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颈管理的九大管理原则
关于瓶颈管理TOC的九大原则
关于瓶颈管理TOC的九大原则1. 提高系统利用率TOC认为瓶颈的存在是导致系统利用率不高的主要原因,因此应该专注于提高瓶颈部分的利用率,以提高全系统的效率。
2. 提高流程效率通过优化流程,减少非瓶颈部分的工作量和周期,确保瓶颈处的产出得以流畅并迅速地传递至下一环节。
3. 控制工作进程通过设定合理的生产计划,避免过度工作、拖延以及瓶颈所在环节的过载,合理控制工作进程从而保障整体效率。
4. 减少前置品TOC倡导减少前置品的存储,尽可能将生产的产品直接传送至下一环节,以避免过多的库存和浪费。
5. 鼓励员工协作TOC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处理瓶颈时需要全组织的努力,通过团队间的紧密协作,共同推动瓶颈问题的解决。
6. 避免过多的机器和设备TOC认为过多的机器设备会导致成本的上升和系统效率的降低,因此应避免投入过多的生产设备。
7. 保护瓶颈资源对于瓶颈资源,需要特别保护,确保其运作的稳定性和效率,以维持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转。
8. 着眼于整体目标在解决瓶颈问题时,需要从整体目标出发,而非局部解决,确保解决方案不会影响到其他环节和整个系统。
9. 持续改进TOC认为管理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针对制约因素和瓶颈,需要不断寻求改进和优化的方案,以提高整体系统效率。
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生产制造业,也同样适用于各种组织机构,能够帮助管理者更好地应对问题,提高整体效率和运营水平。
TOC的九大原则对于瓶颈管理和整体系统优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将对这九大原则进行更深入的讨论,并阐述它们对于管理实践的指导作用。
首先,TOC强调提高系统利用率的原则是管理中的基础。
系统利用率是指整个系统中最具约束力的因素(通常称为瓶颈)的利用率。
TOC认为,瓶颈的存在是导致系统整体利用率不高的主要原因。
因此,为了达到最佳效果,管理者应该专注于提高瓶颈处的利用率,以提高整个系统的利用率。
这一原则在实践中提醒管理者,要对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以及时调整资源分配、生产计划,确保瓶颈处的生产不受影响,从而全面提高系统利用率。
运用5S现场管理活动推进车间实施TOC瓶颈管理
运用5S现场管理活动推进车间实施TOC瓶颈管理作者:史丙强来源:《价值工程》2014年第04期摘要: 5S现场管理是生产系统推行TOC瓶颈管理的工具,使TOC瓶颈管理工作开展简单易行;瓶颈管理的思想,为5S现场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指明方向。
关键词: TOC 瓶颈管理;5S;现场管理;有效产出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4-0025-03瓶颈管理(TOC)于90年代在西方国家迅速发展起来,是由高德拉特博士创立,它把企业在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中现存的或潜伏的制约因素称为“瓶颈”或者“约束”(Constraint)。
通过逐个识别和消除这些“瓶颈”,使得企业的改进方向与改进策略明确化,从而达到帮助企业更有效地实现其目标的目的。
瓶颈管理的基本思想:将所管理的对象抽象成一条链条,任何链条都至少存在一个薄弱环节及瓶颈或系统的约束。
薄弱环节决定了链条最终的承载量(即系统的有效产出),是系统(链条)进一步提升产出水平(链条的承载量)的制约因素。
因此,系统管理的关键是管理系统中最薄弱的环节,系统的一切优化都应该围绕系统的最薄弱环节进行。
[1]瓶颈管理理论有9条原则:原则一、追求物流的平衡,而不是生产能力的平衡,只生产最需要的产品。
原则二、系统的“瓶颈”决定“非瓶颈”的利用程度,瓶颈工序限制着系统的产出能力,非瓶颈资源的充分利用不仅不能提高产销率,而且会使库存和运行费增加。
原则三、允许在非关键资源上安排适当的闲置时间,对系统中“非瓶颈”的安排使用,应基于系统的“瓶颈”。
做功和做有用功有很大的差别,对于非瓶颈工序,如果100%利用,但是后序的瓶颈工序只能消耗70%,那么非瓶颈工序做了100%的功,但只有70%为有用功,另外30%是无用功,只能增加库存和在制品的增加,并不能提高系统的有效产出,转化为成品销售出去。
原则四、保持瓶颈资源100%的有效利用,尽量增大其产出,不使其因管理不善而中断或等工。
瓶颈管理:解决生产难题,持续改进
瓶颈管理:解决生产难题,持续改进引言在现代生产环境中,企业经常面临生产过程中的难题和瓶颈。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生产效率低下、成本过高以及客户满意度下降。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企业需要采取有效的瓶颈管理策略,找出并解决生产过程中的瓶颈,实现持续改进。
本文将介绍瓶颈管理的概念,探讨如何识别和解决生产中的瓶颈,并讨论持续改进的重要性。
什么是瓶颈管理?瓶颈管理是指在生产过程中识别和解决瓶颈的过程。
瓶颈是指阻碍生产流程的瓶颈点,它限制了整个生产系统的产能。
通过瓶颈管理,企业可以找出并解决这些瓶颈,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同时满足客户的需求。
如何识别生产过程中的瓶颈?识别瓶颈是瓶颈管理的第一步。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识别瓶颈的方法:1.瓶颈分析:通过对生产过程的分析,找出产能受限的环节。
这可以通过流程图、价值流图等方法进行。
2.数据分析:通过收集和分析生产数据,找出生产过程中的瓶颈点。
数据可以包括生产设备的利用率、生产周期时间、产品的质量指标等。
3.瓶颈依赖关系:瓶颈往往会影响其他环节的工作进度,因此通过观察工作流程中的依赖关系,可以找出瓶颈所在。
4.专家意见:与生产过程中的相关专家进行沟通,了解他们对生产瓶颈的看法和建议。
如何解决生产过程中的瓶颈?找到瓶颈后,接下来的关键是如何解决它们。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解决瓶颈的方法:1.提高瓶颈环节的效率:通过提高瓶颈环节的生产效率,可以增加生产能力。
