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点接收的地震数据采集系统的回顾与展望

合集下载

单点单分量高密度地震采集技术及应用

单点单分量高密度地震采集技术及应用
油 气 藏评 价 与 开 发
第1 卷 第3 期 R SR ORE A U TO N E E O M N E E V I V L A INA DD V L P E T 2 1年 6 0 1 月
单点单分量高密度地震 采集技术及应 用
杨贵祥 杨振升 , , 仲伯军 。
(. 1中国石油化工股份 有限公 司华东分公 司 , 江苏 南京 2 0 1 ; . 10 1 2 成都理工大学 , 四川 成都 6 0 5 ) 10 9
点单分量高 密度地 震勘探采用 空间无假 频采样 , 点源激发 、 单点接收 , 变野外组合为 室 内无时差数 字组合 , 对提 高纵/ 向 横
分 辨率 、 实现全数字化采集 、 高静校正精度 、 提 压制规则干扰提高信 噪比等十分有利 , 同时 , 还有利 于开展 叠前深度偏移 与
各 向异性研 究。 随着地震勘探 装备 技术的发展 , 实现高 密度地震勘探成为现 实, 并成 为今 后开展宽频地震勘探 、 提高地震
a ppl a i n i to c
Ya gGu x a g , n h n h n n oZ o Nu n ii n Ya g Z e s e g a d B h n n
f. at hn rnhCm ayo SNO E , aj g J n s 1 0 1 C ia 2 C e d nvri o Tcn l y C e d 1E sC ia ac o p n f I P C N ni ,i g u 0 1, hn; . h n uU iesy f eh oo , hn u B n a 2 t g
Scun6 0 5 , i ̄ i a 1 0 9 C n ) h h
Ab t a t W i e d e e i go i g se p o a in a d d v lp n n n r a i gc mp e i f e lg c l a g t t ee p o a s r c : t t e p n n f l& a x lr t n e e o me t di c e sn o l xt o oo i a r e . h x l r — hh o o a y g t

地震采集技术发展动态与展望

地震采集技术发展动态与展望

样 定理要求 的采 集 ) 、光纤传 输等 ,文 中也 没有 涉及 。
精 细 表 层 调 查 和模 型驱 动 的采 集 设 计 ,进 行单 点 接
收 、大 动态范 围 、无线化 传输 、超 多道 记录 、小 面元 网格 、高覆 盖次数 、高 品质震 源 、多分量 接收 、全方
1 “ 以记 录 波场 为 中心" 的采 集新理 念
文献标识码 :A
地震 技术结 合多学 科高新 技术 发展最 新成果 ,在
上地 震新技 术等方 面 总结 了近 年来地 震采 集技术 的发
展动 态 ,展 望采集 技术 的发展 方 向。限 于篇 幅 ,没有 详 细介 绍 目前 在采 集 中 已普 遍 使用 的一 些方 法 技 术 ,
油 气勘 探 开发 中发 挥 了 日益 重要 的核 心 支撑作 用 I 】 1 。 在遵 循 采集 、处理 、解释 一体化 的发 展思路 下 ,借 助
勘探 需求 的精 细采 集方 向发展 。采集 理念 由过去 的追 求共 中心点叠 加次数 向 “ 以记 录波 场为中心”转变 ,采 用2 4位 超万 道地震 仪 、数字检 波器加 网络 技术 支撑 ,
采集 效应 的消除 ,山前 带 、沙 漠 、滩 海等特 殊环境 的
采集 等 。一 些新 的技 术在采集 中 的应 用 ,如稀疏 采样 ( 包括 随机采样 、压缩采样 等在空 间 、时 间域 中突破采
3 6 石油 科技论坛 ・ 2 0 1 4年 第 5期
¨;等 :地 采 技 术发 垠 动 念 ‘ 腱
( 大偏 移 距 和全 方位 角 )能 够 记 录到 大部 分 对地 质 目 标 有影 响 的资料 。在 当前 和 可预见 的未来 ,还 是不可
采 集宽方 位资 料 的成 像照 明更好 ,噪声 也更小 ,后者 资料 的炮 数是 前者 的 4 倍 。这 说 明非 均衡 的震 源 、检 波 器 数 量 的 采集 比均 衡 采 集要 好 。稀 疏 炮 成 像 的改

大数据时代对地震监测预报问题的思考与分析

大数据时代对地震监测预报问题的思考与分析

大数据时代对地震监测预报问题的思考与分析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数据技术已经成为了各行各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地震监测预报领域,大数据技术也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大数据时代对地震监测预报问题进行思考与分析。

一、大数据技术对地震监测的影响大数据技术在地震监测预报领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数据采集能力的提升大数据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对海量数据的高效处理能力。

在地震监测预报领域,随着传感器技术的进步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地震监测数据量不断增大,传统的数据处理方法已经无法满足需求。

