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喀斯特山地的土壤侵蚀研究探讨

合集下载

西南喀斯特石漠化与水土流失研究进展

西南喀斯特石漠化与水土流失研究进展

西南喀斯特石漠化与水土流失的 原因和危害
西南喀斯特石漠化与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自然因 素主要包括气候变化、地质构造、地形地貌等。人类活动主要包括过度开发、过 度放牧、过度垦殖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加剧了西南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问 题。
西南喀斯特石漠化与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导致土 壤肥力下降,土地生产力严重受损;二是导致河流泥沙含量增加,河床抬高,加 剧洪涝灾害;三是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诱发地质灾害;四是导致生物 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失衡。
西南喀斯特石漠化与水土流失 研究进展
目录
01 引言
03 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
02 综述 04 结论
引言
西南喀斯特地区是中国乃至全球最典型的岩溶地貌分布区,也是生态环境脆 弱区之一。该地区面临着石漠化与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的严重挑战,不仅影响到 当地生态环境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对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 造成一定影响。因此,针对西南喀斯特石漠化与水土流失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结论
西南喀斯特石漠化与水土流失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诸多不足之 处。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形成机制和演化规律,加强跨学科合作和政策法规 建设,提高治理效果和生态修复效率,促进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要注意到,这是 一个涉及多因素、多过程的复杂系统问题,需要长期持续的研究和管理投入,以 保障西南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
在研究方法上,除了传统的野外调查、遥感解译、GIS分析等方法外,还引 入了同位素水文学、生物地球化学等新兴技术,为研究提供了更加准确、全面的 数据支持。此外,研究者还积极开展跨学科合作,运用地理学、地质学、生态学、 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深入探讨西南喀斯特石漠化与水土流失的根本原 因和治理途径。

喀斯特石漠化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喀斯特石漠化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喀斯特石漠化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一、概述喀斯特石漠化,作为一种特殊的土地退化现象,是喀斯特地区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

其发生发展不仅受到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更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表现为地表植被破坏、土壤侵蚀加剧、岩石裸露率上升等特征。

在我国西南地区,喀斯特石漠化尤为严重,给当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压力。

当前喀斯特石漠化研究仍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

喀斯特地区地形复杂,地物破碎化程度高,给遥感监测和数据分析带来很大困难。

喀斯特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敏感性使得石漠化过程具有高度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加大了研究难度。

石漠化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缺乏也制约了研究的深入进行。

尽管存在这些困难,但喀斯特石漠化研究也呈现出积极的发展趋势。

随着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科技手段的不断进步,石漠化监测和评估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多学科交叉融合也为喀斯特石漠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随着对喀斯特石漠化成因机制的深入理解和治理技术的不断创新,相信我们能够有效应对这一生态挑战,推动喀斯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详细探讨喀斯特石漠化研究存在的问题,包括数据获取与处理的难度、评估指标体系的不足等,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可能的研究方向。

1. 喀斯特石漠化定义及成因简述喀斯特石漠化,作为一种特殊的土地退化现象,是指在亚热带脆弱的喀斯特环境背景下,受人类不合理社会经济活动的干扰破坏,所导致的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出露、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以及地表出现类似荒漠景观的过程。

这一现象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类型之一,尤其在我国的西南部地区,如贵州、广西、云南等地表现尤为突出。

喀斯特石漠化的成因复杂多样,其中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相互交织。

在自然因素方面,喀斯特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为石漠化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这些地区岩石裂隙发育,溶洞和地下河广布,地表水沿裂隙流入地下,导致地表水缺乏,从而易引起旱涝灾害。

喀斯特峰丛山地地处亚热带,雨量充沛但地表径流少,且受地形限制难以形成流畅的排水系统,使得水土流失现象频发。

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规律及水土流失预测的开题报告

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规律及水土流失预测的开题报告

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规律及水土流失预测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西南喀斯特地区(Southwest Karst Area)是以喀斯特地貌为主的地区,地处中国西南地区,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和重庆等省市。

该地区的特殊地貌和气候条件对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发生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因此,研究西南喀斯特地区的土壤侵蚀规律及水土流失预测,对土地保护、生态建设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规律及水土流失预测,为该地区的土地保护、生态建设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三、研究内容1. 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规律的分析与研究本部分主要包括对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的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包括土地利用方式、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等因素对土壤侵蚀的影响,以及土地退化程度、土壤质量等因素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2. 西南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的预测与控制本部分主要包括对西南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的预测和控制方案的研究,包括基于土壤侵蚀规律分析和数值模拟的水土流失预测,以及针对不同区域和不同环境条件的水土流失控制措施设计和实施。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实地调查、遥感技术、数值模拟等多种研究方法,具体包括:1. 实地调查:通过对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地貌、水文等数据进行实地调查和采样,获取相关数据。

2. 遥感技术:利用遥感图像进行土地利用类型、土地覆盖度等数据提取和分析。

3. 数值模拟:通过建立基于土壤侵蚀规律的水土流失模型进行数值模拟,预测西南喀斯特地区的水土流失状况。

五、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在于:1. 探究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规律及水土流失预测对制定保护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2. 对于促进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3. 为我国西南地区的地质学和生态学等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和参考。