这可以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增加设备投入、提高员工技能等方式实现。
2.平衡生产流程:通过调整其他环节的工作进度,降低对瓶颈环节的依赖,使生产流程更加平衡。
3.增加资源投入:如果瓶颈环节无法通过提高效率解决,可以考虑增加资源投入,如增加设备数量、增加人力投入等。
4.优化供应链管理:供应链中的延迟和不稳定性可能导致瓶颈产生,因此优化供应链管理可以减少瓶颈的影响。
持续改进的重要性瓶颈管理不仅仅是解决当前的难题,它还与持续改进密切相关。
企业流程工作流的瓶颈管理
企业流程工作流的瓶颈管理企业流程工作流的瓶颈管理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竞争的加剧,企业流程工作流的优化和管理变得尤为重要。
瓶颈是指在流程中存在的一些限制,阻碍了工作的流畅进行和效率的提升。
对于企业而言,瓶颈的管理是提高生产力和竞争力的关键之一。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企业流程工作流的瓶颈管理,并提供一些解决方案。
一、瓶颈的识别和分析要解决瓶颈问题,首先需要全面了解企业的工作流程,并找出可能存在的瓶颈。
识别瓶颈的常用方法包括:1. 数据分析:通过分析数据和指标,确定工作流程中的瓶颈节点。
例如,找出处理时间过长的环节或经常发生延迟的环节。
2. 面谈和访谈:与工作人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他们在工作流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通过他们的经验和观察,可以发现一些隐藏的瓶颈。
3. 流程模拟和可视化:使用流程模拟和可视化工具,模拟和展示整个工作流程。
通过模拟,可以发现在流程中可能存在的阻碍和瓶颈。
在确定了瓶颈后,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以了解瓶颈的原因和影响。
必要时可以使用鱼骨图、因果关系图等工具来分析瓶颈。
二、瓶颈管理的原则在解决瓶颈问题时,有一些原则是值得注意的:1. 优先级:优先解决影响工作流程最重要的瓶颈。
瓶颈管理的关键是集中资源和精力去处理对整个流程影响最大的瓶颈。
2. 协作:瓶颈通常涉及多个部门或环节,需要不同团队的协作才能解决。
因此,必须建立良好的跨部门合作和沟通机制。
3. 持续改进:瓶颈管理不是一次性的解决方案,而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
必须不断监测和评估瓶颈的状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或消除瓶颈。
三、瓶颈管理的解决方案1. 优化资源分配:瓶颈通常是由资源不足引起的。
因此,合理分配和管理资源是解决瓶颈问题的重要途径。
可以通过优化员工的工作负载、改进设备和工具的利用率以及合理安排工作流程来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2. 流程再造和自动化:通过重新设计流程,消除不必要的环节和降低重复操作,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瓶颈管理)关于瓶颈管理TOC的九大原则
关于瓶颈管理TOC的九大原则近年来,由于消费者需求日益多样化,原材料价格与人力成本逐渐提高,全球领域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使得传统的生产方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寻求新的生产方式以及新的生产管理技术以求下一世纪的生存和发展,已成为各国企业界和学术界高度关注的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瓶颈管理(TOC)于90年代在西方国家迅速发展起来,并远远超越了生产管理的范围,已经在理论研讨、企业应用、软件开发、咨询、教育培训等领域均形成了相当大的规模和声势。
“瓶颈管理”,也就是“约束理论”,是Theory of co nstraint的中文译名,简称为TOC。
瓶颈管理是一套管理理念与管理工具的集合,它把企业在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中现存的或潜伏的制约因素称为“瓶颈”或者“约束” (Cons traint),通过逐个识别和消除这些“瓶颈”,使得企业的改进方向与改进策略明确化,从而达到帮助企业更有效地实现其目标的目的。
瓶颈管理涉及九大管理原则。
瓶颈管理的基本思想在九条管理原则上得到了具体体现,这九条原则是实施瓶颈管理的基石。
与瓶颈管理相关的生产计划与控制的算法和软件,也是按照这九条原则提出和开发的。
此外,这些原则也可以独立于软件之外,直接用于指导实际的生产管理活动。
下文将逐条分析这九条原则。
原则l 追求物流的平衡,而不是生产能力的平衡追求生产能力的平衡是为了使企业的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利用。
因此在设计一个新厂时,自然会追求生产过程各环节的生产能力的平衡。
但是对于一个已投产的企业,特别是多品种生产的企业,如果一定要追求生产能力的平衡,那么即使企业的生产能力充分利用了,但是产品并非都能恰好符合当时市场的需求,必然有一部分要积压。
瓶颈管理则主张在企业内部追求物流的平衡。
所谓物流平衡就是使各个工序都与瓶颈机床同步,以求生产周期最短、在制品最少。
它认为生产能力的平衡实际是做不到的。
因为波动是绝对的,市场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生产能力的稳定只是相对的。
生产运作管理第13章 生产运作系统的调整
服从
5.重复以上过程
缆绳
A、B、C是部件装配环节, B是瓶颈,D是总装配工 序
图13.4 运用TOC理论改进生产系统示意图
第二节 业务流程再造
上述五步构成一个循环往复的无止境的过程,
使生产系统走上持续改善之路。
上述五步实际上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 段:包括第(1)(2)(3)步,是在各项技术、工艺、 设备等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生产中实现生产 过程的优化,均衡物流生产。第二阶段,包括
