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合作的社会治理模式——基于民主治理现实困境的思考

合集下载

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一、引言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基层社会治理是推动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环节。

而社会组织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然而,在实践中,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着一系列的现实困境,如资源不足、政策限制、能力短缺等。

本文将对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困境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路径选择,以推动社会组织更好地发挥作用。

二、现实困境:(一)资源不足资源是社会组织能否有效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基础。

然而,目前社会组织普遍面临着资金短缺、人才不足等问题。

首先,由于社会组织的非营利性质,吸引商业资本投入较为困难。

另外,政府对社会组织的经济支持也相对不足,导致许多社会组织生存艰难。

同时,社会组织往往缺乏专业人才,无法有效地进行社会治理工作。

(二)政策限制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受到一系列政策限制的制约。

首先,部分地方政府对社会组织缺乏信任,在管理上存在较大的限制,包括注册登记、经费审批、活动监管等方面的限制。

其次,法律对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定位和权限不明确,使得社会组织在实践中存在很大的制约。

(三)能力短缺社会组织通常缺乏足够的能力来有效地参与基层社会治理。

首先,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治理过程中缺乏足够的组织管理能力,如人员配备、信息管理、项目运作等方面的能力。

其次,社会组织普遍面临着专业能力不足的问题,无法提供专业化的社会服务。

三、路径选择:(一)构建良好的政策环境政府应建立相关政策和法律,支持和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

具体包括明确社会组织的发展定位、简化注册登记手续、提高经济资助力度等。

同时,政府应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对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成果进行评估和认可,激励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工作。

(二)促进资源的共享与整合政府应加大对社会组织的经济支持力度,提供充足的资金和资源支持。

同时,相关部门可以建立社会组织资源库,将社会组织之间的资源进行整合和共享,避免重复投入和浪费。

浅谈中国治理现代化的现实困境及前景展望

浅谈中国治理现代化的现实困境及前景展望

浅谈中国治理现代化的现实困境及前景展望论文摘要在引领中国改革方向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赫然在列,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已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对中国的社会转型及经济腾飞意义非凡。

本文从政府治理的现实困境入手,分析政府、市场、社会的盘根错节的关系,为治理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鑒。

论文关键词治理理论治理能力治理体系一、治理现代化的现实困境政府与市场相互博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当市场失灵出现时,需要政府充当消防员的角色,对市场不能起作用的领域进行补位。

但政府干预并不能代替市场,政府也会出现效率低下、决策失误甚至寻租行为。

所以,只有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像齿轮一样紧紧咬合,并相互配合补位,社会的大机器才能正常运转。

而当今中国的实际是,政府职能边界不清,对经济生活干预过多,严重干预了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另一个方面,市场机制发育不成熟、不完善,缺少法制的规整。

特别是在地方层面,政府与市场相互博弈,导致在各自领域都有错位、缺位。

社会分化不足,公民社会尚待发育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中国社会阶层出现了新鲜的血液,民营企业家作为一个独立的力量开始崛起;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的中产阶级不足,民众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关注尚未觉醒,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社会有待进一步分化。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些年,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迁,民间组织由此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其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的功能初步显现。

但这些民间组织带有明显的行政色彩,甚至日常经费都是由政府拨付,其部门负责人也是政府任命,发挥作用的空间缺乏独立性。

权威体制与多元治理在当代中国,中央政府通过掌握行政管辖权,特别是人事安排和资源分配的权力,建立起了一套自上而下的权威体制,这种权威体制的运行主要通过科层制和一统的观念来进行维系。

权威体制的治理方式也颇具特点,中央政策的一统性与地方政府政策执行的灵活性相结合,通过政治动员的运动性治理方式,在当今社会某些复杂问题的解决中显示出良好的效果。

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现实困境及优化路径

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现实困境及优化路径

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现实困境及优化路径
1. 人员力量不足和素质不高:许多基层社区的社区工作者数量有限,而且大部分是兼职,缺乏专业化培训和素质提升机制,影响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效果。

2. 沟通协调机制不畅: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涉及多个部门和组织的合作,但由于信息不畅通、沟通协调不及时,造成治理反应慢、决策不足,限制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效力。

3. 参与度低和满意度差:部分居民对基层社会治理的参与度不高,缺乏积极主动性和责任感,造成一些社会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居民的满意度也较低。

4. 资源匮乏和配置不均衡:一些基层社区缺乏财力和物力支持,无法有效完成社会治理任务;而且资源配置不均衡,导致基层社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一些社区得不到足够的支持。

针对上述困境,可以优化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路径如下:
1. 提高工作者素质:加强社区工作者的培训机制,提供专业化的培训课程,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

2. 健全协调机制:建立跨部门、跨层级的信息共享平台,促进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和合作,提高治理的效果。

3. 激发居民参与热情: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居民的参与热情,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和公共事务的讨论和决策过程。

4. 加大资金投入和资源配置:增加基层社区的财政投入,通过合理调配资源,提供更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促进社会治理的发展。

5. 建立激励机制:建立考核和激励机制,激励社区工作者和居民的积极性,提高治理的效果。

总之,要优化城市基层社会治理,需要从提高工作者素质、健全协调机制、激发居民参与热情、加大资金投入和资源配置以及建立激励机制等方面入手,实现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良性发展。

社会治理模式辩论辩题

社会治理模式辩论辩题

社会治理模式辩论辩题正方,社会治理模式应该以民主共商、法治为基础。

首先,社会治理模式应该以民主共商为基础。

民主共商是指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之间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民主协商和民主决策,使各方的利益得到平衡和协调。

