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色原理
互补色配色方案
-设计的实用性和功能性,是否便于用户阅读和使用。
五、合规性考量
1.知识产权保护:确保配色方案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尊重原创设计。
2.法律法规遵守:遵循国家有关色彩使用的法律法规,确保设计方案合法合规。
3.道德标准:在设计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六、结论
本互补色配色方案旨在为专业人士提供一个详细、实用的设计指导,以实现色彩在视觉艺术中的最大价值。通过严谨的配色策略和人性化的实施步骤,本方案能够帮助设计者在项目中创造出既美观又符合受众需求的作品。我们期待本方案能够为色彩设计领域带来新的启发和灵感。
二、互补色原理
互补色是指在色轮上相对位置的颜色,包括红色与绿色、蓝色与橙色、黄色与紫色等。这些颜色结合时,能够相互增强对方的鲜艳度,产生显著的对比效果,从而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三、配色方案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计
1.红与绿互补配色
-适用场景:适用于需要强调活力、热情和生命力的设计项目,如广告、品牌视觉、节日装饰等。
-配色策略:采用低饱和度的红色与绿色,如深红与草绿,能够减少视觉疲劳,增加舒适感。同时,可以通过调整明度差异,创造层次分明的视觉效果。
-注意事项:避免使用高饱和度的红绿色彩直接搭配,以防产生过于刺眼的对比。
2.蓝与橙互补配色
-适用场景:适用于需要传达信任、稳定和专业性的设计项目,如企业网站、应用界面、产品包装等。
-配色策略:选择不同明度的蓝色与橙色,如海军蓝与浅橙色,能够营造出深邃与活力的平衡感。适当增加中间色调的过渡,可以缓和对比,提升整体设计的协调性。
(1)适用场景:网页设计、UI设计、产品设计等。
(2)配色建议:在蓝与橙的搭配中,可选择不同明度的蓝色与橙色,以产生丰富的层次感。例如,天蓝色与橙黄色搭配,或深蓝色与橙红色搭配。
色彩配色原理
色彩配色原理是指在设计、绘画和其他创作中,选择和组合不同色彩以达到和谐、美观和富有表现力的效果的原则。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色彩配色原理:
对比原理:通过在颜色之间产生明显的差异,创造出强烈的对比效果。
常见的对比包括互补对比(使用位于色轮上互为补色的颜色)、对比明暗(浅色和深色的对比)和对比冷暖(冷色调和暖色调的对比)。
类似原理:选择邻近的颜色进行配色,创造出柔和、渐变的效果。
类似颜色在色轮上相邻,具有相似的色调和色相,可以产生和谐的视觉效果。
单一色调原理:基于同一色调或色系的不同明暗度和饱和度进行配色,创造出单一而统一的效果。
这种配色方法通常用于传达特定的情感、氛围或主题。
分裂互补原理:选择一种颜色的互补色,并在互补色周围选择该颜色的邻近色进行配色。
这种配色方法可以实现更丰富、复杂的对比效果。
渐变原理:使用从一种颜色逐渐过渡到另一种颜色的渐变效果。
渐变可以是线性的、径向的或其他形式的,通过颜色的平滑过渡来营造出柔和、流动的效果。
中性色原理:将鲜艳的颜色与中性色(如黑、白、灰)进行配合,以增强鲜艳颜色的对比效果,同时保持整体的平衡和稳定感。
这些色彩配色原理可以根据具体的设计目的和风格进行灵活运用。
同时,个人审美和创造力也在配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实验和尝试,找到最适合自己需求的色彩组合。
色彩基础知识:补色
色彩基础知识:补色补色选自《中学教学实用全书物理卷》如果两种色光(可以是单色光,也可以是复色光)以适当比例相加,能使人得到白色的感觉,这两种色光就称为补色,或互补色.例如波长为6563的红光与波长为4921的靛光就是补色.三原色中的任一种光,与其余两种光的混合色光互为补色,如红光与绿+蓝互为补色,而绿+蓝即为靛色.又如蓝光与红+绿,即蓝光与黄光互为补色等.从图可以看出,黄、靛、紫色按“加色法”来分析,分别是红+绿,绿+蓝,蓝+红的混合色,我们也可以用“减色”法来分析,认为它们分别是从白光中减去蓝光,或红光,或绿光后得到的颜色.减色法与加色法并没有本质的不同.但由于颜料之所以有不同的颜色,主要是因为它们有独特的选择吸收某种色光的特性,因此在印刷与绘画中通常都采用“减色法”来进行分析,这时人们常把黄(吸收去蓝色)、靛(吸收去红色)、紫(吸收去绿色)作为基本色素,画像或印刷工作者使用这三种颜色的颜料,就可以调配成各种颜色.有的书籍把红、绿、蓝称为三基色,而把靛、紫、黄称为三原色.也有的则不加区别,都称为三原色,要注意这两组颜色的关系是:三原色和它们的互补色.三原色如果我们把从白光得到的光谱分成大致相等的三段,那么频率较小的一段中各种色光混合的结果是红色,频率较大的一段混合成蓝色,中间一段混合成绿色.把这三种颜色的光混合起来,也能得到白光.若把这三种颜色的光或其中两种光按不同的比例混合起来,还能得到很多种不同的色光.因此,通常把红、绿、蓝三种颜色叫做三原色.三原色和三原色混合得到的几种基本颜色如图所示.如用较大比例的红色和较小比例的绿色混合就得到橙色.上面的方法称为“加色法”,即两种或三原色按一定的比例相加,就得到另外一种颜色.彩色电视机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彩色显像管的荧光屏上,有许多可以发光的小单元,每个小单元由三个距离很近的小点子组成,它们分别可以发出红光、绿光和蓝光,显像管后部有三个电子枪,分别射出三束细电子束,使三个小点分别发光,由于电子束的强弱不同,使得三种原色发光强弱不同,人们在远处看来,就混合成一个色光点,三个电子枪保持同步扫描,就能显现出彩色画面了.