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 第四章人口、人种、民族
人文地理学第二版思考题
人文地理学第二版思考题第一章绪论1. 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2.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3. 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的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4. 如何理解西方人文地理学发展的过程及其最新的研究趋向?5. 认识建国以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思考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
6. 讨论人文地理学科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1. 分析文化区研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2. 文化扩散有那几种类型?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扩散的特征。
3. 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地域文化,试举例说明。
4. 讨论为什么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并探讨人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
5. 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讨有什么实践意义?6. 试述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文化景观和文化整合之间的有机联系。
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1. 简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如果你要写一篇论文,你准备如何着手拟订研究步骤和计划。
2. 不同哲学方法论对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产生的影响。
3. 人文地理学研究中,获取和搜集地理信息和资料有哪些途径和方法?4. 在相关的国外网站上检索1990年以来社会地理学进展的文献,并做一个综合评述。
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1. 查阅《中国统计年鉴》或《中国人口统计年鉴》,根据建国以来我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变化的数据,绘制中国人口转变过程图,并分析不同阶段的成因。
2. 分析人口自然变动和机械变动(即人口迁移)的成因,思考人口变动对一个地方未来发展的影响。
3. 中国人口分布的规律及其成因,论证中国人口分布的合理性。
4. 民族对地理景观有什么影响。
第五章农业的起源和发展1. 结合农业发展的阶段,探讨农业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并分析四大文明古国出现的必要条件。
2. 结合某一农业景观,分析其形成地理环境原因,理解农业景观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人文地理学 第四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
人口与发展 人口分布与迁移 人种 民族 民俗与流行文化
第一节 人口与发展
一、世界人口增长过程:
世界人口增长趋势:世界人口数量增长加快。 世界人口每增长1个10亿,所用时间逐渐缩短。
世界人口的第1个10亿用了近100万年时间。 从19世纪初至1930年的100余年时间里,世界人 口实现了第2个10亿的增长过程。20世纪30年代 以来,世界人口开始了加速增长,到1960年已发 展到30亿(30年)。从1960年到1975年,世界人口 由30亿发展到40亿(15年),至1987年突破50个亿, 到1999年,仅用了12年时间就突破了60亿。
(2)就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而言,适度人 口的确定是制定国家人口战略的基础和出发点,它 有利于更好地执行人口政策,有助于认识人口政 策的科学性、稳定性和连续性,避免对现行人口政 策的误解。
(3)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而言,适度 人口的确定也有重要意义。发达国家的人口转 变基本上都是在经济发达的条件下顺其自然地 实现的;而发展中国家则完全不同,它们不仅 经济落后,实际上大多数国家的人口已远远超 过其适度人口。所以,只有及早确定科学、合 理的适度人口,才能采取 政策手段,促进人口
(二)世界人口分布的一般规律
世界人口分布不平衡:88.5%集中在北半球,
且集中在北纬20°-60°度之间,距海岸线200公里集中 世界人口的一半。
(1)人口分布有明显的中低纬指向、近海岸指向和平 原指向。
(2)邦奇的人类大陆图显示(地图上取消陆地与海洋, 画出人类密集的地区--人类大陆),世界上有四个人类 大陆:东亚和东南亚;南亚;欧洲;北美洲东部。
2. 探求适度人口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
(1)适度人口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 “虚数”,但它的确定对于解剖某个区域的人口过 剩状况以及与之有关的人口现象有重要参考价值, 所以区域适度人口的确定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的制定、区域规划和城市 规划的修编、区域未来 人口预测以及各专项事业的评价等都有重要意义。
人文地理学 赵荣等 高等教育出版社(答案)
第一章绪论1、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又称人生地理学。
它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仅指社会文化现象。
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对于地理学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人文地理学同经济学、人口学、政治学以及环境科学、生态学、区域科学、行为科学结合,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资源短缺、人口危机、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以及城市问题等作出贡献,尤其是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起到重要作用。
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和研究课题中,有许多也是其他学科的基本研究内容之一。
如经济地理学对于经济学、人口地理学对于人口科学、城市地理学对于城市科学、政治地理学对于政治学、军事地理学对于军事科学、民族地理对于民族学、语言地理对于语言学、宗教地理对于宗教学、人种地理学对于人类学,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尤其是人的素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著,使得地理学人文化的趋势加强。
人文地理学地位的提高,将使地理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
研究对象具体包括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三是空间分析的传统把以上三大传统范式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是: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3、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科中的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人文地理不同于自然地理学,它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
《人文地理》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人文地理》期末复习资料整理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地理学?当代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
