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21世纪的教育美学

合集下载

构建21世纪中学美术教育模式的研究

构建21世纪中学美术教育模式的研究

《构建21世纪中学美术教育模式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摘要:目前,我国基础美术教育研究的现实是教育理论在不断深化,但与教育实践仍存在较大距离。

最突出的表现是美术教育课程目标与课堂实践中的具体目标相脱节,不利于充分发挥美术教育的特殊功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美术教育实践中的一些主要问题。

为此,我们设计了“构建21世纪中学美术教育模式的研究”课题方案。

该项研究根据21世纪我国对人才素质需求来建构中学美术学科课程体系,并以此来选择和确立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将理论与实践协调发展,使中学阶段的美术教育发展为“关联教育”、“融合教育”、“广域教育”。

关键词:中学美术教育功能多学科融合教材建设渗透德育、美育提升师能一、课题确立的依据和意义该项课题的确立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和需要:第一、考虑了实施国家新美术课程标准的需要自2001年7月国家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以来,我国基础美术教育正经历一场建国以来最大最深的课程改革。

但南昌市中小学美术教育实施“标准”的步伐迟缓,传统教育思想、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育管理在学校仍占主导地位。

为促进南昌市美术教育加快改革步伐,实现“标准”的全新教育理念,改造和变革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教育因素,使中学基础美术教育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转变角色,成为实施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沿学科。

第二、着眼于提高劳动者审美素质的需求现阶段,我国国民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远比发达国家低,因此,在我国从事社会服务的衣、食、住、用等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特别是个体劳动者受教育的层次普遍偏低。

如服装店的裁缝、美发店的理发员、家装行业的装修工等,多数人只上过小学或初中,而他们却担负着人的衣着包装、人的形象美化、人的居住环境装饰等艺术含量较高的工作。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个体餐饮业主的店铺有许多不规范、不文明的招牌,如熊瞎子粥店、大脚板汤包店等,反映出我国劳动者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都有待提高,这就特别需要中学阶段的美术教育去发挥作用。

中国美术教育21世纪的展望

中国美术教育21世纪的展望

21世纪即将来临,与所有国家和地区一样,中国的学校美术教育也面临着未来的发展问题。

1993年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中小学校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其中还进一步提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不同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美育活动。

”正是由于国家对素质教育的强调和对美育的重视,使得中国的学校美术教育目前正处于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时期,给未来的发展以良好的开端。

从面向全体的素质教育出发,我国的学校美术教育的目标将面临着调整,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学科教育的目标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知识目标,二是人的目标,这两个目标体现为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

知识目标的实现标志着一个人所具有的相应学科知识和技能的程度,而人的目标的实现是通过所有学科教育共同“拱顶”出来的人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这其中每一个学科都能为人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作出自己的独特贡献。

反过来说,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也有助于他更有成效地把握各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人的目标与知识目标相比,具有终极的意义。

但目前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普遍重视的是知识目标,而忽视人的目标。

而且,由于不适当地强调知识目标的难度,以至于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就整个基础教育而言,人的目标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更应着力考虑的。

应该将人的目标与知识目标更好地结合起来,并将人的目标放在首位。

21世纪熹微初露,人们对未来作了种种预测,同时也对人的素质和能力作了各种各样的设计。

未来的社会肯定是一个变化的速率更快的社会,是一个以信息流动,资源流动和人才流动为特征的大流动的社会。

这种社会特征要求人具有更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之相适应。

所以,21世纪的人应该是更为主动的人,可持续发展的人,对自己和社会高度负责的人,具有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