民主共商可以有效地凝聚社会共识,增强社会凝聚力,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正如美国前总统林肯所说,“民主政府乃是人民、由人民、为人民所制定的政府。

”民主共商不仅是一种治理模式,更是一种社会价值观念,是保障人民权益的重要手段。

其次,社会治理模式应该以法治为基础。

法治是指依法治理,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保证人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使国家的权力受到有效的法律制约。

法治不仅可以保障公民的权益,还可以规范政府的行为,防止权力滥用。

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法律是国家的命脉,法治是国家的基石。

”法治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原则,是保障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的必要条件。

综上所述,社会治理模式应该以民主共商、法治为基础。

只有在民主共商的基础上,才能凝聚社会共识,保障人民权益;只有在法治的基础上,才能保障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

因此,我们应该坚定地支持以民主共商、法治为基础的社会治理模式。

反方,社会治理模式应该以专制统治、权力集中为基础。

首先,社会治理模式应该以专制统治为基础。

专制统治是指国家权力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政府可以迅速有效地采取行动,解决社会问题,确保社会稳定。

在一些国家,专制统治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有效地提高了国家的治理效率,推动了国家的发展。

正如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所说,“民无信不立,政无信不行。

”专制统治可以有效地凝聚社会共识,推动国家的发展。

其次,社会治理模式应该以权力集中为基础。

权力集中可以使政府更加有效地管理国家事务,推动国家的发展。

在一些国家,政府权力高度集中,政府可以迅速有效地采取行动,解决社会问题。

正如俄罗斯总统普京所说,“权力来自于枪杆子。

”权力集中可以有效地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当前网络社会治理困境分析

当前网络社会治理困境分析

当前网络社会治理困境分析【摘要】当前网络社会治理面临诸多挑战,包括信息传播与舆论引导、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网络犯罪与跨境争端等问题。

本文通过分析这些困境,揭示了当前网络社会治理的困境所在。

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重点关注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并提出更加有效的治理策略。

展望未来,应加强跨领域合作,推动国际规范,构建更加健康、安全的网络社会环境。

只有充分认识到当前网络社会治理的困境,才能更好地制定相应的对策,确保网络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网络社会治理、信息传播、舆论引导、网络安全、隐私保护、网络犯罪、跨境争端、合作、挑战、困境、总结、展望、发展方向、应对策略。

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不足提示等。

谢谢!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社会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络社会的出现带来了诸多便利,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促进了社会交流和合作。

与此网络社会也面临着诸多治理难题和困境。

网络社会治理的挑战日益突出,信息传播与舆论引导、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网络犯罪与治理、跨境争端与合作等问题层出不穷,给社会稳定和发展带来了威胁和挑战。

当前,网络社会治理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和思考。

信息传播的快速扩散和虚假信息的传播,导致舆论的混乱和社会的不稳定;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的不足,使个人信息面临泄露和滥用的风险;网络犯罪的频发和治理的困难,危害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社会的安全;跨境争端的复杂性和合作的难度,影响国际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在这样复杂多变的网络社会中,《当前网络社会治理困境分析》成为当务之急,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及时解决。

只有全面认识网络社会治理的困境,才能够为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愿本篇文章能够对当前网络社会治理困境有所启示和帮助。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深入分析当前网络社会治理的困境,探讨其挑战与问题,为进一步完善网络社会治理体系提供参考和建议。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网络社会治理面临的挑战,揭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为解决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农村民主治理新模式的探索与思考报告

农村民主治理新模式的探索与思考报告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民主治理的资金投入,为农村基 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供和村民自治组织建设提 供必要的支持。
引导社会资本参与
政府应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建设,鼓 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为农村民主治理提 供资金、技术和人才支持。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和制度建设
完善法律法规
加强监督检查
政府应完善农村民主治理相关法律法 规,明确村民自治权利、村级组织职 责和行为规范,为农村民主治理提供 法律保障。
村民自治组织
包括村委会、村民小组等,负责组织村民 参与农村发展,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实现 农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
民主决策机制完善
01
02
03
公开透明
决策过程应公开透明,确 保各方参与和监督,避免 暗箱操作和利益输送。
科学民主
决策应遵循科学原则,充 分考虑各方意见和建议, 避免盲目决策和片面追求 短期效益。
政府应加强对农村民主治理的监督检 查,确保各项制度和政策得到有效执 行,及时纠正和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建立制度体系
政府应建立农村民主治理制度体系, 包括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务 公开等制度,确保村民自治权利得到 有效保障。
提高村民素质和参与能力培养
1 2
加强教育培训
政府应加强对村民的教育培训,提高村民的文化 素质和参与能力,增强村民的自治意识和能力。
农村民主治理新模式的探索 与思考报告
汇报人:文小库 2023-12-18
目录
• 引言 • 农村民主治理现状分析 • 农村民主治理新模式探索 • 实践案例分析 • 政策建议与对策研究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背景与意义
01
农村民主治理是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深化 改革的重要任务。

社会治理中的合作问题

社会治理中的合作问题

社会科学研究 2009121 社会治理中的合作问题 〔主持人语〕回顾人类历史,可以发现它的阶段性特征,所以,近代以来的历史考察往往是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不同的阶段的。

一种简略的划分是把人类历史分成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正在展现出某些迹象的后工业社会。

