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着'几字,尽得'风流'例谈课眼的设置及操作
精心预设课眼 打造高效课堂:我如何上《孔雀东南飞》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双好看的眼睛常常会让一个人看起来精神十足;一篇好的文章常常有一个文眼,通过文眼能更容易地欣赏到文章的精髓。
同样一个好的高效的课堂也有它的眼睛,在此姑且叫它课眼。
从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只要精心预设一个好的课眼,就在很大程度上能打造出一个高效的课堂来,学生往往能学有所乐,学有所得。
那么怎样设计课眼呢?就是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让这个问题能起到一个帮助学生把握全文的作用。
在此仅以《孔雀东南飞》为例,预设了这样一个课眼叫学生讨论:刘兰芝被休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然后叫学生去查找资料,以备课堂讨论。
学生理解了课文大意,找了很多资料,然后就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
A组同学率先发言了:“织素,裁衣,弹箜篌,诵诗书。
”刘兰芝出生于富贵人家,从小受到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
刘兰芝嫁到焦家,带给她的却是更多的折磨、伤感、悲伤甚至是“非人”的生活。
然而,她忍了,而这一忍就是几年。
不管焦仲卿如何地表白对妻子的生死相依的深情大爱和不复婚娶的决心,也不管他因妻子的离开表现得怎样的悲伤和心灰意冷,焦母意志坚决,不为所动。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她与儿媳妇这样水火不容、不共戴天、必欲除之而后快呢?焦母为什么会那样横挑鼻子竖挑眼,对媳妇百般看不惯呢?本组同学查到以往大家有如下观点:(1)为了继承香火。
仲卿是焦家独苗,而兰芝嫁到焦家二三年一直都无后。
焦母怕焦家绝后,急于抱孙子,所以要赶走兰芝,好为儿子再娶延续香火。
(2)为了重振家门。
焦家是衰落的大户,刘兰芝出身于平民家庭。
焦母一心指望儿子仕宦台阁,光宗耀祖,而一直都没有实现,于是便迁怒于兰芝,必逐之而后快。
(3)由于“更年期综合症”。
焦母五十上下,正值妇女更年期,患了“更年期综合症”,喜怒无常,所以对兰芝的态度如此恶劣和不合情理。
本组同学认为,婆媳间矛盾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她的儿子——诗中的男主人公焦仲卿。
是焦仲卿让他的母亲陷入了深深的失望的境地,因为这种失望而使焦母迁怒于媳妇。
白居易《琵琶行》教案设计(通用11篇)
白居易《琵琶行》教案设计(通用11篇)白居易《琵琶行》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学习、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再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
2、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无限同情和共鸣。
教学重点学习用文字表现音乐的艺术手法教学难点感受“声中之情”教学步骤1、导入:白居易去世,大中皇帝以诗吊之,其中有这么两句:“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长恨歌》以写唐玄宗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出名,《琵琶行》则以出色的音乐描写及诗中所包含的满腔悲愤而感人至深。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爱情表白早已成为恋人们的憧憬与向往,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更因其命运多舛相惜相知而成为千古绝唱。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声声琵琶,解读《琵琶行》。
2、播放配乐朗诵,调动阅读气氛。
思考:诗中琵琶女有几次弹奏,找出诗中写琵琶女琵琶弹奏效果的句子。
3、三次琵琶弹奏,写琵琶女琵琶弹奏效果的句子有以下三组:“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学生齐读,教师板书三组句子。
4、这三组句子都是从侧面表现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的,声音无形,摹声最难,琵琶女究竟有着怎样精湛的琵琶技艺,诗人又是怎样表现她出神入化的演奏技巧的,才能达到“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的奇特效果呢?阅读第二段中写琵琶女演奏琵琶的部分诗句,学生讨论写作手法。
a.以声传情,如“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b.以声喻声,以形写声c.象声词双声词摹写,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d.侧面烘托 (结合朗读指导)5、一曲琵琶曲让众人动容,一篇《琵琶行》令我们黯然神伤。
如此美妙的琵琶声中,埋藏了如此的悲愤。
在我们为其不公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时,我们能否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这琵琶声能诉尽心中哪无限事?(第2段第3段结合阅读)。
《雨霖铃》教案15篇
《雨霖铃》教案《雨霖铃》教案1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雨霖铃》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雨霖铃》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2、了解词牌“雨霖铃”;3、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4、深刻体会《雨霖铃》“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清赵翼有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唐诗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于是宋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宋词的风格比较豪放派: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
(苏轼辛弃疾)婉约派:题材狭窄,多抒情,婉约缠绵细腻,语言含蓄,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恋情。
(柳永李清照)二、作者简介:柳永(约980——约1053年),福建崇安人,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狂放不羁,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经常流连于秦楼楚馆,为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柳永因了这举第不进倍受打击,之后在汴京、苏州、杭州一带过着流浪的生活。
54岁方考取进士,做过几任小官。
晚年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妓合金葬之南门外。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在北宋著名词人中,他的官位最低,但在词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
着一字而境界全出——“文眼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散文教学中的运用