物体的颜色人的眼睛只能感觉到电磁波谱中很窄的一段(真空中波长为7700 到3900 的一段),这一部分称为可见光,而可见光中不同的频率成分又能引起不同的颜色感觉.因此物体的颜色是由射入到人眼睛中的光波的频率决定的.自然界的物体是多层次的,有丰富的色彩,而产生各种颜色的原因却是个很复杂的问题,下面只是从两个方面粗略地加以说明. ?? (1)发光物体的颜色.发光物体即光源,光源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热辐射光源,它发射的光谱都是连续光谱,而光谱中各成分的权重分布,与发光体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光谱中的高频率部分(包括可见光中的蓝、紫色光以及紫外线)越多,温度越低,则光谱中的低频率部分(可见光中的红、橙色光及红外线)越多,因此热辐射光源的温度与颜色有对应关系.恒星发光就是热辐射,天文学上按照颜色把恒星分为青、白、黄、红四个等级,太阳底子“黄”,属于温度较低的第三等级.炼钢炉里铁水的温度,以前就是老工人根据经验靠眼睛观察颜色来判断的,现在可以采用光电比色仪等精密仪器,但原理仍然相同.另一类光源是非热辐射光源,例如荧光、磷光、激光等.这类光源辐射的电磁波的频率成分,与物质内分子、原子、电子的跃迁及振动等运动都有关,而决定颜色的主要是电子的能级跃迁,因为电子在能级跃迁过程中辐射的光子能量,通常落入和可见光相对应的区域内. ?? (2)不发光物体的颜色,它与物体本身的性质有关,也与入射光的频率成分有关.同一个物体在不同的光源的照射下可以呈现不同的颜色,这是由于不同的光源发射的光波频率成分不同而造成的.复色光(白光)照射,物体可以呈现多种色彩,而使用单色光照明,物体则只能呈现这一种颜色或黑色.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一下白光照射物体的情况.白光照射到物体上,会出现三种不同的颜色,即表面色,内体色和干涉色.表面色是指物体表面层对光的直接反射而形成的颜色,一般说来,这些反射光遵守反射定律,与物质本身没有其他作用,因此表面色一般为白色,但也有些物体表面(特别是一些颜料)在直接反射过程中有强烈的选择吸收作用,因而表面色为某种特定的颜色.内体色是指光波进入物质表面以内一定深度,再反射回来或透射过去而形成的颜色,这些光在物质内与物质本身发生作用,“由于物质对光波的选择吸收作用,使物体呈现一定颜色.干涉色则是由于表面层(有时是附着层或镀膜)的干涉、衍射作用而使某种色光得到加强,某种色光减弱而形成的颜色.太阳光谱的探索阳光经过三棱镜会展开成一条彩色的光谱,那么,除了太阳光,其他光,如蜡烛光、固体发光和气体发光,经过三棱镜又会出现什么呢?1752年苏格兰人梅耳维尔开始对这个课题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
室内设计配色原理
室内设计配色原理
配色原理是室内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能够影响整个空间的氛围和视觉效果。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配色原理,帮助您在室内设计中创造出令人满意的配色方案。
1. 对比原理:使用对比鲜明的颜色可以营造出生动和有张力的效果。
例如,在一个以白色为主的空间中,使用一些鲜艳的红色、蓝色或黄色配饰,可以呈现出强烈的对比效果。
2. 类似原理:选择相邻或相近的颜色进行搭配,可以创造出和谐舒适的氛围。
例如,将不同深浅的蓝色、绿色和紫色结合在一起,可以打造出一个冷静而宜人的空间。
3. 三色原理:选择三个相互搭配的颜色,通常是一个主色和两个辅助色。
这种搭配方法可以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效果,同时也不会过于复杂。
例如,在一个以灰色为主色调的空间中,加入一些黄色和橙色的元素,可以使整个空间更加温暖和活跃。
4. 单色原理:选择一个主色,并在不同的深浅层次上使用,以达到丰富和协调的效果。
例如,在一个以白色为主的空间中,可以加入不同深浅的灰色元素,以增加层次感。
5. 补色原理:选择位于调色盘对立面的两种颜色进行搭配,可以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
例如,在一个以绿色为主的空间中,加入一些红色的元素,可以创造出独特而有趣的效果。
以上是一些常用的室内设计配色原理,通过合理的运用可以创
造出独特而美观的空间。
记住,在进行配色时要考虑到空间的功能和使用者的喜好,以确保最终的效果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期望。
追色电眼几种颜色的原理
追色电眼几种颜色的原理色彩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感知现象,而追色电眼作为一种特殊的现象,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和好奇。
它是指当我们迅速扫视一个彩色物体时,会出现物体颜色的残影或者人眼难以捕捉到物体原本的颜色,而只能看到颜色混合或产生花纹。
下面我将详细分析追色电眼几种颜色的原理。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人眼感知色彩的机制。
人眼感知色彩是通过视觉系统中的视网膜接收到的光信号来完成的。
视网膜是由感光细胞构成的,其中包括两类细胞:锥状细胞和杆状细胞。
锥状细胞主要负责感知色彩,分为三种类型:红、绿和蓝。
而杆状细胞则负责感知亮度。
针对追色电眼几种颜色的原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原色追色电眼原理:在原色追色电眼中,我们使用三种基本的原色(红、绿、蓝)来混合产生各种颜色。