第(4)(5)步,是生产系统突破制约环节得到改善
的阶段。 这两个阶段的循环交替,推动生产系 统的不断改善。
对制约因素的管理是约束理论(TOC)的重要组成部分。
2.制约因素的分类
(1)有形制约因素和无形制约因素
这是根据制约因素是否以物质形态表现出来进行 的分类。 有形制约因素:指系统中那些以物质形态表现出 来的限制因素,如设备能力不足、资金缺乏等。 无形制约因素:指系统中不以物质形态表现出来 的限制因素,如落后的管理思想、不合理的规章 制度等。
瓶颈管理的基本思想:将所管理的对象抽象
成一条链条,任何链条都至少存在一个薄弱 环节即瓶颈或系统的约束,薄弱环节决定了 链条最终的承载量(即系统的有效产出),是 系统(链条)进一步提升产出水平(链条的承载 量)的制约因素,因此,系统管理的关键是管 理系统中最薄弱的环节,系统的一切优化都 应该围绕系统的最薄弱的环节进行。
二、瓶颈管理的应用
(一)瓶颈管理的五步工作法 (1)找出生产系统的制约环节/瓶颈。 包括市场、政策、原料、能力 (2)决定如何挖掘制约环节/瓶颈的生产潜力。 (3)使生产系统中所有其余环节服从第二步中 的挖潜决定。 (4)提升制约环节的能力。 (5)若现有制约环节/瓶颈解除,则回到第一步, 否则扩大制约环节/瓶颈的生产能力。
【瓶颈管理】瓶颈管理(TOC)
瓶颈管理使用方法
TOC认为,一个企业的计划与控制的目标 就是寻求顾客需求与企业能力的最佳配 合,对瓶颈环节进行有效控制,其余的 环节相继地与这一环节同步。
TOC的计划与控制是通过DBR系统实现的。 鼓(Drum) 缓冲器(Buffer) 绳子(Rope)
实施DBR(计划与控制)的步骤
瓶颈管理
TOC的五个层次
理论核心层:
包括TOC关于企业的目标、衡量标准、 “瓶颈”概念、管理原则等;
管理技术层
将早期生产与控制系统DBR继承并应用于生产制 造环境,发展形成了一套思维流程,可以广泛地应 用于组织、企业甚至个人,以有效地识别并消除实 现目标过程中的“瓶颈”。
该流程按照逻辑顺序系统地回答了在任何改进的过 程中都必然提出的问题:
TOC管理思想
经过筛选,任何企业只应该存在少数的 瓶颈资源,从而避免管理者陷入大量的 事务处理当中而不能自拔;
瓶颈资源是动态转移的,这就给管理者 的惰性敲响了警钟。
瓶颈管理的基石:九条管理原则
追求物流的平衡,而不是生产能力的平衡; “非瓶颈”的利用程度不有其本身决定,而是
由系统的“瓶颈”决定的; 资源的“利用”和“活力”不是同义词; “瓶颈”上一小时的损失是整个系统的一小时
作业计划的结果,而不是预定值。
有关互联网互联网,IT,计算机创业计划书
有关互联互联网,IT,计算机创业计划书关键词:互联,计划书,创业
其余资源则为非瓶颈资源。 以“资源的实际生产能力与生产负荷比较”作
为判别资源是否为平静的标准。来自是否为瓶颈资源的典型情况
部分生产资源的生产能力低于市场需求 所有生产资源的生产能力低于市场需求 所有生产资源的生产能力均高于市场需求 添加新的生产资源或改进工艺时,对瓶颈资源产
精益生产之瓶颈管理
精益生产之瓶颈管理在服装精益生产改善活动中,生产平衡是单件流水是否成功的温度计,通俗点说,人、材、物、法、环的任何一个风吹草动,都将导致生产线不平衡,而生产线不平衡的具体体现就是“瓶颈“,唯有不断找出并消除瓶颈,方能促成平衡。
瓶颈管理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1、瓶颈管理九大原则之一:追求物流平衡追求物流的平衡,而不是生产能力的平衡。
追求生产能力的平衡是为了使企业的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利用。
因此在设计一个新厂时,自然会追求生产过程各环节的生产能力的平衡。
但是对于一个已投产的企业,特别是多品种生产的企业,如果一定要追求生产能力的平衡,那么即使企业的生产能力充分利用了,但是产品并非都能恰好符合当时市场的需求,必然有一部分要积压。
瓶颈管理则主张在企业内部追求物流的平衡。
所谓物流平衡就是使各个工序都与瓶颈工部同步,以求生产周期最短、在制品最少。
它认为生产能力的平衡实际是做不到的。
因为波动是绝对的,市场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生产能力的稳定只是相对的。
所以必须接受市场波动这个现实,并在这种前提下追求物流平衡。
2、瓶颈管理九大原则之二:充分利用非瓶颈资源“非瓶颈”的利用程度不由其本身决定,而是由系统的“瓶颈”决定的瓶颈资源制约着系统的产出能力,而非瓶颈资源的充分利用不仅不能提高产销率,而且会使库存和运行费增加。
3、瓶颈管理九大原则之三:允许在非关键资源上安排适当的闲置时间资源的“利用”(Utilization)和“活力”(Action)不是同义词“利用”是指资源应该利用的程度,“活力”是指资源能够利用的程度。
按传统的观点,一般是将资源能够利用的能力加以充分利用,所以“利用”和“活力”是同义的。
按瓶颈管理的观点,两者有着重要的区别:因为做所需要的工作(应该做的,即“利用”)与无论需要与否,最大程度可做的工作(能够做的,即“活力”)之间是明显不同的。
所以对系统中“非瓶颈”的安排使用,应基于系统的“瓶颈”。
例如,一个非瓶颈资源能够达到100%的利用率,但其后续资源如果只能承受其60%的产出,则其另外40%的产出,将变成在制品库存,此时从非瓶颈资源本身考察,其利用率很好,但从整个系统的观点来看,它只有60%的有效性。
瓶颈管理:找到关键瓶颈,实现持续改进
瓶颈管理:找到关键瓶颈,实现持续改进1. 引言瓶颈管理是指在组织或系统中找出关键的瓶颈,通过有效的措施进行管理和改进,以达到持续改进的目标。
在日常运营中,往往存在某些环节或因素限制了整体效能的提升,也就是所谓的瓶颈。
通过瓶颈管理,组织可以准确识别瓶颈,并采取合理的策略来解决瓶颈,从而提升整体效能和持续改进。
2. 瓶颈识别要实现瓶颈管理,首先需要准确识别瓶颈。
瓶颈往往表现为效率低下、阻碍工作流程或资源利用的难题。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识别瓶颈的方法:2.1 流程分析通过对工作流程进行全面的分析,可以识别出流程中的瓶颈环节。
在分析中,可以考虑以下几个因素:工作环节所需时间、资源消耗、协同协作等。
通过对这些因素进行评估和比较,可以找出流程中的瓶颈,并进一步进行管理和改进。
2.2 数据分析通过对组织或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隐藏在数据背后的瓶颈。
数据分析可以包括对流程的数据采集、数据统计和数据比较等。
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可以找到流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而确认哪个环节是瓶颈。
