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单元目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12章全等三角形教案(2)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12.1 全等三角形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领会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的有关概念.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过程,能在全等三角形中正确找出对应边、对应角.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观察、操作、分析能力,体会全等三角形的应用价值.重点难点1.重点:会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2.难点:掌握找对应边、对应角的方法.3.关键:找对应边、对应角有下面两种方法:(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2)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教具准备四张大小一样的纸片、直尺、剪刀.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感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举出形状、大小相同的实例,加深认识.教学过程一、动手操作,导入课题1.先在其中一张纸上画出任意一个多边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2.重新在一张纸板上画出任意一个三角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学生活动】动手操作、用脑思考、与同伴讨论,得出结论.【教师活动】指导学生用剪刀剪出重叠的两个多边形和三角形.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事先在纸上画出三角形,然后固定重叠的两张纸,注意整个过程要细心.【互动交流】剪出的多边形和三角形,可以看出:形状、大小相同,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用“≌”表示.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教师活动】在纸版上任意剪下一个三角形,要求学生手拿一个三角形,做如下运动:平移、翻折、旋转,观察其运动前后的三角形会全等吗?【学生活动】动手操作,实践感知,得出结论:两个三角形全等.【教师活动】要求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每个剪下的三角形,同时互相指出每个三角形的顶点、三个角、三条边、每条边的边角、每个角的对边.【学生活动】把两个三角形按上述要求标上字母,并任意放置,与同桌交流:(1)何时能完全重在一起?(2)此时它们的顶点、边、角有何特点?【交流讨论】通过同桌交流,实验得出下面结论:1.任意放置时,并不一定完全重合,•只有当把相同的角旋转到一起时才能完全重合.2.这时它们的三个顶点、三条边和三个内角分别重合了.3.完全重合说明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内角对应相等,•对应顶点在相对应的位置.【教师活动】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给予补充和语言上的规范.1.概念: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合到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2.证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如果本图11.1─2△ABC和△DBC全等,点A和点D,点B和点B,点C和点C是对应顶点,•记作△ABC≌△DBC.【问题提出】课本图11.1─1中,△ABC≌△DEF,对应边有什么关系?对应角呢?【学生活动】经过观察得到下面性质:1.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2.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二、随堂练习,巩固深化课本P4练习.【探研时空】1.如图1所示,△ACF≌△DBE,∠E=∠F,若AD=20cm,BC=8cm,你能求出线段AB的长吗?与同伴交流.(AB=6)2.如图2所示,△ABC≌△AEC,∠B=30°,∠ACB=85°,求出△AEC各内角的度数.•(∠AEC=30°,∠EAC=65°,∠ECA=85°)三、课堂总结,发展潜能1.什么叫做全等三角形?2.全等三角形具有哪些性质?四、布置作业,专题突破课本P33习题12.1第1,2,3,4题.板书设计把黑板分成左、中、右三部分,左边板书本节课概念,中间部分板书“思考”中的问题,右边部分板书学生的练习.疑难解析由于两个三角形的位置关系不同,在找对应边、对应角时,可以针对两个三角形不同的位置关系,寻找对应边、角的规律:(1)有公共边的,•公共边一定是对应边;(2)有公共角的,公共角一定是对应角;(3)有对顶角的,对顶角一定是对应角;两个全等三角形中一对最长的边(或最大的角)是对应边(或角),一对最短的边(或最小的角)是对应边(或角).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1)(SSS)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是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SS),•及利用全等三角形进行证明.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会应用“边边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边边边”判定全等三角形的过程,解决简单的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重点难点1.重点:掌握“边边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难点: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学会综合分析法.教具准备一块形状如图1所示的硬纸片,直尺,圆规.(1) (2)教学方法采用“操作──实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形成直观形象.教学过程一、设疑求解,操作感知【教师活动】(出示教具)问题提出: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损坏后,只剩下如图2所示的残片,•你对图中的残片作哪些测量,就可以割取符合规格的三角形玻璃,与同伴交流.【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回答教师的问题.方法如下:可以将图1•的玻璃碎片放在一块纸板上,然后用直尺和铅笔或水笔画出一块完整的三角形.如图2,•剪下模板就可去割玻璃了.【理论认知】如果△ABC≌△A′B′C′,那么它们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反之,•如果△ABC与△A′B′C′满足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对应相等,即AB=A′B′,BC=B′C′,CA=C′A′,∠A=∠A′,∠B=∠B′,∠C=∠C′.这六个条件,就能保证△ABC≌△A′B′C′,从刚才的实践我们可以发现:•只要两个三角形三条对应边相等,就可以保证这两块三角形全等.信不信?【作图验证】(用直尺和圆规)先任意画出一个△ABC,再画一个△A′B′C′,使A′B′=AB,B′C′=BC,C′A′=CA.把画出的△A′B′C′剪下来,放在△ABC 上,它们能完全重合吗?(即全等吗)【学生活动】拿出直尺和圆规按上面的要求作图,并验证.(如课本图11.2-2所示)画一个△A′B′C′,使A′B′=AB′,A′C′=AC,B′C′=BC:1.画线段取B′C′=BC;2.分别以B′、C′为圆心,线段AB、AC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A′;3.连接线段A′B′、A′C′.【教师活动】巡视、指导,引入课题:“上述的生活实例和尺规作图的结果反映了什么规律?”【学生活动】在思考、实践的基础上可以归纳出下面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定理.(1)判定方法: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边边”或“SSS”).(2)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三角形全等.【评析】通过学生全过程的画图、观察、比较、交流等,逐步探索出最后的结论──边边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同时增强了数学体验.二、范例点击,应用所学【例1】如课本图11.2─3所示,△ABC是一个钢架,AB=AC,AD是连接点A与BC中点D的支架,求证△ABD≌△ACD.(教师板书)【教师活动】分析例1,分析:要证明△ABD≌△ACD,可看这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是否对应相等.证明:∵D是BC的中点,∴BD=CD在△ABD和△ACD中AB=ACAD=ADBD=CD∴△ABD≌△ACD(SSS).【评析】符号“∵”表示“因为”,“∴”表示“所以”;从例1可以看出,•证明是由题设(已知)出发,经过一步步的推理,最后推出结论(求证)正确的过程.书写中注意对应顶点要写在同一个位置上,哪个三角形先写,哪个三角形的边就先写.三、实践应用,合作学习【问题思考】已知AC=FE,BC=DE,点A、D、B、F在直线上,AD=FB(如图所示),要用“边边边”证明△ABC≌△FDE除了已知中的AC=FE,BC=DE以外,还应该有什么条件?怎样才能得到这个条件?【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巡视、引导学生,并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后,再发言:“还应该有AB=FD,只要AD=FB两边都加上DB即可得到AB=FD.”【教学形式】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师生互动.四、随堂练习,巩固深化课本P37练习1、2.【探研时空】如图所示,AB=DF,AC=DE,BE=CF,BC与EF相等吗?•你能找到一对全等三角形吗?说明你的理由.(BC=EF,△ABC ≌△DFE)五、课堂总结,发展潜能1.全等三角形性质是什么?2.正确地判断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利用全等三角形处理问题的基础,你是怎样掌握判断对应边、对应角的方法?3.“边边边”判定法告诉我们什么呢?•(答:只要一个三角形三边长度确定了,则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就完全确定了,这就是三角形的稳定性)六、布置作业,专题突破课本P43习题12.2第1题.12.2 三角形全等判定(2)(SAS)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领会“边角边”判定两个三角形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的过程,学会解决简单的推理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合情推理能力,感悟三角形全等的应用价值.重点难点1.重点:会用“边角边”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2.难点:应用结合法的格式表达问题.教具准备投影仪、直尺、圆规.教学方法采用“操作──实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教学过程一、回顾交流,操作分析【动手画图】【投影】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学生活动】动手用直尺、圆规画图.已知:∠AOB.求作:∠A1O1B1,使∠A1O1B1=∠AOB.【作法】(1)作射线O1A1;(2)以点O为圆心,以适当长为半径画弧,交OA•于点C,•交OB于点D;(3)以点O1为圆心,以OC长为半径画弧,交O1A1于点C1;(4)以点C1为圆心,以CD•长为半径画弧,交前面的弧于点D1;(5)过点D1作射线O1B1,∠A1O1B1就是所求的角.【导入课题】教师叙述:请同学们连接CD、C1D1,回忆作图过程,分析△COD和△C1O1D1•中相等的条件.【学生活动】与同伴交流,发现下面的相等量:OD=O1D1,OC=O1C1,∠COD=∠C1O1D1,△COD≌△C1O1D1.归纳出规律: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评析】通过让学生回忆基本作图,在作图过程中体会相等的条件,在直观的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获得新知,使学生的知识承上启下,开拓思维,发展探究新知的能力.【媒体使用】投影显示作法.【教学形式】操作感知,互动交流,形成共识.二、范例点击,应用新知【例2】如课本图11.2-6所示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侧A、B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A和B 的点,连接AC并延长到D,使CD=CA,连接BC并延长到E,•使CE=CB,连接DE,那么量出DE的长就是A、B的距离,为什么?【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显示例2,分析:如果能够证明△ABC≌△DEC,就可以得出AB=DE.