教改教研新教师教学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赏析古典诗歌时有一句话——“着一字而境界全出”,《人间词话》说的是诗学,这一字在诗歌中称为“诗眼”,而这样的“眼”在各类不同的文体中也时常存在,称为“文眼”。
它有时是文章内容的涵盖点,有时是作者情感的聚焦点,有时是文章结构的线索点,有时是揭示文章主旨的关键点,因此,如何抓住这个眼,无论对于诗歌赏析还是古代散文的解读教学都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在高中语文课文中,散文体裁的课文占了半壁江山,无论是古代散文还是现代散文,有些篇目教师处理起来往往有无从入手的感觉。
有些是因为篇幅较长,有些是因为文章的“形”比较散。
因此,若能聚焦一点利用“教学文眼”实施阅读教学,能够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作者内容的核心点、情感和主题的凝聚点,达到“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的效果。
“同时,借助“文眼”教学也有利于学生揣摩文章的写法,对学生写作的谋篇布局起到一定的潜移默化作用。
”①一、着一字而课堂简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篇幅较长的课文是令语文老师头疼的一类文章,特别是长篇散文。
虽然内容丰富,但是受课时的限制,常常感到顾此失彼、无从下手。
要处理好这类课文,就是要抓住重点、大胆取舍。
这不仅能达到长文短教,提高教学效率,还能使学生学有所得、印象深刻。
例如《琵琶行》是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全诗共有709字,抒情性较强,此诗通俗易懂,传统的教学方法需要三个课时理梳理作者和琵琶女的身世、赏析文中音乐的精妙、感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惆怅心境。
其实细细读来,会发现白居易的诗歌艺术构思十分幽隐精微,除了三次缠绵的琵琶声,诗中还前后五次出现了江中的那一轮明月,可谓“江中皓月情凄凄,水上仙乐恨绵绵”,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只需抓住“月”和“乐”这两个线索,贯穿全文,化繁为简。
示例:《琵琶行》教学设计1.导入江西九江的白居易祠上有一副对联,上联是:“一弹流水一弹月”,下联是:“半入江风半入云”。
如何解这幅对联?让我们一起走近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
阅读教学“切入点”微课例观察:着一“始”字,尽得风流--《始得西
师: 作者为什么说 “ 吾向之未始游 , 游于是 乎始 ” ? 以前 的游 跟西山之游有什 么区别 ?
( 天 台中学 , 浙江 台州 3 1 8 0 0 0 )
师: 上一堂课 , 我们 重在疏通文字 , 落实重难 点的字词 , 讨
论解答疑难 问题 , 大致 了解文意 。 而这 堂课 的重心 , 我们将一起 深度挖掘文本 的内涵 , 探讨本文 的主 旨。 一提及主 旨, 我就联想 至 0 古代文论里 时常 出现 的一个术语 : 文眼 。 什么叫“ 文眼” ? 能否 在你学过 的课文里找个例子?
“ 始 得 西 山宴 游 记 ” , 突出了“ 始” 。第 1 段写 “ 未始知 ” 西 山 之前 3 6『话 文 教 学 通讯 ・ 高中 J 2 0 1 5 . 9
师: 为什么?
物? 生: 公牛。
生: ①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 皆我有 也 , 而 未始知西 山之怪特 。②今年九月二十八 1 3, 因坐法华西亭 , 望西山 , 始指
异之。③ 然后 知吾 向之未始游 , 游 于是乎始 。
师: 总观全文 , 作者是 以一个 “ 始” 字贯 串始 终的 。题 目叫
作者在 文中处处提醒 , 反复强调 , 宴游西 山是 一个崭新 的
开始 。 从这一次开始 , 他真正发现 了永州山水的 自然美 , 并从对 自然美 的追求 中获得了豁然 开朗的境界 ,使他心灵有 了寄托 , 精神得到滋养 , 这是谪居永州 以来没有过 的。 正因为如此 , 西山 宴游 , 才是 作者真正游览 、 发 现永州 山水 的一个新起点 , 也是他 思想 、 创作历程 的一个转折点 。可见这个 “ 始” 字, 是 文眼所在 ,
关 键词 : 切入 点
《琵琶行》(并序)教案(通用11篇)
《琵琶行》并序教案《琵琶行》(并序)教案(通用11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琵琶行》(并序)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琵琶行》并序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白居易及行这种文学体裁;2、领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具体内涵;3、体会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4、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1、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体会诗中的出色音乐描写。
【教学难点】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
【教学准备】录音机、乐曲《春江花月夜》。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音乐是一种无形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
它不像蓝天白云、飞禽走兽、山峰河流那样可视可感。
如何才能把这难以捉摸的音乐用文字表现出来呢?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是描写音乐的典范,自唐以来历咏不衰。
今天,我们就一起聆听这美妙的音乐。
(板书课题及作者)二、了解作者及“行”这种体裁学生阅读相关资料。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指定六位同学依次朗读序文和全诗,每人读一段,并正音。
2、小声播放乐曲《春江花月夜》,教师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3、把握诗歌内容:学生快速默读诗序文和全诗,把彼此对应的部分找出来。
明确:序文的第二句(“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跟诗的第一段对应;第四、五句(“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同诗的第二、三段对应;第六、七句(“予出官二年……命曰《琵琶行》”)跟第四段对应。
四、作业:反复读全诗。
第二课时一、鉴赏诗歌:1、提问:诗中几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明确:诗人三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
第一次暗写,琵琶女没有出场,她的演奏是诗人和他的客人听到的。
第二次明写,琵琶女出场,应诗人邀请而演奏。
第三次仍是明写,但写得简略。
2、赏析琵琶女的第一次演奏(1)学生自由朗读诗的第一段。
(2)学生思考:琵琶女第一次演奏的曲子是什么,文中没有明确交代,同学们能判定出是哪种基调吗?有什么理由?明确:它的基调是悲凉的,理由有二:一是琵琶女在这“绕船明月江水寒”之际,显然是以此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二是它确实打动了“惨将别”中的主客的心,加重了离愁,以致“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常一字尽得风流--诗歌炼字炼句及语言风格
巩固练习
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 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 柳弯腰。 想像这幅画面。将“剩”改为“留”或 “见”好不好,为什么?
