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土地管理概述
13第七章土地统计
第三节 现行土地统计报表制度
一、我国现行土地统计管理的基本体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国 家建立土地统计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 管部门和同级统计部门共同制定统计调查方案,依法进行 土地统计,定期发布统计资料”。
二、我国土地统计报表制度
1、基层土地统计报表
土地变更调查记录表 土地变更调查记录一览表 土地统计台帐 土地统计簿 年内地类变化平衡表
扩大时距(5年):
1985-1989 1990-1994 1995-1999
84 93 103
(2) 序时平均法 (3) 直线修匀法 (4) 移动平均法
设时间序列水平为a1,a2,a3,……an,若取五项 移动平均,则移动平均数形成的新时间数列为:
a 0 + a1 + a 2 a1 = 3
a1 + a 2 + a 3 a2 = 3
第二节
土地统计内容
一、土地统计调查
1.土地统计调查的意义
土地统计调查的意义在于获取数据,取得统计 分析的第一手资料。
2.土地统计调查的方式
土地统计调查具体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普查: 普查是一种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主要用 来调查对象在某一时点上的数量状况。如:全国土地利用 现状调查、初始地籍调查。
二、土地统计分析
1.土地统计分析的概念
由表面的直观的原始数据到体现本质现象 的过程。 现状分析与进度分析(动态分析) 包括 专题分析和综合分析 预测分析
2.土地统计分析方法体系
综合指标分析 土地统计分析方法体系 时间数列分析 统计指数分析 相关分析 平衡分析
总量指标 相对指标 平均指标 动态比较指标 动态平均指标 长期趋势测定 季节变动测定 综合指数 平均指数 指数体系因素分析
《土地管理学》第一章1、2
房价高不高?
• 土地概念的空间范围 土地资源条件具有区域差异,因此土地又是 一个区域和空间概念。但这里所谓的土地概念的 空间范围,主要是指在土地管理过程中要准确界 定土地的四至范围和上下空间,如在土地登记过 程中需采用文字及图示(宗地图)等方式准确说 明宗地的四至范围,涉及地下空间利用的需准确 界定地上、地下空间的权属关系,地上的通行、 采光等关系等。 • 土地概念的产权界定 作为资源,土地是一定的实物;但作为资产, 土地产权关系就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从财产 的角度,土地的概念界定必须准确界定其产权关 系,包括产权类型、归属、期限等
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
• • • • • •
城市化与保护耕地的矛盾 经济发展与保护耕地的矛盾 土地集约利用与家庭承包制的矛盾 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利益分配 土地可持续利用问题……….. 三农问题 参见农村工作组副组长陈义锡:守住根本
总之:要回答下面问题 • 城市化、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如何保护耕地? • 城市土地出让收入如何分配? • 房价该不该涨,利益如何协调? ………….. 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土地,了解土地的特 性,更需要我们掌握土地管理的基本理论 和基本方法。
• 土地质量差异性 • 土地用途的多样性 同一块土地可作为住宅用地、工 业用地、商业用地、交通用地、农业 用地,旅游娱乐用地等使用,这就是 土地的多用途性。 由于土地用途的多样性与土地数量 的有限性同时并存,引起不同用途之 间的竞争与改变。
土地尽管具有多用途性,但土地的最 适宜用途往往只有一种,或少量的几种, 特别是具有特殊使用要求的利用方式所能 使用的土地往往有限,如农业生产所需的 耕地,因此在土地利用和管理过程中,应 对土地进行合理规划,以保证土地资源的 合理、有效使用。
土地调查技术作业考点总结(附答案)
第一章土地管理概述1、从土地管理的角度出发,谈谈土地的定义。
答:土地是指地球的陆域表面,含内陆水域和沿海滩涂,而不包包括地球上的大气,植被与人工设施以及地下矿藏等附属物。
大气,水文地质,基础地质等各种自然因素以及人工设施和人类对土地的形成和发展虽有重要作用,且影响土地的质量,但不是土地的组成部分。
2、土地具有负载功能、养育功能、存储功能和观赏功能。
3、简述土地的特性答:土地具有自然和社会经济双重属性。
①自然特性:a 、土地位置的固定性b 、土地面积的有限性c 、土地利用的永续性d 、土地地域的差异性②社会经济特性:土地作为社会资产还具有社会经济特性。
主要体现在其商品属性。
4、我国土地的主要特点5、土地管理的主要内容答:地籍管理;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利用管理。
6、地籍的定义答:地籍是指由国家监督的、以土地权属为核心、以地块为基础的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质量、数量和利用现状等土地基本信息的集合,用图、数、表等形式表示。
或是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数量、质量、权属和用途等基本状况的簿册。
7、地籍的分类答:①按地籍的发展阶段,划分为税收地籍、产权地籍(法律地籍)和多用途地籍②按地籍的特点和任务,分为初始地籍和日常地籍③按地籍行政管理层次,分为国家地籍和基层地籍④按城乡土地不同特点分为城镇地籍、农村地籍。
8、地籍管理的内容答:土地调查;土地分等定级;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管理。
9、地籍管理在土地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答:①制定土地政策的科学依据②促进土地管理工作的开展③保护土地产权不受侵害,避免纠纷④为土地的经济活动提供参考。
10、土地调查的内容答:土地调查纵向来说包括:土地权属状况的调查、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和土地条件的调查,横向来说包括:农村土地调查和城镇土地调查。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严格地说属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范畴。
11、土地调查包括哪三个方面的调查答:①城镇土地调查②农村土地调查③土地利用动态监测12、土地调查的特点答:①土地调查是具有法律特征的②土地调查是定期开展的③真实性是土地调查的生命④土地调查的成果是地籍信息系统13、GIS数据采集与数字化测绘的异同之处答:相同点:对象相同;技术相同。
土地管理法实施细则基本内容
土地管理法实施细则基本内容中国土地管理法是为了保护土地资源,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而制定的一项重要法律。
为了更好地落实和实施土地管理法,政府还制定了相应的实施细则。
本文将概述土地管理法实施细则的基本内容。
第一章:总则第一章明确了实施细则的适用范围、目的和原则。
其中,适用范围包括行政区域内的各类土地,目的是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原则包括合法、公平、公正、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等。
第二章:土地征收和补偿第二章主要内容是土地征收和补偿。
根据实施细则,政府采取征收前征询、公告和听证等方式,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对于征收的土地,政府应当根据农民的意愿以及土地的市场价值给予合理补偿。
第三章:土地转让和租赁第三章主要内容是土地转让和租赁。
