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论、朋友论、感恩心、忏悔心、学会学习、学会生存

合集下载

我最欣赏的教育理念:七条箴言

我最欣赏的教育理念:七条箴言

我最欣赏的教育理念:七条箴言何为教育?教育中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古今中外的优秀头脑对此进行了许多思考,发表了许多言论。

我发现,关于教育最中肯、最精彩的话往往出自哲学家之口。

专门的教育家和教育学家,倘若不同时拥有洞察人性的智慧,说出的话便容易局限于经验,或拘泥于心理学的细节,显得肤浅、琐细和平庸。

现在我把我最欣赏的教育理念列举出来,共七点,不妨称之为教育的七条箴言。

它们的确具有箴言的特征:直指事物的本质,既简明如神谕,又朴素如常识。

可叹的是,人们迷失在事物的假象之中,宁愿相信各种艰深复杂的谬误,却忘掉了简单的常识。

然而,依然朴实的心灵一定会感到,这些箴言多么切中今日教育的弊病,我们的教育多么需要回到常识,回到教育之为教育的最基本的道理。

第一条箴言: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个论点由卢梭提出,而后杜威作了进一步阐发。

“教育即生长”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

苏格拉底早已指出,求知是每个人灵魂里固有的能力,当时的智者宣称他们能把灵魂里原本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苏格拉底嘲笑道,好像他们能把视力放进瞎子的眼睛里去似的。

懂得了“教育即生长”的道理,我们也就清楚了教育应该做什么事。

比如说,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

“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是特别反对用狭隘的功利尺度衡量教育的。

人们即使承认了“教育即生长”,也一定要给生长设定一个外部的目的,比如将来适应社会、谋求职业、做出成就之类,仿佛不朝着这类目的努力,生长就没有了任何价值似的。

用功利目标规范生长,结果必然是压制生长,实际上仍是否定了“教育即生长”。

生长本身没有价值吗?一个天性得到健康发展的人难道不是既优秀又幸福的吗?就算用功利尺度——广阔的而非狭隘的——衡量,这样的人在社会上不是更有希望获得真正意义的成功吗?而从整个社会的状况来看,正如罗素所指出的,一个由本性优秀的男女所组成的社会,肯定会比相反的情形好得多。

现代教育四大支柱

现代教育四大支柱

现代教育四大支柱(2010-11-17 12:46:53)转载▼分类:LC教育育人标签:教育1996年由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教育——财富蕴藏其中》(Learning The Treasure within)的研究报告,在这报告中,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着眼于广阔的国际经济、政治、文化背景和未来21世纪的发展目标,既从各国实际出发,又注意可行性,向高层决策者提供了一系列教育改革和行动依据的建议。

该报告中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观点是提出了21世纪教育的四个支柱:"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会发展(learning to be)显然,了解和认识四大支柱的本质意义又对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一、四大教育支柱的内涵1、学会认知。

这种学习是为了掌握认识的手段,而不是掌握经过分类的系统化知识。

我们既可将其视为一种手段,也可将其视为一种人生目的。

作为手段,它应使每个人学会了解自己周围的世界,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进行交往。

作为目的,其基础是乐于理解,认识和发现。

为了解知识而学习,首先要求学会运用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来学习。

途径是将掌握足够广泛的普通知识与深入研究少数学科结合起来。

这也就是说学会学习,以便从终身教育提供的种种机会中受益。

2、学会做事。

学会做事与学会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密不可分。

学会做事与职业培训的联系更为紧密。

它又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为了培养某人去从事某一特定的具体工作,也不能看作是单纯地传授多少有些重复不变的实践方法。

“学会做事”更多的不是教会学生某种技能,而是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

能力是每个人特有的一种混合物,它把通过技术和职业培训获得的严格意义上的资格、社会行为、协作能力、首创能力和冒险精神结合在一起。

人生的24堂课

人生的24堂课

人生的24堂课摘要:1.人生的24 堂课概述2.人生的第一课:生命的意义3.人生的第二课:自我认知与定位4.人生的第三课:勇敢面对挑战5.人生的第四课:坚持与毅力6.人生的第五课:学会感恩7.人生的第六课:付出与奉献8.人生的第七课:责任与担当9.人生的第八课:诚信与信任10.人生的第九课:爱与被爱11.人生的第十课:友谊的力量12.人生的第十一课:追求梦想13.人生的第十二课:适应变化14.人生的第十三课:培养良好习惯15.人生的第十四课:时间管理16.人生的第十五课:自律与自省17.人生的第十六课:学会沟通18.人生的第十七课:拓展人际关系19.人生的第十八课:心理素质20.人生的第十九课:自我调节21.人生的第二十课:培养同理心22.人生的第二十一课:正确对待失败23.人生的第二十二课:终身学习24.人生的第二十三课:追求幸福25.人生的第二十四课:总结与反思正文:人生的24 堂课是一部关于人生哲学与智慧的作品,它以24 个主题为我们揭示了人生的真谛。

在这里,我们将逐一探讨这些课程,以期从中汲取力量,更好地面对生活。

首先,人生的第一课是关于生命的意义。

每个人都应该思考这个问题,以便找到自己生活的目标和价值。

其次,我们需要自我认知与定位,这是人生的第二课。

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才能找到合适的人生道路。

勇敢面对挑战是人生的第三课,因为挑战是我们成长的催化剂。

接下来,我们需要具备坚持与毅力,这是人生的第四课。

任何事情的成功都离不开这两个品质。

而学会感恩,则是人生的第五课。

对生活和他人心怀感激,能让我们收获更多的喜悦。

付出与奉献是人生的第六课,因为我们的存在价值在于为他人和社会贡献力量。

人生的第七课是责任与担当,每个人都需要对自己的生活和他人负责。

诚信与信任是人生的第八课,这是构建人际关系的基石。

爱与被爱是人生的第九课,我们需要学会关爱他人,同时也要学会接受他人的爱。

友谊的力量是人生的第十课,我们需要珍惜身边的朋友,因为他们会给我们带来无尽的支持。

罗伯特亚当斯箴言

罗伯特亚当斯箴言

罗伯特亚当斯箴言罗伯特·亚当斯(RobertAdams)是一位美国禅宗导师,他的教导以简明扼要、直指人心而著称。

他的箴言被认为是禅宗教义的精髓,对于我们修行和生活都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罗伯特亚当斯箴言》。