当我们迅速扫视一个彩色物体时,不同的原色会反复刺激感光细胞,这种刺激在视觉系统中的传递会导致视网膜上的细胞兴奋并产生相应的神经信号。
由于原色的刺激是持续且重复的,持续的刺激会使锥状细胞处于持续性兴奋的状态,这导致视觉系统在一段时间内难以恢复到初始状态,进而使得我们在迅速扫视后看到的颜色形成残影。
2. 补色追色电眼原理:补色是指当两种互补的颜色同时出现时,我们会感知到另一种不同的颜色。
在补色追色电眼中,当我们迅速扫视一个混合了两种互补颜色的物体时,这两种互补颜色会在视觉系统中相互作用,产生补色的现象。
这是因为锥状细胞对互补颜色的刺激会导致相应的对立色参与而产生的。
当我们迅速扫视时,这种对立色的刺激会在视觉系统中持续存在一段时间,产生补色的感知。
3. 渐变色追色电眼原理:渐变色是指颜色在空间或时间中变化的过程。
在渐变色追色电眼中,我们迅速扫视一个颜色渐变的物体时,不同颜色的刺激会在视觉系统中产生叠加的效应。
由于颜色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变化,刺激的叠加会导致视觉系统难以精确捕捉到物体原本的颜色。
因此,我们在迅速扫视后看到的是颜色混合或花纹。
三原色与三补色
三原色:红、绿、蓝 三原色等量相加生成白光三补色:黄、品、青 三补色等量相加生成黑色光红R------------青C 绿G-------------品红M 蓝B-------------黄Y红与青互补 绿与品红互补 蓝与黄互补加红的同时青色在减少加绿的同时品红再减少加蓝的同时黄在减少 而不影响其他色彩,这就是三原色和三补色之间的互补关系。
两原色相加等于第三原色的补色; 两补色相加等于第三补色的原色。
所谓一种原色的补色即为除此原色外另外两种原色的和色。
三原色中,红与绿的和色为黄,绿与蓝的和色为青,红与蓝的和色为品。
黑白片着重的是照片的曝光准确度、密度大小、层次感等。
而彩色照片除了上述要素外,色彩还原、色彩饱和度、所要体现创作思想在色彩上的表现也是极为重要的。
彩色照片色彩的体现,从胶片冲洗后效果的角度来讲,和选用镜头的特点、胶片的选择、曝光的准确性、光照角度等都有影响,但对于一个有基本经验的摄影人来说,如果上述要素已选定的话,我感觉可调整的空间并不是很大红 黄 品 青 绿 蓝偏黄:减黄偏红、品:加青(红色的补色)、减品偏紫:(多大量蓝,少量红)加黄,减品偏绿:加品上面的偏色是大部分照片容易出现的问题,总的来说,照片的偏色的调整,也是根据三原色、三补色的原则来进行的。
(一、三原色红、绿、蓝是一切色光组成的基本色光,称为三原色。
自然界中一切能够看到的色彩都是由三原色组成的。
19世纪初,科学家就提出了视觉三原色理论,认为人眼视网膜上可以分辨各种色彩的视觉锥体细胞中,含有与光谱中三种主要色相适应的三种感色单元,即感红单元、感绿单元、感蓝单元,分别感受红、绿、蓝三种色光。
红、绿、蓝三种色光在不同比例的配合下,可以形成光谱上的各种色光。
也就是说,光谱中任何一种颜色,都能用三种色光组合在一起而形成。
这里的三原色和绘画上的三原色不同。
前者指的是色光,而后者指的是绘画染料。
三原色光是红、绿、蓝;绘画染料上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补色在画面哪些部分发挥作用
补色是指在色谱中一原色和与其相对应的间色间所形成的互为补色关系。
原色有三种,即红、黄、蓝,它们是不能再分解的色彩单位。
三原色中每两组相配而产生的色彩称之为间色,如红加黄为橙色,黄加蓝为绿色,蓝加红为紫色,橙、绿、紫称为间色。
红与绿、橙与蓝、黄与紫就是互为补色的关系。
由于补色有强烈的分离性,故在色彩绘画的表现中,在适当的位置恰当地运用补色,不仅能加强色彩的对比,拉开距离感,而且能表现出特殊的视觉对比与平衡效果。
我们知道,补色是人的视觉感受所呈现的一种视觉残象的生理反应。
例如:当你注视一朵鲜艳的红花时,你的视觉会在红花的边缘外的背景色彩中感受到一些绿色的成分。
当你观察一杯鲜艳的橙色饮料时,你会发现在这个杯子的投影及边缘背景上有蓝紫色的色彩成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补色现象。
它是人的视觉色彩平衡系统所产生的一种生理现象。
由于一种纯度较高的色彩相对应的相反成分伴随我们所注视的物体色彩而产生,以此减弱该物体的强烈色彩对视觉产生的刺激。
绘画中的色彩慨念及原理的运用就是以人的视觉感受与客观存在的物质现象两方面为基础和依据的。
因此,在绘画中,艺术家会主动地运用补色原理在绘画作品中制造强烈的色彩对比效果以获得特定的艺术氛围。
如印象派画家莫奈的绘画大量地运用对比色——补色,纳比派画家的重要代表波纳尔的油画作品更是以补色的对比关系来表现对象的明暗关系,色彩明丽、轻快,充满光线的跳动感。
可见,正确地运用补色会使绘画色彩作品取得醒目、强烈的视觉效果。
那么补色主要在画面中所表现的物体的哪些部分发挥作用呢?换句话说,在物体的色彩的哪些部分有补色成分呢?根据人的视觉平衡系统及出现视觉残象的规律特点,我们把补色现象在绘画作品中所出现的位置作如下归纳,即在物体色彩关系中有以下几个有补色成分的部分:以一个深红色的苹果为例,在这个苹果的明暗交接线上、投影的边缘应当有补色绿色的成分,在苹果边缘的四周也应适当有淡绿色的成分混合在周围的背景色彩中。
光与色的关系、三原色与三补色、色彩三要素
光与色的关系一、光与色光是一种电磁波,它由不同的波长组成。
通常的白光,如太阳光,是由来400-700纳米不同波长的连续光波混合而成的,它也是我们常说的可见光。
在可见光范围内,不同波长的光波,使人产生不同的色感。
在光谱中,一种颜色向另一种颜色转变是逐渐过渡的,在光谱上看到的颜色叫光谱色,不能分解的光谱色称为单光,由两种以上单色混合而成的色叫复色。
物体的色是人的视觉器官受光后在大脑的一种反映。
物体的色取决于物体对各种波长光线的吸收、反射和透视能力。
物体分消色物体和有色物体。