在△ABC和△DEC 中,CA=CD,CB=CE,如果能得出∠1=∠2,△ABC和△DEC•就全等了.证明:在△ABC和△DEC中AC=DC∠1=∠2BC=CE∴△ABC≌△DEC(SAS)∴AB=DE想一想:∠1=∠2的依据是什么?(对顶角相等)AB=DE 的依据是什么?(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学生活动】参与教师的讲例之中,领悟“边角边”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学会分析推理和规范书写.【媒体使用】投影显示例2.【教学形式】教师讲例,学生接受式学习但要积极参与.【评析】证明分别属于两个三角形的线段相等或角相等的问题,常常通过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来解决.三、辨析理解,正确掌握【问题探究】(投影显示)我们知道,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由“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条件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吗?为什么?【教师活动】拿出教具进行示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问题的本质.操作教具:把一长一短两根细木棍的一端用螺钉铰合在一起,•使长木棍的另一端与射线BC的端点B重合,适当调整好长木棍与射线BC所成的角后,固定住长木棍,把短木棍摆起来(课本图11.2-7),出现一个现象:△ABC与△ABD 满足两边及其中一边对角相等的条件,但△ABC与△ABD不全等.这说明,•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学生活动】观察教师操作教具、发现问题、辨析理解,动手用直尺和圆规实验一次,做法如下:(如图1所示)(1)画∠ABT;(2)以A为圆心,以适当长为半径,画弧,交BT于C、C′;(3)•连线AC,AC′,△ABC与△ABC′不全等.【形成共识】“边边角”不能作为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形式】观察、操作、感知,互动交流.四、随堂练习,巩固深化课本P39练习第1、2题.五、课堂总结,发展潜能1.请你叙述“边角边”定理.2.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思路是:首先分析条件,•观察已经具备了什么条件;然后以已具备的条件为基础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来确定还需要证明哪些边或角对应相等,再设法证明这些边和角相等.六、布置作业,专题突破1.第2、3题.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板书设计把黑板分成左、中、右三部分,其中右边部分板书“边角边”判定法,中间部分板书例题,右边部分板书练习题.12.2 三角形全等判定(3)(ASA)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是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ASA,AAS),•及利用全等三角形的证明.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角边角”、“角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角边角”、“角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的过程,能运用已学三角形判定法解决实际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几何推理意识,发展思维,感悟全等三角形的应用价值.重点难点1.重点:应用“角边角”、“角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2.难点:学会综合法解决几何推理问题.教具准备投影仪、幻灯片、直尺、圆规.教学方法采用“问题教学法”在情境问题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过程一、回顾交流,巩固学习【知识回顾】(投影显示)情境思考:1.小菁做了一个如图1所示的风筝,其中∠EDH=∠FDH,ED=FD,•将上述条件注在图中,小明不用测量就能知道EH=FH吗?与同伴交流.(1) (2)[答案:能,因为根据“SAS”,可以得到△EDH≌△FDH,从而EH=FH]2.如图2,AB=AD,AC=AE,能添上一个条件证明出△ABC≌△ADE吗?[答案:BC=•DE(SSS)或∠BAC=∠DAE (SAS)].3.如果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一定会全等吗?试举例说明.【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提出问题,组织学生思考和提问.【学生活动】通过情境思考,复习前面学过的知识,学会正确选择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小组交流,踊跃发言.【教学形式】用问题牵引,辨析、巩固已学知识,在师生互动交流过程中,激发求知欲.二、实践操作,导入课题【动手动脑】(投影显示)问题探究:先任意画一个△ABC,再画出一个△A′B′C′,使A′B′=AB,∠A′=∠A,∠B′=∠B(即使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把画出的△A′B′C′剪下,•放到△ABC上,它们全等吗?【学生活动】动手操作,感知问题的规律,画图如下:画一个△A′B′C′,使A′B′=AB,∠A′=∠A,∠B′=∠B:1.画A′B′=AB;2.在A′B′的同旁画∠DA′B′=∠A,∠EBA′=∠B,A′D,B′E交于点C′。
人教版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教案——最新版
人教版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教案——最新版【教案】人教版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一、教学目标1. 理解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
2. 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能够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3.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和判定条件。
2.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
3. 全等三角形的证明。
三、教学重点1. 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和判定条件的掌握与运用。
2.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的掌握与应用。
3. 全等三角形的证明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难点1.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的理解和运用。
2. 全等三角形的证明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教辅资料。
2. 教学工具:黑板、彩色粉笔、计算器等。
六、教学过程教学活动一:导入(10分钟)1. 教师布置学生自学任务,让学生自行阅读教材第十二章的内容,并思考下列问题:如何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全等三角形有哪些性质?应用在哪些问题中?2. 学生自学后,教师组织讨论,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结果。
教学活动二:概念讲解(25分钟)1. 教师利用黑板与彩色粉笔,进行全等三角形定义的讲解。
重点强调全等三角形的相等对应关系。
2. 讲解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包括SSS、SAS、ASA和AAS。
3. 教师通过举例说明判定条件的运用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和掌握。
教学活动三:性质与应用(5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如边长相等、角度相等、对边相等等,通过实际问题分析和解决,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 教师提供相关应用题,要求学生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并与同桌合作讨论。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展示和讨论,指导学生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3. 学生合作完成教材练习册上的练习题,巩固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应用。
教学活动四:证明全等三角形(45分钟)1. 教师介绍全等三角形的证明方法,包括利用全等判定条件进行证明和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证明。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2章全等三角形单元课时教学设计
3.教学内容:
a.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及判定方法。
b.全等三角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c.解决全等三角形问题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如正确识别判定方法、注意几何证明的步骤等。
五、作业布置
1.基础作业:
-请同学们完成教材第12章全等三角形的相关练习题,巩固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结合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形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3.拓展作业:
-研究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在古代建筑中的应用,如古建筑中的对称结构、装饰图案等。
-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全等三角形在数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4.作业要求:
-基础作业要求每位同学必须完成,巩固全等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判定方法。
-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和夹角,求第三边的长度。
-已知三角形的两角和一边,求其他角的度数。
2.设计意图:巩固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内容:学生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讲解和点评。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c. ASA判定法:若两个三角形的两角和一边分别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d. AAS判定法:若两个三角形的两角和一边(不是夹角)分别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e. HL判定法:若两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则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定期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a.举例说明全等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b.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2章《全等三角形》全章教案(共8份)