赏析: 不好; “剩”字有残存、残余的 意思。而“留”或“见”没有残的意 味.(1)一个“剩”让人感觉眼前出现 的不仅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 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2)给人今 不如昔、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之感。(3)
晴
景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蝴蝶飞来过墙 去,应疑春色在邻家。 王安石改后两句为: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分析:“飞来”只写出了蝴蝶飞过来又飞过去的 情况,而不能描述出飞的状态。 “纷纷”是叠 用的形容词, “多而杂乱”之意 。(构词)描述了 蜂蝶纷纷飞过墙去的状态。(具体解释)只有 “纷纷”这样的侧写妙笔,才能生动传神地表 现出这雨过天晴后的美景。(作用)
合全诗分析。
参考答案:最生动传神的字是“独”字。“独”是 “独立”,“一个人”的意思。 千山耸立,万径纵横,山无鸟飞,径无人行,只有 一个孤独的垂钓者。
“独”字准确传神地刻画出钓者远离尘俗,清高脱 俗,傲然不群的形象。
饮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有人说“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是本诗的诗眼,用 得最妙,如若把它改成“看”“望”等就大失其趣, 为什么这样说? 参考答案:“见”是无意中看见,如熟友相见,把人和 物融为一体。“看”或“望”好像是有意地远观,使 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3年)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 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 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 “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琵琶行并序教案(13篇)
琵琶行并序教案(13篇)琵琶行并序教案(13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琵琶行并序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琵琶行并序教案1【课例实录】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师:请同学们先欣赏一段视频。
(播放经过编辑的《江南烟雨琵琶行》视频及解说词)师:视频中提到的诗人是谁?生:白居易。
师:白居易是怎样一位诗人?生: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
师:不仅如此,白居易还是一位富有同情心、悲悯心的诗人。
他在《长恨歌》一诗中既讽刺了唐玄宗重色误国,又表达了对玄宗思念杨玉环的同情,他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他在《卖炭翁》一诗中讲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又表达了对下层劳动者的同情与悲悯。
那么,白居易由长安被贬到江西九江的浔阳江头,又对什么人发出了怎样的慨叹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
(板书课题)师:琵琶行的“行”是什么?生:诗歌的一种体裁。
师: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它是一种以铺叙记事为主的歌词。
二、诵读小序,概括情节师:下面请同学们读一下诗前的小序。
(生读小序)师(纠正个别读音):诗前小序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谁能用简单的话概括一下?生:它主要写了琵琶女的身世。
师:写身世,也就是介绍了写《琵琶行》的原因。
三、初读文本,抓关键句师: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国文本是读的学科”。
我们首先走进文本,放声地、自由地来读一下这首诗,好不好?下面我们自由地放声来读。
(播放《琵琶行》琵琶曲音乐,学生放声自由读。
5分钟左右)师:好,刚才大家已经读过了这首诗,我们都沉浸在诗的境界里。
那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这首诗最能体现诗人情感和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师:对,同学们,“沦落”是什么意思呀?生:落魄失意。
《相见欢》教案(精选4篇)
《相见欢》教案(精选4篇)《相见欢》篇1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二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一、李煜生平及词风衍演李煜(937-978)公元961年即位,史称南唐后主。
他登位之时,宋已代周建国,南唐形势风雨飘摇。
他在对宋委屈求全中过了十几年苟安生活。
南唐为宋灭之后,他被俘到汴京,过了约两年囚徒生活,终为太宗赐鸩毒杀。
李煜在政治上十分无能,文艺上却颇有成就,工书善画,妙解音律,尤工于词。
他的创作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不修政事,纵情于吟咏宴游,笙歌燕舞,为了使宫女的舞姿更加曼妙婀娜,荒唐病态竟至于让宫女束脚,戕害中国女子裹脚陋习便起于其人。
他这一时期的词作大都反映了他荒淫奢靡的官廷生活,这些词虽在技巧上已日臻成熟,实则为南朝宫体和花间词风的承续。
后期则为入宋之后,此时,他逐渐从醉生梦死中清醒过来,对屈辱的拘囚生活极为愤懑感伤,他的词开始转向抒奏亡国之音,倾泻其“日夕以眼泪洗面”的深哀巨恸,他的词有了打动人心的恒久的艺术力量。
可以说,亡国使他丢掉了皇帝的宝座,却使他在词的创作上获取了巨大的成就,诚如清人王国维评价:“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
”便是对他文学地位的中肯评价。
二、《相见欢》的“细读”西方新批评学派在解读诗歌时采纳重视文字本身在作品中的作用的“细读”方式,他们认为,文字是组成篇什的基础,而文字表现出的形象、肌理、色调、语法乃是评说一首诗歌的重要依据。
下面,笔者就用这种“细读”的形式对两首《相见欢》的意义加诸简评。
(一)《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1、“林花”:满林花树;“谢了”:表现一种美好事物--美好之节、美好之花、美好之色--零落凋残的悲慨;“春红”:代落英;“太匆匆”:花开短促,体现为对美的凋零的伤悼之感。
2、“无奈朝来寒雨往来风”:花谢匆匆之因。
著一字,尽得风流——《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教学谈
著一字,尽得风流——《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教学谈江苏省淮安市泾口第二中心小学 贺小兵【摘 要】 在当今的核心素养时代,我们审视当下的课堂教学,如何在语文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呢?笔者认为可以关注积累、运用、习字、训练,充分挖掘听、说、读、写的训练点,让核心素养落地开花。
【关键词】 核心素养;听说读写;语言运用;串说训练著一字,尽得风流。
一字之核即核心素养,这一词已成为当前的热点话题。
当今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已然从“三维时代”逐步转向“核心素养时代”。