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对海量监测数据的高效处理和分析,提升数据采集能力。

2. 数据分析能力的增强大数据技术可以帮助地震监测预报系统实现对多维数据的分析和挖掘,发现地震前兆和趋势。

通过数据关联分析、模式识别等技术手段,可以更好地发现地震发生的规律和趋势,提高预报准确性。

3. 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的提升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还可以帮助地震监测预报系统实现对地震事件的预警和快速响应。

通过对历史数据和实时监测数据的分析,可以预测地震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和强度,为相关部门做好应急准备提供更为准确的信息。

目前,大数据技术在地震监测预报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

在地震监测领域,大数据技术主要应用于地震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以及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和改进。

1. 地震数据采集和处理大数据技术已经被应用于地震监测数据的采集和处理过程中。

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实现对地震监测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存储,以及对数据的快速处理和分析。

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监测系统能够更加及时和准确地获取地震监测数据,为后续的预测和预警提供更为可靠的数据基础。

2. 地震数据分析和预测3. 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与改进虽然大数据技术在地震监测预报领域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但是在应用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1. 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地震监测预报过程中生成的海量数据涉及到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数据的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高密度单点地震采集技术

高密度单点地震采集技术

1.1 高密度地震采集技术概述减小面元尺度,增加提高空间采样率,是提高分辨率的重要手段。

近几年由于地震仪器和计算机能力的发展,这一技术发展很快,并以高密度采集技术称之。

该技术不断发展成系列技术,该技术系列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小尺度方形面元,保证空间采样足够和面元属性均匀;二是接收道数多,这是由面元尺度和目的层埋深两项因素决定的。

减小面元尺度,增加提高空间采样率,是提高分辨率的重要手段,尤其是横向分辨率。

高密度空间采样通过加大空间域、时间域的数据采集密度,增加目的层有效覆盖次数,提高速度分析精度,便于室内灵活有效地进行资料处理,在提高资料信噪比的基础上提高地震资料的纵横向分辨率及信息精度,促进勘探开发技术向特高精度发展,对山地勘探和小断块、薄储层、小砂体、小尺度孔洞的识别以及精细油藏描述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高密度地震采集技术已成为国内外勘探工作者关注的热点,主要原因是这一技术提高了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和信噪比,对于勘探开发中储层预测和油藏描述是极为有利的。

高密度三维地震技术首先应用于海洋勘探,这是由于海洋地震勘探的设备特点决定的:海洋勘探检波器不组合;道间距小,并且计算机的发展可以传输较大量的地震数据。

PGS公司于1993年使用5缆地震采集船,2001年发展到16缆,目前能达到20缆进行地震作业。

面元普遍使用小尺度6.25m×25m,有的甚至减小到6.25m×12.50m、3.125m×12.50m。

采集中采用单个压电检波器接收、气枪组合激发。

陆地高密度地震技术的研究和试验工作投入较多的是WesternGeco 公司。

WesternGeco以野外单检波器接收、室内进行数字组合处理(DGF)(DigitalGroup Forming)等称为“Q-Land”技术。

DGF 把目前叠前处理的一些技术用于该处理中,如“十字排列”数据集形成、静校正、去噪、补偿、重采样等。

面元多为15m×15m 或20m×20m。

单点高密度采集应讨论的问题

单点高密度采集应讨论的问题

单点高密度采集应讨论的问题北京华昌新业物探技术服务公司侯树麒当今世界上有三种地震勘探新技术,就是:单点高密度采集技术;多波三分量地震勘探技术和所谓的高密度地震勘探技术。

单点高密度采集技术就是西方地球物理公司的Q-Land技术和华昌公司的“单点单道高密度地震勘探数据采集方法”其核心内容是单只检波器直接数字化传输,采集密度高达5米。

并推出了专用的万道网络化单点高密度地震仪器系统。

值得注意的是它并不要求用何种检波器,只强调了每道单只检波器和检波器直接数字化传输。

多波三分量地震勘探技术是I/O公司上世际九十年代推出的,它的主要内容是使用MEMS数字三分量检波器。

至于高密度地震勘探技术就是在以前常规组合检波采集方法基础上减小面圆。

为了区分这三种技术有必要讨论以下问题。

一、检波器直接数字化与数字检波器1.有没有“数字检波器”自从原美国I/O公司在上世界末推出MEMS数字检波器以来,近十几年业内一直不断论正所谓“数字检波器”与“模拟检波器”的“长”与“短”,大多认为“数字检波器”频带宽、动态范围大…等等优点,但是往住都只将MEMS检波器认为是“数字检波器”,而其他动圈式、涡流式、压电式统统为“模拟检波器”。

我们首先应科学、认真地思考、论证-下什么是“数字检波器”。

地震检波器是用于地质勘探和工程测量的专用传感器,是一种将地面振动转变为电信号的传感器,或者说是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能量转换装置。