1. 消色物体的色消色物体指黑、白、灰色物体,它对照明光线具有非选择性吸收的特性,即光线照射到消色物体上时,被吸收的入射光中的各种波长的色光是等量的;被反射或透射的光线,其光谱成分也与入射光的光谱成分相同。
当白光照射到消色物体上时,反光率在前75%以上,即呈白色;反光率在10%以下,即呈黑色;反光率介于两者之间,就呈深浅不同的灰色。
2. 有色物体的色有色物体对照明光线具有选择性吸收的特性,即光线照射到有色物体上时,入射光中被吸收的各种波长的色光是不等到量的,有的被多吸收,有的被少吸收。
白光照射到有色物体上,其反射或透射的光线与入射光线相比,不仅亮度有所减弱,光谱成分也改变了,因而呈现出各种不同的颜色。
3. 光源的光谱成分对物体颜色的影响当有色光照射到消色物体时,物体反射光颜色与入射光颜色相同。
两种以上有色光同时照射到消色物体上时,物体颜色呈加色法效应。
如红光和绿光同时照射白色物体,该物体就呈黄色。
当有色光照射到有色物体上时,物体的颜色呈减色法效应。
如黄色物体在品红光照射下呈现红色,在青色光照射下呈现绿色,在蓝色光照射下呈现灰色或黑色。
二、三原色与三补色三原色:红、绿、蓝R、G、B三补色:青、品、黄C、M、Y红、绿、蓝三种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得到大自然中人的视觉所能感受的任何一种色彩,但红、绿、蓝三种色光本身却不能由任何其它色光混合产生。
补色原理和余色原理
补色原理和余色原理都是色彩学中的重要原理。
补色原理:指通过混合两种颜色的相反色来达到白色的效果。
例如红色和绿色混合产生黄色,红色和蓝色混合产生品红色,黄色和蓝色混合产生绿色,红色和绿色和蓝色混合产生白色。
余色原理:指通过混合三种颜色,使其中一种颜色变暗或消失,得到另外两种颜色的混合色。
例如红色和绿色和蓝色混合产生白色,红色和绿色混合产生黄色,红色和蓝色混合产生品红色,黄色和蓝色混合产生绿色。
这两种原理都是色彩学中的重要原理,并且在色彩搭配、色彩设计、摄影、艺术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色性(冷暖)补色对比(互补色)
互补色搭配
• 由于补色有强烈的分离性,故 在色彩绘画的表现中,在适当 的位置恰当地运用补色,丌仅 能加强色彩的对比,拉开距离 感,而且能表现出特殊的视觉 对比不平衡效果。
• 丰富画面,使画面更加和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在互补色对比中, 两种补色并置一 块,为了突出对 比效果,往往要 把其中一方强调 出来起支配作用, 而另一方则使其 弱化处于从属地 位。
把补色现象在绘画作品中所出现的位置作 如下归纳, 即在物体色彩关系中有以下几个有补色成 分的部分:以一个深红色的苹果为例,在 这个苹果的明暗交界线上、投影的边缘应 当有补色绿色的成分在苹果边缘的四周也 应适当有淡绿色的成分混合在周围的背景 色彩中。补色的分离性所产生的视觉效果 会使画面的色彩对比明亮强烈、增强空间 距离感。
视 觉 幻 象 游 戏
欺骗自己的眼睛, 绘画时你还能相信所见即所画吗? 要学会调整画面,以免画不由衷。
三原色:红、绿、蓝 R、G、B 三补色:青、品、黄 C、M、Y
色环的任何直径两端相对之色都称为互补色。
互补色
最典型的补色对是黄和紫、蓝不 橙、红和绿。
一对补色并置在一起,可以使它们各自的色彩都 在视觉上加强了饱和度,显得色相、纯度更强烈 。正确的运用补色会使绘画色彩作品取得醒目、 强烈的视觉效果。 明。
一种特定的色彩总是只有一种补色,做个简单的实验即可得知。 我们用双眼长时间地盯着一块红布看,然后迅速将眼光移到一面白 墙上,视觉残象就会感觉白墙充满绿(青色)味。这种视觉残象 的原理表明,人的眼睛为了获得自己的平衡,总要产生出一种补 色作为调剂。 互补色还具备两种特征:[1](1)两个互为对比的颜色如红和绿,靠 近并置在一起时,它们各自的色彩都在视觉上加强了饱和度,显得色 相、纯度更强烈。 (2)这两个色彩调和后成为明度、纯度都降低的中性灰黑,这种灰 黑色是这一组对比色互相连结的最调和的颜色。
补色的基本知识
补色的基本知识简介又称互补色,余色,亦称强度比色,就是两种颜色(等量)混合后呈黑灰色,那么这两种颜色一定互为补色。
色环的任何直径两端相对之色都称为互补色。
在色环中,不仅红与黑是补色关系,一切在对角线90°以内包括的色,比如黄绿,绿,蓝绿三色,都与红构成补色关系。
原理:当两个色光混合成白色色光时,则将这两个色光的主波长定义为互补波长,但在不同光源下补色的主波长是会有所不同的;在色度图上,任何通过光源的直线,其对光谱轨迹所截的任两点波长即为相对应的互补波长,而这一对互补波长的光称为补色。
在自然界中每一种颜色都有其主波长,都可以找到与之相应的互补波长和补色。
但是其中在色度图上属于绿色光谱波长(493-567nm)的色光,却无法找到与之相对应的互补波长,这是因为此一范围波长的色光补色是洋红色系的颜色,而洋红色系的颜色在光谱色度图中并不存在这些颜色的单色光,它们是红光和蓝光的混合色光,所以在色度图上并无法找到绿色光谱波长(493-567nm)色光的补色波长,对于这些洋红色的颜色称之为谱外色。
作用在观察颜色的时候,补色会随时随地的跟着主色的出现而产生,这与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受到光刺激后的疲劳程度或是错觉有关。
当人们注视色彩的时候,视觉范围内的各种颜色的色光便刺激视网膜上的锥状感光细胞,而产生所看到的色彩;但是视网膜上的锥状感光细胞一直受到同一色光刺激后,便会有刺激疲劳现象产生,形成补色。
另外我们都知道环境色是影响物体色的因素之一,而环境色对物体颜色,最主要的影响是环境色和物体色的对比现象,引起物体色的变化。
例如:将洋红色与绿色并列,会显示出洋红色的更红、绿色的更绿,这是因为在洋红色与绿沟彼此交接的边缘分别引发其补色绿色和洋红色,所以加强了各别色彩的颜色,产生洋红色更红、绿色更绿的现象。
