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45张PPT)
益
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举例论证)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推理论证)
不 可 靠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戌之,乃还
秦晋退师 (结果)
子犯请击之……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晋文公——不可 失其所与——不知
吾其还也
以乱易整——不武
问题探究
1、本文记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什么? 主要人物:烛之武 主要事件:退秦师 2、主要人物(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出 场”的? 是在秦晋两个大国围攻一个小小的郑国,郑 国面临覆灭的危险情形之下,郑大夫佚之狐向郑伯 推荐他去见秦伯,以退秦师。
且君尝为晋君 赐矣,许君焦、 瑕,朝济而夕设 版焉,君之所知 也。夫晋,何厌 之有?
• 且:况且 • 为:动词,给予 • 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 • 夕: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 济:动词,渡河
况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答应给您焦、瑕 两地。可是,他早晨渡过河去,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来防备 您,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扩大西边 的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晋国将从哪里得到取得他所 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而晋国获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秦穆公很高兴,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扬孙守卫 那里,自己就回去了。
▪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 ——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 ▪ ——阐明利害,动摇秦君。 ▪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 ▪ ——为秦着想,以利相诱。 ▪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君之所知也” ▪ ——以史为例,挑拨秦晋。 ▪ ⑤“夫晋”至“唯君图之” ▪ ——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49张
作家作品
《左传》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各 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 的一些事件。 《左传》描写人物生动细致,人物语言富 有文学色彩,叙写战争时以记叙战前准备、 战后论战为主,略写战争经过,记录了不 少外交辞令、议论、谏说,是研究我国先 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
史书体例
1、编年体:是按年月日顺序记 载的中国史书体裁。如《左传》 《资治通鉴》
基础积累
7、积累成语
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今泛指两家联姻。 贪得无厌:贪心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 胜之不武:以强凌弱,即使赢了也不光彩。比喻以大欺小。 春秋笔法: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中,不直接表明自己态度。
整体感知
鉴赏第一段 活动1:解释词语,疏通文意
任 务 活 动
晋侯、秦伯围郑,以( 因为)其无礼于晋,且贰(不专心,从属二主)于楚也。晋 军( 驻扎 )函陵,秦军氾南。 活动2:解读内容 思考1:试概括这一段的内容及作用 ①写秦、晋大兵压境,郑国危在旦夕,渲染紧张气氛,为人物出场提供背景。 ②交代秦、晋围郑的理由,表明战争原因主要是晋国要报复郑国,秦国出兵可能是因为 秦、晋的良好关系以及自身扩张的需要。这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提供了可能性。 ③交代“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说明秦晋两军并未合兵一处,为烛之武分化对手提供 了有利条件。
形容词→名词
基础积累
5、省略句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 (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 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 敢以(之)烦执事(宾语)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
基础积累
6、倒装句
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状语后置) 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状语后置) 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状语后置) 何厌之有(有何厌── 宾语前置)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
(东西)。形→名
有益于秦)
为:给(晋君)许君焦、瑕
(三)且君尝为晋君 济:渡河 版:防御工事
赐矣,()许君焦、
夫:发语词 何厌之有=有何厌
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 秋三传”。《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
2
史书体例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春秋内传)。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国语》 (春秋外传)。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 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 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
4
(4)郑楚结盟 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 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 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楚国怂恿楚成王出 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 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 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 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 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 言“且贰于楚也”之“贰”。 《烛之武退秦师》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之战仅 隔两年。因此,秦、晋围郑可以说是城濮之战的余波。
5
春秋时期形势图
6
秦晋围郑形势图
晋 秦
函陵
郑
有益于秦)
为:给(晋君)许君焦、瑕
(三)且君尝为晋君 济:渡河 版:防御工事
赐矣,()许君焦、
夫:发语词 何厌之有=有何厌
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 秋三传”。《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
2