六、研究难点1. 土壤侵蚀因素的相互作用关系比较复杂,需要通过实测和实验来进行验证。

喀斯特坡面生物结皮发育对土壤抗蚀性能的影响

喀斯特坡面生物结皮发育对土壤抗蚀性能的影响

第37卷第5期2023年10月水土保持学报J o u r n a l o f S o i l a n d W a t e rC o n s e r v a t i o nV o l .37N o .5O c t .,2023收稿日期:2023-02-09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1730748) 第一作者:张思琪(1997 ),女,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喀斯特坡面土壤侵蚀研究㊂E -m a i l :z z h a n g s i q i @m a i l .b n u .e d u .c n 通信作者:张科利(1962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土壤侵蚀研究㊂E -m a i l :k e l i @b n u .e d u .c n喀斯特坡面生物结皮发育对土壤抗蚀性能的影响张思琪,张科利,马芊红(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北京100875)摘要:西南喀斯特地区普遍发育的生物结皮,对土壤侵蚀有显著的抑制作用㊂以贵州喀斯特坡面不同退耕年限地块(0,3,5,8,11年)生物结皮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流量水平(0.2,0.3,0.4,0.5L /s )和坡度(5ʎ,12ʎ,17ʎ,23ʎ)条件下生物结皮对土壤抗蚀性能的影响机制进行研究㊂结果表明:(1)生物结皮发育能够促进土壤颗粒胶结,增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持水和透水能力㊂(2)生物结皮发育可增强土壤抗崩解和抗剪切能力,与去除结皮处理相比,结皮存在时的土壤抗崩解和抗剪切能力分别提高24.83%~46.62%和25.77%~37.73%㊂(3)发育年限内(3~11年)结皮层抗拉力变化范围为1.95~5.76N ,随着生物结皮发育年限增加,结皮层结构越趋稳定,其抵抗破坏的能力也越强㊂(4)生物结皮可明显提高土壤抗冲性能,且受流量和坡度的双重制约,流量和坡度都存在临界值,分别为0.4L /s 和17ʎ,超过临界值后,其保护作用显著减弱㊂研究结果对于喀斯特地区准确估算土壤流失和生态恢复建设正确评价具有重要意义㊂关键词:喀斯特;生物结皮;土壤抗蚀性;抗崩解;抗剪切力中图分类号:S 1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42(2023)05-0064-07D O I :10.13870/j.c n k i .s t b c x b .2023.05.008E f f e c t s o fB i o l o g i c a l S o i l C r u s t sD e v e l o pm e n t o n S o i lA n t i -e r o d i b i l i t y o nK a r s t S l o pe Z H A N GS i q i ,Z H A N G K e l i ,MA Q i a n h o n g(F a c u l t y o f G e o g r a p h i c a lS c i e n c e ,B e i j i n g 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B e i j i n g 100875)A b s t r a c t :B i o l o g i c a l s o i l c r u s t s (b i o c r u s t s ),w h i c hd e v e l o p c o mm o n l y i nt h es o u t h w e s t e r nk a r s tr e gi o n s ,h a v e a s i g n i f i c a n t e f f e c to nr e d u c i n g s o i l e r o s i o n .T oe x p l o r e t h ee f f e c to fb i o c r u s t so ns o i l a n t i -e r o d i b i l i t y ,b i o c r u s t sw i t hd i f f e r e n t r e h a b i l i t a t i o na g e s (0,3,5,8,11a )w e r e s t u d i e do nak a r s t h i l l s l o pe i nG u i z h o u ,a n dd if f e r e n t l e v e l s o f f l o wd i s c h a rg e (0.2,0.3,0.4,0.5L /s )a n ds l o p e g r a d i e n t s (5ʎ,12ʎ,17ʎ,23ʎ)w e r e d e s i g n e d .Th e r e s u l t ss h o w e dt h a t :(1)Bi o c r u s t so nk a r s th i l l s l o p e sc o u l d p r o m o t es o i l p a r t i c l e sc e m e n t a t i o n ,s t r e n g t h e ns o i la g g r e g a t es t a b i l i t y ,i m p r o v es o i ls t r u c t u r e ,a n de n h a n c es o i lw a t e rh o l d i n g c a p a c i t y a n d p e r m e a b i l i t y .(2)T h eb i o c r u s t s g r e a t l y e n h a n c e dt h ea n t i -d i s i n t e g r a t i o na n da n t i -s h e a rs t r e n gt h o fs o i l .C o m p a r e dw i t h t h e t r e a t m e n t o f r e m o v i n g b i o c r u s t s ,t h e s o i l s a n t i -d i s i n t e g r a t i o n a n d a n t i -s h e a r s t r e n g t ho f t h e t r e a t m e n to fr e t a i n e db i o c r u s t s i n c r e a s e db y 24.83%~46.62%a n d25.77%~37.73%,r e s p e c t i v e l y .(3)T h e t e n s i l e s t r e n g t ho f t h eb i o c r u s t l a y e r r a n g e d f r o m1.95t o 5.76Nd u r i n g t h e r e h a b i l i t a t i o n a ge s (3~11a ).A s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g e of b i o c r u s t s i n c r e a s e d ,t h e s t r u c t u r e o f t h e b i o c r u s t l a y e r b e c a m em o r e s t a b l e ,a n d i t s a b i l i t y t o r e s i s t d a m ag eb e c a m e s t r o n g e r .(4)Th ebi o c r u s t s c o u l da l s o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i m p r o v e t h e s o i l a n t i -s c o u r c a p a c i t y ,w h i c h w a sr e g u l a t e db y f l o w d i s c h a r g ea n ds l o p e g r a d i e n t .T h ec r i t i c a lv a l u ef o r f l o w d i s c h a r g ea n ds l o p e g r a d i e n t w a s0.4L /sa n d17ʎ,r e s p e c t i v e l y ,b e yo n d w h i c ht h e p r o t e c t i v ee f f e c to f b i o c r u s t sw a s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w e a k e n e d .T h e s e r e s u l t sw e r eo f g r e a t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f o r a c c u r a t e l y e s t i m a t i n g s o i l e r o s i o na n d c o r r e c t l y e v a l u a t i n g e c o l o g i c a l r e s t o r a t i o n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i nk a r s t r e gi o n s .K e yw o r d s :k a r s t ;b i o l o g i c a l s o i l c r u s t s ;s o i l a n t i -e r o d i b i l i t y ;a n t i -d i s i n t e g r a t i o n ;a n t i -s h e a r s t r e n g t h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生物土壤结皮是指由细菌㊁真菌㊁蓝绿藻㊁地衣和苔藓植物与土壤形成的有机复合体[1]㊂作为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拓殖先锋,生物结皮广泛发育于各种退化生态系统,是近地表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对区域生态水文和侵蚀过程具有重要影响[2-3]㊂20世纪80年代,国内学者开始在西北干旱区和半干旱区开展大量生物结皮对土壤抗蚀性影响的研究表明,生物结皮发育对土壤抗蚀性的影响表现为内外双重机制㊂内在机制主要表现为生物结皮发育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㊂有研究[4-5]表明,生物结皮发育可以增加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和渗透性能[6],提高土壤抗剪切强度[7]㊂外在机制则主要表现为生物结皮覆盖能够有效削减降雨动能,改变地表微地形,降低雨滴击溅侵蚀和径流冲刷强度[8-9]㊂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 退耕还林 石漠化生态治理工程的实施,加上喀斯特地区良好的水热条件,生物结皮广泛发育于各类岩溶生境中[10]㊂生物结皮的存在不仅可以抑制土壤侵蚀强度,而且也增加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量估算的不确定性㊂尽管在喀斯特地区,已有很多生物结皮相关的研究证实生物结皮发育有效降低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壤p H,改善土壤养分状况,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11-12],增强土壤抗蚀能力[13-15],提升土地承载能力[16]㊂然而,生物结皮对土壤抗蚀性能的影响研究还比较缺乏,对喀斯特地区生物结皮抗蚀性能的机理尚不明确㊂本文选择贵州典型喀斯特坡面生物结皮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㊁冲刷试验㊁室内静水崩解试验及土壤性质测定,探究喀斯特坡面生物结皮发育对土壤抗蚀性能的影响,研究结论对于喀斯特地区科学估算土壤流失和生态恢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㊂1材料与方法1.1研究区概况研究区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浒洋水小流域(106ʎ39'59ᵡE,27ʎ36'20ᵡN)㊂气候类型为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6ħ,年平均降水量1024 mm,主要集中在5 9月,约占全年降水的67%,年均相对湿度约82%㊂地貌类型属喀斯特高原地貌类型区,平均海拔为900~1050m,土壤类型为黄壤,结皮类型以苔藓结皮为主,其平均盖度约为30%㊂主要植被类型包括白茅(I m p e r a t a c y l i n d r i c a)㊁马兰(K a l i m e r i s i n d i c a)㊁飞蓬(E r i g e r o na c r i s)和鬼针(B i d e n s p i l o s a)等㊂1.2研究方法1.2.1样品采集与土壤性质测定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于2022年5 7月在贵州省遵义市浒洋水小流域研究坡面选取4个不同退耕年限(3,5,8,11年)样地以种植玉米的耕地为对照,在每个退耕地块内随机设置3个调查样方,样方大小为25c mˑ25c m,调查地上植被及地表结皮发育状况(表1)㊂每个样方内用钢尺随机揭起小块的生物结皮,借助游标卡尺测定结皮厚度,此过程重复5次,以调查样方内生物结皮出现的次数占总调查数的百分比作为结皮盖度㊂使用十字板剪切力仪测定土壤抗剪强度㊂测定前,先用喷壶对采样点进行湿润,使其达到饱和含水量㊂每个调查样方先测定保留结皮时0 5c