由于颜色对比使得每一个颜色在自己的周围产生与自身颜色色相相反的对立色,此一对立色实际上并不存在,这种现象的产生是视觉上的错觉造成的补色。
补色的视觉原理
补色的视觉原理如果两种颜色能产生灰色或黑色,这两种色就是互补色。
视觉与色彩当眼睛接受光的刺激时,眼睛的生理结构特征会影响到人对色彩的感觉,也就是说,人眼感觉到的色彩未必与客观存在的物理光色相符。
这属于色彩物理性质之外的色彩视觉生理特征。
人们说颜色会“诱骗”眼睛,此话有些不公,实际是眼睛自己有“过失”。
1、眼睛:具有光学系统的特殊器官。
角膜、房水、晶状体与玻璃作为屈光介质,象透镜那样,使物体成象于视网膜上。
视网膜上的椎体细胞和杆体细胞如同底片上的感光乳剂,分别接受彩色与明暗的光剌激。
视网膜内层含有神经节细胞,与视神经相联,负责把光的信息传递到大脑。
脉胳膜上布满了黑色的色素细胞,起着吸收外来杂散光的作用,消除光线在眼球内部的乱反射。
瞳孔的张缩就象照相机上光圈的调节,以适应光线强弱的变化。
2、眼睛对明暗的适应:当我们从昏暗的室内突然到阳光照射下的户外时,觉得十分刺眼,但过去几秒钟就觉得适应了,可以正常地观察物体。
如果从亮处走进光线很暗的屋子里,会感到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清,过几分钟后,眼前的东西又清晰,这说明眼睛能够自动适应光线的变化。
眼睛对明暗的适应能力主要取决于视觉的二重性功能。
在视网膜上,有两种感色细胞,椎体细胞与杆体细胞。
椎体细胞密集在视网膜的中心部位,呈黄色,称为黄斑。
黄斑中心凹陷,称为中央窝,是视觉最敏锐的部分。
椎体细胞在光线明亮的情况下,可以分辨颜色细微的变化,辩认物体的细节。
离开中央窝,椎体细胞的数量急剧减少,视觉敏锐度也随之降低。
由于视网膜中央椎体细胞适应明亮条件下的视觉,因此称为“明视觉”。
杆体细胞只在光线较暗的条件下起作用,并且只分辨明暗,不分辨颜色。
在中央窝处,几乎不存在杆体细胞;离开中央窝,杆体细胞急剧增多,离中央窝20°的地方数目最多。
由于视网膜边缘的杆体适应暗光条件下的视觉,因此称为“暗视觉”。
如果一个人的视网膜的椎体细胞发生障碍,他就患了日盲症,同时也是全色盲彩虹桥色觉网;如果杆体细胞发生障碍,他就患夜盲症。
机器视觉与应用实验中的补色原理
机器视觉与应用实验中的补色原理什么是机器视觉?机器视觉是指通过计算机和摄像机等设备来模拟和实现人类的视觉系统。
它通过采集、处理和分析图像来实现各种目标识别、图像分割、运动检测等功能。
什么是补色原理?补色原理是指当人眼对某种颜色的视觉感知达到饱和后,就会产生对其互补色的视觉感知。
补色原理是人类视觉系统的一种特性,而在机器视觉中,我们可以利用补色原理来实现一些图像处理的任务。
补色原理在机器视觉实验中的应用在机器视觉实验中,补色原理可以应用到图像修复、图像增强、目标检测等各个方面。
图像修复在图像修复方面,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图像噪声和缺失的问题。
利用补色原理,我们可以通过对亮度和色度分量的调整来修复这些问题。
比如,当图像出现颜色偏移时,我们可以通过调整亮度和色度的值来使图像恢复到正常的颜色感知。
图像增强在图像增强方面,补色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提升图像的质量和细节。
通过对图像的亮度和对比度进行调整,我们可以增强图像的视觉效果,使得图像更加生动和清晰。
目标检测在目标检测方面,补色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提升目标的辨识度。
通过调整图像的色度和亮度,我们可以使目标和背景之间的差异更加明显,从而提高目标的检测准确率。
如何利用补色原理进行图像处理?利用补色原理进行图像处理可以通过对图像的色度和亮度进行调整来实现。
色度调整色度是指图像中颜色的属性,包括红、绿、蓝三种基本颜色。
通过调整图像的色度,我们可以改变图像的颜色感知。
比如,如果图像偏红,我们可以通过将红色减少来使其恢复到正常的颜色感知。
亮度调整亮度是指图像中的明亮程度。
通过调整图像的亮度,我们可以改变图像的整体亮度。
比如,如果图像太暗,我们可以将亮度增加来使其更加明亮。
调整顺序在利用补色原理进行图像处理时,调整的顺序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一般来说,先进行色度调整,再进行亮度调整可以得到更好的效果。
因为亮度调整可能会影响到图像的整体颜色感知,所以先进行色度调整可以保证图像的颜色感知更加准确。
互补色的原理完整版资料
你看
畢加索 如何 運用
綠和紅
色彩?
創作一幅蝴蝶的圖畫,把蝴蝶的翅膀都填上不同的色彩,並把背景繪成一朵朵不同的色彩花朵的花圃。
注意:
必須利用互補色的原理。
橙和藍
互補色的原理
你看 畢加索
互補色
如何 運用
黃和紫
色彩?
你看
畢加索
如何
運用
色彩?
創作一幅蝴蝶的圖畫,把蝴蝶的翅膀都填上不同的色彩,並把背景繪成一朵朵不同的色彩花朵的花圃。
馬上練習
• 創作一幅蝴蝶的圖畫,把蝴蝶的翅膀都 填上不同的色彩,並把背景繪成一朵朵 不同的色彩花朵的花圃。
注意: 注意:
必須利用互補色的原理。 除了運用原色作畫,還可作顏色 彩度、明暗度的嘗試。
色環中央圈內你相對能的顏說色稱出為互畫補色家。 如何使用互補色?
顏色與它的互補色靠近時,看起來更鮮艷:藍色顯得更藍,橙色顯得更橙。
注意:
除了運用原色作畫,還可作顏色
The Harlequin and his Companion 1901
那兩種
色彩
靠近時,
看起來
更鮮明?
顏色與它的互補色靠近時,看起來更鮮艷:藍色顯得更藍,橙色顯得更橙。
注意:
必須利用互補色的原理。
注意:
除了運用原色作畫,還可作顏色
那兩種
色彩
பைடு நூலகம்靠近時,
看起來
更鮮明?
你能說出畫家如何使用互補色?
那兩種
色彩
靠近時,
看起來
更鮮明?