政府鼓励土地的流转和集约化利用,但必须遵循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自愿原则,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此外,对于土地流转的受让方,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四章:土地使用权及其转让第四章主要内容是土地使用权及其转让。
政府制定了土地使用权的各项规定,包括土地出让、建设用地、红线划定等。
此外,政府还规定了土地使用权的转让程序和方式,保障土地流转的透明度和公平性。
第五章:土地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第五章主要内容是土地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政府支持和鼓励农民个体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参与土地经营,推行以农民为主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
对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政府还规定了其管理和运营的各项规定。
第六章: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第六章主要内容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
政府规定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管理程序和要求,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个体的合法利益。
第七章:土地承包经营权第七章主要内容是土地承包经营权。
政府规定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各项规定,包括他用和他借、承包经营权的转让、高标准农田建设等。
第八章:土地利用审批和监管第八章主要内容是土地利用审批和监管。
政府规定了土地利用审批的流程和要求,以及对土地利用的监管措施。
土地管理制度定义
土地管理制度定义土地管理制度定义一、概述土地管理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制定和实施的关于土地利用、开发、保护和管理的法律、政策、机制等一系列制度体系。
土地管理制度的建立旨在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保障农民权益,以及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二、土地管理制度的基本内容1. 土地所有权制度土地所有权制度是土地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规定了土地所有权的归属、转让、继承等基本原则,明确了土地权属关系,为土地资源的有效管理提供了法律基础。
2. 土地利用规划制度土地利用规划制度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依据国家发展规划和区域特点,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等,规定了土地利用的用途、布局、指标和控制要求,引导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3. 土地登记管理制度土地登记管理制度是为了建立和完善土地权属登记、土地利用档案管理等机制,确保土地权属的明晰和有序,避免土地权属争议,保障土地资源的稳定利用。
4. 土地监管制度土地监管制度包括对土地利用的监督、检查和执法等环节,确保土地利用行为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划要求,保障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5. 土地保护制度土地保护制度是为了保护土地资源的生态功能、防止土地的过度开发、保护耕地和重要农用地等,从源头上保障土地资源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三、土地管理制度的意义土地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1. 促进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实现土地的资源化、产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
2. 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和土地流转交易的权益保护。
3. 保护生态环境,防止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滥用,保障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健康。
4.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提升农村经济的生产力和竞争力。
四、结语土地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广大农民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只有不断完善土地管理制度,促进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土地国家管理制度是什么
土地国家管理制度是什么我国土地国家管理制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有土地制度的初步规范和管理措施,例如亩产制、井田制等。
在秦汉和唐宋时期,土地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如实行均田制、设置田畴制度等。
到了清代,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土地规模逐渐扩大,土地管理制度逐渐健全。
然而,土地国家管理制度一直在演变发展中,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土地管理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完善。
新中国成立后,土地国家管理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完善。
土地管理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首先是土地改革阶段,包括土地国有化、土地分配和流转制度的建立。
其次是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包括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地流转制度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土地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也成为了焦点。
目前,我国土地国家管理制度不断改革创新,积极推进土地集约利用和生态保护,完善土地流转制度,解决农村土地承包期满和流转问题,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加快国土空间规划管理体系建设,推进农地用途管制制度建设等。
我国土地国家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土地资源的确权和登记,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土地流转管理制度,土地利用管理制度,土地征收和补偿制度,土地农垦制度,城市土地管理制度,国土空间规划管理制度等。