一、课前导学:(学生自学课本31-32页内容,并完成下列问题)(一)全等有关定义: 1、能够______________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 能够______________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两个全等图形的______和_____ 完全相同.2、一个图形经过平移、______、_________后所得的图形与原图形全等.3、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合在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 ,重合的边叫做 ,重合的角叫做 .“全等”用“ ”表示,读作 .4.若△ABC 与△DEF 全等,记作:_________________,(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位置上)对应顶点有:点___和点___,点___和点___,点___和点___;对应角有:____和____,_____和_____,_____和_____; 对应边有:____和____,______和____,_____和_____.(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1.思考: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有什么关系?为什么?2.归纳:全等三角形的_________;全等三角形的___________.3.几何语言描述:∵△ABC ≌ △DEF (已知)∴ AB=DE,_____ ,______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 A=∠ D, 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三)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1. 若△ABC ≌△DBC , 2 若△ABC ≌△CDA ,对应边是_____________ , 对应边是_____________ ,对应角是_____________ ; 对应角是_____________ ;教 学 过 程 设 计B C E F A B CDBAB C E F【思考】: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时有什么规律呢?二、合作、交流、展示:(一) 交流展示1:找全等三角形对应元素1.如图,△OCA ≌△OBD ,C 和B ,A 和D 是对应顶点, 2.如图,△ABN ≌△ACM ,∠B和∠C 是对应角,AB 与AC 是对应边.写出这两个三角形中的对应边和对应角. 写出其他对应边及对应角.【归纳】:寻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的一般规律.(二).交流展示2: 全等三角形性质及其应用1.如图△EFG ≌△NMH,∠F 和∠M 是对应角.在△EFG 中,FG 是最长边. 在△NMH 中,MH 是最长边.EF=2.1㎝,EH=1.1㎝,HN=3.3㎝. (1)写出其他对应边及对应角.(2)求线段MN 及线段HG 的长.2.如图,△ABC ≌△DEC,CA 和CD,CB 和CE 是对应边.∠ACD 和∠BCE 相等吗?为什么?三、巩固与应用1. 课本第33页第3题;2. 课本第34页第6题;3. 如图,若△ABC ≌△DEF ,回答下列问题:(1)若△ABC 的周长为17 cm ,BC=6 cm ,DE=5 cm ,则DF = cm ; (2)若∠A =50°,∠E=75°,则∠ACB= 度.四、小结:1.知识: 2.思想方法: 五、作业:《作业本》第8页. 六、课后反思:N M CB ANMGH FEDCBEAF EDCB A DC B O一、课前导学:(学生自学课本35-37页内容,并完成下列问题)1.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究:两个三角形满足三边分别相等,三个角分别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思考: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是否一定要六个条件?条件能否尽可能少呢?(动手画一画并回答下列问题) (1).只给一个条件:一组对应边相等(或一组对应角相等),•画出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 (2).给出两个条件画三角形,有____种情形.按下面给出的两个条件,画出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①一组对应边相等和一组对应角相等 ②两组对应边相等 ③两组对应角相等 (3)、给出三个条件画三角形,有____种情形.按下面给出三个条件,画出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①三组对应角相等②三组对应边相等(按课本35页探究2画图实验)2.归纳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1)归纳: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 ,简写为“ ”或“ ”. 用数学语言表述: 在△ABC 和'''A B C ∆中,∵''AB A B AC BC =⎧⎪=⎨⎪=⎩∴△ABC ≌ ( )教 学 过 程 设 计C 'B 'A 'C B AAB O3.运用“边边边”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已知:如图,△ABC 是一个钢架,AB=AC ,AD 是连结点A 与BC 中点D 的支架. 求证:△ABD ≌△ACD .证明:∵D 是BC∴ =∴在△ 和△ 中 AB= BD= AD=∴△ABD △ACD( )【温馨提示】:证明的书写步骤:①准备条件:证全等时需要用的间接条件要先证好;②证明三角形全等过程三步骤:A 、写出在哪两个三角形中,B 、摆出三个条件用大括号括起来,C 、写出全等结论. 二、合作、交流、展示:1.如图,点B 、E 、C 、F 在同一直线上,且AB=DE ,AC=DF ,BE=CF ,请将下面说明ΔABC ≌ΔDEF 的过程和理由补充完整. 解:∵BE=CF (_____________) ∴BE+EC=CF+EC 即BC=EF在ΔABC 和ΔDEF 中 AB=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F (_______________) BC=__________∴ΔABC ≌ΔDEF (_____________)变式1:你能证明∠ A=∠ D 吗? 变式2;请你能提出几个要证明的结论?2.如图,已知AB=DE ,BC=EF ,AF=DC ,求证: EF ∥BC .3.已知:∠AOB. 求作:∠A ′O ′B ′ ,使∠A ′O ′B ′=∠AOB. 作法:1)以点___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画弧,分别交OA ,____于点C ,D ; 2)画一条射线O ′A ′,以点___为圆心,___长为半径画弧,交__于点C ′; 3)以点C ′为圆心,____长为半径画弧,与第2步中所画的弧交于点D ′; 4)过点D ′画射线O ′B ′,则∠A ′O ′B ′=∠AOB. 三、巩固与应用:课本第37页第1、2题;四、小结:1.全等判定方法: 2.证明全等格式: 3.思想方法: 五、作业:《作业本》第9页. 六、课后反思:A B C D EF A B D EFC 'B 'A 'C B A一、课前导学:(学生自学课本37-39页内容,并完成下列问题) 1. 探究新知 探究一: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1)动手试一试(请在右方空白处作图) 已知:△ABC求作:'''A B C ∆,使''A B AB =,''A C AC =,'A A ∠=∠ 作法:①画∠DA ’E=∠A ;②在射线AD ’上截取A ’B ’=AB,在射线A ’E 上截取A ’C ’=AC ; ③连接B ’C ’.(2) 把△'''A B C 剪下来放到△ABC 上,观察△'''A B C 与△ABC 是否能够完重合? (3)归纳;由上面的画图和实验可以得出全等三角形判定(二):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 (可以简写成“ ”或“ ”) (4)用数学语言表述全等三角形判定(二) 在△ABC 和'''A B C ∆中,''AB A B B BC =⎧⎪∠=⎨⎪=⎩∴△ABC ≌ ( )2.探究二:两边及其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通过画图或实验可以得出: 3 .运用“边角边”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教 学 过 程 设 计证明:在△ABC 和△DEC 中,⎪⎩⎪⎨⎧==∠=CB CA 1 ∴ △ABC ≌ ( )∴ AB= . 【温馨提示】:证明的书写步骤:①准备条件:证全等时需要用的间接条件要先证好;②证明三角形全等过程三步骤:A 、写出在哪两个三角形中,B 、摆出三个条件用大括号括起来(按边-角—边)C 、写出全等结论.二、合作、交流、展示:1.如图1,已知AD ∥BC ,AD =CB ,求证:△ABC ≌△CDA 。
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12章 全等三角形 教案新人教版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12.1全等三角形【知识与技能】(1)了解全等形及全等三角形的概念.(2)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过程与方法】在图形变换以及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观察、发现生活中的全等三角形并体验在实际操作中获得全等三角形的喜悦.(2)在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活动的乐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掌握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的寻找规律,能迅速、正确地指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多媒体课件、剪刀教师引入: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但是在我们的周围,却有着好多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图案.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学生口答,教师点评并引入本节新课.探究1:全等形及全等三角形的相关概念教师让学生完成以下活动:1.动手做.(1)和同桌一起将两本数学课本叠放在一起,观察它们能够重合吗?(2)把手中的直角三角尺按在纸上,画出三角形,并裁下来,把直角三角尺和纸三角形叠放在一起,观察它们能够重合吗?然后学生得出全等形的概念,进而得出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作全等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作全等三角形.(教师板书)2.观察.观察图12-1-1中△ABC与△A′B′C′重合的情况.师生共同总结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的概念: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合到一起,重合的顶点叫作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作对应边,重合的角叫作对应角.然后教师指出:全等的符号“≌”,读作“全等于”.教师强调:记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例如,△ABC与△DEF全等,记作△ABC≌△DEF,其中点A和点D,点B和点E,点C和点F是对应顶点;AB和DE,BC和EF,AC和DF 是对应边;∠A和∠D,∠B和∠E,∠C和∠F是对应角.接着教师出示例题:例1如图12-1-2,已知△ABN≌△ACM,∠B和∠C是对应角,AB和AC是对应边.写出其他的对应边及对应角.师生共同分析:对应边和对应角只能从两个三角形中找,所以需将△ABN和△ACM从复杂的图形中分离出来.根据元素位置来找对应元素,再依据已知的对应元素找出其余的对应元素.然后学生自主完成.解:对应角为∠BAN与∠CAM,∠ANB与∠AMC.对应边为AM与AN,BN与CM.探究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教师让学生把△ABC沿直线BC分别进行平移、翻折、绕定点旋转,然后观察图形的大小、形状是否发生变化(如图12-1-3).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平移、翻折、旋转只能改变图形的位置,而不能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教师追问:那么在全等三角形中,有没有相等的角、相等的边呢?学生先思考,再小组交流,得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教师板书) 接着教师出示例题:例2已知△DEF≌△ABC,AB=AC,且△ABC的周长为23 cm,BC=4 cm,求DE的长.教师引导学生先画出图形,再进行分析,然后师生共同完成,教师板书:解:因为△ABC的周长为23 cm,BC=4 cm,AB=AC,所以AB=AC=(23-4)÷2=9.5(cm).因为△DEF≌△ABC,∴DE=AB=9.5 cm.教师强调: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时,要注意规范书写格式.1.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作全等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作全等三角形.重合的顶点叫作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作对应边,重合的角叫作对应角.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2.找全等三角形对应元素的方法,注意挖掘图形中隐含的条件,如公共元素、对顶角等.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12.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课时1 “边边边(SSS)”【知识与技能】(1)明确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至少需要三个条件.(2)掌握“边边边(SSS)”条件的内容.(3)能初步运用“边边边(SSS)”条件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4)会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过程,体验用操作、归纳得出数学结论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究三角形全等条件的判定过程,以观察思考,动手画图,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SSS)”判定方法.