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寓言和民族神话——《驱魔人》的寓言式解读

合集下载

东西方神魔文化对比

东西方神魔文化对比

东西方神魔文化对比神魔文化,人类文明中的一块美丽而又神秘的瑰宝。

它是一种文化积淀,也是一种民族意识的积淀,它以其特有的方式影响着几千年来人们的文化思维和行为习惯。

东西方的神魔文化都与自己的宗教信仰,古代的政治制度有着深刻的渊源,这展现了人类智慧的伟大,东西方的神魔文化在很多方面具有相似性,也有各自的特性。

本文通过对东西方神魔文化的比较折射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标签:神魔文化;古希腊神话;对比1.引言从古到今,东西方都拥有神魔文化,这里所说的神魔,是广泛意义上的定义,泛指神话、幻想文化中的形象角色,而不是特指天神和魔鬼。

它们各自是所处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方以中国为代表,西方以希腊为代表,由于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历史发展不同,在神话传说上也异同共存。

神话的主要内容虽然是关于神鬼活动,但却反应的是人类的思维和理念,是人们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的虚构和想象。

马克思认为,神话是以人的幻想方式加工自然和社会,以想象力征服自然、将自然形象化。

可见,“神”的产生依赖人的自我意识的力量,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体系,进而产生不同的神话,又反过来对现实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2.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神话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神魔文化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中国古代的文化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也吸引着无数华夏儿女竞相探索。

在《山海经》、《水经注》、《史记》、《楚辞》、《左传》等典籍中能够看到最初中国神话的雏形。

从文学的角度看,神话故事展示了当时的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理解和认识,人民通过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加工方式加工了自然和社会。

在神话故事中的主人公是神,他们有自然中的神,也有神话了的人;神话的情节主要表现有变化、法术和神力。

通常情况下,神话展示了人们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下的自然和社会现象,内容较为多样,既有先民征服自然的愿望,也有变革社会的理想。

在最初的文化古典中所呈现的神话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后人的思维和理念,推动着后世神话的发展。

从魔到人——西方文学中吸血鬼形象的转变

从魔到人——西方文学中吸血鬼形象的转变

文明等神话传说中,都有吸食人类精气的魔鬼。中世 纪宗教文化中有关吸血鬼祖先的记载,最古老的是希 伯来文《死海古卷》,其中记载吸血鬼的祖先是该隐。 该隐杀兄,上帝惩罚该隐终生流浪,只能以吸血为生。 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吸血鬼形象的建立,主要 是来自 18 世纪时人们对东欧地区口头流传的民间传 说的汇总编辑。在这些传说中,吸血鬼指的是死后能 从坟墓里爬出来吸血的尸体。 在医疗不发达的条件下, 没有真正死亡、休克了的人被下葬,当其苏醒过来挣 扎流血,人们打开棺木时发现死者面目狰狞,身上流 血,这些尸体便被误认为是吸血的妖怪。 关于吸血鬼传说起源于某种疾病,其中最普遍 的解释是卟啉病。 这种疾病的患者通常对光很敏感, 光能激活这种毒素。毒素被激活后,皮肤会被侵蚀 糜烂,患者就像尸体一样外表腐烂。另一种解释是 肺结核。 肺结核患者通常会变得面色苍白, 怕光咳血。 还有一个有趣的解释是全身僵硬症。患者通常无法 动弹。让人们误以为病人已死亡。基于以上三种疾 病症状,很容易解释这些疾病为什么会和吸血鬼传说 联系在一起。 而与吸血鬼形象确立最密不可分的三个人物分 别是德·莱斯男爵,弗拉德三世和巴托里伯爵夫人。 德·莱斯男爵是 15 世纪法国贵族,他疯狂地迷恋炼 金术,希望在血里发现点金石,残杀了 300 多名儿童。 第二个是瓦拉几亚公国的督军弗拉德三世,他拜血作 乐的方法更夺取了千万人的生命。另外还有 17 世纪 匈牙利巴托里伯爵夫人,她在塞伊特城堡里虐待杀害
有关吸血生物的传说源头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了 300 多名少女,喝、古罗马 由于与吸血鬼形象产生密不可分的三个人都是
· 185 ·
文艺探究
WEN YI TAN JIU
贵族,因此若干年后吸血鬼文学作品中,吸血鬼的形 象通常美丽优雅、气质高贵、拥有极大的诱惑力,并 且充满浓郁的情欲色彩。 “吸血鬼之父”斯克托的小说《德拉库拉》一 直被誉为“吸血鬼小说开山之作”,作品创作的背景 是一百年前的爱尔兰,那个人们还相信吸血鬼是真实 存在的年代,小说中的吸血鬼德拉库拉从东欧来到英 国,德古拉在伦敦肆无忌惮地捕食美女,这成为人们 的噩梦。范海辛以及约翰,昆西和阿瑟同德库拉展开 激烈的斗争。德拉库拉十分强大但害怕阳光,只能在

故事的祛魅和复魅——格非谈传统故事

故事的祛魅和复魅——格非谈传统故事
愤写廊liftduxielangqiao我所说的传统故事包括神话故事民间故事口口相传的故事这是故事最初的载体形式到1718世纪以后讲故事开始慢慢地由小说这种形式的叙事作品承担在今天则是信息叙事大家看到叙事形式主要的已经不是小说了而是新闻各种各样的信息

愤写廊 l i t f D U X I E L A N G Q I A O
关于 这 三者之 间 的关 系 , 基 本上有两种 看 法 。 第

种观 点 , 认 为三者之 间没有 区别 , 都 是故 事 , 都 有
包含 着基本 故事信 息 , 都 有开 头 、 中间 、 发展、 高潮 、
动。 我觉得有必要 强调这点 。 思考这个 问题 , 当然 也不是 我 自己一拍 脑门突然 想 出来 的 , 这个 题 目已经 困扰我 很多年 ‘ , 当 然最早 对 这个 问题 进行研 究的是 本雅 明。 本雅 明的文章 里面 ,
什么样的?我这里就 讲他创作的那个故事 : 俄国沙皇带 着 一帮人去英 国访 问, 访 问过程 中,
英 国的国 王希 望给他 送个礼 物 , 表 示友 好。 他 送来 一 个盘子 , 上面什么东 西都没有 , 是 一个空 盘子。 沙皇 很
不高兴 , 问是什 么意思 然 后英 国国王说 , 你别着急 , 如果 你用 放大 镜 , 你 就可 以看出来 , 这个盘子 里面 不 是空 的, 里面有 东西。 于是 沙皇 就拿着放大镜 , 往 盘子 上一 看 , 发现 里面 趴着一只 跳蚤 , 这个跳蚤 是钢 铁 做
结尾, 都 有 这样 的形 式 。 第 二 种观 点 , 认 为 它们有 所
不同, 但是 说故 事的最 早形式是 传 统故 事 , 然 后过 渡
到小 说的 故事 , 然 后过 渡到 今天 的信息 故事 。 也就 是 说, 它们之 间形成 了一个脉 络 , 没有多大 的不 同 , 仅 有