首先是土地资源的确权和登记。
确权是指对土地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等进行明确确认。
登记是指将确权的土地资源登记到国家土地登记系统中,确保土地权属清晰、不可争议。
我国土地资源确权和登记工作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是农村土地确权登记,第二是城市土地确权登记。
通过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可以明确土地的使用权和流转权,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问题,推动农地合理流转。
通过城市土地确权登记,可以有效保护城市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维护城市土地市场秩序,促进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同时,确权登记工作还可以为土地征收、补偿和保障农民权益提供法律依据。
其次是土地承包经营制度。
土地的管理制度
土地的管理制度土地征收是土地管理制度的重要环节之一。
征收土地需要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并且必须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在土地征收过程中,政府必须依法给予补偿,并确保农民的生计不受影响。
土地征收的目的是为了国家的公共利益,比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规划等。
土地征收需要经过合法程序,确保被征收的农民得到合理的补偿,这是土地管理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
土地使用权出让是土地管理制度的另一方面。
国家依法对土地使用权进行出让,确保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
土地使用权出让是土地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通过出让土地使用权,可以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优配置,有效推动经济发展。
土地使用权出让需要依法进行,确保出让过程公开透明,并在出让协议中明确土地使用方案,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土地流转是土地管理制度的又一重要环节。
农村土地流转是指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况下,依据自愿、互利的原则,实行同一村或不同村的农户之间、农户与农机合作组织之间或农机合作组织与其他农户之间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土地流转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是推动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土地保护是土地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
土地保护是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防止土地资源的恶化和污染。
土地保护需要综合利用立法、行政、经济和科技手段,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土地保护包括保护耕地、防治土地沙漠化、防治土壤侵蚀等方面的工作,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我国的土地管理制度建立在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和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旨在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优配置、有效利用。
土地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实施,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在未来,需要不断完善土地管理制度,保障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管理。
土地管理基础范文
土地管理基础范文土地管理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它不仅涉及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还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管理的基础是科学规划和合理分配土地资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做好土地管理的各个环节。
首先,土地管理需要加强对土地资源的调查与监测。
土地资源是有限的,了解土地资源的分布和变化情况对土地管理至关重要。
因此,要通过调查和监测,明确土地资源的质量、数量和利用现状,及时发现和解决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为土地规划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土地管理需要制定科学的土地规划。
土地规划是指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行科学规划,以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做好土地规划工作,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统筹考虑农业、工业、生态等各个方面的需要,并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土地的合理用途和功能分区,规范土地利用行为。
第三,土地管理需要加强土地的使用与流转管理。
土地的使用和流转是土地管理的核心内容,要保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要合理安排土地的使用方式,鼓励多种形式的土地利用,如耕地保护、城市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
同时,要严格土地流转管理,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土地的集约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第四,土地管理需要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修复。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好土地资源是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
要加强土地的保护与管理,尤其是对于生态脆弱地区和关键生态功能区要加强保护,加大土地修复力度,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最后,土地管理需要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和监管。
