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十八个
18个文言虚词,有详细的解释
18个文言虚词(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一)以(1)介词①表示工具、手段,可译为:拿,用,凭借,按照a.常以.身翼蔽沛公。
(《鸿门宴》)b.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②表示提宾作用,可译为:把,用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表示时间、处所,可译为:在,于,从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苏武传》)④表示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陈情表》)⑤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和,跟;率领,带领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魏公子列传》)(2)连词①表示并列、递进关系,可译为:又,而,而且,并且险以.远,则至者少。
(《游褒禅山记》)②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来,或不译樊哙侧其盾以.撞。
(《鸿门宴》)③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以便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④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⑤表示修饰,可译为:地,而,或不译木欣欣以.向荣。
(《归去来兮辞》)(3)助词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可不译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出师表》)(4)同“已”,已经前以.降及物故。
(《苏武传》)(5)复音虚词“以是”“是以”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可译为:因此见放。
(《屈原列传》)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二)之(1)代词①代人、物、事,可译为:他(他们),它(它们),我臣请入,与之.同命!(《鸿门宴》)②指示代词,表示近指,可译为:这,这种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2)助词①表示修饰,限制,可译为:的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鸿门宴》)②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③作定语后置的标志,可不译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④作宾语前置的标志,可不译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⑤音节助词,可不译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高考文言文18个文言虚词的意思用法终极整理版zmj-4181-12543
高考文言文18个文言虚词的意思用法终极整理版四十五、与【本义】动词,赐予别人一勺饭食——赐予、给予。
【成语举例】多许少与——与人方便【成语例释】将欲取之,必先与之:要想夺取些什么,得暂且先给些什么。
指先付出代价以诱使对方放忪警惕,然后找机会夺取。
【经典文言】①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②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引申义】1.给予别人东西是为了和别人——结交、亲附【成语例释】虚与委蛇:虚,假;委蛇,随便应顺。
指对人虚情假意,敷衍应酬。
【经典文言】与赢而不助五国也——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合纵缔交,相与为一2.与之亲近则容易赞成他的观点——赞成、赞许、援助【经典文言】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论语》)——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贾谊《过秦论》)——吾与点也——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3、对付。
①庞煖易与耳。
【假借义】1、介词。
(1)比,和……比较。
【经典文言】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2)给,替。
【经典文言】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陈涉世家》)(3)介词。
和,跟,同。
【经典文言】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③竖子不足与(之)谋——吾与汝毕力平险④ 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⑤也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⑥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1.连词,相当于“和”“同”“跟”。
注意:此用法与介词用法要分清,义同而在句中所做成分不同,所以用法不同。
【成语举例】不足与谋——与虎谋皮【成语例释】事与愿违:事实与愿望相反。
指原来打算做的事没能做到。
休戚与共:忧喜、福祸彼此共同承担。
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同。
.【经典文言】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②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勾践灭吴》)③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3.句末语气词,表示反问、疑问或感叹,后作“欤”,此义项读音为yú。
十八个文言文虚词
十八个文言文虚词
文言文虚词一共有18个,分别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何:
(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
(2)疑问代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
(3)代词,做宾语,什么。
(4)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
2、而
(1)连词,表并列。
(2)复音词,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3)连词,表假设。
(4)代词,通“尔”。
你,你的。
3、乎
(1)句末语气助词,表揣测,相当于“吧”。
(2)介词,相当于“于”,“在”。
(3)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相当于“啊”“呀”。
4、乃
(1)副词,表承接,于是。
(2)代词,用作第二人称,“你”、“你的”。
(3)副词,表判断,相当于“为”、“是”、“就是”。
5、其
(1)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或许。
(2)连词,表假设,如果。
(3)指示代词,其中的。
2023高考文言文专题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练习
二、【何】
• (一)用作疑问代词 • (二)用作副词 •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 (四)何:通“呵”,喝问。 • (五)固定搭配:【何如】【奈何】【若
何】【何以】【无何】【何乃】【何其】
(一)【何】--用作疑问代词
1.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一)【而】--用作连词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 走。 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 着武器逃跑。
②吾尝跂 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 阔。
③项王按剑 跽曰:“客何为者?” 项羽手握剑柄跪直身子说:“你是干什么的?
②蟹六跪 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③侣鱼虾 友麋鹿。
(一)【而】--用作连词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 日参省乎己。(《劝学》) 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
②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报将军之仇者, 何如?