神、人、兽、魔:美国小说中的替罪羊形象

神、人、兽、魔:美国小说中的替罪羊形象

神、人、兽、魔:美国小说中的替罪羊形象作者:蒋栋元来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3期摘要:替罪羊意指代人受过者,它是文学作品中一个常见的主题。

在美国小说作品中,替罪羊的形象主要以神、人、兽、魔等形式表现出来。

这些不同的替罪羊形象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品的主题思想,很好地体现了作者的创作目的,从不同视域深刻地反映和批判了美国各种严峻的社会问题。

关键词:替罪羊形象;神;人;兽;魔;美国小说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3.03.032“替罪羊”意指代人受过者,16世纪英国宗教改革家威廉·廷德尔[1]36将希伯来文《旧约》译成英语时首次采用这一概念。

极具讽刺意义的是,他因不顾《圣经》必须使用拉丁语版本的规定而将其译成英语,后来被判为异端而免去神职,并惨遭杀害焚尸,成为宗教保守观念名副其实的“替罪羊”。

替罪羊的原型出自《圣经》。

上帝为了考验亚伯拉罕,让他将其独生子以撒作为燔祭献给上帝。

亚伯拉罕非常虔诚,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正当他要动手时,上帝相信并阻止了他。

于是亚伯拉罕就将一只羊作为祭品献给上帝,这只无辜的羊便成为以撒的替代品。

古犹太教一年一度举行赎罪祭祀所用之羊共有两只,一只杀死献神,为民赎罪;另一只驱逐到荒野,作为载体带走罪恶,两只作用有别的羊就整合为一个完整的赎罪象征。

替罪羊这一概念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英国人类学家詹姆斯·弗雷泽在他的《金枝》中,加拿大文艺理论家诺斯洛普·弗莱在他的《伟大的编码——圣经与文学》中均作过探讨。

美国人类学家玛丽亚·利奇对“替罪羊”作了准确的界定:替罪羊“是指象征性地承担厄运、疾病、不幸以及个人或集团的罪行的任何物品、动物、鸟或人。

然后被疏离,用石头驱赶走,扔进河里或海里等,以期带走所有的罪孽”[2]3。

法国人类学家勒内·吉拉尔指出:“替罪羊既指受害者的无辜,又指集体矛头对准他们,也指这种集中的集体和目的性。

论《驱魔人》中的魔鬼形象

论《驱魔人》中的魔鬼形象

作者: 潘天成[1]
作者机构: [1]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46
出版物刊名: 戏剧之家
页码: 125-128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7期
主题词: 驱魔人;酷儿;坎普
摘要:《驱魔人》被公认为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对它的研究往往从人类角色入手,分析它背后的政治无意识以及性别关系,对魔鬼这个形象本身的研究稍显不足.本文借助酷儿理论,从魔鬼的声音和行为入手,分析魔鬼形象.认为影片中的魔鬼具有这样几个特点:性别身份模糊,是一个酷儿;在驱魔的故事主线中还隐藏着魔鬼复仇的情节;赋予《驱魔人》以坎普的解读可能.从而反映美国社会心态的特点,对理解美国如何与他者(东方)进行交往有所启发.。

天使与恶魔——世界神话中的女性解读

天使与恶魔——世界神话中的女性解读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J unlo eh nT ah r o ee o ra fL sa e c esC U g
V 1 1 . o. , 2 2 No
F b2 0 e .O 6

— —
使



世界神话中西理工学院 中文 系, 陕西 汉中 730 ) 200
地上 , 饮着污浊 的池水 , 常常忘记 自己是人类。”1 I 1
(2) P 7从神话叙述声音里 , 赫拉被刻画成 了一个冷 酷无情 、 充满嫉妒 、 毫无 同情心和姐妹情谊 、 为一
( 愤怒地反抗男性 的支配 )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 起, 它必须是阴阳怪气的。”《 (为什么顶楼上藏者

个疯女人》美狄亚 的形象 表明 : ) 她要想摆脱被
貌?

这无疑是远古血缘婚的印记。血缘婚在族际交往 尚不频繁、人 口稀少以及保护氏族财产的功利 目
的支配下显得合乎情理 , 人们并没有乱伦意识 。 血
缘婚制度退出历史舞台之 日,便是乱伦意识产生 各国神话的女性形象形成如此令人惊讶的相似面 之时。 可以认定 , 乱伦是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的观

性形象的大多数 ; 从质上看 , 后者成为文学中最早
系之后 , 她被编排为以兄妹婚 的形式与宙斯结合 ,
的完美女性形象。 其意义都不可互代 。 本文试 图将
这两大类型的经典形象作一次素描, 并初步讨论 :
在不存在统一的创作法则 、民族间文化传播极其 稀少而相互参 照几乎不可能的情况下 , 以世界 何
后世文学的母题 ,被作家们在艺术作品中反复描
了许多否定性的性格 , 被父权制文化妖魔化 , 以致
绘。如果我们将这些女性形象加以归纳 ,就会发 形成了文学中的厌女症传统。 现, 她们被塑造成 明显的两大类 型 : 一是恶魔型 , ( ) 一 赫拉 : 乱伦 + 妒 嫉

人类学视角下的复仇女鬼

人类学视角下的复仇女鬼

人类学视角下的复仇女鬼作者:彭李菁来源:《世界博览》2019年第07期古今中外,鬼故事常常是引人入胜的。

然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历史环境中,人们读鬼故事的时候想到的和感受到的人和事不一而足。

人类学家在解读现当代社会中的鬼传说时,总结出在全球化的时代,流行文化促使东西方不同社会的人对鬼的解读出现了相似的特征,即偏向个性化和心理层面的叙述。

这其实很好理解,鬼故事和鬼传说大多是以鬼喻人,人们对鬼的思索大致都是关于现世的命运和人事际遇的。

在全球化的今天,人们对“自我”的追寻和探索更加紧迫,鬼传说里自然也就多了许多注重内心思考和情感的内容。

而且人们对“自我”的理解很大程度也跟现代的政治法律是分不开的,因为这些时常左右着我们对身份的定位和认识,所以鬼传说里越来越多的内容跟社会秩序和政治纷争有关。

在奈特·沙马兰执导的电影《第六感》中,结局部分揭示出布鲁斯·威利饰演的儿科心理医生麦坎事实上是一个鬼魂。

整部电影中都看到他在尝试帮助被困扰的男孩科尔,拯救自己的婚姻,而结局揭示我们一直看到的其实是一个已经死去一年却不自知的人,只能看见自己生前放不下的人和事(无法拯救的病人和无法挽回的妻子),只因放不下曾经辜负的人而以鬼魂的形式存在着。