2.3 性能测试性能测试是一种常用的识别瓶颈的方法。
通过对系统或组织的各种性能指标进行测试,可以发现系统的瓶颈所在。
性能测试可以包括对系统的响应时间、吞吐量、并发用户数等进行测试。
通过这些指标的分析,可以找到系统中的关键瓶颈。
3. 瓶颈解决与改进一旦识别出瓶颈,接下来就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和改进。
瓶颈的解决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例如资源分配、技术升级和流程优化等。
3.1 资源分配合理的资源分配可以有效解决瓶颈问题。
首先需要明确瓶颈所在的环节需要哪些资源支持,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
然后根据需求适当调整资源分配,以提高瓶颈环节的运作效率。
3.2 技术升级对于技术相关的瓶颈,需要考虑进行技术升级。
技术升级可以通过引入新的技术或软件来改进现有的工作流程。
通过与供应商合作或进行相应的培训,可以为组织带来更高效的解决方案。
3.3 流程优化流程是组织中的关键环节,通过对流程进行优化可以改进整体效能。
瓶颈管理的九大管理原则
瓶颈管理的九大管理原则-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瓶颈管理的九大管理原则与瓶颈管理相关的生产计划与控制的算法和软件,也是按照这九条原则提出和开发的。
此外,这些原则也可以独立于软件之外,直接用于指导实际的生产管理活动。
近年来,由于消费者需求日益多样化,原材料价格与人力成本逐渐提高,全球领域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使得传统的生产方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寻求新的生产方式以及新的生产管理技术以求下一世纪的生存和发展,已成为各国企业界和学术界高度关注的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瓶颈管理(TOC)于90年代在西方国家迅速发展起来,并远远超越了生产管理的范围,已经在理论研讨、企业应用、软件开发、咨询、教育培训等领域均形成了相当大的规模和声势。
“瓶颈管理”,也就是“约束理论”,是Theory of constraint的中文译名,简称为TOC。
瓶颈管理是一套管理理念与管理工具的集合,它把企业在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中现存的或潜伏的制约因素称为“瓶颈”或者“约束”(Constraint),通过逐个识别和消除这些“瓶颈”,使得企业的改进方向与改进策略明确化,从而达到帮助企业更有效地实现其目标的目的。
瓶颈管理涉及九大管理原则。
瓶颈管理的基本思想在九条管理原则上得到了具体体现,这九条原则是实施瓶颈管理的基石。
与瓶颈管理相关的生产计划与控制的算法和软件,也是按照这九条原则提出和开发的。
此外,这些原则也可以独立于软件之外,直接用于指导实际的生产管理活动。
下文将逐条分析这九条原则。
原则l 追求物流的平衡,而不是生产能力的平衡追求生产能力的平衡是为了使企业的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利用。
因此在设计一个新厂时,自然会追求生产过程各环节的生产能力的平衡。
但是对于一个已投产的企业,特别是多品种生产的企业,如果一定要追求生产能力的平衡,那么即使企业的生产能力充分利用了,但是产品并非都能恰好符合当时市场的需求,必然有一部分要积压。
toc原则
toc原则瓶颈是指在一个系统第一个限制生产量的因素。
在复杂的制造和生产系统中,瓶颈常常是整个系统的制约因素。
针对瓶颈进行管理,是通过调整瓶颈实现整个系统的更高效率和利润最大化。
瓶颈管理TOC(Theory of Constraints,约束理论)则是一种针对瓶颈的管理理论,它提供了一套有效的工具和方法来帮助企业协调各种资源以优化生产系统的效率。
下面,我们将介绍关于瓶颈管理TOC的九大原则。
一、确定瓶颈瓶颈是整个系统的瓶颈,因此第一步就是确定它。
通过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调查和分析,可以找到限制产量的部分。
对于连续的生产流程来说,瓶颈通常是明显的,但在离散生产流程中,瓶颈可能很难确定。
二、利用瓶颈制定生产计划既然我们已经确定了瓶颈,那么我们就可以制定生产计划,以确保瓶颈能够被充分利用。
生产计划应该根据瓶颈和最终用户的需求来制定,以确保生产能够始终达到最佳效益。
三、控制瓶颈的产量为了确保瓶颈能够始终得到充分利用,我们需要控制其产量。
这就包括确保瓶颈不会停工(除非是由于紧急情况),并尽可能地在瓶颈上运行最高效的设备和工艺。
四、减少瓶颈时间瓶颈的时间应该尽可能地缩短,以确保它的利用效率最大化。
我们可以通过减少机器停机时间、优化布局以降低制造时间等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
五、增加瓶颈产量的处理能力为了增加瓶颈的产量,我们需要提高其处理能力。
这可以通过减少生产线的等待时间,增加设备的容量及改善工艺等方式来实现。
六、避免过度生产过度生产可能导致废品及其他不必要的浪费,降低整个系统的效率。
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应该遵循瓶颈管理TOC中的“批量生产”原则,即只生产所需的数量,避免产生大量的存货。
七、优化非瓶颈部分除了瓶颈之外,任何其他部位都应该尽可能地优化。
虽然非瓶颈部分并不是制约制造效率的主要问题,但它们的优化也应该让系统的效率更高。
八、全面的流程控制为了确保生产流程始终按照最佳方式进行,我们需要进行全面的流程控制。
瓶颈管理:解决项目瓶颈的策略
瓶颈管理:解决项目瓶颈的策略1. 引言在项目管理过程中,瓶颈(bottlenecks)是指限制项目整体效率和进度的因素。
瓶颈的存在可能会导致项目延期、超出预算或质量问题。
因此,解决项目瓶颈是确保项目成功完成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一些有效的策略,以帮助项目团队解决项目瓶颈。
2. 定义项目瓶颈在开始解决项目瓶颈之前,首先需要明确瓶颈的定义。
项目瓶颈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资源瓶颈:项目所需的资源(人力、物资、设备等)无法满足项目需求,导致进度延迟或无法完成项目。
