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有价值的心理学资料
心理咨询相关书籍
心理咨询师应读的心理学著作(咨询师辅导班的宝贵资料,跟大家分享)
希望得到加分拉,很贵的一个课程啊……
精神分析类:
弗洛伊德的著作:
1、《弗洛伊德主义文集》(1-5卷) 车文博主编 长春出版社
2、《释梦》 商务出版社 Z' j! i+ ], m
3、《精神分析引论》 商务出版社0 r: W0 h0 {4 f1 r9 a
44、《荣格:灵魂的现实性》(好) 河合俊雄著 赵金贵译 河北教育出版社# Z: B2 T2 I' z4 [* N# H3 r
45、《灵性:分析与体验》 申荷永等主编 暨南大学出版社
46、《千面英雄》(好) 约瑟夫?坎贝尔著 张承谟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8 L. `9 o0 ]3 c: [- J% R
介绍荣格与荣格派理论的:* B3 h7 b) s* F: y8 ^9 i1 X
36、《寻求灵魂的现代人》 荣格著 贵州人民出版社
37、《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荣格著 三联书店
38、《人及其象征》 荣格等著 河北人民出版社
39、《东洋冥想的心理学》 荣格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7 \6 ?7 R+ t# C0 n# a/ O
40、《荣格心理学与**佛教》 拉?莫阿卡宁著 江亦丽等译 商务印书馆
41、《荣格心理学入门》 霍尔等著 冯川译 三联书店9 l y C8 H. J) E$ r
42、《神秘的原型》(好) 施春华著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J( p5 m$ j9 O) y1 ]8 O
43、《神秘的荣格》 杨韶刚著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47、《破译心灵》(好) 詹姆斯?希尔曼著 蒋书丽等译 海南出版社) \; w, N+ ?9 l0 a9 a& f
现代心理学复习资料
现代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2、根据心理过程的形成和作用,分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3、认识对心理的影响?认识是情感和意志产生的基础。
人在认识事物时,必然产生一定的情感,俗话说“知之深,爱之切”就是这个道理。
“知识就是力量”则说明了认识对意志行为的重要影响。
4、个性心理是由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部分构成的5、心理学的两大领域:心理学基础理论领域、心理学的应用领域6、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价值观7、心理学的任务是探索和揭示心理活动的规律,并应用这些规律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服务。
8、心理学的基本任务:①揭示和描述人的心理现象。
②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活动。
9、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①客观性原则②教育性原则③发展性原则④系统性原则10、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①观察法是指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或劳动中,通过被试的动作,行为和谈话等外部表现以了解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②实验法是有目的地通过严格控制条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地引起或改变被试的某种心理现象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③调查法是根据被试对问题的回答而实现的一种惧资料的方法。
常用于需要,兴趣,爱好,态度和价值观的研究。
④测验法是使用专门的测量工具(量表)来测量被试某一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第二章1、论述心理的实质?心理学是从哲学分离出来的一门独立的科学,心理学的许多重大问题都受哲学思想的影响。
唯心主义者把心理看作没有形体,超自然,超社会的东西,诸如“灵魂”呀,“宇宙精神”呀,等等。
到科学昌明的现代,这种赤裸裸的唯心主义在心理学领域中,已难头角毕露,但种种唯心主义思想,在心理的实质问题的探讨中,对有些心理学流派,仍有深刻的影响。
机械唯物主义的思想对心理学也很有影响,如近代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只研究行为,排除意识,否定心理活动和社会实践的关系,把人和狗、鼠等动物等同起来,把人和机器等同起来,人兽不分,人机无别。
北师大陈宝国普通心理学笔记
北师大陈宝国普通心理学笔记
(最新版)
目录
1.引言:介绍北师大陈宝国的普通心理学笔记
2.内容概述:概述笔记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3.笔记亮点:介绍笔记中的重要概念和知识点
4.笔记价值:分析笔记对学习和研究心理学的价值和意义
5.结论:总结北师大陈宝国的普通心理学笔记的特点和贡献
正文
北师大陈宝国的普通心理学笔记是一份详实的心理学学习资料,它涵盖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
这份笔记对于学习心理学和进行相关研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首先,这份笔记对心理学的基本概念进行了清晰的梳理。
例如,笔记中对感知、认知、情绪、人格等心理学基本概念的定义和解释都非常详尽,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这些概念。
同时,笔记还对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包括实验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等,为读者提供了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框架。
其次,笔记中还介绍了许多重要的心理学理论。
例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等。
这些理论都是心理学中的重要流派,对于理解心理学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笔记中还包含了许多具体的心理学实验和案例,这些实验和案例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心理学的理论和概念,使得心理学的学习更加生动和有趣。
总的来说,北师大陈宝国的普通心理学笔记是一份内容丰富、结构清
晰、具有参考价值的心理学学习资料。
高等教育心理学
高等教育心理学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活动又称心理现象,简称心理。
☞个体心理可以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四个方面。
1、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其中,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需要即个体在生理或心理上的某种缺失状态的反映;需要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兴趣是需要的具体体现。
