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教材分析“《云南的歌会》是一首描写云南特色文化-彝族歌会的歌曲。

通过对彝族文化的深度探究,我们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自己国家的多彩文化,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云南特色文化-彝族歌会的起源和特点。

(2)掌握《云南的歌会》的歌词和旋律。

2、能力目标:(1)能够通过聆听、欣赏《云南的歌会》来了解彝族文化和音乐特点。

(2)能够用歌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解。

(3)能够自由扭动身姿,感受音乐和舞蹈的魅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并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

(3)引导学生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习俗。

三、教学内容1、音乐欣赏:聆听彝族歌曲《云南的歌会》,了解其音乐特点和文化内涵。

2、歌曲学唱:教授《云南的歌会》的歌词和旋律,让学生跟唱练习。

3、情感表达:引导学生通过合唱、合奏、合作等方式,表现对彝族文化的理解和喜爱。

4、舞蹈编排:结合《云南的歌会》的舞蹈元素,指导学生编排一支简单的舞蹈。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多媒体教学法:通过播放音乐视频、图片、文化介绍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彝族文化。

2、实践教学法:结合听音乐、学唱歌、跳舞蹈等实践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音乐和文化。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分工合作,承担不同的角色和任务,完成综合性的学习任务。

五、教学流程安排第一课时:音乐欣赏1、导入: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彝族歌会吗?听过哪些彝族歌曲?请你们谈谈自己的感受。

”2、展示多媒体信息素材:播放《云南的歌会》的音乐视频、图片等,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彝族文化。

3、针对问题进行讨论:与学生一起探讨彝族的音乐特点、唱法、舞蹈等。

云南的歌会教案《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13篇)

云南的歌会教案《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13篇)

云南的歌会教案《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13篇)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下面是作者勤劳的小编为家人们收集的13篇云南的歌会教案的相关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云南的歌会教案篇一【教材分析】《云南的歌会》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课。

本文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对每一个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写,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能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还能学习叙事性文章的写法。

【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和特点。

2、朗读、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作者有所侧重的描写方法。

3、领略云南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感受作家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4、通过网络查寻有关资料,扩大知识面,体现远程教育模式三的教学特色。

【教学重难点】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作者有所侧重的描写方法。

【教学工具】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环境】学生微机室【教学设想】按照“整体感悟──研读探究──拓展延伸”三步教学,注重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情趣,活跃课堂氛围,整个课堂充满歌声。

【教学流程】一、对歌欣赏,激趣引入播放《蝴蝶泉边》对歌片段。

二、通过网页来了解一下云南的民歌三、点击网页上的沈从文简介,在网上了解作家沈从文四、学习课文1、整体感知:请同学们以自己较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同时注意思考:课文描绘了哪三种形式的歌会?2、课文赏析:同学们以跳读的形式浏览课文,然后就近的几个同学为一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自由交流:假如�② 人物片段赏析。

③ 欣赏一段云南精彩的民歌对唱。

④ 学生对歌比赛。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通用篇)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通用篇)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通用篇)八年级下册《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

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沈从文先生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笔下汩汩流淌而出,作者用他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云南民歌演唱会。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

学习本文,学会观察民俗、民风,体验生活,感悟平民生活中人性的光辉。

[学情分析]初中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散文阅读能力,通过阅读文本再现作者描绘的歌会场面应该是可以达成的。

通过合作探究把握三个场合的不同内容和写作手法,也不是太困难,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教师加以点拨,学生完全可以感知的到。

难点是揣摩语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精妙。

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探究,让学生真正有所感悟。

[设计思路]本篇课文用一课时完成。

按照整体感知——合作探究——赏析品味——拓展延伸四步教学,以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组织学生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找出文章围绕云南的歌会写了哪几个场合的歌唱情景,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云南歌会的什么特点。

还要把握不同场合的歌唱又怎样的特色。

在写作方法上,不同的内容是怎样表现的。

画出文章中自己所欣赏的语段,通过反复研读,及比较阅读体会文章写法和语言上的特色。

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课外收集有关民歌的资料,在拓展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蹲踞、酬和、熹微、譬喻、淳朴”等词的读音、字形、词义,学习运用“即物起兴、引经据典、悠游自在、龙吟凤哕”等成语。

