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小说阅读2情节 Word版含解析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小说阅读+分析综合)第01课 考纲解读(含解析)
第01课考纲解读(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所以这里分了四块儿,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分析作品结构是提高阅读文学作品效率的一种重要方法。
概括作品主题,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归纳作品的内容要点,二是概括作品的中心思想。
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和安排。
作品主题的概括要从作品实际出发,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要着眼于作品整体,又必须认真关注局部和细节,将宏观和微观、综览和细读、表层和内里、具体和抽象等妥善结合,统筹思考,去粗取精,斟酌组合。
兼顾内容结构,分析句段作用1.内容方面:文章语言的遣用,都是根据主题表现的需要来确定,所以分析句段作用,关键要与文章的主旨或情感相联系。
2.结构方面:在文中处于不同位置的句段,其作用也往往不尽相同。
位置:开头作用:开篇即点题,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主旨,或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情感(奠定感情基调)。
未点题,则多为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
景物描写,从结构看可能是铺垫,从内容看则多为衬托、提供背景或营造(渲染)气氛。
连续发问,或述逸闻趣事,则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展现深沉思想或饱满情感,比如连续感叹,则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小说常用开头方式及作用中间作用:过渡(物→人,景→情,事→理,实→虚等) 篇幅较长且描写主要物象,则考虑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或照应前文小说中间段(情节)的作用结尾作用:总结全文,点明题旨,升华感情,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小说常用结尾方式及作用小说标题的作用特殊段落:特殊表现形式的段落一般是由特殊的句式单独成段,或是倒装句,或是运用了特殊语气,或是后面有省略,分析作用时要分析出运用特殊句式的表达效果。
线索及主题线索:线索是小说中贯串作品始终的情节发展的脉络,线索可以是作品中的某个人物、事件,也可以是作品中所灌注的作者的情感,还可以是具体的时间、空间,线索常见的有单线及双线两种形式,也有多线并行或者复合结构的。
江苏省扬州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语言运用 Word版含解析
课题第一课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教学目标1.从词义的轻重范围、词语的用法、词义的色彩等角度辨析近义实词。
2.从基本含义、语法作用、恰当位置等方面辨析易混虚词。
3.能正确理解成语的含义,并能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辨别。
●重点、难点重点:1.在一个语段中辨析词语表达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2.分析学生耳熟能详的高频词在实际运用中的易混易错现象。
难点:关注第六版《新华字典》中词义变化的和新增加的词语。
●设计思想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本考点的要求是: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
能力层级为E(表达应用)。
对这一考点应从理解辨析入手,将着力点放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应用上。
除了系统梳理考点涉及到的知识点而外,要在对历年考题的剖析中找寻应对方法。
●教学资源1.2011至2015年全国及各省相关高考试题。
2.选修教材《语言规范与创新》中的相关章节①文艺作品的词汇规范化②同义词③几个常用词的辨析④词类家族的奥秘⑤词以类聚●课堂反馈1.(2015·无锡模拟)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广袤无垠的大漠深处,由于地球独特的地壳结构、地质作用以及风蚀、水流等因素作用,形成了独特的自然奇观。
大自然的创造力常常令人,吸引着无数旅游者和探险家观光和探险。
大自然的奇观为人类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让人类出自然、生命的真谛。
A.其他瞠目结舌前来想B.外界叹为观止前去悟C.表层赞不绝口前往品D.表面望洋兴叹上前探2.(2015·南京模拟)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人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下午,车轮掠过千枝万枝秋色,每一枝上都着黄山的雨云。
仿佛只要按一下喇叭,雨点就会噼噼啪啪掉下来。
比之山下,黄山要秋得早一些。
触目皆是的境界,黄山的秋雨,就格外像千年的老蛇那样。
A.悬又因石破天惊冷峻B.挂只要惊天动地严峻C.飘既然触目惊心冷酷D.扬一旦天翻地覆严酷3.(2015·盐城一模)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人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去年金秋,蟹肥稻熟时节,我在盘锦第一次了苇草被称为“海”的浩瀚与壮美:无边无际的苇草,森林般茂密,草原般辽阔,积雪般,波涛般雄浑。
江苏省扬州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小说阅读2情节 Word版含解析
第二课小说情节结构●复习目标1. 了解小说情节的结构模式、结构要素。
2. 了解小说情节安排的技巧及其作用。