2、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1)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等。
(2)情绪过程:人的需要是情绪产生的主观原因。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3)意志过程:心理学把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做意志过程。
意志常常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并对人的行为具有发动和制止作用。
3、心理状态:人的心理活动总是在睡眠状态、觉醒状态或注意状态下产生的,这些不同的心理状态体现着主体的心理激活程度和脑功能的活动水平。
4、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1)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具备的心理特征。
(2)气质是指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
气质的体液说将气质分为4种类型: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①胆汁质:坦率、精力旺盛、反应迅速、情绪发生快而强、急躁易冲动,具有外倾性(对应兴奋型)②多血质:活泼好动、反应迅速、敏感、情绪发生快而多变、注意兴趣易转移、善交际,具有外倾性(对应活泼型)③黏液质:沉着、安静、反应缓慢、情绪发生慢而弱、注意稳定,往往表现为固执和淡漠,具有内倾性(对应安静型)④抑郁质:情绪体验深刻、敏感、反应慢、行动迟缓、行为孤僻、心理脆弱,具有内倾性(对应抑制型)研究学生气质类型的意义:①了解气质类型的特点,有利于分析个性品质②根据不同的气质类型,因势利导,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或不同的对待方式③有些特殊专业在人的气质特性上有特定的要求④根据临床研究,两种不平衡类型往往是精神病的主要发生者(3)性格是人对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在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现的心理特征。
心理学知识点补充材料(很有价值的)
心理学知识点补充材料(很有价值的)迫选法信号检测论实验(实验心理学)迫选法(Forced-Choice Method)是信号检测论的一种方法。
用迫选法进行实验时与有无法一样,只用信号(SN)和噪音(N)两类刺激,且信号和噪音的差别也要通过预备实验确定。
迫选法的实验程序有以下特点:1、刺激呈现方式。
一般每次给被试呈现的刺激数目为2-8个刺激,其中只有一个是信号,其余为噪音,这种呈现刺激的方式称为mAFC方式(多项迫选法),即每次从呈现的m个刺激中选出信号,如2AFC即从两个刺激中选出信号,4AFC是从4个刺激中选出信号,6AFC是从6个刺激中选出信号等。
在呈现刺激时,每次呈现的多个刺激可以同时呈现,也可以相继呈现,具体情况根据实验的要求和实验设计而定。
信号在每组刺激中呈现的位置或先后顺序是完全随机的。
2、反应方式。
当呈现多个刺激后,只要求被试回答哪个是信号。
被试回答是信号的依据是他对刺激量的差异的感觉,如果感觉到某一刺激与其他刺激有显著差异,或与信号的感觉量一致,就判断为信号,如果判断后发现错误,及时更正即可。
3、计算感受性的方法。
根据实验次数和被试正确判断次数可计算正确判断概率,公式如下:P(C)=C/NC为被试正确判断的次数,N为被试判断的总次数,P(C)是反应被试辨别力的指标,P(C)越高,说明感受性越高。
求出P(C)后,转换为d′。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被试的辨别力与每次呈现的刺激的数目有关。
通常一次呈现SN+N的数目越多,被试分辨SN的难度越大;每次呈现的SN+N的数目越少,被试辨别信号的难度就越小。
另外,在迫选法实验中,被试的判断标准是刺激物理量的差别,被试只要从一组刺激中选择出信号即可,因此,无须自己再确定一个判断标准。
所以,在计算时只计算辨别力d′,而无须计算判断标准β。
情绪调节的ABC理论(发展心理学)情绪调节的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里斯(A·Ellis)于20世纪50年代首创的一种情绪调节法,又称ABC性格理论。
比较好的心理学与沟通书籍
比较好的心理学与沟通书籍
以下是一些关于心理学与沟通的书籍,它们在学术和实践领域都有很高的价值:
1、《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是心理学入门的经典之作,它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了心理学的各个领域,包括认知、情感、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它不仅提供了对心理学的深入理解,还提供了许多实用的例子和案例。
2、《人性的弱点》:这本书是沟通领域的经典之作,它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弱点和缺陷,并提供了一些有效的沟通技巧和方法。
它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提高沟通效果和影响力。
3、《影响力:说服力的心理学》:这本书是关于说服力的经典之作,它深入探讨了影响力和说服力的原理和应用。
它提供了许多实用的技巧和方法,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影响他人并提高自己的说服力。
4、《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是关于沟通技巧的经典之作,它介绍了一种名为“非暴力沟通”的沟通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和需求,提高沟通效果和和谐度。
5、《社会心理学》:这本书是社会心理学的经典之作,它深入探讨了社会心理学领域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包括群体行为、人际交往、社会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它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在社会中的行为和反应。
这些书籍都是心理学和沟通领域的经典之作,它们不仅提供了深
入的理论知识,还提供了实用的技巧和方法。
它们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和反应,提高沟通效果和影响力。
心理学名著(摘录
心理学名著+心理学经典书籍推荐心理学名著1、《心理学的体系和理论》查普林和克拉威克著(James P.Chaplin & Theophile S.Krawiec)1960年出版。
本书围绕心理过程的传统题目或分支领域对于各学派体系和各种理论模式进行研究和评价,并重视对心理学发展的当前趋势的分析研究。
2、《实验心理学史》波林著(Edwin Garrigues Boring)1926年出版。
此书是美国首屈一指的心理学史著作。
全书共27章。
第1-8章的内容是近代心理学在科学中的起源,以生理学和神经生理学及人差方程式为主。
第9-13章的内容是近代心理学在哲学中的起源,以笛卡尔哲学,英国的经验主义和联想主义,法国的经验主义和唯物主义以及赫尔巴特哲学为主。
第14-16章论述实验心理学的建立。
第17章论述与冯特同时代的德国心理学家。
第18-19章分述“新”内容心理学与意动心理学。
第20章论述英国心理学。
第21-26章分述冯特后的各国心理学流派。
第27章作一扼要的回顾。
【人差方程式(个人方程式)1796年,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的马斯基林(N.Maskelyne)发现他的助手金内布鲁克(D.Kinnebrook)观察星体通过子午线的时间总是比自己落后十分之八秒,他以为这是金布鲁克粗心所致,因而将其辞退。