二十一世纪儿童美术教育中的想象力

二十一世纪儿童美术教育中的想象力

出来 的 。当然 动 物世 界里 各种 不 同的 动物 也 都是我 们 的活 教材 , 看 到 可 爱的动 物 ,孩 子们 对它 们 形象 的表 现更 为主 动 。在大 自 然 力追求的教育理想,儿童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门类始终 中孩 子们 主动 探 索知 识 、积 极参 与活 动 ,可 见大 自然 不仅增 添 了 在 促进 这一理 想 的实现 。 孩 子 们 的知 识和 经验 , 也促进 了他 们 智 慧发展 ,丰 富 了孩 子们 的 童 年 的记忆 使人 刻 骨铭 心 , 因为个 体 早期 生命 经验 的存 在 , 整 个 精神 世 界 。 自然 界 的景象 千姿 百 态 、美不 胜 收。大 自然 是 儿 组 成 的 儿 童种 种 涂 画行 为 。根 据 陈 鹤 琴 先 生 的研 究发 现 ,并 断 童绘 画活 动 的最 好课 堂 ,欣 赏大 自然 的景 物 为学 生开 启 了想 象 的 论 : “ 有 一个 儿 童 不 喜 欢 涂 画 , 儿 童 画是 随着 他 的身 心 发 展 大 门,发现 了美 、创造 了美 。 没 而 发展 的 ,与 儿童 的感 觉 、知 觉 、动作 、骨 骼 、语 言及 思 维等 发 三、调 动各 种感 官培 养儿 童的 想象 力 展 是密 不可 分 的 ;同 时也 受着 生活 与 教育 实践 的 影响 。儿 童有 运 教 师 可 以组 织 形 式各 异 的 活 动, 充分 调 动 学 生 的各 种感 官 系 用 符 号表 达情 感 的天 赋 ,儿 童 的 涂 画 和他 们 的精 神 世 界 总 是 相 统 。人 的大脑 信 息百 分之 八十 来源 于视 觉 , “ ”是学 生认 识世 看 宜 的 。” 前苏 联 教 育 家 认 为 ,美 术 教育 的根 本 目的是 培 养 “ 心 界的 重要 途径 。美 术 活动 中观 察 是极其 重 要 的,通 过观 察物 象 、 灵 ” ,让人 自由成 长 ,让想 象 自由飞翔 ,让心 手合 一 ,让 色彩 写 再现 物 象 、添 画 、装 饰 、涂 色 , 学 生 的想 象 力 、创 造 力得 到进 使 在每 一个 孩子 的脸 上 ,即便 是儿 童美 育 的灵 魂 ! 步 的发 展 。让孩 子 闭上 眼蒲 闻各 种各 样 的气 味 ,边 闻边想 象 , 儿 童 自己去 探索 、去发 现 , 自己所 求来 的知识 才 是真 知识 , 刺 激孩 子 的 嗅觉 系统 ,然 后通 过交 流 ,有 各种 色彩 表达 自己 的感 他 自己所发 现 的世 界才 是 真世 界 。而现 在 很 多人将 儿 童美 术教 育 受 。让孩 子亲 身摸 一摸不 同质地 、不同规则 的物体 ,刺 激他们 的触 简单 的理解为 教孩子 “ 学画画 ”, 即由不会 画到会画 、 由画不像 到 觉 系统 ,再 通过教师 的引导进 行大胆 的描绘 。放 一段音 乐,让孩子 画得像 。有一 则这样的 事例 :一位 国内重点 小学的学生 ,移 民到美 们 仔细倾 听,刺激他 们 的听觉 系统 ,让孩子们用 手上 的绘画工具表 国,上第 一节美 术课 , 教师 要求 他们 画一颗 圣诞 树 ,这位 中 国小朋 示听 到音 乐后 的 感受 等 ,这些 尝试 将 取得 很好 的效 果 ,会充 分调 友 的画技让 美 国教师 和小朋 友 都很惊 叹, 因为他 画得太 像 了,跟墙 动 学生 的好 奇心 、积 极性 、探索 欲望 ,培 养 了他们 的想象 力 。 上贴 的一模一 样。可是 当教师 要求他 自己创作 一幅时 ,这位小朋 友 四、欣 赏作 品 , 激发 幼儿 的想 象 力 却搞 了半天也 无从下笔 。这位 同学 的美术水平 在 国内学校算 比较可 儿童 的绘 画作 品 是充满 个 性化 的 ,其 中有 许 多值得 相互 学 习 以。人 家评价 我们 “ 中国小 朋友 临摹 能力 强 ,但创造 能 力差 。 ” 观 摩 的部分 ,从 中可 以激 发起 他们 另外的想象 力、创造潜 能 ,因此 为什 么 会 出现这 种 情况 ?有 如 下几 个 因素 。社 会 因素 :人 们 教师应有 目的地 引导学生 向同伴学 习也是十 分重要 的。通过欣赏 国 习惯 以 “ 不像 ”来评 价孩 子 一幅 画 的好 坏 ,而 忽略 了孩 子 的身 内、外 儿童有创 意的表现 ,引导他们 在学 习的基础上想 象创造 ;在 像 教 心 发展 和认 知事 物 的关 系 。教 学 问题 :许 多教 师上 美术 课 , 因缺 学生完 成作 品后, 师可 把他们 的 作品全 部拿 出来展 览 ,引导学 生 乏 资料 或 图省事 只 教学 生 临摹 作 品。还 有 家长 过早 给 儿童 买来 临 乐于观 赏, 能在别 人 的作品 中寻找 、发现优 点 ;欣赏 、观 摩大师 的 摹 的画 册 ,局 限 了学生 的 思维 发展 。心 理 学研 究表 明 ,儿 童往 往 作品 也是儿 童绘 画的常 用形 式, 高、米 罗 、毕加 索、莫 奈等大 师 凡 是通 过 看 、摸 、听 、嗅 等认 识手 段 来 了解 事物 , 了解世 界 的 。黑 的作品是在 潜移默化 中培养 学生 的审美能力 。通过不 同渠道让学 生 格 尔在 他 的 《 学 》 中指 出 : “ 杰 出的 艺术 本 身就 是想 象 。” 在 艺术 的海 洋里 寻找 、发现 , 助他 们开 阔眼 界、激 发想象 。 美 最 帮

以美术教育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

以美术教育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

以美术教育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摘要:21世纪是创新教育的时代,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是美术教育的发展方向。

如今,有关创造力的研究范畴已由个人潜能发展研究扩展为社会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的研究。

多项研究证明,视觉认知能力的提高与创造力的发展是并驾齐驱的,以培养创造力为主旨的学校美术教育与创意产业之间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学校美术教育是培养创意人才的有效途径。

但是,我国学校美术教育存在着课程、教材和方法等方面的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创意人才的培养,学校美术教育的改革迫在眉睫。

针对这些问题,在此提出开展以构建面向21世纪创造力为目标的学校美术教育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21世纪;创造力;视觉认知能力;创意人才;美术教育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一、21世纪是创新教育的时代21世纪初,创新(innovation)和创新教育(innovate education)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

这是因为,自工业革命以来以科技为主导的理性思维已无法应对21世纪的多元需求,逐渐失去了凌驾一切的主导地位。

面对充满挑战和变革的世界,人们发现国家和人才的竞争力不仅蕴藏在尖端的科技中,也蕴藏在每个人内在的创造力与美感能力之中。

这股富有创意的深邃智慧的力量蓄势待发,终将成为推动人类进一步发展的真正动力。

在此背景下,2004年,美国竞争力委员会发表了《创新美国:在挑战和变革的世界中达至繁荣》的研究报告。

报告中,对创新和创新教育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明确指出:“创新精神是决定美国在21世纪成功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

”①新的战略报告,探讨如何通过创新和创新教育使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保持在世界前列。