m的土壤抗剪切力,去除结皮后再次测定,每种处理测定5次重复㊂结皮层抗拉力使用数显拉力计进行测定,先将数显拉力计下方挂钩伸入结皮层,调整位置使挂钩与结皮层方向相互垂直,然后将拉力计缓缓向上提起,生物结皮层被破坏瞬间拉力计显示的读数即为结皮层抗拉力,每个样方重复测定5次㊂表1不同退耕年限地块基本概况退耕年限/a主要植被类型植被高度/c m结皮盖度/%结皮厚度/mm 0玉米150.08ʃ2.149.50ʃ2.06c1.20ʃ1.22c 3白茅㊁蒿类69.28ʃ10.5691.00ʃ4.14a8.33ʃ2.22b 5鬼针㊁蒿类56.09ʃ12.8982.33ʃ2.05b7.01ʃ3.04b 8飞蓬㊁白茅81.42ʃ19.5893.33ʃ4.71a9.37ʃ3.07b 11马兰㊁蒿类57.72ʃ6.6496.00ʃ4.32a14.68ʃ2.30a注:表中数据为平均值ʃ标准差;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不同退耕年限地块间差异显著(p<0.05)㊂下同㊂测量结束后,用铲子在表层取5c mˑ5c mˑ5 c m大小的土样直接装入饭盒带回实验室用作崩解试样,试样设置保留结皮和去除结皮2种处理㊂去除结皮时,用铲子轻轻地移除结皮层,尽量避免对地表造成扰动㊂在每个样地按照 S 形5点采样法采集多点混合土样,带回室内风干后测定其土壤粒径组成㊁有机质含量及水稳性团聚体㊂用标准环刀采集各结皮发育年限地块表层原状土样(0 5c m),带回室内测定其土壤容重㊁孔隙度及饱和导水率,每个样地3个重复㊂为了避免植被根系的影响,试样采集及指标测定均在植株间隙进行㊂1.2.2静水崩解试验土壤崩解是指在静水状态下土壤发生破裂崩解塌落的一种现象,是发生降雨侵蚀的先决条件,可作为评价土壤抗蚀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17]㊂静水崩解试验在采用由拉力计㊁笔记本电脑㊁电子秤㊁水桶㊁筛子(孔径10mm)等组成的自制土壤静水崩解装置上进行(图1)㊂试验前将崩解试样放置在托盘中,加入1c m左右的水使试样吸水饱和,以消除土壤含水量的差异㊂将吸水饱和的试样放置于筛子中心位置,悬挂于数显拉力计下方,然后轻轻地将筛子放入水桶中至试样上方距水面约5c m的位置㊂此时,立刻记录数显拉力计(艾德堡S H100N,精56第5期张思琪等:喀斯特坡面生物结皮发育对土壤抗蚀性能的影响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度0.01N)读数,并将电子秤(精度0.01g)置零后开始计时㊂试验过程中,受水分子作用力发生崩解的土粒通过筛孔掉落到水桶中,拉力计用于记录崩解试样重力与浮力的差值变化情况,电子天平用于记录发生崩解的土样质量变化情况,试验过程中每隔3m i n读取并记录拉力计和电子秤读数,每个试样观测时长为3h ㊂图1试验过程示意1.2.3冲刷试验在遵义浒洋水小流域研究坡面开展原位冲刷试验,试验过程中对样地进行保留结皮和去除结皮2种处理㊂试验小区长2.8m㊁宽0.2m,由不锈钢板围合而成,将钢板垂直插入土中0.15m,上方距离地面0.15m,钢板连接处打上玻璃胶以保证其封闭性,在集流槽下方放置接样桶收集径流泥沙样㊂每场试验前,用喷壶均匀湿润地表至基本饱和,以保证初始土壤含水量相同㊂试验设置0.2,0.3,0.4,0.5L/s4个冲刷流量和5ʎ,12ʎ,17ʎ,23ʎ4个坡度条件㊂为了避免地形因素带来的误差,每场试验时长控制在11~13m i n㊂试验结束后,将浑水样品收集带回实验室静置24h,倒掉上清液,将沉积的泥沙转入饭盒中,在105ħ的烘箱中烘干24h,称重并计算含沙量(g/L)㊂1.3数据处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通过干筛法和湿筛法进行测定,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 e a n w e i g h td i a m e t e r, MWD)计算公式为:MWD=ðn i=1(x iˑW j i)(1)式中:MWD为团聚体平均质量粒径(mm);x i为套筛中2个相邻筛子直径的平均值(mm);W j i为第i个筛子上团聚体的质量百分数;n为筛子编号㊂>0.25mm土壤团聚体是维持土壤架构的重要基础,其在土壤中的含量越高,则表示土壤结构越稳定[18]㊂>0.25mm团聚体结构破坏率用来表示团聚体受破坏的容易程度,计算公式为:P A D>0.25mm=>0.25mm团聚体含量(干筛-湿筛)>0.25mm团聚体含量(干筛)ˑ100%(2)生物结皮土壤抗冲系数用来表征生物结皮对土壤抗冲性的影响,是指相同坡度和流量条件下保留结皮与去除结皮处理含沙量的比值㊂计算公式为:C结皮=S保留结皮S去除结皮(3)式中:C结皮为结皮土壤抗冲系数,其值介于0~1, C结皮值越接近于0,则表明生物结皮对表层土的保护作用越好;反之,值越接近1,则表示保护效果越差㊂S保留结皮为保留结皮处理的含沙量(g/L);S去除结皮为相同条件下去除结皮处理的含沙量(g/L)㊂在E x c e l2016中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在S P S S22.0中对不同退耕年限地块结皮发育状况和土壤性质指标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D u n c a n多重比较,在O r i g i n2022软件中完成绘图㊂2结果与分析2.1不同退耕年限地块表层土壤特性与对照耕地相比,整体上退耕地块的黏粒和砂粒含量有所增大,且黏粒含量的增幅大于砂粒(图2)㊂不同退耕年限土壤黏粒含量增幅在退耕8年地块最大,其次为退耕3年地块,退耕11年地块增幅最小,可见生物结皮发育明显增加土壤黏粒含量,但这种作用并不随退耕年限的延长呈线性变化㊂退耕地块土壤容重均小于对照耕地,对照耕地和退耕11年地块间土壤容重差异显著(表2)㊂整体上随退耕年限的延长,土壤容重逐渐减小㊂退耕地块土壤水分和土壤孔隙度均大于对照耕地,随退耕年限的延长先增大后减小㊂退耕8年地块土壤水分最大,且与对照耕地差异显著㊂退耕地块土壤饱和导水率为0.95~1.06m m/m i n,均大于对照耕地的土壤饱和导水率,表明退耕后生物结皮发育可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透水能力,但这种作用随退耕年限的增66水土保持学报第37卷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加变化不显著㊂结皮发育土壤的平均质量直径变化为1.97~3.46m m,为对照耕地的1.54~2.70倍㊂除退耕5年地块外,其余退耕地块的平均质量直径均与对照耕地存在显著差异㊂退耕地块>0.25mm团聚体结构破坏率为14.08%~25.62%,均小于对照耕地的团聚体结构破坏率㊂除退耕3年地块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外,其余退耕地块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对照耕地差异不显著㊂上述分析表明,喀斯特坡面生物结皮发育能够促进土壤颗粒胶结,增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持水和透水能力㊂图2不同结皮发育年限土壤粒径组成表2不同退耕年限地块表层(0-5c m)土壤性质退耕年限/a 土壤容重/(g㊃c m-3)土壤水分/%土壤孔隙度/%有机质含量/%土壤饱和导水率/(mm㊃m i n-1)平均质量直径/mm>0.25mm结构破坏率/%01.17ʃ0.08a21.83ʃ1.46c46.44ʃ3.35b1.72ʃ0.06b0.52ʃ0.26a1.28ʃ0.09b28.97ʃ3.16a31.09ʃ0.07a b24.45ʃ3.40b c50.90ʃ2.78a b2.42ʃ0.03a0.96ʃ0.82a3.25ʃ0.02a14.08ʃ0.27a51.10ʃ0.05a b27.43ʃ2.50a b53.77ʃ30.7a1.68ʃ0.02b1.06ʃ1.22a1.97ʃ0.48b25.62ʃ6.27a81.09ʃ0.06a b30.21ʃ5.02a52.24ʃ4.48a1.74ʃ0.02b1.02ʃ1.61a3.23ʃ0.47a15.93ʃ7.21a111.02ʃ0.08b27.45ʃ2.50a b50.27ʃ53.84a b1.73ʃ0.03b0.96ʃ0.53a3.34ʃ0.19a17.01ʃ4.84a 2.2生物结皮对土壤抗崩解性能的影响图3为静水崩解过程中累积崩解量随时间的变化,不同退耕年限保留结皮处理的土壤崩解速率明显小于耕地,而去除结皮时,对照耕地与退耕地块间土壤崩解速率的差值减小㊂由于在崩解试验开始前,将试样进行吸水饱和,试验过程中崩解现象发生的阶段性不明显㊂根据试验过程的观察,试样崩解的方式有2种表现:一种是在将土样放入试验水桶瞬间,土体周边部分松散的小土块快速崩解塌落,这个阶段崩解速率较大;另一种则是在静水过程中,随着水分子慢慢地侵入,土壤颗粒间的非水稳性胶结键在水分浸润作用下被削弱或断裂,此时发生部分崩解,由于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崩解速率呈波动的变化㊂在试验过程中,发生崩解的部分主要位于土样的边角上,所有试样都只发生部分崩解㊂图3不同发育年限生物结皮原状土静水崩解过程由图4可知,对照耕地累积崩解量为7.91g,明显大于退耕地块保留结皮和去除2种处理的土壤崩解量㊂在同一退耕地块,去除结皮处理的土样崩解量明显大于保存结皮处理,说明生物结皮发育有助于增强土壤抗崩解能力,从而提高土壤抗蚀性能㊂由于退耕5年地块微生物活动频繁,土壤质地较疏松,导致该地块试样较其他退耕地块更易发生崩解㊂因此,为了消除退耕年限及微生物活动等对土壤抗崩解性能的影响,用土壤崩解量降低率表示在同一退耕地块,与去除结皮处理相比,保留结皮处理的土壤崩解量降低率㊂由图4(b)可以看出,不同退耕地块保留结皮处理较去除结皮处理土壤崩解量的降低率随退耕年限的增加而增大㊂当结皮发育年限为从3年增加到11年时,土壤崩解量变化率从24.83%增加至46.62%,说明退耕年限内生物结皮发育可减少24.83%~46.62%的土壤崩解量,特别是当发育年限达到11年时,可减少接近1/2的土壤崩解量㊂这是因为随着结皮发育年限的延长,生物结皮组成㊁结构及土壤性质等都发生变化㊂调查年限内(3~11年)生物结皮持续发育,生物量不断积累,土壤颗粒间胶结作用增强,因此其对土壤抗崩解能力的影响程度逐渐增大㊂76第5期张思琪等:喀斯特坡面生物结皮发育对土壤抗蚀性能的影响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图4不同发育年限生物结皮原状土静水崩解量及其变化率2.3生物结皮对土壤抗剪切力的影响土壤抗剪强度从力学角度反映土壤的抗蚀性能,是评价土壤抵抗径流冲刷和搬运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㊂由图5可知,对照耕地表层土壤抗剪切力为29.29k P a,明显小于退耕地块去除结皮和保留结皮2种处理的土壤抗剪切力㊂在同一退耕地块,保留结皮处理的土壤抗剪切力均大于去除结皮处理㊂随着退耕年限的延长(3,5,8,11年),保留结皮处理土壤抗剪切力相比去除结皮处理分别提高32.54%,37.73%, 25.77%,27.09%,表明生物结皮发育早期(3~5年)对土壤抗剪切力的影响逐渐增强,随着退耕年限继续延长(8~11年),结皮发育对土壤抗剪强度的影响减弱并趋于平稳㊂从均值来看,去除结皮和保留结皮处理的土壤抗剪切力分别为48.58,62.01k P a,可见生物结皮发育明显提高土壤抗剪切力㊂此外,生物结皮作为保护地表免遭雨滴击溅和径流冲刷的缓冲区,其对于破坏作用的反馈至关重要㊂由图5(b)可知,随着退耕年限延长(3,5,8,11年),结皮层抗拉力分别为1.95,4.03,4.22,5.76N㊂这表明结皮发育年限越长,其发育的层状结构越稳定,抵抗外界破坏的能力越强,对地表的保护作用越好㊂土壤抗崩解与抗剪切强度是评价土壤抗蚀性能的2个重要指标,前者反映土壤抵抗水分子分解的能力,表现为土壤颗粒与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后者从力学角度反映土壤的抗蚀特性,是土壤颗粒间相互作用力的体现㊂从图6可以看出,退耕地块保留结皮和去除结皮2种处理的土壤崩解量与土壤抗剪切力均呈负相关关系,即随着土壤抗剪切力的增大,土样崩解量呈减小的变化趋势㊂这是由于随着土壤颗粒间凝聚力和摩擦力的增大,水分子难以侵入土壤颗粒间缝隙,破坏土粒间相互作用力的难度增大,因此土体不易发生崩解㊂图5不同结皮发育年限表层(0-5c m)土壤剪切力和结皮层抗拉力特征图6生物结皮土壤崩解量与抗剪切力的关系2.4生物结皮对土壤抗冲性能的影响从图7可以看出,生物结皮土壤抗冲系数的变化范围为0.3002~0.8627,表明生物结皮可有效提高土壤抗冲性能,但在不同的坡度和流量条件下,其变化趋势有所差异㊂在缓坡(5ʎ,12ʎ)坡面,结皮土壤抗冲系数随流量的增大呈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拐点处流量为0.4L/s;而在陡坡坡面(17ʎ,23ʎ),结皮土壤抗冲系数随流量的增大而增大,说明在陡坡条件下,结皮对地表的保护作用随流量的增大逐渐被削弱㊂当流量较小时(0.2,0.3L/s),陡坡(17ʎ,23ʎ)坡面结皮土壤抗冲系数小于缓坡(5ʎ,12ʎ)坡面;当流量增大到0.4,0.5L/s时,陡坡(17ʎ,23ʎ)坡面结皮土壤抗冲系数反而大于缓坡(5ʎ,12ʎ)坡面,表明当流量较86水土保持学报第37卷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小时(0.2,0.3L/s),陡坡坡面生物结皮抵抗径流冲刷和侵蚀的能力明显大于缓坡,但随着流量继续增大至0.4L/s及以上时,坡面水流流速急剧加快,径流冲刷和搬运作用力大大增强,在水流快速侵入生物结皮层时破坏其结构体稳定性及其与土壤间的紧密接触,此时陡坡坡面生物结皮对土壤的保护作用较缓坡有所削弱㊂上述分析表明,生物结皮对土壤抗冲性的影响受到流量和坡度的双重调控,在小流量条件下陡坡坡面生物结皮保土效果大于缓坡;反之,在大流量条件下缓坡坡面生物结皮保土效果大于陡坡,其临界流量和坡度分别为0.4L/s和17ʎ㊂图7不同坡度和流量下生物结皮土壤抗冲系数变化特征3讨论3.1生物结皮影响黄壤抗蚀性能的内在机制在西南喀斯特地区陡坡分布,地形破碎,土壤瘠薄的生境条件下,部分高等植物适生性差,植被恢复进程缓慢㊂土地退耕后生物结皮发育能够改善土壤结构,进一步影响土壤稳定性及保水保肥能力[19]㊂生物结皮发育形成浓密的假根穿插到土壤中,从而改善土壤孔隙结构,增强土壤持水和导水能力,退耕后土壤黏粒和砂粒含量较耕地不同程度增加,粉粒含量减少㊂这可能是因为:一方面生物结皮发育本身在一定程度上能黏化土壤,使得土壤细颗粒物质增加;另一方面,由于生物结皮发育过程中分泌胞外多聚糖能够增加土壤颗粒间的黏结力,使其胶结固定在一起,形成微团聚体㊂从黏粒含量和砂粒含量的变幅来看,生物结皮发育过程对土壤的黏化作用占主导,研究结论与肖波等[20]]㊁高丽倩等[21]在黄土丘陵区得出生物结皮发育能够细化土壤的结论一致;张军红等[22]在沙地的研究同样表明,生物结皮发育能够增加土壤细颗粒成分㊂此外,随着生物结皮发育,生物结皮假根对土壤颗粒的穿插㊁捆绑和固结作用使得土壤颗粒间相互黏结作用增强,而且微生物细胞带负电荷,静电引力作用也使得土壤颗粒相互连接,形成稳定的微团粒结构[23],有助于增强土壤颗粒抵抗水分子的分解能力[24]㊂喀斯特坡面生物结皮对土壤性质的影响进一步改善土壤的水肥状况,比如,土壤质地黏化可增强土壤养分的吸附能力,改善土壤养分状况[20];结皮覆盖下土壤持水和导水能力的提高,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喀斯特岩溶干旱环境下植被的生存压力;着生于岩石表面的结皮分泌酸性物质,加快岩石的风化过程,促进成土速率[15]㊂生物结皮可为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创造有利条件,在区域水土流失和石漠化治理工作中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㊂3.2生物结皮影响黄壤抗蚀性能的外在机制生物结皮发育增强土壤抗剪切能力,这是由于生物结皮发育形成大量的假根和菌丝,其本身具有一定的抗剪切能力;生物结皮浓密的假根对土壤颗粒的穿插㊁缠绕和固结作用增强土体稳定性,同样能够提高土壤抗剪切能力[25]㊂此外,生物结皮的强稳定层状结构也是其增强土壤抗蚀性能的重要原因之一,且生物结皮发育年限越长,其发育的层状结构越趋稳定,抵抗外界破坏作用力的能力也越强,从而能更好地保护下覆土壤免遭雨滴击溅和径流冲刷[8-9,14]㊂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苔藓结皮喜钙耐旱,吸水持水能力强,平均生物量达到161~6690k