一、“你本来就是自由自在的”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的本性是自由自在的,但是我们在生活中被种种因素所束缚,使得我们迷失了自我。

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本性,避免受到外界的干扰,回归到自己的本质。

二、“不要把自己想得太伟大”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不要过于自大,认为自己无所不能。

我们在修行中,应该谦虚谨慎,不要过于自信,否则很容易踏入狂妄自大的陷阱。

三、“不要把自己想得太渺小”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不要过于自卑,认为自己微不足道。

我们应该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不要轻易放弃,要有勇气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四、“没有什么比此时此刻更重要”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每一刻,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

我们应该把握当下,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情,不要留下遗憾。

五、“不要与他人争斗”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不要和别人比较,不要和别人争斗。

我们应该专注于自己的修行,不要被别人的言语和行为所左右,要保持内心的平静。

六、“不要担心结果”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不要过于关注结果,而是应该专注于过程。

我们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眼前的任务上,不要想着未来的结果,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件事情。

七、“不要把自己的经验强加于他人”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不应该把自己的经验强加于他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我们应该尊重别人的选择和决定,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

八、“不要担心别人的看法”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不应该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要相信自己的内心。

我们应该坚持自己的信念,不要被别人的言语所动摇,这样才能走得更远。

九、“不要过于执着”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不应该过于执着于某种事物,要学会放下。

我们应该保持内心的平静,不要被欲望所困扰,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

《学会生存》读书笔记

《学会生存》读书笔记

《学会生存》读书笔记《学会生存》读书笔记1《学会生存》是曾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供职的法国教育思想家埃德加·富尔于1972年向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长递交的一份研究报告。

《学会生存》一书把学习化社会的概念推向了世界并推进了人们对终身学习的思考。

在21世纪“学会生存”就要把学习当作一种生活方式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终身学习是指人的一生都要学习从幼年、少年、青年、中年直至老年学习伴随人的整个生命历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学会生存》报告把终身学习与建立学习化社会(学习型社会)结合起来。

“学习化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习成为整个社会成员一项经常的重要活动。

创建学习化社会有赖于终身教育思想的普及又有利于终身教育的实施与提升。

而当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时另一个关键问题出现了这就是“如何学习”。

“学会学习”是“学会生存”的前提。

发现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是引导现代社会发展的关键。

为了自我的终身学习和创造活动我们的教育重点必须从“学会”走向“会学”即培养一种创新性学习能力。

“学会学习”在当前还要转变一种观念即由“拥有文凭”向“拥有能力”转变。

文凭和学历是靠勤奋学习得来的表明了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

但这并不意味着有文凭就有水平有学历就有能力。

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新事物、新情况层出不穷新知识、新技术不断出现要求人们必须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本领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一个拥有较高文凭和学历的人如果停滞不前也会落伍难以跟上潮流、胜任工作、获得进步。

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核心就是要在全社会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让学习成为21世纪的生活方式养成处处学习、时时学习的习惯并且首先要学习“学习的方法”。

如此个人生存才会有保障国家才不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被开除“球籍”。

《学会生存》读书笔记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一书中明确提出的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和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的终身教育思想。

家长教育的主要任务、首要任务应该是从孩子的品德教育抓起,教育孩子学做人。

复旦大学陈果老师-孤独论-朋友论-学习论-生存论

复旦大学陈果老师-孤独论-朋友论-学习论-生存论

1.什么是孤独?孤独是从人群中偷来的享受,她高傲、优美,完全是精神的自由。

孤独,是要我们有独处的时间,做到“如我所是”,完全不需要装扮、做作,不需要戴着帽子抽根烟来装深沉。

2.什么是寂寞?寂寞是一种病,是一种精神的饥饿。

既然是病,就需要治疗。

寂寞的人如何找到治疗的方法?方法就是人群,寂寞的人总是需要他人的陪伴。

3.人群的治疗分为两种。

一种是利益需要建造人脉,这仅仅是互为功利〔确实有用,不过不会有真正的朋友〕;还有一种是寂寞者的相互取暖,这是廉价的交往。

4.狂欢是一群人的寂寞,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

5.孤独不求外物,反求诸己。

〔也就是淡定,我理解为一种无上菩提的境界〕。

6.寂寞是无可慰藉的牢笼。

因为寂寞的人无所适从,焦躁不安。

他们的思想从而贫瘠而荒芜,产生自我厌弃感。

7.他比烟花更寂寞。

烟花绽放于无形,消失于乌有,当中是有短暂的释放,伴随而来的是无边的寂寞。

8.孤独不是故作姿态,孤独是一种心境。

沉默未必是孤独,孤独没有任何形式,那是孤独者精神上的自我流浪。

装出来的叫急躁,那是一种虚荣心,是为了招揽目光。

9.真正的朋友是二人世界。

我们很安静,但是不冷清。

多一个人就难免会有不能共同讨论的话题,这就是一种分心,从一种不设防变成了一种社交。

三个人的世界太拥挤。

10.很多东西放到时间里去就能看清。

要么越走越远,要么越走越近。

11.如果你把朋友当做了男女朋友的备用,那你就侮辱了友情和爱情。

12.跟朋友在一起也是一种孤独。

但是这种孤独更美好,会比自己一个人的时候还自如。

因为真正的朋友全然不设防。

13.朋友是奢侈品,奢侈的东西都是不实用的东西〔黄金、美女〕。

这种东西拥有了就该满足,因为真正的朋友,除了友情,什么也不能给你。

14.朋友不是附庸,不会只有赞同、妥协。

朋友在现实中需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15.有些所谓的倾诉、出气筒,都是语言暴力。

