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夏之红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文本
宁波市城市生态地带规划wb
第一章规划总则第一条宁波市城市生态地带位于宁波中心城三片城市组团之间,不仅为三片城市组团的隔离带,而且是通过楔形绿带向城市内部输送新鲜空气的生态廊道,更是联系各风景区的绿色走廊,为贯彻总体规划中将其建设成“城市生态功能区”的规划要求,控制和引导区内各项建设,特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6、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7、《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8、《基本农田保护条例》9、《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10、《城市绿地分类标准》11、《浙江省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办法》12、《浙江省绿化管理办法》13、《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14、《宁波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1-2020)》15、《宁波市村民住宅建设规划管理规定(试行)》第三条规划指导思想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以优质的产业生态服务、优美的自然生态景观、悠久的人文生态传统,建设城市生态地带,从而达到改善区域内外生态环境,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并为宁波建成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生态型城市打下基础。
第四条规划范围南北向:南以鄞州大道为界,东至新安江路,西至通途路,北濒东海;东西向:东北以余北快速路、澥浦镇、九龙湖镇为界,西南以科技园区东环路、余北快速路及管廊为界,西临九龙湖度假区、慈城-保国寺历史文化游览区。
二条生态带在南部交汇,使规划区呈“Y”型,宽1.3-10公里,长约50公里,总占地面积约204.4平方公里(含甬江及南山水库)。
第五条规划期限:与总体规划一致,至2020年,并分为近期与远期,近期为2002-2005年,远期为2006-2020年。
第六条规划要点1、确定生态带的范围,并划出绿线,作为绿化建设和执法管理的依据;2、以生态保护为原则,研究对生态带内居住、工业与市政设施用地的调整、整合与补偿方案;3、研究生态地带内的经济发展模式、准入产业和具体生态保护政策,明确生态区内为非开发建设区,但可通过布置文体、公园、生态农业、经济林业等用地提高生态地带的社会、经济效益,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保护控制模式;4、生态地带内道路交通、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规范
前言……………………………………………………………………………………… 第 3 页1 范围……………………………………………………. …………… . … ………………第4 页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第4 页3 术语与定义……… ... ……………………………………………. …………….. ……….第4 页4 总则………………………………………………………………………………………第6 页5 普通规定…………………………………………………………………………………第6 页5.1 基础资料调查与现状分析…………………. …………………………………………第6 页5.2 范围、性质与发展目标……………………………………………………………….第9 页5.3 功能分区…………………………………………………………………………. ……第9 页5.4 容量与人口…………………………………………………………………………….第10 页5.5 客源市场分析与预测………………………………………………………………….第10 页5.6 发展战略、主题定位和营销策划…………………………………………………….第11 页6 专项保护………………………........................................................................................第11 页6.1 保护规划…………………….........................................................................................第11 页6.2 森林景观规划…………. …… ........................................................................................第13 页6.3 生态文化建设规划………. … ........................................................................................第13 页6.4 森林生态旅游与服务设施规划… .................................................................................第14 页6.5 基础工程规划……………….........................................................................................第16 页6.6 土地利用规划……………. … ........................................................................................第18 页6.7 社区发展规划……………. … ........................................................................................第19 页7 分期建设规划…………………........................................................................................第19 页8 投资估算及效益评估……………………………………………. …… ………………第20 页8.1 投资估算……………………………………………………….. ………………………第20 页8.2 效益评估…………………………………………………….. …………………………第20 页9 规划成果与深度规定………………………………………. ……………………………第20 页9.1 普通规定…………………………………………………………………….. …………第20 页9.2 规划文本参考提纲及图纸………………………………………………….. …………第20 页9.3 附件………………………………………………………………………….. …………第20 页附录A 森林公园生态环境资源评价…………………. ……………………….. …………第21 页附录 B 规范文本参考提纲及图纸目录………………. ……………………….. …………第22 页本标准按照 GB/T1.1-2022 给出的规则编写。
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说明书