那么有没有能将振动转变为数字信号的传感器呢?答案是否定的!下图为MEMS微电子机械系统的机电转换示意图图1 MEMS微电子机械系统的机电转换示意图不难看出MEMS检波器也是产生模拟信号并经滤波、放大、模数转换后才输出数字信号的。

这和将普通动单只圈式检波器直接数字化是-样的!不同之处是MEMS是由微电子光刻加工而成,体积很小,而且是有源的〔有内部电噪声〕,普通动圈式检波器体积和重量要大得多,但是是无源的。

MEMS检波器经A/D模数转换后输出数字信号再接入到采集站(采集站本来就有A/D模数转换器),这完全是对A/D模数转换器(野外地震勘探仪器所用的宽温A/D模数转换器价格很高)资源的浪费!成本也是高密度采集不能承受的。

地震avaz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地震avaz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地震avaz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地震avaz是一种地震预警系统,它通过监测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提前预警地震到来,帮助人们采取安全措施。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地震avaz系统在各个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在未来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首先,地震avaz的发展现状值得关注。

目前,世界上许多地区都已经建立了地震avaz系统。

美国的地震avaz系统最为成熟和先进。

美国地震研究所(USGS)的地震avaz系统能够在地震发生前几秒到几十秒的时间内发出预警信息。

日本也是地震avaz系统的先进国家,他们的系统甚至可以提前几分钟至十几秒预警地震。

其他一些国家如墨西哥、土耳其、中国等也在不断研发和完善地震avaz系统,以提高地震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地震avaz系统的未来趋势令人充满期待。

一方面,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地震avaz系统的准确性将得到显著提高。

现在地震avaz系统主要依靠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来进行预警,但未来的技术可能会加入更多的参数,如地壳的变形情况、岩石的破裂程度等,以提高预警的准确性。

此外,地震avaz系统可能会与其他技术相结合,如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以进一步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预测能力。

另一方面,地震avaz系统将更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

目前,地震avaz系统主要用于地震发生前的准备工作,如报警系统的触发、疏散指引等。

未来,我们可以将地震avaz系统与各种领域相结合,以提供更多的预警和保护措施。

例如,地震avaz系统可能与交通系统相连,及时通知司机避开可能受到地震影响的路线;或者与建筑工程相结合,提供更可靠的地震安全建筑设计。

此外,地震avaz系统在旅游业中也有巨大的潜力,可以提供旅游者关于地震可能发生的预警信息,帮助他们做出安全的决策。

除了应用领域的拓展,地震avaz系统的覆盖范围也将不断扩大。

目前,地震avaz系统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和地震频发地区,但未来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加入到这一系统中。

同时,随着技术的进步,地震avaz系统也将变得更加普及和易于安装。

新中国地震报道发展历程及现状

新中国地震报道发展历程及现状
宣传普及防灾知识
地震报道结合地震实例,向公众普及地震安全知识、应急避险技能等,提高公 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推动地震科学研究与应用
地震报道的关注度和影响力,促进地震科学研究的深入开展,并为政府决策部 门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地震灾害防控工作的进步。
03
新时代地震报道的挑战和 对策
挑战
01
信息传播速度的挑战
信息传播受限
由于当时通信技术落后, 地震信息的传播速度较慢 ,报道往往滞后,且传播 范围有限。
国际合作与交流
中国地震学界开始与国际 地震学界开展交流合作, 引进了一些先进的地震监 测技术和理念。
发展阶段(1961-1980年)
地震监测网络完善
地震监测网络进一步完善 ,增加了地震观测站点, 提高了地震监测的覆盖率 和精度。
随着地震学研究的深入和地震监测技术的进步,新中国地 震报道逐渐积累专业知识,提高报道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教训
历史经验表明,地震报道需要专业知识与广泛传播能力的 结合,以及时、准确、全面地传递信息,才能更好地服务 社会。
未来展望度
第四季度
技术赋能地震报道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 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 ,未来地震报道将实现 更高效的信息收集、处 理与传播,提高报道的 时效性和准确性。
地震报道的多样性和深度
多渠道报道
地震报道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多种媒体渠道进行 传播,覆盖不同年龄和层次的受众,满足公众多样化的信息 需求。
深度解读和科普宣传
除了基本的震情信息,地震报道还注重深度解读地震科学原 理、地震灾害风险等方面的内容,加强公众对地震的认知和 理解。
地震防灾意识的提升和影响
的另一个挑战。
03

地震预测技术的现状与未来展望

地震预测技术的现状与未来展望

地震预测技术的现状与未来展望地震,这个大自然的“暴力行为”,一直以来都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损失。

为了尽可能减少地震造成的危害,科学家们不断努力探索和研究地震预测技术。

如今,我们在这一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同时,未来的发展也充满了无限的可能。

地震预测技术的现状可以说是在不断进步,但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目前,主要的地震预测方法包括地震地质方法、地震统计方法和地震前兆观测方法等。