不该以“这是对朋友的信任”为借口。

这是对友情的滥用。

朋友不该承担这种宣泄。

Soul mate,灵魂上的一体,他\她不用承担我的琐事。

耶鲁大学校训

耶鲁大学校训

耶鲁大学校训<心态>1、要自信,绝对自信,无条件自信,时刻自信,即使在做错的时候。

2、寂寞空虚无聊的时候看点杂志,听听音乐,没事给自己找事干,能够无益,但不能有害。

3、不要想太多,尤其是负面的想法,定时清除消极思想。

4、学会忘记一些东西,那些痛苦的、尴尬的、懊悔的记忆,为阳光的记忆腾出空间。

5、敢于尝试新事物,敢于丢脸,热爱丢脸,勇于挑战。

年轻时多犯几次错误,有好处。

但能一步到位的,一次就对的,就别出叉子。

6、每天都是新的一天,烦恼痛苦不过夜。

每天早晨以乐观热情的心情迎接新的一天。

即使昨天被人扇了一个大嘴巴。

7、承认自己的不聪明,不勇敢,这样在面对别人的优秀时,能够坦然,并给予发自内心赞美。

8、做人的最高境界不是一味低调,也不是一味张扬,而是始终如一的不卑不亢。

<学习>1、学习永远是第一位的,不能舍本逐末。

2、重视预习和复习,学会自学。

不错,考前突击能够使你取得高分,但速成的知识也是脆弱的。

我不想我毕业后发现自己什么都没记住,大脑空空如也。

3、上课跟上老师的思维,能坐第一排就做第一排。

4、懂得配合,课堂上活跃一些,不是作给别人看,是做给自己看。

5、一定要即时完成老师的作业,的确,大学作业是能够拖的,但那不是你懈怠的理由。

6、永远不要忘记合作学习,相互学习,在大学,没有高考的压力,这种单纯的向学精神更是难能可贵的。

7、要有自己的计划,英语四六级和计算机二级都要靠自己在平常默默努力,的确,这个也需要突击,但仅凭突击,风险也忒大了点。

8、对自己要有高层次的要求,不要不挂就呼万岁。

<交往>1、在没理解之前,假定一切人都是善的,真心对待身边的每个人。

2、挖掘每个人身上的优点,真诚的赞美别人。

3、朋友要全面撒网,重点培养(谈恋爱,男女朋友例外)。

4、知己可遇不可求,有些人习惯把别人锁定在一定距离之外,亲近容易,要想更亲近就难了,对于这样的人,你投入再多热情也没用,只会让自己郁闷。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经典理论口诀汇总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经典理论口诀汇总

教育学】第一章社会属性:社会永历立教育起源:1.生物起源说:本能生利息2.心里起源说:心理仿梦露(新房美梦)3.劳动起源说:米凯爱劳动教育内容:三四五六七(三科四学、四书五经、六艺、七艺、七技)近代教育的特点:公义世法,系统出轨二十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全民多现身第二章董仲舒:三个三(对贤良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察举制、兴太学以养士性三品说;三纲五常)朱子读书法:熏熟了,嘘一下切着吃教育学创立阶段:培根首提出,夸美来实现,康德首讲授,赫尔来规范。

洛克:洛克在白板上画了一副绅士的漫画(绅士洛克画白板)夸美纽斯:夸的独立搬大泛(夸的独立与大泛,班级百科寻自然)卢梭:卢的爱尔很自然赫尔巴特:一二三四杜威:一三四五发展阶段:木有掌握目标,哪能发现结构,高度赞发展,瓦根找范例,全面和谐好斯基,把半世纪最优化第三章内法论:内人得了四个儿子外铄论:外婆寻找落花生(外出寻找落花生)不平衡性:同一方面不同速,不同方面不同步第四章学生文化的特征: 多多非过了不(互补性)可第五章教育目的理论:社会本位论:图图的耳朵(社会恐吓柏拉涂);个人本位论:罗斯福的梭儿(罗嗦一路无人陪;尔泰爱罗嗦)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提速个性创两全第六章我国现代学制的发展:人颁布、鬼执行、丑男女、长期嘘美国义务教育的特点:强普免;义务教育课程的特点:普基发;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特点:强普基第七章学生的义务:三遵守一学习(三遵守一努力)传言(研究者)教(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授(授业解惑)的朋友有事(示范者)儿第八章后现代课程理论的4R:蜜蜂关心环境学生观:两独一发教学观:学(学习者中心)习(学会学习)过(重过程)人(关注人)第九章教学过程理论:昆三赫四杜五教学过程规律:舰长传教(智间思主)教学原则:冯巩寻思理直发才可以上好课的基本要求: 慕容芳语气太结巴(板书有序);慕容芳生气了购买泰语素第十章德育原则:陶行知教(因材施教)导一连串(一致性和连贯性)的学生(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积极(积极因素、消极因素)守纪律(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德育方法:说实(实际锻炼)情、评道(道德修养)士(示范)职业道德:三爱两人一终身【心理学】心理学流派:冯铁钩、华生行、詹姆杜威是机能、奈瑟皮亚弄加工、马斯罗杰搞人本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罗马人认知过程:感知即相(想象)思(思维)防止遗忘的方法:法官及时反(反复阅读与尝试回忆)三中(分散与集中相结合)意志品质:自制坚果【教育心理学】皮亚杰认知阶段:感前具形行为主义理论:桑代克的猫,巴甫洛夫的狗,斯金纳的小白鼠,班杜拉的宝宝苛勒的猩猩抓香蕉,托尔曼的白鼠走迷宫。

教育教学理论摘抄

教育教学理论摘抄

教育教学理论摘抄l 谈悟性:明清之际学者陆世仪说:“人性中皆有悟,必工夫不断,悟头始出,如石中皆有火,必敲击不已,火光始现。

然得火不难,得火之后,须承之以艾,继之以油,然后火可以不灭。

得悟亦不难,须继之以躬行,深入以学问,然后悟可以常继。

”l 关于闲暇教育:拉格内森说:“改变了某个民族的闲暇品性就可以改变这个民族的整个个性和这个民族的效率。

因此,闲暇教育在任何一种文化中都不是一个附带的任务。

”l 霍顿说:“除非一个成人乐意学习并看到学习对自己生活所具有的意义,否则教育者将无能为力。

”l 特雷莎修女谈爱:“爱源于家庭,爱在家庭中成长,今天的世界,人们缺乏的就是爱,这也正是人类痛苦的根源。

”l 索列尔金斯基说:“企图控制所有人思想的思想,本身就是邪恶的。

”l 陶行知语:“先生是教书死,死教书,教死书;学生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

”l 梁启超提倡的六字“善疑,求真,创获”。

夏衍解释为:“善疑,就是不迷信旧说,坚持独立思考;求真,就是实事求是,上下求索;而创获,则是独辟蹊径,敢于创造。

循此途径,持之以恒,那么积跬步致千里,集细流成江湖,也就庶几近之了。

”l 谈教育的目的:英国大历史学家汤因比指出:“教育的正确目的,归根到底是宗教性质的东西,不能只图利益。

教育应该是一种探索,使人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

”l 要善于提出问题:思维自问题始。

让学生提出问题是最高形式的思维训练。

英国科学家波普尔说:“科学的第一特征是它始于问题、实践及理论的问题,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