2.地理学研究核心:人地关系研究。
3.地理学的性质: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二元论的科学观,是综合的两类科学、相结合的独立科学系统,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桥梁科学”。
4.地理学传统的科学体系:传统地理学是单一层次的,或者说平面的。
一般的说,仅从学科研究的性质特征分为系统地理学、区域地理学、数理地理学三大类。
局限于理论层次。
5.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区域分布、空间差别、形成原因并预测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以人地关系为基础,着重研究地表人类活动或人与环境所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的分布与变化。
6.人文地理学科特性:社会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具有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7.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三大主题(地理学的传统研究范式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①人地关系的传统②区域研究的传统③空间分析的传统。
8.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①人文地理学对科学认知的贡献及其学科建设任务。
a.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
b.区域开发的综合研究c.加强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②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实践,提高其应用价值③文化教育功能——为普及人文地理知识服务。
9.如何判断一个问题是否属于人文地理问题?判断原则:一横加一纵,“一横”指人文事物的空间分布。
“一纵”指人文事物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不同层次的文化要素之间的纵向关系。
凡是不涉及空间分布和空间过程的问题,均不是人文地理学的问题。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1.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五大主题:①人文事物的空间表征——文化区;文化区可分为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
(细节课本P24)②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文化扩散分为扩展扩散与迁移扩散。
扩展扩散又可分为:a.接触扩散:又称传染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总结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总结(总8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人文地理学复习总结第一章、绪论1、地理学按二分法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部分,按三分法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三部分。
2、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主要包括三大主题:一、人地关系的传统。
二、区域研究的传统。
三、空间分析的传统。
3、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复杂性。
4、希腊伟大诗人荷马在公元前9世纪时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被认为是关于人文地理知识最早的记述性著作,希腊学者把荷马推崇为地理学的祖师。
古希腊著名的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地理学”这一名词,被人称为“地理学之父”。
5、德国洪堡和李特尔被尊称为近代地理学的开山大师6、19世纪下半叶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人文地理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地理学分支学科。
7、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当推《禹贡》成书约在公元前500年左右,该书全文虽只1200字,但全面记述了当时全国的地理特征,九州的山川、土壤、物产、田赋、交通、贡品以及少数民族,反应了当时我国各地的人文和经济面貌。
8、我国古代人文地理学主要的贡献有:一是产生了人地关系思想的萌芽,对人地之间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究。
二是积累了大量以区域人文地理论述为特色的人文地理知识。
9、近代人文地理的代表人物:张相文、竺可桢、胡焕勇、张其昀、李旭日等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1、文化的概念:广义上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是一种社会现象以物质为基础。
具有历史连续性、阶级性和民族特征。
2、三种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物质文化石基础,精神文化石核心。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
目 录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第1章 绪 论第2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第3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第4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第5章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第6章 工业的出现与工业区位第7章 聚落与城市化第8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第9章 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第10章 旅游地理第11章 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第12章 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第13章 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第二部分 课后习题第1章 绪 论第2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第3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第4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第5章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第6章 工业的出现与工业区位第7章 聚落与城市化第8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第9章 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第10章 旅游地理第11章 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第12章 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第13章 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第三部分 章节题库第1章 绪 论第2章 人文地理究主题与基本理论第3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第4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第5章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第6章 工业的出现与工业区位第7章 聚落与城市化第8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第9章 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第10章 旅游地理第11章 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第12章 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第13章 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第四部分 模拟试题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第1章 绪 论一、名词解释1.人地相关论[华南师范大学2015年研]答:人地相关论是20世纪20年代法国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奠基人白兰士所倡导的理论。