运用“边边边(SSS)”判定方法进行简单的证明.多媒体课件.教师引入:如图12-2-1,教师在黑板上画两个三角形,请仔细观察,△ABC与△A′B′C′全等吗?你们是如何判断的?学生各抒己见,如动手用纸剪下一个三角形,将剪下的三角形叠到另一个三角形上,观察这两个三角形是否完全重合;测量两个三角形的所有边与角,观察是否有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对应相等.探究1: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师提出:(1)只给一个条件(一条边或一个角)画三角形时,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吗?(2)如果给出两个条件呢?给出两个条件画三角形时,有几种可能的情况,每种情况下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吗?学生讨论有几种可能的情况,然后按照下面的条件画一画:①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是30°,一条边是3 cm;②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是30°和50°;③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是 4 cm和6 cm.学生分组讨论、画图、探索、归纳,最后以组为单位展示结果.结果展示:(1)只给定一条边时,如图12-2-2.只给定一个角时,如图12-2-3.(2)给出的两个条件:一边一内角、两内角、两边,如图12-2-4.可以发现按这些条件画出的三角形都不能保证一定全等.教师提出:如果给出三个条件画三角形,你能说出有几种情况吗?(三条边,两条边和一个角,一条边和两个角,三个角)在刚才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已经发现,已知三个内角不能保证两个三角形全等.下面我们就来逐一探索其余的三种情况.(这节课只讨论第一种情况) 探究2:“边边边(SSS)”教师让学生完成以下活动:1.任意画一个△ABC,再画一个△A′B′C′,使得A′B′=AB,B′C′=BC,A′C′=AC.教师先让学生思考三角形的画法,再师生共同总结:(1)画B′C′=BC;(2)分别以点B′,C′为圆心,线段AB,AC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相交于点A′;(3)连接A′B′,A′C′,如图12-2-5.2.把画出的△A′B′C′剪下来,放在△ABC上,它们能完全重合吗?(即全等吗?)3.学生拿出直尺和圆规,按上面的要求作图并验证.教师在此过程中巡视、指导.进一步提出问题:作图的结果反映了什么规律?学生在思考、实践的基础上,归纳出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教师板演: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边边边”或“SSS”).教师出示教材P36例1:在如图12-2-6的三角形钢架中,AB=AC,AD是连接点A与BC中点D的支架.求证:△ABD≌△ACD.师生共同分析:要证明△ABD≌△ACD,只需看这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是否分别相等.注意:题目中的隐含条件是AD是公共边(AD既是△ABD的边又是△ACD的边,我们称它为这两个三角形的公共边).分析完之后,师生共同证明,教师板书过程:教师总结证明三角形全等的书写格式可分为三部分:一是全等条件的证明;二是罗列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三是写三角形全等的结论.这里要求注明判定方法.(注意强调书写过程的严谨性).探究3: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教师:由三边分别相等判定三角形全等的结论还可以得到用直尺和圆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方法.师生共同展示:已知:∠AOB.求作:∠A′O′B′,使∠A′O′B′=∠AOB.作法:(1)如图12-2-7,以点O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画弧,分别交OA,OB于点C,D;(2)画一条射线O′A′,以点O′为圆心,OC长为半径画弧,交O′A′于点C′;(3)以点C′为圆心,CD长为半径画弧,与(2)中所画的弧相交于点D′;(4)过点D′画射线O′B′,则∠A′O′B′=∠AOB.完成之后,教师让学生进行练习:教材P37练习第1,2题(学生首先独立思考,然后让两名学生板演,最后教师点评).1.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边边”或“SSS”).利用两个三角形全等可进行一些相关的计算和证明.2.尺规作图: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12.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课时2 “边角边(SAS)”【知识与技能】(1)掌握“边角边(SAS)”条件的内容.(2)能初步运用“边角边(SAS)”条件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3)知道两个三角形具备两边和一对角相等时,不一定全等.【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图形、分析图形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大胆猜想、乐于探索的良好品质及发现问题的能力.对“边角边(SAS)”条件的理解和应用.运用“边角边(SAS)”判定方法进行简单的证明.多媒体课件.教师出示投影,让学生认识卡钳:如图12-2-8,把两根钢条的中点连在一起,可以做成一个测量工件内槽宽的工具(卡钳),在图中,利用这个工具就可以测量工件内的槽宽,你们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学生思考之后进行简单的回答,教师点评并引入本节课题.(板书)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如果已知两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及一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能判定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探究1: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边角边(SAS)”〕教师让学生完成以下活动:图12-2-91.先任意画一个△ABC,再画一个△A′B′C′,使A′B′=AB,A′C′=AC,∠A′=∠A(即两边和它们的夹角相等).师生共同分析:要画一个三角形,首先要确定这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然后教师出示作法,学生独立完成:如图12-2-9,(1)画∠DA′E=∠A;(2)在射线A′D上截取A′B′=AB,在射线A′E上截取A′C′=AC;(3)连接B′C′.2.引导学生剪下三角形,看是不是与原三角形全等.师生共同得出结论: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教师补充:也就是说,如果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长度和它们的夹角的大小确定,那么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就能确定.用符号语言表示为(教师板书):教师强调:“SAS”中的“A”必须是两个“S”所夹的角.教师从而解决情境导入中的问题,卡钳测量工件内的槽宽的原理是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把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移”到可以直接测量的位置进行测量.接着教师出示投影,让学生完成这道练习题(学生口答):图12-2-10中全等的三角形有(D).探究2:两边及其邻角分别相等(边边角)教师提出:如果把“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改为“两边及其邻角分别相等”,即“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还全等吗?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在此过程中及时点拨,画出反例图形,如图12-2-11.学生通过反例说明“已知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不一定成立(即SSA不一定成立).教师出示教材P38例2:如图12-2-12,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端A,B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个点C,从点C不经过池塘可以直接到达点A和B.连接AC并延长到点D,使CD=CA.连接BC并延长到点E,使CE=CB.连接DE,那么量出DE的长就是A,B的距离,为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然后师生共同分析:如果能证明△ABC≌△DEC,那么就可以得出AB=DE.由题意可知,△ABC和△DEC具备“边角边”的条件.师生共同解答,教师板书过程:最后教师总结:因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所以在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时,常常通过证明它们是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或对应角来解决.教师让学生完成:教材P39练习第1,2题.让学生在黑板上板演,教师点评,并强调证明过程的规范书写.1.运用“边角边(SAS)”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注意“边边角”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2.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时,要注意使用公共边和公共角.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12.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课时3 “角边角(ASA)”“角角边(AAS)”【知识与技能】(1)掌握“角边角(ASA)”及“角角边(AAS)”条件的内容.(2)能初步运用“角边角(ASA)”及“角角边(AAS)”条件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作图、证明等探究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分析、作图、归纳、推理等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索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体会数学思维的乐趣,激发应用数学的意识,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合作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角边角”“角角边”判定方法.运用“角边角”“角角边”的判定方法进行简单的证明.多媒体课件.1.复习旧知:(1)三角形中已知三个元素,包括哪几种情况?(2)到目前为止,可以作为判定两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几种?分别是什么?学生举手回答,教师点评并表扬.2.教师引入:在三角形中,已知三个元素的四种情况中,我们研究了三种,接着探究已知两角一边是否可以判定两三角形全等.(板书课题)教师:已知两角和一边对应相等有两种情况,首先我们研究第一种情况,即两角及这两角的夹边对应相等.探究1:“角边角(ASA)”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两角及一边”条件中的边是两角所夹的边,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学生完成以下活动:1.先任意画一个△ABC,再画一个△A′B′C′,使得∠A′=∠A,∠B′=∠B,A′B′=AB.教师指导△A′B′C′的作法:如图12-2-14,(1)作线段A′B′,使A′B′=AB;(2)分别以A′,B′为顶点,A′B′为一边在A′B′的同旁画∠DA′B′,∠EB′A′,使∠DA′B′=∠CAB,∠EB′A′=∠CBA;(3)射线A′D与B′E相交于一点,记为点C′,即可得到△A′B′C′.2.将画好的△A′B′C′剪下来,放到△ABC上,发现两个三角形全等.3.教师让学生模仿上一节所学的“边角边”定理,用一句话来总结一下: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边角”或“ASA”).教师补充:也就是说,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大小和它们的夹边的长度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就确定了.教师出示教材P40例3:如图12-2-15,点D在AB上,点E在AC上,AB=AC,∠B=∠C.求证:AD=AE.师生共同分析:证明△ACD≌△ABE,就可以得出AD=AE.学生写出证明过程,教师点评.