•技术瓶颈:项目中使用的技术或工具存在问题,限制了项目的进展或质量。
•沟通瓶颈:项目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不畅,信息传递不准确或及时,导致项目进度受阻。
•风险瓶颈:项目面临的风险难以预测或无法有效应对,可能对项目的成功产生负面影响。
3. 解决项目瓶颈的策略3.1 分析和识别瓶颈首先,项目团队需要对项目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识别,确定存在的瓶颈类型及其根本原因。
根据不同的瓶颈类型,采取相应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3.2 资源瓶颈的解决策略如果项目面临人力、物资或设备等资源短缺的问题,可以考虑以下解决策略:•资源调配:优化资源分配方案,合理安排资源使用,并确保每个资源都能发挥最大作用。
•外部合作:与其他组织或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享资源,扩大项目资源的来源。
•项目优先级:根据项目的重要性和紧急程度,对项目进行优先级排序,合理分配有限的资源。
3.3 技术瓶颈的解决策略如果项目面临技术或工具方面的问题,可以考虑以下解决策略:•技术更新:及时了解最新的技术趋势和工具,对于存在问题的技术或工具,考虑更新或替换。
•培训和教育:提供培训和教育机会,帮助团队成员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应对技术瓶颈。
•专家咨询:请教专业的技术顾问或咨询公司,获得专业建议和解决方案。
3.4 沟通瓶颈的解决策略如果项目团队之间的沟通存在问题,可以考虑以下解决策略:•定期沟通:建立定期的沟通机制,确保项目团队成员之间的信息流畅、准确。
瓶颈管理:找到关键瓶颈,高效解决
瓶颈管理:找到关键瓶颈,高效解决瓶颈管理的重要性在各种组织和项目中,瓶颈是影响工作效率和项目进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瓶颈可以是一个过程中的瓶颈,也可以是一个资源的瓶颈。
无论是哪种情况,瓶颈都会导致项目的延误、工作效率的下降以及团队成员的不满。
瓶颈管理的目标是找到并解决这些关键瓶颈,从而提高整体工作效率和项目的顺利进行。
本文将介绍如何通过瓶颈管理方法找到关键瓶颈,并提供高效解决方案。
步骤一:确定瓶颈首先,要找到关键瓶颈,需要全面了解项目或组织的运作情况。
这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实现:1. 收集数据收集关于项目或组织的各个方面的数据,包括工作流程、资源分配、工作进展等。
这些数据可以来自项目管理工具、会议纪要、团队成员反馈等渠道。
2. 分析数据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以识别潜在的瓶颈因素。
比较不同环节或资源的使用情况,找出哪些环节或资源的利用率较低、或者存在较大的资源竞争等问题。
3. 定位瓶颈通过分析数据,可以定位到具体的瓶颈。
这些瓶颈可能是某个工作流程中的瓶颈,也可能是某个资源的瓶颈。
确切地定位关键瓶颈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步骤二:解决瓶颈一旦定位到关键瓶颈,下一步就是采取措施来解决这些瓶颈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瓶颈解决方法:1. 流程优化对于工作流程中的瓶颈,可以通过优化流程来提高效率。
可以重新设计流程,简化步骤,减少冗余环节,并通过自动化或批量处理等方式,提高工作效率。
2. 资源分配优化如果瓶颈是由资源不足或不合理分配引起的,可以考虑优化资源分配。
通过合理规划资源的使用时间和人员的分配,能够更好地满足项目的需求,提高整体工作效率。
3. 技术升级如果瓶颈是由技术问题引起的,可以考虑进行技术升级。
引入更先进的技术工具和系统,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和团队协作能力,从而解决瓶颈问题。
4. 团队协作改进有时候,瓶颈可能是由于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协作不足引起的。
这时候,可以通过加强团队协作和沟通,建立更好的工作氛围和文化,从而提高整体效率。
瓶颈管理的核心原则
瓶颈管理的核心原则引言在组织的运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资源有限、工作过程效率低下的情况。
这些问题通常源于瓶颈的存在,瓶颈是限制整个系统效率的瓶颈因素。
瓶颈管理指的是分析和解决瓶颈问题,以提高整体效能和效率。
本文将介绍瓶颈管理的核心原则,并讨论如何有效地进行瓶颈管理。
瓶颈管理的核心原则原则一:识别瓶颈瓶颈管理的第一步是准确识别瓶颈。
只有找到系统中的瓶颈,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识别瓶颈可以通过对工作流程进行全面的审查和评估来实现。
可以使用流程图、数据分析等方法来分析工作流程中的瓶颈点,并确定造成瓶颈的原因。
原则二:集中资源一旦瓶颈被识别出来,接下来的关键是集中资源来解决瓶颈问题。
这意味着将更多的资源(包括人力、财力、技术等)投入到瓶颈环节,以加快瓶颈环节的处理速度。
集中资源的策略可能包括增加人员数量、改进工作环境、提升员工技能等。
原则三:优化瓶颈环节除了集中资源,还应对瓶颈环节进行优化。
优化瓶颈环节意味着找到并消除瓶颈环节中的浪费和低效率因素,以提高整体效率。
常用的瓶颈优化方法包括流程重组、技术改进和自动化等。
原则四:追踪和监控瓶颈管理并非一次性的过程,瓶颈问题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因此,追踪和监控瓶颈环节的变化是至关重要的。
可以建立绩效指标和监控体系来监测瓶颈环节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瓶颈管理策略。
原则五:持续改进瓶颈管理需要不断的改进和优化。
组织应持续关注瓶颈问题,并积极寻找解决方案。
持续改进可以通过定期评估和审查当前的瓶颈管理策略,并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来实现。
有效进行瓶颈管理的建议建议一:建立跨部门的合作机制瓶颈问题通常涉及到多个部门和团队的协作。