此事引起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的注意,他把自己的观察与其他著名天文学家进行比较,发现他们之间也存在误差,而这种误差并非个人的细心或粗心所致,而是导源于个别差异。
贝塞尔把人们之间观察时间上的个别差异以公式表示,称之为“人差方程式”。
人差方程式的发现刺激了人们对反应时间研究的兴趣,给早期的实验心理学提供了直接的研究课题。
人差方程又称个人方程式,是发现人与人反应时间差别的开端。
这与人的神经系统,感觉器官的差别有关】【赫尔巴特的五种道德观念(Musterbegriffe):内心自由,个人意志与判断的关系;完善,多方面意志(强度、多样性和集中)的互相关系;仁慈,个人意志与他人思想之间的关系;正义,如果与他人发生实际冲突;公平,打算善或恶的后果】3、《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墨菲著 1929年出版。
完整版)高等教育心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完整版)高等教育心理学(重点复习资料)预、引导、讲授、练、归纳、复。
心理学在其中有重要作用,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研究特点和心理需求,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心理学还可以帮助教师进行教学评价,了解学生的研究情况和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促进学生的研究发展。
通过研究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的相对持久性变化。
2、研究的基本过程及其特点是什么?(研究的基本过程)概念,考试重点,非常重要。
P41-44研究的基本过程包括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创造等过程。
其中,感知是通过感官接收外界信息的过程,注意是选择和集中注意力的过程,记忆是存储和提取信息的过程,思维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和运用的过程,创造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思维成果的过程。
这些过程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研究的基本过程。
3、研究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研究的影响因素)概念,考试重点,非常重要。
P45-50研究的影响因素包括研究者的个体差异、研究环境、研究任务和研究策略等。
个体差异包括认知差异、情感差异和动机差异等,研究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等,研究任务包括任务难度和任务类型等,研究策略包括研究方法和研究态度等。
4、研究的评价方法有哪些?(研究的评价方法)概念,考试重点,非常重要。
P51-53研究的评价方法包括测验、观察和自我评价等。
测验是通过考试等形式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价的方法,观察是通过观察学生的研究行为和研究成果进行评价的方法,自我评价是学生对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过程进行评价的方法。
这些评价方法可以相互结合,综合评价学生的研究情况。
5、研究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理论的应用)概念,考试重点,非常重要。
P54-56研究理论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指导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
例如,根据认知负荷理论,教师可以合理安排研究任务,避免研究负荷过大;根据社会认知理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研究,促进学生的交流和互动。
因此,研究理论在教学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心理方面的资料
行为主义学派(又称早期行为主义学派)于1913年产生于美国,其创始人是 华生(J.B.Watson,1878—1958)。这一学派不同意心理学探讨意识,认为心理学是行为的科学,心理学的目的应是寻求预测与控制行为的途径。他们认为心理学应当研究“客观观察所能获得的并对所有的人都清楚的东西”,也就是人的行为,并提出“刺激—反应”(S—R)的行为公式。行为主义主张客观的研究方向,有助于摆脱主观思辨的性质,更多从实验研究中得出结论。但他们无视行为产生的内部过程,反对研究意识,引起不少人的非难与反对。
人本主义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1908—1970)和罗杰斯(C.Rogers,1902—1987)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创建的。它既反对精神分析学派贬低人性、把意识经验还原为基本趋力,又反对行为主义学派把意识看作是副现象,认为人不是“较大的白鼠”或“较缓慢的计算机”,主张研究人的价值和潜能的发展。因为,他们相信,人的本质是善良的,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巨大的心理潜能,只要有适当的环境和教育,人们就会完善自己、发挥创造潜能,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的。为此,他们从探讨人的最高追求和人的价值角度,认为心理学应改变对一般人或病态人的研究,而成为研究“健康”人的心理学,揭示发挥人的创造性动机、展现人的潜能的途径。该学派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方法论不排除传统的科学方法,而是扩大科学研究的范围,以解决过去一直排除在心理学研究范围之外的人类信念和价值问题。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一门尚处于发展中的学说,其理论体系还不完备,他们对人的一些研究还停留在关于人性的抽象议论上,因而不能揭示人的心理本质规律。
3.失眠
关于睡眠的作用,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认为人经过白天的活动,消耗了精力和体力,需要通过晚间的睡眠来恢复。另一种则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睡眠其着一种保护作用,保护个体也保护种族的发展。由于黑夜危险因素太多,为了避免遭受危险,必须减少活动,在家里睡眠便起到了保护作用。这两种解释都有一定的道理,也就是说,黑夜睡觉一方面是为了恢复机能,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护自己。所以,如果睡眠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就会到我们的正常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睡眠失常有许多种,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失眠。
健康心理学 复习资料
第一章健康心理学概述1、健康的定义:健康是人们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所获得的一种稳定、和谐和完善的状态。
2、汤纳特尔对健康的解释:健康是个体在现实可能状态下获得最佳完善感。
3、格林伯格的五级健康水平模式4、亚健康的概念及表现:定义:人体除了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以外,存在着的介于两者之间的第三种状态,即潜病状态。