目录第一章基本情况 (4)第一节自然地理条件 (4)第二节社会经济条件 (5)第三节历史沿革 (10)第二章生态环境及森林景观资源 (1)第一节生态环境资源调查与评价 (1)第二节森林景观资源调查与评价 (11)第三章环境容量估算及游客预测 (12)第一节环境容量估算 (12)第二节游客规模预测 (16)第四章森林公园发展条件分析 (19)第一节森林公园发展的优势与劣势 (19)第二节森林公园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1)第五章总则 (21)第一节规划指导思想 (21)第二节规划原则 (22)第三节规划依据 (22)第四节规划分期 (23)第六章总体布局 (23)第一节森林公园性质与范围 (24)第二节森林公园形象定位 (24)第三节总体布局结构 (27)第四节分区建设项目及景点规划 (28)第七章植被与景观系统规划 (29)第一节规划原则 (29)第二节植被规划 (30)第三节森林景观规划 (31)第八章生态文化建设规划 (33)第一节规划原则 (33)第二节生态文化建设重点和布局 (33)第三节生态文化基础设施规划 (33)第三节解说系统规划 (33)第九章森林游憩规划 (33)第一节森林公园游憩产品设计 (33)第二节游憩项目策划 (34)第三节游憩设施规划 (35)第四节游览组织规划 (36)第十章基础设施规划 (44)第一节交通系统规划 (44)第二节给,排水工程规划 (45)第三节供电工程规划 (47)第四节供热工程规划 (47)第五节电信、广播电视与互联网工程规划 (47)第六节燃气工程规划 (50)第七节旅游厕所建设规划 (50)第八节医疗救护规划 (51)第十一章保护保育工程规划 (51)第一节规划原则 (51)第二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51)第三节景点保护规划 (53)第十二章防灾及预警系统规划 (53)第一节灾害历史 (53)第二节森林防火及病虫害防治规划 (53)第十三章土地利用协调规划 (54)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54)第二节土地利用规划原则 (55)第三节土地利用规划 (55)第十四章居名点调控规划 (58)第一节居民点分布现状分析 (58)第二节居民点调控原则 (59)第三节居民点调控规划 (59)第十五章投资估算 (60)第一节估算依据 (60)第二节投资估算 (61)第三节项目效益分析 (63)第十六章效益分析 (65)第一节经济效益分析 (65)第二节生态效益分析 (66)第三节社会效益分析 (66)第十七章分期建设规划 (67)第一节近期建设目标及重点建设工程 (67)第二节远期建设目标及重点建设工程 (67)第十八章实施保障措施 (68)第一节建立完善的旅游开发管理体制 (68)第二节加大旅游政策扶持力度 (69)第三节旅游人力资源开发 (69)第四节加大宣传力度 (69)第一章基本情况第一节自然地理条件(一)地理位置广东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广州市从化街口城区北35km,距广州市区93km。
森林公园设计说明
森林公园设计说明第一篇:森林公园设计说明森林公园设计说明这一项目是以苗圃改造为主地公园规划,设计目标锁定为保护具有地域性、多样性和自我演替能力地生态系统,提供与自然生态过程相和谐地游览、休憩、教育、实践等活动地森林公园景观面貌上采用保护性设计,即最大限度地参与自然,营造具有野趣地景观这种景观空间为生物多样性地发展提供了良好地生存环境,从而带来了生趣当人地活动介入到公园中,就产生了情趣野趣,生趣,情趣可以和谐共存时,人和自然之间也就达成了某种默契,形成了一个欣欣向荣,生生不息地生命地圈这种设计理念体现在形态上就是出于对原有基地地尊重而形成地在原有肌理和脉络上进行新一轮地设计叠加基地地现有特征,作为历史记忆地片段,保留了人类对这块地地开发痕迹方格网状地道路及块状用地布局是苗圃地一大特征,石油加工厂反映了人们对这块地地破坏,原有防洪堤地保留反映了这块地地形成过程.这些反映基地变迁过程地特征,在这次规划中都予以适当地保留和利用新一轮地设计基本保留原有方格网(水网,路网),改良形成新颖地游览车道,并在水陆交汇处形成标识广场,同时采用大胆地圆弧和斜线将原有肌理加以打破,形成现代感极强并个性鲜明地新设计骨架,其中最有代表型地就是直通江边地,在草地和林间穿越地800米钢木栈道(尽端有面江地通透观景塔)和栈道分支伸出地观景平台所行成地空中步行网络,以及限定核心区域(生态艺术展示区)地环形林荫大道生命圈新与旧景观元素地穿插叠加,形成传统与现代意识在同一场所中地有趣对话,从而实现以改造为主,推陈出新地造园理想本方案地定位是从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地高度着手,建设上海水上门户景观和集休闲观赏、科普教育、文化健身、生态保护等功能为一体地综合性郊野公园运用国际最新地环保、生态理念,对原基地地植被情况进行了详尽地调查,注重对原有良好植被资源和滨江景观资源地保留、开发和利用贯彻“自然、生态、野趣、保护、创新、发展”地主题,整体规划设计理念可概括为:景观和历史文化融为一体,体现地方精神和场地记忆,用园林地手法延续历史发展脉络,为上海创造一座独特地,有生态、景观和文化历史内涵地郊野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分成滨江景观区、森林湿地区、原生林地、观赏植物专类园、湿地鸟园、艺术果园、儿童园、农业景观区、木屋渡假区、公共服务区、草坪游憩区、运动休闲区、苗圃区等道路交通规划以人为本、人车分流、以流畅地曲线,动线与水系交融穿插,形成网络状地风景路网竖向规划强调自然地风貌群落及自然湿地景观,恢复和再建林地、沼泽、湿地、疏林、平原等丰富多彩地景观类型植被规划保护已稳定地植物生态群落,增设专类园、森林湿地等创新景点,突出森林生态、塑造林间花海、自然野趣、山花烂漫地整体景观水系规划以“自然”、“野趣”为主,利用一、二期水系地不同高差,创造了瀑布、跌水、河道、湿地、溪流、水潭等多种水地形态注重环保节能、绿色能源地制造和利用、水资源地可持续利用、湿地生态系统地净化等生态设计上海东郊森林公园规划设计一、二期整体考虑,切实贯彻“自然、生态、野趣,保护、创新、发展”地设计宗旨,力求创造一个人工干预下地自然原生态环境;保护利用好基地现有地苗木、水系等资源;大胆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新理念,设计创新,体现特色;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兼顾并举,谋求发展:搭好山水骨架,创造可持续发展地生态环境;健全造血机制,以园养园;改善区域环境,辐射公园周边地区,达到社会效益地最大化公园设计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努力创造一个符合生态、环保、节能性原则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地,多元地、具有江南水乡水网地带森林特点及独创性地,富有地域文化内涵和自然、现代审美情趣地滨江城市森林公园,让市民在城市中享受森林自然之美,在森林自然中感受城市文化公园一期(三岔港苗圃)先期实施,充分利用苗圃现有条件,因地制宜,以绿化造景为主,以保护、创新、发展为目标,营造“自然、生态、野趣”地森林环境,建成东郊森林公园景观核心区二期建设分步实施,先行叠山理水、贯通道路,大力营造经济生态林,创造良好地生态自然环境,后续招商引资,开发实体项目:“江鲜”特色餐饮、会议休闲度假中心、运动康体保健中心等,以达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地完美结合第二篇:风云岭森林公园设计说明从化风云岭森林公园设计说明一、基本概况从化风云岭森林公园位于从化市风云岭东北方,东临城镇干道,东北有度假区,西为风云岭。
森林公园规划文本(最新)
目录1 总则 (2)2 术语 (2)3 一般规定 (4)3.1 基础资料与现状分析 (4)3.2 资源评价 (9)3.3 范围、性质与发展目标 (10)3.4 布局、结构与综合分区 (11)3.5 容量与人口 (12)4 专项规划 (14)4.1保护保育规划 (14)4.1.1 一般规定 (14)4.1.2 生物资源保护规划 (14)4.1.3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15)4.1.4 防灾规划 (16)4.1.5安全保障规划 (17)4.2森林景观规划 (17)4.3 生态文化建设规划 (17)4.4 游憩规划 (18)4.5 基础工程规划 (22)4.5.1 一般规定 (22)4.5.2 道路交通规划 (22)4.5.3 供电规划 (23)4.5.4 给排水工程规划 (23)4.5.5 供热规划 (24)4.5.6 通信网络工程规划 (24)4.5.7 广播电视规划 (25)4.5.8 燃气规划 (25)4.5.9 医疗救护规划 (25)4.5.10 公共厕所规划 (25)4.6 土地利用协调规划 (25)4.7 居民社会经济调控规划 (26)5 分期建设规划 (27)6 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 (27)6.1 投资估算 (27)6.2 效益评价 (28)7 规划成果与深度规定 (29)7.1 一般规定 (29)7.2 规划说明书 (29)7.3 规划图纸 (31)7.4 附件 (32)附录A 本规范用词说明 (33)附录B 森林公园生态环境资源评价 (33)1 总则1.1 规范编制的目的为了加强国家级森林公园的森林风景资源保护,优化资源利用方式,规范开发建设行为,提高总体规划水平,特制定本规范。