2、了解沈从文及其创作概况。

3、了解云南的歌会,感受当地浓郁的民情民风。

能力目标1、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领会文中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

八年级语文下册 16《云南的歌会》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16《云南的歌会》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16 云南的歌会教学目标:1.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

2.朗读、揣摩、品味文章语言,感受文章浓郁的乡土气息。

3.探寻并领略民族风情,热爱民俗文化。

教学重点:在朗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表现民歌文化的几种描写手法: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及场面描写。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小河淌水》,学生体味云南民歌的韵味。

民歌释义:就是民间口头流传的诗歌或歌曲,大多不知作者姓名。

每个民族、每个地区,他们的民歌都不相同。

歌会释义:在一些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

二、了解作者:沈从文(1902~1988)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原名沈岳焕,京派小说代表人物,苗族,湖南凤凰人。

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他一生都在追求美——自然美、人性美、人情美、文体美、文字美教师:今天,我们就来进行一次寻美之旅。

三、走进课文,感受美景1、结构之美:教师: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共描绘了几种歌会的场面?多媒体同时出示各种云南民歌的图片。

(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归纳: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教师:它们各自又美在何处?讨论归纳:山野对歌,侧重于人物山路漫歌,侧重于景物环境村寨传歌,侧重于场面盛况2、内容之美:教师可由学生自由选择一种歌会的盛况。

以第二种为例:教师:在本文中处处蕴含着作者所追求的美,今天我们就一起在云南的山路上来一次寻美之旅吧!指明学生阅读文段,思考:找出段中你认为最美的语句,并说明原因。

文句分析有学生自由提出问题,从修辞、内容、以及词句的优美入手分析。

教师加以总结。

小结:山路漫歌。

这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 云南的歌会)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 云南的歌会)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学生自评、互评。
理清文章脉络
明确:课文分为四部分,总分结构
第一部分(1)总写对云南的感受和认识,引起下文的叙述。
第二部分(2―3)描写山野对歌。
第三部分(4)描写山路漫歌。
第四部分(5)描写村寨传歌。
四、学习课文
1.指定学生甲诵读1~3段。 指定学生乙诵读1~3段。 评议优劣。




知识

技能
1.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3、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
4、掌握本文的词语。
过程

方法
这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从作者的抒情笔调中汩汩流淌。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用心品味。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领略云南民歌的风采,感受云南人民对生活的热爱。
铁箍tiě ɡū 熹微 xī wēi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二、导人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云南的歌会》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云南的歌会》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云南的歌会》【教学目标】1、结合沈从文的资料和《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的原文资料,了解沈从文写《云南的歌会》的初衷。

2、让学生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深入研究,初识歌会的特色,深入理解《云南的歌会》的艺术魅力。

3、体会歌会的精神内涵,培养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通过深入研究这篇文章,走近沈从文先生,感受到他的散文风格。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首先我们来欣赏几张照片。

知道这是我国的哪个省份?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

这里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大都能歌善舞,她们以歌舞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或倾诉爱慕,或劳动热情,或表达丰收的喜悦。

总之,云南的歌声可以说是他们的生命的组成部分,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到云南去!让自己在纯净的大自然中体验另一种自我;到云南去!领略云南高原湛蓝的天空,呼吸清新的空气;让滇池柔媚的微风吹去您的忧伤;到云南去!把俊秀挺拔的石林、“风花雪月”的大理、丽江典雅的音乐,香格里拉的悠闲自得,雪域风光的清雄险峻、热带雨林的苍翠一一珍藏。