在农业社会存在着的是普遍的支配行为,到了工业社会,竞争行为普遍化,从而把支配行为排斥到边缘。

那么,到了后工业社会,什么样的行为将会取代竞争行为的普遍性地位呢?在理论预测中,我们寄希望于合作行为。

当然,在人类社会的每一个历史阶段中,合作行为都是存在的。

但是,在农业社会,能够称得上合作行为的往往是感性范畴的互助,到了工业社会,则以工具理性的协作形式出现,真正的合作行为应当属于后工业社会这个历史阶段。

人的行为,特别是模式化的行为是与一定的制度、组织结构等联系在一起的,农业社会的支配行为是在其制度和组织等所构成的支配性框架下发生的,工业社会的竞争行为也受到制度以及组织的支持和规范,后工业社会的合作行为也将如此。

合作行为的普遍化是有着客观的历史根据的,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迅速增长,危机事件频发,特别是在2008年,一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爆发。

这说明人类进入了一个“全球风险社会”(贝克语),面对这样一个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的社会现实,支配行为不足以应对,竞争行为将会使其变得更糟,唯有合作才是人类共生共存的基础。

这组文章是从社会治理的角度去探讨合作问题的,而且着重于梳理既有的研究成果,分析其得失。

当然,这组文章更多地属于合作问题的建言性叙述,目的是引起学术界对合作问题的关注,希望更多的学者加入到合作问题研究的行列中来。

后工业化进程中的合作治理渴求张康之〔基金项目〕教育部“工程”三期子项目“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学科平台建设”〔作者简介〕张康之,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

〔摘要〕 随着人类踏入21世纪,各种各样的危机事件纷至沓来,表明人类进入了“全球风险社会”。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一、引言社会治理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

为了推动社会治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社会组织的参与变得尤为重要。

然而,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治理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

本文将从政策支持不足、参与主体定位不清、协同机制不完善、资源相对匮乏以及社会组织自身能力建设不足等方面探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现实困境,并提出相应的路径选择。

二、现实困境1. 政策支持不足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发展仍面临着政策支持不足的困境。

一方面,相关政策法规仍不完善,对社会组织的定位、权益保障、资金支持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另一方面,政府在政策落实上存在不够到位的现象,很多政策的实施效果不佳。

这导致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治理过程中缺乏稳定的政策支持和政府的引导。

2. 参与主体定位不清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角色和定位存在模糊不清的问题。

社会组织理论上被认为是第三部门,具有独立性和中立性,但在实际参与中,社会组织常常受到政府的限制和约束,时常被置于政府的影子之下,无法真正实现独立自主地参与社会治理的目标。

3. 协同机制不完善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治理过程中协同机制不完善。

社会治理需要各方共同参与和协同努力,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等各方的协同程度不高,并且缺乏有效沟通和协调机制。

这导致社会组织在实际参与中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影响了社会治理的有效性和效率。

4. 资源相对匮乏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治理中常面临资源匮乏的困境。

由于融资渠道有限、政策支持不足,在项目实施中缺乏稳定的经费来源。

此外,社会组织还面临人员培训、技术支持等方面的短板,这使得社会组织的参与能力、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限制。

5. 自身能力建设不足社会组织的自身能力建设不足也是制约其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因素。

在提供公共服务、推动社会改革等方面,社会组织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但目前社会组织存在着组织架构不完善、人才培养不足、管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这限制了社会组织在实际参与中的发挥。

中国式公共治理的探索思路和实践路径

中国式公共治理的探索思路和实践路径

中国式公共治理的探索思路和实践路径公共治理是指政府与公民、社会组织之间的互动过程,旨在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中国式公共治理探索思路和实践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强调共建共治共享。

中国式公共治理强调政府、市民和社会组织的共同参与,鼓励公民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并加强政府与市民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例如,通过设立社区议事会、居民委员会等机构,促进政府与市民的密切联系;通过居民投票、舆论监督等方式,实现公众对政府决策的监督和参与。

二、推动平等参与。

中国式公共治理注重平等参与,避免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

例如,通过制定公平竞争的规则,确保各方在公共事务中有公平的发言权和参与权;通过设立专门的审批和监督机构,避免腐败问题的发生。

三、加强法治保障。

中国式公共治理强调法治的重要性。

通过公正、透明和可预期的法律制度,确保公共事务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例如,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公共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加强法律监督和法律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

四、强调问题导向。

中国式公共治理强调问题导向,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通过开展调查研究、听取民意、发布信息等方式,了解市民的需求和诉求,并及时调整政策和措施;通过建立问题反馈机制,及时解决公众的问题和困难。

五、倡导系统创新。

中国式公共治理倡导系统创新,通过改革和创新,提高治理效能。

例如,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政府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建立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机制,发挥社会力量在公共事务中的作用。

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国式公共治理强调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和吸收国际上的治理经验。

例如,通过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参与国际组织和多边合作,提高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积极开展国际智库交流与合作,促进理论创新和经验分享。

总之,中国式公共治理的探索思路和实践路径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在实践中,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及时调整和改进措施,以适应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需要,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社会协同治理: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基于社会资本理论视角