●重点、难点重点:把握故事情节。
难点:故事情节特点及作用。
●设计思想情节是由人物之间的关系、矛盾和性格冲突所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
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
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
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应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住场面;②寻找线索;③理清小说的结构。
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
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教学资源《小说情节结构》教学PPT●教学设计考点解读1.小说情节的结构模式小说情节的结构主要通过情节的推进或情绪的勾连、材料的组织来构成。
传统小说通常是以时空为本位的线性结构模式。
具体有三种:(1)基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目前高考选文多为这样的结构模式。
如“边练边悟”中《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就属于这种模式。
“开端”是小说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开始(往往能够看出作者的褒贬倾向);“发展”是小说主要矛盾冲突从发生到激化的演变过程;“高潮”是决定矛盾各方面的命运或者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人物思想斗争最紧张、最激烈、最尖锐的阶段(最能表现人物思想品格的部分);“结局”是矛盾得到解决,人物的发展已经完成,故事有了最后的结果,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示,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往往是议论抒情句段)。
江苏省扬州市2018年高考语文复习教案:文言复习 含解析
课题高考文言文复习
●教学目标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5.辨析文句意义,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重点、难点
重点:
1.识记运用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
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2.翻译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臵、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难点:
1.在语境中对相关实词迁移运用的能力
2.整体把握语段,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堂反馈
一、请解释下列句中的划横线的字:
1、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2、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3、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4、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
18版江苏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3部分 第1章 专题2 第3节 考点4 赏析艺术技巧
高三一轮总复习
列车开动后,后一节第 9 车厢的乘务员看着空无一人的车厢,莫名其妙, 于是去找了列车长:“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可列车长说:“肯定是 售票处又弄错了!”列车长说完,马上就通知了下一站卖第 9 车厢票。
高三一轮总复习
列车在下一站停 3 分钟。买第 9 车厢票的人也都是一些思维正常的人,车 一停稳,大家就依序跑到前一节第 9 车厢门口排队上车。乘务员看着这么多乘 客,惊慌失措地挡在车门口说:“我这儿只有两个空铺,去找列车长吧,在第 1 车厢,让他把大家安排到其他车厢去,跑快点,要不车就开了!”愤怒的乘客 们拎着大包小包你追我赶地朝第 1 车厢跑去。列车长看着这么多远远跑来的乘 客一头雾水:“你们这是从哪儿来啊?”乘客们说:“从第 9 车厢来 的„„”“那个车厢早就满了„„”列车长此刻没时间研究到底是怎么一回 事,他需要马上把这些乘客安排好。一阵忙碌之后,乘客们终于安顿好了,他 松了一口气后发出了发车命令。
பைடு நூலகம்三一轮总复习
听他讲到这儿,我忍不住哈哈地笑出了声来。结果讲故事的人火了:“我 一点都不觉得这有什么好笑!我们第 9 车厢的这些乘客原本是打算去保加利亚 旅游的!” (本文有删改) 1.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
高三一轮总复习
【解析】
故事的主体部分叙述了这位读者向 “我”反映的他与他妻子的
乘车经历,用的是第三人称。这种人称的叙述,拉开了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 离,使故事的讲述更具有客观性。 【答案】 第三人称叙述。①突破开篇以第一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的
局限,较为自由地展现事件过程、人物心理,以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②拉 开了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更具有客观性。
高三一轮总复习
☞精要点拨 叙事(记叙)作为小说最主要的表达方式, 其技巧表现在叙事的人称和方式两 个方面。 叙事技巧 人 称 第一人称叙述 第二人称叙述 第三人称叙述 概念分析及作用阐释 叙述亲切自然,给人真实生动之感。 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 不受时空限制,叙写展现自由灵活。