在人地关系中,白兰士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他认为,除了环境的直接影响外,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强调人类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因而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他的理论被称为“人地相关论”。
法国的人地相关论思想使人地关系理论研究有了很大的进步。
人文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目录第一章绪论 (2)德国近代人文地理学 (2)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4)一、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 (4)二、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的扩散(基本形式) (5)三、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5)四、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 (6)五、文化现象综合体—文化景观 (6)六、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 (6)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 (8)一、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8)二、分学科(常考名词) (9)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 (9)一、人口转变理论和模式 (9)二、人口与发展—适度人口 (10)三、人口分布与迁移 (11)四、人种 (12)五、民族 (12)六、民俗 (12)第五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12)二、农业景观: (13)三、农业区位论 (13)第六章工业的出现和工业区位 (13)影响工业区位分布的因素 (13)第七章聚落与城市化 (14)一、城市化概念 (14)二、城市化进程(阶段的划分) (14)三、城市化机制 (14)四、当代城市化的特征 (15)五、城市地域 (15)六、城市内部地域结构模型(学说、名称、内容) (16)七、城市体系 (17)八、城市景观与感知 (17)第八章语言的传播与影响 (17)一、语言语系分布范围 (17)二、语言传播的特性 (18)三、语言传播与环境 (18)四、语言扩散及其结果 (18)第九章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 (19)一、世界三大宗教起源及分布 (19)第十章旅游地理 (20)一、旅游文化 (20)二、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 (21)第十一章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22)一、政治与政治地理 (22)二、国家政治地理特征 (22)三、国家权利 (22)四、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23)第十二章人类行为与空间环境 (24)一、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 (24)二、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25)第十三章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 (26)可持续发展 (26)第一章绪论德国近代人文地理学洪堡:德国地理学家,和李特尔被尊为近代地理学的开山大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教案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教学设计
第一节人口与人种
第1课时世界人口的增长和人口分布
2019年10月31日,世界在这一天迎来第70亿人口。
但这天让人一点也快乐不起来,结合右图分析为什么快乐不起来(学生讨论),教师: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世界的人口相关知
识。
第2课时人口问题与不同的人种
展示图片?全球人口膨胀,面临“可怕挑战〞?。
通过观看视频,你能说出当今世界存在哪些人口问题?对资源环境及社会经济产生哪些影响呢?(学生畅所欲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
地理课堂了解世界的人口问题。
(1)读课本P73~74,结合漫画,分析地球母亲为何发“愁〞?
答案:人口增长过快,自然资源缺乏,环境破坏严重,自然灾害频发。
(2)替“母亲〞分忧,你有何解“愁〞的方法?
答案:实行生育控制政策,提高人口素质,保护生态环境,珍惜和合理利用资源。
(3)在世界人口剧增的同时,欧洲局部国家却出现了人口负增长现象,这会带来什么问题呢?答案:人口老龄化、社会养老负担加重、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缺乏等。
(4)辩论:人口多好,还是人口少好?
答案:人口过多或过少都既有利也有弊,只有人口增长与环境、资源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开展相适应才最好。
2. 世界三大人种的分布
(1)根据世界人种分布图将图中图例补充完整。
答案:略。
(提示:从左到右依次为:白色人种、黄色人种、黑色人种)。
人文地理学 第4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
出生率: 一定时间内(通常为1年)每一千人中
新生儿的数量。
死亡率: 一定时间内(通常为1年)每一千人中
死亡人口的数量。
自然增长率:一定时间内(通常为1年)每一千
人中净增人口的数量,即出生率与 死亡率的差值。
世界60亿人口日
2019年10月 12日凌晨0时2 分,联合国秘书 长安南(右)专 程来到萨拉热窝 的一家医院,看 望成为地球村第 60亿位居民的男 婴。
190 480
724 2657 459
286
231
(三)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体和矿 产资源等)
社会经济因素(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活动方式和交通运输 条件)
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
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综合分析
1. 自然因素
(1)气候 (气温、
阶层分化
(三)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1.工业革命与人口的死亡率
死亡率下降 原因分析 经济发展 社会改革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科技进步与医疗卫生水平提高
2.工业革命与人口的出生率
早期出生率上升,后期下降 原因分析 人们控制家庭规模的意愿 婴儿死亡率的下降 经济的发展 城市化的发展
人口数量 /104人 613414 81260 72631 49287 35072 372071 3092
占世界总人口 的比重(%) 100 13.25 11.84 8.03 5.72 60.66 0.50
陆地面积 (104km2)
14952 3020 1010 2423 1797 4400 897
(一)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3.寇尔的人口转变模式及其数量界限