史书体例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春秋内传)。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国语》 (春秋外传)。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 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 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
4
(4)郑楚结盟 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 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 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楚国怂恿楚成王出 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 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 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 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 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 言“且贰于楚也”之“贰”。 《烛之武退秦师》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之战仅 隔两年。因此,秦、晋围郑可以说是城濮之战的余波。
5
春秋时期形势图
6
秦晋围郑形势图
晋 秦
函陵
郑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课件PPT(50页)
③阙:侵损,削减。
④唯君图之:希望您考虑这件事。唯, 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之,指阙秦以 利晋这件事。
-《烛之武退秦师》
秦伯①说,与郑人盟。使②杞子、逢孙、 杨孙戍之,乃还。
译: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派遣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秦伯就 回国了。
①说:同“悦”,高兴。
②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杞子等三人都是秦国大夫。 戍之,守卫郑国。
译:“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 边境,又想扩展它西边的边界。如果不使 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 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①东封郑:使郑国成为它东边的边境。封, 疆界,这里用作使动词,使……成为边界。 下文的“封”是名词。
②肆其西封:扩展它西边的边界。肆, 延伸,扩张。
-《烛之武退秦师》
(一)
之武退秦师》
作品简介
《左传》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著,近人认为
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 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作品原名为《左氏春 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春秋内传》《左氏》, 汉朝以后多称《左传》。它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历 代儒客学子重要研习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 称“春秋三传”。
-《烛之武退秦师》
“①因人之力而②敝之,不仁;③失其所与, 不知;④以乱易整,不武。⑤吾其还也。” 亦⑥去之。
译:“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 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 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 威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 了郑国。
①因:依靠。
②敝:损害。 ③失其所与,不知:失掉自己的同盟者, 这是不明智的。与,结交。知,通“智”。 ④以乱易整,不武:用混乱相攻代替联合 一致,这是不威武的。乱,指秦晋两国同 盟破裂,互相攻战。整,指秦晋两国和睦 相处,步调一致。
④唯君图之:希望您考虑这件事。唯, 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之,指阙秦以 利晋这件事。
-《烛之武退秦师》
秦伯①说,与郑人盟。使②杞子、逢孙、 杨孙戍之,乃还。
译: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派遣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秦伯就 回国了。
①说:同“悦”,高兴。
②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杞子等三人都是秦国大夫。 戍之,守卫郑国。
译:“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 边境,又想扩展它西边的边界。如果不使 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 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①东封郑:使郑国成为它东边的边境。封, 疆界,这里用作使动词,使……成为边界。 下文的“封”是名词。
②肆其西封:扩展它西边的边界。肆, 延伸,扩张。
-《烛之武退秦师》
(一)
之武退秦师》
作品简介
《左传》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著,近人认为
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 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作品原名为《左氏春 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春秋内传》《左氏》, 汉朝以后多称《左传》。它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历 代儒客学子重要研习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 称“春秋三传”。
-《烛之武退秦师》
“①因人之力而②敝之,不仁;③失其所与, 不知;④以乱易整,不武。⑤吾其还也。” 亦⑥去之。
译:“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 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 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 威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 了郑国。
①因:依靠。
②敝:损害。 ③失其所与,不知:失掉自己的同盟者, 这是不明智的。与,结交。知,通“智”。 ④以乱易整,不武:用混乱相攻代替联合 一致,这是不威武的。乱,指秦晋两国同 盟破裂,互相攻战。整,指秦晋两国和睦 相处,步调一致。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31张
基础知识归纳
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左传》)
整体感知
1.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
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
2.解题:
烛之武退秦师
师:军队 退:使动用法,使......撤退
文本精读
第一段:秦晋围郑
词类活用 通假字 古今异义
晋侯、秦伯围郑, 以:因为 于:对
以其无礼于晋,且 贰:从属二主。数→动
乏困:古今异义词,古意:缺乏的东西;今意:精神不好。
特殊句式
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还原后应为:有何厌。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介词结构后置,还原后应为:若亡郑而于君有益。
1.这一段可以看出烛之武的一番说词都是围绕一个什 么字展开?