江苏省扬州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小说阅读3环境 Word版含解析
第三课小说环境描写●复习目标1. 了解小说环境描写分类及作用2. 掌握小说环境描写的常见题型及答题思路。
●重点、难点重点:把握小说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难点:一景三考——特点、技巧和作用。
●设计思想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的环境描写跟人物的塑造与表现主旨有极其重要的关系。
阅读中始终把环境、情节和人物联系起来,才能把握小说创作的真谛。
●教学资源《小说环境描写》教学PPT●教学设计考点解读一、把握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小说中的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天气和景物等。
它的主要作用有:①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
表现地域风光和文化,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②渲染故事气氛。
作者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③烘托人物形象。
环境是为人物活动提供场所和背景的,作者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而为人物设置多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用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其性格。
④推动情节发展。
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环境描写要以情节为依据,情节发展离不开环境描写。
⑤暗示社会环境。
优秀的作者,总是通过对特定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来展示独特的世态风情,为读者提供一幅社会历史图画。
所以,小说中的自然环境,一般都带有作者的感情色彩,被当作社会环境的暗示。
⑥深化作品主题。
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环境的认真考察。
二、把握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社会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所处的时代、社会和生活环境等的描写,包括城镇、农村、工厂、军营、机关、学校、商店等人物活动场所和地域风情、风俗习惯等社会风情的描写。
具体作用:①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②交代人物身份,表明人物性格。
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深化作品主题。
三、一景三考对小说环境描写的考查,一般是就指定的环境描写(多是景物描写),分析其特点,鉴赏其技巧,概括其作用,俗称“一景三考”。
(完整版)2018高考语文(新课标)总复习教师用书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学案1
当下社会转型时期的德巴街。
③我把得贵捎的钱交给他,让给娘好好治病。他将钱装进裤兜
(3) 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
里,转身往街西走去,又回来给我鞠了一躬。我问他家远吗,他说
基本情节是:
就在德巴街南的胡同里。我说从这里过去不是更近吗,老头笑了一
①—③段,写“我”与王有福在德
下,说:“我不走德巴街。 ”
比街见面,但他不敢从德巴街走回家。
[ 真题文本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指导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7 ·《考试说明》题型示例 ]
玻璃 贾平凹
①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去了却没看到他。我 踅进一家小茶馆里一边吃茶一边盯着电杆。旁边新盖了一家酒店, 还未完工,正有人用白粉写“注意玻璃”的字样。
专题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
[ 考纲要求 ] 2017 年《考试大纲》 对“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的考查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作了
如下规定: 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
表现手法。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 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 文精神。
(3) 环 境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 件发生的背景作描写。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 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 时间、 地点、 季节、 气候及花草鸟虫的描写, 作用是渲染故事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推动 情节发展、暗示社会环境、深化作品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 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作描写,作用是 交代人物的生活环境、交代人物的社会关 系、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也可从侧面刻画 人物,显示作品主题。 2.主 题 小说的主题就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 的叙述和描写、对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 来的主题思想,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 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 在。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