(一)【而】--用作连词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寻而、既而、已而、俄而、继而】等,表 示时间短暂。可译为“不久、一会儿”
① 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不久,他以“吴地民众暴乱”事由向朝廷报告,追查 下来诛杀了这五个人。 ② 百千人大呼
在一会儿的时间内,就已经有成百和上千的人员正 在大声进行呼叫。
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图穷而匕见________《荆轲刺秦王》 2.庄宗受而藏之于庙________《伶官传序》 3.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________ 《六国论》 4.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________ 《游褒禅山记》 1~2连词,表承接“来”“就”。 3连词,表并列“和”“并且”。 4连词,表转折“却”。
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用法小结整理
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用法整理(一)而1.连词:(1)转折关系。
(但、却)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修饰关系。
(位于状语和谓语之间)例:吾尝跂而望矣。
(3)假设关系。
(假如、如果,主谓之间)例:死而有知。
(4)并列关系。
(又、而且)例:蟹六跪而二螯。
(5)承接关系。
(于是、就)例:撞而破之。
(6)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因果关系。
(因而、因此)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目的关系。
(来、用来)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代词: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二)何1.疑问代词:(1)“什么、哪里”。
例:大王来何操?(2)“为什么”。
例: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2.副词:程度副词,“多么”。
例:开国何茫然?(三)乃1.副词:(1)承接关系,“就、于是、才”。
例:度我入军中,公乃入。
(2)转折关系,“却、竟然、反而”。
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3)表限制,“仅、只”。
例: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4)表判断,“是、就是”。
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2.代词:(1)第二人称代词,常作定语,“你的”;例:家祭无忘告乃翁。
(四)以1.介词(1)表工具,“拿,用”。
例:愿以十五城请易壁。
(2)表所处置的对象,“把”。
例:秦亦不以城予赵。
(3)表凭借,“凭,靠”。
例:以勇气闻于诸侯。
(4)表原因,“因为、由于”。
例: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5)表时间或处所,“于、在、从”。
例: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6)表凭借,“按照、依照、根据”。
例:余船以次俱进。
2.连词(用法与“而”基本相同,但不表转折)(1)表并列或递进,“而、又、而且、并且”。
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表目的关系,“而、用来、来”。
例: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3)表因果关系,“因为”。
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4)表修饰关系,译为“而”或不译。
文言文十八个虚词顺口溜
文言文十八个虚词顺口溜文言文阅读在初中语文阶段是一个比较难的部分,同时也是中考占分较大的重点。
是以顺口溜的形式出现的,来读读看,是不是好记一些了呢?之字顺口溜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用作助词:a.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b.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c.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d.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其字顺口溜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
2.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以字顺口溜“以”作介词“把、拿、用”,因为、按照、在、凭、从;又作连词如同“而”,偶尔通假要分清。
部编初中语文文言虚词(18个)用法与举例
中考语文常考18个文言虚词汇总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常见的文言虚词有20个。
文言文中,虚词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
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下面仅列出部编初中语文的18个文言虚词及课文中的例子。
供大家集中复习和参考。
一、之1、代词。
代人、代事、代物。
问所从来,具答之。
——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
《桃花源记》操蛇之神闻之。
——代事,指愚公移山,可译作“这件事”。
《愚公移山》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论语.》)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代人。
他,指曹刿。
)(《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
(代这件事。
)(《曹刿论战》)默而识之。
(代学习所得。
)(《论语.》)渔人甚异之。
(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
)(《桃花源记》)闻之,欣然规往。
(指代渔人进桃花源这件事。
)(《桃花源记》)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
(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小石潭记》)执策而临之(代千里马)(《马说》)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代乐趣)(《醉翁亭记》)属予作文以记之。
(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岳阳楼记》)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代齐军)(《曹刿轮战》)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邹忌讽齐王纳谏》)2、助词(1)相当于“的”。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礼记·大道之行也》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翁亭记》当余之从师也。
《送东阳马生序》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夫专诸之刺王僚也(3)宾语提前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4)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译为“的”。
马之千里者。
《马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8个文言虚词记忆口诀
18个文言虚词记忆口诀
文言虚词口诀:
一曰曰,二求求,三绍绍,四见见,五思思,六应应,七兴兴,八咨咨,九谓谓,十告告,十一许许,十二言言,十三欲欲,十四尝尝,十五问问,十六语语,十七谋谋,十八议议。
文言虚词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词汇,它们没有实际的意义,但可以用来表达一
种情绪或思想。