土地管理工作需要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立健全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土地管理的权限和责任,规范土地管理的行为。
同时,要加强对土地管理工作的监管,建立健全监测和评估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土地管理工作的规范和高效。
综上所述,土地管理是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的基础工作,要加强土地资源的调查与监测,制定科学的土地规划,加强土地的使用与流转管理,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修复,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和监管。
第七章土地资源保护规划
2.按规划时间期限可分为长期、中期和短期规划。 3.按空间范围可分为区域性土地资源利用规划和
城乡土地资源利用规划。
第二节 土地资源保护规划的内容与程序
一、土地资源保护规划的任务
土地资源保护规划的任务是对地区土地资源的利 用现状进行分析,明确土地利用和保护中存在的 主要问题;确定土地资源保护的目标、任务和方 针;确定区域重点土地类型的保护方案;划分地 区土地资源保护的生态功能区,确定各分区的相 应管理要求;制定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方案; 制定规划实施和管理的相关政策措施。
(二)土地资源评价
1.土地资源评价内容 土地资源评价通常包括适宜性评价、生产潜力评
价和经济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通过对土地的特有属性与特定 土地用途的利用要求进行对比,从而达到鉴别土 地对某种特定用途的适宜性和限制等级。
土地生产潜力评价是要通过对土地自然和经济属 性的综合鉴定,并根据土地生产力的大小来划分 土地等级。这两种评价在考虑选择综合性的农业 生产基地时具有较大参考价值。
现状分析
各用地部门土地 需求量的预测
生态环境质量 评价预测
部门用地协调与土地保护
成果总结与编写规 划报告
土地资源保护规 划图的编制
成果审定与验收
编制规划方案
(一)准备工作阶段
包括组织准备和资料、图件准备。前者包括编制和批准 规划任务或工作方案,后者包括自然资源条件(地貌、 气候、植被、土壤和水文)和社会经济资料(人口、 GDP、工农业产值等)的准备。
二、土地资源保护规划的内容
土地资源保护规划工作涉及面广 ,内容多而 复杂 ,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土地管理制度范文
土地管理制度范文土地管理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了合理调配和有效管理土地资源,而建立起来的一套规章制度和管理体系。
土地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资源,其管理制度对于促进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土地管理目的、主要内容和制度创新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土地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科学配置和保护。
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土地资源是有限的,而需求是无限的,合理管理土地资源可以避免浪费和滥用,保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此外,土地管理制度还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土地是农业、工业和建设等产业的基础,良好的土地管理制度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调动土地资源的潜力,推动经济增长。
同时,土地管理制度还可以保护生态环境。
科学管理土地可以防止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生物多样性丧失,实现可持续发展。
此外,土地管理制度还可以维护社会稳定。
土地资源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可以减少社会不公和冲突,维护社会和谐。
土地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土地使用权的确立、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定、土地供应的市场化、土地执法与监管等。
在土地使用权的确立方面,土地管理制度应该明确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和土地收益权的划分,保护土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在土地利用规划制定方面,土地管理制度应该制定详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合理安排土地利用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和农地资源。
在土地供应的市场化方面,土地管理制度应该建立健全土地市场,通过拍卖、竞标和转让等方式进行土地供应,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
在土地执法与监管方面,土地管理制度应该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监管,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规,打击土地违法行为,保证土地资源的合法使用和保护。
土地管理制度的创新包括法律法规的完善、制度的优化和技术的应用。
土地管理制度需要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土地管理的法律地位和法律责任,强化土地管理的法制化。
此外,土地管理制度还需要优化土地管理的流程和机制,提高行政效能,减少行政成本。
第七章 国家领土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归属问题
1971年美、日签订《归还冲绳协定》, 将钓鱼岛连同琉球群岛的“施政权”交 给了日本。 1972年中日建交至1978年签订《中日友 好条约》过程中,双方协议搁置争议。 之后一直由日本实际控制。
琉球群岛的归属问题
12世纪琉球群岛出现南山、中山、北山三国。 1372年三国开始向明政府朝贡,从此成为中 国的藩属。 1416-1429年,形成统一的琉球王国,此后每 一代国王都由中央政府册封任命,采用中国 年号。 1871年日本大举入侵琉球国,1875年迫使琉 球国王停止向清政府朝贡。
第七章 国家领土
-
第一节 概述
国家领土:处于国家主权支配下的地球 的特定部分。 领土是一国物质财富的重要来源,国家 和人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国家行 使主权的空间。 领土的构成:立体构成—领陆、领水、 领陆和领水的底土、领空
领土的构成
领陆:国家疆界内的陆地。国家领土最基本 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领水和领空存在 的基础。 领水:包括内水和领海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归属问题
1783年和1785年日本出版的地图上,钓 鱼岛属于中国。 1876年日本陆军参谋局绘制的《大日本 全图》也显示钓鱼岛属于中国。 1893年慈禧太后颁诏将钓鱼岛 等三个岛 屿赏赐给盛宣怀。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归属问题