在有关如何开展创新教育的探讨中,作为创新教育重要一环的美感教育受到了空前重视。

人们认识到科技(理性)与美感(感性)相结合才是社会发展的出路,未来的科技创新将以深厚的文化积淀为基础。

因此,现在的儿童与青少年将来无论从事何种工作,都必需具备审视美和创造美的素养。

以美术教育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

以美术教育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

文_教育教学71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创造力在生活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高,特别是在美术教育中,进入21世纪美术教育对创造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创造力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础,美术教育中创造力表现的尤其显著,所以以美术教育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更好更快发展。

关键词:美术教育;21世纪;创造力21世纪是创新的时代,创新最需要的就是创造力,社会有了创造力才会加速发展,而我国当前的创造力仍然不足,这直接减缓了我国社会的发展前进脚步。

为了加快我国社会的发展,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尤其关键。

美术是一门创造力极其丰富的学科,在美术教育中也特别关注对创造力的培养,所以以美术教育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非常重要。

一、美术教育中缺乏创造力的原因1、美术教育方法创造力不足进入21世纪,人们对美术教育的关注度增加,但是美术教育的教材教法已满足不了当前社会的发展,所以其已经限制了美术教育的水平。

美术教育的方法传统上是,老师先介绍相关书本知识,让学生做到初步理解,接着是让学生一步步练习绘画,并让学生长期进行绘画练习从而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最终创造出出色的画作。

不过此类比较枯燥的美术教育方法创造力不足,其非常不利于提升学生美术的创造力思想,因此其影响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2、美术教育中对学生创造性思想的培养不够美术教育中,教师往往把注意力放在督促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以及提高绘画技巧,而常常缺少对学生的美术创造性思想的培养。

然而正是学生的创造性思想能够促进其自身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绘画技巧的提高。

只有那些拥有创造性思想的学生,才能创造出出色的画作。

但是我们当前的美术教育,教师仍然未意识到创造性思想对美术学习的关键影响,再加上美术教育的方式过于传统,造成在美术教育中学生的创造性思想没有获得培养,不能构建学生的创造力,如此不仅降低了美术教育的教学水平,还影响了学生对美术的学习。

二、以美术教育构建面向21世纪创造力的策略1、跨学科、跨领域学习,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创造力是当前社会高速发展的必要条件。

最新 教育美学视角下的思想政治课探析-精品

最新 教育美学视角下的思想政治课探析-精品

教育美学视角下的思想政治课探析1 21世紀新兴生长学科:教育是一个过程,它需要人们的不断探索和不断发现,在这个过程中体现着一种美,即教育美。

认识教育的审美属性对于我们应用教育学和美学原理的方法指导实际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 教育美学的渊源1750年,德国人鲍姆加通提出了美学的概念。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文件发表,提出美育的重要性。

1999年6月,美育被正式列入国家教育方针,从而使我们认识到:缺乏美育的教育,是难以培养出人格独立、精神健全的公民群体的。

20世纪80年代的美学浪潮推动了教育美学的诞生,李泽厚在他的美学图谱中就明确标有“教育美学”字样。

教育美学概念的提出,意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981年赵宋光率先从美学角度提出教育美学的概念,并在《论教育的功能》一文中提出“立美教育”的重要思想。

教育美学着眼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它关注的更多的是教育中的人,以提升教育素质和品味为宗旨。

教育美学的目的是要让教育本身更符合教育的规律,契合美的规律。

我国的教育美学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了。

孔子不仅重视智育和德育,而且更重视美育,例如他的“寓教于乐”“礼乐相济”的教育思想。

到了近代,蔡元培先生曾指出,凡是学校所存在的课程,都是与美育有关的。

可见,教育美学与教学实践息息相关。

1.2 教育美学的研究价值教育美学是教育学和美学的交叉学科。

通过整理研究发现,从美学的角度研究教育的论著很少,教育美学的诞生丰富和发展了现代教育学。

教育美学的任务是要用美学的原理和方法去指导实际的教育实践,目的是要提高教育的整体质量。

教育美学为教育科学理论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美育之元素之所以美,是因为它们都与科学的真有关。

教学内容也同样具备科学美的特点。

随着美育被列为国家教育方针和新一轮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教育美学会越来越受到教育界和教育实践的重视。

21世纪大学生审美教育的新思考

21世纪大学生审美教育的新思考
启 迪 , 们 的教 育 对 象 要 吸 收 世 界 优 秀 文 化 及 艺 术 精 髓 。 我 在分享世界 艺术的同时, 们应 考虑到他们 的知识结构 我
西城男孩 、 后街男孩 、 周杰 伦 、 戴、 爱 等等。而 交响 乐、 戏剧 、 民族 音乐经典名作对 他们来说所知甚少。究其原 因, 不难发 现 与他们追求时 尚、 喜爱动感及快节奏 的心态有关。据香港
艺 术 教 育 在 高 校 被 更 多 的 关 注 作 为 学 生 的 素 质 教 育 的

门 重 要 课 程 , 而 如 何 走 向 正 轨 。 进 一 步 的 拓 宽 大 学 生 然 更
的审美情趣 、 是我们要探讨 的问题, 在教学 中我们 发现, 如给
学生 开 放 式 的作 业 : 师 放 开 学 生 的 作 业 自 由 度 。 择 自己 教 选 喜 爱 的 作 品时 。 们 其 中有 8 % 的 同 学 会 选 择 流 行 歌 星 。 他 0 如
性是 艺术教育的巨大 资源, 应该 充分加 以利 用, 以帮助学 生
理解 他 们 自己 和 其 他 人 。 世 界 艺 术 的 多 样 性 为 我 们 开 阔 艺 ”
术审美提供 了更多元化的空 间。丰富了艺术教育 的内涵 、 共 享人 类艺术文明的成果。 是我 们追求的理想 。这 对我们也 有
2 世 纪 是 走 向 国 际 化 、 息 化 的 世 纪 , 体 化 的 世 界 给 1 信 一 教 育 提 出许 多 新 的 问题 , 扩 大 了 教 育 的 空 间 、 间 和 内 容 。 它 时 美 国 制 定 的 < 术 教 育 国 家 标 准 ) 强 调 指 出 : 美 国 的 多 样 艺 中 “
但 又 具 有 充 分 价 值 声 音 和 意 识 相 融 、 一 的 、 互 支 持 等 不 统 相 断 挑 战 的 开 放 的 、 元 化 的 空 间 , 大 学 生 们 意 识 到 审 美 渗 多 使