g/h m2[26],犹如一层 海绵 覆盖于地表,对喀斯特坡面地表径流的形成和降水下渗过程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27]㊂在长期强烈的岩溶作用下,喀斯特地区形成独特的地上地下二元地质结构,区域水文过程更加复杂化,地表侵蚀与地下漏失并存[28]㊂生物结皮改变地表微地形,增大地表粗糙程度[29],发挥截流消能的作用,从而增加地表入渗,减少地表产流产沙和地下漏失[30-31]㊂根据野外调查,天然降雨条件下喀斯特自然坡面很难观察到高含沙水流,且很少发生细沟侵蚀,这可能与地表生物结皮发育增强土壤抗蚀性能有关㊂然而,在广泛使用的R U S L E㊁U S L E㊁C S L E等土壤侵蚀模型中,往往忽略生物结皮对土壤侵蚀过程的影响,这可能导致土壤流失量的高估㊂因此,在今后区域水土流失预报工作中,应当考虑将生物结皮因子纳入到土壤侵蚀模型中,提高估算结果的准确性,以便更好地指导石漠化地区水土流失防治工作㊂4结论(1)与对照耕地相比,生物结皮发育能够促进土壤颗粒胶结,增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持水和透水能力,为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创造条件㊂(2)喀斯特坡面生物结皮发育明显提高黄壤抗崩解和抗剪切能力㊂与去除结皮处理相比,发育年限内(3~11年)保留结皮处理的抗崩解和抗剪切能力分别提高24.83%~46.62%和25.77%~37.73%㊂(3)发育年限内(3~11年)结皮层抗拉力大小为1.95~5.76N,随着生物结皮发育年限的延长,结皮96第5期张思琪等:喀斯特坡面生物结皮发育对土壤抗蚀性能的影响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层结构越稳定,其抵抗外界破坏的能力也越强,可有效保护结皮层下覆土壤免遭雨滴击溅和径流冲刷㊂(4)生物结皮发育有助于增强黄壤抗冲刷和抗侵蚀能力,且受到流量和坡度的调控作用㊂当流量较小时生物结皮提高土壤抗冲性能在陡坡上表现更明显,当流量较大时则在缓坡上更明显,其临界流量和坡度分别为0.4L/s和17ʎ㊂参考文献:[1]张元明,王雪芹.荒漠地表生物土壤结皮形成与演替特征概述[J].生态学报,2010,30(16):4484-4492.[2] G a oL,B o w k e r M A,S u n H e ta l.L i n k a g e sb e t w e e nb i oc r u s td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w a t e r e r o s i o n a n d i m p l i c a t i o n sf o r e r o s i o n m o d e l 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J].G e o d e r m a,2020,357:e113973.[3]李新荣,张元明,赵允格.生物土壤结皮研究:进展㊁前沿与展望[J].地球科学进展,2009,24(1):11-24. [4]张元明,杨维康,王雪芹,等.生物结皮影响下的土壤有机质分异特征[J].生态学报,2005,25(12):3420-3425.[5] G a oL,B o w k e rM A,X uM,e t a l.B i o l o g i c a l s o i l c r u s t sd e c r e a s e e r o d i b i l i t y b y m o d i f y i n g i n h e r e n t s o i l p r o p e r t i e so n t h eL o e s sP l a t e a u,C h i n a[J].S o i lB i o l o g y a n dB i o-c h e m i s t r y,2017,105:49-58.[6]赵允格,许明祥,王全九,等.黄土丘陵区退耕地生物结皮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2006,21(3):441-448.[7]李聪会,朱首军,陈云明,等.黄土丘陵区生物结皮对土壤抗蚀性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13,20(3):6-10.[8] Z h a oY,Q i nN,W e b e rB,e t a l.R e s p o n s eo f b i o l o g i c a ls o i l c r u s t st or a i n d r o p e r o s i v i t y a n d u n d e r l y i n g i n f l u-e n c e s i n t h eh i l l y L o e s sP l a t e a u r e g i o n,C h i n a[J].B i o d i-v e r s i t y a n dC o n s e r v a t i o n,2014,23(7):1669-1686. [9] G u oQ,W a n g Z,S h e nN,e t a l.I m p a c t s o f b i o c r u s t s o ns h e e t e r o s i o na n d i t sd e t a c h m e n t-a n dt r a n s p o r t-l i m i t e d p r o c e s s e s:Ac a s e s t u d y f r o mt h eL o e s sP l a t e a u,C h i n a[J].B i o s y s t e m sE n g i n e e r i n g,2022,223:18-28. [10]W a r r e nS D,R o s e n t r e t e rR,P i e t r a s i a k N.B i o l o g i c a ls o i l c r u s t s o f t h eG r e a t P l a i n s:Ar e v i e w[J].R a n g e l a n dE c o l o g y a n d M a n a g e m e n t,2021,78:213-219.[11]程才,李玉杰,张远东,等.石漠化地区苔藓结皮对土壤养分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J].生态学报,2020,40(24):9234-9244.[12]郑智恒,熊康宁,容丽,等.两种等级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物结皮对土壤养分恢复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21,30(6):1202-1212.[13] M aQ H,Z h a n g KL,C a oZ H,e t a l.I m p a c t so f d i f-f e r e n t s u r f a c e f e a t u r e so ns o i l d e t a c h m e n t i nt h es u b-t r o p i c a l r e g i o n[J].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S o i l a n dW a t e r C o n s e r-v a t i o nR e s e a r c h,2021,9(4):555-565.[14]任乐,张科利,郭继成.基于冲刷试验的贵州耕地土壤抗冲性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13,27(1):56-59.[15]张显强,刘天雷,从春蕾.贵州5种喀斯特石生藓类成土及保土生态功能研究[J].中国岩溶,2018,37(5):708-713.[16]罗征鹏.喀斯特石漠化环境生物土壤结皮改善草地环境应用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8. [17]保锐琴,和贵祥,黄广杰,等.土壤崩解研究进展[J].贵州农业科学,2022,50(1):30-41.[18]丁文峰,丁登山.黄土高原植被破坏前后土壤团粒结构分形特征[J].地理研究,2002,21(6):700-706.[19]W a n g H,Z h a n g G H,L iN N,e t a l.S o i l e r o d i b i l i t yi n f l u e n c e db y n a t u r a lr e s t o r a t i o nt i m e o fa b a n d o n e df a r m l a n do n t h eL o e s sP l a t e a uo fC h i n a[J].G e o d e r m a,2018,325:18-27.[20]肖波,赵允格,邵明安.陕北水蚀风蚀交错区两种生物结皮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7,27(11):4662-4670.[21]高丽倩,赵允格,秦宁强,等.黄土丘陵区生物结皮对土壤物理属性的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2012,27(8):1316-1326.[22]张军红,吴波.油蒿与臭柏沙地生物结皮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2,40(3):58-61.[23] Y a n g K,Z h a oY G,G a oLQ.B i o c r u s t s u c c e s s i o n i m-p r o v e s s o i l a g g r e g a t e s t a b i l i t y o f s u b s u r f a c e a f t e rG r a i n f o rG r e e n P r o j e c t i nt h eH i l l y L o e s sP l a t e a u,C h i n a[J].S o i l a n d T i l l a g e R e s e a r c h,2022,217:e105290.[24]张晨晖,肖波,李胜龙,等.东北黑土区农田生物结皮的特征及其对表层土壤崩解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22,33(7):1773-1782.[25]李宁宁,张光辉,王浩,等.黄土丘陵沟壑区生物结皮对土壤抗蚀性能的影响[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20,18(1):42-48.[26]李冰,张朝晖.喀斯特石漠结皮层藓类物种多样性及在石漠化治理中的作用研究[J].中国岩溶,2009,28(1):55-60.[27]张显强,龙华英,刘天雷,等.贵州喀斯特地区5种石生藓类的持水性能及吸水特征比较[J].中国岩溶,2018,37(6):835-841.[28]马芊红,张科利.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球科学进展,2018,33(11):1130-1141.[29] C a s t e r J,S a n k e y T T,S a n k e y JB,e t a l.B i o c r u s t a n dt h e s o i l s u r f a c e:I n f l u e n c e o f c l i m a t e,d i s t u r b a n c e,a n db i oc r u s t r e c o v e r y o n s o i l s u r f a c e r o u g h n e s s[J].G e ode r-m a,2021,403:e115369.[30]张思琪,张科利,曹梓豪,等.喀斯特坡面生物结皮发育特征及其对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21,32(8):2875-2885.[31]程才,李玉杰,龙明忠,等.苔藓结皮在我国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中的应用潜力[J].应用生态学报,2019,30(7):2501-2510.07水土保持学报第37卷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喀斯特山区土壤侵蚀与土地利用关系_省略_究_以贵州省关岭县石板桥流域为例_吴秀芹