表现:人的机体虽然没有明显的疾病,但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由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低下所导致,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健康低质量状态及其体验。
5、健康心理学的定义:健康心理学是研究认知、情感、意志以及个性等心理活动和心理社会压力与生理健康、亚健康和疾病的因果关系的理论体系。
它是关于心理因素如何使人们保持健康、使人们生病以及应对疾病的学说。
6、中国传统的健康心理学思想:(1)修身养性,仁智者寿(2)清静养神(3)清心寡欲(4)调节情志7,健康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调查法(4)测验法(5)个案法第二章身心健康状态1,影响身体印象满意度的因素:(1)社会文化的审美标准;(2)自我信息盲点;(3)抗拒老化的定型看法;(4)去人格化的不当姿势;2、怎样辨别心理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状态的判定方法)?(1)社会适应方法(社会常态方法);(2)医学(生理学)方法;(3)统计学方法;(4)心理测验方法;(5)内省经验方法;(6)价值观方法;3、心理异常的概念及心理异常时的“心理特征”:概念:产生于个体身上或与当前心理压力(如心理痛苦)或无能力(如损害一个或多个功能)联系的,或显著增加死亡、痛苦、无能力或自由的危险的,且有临床显著行为和心理症候群或行为方式的状态,为心理异常。
特征;(1)痛苦感;(2)心理--生理机能紊乱;(3)我向关注;(4)异常心理固着;4、健康之道在于哪些方面?(1)要对健康尽责任;(2)要有健康的整体意识;(3)要吃得明智;(4)要保持生理适合度;(5)要从事预防性的心理建设;第三章健康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应用1、弗洛伊德心理动力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意识理论、人格结构理论)(1)意识与潜意识的冲突理论:人的精神活动分为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潜意识;(2)人格结构的冲突理论:a人格结构的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b心理动力:利必多释义;c性本能:利必多之源;d心理障碍的本质:利必多受阻;2、行为疗法的操作技术有哪些(1)放松技术和生物反馈技术;(2)系统脱敏法;(3)满灌疗法;(4)厌恶疗法: a电击厌恶疗法; b橡皮圈疗法; c药物厌恶疗法; d想象厌恶疗法(5)模仿学习疗法(6)强化疗法:a强化的类型:正强化负强化正惩罚负惩罚b强化疗法的具体技术:行为塑造技术代币强化法消退技术3、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观点(艾利斯的ABC理论,非理性认知方式的概念、特征、对健康的影响及其积极调控)。
心理学基础复习资料(网上的)
心理学复习参考资料一、名词解释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
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
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管理心理学资料
管理心理学资料1、个性:是指一个人整个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意识倾向性与心理特征的总和。
2、气质:是个人与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3、性格: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4、能力:是指个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特征,或者说,能力是个人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
5、素质:是有机体天生具有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特征,主要是神经系统、脑的特性以及感官的特征。
6、再造能力:是指人们能顺利地学习和掌握前人所积累的知识经验和生产技能,并能按照已有的式样进行某种学习、工作或生产活动的心理素质。
7、创造能力:是指人们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在总结前人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独立地创造出对社会具有一定价值的、独特的东西的心理素质。
8、兴趣:就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
9、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有:①先天遗传因素。
②家庭因素.③文化传统因素.④阶级和阶层因素。
10、正确认识气质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人类的行为,主要的不是决定于气质,而是决定于在社会环境和教育影响下的动机和态度;气质在人类实践活动中只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①气质类型本身无好坏的区别.②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就高低.③气质对工作性质和效率以及人际交往方式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11、性格与气质的关系:①性格与气质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和区别。
它们都是人脑的机能,其共同的基础是神经类型。
巴甫洛夫学派认为,神经类型不仅是气质的直接生理基础,而且也是性格的自然基础之一。
性格和气质是在人的生活实践中同时形成的,也是由人脑的同一活动实现的.气质不是存在于人的性格的某种外来的东西,而是有机地包括在性格结构之中,二者共处一体,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气质影响着性格的动态方面,渲染性格特征,使性格具有独特的色彩.性格对气质也有影响作用,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造气质,使其服从于生活实践的要求。
具有坚强性格的人可以克服、遏制他的气质中的某些消极方面,发展其积极的方面。
有关价值观的心理学案例素材
有关价值观的心理学案例素材
1.一名12岁的女孩,尽管家庭非常拮据,但是女孩并不把家庭所缺乏的当做一种负担,而是坚信勤奋努力能够让生活变得更好。
2.一名17岁的男孩,他把时间和金钱投入到追求自己的梦想上,他相信,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心愿。
3.一名20岁的女孩,尽管她无法在短期内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是她坚信,在长期内守住自己的价值观,锲而不舍的才能够取得长足进步。
4.一名25岁的男孩,他决定在后期的生活中多付出,而不是期望别人给予更多的待遇,他凭借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观,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心理学复习资料15
心理学基础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行为——是有机体对所处情境的反应,由一定的刺激所引发,由一系列的运动、活动和动作所构成,行为结构的三大基本要素包括刺激、心理、反应。