探究2:“角角边(AAS)”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把“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分别相等”改为“两角及邻边分别相等”,即“两角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两个三角形还全等吗?教师出示教材P40例4:如图12-2-16,在△ABC和△DEF中,∠A=∠D,∠B=∠E,BC=EF.求证:△ABC≌△DEF.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让学生思考解题思路:如果能证明∠C=∠F,就可以利用“角边角”证明△ABC和△DEF全等,由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可以证明∠C=∠F.学生分小组交流想法,教师点评.师生共同完成证明过程,教师板书:证明:在△ABC中,∠A+∠B+∠C=180°,∴∠C=180°-∠A-∠B.同理∠F=180°-∠D-∠E.又∠A=∠D,∠B=∠E,∴∠C=∠F.在△ABC和△DEF中,∠B=∠E,BC=EF,∠C=∠F,∴△ABC≌△DEF(ASA).教师:我们从这道例题可以得到两角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角边”或“AAS”).也就是说,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大小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的长度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就确定了.教师紧接着让学生完成P41练习第1,2题.学生板演,教师点评.教师最后总结:(1)已知两个三角形的两组角对应相等,要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应选择判定方法“ASA”或“AAS”.(2)在运用“ASA”或“AAS”判定三角形全等时,同样要注意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等.最后,教师提出:到此为止,在三角形中已知三个条件探索两个三角形全等的问题已全部结束.然后让学生把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做一个小结.学生自我回忆总结,然后小组讨论、交流,补充:边边边(SSS),边角边(SAS),角边角(ASA),角角边(AAS).1.用“角边角”“角角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2.用三角形全等来证明线段或角相等.3.到目前已经学习了四种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12.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课时4 “斜边直角边(HL)”【知识与技能】(1)探索和了解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斜边、直角边(HL)”.(2)会运用“斜边、直角边(HL)”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获取知识,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交流、体验、说理归纳等活动,感知并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让学生乐于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探究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灵活运用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进行证明.多媒体课件.教师出示投影:如图12-2-18,舞台背景的形状是两个直角三角形,工作人员想知道这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全等,但两个三角形都有一条直角边被花盆遮住无法测量其长度.你们能帮他想个办法吗?学生思考之后,回答:方法一:测量斜边和一个对应的锐角(“AAS”);方法二:测量没遮住的一条直角边和一个对应的锐角(“ASA”或“AAS”).教师继续指出:工作人员只带了一把卷尺,他测量了两个三角形没有被遮住的直角边和斜边,发现它们分别相等,于是他就肯定“这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全等的”.你们相信他的结论吗?学生回答:这两个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也许是全等的.因为它还有直角这个特殊条件.教师点评:有道理,但科学是严谨的,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板书课题)探究1:“斜边、直角边(HL)”教师:对于两个直角三角形,除了直角相等的条件外,还要满足几个条件,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就全等了?教师出示教材P42探究5:师生共同按照下面的步骤做一做(如图12-2-19):画一个Rt△A′B′C′,使∠C′=90°,B′C′=BC,A′B′=AB.图12-2-19(1)画∠MC′N=90°;(2)在射线C′M上截取B′C′=BC;(3)以点B′为圆心,AB长为半径画弧,交射线C′N于点A′;(4)连接A′B′.教师提问:Rt△A′B′C′就是所求作的三角形吗?接着让学生把画好的Rt△A′B′C′剪下来放在Rt△ABC上,观察这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学生由此可以得到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一个方法: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教师出示教材P42例5:如图12-2-20,AC⊥BC,BD⊥AD,垂足分别为C,D,AC=BD.求证:BC=AD.师生共同分析:要想证明BC=AD,首先应寻找和这两条线段有关的三角形,这里有△BAD 和△ABC,△ADO和△BCO,其中O为DB,AC的交点,经过对条件的分析,发现△ABD和△BAC 具备全等的条件.师生共同完成证明过程,教师板书:证明:∵AC⊥BC,BD⊥AD,∴∠C与∠D都是直角.教师接着提问:你能够用几种方法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学生回答:直角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所以不仅能用一般三角形判定全等的方法“SAS”“ASA”“AAS”“SSS”,还能用直角三角形独有的判定全等的方法——“HL”.最后教师总结:对于两个直角三角形,满足一边一锐角分别相等,或两条直角边分别相等,则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如果满足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这两个直角三角形也全等.在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各个条件中,一个必要的条件为至少有一条边对应相等.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时,要注意对应边、角的相对位置关系,然后按照以下思路寻求解题方法:(1)已知两边找夹角→SAS找直角→HL找第三边→SSS(2)已知两角找夹边→ASA找一角的对边→AAS(3)已知一边一角边为角的对边→找一角→AAS边为角的邻边找夹边的另一角→ASA 找边的对角→AAS找夹角的另一边→SAS紧接着,让学生完成:教材P43练习第1,2题.(学生板演,教师点评)1.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2.直角三角形首先是三角形,所以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都适合它.同时,直角三角形又是特殊的三角形,有它的特殊性,“HL”定理是直角三角形全等独有的判定方法,所以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最多,使用时应该抓住“直角”这个隐含的已知条件.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12.3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课时一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知识与技能】(1)掌握已知角的平分线的画法.(2)利用角的平分线的定义进行简单的证明与计算.(3)利用全等三角形证明角的平分线.(4)掌握角的平分线的性质.(5)了解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过程与方法】经历角的平分线的画法和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的探索过程,体会探索、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角的平分线的作法及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能灵活运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解题.灵活运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解题.多媒体课件.复习引入教师提出问题:1.角的平分线的概念.2.点到直线(射线)的距离的概念.学生举手回答.探究1:角的平分线的画法教师引入:工人师傅常常用一种简易平分角的仪器(如图12-3-1),其中AB=AD,BC=DC.将点A放在角的顶点,AB和AD沿着角的两边放下,沿AC画一条射线AE,AE就是∠DAB的平分线.你能说明它的道理吗?学生分组讨论,说明简易平分角仪器的原理,并写出证明过程.(教师提示: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教师:其实这种平分角的方法告诉了我们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一种方法.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用尺规作图:已知:∠AOB.求作:∠AOB的平分线.先让学生讨论作法,再由教师总结作法,师生共同作图:(1)以点O为圆心,适当长为半径画弧,分别交OA于点M,交OB于点N.(2)分别以点M,N为圆心,大于MN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在∠AOB的内部相交于点C.(3)画射线OC.射线OC即为所求,如图12-3-2.教师紧接着提出问题:你们能说明OC为什么是∠AOB的平分线吗?学生进行交流,教师提示(可证明△MOC≌△NOC),然后让学生写出证明过程.教师巡示并指导.探究2:角的平分线的性质教师让学生完成以下活动:1.任意作一个∠AOB,作出∠AOB的平分线OC.在OC上任取一点P,过点P画出OA,OB 的垂线,分别记垂足为D,E,测量PD,PE并作比较,你得到什么结论?2.在OC上再取几个点试一试.3.通过以上测量,你发现了角的平分线的什么性质?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然后举手回答自己的发现,学生互相补充,教师指导,一起概括出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教师进一步提问:你们能通过严格的逻辑推理证明这个结论吗?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分析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如果学生感到困难,可以让学生先将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再引导学生逐字分析结论,进而发现并找出结论中的隐含条件(垂直).最后让学生画出图形,用符号语言写出已知和求证,并独立完成证明过程.接着师生共同概括证明几何命题的一般步骤:一般情况下,我们要证明一个几何命题时,可以按照类似于以下的步骤进行,即1.明确命题中的已知和求证;2.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并用符号表示已知和求证;3.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要证的结论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最后教师归纳:利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可直接推导出与角的平分线有关的两条线段相等,但在推导过程中,不要漏掉垂直关系的书写.以后涉及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垂线段时,可直接得到其相等,不必再通过证两个三角形全等而走弯路.教师出示例题:例1如图12-3-3,在△ABC中,∠C=90°,AM平分∠CAB,BM=5.2 cm,点M到AB的距离为3 cm.求BC的长.师生共同分析:只需补出点M到AB的距离,利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得到CM=3 cm,从而求出BC的长.师生共同完成证明过程,教师板书:解:过点M作MN⊥AB于点N,∴MN=3 cm.∵AM平分∠CAB,∠C=90°,∴CM=MN=3 cm.又∵BM=5.2 cm,∴BC=CM+BM=3+5.2=8.2(cm).进而教师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P50练习第2题(学生完成之后,教师点评).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角的平分线的性质是由三个条件(一条角平分线,两条垂线段)得到一个结论(线段相等),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可独立地作为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依据.。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12.1全等三角形教案