以美术教育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

以美术教育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

教学心得ART EDUCATION RESEARCH21世纪,创新教育成为主流,审美教育成为重中之重。

科技与美感结合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未来的科技创新必将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所以学生应该注重培养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一、美术创造力教育存在的问题1.美术教育方法创造性不足以往的美术教育方法基本是教师以课本为理论依据,让学生通过书本初步了解知识,再让学生进行绘画练习,通过长时间的练习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这样的反复练习让学生的作画技法更加娴熟,但容易导致学生在美术创造方面具有匠气,从而缺少艺术审美的感觉。

枯燥乏味的绘画练习影响了学生美术创造力的培养。

2.美术教育缺乏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有效途径学校的美术教育本应该是培养创造性人才最有效的途径,但是目前的学校美术教育在这一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

我国目前迫切需要创造性人才,但是学校美术教育的培养途径存在一些弊病,导致学生缺乏创意思维,这就意味着我国美术教育需要拓展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途径。

3.学校美术教育缺乏创意教育在帮助人们学习的时候才能被称为教育,一种仅仅单向传递客观事实、现象的行为不能称之为教育。

我国的学校美术教育存在类似的弊端,影响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和美术能力的发展。

学校的美术教育有限定的时间和空间,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作,45分钟的美术课程往往只能让学生掌握美术理论知识和基本的绘画技能,缺乏多余时间让学生进行绘画创意构思。

这样的美术课堂形式浮于表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

二、以美术教育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的策略21世纪的世界变化太快,固有的学校美术教育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甚至限制了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

相关研究已经证明美术能力与创造力之间存在重要的关系。

以下笔者提出以美术教育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的策略。

1.勇于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有人指出,美术教育已经成为21世纪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基础,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所以,美术教育者在多元化的新世纪中要勇于迎接挑战,并在面对挑战时不断提出新的策略,提高学校美术教育者对学生美术创造力的培养,让学生在21世纪的社会中具有创意竞争力。

以美术教育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

以美术教育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

以美术教育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对于美术教育来说,创造力无疑是它最重要的部分。

开展美术教育能够增强人们的视觉认知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对创造力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

但是我国当前的美术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文章将主要分析当前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探究如何构建美术教育的创造力。

标签:美术教育;21世纪;创造力一、21世纪需要有创意的人才创意主要是指富含想象力,有一定目标,能够创造出新事物且具有高价值的思想。

在21世纪,便捷的互联网搜索引擎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对人类大脑的认知存在不利的影响,当人们习惯甚至依赖于在网络技术中搜寻资料或者答案时,便逐渐失去了自主思考的能力,这是非常糟糕的现象,人们不能没有创意,不能失去思考、创新的机会。

21世纪需要有创意的人才来加快发展的步伐。

二、当前的美术教育缺乏创意目前,美术教育仍然遵循传统的教育模式,十分缺乏创意,已然不符合当代教育的主旋律。

创意缺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的想象空间和创造空间不够教师由于总教学时间过短,致使每一个小环节只有几分钟,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理解教学知识或者是进行练习、创造,导致学生的自主学习只停留在浅显的层面。

教师不能深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学生也不能完整地将自己独特的创意表达出来。

2.美术教学工作的有效性较低,没有因材施教有些美术教师没有把握好技法示范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就会对学生发挥自我的創造力造成困扰。

学生如果只是模仿教师的教学范例,他完成的作品必然缺乏自主的创意,只是与教师的示范作品相似。

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他们的创意也必不相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3.不能充分利用创意园区的资源目前,很多学生和教师对创意产业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其了解不够深入,对创意产业的认知程度很低,这对培养创意人才来说是个阻碍,非常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美学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美学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美学教育美学是教育学专业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它关注的是教育中艺术和美的表现。

在教育学专业中学习教育美学,旨在培养教育者的审美意识和艺术表达能力,以提高教育的艺术性和美感。

本文将从教育美学的概念、重要性和应用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并讨论教育学专业学生应如何在教育实践中运用教育美学的理念。

一、教育美学的概念教育美学是教育学专业中的一门学科,它研究教育中的艺术和美的表达。

在教育美学的研究中,关于美的定义和特征一直是学者们争议的焦点。

然而,总体来说,教育美学强调教育活动中的审美体验和艺术表达。

它关注的是如何创造和提供一种美的环境和体验,以及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启发学生的审美观念和感知能力。

二、教育美学的重要性教育美学在教育学专业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首先,教育美学能够提高教育的艺术性和美感。

一个拥有艺术和美学素养的教育者,可以更好地运用各种艺术形式和美学原则来设计和实施教育活动,使教育过程更具艺术性和美感。

其次,教育美学能够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通过接触和欣赏各种艺术形式,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品味,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并通过艺术表达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最后,教育美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艺术和美学的世界是无限的,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教育美学的应用在教育学专业中学习教育美学,并将其应用于教育实践中,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和丰富教育形式具有积极的意义。

首先,教育美学可以应用于教学设计和教材开发中。

教育者可以运用艺术和美学原则,设计各种富有创意和艺术感的教学活动和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其次,教育美学可以应用于课堂教学中的艺术表达。

教育者可以通过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将教育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和互动。

最后,教育美学可以应用于学校文化建设和教育环境的塑造中。

通过注重美学细节的打磨,学校可以创造出一个艺术氛围浓厚、美感充盈的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艺术体验和成长空间。