Hans Hofmann / Colour Intervals at Provinvetown 1943
你看
畢加索
以梵高的《夜间的露天咖啡馆》为例分析补色关系的表现力
以梵高的《夜间的露天咖啡馆》为例分析补色关系的表现力自然界中有着成千上万种或明亮或暗淡或淡雅或浓烈的色彩。
让我们看到这些颜色的唯一渠道,是光。
最早发现光色本质的是英国的科学家牛顿,他通过三棱镜折射阳光的实验了解到了光与色之间的关系。
阳光折射出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分别具有长短不同的波长,而物体吸收不同波长的光,再经光线的反射或折射进入人眼最后被我们看到。
例如我们之所以能看到一条红色裙子的颜色,是由于阳光中的其他几种色光被红布吸收,而把红光反射出来的结果。
不同质地的物体,受光后反射的强弱各不相同,我们看到的颜色也就不尽相同。
因此我们说,色彩是光对人眼刺激作用的结果,是演的视觉对光反映的产物。
二、补色原理补色,狭义上是指色环中成180度角所对应的两种可以相互抵消、中和,使其达到均衡的颜色。
广义的讲,是能够产生出对比关系的两种色彩,但是这两种色彩的性质必须是一冷一暧。
从色彩的对比关系上讲,又分为明度对比、色相对比、纯度对比;从性质上分为冷暖对比。
三原色中其中任一颜色与其他两个原色混合成的颜色之间都是补色的关系。
三、作品分析夜凉如水,星罗棋布,夏夜中的法国小城,一条幽深的鹅卵小巷,一家灯火通明的咖啡馆。
夜空下的那盏煤气灯,将凉棚顶与墙面照射出一片耀眼的金黄。
狭长的红条木露台上,由近而远地散放着几张圆桌和高背椅。
身着白衣的侍者穿行于客人之间。
店门口的街巷路面,寥寥的行人来来去去,街巷尽头刚刚出现的车马已被染上一背的灯火,而驭者却还未来得及脱离幽深的夜色。
街对面一株翠枝在暗夜中将它的枝叶悄悄伸向灯火通明的咖啡馆。
临街狭长的楼群,与一座教堂塔楼,一起惊奇地举臂指向幽蓝的夜空,那里,正闪烁着大大小小的奇怪星群,那是梵高发现的星空,它通过这个天才疯子,第一次映现在人类的眼中...这是梵高1888年的作品《夜间的露天咖啡馆》。
作品中梵高用大面积的黄和蓝来表达一种独特感受,煤气灯照耀下的橘黄色天棚与深蓝色星空的强烈对比,偏偏使得整幅画洋溢着一种平和的诗意。
巴黎画染配色原理
巴黎画染配色原理
巴黎画染配色原理指的是巴黎画家们在绘画中常用的配色原则。
其特点是采用高度饱和度的大地色调,加上冷暖交错的色彩变化,使得画作更加立体感和生动感。
具体的配色原理包括:
1. 运用补色原理:使用互补色(如红绿、黄蓝等)让画面更加生动。
2. 运用同色系原理:使用同一色系内的多种颜色,强调主色和次色的不同比例,营造出一种和谐的美感。
3. 运用对比原理:将明暗、冷暖、大小等对比的元素放在一起,增加画面的表现力。
4. 变化色调原理:通过不同的色调变化,增加画面的层次感和空间感,使画面更加富有变化和生命力。
5. 运用色相原理:运用类似颜色的不同色相,增强画面的色彩层次和空间感。
这些配色原则是巴黎画家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可以使画作更加鲜明、生动、感性。
补色在生活中的应用(一)
补色在生活中的应用(一)补色在生活中的应用什么是补色?补色是指在颜色空间中,与某个颜色形成互补关系的颜色。
例如,红色的补色是绿色,蓝色的补色是黄色,黄色的补色是紫色等。
补色的应用1. 艺术设计领域在艺术设计中,补色是一种重要的色彩搭配方法。
将互补的颜色组合在一起可以增强视觉冲击力,例如红与绿、黄与紫等。
同时,在一些特殊的设计效果中,也可以运用到非常复杂的补色组合。
2. 家居装饰领域在家居装饰中,利用补色的原理可以让房间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效果。
例如,蓝色的房间中加入橙色的饰品,可以让整个房间显得更加活泼有趣。
3. 营销广告领域在营销广告中,补色可以用来引起注意或营造独特的视觉效果。
许多著名品牌都采用补色的搭配方式来博得消费者的青睐,例如可口可乐使用的红色与白色相辅相成, Adidas使用的黑色与白色等。
补色的效果1. 增强色彩对比度使用补色的组合方式能让不同颜色之间的对比更加强烈明显,同时也能够让整个场景呈现出更加明亮的色彩效果。
2. 调节氛围和情绪补色的搭配可以调整场景中的氛围和情绪,例如紫色搭配黄色可以营造出华丽的氛围,红色搭配绿色则可以营造出热烈的情绪。
3. 引起视觉冲击使用补色的组合方式可以增强视觉冲击力,吸引人们的眼球。
在某些广告和营销策略中,这种效果非常重要。
结语总体来说,补色在生活中的应用相当普遍,无论是在艺术设计领域、家居装饰领域还是营销广告领域,都可以发挥出它的独特作用。
这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能够感受到色彩的变换和多样性的原因之一。
注意事项虽然补色有着非常独特的效果,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项,例如:•补色搭配不宜过多,适当使用可达到最佳效果;•补色在搭配时要注意色彩的饱和度和亮度,否则会出现较大的配合失误。
总结补色虽然在理论中有着精妙的配合方法,但是在实践中还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适当的调节和运用。