社会协同治理: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基于社会资本理论视角
发展和壮大社会组织和健 全协 同运行 网络 , 是 实现社 会管理 中各 系统、 各组织、 各阶层协 同治理 的有效路径。
关键 词 : 社会管理; 协同治理; 社会资本; 路径
中图分 类号 : C 9 1 6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1— 5 9 8 1 ( 2 0 1 3 ) 0 4— 0 0 2 0— 0 5
同的 , 都把社会资本 看作一种 与物质 资本 、 人 力资 本相 区别
看, 社会协 同治 理 的实现 , 有 赖于发 育 良好 的社 会资本 。当 前我国社会资本发育不 良的现状 , 已成为实现社会协 同治理 的制约因素。重构和培育我 国语境下 的现代 良好社会资本 , 已成为实现社会管理 中各 系统 、 各部 门、 各阶层协 同治理 的
Vo 1 . 3 7 N o . 4
J u l y . , 2 0 1 3
社 会 协 同治理 : 现 实 困境 与路径 选 择
基 于社 会 资本 理 论视 角
刘 卫 平
( 湘潭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 湖南 湘潭 4 1 1 1 0 5 ; 邵 阳学院 , 湖南 邵 阳 4 2 2 0 0 4 )
建设 、 创新 社会 管 理的 有效模 式。从社 会资 本理 论 的视 角
组织是社会资本的具体表现形式 J 。 继皮埃尔 ・ 布迪厄 、 科
尔曼等学者之后 , 罗伯特 ・ 帕特南 提出“ 社会资 本是指 社会
的特征 , 诸如信任 、 规范以及 网络 , 它们 能够通过促进 合作行 为来提高社会的效率。 ” - 4 并将 其从个人 层面上 升到集 体层
重要基础和路径选择。


社 会 资本 : 社 会协 同治理 实现 的前提 和基础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现实困境及对策建议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现实困境及对策建议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现实困境及对策建议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协同治理的模式。

然而,由于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存在着多种困境,因此需要建立有效的对策来解决。

一、现实困境
1.法律政策不够支持
现行的法律政策对社会组织的支持还不够充分。

社会组织要想更好地参与社会治理,需要得到有力的政策和法律支持。

2.资源不足
社会组织的经费和资源来源比较单一,难以满足它们广泛的需求。

政府和企业应更加积极地支持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经费和资源。

3.组织能力不足
许多社会组织还不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无法有效地落实具体的社会治理方案。

社会组织应逐渐提升自己的组织能力,加强自身的管理和执行能力。

4.人才不足
社会组织往往缺乏高层次、专业化的人才,也无法为成员提供更好的培训和发展机会。

政府和社会组织应更加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二、对策建议
1.制定支持政策
政府应出台针对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特殊政策,为社会组织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增强其能力。

2.加大投入力度
政府和企业应在经济上更多地支持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稳定的资金和资源,协助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

3.提升组织能力
社会组织应提高自身的组织能力,通过加强管理和执行能力,将社会组织转化为有效的社会治理力量。

4.人才培养
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人才,为社会组织提供更完善的人才成长和发展机会,提高社会组织的治理能力。

综上所述,只有通过制定支持政策、加大投入力度、提升组织能力以及人才培养等措施,才能进一步提升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

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内涵解析及构建途径

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内涵解析及构建途径

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内涵解析及构建途径1. 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剖析新时代背景下“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丰富内涵,并系统探讨其有效的构建途径与策略,以期为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在全面深化改革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构建此种新型社会治理模式对于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以及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对“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内涵解析部分,我们将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共建理念:阐述共建作为社会治理的首要原则,强调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社会事务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建设态势,凸显人民群众在社会治理中的主体地位与能动作用。

共治机制:解析共治的核心特征,即权力下放、职能整合与多方参与,揭示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公众等多元主体在社会治理过程中的角色分工与互动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协商、合作、监督等方式实现公共事务的有效治理。

共享目标:探讨共享作为社会治理的价值追求,分析其如何体现社会公平正义与人民福祉的提升,包括但不限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等方面的内容。

关于“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构建途径,本文将提出以下几点策略性建议:制度创新:探讨如何通过立法、政策调整等手段,建立健全鼓励和保障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制度框架,打破传统治理壁垒,为共建共治共享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能力培育:研究如何提升各类社会治理主体的能力,如强化政府的服务导向与协调功能,培育社会组织的专业化服务能力,提高公众的公民意识与参与技能,以实现共建共治主体间的有效对接与高效协作。

技术赋能:探讨现代信息技术在推动社会治理创新中的应用,如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如何助力信息公开、决策科学、服务精准,提升社会治理的智能化、精细化水平。

文化塑造:分析如何培育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文化氛围,倡导包容、合作、责任、公正等价值观念,引导全社会形成积极参与、理性表达、协商解决矛盾问题的良好风尚。

政府合作治理雾霾的理论依据、现存缺陷及模式选择

政府合作治理雾霾的理论依据、现存缺陷及模式选择

政府合作治理雾霾的理论依据、现存缺陷及模式选择作者:汪旻艳来源:《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5年第05期[摘要]灾害级别的负面影响、立体多维的形成原因、复杂常变的作用机理、较为一致的经验教训等诸多因子凸显了政府合作治理雾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虽然治理雾霾呈现出良好势头,但是政府纵向互动不足,政府合作组织化、规范化程度低,法律法规先天不足等成为现实政府合作的主要缺陷。

府际关系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和协同治理理论则是化解上述不足并强化政府合作的学理依据、思路启示和方法借鉴。

未来政府合作治理雾霾的前提基础是构建系统完备、协调高效的法律体系和政治制度,而中央主导—地方参与型和地方主导—中央辅助型则是两大模式选择。

[关键词]雾霾治理;跨界区域;政府合作中图分类号:D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10X(2015)05005207高度重视雾霾问题并积极防治已成为全国共识和自觉行动,政府采取了多项举措,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雾霾现象仍呈现持续时间长、扩散范围广、负面影响大、周期性爆发的状况。

造成如此窘境的原因复杂,但缺乏有效的政府合作是关键,因为雾霾治理不仅是技术问题,而且是一个大的整体性、系统性工程,需要理顺跨界区域、政府层级、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实现统筹规划与合作共治。