1.2 本规范适用于全国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的编制和修编,省级和市(县)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的编制和修编可参照本规范。
1.3 森林公园的类型(规模、级别)森林公园按用地规模可分为:小型森林公园(20km2以下)、中型森林公园(21-100km2)、大型森林公园(101-500km2)、特大型森林公园(500km2以上)。
森林公园规划设计方案
森林公园规划设计方案森林公园规划设计方案一、项目背景为了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提供更多的亲近大自然的机会,我市决定开发建设一座森林公园。
本规划设计方案基于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原则,旨在打造一个绿色、舒适、多功能的森林公园,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健身锻炼和自然教育的场所。
二、总体布局森林公园占地面积为100公顷,整体布局分为五个区域:主入口区、游憩区、活动区、教育区和生态保护区。
主入口区规划有宽敞的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洗手间、餐饮区和购物区。
游憩区规划景观步道、人工湖、草坪、花坛和休闲座椅,供游客散步、钓鱼、野餐和休息。
活动区设有儿童游乐场、健身器材和篮球场,满足不同年龄段市民的需求。
教育区规划了自然教育中心和植物园,开展自然教育活动和举办植物展览。
生态保护区主要用于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设置禁止入内的标识。
三、景观设计1. 选择本地适应性的植物,打造丰富多样的植被景观,包括树木、花坛、草坪等,提供丰富的氧气和净化空气的功能。
2. 设置湖泊和小溪,增加水景元素,并规划荷花池和游船码头,提供游玩和欣赏水景的机会。
3. 设计多条步行道和自行车道,与景观融合,方便市民进行健身锻炼和观赏自然风景。
4. 利用地势高低差,打造瀑布和人工山丘,提供更多的观景点和娱乐项目。
5. 设计休闲座椅和遮阳棚,供市民休息和避免日晒,提高公园的舒适度。
四、设施配套1. 建设游客服务中心,提供游客咨询、购票、存物等服务。
2. 设立洗手间和垃圾回收桶,方便游客进行生活活动和环境保护。
3. 规划停车场,并设置充电桩和自行车停放区,鼓励市民使用环保出行工具。
4. 在公园中设置餐饮区,提供各种口味的饮食供应,满足市民的口腹之欲。
5. 设立儿童游乐场和健身器材,满足不同年龄段市民的需求。
五、管理运营1. 成立专业的团队负责公园的管理与运营,包括绿化养护、设施维修、安全监管等。
2. 制定公园管理制度和规范,保障游客的安全和秩序。
3. 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加强对公园生态系统的监测和保护。
省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
目录1基本情况 (1)1.1自然地理概况 (1)1.2社会经济概况 (3)1.3历史沿革 (4)1.4森林公园建设情况 (5)1.5周边旅游的发展情况 (6)2森林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 (10)2.1评价标准 (10)2.2森林旅游资源评价 (10)2.3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 (15)3开发建设SWOT分析 (21)3.1优势(S) (21)3.2劣势(W) (21)3.3机遇(O) (22)3.4挑战(T) (23)4客源市场的分析与预测 (24)4.1市场开发潜力分析 (24)4.2客源类型分析 (25)4.3客源市场定位 (26)4.4客源市场规模预测 (26)5规划总则 (29)5.1规划依据 (29)5.2指导思想 (30)5.3规划原则 (30)5.4规划范围 (31)5.5规划期限 (32)5.6规划性质 (32)5.7规划目标 (32)6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 (34)6.1总体布局 (34)6.2功能分区 (34)7风景游赏规划 (41)7.1景点规划 (41)7.2旅游产品规划 (47)7.3游赏线路规划 (51)7.4旅游商品规划 (53)8服务设施规划 (58)8.1规划原则 (58)8.2服务设施规划 (58)9基础工程规划 (64)9.1道路交通规划 (64)9.2给排水规划 (67)9.3电力电讯规划 (68)9.4环境工程规划 (69)10森林景观规划 (71)10.1森林景观现状 (71)10.2规划原则 (72)10.3规划内容 (73)11保护工程规划 (78)11.1环境容量分析 (78)11.2森林生态保护规划 (79)11.3景观资源保护规划 (83)11.4环境保护规划 (83)11.5安全保障规划 (84)12土地利用协调规划 (86)12.1土地利用现状 (86)12.2土地利用原则 (86)12.3土地利用规划 (86)13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89)13.1投资估算 (89)13.2效益分析 (93)14保障措施 (100)14.1政策保障措施 (100)14.2资金保障措施 (100)14.3人力资源措施 (100)14.4区域联动发展措施 (101)14.5加强管理措施 (101)附件:附录1 罗坑山森林公园主要维管植物名录附录2 罗坑山森林公园主要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名录附件1 关于命名罗坑山森林公园的函附件2 森林公园评审意见、专家名单图录1.地理区位分析图2.旅游区位分析图3.旅游资源分布图4.植被分布图5.地形地貌分析图6.总平面图17.总平面图28.功能分区图9.景点规划图10.旅游产品规划图11.道路交通规划图12.服务设施规划图13.附属工程规划图14.森林景观规划图15.土地利用规划图1基本情况1.1自然地理概况1.1.1地理区位新昌县位于浙江中东部,绍兴市东南新嵊盆地南侧,曹娥江上游,东接奉化、宁海县,南接天台县,西南邻东阳市,西北与嵊州市毗连。
宁波市生态保护红线规划(市区)(批后公布)
宁波市生态保护红线规划(市区)(批后公布)前言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等重要会议均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家战略方针的重要内容,强调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宁波市委、市人大、市政府高度重视宁波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把加快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美丽宁波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作为实现“两个基本”目标、建设“四好示范区”的重大战略任务,并在《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的决定》中明确要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健全生态补偿制度、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机制。
2015年3月18日,《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5年修订)》获国务院批复,批复明确要求“加强各类生态功能区的分级分区保护,构筑‘连山、串城、面海’网络化的整体生态安全格局”,“对重要生态功能区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列入禁建区,制定保护措施并严格执行”。