文言虚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比如,“曰”可以用来表达一种肯定的态度,“求”可以用来表达一种请求,“绍”可以用来表达一种赞扬,“见”可以用来表达一种见解,“思”可以用来表达一种思考,“应”可以用来表达一种应答,“兴”可以用来表达一种激动,“咨”可以用来表达一种咨询,“谓”可以用来表达一种说明,“告”可以用来表达一种警告,“许”可以用来表达一种承诺,“言”可以用来表达一种言论,“欲”可以用来表达一种渴望,“尝”可以用来表达一种尝试,“问”可以用来表达一种询问,“语”可以用来表达一种谈话,“谋”可以用来表达一种计划,“议”可以用来表达一种商议。
文言虚词的使用可以使文章更加丰富,更加生动,更加有表现力。
它们可以帮
助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因此,学习文言虚词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古汉语虚词例释
古汉语虚词例释古汉语虚词例释大纲要求学生要能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有十八个:何、为、以、因、乎、乃、其、且、若、所、焉、也、而、于、与、则、者、之。
理解并掌握这些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阅读文言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更是高考考点之一,本期将顺次介绍。
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滕王阁序》)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蜀道难》)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有时间先后。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②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阿房宫赋》)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志》)(三)通“如”,好像,如同。
军惊(惊呼声)而坏(倒塌)都舍(大房子)。
(《察今》)(四)副词。
“就”“才”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逍遥游》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而后】才,方才。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谏太宗十思疏》)②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石钟山记》)【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
(《柳毅传》)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
(《促织》)2、且(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陈涉世家》)②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
(《与妻书》)2.让步关系:尚且,还。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高中语文】高考必考的知识点——十八个文言文虚词的知识全总结。
【高中语文】高考必考的知识点——十八个文言文虚词的知识全总结。
而(一)而1.连词:(1)转折关系。
(但、却)例:⻘出于蓝而胜于蓝。
(2)修饰关系。
(位于状语和谓语之间)例:吾尝跂而望矣。
(3)假设关系。
(假如、如果,主谓之间)例:死而有知。
(4)并列关系。
(又、而且)例:蟹六跪而二螯。
(5)承接关系。
(于是、就)例:撞而破之。
(6)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因果关系。
(因而、因此)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目的关系。
(来、用来)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代词: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例:某所,而⻘立于兹。
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3.通假字: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4.固定结构:(1)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2)而后:才、方才。
(3)既而:不久、一会儿。
▲注意:判断“修饰关系”和“承接关系”时,看前后两个动作发生的时间是否一致。
动作同时进行为修饰关系,动作有先后为承接关系。
何(二)何1.疑问代词:(1)作宾语,“什么、哪里”。
何+动词/介词构成动词/介词的宾语后置。
例:大王来何操?(2)作谓语,“为什么”。
后常与“哉、者、也”等连用,用于询问原因。
例: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3)作定语,“什么”。
何+名词。
例:何人?何物?何时?何地?何事?(4)做主语,“什么”。
例:何谓阁子也?2.副词:(1)程度副词,“多么”。
何+形容词。
例:开国何茫然?(2)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何必”。
何+动词,位于句首。
例:何不按兵束甲。
3.固定结构:(1)何如:“怎么样、怎样”,等同于“奈何、若何”。
(2)无何:不久、没多久。
(3)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拿什么、凭借什么”。
(4)何乃:怎能。
(5)何之:等于“之何”,译为“到什么地方”,此处“之”作动词“到”。
乃(三)乃1.副词:(1)承接关系,“就、于是、才”。
例:度我入军中,公乃入。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十八个常见文言虚词+课件
3.可译为“只”“仅仅”。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②嬴<zzd>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吕氏春秋》)
2.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如此”。 夫我<zzd>乃</zzd>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三)固定用法
1.无乃,表揣测,可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zzd>无乃</zzd>后乎?(《勾践灭吴》) ②<zzd>无乃</zzd>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zzd>无乃</zzd>与仆之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二)代词
第二人称代词,通“尔”,可译为“你”“你的”。妪每谓余曰:“某所,而</zzd>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而
(三)固定用法
1.既而,可译为“不久”。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晋灵公不君》)
2.而已,通常放在句末,可译为“罢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且
(一)连词
1.表递进,可译为“况且”“再说”。 ①<zzd>且</zzd>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②<zzd>且</zzd>君尝为晋君赐矣。(《烛之武退秦师》) ③<zzd>且</zzd>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18个虚词归纳
5)放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相当 于“如果......”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6)定语后置的标志,相当于“的”。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7)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 调整音节作用 近者奉辞伐罪 8)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 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十七、之 1、动词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佯狂不知所之者
