选则更注重对学生终身研究与发展的培养。
4.新课程的教学策略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实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应用。
5.新课程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互动性与互惠性。
6.新课程提倡的研究方式为自主研究、合作研究、探究研究,改变过去单纯接受式的研究方式。
7.新课程的评价体系既关注结果又重视过程的评价,以促进发展为核心,发挥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反馈、激励等功能,要求评价内容标准多样化、多维化。
8.教师要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设计者、创造者。
9.新课程突出研究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自主研究、合作研究、探究研究的能力。
10.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11.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12.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3.新课程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
14.建立平等、理解、双向的师生关系的途径是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15.核心任务是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研究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研究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研究。
16.教学活动设计要求教学目标的多重性,不仅是知识与技能,还包括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为了切实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资源的构建应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源和建议重新组织,教学过程应具有生成性和开放性,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创新。
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包括基础性原则、全面性原则、科学性原则、选择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时代性原则。
新课程改革及新课程理念测试题
新课程改革及新课程理念测试题教师必读书目考查试题练习(考生只须在以下十道题中任选三题完成,每题10分)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百问》请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百问》一书的相关内容,结合自己对新课程的理解,谈谈“新课程新在哪里”。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是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文件共分九部分20条,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方面面进行了表述。
请就“课程结构”相关内容谈谈这种设计的科学性和进步性。
3.《教育的理想和信念》肖川《教育的理想和信念》一书在多篇文章中反复表达的核心主题是什么?请结合书中有关篇目加以适当阐述。
4.《新教育之梦》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之梦》一书中为我们描绘了无数美好的教育蓝图,其笔下“理想的教师”有哪些鲜明特质?5.《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一口气给教师提出100条建议,请在以下五条“建议”中任选一条,简述该“建议”的具体内容,并作适当评论。
①“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③“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④“提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做一些科学研究”;⑤“我怎样研究和教育学习最差的学生”。
6.《有效教学方法》加里·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一书所说的“促成有效教学的五种关键行为”具体是指哪些教学行为?请就其中一条,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加以阐述。
7.《陶行知教育名篇》我国现代教育的先行者陶行知先生毕生倡导“生活教育”,影响深远。
试就《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简述“生活教育”学说的核心内容及其现实指导意义。
8.《教育过程》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系统地回答了教学“教什么”、“为什么教”、“何时教”、“怎么教”等问题。
请简述布鲁纳在这几个方面的基本观点。
9.《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一书所讨论的教师专业素质包括哪些具体的内容?在当前形势下,你认为哪项内容是最重要,请简要予以说明。
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究竟是什么
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究竟是什么高天明马福迎蒋建华欧美发达国家进行的波及世界的教育改革尚且还多次出现反复和挫折,我们咋能没有困难和问题,咋能一帆风顺?但不管是怎么样的反复和挫折,甚至拉锯,教育就是在这样的反复和挫折中前进了。
应从哲学层面探讨高天明我从网上看到了靳玉乐与艾兴发表在中国教育报上的《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什么》,读后心中充满了疑问。
作者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作为课程改革的主要理论基础,我看是不很完善的。
我这里不是讲马克思的认识论基础不好,只是觉得这不是课程理论所要讲的直接的理论基础。
课程理论涉及课程与知识,课程与文化,课程与社会等方面的关联。
从这个角度来说,课程理论首先必须在知识、文化和社会三个维度去解决课程建构的理论大厦。
传统的社会中心课程观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有过很长的历史。
在西方,柏拉图的《理想国》最早论述了教育与人的社会目的观,柏拉图强调知识的系统讲授,注意课程内容对人的教化,强调课程内容中的知识必须与建立等级社会的人才需要相结合。
在中国历史上也曾有过这样的课程理论基础,《学记》里说的“化民成俗”,其实讲的就是课程知识的社会目的,儒家教育思想中的伦理教育就是一种社会为本的课程理论。
在这种课程理论传统中,知识中心论的课程设计与社会中心的课程设计在历史的不同阶段时有混淆或模糊,不同的只是表现的程度。
在英国,18世纪和19世纪,文法学校强调科目课程中心,所以英国人经常说小学教师是教孩子,进入初中就是教科目了,不教人又不教科目的教学是看不到的。
在英国的现代中学,则过于强调社会中心的知识课程建构。
19世纪的综合学校,究竟是社会中心还是科目知识中心,教师似乎变得很模糊了。
不过在初中,儿童中心的课程知识观却很少受到指责。
儿童中心的课程知识建构,是针对19世纪教育中的非人道和专制教育而出现的,这种知识课程强调的是“兴趣”。
社会知识中心的课程观则强调知识的社会变化和适应性。
到了20世纪,西方社会注意到了课程知识里的“市场”因素影响,这种课程知识观照顾了儿童的个体习性与教育的社会权利。
新课程理论基础知识
新课程理论基础知识1、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
2、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1)倡导全人教育。
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身研究的愿望与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
克服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与技能训练的倾向。
(2)为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
(3)体现新时代的价值观。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3、新课程的内容选择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淡化“双基”精选对学生终身研究与发展改变目前课程内容繁、难、多、旧的现象。
新课程改革方案明确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选择性三个原则。
4、新课程的教学策略(1)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突出教学改革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
(2)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
(3)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4)实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应用。
5、新课程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
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互动性与互惠性。
6、新课程发起的研究体式格局自主研究、合作研究、探究研究。
改变交往的基本属性是曩昔的那种单纯接受式的研究体式格局。
7、新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求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的评价要以促进发展为核心发挥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反馈、激励等功能。
要求评价内容标准要体现多样化、多维化。
8、教师要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设计者、创造者。
9、新课程突出研究方式的变革养。
10、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11、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12、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知识与技能与价值观。