1895年1月,甲午战争中日本乘胜决定在钓鱼 岛上建立航标,并将该岛编入日本领土。 《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 各岛屿”、“澎湖列岛”。
第三节 极地的法律地位
(3)鼓励在科学考察方面进行国际合作,在各 国考察队和考察站之间交换考察成果和科研 人员,有关科研成果应公开。 (4)协商国定期(每年一次)举行南极协商 会议。12个原始缔约国是协商会议的协商国。 其他加入国,只有在南极具有“全年站”的 国家才有资格成为协商国。 其他视察南极的一切地区,以促进条 约宗旨并保证条约规定得到执行。
土地管理法律制度ppt课件
24
1、土地补偿费
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收 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6至10倍。
征收其他土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 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参照征收耕 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标准规定。
18
第四节 耕地保护
国家保护耕地,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 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 土壤改良 确保耕地数量平衡 节约用地 禁止闲置、荒芜耕地
19
第五节 建设用地
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造物、构筑物的土地, 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 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 用地等
3
土地管理法的立法目的: 1.加强土地管理 2.维护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3.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切实
保护耕地 4.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
土地管理法的基本原则: 1)土地公有原则 2)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原则 3)土地用途管制原则 4)耕地特殊保护原则 5)土地有偿使用原则 6)国家对土地统一管理原则 7)奖励原则
11
期限: 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本集体经济组织的
成员承包经营,土地承包经营期限为30年 开发荒地为50年
12
第三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规划、国土整治和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 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 组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全国、省、地(市)、县、乡
13
基本原则: (一)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
设占用农用地; (二)提高土地利用率; (三)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 (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的
7章 农用地分等
对于土地生产力的计量,自从1864年竺可桢教授 从气候角度出发探讨粮食用地生产潜力以来,到全国 开展的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已先后从多个层次研究 了农用地生产力估算的系统模型。 ①光合生产潜力(仅由光和有效辐射决定的生产潜力) ②光温生产潜力(由光能和温度共同决定的生产潜力) ③气候生产潜力(有光、温、水三个因子共同作用) ④土地自然生产力(在气候生产潜力的基础上进行土 壤肥力的修正) ⑤土地综合生产力(在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的优化配置下而形成的生产力)
表格准备; 图件准备; 农用地自然条件资料; 农用地利用资料 农用地经济资料 其他资料
第二步:根据标准耕作制度,确定基准作物、指定 作物
标准耕作制度: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水平、生产条件
和技术水平下,有利于生产或最大限度发挥当地土地 生产潜力,未来仍有较大发展前景,不造成生态破坏, 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并已为(或将为)当地普遍采纳 的农作方式,包括作物种植制度和养地制度。这里的 标准耕作制度主要指种植制度。
格大小以能基本区别开不同特性的地块为标准,可采 用单一大小的固定网格,也可采用大小不均一的动态 网格。 网格法划分分等单元适用于评价因素及权属单位 空间变化不明显地区。
第五步:计算单元指定作物的农用地自然质量分
把因为受到土壤条件限制的作物生产潜力称作 作物的光温水土生产潜力。一般用土地适宜性评级的 方法给予除气候条件之外的其他土地限制性因子的修 正值,这个修正值就是农用地自然质量分。
第三节农用地分等原则分等因素权重确定分等评价单元确定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成果图的图斑单元指定作物的农用地自然质量分单元指定作物的农用地自然等指数rij单元指定作物实际产量yj二级区相对应作物的最大产量yjmax质量分关系表单元土壤自然质量属性值根据二级区指定作物的光温生产潜力指数和产量比系数即折算成基准作物产量指数确定标准耕作制度基准作物与指定作物第四节农用地分等的主要步骤和技术流程等间距法单元指定作物的农用地利用等指数yij单元指定作物农用地分等指数gij单元的分等指数单元指定作物的土地利用系数kij单元指定作物的土地经济系数kcj单元指定作物产量成本指数aj二级区对应作物的最大产量成本指数ajyijrijkikijyjyjmaxgijyijkcjkcjajaj单元指定作物分等指数求和第一步
《土地资源管理》复习要点
《土地资源管理》复习要点第一章、绪论1、国土:一个主权国家的全部疆域..和领空..的总和,包括这一区域范围内的全..、领海....,即其所管辖的领土部资源条件。
【土地只是自然经济综合体,范围比国土小】2、土地资源:当前或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土地。
(可变化)土地资产:作为财产的土地,即地产。
☆区别与联系:土地具有资源和资产的双重内涵,前者是指土地作为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根本源泉;后者是指土地作为财产,具有了经济和法律的意义。
3、土地的特性:自然特性:①土地位置的固定性;②土地面积(数量)的有限性;③土地质量的差异性;④土地利用的永续性。
经济特性:①经济供给的稀缺性;②土地利用的多向性和变更的困难性;③土地利用的分散性和差异性;④土地利用后果的长久性和社会性第二章、土地管理概述1、土地管理: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理解主体、客体、目标和任务、方法、职能和环境】2、土地管理的基本任务: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充分合理地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与生产率,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