而少年科尔,从一开始就知道麦坎医生是个鬼魂,却无法告诉麦坎,因为他从来就不知道如何应对自己能够看到死者的灵视能力,更不懂得怎么跟死者打交道。

少年需要麦坎医生的专业帮助克服对灵视能力的恐惧。

在这个过程中,麦坎教少年不要一味害怕鬼魂而是运用自己的能力去帮助这些鬼魂,以达到与自身的和解。

同样在这个过程中,麦坎走出了生前辜负病人的阴影,并通过与少年一起帮助鬼魂,最终也意识到了自身已经死亡的现实。

在这部电影中,死去的心理医生无法看到自己作为鬼魂的事实,而少年却无法选择不去看自己不愿意看到的鬼魂,这就像一则寓言,反映的是当代世界中(传闻中的)鬼魂与活人的关系。

电影中鬼的泣诉和刻意营造的哀殇氛围,衬托的是某种人性的缺失和时代的悲哀。

身份认同困境的寓言——评李锐、蒋韵的《人间——重述白蛇传》

身份认同困境的寓言——评李锐、蒋韵的《人间——重述白蛇传》
8 0
人问对 自蛇的身份判定 的确如此 ,尽管自蛇在 人问苦修做 人,但在除妖人法海看 米,她 从米就不是人 ,从来就是妖。妖
是 必 须 被 清 除 的 , 此 ,尤 论 法 海 使 j怎 样 卑 鄙 的 予 段 ,都 会 I J
凶其 除 妖 目的的 合 法性 而扶 得 合 理性 。 同样 ,碧 桃村 人对 白蛇 的诛 灭 行 动 ,【 与 人性 之 恶 相 关 , 更 与人 问对 妖 的 身份 判 定有 8 E 关 。胡爹在 求 白蛇 用鲜 血 救 活 儿子 之 后 ,就 曾振 振有 词地 说 “ 害
问的 报偿 , 而只 能 得 到 人 问 的 诛灭 。
进入人 问后进行的所有努 ,是对人的身份 的无条件 认同和全
追求 :从恪守做人的本分到爱 卜 人问的男子并 与之结为夫妻, 都足为 r消除 白己的妖性 以_得 人性 。婚后的怀孕和牛育对 自 状
蛇 来 说 格 外 要 ,这 足 她确 证 自我 “ ”的 身 份 的 必 要 步 骤 和 人

种现代性的教育和 监管机制 ,阶级斗争不断在 自己内部发现
不符合标准的杂草——隐蔽的阶级敌人 ,并对之进行清 除,这 清除是保证 内部纯洁 的必要步骤,也是 向着最高的人性 乌托邦 目标前进 ,向着 未来的美好社会进军的必要保证。 今生的白蛇 “ ”( 我 秋自)所遭遇的就是这样一个现代造园 计划。 鸣放中 “ ” 我 的直率暴露 了“ ” 我 对造园计划的不满 , 我 ” “ 的不满成为 “ ”是杂草的证据。在大字报和批判中,尤其 是 我 在许仙背叛后对 “ ”的揭发中,“ 我 我又一次被大家以正义之名
蛇咬伤死去,她配制『 春散;因为不忍看着被蛇咬伤的村人 死 日 ] 去,她挨个吮出人们伤 口中的蛇毒 ;凶为不忍看人们被瘟疫夺

《聊斋志异》反讽叙事修辞简析

《聊斋志异》反讽叙事修辞简析

《聊斋志异》反讽叙事修辞简析反讽是小说艺术中常见的叙事修辞辞格,甚至被认为是叙事文学乃至诗歌所使用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修辞手段。

克林思?布鲁克斯将反讽看作是诗学的结构原则,是“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

他说:“在某些语境中,这句话的意思恰巧与它字面意义相反,这是最明显的一种反讽――讽刺。

” [1](P335)他认为,作者的叙述文本应该看作一种表意系统,具有字面上组合所传达出来的意义(仅就言语表层而言),这是表层意义。

此外,叙述文本还具有深层意义,这种意义是作者故意创设的或正是作者要表达的叙述意图,或者是读者通过书面意义所认识体会到的。

这两层意义相反对立,便产生了反讽。

美国乔纳森?卡勒认为,“反讽来自于叙述文本的字面意义和读者所认识到的深层意义之间的差异(未必是相反)。

为了构成反讽辞格,必须考虑到确有一批读者会按照字面去理解意义,否则,表面意义与读者所认识到的意义之间就没有差别,也就没有反讽游戏的空间了” [2](P229)。

在我国,反讽这一叙事辞格于先秦时期便被使用。

《左传》载宋襄公率军与楚作战,主张“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 [3],念念不忘君子之德。

这些主张与当时敌我对峙的情境形成强烈反差,构成了戏剧性的叙事效果。

明清之际,反讽叙事修辞在小说中被大量使用,以达到委婉讽刺、含蓄深沉的叙事效果,其中以《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作品为最。

现就《聊斋志异》的反讽叙事辞格作以解析,以深化对蒲松龄小说艺术的认识。

《聊斋志异》的叙事反讽可以从积极、消极两个层面去理解。

就使用方式来看,作者通过一定的话语组合形式或情境设置,有意识地调控读者的阅读接受,让读者领悟到自己的某一表述的字面意义或深层意义的对比差异关系,由此形成的反讽是积极的。