“利”。 好像处处为秦着想,其实呢,完全是为了保存郑, 秦晋联盟也有损害,这就是“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 必以利而离”。 2.说秦的结果是? ①秦郑订立盟约;②秦国驻兵守郑
第四段:晋师撤离
子犯请击之,公
之:代指秦军 微:没有 夫人:那人
曰:“不可。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因人之
及:达到 因:依靠
而:却
蔽:损害
所与:所亲附的人。
力而敝之,不仁;失 其所与,不知;以乱
知:通“智” 乱:(军队)散乱 易:交换
易整,不武。吾其还 也。”亦去之。
优秀课件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课件-第二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 (共23张PPT)
• 思考:晋国攻打郑国的原因是什 么?
• 答:“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 也”。
• 公元前632年,晋、楚发生城濮 之战,郑国曾经出兵帮助楚国, 结果楚国战败,因而郑国结怨于 晋。
• 问题2:晋国为何联合秦国?
• 秦晋之好:泛指两家联姻。
秦晋围郑示意图
第二段
• 1已:通“矣” • 是寡人之国也:判断句
• 第三招:分析历史,挑拨关系; • 第四招: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 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的关键是什么?
• 答:“阙秦以利晋”
第四段
• 1夫人: (古)那人 (今)尊称自己及他人的妻子 • 2知:通“智”
整体把握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晋师撤离
百战百胜,非 善之善者也;不战 而屈人之兵,善之 善者也。
读准字音
函(hán)陵
氾(fán)南
缒(zhuì)
微夫(fú)人之力
不知( zhì )
失其所与(yǔ)
阙(quē)秦
共(gōng)其乏困 杞(qǐ)子
秦伯说(yuè) 逢(páng)孙
• 1“晋军函陵”一句中词类活用的词?句式特 点?
答:军(名作动)驻扎; 晋军(于)函陵:省略句
• 2翻译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 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句式特点?
10共:通“供” 11乏困: (形作名)缺少的东西 12朝、夕: (名作状)在早上,在晚上 • 13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 14东: (名作状)在东边
• 15封: (使动)使…成为边界 • 16阙: (使动)使…减少
17利: (使动)使…获利 18说:通“悦”
春 秋 时 期 形 势 图• 第一招: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 第二招:点名利害,动摇秦伯;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52张PPT)
志士、勇士、辩士
从故事发展来看,本文记叙有什么特点? 情节曲折,波澜起伏。 留干去枝,详略得当。 对话简洁,语言精练。
通假字:
1、无能为也已(已,通“矣”)
2、共其乏困 (共,通“供”) 3、何厌之有?(厌,通“餍”,满 足) 4、秦伯说 (说,通“悦”) 5、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
词类活用
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延伸,扩张
疑问代词, 哪里。 阙:使动用法, 使……减少。
有利于
句首语气词, 表示希望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考虑
之:代词,指阙秦以利 晋这件事。
亡郑与否利益分析
亡郑 于秦 A、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B、邻之厚,君之薄也。 于晋 E、增强了实力 F、必攻秦 历史:曾过河拆桥忘恩负义 存郑 C、可得到郑之供给 D、君亦无所害
越过
边邑,名词意动用法, 把……当作边邑。
指郑国,形作名,远地。
反问句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
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增加判断句焉:疑问副 词,何,为 什么
以:连词, 而,表顺接。
放弃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以为:古:“以之为”,将…当 作 今:认为 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常用为主办国或主办方。
行李:古:出使的人。 今:出门所带的包裹。
乏困:形作名,缺少的东西。
同“供”, 供给
给予
曾经 恩惠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
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 也。
(修筑防御工事) (渡河)
而:连词,表转折。
名作状 在早上,在晚上
名作状,向东面
有何厌,宾 语前置 满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拓展
省略句
• (一)省略主语 ①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许之。 • 见秦伯,曰 今()急而求子 (二)省略宾语 如:①敢以烦执事。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輮以为轮 吾从而师之 • (三)省略介词 如:①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尔。 ②晉军函陵,秦军氾南。 • 试与它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其 言。 《聊斋志异》 • (四)省略谓语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
特殊句式
倒装句
以其无礼于晋 (于晋无礼——介词结构后置) 佚之狐言于郑伯 (于郑伯言——介词结构后置)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于君有益——介词结构后置) 何厌之有 (有何厌——宾语前置)
特殊句式
判断句
邻之厚,君之薄也。(“也”表判断)
是寡人之过也。 (“也”表判断)
相关背景
《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的相关内容
词类活用
形容词→动词
因人之利而敝之(损害) 肆其西封(扩张、延伸)
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使„.退却)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使„亏损)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
特殊句式
省略句
(烛之武)许之 (主语)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 (晋惠公)许君焦、瑕 (主语) (烛之武)夜,缒而出 (主语) 敢以(之)烦执事 (宾语)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介词)
(①传--注释或解释经书的文字。)
五、字词注音
秦军氾( fán)南
无能为( wéi )也矣 共( gōng )其乏困 若不阙( quē)秦 夜缒( zhuì )而出 使杞( qǐ)子、逢( páng )孙戍之
夫( fú )晋,何厌之有
失其所与,不知( zhì ) 秦伯说( yuè),与郑人盟 微夫( fú )人之力不及此
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矛盾,打动了秦伯,使秦退兵,他是如何做 到这一点的?