只有在正确的搭配和使用方式下,才可以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从而为生活中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补色的视觉原理(转)如果两种颜色能产生灰色或黑色,这两种色就是互补色。
视觉与色彩当眼睛接受光的刺激时,眼睛的生理结构特征会影响到人对色彩的感觉,也就是说,人眼感觉到的色彩未必与客观存在的物理光色相符。
这属于色彩物理性质之外的色彩视觉生理特征。
人们说颜色会“诱骗”眼睛,此话有些不公,实际是眼睛自己有“过失”。
1、眼睛:具有光学系统的特殊器官。
角膜、房水、晶状体与玻璃作为屈光介质,象透镜那样,使物体成象于视网膜上。
视网膜上的椎体细胞和杆体细胞如同底片上的感光乳剂,分别接受彩色与明暗的光剌激。
视网膜内层含有神经节细胞,与视神经相联,负责把光的信息传递到大脑。
脉胳膜上布满了黑色的色素细胞,起着吸收外来杂散光的作用,消除光线在眼球内部的乱反射。
瞳孔的张缩就象照相机上光圈的调节,以适应光线强弱的变化。
2、眼睛对明暗的适应:当我们从昏暗的室内突然到阳光照射下的户外时,觉得十分刺眼,但过去几秒钟就觉得适应了,可以正常地观察物体。
如果从亮处走进光线很暗的屋子里,会感到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清,过几分钟后,眼前的东西又清晰,这说明眼睛能够自动适应光线的变化。
眼睛对明暗的适应能力主要取决于视觉的二重性功能。
在视网膜上,有两种感色细胞,椎体细胞与杆体细胞。
椎体细胞密集在视网膜的中心部位,呈黄色,称为黄斑。
黄斑中心凹陷,称为中央窝,是视觉最敏锐的部分。
椎体细胞在光线明亮的情况下,可以分辨颜色细微的变化,辩认物体的细节。
离开中央窝,椎体细胞的数量急剧减少,视觉敏锐度也随之降低。
由于视网膜中央椎体细胞适应明亮条件下的视觉,因此称为“明视觉”。
杆体细胞只在光线较暗的条件下起作用,并且只分辨明暗,不分辨颜色。
在中央窝处,几乎不存在杆体细胞;离开中央窝,杆体细胞急剧增多,离中央窝20°的地方数目最多。
由于视网膜边缘的杆体适应暗光条件下的视觉,因此称为“暗视觉”。
如果一个人的视网膜的椎体细胞发生障碍,他就患了日盲症,同时也是全色盲;如果杆体细胞发生障碍,他就患夜盲症。
有些动物专门于夜晚活动,它们的视网膜上只有杆体细胞,称为“夜视动物”,夜视动物一般就是色盲。
在光线暗的情况下,人眼由中央窝的明适觉转至边缘部分的暗视觉,加之瞳孔变大的作用,使眼睛适应了黑暗的环境,暗适应初期感受性提高较快,后期提高较慢,最初的15分钟可以基本适应,半小后,视觉感受性可提高10万倍,达到完全的暗适应大约需要40分钟。
当光线暗到一定程序时,人眼看不到光谱上的各种颜色,而只能看到明暗不同的无彩色层次。
我们在观察物体时,如果把眼睛眯起来,挡住一部分进入眼睛的光线,物体的颜色特征会减弱,而明度变化却依旧存在。
作画的人常把眼睛眯起来,排除颜色的细微变化,以便于判断对象明暗色调的整体层次。
由于红色光对杆体细胞不起作用,杆体细胞内的视紫红质不会被红光破坏,因此红光不阻碍杆体细胞的暗适应过程。
一个人视觉的椎体细胞接受的是红光刺激;然后转入黑暗光线,此时他的视觉性仍能保持平衡,不需暗适应的重建过程,此原理适用于X光检查的暗室、夜间的信号灯等一系列需要暗适应的红光照明。
当视觉从暗光转入亮光线时,瞳孔缩小,视觉由视网膜边缘的暗视觉转入中央窝的明视觉,适应了光线从暗到亮的转换,从暗到亮的适应过程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
中央窝的明视觉与边缘部分的暗视觉对不同波长的颜色有不同的敏感度。
例:光线亮的条件下,椎体细胞对黄绿波长最敏感。
光线暗的条件下,杆体细胞对蓝绿波长最敏感。
3、颜色视觉理论视网膜上有三种感色的椎体细胞,分别敏感于红、绿、蓝三种波长。
在这三种椎体细胞中,有一类细胞对可见光谱的全部波长都发生反应,而对575nm波长的颜色反应最强,这可以证明这些细胞是负责感受明暗。
另一类位于视网膜深处的细胞(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和外侧膝状核细胞,对红光发生正电位反应,对绿光发生负电位反应,对黄光发生正电位反应,对蓝光发生负电位反应。
这样在视神经系统中就有三种反应:光反应、红-绿反应、黄-蓝反应用。
(红-绿,黄-蓝,一正一负的对立反应,就产生补色反应)。
红——绿反应分为红兴奋、绿抑制和绿兴奋、红抑制两种反应。
黄——蓝反应分为黄兴奋、蓝抑制和蓝兴奋、黄抑制两种反应。
对于视觉中红——绿、黄——蓝这四种对立色的科学验证符合一世纪之前与三色说相对应的赫林四色学说。
四色说以视觉现象为依据,曾经以白——黑、红——绿、黄——蓝三种视素对立过程的组合,解释了产生各种颜色感觉和颜色混合现象的原因,然后对三原色光能产生光谱全部色彩这一重要规律,并没有进行说明。
以上由现代科学家测定的结果证明,视觉中存在着两种机制:一、视网膜椎体感受器的三色机制;二、视觉信息向大脑皮层视区的传导中路所形成的四色机制。
三色机制中三种独立的椎体感色物质分别吸收光谱不同波长的辐射,同时每一种物质又可单独对黑白作出反应。
强光发生白色反应,无光发生黑色反应。
在椎体感受器发生的反应经视神经向视觉中枢传导的通路中,红、绿、蓝三种反应重新组合,形成了三对对应性的神经反应,最终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产生各种颜色感觉,这就是颜色视觉的过程。
4、视觉色彩补偿颜色视觉的生理结构特征,引起了一些特殊的色彩视觉现象。
A、视觉残象在白或灰色背景上放上一块颜色图形,注视一分钟时间,将图形撤走,背景就会出现原来颜色的补色图形,这一诱导出的补色图形多次出现,最终完全消失掉。