地震地质方法是通过研究地质构造来预测地震。

我们知道,地震往往发生在地质断层带等特定的地质区域。

通过对这些区域的地质结构、活动历史和地壳运动的研究,可以对未来可能发生地震的地点和大致时间范围进行估计。

然而,这种方法的准确性受到地质结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限制,很难给出精确的地震发生时间和震级预测。

地震统计方法则是基于历史地震数据的分析。

通过对过去地震发生的频率、强度和时间分布等进行统计分析,来预测未来地震的可能性。

但地震的发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单纯依靠统计规律难以准确预测单次地震的发生。

地震前兆观测是当前地震预测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见的地震前兆包括地壳形变、地下水异常、地磁场变化、地电场变化以及动物异常行为等。

例如,地壳形变可以通过 GPS 测量等技术进行监测;地下水的水位、化学成分等变化也可能预示着地震的临近。

然而,这些前兆现象并不总是与地震的发生直接相关,有些可能是其他地质过程或环境因素引起的,因此需要对这些观测数据进行仔细的分析和判断。

尽管我们有了这些方法,但目前的地震预测仍然处于一个相对初级的阶段。

地震的发生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到地球内部的深部过程、岩石的力学性质、地壳应力的积累和释放等多个方面,我们对这些过程的了解还远远不够。

此外,地震的“不可预测性”也给预测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有时候,即使出现了一些看似明显的前兆现象,地震也不一定会按照预期发生。

然而,科技的不断进步为地震预测带来了新的希望。

地震数据分析与预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地震数据分析与预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地震数据分析与预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摘要:本文介绍了地震数据分析与预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通过对地震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数据分析与挖掘,该系统能够提供准确的地震数据分析结果和可靠的地震预测信息,为地震预防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1. 引言地震是一种具有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为了减少地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地震的数据分析与预测研究。

本文旨在设计并实现一套地震数据分析与预测系统,通过对地震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提取有用信息,进行数据分析与挖掘,预测地震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范围,为地震预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 系统需求分析本系统需要实现以下功能:(1)地震数据采集与存储:通过地震监测仪器对地震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并将采集到的数据存储到数据库中,以便后续的分析与处理。

(2)数据预处理:对采集到的地震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去除噪声、补充缺失数据等操作,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数据分析与挖掘:利用统计学方法、机器学习算法等对地震数据进行分析与挖掘,发现地震的规律和趋势,并提取相关特征。

(4)地震预测模型构建:基于已有的地震数据和特征,构建预测模型,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地震的发生可能性进行预测。

(5)结果展示与分发:将地震数据分析和预测结果以可视化的形式展示,提供给用户查询和使用,并进行结果的分发与共享。

3. 系统设计与实现(1)地震数据采集与存储:采用现代地震监测仪器,通过传感器对地震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并利用数据库技术将采集到的数据存储到后台数据库中,以确保数据的安全和可靠性。

(2)数据预处理:使用信号处理技术对采集到的地震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滤波、去噪、数据补全等操作,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数据分析与挖掘:利用统计学方法、机器学习算法等对地震数据进行分析与挖掘,包括频域分析、时域分析、空间分析、预测模型构建等操作,发现地震的规律和趋势,并提取相关特征,为地震预测模型的构建提供依据。

地震灾情信息采集与分类分析

地震灾情信息采集与分类分析

地震灾情信息采集与分类分析摘要近些年来,地震行业利用短信平台的软件不断发展成熟。

2009年中国地震局正式开通12322短信息平台,震后该平台能通过灾情速报人员汇集反馈的灾情信息。

还有基于手机短信的地震灾情速报平台,接收人员通过短信指令,回复灾情代码等信息。

然而地震发生一段时间内,手机信道尤为珍贵,基本处在饱和状态,本软件不依托于短信平台,也能通过自行架设的无线网络,卫星网络,在网络链路存在的情况下,增加回传采集的图像及信息,使得后方人员能及时整理汇总,提高整体灾评工作的效率。

关键词地震;地震灾情采集;信息分类前言本系统致力于解决在今后的灾害数据采集整理汇总时,对灾评人员合理分工后,外出的灾评人员应用该系统随时回传图片及数据,后方人员及时整理汇总,缩短数据汇总的周期,提高整体灾评工作的效率。

1 系统分析与总统设计本系统分为手机APP部分和后台服务系统两部分,手机APP部分完成用户的操作和数据的采集等功能,后台服务系统通过手机APP采集到的用户操作要求和数据,完成业务操作和数据持久化动作。

1.1 手机APP手机APP基于Android的ADK2.3进行开发,支持客户通过手机觸摸、拍照等多种途径,完成信息采集,并通过Android的Activity完成页面的跳转和事件的响应。