”l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贝弗里得说:“确切地陈述问题有时就是向解决问题迈出一大步。

”(《科学研究的艺术》)”l 发现教学法:布鲁纳说:“用发现法进行教学,就是要把学生当作教学领域里的小科学家来看待。

”l 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中指出选择讨论话题的重要性:“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透彻地说明他的意见的合理性,应下功夫选择典型的事例作为思维的中心。

2024年学习魏书生教育思想心得体会样本(2篇)

2024年学习魏书生教育思想心得体会样本(2篇)

2024年学习魏书生教育思想心得体会样本久闻魏书生思想席卷中国教育界,假期读了有关他的教育理念这方面的著作。

从中我发现书中他写到的并不是纯理论的东西,而更多的事那些特别实实在在的,在他从事教师这个职业时的一些具体教育方法。

拜读了以后,我从书上真实体会到了魏书生的人格魅力。

在这教育改革的年代中,魏书生的教育理论无疑就是一盏启明灯,为教育大潮的师者们指明了航向!魏书生的教育思想精辟地归纳为:一句话;两本书;三个魅力;四字精髓;五点启示;六步教学法;七个一分钟。

全面且简洁明了地涵概了魏书生的基本教育思想。

其中的“三个魅力”让我的内心募然升腾起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新,魏书生的人格魅力、知识魅力、成就魅力使他在恶劣的环境中催化自己发奋图强而更加卓越,他以自己的经历勉励着取经者要做到“天人合一,解放自我”,正是这种解放才使魏书生有能力有勇气去创造一般人难以创造出来的奇迹。

作为一个师者,不能用狭隘的人与人之间权与利争禁锢自己的内心世界,作自己的心灵主人,胸怀坦荡,淡泊名利,发扬光大自己内心的大智慧,真正的将生命付于教育事业,真正地做到燃烧的蜡烛,在发光发热中不断思考、学习与进步,自强不息,真真做到博学为师,厚德为范。

通过阅读,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肩负的光荣与责任。

老师就是给孩子提供服务,要给不同的孩子提供不同的服务,要以孩子为中心,牢固树立服务的观念。

“没有坏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教育是一门艺术,我们要琢磨怎样才能发挥它的艺术性,我们要把能走上讲台培育下一代,能传授自己的所学所知而感到自豪和荣耀。

书中我也非常欣赏的魏书生老师的一句话,“当你每做一件极小的事,都能做的如诗如歌,有滋有味,你就能够享受快乐!”。

现在让我们也这样想:我正在从事着快乐的事业,也正在享受快乐!2024年学习魏书生教育思想心得体会样本(2)魏书生教育思想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对教育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2024年,我有幸学习了魏书生教育思想,并实践了其中的一些理念和方法。

人生是一场终生的修行——读周德义哲学的人生感悟

人生是一场终生的修行——读周德义哲学的人生感悟

教师发展JIAOSHI FAZHAN教师•TEACHER2020年11月Nov.2020人生是一场终生的修行—读周德义哲学的人生感悟林彰增(湖南省武冈市第二中学,湖南邵阳422400)摘要:人是个体的存在,也是系统的存在,更是过程的存在。

人生的完善是一个不断实践和思考的过程。

解决好人生矛盾需要哲学的指引,“一分为三”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美好的智慧。

人生需要终生修行。

关键词:一分为三;人生拓展;修行中图分类号:G02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20-09-07文章编号:1674-120X (2020) 31-0118-0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卢梭曾感言:人生而自由,却无所不在枷锁中。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体验人生困惑、思 考人生之路。

一个人,只有融入家庭、社会、国家之中,他 的生命方可称得上人生。

品读周德义先生充满思辨的分为三”哲学,让笔者体会到,真正的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 更美好的智慧。

周先生的"一分为三”哲学理论,概括为六个命题:"‘一 分为三’是一个哲学命题;事物普遍是•一分为三’的;为一个事物的整体;‘三’为一个事物所包含的三个方面;三个方面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一 分为三’是事物的客观存在,也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凡事一分为三,事物时时处处和谐稳定。

因此,我们在思 考问题的时候,切不可忘记分为三’。

”周先生发现:u任何具体的存在物,无一不是时间性的存在、空间性的存 在,以及_定因缘条件的存在。

”人生存在,既是个体的存 在,也是系统的存在,更是过程的存在;人生修炼拓展,要 坚持"以自然为本的原则、以和为贵的原则、以礼法处世的 原则、凡事适度的原则”,来"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 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指引我们:要辩证地立体地认识人 生,把握人生存在、变化的本质属性,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 析人的状态,科学做出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从而开拓发展 人生;人生完善是一个不断实践与思考的过程。

《学会生存》的读后感

《学会生存》的读后感

《学会生存》的读后感《学会生存》的读后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学会生存》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学会生存》一书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

该书内容丰富,涉猎面极广,几乎触及了教育制度方面的一切重大问题。

它从回顾教育发展的历史谈起,着重论述了当今世界教育面临的挑战与主要倾向,指出了关于实现教育革新的一些策略和途径以及最终走向学习化社会的道路,最后论述了教育的国际合作问题。

阅完此书,我对于其中的一个基本观念——终身教育颇有触动。

知识经济时代,给人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我们要生存,要不被社会所淘汰,就只有不断去学习,不断地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由此,终身教育也就应运而生。

其实,早在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法国成人教育专家朗格朗在泰国曼谷会议上提交给国际成人教育促进委员会的提案中,就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概念。

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了朗格朗的《终身教育引论》一书,详细论述了终身教育思想,并提出实施终身教育的一系列原则和建议,从此开创了全球终身教育的新纪元。

从70年代开始,终身教育的思想理论和社会实践飞速发展,逐渐形成了全社会民众的共识。

可以说,终身教育的提出,是20世纪世界教育改革的.最大就之一。

第一、同传统教育相比,终身教育是一种全程性、连续性教育。

传统教育将教育限制在人生的一定时期内,参加工作就标志着学业的结束和教育的终止,并且在教育体制的各个方面互不兼容。

如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等分离开来,这种教育具有阶段性、不连续性的特点。

终身教育则贯穿在人生的全过程,并与人生各个阶段的教育相互衔接,即使离开校园走上工作岗位或退休在家,也是在不断地接受教育,不断地去学习。

正如朗格朗先生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所提到的:终身教育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教育,它包括了教育的所有各个方面,各项内容,从一个人出生的那一刻起一直到生命终结时为止的不间断的发展,包括了教育各个发展阶段各个关头之间的有机联系。