建立跨部门的合作机制,促进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对于高效解决瓶颈问题至关重要。
建议二:提供培训和支持对于处理瓶颈问题的员工,提供培训和支持是必要的。
培训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瓶颈管理原则和方法,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
同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资源,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地解决瓶颈问题。
关于瓶颈管理TOC的九大原则
关于瓶颈管理TOC的九大原则瓶颈管理TOC(Theory of Constraints)是一种管理理论和方法,旨在识别和解决组织中的瓶颈,以提高整体效能和绩效。
以下是关于TOC 的九大原则。
第一原则:识别瓶颈TOC的核心思想是识别制约组织整体效能的瓶颈。
瓶颈是限制组织达到更高效能的关键环节,通过识别和理解瓶颈,可以针对性地制定改进策略。
第二原则:利用瓶颈利用瓶颈意味着将资源和工作流程调整为适应瓶颈的速度和能力。
这可以通过增加瓶颈资源的效能,优化工作流程或调整其他非瓶颈部分的速度来实现。
第三原则:对非瓶颈资源施加限制为了避免瓶颈资源过度加载,TOC建议对非瓶颈资源施加限制,以保持瓶颈资源处于最佳状态。
这可以通过减少非瓶颈部分的产出或控制进度来实现。
第四原则:提高瓶颈效能为了更有效地利用瓶颈资源,TOC强调提高瓶颈效能,以增加组织整体效能。
这可以通过增加瓶颈资源的生产能力,减少停机时间或优化工作方法来实现。
第五原则:集中于关键目标TOC强调集中资源和努力于实现组织的关键目标。
这意味着将重点放在影响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上,而不是分散资源于其他无关紧要的活动上。
第六原则:全局观念TOC强调拥有全局观念,意味着关注和理解整个组织系统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通过了解各个环节之间的依赖和相互作用,可以更好地识别和解决问题。
第七原则:识别限制TOC强调识别和消除各个环节的限制,以提高整体效能。
这可以通过减少时间浪费,提高流程效率或增加资源的使用效能来实现。
第八原则:采用绩效度量TOC强调采用适当的绩效度量来评估和监控组织的表现。
通过与目标进行对比,可以及时识别问题和需求,从而采取适当的措施。
第九原则:持续改进TOC认为持续改进是组织成功的关键要素。
通过强调不断学习和改进,可以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和适应性。
总结起来,瓶颈管理TOC的九大原则围绕识别和解决组织中的瓶颈展开,通过利用瓶颈、改善瓶颈效能、集中关键目标、采用全局观念、识别限制、采用绩效度量和持续改进来提高整体效能和绩效。
瓶颈管理:解决问题,实现持续改善
瓶颈管理:解决问题,实现持续改善引言在任何组织或项目中,都会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
这些问题可能阻碍工作流程,导致效率低下,影响整体绩效。
瓶颈管理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用于识别并解决组织中的问题,以实现持续改善和提高业务绩效。
什么是瓶颈管理?瓶颈管理是一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旨在找出组织中的瓶颈或限制因素,并采取措施来消除或减轻这些瓶颈。
瓶颈可以是各种资源不足,流程不畅或缺乏有效沟通等问题。
瓶颈管理的步骤1. 识别问题在瓶颈管理中,首先需要识别和明确问题。
这可以通过收集数据、观察工作流程和与团队成员交流来实现。
问题可以是任何阻碍组织流程的事物,如生产线上的停机时间、低效的协作或不合理的资源分配等。
2. 评估影响一旦问题被识别,下一步是评估其对组织的影响。
这包括确定问题对工作流程、生产效率和绩效的负面影响。
通过了解问题的影响大小,可以为解决问题制定优先级和行动计划。
3. 确定瓶颈在评估问题的影响后,需要确定导致问题的根本原因或瓶颈。
这可以通过深入分析、流程图或仔细观察来实现。
确定瓶颈对于以后的改进非常重要,因为只有解决了瓶颈,问题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
4. 制定解决方案基于确定的瓶颈,制定解决方案是瓶颈管理的核心部分。
这可以涉及改进流程、增加资源、重新分配工作或实施新技术等。
解决方案应根据问题的性质和瓶颈的特点来制定,并且应与团队成员进行讨论和共识。
5. 实施和监控一旦解决方案制定完毕,就需要开始实施并进行监控。
实施解决方案可以通过逐步实施或一次性实施进行。
监控是一个关键步骤,在此期间,需要跟踪和评估解决方案的效果,并进行相应的调整。
6. 持续改善瓶颈管理的目标是实现持续改善。
一旦初始问题得到解决,组织应该持续关注和分析工作流程,以及发现和解决新的问题。
这种持续改善的方法可以提高组织的绩效和竞争力。
瓶颈管理的优势瓶颈管理作为一种问题解决方法,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优势:•高效性:瓶颈管理帮助组织迅速识别和解决问题,从而减少了浪费和资源的浪费。
瓶颈管理:找出项目瓶颈,提升效益
瓶颈管理:找出项目瓶颈,提升效益引言在项目管理中,瓶颈是指制约项目进展和效益的关键问题或障碍。
识别和管理这些瓶颈是提高项目效益的关键一步。
本文将介绍瓶颈管理的概念、方法和步骤,并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帮助您找出项目中的瓶颈并提升项目效益。
什么是瓶颈?瓶颈是指项目进展和效益的制约因素,它可能是技术、资源、人员、流程或其他方面的限制。
瓶颈通常是项目中的瓶颈任务或环节,即项目中进度被拖慢或效果被限制的关键路径。
瓶颈的存在会导致项目延期、成本超支、质量下降和客户满意度降低。
因此,识别和解决瓶颈是项目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任务。
瓶颈管理的方法和步骤为了找出项目中的瓶颈并提升效益,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和步骤:1. 规划和定义目标在进行瓶颈管理之前,首先需要明确项目的目标和关键绩效指标。
这些目标和指标可以是时间、资源、成本、质量或其他方面的要求。