2.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人脑获取、接受内外部环境中信息的机能系统,其产生不依赖于经验。
3.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需要在感觉的基础上组合事物特征成为整体,并借助过去经验加以识别和理解。
4.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参加的比较持久的知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们认识世界和进行创造性劳动的基础,能使人们获得比较系统的感性认识。
5.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或者说是感觉的敏锐程度,由感觉阈限来度量。
6.适应——指由于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是有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
7.感觉的相互作用——指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因其他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发生变化的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各种不同的感觉都可以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
8.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过的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的过程,也是人在头脑中积累与储存经验的过程,这种经验信息既可以是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也可以是客观事物的概念和意义。
9.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这些具体形象包括视觉形象、听觉形象、触觉形象或味觉形象等。
10.逻辑记忆——也称意义记忆,是以语词、概念、判断、推理、公式、定理等为内容的记忆,是人存储知识的最主要的形式,也是人类所特有的记忆。
11.记忆表象——简称表象,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而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形象,以感知作为基础,具有直观性和概括性两大特征。
12.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前摄抑制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所产生的干扰作用,后摄抑制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所产生的干扰作用。
1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是一种指向事物本质特性和内部联系的探索性思考活动,可以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规律性联系,属理性认识。
社会心理学主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一、强化理论溯源强化导向的理论,早期有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原理,华生的行为主义,桑代克的刺激-反应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行为主义,多拉德和米勒的模仿论。
后来,出现了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和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扩大了强化理论对人的社会心理现象的解释范围和深度。
从学习角度看待和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是欧美许多社会心理学家多年来采用的视角。
学习理论是一种强化理论,最早可追溯到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原理。
20 世纪初,学习理论流行,并成为行为主义的基础。
后来,赫尔、斯金纳、米勒、多拉德,将其运用到社会心理学。
20世纪70年代以来,班杜拉将其应用范围扩大,提出社会学习理论,又称为观察学习理论,在解释人类社会行为方面取得重大成功。
二、强化理论的核心概念(一)联结是两种刺激在大脑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
用联结可以解释人的社会心理现象和行为。
(二)强化这是强化理论最核心的概念,其含义是,人们之所以学会某种行为,是因为这种行为能产生令人愉快的后果,或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人们之所以避免某种行为,是因为这种行为会给人带来不愉快的后果。
(三)模仿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主动仿效他人言行的社会心理现象。
米勒和多拉德认为,可以通过延伸刺激—反应关系与强化的概念来理解模仿的心理机制。
强化理论的评价:强化理论假定,行为主要由个人过去的学习经验获得,倾向于将行为原因归于外在环境,忽视个人对环境的主观感受,注重解释外表行为,而忽视解释主观心理状态。
三、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又称为观察学习理论),接受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多数原理,但是更加注意线索对行为、对内在心理过程的作用,强调思想对行为和行为对思想的作用。
社会学习的过程:(一)注意过程(二)保持过程(三)复制过程(四)动机过程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社会学习理论也被批评为借用认知概念,但没有揭示导致认知活动结果的过程与条件,并且其交互决定论带有二元论色彩。
四、社会交换理论霍曼斯采用强化心理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把人际相互作用比作经济交易,提出了社会交换理论。
高等教育心理学精华版(复习资料)
心理学精华版心理学概念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
个体心理可以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和心理动力四个方面。
问题:是指在给定的信息和目标状态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情境。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情境引起的,需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来解决某种疑难的过程。
强化:是指驱使力对具有一定诱因的刺激物发生反应后的效果。
记忆:人脑对过去经历过事物的反应。
气质: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特征。
性格:是一个人习惯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较为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