学会生存观点及体会

学会生存观点及体会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精彩论述及学习体会1. 关于终身教育当教育一旦成为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时,人们对于成功与失败的看法也就不同了。

如果一个人在他一生的教育的过程中在一定年龄和一定阶段上失败了,他还会有别的机会。

他再也不会终身被驱逐到失败的深渊中去了。

学习体会:现行的教育体制造成了人们对成功与失败看法上的谬误。

上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出国深造成了每一个家长的梦想,这种情况早早地就把相当一部分孩子“驱逐到失败的深渊中去了”。

这样的教育,不改不行啊!2.教师作用的变更总的讲来,教师的作用目前正在发生变化。

权威式的传递知识的办法正在通过花费更多时间判断学习者的需要,推动和鼓励学生学习,考核所获得的知识等办法加以补充。

学习体会: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个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照本宣科、满堂灌的现象依然十分普遍。

这样的教学,给学生的是死的知识而非思维、信心和力量。

3.学校建筑学校的空间已没有必要在建筑那种容纳30、40人的课堂了。

有许多学校的内部建筑新颖而具有创造性。

带有活动隔板的可供多种目的之用的房间和分隔的小房间,可以随意供大组或小组或个人学习之用。

大的地方可以用来作为开展辩论的场所。

资料供应点已经有所增加。

教育机构同时是俱乐部、车间、资料站、实验室和集会场所。

学习体会:理想的学校建筑当然应该是多样化的、实用化的、能满足学习者需要的。

但是我国的现状是,建学校、盖大楼,依然没有脱离五十年代的窠臼。

没有什么领域比教育领域再屈从于习惯做法和传统观念的了。

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有独立思想、主动革新的校长和教师太少太少了,既然不能积极主动地实施革新,那么,按照原有的做法行事就是唯一的选择。

4.教育与创造精神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

教育在这个范围内有它复杂的任务。

这些任务有:保持一个人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量而不放弃把他放在真实生活中的需要;传递文化而不用现成的模式去压抑他;鼓励他发挥他的天才、能力和个人的表达方式,而不助长他的个人主义;密切注意每一个人的独特性,而不忽视创造也是一种集体活动。

五个学会的心得体会

五个学会的心得体会

五个学会的心得体会争取成功之“五个学会”。

人人都渴求成功。

因为人生在世,谁都不希望自己一生庸庸碌碌、无所作为,都希望能够轰轰烈烈、精彩纷呈。

但是面对成功的强烈渴求,我们更应该先把握“五个学会”。

一要学会给予。

孟德斯鸠说过:“能将自己的生命寄托在他人的记忆中,生命就仿佛加长了许多;光荣就是我们获得的新生命,其可珍可贵,实不亚于天赋的生命。

”给予就是寄托自己生命、获得他人和社会认同的最好做法。

有一个人跑到释加牟尼面前哭诉:“我无论做什么都不能成功,这是为什么呢?”释加牟尼回答:“这是因为你没有学会给予别人。

”他又说:“可我是一个一无所有的穷光蛋呀!”释加牟尼再回答:“并不是这样的。

一个人即使没有钱,也可以给予别人七样东西。

第一,颜施。

就是用微笑与别人相处;第二,言施。

就是对别人多说鼓励的话、安慰的话、称赞的话、谦让的话、温柔的话;第三,心施。

就是敞开心扉,对别人诚恳;第四,眼施。

就是以善意的眼光去看别人;第五,身施。

就是以行动去帮助别人;第六,座施。

就是乘车坐船时,将自己的座位让给老弱妇孺;第七,房施。

就是将自己空下来的房子提供给别人休息。

”无论谁,如果有了这七种习惯,好运和成功就会随之而来。

二要学会感恩。

感恩是做人的一个基点。

牛津字典是这样解释的,“感恩就是乐于把得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

”当人们怀着深深的敬意询问当代科学大师霍金,是什么精神使他被困轮椅xx余年却始终没有停止过科学思维,并在天体物理学等科学领域创造了霍金之谜、黑洞理论、黑洞新理论等辉煌业绩时?他艰难地用不太灵便的手指在电脑上敲出了x个字“我有一颗感恩的心”。

没有阳光,就没有温暖;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没有亲情、友情和爱情,世界就会是一片孤独和黑暗。

只有懂得感恩,成功才有支撑的基点。

三要学会包容。

古人云:“攻人之过勿太严,要思其堪受。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分工细致、时时处处、方方面面都需要合作才能共赢的社会,没有人能够孤立地成功。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读书笔记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读书笔记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读书笔记第一篇:《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读书心得《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读书心得什么是最好的教育?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本身就是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这本书由四个部分组成:做人篇、学习篇、做事篇和交往篇,它从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教会学生如何做事、教会学生如何交往四个方面入手,充分阐述了教师如何更有效地关注教育细节,如何身体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为出色的人民教师。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一位哲学家说:“一个随外在力量而行动的人,就是奴隶。

”一个现代人,首先必须具备独立精神和独立能力。

独立,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健全人格的重要构成,是人能够立足于社会,发挥其潜力的基础。

独立性强的孩子一定会发展得好,独立性差的孩子发展一定是比较差的,这是社会的需求造成的。

因此,努力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就成了我们的当务之急。

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呢?也有人说: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生活。

这句话一点也不错。

孩子对自己有信心,就会精神抖擞,对一切都积极努力,乐观向上。

我们家长对孩子有信心,就会觉得孩子时时在进步,到处是优点。

相信自己能把学习搞好,积极努力的去提高学习效率与效果,是学习的自信;相信自己能将自己从事的工作干好,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是事业上的自信;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

如果孩子失去了信心,就会做什么事情都垂头丧气,打不起精神来。

老师要让孩子相信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是正确的,也相信自己有力量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如果孩子是个自信的人,那么他处世乐观进取,做事积极主动,乐于接受挑战;如果孩子缺乏自信,那么他就会在任何事情面前表现出柔弱、恐惧的心理,从而失去了很多学习锻炼的机会,影响自身的发展。