语文核心素养的核心要义为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和文化感受能力。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呢?笔者认为,课堂要以语言运用为根本方向,把脉文本,挖掘听、说、读、写的训练点,让核心素养落地开花。
下面就结合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对此做一些探讨。
一、着力关键词语,关注积累点童话类文章语言虽然简洁,但也不乏优美词语。
这些词语往往体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果能引导学生寻找这些词语,既积累了词语,又把握住了文章内容。
比如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时,教者在学生通读完课文后,就出示了一组词语:又大又厚、两层睫毛、肉疙瘩;委屈、担心、自豪,请学生联系课文,再读读上面的词语有什么发现?学生很容易对这两排词语进行辨别:第一组与骆驼的外形有关,第二组与小骆驼的心理变化有关。
教者再顺势让学生用以上词语说说小红马是怎么嘲笑在小溪边臭美的小骆驼的,借助词语复习巩固课文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二、倾力句式表述,关注运用点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故事往往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语言通俗,生动形象。
教者可以引导学生推敲词句,关注文本语言。
1.补白《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文在第1自然段中只进行了小骆驼的外形描写,缺少对小红马俊俏的外形的描写。
教学时,教者设计语言训练:我的___,_____,______,多俊俏呀!引导学生依照小骆驼的外形语言表达方式来说说小红马的样子。
一字传神 尽得风流
一字传神尽得风流——谈初中语文九上五单元古典文学名著单元的教学构思本单元四篇课文《智取生辰纲》(选自《水浒传》)、《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香菱学诗》(选自《红楼梦》)及《范进中举》(选自《儒林外史》)。
每一篇都是经典著作中的经典章节,如果每一篇都去精雕细琢,不仅时间不允许,而且内容上因为是节选也很难把握,加之因为语言的障碍,所以老师在处理上不是立足原著扩展,就是面面俱到,担心这样或那样又没有讲到。
我以为,对于初三的学生而言,在课堂上进行原著的拓展没有现实意义,我们还不如立足课文,抓住一字,一课有一得。
而这也正是符合语文的简约原则的。
什么是语文的简约性原则?用郑板桥的话说就是“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何为“冗繁削尽留清瘦”,拿到教学上就是长文章短教。
为此,我们在进行单元教学设计时就必须贯彻这一思想,通过分析单元要求,明确单元重难点,更要确定每一篇文章到底要教会学生什么东西,除此之外,就是抛去其他一些知识让学生自己下去解决不也很好吗?每一节课有所得,就是说老师不要面面俱到,那样不仅自己累得够呛,学生也会学得辛辛苦苦。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也不容易,我们就必须提纲挈领,善于抓一篇文章之要旨,用极其简练之法引领学生轻松学习,比如,好的导语或是好的切入点。
这方面我以为这四篇文章其实都有可抓之字。
以下一一道来。
《智取生辰纲》一文就是一个“智”。
从情节上看,原回目是“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通读之后,你才会发现其实改为“杨志智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更好。
一字之差,境界全变,这样诚如古话所说“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明线暗线全出,故事情节就非常顺利的整理好。
从人物形象上看,一个“智”,牵出斗争双方的性格特征,杨志的机智谨慎、急功近利、粗暴;吴用等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天衣无缝的计策与众好汉的团结等无不体现出来。
这样学生也就不会就此说杨志不算一个英雄豪杰了。
因此,我们的重点也就突出了,本节课如果我们再把一些较为生难字词(含方言)如“计较”“胡乱”等词再加以整理,应该说,教学起来就会比较轻松,而不会有看着就头大的感觉。
巧设语文课眼例谈
巧设语文课眼例谈鲁迅先生说过:记人最好记他的眼睛。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它最能反映人的风采和魅力。
文有文眼 ,戏有戏眼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 ,也应有最能吸引学生的闪光点——课眼。
课眼是教育者根据课文的精华所在或是关键之处而设置的课堂教学切入点、突破口 ,又是一篇课文教学目标的聚焦点 ,更是学生知识能力培养的生长点。
抓住它 ,可以纲举目张 ,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它 ,学生可以窥探全课之精髓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进而有重点、有条理、有系统地掌握知识。
课眼的设置 ,要因课而宜 ,不应雷同。
课眼不完全能与“文眼〞、“诗眼〞划等号 ,同时 ,课眼也不同于课文的重点与难点。
托尔斯泰说过:“优秀的艺术构思 ,应该有这样一个点 ,所有光会集中到这一点上 ,或从这一点放射出去。
〞托尔斯泰所说有这个“点〞 ,正是平时在教学中所说的“课眼〞 ,它是总揽全篇的要点。
课眼的设置 ,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抓住“文眼〞、“诗眼〞设课眼如果课文的“文眼〞、“诗眼〞等于课眼 ,就可以直接以此作为课眼。
“文眼〞是作者炼字之意 ,叙事写景 ,理线点题之结晶,“诗眼〞那么是诗的意境的浓缩 ,诗人情感的真实再现。
对于有些课文 ,教师可以直接把“文眼〞或“诗眼〞作为课眼 ,以此来准确地把握作品主旨。
如?变色龙?一文 ,应抓住这篇小说的“文眼〞——主人公的“变〞来设置“课眼〞 ,狗的遭遇随着主人的变化而变化 ,主人公的态度随狗主人的身份的转变而为转变 ,对待狗的判决也因狗主人身份的变化而变化。
小说紧扣一个“变〞字展开情节 ,教学时就应紧扣这个“变〞字来设置课眼。
让学生了解主人公善变的性格 ,并揭示人物“变〞的根本原因是趋炎附势、媚上欺下、见风使舵。
又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诗那么以“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为诗眼 ,把春天的江南美景和春风的关系巧妙地表达了出来 ,可谓一字用妥 ,尽得风流 ,教学时就可以用“绿〞字来设置课眼。
着一字而境界全出--如何抓准『诗眼』赏析古诗
着一字而境界全出--如何抓准『诗眼』赏析古诗
孙秀元
【期刊名称】《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
【年(卷),期】2006(000)005
【摘要】@@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诗眼是指古诗中最为准确、生动、传神的字、词、句.诗眼最能体现古人炼字的功夫.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说的就是炼字.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这"闹"和"弄"字即是诗句中生动传神之字,即为诗眼.