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动机的三个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马斯洛五大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元认知:个体对自己的认识过程和结果的意识。
能力:是指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时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体现着个体活动效率的潜在可能性与现实性。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心理现象及规律的学科。
高效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与教师的教的心理学现象及规律的学科。
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标志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
心理动力:主要包括需要,兴趣,动机,信念,价值观。
依据操作学习原理,强化可以分为四种类型:1.正强化:给予一种好刺激。
例如企业对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职工颁发奖金。
2.负强化:去掉一个坏刺激。
例如企业不允许在工作时间打个人电话3.正惩罚:施加一个坏刺激。
这是当不适当的行为出现时,给予处罚的一种方法。
4.负惩罚:去掉一个好刺激。
这种惩罚比之正惩罚更为常用。
当不适当的行为出现时,不再给予原有的奖励。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
例如,学生不仅知道注意听课可以带来理想的成绩,而且还感到自己有能力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时,才会认真听课。
《心理学》复习资料
《心理学》复习资料《心理学》复习范围说明:本复习范围为期末考试内容,主要题型有填空题、是非判断题、问答题、实例分析题和论述题。
同学们对知识点要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注意与现实生活中的事例相联系。
第一章绪论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P:1~5)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1.心理过程:又叫心理活动,是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
根据心理过程的形成和作用,可将其分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认识过程是人的基本心理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所经历的客观事物的反映思维:在感知、记忆的基础上,以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揭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想象:是人脑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对原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的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认识是情感和意志产生的基础;情感对认识有巨大的反作用;情感是意志行为产生的催化剂;人的意志对认识、情感也起着调节作用。
总之,情感和意志都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反过来,人的情感和意志对认识也起着调节的作用,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的心理过程,它们是统一的心理活动的不同方面。
2.个性心理:个性也称人格,是指一个人在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经常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其中以性格为核心。
个性倾向性: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
心理学解析人们对自我价值与满足感的追求
心理学解析人们对自我价值与满足感的追求在人类的社会交往中,人们常常追求自我价值和满足感。
这种追求是人类心理的基本驱动力之一,也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本文将通过心理学的角度,对人们对自我价值和满足感的追求进行深入解析。
一、自我价值的重要性人们对自我价值的追求与其自身心理需求有着密切关系。
自我价值是一个人对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身份和能力的评价,它直接影响着个体在社会交往中的表现和心理状态。
当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负面评价时,往往会出现自卑、焦虑和消沉的情绪,影响到个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满足感的追求满足感是人们对自己所获得成就和经历的评价。
当个体能够完成自己设定的目标,获得肯定和认可时,会产生满足感,这种感觉能够带来积极的情绪体验和心理愉悦。
因此,人们对满足感的追求是一种正向心理需求,也是自我实现的重要表现之一。
三、自我实现与心理需求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
根据该理论,人的需求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其中,自我实现需求是人们在满足了前四个层次需求之后的最高层次需求,也是人们对自我价值与满足感追求的核心。
自我实现是指个体在不断完善自己的同时,实现自己的潜能和理想。
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并有学习、创造和发展的冲动时,就开始追求自我实现。
这种追求既包括对个人能力和价值的提升,也包括对内心的探索和自我认同的建立。
四、社会比较与自我价值感人们常常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评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社会比较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它可以用来评估个人在某个领域中的地位和成就。
当个体通过与他人的比较得出自己的能力被肯定和认可时,会产生自豪感和满足感,从而提升自我价值。
然而,社会比较也可能引发一些负面情绪,例如嫉妒和羡慕。
当个体发现自己在某个领域的能力或成就不如他人时,容易陷入自卑和不满的心理状态。
因此,人们在追求自我价值与满足感的过程中,需要克服过度比较和攀比的心理障碍,注重个体差异和个人成长。
心理学中的自尊感和自我价值
心理学中的自尊感和自我价值自尊感和自我价值是心理学中重要的概念,它们对于个体的自我认同和心理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自尊感和自我价值的定义、特征,以及它们在个体发展和社会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一、自尊感自尊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整体评价以及对自我价值的认知和感受。
一个拥有健康自尊感的个体通常会对自己保持积极正面的态度,并相信自己具备一定的能力和价值。
自尊感的形成有赖于个体的内外体验和他人的评价。