教育美学—教育美的本质与特性

 教育美学—教育美的本质与特性

教育美学—教育美的本质与特性关于教育美的本质和特性,我们都知道如果你想真正的了解一个事物,你一定要抓住它的本质,只有认清它的本质你才能真正的认识这个事物,教育美学也是如此。

正如材料中说,教育的本质和特性问题,是教育美学这门学科最基本的理论问题,也是解决其他教育美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那么教育美学的本质是什么呢?要想探索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教育”和“美”这两个词的含义。

如材料中所言,“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而我们通常探讨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

它指的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影响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的活动。

关于学校教育,它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

其中教育媒介包括了环境、教育内容、教育工具等。

有了这三个要素,教育才会产生。

如材料中所言,教育并不是这三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三者的有机结合才会有教育的发生。

在这儿有一句话不是特别理解“可以说,没有特定领域的对象世界,也就不存在特定领域的实践活动”,有学习的人,也就有教育者的存在,也就有学校的存在以及教育活动的产生。

那么如何将它套用在教育美学当中呢?接下来是“美”,如何理解美?当那这个问题来问我们自己的话,每个人的回答都会有所不同,那么究竟什么是美呢?从材料中来看,关于美的解释各位大家也是各有所言。

根据老师第一节课所讲的内容来看,从古希腊开始,中世纪、近代、现代、后现代等五个不同时期,出现的各个时期的女性代表来看,古希腊时期的雅典娜、维纳斯,中世纪的圣母玛利亚,近代的简爱,现代的玛丽莲·梦露以及后现代的麦当娜,这五位女性各有特色,其背后也说明了在着不同的五个时期人们对于美的理解也有所不同,正材料中所言,“每一代的美都是而且也应该是为那一代而存在……当美与那一代一同消逝的时候,再下一代就会有它自己的美,新的美。

”当我们明白教育与美各自的含义之后,就可以探讨什么是教育美了。

材料中提到教育美就是教育者本质力量在教育实践中的显现。

21世纪中国美学研究简述

21世纪中国美学研究简述

艺术论坛Arts circleARTS CIRCLE 2011/1221世纪中国美学研究简述TEXT /刘慨许楠楠美是全人类的,而美学研究却是西方的。

之所以这么说,那是因为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始于西方,西方美学经过二千多年的发展和积淀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审美体系,20世纪中国早期美术家,如王国维、朱光潜等,无不是从西方美学理论的学习与借鉴中开始自己的美学研究,形成自己的美学思想体系的。

西方美学的传入对中国美学思维方式的更新,对中国学者思辨方法的锤炼起到了重要作用。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美学家在对西方美学理论及20世纪中国已经形成的较为完整的美学研究理论体系的继承与发展之上,又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美是全人类的要求出发,中国的美学研究应该尊重不同的人对于不同美感的要求,用开拓的视野进行探索和研究。

从审美文化受到广泛关注的要求出发,21世纪的美学研究要适应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向更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一、新实践美学的探索著名美学家易中天曾在“走向后实践美学,还是走新实践美学”的一篇论文中提到,旧实践美学终将作为一个被扬弃的环节退出舞台,但不意味着时间范畴的使用失当。

新实践美学坚持的是“美是人对自身的确证”、“审美活动是人借助于人化对象而与别人交流情感的活动”,这是与新世纪的“以人为本”相适应的,因此,这一论文中所提到的美学将走向新实践美学,将是21世纪美学研究发展的一个趋势。

审美的英文是Aesthetica,可解释为感性或感性认识,但是,并非一切感性的东西,都是美的。

正如沃尔夫冈·韦尔施所说的,“我们并不认为饕餮之徒口腹之欲的快感是“审美的”、“感性的精神化、它的提炼和高尚化才属于审美”。

可见,审美是一种感性认识的升华,而这种升华主要体现在它的属人本质。

美依存于人的社会实践,而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便是劳动。

“劳动使人获得一种心理能力,即通过确证感的体验,在一个属人的对象上确证自己的属人本质,这就是审美,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的确认感就是美感。

迈向21世纪的学校美育胡价值取向――兼论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迈向21世纪的学校美育胡价值取向――兼论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迈向21世纪的学校美育胡价值取向――兼论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美育是属于最高的具有全人类意义的培养人的活动。

学校美育所追求的是教育理想的最高境界,即使人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

然而,已往的学校美育大都只把美育价值取向定位于工具价值,即把美育视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或是审美的人的手段。

这种价值取向的偏失使美育步人误区,表现为:其一,把美育局限在音、体、美等学科的教学中,美育似乎仅是音、体、美教师的任务,与其他教师无关,其二,把美育置于次要地位,当美育无关“升学”的大局时即可将其砍掉。

其结果致使学校美育偏离其追求的目的,不能体现其根本价值。

学校美育的这种境况关系到教育所追求的价值取向和教育的最高理想如何定位的问题。

本文试从美育的价值及价值取向和学校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进行探讨。

一、学校典育的价值与价使取向的理性思考之初步门释要弄清美育的价值,首先要弄清美的价值及美的本质。

以往美育价值的偏失,其深层次的原因是对‘.美的本质”的理解出现误差所致。

对美的本质的认识最经典的是马克思提出的“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G1,而人的本质特征恰恰是在二自由自觉的活动”中产生和体现的fx I0他还认为,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

从这个意义上看,美的尺度就是火洲盯引睡今":在“美”的境界中}s.}人的本质的确证和人的自由发展居于主导地位。

也就是说,美的尺度即人的解放的尺度丢人的娜放的标志是人的个性和创造力全面发脱的尺度。

由此“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t的.完润的展现”md从价值观的角度看,美就是真、普统一的主体自由的最高价值。

因此,美育的价值与其他价值的不同就在于,它既直接表娜个人自身在自由自觉的活动中塑造个性,帮助人形成自我超越的能力,实现育“美的人,之目的;又要把对美的鉴赏和创造作为人类一种创造容观世界和完善自身的价值定向,用以边求彼育的理想。