喀斯特山区土壤侵蚀与土地利用关系_省略_究_以贵州省关岭县石板桥流域为例_吴秀芹

第12卷第4期水土保持研究Vo l.12 N o.4 2005年8月Resear ch o f Soil and Water Conserv ation A ug.,2005喀斯特山区土壤侵蚀与土地利用关系研究——以贵州省关岭县石板桥流域为例吴秀芹1,蔡运龙2,蒙吉军2(1.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3;(2.北京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理学系,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871)摘 要:土壤侵蚀与土地利用关系密切,但在不同地区表现不一。

喀斯特山区由于土壤侵蚀的特殊性,不能直接沿用其它地区已有的相关成果。

选取贵州省西南地区喀斯特发育典型的一个小流域为案例,从土地利用的类型、坡度格局和高度格局三方面与土壤侵蚀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覆被与土壤侵蚀之间的关系与其它地区不尽相同,表现在:喀斯特山区各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发生率依次为:草地>林地>旱地>难利用地>建筑用地>水田。

除水田外,植被覆盖度对土壤侵蚀的控制存在临界值:20%~60%。

土壤侵蚀强度与植被覆盖度近似呈正比。

土地利用在坡度和海拔上的分布格局对土壤侵蚀的控制同样存在临界值,其中临界坡度在15~25°之间,临界海拔在1485~1505m之间。

关键词:土壤侵蚀;土地利用;喀斯特;坡度;海拔;植被覆盖度中图分类号:S157;F30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09(2005)04-0046-03 Impacts of Land Use on Soil Erosion in Karst Mountainous Area ——A Case Study in Shibanqiao Catchment in Guanling count y,Guizhou ProvinceWU Xiu-qin1,CAI Yun-lo ng2,M ENG Ji-jun2(1.College of S oil and W ater Conser vation,Beij ing For estry U niver sity,L aborator y of Soil and W ater Conser vationand D eser tif ication Combating,the M inistry of E ducation,Beij ing100083,China;2.D ep artment of Resources,Envir onment and Geog rap h y,the Centr e f or L and S tudy,Peking University,L abor atory f or Ear th Surf ace P r ocesses,the M inistry of Education,Beij ing100871,China) Abstract:Soil er osio n is clo sely r elat ed with land use.But ther e is no g ener alized rule in the who le w or ld.So il er osio n presents ver y differ ently in K ar st area in relative to ot her r egions.T aking a sm all catchment in K ar st mountaino us ar ea as a ca se,the study on r elationship bet ween soil er osio n and land use type,slop dist ributio n patt ern and altitude distr ibutio n patt ern of land use w as car ried o ut.Such co nclusions w ere draw n:t he bigg est percentage of ar ea ex po sed to soil er osio n in each kind o f land use w as g rassland,and wo odla nd,cr opla nd,land difficult to use,built up and paddy field in sequence.Ex cept fo r paddy field, ther e was a thr eshold in the contr ol o f veg et atio n cov er r ate on soil ero sion.I t was20%~60%.W hile the sever ity of soil ero-sion nearly intensified with veg etatio n co ver r ate.T her e w as also a threshold in slo pe patter n and altitude pa ttern o f land use distribution,t he fo r mer w as15~25°,and t he latt er w as1485~1505m.Key words:soil er osio n;land use;Ka rst;slope patter n;altitude pat tern;veg etatio n co ver r ate 土壤侵蚀作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 U CC)引起的主要环境效应之一,是自然和人为因素叠加的结果,是全世界瞩目的环境问题。

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研究进展

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研究进展

碳酸盐岩风化缓慢 , 风化后 残 留物 又少 , 因而形成 的土 壤 都十分浅薄 , 且无 半风 化碎 屑状母 质层 , 体直 接位 于基岩 之 土
上, 多呈 A B或 A A — — B型剖 面。由于石灰 土有显著 的岩石特 征, 因而石灰 土在分类 上被划为初育 土。碳酸盐岩 风化溶蚀 存 留的成土酸不溶物多为黏土成 分 , 石灰土 < . 5m 的黏粒 成 0 0 m 分达 8 .6 一 6 8 % , .0 94 % 9 . 1 <0 0 t mm的黏粒成分达 4 .9 一 74%
12 具 有 土石 剖 面 结构 , 地 黏 重 . 质
我 国喀斯 特地 区涉 及桂 、 、 、 、 、 、 、 、 八省 滇 黔 川 湘 鄂 粤 赣 渝
市区, 面积约 5 4万 k , 全球 三大 喀斯 特集 中分 布 区中连 片 m 是
裸 露碳酸盐岩面积最 大的地区。长期 以来 , 脆弱 的喀斯 特生 态
上覆红 土的真正 形成机 制 。喀 斯特地 区具 有独 特 的成 土环 境 和机 制 , 喀斯特地 区土壤 具有 以下 明显特征 : 1 1 成土速度慢 , . 土层薄且 空间分布 不均 碳 酸盐 岩在 风化 溶 蚀 过程 中 , 大量 物 质 溶解过大而耗费大 量 的资金 、 人力 等资源 ; 定得过高 , 降低 了支 出 , 虽 却会导致水 土流失 、 生态 环境恶化 等
1 喀 斯 特 地 区 土壤 特 征
质地 黏 重会 影 响 土壤 的团粒 结构 和保 水抗 旱 能
力。
2 喀 斯 特 地 区容 许 土壤 流 失量
喀斯特地 区成土物质 主要 来源于碳 酸盐岩 酸不溶物 ( 主要 由硅 酸盐物质组成 ) 及碳 酸盐岩层 问的薄层泥 页岩… 。不 同学

中国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中国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中国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中国西南地区拥有广阔的喀斯特地貌,这是由于地质构造和地质作用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貌景观。

喀斯特地貌的特点是石灰岩溶蚀,形成了众多的溶洞、地下河和地下河。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这些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因此,对于喀斯特地貌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机制。

喀斯特地貌是由于地下溶蚀作用形成的。

在西南地区,石灰岩是主要的岩石类型,而石灰岩溶蚀性质良好,易于被水侵蚀。

当地下水与石灰岩中的碳酸盐反应时,产生二氧化碳,并将其带走。

这导致石灰岩的溶解,最终形成了喀斯特地貌。

在喀斯特地貌中,地下溶蚀造成的地下洞穴是一大特色。

然而,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容易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

喀斯特地区有很多河流和湖泊,它们的水源主要来自于地下水。

由于石灰岩含有许多气孔和裂缝,导致地下水的流动速度很快,水资源补给不足。

因此,当地下水被过度开采时,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喀斯特地区的河流和湖泊干涸或减少,这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农业产生了负面影响。

此外,喀斯特地区的土壤贫瘠,很难被耕种。

石灰岩溶蚀后,土壤中的养分会随之流失,导致土地肥力的下降。

因此,当地的农民面临种植困难,这对于当地的农业发展带来了挑战。

为了保护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一些措施可以采取。

首先,需要加强地下水资源的管理。

限制地下水开采量和改善灌溉方式,以减少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

其次,需要加强对土壤保护的措施。

通过合理的农业管理和土壤保护措施,减少土壤的侵蚀和养分流失。

最后,加强环境教育和宣传工作,提高人们对喀斯特地貌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

喀斯特地貌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对于中国西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加强对喀斯特地貌形成机制的研究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可以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只有保护自然环境,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

综上所述,中国西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是独特的地貌景观,但也面临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

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分析与治理策略

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分析与治理策略

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分析与治理策略在美丽的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地荒漠化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土地荒漠化是指土地由非沙质土壤转变为沙漠或半沙漠的过程,是一种严重的土地退化现象。

本文将从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分析入手,探讨治理策略,以期为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首先,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多种多样,其中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是主要原因。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地形、植被和土壤等。

西南喀斯特地区气候多样,但总体上以干旱和半干旱气候为主,降水稀少,水分供给不足,导致植被生长十分困难。

地形多变,地势起伏,存在大量裸露的岩石和土壤,水分易于流失,使得土地容易遭受水土流失的破坏,进而加剧了土地荒漠化的程度。

人为因素是土地荒漠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过度的人类活动、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和过度放牧都加速了土地荒漠化的进程。

大规模的农业开发和采矿活动对土地造成了破坏,导致大片土壤暴露在外,水分流失加剧。

过度放牧使植被严重破坏,无法恢复,加速了土地沙漠化进程。

此外,过度的水资源开发和使用也是土地荒漠化的原因之一。

水资源是喀斯特地区至关重要的资源,然而,长期以来的不合理开发和使用已造成水源减少、地下水位下降,进而加剧了土地荒漠化的程度。

针对土地荒漠化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治理策略。

首先是恢复和保护植被。

植被是土地固结和持水的重要因素,是保护土地不受侵蚀的重要手段。

通过植树造林、草种播种等方式,增加植被覆盖,可以有效减少水分蒸发,降低土地的温度,改善土壤质地,减缓土壤侵蚀速度。

同时,加强对野生动物的保护,避免它们过度破坏植被,从而维护土地生态平衡。

其次,加强水资源的科学管理。

水是喀斯特地区的宝贵资源,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进行开发利用。

通过推行节水型农业,减少灌溉用水量,合理配置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完善水资源的监测和预警体系,及时了解水资源的状况,制定应对策略,避免水资源的滥用和浪费。

同时,加强水资源保护,严禁乱采滥挖,避免破坏地下水的补给条件,加大水生态环境的恢复力度。

西南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以贵州省猫跳河流域为例.

西南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以贵州省猫跳河流域为例.
收稿日期: 2009-11-10; 修订日期: 2010-08-12 市科委科技项目 (CSTC, 2009CB2015) ” 。 E-mail: xmoonq@
[6] [5] [4]
基金项目: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西南喀斯特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格局下的土壤侵蚀经济损失评估” : (编号: 40701091) ; 重庆 作者简介: 许月卿, 女, 河北定州市人, 博士, 副教授, 主要从事土地利用变化及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研究。
流域 1 ∶ 5 万数字高程模型 (DEM) 。四期遥感影像数 据的处理包括几何纠正、 配准和标准化。作者在 况进行详细的地面调查, 在 ArcGIS 9.0 平台下, 根据 2002 年、 2008 年、 2009 年多次对流域的土地覆被状
利用 GIS 软件对流域地形图进行数字化, 生成
图 1 1973 年、 1990 年、 2002 年、 2007 年流域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利用/覆被类型

2010 年 9 月
许月卿等: 西南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
1753
生态重建政策的制定提供有益参考和依据。
刻地影响着当地生态环境和农牧业生产条件。
2 研究区概况
长约 180km。流域面积 3116km , 在行政辖区上涉及
2
3 数据来源与方法
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1973 年 MSS 影像 (时相 12 月 31 日, 分辨率 57m) , 1990 年 (时相 6 月 10 日, 分辨率 30m) 、 2002 年 (时相 8 月 31 日, 分辨率 30m) 和 2007 年 (时相 5 月 8 日, 分 辨率 30m) TM 遥感影像数据。 本文采用的数据主要包括: 流域 1 ∶ 5 万地形图,

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过程与机制

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过程与机制

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过程与机制西南喀斯特地区是中国特有的地貌类型,其特点是岩溶地貌发育,地表水资源稀缺,土壤贫瘠。

在这片土地上,土壤侵蚀成为了一大难题,不仅对农田产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也对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负面效应。

因此,了解土壤侵蚀的过程与机制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路径。

土壤侵蚀是指土壤表层由于水、风等自然因素的作用而失去或减少的过程。

在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方式主要包括水力侵蚀和风蚀两种。

水力侵蚀是指由于雨水的冲刷和搬运,导致土壤颗粒的流失。

当降雨量超过土壤的渗透能力时,超过雨水渗透力的雨滴会对土壤表面造成冲刷。

此外,陡坡地形也会加速水流速度,导致土壤流失。

而水流带走的土壤会在下游堆积,形成潜在的滑坡和泥石流的威胁。

风蚀是指风力对土壤表面的剥蚀,常见于地表裸露的山区和草地。

风会将轻质的土壤颗粒吹起,并随着风向进行搬运,造成土壤流失。

在西南喀斯特地区,由于山区植被稀少,草地覆盖率低,风蚀成为了主要的土壤侵蚀方式之一。

土壤侵蚀的机制主要与土壤属性、地貌特征以及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首先,土壤属性对土壤侵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西南喀斯特地区的土壤质地较细,持水性差,容易被雨水冲刷。

土壤的结构疏松,容易形成裸露地面,进一步加剧了土壤侵蚀的风险。

其次,地形特征也对土壤侵蚀起着重要的影响。

西南喀斯特地区地貌复杂,地势起伏明显,陡坡地形较多。

这种地形特征加速了水流速度,增加了水力侵蚀的可能性。

同时,地势陡峭也加大了土壤的风蚀风险。

最后,人类活动也是土壤侵蚀的因素之一。

西南喀斯特地区农业发展相对滞后,但农民的耕作习惯和种植模式也对土壤侵蚀有着重要影响。

不合理的种植结构和过度施肥,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土壤结构破坏,进一步促进土壤侵蚀的发生。