自尊感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个体评价:自尊感包括对个体各个方面的评价,如外貌、能力、自我价值等。
高自尊感的个体往往对自己的多个方面有着积极的认同和评价。
2. 维持稳定:自尊感相对较稳定,但不是不变的。
它可以受到外界的影响而产生波动,但一般来说,自尊感较高的个体在外界压力下更容易保持积极的评价。
3. 自尊感来源:自尊感的形成和保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家庭、社会环境、个体成就等。
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正向的社会互动有助于培养健康的自尊感。
二、自我价值自我价值是个体对自身的整体评价,是个体认知自身在社会中的地位、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的体验。
自我价值和自尊感密切相关,它们共同构成了个体对自我的认同和自信心。
自我价值的特征如下:1. 自我认同:自我价值是个体对自己所属群体或社会中特定角色的认同。
个体通过与他人的比较和社会的反馈来形成对自己价值的认知。
2. 与成就相关:个体的自我价值与其在各个领域的成就紧密相关。
在学业、事业、家庭等方面取得的成就都可以提升个体的自我价值。
3. 影响情绪与行为:自我价值的感受与个体的情绪状态和行为有关。
当个体对自身的价值感受较高时,情绪会更为积极,行为更为自信和积极。
自尊感和自我价值在个体发展和社会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 个体发展:拥有健康的自尊感和自我价值有助于个体的身心发展。
它们促使个体建立积极的自我身份,鼓励个体追求目标和发挥潜能,从而提升个体对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2. 社会关系:自尊感和自我价值对于个体在社会中的良好适应和积极互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1.心理现象及其规律: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感知,记忆,思维,语言,想象;情感过程:喜、怒、哀、乐;意志过程: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心理状态(注意,灵感,激情,信心,犹豫,心境等);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2.心理学产生的标志: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第二章1.心理的实质: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反应。
2.两种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第一信号系统(望梅止渴;铃声)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第二信号系统,它是人所特有的(谈梅止渴,谈虎色变)第三章感觉与知觉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2.感受性的变化和发展规律(1)同一中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提高或降低的现象(棉大衣久穿在身上而不觉其重、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吃糖后再吃苹果,会觉得苹果很酸;吃了苦药后喝白开水也觉得甜)(2)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不同感觉间的相互影响(仔细听微弱声音时,常常会闭上眼睛—视觉对听觉的影响)不同感觉间的相互补偿(盲人的听觉能力和触觉能力相对较高;聋哑人的视觉相对发达)(3)联觉(暖色;冷色;彩色最容易引起联觉)3、知觉的基本特性(1)知觉的选择性: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对象的活动性等等(面孔与花瓶,少妇与老妇)(2)知觉的整体性:在刺激物不完备时知觉者仍保持完整的认识(知识经验)。
(3)知觉的理解性:人们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对感知的新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言语把它的特性标示出来。
(斑点与线条有个说是小孩与狗)(4)知觉的恒常性:知觉并不因物理条件(如距离、光亮)的变化而改变。
3.社会知觉偏差(1)第一印象(首因印象):是指与陌生人初次接触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鲜明、深刻而牢固,会形成一种固定的看法,影响甚至决定着今后的交往关系,在社会知觉中起重要作用。
形成的主要因素:一方面是对方的外部特征的直接影响,另一方面是有关对方的间接信息的间接影响。
(2)晕轮效应(光环效应):是指对人的某些品质、特征形成某种印象后,据此推论这个人的其他方面的品质和特征。
是以偏概全、以点带面的不客观反应。
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主要品质、特证形成某种印象后,就会影响他对这个人的其他方面产生良好的或不好的看法。
(一俊遮百丑,一坏百坏,爱屋及乌,情人眼里出西施)(3)刻板印象:是指对社会上的各类人群所持有的固定的看法。
潜在于人的意识之中。
一旦形成刻板印象,个体在对人的认识过程中就会不自觉地、简单的把某个人归入某一群体中去(普遍认为东北人身材高大,豪爽直率;江浙人聪明伶俐,能随机应变)(4)近因效应:是指最近获得的有关熟人的信息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和强烈影响。
4.四种社会知觉偏差在教学中的应用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知觉能力,处理好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水平。
(1)正确对待第一印象。
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仪表,给学生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对待学生应一视同仁,不亲不疏;用发展的观点,全面、具体地分析学生,避免因主观主义和片面的印象而影响师生关系(2)防止发生晕轮效应。
教师要公正全面地对待学生,对学习好的学生不能“一俊遮百丑”,对学习差的学生不能认为“一坏百坏,一无是处”要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不足。
(3)消除刻板印象。
通过对学生长期的观察了解,对学生做出客观全面具体的分析(4)重视运用近因效应5.感知觉规律在直观教学中的应用直观教学的形式及其特点1、实物直观2、模像直观3、言语直观利用感知规律,提高直观教学效果(1)运用对比的规律进行教学(2)运用被感知事物的强度律进行教学(3)运用感知的活动律进行教学(4)根据知觉的组合律进行教学(5)运用知觉的理解性规律进行教学(6)利用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进行教学第四章记忆1.记忆的概念: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2、基本环节: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3、根据记忆的内容:1)形象记忆: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看一部电影后对主人公的记忆)。
2)运动记忆:是以过去经历过的运动状态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对打乒乓球动作记忆)。