这样,学校美育的价值取向应是:以美育人、育“美的人”、“美的人”〔或完美的人),而不能只停留在培养审美能力或审美的人这一工具层次。

构建21世纪中学美术教育模式的研究-精品文档

构建21世纪中学美术教育模式的研究-精品文档

构建21 世纪中学美术教育模式的研究中学美术课是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必修的艺术文化课程,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

它对于陶冶情操,提高美术文化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几年来,通过对美术教育诸多环节的改革尝试,对学生的创新兴趣、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教育目的内容繁杂,目标繁多,多头平行,条理不清。

可以想象,有关专家学者在制定初中美术教育目的时,太想面面俱到,恨不能穷尽有史以来出现过的所有的关于美术的教育目的。

于是乎,这个教育目的的字里行间,处处与历史上曾有过的如技能教育、审美教育、情操教育、能力教育、个性教育、创造教育等教育目的论一一暗合,真不愧为集美术教育目的之大成。

遗憾的是,这教育目的只是出自一些人的想当然耳,它并没有真正反映出初中阶段美术学科的特点,与学校的美术教学实际情况尚有不少差距。

教育目的应该体现学科特点,联系实际,准确明了,切实可行。

本文认为,初中美术教育应以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主要目的,具体说来,就是以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鉴别美等能力为主要目的。

本实践试图在现代艺术和民间艺术的结合点上,解决现代中学艺术教育美术课程教材建设的一系列问题,研究目标是:1、在认知上让学生初步了解美术创新的一般过程和常规知识,使学生树立起创新的意识;2、在技能上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创新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3、在情感上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乐于创新的精神。

我们在美术学科的教材内容、课堂教学、兴趣辅导等三大板块中,通过现代艺术和民间艺术的有机结合,开展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

有关措施及内容如下:一)组相关教材,在教学内容上找到结合点,以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

1、以现代艺术的教材内容激发学生创新。

现代艺术在教材中的配置关系大致如下:绘画占15%,设计占22%,电脑美术占8%,欣赏占5%。

其一,以现代绘画培植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浅论教育美学的审美标准及作用论文

浅论教育美学的审美标准及作用论文

浅论教育美学的审美标准及作用论文浅论教育美学的审美标准及作用论文论文摘要:教育美学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教育学与美学相互渗透的产物和高度融合的结晶。

教育美学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及教育改革具有推动作用,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人类社会培养美的一代新人,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

当今要想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世界强国,必须从根本上认识教育美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论文关键词:教育美学审美标准社会发展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

在当今,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正在不懈地努力。

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生产力,而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

因此提高全民素质,培养合格人才,发展生产力,应以教育为本。

教育美学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教育学与美学相互渗透的产物和高度融合的结晶。

教育美学的产生和发展不仅符合科学发展的时代潮流,还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社会条件。

同时,教育美学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及教育改革具有推动作用。

马克思指出:“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

”人类对于教育美学的追求,也必然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前进。

因此,教育美学在社会发展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一、教育美学的本质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世界观历来各种不同的美学思想都依藉一定的哲学体系,是根据它们对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的看法为前提来考虑美学问题的。

教育美学也一样,是一个哲学性质的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世界观,它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指南。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可以认识的,美的本质自然也不例外。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揭开美之谜的一把钥匙。

马克思预言:“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为揭示美的本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事实表明,马克思的预言对于揭开美这个千古之谜,同样是正确的。

教育美学的体验

教育美学的体验

教育美学的体验教育美学是一门探索教育与美的关系的学科,它融合了美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多种领域的研究成果,旨在提升教育的质量和深度。

通过在教育过程中融入美的元素,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教育美学的体验及其价值。

教育美学的基本概念教育美学是指将美学的原则和理念应用于教育实践中,旨在通过美的体验来深化学生的理解和感知。

它强调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教育美学主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营造美的环境,通过美的作品、优雅的语言和和谐的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

教育美学的重要性教育美学在现代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

首先,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美的熏陶下,学生不仅能够欣赏艺术作品,更能够通过艺术的视角去观察和理解生活中的一切,从而提升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

其次,教育美学能够提高学生的情感认同感。

当美的元素融入课堂教学时,学生更容易与教师和同学之间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系,从而形成积极的学习氛围与团队精神。

最后,教育美学能够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在一个充满美感的环境中,学生更容易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实践中的教育美学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如何有效地融入美学原则呢?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创造美的校园环境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

例如,校园的绿化、文化墙、艺术装置等,都可以营造出一个充满美感的学习氛围。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美的元素,通过诗歌、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来丰富课程内容。

在教授科学、数学等学科时,教师可以结合艺术的方式,帮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理解抽象的理论,使其变得生动有趣。