由于目前Android手机型号多种多样,应用最大的难题就是客服兼容性问题,本系统通过界面相对定位和对特殊型号的特殊处理,完成显示兼容性差异;而由于相机的像素差异、生成图片格式差异等问题,借助ADK提供的内部工具,完成图片格式的转换,从而保证上传至服务器端的图片格式一致;同时通过ADK 提供的内部API,完成用户登录验证、GPS定位、终端数据同步、数据上传下载、后台服务器交互等功能,实现手机终端访问操作后台业务系统的功能。

1.2 后台服务系统后台基于SH(即SRPING+HIBERNATE)架构,将后台服务、前端显示、数据持久化等功能实现逻辑分离,增强了系统的扩展性。

地震监测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地震监测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地震监测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地震是地球上最常发生的自然灾害之一。

它造成的破坏性极大,不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而且还给人们带来了心理上的创伤。

早期的地震研究依靠的是人的感觉和自然现象,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地震监测技术也得以不断提高,对于预防地震和减少地震造成的伤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地震监测技术现状当前,地震监测技术主要包括地震震源机制研究、地震震源参数反演、地震前兆和预警、地震波形分析等。

其中,地震波形分析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技术,可以采用多种设备来监测地震,如地震仪、加速度计、应变计和GPS等。

(一)地震仪地震仪是一种能够监测地震波传播情况的设备,它的原理是通过测量地面的振动来记录地震波的振动情况。

地震仪的准确性与精度取决于它的灵敏度和测量范围。

地震仪可以有效地记录并解析地震波的传播路径、振幅、频率等参数,为地震震源参数反演和地震前兆预警等提供了重要数据。

(二)加速度计加速度计也是一种测量地震振动的设备,它可以用来测量地面振动的加速度,是地震力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设备之一。

加速度计的精度可以达到0.001g,可以测量从微小震动到大地震的振动情况。

(三)GPSGPS技术可以监测地壳变形,通过测算地壳形变率和位移量来预测地震。

GPS技术主要是通过测量卫星信号与地面接收器之间的传播时间差异来确定位置坐标,可以用来监测地壳变形情况。

二、地震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人们对地震的认识和了解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平,不仅可以预测地震,还可以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监测地震的震源机制、波形、前兆等。

然而,对于地震的深层参数和地震后果的预测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局限性。

(一)深层地震参数反演当前,深层地震参数研究仍存在一定的挑战和困难。

地震震源的机制和地震发生的深度等都是需要通过深入研究才能够获得的。

未来的发展方向应当是加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通过高精度计算来反演地震地下过程中的各种参数。

(二)地震前兆预警地震前兆预警是未来地震监测技术的发展方向之一。

地震震源深度定位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地震震源深度定位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地震震源深度定位研究的现状与展望地震是自然灾害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其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社会发展造成的危害极大。

地震的震源深度是评估地震危害度和相关灾害预测的重要基础。

本文旨在回顾地震震源深度定位研究的现状与展望,为全面了解地震发生机理与灾害防范提供指导。

1. 地震震源深度定位方法当前,地震震源深度定位方法主要分为以下两大类:理论计算和实测法。

理论计算法是指基于地震波传播的物理规律,利用数值模拟等方法推算地震的震源深度。

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方法包括反射地震学、接收函数或地震剖面分析等。

这些方法所需的数据来源于成像技术获取的地表物理数据,其优点是可控制的数据质量和定量化数据处理,但也存在数据与预测结果的误差。

实测法是指通过实测手段获取地震震源深度。

主要方法包括:高精度地震台网定位法、双台站震相差分定位法、地壳形变和GPS测量等。

这些方法直接依赖于实测数据,具有高精度、实时性强等优点。

当前,国内外地震震源深度研究日益深入。

根据相关文献统计,以意大利为例,目前国际上应用最广泛的定位方法为Mt.ETNA火山周围的地震震源深度研究。

该研究通过搭建多台台站的联网形成地震台网,实现了对地震活动的高时空分辨率监测,确保了地震震源深度测量结果可靠性。

在我国,地震台网也在不断的完善之中。

其中,高精度地震台网定位法已被广泛应用。

定位结果具有精度高的特点,其中最小水平误差可达900米,垂直误差可达1500米。

然而,也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实测定位因数据来源、观测条件等因素的限制,数据质量的不稳定性较大,需要加强数据质量的统一标准。

二是理论计算方法的复杂性与精度、实测方法的监测精度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完善。

3. 展望针对现有的问题,采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是近年来地震震源深度定位研究的重点之一。

通过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计算,可以提高精度,同时也可开展更广泛的实测定位。

例如,机器学习算法加速了定位过程,再结合地震波传播理论,标准化数据并用有效方法解析,此时计算效率和准确度会得到更大程度提高,将有望解决数据质量问题。

地震监测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地震监测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地震监测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地震是一种具有灾难性的自然灾害,它不仅能够造成人员伤亡,破坏基础设施,还能够引起其他次生灾害。

因此,在地震管控中,如何对地震进行有效监测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地震监测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地震监测技术的现状地震监测技术的发展有着长期的历史。