如《沂水秀才》一篇,叙述沂水秀才夜坐时,有两位美人走入书斋。

其中一美人以白绫巾展放在几上,巾上书有书法作品,秀才置之不顾;另一美人置白金一锭,秀才掇纳袖中。

就人物身份而言,秀才作为文士,其人格特征按一般的社会标准来审视,应该好文艺而轻财色的。

法律英语中情态动词的语用功能及翻译技巧

法律英语中情态动词的语用功能及翻译技巧

3 从《刀锋》看毛姆的救赎之道4 On the Aesthetic Connotation of the Death in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by Hemingway5 目的论下英语广告仿拟格的汉译6 埃德娜的觉醒——对《觉醒》的心理女性主义分析7 从《紫色》中的意象看黑人女性身份的自我重塑8 H.G.威尔斯科幻小说中的科学措辞研究9 外语教学中的折中主义思想研究10 中国文化特色词的英译——以《阿Q正传》的两个译本为例11 从文化角度论英文商标名称的翻译12 论《太阳照常升起》中的象征主义13 英国足球对中国足球发展的启示14 浅析爱尔兰诗人叶芝作品中的象征主义15 论《双城记》中的反讽16 影视作品中的中英电话礼貌用语对比研究17 《老人与海》的主题解析18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English Humor19 中美基础教育对比研究20 论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21 回归之路--《所罗门之歌》22 Deep Sorrow and Firm Faith--An Elucidation of William Wordsworth’s Nature View through the Exhaustive Analysis of the “Lucy Poems”23 人称代词与情态动词在英语政治演讲中的人际功能24 理想与现实的距离——《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霍尔顿的求索之路25 路易斯——现实世界在非现实世界的投影——解读《夜访吸血鬼》的现代性26 中美两国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地位的比较27 圣经对J.K.罗琳创作《哈利•波特》的影响——对《哈利•波特与凤凰社》的写作手法及其宗主题的研究28 从简•奥斯汀作品中的礼仪看英国人的社交心理29 《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人物性格分析30 从文化角度对比中美两国谈判风格31 平衡的维系——《天钧》中的道家思想32 A New Woman’s Journey in To the Lighthouse33 从生态批评角度解析杰克•伦敦的动物小说《野性的呼唤》和《白獠牙》34 英汉社交称呼语礼貌规范和语用失误研究35 浅析《远大前程》中皮普的个人抱负与自我完善36 腐朽世界中的纯洁品质——解读《雾都孤儿》中费金的善与恶37 艾米莉•狄金森死亡诗歌中的性别歧义及其原因探析38 顺应论视角中电影字幕汉英翻译研究——以李安电影作品字幕翻译为例39 名转动词的中英对比研究40 企业文化构建的话语分析路径41 李安电影中的文化融合现象42 中英礼貌用语的对比研究43 论不同语境下广告语中双关语的翻译原则44 An Analysis of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In Pride and Prejudice45 谈中国唐诗中数字的翻译46 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意象解析47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时间观念48 论委婉语与国际商务谈判49 浅析《野性的呼唤》中的人性50 从饮食文化看中西方人的性格差异51 从生态批评主义角度看《白鲸》的生态观52 无脸之殇——《英国病人》的后殖民指控分析53 适者生存—解读《野性的呼唤》中的“生命的法则”54 《觉醒》中的爱与死亡55 班德瑞曲名汉译策略之解析56 从《功夫熊猫》中试析中美文化的碰撞与融合57 文学课程中的文化导入58 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59 Research on the Re-creation i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Trademarks in Different Cultures60 关于高中生英语阅读策略运用情况的调查61 英文商务信函中礼貌原则的运用62 基于语义场理论的英语词汇习得研究63 从关联理论看《阿甘正传》的字幕翻译64 英语语义歧义分析及其语用价值65 The Analysis of Narrative Tech niques in William Faulkner’s “A Rose for Emily”66 维多利亚时代的乡村图景——小说《德伯家的苔丝》展现的威塞克斯农业社会67 An Analysis of the Divided Human Nature in O. Henry’s Major Works68 《冰与火之歌》的人文主义分析69 概念隐喻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70 Perception of the Beat Generation through John Lennon71 浪漫主义天性和实用主义个性之间的冲突——评《呼啸山庄》中凯瑟琳人性的矛盾72 从文化的角度看颜色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差异73 中英动物习语的跨文化分析74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Advertisement75 《远大前程》中的“远大”可以是“错误”的76 Where Should Gone With the Wind Go?——Study on The Disputes Among Critics of Gone With the Wind77 汉英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及翻译78 英汉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79 中英委婉语语用功能的对比研究80 美国动画片名的翻译81 海明威文学创作中主题的转折点——《乞力马扎罗的雪》82 顺句驱动原则下英汉同声传译中英语非动词转换为汉语动词的研究83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Wolf Images Between Wolf Totem and The Call of the Wild84 维多利亚时期的艺术对文学的影响——以白衣女人为例85 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中凯蒂的悲剧成因分析86 论中西婚姻观的差异87 《小镇畸人》的现代主义解读88 解读艾丽斯•沃克《紫色》中的家庭89 A Masterpiece "Stolen" from the Past—Intertextuality Analysis of The Great Gatsby90 浅谈商务英语合同的翻译91 从成长教育理论视角解读奥利弗•退斯特的生活经历92 美剧字幕中的译者主体性——以美剧Gossip Girl第一季为例93 对《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性格的分析94 A Study of English Classroom Scene Sett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95 