江苏省扬州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小说阅读探究教案
第五课小说意蕴探究●复习目标1.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 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重点、难点重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难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设计思想探究题无疑是小说阅读训练的重头戏。
目前,虽然各省市所出的探究题林林总总,但认真思考一下是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和特点的,这“规律”“特点”表现在三方面:题目让你探究什么,该如何探究,答案如何表述。
一轮复习,就应该围绕这三方面,加深对探究题规律特点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应对。
●教学资源《小说意蕴探究》教学PPT●教学设计考点解读一、主题意蕴类探究主题意蕴类探究是一种基于文本内的探究,探究的内容多是小说所表现的丰富意蕴或深刻内涵,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
它不是直接概括主题,而是挖掘主题的丰富性或深刻性。
(一)思想意蕴、情感意蕴探究所谓思想意蕴,是指作品表现出的思想意义或价值,重在指文本给读者的思考和认识。
所谓情感意蕴是指作品的情感意义或取向。
说白了,就是作者的情感态度、喜怒褒贬等。
它与“思想意蕴”不是一回事,虽说有时在具体题目中有相通之处,但意蕴重在思想性、认识性,而情感是作者的倾向性,即他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小说的思想、情感意蕴都是附着在小说的具体形象之中的,探究时特别要善于抓住小说中不同的人、事、物,再分析探究所附着的意蕴即可。
(二)标题意蕴探究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或是情节的高度概括,或是人物性格的突出体现,等等。
选择标题作为探究点是命题者的偏爱。
常见的探究题有三种:一是侧重内容的意蕴探究,二是不同标题的比较探究,三是拟标题的意图。
无论是哪种,都要关注两方面:一是标题本身的内容、艺术特点;二是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等,或就一个角度谈深谈透,或多角度多层次切入。
对于标题意蕴题,特别要关注表层义、深层义、象征义或比喻义。
江苏省扬州市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 文意概括
巢的暴虐,遍于四方,(黄巢)假使不被长安的百姓诛杀,那么一 定会驱使他的残余势力向东进犯。况且长期与忠武军为仇敌, 侵犯我土疆,按照情势是必然的。”于是派遣人力增高城墙,挖 深沟壑。充实仓库,收集柴草。又招募彪悍勇猛的士兵,置于 自己的指挥下。任命大弟弟赵昶为防遏都指挥使,小弟弟赵珝 为亲从都知兵马使,分别率领精锐部队。黄巢在长安,果然被 王师四面包围控制,粮食耗尽士兵饥饿,谋划向东逃跑的计划, 先遣骁将孟楷径直攻入项县。赵犨率领军队攻击他。反贼大溃 退,几乎全被斩首与俘获,活捉孟楷。
课堂反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先生(高螺舟)曾授衡州府知府。彭雪琴侍郎其部人也,方应 童子试,先生见而才之,招至署中,教以读书作文之法。衡阳一 县应童试者千余人,侍郎是岁县试,咸拟正案第一,侍郎亦自谓 然。至正案发,乃第三。越数日,县令召而语之曰:“以文论, 汝宜第一矣,亦知不得之故乎?”谢不知。曰:“府尊意也。府 尊曰:‘彭某他日名位未可量。一衿之得失,迟早皆可不计。今 岁在吾署读书,若县试第一人,必谓明府推屋乌之爱耳,是其终 身之玷矣。’”是岁侍郎竟不入学。后数年,乃隶诸生之籍。侍 郎以此感先生知遇益甚。 (选自《清代名人轶事·高先生轶事》, 有删改)
课堂反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赵犨,其先天水人。幼有奇智。唐会昌中,壶关作 乱,随父北征,收天井关。未几,从王师征蛮,斩获甚 众。本道录其勋,陟为马步都虞候。
及黄巢陷长安,天子幸蜀,中原无主,人心骚动。 于是陈州数百人相率告许州连帅,愿得犨知军州事。其 帅即以状闻,于是天子下诏,以犨署陈州刺史。既视事,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4 小说阅读(教学案)(含解析)
专题14 小说阅读1.小说选材,古今中外均有,中国小说以现当代作家作品为主,外国小说以欧美名家作品为主。
体裁上,以微型小说、短篇小说为主体。
2.从命题角度看,热点有“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探究等考点。
一、小说的文体特征及三要素小说是文学的一大类别,是一种与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它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综合运用语言艺术的各种表现手法,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广泛地、形象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
无论什么样的小说,都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就是人物、情节和环境。
小说都是重在写人物的,“文学即人学”,小说创作的中心任务就是要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而塑造人物形象一般离不开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一定的生活环境,所以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安排故事情节,描写典型环境也就成了传统小说的基本艺术特征。