3、土地管理现阶段的任务:(1)保护耕地,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耕地“红线”——“18亿亩耕地”(2)加强土地资源的调查评价和科学规划;(3)加强土地资源信息系统建设;(4)建立管理新体制、新机制;(5)健全法制,依法行政。
4、土地管理的原理:①现代管理学原理——人本管理、系统管理、动态管理、管理效益②土地经济学原理——土地报酬理论、地租理论、地价理论、区位理论③土地生态经济原理——通过物质流...、信息流...四大要素的运行体现...、价值流...、能量流④土地法学原理——土地法(e.g.《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etc)第三章、地籍管理1、地籍管理:国家为了建立地籍和研究土地的自然状况....和权属状况....而进行的调查、评价、登.....、经济状况记.、统计..等一系列工作。
《乡土中国》每章(1~14章)概括笔记
《乡土中国》每章(1~14章)概括笔记1. 中国的乡土文化是源远流长的,它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念。
《乡土中国》是一本描绘中国乡村生活的书籍,分为14章,每章都呈现了一个不同的乡土中国。
2. 第一章:标题:返乡的思考这一章讲述了作者回到故乡后的感受和对乡村现状的思考。
他注意到了城市化给乡村带来的挑战,但也看到了乡土中国的独特魅力。
3. 第二章:标题:乡土中国的文化传承作者通过描述乡村中各种传统文化的传承来展示乡土中国的文化底蕴。
这些传统包括节日庆典、戏曲、民间艺术等,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 第三章:标题:乡土中国的建筑奇观这一章将目光投向了乡村中的独特建筑,如庙宇、古村落等。
这些建筑代表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精髓,也是乡土中国的独特之处。
5. 第四章:标题:农耕与土地作者以农耕为线索,讲述了乡村人民与土地之间的紧密联系。
农耕不仅是乡土中国的经济基础,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6. 第五章:标题:乡土匠人这一章描述了乡村中的各种手工艺人,如木匠、瓦匠等。
乡土匠人以其精湛的技艺和传承的手工艺术,在乡土中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7. 第六章:标题:农田与水利作者讲述了乡村人民对土地和水利的利用和管理。
农田和水利的良好管理是保障农业生产稳定的关键,也是乡土中国持续发展的基础。
8. 第七章:标题:乡土中国的宗教信仰这一章介绍了乡土中国的宗教信仰,包括佛教、道教等。
这些信仰体系与中国乡村文化紧密相连,影响了乡土中国人民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
9. 第八章:标题:乡土节庆与婚嫁作者通过讲述乡土中国的节庆和婚嫁仪式来展示乡村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这些节庆活动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10. 第九章:标题:乡村教育与知识普及这一章探讨了乡村教育的现状和挑战。
作者提出了改善乡村教育的建议,以促进乡土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11. 第十章:标题:乡村医疗与健康作者通过描述乡村医疗资源的不足和乡民的健康问题,引起人们对乡村医疗的关注。
土地资源管理主要课程
土地资源管理主要课程
土地资源管理是一个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综合性课程,主要涵
盖以下内容:
1. 土地资源概论,介绍土地资源的概念、分类、特征、分布和
利用现状,以及土地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和目标。
2. 土地利用规划,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
用结构调整规划等内容,重点介绍土地利用规划的原理、方法和实
施过程。
3. 土地资源评价,介绍土地资源评价的理论基础、技术方法和
应用,包括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质量评价、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等内容。
4. 土地资源保护与管理,主要包括土地资源保护政策、土地利
用权制度、土地整治与复垦、土地环境保护等内容,重点介绍土地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管理措施。
5. 土地经济与政策,介绍土地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以及相关的土地政策、土地法律法规和土地市场运行机制。
6. 土地信息系统,介绍土地资源管理中的信息采集、处理、分
析和应用技术,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等内容。
7. 土地资源管理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探讨土地资源
管理中的问题、挑战和解决方案,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土地资源管理主要课程涵盖了土地资源概论、土地
利用规划、土地资源评价、土地资源保护与管理、土地经济与政策、土地信息系统和土地资源管理案例分析等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对土
地资源的综合管理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村 国土 管理制度
村国土管理制度乡土国土管理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制度。
土地是农村集体经济的基础,它的所有权、使用权及其他权利的划分、规定及实施程序直接关系到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对国土的管理和分配,关系到整个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和保障。
因此,乡土国土管理制度的设计和实施,对维护农村经济的稳定和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乡土国土管理制度有如下几个特点:一、制度完善,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的运作。
乡土国土管理制度规定了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和其他权利的划分、规定及实施程序。
通过这一制度,保障了农民的土地使用权,保障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合法权益,保障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
二、资源分配合理,提高生产效率。
乡土国土管理制度规定了土地的分配方式和土地的使用规定,使得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生产力得到提高,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效率,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监管严格,确保规则执行。
乡土国土管理制度规定了土地的管理和监督程序,使得土地使用规定得到执行,加强了对土地的监管,确保了规则的执行,并保障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