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在讨论全等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时,思路不够开阔。为此,我计划在下一节课提前准备一些与全等三角形相关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和探讨。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及判定方法的探讨,使学生掌握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提高几何证明能力。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运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对几何图形的空间想象,增强几何直观感知。
3.提升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指导学生分析数据,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培养学生从几何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3.全等三角形的证明:指导学生运用已知条件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4.实际应用: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解决一些几何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练习题: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几何解题技巧。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和性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判定方法的选择,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全等三角形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通过折叠、剪裁等操作,演示全等三角形的基本原理。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讲授全等三角形这一章节时,我发现学生们对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和判定方法掌握得还不错,但在实际应用上,他们似乎还有一些困难。我意识到,可能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
要求:通过观察、思考,发现生活中的全等三角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对几何知识的兴趣。
3.小组合作,设计一道与全等三角形相关的几何题目,要求题目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并给出解题步骤。
要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设计出有创意的几何题目,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同时,给出解题步骤,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6.课后作业,延伸拓展
设计有针对性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7.教学评价,关注成长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参与度等多方面,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
8.教学反思,不断提高
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全等三角形教学的有效性。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适时补充,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
师:很好,大家总结得都很到位。全等三角形的学习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几何图形的美丽,还提高了我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课后继续巩固所学知识。
师:课后,请大家完成课后作业,巩固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同时,也要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全等三角形,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4.总结全等三角形的学习方法,从知识点、解题技巧、学习心得等方面进行归纳。
要求:学生通过反思学习过程,总结全等三角形的学习方法和经验,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5.家长参与,与孩子一起探讨全等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增进亲子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求:家长与孩子共同完成此项作业,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激发孩子对几何知识的探索欲望。
2.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和逻辑性,培养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
一、单元学习主题本单元是“图形与几何”领域“图形的性质”主题中的“全等三角形”.二、单元学习内容分析1.课标分析《标准2022》指出初中阶段图形与几何领域包括“图形的性质”“图形的变化”和“图形与坐标”三个主题,学生将进一步学习点、线、面、角、三角形、多边形和圆等几何图形,从演绎证明、运动变化、量化分析三个方面研究这些图形的基本性质和相互关系.三角形的全等在初中几何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研究四边形、圆的基础模型.本单元的学习内容经历尺规作图的过程,通过所得三角形的唯一性确定全等判定的基本事实,并基于基本事实进行推理,让学生感悟具有传递性的数学逻辑,发展几何直观和推理能力.2.本单元教学内容分析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本章包括三个小节:12.1全等三角形;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12.3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主题的主要内容是:认识全等三角形——研究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应用全等三角形得到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本单元通过对全等三角形概念的理解,基于概念对全等三角形性质的理解,以及在概念的依据下,通过减少条件探索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发展几何直观,体会数学的严谨性,培养推理能力.研究的逻辑主线是对图形形状、大小的直观感悟到用数量关系刻画图形特征.三、单元学情分析本单元内容是人教版教材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学生在前面学习了三角形的基础上,初步积累了关于三角形基本知识的认知经验,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充分引导学生运用几何直观,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在几何直观的基础上发展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四、单元学习目标1.经历全等形、全等三角形概念的形成过程,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培养初步的抽象能力.2.能识别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边与对应角,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形成几何直观,发展推理能力.3.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过程,掌握基本事实SSS,SAS,ASA,并证明定理AAS,形成几何直观,发展抽象能力、推理能力.4.能用尺规作图: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已知三边、两边及夹角、两角及夹边等作三角形;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理解尺规作图的基本原理.5.经历探索角平分线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过程,经历用几何直观和逻辑推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升几何直观,发展推理能力.五、单元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概览六、单元评价与课后作业建议本单元课后作业整体设计体现以下原则:针对性原则:每课时课后作业严格按照《标准2022》设定针对性的课后作业,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业质量情况.层次性原则:教师注意将课后作业分层进行,注重知识的层次性和学生的层次性.知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突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渗透人人学习数学,人人有所收获.重视过程与方法,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根据以上建议,本单元课后作业设置为两部分,基础性课后作业和拓展性课后作业.。
《全等三角形》单元教学目标
《全等三角形》单元教学目标(原稿)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认识对应元素。
2、探索全等判定方法,并能灵活运用判定方法证明全等。
3、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判定定理并能灵活运用。
二、能力目标
能灵活运用定理进行证明,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几何感觉。
三、情感目标
运用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的为什么学,激发学习的兴趣。
《全等三角形》单元教学目标(改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能够准确地辨认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
(2)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能利用三角形全等进行证明,掌握综合法证明的格式。
(3)了解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能利用三角形全等证明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会利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进行证明。
2、过程与方法:(1)在图形变换以及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几何直觉。
(2)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3)通过学习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条件,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几何感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在综合运用全等三角形性质和全等三角形条件以及角平分线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条件以及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