综上所述,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过程与机制是一个复杂而又多维度的问题。

水力侵蚀和风蚀是主要的土壤侵蚀方式,而土壤属性、地形特征以及人类活动是其发生的重要因素。

为了解决土壤侵蚀问题,我们需要注重保护植被、改善土壤质量,合理规划农田耕作结构,减缓土壤侵蚀速度,实现可持续土地利用。

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模拟研究共3篇

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模拟研究共3篇

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模拟研究共3篇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模拟研究1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模拟研究喀斯特地区是全球分布最广、地貌最具特点的一种岩溶地貌,以洼地和岩溶悬崖为主,具有层峦叠嶂的独特山水,这些地形地貌形成的过程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

然而,随着人们的开发和利用,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逐渐遭受破坏,土地流失、暴雨洪涝灾害、水土流失等问题日益突出。

因此,研究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模拟,对于预测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环境的变化,掌握环境变化规律和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喀斯特地区的独特地貌和特殊气候大大增加了该区域的生态脆弱性,土地资源稀缺、自然种群退化、人为干扰加剧、农业种植模式单一等因素使其生态环境问题愈加突出。

大量的石梁、洼地等地形地貌,地面平缓,以及植被稀疏的情况都使得地表径流的流速较快,因此其产生的水土流失问题较为严重。

其次,喀斯特地区农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生态问题,以旱作农业为主的农业种植模式、不科学的耕作方式等,使得地表风蚀、水蚀和人为因素的破坏,导致土壤侵蚀现象不断加剧并加大了其商业发展的不利影响。

因此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模拟迫在眉睫。

为了探讨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的变化规律,以及对其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我们利用SWAT模型对广西省喀斯特地区忻城县泉儿坡流域进行了研究。

通过模拟平均海拔高度、地形坡度、径流量、降雨量、温度和露点温度等各项指标,讨论了气候、植被和土地利用方式等各种因素对土壤侵蚀模拟的影响。

首先,平均海拔高度和地形坡度和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有关。

我们发现,随着平均海拔高度的升高和地形坡度的增大,土壤侵蚀程度会变得更加严重。

其次,雨量和径流量对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的影响也较大。

降雨量的增大会使地表径流的流速增加,从而引发更多的土壤侵蚀。

同时,径流量与土壤侵蚀的程度也密切相关。

最后,植被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因素也与土壤侵蚀相关。

我们发现,在植被覆盖率较高的地方,土壤侵蚀的程度较小,反之亦然。

此外,水灌溉技术的引入和土地利用的合理化调整对于减少土壤侵蚀也有着积极作用。

西南土壤侵蚀与水土流失控制研究

西南土壤侵蚀与水土流失控制研究

西南土壤侵蚀与水土流失控制研究西南地区是我国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之一。

近年来,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土地利用方式不合理、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

因此,西南土壤侵蚀与水土流失控制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问题的严峻性西南地区地势复杂,地形起伏较大,土壤质地较差,易于发生侵蚀和流失。

加上气候湿热,降水集中,雨水容易冲刷土壤,导致水土流失。

土壤侵蚀不仅造成土地资源的损失,还引发水土流失和水污染等环境问题,对生态系统、农业生产和人类居住都带来了巨大威胁。

二、土壤侵蚀原因分析1. 人类活动: 不合理的农业耕作方式、大规模的土地开发以及森林采伐等都加剧了土壤侵蚀的程度。

2. 气候因素: 高温多湿的气候条件是土壤侵蚀的基础,大量降水和雨量集中引发的洪水、山洪等现象也是土壤侵蚀的重要原因。

三、水土流失控制研究的重要性1. 保护生态环境: 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十分严重,控制水土流失是保护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必要措施。

2. 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科学合理地控制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能够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农田产量,进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3. 防止自然灾害: 水土流失是引发洪涝、滑坡等自然灾害的重要原因。

控制水土流失有助于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

四、水土流失控制研究的方法1. 林地防护: 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力度,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措施,提高森林覆盖率,有效防止水土流失的发生。

2. 水土保持工程: 利用人工方式修建坝堰、梯田、沟壑封堵等措施,减缓水流速度,降低冲刷力度。

3. 科学耕作方式: 合理利用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综合运用耕作措施如保持耕作、直播等,减少土壤脱失。

五、研究的难点和前景展望1. 科学研究: 西南地区的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问题复杂多变,需要更多专家学者深入研究,寻找适合该地区的水土保持办法。

2. 经济发展: 西南地区经济相对较落后,资源有限,控制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投入相对较少。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形成机制及其保护研究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形成机制及其保护研究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形成机制及其保护研究中国西南地区是一个充满神秘与奇特的地方,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引发了许多科学家的兴趣。

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地质、水文和生物等多个因素。

本文将探讨中国西南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机制及其保护研究。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基本概念。

喀斯特地貌是指由于溶蚀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地貌,其中包含了许多特征,如溶洞、地下河流、石林等。

而中国西南地区,特别是贵州、广西、云南等地,则是全国最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域。

那么,中国西南喀斯特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呢?首先,地下水的存在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地壳上覆盖的岩层常常具有不同的溶解能力,当雨水渗入地下河流时,会与其中的溶解性物质发生反应,导致地下河的形成。

地下河在长期的侵蚀作用下,会形成大量的喀斯特地表地貌,如溶洞和喀斯特泉等。

此外,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还与地质构造有关。

中国西南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和盆地之间的过渡带上,地质构造复杂,断裂带众多。

断裂带的存在会促进岩石溶解和侵蚀,从而形成喀斯特地貌。

除了地质和水文因素,生物活动也对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许多喀斯特地区都存在着复杂而丰富的生态系统,包括各种洞穴生物、石灰岩植被等。

这些生物通过不同的生物活动,如植物的根系穿透岩石,洞穴生物的排泄物等,进一步加速了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

随着中国西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喀斯特地貌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威胁。

过度的开发和人为的破坏导致了喀斯特地表地貌的消失和破碎化。

同时,环境污染和非法采矿等问题也给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系统造成了损害。

为了保护西南喀斯特地貌的独特价值和生态系统,许多保护措施已经采取。

首先,建立保护区是最直接且有效的途径之一。

例如,贵州黄果树、广西世界自然遗产等保护区的建立,不仅保护了地表地貌的完整性,还保护了其中丰富的生物资源。

此外,加强科学研究,探索喀斯特地貌形成机制,对于更好地保护喀斯特地区也至关重要。

中国西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形成机制研究

中国西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形成机制研究

中国西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形成机制研究中国西南地区是一个地貌多样化的地区,其中以喀斯特地貌为主要特征。

喀斯特地貌是在溶蚀作用下形成的,其独特的地形特征和丰富的地下水资源使得中国西南地区成为喀斯特地貌研究的重要区域。

本文将探讨中国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机制。

首先,中国西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与地质构造密切相关。

该地区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交汇的构造带上,地壳活动频繁。

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中发生了多次地壳的抬升和断裂运动。

这些地质构造的变化对喀斯特地貌的发育起到重要的影响。

其次,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还与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密切相关。

中国西南地区的岩石主要为石灰岩、大理石等溶蚀性岩石,这些岩石容易受到雨水和地下水的腐蚀作用。

地下水中含有溶解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使得水的溶解能力增强,从而发生了溶蚀作用。

地下水穿过地层中的裂缝和孔隙,侵蚀溶解岩石,逐渐形成了丰富的地下河道、地下洞穴和地下溶洞。

此外,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还与气候条件和生物因素密切相关。

中国西南地区位于亚热带和热带交界地带,气候温暖湿润,降水充沛。

降水中的二氧化碳溶解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形成碳酸,加上热带植被的蓬勃生长,增加了土壤中的有机酸和二氧化碳的含量。

这些化学作用使得地表径流中的溶解能力增强,加速了地貌的发育。

在喀斯特地貌形成的过程中,生物因素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喀斯特地区,植被根系能够渗透到地下河道和地下洞穴中,加速岩石的溶解作用。

此外,植物的生长会引起土壤的固化和侵蚀,使得地表的溶蚀速度减缓,同时也为水源涵养提供了条件。

总之,中国西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形成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与地质构造、地下水的溶蚀作用、气候条件和生物因素密切相关。

通过深入研究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机制,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西南地区的地貌演化过程,并为该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西南喀斯特地貌的景观演化与保护研究

西南喀斯特地貌的景观演化与保护研究

西南喀斯特地貌的景观演化与保护研究西南喀斯特地貌是指位于中国西南地区的一种特殊地貌类型。

它以地下溶蚀发育为特征,由溶蚀作用形成了丰富的地下空洞、地下河流、岩溶峰林、地下石钟乳、盆地和塌陷坑等特征。

西南喀斯特地貌的景观演化与保护研究是十分重要的,有助于对西南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进行深入了解。

首先,需要深入研究西南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西南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与地质、气候、水文、生态环境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研究地质构造和物质成分对地下水化学特征的影响,以及地上地下水迁移规律,可以更好地理解西南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机制。

此外,还可以通过对喀斯特地貌的古地貌、地貌发育历史以及沉积物特征等的研究,揭示西南喀斯特地貌的演化过程。

其次,需要开展西南喀斯特地貌的生态环境研究。

西南喀斯特地貌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独特的生态系统,因此保护西南喀斯特地貌对维护区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西南喀斯特地貌的生态系统结构、物种组成、生物地理特征以及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可以为喀斯特地区的生态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需要探讨西南喀斯特地貌的可持续利用方式。

喀斯特地貌具有独特的景观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因此开展喀斯特地区的旅游开发是一种有效的利用方式。

然而,必须注意旅游开发对地貌景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免破坏喀斯特地貌的自然美景和生态平衡。

因此,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规划,探索促进旅游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此外,还需要加强西南喀斯特地貌的保护工作。

保护西南喀斯特地貌需要加强对区域生态系统的保护、水资源的保护、地下溶蚀过程的控制等方面的工作。

此外,对于已经受到破坏的地貌景观,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修复和恢复。

同时,加强对喀斯特地下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规划,有助于保护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总之,西南喀斯特地貌的景观演化与保护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深入了解西南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与演化机制,开展生态环境研究,探讨可持续利用方式,并加强保护工作,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西南喀斯特地貌资源,维护其独特的地貌景观和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西南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与发展

西南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与发展

西南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与发展西南喀斯特地貌是指中国西南地区的一种独特地貌类型,以其丰富的喀斯特地形和丰富的石灰岩地貌景观而闻名。

西南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过程,涉及地质、水文、气象等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