一、加强政府合作治理雾霾的三大理论依据治理雾霾需要强化政府合作,固然与污染物产生的多地性、流动性、扩散性和跨区域性相关,与国际国内治理的经验教训相关,但更应该立足于科学的理论而探寻路径,即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地方政府之间、各政府部门之间进行合作,从而最大程度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公共利益的理论回应和理论预期。

(一)政府间关系(府际关系)理论是解释雾霾治理政府合作共性要求的基础理论一般而言,广义的“政府”区别于一切单一的社会机构,包括制定法律(立法)、实施法律(行政)和解释法律(司法)的机关。

狭义的“政府”等同于“行政机关”,即国家意志的执行机关。

社区社会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社区社会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社区社会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社区社会治理是指政府、居民和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通过合作共同参与、共享权益,以达到社会秩序、公共服务的目标的一种治理模式。

然而,在社区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主要问题。

以下将分析社区社会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首先,社区治理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指的是社区治理中各方参与者对于信息的获取和理解存在差异。

政府机关和社会组织通常具备较为丰富的信息资源,但普通居民往往因为信息渠道有限无法获取到全面的信息。

这导致了政府和社会组织在决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不透明性,削弱了居民的参与积极性和民主性。

其次,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是治理责任不清。

社区治理涉及多个参与方,包括政府机关、社会组织和居民等。

然而,各方在治理中对于责任的界定和承担存在模糊和不明确的情况。

政府在社区治理中应扮演着领导和协调的角色,但在实际操作中,政府机关往往将一些问题转嫁给社会组织或居民,导致责任推诿和治理效果不佳。

第三,社区治理问题的存在还源于参与主体的不平衡。

社区治理需要各方共同参与,但在实际操作中,政府机关和强势社会组织往往占据主导地位,而普通居民的参与度较低。

这种不平衡参与主体的现象导致了治理决策的偏颇和缺乏民主性。

此外,社区治理还面临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社区治理需要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但在现实中,资源分配往往存在不均和不合理现象。

强势社会组织和富裕居民往往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从而在社区治理中占据优势地位,而弱势社会组织和贫困居民则面临资源匮乏和权益受损的困境。

上述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传统社会治理模式下的思维惯性。

社区社会治理作为一种相对较新的治理模式,对于政府机关和居民来说都需要进行思维方式的变革。

传统的思维模式往往认为政府应该是“有形的”,居民则是“无形的”,这种思维惯性导致了政府在社区治理中的主导地位,以及居民参与的被动态度。

其次,社区治理中参与主体的意识问题。

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实困境与治理取向

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实困境与治理取向

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实困境与治理取向近年来,中国在国家治理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

然而,与不断发展的治理需求相比,中国国家治理面临着一系列的现实困境。

因此,理性的治理取向是保障现代国家治理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一、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福利政策的调整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的巨大压力。

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不断变化,养老保障、医疗保健、社会福利等方面的需求也在增加。

因此,中国的国家治理需要调整现有福利政策,加大对社会福利的投入,提供更全面的保障,同时加强社会组织与政府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推动社会福利事业的良性发展。

二、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压力的平衡问题中国经济取得的快速发展为国家治理提供了动力,然而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一方面,经济发展过快导致了资源环境的严重压力,比如空气污染、水资源紧张等等。

另一方面,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较大。

因此,国家治理需要在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加强环境保护力度,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政府行政效能的提升与权力监督的加强中国国家治理中存在政府行政效能低下的问题,表现为行政效率低下、决策执行不力等。

这一问题主要源于行政权力的过于集中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为了提升行政效能,中国国家治理需要加强权力监督,推进政务公开,构建透明、负责、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

同时,加强公民参与,推动政府与社会各界的互动与对话,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使民众能够参与到国家治理中来。

四、社会矛盾与民生问题的化解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矛盾与民生问题也日益凸显,比如收入分配不均、教育医疗资源不平衡等。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是国家治理面临的重大挑战。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加强调查研究,深入了解人民的需求,制定合理的政策措施,加大保障力度,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国家治理的取向在于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实现整体发展目标。

论参与治理、社会自治与合作治理

论参与治理、社会自治与合作治理

论参与治理、社会自治与合作治理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参与治理、社会自治与合作治理的理念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文章首先界定了参与治理、社会自治与合作治理的基本概念,并阐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接着,文章从理论层面分析了这些治理模式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指出了它们在推动社会进步、提升治理效能、促进公民参与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参与治理、社会自治与合作治理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案例的分析,文章揭示了这些治理模式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具体表现和实施效果。

文章也指出了这些治理模式在实践中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如公民参与度不高、社会组织发育不良、合作机制不完善等。

文章提出了促进参与治理、社会自治与合作治理发展的建议。

包括加强公民教育、提升公民参与意识;优化社会组织发展环境、培育和扶持社会组织;完善合作治理机制、推动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良性互动等。

这些建议旨在推动参与治理、社会自治与合作治理的深入发展,为构建更加和谐、有序、高效的社会治理体系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参与治理的内涵与特点参与治理,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理模式,其核心在于强调多元主体的参与和合作。

它突破了传统政府单一管理的框架,将公民、社会组织、企业等多方力量纳入治理体系,形成了一种多元共治、互动合作的局面。

参与治理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它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性,不仅限于政府,还包括各种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体。