13、新课程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14、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理解、双向。
建立的途径——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15、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研究体式格局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研究体式格局,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研究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新课程改革及新课程理念(精简版)
新课程改革及新课程理念(精简版)一、新课改的理论基础:(部分理论简介)1、多元智能理论: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视觉?空间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存在智力。
为新课改提供了新支点、新依据、新视角.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本来是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其核心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个人的学习是一个心理过程;学习是一种自发的、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过程;强调学习方法的学习和掌握,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和经验;强调做中学;最好的学习是学会如何进行学习;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学习者认为是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或经验;学生具有学习潜能并具备“自我实现"的学习动机,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二、新课程体系改革内容:1、改革课程功能,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改革课程结构,适应时代要求及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要求,体现课程的科学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革课程内容,加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革课程实施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革课程评价标准,要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素质提高、改进教学实践、推进素质教育上的功能。
6、改革课程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的适应性。
总之,要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能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一代新人。
临沂职称评定考试题
临沂职称评定考试题
1、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C)。
A说出表演展示B设计,制作,创作C感受,参加,养成D解释,完成,背诵。
2、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D)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A教材的更新B教师的发展C学生的选择D课程制度的变迁。
3、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A)。
A斯腾豪斯B斯腾伯格C杜威D赫尔巴特。
4、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A)。
A加德纳B推孟C韦克斯勒D加涅,
5、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C)。
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C都是主体D都是客体。
6、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B)。
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
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
7、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B)。
A地方课程B校本课程C国家课程D学科课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新课改是以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还有多元智能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的。
建构主义在对待学习和教学方面的主张是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建构性,认为知识不是被动吸收的,而是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对话,师生双方互相交流、互相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后现代主义主张“非中心化”、“多元化”和“零散化”。
这二者作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在课改的方方面面都有体现,主要表现为:课程开发主体的多元化,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开发模式;师生关系的平等化,师生关系变成一种全方位的交互式师生关系;教育目标多元化,教育目标提倡个性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人;教材的多样化,在保证基本要求前提下,提倡教材层次性、选择性,以适应不同需要;课程类型多元化,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相结合,把综合课程作为一个发展学生探究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必备课程;教育评价的理性化,改变国家评价机构大一统的局面,在评价主体、评价方式和评价形式方面都走向多元化,评价内容更丰富和灵活。
此外,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突破了传统智力理论,联系我国实际,以它作为新课改的理论基础,有助于转变教育观,端正学生观,有助于形成多样化的教学观,有助于促进教师的教学行为,并为素质教育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基础。
实施新课改,应该是把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作为指导思想,以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和多元智能理论为理论基础。
认识、体验和感悟是人的精神生活的基本方式,体验和感悟也是学习活动的基本方式。
一个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必然会在过程中获得体验产生感悟;而且体验、感悟是知识后面更有价值的东西,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可能是挫折、失败,也可能学生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这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和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
同样,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学习态度和责任对个人价值、人类价值、科学价值等的认识,都与学生认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关注“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关注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成长必然要求。
新课程目标对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强调,突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层次的革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
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经历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相互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
”《学会生存》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向我们
明示了教师角色的转变,并指出,从终身教育的立场和当前人类知识的现状来看,把教师称为“师长”(Masters),这是越来越滥用名词。
而我国的有些学者,仍然要求学生在师长的“教导”下接受现成的系统知识,他们要求在教育过程中仍然由教师作主(被教导的学生是没有发言权的),我们仍然在树立教师的地位和权威而不是学生的地位,他们不懂多尔所指的“平等中的首席”中教师所做的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是与《学会生存》上述强调的教师角色的转变完全一致的。
他们仍然奉行远古的《学记》中的“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的古训,强调教师必须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
殊不知,其结果是,教师凌驾于学生之上,以教育者(师长)自居,以“严格”要求为借口,以强制手段――训斥、羞辱,特别是打坏分,向家长告状等,来强迫学生服从教师的意志。
其实,20世纪80年代后期前苏联的合作教育学以及赞可夫、苏霍姆林斯基等教育家都早已指出了这种理解的偏差。
《学会生存》还有这样一句非常精辟的话:“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按照这个样子发展,它就不是真正民主的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