3)表示诘问。通“岂”,难道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4)将,将要 今殷其沦丧。 5)极,甚 开地数千里,此其大功也。
四、连词
是……还是……。表选择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耶。
五、助词
1)附着于形容词前、后,起加强形容的作用 北风其凉,雨雪其雰。 2)句中助词,无义,只增加一个音节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文言虚词
18个:而、何、乃、其、且、若、 所、为、焉、也、以、因、于、 与、则、者、之、乎
一、而
1.连词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 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并列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递进
3)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顺 承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转折
3、量词
用于地点、位置,相当于“处”“座”“幢 离宫别馆三十六所
4、代词
表示疑问,相当于“何”、“什么” 问帝崩所病,立者谁子,年几岁。
5、形容词
宜,适宜的,为其所需的 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6、副词
大约 。用在数量词后面,表示大概的数目 父去里所,复还。《史记· 留侯世家》
八、为 1、动词
1)做,作,干 我生之初,尚无为 可以为师 2)治理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变成,成为
2、动词
1)认为,以为
精心整理文言文18个虚词
中考18虚词整理1、之(1)代词:①代人、事、物。
例句:长跪而谢之、亲戚畔之、呼尓而与之、肉食者谋之、学而时习之、委而去之②指示代词,这:例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2)助词:①结构助词,的. 例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咨臣以当世之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行道之人弗受②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例句:宋何罪之有、何陋之有莲之爱③调节音节,不译。
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怅恨久之、公将鼓之望之蔚然而深秀者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句: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吾妻之美我者⑤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例句:马之千里者(3)动词:到,往,去。
例:辍耕之垄上、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以(1)介词:①用、把、拿。
例句:因以为号焉、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以大易小、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以君为长者、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必以分人②按照、依照。
例句:策之不以其道、虽不能察,必以情③凭借、依靠. 例句: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以天下这所顺可以一战何以战(2)连词:①表目的,来,用来.例句:属予作文以记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则责……等之慢,以彰其咎、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以光先帝遗德以乐其志②表结果,以致于。
例句: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以伤先帝之明③因为。
例句:不以千里称也、以其境过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扶苏以数谏故、徒以有先生也(3)动词,认为.例句: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皆以美于徐公(4)通“已”,已经。
例句:固以怪之矣3、于(1)介词:①到. 例句:安陵君因使唐睢使于秦、还于旧都、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簊畚运于渤海之尾②在。
例句:骈死于槽枥之间、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候③从。
例句: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舜发于畎亩之中④对,向. 例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欲有求于我也、万钟于我何加焉告之于帝⑤比. 例句:所欲有甚于生者、皆以美于徐公(2)因为。
文言虚词(18个)
之、乎、者、也、乃、何、而、且、与、 其、所、为、因、若、以、则、于、焉。
十一、也 词性 用法 ① 表示判断语气 ② 表示肯定语气 释义 不译 不译 呢
(1)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 急而后私仇也 。 . (《廉颇蔺相如列传》) (2)古之圣人,其出人也 远矣。 . (《师说》) (3) 廉 颇 者 , 赵 之 良 将 也 .。 (《廉颇蔺相如列传》) (4)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何也 ? (《过秦论》) . (5)故曰:弊在赂秦也 。 . (《六国论》)
⑥ 表示并列、递进 而,而且,并且 ⑧ 表示目的、结果 用来,以便
之、乎、者、也、乃、何、而、且、与、 其、所、为、因、若、以、则、于、焉。
(1)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3)险以远,则至者少。 (《游褒禅山记》) (4)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鸿门宴》) (5)君何以知燕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6)斧斤以时入山林。 (《寡人之于国也》) (7)以啮人,无御之者。 (《捕蛇者说》) (8)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 (9)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五人墓碑记》) (10)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11)樊哙侧其盾以撞。 (《鸿门宴》) (12)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
之、乎、者、也、乃、何、而、且、与、 其、所、为、因、若、以、则、于、焉。
十四、于
词
性
用法
释义
表示时间, ① 在,到,从 处所 介 ② 表示对象 对,向,对
词
于
③ 表示对象 与,跟,同 ④ 表示被动 被 ⑤ 表示比较 比
之、乎、者、也、乃、何、而、且、与、 其、所、为、因、若、以、则、于、焉。
高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虚词18汇总《十八》
高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虚词18汇总《十八》18.之⑴他,她,它(们)。
例:①人皆吊之。
(之:他,指上文善术者)②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
(之:它,指狼。
)③然之。
(之:它,指上文李的话。
)④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
(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她,指燕后。
)⑤彼竭我盈,故克之。
(之:他们,指齐军。
)⑥我见相如,必辱之。
(之:他,指相如。
)⑦以杜君言泛讯之。
(之:他们,旨狱中囚犯。
)⑧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
(之:它,指上文府吏的话。
)⑨遽扑之,入石穴中。
(之:它,指蟋蟀。
)⑩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它指兵器。
)⑵的。