最初的地震监测技术是人工地震观测,它需要人员在地震后及时地到达灾区,并且进行各种地震数据的手工记录和处理。

这种技术的主要问题是需要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对于突发地震来说会造成很大的误差和滞后。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地震监测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

根据地震监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它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地震预测,二是地震监测。

在前者的领域中,智能化、网络化地震预警系统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地震监测方面则有多种技术应用,如弹性波/走时定位技术、地磁/变形/重力监测技术、通用/分布式传感网技术等。

其中,传感器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提升是地震监测技术能够实现大范围和高密度监测的关键。

由于传感器技术的进步,高密度、高频率的数据监测成为可能。

同时,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更有效地发掘和预测地震危险性。

二、地震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在未来几年中,地震监测技术的发展将会呈现以下趋势:1. 无人机技术的应用:无人机能够在空中进行便捷的遥感监测,通过高清遥感图像捕捉地表的细微变化和捕捉地震后的影像变化,这将会对地震监测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产生积极的影响。

2. 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的应用:通过对大数据进行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处理,实现对地震的预测分析以及对地震的追踪分析。

这些数据和分析能够更好地提高地震手段的准确度和预测精度。

3. 高精度、远距离无线电波技术的应用:通过采用高精度的无线电波技术,能够对物理量进行非接触性的测量,降低设备的使用难度,提高测量的效率和准确度。

4. 多传感器、多模式、多捷径的地震监测技术应用:利用多传感器、多模式、多捷径的地震数据融合技术,对地震灾害进行全面监测。

地震数据采集记录系统的发展与思考

地震数据采集记录系统的发展与思考
易 碧 金 等 :地 震 数 据采 集 记 录 系 统 的 发 展 与思 考
地 震 数 据 采 集记 录系 统韵 发 展 与思 考 0
I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l易碧金 姜 耕 高 华
摘 要:地震数据 采集记 录系统是地球物理勘探 的核心装备之一。 随着物探技 术与电子技 术的发展 , 一 系统在不断地 这 更新、换代。文章从 未来地球 物理勘探 开发 的需求 出发 , 分析 了目前世界主要地球物理装备制造市场仪 器现状 以及在用或强
力推 出的 几种 不 同 结构 、不 同数 据 回 收 方 式 的仪 器 的 优 缺 点 ,阐述 了未来仪 器将朝着超大道数、混合型 方向发展的思想。
关键词 :数据传输
无线仪器
节点式仪器
本地存储 数 字 检 波 器
混 合 型 系统
D I 03 6  ̄.s. 0 — 0 x2 1 . .0 O :1 . 9 in1 2 3 2 .0 00 0 7 9 s 0 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几 道 的模 拟 仪 器 发 展 到 了十 万 道 的全 数 字 仪 器 ,命 令 或 采集 数 据 的传输 或 通 讯 覆 盖 了通 过 双 绞线 或 光 缆有 线传输 、借助 VH F频段 或 I M频段 的无线传 输 、 S
G S 时控 制 的本地 存储 回收 P 授 。 因此 ,我们通 常
德 国 DMT公 司推 出 的 S mmi 1、美 国 S 公 司推 出 u t 1 I
S2 0 ,以及 A cn e 推 出的 Ut [l 。它们各有 自 I00 se d o G la 等 r加
己的技术 特色 ,可能在 某一领域 还 占据 领先地位 ,但

单点、组合接收的地震数据应用效果分析

单点、组合接收的地震数据应用效果分析
[ 摘 要 ] 随 着地 震勘 探 技 术 的越 来 越 精 细 , 以单 点 接 收 为 手段 的 高 保 真 勘 探 必 然 是 未 来 勘 探 的趋 势 。从 单 炮 集 、C MP道 集 、叠 加 剖 面 和 叠 前 时 间偏 移 对 高 密度 单 点 接 收 和 组 合 接 收 进 行 了对 比研 究。 研 究 表 明 , 组合 地 震 数 据 采 集 ( 组 合 接 收 ) 方 法是 提 高 地 震 资 料 信 噪 比 的 有 效 手 段 ,但 地 震 波 失 真 较 大 , 不 能 满 足
先 通过 对勘探 T 区的各种 干扰 波和 噪声进 行调查 和分 析 ,设 计 出检 波器适 合 的组合 点距 、基距 和组合 图
形 压制 干扰 波 ,尤 其对 于随机 干扰 较强 的复杂地 区 ,利用组 合 的统 计效 应 ,增 加检 波器个 数有利 于压 制
随机干 扰波 。
2 应 用 实 例
为 了研 究单 点地震 数据采 集方 法与组 合接 收地震 数据 采集方 法 的差异 ,针对新 疆某 区块采 集 的高 密
度宽线 试验 资料展 开研 究 。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0 1— 2 3 [ 作 者 简 介 ] 高 宪伟 ( 1 9 8 5 一 ) ,男 ,硕 士 生 ,现 主要 从 事 地震 资 料处 理 和解 释 等方 面 的研 究 工 作 。
精 细岩 性 油 气藏 的勘 探 的现 实 需 求 ;单 点地 震数 据 采 集 ( 单 点 接 收 ) 地 震 数 据 的地 震 波 动 态 范 围广 、 频 带 范 围 宽 、地 震 分 辨 率较 高 ,更 适 合 小 尺 度 勘 探 目标 体 的精 细 成 像 , 而且 通 过 室 内特 殊 处 理 ,特 别 是 叠 前 时 间 偏 移 处理 ,也 能够 较 好 的压 制 干 扰 波 。