1.小说中的人物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
2.小说的故事情节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
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3.小说的环境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
在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
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
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具有重要作用。
二、小说应考阅读的特点及步骤1.应考阅读是一种快速高效的整体阅读考场阅读是一种快速的精阅读,与平时的浏览或慢品有区别。
它要求能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把一篇千字文读两遍。
江苏省扬州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第二课 文科附加题之名著阅读 Word版含解析
课题第二课文科附加题之名著阅读●教学目标1. 了解文科附加题第二项的命题思路和题型规律。
2. 阅读高考文科规定的名著作品,积累有关名著的常识。
3. 掌握该类题型的答题策略。
●重点、难点重点:1. 阅读高考文科规定的名著作品,积累有关名著的常识。
难点:掌握该类题型的答题策略。
●设计思想文科附加题的第二大项名著阅读,由于知识点极为复杂琐碎,对学生平时积累的要求较高,因此是学生之间的得分差距较大的领域,因此要重视知识的储备和方法的总结,争取在此处尽量拉开差距。
●教学资源1.资料辑录。
1)文件夹:茶馆(电影视频,原文,名著导读,PPT)红楼梦(120回内容概要,练习,阅读讲义PPT,主题分析,脂评本)呐喊(导读,高考题汇总,PPT,内容概要)欧也妮·葛朗台(导读,题目汇总)三国演义(100个重点情节,导读,习题,PPT)2)文档:《老人与海》导读;边城;飞鸟集;哈姆雷特;子夜;江苏高考名著阅读题分析图片版3)PPT:江苏高考名著名片复习课件●教学设计●课堂反馈1、哈姆莱特复仇延宕、犹豫的原因:1)主观上性格犹豫,过分谨慎;认为复仇应该有正当的名分,必须让克劳狄斯的罪行得到证实并当众暴露;2)客观上,恶势力过于强大,怀疑自己的行动能否起到惩罚罪恶、重整乾坤的目的。
2、《三国演义》“失街亭”这个故事中,马谡有三笑,请具体阐述,并概括由此表现出的马谡的性格。
“三笑”:一笑孔明“多心”,他认为街亭这个地方地处偏僻,魏兵不敢来,而孔明煞费心机的安排实在有些多余;二笑王平“真女子之见”,否定了王平提出的“屯兵当道”的良策;三笑司马懿夜来巡哨,说“彼若有命,不来围山”。
②表现了马谡狂妄自大、麻痹轻敌的性格。
(4分,每点1分,“三笑”顺序不当不得分。
)3、请概括《红楼梦》中“香菱学诗”的主要内容。
(6分)①香菱搬进大观园,拜黛玉为师学写诗;②黛玉给香菱讲诗,鼓励她作诗;③经历了两次失败,香菱终于成功,被邀入诗社。
江苏省扬州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散文阅读教案2
散文阅读●教学目标1. 提升学生阅读和分析现代散文的能力。
2. 让学生熟悉并掌握高考散文阅读题的常见题型及解题方法和技巧。
●重点、难点1.掌握“句段作用”题、“表达特色”题、探究题常见题型和解题方法。
2.做题过程中如何规范答题、有效地组织语言,避免浅层化、片面化的问题。
●设计思想散文是生活中常见的发表看法、表达思想、交流情感的文体,因而成为高中生必需要掌握一种文体,也因此而成为高考考查的重点题型,所以要充分重视散文阅读能力及解题技巧的提升。
1.不仅着眼于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也着眼于提升学生阅读鉴赏散文的能力。
2.精选历年来各省市高考题及高考模拟题中的典型题型进行有效训练。
3.抓住高中生的心理及认知特点,合理编选,由浅入深,提升效率。
●教学资源全国各省市历届高考题或高考模拟题中的散文阅读题。
●教学设计●课堂反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上善若水张笑天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
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
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
上善是最高的善。
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认为“上善若水”。
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道”了。
在喷吐着雪浪的离堆前,在散射着彩虹光芒的水雾屏幕上,我仿佛看到了重重叠叠的人影,杜甫、岑参、陆游……他们的诗篇传诵千古,历久弥新。
譬如那玉垒山,本非雄峰峻岭,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仰赖诗圣的两句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而2 200多年前蜀郡守李冰“低作堰、深淘滩”,劈山引水修筑的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史记·河渠书》记载,李冰凿离堆,“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飨其利”。
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堆,修飞沙堰,今天看来实在原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小说情节结构●复习目标1. 了解小说情节的结构模式、结构要素。
2. 了解小说情节安排的技巧及其作用。
●重点、难点重点:把握故事情节。
难点:故事情节特点及作用。
●设计思想情节是由人物之间的关系、矛盾和性格冲突所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
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