书中讲了这样一段故事,一位优秀的老师在一个学期内就把一个全校成绩最差的班带到了全校第二的好成绩。

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

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

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第一篇: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是“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于1996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一份报告,报告的核心内容是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的概念。

该报告根据现代社会面对的矛盾和未来教育面临的挑战,经过15名来自各国的权威专家3年多的研究而提出来的。

报告的内容涵盖了未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各个方面,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提出了迎接挑战的对策,其观点之新颖,深刻被专家们称为是“里程碑性的教育文献”。

该报告的核心内容是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的新构想,认为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学习能力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

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即掌握认知的手段,而不在于知识的本身。

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使学生具有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包括如何对待困难,解决困难,组织管理和承担风险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使学生学会舍身处地去理解他人,从而消除彼此间的隔阂,偏见与敌对情绪,和周围人群友好相处,并且从小就要培养学生具有为实现共同的目标与计划而团结合作的精神。

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 live)—为适应社会的迅速变革与发展,应使学生学会掌握自己命运所需的基本能力,即思考,判断,想象,表达,情绪控制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能力。

这些能力既是个人为完善自身的个性所需要的,也是作为社会成员发挥自主性和首创精神进行革新与创造的保证。

四大支柱并非平行并列而是一个基础与三个因素的关系。

在三个基本因素(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中,第二种因素是指学会在一定的环境中为完成某种任务所需的工作能力;第三种因素是指学会适应社会迅速变化与发展所需的应变能力,即自我生存所需的能力;只有第一种因素才与获取知识有关,而且这里强调的是要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即掌握认知事物的手段与方法,而不是系统化的知识本身。

《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

《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

《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普通教育学》全书共分三编,三编之前加有一个“绪论”。

第一编的标题是“教育的一般目的”,本编主要论述了管理和教育的一般目的问题。

第二编的标题是“兴趣的多方面性”,本编主要论述了兴趣的多方面性问题,并以此为基本原理来解释学校的教学计划和学科设置,阐述了教学的过程,环节等一系列教学论问题。

第三编的标题是“性格的道德力量”,下面就《普通教育学》中的教育思想作一简要述评。

(一)五道念与以之为基础的教育目的论五道念构成了赫尔巴特教育目的论的理论基础。

五道念即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等五种道德观念。

第一种为“自由”的观念。

亦译作“内心自由”的观念。

“自由”的观念要求个人的意志和行为能摆脱一切外在影响的束缚而只受制于人的内在判断,归之于人的内在自律,归之于人的理性自觉,从而使人的意志、理性与外在行为完全协调起来。

第二种为“完善”的观念。

赫尔巴特认识到,在实际的道德实践中,人的由意志、理性所作出的内心判断往往难于与外在行为完全协调起来,人之理性判断外发之为道德行为,往往受客观条件和人的其他心理品质的影响。

当内外发生矛盾且这一矛盾不能调和之时,即需依靠“完善”的观念去加以解决,即用多方面的意志力和坚强而紧张的毅力加以“内部的协调”。

第三种为“仁慈”的观念。

亦即“绝对的善”的观念。

“完善”的观念得以发生作用的法宝是人的意志等理智能力。

如果借助人的内部的理智能力还无法协调意志和行为之间的矛盾时,就要用“仁慈”的观念来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使人不与任何人发生那种危险的恶意的冲动。

“仁慈”的观念发生于两种意志的相互关系之间,通过这一观念使自己的意志处处与别的意志相协调,具有无私地为他人谋福利的强烈愿望,这样,社会冲突就不可能发生,社会秩序就会得以安定。

第四种为. “正义”的观念“正义”的观念就是“守法”的观念。

如果“仁慈”的观念还不足以遏制人的与他人发生冲突的恶意冲动,就必须通过“正义”的观念,即根据人们志愿协调所制定的守法观念或法律条文予以解决。

培根随笔主要内容

培根随笔主要内容

培根随笔主要内容-读后感大全《培根随笔》为英国十七世纪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著。

本书分为《论美》、《论善美与性善美》、《论真理》、《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

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

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

: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

这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从《培根随笔集》的《论真理》、《论死亡》、《说人之本性》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他是一个热爱哲学的人。

从《论高位》、《论帝王》、《论野心》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他热衷于政治,深谙官场运作。

从《论爱情》、《论友谊》、《论婚姻与独身》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他富有生活情趣。

从《论逆境》、《论幸福》、《论残疾》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他自强不息。

从《论伪装与掩饰》、《论言谈》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他工于心计、老于世故。

内容主要是一些议论性质的短文,主要讲叙培根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的态度和想法。

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宗教、爱情、婚姻,友谊,艺术,教育,伦理等许多方面,其中有《论读书》、《论真理》、《论嫉妒》、《论死亡》、《论美》等著名篇章,是培根文学方面的代表作,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说理透彻,警句迭出,蕴含着培根的思想精华。

该书1597年出版时只有10篇文章,1612年出版增至38篇,1625年版增至58篇,培根逝世31年后的1657年Rawel将培根未完成的随笔《论谣言》作为第59篇收入最终构成了今天流行的版本。

培根随笔是英国十七世纪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著。

这位被马克思称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的科学家,出生于豪门,自修获得律师资格并步入政界,几经波折后成为了国家重臣,最后又因一桩受贿案被国会弹劾去职。

《教育的七条箴言》

《教育的七条箴言》

《教育的七条箴言》
一直喜欢周国平的书,看周国平的书能感觉到他每天都在静静的思考,他是个作家,更是个哲人,而且也是个精通教育的教育家,尽管他很谦虚的说自己不是教育行业的工作者,但他比起我们这些自诩是教育者的人要深刻的多。

周国平写过一篇文章叫做《教育的七条箴言》,这七条箴言是从古至今伟大教育家们提出来的众多教育思想中提炼出来的核心教育理念,这七条箴言的作者的书我读过一些,但作为周国平先生,小小的一篇文章,便能感觉到其阅读量之大,思考之深刻,是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都无法比拟的,其学识之广博让人钦佩,今天我把这七条箴言写下来,目的有三:其一,希望和我们一起学习的学员们,记住这七句教育箴言;其二,希望和我们一些学习的学员们请下来思考这七句箴言,问问自己“为什么会这么说?”;其三,以这七句箴言为引领大纲,尽可能阅读更多教育家的经典,而不是“教子宝典”。