参与治理注重治理过程的互动性,鼓励各方主体通过对话、协商、合作等方式共同参与决策和实施。

参与治理追求治理效果的有效性,通过集合众力、汇聚众智,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参与治理的特点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参与性,即强调各方主体的积极参与和互动合作;二是平等性,即各主体在治理过程中享有平等的地位和权利;三是开放性,即治理过程公开透明,欢迎各方参与和监督;四是灵活性,即治理方式多样、灵活,能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创新;五是责任性,即各主体在参与治理过程中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社会建构:民主治理的探索与思考

社会建构:民主治理的探索与思考

社会建构:民主治理的探索与思考摘要:长期以来,公共行政的理性建构作为传统主流,以其强势的地位一直支配着公共行政研究和实践的逻辑。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传统公共行政的一系列思想,诸如效率至上、极端理性、科层统治和专家主义等也许适用于工业化时代及其经济发展的需要,但却逐渐成为加速推进民主化进程的障碍、与当下我们所倡导的社会多元协同治理的思想背道而驰。

所以,需要对20世纪公共政策和行政管理领域所取得的成果与所碰到的壁垒进行一个全面、系统的深思,继而能够科学地探讨当代公共管理的局限性,在对传统公共行政进行充分解构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重构,以此来探求21世纪重新建构公共行政理论的可能性,以便于全面加速推进民主化的进程。

与此同时,民主治理这种张扬理性和包容差异的精神也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相契合。

对于公共行政的重构也有利于推动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的达成。

关键词:民主治理;社会建构;公共行政;民主参与一、民主治理理论的兴起“治理”作为一个新的政事概念,上世纪末才出现,它与以往的“统治”有所区别,人类政治发展的普遍大趋势便是变统治为治理。

治理与统治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区别:第一,二者的权威主体有所差别,治理的主体并不是单一的,治理的一个基本表现就是具有多元主体,多元携手合作治理为其所看重,这些主体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企业组织、社会组织和居民自组织”;与之相反,统治的主体并不是多元的,而是唯一的,通常为国家公共权力机关(或政府)。

第二,二者的权威性质不同。

治理不一定是强制式的,当下我们所倡导的更多的是合作参与、对话协商式的,治理的除了法律法规以外,经常也要考虑到来自各种社会主体的公众压力;统治则很简单,其直接的权威来源便是法律法规,带有强制、必须等强硬的性质。

第三,权力运行的向度有所区别,从上行到下行是统治的权力运行轨迹,而治理的运行轨迹则大相径庭,有时候还会平行展开。

第四,二者的作用范畴有所不同,治理的作用范畴总是要比统治宽泛很多。

论社会治理中的协作与合作

论社会治理中的协作与合作

论社会治理中的协作与合作作者:时间:2009-01-04[内容提要]合作是人的社会实践中的普遍行为,在每一个时代,人类的共同体生活都会造就出一种合作精神。

但是,工业社会把人类的合作异化为协作,官僚制就是典型的协作体系。

在20世纪后期以来的“人类合作治理”模式的成长中,提供了人类合作精神再度出现的契机。

未来的社会治理将是一种“合作治理”。

[关键词]合作协作治理组织马克斯韦伯说:“行政人员,即使是专业化的行政人员,乃是绝大多数不同的社会中久已有之的一个组成成份;但是,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都不曾像近代西方这样深切地体会到,国家生活的整个生存,它的政治、技术和经济的状况绝对地、完全地依赖于一个经过特殊训练的系统。

社会日常生活的那些最重要功能已经逐渐掌握在那些在技术上、商业上、以及重要的是在法律受过训练的政府行政人员手中。

”“在今天,行政人员形成了一种类型,这种类型从前只是被人偶然地设想过,但却远远不会想到这类人现在对于社会秩序所具有的重要性。

”[1] 套用韦伯关于行政人员这一功能发现的论述,我们可以对合作的价值作出类似的判断。

在人类的社会生活和群体性活动中,合作的行为甚至机制一直都是存在的,只不过在人类的社会生活和群体性活动的内容较为简单的情况下,较少引起人们的关注而已。

其实,在整个工业社会,人们都对“协作”这一合作的低级形态或变异形式给予了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在各种各样的组织理论中,都对“协作”进行了较为充分的探讨。

只是由于历史的转型,才提出了告别协作这一合作低级形态的要求,才发现“合作”之于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和一切活动都有着无法给予最高估计的价值。