出生率
《人文地理学》各章复习思考题
《人文地理学》各章复习思考题第一章绪论1、名词解释:人文地理学、洪堡、李特尔、拉采尔、白兰士、胡焕庸线、竺可桢2、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3、简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
4、简述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5、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的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6、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分别阐述各个时期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
7、简答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理论思想。
8、简述现代(当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
9、认识建国以来中国人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思考如何建立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
10、21世纪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动向。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1、名词解释: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文化区、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整合、文化景观、人地相关论、文化决定论、环境决定论。
2、概念辨析:(1)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2)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与乡土文化区(3)地理环境决定论、文化决定论与可能论(4)文化景观与文化区(5)文化区与文化整合3、简述文化结构的层次内容?4、请举例说明形式文化区。
5、试举一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位一体”的统一性。
6、文化扩散有哪些类型?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扩散的特征。
7、举例说明文化的迁移扩散与扩展扩散有何不同。
8、简述文化景观的概念、特征。
9、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地域文化?试举例说明。
10、讨论为什么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探讨人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
11、列表比较主要人地关系理论名称、代表人物、理论要点和简要评价。
12、比较“地理环境决定论”与“或然论”。
13、试简述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基本内涵。
14、简述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化历程。
为什么说协调论比过去的人地关系理论都要完善和科学?15、和谐论是人地关系理论中较完善和科学的理论,试简要说明该理论产生的背景、理论要点,并加以简要评价。
人文地理学各章节主要内容
人文地理学各章节主要内容第一章第1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性1、人文地理学的概念:研究地球表面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与差距,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即研究人地关系、探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形成、发展、变化与分布规律的科学。
2、地理学的发展阶段:一是古代地理学,以描述自然和人文现象为中心内容二是近代地理学,德国最早在1874年设置地理讲座,二战后,地理学形成了人地关系学派、区域学派、景观学派等。
三是现代地理学阶段,地理学进入“革命”时期,先后出现了计量革命、理论革命、行为革命等思潮,学术空前繁荣,学科流派纷呈,引入地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较多,有实证主义、人本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等等。
3、人文地理学的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
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于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
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创造了各种人文现象,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地域上进行的,人文地理学并不研究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人文现象的所有方面,例如人文现象的时间序列、社会关系、组织机构等。
从作为一门区域科学的地理学的学科本质出发,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三是空间分析的传统。
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
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特征,探讨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4、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1)社会性人文地理学不同于自然地理学,它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
社会科学以人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人文现象的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活动,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虽然受到自然环境、技术条件因素的影响,但是主要还是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人文因素,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
人文地理学-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
白色人种
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 洲等地,肤色较浅,呈白色或浅 黄色,头发细软而呈波浪状,眼 色多为浅蓝色或灰色,面部轮廓
清晰,鼻梁高而窄。
黑色人种
主要分布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 肤色呈黑色或深棕色,头发卷曲 而浓密,眼色多为深褐色或黑色, 面部特征较为突出,嘴唇较厚。
人种地理分布
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东南部,包括中国、日本、朝鲜、越南 等国家。
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口、人种和民族差异
生育观念的差异
宗教信仰与民族习俗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育观念存在较大差 异,如一些地区或民族可能更倾向于多 子多福,而另一些则更注重少生优生。
宗教信仰和民族习俗对于人口、人种和民 族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如一些宗教或民 族可能有特殊的饮食禁忌、节庆习俗等。
婚姻制度的多样性
信息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远程办公、在线教育等成为可能,进一步促 进了人口流动。
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影响