欲扬先抑,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心平气和,平缓。 以退为进.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
阐明利害 , 委婉,平缓。 动摇秦君. 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 诚恳,反问语气。 拉长音 较轻,有力而肯定 替秦着想, 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 以利相诱. 引史为例, 态度诚恳,中速读。
烛之武实行离间计埋下伏笔
结合全文思考:这两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为何要特意交代他们的驻地? 剑拔弩张 间不容发 师出有名 (挑拨)离间计
涵陵
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 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 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 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你从佚之狐的话中看到一个怎样的烛之武? 侧面烘 用了什么手法? 托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挽狂澜于既倒 扶大厦之将倾
译文:
佚之狐对郑伯说:“国家危急了!如果 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兵一定退去。”郑 伯听从了他的话。烛之武推辞道:“我壮 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 能做什么了!”郑伯说:“我不能及早重 用您;现在事情危急才来求您,这是我的 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有不利 啊!”烛之武答应了他。 从这段中你读出郑文公和烛之武是怎样的 人?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 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 “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 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 之。
秦伯听了高兴,跟郑国人结盟。派杞 子、逢孙、扬孙在郑国驻防,才回去。子 犯请求发兵攻打秦军,晋文公说:“不行! 不是这个人的力量我到不了今天。依靠人 家的力量反过来伤害人家,不仁慈;失掉 了自己的同盟国,不明智;用战乱来改变 出兵时的整肃,是不武,我还是应该回 去。”也离开了郑国。
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的?
在夜里用绳子捆住身子从城上挂下去。见秦伯说: “秦晋合兵围困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亡了!倘使灭掉郑 国对您有好处,我冒昧地用这件事来烦劳您的手下。越过 晋国把远处的郑国作为秦国的边界,您知道那是困难的; 何必要灭掉郑国来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国实力雄厚 了,就是您的实力削弱啊。倘使放弃进攻郑国,作为您东 方道路上的主人,您的外交使者的来往,郑国可以供给他 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 公施恩了;晋惠公应允把焦、瑕两城给您,可是他早上渡 过黄河,晚上就在那里构筑防御工事,这是您所知道的。 晋国怎么会满足呢?已经要把郑国作为它东面的疆界,又 要扩展它西面的疆界;倘使不来损害秦国,还会到哪儿去 扩展土地呢?损害秦国来使晋国得到好处,希望您仔细考 虑这件事吧!”
• 代词,它郑国 • 代词 ,这件事 • 自己的 表商量语气,还是 句末语气词 疑问副词 哪里 兼词 从哪里 代词 哪里 爪牙之利 句读之不知 胡为乎惶惶欲何之 久之 三寸之舌
词类活用
名词→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扎)
越国以鄙远(意动,把„„作为边境)
与郑人盟
唯君图之
(订了盟约;建立同盟)
(考虑)
谢谢大家!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晉围郑, 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 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 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晉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 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 取之?阙秦以利晉,唯君图之!”
利——化被动为主动
• • • • •
烛之武为何不去见晋侯而选择见秦伯? 分析一下烛之武所洞悉的秦伯的心理。 (戒心、贪心、疑心……) 烛之武是如何拉近彼此距离的? (消除戒心、瓦解贪心、利用疑心……)
这一部分你看到一个怎样的烛之武?