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各种艺术活动,例如绘画、音乐、戏剧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美的魅力,提升其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教育美学的挑战与未来尽管教育美学在实践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中,许多学校仍然侧重于应试教育,对美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教 育美学的学 科性质 与特 点
众 所 周 知 , 多 学 科 相 互 渗 透 , 缘 学 众 边 科 和 交 叉 学 科 大 量 涌 现 , 已是 现 代 科 学 这 发 展 的 一 个 重 要 趋 势 。 育 美 学 也 是 在 交 教 叉 学 科 日益 繁 茂 的 态 势 中 产 生 的 , 融 现 是 代 教 育 学 和 美 学 、 辨 与 应 用 于 一 体 的 新 思 兴 学 科 , 有 基 础 理 论 学 科 和 应 用 学 科 的 兼 特 点 , 一 门 理 论 性 与 应 用性 相 统 一 的 交 是 叉 学科 。 方 面 , 育 美 学 是 教 育 学 理 论 与 一 教 美 学 理 论 渗 透 的 结 晶 , 要 充 分 尊 重和 运 既 用 教 育 学 和 美 学 的 知 识 , 要 对 它 们 加 以 又 超越 。 另一 方 面 , 育 美 学 是 美 学 理 论 在 教 教 育 领 域 的 应 用 和 落 实 , 主 要 任 务 是 研 究 其 如 何 用 美 学 的 原 理 和 方 法 去 指 导 具 体 的 教 育 实 践 , 一 切 教 育 现 象 作 全 方 位 、 层 次 对 深 的 美学 思 考 和 审 美 检 视 , 力 探 究 让 教 育 着 依 照美 的 规 律 与 心 路 历 程 来 运 作 与 发 展 , 从 而 通 向 审 美 化 的 境 界 , 提 高 现 代 教 育 以 的整体 质量 。 教 育 美 学 作 为 ~ 门 独 具 特 色 的 新 兴 的 边 缘 学 科 , 自 己 的研 究 对 象 和 探 索 的 领 有 域 , 体 来 说 , 主 要 研 究 以 下 问 题 : 育 具 它 教 美 的 本 质 、 涵 和 特 征 ; 育 美 的 基 本 形 内 教 态 , 育 美 的 功 能 ; 育 美 的 创 造 、 赏 与 教 教 欣 评 价 等 。 统 教 育 产 生 于 农 业 文 明 向 工 业 传 文 明 的 转 变 过 程 中 , 适 应 科 技 发 展 和 社 是 会 生 产 力提 高 的 产 物 , 客 分 离 的 思 维 方 主 式 渗 透 于 教 育 教 学 之 中 , 育 教 学 思 想 是 教 建 立 在 物 质 能 源 与 资 源 开 发 利 用能 力 的 功 利 化 的 人 才 观 基 础 上 , 此 占有 更 多 的 知 因 识 和 技 能 , 得 外 在 自 身 的 身 份 就 成 为 教 获 育 的 目的 。 种 教 育 使 一 切都 平 面 化 , 序 这 秩 化 和 符 号 化 了 , 的 全 面 发 展 受 到 肢 解 和 人
始, 在我 国则 是 2 世纪 初 才 创始 。 狭 义 的 0 就 教育美学而言 , 我 国,0 在 2 世纪 8 年 代 美学 O
热 中 才 真 正诞 生 教 育 美学 这 一 概念 。 后 , 此 世 界 各 国 都 在 对 教 育 进 行 整 体 性 、 本 性 根 的 变革 。 这 一 过 程 中 , 育 越 来 越 需 要 借 在 教 助于美学研究的成果来不断丰富和发展 自 己 的 理 论 和 实 践 , 使 各 种 教 育 教 学 活 动 以 诗 意化 、 美 化 和 艺 术 化 。 美 化 和 艺 术 化 审 审 已 成 为 当 代 教 育 的 必 然 趋 势 。 l 纪 的 教 2 世 育需 要 成 熟 的 教 育 美 学 , 充 分 关 注 美 对 应 教 育的本质要求 。
科 教 论 坛
: :: :: ; : n o aln ead●U n v to H r l
浅谈 2 纪 的教 育美 学 1世
刘 天 际
( 吉林 财经 大学 长春 1 0 0 ) 0 0 3
摘 要 : 世 纪 的教 育需要 成 熟的教 育美 学, 充分关 注美对教 育的 本质要 求 。 文分 析 了教 育美 学的 学科 特 点, 21 应 本 探讨 了教 育美 学与创 新 教 育的 关 系及教 育美 学的 当代 使命 。 关键 词 : 育学 审美 艺术 创新 教 中图分 类 号 : G 640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6 3 9 ( 0 ) 8 a-0I -0 1 —9 5 2 1 o ( ) 5 1 7 7 o 3
挑 战 。 这 种 教 育 中 , 美 不 是 融 合 到 教 育 目标 。 l 纪 的 教 育 美 学 必 须 突 破 表 层 的 在 “ 2 世 的整体中发挥作用, 而是 孤 立 、 在 的起 作 美 育 及 其 理 论 , 从 无序 的 “ 散 ” 态 过 外 须 耗 状 用” 面对这 种情况 , l 。 2 世纪 的 教 育 美 学 要 渡 到 一 种 有 序 的 结 构 状 态 , 行 脱 胎 换 骨 进 实 现 对 功 利 丰 义 和 工 具 水 平 的超 越 , 入 的变 革 , 进 如此 才 能 进 入 深 层 的 、 上 与 形 下 形 深 层 的 、 上 与 形下 相 结 合 的领 域 , 形 使美 学 完 美 结 合 的 领 域 。 过 教 育 美 学 观 的 创 建 , 通 精 神 的 教 育 学 吸 收 , 为 当 代 教 育 美 学 必 达 到 中 国教 育 哲 学 的 最 高 境 界 。 育 美 学 成 教 需 的内核 。 所 达 到 的 这 种 最 高 境 界 , 意 味 着 对 教 育 就 的美学精 神的追求 和弘扬。 