资源利用
人口迁移改变资源利用方式和强度,可能对 迁入地资源环境造成压力。
生态环境
人口迁移可能对迁入地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如森林砍伐、水资源过度开发等。
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影响
01
经济发展
人口迁移为迁入地提供劳动力资 源,促进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 整。
人口迁移类型及原因
要点一
经济因素
就业机会、收入水平、生活质量等经济差异驱动人口迁移 。
要点二
政治因素
政治迫害、战争、政策调整等政治因素导致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类型及原因
社会文化因素
教育、文化、宗教、语言等社会文化差异影响人口迁移。
生态环境因素
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引发人口迁 移。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说第1章绪论( 1.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散布及其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人类活动或人与地理环境互相关系所形成的现象散布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对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别(包含不一样国家、不一样地(区、不一样社会制度、不一样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二是地区研究的传统;三是空间剖析的传统。
(人文地理的学科特点:社会性、地区性、综合性。
(拉采尔:(1844-1904)德国地理学家,他被以为是人文地理学的首创人,一方面他为人(生地理学或人类地理学的比较系统的研究供应了指道路线。
另一方面,他被以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思想引入者。
(赫特纳:(1859-1941)德国地理学家,是地区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主张地理学应侧重于空间散布的研究,地区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中心,地理学研究的地区应是人类与环境互相作用(的结果,全部自然界中与人类活动互相影响的全部因素,与自然环境互相联系的人文现象都是地区的特点。
(施吕特尔:(1872-19520德国地理学家,是景观学派的首创人,他以为,地理学者应首(先着眼于地球表面能够经过感官察觉到的事物,着眼于这类感觉—景观的整体。
(白兰士:(1845-1918)法国地理学家,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以为除环境的直(接影响外,还有其余因素在起作用,重申人类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
(麦金德:(1861-1947)英国地理学家,他把地理学说成是探究人及其自然环境的互相作用的一门学科,提出了“大陆要地说”。
麦金德第一个将全世界作为整体来商讨世界政治活动(的规律性,创始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
(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点:(1)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
(2)研究方法的不停改革。
(3)研究内容和方向的社会化、生态化和应用化趋势。
七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七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一节“人口与人种”教学设计赵恩红【课标要求】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在结束前三章自然地理学习之后,初次涉及的人文地理的知识,由前后紧密联系的四部分组成,分别为世界人口的增加、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问题、不同的人种。
首先通过了解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及人口分布,使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及地理计算的技能,并能初步说明地形、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其次通过探究活动呈现人口问题,使学生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环境、资源和发展等问题,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最后通过了解三大人种特点及分布,明确自然环境对人种形成的影响,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为了保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本节内容设置为1课时。
【教学构思】利用视频导入,激发兴趣,并联系当下实际,了解世界上的人口总数。
世界人口的增长,整合教材4.1及4.3图,利用课件引导学生读出每增加10亿人所用的时间,并根据数据在学案中绘出世界人口增长曲线,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读图-绘图-得出结论过程,并根据抚顺2007年出生率、死亡率(本年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由学生计算自然增长率,巩固自然增加率=出生率-死亡率,体会人口负增长。
世界人口的分布,由学生自主学习总结人口密度公式,并根据抚顺,及本省省会沈阳的面积及人口数,巩固计算,并体会人口分布的疏密,过渡到世界人口的分布,教会学生“读图三部曲”,掌握读图方法,培养读图能力,并结合世界地形图,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分析影响人口分布原因,同时利用大量图片,使学生树立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观念。
人口问题,利用探究作为组织这部分内容的思路:根据教材及学案给出材料(关于抚顺的人口迁移)探究人口过快、过慢增长、及大量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带来的问题,并请同学以恰当的表现形式全班交流(画漫画、情景剧、举例子等),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培养创新精神及与人合作能力,并利用图片视频等,使学生体会人类所面临的人口、环境、资源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赵荣《人文地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人口、人种和民族)【圣才出品】
第4章人口、人种和民族4.1 复习笔记一、人口与发展1.世界人口增长过程总的来看,世界人口发展历程是不断增长的。
根据人口在不同时期的增长特点、速度等方面的差异,把世界人口增长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1)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其人口发展特征包括:①人口密度极低。
②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
③人口分布相对集中。
(2)农业革命与人口增长其人口发展特征包括:①婴儿存活率低,阶段性的饥荒和低营养,对流行病的抵抗力差。
②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死亡率呈大幅度波动状态,平均寿命低。
③人口密度相对较高。
(3)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①工业革命与人口死亡率的下降医疗卫生技术进步和日益完善的服务所起的作用最为直接,它们是大幅度降低死亡率的关键因素。
②工业革命与人口出生率a.在工业化早期第一,概况欧洲一些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曾一度上升,例如英国。
第二,原因经济良性发展使结婚年龄降低,人们更易于多生育。
且城市地区曾一度持有孩子作为劳动力非常重要的态度。
b.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欧洲出生率仍持续下降。