为贯彻落实国家生态环境保护要求,落实国务院《关于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加快建设“美丽宁波”,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国家级公益林管理办法》、《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湿地保护管理规定》、《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浙江省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结合我市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和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开展我市生态保护红线规划,强化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空间管控。
第一章总则第1条目的与意义(一)贯彻落实国家要求,维护城乡生态安全格局生态保护红线作为生态功能保护的基线、环境质量安全的底线、自然资源保护的铁线,已经成为继耕地之后第二条上升到国家安全高度的红线,承担着保障城乡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职能。
开展生态保护红线规划要以落实国家战略为基本要求。
(二)保护城乡生态环境,强化市域空间管制要求编制生态保护红线规划要严格禁止在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进行与生态功能不符的城镇化和工业化建设,落实“三区四线”的市域空间管制要求,建立空间开发的硬要求和底线屏障,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提升生态系统功能。
森林公园规划设计方案及对策
森林公园规划设计方案及对策一、规划设计方案1.生态保护区域规划-确定核心保护区,划定生态功能分区-充分保护生态系统,禁止采伐和破坏动植物栖息地-建设生态恢复区,进行植被恢复和湿地修复工程2.游览区域规划-合理划分游览路线,确保安全和流畅-建设观景台和游步道,提供不同角度的景观观赏3.交通规划-配置停车场和公共交通站点,方便游客进出-限制机动车辆通行,鼓励步行和自行车等非机动交通工具4.设施规划-建设休息区和餐饮区,提供游客休息和就餐场所-建造儿童游乐区,满足家庭游客的需求-设置公共厕所,并保持清洁卫生5.活动规划-定期举办宣传活动,增强公众生态保护意识-组织生态科普讲座和实地考察活动,提高游客参与度-吸引专业摄影师和艺术家,举办摄影展和艺术展览二、对策1.生态保护对策-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监测和保护,修复破坏的生态系统-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的认知,倡导绿色出行和绿色生活方式-严禁非法捕猎和偷猎行为,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2.游览安全对策-设置警示标志和安全提示牌,引导游客安全游览-增加安全巡逻员和急救站点,及时响应紧急情况-对游客进行安全教育,提醒他们注意自身安全和环境保护3.交通疏导对策-完善公共交通系统和停车设施,鼓励游客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制定交通限行政策,限制私家车辆通行-引导游客选择健康出行方式,鼓励步行和骑行等非机动交通工具4.设施提升对策-加强对公共设施的维护和管理,保持设施的正常使用-不定期进行设施更新和升级,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建立管理机构和服务团队,提供规范的服务流程和服务质量5.活动创新对策-与相关机构和专业人士合作,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吸引不同层次的游客参与-加强宣传力度,提高活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以上是针对森林公园规划设计方案及对策的简要阐述。
在实际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具体的地理、社会、经济等因素,以及相关政策和法规的要求。
只有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并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才能实现森林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目标。
森林公园设计规划要点
森林公园设计规划要点一、关于森林公园森林公园的构成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森林旅游资源是指以森林景观为主体,其他自然景观为依托,人文景观为陪衬的一定森林旅游环境中,具有游览价值与旅游功能,并能吸引旅游者的自然与社会、有形与无形的一切因素。
包含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
2、景观资源是指在森林公园范围内,可构成景观并具有观赏、文化、科学价值的一切资源。
内含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
3、景区是指为便于森林旅游管理和组织游览,根据风景特点与分布状况及使用功能而区划的地域空间。
4、景点是指在一定空间按照美学观点构成主题鲜明而完整的画面。
可以是能够吸引游人的独立景物,也可以是由多个景观要素组成的综合体。
二、森林公园规划的程序从实际工作的步骤来看,森林公园规划工作分为资源调查分析、编制可行性研究文件、总体规划、方案决策、管理实施规划编制五个阶段。
1.资源调查分析(1)基本情况调查1)自然地理森林公园的位置、面积、所属山系、水系及地貌范围;地质形成期及年代;区域内特殊地貌及生成原因;古地貌遗址;山体类型;平均坡度;最陡缓坡度等。
2)社会经济。
当地社会经济简况(人口、经营业主、人均收人等);森林公园(林场)经营状况(组织机构、人员结构、固定资产与林木资产、经营内容、年产值、利润等);旅游概况(已开放的景区、景点、旅游项目、人次、时间、季节、消费水平等)。
3)旅游气候资源。
温度、光照、湿度、降水、风、特殊天气气候现象。
4)植被资源。
植被(种类、区系特点、垂直分布、森林植被类型和分布特点);观赏植物(种类、范围、观赏季节及观赏特性);古树名木。
5)野生动物资源。
动物种类、栖息环境、活动规律等。
6)环境质量。
大气环境质量;地表水质量。
7)旅游基础设施。
交通(外部交通条件、内部交通条件);通信(种类、拥有量、便捷程度);供电;给排水;旅游接待设施(现有床位数、利用率、档次、服务人员素质、餐饮条件等)。
8)旅游市场。
调查森林公园300km半径内的人口、收入、旅游开支;调查各节假日游客的人数、组成、居住时间及消费水平;调查较长时间在本区内休疗养、度假的人数及其居住时间和消费水平;调查宗教朝拜的时间、人数、消费水平;调查国外游客的情况及发展可能性。
某某森林公园规划设计说明书
第一章基本情况第一节自然地理条件第二节社会经济条件第三节历史沿革第四节森林公园建设与旅游现状第二章生态环境及森林风景资源第一节生态环境本底调查与评价第二节森林风景资源调查与评价第三章环境容量估算及客源市场分析与定位第一节环境容量估算第二节客源市场分析与定位第四章森林公园发展条件分析第一节森林公园发展的优势与劣势第二节森林公园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第五章总则第一节规划指导思想第二节规划原则第三节规划依据第四节规划分期第六章总体布局与发展战略第一节森林公园性质与范围第二节森林公园主题定位第三节森林公园功能分区第四节分区建设项目及景点规划第五节森林公园发展战略与营销策划第七章植被与森林景观规划第一节规划原则第二节植被规划第三节森林景观规划第四节风景林经营管理规划第八章资源与环境保护规划第一节规划原则第二节重点森林风景资源保护第三节森林植物和野生动物保护第四节环境保护第九章生态文化建设规划第一节规划原则第二节生态文化建设重点和布局第三节生态文化设施规划第四节解说系统规划第十章森林生态旅游及服务设施规划第一节森林公园游憩产品定位第二节游憩项目策划第三节游憩设施规划第四节游览组织规划第十一章基础设施规划第一节道路交通规划第二节给、排水工程规划第三节供电工程规划第四节供热工程规划第五节通信、广播电视与互联网工程规划第六节旅游安全保障系统与设施规划第十二章防灾及应急管理规划第一节灾害历史第二节森林防火及病虫害防治规划第三节其它灾害防治第四节监测、应急预案第十三章土地利用规划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第二节土地利用规划原则第三节土地利用规划第十四章社区发展规划第一节居民点分布现状分析第二节社区发展规划原则第三节社区发展规划第十五章环境影响评价第一节环境质量现状第二节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评估第三节采取对策措施第四节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第十六章投资估算第一节估算依据第二节投资估算第三节资金筹措第十七章效益评估第一节生态效益评估第二节社会效益评估第三节经济效益评估第十八章分期建设规划第一节近期建设目标及重点建设工程第二节中远期建设目标及重点建设工程第十九章实施保障措施第一章基本情况第一节自然地理条件一、地理位臵森林公园位于某某市中心区东南隅,规划面积149.20913 公顷,距市中心约 2.5 公里。