【总页数】1页(P15)
【作者】孙秀元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妙着一字境界全出——“王必无人”品味有得 [J], 陈必信
2.增添一字,境界全出——诗歌教学心得 [J], 张云广
3.变化一字境界全出 [J], 万晓勤;唐发兵
4.用妙一字境界全出——谈“为击破沛公军”之“为” [J], 张海平
5.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炼字艺术例谈 [J], 刘国强;石晓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著一字 尽得风流——浅谈鲁迅作品中含蓄手法的教学 不著一字 尽得风流doc
山东省教师培训专家王岱推荐:洋洋洒洒,亦得风流,值得推荐!指导教师夏效新推荐:对鲁迅小说含蓄的技巧研究的相当深透!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浅谈鲁迅作品中含蓄手法的教学山东省临朐第六中学郎咸勇什么是含蓄呢?汪曾祺先生说:“有一幅宋人小画,只于尺幅中画一宫门,一宫女早起出门倒垃圾,倒的是荔枝、桂圆、鸭脚(即白果)之类的皮壳。
完全没画灯火笙歌,但是宫苑生活的豪华闲逸都表现出来了。
”(《关于小小说》)汪先生说的是一幅画,小说的创作不也是这个道理吗?含而不露,易于使读者产生联想,从而增加文字的容量,由此可见,含蓄就是作者把深意隐含于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之中的一门艺术手法。
运用含蓄手法,往往给读者留下想象和回味的余地,让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来理解、补充和扩展作品的意境,从而收到“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艺术效果。
这种手法,在鲁迅先生的小说中得到广泛的使用,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须格外注意。
一.含蓄表现在小说题旨上,是指作者将自己对事物的评价,深深隐藏在作品的描写之中,自己绝不从作品的自然描写中站出来直抒胸臆,点明题旨,表明倾向。
恩格斯说“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的把它指点出来”(《致敏.考茨基》),这里的“自然而然”,就是指作品题旨要含蓄蕴藉,因为是“自然而然”,所以对于作品的倾向,不同的人或许会有不同的看法,横看成岭,侧看成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那么,《药》的题旨是什么呢?如果单从“茶客谈药”和“华大妈上坟”两情节来看,小说反映了人民群众对辛亥革命的不理解,从而从侧面反映了辛亥革命由于没有发动群众,而导致了革命的失败;如果从“小栓吃药”一情节来看呢,革命者的鲜血被当做治病的药吃掉,则反映了民众的愚昧无知。
那么小说的题旨到底是什么呢,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好见仁见智了。
二.在性格刻画上,使用含蓄手法,往往功效神奇。
这让我一下想起了李鹰《画品》中一段精彩绝伦的议论,他说画鹰、鹞一类猛禽,不必总是画的张牙舞爪,凶相毕露,而可以画一只鹞子坐在枯枝上,悠悠然貌甚闲暇,只是不经意的把目光射向草中的鹌鹑,“貌甚闲暇”既是迷惑对手的需要,也是充满自信的表现,其实,“闲暇”就意味着攻击时的“霜拳老足,必无虚下”。
水调歌头游泳
水调歌头游泳第一篇:水调歌头游泳职高语文第一册水调歌头游泳《水调歌头·游泳》教案【教学目标】1、结合背景材料,深入分析诗词的思想内容,并进而理解表现形式,特别是情景交融、联想与想象、运用典故等方法。
2、掌握诗歌中所涉及的语言知识,特别是一些词语的准确含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诗歌中有关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2)理解句意,概括此词的中心。
(3)理解本词中的想象,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与联想的能力。
2、教学难点诗词中的联想与想象【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方法】赏析法、诵读法【课型】新授【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复习检查,导入新课:① 背诵《沁园春·长沙》② 朗读《水调歌头·游泳》,正音三、讲授新课:(一)背景介绍:此词写于1956年,时值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事业顺利发展这时,武汉长江大桥正加紧施工,全面开发长江的规划正在制定,作者看到大好的发展形势兴致很高,心情欢快,短短几天三次畅游长江。
试与1927年所作《菩萨蛮黄鹤楼》相较,“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一个“锁”字,写出心情的沉重。
此词亦写同一地点,却是“极目楚天舒”,一个“舒”字,写出心情开朗。
这正是知人论世才能懂词。
(二)此词联想巧妙,想象丰富,但都与题目“游泳”相关涉。
因此要求同学们读诗词时一定要注意题目,所写景物,所联想到的典故神话自然应与江水相关。
(三)分析词句理解内容。