出生率下降的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种:第一,限制家庭规模的意愿引起的;第二,婴儿死亡率的下降导致了出生率的下降;第三,经济因素与出生率的下降关系密切;第四,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c.20世纪后出生率仍持续下降的原因:第一,计划生育及控制生育的有效性;第二,妇女晋升机会增多;第三,在一些离婚率高的国家人们对传统家庭体系稳定性的怀疑等。
第四,现代人的求学、接受培训、就职和恋爱生涯占用了较多的时间,相对地就推迟了生育行为。
第五,现代社会将一名婴儿培养成人并使其接受高等教育将花费相当的代价,都使得人们不愿多生育。
③工业化过程中的人口增长a.从工业革命开始,世界人口增长幅度明显加大b.人口增长及自然变动情况在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地区之间出现了分化发达地区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趋于下降,发展中地区在后期死亡率才开始下降,出生率却居高不下。
(4)世界人口增长趋势世界上每增长一个10亿所用时间在逐渐缩短。
人文地理学 第4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
小结
• 各种因素是综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 • 各种因素是在具体条件下发生作用的
五、人口迁移
• 概念 • 重要性 • 历史回顾 • 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 • 人口迁移的机制
1.概念
人口移动(population movement)是指人口在地理 空间位置上的变动,包括为经济、娱乐、休闲等目 的而暂时离开居住地的人口位置变动(一般称人口 流动)和以寻求新居住地为目的的非暂时性人口移 动(即一般意义的人口迁移population migration)。 量度人口迁移的指标有: 迁入率:年度内迁入人口数量与区域人口数之比 迁出率:年度内迁出人口数量与区域人口数之比 净迁移率:年度内净迁入人口数量与区域人口数之比
• 人口红利的实现条件
“人口红利”的收获需要将庞大的劳动年龄人口转化为高素质的人 力资源,要求提高劳动力成本,切实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只有使全体公民都能够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才能充分揭示出科学发 展观以人为本的真谛。
§2.人口分布与迁移
• 人口分布与密度 • 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 • 中国人口分布 • 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 人口迁移
2.2消极的观点:人口增长造成经济发展面临很
多压力,人口增长过快降低生活水平……
2.3基本原则: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应与社会经
济发展相互适应
3.适度人口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意义
3.1人口容量
人口容量即人口最大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某个部分在一定 时期、一定条件下所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
3.2适度人口
2.成因探讨
六、人口增长的动力机制
• 自然环境与人口增长 • 人口构成与人口增长 • 人口政策与人口增长
《人文地理学》赵荣 第二版 第4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 知识点总结
《人文地理学》赵荣第二版第4章人口、人种和民族知识点总结1.1 人口与发展1、世界人口增长过程特点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1、极低的人口密度2、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3、人口的分布相对集中➢人口迁移特征:渔猎采集经济活动、人口的繁衍带来人口的迁移➢人口分布特征:覆盖全球大部分地区,疏散分布与相对集中,人口密度极低➢人口发展特征:高出生率与高死亡率农业革命与人口增长人口发展特征:婴儿存活率低,阶段性的饥荒和低营养,对流行病的抵抗力差,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死亡率呈现大幅度波动状态,出生率也相应变化,平均寿命低。
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1、人口死亡率的下降2、人口出生率先上升后逐渐下降3、发达与发展中地区人口增长出现分化:发达地区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趋于下降,发展中地区在后期死亡率才开始下降,出生率却居高不下。
世界人口增长趋势呈增长趋势,而且每10亿增长所用的时间一直在缩短,目前虽然人口增长率下降,但由于人口基数巨大,世界人口总量将持续增长。
2、★★★人口转变理论与模型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
人口再生产类型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相适应的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自然增长率三者不同的组合形式,因此,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变化取决于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由这两者的变化所决定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是构成人口再生产类型的两个基本要素。
(1)★★★人口转变理论①兰迪“三个序列”理论1、原始阶段:人口增长的典型特征是极高的出生率、极高的死亡率和极低的自然增长率2、中间过渡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两者较原始阶段为低)和低自然增长率3、现代阶段:先是死亡率持续下降、出生率却维持不变、人口增长加速,后是出生率也开始下降,自然增长率由高转入低②英国人口学家布莱克提出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型(融合前人的观点)1、高位静止阶段HS: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并达到均衡,人口增长出于静止状态2、早期扩张阶段EE:死亡率先于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逐渐加速3、后期扩张阶段LE:死亡率继续下降并达到低水平,出生率也开始下降,人口增长扩张至最快尔后减速4、低位静止阶段LS:死亡率和出生率先后降至低水平并重新达到均衡,人口增长再次处于静止状态5、减退阶段D:出生率继续下降,并开始低于死亡率,人口呈现负增长状态③寇尔的人口转变模型其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并非始终由高往低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求适度人口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
1 适度人口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但它的确定对于解 剖某个区域的人口过剩 状况以及与之有关的人口现象有着重要参考价值,所 以区域适度人口的确定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区域规划和城市规 划的修编,区域未来人口预测以及各专项事业的评价等都有重要意义。 2 就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而言,适度人口的确定是制定国家人口战 略的基础和出发点,它有利于更好的执行人口政策,有助于认识人口政策的 科学性、稳定性和连续性,避免对现行人口政策的误解。 3 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而讲,适度人口的确定也有着重要意义。发 达国家的人口转变基本上都是在经济发达的条件下顺其自然地实现的;而发 展中国家则完全不同,它们不仅经济落后,实际上大多数国家的实际人口已 远远超过其适度人口。所以,只有及早确定科学、合理的适度人口,才能采 取政策手段,促进人口转变,并使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相适应,以持续增长 的经济实力保障人口转变的完成。
思考题 ] 1、人口增长过快对地理环境有和影响?