3 教 育美学 与创新教 育 高 水 平 的育是 2 世 纪 的 一 种 新 的 教 育 观 来 美 的 理 念 和 理 想 , 教 育 的 审 美 特 征 和 l 以 念 , 内 涵 是 培 养 学 生 的 创 新 意 识 、 新 技 教 育 美 学 观 的 创 建 来 提 升 教 育及 其 对 象 的 其 创 能 和 创 新 的 情 感 及 意 志 , 终 目的 是 能 够 精 神 境 界 通 过 教 育 的 诗 意 人 生 审 美 功 能 最 创 造 新 的 、 好 的 生 活 和 世界 。 人 将 创 新 的 开 掘 , 教 育 活 动 本 身 成 为 一 种 人 生 境 美 有 使 教育 与教育创新 混为 一谈 , 以为 教 育 创 新 界 的 达 成 过 程 ; 过 对 美 的 本 质的 全 方 位 通 即 是 创 新 教 育 。 际 上 , 育 创 新 是 指 教 育 阐 发 和 展 示 , 断 给 人 以 震 惊 感 、 慕 感 、 实 教 不 倾 自身 的 创造 更 新 , 教 育 思 想 的 更 新 , 育 景 仰 感 、 慰 感 和 荣 誉 感 等 各 种 美 的 体 验 , 如 教 欣 体制 的更 新 , 育 内 容 、 教 方法 及手 段 的 更新 使 教 育 活动 的 主 体和 对 象 都 在 人生 境 界 上 等 ; 果 换 上 一 个 同 义词 , 育 创新 就 是 教 实 现 超 越 。 观 中外 教 育 美 学 理 论 及 实 践 , 如 教 综 育革 新 或 教 育 改革 。 以 , 育 创新 不 是 新 对 于 人 生 终 极 意 义 和 意 趣 的 追 求 , 于 教 所 教 对 的教 育 观 念 , 创 新 教 育 则 是 素 质 教 育 基 育 的 美 学 精 神 的 追 求 , 某 种 意 义 上 已是 而 在 础 上 更 明 确 的 一 种 教 育 思 想 。 果 要 追 踪 如 种 世 界 的 潮 流 。 1 纪 的教 育 是 面 临 危 2世 至理 念 层 次 的 意 义 , 么 创 新 包 含 着 生 命 机 的 反 思 的 教 育 , 1 纪 的 美 学 是 为 现 代 那 2世 在 于 运 动 、 于 更 新 、 于 和 谐 自 由 的 发 人 寻 找 灵 魂 归 依 的 美 学 , 为 人生 寻 找 诗 在 在 是 展 。 先 验 的 角 度 讲 , 是 一 种 美 的 理 念 的 意 栖 居 之 所 的 意 义 寻 绎 过 程 , 时 也 是 一 从 这 同 展 开 过 程 ; 经 验 的 角 度 讲 , 是 美 的 生 命 种 面对 异 化 而 不 断 生 成 人 的 生 命 新 感 性 的 从 则 生 活 及 对 象 化 的 创 造过 程 。 过 程 。 l 纪 的教 育 美 学 所 要 完 成 的 使 命 2 世 美 的 教 育 , 以受 教 育 者 为 审 美 主 体 , 不 仅 是 教 育 效 率 的 提 高 , 且 是 教 育 美 学 是 而 以审 美对 象 及美 的规 律的感 受 、 识 、 意 鉴 精 神 的 深 层 发 掘 、 个 教 育 系 统 的 审 美 改 整 赏、 创造 为 内 容 过 程 , 过 审 美 实 践 及 其 理 造 和 人 生 意 义 的 根 本 达 成 。 通 论 的 教 育 , 受 教 育 者 自觉 认 识 到 美 的 本 使 质 、 律及 审 美 的 功 能 特 别 是 对 人 在 世 界 5结语 规 中生 命 生 括 的 意 义 。 的本 质是 万 物 ( 括 美 包 教 育 美 学 和 审 美 教 育 学 都 是 以 “ 的 美 人 与 自然 界 ) 目 的 性 的 关 系 以 感 性 的 方 教 育 ” 对 象 , 审 美 教 育 学 研 究 的 “ 的 合 为 但 美 式 结 人 带 来 愉 悦 ; 美 的 本 质 是 自觉 自由 审 教 育 ” 审 美 教 育 , 育 美 学 的 研 究 对 象 还 即 教 地 感 受 、 识 和 塑 造 美 的 关 系 及 其 感 性 形 包 括 “ 学 的 教 育 ” “ 育 的 美 ” 教 育美 意 美 和 教 , 式 , 审 美 对 象 与 主 体 达 成 和 谐 自然 的 关 学 的 内 涵 外 延 显 然 更 加 丰 富 与 宽 泛 。 有 使 只 系 。 就 很 容 易 使 人 想 到 , 会 共 同 生 活 、 弄 清 楚 这 种 关 系 , 育 美 学 的大 厦 才 有 坚 这 学 教 素 质 教 育 、 持 续 发 展 教 育 和 创 新 教 育 等 实 的 基 石 , 育 美 学 才 能 逐 步 走 向 稳 定 、 可 教 规 在 教 育 理 念 层 次 上 的 意 义 , 是 竭 力 发 掘 范 和 成 熟 。 都 人 与 自然 、 与 人 的 符 合 目 的性 的 关 系 , 人 都 是 试 图全 面 发 展人 的 内在 素 质 及 其 在 社 会 参 考 文 献 中展 开 的 关 系 , 人 类 社 会 及 其 自然 环 境 【】 海 林 . 育 的 美 学 本 体 论 【】 现 代 教 使 1李 教 J. 和 谐 、 序 、 续 地 发 展 , 现 个 体 生 命 及 有 持 实 育 研 究 , 9 9, . 1 9 1 人类集体生命的价值。 显而 易 见 , 与 美 的 【】贾 永 生 . 育 美学 新 论 【】海 淀 走 读 大 这 2 教 J. 教 育 的 理 念 意 义 不 说 是 完 全 相 同 的 , 是 也 学 学 报 , 0 2, 2 0 6. 基本一致 的, 者说在根 本上是相通 的。 或 [】张 永 吴 育美 学 的理 论 建 构 与 当代 使 3 教 命 f]临 沂 师 范 学 院 学报 , 0 2 4 J. 20 , . 4 教育 美学的 当代使 命 [】叶 朗 . 代 美学 体 系【 . 京 大 学 出版 4 现 M】北 出 于 种 种 限 制 , 育 美 学 长 期 以 来 基 教 社 , 9 9. l9 本上 驻 足 于 表 层 的 , 下 的 工具 水 平 , 多 形 更 地 局限于 以艺术教 育为载 体的美 育上 , 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