①“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写作者的行踪。
提问:为什么不说“才留长沙步,又到武昌行”?为什么不说“才饮长沙酒,又食武昌豆”?(诗要用形象思维,不宜直说,诗又要合乎逻辑的思路,题目是游泳,就要与“水”有关,因此“长沙水”“武昌鱼”均入诗中)讲解:作者当年视察大江南北,兴致很高,行迹匆匆,这由“才……又……”可知。
这种乐观开朗的心境是全词之主调。
②“万里长江横渡……今日得宽余”正面描绘作者畅游长江时的感受。
提问:作者游于长江时的感受如何?从哪些词语表现出来?(心胸开阔、豪迈自信)讲解:作者在繁忙的公务之余,在开阔的江面上游泳,十分欢快,十分惬意。
从炼句,诗眼,实例解析说初中语文诗词鉴赏技巧,收藏细读
从炼句,诗眼,实例解析说初中语文诗词鉴赏技巧,收藏细读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篇有关初中语文诗词鉴赏技巧指导的相关内容,以供大家阅读,更多信息请关注阅读理解公式化一、知识储备中国古代诗歌语言的基本特点是凝练、生动、形象、重意境、有韵律美。
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
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1)豪放。
诗人积极的人生观和炽热的感情灌输到诗作中,就使自己的诗作的风格变得豪迈奔放,明朗潇洒。
“诗仙”李白是豪放风格的集大成者。
(2)沉郁。
豪放好似火山爆发,沉郁仿佛海底潜流。
诗人沉思默想,幽愤填膺时,就使自己的诗作风格变得深沉忧愤、情感浓郁。
沉郁风格的代表诗人是“诗圣”杜甫。
(3)委婉。
抒情或叙事,不直接说出,而是经过委曲婉转之后才流露出来,使感情表达得更深沉更有余味。
(4)含蓄。
含蓄是不把意思明白说出,含在所写的形象里,“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5)通俗。
明白晓畅,平易浅显,就是通俗。
中国古代许多文学家都推崇通俗,白居易就是有意识地追求通俗的大诗人。
(6)自然。
自然而然,没有雕琢的痕迹,指的是不做作,不涂饰,不堆砌。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用荷花作比来说明自然这一风格。
(7)平淡。
与自然相同之处在于不加雕琢,与自然不同之处在于语言力求朴素。
自然讲究天然而成,平淡显现朴实无华,平淡中蕴涵深意。
(8)工丽。
既讲究对仗工整,又讲究辞藻华丽。
如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写得极工丽,好像一幅彩色工笔画,清新秀丽。
是否工丽,不仅要看辞藻是否华丽,对仗是否工整,而且要从意境着眼。
(9)雄浑。
气势雄伟,含意深沉。
如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及王之焕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气势浩瀚,雄伟壮丽,堪称雄浑佳作。
(10)清新。
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精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是什么意思 [中国历史“一字”风流]
汉语本就以精练见长,善用者往往能言简意赅,其造诣深者又尤喜用“一字诀”来表达,惜墨如金,却内容丰富,只着一字,又尽得风流。
《三国演义》四十六回,周瑜邀孔明入帐共饮。
周瑜曰:“某昨观曹操水寨,极是严整有法,非等闲可攻,思得一计,不知可否。
先生幸为我一决之。
”孔明曰:“都督且休言,各自写于手内,看同也不同。
”瑜大喜,教取笔砚来,先自暗写了,却送与孔明;孔明亦暗写了。
两个各出掌中之字,互相观看,皆大笑。
原来周瑜、孔明掌中,都是一个“火”字。
千古闻名的火烧赤壁就从这一个“火”字开始。
东晋孝武帝期间,桓温手握重兵,权倾朝野。
他久有不臣之心,一直未能如愿,就想先给自己加九锡,然后再当皇帝。
没想到,他染病在身,于是就更急不可待地催促朝廷给他加九锡殊礼。
朝廷几个重臣在讨论这件事时,谢安就说了一个字:拖!于是,一面告诉桓温正在给他准备,一面故意拖延。
礼文记室袁宏起草了加九锡礼文,文采甚美,但每次袁宏呈草稿上来,谢安都要他修改,一连修改了几次仍不能定稿。
袁宏不明其意,问仆射王彪之。
彪之说:“桓温病重,不会久于人世,文稿还可拖延些时日。
”果然,不久桓温便病故了,如此,加九锡的事自然不了了之,他想“遗臭万年”也没了机会。
比较起来,曾国藩更喜欢用“一字诀”,他教育子女,常用“勤”、“俭”、“谦”三个字;又常告诫子女,最忌“奢”、“傲”。
对弟子,曾国藩则主要训之一个“诚”字。
《庚子西狩丛谈》记,李鸿章调到北洋接替曾国藩时,曾问他今后如何与洋人打交道,李答道:“门生也没有什么主意,我想,与洋人交涉,不管什么,我只同他打痞子腔。
”籍隶合肥的李鸿章想用他家乡的青皮流氓的浑办法来对付洋人。
但曾国藩的头脑还是清楚的,知道洋人不会吃这一套,所以主张还是应当老老实实,凭实力讲话。
所以,他告诫李鸿章:“依我看来,还是用一个‘诚’字,诚能动物,我想洋人也通此人情。
虚强造作,不如老老实实,推诚相见,想来这比痞子腔总靠得住一点。
”被人称为语言天才的辜鸿铭,精通九国语言文化,孙中山称其英文为“中国第一”,其国学造诣也极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抓住“文眼”、“诗眼”设课眼 抓住“文眼” 抓住 诗眼”