首先,西南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与地质条件密切相关。

西南地区广泛分布着大面积的石灰岩地层,这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基础。

石灰岩是一种由碳酸盐矿物质构成的岩石,具有溶解性。

在地质演化的过程中,这些石灰岩被地下水侵蚀,形成了地下溶洞、地下河道等喀斯特岩溶地貌特征。

然而,单纯的地质条件并不足以形成完整的喀斯特地貌。

水文条件在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持续而丰富的降雨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西南地区,由于季风气候以及地貌的特殊性,降雨量相对较高,有利于地下水的走向。

这些降雨通过地表径流或渗入地下,与含有二氧化碳的大气界面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碳酸化水,进一步溶解石灰岩。

地下水的作用在西南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当地下溶蚀发生后,地下水会通过岩溶通道进一步下降,形成喀斯特地下河道。

与此同时,地下水还会沉积物质,并在沉积物质质量的影响下进一步切割岩层,形成溶蚀槽谷和潜蚀原。

这些地下河道和槽谷是西南喀斯特地貌的重要标志。

地表上溶蚀作用形成了喀斯特地貌的另一种形态,如钟乳石洞、二次孔洞、景观溶洞等,给人们带来了美丽而神奇的景观。

气象条件也对西南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

高湿度、高降雨量以及丰沛的水汽对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有着积极的影响。

西南地区季风气候的特点为喀斯特地貌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水汽来源,同时强烈的日射和高温也触发了地下水蒸发和石灰岩表面的脱碳作用,促进了地下水流动和石灰岩的溶蚀作用。

这些气候条件与地质、水文条件的共同作用,使得西南喀斯特地貌得以形成和不断发展。

总体来说,西南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与发展是地质、水文和气象条件多方面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独特的地质背景为石灰岩的溶蚀提供了基础,丰富的降雨和高湿度为地下水形成和地表溶蚀提供了充足的水源,而特殊的气候条件则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动力。

西南喀斯特山地的土壤侵蚀研究探讨

西南喀斯特山地的土壤侵蚀研究探讨

西南喀斯特山地的土壤侵蚀研究探讨
何永彬;张信宝;文安邦
【期刊名称】《生态环境学报》
【年(卷),期】2009(018)006
【摘要】西南喀斯特山区具有独特的喀斯特土壤特征与土壤侵蚀的环境效应,普遍面临着因土壤侵蚀导致的"石漠化"问题.已有研究认为,在气候、地质地貌、植被和人为活动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喀斯特山区土壤侵蚀以混合侵蚀方式进行.但由于对喀斯特山区土壤侵蚀过程的认识不同,致使研究者得出土壤侵蚀强度差异较大的研究结果.有关喀斯特土壤侵蚀系统研究重点应该在土壤侵蚀机制、土壤侵蚀分级强度与土壤合理流失量等方面开展研究.
【总页数】6页(P2393-2398)
【作者】何永彬;张信宝;文安邦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云南省地理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23;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云南,成都,61004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云南,成都,610041【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57
【相关文献】
1.川西南山地区土地资源、土壤侵蚀遥感调查及土壤侵蚀定量评价研究 [J], 石承苍;蒋宇;晏懋昭
2.西南岩溶喀斯特山地金银花与青脆李混交栽培技术 [J], 毛鹏进
3.桂西南平果喀斯特山地植物群落高度变化 [J], 欧芷阳;彭玉华;何琴飞;黄小荣;庞世龙;申文辉
4.桂西南喀斯特山地蚬木叶片性状对微地形变化的响应 [J], 欧芷阳;庞世龙;何峰;申文辉;何琴飞;郑威
5.桂西南喀斯特山地木本植物群落种间关系及CCA排序 [J], 马丰丰;潘高;李锡泉;韩云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研究综述

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研究综述

第26卷第2期2007年3月地理科学进展PROGRESSINGEOGRAPHYVol.26,No.2Mar.,2007收稿日期:2006-10;修订日期:2007-0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335046).作者简介:吕明辉(1972-),女,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土地科学研究。

E-mail:lvminghui@126.com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研究综述吕明辉,王红亚,蔡运龙(北京大学环境学院资源环境与地理系,北京100871)摘要: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的土壤侵蚀问题倍受关注。

本文针对喀斯特地区的土壤侵蚀研究现状,从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的格局研究、机理研究和生态恢复研究三个方面,综合论述了近几十年来有关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研究成果和进展。

对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的区划、分类和分级研究进行归纳,将机理研究从自然因素和自然过程、人文因素和人文过程两个角度进行总结,阐述了喀斯特地区受损土地的生态恢复与重建研究,指出目前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

关键词:西南地区;喀斯特;土壤侵蚀;石漠化引言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连续带”[1],主要分布在以贵州为中心的滇黔桂湘鄂川渝地区[2]。

由于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易变敏感度高,灾变承受能力低,环境容量小,因而成为典型的生态脆弱区[3]。

与世界上另两大集中连片的喀斯特片区:欧洲中南部和北美东部相比,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已不仅仅是保护的问题[4]。

这里地质环境的脆弱性大,贫困人口集中,人地矛盾尖锐,环境的脆弱性和易伤性,致使喀斯特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出现了一系列重大的生态环境问题,面临人口超载和社会经济落后双重压力[5],使该区陷入“生态脆弱-贫困-掠夺式土地利用-资源环境退化-进一步贫困”的恶性循环[6]。

因此,喀斯特地区以土壤侵蚀和土地退化为主要特征的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喀斯特地区的土壤侵蚀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1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的格局研究1.1土壤侵蚀的区划研究根据土壤侵蚀营力、类型、强度及自然和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在一定区域内的相似性和区域间的差异性进行区域划分,即土壤侵蚀区划,或称之为土壤侵蚀分区[7]。

喀斯特漏斗坡地土壤有机碳特征、风化侵蚀及稀土元素分析

喀斯特漏斗坡地土壤有机碳特征、风化侵蚀及稀土元素分析
weathering indexes at different topographic positions were determin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SOC contents of two
w soil profiles are 4.17%–8.91% and %–6.33% in the mountainside and at the bottom, respectively, and the
1.2 采样及样品分析
2015 年 4 月, 在研究区内取 2 个剖面, 位于喀 斯特漏斗的山腰(24°48'N, 103°18'E; 海拔高度
生态系统有机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提供基础
资料。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研究区位于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的石林 喀 斯 特 区 , 距 云 南 省 昆 明 市 中 心 86 km 。 地 处
球化学循环及气候变化的重要领域[6]。云南石林是
o 世界上典型的喀斯特景观, Ford et al. [7]指出石林得 e 以发育与森林破坏和土壤侵蚀密切相关。当前对喀
斯特山地不同植被覆盖和土地利用方式下 SOC 及其
.g 碳同位素分布特征与风化侵蚀过程的研究较为深入,
但从地球化学角度系统的对自然侵蚀过程下山腰和 山脚 SOC 与元素地球化学循环关系及其影响因子的
mountainside content is higher than that at the bottom. The δ13C values range respectively, from −18.9‰ to
−15.6‰ and −22.1‰ to −17.0‰, both of which increase with the gradient of profiles and then decrease. Inversion

不同雨强对我国西南喀斯特山区土壤侵蚀影响的模拟研究

不同雨强对我国西南喀斯特山区土壤侵蚀影响的模拟研究

不同雨强对我国西南喀斯特山区土壤侵蚀影响的模拟研究蔡雄飞;王济;雷丽;郝萌萌;余跃【期刊名称】《水土保持学报》【年(卷),期】2009()6【摘要】选取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作为研究区域,通过资料查询、野外考察,设计加工满足该区域雨强范围的针管式人工降雨装置,在不同地表覆盖情况下,针对不同雨强对土壤侵蚀的影响进行了16场室内模拟试验,结果表明(1)坡面径流率在产流后180~300s之后保持稳定。

随着雨强的增大坡面径流率增大,同雨强时坡面覆盖的植被或岩石均有明显的减流效果。

(2)坡面输沙率变化可分为快速增大、迅速减小、增大、缓慢减小和趋于稳定5个阶段。

坡面平均输沙率均随雨强的增大而增大。

同雨强时坡面覆盖的植被或岩石的减沙效果显著。

(3)坡面总径流量随雨强的增大而增大,同雨强时裸地坡面总径流量最多。

裸地、植被覆盖(70%)地、植被-裸岩覆盖(70%~60%)地坡面总侵蚀量随雨强的增大而增大。

裸岩覆盖(60%)地坡面总侵蚀量随坡度的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小,在60~114mm/h之间存在土壤侵蚀的雨强转折点。

同雨强时裸地坡面总侵蚀量最大,植被或岩石覆盖的减沙量均在71%~88%之间。

【总页数】5页(P5-8)【关键词】喀斯特山区;雨强;土壤侵蚀【作者】蔡雄飞;王济;雷丽;郝萌萌;余跃【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7.1【相关文献】1.中国西南喀斯特山区土壤侵蚀研究进展 [J], 蔡雄飞;王济;雷丽;曾希柏;李阳兵2.不同裸岩率下我国西南喀斯特山区土壤侵蚀的室内模拟 [J], 王济;蔡雄飞;雷丽;张浩3.模拟雨强和地下裂隙对喀斯特地区坡耕地养分流失的影响 [J], 彭旭东;戴全厚;李昌兰;袁应飞;赵龙山4.我国西南喀斯特山区不同地貌贫困乡镇景观脆弱度研究 [J], 陈思盈;韩会庆;单广训;侯佳威5.雨强和土地利用方式对豫西南山区有机质流失的影响 [J], 李中原;王国重;屈建钢;徐建昭;闫东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环境学报 2009, 18(6): 2393-2398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E-mail: editor@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06CB403203,2007CB407206);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KZCX3-SW-448);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10501-109)资助作者简介:何永彬(1967年生),男,副研究员,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环境与资源等研究。

E-mail: heybware@ 收稿日期:2009-09-30西南喀斯特山地的土壤侵蚀研究探讨何永彬1,张信宝2, 3,文安邦21. 云南大学云南省地理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223;2.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云南 成都 610041;3.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摘要:西南喀斯特山区具有独特的喀斯特土壤特征与土壤侵蚀的环境效应,普遍面临着因土壤侵蚀导致的“石漠化”问题。

已有研究认为,在气候、地质地貌、植被和人为活动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喀斯特山区土壤侵蚀以混合侵蚀方式进行。

但由于对喀斯特山区土壤侵蚀过程的认识不同,致使研究者得出土壤侵蚀强度差异较大的研究结果。

有关喀斯特土壤侵蚀系统研究重点应该在土壤侵蚀机制、土壤侵蚀分级强度与土壤合理流失量等方面开展研究。

关键词:土壤侵蚀研究;喀斯特山地;探讨;中国西南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906(2009)06-2393-061 喀斯特土壤特征与土壤侵蚀的环境效应喀斯特生态系统的土壤是喀斯特地区岩石、大气、水、生物等四大圈层相互作用的产物[1,2]。