[2、 当前我国人口的转变表现为何种模式,并简述我国 人口转变模式和国外人口转变模式的异同? [3、 人口与发展的关系如何? [4、 简述适度人口的概念及其应用价值? [5、 适度人口的确定方法是什么?我国适度人口规模应 为多少?如何达到该规模?
第二节 人口分布与迁移
2、随机法
• 是较综合和预测性方法,因为它依赖 于随机过程在一定概率框架内利用横断 面数据模拟迁移的时间过程。 • 随机模型在迁移研究中的吸引力在于 其简单然而也是有效方法,即从容易获 得的经验数据中推导迁移流。
人口迁移的机制
1 因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刺激因素 2 个人动机变化产生的因素 尽管影响人口迁移和流动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主 要的原因是经济方面。 其他原因:如政治原因、生态环境变化、文化因素
人口政策与人口增长
1)鼓励人口增长的人口政策:发达的欧美国家 和人口出现明显老龄化趋势的国家。 2)抑制人口增长的人口政策:发展中国家应对 人口过快增长的措施。
适度人口的概念:
适度人口的概念是建立在人口容量概念基础上的,前者是后者的主要组 成部分人口容量即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 件下所可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而适度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 宜的人口数量,是一种理想人口数量。
世界人口分布的一般规律
据联合国统计,2001年7月全世界有61.33亿人,如果 以全球1.49亿km2 ,每km2 平均有41.16人,以世 界国家所占的 1.36 亿km2 计算,每km2 平均有 45.10人。
分布不平衡:1 人口分布有明显的中低纬指向、近海
岸指向和平原指向。 2 世界上有四个人类大陆:东亚和东 南亚;南 亚;欧洲;北美洲东部。
(三)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
• 中国的人口转变历程及人口转变模式
1)加速增长阶段 2)负增长阶段 3)高速增长阶段 4)减速增长阶段 5)波动增长阶段 6)持续增长阶段
• 中国人口转变模式的成因探讨
1)死亡率维持极低水平而出生率却居高不下的成因: 2)第四阶段出生率大幅度下降的成因 3)第五阶段人口波动的成因
人口迁移的主要空间取向:
• 1、人口迁移从经济不发达迁移至经济较发达地区,城 市人口增长主要是移民,即人口的机械增长。 • 2、人口迁移从乡村到集镇、集镇到小城市,从小城市 到大城市迁移倾向 • 3、两地间的净迁移量在总迁移量中所占比重不大。 • 4、乡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更具有迁移性 • 5、短距离迁移以女性居多,长距离以男性居多 • 6、移民主要是年轻人 • 7、迁移动机以经济为主
三 人口与发展
• • • • 自然环境与人口增长 人口构成与人口增长 人口政策与人口增长 适度人口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意义
1 土地资源与人口增长 : 土地是人类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必需的物质条件,是 人类赖以生存的立足之地,在农业产生之初及其以后的发展过程中,由农业 所导致的对土地的开发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促进了人口的增长,但土地资源 也日益遭到破坏,最终导致耕地面积锐减,为人口良性发展设置了障碍。 2 淡水资源与人口增长 : 淡水资源是人类生命中不可缺少的源泉,也是生态 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在淡水充足之地,居住的人往往倍增,但人口的发 展使淡水资源日益紧张。 3 森林资源与人口发展: 森林为经济建设提供原料和林副产品,同时森林具 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大气、降低噪声、保护野生动植 物等生态功能,使其为人类发挥巨大的作用,随着人口增长,开垦荒地, 建筑屋舍,取得燃料及发展工农业,森林面积急剧减少,严重影响人类 生存与发展。 4 矿产资源与人口增长 :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特别是工业革 命后,能源的开发利用极大地促进了人口的增加,但人口增长过快造成了 对能源的过度需求,从而与有限的能源总量产生矛盾,最终导致了人类的 能源危机。
农业革命与人口增长
1)高人口密度
2)出生率和死亡率呈不断波动状态 3)出现定居的村落
4)出现劳动分工、手工制作业及社会阶层分化
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1)工业革命与人口死亡率
高死亡率是前工业社会世界人口特征之一。但自18世纪以后 死亡率就开始持续下降,这种下降一直延续到19世纪。 2)工业革命与人口出生率(先上升,19世纪后半期下降。 3)工业化过程中的人口增长 世界人口增长幅度较大 人口增长及自然变动在发达地区发展中地区出现分化
第三节 人种
• 一、 种族与地理人种 • 1、种族与地理环境 • 各种族自然形态的形成与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既受环境条件的制约又在环境的长期的影响下 表现出自己的个性。 • 起源于同一地区的种族,经过迁移,由于环境 不同,在自然形态遗传基因上都发生了很大的 变化,因而才形成了不同的种族。