)今天就让我们收拾行囊,跟随文学大师沈从文的精妙笔触做一次云南之旅。

二、走近云南看歌会1、思考:默读课文,云南的歌会与我们平时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有什么不同?(可从歌唱的人、地点、内容、环境、气氛等方面进行比较)云南的歌会:演唱会:在草丛里、森林里、山野里、山路上、村寨里唱;舞台上唱即兴演唱,想唱什么就唱什么按照节目单唱作用是传唱,老一代把记忆中智慧的东西为了拥有更多粉丝,传给下一代使大家喜欢他(可以课件表格,显示不同)2、在本文中,沈从文先生选择了几个地点的歌会,分别是哪里?山野、山路、山寨(板书)3、沈从文先生这一次云南之行,原本的目的是不是直接来看歌会的?链接材料背景大家主要兴趣自然在跑马,特别关心本村的胜败,和划龙船情形相差不多。

我对于赛马兴趣并不大。

……可是当时我实另有所会心,只希望从那些装备不同的马背上,发现一点“秘密”……所谓秘密,就是想趁机会在那些来自四乡装备不同的马背上,再仔细些探索一下究竟。

八年级语文下册 4.16《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4.16《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云南的歌会》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对字词的积累,和对文章品读、赏析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的精彩语言。

过程与方法: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体会、学习作者有所侧重的描写方法。

情感与态度:感受作家笔下的美好生活。

了解祖国各地的风俗。

让学生更爱我们的祖国文化。

教学思路:
本文按照在反复的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悟──研读探究──拓展延伸”三步教学。

教学的重点:欣赏文中人物的基础上学习有所侧重的描写方法。

学生状况分析:学生对云南的风情并不了解。

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致力打开学生思路、激活其思维。

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索精神,从而领悟课文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在今天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我们周围充满了诱惑,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面对这个世界,同时包括我自己。

感谢沈从文!是他,让我们停下脚步,去体味这些乡野间自在优美的生命;是他,让我们回望来路,去拣拾那些本就存活于我们生命中自然鲜活的基因。

在民间感受着美好。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某某的歌会》学习目的:1.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某某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3.掌握本文的词语。

学习重点、难点:散文特点、结构。

学习方法:以读讲、探讨方式围绕课文内容和结构展开。

学习过程一、导人:在某某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

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苗族,某某凤凰人,历任某某大学、某某大学、西南联大、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二、展示目标三、预习检查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i)西譬(pi)喻糯(nuo)米蹲(dun)踞忌讳(hui)酬(chou)和铁箍(gu)熹(xi)微四、学生自学(一)、阅读课文。

整体感知阅读课文感知整理全文结构:第一部分:总起全文(1)山野对歌(2~3)第二部分:分写三种场合的歌会(2~5)山路漫歌(4)村寨传歌(金满斗会)(5)(二)合作探究:1、进一步阅读某某对歌的三个场面,分别把握三个场面对歌的不同特点以及作者写作的不同手法。

四人小组在讨论的基础上全班交流。

完成下列表格。

A:学习山野对歌:(1).第二段写了哪些方面的情况?具有怎样的民族特点?(地点、多是青年男女、多唱情歌……)分析:“这是种别开生面的场所……却互不见面”——场面地点(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唱的多是情歌酬和……随口而出。

”——内容方式“在场的既多内行……解口渴去了”——比赛的胜负(对唱歌的女子的描写,特别是对她的衣着的描写,让人仿佛看到了一位聪明、开朗、勤快的少数民族农家女子。

)讨论后归纳:写歌会的场所、方式、胜负的情况。

八年级语文下册16《云南的歌会》教案新人教版(新)

八年级语文下册16《云南的歌会》教案新人教版(新)

16 云南的歌会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譬如、淳朴、酬和、即物起兴、龙吟凤哕、悠然自在、引经据典等词2、掌握关于作者的相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1.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框架,使学生能够准确地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2.反复诵读课文,欣赏品味文中语言片段。

3、在认真研读文章的前提下适当进行小型的研讨交流活动,用音乐构件的平台,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外收集有关民歌的资料,在拓展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本文是一片极富情趣的散文。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面中的唱歌的情景,三个场面的内容各是什么,写作手法上的不同特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的。