明确目标和指标可以帮助团队更好地识别瓶颈和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2. 数据收集和分析数据收集是找出瓶颈的关键一步。
通过收集和分析项目相关的数据,可以发现任务的执行情况、资源利用率、风险因素等信息,帮助确定瓶颈所在。
数据收集可以通过项目管理工具、会议记录、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
3. 识别瓶颈任务或环节通过对项目数据的分析,可以识别出瓶颈任务或环节。
这些任务或环节可能是进度拖慢、资源不足、技术问题等原因导致的。
识别瓶颈任务或环节后,可以将其列为优先解决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对策和计划。
4. 制定解决方案和计划针对识别出的瓶颈任务或环节,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和计划是至关重要的。
解决方案可以包括增加资源投入、优化流程、改进技术等措施。
制定计划时要考虑成本、风险和可行性等因素,并设定相应的时间表和里程碑。
5. 实施和监控将制定的解决方案和计划付诸实施,并持续监控其执行和效果。
实施过程中可能需要调整和优化方案,确保项目能顺利推进。
同时,要及时反馈和沟通项目进展和结果,确保团队成员的理解和合作。
6. 评估和在解决瓶颈后,进行评估和是为了学习经验和避免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
管理瓶颈的技巧
管理瓶颈的技巧
管理瓶颈的技巧包括:
1. 识别瓶颈:要首先明确业务流程或项目中的瓶颈在哪里,了解具体限制生产能力的环节或资源。
2. 分析瓶颈:通过数据分析和业务调研,深入分析瓶颈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
3. 优化瓶颈:根据分析结果,制定对瓶颈进行优化的策略和措施,包括提高效率、增加资源、改进流程等。
4. 监控瓶颈:建立监控机制,实时掌握瓶颈的情况及时调整策略。
通过数据监控和绩效评估,持续跟踪瓶颈的改善情况。
5. 协调资源:瓶颈通常涉及多个部门或资源,需要进行跨部门的协调和合作,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分配。
6. 优先级管理:对于多个瓶颈,需要根据其影响程度和紧急程度进行优先级排序,集中资源解决关键问题。
7. 沟通和协调:及时与相关部门、员工进行沟通,明确任务和目标,确保团队
在解决瓶颈时的配合和支持。
8. 持续改进:解决一个瓶颈后,及时进行总结和反思,找出改进的方法和办法,不断优化和提升业务流程的效率。
总之,有效管理瓶颈需要明确识别、分析、优化并持续改进,同时需要协调资源、优先级管理和沟通协调等技巧。
瓶颈管理:解决仓储瓶颈的策略
瓶颈管理:解决仓储瓶颈的策略引言仓储瓶颈是指在物流和供应链管理中,仓库内部出现的影响运作效率和流程的瓶颈问题。
这一问题可能导致仓库运作效率低下,从而影响整个供应链的运行。
因此,解决仓储瓶颈是提高供应链运作效率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探讨一些解决仓储瓶颈的策略,希望能为改善仓库运作效率提供一些启示。
仓储瓶颈的定义和原因仓储瓶颈是指仓库运作中出现的限制或阻碍物流流程的问题,导致货物流动缓慢、库存堆积、错配和交货延迟等问题。
仓储瓶颈可能由多种原因导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设备瓶颈:仓库内部设备的老化、维修保养不及时等问题可能导致设备效率降低,无法满足运作需求。
2.布局瓶颈:仓库内部布局不合理,货物流动路线过长、工作站分配不均等问题可能导致运作效率低下。
3.人员瓶颈:仓储人员的培训不足、分配不当等问题可能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4.信息瓶颈:缺乏实时信息传递与管理系统,导致信息交流不畅,物流流程受阻。
为了提高仓库运作效率,解决仓储瓶颈问题是必不可少的。
解决仓储瓶颈的策略1. 基于数据的优化策略解决仓储瓶颈的第一步是了解问题所在。
通过收集和分析仓库数据,可以发现瓶颈问题的具体原因,并制定相应的优化策略。
以下是基于数据的一些优化策略:•数据分析:通过数据分析,了解货物流动情况、峰值时段、高频使用设备等,帮助合理规划仓库布局和资源分配。
•数据预测:利用数据分析工具,对货物需求、交通流量等进行预测,为仓库运作提供参考依据。
•仓库管理系统:建立先进的仓库管理系统,实现数据的集中管理、实时监控和分析,提高仓库运作的透明度和效率。
2. 设备和技术的升级现代化设备和技术可以显著改善仓库的运作效率,并减少瓶颈问题。
以下是一些相关策略:•自动化设备:引入自动化设备,如自动堆垛机、输送带、拣选机器人等,减少人工操作,提高仓库货物的处理效率。
•物联网技术: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仓库各个环节的信息共享和实时监控,提高物流流程的可追溯性和准确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瓶颈管理的九大管理原则
与瓶颈管理相关的生产计划与控制的算法和软件,也是按照这九条原则提出和开发的。
此外,这些原则也可以独立于软件之外,直接用于指导实际的生产管理活动。
/瓶颈管理的九大管理原则//
近年来,由于消费者需求日益多样化,原材料价格与人力成本逐渐提高,全球领域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使得传统的生产方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寻求新的生产方式以及新的生产管理技术以求下一世纪的生存和发展,已成为各国企业界和学术界高度关注的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瓶颈管理(TOC)于90年代在西方国家迅速发展起来,并远远超越了生产管理的范围,已经在理论研讨、企业应用、软件开发、咨询、教育培训等领域均形成了相当大的规模和声势。
“瓶颈管理”,也就是“约束理论”,是Theory of constraint的中文译名,简称为TOC。
瓶颈管理是一套管理理念与管理工具的集合,它把企业在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中现存的或潜伏的制约因素称为“瓶颈”或者“约束”(Constraint),通过逐个识别和消除这些“瓶颈”,使得企业的改进方向与改进策略明确化,从而达到帮助企业更有效地实现其目标的目的。