年度全国地震月报编目工作总结6篇

年度全国地震月报编目工作总结6篇

年度全国地震月报编目工作总结6篇篇1一、引言本年度全国地震月报编目工作旨在系统整理和分析全国地震活动数据,为地震研究、灾害预防及应急响应提供重要参考。

本报告围绕本年度地震月报编目工作的总体情况、主要成果、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工作展望进行阐述,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总体情况本年度地震月报编目工作围绕全国地震活动监测与分析为核心,紧密配合国家地震局的工作部署,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在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完成了全年地震月报编目任务。

具体工作中,我们严格遵守数据收集、处理、分析和发布的流程,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与利用。

三、主要成果1. 数据收集与整理本年度成功收集并整理了全国范围内的地震活动数据,包括震级、发生时间、地点、震源深度等基本信息,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同时,对地震数据进行分类和归档,方便后续的分析和查询。

2. 地震活动分析通过对收集到的地震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成功揭示了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评估了地震活动的潜在风险。

此外,结合地质、地球物理等相关学科的研究,对地震活动的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

3. 成果发布与应用本年度地震月报编目成果通过官方网站、报告、通报等多种形式及时发布,为政府决策、科研单位研究以及社会公众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灾害预防与应急响应中,相关成果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存在的问题与不足1. 数据来源仍需拓展:尽管我们已经成功收集了大量地震活动数据,但仍需进一步拓展数据来源,提高数据覆盖面。

2. 分析方法需进一步优化:当前的分析方法虽能揭示地震活动的某些特征,但仍需不断探索和优化分析方法,以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和效率。

3. 成果转化有待提高:尽管我们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如何将成果更好地应用于实际工作和灾害预防中,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五、未来工作展望1. 加强数据收集与整理:进一步拓展数据来源,提高数据覆盖面和准确性。

同时,加强数据的整理与归档,方便后续分析和查询。

地震数据采集系统产品现状及发展趋势(上)

地震数据采集系统产品现状及发展趋势(上)

地震数据采集系统产品现状及发展趋势(上)耿启立【摘要】本文在介绍国外新型地震传感(检波)器的同时,对代表地震数据采集系统总体技术发展趋势的油气地震仪产品现状进行了概述,重点介绍了国内外工程地震仪的产品现状和代表产品,概括总结了国内外地震传感(检波)器、油气地震仪、工程地震仪的发展趋势。

【期刊名称】《地质装备》【年(卷),期】2016(017)005【总页数】12页(P21-31,37)【关键词】地震仪;传感器;物探;发展趋势【作者】耿启立【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1001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3地震勘探是利用地下介质弹性和密度的差异,通过观测和分析大地对人工激发地震波的响应,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地震数据采集系统产品是获取地震勘探数据的关键设备,主要包括激发震源、检波器、数据采集系统(以下简称地震仪)等。

本文在介绍新型地震检波器、油气地震仪的同时,重点介绍工程地震仪产品现状与发展趋势。

地震检波器是一种将机械振动转换为电信号的专用传感器。

按工作原理分为电磁感应式、压电陶瓷式、电化学式、MEMS微电子机械式、光纤式等;按输出信号方式分为模拟检波器和数字检波器,电磁感应式、压电陶瓷式属于模拟检波器,通常分别用于陆地地震勘探和水上(下)地震勘探。

近年来,在新材料、新技术的推动下,陆续出现了电化学地震检波器、MEMS数字检波器和光纤传感检波器,如美国PMD/eentec公司研制的宽频带电化学检波器能够检测0.008~50 Hz以内的振动信号,动态范围达到150 dB;美国ION公司和法国Sercel公司相继研制出的VectorSeis型和DSU型数字检波器,检测信号频带范围可达到DC~800 Hz。

1.1 电化学地震检波器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PMD公司和俄罗斯MET公司相继推出了大动态范围、宽频带的电化学地震检波器。