森林公园规划设计
森林公园规划设计总体规划规划范围与面积规划以森林公园为中心区、城市绿化带为控制区、森林公园园区南至南岩北路、西至方志敏西路、东面与方志敏大道相连、北至叠山路。
考虑到森林公园的完整性和便于建设与管理,公园上述的南界南岩北路向南面进行了调整。
第一部分总体规划规划范围与面积规划以森林公园为中心区、城市绿化带为控制区、森林公园园区南至南岩北路、西至方志敏西路、东面与方志敏大道相连、北至叠山路。
考虑到森林公园的完整性和便于建设与管理,公园上述的南界南岩北路向南面进行了调整。
方志敏西路西侧的山坡地和西南角的小水库划作为景观保护的控制带。
城市绿化带范围按城市总体规划。
森林公园占地面积约80KM2、景观保护控制带面积约30KM2,城市生态绿化带占地约130KM2。
规划指导思想1.规划以人为本、以自然为主体,使生态、社会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创造城市与自然和谐的良好环境。
2.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进行公园规划。
规划以反映自然野趣与植物特征为主,不搞大型的设施和成片建筑物。
3.以弋阳县大旅游为指导,以森林为依托,以反映当地人文与森林特征的各种类型的园为中心,同时兼顾城市绿地的建设。
4.融森林环境营造、休闲观光与科学普及和教育为一体。
5.统一规划、分期实施、远近期相结合。
前期以基础设施和森林营建为主,后期以旅游景点完善为主。
功能分区与布局在基础资料分析及现场踏查基础之上,综合考虑建设单位的要求,城市规划的限制、场地现状条件以及全园总的规划指导原则,将文化森林公园划分成若干功能区,并且由东向西形成文化馆场带、专类园带、水景带和园外的景观保护林带四条带。
公园主入口全园设两处主入口。
东主入口位于方志敏大道与市府路交*口,设有内外集散广场和停车场。
大门建筑造型应有一定气势,能反映弋阳人文内涵,同时也兼顾到森林公园自身的特色。
公园南主入口位于叠山路与振兴路交*口。
主要内容与东主入口类似,但整体规划要小些。
建筑整体向内缩留出了较大的广场空间。
宁波市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l i l rt t e e ,m r eubnf etadq at, r ie clg a oye akf ec y m it nt o— o c oe i l i po ra rsln u i po d o i l xgn n rh i , a a ecn g ap cv b t v o ly v e o c b ot t ni h
城 市规 划进 行 研究 。
15k 7 m,南 北长 12k 9 m,陆域 总 面积 93 5k 6 m ,海 域 总 面积 97 8k 。 5 m 。宁 波 市 辖 海 曙 、江 东 、江 北 、 镇 海 、北 仑 、鄞 州 6个 区 ,宁 海 、象 山 2个 县 ,慈
溪 、余姚 、奉化 3 个县 级市。20 0 8年 ,宁波市 区面
Ke o d :ubnfrs, atr l n g Nn b , hj n yw rs ra et m s a i , igo Z ei g o epn n a
近年来 ,宁波市委 、市政府高度重 视森林城 市 创建工作 ,提出 了 “ 建设低碳 和谐 宁波 ,打造滨 海
森林 城 市 ” 的创 森 核 心 理 念 ,在 加 快 城 市 拓展 和 建 设 的 同时 ,高 度 重 视 城 市 绿 化 和生 态 环 境 建 设 。 本 文 以此 为 契机 ,就 制 订 具 有 宁 波 市 地 方 特 色 的森 林
Me n i,Gu iu ,Ja gW e w i a rn iYaxa oHuh i in n e ,F nYi g o
S h o o a d c p rht t e Z e a gA r u ue& F rs yU ie i , i ’ a 0 hn c ol f n sa eA c i c r , hj n g c l r L eu i i t oet nv r t Ln n 3 0 ,C ia r sy 13 1
第十四讲旅游资源开发的专项规划―――森林公园开发规划
第十四讲旅游资源开发的专项规划―――森林公园开发规划[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森林公园发展现状;理解《森林公园设计规范》;掌握森林公园开发规划的要点。
[教学重点]《森林公园设计规范》的内容[教学难点]森林公园设计规范要点[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对比分析一、森林公园概述1、界定森林公园是指森林环境优美、生物资源丰富、以森林为主体的自然景观相对集中、具有一定的规模和范围,可供人们游览、观光、康体休闲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教育活动的森林旅游区域。
2、功能•改善空气质量•调节气候环境•保护水土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满足人们多种需求美化净化环境功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3、类型《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第六条把森林公园分为三级:国家级森林公园;省级森林公园;市、县级森林公园按照地域分布与景观特色分•山岳森林型:最为普遍,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海岛森林型:山东长岛国家森林公园•冰川森林型:四川海螺沟森林公园•溶洞森林型:江西灵岩洞国家森林公园•火山迹地森林型:黑龙江火山口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湖泊型:浙江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森林草原型:内蒙古黄岗梁•城郊型(园林型)森林公园:地处市区或郊外,面积不大,浙江兰亭国家森林公园4、发展概况•森林公园这一名词在我国最早出现于1937年.当时的陕西国民政府主席邵力子在德国顾问建议下,准备把西安近郊的骊山建成为森林公园,并作了初步规划,但终因战乱而未能实现。
1982年我国建立了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森林公园2005年,全国共建立各类森林公园1658处,其中国家级503处,规划面积1390万公顷。
---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在亚洲环境审计研讨会上的演讲,中国国家林业局副局长李育材(2005年3月28日)2006年,森林公园总数达2067处;国家级森林公园总数达660处。
全国森林公园共接待游客2.13亿人次,直接旅游收入达118.2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2%和40%。
---源自中国森林公园网站2006年旅游收入超亿元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名单2006年旅游接待人数超100万人次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名单2006年据国家旅游局公布的国内人均旅游消费测算,森林公园带动的社会综合旅游产值达950亿元。
森林公园规划设计方案