三、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掌握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并能灵活运用。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12.1全等三角形教案新版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12. 1全等三角形◇授课目标◇【知识与技术】1.掌握全等形、全等三角形的见解, 能应用符号语言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2.能熟练地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并解决有关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掌握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对应角相等的性质, 并能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解决一些实责问题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 , 创立情况 , 使学生经过察看、操作、沟通和反省 , 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 ,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授课重难点◇【授课重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授课难点】能正确地鉴识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授课过程◇一、情境导入察看下面这些图形, 它们可以完好重合吗?二、合作研究研究点 1全等形的见解典例 1以下四组图形中, 是全等图形的一组是()[ 剖析]察看图形的特点可发现: , ,中的两个图形大小不相同,D则完好相同.A B C[ 答案]D变式训练全等形是指 ()A.形状相同的两个图形B.面积相同的两个图形C.两张中国地形图 , 两个等腰三角形都是全等形D.可以完好重合的两个平面图形[答案] D【概括总结】记住可以完好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 完好重合指的是不只形状相同,大小也相同 ; 面积相等的图形不用然重合.研究点 2全等三角形的见解典例 2如图 , 若是△ABC≌△CDA,∠BAC=∠DCA,∠B=∠D, 关于以下结论 :①AB与 CD是对应边;②AC与 CA是对应边;③点 A 与点 A是对应极点;④点 C与点 C是对应极点; ⑤∠ACB与∠CAD是对应角. 其中正确的选项是()个个个个[ 剖析]AB与CD是对应边, ①正确 ; AC与CA是对应边, ②正确; 点 A 与点C是对应极点,③错误 ; 点C与点A是对应极点 , ④错误 ; ∠ACB与∠CAD是对应角 , ⑤正确.[答案]B研究点 3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典例 3如图,△ ABC≌△ A'B'C,∠ ACB=90°,∠ A'CB=20° ,则∠ BCB'的度数为()A.20°B.40°C.70°D.90°[ 剖析 ]∵△ACB≌△A'CB',∴∠ACB=∠A'CB',∴∠BCB'=∠A'CB'-∠A'CB=70°.[答案] C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 可以重合的边是对应边 , 重合的角是对应角 , 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 . 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全等三角形最大的边是对应边,最小的边也是对应边;两个全等三角形最大的角是对应角 , 最小的角也是对应角.研究点 4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典例 4以以下列图 , △ABD≌△ACD,∠BAC=90°.(1)求∠ B的大小;(2)判断 AD与 BC的地址关系,并说明原因 .[ 剖析 ](1) ∵△ABD≌△ACD,∴∠ B=∠ C,又∵∠ BAC=90°,∴∠B=∠ C=45° .(2)AD⊥ BC.原因 : ∵△ABD≌△ACD,∴∠BDA=∠CDA,∵∠ BDA+∠ CDA=180°,∴∠ BDA=∠ CDA=90°,∴AD⊥ BC.三、板书设计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授课反省◇由于学生学习平面几何的时间不长, 识图能力还比较单薄, 学生的思想依靠于详细的直观形象 , 在授课时借助几何画板演示图形的形成与变换, 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理解图形的特点 , 特别关于较复杂的几何图形中的对应边、对应角, 方便学生快速地找出, 简化难点.。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一、内容分析与整合(一)教学内容分析《全等三角形》作为人教版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的核心内容,不仅是几何学知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学生深化几何思维、培养逻辑推理能力的关键章节。
本章内容设计逻辑严密,层次分明,旨在通过系统的学习,使学生全面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判定方法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为后续深入探索相似三角形、三角函数等更高级的数学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章首先从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切入,明确了两个三角形在完全重合时被称为全等三角形,这一基本概念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
教材详细展开了三角形全等的几种主要判定方法,即SSS(三边相等)、SAS(两边及夹角相等)、ASA(两角及夹边相等)和AAS(两角及非夹边相等),每一种判定方法都配以清晰的图形说明和严密的逻辑推理,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如何根据给定的条件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本章还特别融入了“信息技术应用: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这一环节,鼓励学生利用计算机软件或数学工具进行动态演示和实验操作,通过直观的视觉体验加深对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的理解。
这种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也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本章末尾引入了“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这一内容,进一步拓展了全等三角形的应用范畴。
通过学习角的平分线如何影响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学生能够从更广阔的视角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本质,同时也为后续学习其他几何概念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全等三角形》这一章节不仅是对几何学基础知识的深入探索,更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空间想象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载体。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建立起全等三角形的完整知识体系,还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严谨之美,为后续的数学学习和个人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结合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从而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大单元教学设计
1.采用情境导入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让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通过展示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模型,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全等三角形,并引导他们思考全等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具等辅助教学,直观演示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例如:设置基础题、提高题和拓展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等过程,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力。
-例如:在教学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时,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图形,猜想性质,并用已学知识进行验证。
6.定期进行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师讲解:“像这样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我们称之为全等三角形。今天我们将学习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二)讲授新知
1.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及判定方法。
2.教师讲解:
(1)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的两个三角形。
(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SSS、SAS、ASA、AAS、HL。
2.练习内容:
(1)基础题: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2)提高题: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拓展题: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其他几何知识相结合,进行综合应用。
3.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指出错误原因,引导学生总结经验教训。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3.拓展思考题:设置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题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其与其他几何知识的联系。
第12章《全等三角形》教案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同学们对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判定方法掌握得还算不错。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大家对这个章节的兴趣被成功激发,这让我感到很高兴。不过,我也注意到,在具体的案例分析中,部分学生对于判定方法的运用还不够熟练,尤其是在区分SSS、SAS等判定方法时,容易混淆。
在讲授过程中,我尽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并通过大量例题进行讲解。但是,我意识到可能还需要更多的实际操作和练习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我会增加一些互动环节,比如让学生上台演示解题过程,或者分组进行讨论,以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理解力。
第12章《全等三角形》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12章《全等三角形》教案:
1.教材章节:本节课内容对应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12章《全等三角形》。
2.教学内容:
(1)全等三角形的定义与性质;
(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SSS、SAS、ASA、AAS、HL;
(3)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应用:线段、角、周长、面积等;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和性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判定方法的区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全等三角形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全等三角形的基本原理,如利用尺规作图构造全等三角形。
举例判定法,即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3)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应用: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线段、角、周长、面积等问题。