例: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塞翁失马》)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③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⑶往,到......去。
例:①如欲之南海,何如?(《为学》)②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
(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③诸将请所之。
④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本义项指前一个“之”?)⑤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⑥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
⑦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王见之,曰:“牛何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之”。
)⑷这,此。
例: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②其上以构脂、腊和氏灰之类昌之。
(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④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⑤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⑥郯子之,其贤不及孔子。
⑦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为之谋。
(本义项指中间一个。
)⑸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③句读之不知。
④何功之有哉?⑤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⑹我。
例:①君将哀而生之乎?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④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⑤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⑥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之以为戮:以之为戮。
之:指我们。
)⑺调整音节,无实义。
十八个文言虚词
十八个常用虚词一.之(一)代词第三人称代人:他作《师说》以遗之(《师说》)代事:它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物:它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劝学》)第一人称代人:我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第二人称代人:你(二)助词近指、远指这、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后面的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宾语前置标志不译宋何罪之有(《公输》)补足音节不译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定语后置的标志马之千里者(三)动词往,到……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辍耕之垄上二.【乎】(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呢"。
①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②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岳阳楼记》)(乎:于)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捕蛇者说》)(乎:在)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④吾尝疑乎是。
(乎: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论语》)(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
(乎:对于)⑦盖进乎技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何 1、疑问代词
1)什么 子何恃而往? 2)怎么样 如土石何。 3)哪里,什么地方 笑问客从何处来。 4)谁 不知何氏之女。
5)哪样,哪点 何有于我哉?
2、动词
问,盘问,诘问 陈利兵而谁何。
3、副词
甚;多么
水何澹澹。
4、语气词
啊
隐隐(车声)何甸甸。
练习
1)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 自托于赵? 2)如太行、王屋何? 3)豫州今欲何至? 4)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 生今日之中国! 5)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 二者之为,何哉? 6)徐公何能及君也?
三、副词
1)表推测语气:也许;大概 王好乐,则国其庶几乎
2)表示祈使:当、可、还 吾其还也
3)表示诘问。通“岂”,难道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4)将,将要 今殷其沦丧。 5)极,甚 开地数千里,此其大功也。
四、连词
还是。表选择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耶。
五、助词
1)附着于形容词前、后,起加强形容的作用
练习
1)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如果 像
2)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你们
4)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至于
七、所
1、名词
处所;地方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2、助词
1)与后面的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结构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2)用作宾语提前的标志,多与“唯”字 配合使用,相当于“是” 臣唯命所从。
4、连词
可是,然而
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
练习
1)陈涉乃立王号为张楚。
2)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3)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 步。 4)视之,乃庞德也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于是 才 却
就是 竟然 你的 可是
6)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7)零落难堪,似成弃物;乃摘 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四、其 1、名词
4)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5)青,取之于蓝
6)苛政猛于虎也
7)君幸于赵王 8)事急矣,请求救于孙将军
练习
1)贫者语于富者曰 2)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 济世业 3)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4)墨子闻之,起于鲁 5)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7)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8)不拘于时,学于余 9)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 对 和 到 从 在…方面 比 被 受 给
2)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练习
1)则将焉用彼相与
2)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4)且焉置土石? 5)则牛羊何择焉?