电化学检波器的核心是电化学换能器,其主要由一对惰性金属电极(通常使用铂金网状电极)和可逆氧化还原反应的电解质溶液(碘酒)组成,其工作原理是在阴阳电极之间加载小幅值的直流电流,使得离子向阴极密集,形成离子浓度梯度,产生静态电流;地表运动时,电解液随着在管道内移动,产生与电解液运动速度成比例的附加电流,由附加电流可以得到地表运动的速度或者加速度大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 才 使 得 更 多 的地 球 物 理 工 作 者 看 到 了单 点接 收技 术对 改 善地 质 成像 效 果 的 优 势 。
Q技术( 系 列) 是 目前 西 方地 球 物 理 公 司 ( WG C, 以下 简 称 西 方 公 司) 服 务 于 国 际 地 球 物理 采 集 市 场 的 一 张 王 牌, 也 是 西 方公 司 占领 高 端 地 震 采 集 市 场 的核 心 技 术 。为 了维 持 Q 技 术 对 市场 的 占有 率 , 其 装 备 平 台只 提 供 数 据 采 集 服 务 而 从 未 对 外销 售 , 在 一 段 时 间形 成 了西 方 公 司特 有 的技 术 品牌 与 市 场 独 占格 局 。 Q 技 术 的 诞 生 与高 密度 地 震 采 集 技 术 的 发 展 密 不 可 分 。 自 Q 技 术 诞 生 之 日, 围绕 它 的 话 题 也 就 从 未 间 断 : 有 学 者 认 定 这 的确 是 引领 未 来 的前 沿地 球 物 理 采 集 技 术 , 是 未 来 解 决 复 杂 地 质 构 造 成 像 的发 展 方 向 ; 但 也 有 学 者 认 为该 技 术 了无 新 意 , 贪大求全 , 有 些技 术 环 节甚 至是 误 导 油 公 司 增 加 对 地 震 采 集 的投 入 , 实 际 上 仍 然 无 法 解 决 复 杂
t e r c o mp u t i n g a b i l i t y s h o w t h e a d v a n t a g e s o f s i n g l e r e c e i v e r t e c h n o l o g y t O i mp r o v e t h e g e o l o g i c a 1 i ma g i n g e f f e c t t O
地 质 目标 的精 确 成 像 问题 。
随 着 国 际经 济 形 势 持 续 疲 软 以 及 陆 上 地 震 勘 探 的 市 场 竞 争 越 演 越 烈 , 西 方 公 司对 其 装 备 平 台 UNI — Q 系 统 解
除 了销 售 禁 令 , 并 采 用 新 的销 售 与 租 赁 战略 , 未 来 地 球 物 理 公 司 有 可 能 借 助 其 平 台 实 现 超 级地 震 队运 作 。 本 文 试
图通 过 目前 公 开 的技 术 资 料 , 探 讨 单 点 接 收 系统 的 意 义 , 研 究 未 来 地 球 物 理 装 备 的 发 展 如 何 满 足 地 震 采 集 技 术 发
展的需求 。
关键 词 地 震 数 据 采 集 系 统 单点接收
Q 技 术
ABS TRACT

Ta o Zhi f e i ,M a Le i a nd Zha n g Mu g a ng . The r e v i e ws o f s i n g l e s e n s o r s e i s mi c a c q ui s i t i o n s y s t e m a nd i t s d e ve l o p me nt .
q u i t e a l o n g t i me .Un t i 1 r e c e n t y e a r s ,Q t e c h n o l o g y a n d t h e n e w g e n e r a t i o n o f c o mp u t e r s y s t e m wi t h h i g h e r a n d f a s —
ge ophy s i c a l s oc i e t y .
2 0 1 3年 6月
物 探 装 备
第2 3卷
第 3期

专论 与综 述 ・
单 点 接 收 的地 震 数 据 采 集 系统 的 回顾 与 展 望
陶 知 非 马 磊 。 张慕 同
( 东 方 地球 物 理公 司 :1 . 国际 勘 探 事 业 部 , 河北涿州 0 7 2 7 5 0 ;2 . 装 备 事业 部 )


陶知非 , 马磊 , 张慕刚. 单 点 接 收 的 地 震 数 据 采 集 系统 的 回顾 与 展 望 . 物探装备 , 2 0 1 3 , 2 3 ( 3 ) :1 4 1 ~1 4 9
地 震 数 据 采 集 技 术 由早 期 的 组 合 接 收 发 展 到 现 今 的单 点 接 收 。在 相 当长 的 一 段 时 间 , 地 震 数 据 采 集 技 术 的发 展 一 直 在 道 内组 合 、 道间组合 、 单 站 单 道 中徘 徊 不 前 , 直到 近些年 Q 技术和具 有更高、 更快计算 能力的计 算机 的出
EGP, 2 0 1 3, 2 3( 3 ):1 4 1 ~1 4 9
Fr om t he e a r l y c o m bi na t i on s e ns or s a c q ui s i t i o n t O s i n gl e s e ns or a c q ui s i t i o n,t he de v e l op me n t o f s e i s mi c da t a a c — qu i s i t i on t e c hno l ogy ha s b e e n i n c ha nn e l ,c h an ne l c om bi n at i o n, c o m bi na t i on o f s i n gl e s t a t i o n a n d s i ng l e c ha n ne l i 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