英汉白色词的文化象征意义及翻译96 中英礼貌用语差异97 电影英文片名汉译的原则98 从功能对等理论来看委婉语翻译99 从语境角度分析英语歧义100 中西方寒暄语简要对比研究101 中文古诗词叠词的研究与翻译102 论爱伦坡小说中的哥特式风格103 双关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04 《喜福会》中母女关系浅析105 浅析《飘》中人物斯嘉丽•奥哈拉的性格特征106 影响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因素分析107 Influence, Barriers and Soft Cultural Power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108 浅谈商务谈判语言的特点109 A Study on Effective Multimedia-assisted SEFC Teaching110 论英汉恭维语的差异111 中美大学毕业典礼演讲之叙事结构的比较研究112 英汉数字的文化差异113 肢体语言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与作用114 从唯美主义角度分析《莎乐美》中邪恶的灵魂115 浅析《汤姆叔叔的小屋》写作技巧116 海明威的女性主义思想117 哈代小说《绿林荫下》的视觉呼唤118 《嘉莉妹妹》中主要人物的无尽欲望119 《达洛卫夫人》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120 A Study on the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in the Sino-American Joint-Venture Enterprise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hangan & Ford Motor Company121 基于会话含义理论分析电影《飘》中女主角郝思嘉的性格特征122 “笼中鸟儿们”的反抗--从《琐事》中解读女性意识的觉醒123 《林湖重游》中的静态美分析124 福克纳笔下的“南方淑女”--从互文视角解析凯蒂和艾米莉的边缘化形象特征125 《了不起的盖茨比》和美国现代社会126 浅谈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与课堂互动127 浅析《麦田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128 论神话中的民族精神——希腊神话与中国神话之比较129 商标翻译中的文化要素130 从迈克尔杰克逊看美国梦131 谈英语文学作品名称的汉译132 英语演讲语篇中的parallelism及其汉译策略—以奥巴马就职演说稿为例133 诸神形象折射中西方价值观不同134 正面解读《名利场》中的蓓基-夏泼135 从七个C看商务信函的可读性136 On the Causes of the Tragedies of Tess and Jennie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and Jennie Gerhardt137 对《嘉莉妹妹》中摇椅意象的解读138 《动物农场》中隐喻的应用及其政治讽刺作用139 浅析汉英动物词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140 从养老模式看中美文化异同141 汉语量词“条”“支”“枝”的认知研究及其英文表达142 英语新闻的互文性研究143 《洛丽塔》—时间的悲剧144 Landscape Poems in Seven-character Quatrains and Sonnets145 论中英日常礼貌用语的差异146 英语商业广告中幽默的语用分析147 澳洲土著语言的演变及原因148 英汉汽车广告中常用“滑溜词”的对比分析149 功能对等理论下汉语新词英译研究150 《洛丽塔》主题与艺术技巧之探析151 浅谈在华跨国公司的本土化策略152 论圣地亚哥性格的多重性及《老人与海》中的悲剧色彩153 从弗洛姆的社会过滤理论看中国诗词翻译中的文化传递154 欧•亨利短篇小说中的美式幽默风格的翻译155 美国梦的幻灭——论《推销员之死》156 残酷的现实与审美愉悦——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崇高美157 《德伯家的苔丝》中亚雷形象分析158 《道连·格雷的画像》中意识与潜意识的对抗与结合159 The Differences of Beauty Standard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160 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对比及其翻译161 伊恩•麦克尤恩作品《赎罪》中的成长主题探析162 A Diachronic Study on Sexism in English Lexicon163 论欧•亨利的写作风格164 汉语外来词翻译的文化解析165 分析《天使,望故乡》的精神主题166 Mirror Imag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eral Liguang and Patton167 荒岛主义在《蝇王》中的映射168 An Analysis of Jude’s Pursuit of Love in Jude the Obscure169 目的论视角下新闻标题汉译英研究170 论《阿芒提拉多酒桶》中文学手法的运用及其艺术效果171 论苹果手机在中国的市场战略172 一位绝望的主妇——从女性主义角度诠释《林中之死》173 论模糊语言在广告英语中的功能与运用174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意义与对策175 The Implication o f Edna Pontellier’s Self-awareness in Kate Chopin’s The Awakening 176 中西方空间观对比研究177 《瓦尔登湖》与陶渊明作品中的自然观简析178 从目的论角度分析中医药药品说明书的英译179 “美国梦”的幻灭——论《人与鼠》的社会悲剧180 The Application of Situational Approach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181 从中美文化差异看中国人创新能力的缺失与培养182 英语经济新闻标题翻译在模因传播中的分析183 从目的论看《红楼梦》中成语的翻译184 苔丝悲剧原因探究185 从合作原则的违反看小品“卖拐”中的幽默186 中英爱情隐喻的对比研究187 古诗词英译关于夸张的翻译策略研究188 基于关联理论的名动转换词语义认知研究189 汉语新词及其英译策略研究190 超验主义思想在惠特曼诗歌中的体现191 从文化视角看英语习语的翻译192 唐诗意象英译中的文化障碍和策略193 中西方文化中家庭观念差异研究——以电影《推手》为例194 论《莫瑞斯》中E. M. 福斯特的自由人文主义思想195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反叛和自我救赎196 言语行为理论在意识流作品中的应用——以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品为例197 大学英语电影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198 《沉默的羔羊》三部曲中汉尼拔博士性格探析199 A Preliminary Study on Christianity200 法律英语中情态动词的语用功能及翻译技巧。