家长们在在群里可以把这七句箴言每一句都作为一个讨论主题,交流进步。

箴言一: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

(卢梭)
箴言二:儿童不是尚未长大的成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蒙台梭利)
箴言三: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西塞罗)
箴言四: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卢梭)
箴言五:忘记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爱因斯坦)
箴言六:大学应该是大师云集之地,让青年在大师的熏陶下生长(怀特海)
箴言七:教师应该把学生看做目的而不是手段(罗素)
大家开始思考和讨论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旦大学陈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课程孤独论:孤独者是一种完整的状态,没有缺失的遗憾。

孤独是一种由思想带来的挥之不去的气质,圆融的孤独者周围笼罩着思想,给人的感觉是娴静的、淡定的。

孤独者对环境没有必然的要求,可以身处闹市,可以被人群包围着,甚至有些时候孤独者是跟朋友们在一起,那是一份自己的心境,即便身处闹市,即便被人群包围,孤独者依然可以做到“和敬清寂”,无论何种环境,他可以与环境相和谐,无论周围是怎样的人群,他可以保持一份恰到好处的尊敬,但同时这绝对不影响他个人的清静冷寂。

社交是很廉价的。

社交的动机无非有两种:一种是出于利益关系和将来的实用关系,要在这样的场合当中搭建我的人脉,所以它是一个功利的目的、实用的目的,每个人在其中只不过是一个节点、被他人利用和利用他人的工具;第二个目的就是一群寂寞者的相互取暖,人跟人在社交的环境中,接触的时间如此短促,你们的交谈如此夫浅,怎么可能在彼此之间达到深刻地了解,又怎么可能知道你之为你的价值之重大,怎么可能真正地成为朋友呢。

寂寞者的累加也逃不出寂寞,就好像一件无意义的事情你把它重复一千遍还是无意义的一样,一句无价值的话你把它重复一千遍它也成不了真理,寂寞者的群体是逃不出寂寞本身的。

人是需要孤独的,因为人在孤独、独处和自处的时候,你的这种精神的自由会还你一个真实的自我。

我们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是非常少的。

跟父母在一起的时候,你的时间由父母来支配,你也认可;跟同学、朋友在一起的时候,你的时间是属于共同的;在教室上课的时候,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你的时间是被老师占用的;即便你一个人在自修教室里自修,你好像是alone 的状态,你的时间是属于你的作业的,属于你的专业的,属于你的功课的;退一万步说,我一个人独居一个小屋子,晚上所有的工作做完了回到屋子里,这个时候我是孤独的吧?不,你会非常自然地打开你的电脑,开启你的MSN,在这一瞬间你会发现,你的时间属于任何别人但不属于你自己,它甚至属于一个没有生命的机器。

然后你说没有啊,有的时候我会独自一个人出行啊,独自出行在公共汽车上我就会盘算自己的思想啊。

并非如此,我们的公共汽车上面有移动电视,彰显它的先进,但是实际上它把我们的五官全部占用了,剥夺了唯一属于你自己的那一点点时间。

即便没有它,大家也有MP3嘛,没有MP3你也有掌上电脑嘛,所以你的每时每刻其实都被不属于你的任何的东西占用着。

但是你仔细想想有多少时间是我自己的。

有吗?很少。

但是如果你不开辟真正的属于自己的时间,你根本没有办法做到自如地生活。

所以我们格外地需要孤独,因为在孤独的时候我们才能够自如地生活。

距离使人感到孤独,但是拥挤使人缺失敬意。

在拥挤的环境中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人与人都在互相干扰,都在互相打搅。

拥挤会带来喧闹,剥夺我们的宁静,剥夺我们的闲情。

人只有在宁静的状态中才可能以闲情去欣赏他人之美,去欣赏生活之美。

所以我们比任何时候更加需要孤独,因为只有当你无需迫于无奈地跟人对话的时候,你才能够恢复跟自己的对话,只有当你不需要跟别人打交道的时候,你才会真正地跟自己打交道。

但是人一旦跟自己对话的时候、跟自己打交道的时候,人就会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头,人是在思考自己而不是思考他人的过程当中产生了智慧,人也是在自我批判而不是批判他人的过程当中展示了你的勇气。

所以自己何等重要,一个唯一的陪伴了我一生的人。

但是我们往往对它很是疏忽。

孤独是一种人自我选择的一种自我消遣方式,一个人能够保持孤独,一个人能够在孤独的状态中始终自得其乐,这样的人该是一个多大的矿藏。

他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乐趣不断地在提供结自己的生活新鲜的资源,还有比这样的人更加有趣的吗?孤独者是圆融的,不是缺失的。