瓶颈管理涉及九大管理原则。
瓶颈管理的基本思想在九条管理原则上得到了具体体现,这九条原则是实施瓶颈管理的基石。
与瓶颈管理相关的生产计划与控制的算法和软件,也是按照这九条原则提出和开发的。
此外,这些原则也可以独立于软件之外,直接用于指导实际的生产管理活动。
下文将逐条分析这九条原则。
原则l 追求物流的平衡,而不是生产能力的平衡追求生产能力的平衡是为了使企业的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利用。
因此在设计一个新厂时,自然会追求生产过程各环节的生产能力的平衡。
但是对于一个已投产的企业,特别是多品种生产的企业,如果一定要追求生产能力的平衡,那么即使企业的生产能力充分利用了,但是产品并非都能恰好符合当时市场的需求,必然有一部分要积压。
瓶颈管理则主张在企业内部追求物流的平衡。
所谓物流平衡就是使各个工序都与瓶颈机床同步,以求生产周期最短、在制品最少。
它认为生产能力的平衡实际是做不到的。
因为波动是绝对的,市场每时每刻都在变化;
生产能力的稳定只是相对的。
所以必须接受市场波动这个现实,并在这种前提下追求物流平衡。
原则2 “非瓶颈”的利用程度不由其本身决定,而是由系统的“瓶颈”决定的瓶颈资源制约着系统的产出能力,而非瓶颈资源的充分利用不仅不能提高产销率,而且会使库存和运行费增加。
原则3 资源的“利用”(Utilization)和“活力”(Action)不是同义词“利用”是指资源应该利用的程度,“活力”是指资源能够利用的程度。
按传统的观点,一般是将资源能够利用的能力加以充分利用,所以“利用”和“活力”是同义的。
按瓶颈管理的观点,两者有着重要的区别:因为做所需要的工作(应该做的,即“利用”)与无论需要与否,最大程度可做的工作(能够做的,即“活力”)之间是明显不同的。
所以对系统中“非瓶颈”的安排使用,应基于系统的“瓶颈”。
例如,一个非瓶颈资源能够达到100%的利用率,但其后续资源如果只能承受其60%的产出,则其另外40%的产出,将变成在制品库存,此时从非瓶颈资源本身考察,其利用率很好,但从整个系统的观点来看,它只有60%的有效性。
所以“利用”注重的是有效性,而“活力”注重的则是能行性,从平衡物流的角度出发,应允许在非关键资源上安排适当的闲置时间。
原则4 “瓶颈”上一个小时的损失则是整个系统的一个小时的损失一般来说,生产时间包括调整准备时间和加工时间。
但在瓶颈资源与非瓶颈资源上的调整准备时间的意义是不同的。
因为瓶颈资源控制了产销率,在瓶颈资源上中断一个小时,是没有附加的生产能力补充的。
而如果在瓶颈资源上节省一个小时的调整准备时间,则将能增加一个小时的加工时间,相应地,整个系统增加了一个小时的产出。
所以,瓶颈资源必需保持100%的“利用”,尽量增大其产出。
为此,对瓶颈资源还应采取特别的保护措施,不使其因管理不善而中断或等工。
原则5 “非瓶颈”节省的一个小时无益于增加系统产销率因为非瓶颈资源上除了生产时间(加工时间和调整准备时间)之外,还有闲置时间。
节约一个小时的生产时间,将增加一个小时的闲置时间,而并不能增加系统产销率。
当然,如果节约了一个小时的生产时间,可以减少加工批量,加大批次,以降低在制品库存和生产提前期。
但这些结果能在多大程度上有益于系统追求的根本目标,依然牢牢受制于瓶颈资源。
原则6 “瓶颈”控制了库存和产销率因为,产销率指的是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来并销售出去的产品所创造的利润额,所以,很明显它受到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市场的需求量这两方面的制约,即它们受由资源瓶颈和市场瓶
颈所控制的。
如果“瓶颈”存在于企业内部,表明企业的生产能力不足,相应的产销率也受到限制;而如果当企业所有的资源都能维持高于市场需求的能力,那么,则市场需求就成了“瓶颈”。
这时,即使企业能多生产,但由于市场承受能力不足,产销率也不能增加。
同时,由于“瓶颈”控制了产销率,所以企业的“非瓶颈”应与“瓶颈”同步,它们的库存水平只要能维持“瓶颈”上的物流连续稳定即可,过多的库存只是浪费,这样,“瓶颈”也就相应地控制了库存。
以上六条原则都是涉及资源的。
原则7 运输批量可以不等于(在许多时候应该不等于)加工批量车间现场的计划与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批量的确定,它影响到企业的库存和产销率。
瓶颈管理所采用的是一种独特的动态批量系统,它把在制品库存分为两种不同的批量形式,即:①运输批量,是指工序间运送一批零件的数量;②加工批量,指经过一次调整准备所加工的同种零件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几个转运批量之和。
在自动装配线上,转运批量为1,而加工批量很大。
确定加工批量的大小应考虑:资源的合理应用(减少设备的调整次数)与合理的在制品库存(减少资金积压和在制品库存费用)。
而确定运输批量的大小则是考虑:提高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平行性;减少工序间的等待时间和减少运输工作量与运输费用。
两者考虑的出发点不同,所以运输批量不一定要与加工批量相等。
根据瓶颈管理的观点,为了使产销率达到最大,瓶颈资源上的加工批量必须大。
但另一方面,在制品库存不应因此增加,所以转运批量应该小,即意味着非瓶颈资源上的加工批量要小,这样就可以减少库存费用和加工费用。
原则8 批量大小应是可变的,而不是固定的原则8是原则7的直接应用。
在瓶颈管理中,运输批量是从在制品的角度来考虑的,而加工批量则是从资源类型的角度来考虑的。
同一种工件在瓶颈资源和非瓶颈资源上加工时可以采用不同的加工批量,在不同的工序间传送时可以采用不同的运输批量,其大小根据实际需要动态决定。
以上两条是涉及物流的。
原则9 编排作业计划时考虑系统资源瓶颈,提前期是作业计划的结果,而不是预定值MRP II制定作业计划的方法是按预先制定的提前期,用无限能力计划法编制作业计划。
但当生产提前期与实际情况出入较大时,所得的作业计划就脱离实际难以付诸实施。
瓶颈管理与MRP正好相反,即不采用固定的提前期,而是考虑计划期内的系统资源瓶颈,用有限能力计划法,先安排瓶颈资源上加工的关键件的生产进度计划,以瓶颈
资源为基准,把瓶颈资源之前、之间、之后的工序分别按拉动、工艺顺序、推动的方式排定,并进行一定优化,接下来编制非关键件的作业计划。
所以,瓶颈管理中的提前期是批量、优先权和其他许多因素的函数,是编制作业计划产生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