明度也产生残象,若在灰背景上注视白色图形,过20分钟后,将眼睛的注视位置移到旁边的灰底上,视觉中就会出现该图形的暗色残象。
若是换成黑色图形,就会出现明色残象。
其原因是外在颜色刺激起视网膜某种对立色对的反应,由于视觉的疲劳,当刺激停止时,该对立色的另一种反应开始活跃,于是视觉中产生原来色的补色。
B、同时性效果当我们在红底上放一块白色时,白色会带绿味,在蓝底上放灰色时,灰色里好象混入了黄橙色;若是红与绿并置在一起,红更红,绿更绿。
在两种颜色相邻的部分,这种互补色的对比现象最为明显。
其原因是,当视网膜上某一部分发生光刺激反应时,会引起邻近部位的对立反应。
所以会在该色的周围加强补色感觉。
由于任何颜色总是与其周围的颜色共存,因此现实中几乎每和种颜色都处于同时性色彩效果中。
这样看来,物理上的一种客观固定的颜色,在视觉中就变成了有多种色感的无定性颜色。
因此同时性效果是最富实际意义的色彩视觉现象。
C、环境光色适应从白色日光环境突然进入白炽灯光环境时,会感觉白炽灯环境中的物体呈黄色,过了一段时间后这种感觉就会消失,对物体恢复了日光下的感觉。
人眼对环境颜色刺激作用下造成的颜色视觉变化,是视觉对颜色光的适应所至,当人对某一颜色光已经适应后,突然转入其它色的环境中,对后者的颜色感觉趋向第一次色的补色。
例如:从白炽灯光环境进入日光(非太阳直射光)环境,会感觉物体的颜色带蓝味。
这种现象是光色适应后视觉变化所引起的色彩错觉。
这种色彩错觉对艺术家来说是宝贵的,因为进入一个光色环境中所获得的第一印象最强烈,最具魅力,画家恰恰要捉住这最初的印象表达动人的色调。
以上几种颜色视觉现象证明了人的视觉对色彩永远需求一种生理的平衡,即人眼看到任何一种颜色时,总是要求它的相对补色,如果客观上这种补色没有出现,眼睛就会自动调节,在视觉中制造这种颜色补偿。
/content/2004-12/24/content_1002638.htm色彩生理理论:色彩的错视与幻觉2004-12-24当外界物体的视觉刺激作用停止以后,在眼睛视网膜上的影像感觉并不会立刻消失,这种视觉现象叫做视觉后像。
视觉后像的发生,是由于神经兴奋所留下的痕迹作用,也称为视觉残像。
如果眼睛连续视觉两个景物,即先看一个后再看另一个时,视觉产生相继对比,因此又称为连续对比。
视觉后像有两种:当视觉神经兴奋尚未达到高峰,由于视觉惯性作用残留的后像叫正后像;由于视觉神经兴奋过度而产生疲劳并诱导出相反的结果叫负后像。
无论是正后像还是负后像均是发生在眼睛视觉过程中的感觉,都不是客观存在的真实景像。
正后像节日之夜的烟花,常常看到条条连续不断的各种造型的亮线。
其实,任意一瞬间,烟火无论在任何位置上只能是一个亮点,然而由于视觉残留的特性,前后的亮点却在视网膜上引成线状。
再如你在电灯前闭眼三分钟,突然睁开注视电灯两三秒钟,然后再闭上眼睛,那么在暗的背景上将出现电灯光的影像。
以上现象叫正后像。
电视机、日光灯的灯光实际上都是闪动的,因为它闪动的频率很高,大约100次/秒上,由于正后像作用,我们的眼睛并没有观察到。
电影技术也是利用这个原理发明的,在电影胶卷上,当一连串个别动作以16图形/秒以上的速度移动的时候,人们在银幕上感觉到的是连续的动作。
现代动画片制作根据以上原理,把动作分解绘制成个别动作,再把个别动作续起来放映,即复原成连续的动作。
负后像正后像是神经正在兴奋而尚未完成时引起的,负后像则是经兴奋疲劳过度所引起的,因此它的反映与正后像相反。
例如:当你长时间(两分钟以上)的凝视一个红色方块后,再把目光迅速转移到一张灰白纸上时,将会出现一个青色方块。
这种现象在生理学上可解释为:含红色素的视锥细胞,长时间的兴奋引起疲劳,相应的感觉灵敏度也因此而降低,当视线转移到白纸上时,就相当于白光中减去红光,出现青光,所以引起青色觉。
由此推理,当你长时间凝视一个红色方块后,再将视线移向黄色背景,那么,黄色就必然带有绿味(红视觉后像为青,青+黄=绿,参见下表)。
又例如:在一白色和灰色背景上,长时间地(两分钟以上)注视一红色方块,然后迅速抽去色块,继续注视背景的同一地方,背景上就会呈现青色方块。
这一诱导出的补色时隐时现多次复现,直至视觉的疲劳恢复以后才完全消失。
这种现象也是负后像。
明度对比也会产生负后像。
先看的色彩 后看的色彩对比后的色彩感觉红橙黄味橙红黄绿味黄红绿蓝味绿红蓝绿味蓝红紫蓝味紫橙红紫味红橙黄绿味黄橙绿蓝味绿橙紫蓝味紫橙蓝紫味蓝黄红紫味红黄橙红味橙黄绿蓝味绿黄蓝紫味蓝黄紫蓝味紫绿红紫味红绿橙红味橙绿黄橙味黄绿蓝紫味蓝绿紫红味紫蓝红橙味红蓝橙黄味橙蓝黄橙味黄蓝绿黄味绿蓝紫红味紫紫红橙味红紫橙黄味橙紫黄绿味黄紫绿黄味绿紫蓝绿味蓝灰色的背景上,如果注视白色(或黑色)方块,迅速抽去白色(或黑色)方块,灰底上上将呈现较暗(或较亮)的方块。
视觉负后像的干扰常常使我们在判断颜色时发生困难。
例如,初学色彩者在练习看色时,长时间的色彩刺激会引起视觉疲劳而产生后像,感受色彩的灵敏度不断降低,色彩分辨能力迅速下降。
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注意观察与看色的节奏,避免视觉疲劳。
同时对比结果使相邻之色改变原来的性质,都带有相邻色的补色光。
例如:同一灰色在黑底上发亮,在白底上变深。
同一黑色在红底上呈绿灰味,在绿底上呈红灰味,在绿底上呈红灰味,在紫底上呈黄灰味,在黄底上呈紫灰味同一灰色在红、橙、黄、绿、青、紫底上都稍带有背景色的补色味红与紫并置,红倾向于橙,紫倾向于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