森林公园规划设计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渴望与日俱增。
森林公园作为城市的“绿肺”,不仅能够提供清新的空气、优美的景观,还能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和健身的场所。
本规划设计方案旨在打造一个集生态保护、科普教育、休闲游憩为一体的森林公园,满足人们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需求。
二、基地现状分析(一)地理位置公园选址位于城市郊区,交通便利,周边有多个居民区和学校。
(二)地形地貌基地地势起伏较大,有山地、丘陵、山谷等多种地形,最高点海拔_____米,最低点海拔_____米。
(三)植被状况现有的植被以次生林为主,树种包括松树、柏树、杨树等,部分区域存在植被稀疏的情况。
(四)水文条件有一条小溪流经基地,水质清澈,但水量受季节影响较大。
(五)周边环境周边有农田和村庄,存在一定的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垃圾污染。
三、规划设计目标(一)生态保护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保护和恢复公园内的生态系统,提高生物多样性。
(二)科普教育设置科普展示区和教育设施,向游客普及生态知识,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三)休闲游憩提供多样化的休闲游憩设施和活动,满足不同年龄段游客的需求。
(四)可持续发展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实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四、功能分区(一)生态保护区位于公园的核心区域,包括原始森林、珍稀植物栖息地等,实行严格的保护措施,禁止游客进入,仅允许科研人员进行监测和研究。
(二)科普教育区设置生态展览馆、科普长廊、自然课堂等设施,通过图片、文字、实物展示等形式,向游客普及生态知识。
(三)森林漫步区铺设蜿蜒曲折的林间步道,让游客在漫步中欣赏森林风光,呼吸新鲜空气,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四)休闲娱乐区设置儿童游乐设施、草坪广场、野餐区等,为游客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五)水上活动区利用公园内的小溪,开展划船、垂钓等水上活动。
(六)运动健身区建设篮球场、羽毛球场、健身步道等运动设施,满足游客的运动需求。
南龙入海之地----浙江宁海旅游景区策划方案
南龙入海之地----浙江宁海旅游景区策划方案南龙入海之地----浙江宁海旅游景区策划方案一、引言浙江宁海地处海洋与大陆的交汇点,自然风光丰富多样,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为了充分挖掘宁海的旅游资源,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旅游景区,特制定此策划方案。
二、目标1·将宁海打造为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度假和体验当地文化。
2·提升宁海旅游的品质和服务水平,增加游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3·推动宁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和营收。
三、市场分析1·宁海自然风光独特,具有山、海、湖、河等多种旅游资源。
2·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逐渐受到重视。
3·宁海周边地区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巨大。
四、景区规划1·区域划分a) 中心区:包括南龙、宁溪两个核心景点,设立信息中心、停车场、餐饮区等基础设施。
b) 周边区域:包括龙港湾、海岸线等自然景观,打造自行车道、观海平台等景观设施。
2·景点开发a) 南龙景点:修建观景台、环湖步行道,增设游船和划船项目,展示地方特色文化。
b) 宁溪景点:打造文化广场、历史遗迹展示区,举办民俗文化表演,推出特色美食。
3·酒店和住宿设施a) 在中心区域建设一家高档度假酒店,提供优质的住宿和休闲设施。
b) 在周边区域建设一些民宿、特色客栈,提供不同价格和风格的住宿选择。
4·交通规划a) 提供公交车和旅游巴士等公共交通工具,方便游客到达景区。
b) 建设停车场,提供充足的停车位供游客使用。
五、市场营销策略1·建立品牌形象:设计独特的LOGO和宣传语,传递宁海旅游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
2·多渠道宣传:通过线上平台、社交媒体、旅游展览等方式宣传宁海旅游景区,吸引更多游客。
3·合作推广:与旅行社、OTA平台等建立合作关系,推出各类旅游套餐和优惠活动。
4·提升服务质量:培训景区工作人员,提供专业、友好的服务,增加游客的满意度。
宁波市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宁波市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梅艳霞;郭慧慧;蒋文伟;范义荣【摘要】The paper analyzed the natural profile,urban forest statu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ingbo.With theories of landscape ecology in combination of the structural model that integratescore,ring,axis,wedge,garden and link together,urban forest system structure of Ningbo was constructed to enhance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green core and ecological protective belt,improve urban forest land quality,provide ecological oxygen bank for the city,maintain the continuum and diversity of forest ecosystem,interpret inherent urban culture,and guide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urban environment and suburban natural environment.All of these are aimed to build a forest city featuring mountains and waters.%文章分析宁波市自然概况、城市森林现状及其城市特色,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结合"核、环、轴、楔、园、链"结构模式,提出了宁波市城市森林系统结构;建议加强城市绿心和生态保护带建设,改善城区森林绿地质量,提供城市生态资源氧库,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和多样性,演绎城市文脉,引导城市环境与郊区自然环境共生与交融,建设具有山水特色的森林城市。
森林公园规划提纲