• • 如《变色龙》一文,抓住这篇小说的“文眼”——主人 变色龙》一文,抓住这篇小说的“文眼”——主人 公的“ 来设置“课眼” 公的“变”来设置“课眼”,狗的遭遇随着主人的变化而变 主人公的态度随狗主人的身份的转变而为转变, 化,主人公的态度随狗主人的身份的转变而为转变,对待狗 的判决也因狗主人身份的变化而变化。小说紧扣一个“ 的判决也因狗主人身份的变化而变化。小说紧扣一个“变” 字展开情节,教学时就应紧扣这个“ 字来设置课眼。 字展开情节,教学时就应紧扣这个“变”字来设置课眼。让 学生了解主人公善变的性格,并揭示人物“ 学生了解主人公善变的性格,并揭示人物“变”的根本原因 是趋炎附势、媚上欺下、见风使舵。 是趋炎附势、媚上欺下、见风使舵。 初中语文教材中课文的主题并不都是直截了当, 初中语文教材中课文的主题并不都是直截了当,一目了 然的。更多的作品, 文眼” 诗眼”不完全等同于课眼, 然的。更多的作品,“文眼”或“诗眼”不完全等同于课眼, 并不能直接作为课眼使用,这就需要教者巧妙地设置课眼, 并不能直接作为课眼使用,这就需要教者巧妙地设置课眼, 有的放矢,准确地引导学生把握作品的主旨所在。 有的放矢,准确地引导学生把握作品的主旨所在。
——例谈课眼的设置及操作 例谈课眼的设置及操作
一、理解“课眼”: 理解“课眼”
“课眼 ” 是 “ 在把握文脉基础上提炼出来的 课眼” 课眼 能够建构有序的课堂教学内容的主题词”。要理 能够建构有序的课堂教学内容的主题词” 课眼” 首先要把握这样几个关键词语: 解 “ 课眼 ” , 首先要把握这样几个关键词语 : 文脉” 建构课堂教学内容” 有序” “文脉”、“建构课堂教学内容”、“有序”。
阅读教学时文本的意义处于被师生创造的状态, 阅读教学时文本的意义处于被师生创造的状态, 最终的解读完全有可能超出作者的立意, 最终的解读完全有可能超出作者的立意,超出文本的 文眼” 教学时的“课眼” “文眼”,教学时的“课眼”就不一定都是文本的文 文眼”是指向文本的, 课眼” 眼。“文眼”是指向文本的,而“课眼”是指向课堂 教学的。 教学的。 文眼”受制于作者或文本,影响因素单一。 “文眼”受制于作者或文本,影响因素单一。 课眼”受制于不同的教师和不同的学生, “课眼”受制于不同的教师和不同的学生,影响因素 众多。即使是一个教师教授同一篇课文, 众多。即使是一个教师教授同一篇课文,不同时期也 可能设置不同的“课眼” 课眼”不但决定于课文, 可能设置不同的“课眼”。“课眼”不但决定于课文, 决定于教师对课文的理解, 决定于教师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决定于教师的教学思 想和风格。 想和风格。 总的说来, 文眼”着眼于“ 课眼” 总的说来,“文眼”着眼于“文”,“课眼”着 眼于“ 文眼”只有一个, 课眼”可有好多; 眼于“课”;“文眼”只有一个,“课眼”可有好多; 文眼”静态存在, 课眼”动态发展; 文眼” “文眼”静态存在,“课眼”动态发展;“文眼”决 定于课文和作者, 课眼” 定于课文和作者,“课眼”决定于课文和教师以及学
•
• 2.提炼点睛之词设课眼 提炼点睛之词设课眼
• • 课眼的设置可以从点睛之词入手,突出重点,不蔓不枝。 课眼的设置可以从点睛之词入手,突出重点,不蔓不枝。 土地的誓言》 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如《土地的誓言》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一句 泛滥”二字, 的“泛滥”二字,表示作者的心情如决堤之水不可遏制地向四 下奔流,表现了一种激怒狂放的感情。正如歌词《心雨》 下奔流,表现了一种激怒狂放的感情。正如歌词《心雨》中所 我的思念像是决堤的海。 说:“我的思念像是决堤的海。”于是文章第二段列举的大量 东北原野的景物、特产就有了依据,有了着落。因此, 东北原野的景物、特产就有了依据,有了着落。因此,对“泛 的理解就是教学本文的突破口,也就是本课教学的课眼。 滥”的理解就是教学本文的突破口,也就是本课教学的课眼。 抓住这个“课眼” 学生才有了与文本进行沟通的可能。 抓住这个“课眼”,学生才有了与文本进行沟通的可能。文章 那田野里埋葬过我的欢笑”结束了“泛滥”的内容。 “那田野里埋葬过我的欢笑”结束了“泛滥”的内容。如果说 第一段表现的是作者对故乡的思之切,爱之深, 第一段表现的是作者对故乡的思之切,爱之深,“一切景语皆 情语” 那么,第二段则表现了爱的被剥夺, 情语”,那么,第二段则表现了爱的被剥夺,表达了对侵略者 的恨之入骨,所以作者面对土地发出了铮铮誓言——“为了故 的恨之入骨,所以作者面对土地发出了铮铮誓言——“ —— 乡的美丽” 我必须回去” 一定回去” 乡的美丽”、“我必须回去”、“一定回去”、“为她斗争到 表达了作者爱故乡、爱祖国的深挚感情。 底”。表达了作者爱故乡、爱祖国的深挚感情。实现了学生与 文本的对话,把握了文本内容。抓住了这个“课眼” 文本的对话,把握了文本内容。抓住了这个“课眼”,课堂教 学中的一切矛盾才能迎刃而解。 学中的一切矛盾才能迎刃而解。
• 4.理清情节线索设课眼 理清情节线索设课眼
• •