孤独者不是沦于寂寞,是自我选择的这种消遣方式,自得其乐。

同时一个甘于孤独的人、一个真正的孤独者,他一定热爱思想,因为你能够让一个人始终充满情趣、始终保持创意,他的源头只有一个,唯一的一个,那就是思想。

孤独者的快乐是思想的快乐,因为思想的宽广,所以他的快乐十分地持久。

真正的孤独者一定极其热爱思想,极其热爱读书。

真实是最高的高贵。

艺术大师凌风年有一句话,很著名,他说“美不分领域、不分区域,美只有真和假之分。

真的就是美的,假的就是丑的,不管你假的伪装得有多少显得美”。

真善美,真是善和美的前提。

孤独就是要帮助我们在冷寂当中寻找一个真实的自我。

朋友论:很多认为孤独者是没有朋友的人。

其实只有孤独的具有自我意识,反观自我的人,你才可能具有弥足珍贵的朋友。

只有孤独者才会有朋友。

纠正朋友这个词的滥用。

朋友不是酒友,不是玩伴,不是寂寞时候的慰藉者,不是精神的庇护所,不是你为了任何功利原因搭建起来的人脉人桥。

如果有一个人在公开场合或者私人场合,没见过几次面,就跟你说我们是朋友。

有几种情况,第一,他根本不知道朋友为何物。

他没有朋友的。

第二,场面上的话而已。

朋友不是人脉。

朋友不是轰来轰去的人群。

他们往往不是朋友,而是寂寞的人扎堆的部落。

朋友不是对你的任何意见观点持同意态度,能够在某些场合为你打抱不平或者盲目更从的庸者。

这样的人是跟班。

朋友有些时候很严厉,近乎苛刻。

因为她不忍心看你继续堕落。

朋友很少是一见如故的。

很多人以为朋友是自己精神的庇护所。

这种姿态是非常自私的。

这在本质上是对朋友的利用。

你确实把朋友当成工具,他成为你精神的垃圾桶。

你自己都觉得很烦恼的事情为什么要加诸到朋友身上。

其实你知道他也是解决不了的。

你自己很痛苦,为什么还要让对方陪着你痛苦。

抱怨是一种毒气,一种债务,一种不负责任的推卸。

朋友是无用的。

复旦的精神叫做自由而无用的灵魂,无用就是无功利之用。

你之所以交朋友不是因为她有用。

用在中国是一种传统的思路。

我们讨论一个问题的时候,第一个思想就是他有什么用。

比如“无事不登三宝殿”、“临时抱佛脚”。

朋友是为了奉献,你之所以交朋友的原因是你有那么多的爱要奉献,是因为你要付出。

我们之所以交朋友不是为了被爱,而是为了去爱别人。

为什么要爱他,因为这个人让你感受到了一种精神上从未有过的默契感,他不是你的亲人,跟你没有血缘关系,但是你跟他在同一个问题上经常能够碰撞出精神上的默契感。

朋友如空气、如水,并不时常想起,但却无处不在。

而且人有时候很奇妙,你出问题的时候,你可能会找跟自己利益关系比较清晰的人帮忙,而不是朋友帮忙。

友情和爱情一样,纯洁美丽,晶莹通透。

朋友带给我们一种同在感,这才是真正的朋友。

我们之所以交朋友是因为爱,爱他就不要在不必要的时候给他带来麻烦,不要让他多为你操心。

你真的爱父母,这个原则也同样适用。

我们对于自己爱的人通常都不愿让他承担任何功利之用。

很多时候我们也不希望在友情当中掺入任何非友情的、非质朴的要素。

君子之交淡如水,什么叫淡如水,并不时常想起却无处不在,是如此重要,但是我却不愿让他承担任何功利之用,无需任何感官的刺激。

所以朋友不是实用品,朋友是奢侈品。

什么叫奢侈品:你一旦拥有它,你就感觉到心满意足。

你对它没有任何实用性的要求,当我出现危机的时候,你不需要做任何事,你只要陪着我,这个时候也许我们只是相互握手,但是那已经足够了,这样的精神上的默契和同在感已经足够了,我知道我一点儿也不寂寞一点儿也不孤独,有你在我就不孤独。

所以朋友是种奢侈品。

如果你所谓的朋友只不过是在你想用的时候用一下的话,你是个工具主义者,你不会有朋友的,因为真正的朋友从来都是违背任何工具理性的,它从来都是违背任何世俗的、功利的、实用的目的的,所以你要有真正的朋友你首先要放弃掉“有用”的这样的想法。

同时我们要纠正一下,朋友的前提是真诚。

什么叫真诚?就是我跟他在一起的时候,我可以做我自己。

在平等的原则下,我可以按我的意愿行事、说话,同时我有的时候甚至可以无需言语,安静地思考,儿他在我面前他同样可以做他自己,我认可他可以按照他的意愿去行事,我不强加任何原则,甚至有的时候他无需说话,他在我面前可以只是安静地思考。

所以衡量一段友谊,一个最好的标准就是,你跟你的朋友在一起的时候,你心里面感觉内心非常的满足,比满足更高的是安宁,你没有任何需要可以去做的行为,没有任何不得不要说的话,没有需要打破冷场而非要投入的热情,那个时候你的感觉就只是满足而安宁,这就是朋友给你的效果。

同时朋友带来的绝对不是热闹的人气来让我们驱散寂寞。

朋友真正做到的是让我们更好更充实更美丽地去领会独处的快乐。

然后你就会觉得很奇怪,明明跟朋友在一起,怎么会是独处呢?跟朋友在一起所享受的独处的快乐有的时候远远超过一个人的独处。

怎么去理解?我们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有时会有一丝不安,有时会有一丝怀疑。

但是你跟朋友在一起的时候,你跟他是如此地安宁、契合,有的时候无需语言的交流。

人跟人之间的交流,语言是最低档次,当人需要说话才能够沟通的时候,你们俩的关系很远,说话的生意越大,你们的关系越远。

真正两个人关系非常亲密,达到你知我知你侬我侬的时候,一个眼神足矣,一个握手足矣。

所以你跟真正的朋友在一起的时候,你无需语言的交流,你无须任何刻意的矫饰,你无须动作,因为朋友他就是健康而安宁的空气。

你跟他在一起的时候,安静但不冷清。

所以朋友之间是由于一种信赖、由于一种相互的了解,而构成的一个轻松的、宽松的氛围。

在这里要介绍一个概念叫做“理解的同情和同情的理解”。

朋友之间应该有“理解的同情和同情的理解”。

这句话怎么解释?同情和可怜不是一个概念。

“同”的意思是感同身受,“情”的意思是情感。

“同情”就是你所经历的苦难正如我所经历的苦难,我感同身受。

佛家所说的“慈悲心”就是指同情、同体大悲,这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发生的悲哀就如同我本人发生的悲哀一样,这时候就是一个慈悲的心肠,这个时候就是一种同情。

跟朋友之间就是这样一种同情的理解,你们是基于一种相互的理解,相互的长年累月的理解所建立的一种相互的同情。

当你有的时候没有时间拒绝我的时候,我不会以之为然,因为我知道如果我是你,我必然也这么做。

我知道你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处理,这就是基于理解之上同情和基于同情之上的理解。

朋友之间就应该是此等关系,互相共存着却不会有相互的干扰。

这根空气一样,我们跟空气无时不刻在一起,但是我们不会形成任何的干扰。

很多时候我们跟朋友共度一个下午,也许只是说两三句话,但是不会感觉到有任何的拘束,是一种安宁的感觉。

在那个时候你看着窗外那种泛白的阳光,如果你想落泪你就落泪吧,你不会有任何尴尬,因为他对你有这种理解的同情,他知道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他能理解。

人跟人之间说话,很多时候很费力的一点就是,当你说了一句话,你还得向对方不断地解释你为什么这么说。

当一个笑话被解释一遍的时候,它已经失去很多的笑料了。

所以解释是一个很讨厌的事情。

那么什么样的情况下人跟人之间的对话无须解释,那就是理解的同情和同情的理解,跟朋友之间就应该如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