一、历史坐标中的“协作”与“合作”英雄主义的时代往往呼唤出各种各样的精神共同体,在这些共同体中,人们“心约”的力量驱使自己忠诚于群体,自愿地与他人合作。

一般说来,这种共同体会在英雄主义的感召下创造出“活着”或“死去”的偶像,无论这些偶像是真实的或虚假的,都会现实地“在场”并深深地影响着共同体成员的心灵和行为。

农村民主治理新模式的探索与思考报告

农村民主治理新模式的探索与思考报告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新模式顺利推进
要点一
法律法规不完善
当前农村民主治理相关法律法规尚不 完善,需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 系,为新模式的顺利推进提供法制保 障。
要点二
执法力度不够
在农村民主治理中,执法力度不够严 格,存在执法不公、执法不严等问题 ,需要加强执法力度,保障法律法规 的有效实施。
要点三
农民公民意识提升
教育普及和信息化使得农民的知识水平和视野大幅提升, 他们更加关心公共事务,参与公共决策的愿望和能力都在 增强。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农村民主治理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乡 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 裕”总目标的重要保障。
报告目的与结构安排
本报告的目的是分析当前农村民主治理面临的挑 战,总结各地探索农村民主治理新模式的实践经 验,提出推进农村民主治理的思路和建议。报告 的结构安排如下
民主管理机制
在农民合作组织中推行民主管理机制,保障成员 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组织 内部的和谐与稳定。
社会化服务
农民合作组织为成员提供社会化服务,包括生产 技术指导、市场信息提供、金融服务等,推动农 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案例三:村级自治组织改革实现农民自治自强
村级自治组织改革
01
深化村级自治组织改革,推动村委会向村民自治委员会转型,
实践总结:然后总结各地在农村民主治理方面的 创新实践,如村民自治、乡村法治建设、农村社 区建设等,分析这些实践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问题分析:首先分析当前农村民主治理面临的主 要问题,如治理主体单一、农民参与不足、法治 建设滞后等。
思路建议:最后基于上述分析和总结,提出推进 农村民主治理的思路和建议,包括如何完善村民 自治制度、如何提升农民参与治理的能力、如何 加强乡村法治建设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式 , 能走 出民 主 治理 的现 实 困境 。 才 关 键 词 : 统 公 共 行 政 ; 主 治理 ; 会 治理 模 式 ; 传 民 社 合作 治理 中图分类号 :05 D3. 4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2 3 4 ( 0 1 0 — 10 0 1 0 — 2 0 2 1 )7 0 2 — 4
— —
基 于 民主治理现 实困境 的思考
唐 秋 伟
( 河南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 院,河南 开封 4 0 0 ) 7 0 4

要 : 统 公 共 行 政 基 于政 治 一行 政 二 分 法 建 构 起 来 的 “ 值 中 立 ” 则 , 方 面 受 到 来 自理 论 界 的 强 烈 批 传 价 原 一
随着 国家 范 围 的扩大 与职 能 的增 加 , 治与 行政 政府治理陷入到结构性危机 当中。对 民主治理 的强 政
的分化便悄然进入不可避免的历史进程 当中。然而 , 化 , 又使之雪上加霜 , 尤其是公 民参 与政府 的政治与 在威尔逊等人 提出将行政作为一个 独立 的领域进行 行政活动过程 中去 ,不仅使政府失去 了运行 的效率 , 变 研究之前 , 正意义上 的公共行政并 未 出现 , 真 此前的 更 使政 府失 去 了行 动 的方 向 , 得无 所适从 。
行政仅是一种统治或管理工具 , 并与政治保持着十分 密切 的联 系 。 因此 , 界一 直把 政 治 一行政 二分 法作 学 批 判传 统公共行政之后 为现代公共行政的逻辑起点。据此去思考马克斯 ・ 韦 伯 作 为工 具 理 性 的官僚 制 , 就不 难 理 解其 对 于构 建官 很多学者 , 尤其是一些政 治学家认为 ,现代社会 “ 僚制形式合理性 的热衷了。传统公共行 政构 建起 了 是 一个 政 治泛 化 了 的社 会 , 政府 的行 政 程序 和 行 政 在 “ 价值 中立 ” 则 , 将 其应 用 到官 僚 制组 织 的设计 中 行为 中, 原 并 不可能不贯穿着政治精神 , 至在具体 的活 甚 去, 完全将人 的价值排除在行政组织体 系之外 , 以求 动 中都 体 现 了政党 政 治 的影 响 。”其 实 , 翻 早期 的这 些 得 行政 的“ 价值 中立 ” 。在 西方 行政 改 革 过 程 中 , 人们 批 评 意见 是 出于 将 政 治 与 经 济作 为 两 个 相 对 的领 域 围绕着政府 的价值 中立 的问题 , 对传统公共行政展开 考 虑 的。 因为 在凯 恩斯 主 义与 罗斯 福 “ 政 ” 新 那里 , 政 了激烈 的争论。一方面是来 自 理论界的强烈批评 , 府活动与政党 活动被看 作与经济领域相对的一个统 另 方面是政府改革实践 的广泛审视。 基于理论上 的批 的领域。2 世纪 3 年代的经济危机更为这一看法 0 0 判与实践 中的审视 , 许多学者沿着工业社会 民主追求 提 供 了实践 支持 。 府 中政 治与 行政 之 间的差 异并 不 政 的思路 , 构建起 了民主治理及公 民参与方式 。 然而 , 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 在 更不能为解决经济危机而提 整个 工 业 社 会 , 由于“ 民主 的成 分越 多 , 意 昧 着对 权 供什么有益思路 , 就 学者们 宁愿将政治与行政作为一个 威 的监 督 越 多 , 信任 越 少 。…‘ 治 利 益 冲 突 和认 同 冲 统一体 , 政 以期能够寻找到应对经济问题 的良策。实践 突而与其他类型的社会关系不同 , 以仅仅是社会关 也证 明了他们 的这一思 路的有益性 , 所 因而 , 传统公共 系 转 变 为 政 治 关 系 的事 实 就 足 以使 信 任 的 特 殊 条件 行 政 试 图 通 过 价 值 中立 建 构 起 独立 性 的理 想 受 到 了