八本既吓人又有深度的恐怖小说

八本既吓人又有深度的恐怖小说

八本既吓人又有深度的恐怖小说八本既吓人又有深度的恐怖小说小时候,老一辈人口中的鬼怪传说总是萦绕在耳边。

只要小孩子不听话,大人总能拿各种鬼怪故事来吓唬,胆小的小孩往往被吓得尖叫起来。

美国作家H.P.洛夫克拉夫特生前只拥有一小拨读者群,死后才因克苏鲁神话日益闻名于世,并极大地影响了斯蒂芬·金等知名作家。

洛夫克拉夫特认为,人类有限的的心智无法理解生命的本质,而宇宙对于人类来说是残酷陌生的。

他说,“人类最古老、最强烈的情感是恐惧;而最古老、最强烈的恐惧,是对未知的恐惧。

”在描绘“恐惧”的作品中,恐怖小说自然是个中翘楚。

无论是《驱魔人》中那位附身人类身上的可怖的恶魔,还是《残秽》中历经时空流转却一直存在的邪恶之物,它们都营造了一种恐怖可怕的氛围。

不同的是,前者更偏向于直接的感官刺激,后者则更偏好在情节发展中,让读者自行用想象将“恐怖”放大。

不过,相同的是,它们都在描绘身处险境的人们的内心,人性的复杂、善与恶都在此刻被无限放大。

这成了许多恐怖小说创作者不成文的“潜规则”——描绘“恐怖”成了表象,故事内里想要探讨的是人的内心,逼问人性,展现灵魂,心理上的惊悚才是真正的惊悚。

而斯蒂芬·金是现今当之无愧的恐怖小说之王,Goodreader上由读者投票的最佳恐怖小说,前十中有五本是斯蒂芬·金的作品。

他的《闪灵》实在太有名了,书和电影都非常值得一看,能把人吓个半死,同时又颇有深意,令人挥之不去,下面就不再推荐了。

《ZOO》乙一1、故事发生在“我”女朋友失踪后,每天早上都有一张我女朋友尸体的照片放到我的收件箱里。

照片显示着女朋友的尸体正在一天天地生蛆、腐化。

奇怪的是,所有人都认为她只是失踪了,只有“我”知道她被杀了。

“我”辞了职,拿着她生前的照片四处寻找凶手的线索,却得到难以置信的结果......2、这部短篇小说被视为乙一黑暗风格的集大成之作。

真实的场景描写、直接的感官刺激、再加上诡谲恐怖的情节,读来不免令人寒毛直竖。

基于两性神话视角论男性中心文化的确立

基于两性神话视角论男性中心文化的确立

渐失落的命运。

且“ 最 初的 分工是男 女之间 为了 养育子 女而发生的分工” ” ,
男子从事狩猎不能保证收获的稳定性 ,而女子从事采集、 捕

女性神 话
捞、 农 耕等劳动, 则能够获得稳定的 生活资 料, 因 此女性又是 养育子女的 重要力量。所以子 女被认定为是 母亲的财产, 氏
灰以止淫水。苍天补, 四极正; 淫水涸, 狡虫死, 颛民生。
蚩尤作兵伐黄帝。 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 应龙畜 水。 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 黄帝乃下天女日 魃, 雨止, 遂
“ 原始的智力并不能 ‘ 发明’ ( i n v e n t )  ̄话 , 而是 ‘ 体验 ’ 杀蚩尤。
初作为母亲而被崇拜的基本事实。
子・ 览冥训》 载:
量,所以神话中原本和平共处的天神之问便频频发生冲突, 《 淮南子・ 兵略训》 中都有记载, 最终黄帝战胜了炎帝 , 获得了
女娲的功绩除了造人以外, 还有一项就是补天。《 淮南 战争时有爆发。如黄帝与炎帝的阪泉之战, 《 列子 ・ 黄帝篇》 、 往古之时, 四极废, 九州裂, 天不兼覆, 地不周载。 火煜焱 中央天帝的地位。又如黄帝与蚩尤的涿鹿之战, 《 山海经 ・ 大 而不灭, 水浩洋而不息, 猛兽食颛民, 骘鸟攫老弱。于是女娲 荒北经》 记载: 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断鳌足以立四极, 杀黑龙以济冀州, 积芦
鲁迅在《 中国 小说史略》 中说: “ 昔之初民, 见天地万物, 族也以 母系 血统传承, 女性崇拜作为当时 主流的意 识形态被
变异不常, 其诸现象, 又出于人力所能之上, 则自造众说以解 反映在神话中。 虽然 目 前我们所见到的女性神话较完整的只 释之。凡所解释, 今谓之神话。” 【 由此可见, 神话是原始人 有 女娲神话, 但 其几乎已 包括了 女性神话的 全部内 容。 《 风俗 类对自然现象 、 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和曲折认识, 是“ 通过人 通义》 中记载: 民的幻想用一种不 自 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 俗说天地开辟 , 未有人民, 女娲抟黄土做人。剧务, 力不

维拉·凯瑟作品中妖魔化的犹太人形象

维拉·凯瑟作品中妖魔化的犹太人形象

78维拉·凯瑟作品中妖魔化的犹太人形象文/杨敏摘要:美国女作家维拉·凯瑟一直被公认是来自荒野的缪斯。

她作品中充满异域风情、多元的移民文化是白人和北欧移民的世界。

东欧、亚洲移民、墨西哥裔、非裔、犹太裔美国人却受到了不公正待遇。

本文通过《教授的房子》,解读凯瑟作品中被异化的犹太人形象及其成因。

关键词:种族主义;种族优越感;异化;《教授的房子》近30年来,评论界对于凯瑟的研究有一个180度的逆转。

过去,多数评论家认为凯瑟的边疆小说流露出怀旧、向后看的心理,因此,凯瑟研究受到了限制。

如今,凯瑟研究多集中在小说深邃的主题和新颖的写作技巧等方面,然而从后殖民角度解读甚少。

凯瑟的信件、演说、作品中充满异域风情、多元的移民文化是白人和北欧移民的世界。

东欧、亚洲移民、墨西哥裔、非裔、犹太裔美国人却受到了不公正待遇。

一、妖魔化的犹太人形象《教授的房子》(1925) (The Professo ’ House)中路易·马塞卢斯最能体现凯瑟对犹太人的态度。

在凯瑟作品中,犹太人都是令人“不屑”的:他们身体丑陋、热衷于经济剥削,他们不仅世俗,而且还是传统价值观念的破坏者。

[1]376-77对犹太移民的这种根深蒂固的歧视不只是个人观念,更是社会上主流意识形态。

长期以来,犹太人被视为美国文化的外来者、破坏者,是美国社会中沉默的、被遗忘、被驯化的“他者”。

在第六章开篇,十月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当彼得教授回到家的时候,他站在落地窗外欣赏着窗内他妻子买的秋意盎然的花草,感到一种“强烈的秋天气息”(PH 48),他忽然意识到“季节感有时候是请进屋之后才产生的,跟被画下来或写进诗里异曲同工”。

(PH 48)在他感慨于大自然鬼斧神工、醉心于这种艺术的力量之时,透过法式落地窗,他暼到他的妻子莉莉安和他的犹太女婿路易,“他俩之间有一张涂漆的小桌子,他俩都向前倾着,似乎在看一个珠宝首饰盒”。

(PH 48)这里路易对待珠宝的姿态被刻画成典型的、贪婪的犹太人,和狄更生笔下的老教唆犯费京的形象不谋而合——破旧不堪的房子里,从地板下面偷偷拿出一盒子珠宝,在手中万般怜爱的玩赏,心里因想着死人不会说话而沾沾自喜。

美国黑人文化的“现代神话”———试论托尼·莫里森作品的象征手法

美国黑人文化的“现代神话”———试论托尼·莫里森作品的象征手法

Total.307March 2015(A)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总第307期2015年3月(上)美国黑人文化的“现代神话”———试论托尼·莫里森作品的象征手法邹青(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教育学院广东·广州510420)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5)07-0151-02作者简介:邹青(1977—),女,江西抚州人,硕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教育学院讲师。

摘要托尼·莫里森是美国当代最重要的黑人女性小说家之一。

她的文学创作主要表现黑人求生存和自由的奋斗历程,黑白种族间的矛盾冲突,以及自我身份的确认。

莫里森在作品中成功地运用魔幻现实主义的象征手法,使作品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黑人文化神话象征手法"Modern Myth"in African -American Culture:A Study of Symbolism in Toni Morrison 's Novels //Zou Qing Abstract Toni Morrison is one of America's most important con-temporary black female novelists.Her works mainly focuses on black people's struggle for equality and freedom,and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black and the white.The paper discusses the tech-nique of symbolism which is used successfully in Morrison's nov-els.Key words Toni Morrison;black people's culture;mythology;symbolism托尼·莫里森是二战后美国文坛上的一位杰出的黑人女小说家,她的多重身份使其小说创作更具有独特的意义,她是黑人作家,南方作家,还是一位女作家,她写黑人,写南方,写女性,她在美国的主流文化边缘固守个人的一隅,发展着个人的艺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从吸血鬼形象的变化看基督教与欧洲人文主义思想的关系

从吸血鬼形象的变化看基督教与欧洲人文主义思想的关系

从吸血鬼形象的变化看基督教与欧洲人文主义思想的关系李元媛(上海大学 艺术研究院,上海 200444)[摘 要]吸血鬼是欧洲民间传说中的鬼怪,它的出现与形象转变与基督教教义和欧洲人文主义思想关系密切。

本文阐述并分析了吸血鬼外形不同阶段的不同特征,通过吸血鬼形象由丑趋于美、由恐怖趋于迷人的变化,揭示出宗教与人文主义思想间并存且对立的微妙关系。

[关键词]吸血鬼;形象;变化;基督教;人文思想作者简介:李元媛(1980- ),女,江苏南京人,上海大学艺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中国美术史。