文章的情节线索是作者的行文思路, 文章的情节线索是作者的行文思路,是贯穿在作品情节 过程中的脉络。理清情节线索,并以此作为课眼, 过程中的脉络。理清情节线索,并以此作为课眼,可以收到 事半功倍,纲举目张的功效。 皇帝的新装》全文以“ 事半功倍,纲举目张的功效。如《皇帝的新装》全文以“新 为线索,通过“爱新装、织新装、穿新装、展新装” 装”为线索,通过“爱新装、织新装、穿新装、展新装”这 样几个环节来安排文章内容,这是明线; 样几个环节来安排文章内容,这是明线;而文中暗含着一条 线索,那就是围绕新装这个中心事件和皇帝这个中心人物, 线索,那就是围绕新装这个中心事件和皇帝这个中心人物, 大家如何互相欺骗,演出了一场闹剧,更是一场丑剧。 大家如何互相欺骗,演出了一场闹剧,更是一场丑剧。所以 字可设置为课眼,狡猾的骗子把人们引入了一个怪圈, “骗”字可设置为课眼,狡猾的骗子把人们引入了一个怪圈, 一个圈套,因此后边的一系列笑话、丑态都由此产生。 一个圈套,因此后边的一系列笑话、丑态都由此产生。骗子 骗皇帝,大臣们自欺欺人,皇帝自欺欺人,百姓们自欺欺人, 骗皇帝,大臣们自欺欺人,皇帝自欺欺人,百姓们自欺欺人, 在这出丑剧中,始作俑者是骗子,起催化作用的是大臣, 在这出丑剧中,始作俑者是骗子,起催化作用的是大臣,集 愚昧与骄横之大成者是皇帝。文中除一个小孩外, 愚昧与骄横之大成者是皇帝。文中除一个小孩外,所有的人 都在被别人骗或骗在别人。 为课眼, 都在被别人骗或骗在别人。以“骗”为课眼,既有利于理清 文章的主线,又有利于深刻有力地揭露出封建统治者虚伪、 文章的主线,又有利于深刻有力地揭露出封建统治者虚伪、 奸诈、愚蠢、骄横的丑恶本质。 奸诈、愚蠢、骄横的丑恶本质。
•Leabharlann “课眼”具有多重含义:一是课程、教 课眼”具有多重含义:一是课程、 课眼 材含义, 课文之眼” 一是教学含义, 材含义,是“课文之眼”;一是教学含义, 课堂教学之眼” 前者是从“课文” 是“课堂教学之眼”。前者是从“课文” 出发,后者是从“课堂教学”出发。 出发,后者是从“课堂教学”出发。
二、“课眼”意义: 课眼”意义:
“文脉”既可以说是文章的“脉”,又可以说是 文脉”既可以说是文章的“ 文脉 课文的“ 课眼”定义下的“文脉” 课文的“脉”。“课眼”定义下的“文脉”应是课文 因为“文脉”中的“ 是课文, 的“脉”。因为“文脉”中的“文”,是课文,不是 指一般文章。“课文”是被选编进教材的文章,它具 指一般文章。 课文”是被选编进教材的文章, 有课程、教材的意义; 文章”往往独立成篇, 有课程、教材的意义;“文章”往往独立成篇,一般 不具有课程、教材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 课眼” 不具有课程、教材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课眼” 具有课程意义。另外, 建构课堂教学内容” 具有课程意义。另外,“建构课堂教学内容”,这确 定了“课眼”不是原本意义上的单纯的“切入点” 定了“课眼”不是原本意义上的单纯的“切入点”的 问题,它指向整个课堂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核心 问题,它指向整个课堂教学内容, 所在。从这一点来讲, 课眼”更具有教学意义。 所在。从这一点来讲,“课眼”更具有教学意义。再 就是“有序” 说明课堂教学围绕“课眼”展开, 就是“有序”,说明课堂教学围绕“课眼”展开,显 得紧凑而又有梯度。从这个意义上讲, 课眼” 得紧凑而又有梯度。从这个意义上讲,“课眼”具有 教法特点。 教法特点。
四、“课眼” 觅踪: 课眼” 觅踪:
寻找文中显性的关键词。可以从题目、文眼(诗眼)、 寻找文中显性的关键词。可以从题目、文眼(诗眼)、 中心句、主旨句和线索句中去找。 童趣》中的“ 字等。 中心句、主旨句和线索句中去找。如《童趣》中的“趣”字等。 提炼文中隐藏的主题词。挖掘文本中看似很不起眼词语, 提炼文中隐藏的主题词。挖掘文本中看似很不起眼词语, 其实具有很强的教学价值。 岳阳楼记》中的“ 其实具有很强的教学价值。如《岳阳楼记》中的“异”等。 在与其他相关文本的比较中确定。有时, 在与其他相关文本的比较中确定。有时,孤立地看一篇 文章并不能看出它的特点和价值, 文章并不能看出它的特点和价值,但在与其它文本的比较中就 可凸现其价值和意义。 即可称为“课眼” 可凸现其价值和意义。这“异”或“同”即可称为“课眼”。 在与教材编者的对话中确定。 在与教材编者的对话中确定。如单元提示和单元安排意 图。
当前, 当前,许多语文课堂教学暴露出的最大的问题是老师 不知道该教什么。一篇课文的教学点很多, 不知道该教什么。一篇课文的教学点很多,课堂教学内容杂 不知道如何取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围绕“课眼” 芜,不知道如何取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围绕“课眼” 去教。这样,教学内容简练、明确,指向性增强, 去教。这样,教学内容简练、明确,指向性增强,也有利于 师生在课堂教与学过程中不偏离课堂教学内容。 师生在课堂教与学过程中不偏离课堂教学内容。把握住了 课眼”就把握住了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 “课眼”就把握住了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 教师们现在开始尝试反思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 教师们现在开始尝试反思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但许 多老师上完课后,基本上不记得自己在课堂上实际教了什么, 多老师上完课后,基本上不记得自己在课堂上实际教了什么, 也往往不知道从哪个角度去反思教学。此时, 也往往不知道从哪个角度去反思教学。此时,教师可以从 课眼”以及相关的三个问题来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课眼”以及相关的三个问题来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