成 为 问题 。 ”】 众 对 于政府 的 日益不 满 和 不信 任 , 【 l 公 使 忽视 。
收 稿 日期 :0 0 1— 8 2 1— 0 0
作者 简介 : 唐秋伟( 9 1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 院, 17 一 , 讲师 , 管理学硕士 , 研究方 向 : 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评, 另一方面受到政 府改革实践的广泛 审视 。 于是 , 多学者沿着工业社会追 求民主的思路 , 图建立起 民主治理的 许 试
社会 治理模式 , 并将 实现 民主治理的途径寄托 于公 民参 与方式。随着人类社会逐步进入后 工业化 时代 。 工业社会 高 后
度复 杂性 和高度不确定性 , 人类社会 现有 的社 会 治理体 系陷入 结构性危机 当中, 使 只有积 极探 索合作 的社会 治理模
21 0 1年 7月 ( 7期 , 第 总第 1 1 ) 7期
【 政治文明与构建和谐社会 】
社 会科 学家 S L S I NT S oC C E IT
J 12 1 u. 0 1 , ( o7Ge e ̄ No1 1 N ., n r .7 )
探寻 合作的社会治理模 式
1 0 2
个人能够获得全面发展。 在政策科学的研究中, 学者们发现根据传统公共 门能够更加有效地竞争 , 从对近代社会 的历史 考察 中来看 ,近代社会早 “ 行政所提供 的原则将“ 政策制定 ” 政策 执行 ” 与“ 严格 大多 数思 想 家都 认 为: 亡业革 命 后 的人类 社 会 进 入 区分开来 , 在实践中并不具备多高的可行性。 实际上 , 期 , 了一个 ‘ 简单化 ’ 的进程 , 以为某一 ( ) 些 基本原则 的确 在政 策 执行 方 面 , 尤其 是 在执 行 某些 较 为 含 糊 的 或一 般性 的法律 时 , 策执 行 者具 有 很 大 的且 必 要 的 主 动 立 就 可 以使 社 会获 得 同 一性 , 而 进入 永 恒 的秩 序 状 政 从 态 。”】 类 正 在从 工 业 社 会 向后 工业 社会 转 型 , 全 [ 5 人 在 性 。 官 僚 处于 政 策之 中并且 在 主要 的政 策 中 活动 。 “ 事 实 上 , 日常 生 活 中 , 僚 很 可 能 成 为 我 们 政 策 形 成 球 化 的条 件 下 , 在 官 我们 必 须 从 全球 的视野 去 理解 后 工 业 的 主要 来 源 ” 3 。【 】 策 制定 过程 中 , 经 常 需 要 听取 化 的进程及其可能带来的危机。 在政 就 从上述理论批判和实 那些 政策 执 行 者们 的意见 和建 议 。 策制定 者 所 提供 践探寻 , 政 我们不难看出 , 在思考政府变革时 , 学者们陷 的解决社会问题 的政策 只是一些指导性和原则性 的 入 了近代 以来追求“ 形式 民主” 的思路 中, 提出了民主 方针 , 而政策 的执行方案则 是由行政制定 的 , 并通过 治理理论模式 , 并试 图通:公 民参与来实现这一治理 过 人力 、 物力、 财力等资源的整合而加以具体实施的。 显 模 式 。 然 , 就 是 一 个 包 含 各 种权 力 、 值 和 利 益 的交 换 或 这 价 分配的政治决策过程 。在新公共行政学派看来 , 传统 二、 民主治理 的现实 困境 公共 行 政所 强 调 的政 治 一行政 二 分 、 务 员 价值 中立 公 是没 有 意义 的理论假 设 。公共行 政 体 系应 以民 主作为 可 以说 , 工业 社 会 的 治理 结 构属 于线性 的治 理结 运转 轴 心 , 为公 众 的利 益实 现应 高 于 政府 自身 的利 认 构, 而这 种 线 性 治 理 结 构 就 决 定 了 “ 国家 似 乎 只 能 制 益扩 张 和满 足 , 治 的 民主也 只有 在 行 政 的 民 主 中才 政 定和推行简单 的涉及单领域的政策 , 而且尽可能将参 能实 实在 在 地体 现 出来 。 与方减少 到最低 限度。 “ ”各种机构总是依据 自身来选 与理 论 批 判相 互 呼应 , 公共 行 政 的实 践将 治理 中 择行动的类型和对话者 的类 型。” ) 果 ,公共行动 2 = 结 “ 公共行政 的角色作为重要话题 。 当前对政府及其官员 被分 割成一 系列 相互重 叠 的机制 。 [ 在这种 情况下 , ” 饲 的功 能 的重 新 审视 主 要基 于两 个 方 面 的考 虑 : 是 全 一 社会治理 的民主追求受到极大地挑战。 近代社会无处 球化趋势及其影响, 这一影响使得政府必须作 出适 当 不强调民主的社会治理过程 , 实际上却是 民主与集权 调 整 , 回应 迅 速 变化 的国际政 治 、 济 、 会 和 技 术 以 经 社 并行 的 , 民主 治理 的 实 际 过程 不仅 不 能对 工 业社 会 的 趋势。 二是是许多 国家公众对政府运行和公共行政提 线性结构起到矫正作用 , 反而巩 固了或加强 了这种线 供 服务 的 日益 不满 。在 过 去 的 2 O多 年里 ,由于 全球 成 化、 技术革新 、 更广泛国际交流等的影响 , 公众对政府 性 结 构 , 为其 谋求 合 法 性 的有 效 工具 和 有力 地 支 持 系统 。 因此 , 工业 社 会 的 民主治 理模 式 没 有 给人 们 自 的需 求 不 断增 长 。在 绝 大多 数 的情 况 下 , 众对 政 府 公 充分 表 达 需求 的机 会 以及 平 等实 现 利 的期 望 与 政府 绩 效 间 的张力 , 致 了公 众 对 政府 日益 由 的生活 空 间 、 导 它所带来是压 抑和冷漠感 , 社会分化和分 增长 的不 满 和不 信 任 。 种不满 和 不信 任并 不 限于某 益 的途径 , 这 裂 ,利益集团的利益博弈 以及少数精英人物的控制 。 国家或 地 区。 界 经济论 坛 ( r cnmiFrm)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