• • • • •
一个为纾国难挺身而出的忠臣 一个远见卓识的杰出的外交家 一个晓理动情的天才式演说家 一个善用矛盾化干戈为玉帛的政治家 一个审时度势的出色的心理分析大师
叙事结构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三 点 说退秦师 存郑利秦 理 由 晋忘恩负义,不可共事 晋师撤离
亡郑利晋而阙秦
板 书 设 计
临危受命
夜缒而出
忠 义 秦晋围郑
秦军乃还 晋亦去郑
烛 之 武
勇 敢
智 勇 智说秦君
讨论:你最欣赏的是哪一个人物,理由是什么? 郑 伯——礼贤下士,从谏如流。
佚之狐——识人才的伯乐。 烛之武——官微人轻,怀才不遇,临危受命, 不避艰险,深明大义,才智超群。
①叔詹,郑国大夫。 ②姬出,姬姓父母所生, 因重耳父母都姓姬。 ③离,同“罹”(lí),遭受。 ④靖,安定。 ⑤三士,指狐偃、赵衰、贾佗三人。 ⑥侪(chái):类。
到了郑国,郑文公也不以礼接待重耳。大夫叔 詹劝郑文公说:“臣下听说上天所赞助的人,其他 人是比不上的。晋国公子有三件不同寻常的事,或 许上天要立他为国君,您还是依礼款待他吧!同姓 的男女结婚,按说子孙后代不能昌盛。晋公子重耳 的父母都姓姬,他一直活到今天,这是第一件不同 寻常的事。遭到流亡在国外的灾难,上天却不让晋 国安定下来,大概是要为他开出一条路吧,这是第 二件不同寻常的事。有三位才智过人的贤士跟随他, 这是第三件不同寻常的事。晋国和郑国是同等的国 家,晋国子弟路过郑国,本来应该以礼相待,何况 晋公子是上天所赞助的人呢?”郑文公没有听从叔 詹的劝告。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3、文言虚词; 4、词类活用; 5、特殊句式。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已通矣,语气词 共通供,供给 厌通餍,满足 说通悦,高兴 知通智,明智
3、何厌之有?
4、秦伯说 5、失其所与,不知
13
古今异义
(古/今)
贰于楚也(从属二主/数词二的大写)
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叔詹谏曰①:“臣 闻天之所启,人弗及也,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 者将建诸?君其礼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晋 公子,姬出也②,而至于今,一也。离外之患③, 而天不靖晋国④,殆将启之,二也。有三士足以 上人⑤,而从之,三也。 晋、郑同侪⑥,其过子 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弗听。 翻译
反问,语调略高。
挑拨秦晋. 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 要有愤激之感,速度较前要快。
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反问语气
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反问语气
语气平缓,诚恳
推测未来 , 语速承前 劝秦谨慎.
站在对方立场,分析利弊,层层深入
• 分析形势——亡郑对秦无益 • ——亡郑对秦有害 • ——舍郑于秦有益 • 纵观历史——晋国无信且贪 • 展望未来——预言晋将阙秦
以为东道主(以为:把它作为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泛指主人) 行李之往来(使者/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 今有急而求子(您,对人的敬称/儿子)
越国以鄙远(把„„当作边境/粗鄙、低下)
亦去之(离开/距离)
微夫人之力(那个人/尊称人的妻子)
以:1.以其无礼于晋 若亡郑以陪邻, 越国以鄙远 阙秦以利晉 敢以烦执事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于 无礼于晋 言于郑伯曰 且: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 楚也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秦 晋 伯——以利为重,亦敌亦友,变化难测, 政治手腕了得。
侯——以利为重,以”不仁”为借口,沉着应对 有政治家的风度。
迁移拓展
人生 启迪
舌 尖 上 的 英 雄
不计个人得失
?
今 日 中 国 的 选 择
合作探究
通过本课的学习,谈 谈烛之武出色的劝谏艺 术对于古现代人处事有 什么意义。
总结字词句
既东封郑
(使动,使„成为疆界)
阙秦以利晋(使动,使„受损、使„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