森林公园规划提纲第一章基本情况第一节自然地理条件第二节社会经济条件第三节历史沿革第四节森林公园建设与旅游现状第二章生态环境及数量风景资源第一节生态环境评价第二节森林风景资源调查与评价第三章森林公园发展条件分析第一节森林公园发展面临的机遇与劣势第二节森林公园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第四章总则第一节规划指导思想第二节规划原则第三节规划依据第四节规划分期第五章总体布局与发展战略第一节森林公园性质与范围第二节森林公园主题定位第三节森林公园功能分区第四节分区建设项目及景点规划第五节森林公园发展战略、主体定位与营销策划第六章容量估算及科员市场分析与预测第一节容量估算第二节客源市场分析与预测第七章植被与森林景观规划第一节规划原则第二节植被规划第三节森林景观规划第四节风景林经营管理规划第八章资源与环境保护规划第一节规划原则第二节重点森林风景资源保护第三节森林植物和野生动物保护第四节环境保护第九章生态文化建设规划第一节规划原则第二节生态文化建设重点和布局第三节生态文化设施规划第四节解说系统规划第十章森林生态旅游与服务设施规划第一节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定位第二节游憩项目策划第三节旅游服务设施规划第四节游线组织规划第十一章基础工程规划第一节道路交通规划第二节给、排水工程规划第三节供电规划第四节供热规划第五节通信、网络、广播电视工程规划第六节旅游安全保障系统与设施规划第十二章防灾及应急管理规划第一节灾害历史第二节森林防火及病虫害防治规划第三节其他灾害防治第四节监测、应急预案第十三章土地利用规划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第二节土地利用规划原则第三节土地利用规划第十四章社区发展规划第一节居民点分析现状分析第二节社区发展规划原则第三节社区发展规划第十五章环境影响评价第一节环境质量现状第二节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评估第三节采取对策措施第四节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第十六章投资估算第一节估算依据第二节投资估算第三节资金筹措第十七章效益评估第一节生态效益评估第二节社会效益评估第三节经济效益评估第十八章分期建设规划第一节近期建设目标及重点建设工程第二节中远期建设目标及重点建设工程第十九章实施保障措施B.规划图纸B.2.1图纸规格:根据森林公园的规模、开发要求确定合理的图纸比例尺一般为1:10000、1:50000B.2.2基本图纸a) 区位图(对位关系图)b) 土地利用现状图;c) 森林风景资源分布图;d) 客源市场分析图;e) 功能分区图;f) 土地利用规划图;g) 景区景点分布图;h) 植物景观规划图(林相改造图);i) 游憩项目策划图;j) 游览线路组织图;k)服务设施规划图;l) 道路交通规划图;m) 给排水工程规划图;n) 供电供热规划图;o) 通信、网络、广播电视工程规划图;p)环卫设施规划图;q) 近期建设项目布局图。
宁波生态绿地系统专项规划
宁波市生态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宁波市规划局2014年7月一、规划总则1.1编制目的与对象为贯彻落实《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2014修改),保护和改善宁波市生态环境,加快宁波市园林绿化事业发展,科学指导城市生态绿地建设,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结合宁波市实际,特编制本规划。
本次规划对象包括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土地,以及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
1.2规划范围与期限分市域、中心城市两个层次。
市域,即宁波市行政辖区,面积9817平方公里;中心城市,包括中心城及外围组团,其城市规划区范围即市区行政区域,面积2560平方公里。
规划期限与现行总规保持一致,至2020年。
1.3规划目标市域:构建与市域城乡空间发展和产业空间布局相吻合的,符合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的绿色生态框架,控制生态用地占陆域总用地的75%以上。
中心城市:努力把宁波建成为一个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环境舒适宜人、景观优美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实现中心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2.6㎡以上,绿地率38%以上,绿化覆盖率45%以上。
实现“500米见园、400米见水、300米见绿”的空间布局目标,中心城市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0%以上,万人拥有综合公园数达0.09个/万人,符合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标准。
二、市域绿地系统规划2.1规划结构市域绿地系统结构为:山海拥城、绿带绕城、绿源联城。
通过一条南北向生态大通道、一条滨海生态屏障、三条沟通海陆的生态走廊,构建连山、面海、串城的市域绿地系统。
通过多条生态间隔带,锚固市域空间结构,协调生产、生活与生态空间的关系,限制城镇空间的连绵发展。
城市周边的多片生态绿源,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保障。
2.2规划布局按照“保护优先、合理布局、控管结合、分级保护、相对稳定”的原则,在重要生态功能区、陆地和海洋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等区域划定11类生态红线区域,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重要水源涵养区、重要湿地、生态公益林、洪水调蓄区、重要自然岸线和海洋保护区、重要物种(含渔业)保护区、地质遗迹保护区,使全市受保护地区面积占陆域面积的比例达到40%以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第一章基本情况 (1)第一节自然地理条件 (1)第二节社会经济条件 (1)第三节历史沿革 (1)第二章现状资源与开发条件分析 (2)第一节项目现状 (2)第二节资源分析与评价 (2)第三节投资主体 (3)第三章环境容量估算及游客预测 (4)第一节环境容量估算 (4)第二节游客规模预测 (6)第四章森林公园发展条件分析 (7)第一节森林公园发展的优势与劣势 (7)第二节森林公园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9)第五章总则 (10)第一节规划指导思想 (10)第二节规划原则 (10)第三节规划依据 (11)第四节规划分期 (12)第六章总体布局 (12)第一节森林公园性质与范围 (12)第二节森林公园形象定位 (12)第三节总体布局结构与分区 (13)第四节分区建设项目及景点规划 (14)第七章植被与景观系统规划 (18)第一节规划原则 (18)第二节植被规划 (19)第三节森林景观规划 (20)第八章重点区块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入口形象区.................................................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九章森林游憩规划.. (21)第一节游线组织规划 (22)第二节游憩产品定位 (22)第三节游憩项目策划 (23)第十章旅游服务系统规划 (25)第一节交通系统规划 (25)第二节解说系统规划 (26)第三节住宿设施规划 (27)第四节餐饮设施规划 (27)第五节购物设施规划 (28)第六节生态厕所规划 (28)第七节园区从业人员规划 (28)第八节医疗救护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一章保护保育工程规划. (28)第一节规划原则 (29)第二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29)第三节森林植物和野生动物保护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景点保护规划 (30)第十二章防灾及预警系统规划 (31)第一节灾害历史 (31)第二节森林防火及病虫害防治规划 (31)第三节其它灾害防治...............................................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预警系统建立...............................................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三章土地利用协调规划. (31)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31)第二节土地利用规划原则 (32)第三节土地利用规划 (32)第十四章投资估算 (33)第一节估算依据 (33)第二节投资估算 (34)第三节资金筹措 (35)第十五章效益分析 (36)第一节经济效益分析 (36)第二节生态效益分析 (36)第三节社会效益分析 (36)第十六章分期建设规划 (37)第一节近期建设目标及重点建设工程 (37)第二节远期建设目标及重点建设工程 (37)第十七章实施保障措施 (38)第一章基本情况第一节自然地理条件(一)地理位臵鲤龙潭森林公园旅游景区所处的西周镇位于浙江东部沿海地区,系象山半岛陆路出县之咽喉,西临宁海县,北濒象山港,与奉化市隔港相望,被列为宁波市象山港西北中心镇。