四、维护稳定,促进发展。
乡土国土管理制度规定了土地的权利分配和土地的使用规定,使得土地的权利和利益得到保障,促进了农村集体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在农村发展的过程中,乡土国土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合理的土地制度,可以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促进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保障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保,加强对土地的管理监督,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促进农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
乡土国土管理制度的科学完善对于农村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乡土国土管理制度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不断的调整和完善。
在实践中,应该根据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加强对乡土国土管理制度的建设,逐步完善乡土国土管理制度,确保农民的土地权益得到保障,农村集体经济得到合理的利用和保护,促进农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
同时,要注重加强对乡土国土管理制度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增强乡村发展的动力,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土地使用权的出让管理
2. 出让主体:代表土地国家所有权 出让主体: 的县(市)人民政府 的县( 出让客体:国有土地 出让客体: 集体土地要先征用
一、土地使用权的出让管理
3. 出 让 期 限
居住用地: 年 居住用地:70年 科教文卫体用地: 年 科教文卫体用地:50年 商业旅游娱乐: 年 商业旅游娱乐:40年 综合及其它用地: 年 综合及其它用地:50年
不得进行建窖、建坟、 不得进行建窖、建坟、 挖沙、采石、取土、 挖沙、采石、取土、 退房固体废物等破坏 农田的活动
第二节
建设用地管理
建设用地:建造建筑物、 建设用地: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 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 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 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 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 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 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
一、农用地转用管理 4.农用地转用的手续 4.农用地转用的手续 申请, 申请,方案编制
《农用地转用呈报表》 农用地转用呈报表》 《农用地转用方案》 农用地转用方案》 《耕地补充方案》 耕地补充方案》
二、耕地补偿制度 1.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 1.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 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 “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 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 的单位负责开垦与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 相当的耕地; 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或者开垦的耕 地不符合要求的, 地不符合要求的,应当按照省区市的规定 缴纳耕地开垦费,专款用于开垦新耕地。 缴纳耕地开垦费,专款用于开垦新耕地。
二、我国的土地使用权
1. 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者根据法律、 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者根据法律、
文件、合同规定, 文件、合同规定,对国家或集体所有的 土地享有的占有、使用、 土地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及部分处 分的权利。 分的权利。
二、我国的土地使用权
2.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取得:依照法 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取得: 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取得 律或合同协议,通过划拨、出让、 律或合同协议,通过划拨、出让、 划拨 出租、转让等方式取得 出租、转让等方式取得
一、我国的土地所有权
2.国有土地的范围 国有土地的范围
城市市区的土地
农村和城市郊区土地中已经依法没 征收、 收、征收、征购为国有的土地 依法不属于集体所有的林地、草地、 依法不属于集体所有的林地、草地、 荒地、 荒地、滩涂及其它土地
一、我国的土地所有权
2.国有土地的范围 国有土地的范围
国家依法征用的土地
二、建设用地审批制度
1.建设用地的预审 1.建设用地的预审 2.建设用地审批 3.建设用地实施 3.建设用地实施
用地申请, 用地申请, 可行性分析 农用地转用审批, 农用地转用审批, 征用地审批, 征用地审批, 供地方案审批, 供地方案审批, 实施项目用地审批
完善手续,规范审批,集中权限 完善手续,规范审批,
一、农用地转用管理 2.农用地转用的条件 2.农用地转用的条件 符合城镇建设规划; 符合城镇建设规划; 符合土地利用控制指标; 符合土地利用控制指标; 保质足额补充耕地; 保质足额补充耕地; 符合土地供应政策
一、农用地转用管理 3.农用地转用的批准权限 国务院批准) 3.农用地转用的批准权限(国务院批准) 国家级、省区级大型项目用地, 国家级、省区级大型项目用地, 大城市的建设用地, 大城市的建设用地,基本农田
四、建设用地的划拨管理
2.划拨土地使用权的适用范围 2.划拨土地使用权的适用范围
国家机关用地和军事用地 国家重点扶持的能 源、交通、水利等 交通、 基础设施用地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 的其它用地
城市基础设施用地和 公益事业用地
四、建设用地的划拨管理
3.划拨土地使用权的管理 3.划拨土地使用权的管理
用 途 限 定 流 转 限 制 收 回
三、建设用地的征用管理
1.征用土地: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 1.征用土地: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 征用土地 依法将集体所有的土地转变为国有土地 的强制手段。 的强制手段。 特征:强制性,补偿性, 特征:强制性,补偿性,权属转移性
三、建设用地的征用管理
2.征用土地的审批 2.征用土地的审批
国 务 院 批 准 其它用地由省市区人民政府批准, 其它用地由省市区人民政府批准,报国务院备案