怎么
它
于之
哪里 呢
6)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的样子
7)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语助
十、也 语气助词
1)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 曹公,豺虎也。
北风其凉,雨雪其雰fēn 。 2)句中助词,无义,只增加一个音节 虽僻远其何伤
练习
他们的 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它的 2)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 其中的 3)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自己的 4)亦各言其志也 代事 5)妻跪问其故。 难道 6)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那个 7)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那 8)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这种 9)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 10)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 还是 也。 1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 大概 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12)其若是,孰能御之? 如果
五、且
1、副词
1)将近;几乎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2)将要 不出,火且尽。 3)暂且;姑且 且使尔反,以观后效 4)尚且 臣死且不避,杯酒安足辞
2、连词
至墓拜且泣者 2)又…又。连用以表示两件事同时并进 既高且大;且战且退 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
1)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又”、“而且”
3)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抑或”、“或者
什么 怎么样 哪里 多么 什么原因 怎么
三、乃 1、代词
1)你、你的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他的 乃心在咸阳。
2、动词
是、就是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3、副词
1)刚刚,才,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2)只,仅仅 唯虚心乃能进步 3)竟,竟然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 4)于是;就 乃令张仪佯去秦。
练习
1)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2)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3)墨子解带为城 4)项燕为楚将 5)窃为大王不取也 6)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7)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8)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 者之为 9)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 晒之 10)为将者在外而不受君命 11)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 识穷乏者得我欤 12)为君翻作《琵琶行》
4)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尚且”、“况且
且焉置土石。
练习
1)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暂且 2)若属皆且为所虏 将要 3)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而且 4)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况且 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尚且 6)三军既惑且疑 又 7)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一边 8)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那么 9)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况且
八、为 1、动词
1)做,作,干 我生之初,尚无为 可以为师 2)治理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变成,成为
祸,何遽不为福 4)是 人在江湖皆为兄弟
5)学习,研究 群臣为学,门子好辩 6)以为;认为 为汝多智。 7)作为,当作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8)有 顽童之为是心也。 9)通“伪”,装作 为善者,非善也
3、”“幢 离宫别馆三十六所
4、代词
表示疑问,相当于“何”、“什么” 问帝崩所病,立者谁子,年几岁。
5、形容词
宜,适宜的,为其所需的 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6、副词
大约 。用在数量词后面,表示大概的数目 父去里所,复还。
练习
住所 1)某所,而母立于兹 所结构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 的方法 法。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 的原因 与非常也。 5)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 被 所并。 6)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所结构 7)百济国西南海中有大岛十五所 座 8)从弟子女十人所。 大约
1)认为,以为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2)任用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3、连词(等于而)
1)吾骑马挟矢以助战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四、助词
1)用在单纯方位词或时间词之前,表示 时间、方位、数量、质量、范围之类的 界限 日观以西峰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 逆以煎我怀。
以为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4、语气词: 用于句末,相当于 “耳”,“哪”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练习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转折 修饰 2)掩口胡卢而笑。 假设 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并列 4)蟹六跪而二螯 承接 5)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你的 6)若欲死而父。 同“耳” 7)如是而已。 8)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 能鸣也。而况石乎! 何况 9)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递进
十二、因 1、名词
1)原因 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 2)机会,缘由,机缘 于今无会因
2、连词
1)于是,就 因出己虫,纳比笼中 2)因为,因此、因而 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
3、介词
1)依照,根据
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2)依靠,凭借
我欲因之梦吴越 3)趁着,趁此 不如因而厚遇之 4)通过,经由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十四、与 1、动词
1)结交、交好 失其所与,不知
2)给,献 则与斗卮酒
2、连词
和 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吾与汝毕力平险
3、介词 介进对象。跟,同,替 微斯人,吾谁与归
4、语气助词 表疑问,感叹。吗,吧,啊 无乃尔是过与
2)用在句末,表示陈述、解释、疑问、 肯定、感叹的语气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3)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练习
1)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2)是说也,人常疑之。 3)苛政猛于虎也! 4)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谁得而族灭也? 5)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 其还也。
3)与“为”呼应,构成“为…所…”句式, 表示被动。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4)与介词“从”“由”“自”结合,组成 所字结构,表示与动作有关的地方、原因、 对象等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 公之逮所由使也。
5)和介词“以”组成“所以”这一短语, 根据“以”的不同用法与具体语言环境, 有不同的意思,解释为“…的原因、方法、 工具”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判断 停顿 感叹 反问
祈使
十一、以 1、介词
1)把,拿,用 表示对事物的处置
必以长安君为质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2)依,按,凭 借或前提。 表示动作行为的凭
以大中丞抚吴者。 以勇气闻于诸侯
3)在,于 或范围
表示行动的时间、处所
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 4)按照、依照、依据 余船以次俱进。 贵以近知远
2、动词
六、若 1、动词
1)如同;像
关山度若飞。
2)同,相当
彼与彼年相若也。 3)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句和反问句)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4)对付,处置
寇深矣,若之何?
2、代词
1)如此,这样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2)你 [们] ;你 [们] 的
若辈得无苦贫乎(你们恐怕不免穷困吧 )
3、连词
1)假如;如果 天若有情天亦老 2)至于 。用在句首以引起下文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