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
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应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住场面;②寻找线索;③理清小说的结构。
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
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教学资源《小说情节结构》教学PPT●教学设计考点解读1.小说情节的结构模式小说情节的结构主要通过情节的推进或情绪的勾连、材料的组织来构成。
传统小说通常是以时空为本位的线性结构模式。
具体有三种:(1)基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目前高考选文多为这样的结构模式。
如“边练边悟”中《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就属于这种模式。
“开端”是小说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开始(往往能够看出作者的褒贬倾向);“发展”是小说主要矛盾冲突从发生到激化的演变过程;“高潮”是决定矛盾各方面的命运或者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人物思想斗争最紧张、最激烈、最尖锐的阶段(最能表现人物思想品格的部分);“结局”是矛盾得到解决,人物的发展已经完成,故事有了最后的结果,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示,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往往是议论抒情句段)。
(2)摇摆式: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
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魂的魅力。
(3)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式:俗称“欧·亨利”式笔法。
在结尾处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人意料,回扣前面的情节,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2.小说情节的结构要素小说情节的结构除去情节本身,还有以下要素:(1)线索。
它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某人、某物、某种情感、某个事件,还可以是时间、空间。
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
线索有单线和双线两种。
双线一般分明线、暗线两种。
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就叫明线。
小说明线所叙述的人物故事容易集中突出。
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叫暗线,暗线则能够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揭示出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或斗争的焦点,使故事情节安排更加巧妙,使小说矛盾和主题更加突出。
(2)情节安排的技巧。
基本技巧有照应、伏笔、过渡、铺垫、点题等;常用技巧有悬念法、误会法、对比法、突转法、抑扬法等。
3.小说情节的段落(句子)作用小说的情节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内容上为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服务,为情节发展服务;二是结构上呼应标题、设置悬念、照应文段、埋下伏笔、为后面情节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等。
(1)小说开头段的作用分析开头段的作用,仍像散文那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分析时既要把握该段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又要结合下文的故事情节。
小说开头常用的两种方式:①悬念式。
在作品开头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回答疑问。
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思考,吸引读者阅读下去;或者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
②写景式。
作用主要是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奠定感情基调。
(2)小说中间段(情节)的作用这一作用可以从以下三点进行考虑:①考虑某个情节与全文中相关情节的关系。
主要是照应和伏笔。
照应就是文学作品前后文之间的呼应。
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伏笔是指文学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
在小说中使用伏笔,能使小说情节曲折,结构紧凑,构思精巧,前后呼应。
②考虑情节与主题的关系。
如《骆驼祥子》中暴雨狂泻,道路迷茫,“半死半活”的祥子,“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的情节,反映了旧社会人力车夫的凄苦生活和悲惨命运。
③考虑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如《水浒传》中写武松打虎,多次提到哨棒,给读者以武松会依仗哨棒打虎的印象,接着安排哨棒被打断,手中的一半也被武松扔在一边,武松两手揪住老虎头皮,按在地上,提起铁锤般的拳头,打得老虎眼、口、鼻、耳七窍流血的情节,有力地彰显了武松徒手打虎的英雄本色。
(3)小说结尾段的作用小说结尾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①出人意料式。