举例: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证明两条线段相等,或求解三角形的面积。
2.教学难点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单元教材分析教学设计
3.小组合作,互相讨论以下问题:全等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还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提示:可以与组员一起探讨,将所学知识拓展到更多领域。
4.总结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的异同点,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并尝试用这些方法解决一些综合性的几何问题。
提示:通过对比分析,找出各种判定方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并能运用这些定理证明几何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全等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2.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等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通过全等三角形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几何图形的对称美、秩序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本章节的教学设计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剪纸、建筑等,让学生感受全等三角形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以问题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猜想、验证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3.知识讲解:详细讲解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判定定理,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2.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练习题,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学生互相批改练习,共同讨论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五)总结归纳
1.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性质以及判定方法。请同学们说一说,全等三角形有哪些性质和判定方法?”
5.根据课堂学习,撰写一篇关于全等三角形的学习心得,内容可以包括:学习全等三角形的感受、遇到的困难与解决办法、对今后学习的期待等。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教案
12. 1 全等三角形一、 学习目标1、 知道什么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及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2、 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能用符号正确地表示两个三角形 全等。
3、 能熟练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对应边。
二、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难点: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
三、 合作探究1. 观察P 2图案,指出这些图案中中形状与大小相同的图形2 •学生自己动手(同桌两名同学配合)取一张纸,将自己事先准备好的三角板按在纸上, 画下图形,照图形裁下来,纸样与三角板 _______ 、 _______ 完全一样.3.获取概念形状与大小都完全相同的两个图形就是 ________________ .(要是把两个图形放在一起, 能够完全重合,就可以说明这两个图形的形状、大小相同. )即:全等形的准确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推得出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应顶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应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应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全等”符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作“全等于” 导入新课将厶ABC 沿直线BC 平移得△ DEF 将厶ABC 沿 BC 翻折180。
得到△DBC 将厶ABC 旋转180 ° 得厶AED议一议:各图中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得出: _____ ◎△ DEF, △ ABC^ ______ , △ ABC^ ____ . (注意强调书写时对应顶点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 启示:一个图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后,位置变化了,?但 ______ 、 _____ 都没有改变,所以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 __________ ,这也是我们通过运动的方法寻求全等的一种策略. 观察与思考:寻找甲图中两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它们的对应边有什么关系?对应角呢?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教案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单元备课一、教学分析1、内容分析:本章主要内容是学习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性质以及判定方法,应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探索角平分线的性质,能够应用全等三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以及角平分线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几何总是,初步掌握推理证明的方法。
2、教材分析:学生已经学过线段、角、相交线、平行线、有关三角形的一些知识,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丰富和加深学生对已学图形的认识,同时为学习其它图形打好基础,教材力求创设与生活场景相近的、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入,使学生经历了从现实生活探索并抽象出几何模型,并应用几何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在内容上重点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经及应用,至于角平分线的改天换地的两上互逆定理,只要求学生了解其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不必介绍互逆定理的概念,通过结合具体问题,使学生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初步掌握推理、证明的正确的方法是本章的难点,初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二、教科书内容和课程学习目标(一)本章知识结构框图:(二)本章的学习目标:1.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能够准确地辨认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
2.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能利用三角形全等进行证明,掌握综合法证明的格式。
3.利用尺规作图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作一个角的角平分线。
4、经历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的探究过程,灵活应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解决问题.三、本章教学建议(一)注重探索结论(二)注重推理能力的培养1.注意减缓坡度,循序渐进。
2.在不同的阶段,安排不同的练习内容,突出一个重点,每个阶段都提出明确要求,便于教师掌握。
3.注重分析思路,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注重书写格式,让学生学会清楚地表达思考的过程。
(三)注重联系实际三、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一)关于内容之间的联系(二)关于证明一般情况下,证明一个几何中的命题有以下步骤:(1)明确命题中的已知和求证;(2)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并用数学符号表示已知和求证;(3)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求证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 程
标 准
要 求
1、学习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以及探索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并学会怎样应用全等三角形进行证明。
2、利用三角形全等证明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会利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进行证明.
教
学目Biblioteka 标基础性目标
1、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发展空间观念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掌握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并应用于实际之中
解决措施
教师多讲,学生多练。
教学法
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链接
资源
教研(备课)组长检查:学校领导检查(签章)
2、利用三角形全等证明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会利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进行证明.
发展性
目标
1、培养良好的观察、操作、想象、推理能力,感悟几何学的内涵
2、在探索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中,提高认知水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单
元
重
难
点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掌握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
教学难点
领会证明的分析思路,学会运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
黄羊镇二坝中学八年级数学学科单元(章节)备课案
集体备课:2015年9月10日二次备课:2015年9月10日学期总第12-22课时
单 元
标 题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
授课
班级
八(1)(2)
授课
教师
姜百军
王建梅
课 时
划 分
共11课时
主备
人
姜百军
教 学
内 容
分 析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全等三角形.主要学习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以及探索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并学会怎样应用全等三角形进行证明,本章划分为三个小节,第一节学习三角形全等的概念、性质;第二节学习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和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特殊判定方法;第三节利用三角形全等证明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会利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进行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