在西方世界的众多妖魔鬼怪中,吸血鬼也许不是最耸人听闻的,但却是最引人兴趣的。

它的形象通过犹太教、基督教的传说故事,为西方人所熟知,且至今热度不减。

在基督教传入欧洲的近两千的时间里,吸血鬼的形象一变再变,总的说来,是趋向于由丑变美,由恐怖变迷人,其间反映出基督教在欧洲社会中地位的变化,以及对欧洲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

拍摄于1994年的电影《夜访吸血鬼》(Interview withthe Vampire),改编自美国作家安・莱丝(Anne Rice)一部吸血鬼题材的同名小说。

片中主角由好莱坞两大当红帅哥布拉德・皮特和汤姆・克鲁斯倾情扮演,他们俊美的扮相,彻底颠覆了吸血鬼在人们心目中美丽迷人的形象。

事实上,在此之前的吸血鬼影片中,如《吸血惊情400年》(Bram Stoker’s Dracula)、《吸血鬼之吻》(Vampire'sKiss)等,吸血鬼的形象也都是相当富有魅力的,这虽然与制片商想借演员出众的形象,吸引观众眼球,提高卖座率有一定关系,但大多数人对吸血鬼形象美的认同,才是导致这一结果的关键原因。

在许多现代人的心目中,吸血鬼应该是强大、美丽且具有魅力的。

可事实并非从来如此,通过对相关资料的不断分析和研究,可以发现,吸血鬼原先的形象不但不美,甚至是丑陋、恐怖的。

要一窥吸血鬼最初的形象,就不得不从吸血鬼迷信最早产生时说起。

美丽的性别——“神话重述”系列作品折射出的当代女性身份认同危机

美丽的性别——“神话重述”系列作品折射出的当代女性身份认同危机

美丽的性别——“神话重述”系列作品折射出的当代女性身
份认同危机
唐闻君
【期刊名称】《文教资料》
【年(卷),期】2013(000)035
【摘要】英国坎农格特出版社著名出版人杰米·拜恩发起了“重述神话”项目,邀请世界各国著名作家进行基于神话题材的小说创作,中国作家作品苏童、叶兆言、李
锐分别以作品《碧奴》《后羿》《人间》加入,用当代人的思维道德来重述久远的
神话传说,由文学视角转向社会视角、从神话层面落至现实层面,从传统背景延伸到
当下背景,结合当代女性生存现状,挖掘新世纪背景下女性获取身份认同过程中所面
临的各种生存危机,并探讨其历史渊源以及传统文化对各种危机的推动力,解析当代
女性在社会身份认同道路上所遭遇的阻力.
【总页数】3页(P116-118)
【作者】唐闻君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 210097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文学翻译、性别重构与国家形象自我建构——新时期国家机构英译当代女性作家作品研究
2.“重述神话”中自由与秩序的困惑——论《青蛇》与《人间》对“白
蛇传”的“神话重述”3.“重述神话”的叙述策略探析——以“重述神话·中国卷”
为例4.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世界的出版实践与思考——以重庆出版集团“重述神话”系列图书为例5.古老神话在后现代语境下的重述突围——《后羿》作为"重述神话"的个案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天使与恶魔--世界神话中的女性解读

天使与恶魔--世界神话中的女性解读

天使与恶魔--世界神话中的女性解读
赵渭绒
【期刊名称】《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6(21)2
【摘要】女性是神话中独具魅力的形象.将神话女性形象加以归纳,可分为恶魔型和天使型两大类.但无论是哪种类型,从文化根源来看,都是男权文化根据自己需要以想象的手段创造出来的虚伪形象,是对女性形象的歪曲.
【总页数】5页(P31-35)
【作者】赵渭绒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学院,中文系,陕西,汉中,72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
【相关文献】
1.从恶魔到天使——论靳以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J], 石健
2.“天使”与“恶魔”-浅析《蝴蝶梦》中的女性主义思想 [J], 刘姗姗
3.从人到恶魔,从恶魔到天使--试论<悲惨世界>中的人性问题 [J], 袁素华
4."天使"与"恶魔"——波特短篇小说《绳子》的女性形象分析 [J], 龚娜
5.“天使”与“恶魔”—浅析《蝴蝶梦》中的女性主义思想 [J], 刘姗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外国文学 0906安妮_莱斯吸血鬼系列小说中的回归意识

外国文学 0906安妮_莱斯吸血鬼系列小说中的回归意识

) 人 ( ,): , ( ) (2009年 11月 2009年 第 6期外国文学Foreign L ite rat ureN ov. 2009 N o. 6 , 2009安妮・莱斯吸血鬼系列小说中的回归意识胡晓华内容提要 :安妮・莱斯的吸血鬼系列小说描绘了吸血鬼种族六千余年的生活画卷。

然而 ,这 部看似荒诞无稽的吸血鬼编年史其实是现代人对人类历史的回顾 ,吸血鬼形象是人类精神和记忆 的化身 ,吸血鬼们对其凡人生活的眷念则象征现代人返璞归真的共同心理。

关键词 :精神自由 后现代元素 文化传统哥特小说自诞生之日起 ,就“一直是某种文化在 Da m ned ,以下简称《女王》是吸血鬼的大聚会 ,莱斯塔的祖辈们追忆他们各自的经历一直到第一代吸血gle :260)我国著名学者汤一介先生把困扰当今世界鬼诞生之前。

透析吸血鬼们的回忆 ,我们可以看出的全球性问题精确地归纳为三点 :人与自然的关系小说记录的并不是荒诞肤浅的鬼怪故事 ,吸血鬼形 问题、与人之间的问题和个人自我身心内外的问象其实是人类精神和记忆的化身 ,吸血鬼的寻根行 题。

美国当代女作家安妮・莱斯则用“吸血鬼”这一为折射现代人的回归意识和期望从回忆中找到人类 最具象征意义的哥特形象将这些问题具象化 ,正如未来的美好愿望。

作者本人所言 ,她的“吸血鬼小说反映了现代人所面吸血鬼的回忆还明显地带有哈布瓦赫开创的 临的最深刻的问题”。

“集体记忆”的特征。

哈氏认为 ,集体记忆是聚集在莱斯共写了十部吸血鬼小说 ,最先完成的四部一起的人们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被间接地激 是其经典之作。

《肉体窃贼》 The Tale of Body 发出来的” (哈布瓦赫 : 43 )这一观点在莱斯的小说 Thief)叙述对吸血鬼生活感到厌倦的莱斯塔为了变中得到了恰如其分的表现 :来自世界各地并诞生于成凡人而做出的种种尝试 ,着重描写人类个体的精不同时代的吸血鬼聚在一起 ,共同回忆远古时代的 神状态 ;而之前的三部小说则以吸血鬼的视角追溯人类生活 ,在某一个“人”的追述中 ,过去的情景都毫无差异地呈现在其他所有在场的吸血鬼的眼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己宝贵 的 生命 。电影 妈区 魔人 以扣 人心弦 的故 事情 节 和