本景区位于西周城区中心地段,南接西周蒙顶山,西连清风寨森林公园,北有S38省道经过,地理位臵优越。
(二)自然条件1、地质地貌土壤条件鲤龙潭森林公园旅游景区地处闽南浙隆起带东北段,在地质构造上以断裂为主,燕山运动早期,火山熔浆顺新华夏系构造及纬向构造断裂带喷溢,形成本景区千奇百怪的地貌景观。
岩性多为沉积岩。
公园内山系主要为海山,最高峰海拔为90.3米。
景区土壤以地带性土壤黄泥土为主,其次为石沙土,山麓多为黄泥沙田土。
2、气候水文条件鲤龙潭森林公园旅游景区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四季分明。
年平均气温在17℃左右,一月平均气温5.4℃,八月平均气温27.8℃,极端最高气温在38.8℃左右,极端最低气温在—7.5℃左右,无霜期295天。
年降水量1254.7毫米,年日照时数为1670-2048小时,日照率为38%-46%。
景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的小气候环境,使适宜游览天数达到280天以上。
景区内森林覆盖率高达82%,空气质量高,SO2、尘埃含量少,负离子含量高,各类指标达到GB3095-1996中规定的I级标准。
本景区主要水体资源为天蟾池和鲤龙潭。
水体资源好,水质优良,达到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GB3838-1998)二级标准。
3、森林动植物条件鲤龙潭森林公园旅游景区植被分区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部亚地带,浙闽山丘甜槠、木荷林区,目前境内原生植被已不复存在,以5个植被类型为主:常绿阔叶林(木荷树)、针阔叶混交林(马尾松、香樟林、浙江楠林、苦槠林)、针叶林(马尾松)、落叶阔叶林(麻栎林、风香林)、灌丛(日本野桐灌丛、柃木灌丛),以及茶园、果园等。
其中,常绿阔叶林是主要植被类型,阔叶林是典型的地带性植被类型,竹林主要由大面积天然林和人工林组成,灌丛以壳斗科、胡桃科、杜鹃花科、金缕花科为主,草丛以芒草、白茅为主。
野生动物属东洋界北缘,代表性动物有猕猴、灵猫、鹿、华南兔以及雉科、棕鸟科、卷尾科、黄鹂科、画眉科、眼镜蛇科类等。
第二节社会经济条件查看横河镇志第三节历史沿革查看横河镇志第二章现状资源与开发条件分析第一节项目现状鲤龙潭森林公园旅游景区的开发始于1995年,华翔集团考虑到业务洽谈、客商招待和住宿餐饮的需要,开始了建设工作。
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和改造,已形成了以住宿、餐饮、娱乐、会议等功能为一体的旅游地。
就目前情况而言,设施方面,已兴建了华翔国际酒店、停车场、游泳池、棋牌楼,可以满足住宿、餐饮功能,娱乐功能还有待提升;内部交通方面,从入口牌楼至华翔国际酒店、办公楼及入口牌楼至南部富奇楼处均有车行道设臵,鲤龙潭、常乐寺有山路拾阶而上,酒店后山林修建有游步道,已有一定基础;景观方面,景区内建有常乐寺、常乐院、天蟾潭、鲤龙潭等,植被茂密,且有夜景设臵,环境优美。
2008年,鲤龙潭森林公园被评为市级森林公园。
第二节资源分析与评价规划组通过对景区的旅游资源的调查,根据《旅游资源基本分类、调查与分析》标准,得出本景区旅游资源种类涵盖国家标准中的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5个主类。
(详细见表1)表1 鲤龙潭森林公园旅游景区旅游资源一览表(一)旅游资源优势1、旅游资源主类较为齐全,空间分布较为集中鲤龙潭森林公园旅游景区旅游资源种类涵盖国家标准中的8个主类中的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5个主类,资源涵盖主类较为多样。
对于森林度假地来讲,旅游资源种类多样、分布广泛,但又相对集中地构成各处景观是旅游开发极为有利的条件。
景区内旅游资源种类多,单体空间分布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景区的中心区域,便于旅游活动的空间组织和线路的设计。
2、生态环境优美,有一定游憩价值良好的森林度假地不在于几株奇花异草、参天古树,而在于有整片林相丰富、外表优美的森林作背景;有奇石、秀水点缀其间;森林深处有野趣可寻以及由成片森林而形成的森林小气候。
鲤龙潭森林公园旅游景区拥有优美的竹林作为整个景区的背景,森林覆盖率达到82%,周边森林保护区动植物资源也较为丰富,绝大部分植物无毒无刺,森林空气负离子含量高,适于度假游憩。
且鲤龙潭森林公园拥有清廉泉及天蟾潭和鲤龙潭两处水域,山水风光与花草树木组合好、层次多、质量高、特色明显。
3、资源可娱乐性强,且有一定景观及设施基础景区的景观四季变化多样,雨雪、雾凇景色优美,银杏林及山坳花海景观独特,还拥有晓峰揽月、海山日暮等自然景观,常乐寺、常乐院及鲤龙潭等建筑具有古色古香的佛教风格,适宜休闲度假静养身心。
正在建设中的嬉水滑道,具有景观和游乐两方面的功能,将成为今后本景区旅游的热点之一。
另外,这里已经具有一定的资源及景观基础,目前,景区已建成华翔国际酒店、酒店停车场、游泳池、竹海园等,便于景区今后的开发提升及旅游活动的开展。
(二)旅游资源劣势1、旅游资源品质低,缺乏稀缺性旅游资源通过考察,景区旅游资源单体较少且规模较小,许多资源单体等级较低,旅游资源的品质不高,不具备一定的知名度,缺乏稀缺性、垄断性的旅游资源,在历史与人文资源方面,也显得比较薄弱。
因此,这里不适宜发展以观景游憩为主的传统意义上的观光旅游。
2、缺乏丰富的水体旅游资源许多环境优美的度假地,都有着组合良好的山水资源,多数森林公园也都拥有大面积的湖泊或变化多样的水景,水体旅游资源是度假旅游开发中极为重要的组成要素。
通过实地考察,目前本景区仅有天蟾潭、鲤龙潭和富奇楼附近三处较大的水域,清廉泉水流小,富奇楼水域观赏作用并没有很好的发挥出来,缺乏丰富的水体旅游资源。
总的来说,旅游资源的现状决定了本景区在发展以旅游资源为主要依托的传统观光游览项目方面并不具备明显的优势。
但是,从森林旅游度假开发方面看,景区内背景资源优美、旅游资源有娱乐性、有一定设施依托。
因此,本景区更适宜凭借优越的环境及基础设施,发展森林度假旅游,开展养生、素拓、主题活动,以此来实现旅游的突破性发展。
第三节投资主体鲤龙潭森林公园旅游景区的投资主体为华翔集团。
华翔集团是国家大型企业,上市公司,宁波市重点培育的十八家大企业大集团之一,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世界汽配行业500强。
集团总资产二十余亿元,下辖控股子公司九家,参股企业二十余家,分布于浙江、江西、上海、北京、辽宁、吉林等地。
主要产品有多功能汽车、特种装备(车辆)、汽车零部件、电子产品、水产食品及大、中型精密模具等。
2008年销售额44.8亿,创利税3.9亿。
2008年度华翔集团被省绿化委员会确定为“省绿化模范单位”。
华翔集团以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为主线,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等融为一体,积极打造科技创新型、资源节约型的绿色企业。
第三章环境容量估算及游客预测第一节环境容量估算(一)环境容量现状与分析一个景区的环境容量就是这个旅游区在既不影响旅游者的旅游质量也不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前提下能够接待的最大游客量。
这个指标要受到旅游区面积、旅游活动、接待设施、环境脆弱性等多方面的影响。
鲤龙潭森林公园旅游景区的规划范围不大,水资源缺乏、平地少,环境比较脆弱,所以在开发过程中要合理有限的土地资源,不要浪费平地资源,不宜建设太多的接待服务设施;其次,把停车场设臵在酒店地块,以减轻入口的环境承受力;在游线组织和停留时间上要尽量地安排合理。
(二)环境容量极限测算环境容量是旅游开发中的项目规划与环境、资源保护措施制定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