3)情绪记忆:是以个人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痛苦、愉快的心情)。
4)词语-逻辑记忆:是以概念、公式和规律等为内容的记忆(单词、数学公式)。
4、短时记忆信息在头脑中保持只有1分钟左右的记忆。
容量有限(7±2个组块)5、影响认识效果的因素(1)识记的目的性(2)识记材料的意义性(3)识记材料的数量(4)识记材料的位置(5)识记材料的性质(6)识记时的情绪状态(7)识记时的态度6、识记策略1、有目的的识记2、先理解后识记3、识记与操作相结合4、保持良好的情绪5、保持良好注意状态7、复习的策略1、及时复习、经常复习。
运用尝试回忆与阅读相结合的复习方法。
2、边复习、边思考。
3、在复习中整理好课堂笔记和读书笔记。
整理笔记的好处:(1)有利于知识的精确识记和巩固(2)有利于创造性学习8、遗忘——保持的对立面遗忘规律的概念: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9、记忆的品质1)识记的敏捷性(识记的快慢)2)保持的持久性3)记忆的精确性(例:辩论赛中辩手对答如流)4)记忆的准备性(提取信息的快慢)第五章思维与想象1.思维的概念: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
1)、概括性:人脑对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本质联系的反映。
2)、间接性:人脑以其它事物为媒介来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或规律。
2、动作思维(手指算数)、形象思维(借助头脑实物表象,如苹果)、抽象思维(概念推理)3、思维的基本过程是分析和综合4、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一)发现问题(二)分析问题(三)提出假设(四)检验假设5、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2、迁移3、相关的知识经验防治4、问题解决的策略5、心理定势6、功能固着7、酝酿效应8、原型启发9、情绪与动机6.想象的概念:是人在头脑中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7.想象的种类想象的种类(一)无意想象(极端形式——梦)。
(二)有意想象: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的想象。
1)、再造想象根据语言的描述和非语言的描绘,在头脑中产生有关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如读读作品后描述人物特征)。
2)、创造想象: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在头脑中独立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形象的过程。
特点:首创性、新颖性、独立性产生条件:1 .激发创造动机2.丰富的表象储备3.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4.利用原型启发3)、幻想积极幻想(理想、科学幻想)消极幻想(空想)8、创造性思维过程1、准备阶段2、酝酿阶段3、豁然开朗阶段4、验证阶段9、发散思维作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的三个维度:(l)流畅性:产生许多符合要求的答案的能力,以在规定的时间内答案的数量表示(2)变通性:对某一问题变换研究角度的能力。
第六章情绪和情感1、情绪情感的概念: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态度体验。
2、情绪与情感的区别和联系区别情绪:A与生理或物质需要相联系的内心体验。
B情境性、冲动性、短暂性(表现出外显性)。
C发生较早,为人和动物共有情感:A与社会或精神需要相联系的内心体验。
B稳定性、深刻性、持久性(表现出内隐性)。
C社会化过程中产生,为人类特有联系:A情感依赖于情绪,情绪受情感的制约和调节。
B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情感在不断变化的情绪中表现出来。
3、情绪、情感与认识的区别和联系(如试分析:知之深,爱之切)区别A反映的内容不同;B认识活动具有随意性,情绪情感的发生、改变则不具有随意性。
联系A认识过程是情绪情感产生的基础;B情绪情感影响着认识活动(积极/消极)4、情绪外显特征---表情:言语表情,非言语表情(面部表情和体态表情)(要求能区分)5种情绪状态:(一)心境(通常指的心情)心情舒畅或忧郁、平静或烦躁,忧者见之则忧定义:是一种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特点:渲染性和弥散性(二)激情爱国主义,冲动定义:是一种爆发性的、强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
(三)应激人们遇到火灾等自然灾害的反应定义:是由出乎意料的紧急状况引起的情绪状态,是人对意外的环境刺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4.情感的种类(一)道德感是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的的思想、言行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二)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过程中,认识和评价事物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三)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评价事物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第七章意志1、意志的概念: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的心理过程2、意志对行为的调节表现为:发动行为和制止行为3、意志行动的3个特征(1)明确自觉的目的性(前提和核心)(2)与克服困难相联系(3)以随意动作为基础4、意志行动中的动机斗争(心理冲突)1)、从形式上将其分为:(1)双趋式冲突(2)双避式冲突(既不愿做作业,又怕老师批评)(3)趋避式冲突(4)多重趋避式冲突(一个人想调换新工作所面临的各种问题)2)、从内容上将其分为:(1)非原则性冲突(晚上是自习还是看电影)(2)原则性冲突(涉及个人愿望与社会道德准则相矛盾)5、意志行动的过程1、采取决定阶段(1)动机斗争(2)目的的确定(3)方法选择和计划制定2、执行决定阶段关键(1)积极执行决定(2)克服困难实现所作出的决定6、挫折的自我调节1、正确认识挫折,客观分析挫折的原因2、改变不合理信念(1)此事不该发生(2)以偏概全(3)无限夸大后果3、不断调节抱负水平4、学习运用心理防御方式,减轻心理压力5、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6、加强意志力的锻炼,不断进行自我激励7、意志品质1、自觉性------盲目性、独断性2、独立性------依从性、受暗示性3、果断性------优柔寡断、轻率4、自制性------任性、怯懦5、坚持性------动摇性、顽固性第八章注意1、注意的定义: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指向性:在众多事物中挑选某些对象进行反映;集中性:心理活动停留在特定对象上的紧张度和强度。
2、注意的品质特征(会区分)一)注意的范围(广度):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把握的对象的数量。
二)注意的稳定性:是个体在较长时间内将注意集中在某一活动或对象上的特性(如不同年龄的人能聚精会神和时间不同)三)注意的分配: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