教学的难点是环境描写的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教学方法:调节教学法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掌握譬如、淳朴、酬和、即物起兴、龙吟凤哕、悠然自在、引经据典等词2.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框架,使学生能够准确地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重点难点: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框架,使学生能够准确地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教法:调节教学法一、导入新课,出示目标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沈从文从遥远的湘西走来,他的《边城》、《长河》、《萧萧》像一块块的冰清玉洁的翡翠带着中国浓郁的乡土气息清新自然的展现在人们面前。

沈从文想一座通往乡土古寨的桥梁,湖南四川贵州交界的偏远地带的民俗风情,随着他的文学作品的流传,一天天被人们所了解。

今天这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一齐来领略云南少数民族的风俗。

二、自学释疑,扫清文字障碍。

蹲踞酬和熹微譬喻淳朴即物起兴.(xìng) 引经据典悠游自在龙吟凤哕.(huì)三、训练操作:朗读课文,思考问题:1.课文中描写了在的大的哪三种不同场所听到的民歌演唱,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说说与你通过电视和其它途径听到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云南的歌会有哪些特色,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要点提示:1第一部分:山野对歌。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云南的歌会》教学目标:1、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特点。

2、能结合《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原文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3、能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分析揣摩,品味文章精妙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三种不同场合民歌的方式和内容及在写作手法上的不同2.以读讲、探讨方式围绕课文内容和结构展开。

教学过程一、导人1.播放视频片段“蝴蝶泉边”。

在我们国家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特有的民歌。

云南省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

他们以歌唱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有的用歌唱来传授知识。

因此,在许多民族中,小孩还在呀呀学语的时候,就跟着大人学唱歌了。

许多有名的歌手在本民族得到特别的尊敬。

今天,就让我们去参加“云南的歌会”,了解云南的民歌!2.作者简介:本文作者是谁?提问学生:(沈从文),他是云南人吗?(不是)是哪里人呢?(湖南凤凰人)。

那他为什么对云南的歌会特别了解?(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去了云南,后来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所以对云南的歌会比较了解)。

他最著名的中篇小说是《边城》。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二、阅读课文。

整体感知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学生自评、互评。

三、学习课文1.指定学生甲诵读1~3段。

指定学生乙诵读1~3段。

评议优劣。

2.归纳第一段:引出歌会地方。

3.讨论并归纳第二段的中心内容。

分析:“这是种别开生面的场所……却互不见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随口而出。

”“在场的既多内行……解口渴去了”争论后归纳:写歌会的场所、方式、胜负的情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云南的歌会》教学设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云南的歌会》教学设

《云南的歌会》教学目标1.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

2.朗读、揣摩、品味文章语言,感受文章浓郁的乡土气息。

3.探寻并领略民族风情,热爱民俗文化。

教学重点1.在朗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2.学习作者表现民歌文化的几种描写手法: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及场面描写。

课前准备1.学生分组搜集关于云南民间歌舞的文字及音像资料(如《小河淌水》等)2.教师与部分学生根据教学需要,整理、剪辑音像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步感知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几个场面,并学习本文的人物描写。

教学设计播放剪辑好的云南民歌音像资料并导入1.播放《小河淌水》等民歌,让学生感受气氛2.教师导入: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每个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

云南是聚居了最多的少数民族的省份,在各族人民的生活中,民歌几乎渗透到了各个领域。

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有一篇文章专门介绍了云南的民歌,这就是——《云南的歌会》。

研习新课1.检查预习情况迤西酬和譬喻柞木熹微龙吟凤哕即物起兴2.学生自行朗读课文,要求读完课文后能说出自己通过本文对云南的歌会有了哪些了解。

本文以老练而又富有表现力的文字描绘了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这是读者初步感知课文就可以获取的信息,大多数学生也不会例外。