一、人口构成及其分类:人口构成又称人口结构,指的是人口系统内部不同属 性之间的比例关系,在一个人口系统中,各种人口构成之间是相互依存、 相互制约的,它们按照一定目标有秩序、有规律紧密联系在一起,组成一 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人口构成可分为自然构成和社会经济构成两大类,自然构成主要包 括人口的性别构成和年龄构成,社会经济构成主要包括职业构成、文化 教育构成、婚姻家庭构成、阶级构成、民族构成和种族构成等。 二、人口构成与人口发展: 1 人口 性别构成对婚姻和家庭状况有很强的影响并进一步影响到人口的 增长、移动和其它人口构成。 2 人口的年龄构成对人口发展动态有很大的影响:年龄构成较轻,少年 儿童比重大,则将来相继进入婚龄育龄的人数必然大,出生率高。反 之亦然。 3 人口的文化教育构成对人口数量增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 面,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育观念,“少生、优 生”等现代生育观逐渐深入人心,而且文化的提高就延长了劳动者的受 教育时间,相对推迟了人口的结婚年龄。另一方面,人口文化素质的提 高,有利于控制人口增长,世界上妇女平均生孩子的数量与其文化程度
人口密集图片
人口密集图片
人口集中图片
人口稀疏图片
世界人口分布图
11%
59%
中国人口分布
1 东南地区人口稠密,西北地区人口分布稀少。 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在《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中提出的 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自黑龙江的瑷珲(今黑河市)到云南腾冲 为止。 2 人口明显地集中于沿海,越往内地人口越稀疏。 有研究表明,我国距海岸200公里、500公里、1000公里范围 内的人口分别占35.9%、60.2%、90.6%。 3 我国人口具有明显低地指向性特点,即人口垂直方向上的不 平衡。 我国绝大多数人口集中分布在较为低平的地区,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黄淮海平原、四川盆地等都是我国乃至世界上人口 最稠密的地区。
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1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体和矿产资源等) 2 社会经济因素(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 平、经济活动方式和交通运输条件) 3 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
二 人口迁移
• 人口移动与人口迁移
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位置变动,包括为经济、娱乐等目的而暂 时离开居住地的人口位置变动和以寻求新居住地为目的的非暂时性人 口移动,前者称人口移动,后者称人口迁移。
二 人口转变模式
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 的过渡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 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过渡。 (一)、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三)、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
(一)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模 式
发达国家人口转变模式简述(自主 学习)
• 一、人口分布 • 人口分布测度
• 世界人口分布的一般规律
• 中国人口分布 • 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人口分布的测度
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 空间分布状况,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 人口密度:一般被看作是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 它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是指单位土地面 积上居住的人口数。
世界人口增长趋势
世界人口每增长一个10亿,所用时间逐渐缩短。 世界人口的第一个10亿用了近100万年时间。从19世纪初至1930年 100余年时间里,世界人口实现了第二个10亿的增长过程。本世纪 30年代以来,世界人口开始了加速增长,到1960年已发展到30亿。 从1960年到1975年,世界人口由30亿发展到40亿,至1987年突破 50个亿,到1999年,仅用了12年时间就突破了60亿。
• 人口迁移的形式
1 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国际人口迁移 国内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的主要空间取向 2 人口迁移的时间形式:居住历史分析 随机方法
研究人口随时间迁移方法:
• 1、居住历史分析 • 这是一种研究个人的经验方法,它依赖于 社会调查和统计资料,从中可以获得以前的居 住信息。 • 居住历史分析可以看作是个人随时间变化的 迁移行为的研究。它记录了个人或一群人在其 一生或两地间迁移时间内居住地点。迁移就可 以看作是个人生活史的一部分,因而它就与其 它主要人生序列(如家庭、教育、职业)联系 起来。 • 这种研究方法难点:资料收集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