前三年平均年产值* 4~6倍 前三年平均年产值*(4~6倍)*需 要安置的人口
四、建设用地的划拨管理
1.土地使用权划拨: 1.土地使用权划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土地使用权划拨 批准,在土地使用者缴纳补偿、 批准,在土地使用者缴纳补偿、安置等 费用后将该幅土地交付其使用,或者将 费用后将该幅土地交付其使用, 土地使用权无偿交给土地使用者使用的 行为。 行为。 特征:无限期性,不得交易, 特征:无限期性,不得交易,用途不变
土地管理概念的5个涵义: 土地管理概念的5个涵义: 3)土地管理的目的是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 土地管理的目的是维护土地所有制、 土地关系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目标是不 土地关系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 断提高土地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 断提高土地的经济效益、 效益。 效益。 4)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手段 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 管理土地。 管理土地。 5)管理的职能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 管理的职能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 控制。 控制。
一、土地使用权的出让管理
已定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内的耕地 有良好水利水保设施的耕地 改造中的中低产田 蔬菜生产基地 农业科研教学试验田
四、基本农田保护管理 3.基本农田的保护管理 3.基本农田的保护管理
不占用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 不占用基本农田, 禁止闲置荒芜基本农田 禁止占用基本农田发展 林果业、 林果业、挖塘养鱼 鼓励实施改造改良措施
公益用地需求, 公益用地需求, 城市改造调整, 城市改造调整, 单位撤销迁移, 单位撤销迁移, 场地报废
第三节
我国的土地产权
一、我国的土地所有权 1.土地所有权:土地所有权人在法律规定 土地所有权: 土地所有权
的范围内占有、使用、 的范围内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土地的 权利。 权利。
我国实行土地公有制, 我国实行土地公有制,即国家 土地所有制和集体土地所有制
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超过35hm 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超过35hm2的 其它土地超过70hm 其它土地超过70hm2的 基本农田
三、建设用地的征用管理
3.征用土地的补偿和安置 3.征用土地的补偿和安置
前三年平均产值* 前三年平均产值*补偿倍数
土地补偿费 青苗费 地上附着物补偿费 安置补助费
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
3.土地复垦:对生产建设中因挖损、塌陷、 3.土地复垦:对生产建设中因挖损、塌陷、 土地复垦 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 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 使其恢复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使其恢复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管理: 谁破坏,谁复垦” 管理:“谁破坏,谁复垦” “谁复垦,谁受益” 谁复垦,谁受益”
四、土地管理的方法
3.法律方法
——运用立法和司法手段,巩固和调整土 运用立法和司法手段,
地关系
4.技术方法
——运用科技手段,为土地管理
土地管理
法律手段 行政手段
土 地 调 查
土 地 评 价
地 籍 管 理
地 权 管 理
土 地 利 用 规 划
土 地 利 用 监 测
土 地 市 场 管 理
第二节
耕地保护管理
一、农用地转用管理 1.农用地: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 1.农用地: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 农用地 包括耕地、林地、草地、 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 养殖水面等。 地、养殖水面等。 农用地转用: 农用地转用:农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 的行为。 的行为。
二、我国的土地使用权
3. 集体土地使用权的取得:依照法 集体土地使用权的取得: 律、政策,或是承包合同取得 政策, 自留地, 自留地, 自留山, 自留山, 宅基地
第三节
土地使用权流转管理
一、土地使用权的出让管理
1. 出让:国家以土地所有者身份将 出让: 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 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 地使用者, 支付土地出让金的行为。 的行为。 政府垄断,年限限制, 政府垄断,年限限制,有偿
第七章
第一节
土地管理概述
土地管理的基础知识
一、土地管理的概念
1. 管理 管理——管理者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为有 管理者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 管理者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 效地实现既定目标, 效地实现既定目标,运用一定的方式和手段 所进行的一项综合性活动。 所进行的一项综合性活动。 2.土地管理 2.土地管理——国家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 国家综合运用行政、经济、 土地管理 国家综合运用行政 律、技术等手段,为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 技术等手段,为维护土地所有制、 土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 土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 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全部成员转为城镇 居民后, 居民后,原属于其成员集体所有的土地 因国家组织移民、自然灾害等原因, 因国家组织移民、自然灾害等原因,农 民不再使用的原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
一、我国的土地所有权
3.集体土地的范围 集体土地的范围
除了有法律规定的属于国家所 有的土地之外的农村和城市郊区 的土地 宅基地和自留山、 宅基地和自留山、自留地
二、土地管理的方法
1.行政方法(“行使政治权威”) 行使政治权威”
——运用行政权力,通过强制性行政命令, 运用行政权力,通过强制性行政命令,
直接控制管理对象
2.经济方法
——运用经济杠杆(地租地价、财政、金 运用经济杠杆(地租地价、财政、
融、税收等),调节和引导土地利用活动 税收等),调节和引导土地利用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