教师在组织学生交流时应引导大家注意每种歌会形式的特点,并总结归纳:山野对歌——才智大比拼;山路漫歌——即兴自由歌唱;金满斗会——民歌传承。

2.学生根据以上感知整理全文结构:总起全文(1)山野对歌(2~3)分写三种场合的歌会(2~5)山路漫歌(4)金满斗会(5)3.学习“山野对歌”。

a.指名朗读2~3段,要求其余学生思考作者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山野对歌。

学生不难看出“山野对歌”这一片断首先介绍了对歌的地点和内容,然后主要通过描写对歌中的年轻女子的动作、神态、外貌来表现山野对歌的热烈与欢快。

教师在组织学生研讨时应引导大家注意“山野对歌”的民族特色,比如,南方少数民族生活在大山、丛林里,所以对歌的地点就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参与对歌的多是年轻男女,所以“唱的多是情歌酬和”,不少年轻人还因此找到了自己的心上人;文中对唱歌的女子的描写,特别是对她的衣着的描写,让人仿佛看到了一位聪明、开朗、勤快的少数民族农家女子。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云南的歌会》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云南的歌会》教案新人教版

第四单元 16 云南的歌会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

2、从整体把握文章框架,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3、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流程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他们以歌唱倾诉男女间的相互爱慕,以歌唱激发生产斗争中的劳动热情,以歌唱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对婚配的祝福,以歌唱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尤其是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就往往靠那些知识广博、阅历丰富的老歌手,以长篇的叙事性歌曲,向本民族群众和青少年传授历史知识、生产知识、生活知识和礼仪知识。

据说,解放前的傈僳族人民“打官司”也是唱歌,原告、被告以歌唱申诉各自的理由,解决人也以歌唱进行裁决。

因此,在许多民族中,小孩还在牙牙学语的时候,也就跟着大人学唱歌了。

而一个高明的民歌手也就常常在本民族中得到人们的特别尊敬。

【教学目标】理清思路,初步把握几个场合的特点和重点描写内容。

(二)自学指导(一)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自学指导(一)【自学内容】:听读课文,课文主要写了在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分析其演唱的方式和内容的区别。

【自学方法】:1.三个场合分别出现在哪些段落?是什么场景?(提示:在哪唱?怎么唱?)【《初步感知》1】2.三个场合各自侧重写了什么内容、有何特点? (提示:可从“用墨多少”入手) 【《初步感知》2】【明确】:第一部分:(2~3)山野对歌——唱歌人。

第二部分:(4)山路漫歌——唱歌环境。

第三部分:(5)村寨传歌——唱歌场面。

补充:第一段:总起:总写对云南的感受和认识,引起下文的叙述(三)当堂训练:“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