这种结尾,从结构安排上看,能使平淡的故事陡生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
②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这样的结尾能够让读者充分地驰骋想象,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③补叙式。
这种结尾常有对上文情节的呼应和解释悬念的作用,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深化主旨。
④卒章显志式。
这种结尾往往有解释悬念、揭示主题的作用。
⑤令人感伤式。
这种结尾,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很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增强悲剧色彩;从表现效果上看,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⑥大团圆式。
这种结尾,从表现效果上看,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从读者的感情体验上看,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从主题上看,能凸显出美好的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实战演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天塘山的咒语徐均生①在我们老家有一座山,叫做天塘山。
山上树木葱郁,云雾弥漫。
飞禽走兽,遍及山岭。
在天塘山下有一块石碑,石碑上雕刻着一句咒语——上山挖塘者断子绝孙!这条咒语何时雕刻,谁也说不清。
我小的时候,就有人上山挖塘,其实是去掏宝。
②相传天塘山上有七个塘,据说是身高三丈三尺的仙人留下的足印。
如果哪个人挖到了这七个塘,那么,他会在最后一个塘里得到一副金锣金锤,就会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然而,那些上山挖塘的人,果真得病死了,果真断子绝孙了。
有人不信这个邪,又上山去挖塘,结果,还是死于非命;或其子女也在一次车祸中丧命。
这样,村里的人就相信了,除了上山采茶挖笋什么的,谁也不敢想挖塘的事了。
前些年,从山外来了一位有钱的老板,听了这个传说后,也非常好奇,决定找人偷偷去挖塘。
结果,老板被山上滚下来的大石头压死了。
老板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按理说这也算是断子绝孙!③这样一来,村民更害怕了,远远地避开了天塘山,就是上山采茶挖笋也不敢了。
天塘山的塘成了村民的一个痛,天塘山的咒语成了一个谜。
④多年以后,我为了完成博士论文,突然想到了天塘山的咒语。
如果把它揭示出来,那我的论文肯定会引起轰动的。
于是,我对导师说了我的想法。
导师非常感兴趣,决定亲自带我去考察。
就这样,导师和我来到天塘山进行考察,特别是对那石碑上的咒语,走访了所有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查阅了所有相关资料,还拜访了有关医学专家、心理学专家、社会学专家、民俗专家、动物学家,就在要结束考察的最后一天,导师和我登上了天塘山绝顶。
天塘山果然是山势巍峨,绵延数十里,奇峰巨壑,伟丽壮观!导师在山顶只说了一句话:“我倒情愿相信有这条咒语啊!”我却是感慨万端说:“可考察结果却不是这样的啊!”⑤回校不久,博士论文《揭开天塘山咒语之谜》写成了,交给导师后,导师很多天也没有答复。
这让我非常奇怪,实在等不住了,就去问导师。
导师的桌上放着我的论文,封面已经很陈旧,显然导师翻看过好多遍了。
导师问我一个问题:“你喜欢你的家乡吗?”我非常肯定地回答:“当然喜欢!”导师严肃地要求我:“这论文通过答辩后,别拿去发表了。
”这让我非常意外,“这,怎么可能呢?”博士论文如果发表出来,就我而言,意味着能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还能在学术上打下很好的基石。
⑥表面上答应了导师的要求,等论文答辩通过后,我悄悄地投稿给一份地理杂志,论文很快发表出来了。
导师看到后非常恼火,他拍着桌子训斥我:“你,你,你这个不守信用的家伙,你这辈子也别想采摘到科学的桂冠!”我低着头什么话都没有说。
我知道这个时候说什么都没有用。
⑦过了几天,报纸电视都来采访了,天塘山咒语之谜,就这样真正地向公众揭开了——那些因上山挖塘而死去的人,完全是意外,跟所谓的天塘山咒语无关!有关断子绝孙的说法,根本没有科学依据,完全是迷信!⑧然而,老家的兄弟来电话说:“什么迷信不迷信的,我们就是相信!”我苦口婆心地说了老半天,兄弟不但不信,反而骂我是傻子!回家过年的途中,我和老婆被老家的兄弟们远远地堵在了山外,他们不让我们进山。
父亲还带给我一张纸条,上面只有一句话——我没有你这个儿子,你永远也别回来!我非常纳闷:“这到底是为什么啊?”我很委屈,只好带着老婆回她父母家过年。
⑨年后回学校,看到一条让我非常震惊的消息:天塘山的咒语失灵了!天塘山毁了!那些挖宝的人,把天塘山上的树木全给砍光了……(选自《新民晚报》,有删改)1.小说第②段对全文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从交代天塘山的由来着眼,揭示开头“有人上山挖塘,其实是去掏宝”的原因,增强小说的神秘色彩,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从天塘山咒语应验之谜着眼,为下文写“我”和导师实地考察天塘山、咒语之谜的真相被揭开后父亲和兄弟对“我”的责骂和截堵、天塘山被毁等情节提供依据。
解析准确、全面地把握本段内容,着眼于全文情节。
2.小说第⑦段内容,与上下文的人、事叙写有何关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⑦段写天塘山咒语之真相向社会公开,是上文“我”不顾导师劝阻发表论文的结果;同时,这一结果,为下文老家人强烈反对、天塘山被毁情节做铺垫。
解析第⑦段是全文情节因果链中的一环,它既是上文情节之果,又是下文情节之因。
题型总结一、故事情节梳理、概括题1.审题常见提问方式有:①梳理小说的脉络;②概括小说的情节;③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④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中的某一方面);⑤小说的线索是什么,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