西南喀斯特环境直接控制着土壤发育与演化的分异,以及影响土壤侵蚀的发生发展,喀斯特环境条件下的土壤发育演化具有显著特异性。

1.1 喀斯特土壤特征我国西南喀斯特(岩溶)地区的中心地带,分布着世界上最为典型的喀斯特景观。

在西南特殊的地质与地理环境条件下,碳酸盐岩广布,在湿热条件下,水的化学溶蚀力增强,茂盛的植物通过根部分解出酸促进了化学溶蚀作用,雨量丰沛增进了地下水的循环,因而主要化学成分为CaCO 3的碳酸盐岩层受到溶蚀和侵蚀,提供了土壤形成发育的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3]。

现存分布的喀斯特土壤,除了覆盖在碳酸盐岩层以上的非碳酸盐岩层在第三纪以来的长期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土壤覆盖层以外,其余碳酸盐岩土壤是受水、气候、生物等因素共同形成的溶蚀作用后遗留的酸不溶物质(粘土矿物和硅质)残留下来或经过一定位移在沿节理发育的裂隙等低洼部位沉淀聚集,在生物参与作用下形成的土壤[4-6]。

(1)喀斯特成土物源少。

岩溶区上覆土壤的物源主要来源于碳酸盐岩酸不溶物(主要由硅酸盐质物质组成)及碳酸盐岩层间的薄层泥页岩。

碳酸盐岩受含CO 2的降雨、流水、土壤与生物的溶蚀作用,方解石等可溶性成分在不断的风化淋溶中流失,只有极少的铁、铝、锰的氧化物和硅酸盐岩粘土矿物残留就地堆积或经搬运再沉积在溶沟、溶隙等低洼地带,成为主要的成土物质[7-10]。

(2)成土速度低。

由于碳酸盐岩的淋溶需要持续较长时间,西南地区多数碳酸盐岩酸不溶物含量一般不超过10%,华南褶皱系碳酸盐岩的纯灰岩和纯白云岩岩层中酸不溶物含量低于5%,有的甚至不到1%[3]。

已有研究资料表明,广西贵县碳酸盐岩的溶蚀,形成1 m 厚的土层需要250~850 ka ,需要剥蚀掉约25 m 厚的碳酸盐岩[4];贵州黔中碳酸盐岩溶蚀风化形成1 m 厚的土层需要630~7880 ka ,较之于一般非岩溶区的成土速率慢10~40倍[5]。

碳酸盐岩低成土速率决定了土壤侵蚀的危险性。

(3)土石剖面结构。

土石之间缺乏黏着层,缺乏正常土壤结构中的C 层, 多呈A—B 或A—AB 型剖面[10]。

(4)薄层、分散的格局。

受地表多孔介质特征的影响,土壤分布呈现间断分散的格局。

并且随着土下管网、缝隙的垂向加深加宽发展和相互贯通致使土壤继续向地下流失[8],作为主要储水体的土壤丧失直接引起地表环境的严重缺水。

1.2 喀斯特土壤侵蚀的环境效应喀斯特碳酸盐岩地区的土壤曾经普遍分布,经过侵蚀,目前只出现在分散间断的裸露岩面、孔隙和小范围的厚土层坡面[11,12]。

喀斯特土壤侵蚀的直接结果是土壤流失和土壤质量的降低,造成石漠化进程加快,喀斯特生态环境严重恶化[11]。

最突出的问题是缺土、少水,土壤薄层、分散、易流失,大面积出现裸露岩层,引发石漠化等一系列严重生态—社会问题[13-15]。

主要环境效应有:(1)石漠化进程中土壤侵蚀使表层土壤消失,2394 生态环境学报第18卷第6期(2009年11月)以致最终被裸露基岩取代。

造成了生物的生长基础丧失的严酷环境,同时原本作为储水库的土被消失的结果是加重喀斯特干旱化趋势[16]。

(2)石漠化进程中土壤质量降低。

土壤的基本结构受到破坏,土壤细粒物质减少、土壤颗粒分散、土壤质地出现砂化,颗粒变粗;土壤有机质及养分含量减少,保水保肥性能减弱;土壤的通透能力下降,土壤的持水能力降低;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降低。

导致土壤粘化、板结化和土壤贫瘠化,直接影响喀斯特植被生长和土壤—植被系统的生态效应[2,17,18]。

(3)土壤侵蚀致使植物受到频繁的环境胁迫,导致植物生长不良或干旱死亡。

不能有效发挥植被在截留降水,减少雨滴的冲击,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抗蚀能力,增加地面糙率,减轻径流速度等方面的调控能力,并导致土壤侵蚀加剧,导致岩石的大面积裸露[17,18]。

(4)土壤在没有林草保护时,雨滴直接打击土壤,土粒分散,堵塞孔隙,形成结皮,降低了土壤入渗能力,增加了径流侵蚀,使土壤抗蚀性进一步下降。

进一步促进了生态系统的退化和土地生产力退化,出现类似荒漠景观的过程[19]。

在脆弱喀斯特生态地质环境下,土地利用、人为生产方式及干扰程度对喀斯特土壤侵蚀有明显加速影响。

强烈的人类活动干扰引发土壤质量的降低,土地生产力下降,进一步促进了土壤侵蚀发展和石漠化进程[20]。

2 喀斯特土壤侵蚀研究动态由于喀斯特土壤侵蚀与石漠化的密切关系,以及喀斯特环境本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国内从对喀斯特石漠化过程中的土壤侵蚀、土地退化、土壤质量演变、土壤退化、土壤理化性质等方面开展了科学研究,获得了土壤侵蚀与环境关系、土壤侵蚀形式、土壤侵蚀特征及发生规律等方面的认识[21,22]。

2.1 喀斯特土壤侵蚀的环境因素研究2.1.1 气候因素碳酸盐岩区域表土侵蚀具有显著的随季节性降水而变化的特征[23]。

区域位于太平洋季风和印度洋季风交汇影响的边缘地带,加之低纬度的区位和高海拔的地势,冷暖空气常在此交汇,形成静止锋。

区域降水较大,雨季5—9月降水,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0%以上,并且多以阵雨或暴雨形式出现,具有较高的土壤水力侵蚀势能。

并且降雨的产流汇流过程以及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转换快速,极大降低了土层的稳定性和抗侵蚀能力。

另外季节干湿交替致使喀斯特土壤结构稳定性降低,抗蚀性减弱[24]。

土壤在旱季出现脱水干裂形成多裂缝的柱状土壤形态,一遇到降雨则吸水膨胀,土壤的结构稳定性容易降低。

2.1.2 地质地貌因素在宏观尺度上,地质构造通过控制大地貌的类型和特征,影响地表物质及地表径流的分配,从而影响土壤侵蚀。

第三纪以来的地质构造运动奠定了层面多、坡度大、切割深、垂向喀斯特发育剧烈的碳酸盐岩山地环境,为土壤侵蚀提供了动力潜能。

高山深谷、峰丛、洼地的正负地形格局显著,碳酸盐岩基岩和喀斯特形态为主的镶嵌景观格局,增大了土壤的局部聚集和广泛分散的程度[25,26]。

强度土壤侵蚀多发生在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活动强烈的区域,特别是在主干河流的上游及河谷地带,以及在地形阶梯间的过渡地带[16,20]。

分布面积广、产出厚度大的碳酸盐岩地层是喀斯特石漠化的基础,岩溶发育程度和地层组合决定了喀斯特土壤侵蚀发生的强度[27-29]。

随着纯碳酸盐岩分布增加,石漠化程度加大,土壤侵蚀危害越大。

喀斯特溶蚀发育致使负地形广布,形成大规模的峰林和峰林间的宽阔洼地以及地下溶洞,同时在岩石表层溶蚀形成各种形态的裂隙。

宏观和微观的多孔介质(裂隙和洞穴)以及地表、地下各种蚀余、堆积形态组成了不均匀的“二元结构”,裂隙、管道之间相互沟通,加快了水的迁移转换过程[20,25]。

各类径流汇流的同时搬运土壤颗粒形成堆积。

水分渗透使溶隙、孔隙和管隙中堆积土壤体呈可塑、软塑或流塑状向地下河搬运,形成独特的喀斯特土壤“地下流失”[8]。

2.1.3 植被因素喀斯特土壤属于典型的富钙土壤。

许多喜酸、喜湿、喜肥的植物在这里难以生长,即使能生长也多为长势不良。

受碳酸盐岩岩性特征的影响,喀斯特区森林植被覆盖率较低,通常低于非岩溶区。

这也降低了森林植被——土壤系统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2,29]。

适生植被主要是那些耐瘠嗜钙的岩生性植物群落,如旱生性的草灌丛、多种藤本有刺灌丛等,叶片革质化明显、群落结构相对简单、生态系统的正向演替速率慢且易中断。

植被一旦遭到破坏,逆向演替快,而顺向演替慢,致使土壤侵蚀速度加快[29]。

2.1.4 人为因素现代侵蚀是自然侵蚀和人为加速侵蚀的综合作用过程。

在长期地质作用的基础上,人为活动如森林砍伐、坡地耕作导致了表土层的侵蚀丧失、岩体裸露和石山化趋势加剧。

虽然已推行山地坡梯田等保持水土的措施,受山地地形限制,贵州碳酸盐岩地区仍然存在大于25°的陡坡开垦耕种,从而加剧了区域土壤侵蚀的程度[20,30]。

何永彬等:西南喀斯特山地的土壤侵蚀研究探讨 23952.2 喀斯特土壤混合侵蚀机制(图1)碳酸盐岩山区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山坡。

受降水与坡面水蚀的作用,土壤侵蚀以微距离搬运为主,是一种选择性的侵蚀过程,其侵蚀强度的地势差异显著[10]。

由于土体直接位于基岩之上,降雨导致喀斯特坡地的土壤出现“壤中流”,极易发生滑移、崩塌等重力侵蚀和土层潜蚀,导致坡地的基岩直接裸露,呈现大面积的喀斯特石漠化的石质坡地景观[15]。

由于缺乏土壤对降雨的渗透缓冲,加剧了裸露石面的地表径流对土壤的流水侵蚀作用,并且土壤层的持水性能的降低或丧失,促进了喀斯特环境的脆弱性和石漠化的发展。

大部分土粒随降雨地表径流作局部空间位移,淀积于低洼部位,表现为土壤逐渐向裂隙、溶洼地集聚,使得岩溶地区土壤分布极不均匀,土层厚度悬殊[10,31]。

自然状态下,化学侵蚀是喀斯特地区的主导侵蚀方式。

土壤的水分渗透能力很强,土壤渗透水分在土石界面的化学侵蚀以及淋溶作用是土壤形成与发育的基础。

低凹有土的地方由于生物作用的明显增强,释放出大量的有机酸和CO2,加上附近地表雨水的汇集,这些地方有相对充足的具有较强侵蚀能力的水与碳酸盐岩发生反应,从而加快了土下溶蚀速率[24,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