”“多”字在文中是否可有可无?“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指的是什么?“多是情歌酬和”说的是云南对歌以情歌为主,但仍有其他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沈从文的话,体会沈从文在作品中的思想,升华情感。
多媒体出示上下文对比阅读,让学生通过对比朗读,体会抓住地域以及人物特点进行描写的好处。
赏读文章,多媒体出示赏读要求,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赏读方法。
第16课《云南的歌会》
一、教材分析
《云南的歌会》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是极富情趣的散文,所处单元是以民风民俗为主题的单元。作者沈从文,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并列地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第一部分为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第二部分为山路漫歌,这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第三部分为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二、学生分析
初二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已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但是对文章内容把握的准确度和对文章主题理解的深度上还有待提高。北方的学生对云南的民风民俗可能比较陌生,教三、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酬和、龙吟风哕”等字词。能够概括课文所写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场景,整体上把握文章框架。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一、情境导入
播放《彩云之南》伴奏,播放云南相关图片,教师用诗意的语言导入
播放《彩云之南》伴奏,播放云南相关图片,教师用诗意的语言导入:云南,以其美丽、丰饶、神奇而著称于世。那青山装饰绿水的景色,那古老的民族风情,像穿越千年的梦令人心生向往。在这与天一样高的彩云之南,有绿色广阔的原野,俊秀挺拔的玉龙雪山,有古朴别致的吊脚楼,不仅有云南人热情的舞蹈,矫健的身姿,更有天籁般的歌声摇曳着轻灵蜡染的裙衫。让我们跟随沈从文先生走进《云南的歌会》,共赏这部充满民族风情的民乐交响曲。
学生在速读课文中找到“百多人”“六人一桌,坐满了三十来张矮方桌”“声音如松涛,舒卷张弛不定,龙吟凤哕意味”参加的人多,各种身份,各种年龄的人都有,对民歌的热爱,从这些词中进行体会人与人相处的和谐。
传歌,“将老一辈智慧和热情的东西传承下去”,让学生体会民俗的传承。
学生从整体上再次体会这歌会中的人,景,情;体会云南人的健康优美,自然,淳朴,对民歌,对生命的热爱等。
学生在老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中欣赏充满云南风情的图片,引起学生兴趣。
播放《彩云之南》伴奏,播放云南相关图片。
二、走进云南,奏响序曲
出示幻灯片,引导学生在浏览课文
出示幻灯片,引导学生在浏览课文中围绕“见闻”搜集信息并交流,明确在歌会大背景下写了哪三个场景。
学生浏览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了哪些见闻,概括三个场景: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山寨传歌。
多媒体出示文字,用红色字体标注关键字,对学生进行提示。
三、踏歌品文,共赏歌会
这三个场景宛若这场民乐交响的三个乐章,让我们踏着歌会的节拍,细品语言,去感受着歌会的魅力。
(一)山野对歌
1.引导学生抓住“生面别开“了解山野对歌的场所,以及对歌的形式。
2.引导学生抓住“理理”“拍拍”等动词,“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等神态描写感受对歌女子的“轻松快乐”心情;分析第三段外貌描写,体会云南女子的健康自然,直率,优美。并通过原文与修改文的对比阅读,学习刻画人物要抓住特点来描写的方法。
通过盛会重要作用是传歌,体会云南人对民歌的热爱,对民歌的传承,对民俗的传承。
小结:当这场歌会缓缓落幕,这一回不仅丰富了作者的见闻,也丰富了我们的见闻,从这歌会中,我们不仅欣赏到这歌会中的人美,景美,情美,我们还感受到云南人的什么?通过沈从文先生的话,体会作者的思想,而沈从文的作品又大多从民风民情中取材,让学生也从生活中发现自己身边的风土人情。
2.品读、赏析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等精彩描写。
3.感受作家笔下美好的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二)山路漫歌
教师对赏读提出具体要求:
1.勾画描写环境的句子赏一赏(动词,修辞等)。
2.用适当的语气读一读。
3.在小组内分享。
重点赏读山路漫歌中的景,感受天人合一,情景交融。在小组展示中,教师进行适当点拨。引导学习写景方法:使用拟人修辞,修饰词,动静结合,多角度进行描写。
(三)山寨传歌
引导学生在速读课文中抓关键词句看看哪些地方提现了“盛会”,体会场面的宏大,声音气势恢宏,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学生通过朗读2-3段,说出感觉到“生面别开”的地方,如场所,如对歌形式。
通过品读对年轻女子动作、神态、外貌描写的句子,感受歌会中女子的健康自然,优美。
对比阅读原文和修改文,说感受,学习抓住人物特点来刻画人物的方法,并通过赏读,发现对歌侧重于描写对歌的人,感受云南的歌会山野对歌之美。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享自己的赏读体会,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读一读,说说感受,畅所欲言,在漫谈景之美中感受到山路漫歌的自然,淳朴本色。以小组交流,汇报展示的方式进行赏读,其他小组及时进行补充。
在《云南的歌会》课文设计中,学生对云南民俗风情非常感兴趣,但是大部分学生并不了解,尤其是歌会这种民俗在日渐繁华的生活中逐渐淡化,通过信息技术应用,给学生提供图片,视频,音频资料,可以帮助学生通过音画更生动活泼地了解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潜移默化中加深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在本课教学中主要使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片,配乐等形式,帮助学生加深对文字的理解,拓展学生对云南民俗文化的了解。在导入环节,播放具有云南特色的图片,激发学生兴趣。在赏读环节,通过出示片段对比阅读,使学生体会抓住地域特色对人物进行刻画与众不同的效果。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出示赏读要求同时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在理解文字展开想象的基础上,再通过图片加深印象。多媒体出示作者资料,渗透作者思想,让学生走进作者心灵,激起学生对家乡民俗的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