奇观 的 视 觉成 功 地 遮 蔽 了 隐匿 于 内 的 男权 意 识 形 态 话

尊 一、
语, 在父权 衰 微之 秋 , 过 它 的缝 合机 制 , 新将 女 性钉 通 重
如果 说 “ 身 、 家 、 国 、 天下 ” 修 齐 治 平 构成 了 一个 好 男
中一 例 。 经的 医 生 凭 借他 高 超 的 医 术和 权 威 的 话 语而 诉 说 着 父
厚 那 精神 医 2 世 纪 7 年 代 , 国正值 女权 主 义运动 的 持续 高 权 大厦 的 稳 固 、 实 , 么影 片 避 魔 中生理 、 0 0 美
涨和 越 战失败 的 全 国低迷 , 逢此 期 出现 的 妈区 恰 魔 便 师 的束 手 无策 、 轻 神 父的 信 仰动 摇 以及 魔 鬼附 身的 里 年 成为 ~个极 具 意味 的性 别寓 言与 民族 神话 。

1 I 。 - ■ ” ● 曙一

● ’ ' . ● ■
古j :



麓 。
j 舅
_



… 螂鳓 ■ ■■ _
曩பைடு நூலகம்
溺 I
i / 翟
. ; , 爱
. 。
爻王 塌 _ / 芝一嚣 秀 : l 霹
如 流意识形态的严格控制, 并成为类似社会权利机构的呈 的 价值 。 火如 荼 的女 性主 义运 动一 方 面提 高 了女性 的
现或反 抗 。正 如 卡米 里和 拿 波尼 的观 点 : 影 机记 录 的 社 会 地 位 , 她 们 成 为 男性 强有 力 的 竞 争 对手 ; 一 方 摄 使 另 “ 的 离 传统 “ 真实 ” “ ,不过 是 对 主 流意 识 形 态 的 一 种 表达 … …事 实 面 ,性 解放 ” 追求 导致 了堕胎 成 风 , 婚 率飙 升 ,
恶 魔 附 身 , 生 理 医生 和 精 神 医 生束 手 无 策之 际 , 轻 曾经 无坚 不 摧的 父 亲大 厦 已 经摇摇 欲 坠 、 在 年 危在 旦 夕。而 神 父 卡拉 斯 和 拥有 驱 魔 经验 的 老神 父 墨林 通 过 驱 魔 仪 这 一 切都 是 因为 被 当时 的 男性 视 为恶 魔 的 “ 性 魔 鬼” 女 式 , 除了 恶魔 , 驱 拯救 了 里根 的生 命 , 他 们也 献 出了 自 而 的入侵 。
一 ~
根 对他 们 强有 力 的攻 击 ,则 成为 父权 衰 微 的准 确象 征 。
面 对里 根疯 狂 的 举止 , 理 医生 居 然开 出 镇定 剂这 种让 生 人啼 笑 皆非 的处 方 ; 神 医师 的 生 命直 接遭 到 了里 根 的 精

囊豸 ~
妈区 人 讲 述的 是单 身 母亲 克 里斯 的女 儿里根 被 威胁 ; 父 卡 拉 斯 对 自身职 业 的 怀 疑 , 一 切 都 标示 着 魔 神 这
上 摄 影 机所 记 录 的 是 主流 意 识 形 态 暖昧 的 、未 经 系统 家庭 分 崩离 析 。 如此 种 种使 男性 在家 庭场 景和 社 会场景
化、 未理 论化 的和 未 想透 彻 的世 界 … …摄影 机复 制 的事 中狼 狈 不 堪 , 导地 位 遭 遇 猛 烈 的 冲击 , 权 秩 序 的大 主 父
物 并不 是它 们真 实 的一 面 , 是 它们 经过 意 识形 态折 射 厦 危 在旦 夕 。 而
后 的表 象 。” 于是 , 莱 坞 电影 , 好 作为 美国 意 识形 态 国家
后 结 构 主 义理 论家 福 柯 曾在 他 的 著 作
狂 与 文
机器 至 为有效 而迷 人的 组成部 分 , 以其 政 治 的敏 感性 和 明——理性时代 的精神病史) ) 中颇富洞见地指 出, 疯人 经典 的 电影 编码 方 式 ,成 为美 国社 会 现 存 秩 序 及权 利 是 如何 历 史性地 取 代 麻 风病 人 , 为 文明 社会 所 必需 的 “ 成
鞭 ’
II I.
幽 m

蠢 … %
曼《 ■- … ■

》馘 一 嘲 l i
曩 _ 'l .


—— :

。 _

电影 , 为 大 众 传播 媒 介 之一 , 然 会受 到 社 会 主 出传统的家庭 , 作 必 坚持经济独立 , 在社会舞台中实现 自身
在 父权/ 男权 社 会 中永 远 的 “ 二 性 ” 置 上 。影片 与时 儿的 人生 楷 模 ; 么 “ 老 携幼 、 儿育 女 、 夫 教子 , 第 位 那 扶 生 相 甚 代 背 景相 连 ,通 过 种种 迹 象 展现 了 父权/ 男权 的 大厦 倾 或 是 含 辛 茹 苦 、 辱 负 重 ” 是 男 权 社 会 对 一 个 “ 女 忍 则 好
由 貌 自由的现 代疯 人院 便 话 语 的 同 构体 ” ,成 为 隐 匿于 世 俗 神 话 中主 流意 识 形 象 征性 的离 轨 者 。 此 , 似 温暖 、
“ 文 重 态/ 的 传 声筒 。上世 纪 7 话语 O年代 , 国 恐怖 电影 的 强 成 为类 似 监 狱 的 新 的 囚禁 场 所 ,成 为 ‘ 明社 会 ’ 要 美 法 , 势 出击 , 以其 时 代 背 景的 复 杂 性 和 主 流 话语 的 隐 蔽性 , 的权 力机 构 。于 是医 生藉 此 带上 父亲 、 官的 假面 具 ” 曾 成 为寓 言式 解读 的经 典 范例 ,9 3 的 妈区 17 年 魔 就 是其 以他 无所 不 在 的权 威撑 起 一片 父 权 的天 空 。如果 说 ,
J£ 灿


● ● ●■■ ● ● ■● _ ■ ■ ● ▲ I ..・ ._●

瓣∞


I: ■●■■l-1 Z ● ■-■ ■ ■■_ - 禹 一 _ 一 0 厌 _■ 芥 I — 力 ■●■■
驱魔 7 言 人 寓 式i勰麦 耀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