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劳分配为主体__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说课稿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说课稿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说课稿《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框题是经济生活第七课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说教材1、本框题的地位和作用及教材结构在第二单元介绍完我国“如何生产”这个问题之后,与此衔接就要介绍生产出来的社会财富如何分配的问题,也就是说要解决“为谁生产这个基本问题”。
第七课主要从个人收入分配的角度,帮助学生理解我国的分配制度,了解我国收入分配的基本方式,深入把握按劳分配为主体、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意义和作用。
这一框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之下,承载着下一框题---即人们通过不同方式、途径获得收入之后,我国是如何在收入分配中体现社会公平的。
当然社会财富不能只由个人占有,在第八课将要讲述国家如何参与财富分配,因此第七课和第八课共同构成我国的收入分配,而我们这一框是基础,它与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紧密相连,在整个经济生活中地位突出。
2、教材结构由生产与分配的关系、基本经济制度引出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由收入分配制度引出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按劳分配的含义——然后引出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及意义——由按劳分配在当前所占的主体地位引出多种分配方式——由此引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意义。
由于产品的分配方式属于生产关系的内容 , 所以本节内容总的教学思路是:紧紧把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这一主线 , 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功能 ,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既有学生的阅读讨论 , 又有教师的启发引导、归纳延伸;既有图表的直观展示, 又有抽象的演绎推理;既有教师的情景设置、设疑促思 , 又有学生的分析思考、练习巩固 ; 既有理论知识的传授 , 又有扩展视野、联系实际的能力提升;总之 , 很好地体现了教学双方的互动。
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内容,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所有制基础,知道按劳分配的内容和要求,懂得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了解我国按劳分配的作用及意义,了解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与分配的制度及意义。
高一政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说课稿
高一政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说课稿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高一政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内容。
下面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对本框题进行分析:一、说教材《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人教版必修教材中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课七课第一框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懂得了如何创造财富,这就为本框的学习如何对财富进行分配做了铺垫。
同时又为下一框如何在分配过程中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打下了基础。
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设计的总体思路本着三贴近的原则,我的教学以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为主。
以学生们最喜欢的电视剧进行导入,接着以导入的例子继续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起到连贯的作用,让知识点没有那么零散。
在第二目知识点特别是难点讲解时,我利用学生的家庭成员收入情况进行讲解,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更有兴趣学习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三、说学情作为高一新生,刚刚从初中阶段过渡到高中阶段,形象思维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不够,尽管他们对身边的一些经济现象,有一定的了解和关注,但是对纯粹的经济理论把握有一定的难度,而且会使学生兴趣不足,所以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使他们获取理性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能对身边的分配方式进行理性的分析。
四、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分析,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在知识目标方面,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按劳分配的必然性,按劳分配的含义及其原因按劳分配以外的分配方式特别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和原因。
在能力目标方面,培养学生比较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逻辑推理的能力,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精神。
高一政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说课稿
高一政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说课稿高一政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说课稿高一政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内容。
下面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对本框题进行分析:一、说教材《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人教版必修教材中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课七课第一框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懂得了如何创造财富,这就为本框的学习如何对财富进行分配做了铺垫。
同时又为下一框如何在分配过程中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打下了基础。
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设计的总体思路本着三贴近的原则,我的教学以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为主。
以学生们最喜欢的电视剧进行导入,接着以导入的例子继续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起到连贯的作用,让知识点没有那么零散。
在第二目知识点特别是难点讲解时,我利用学生的家庭成员收入情况进行讲解,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更有兴趣学习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三、说学情作为高一新生,刚刚从初中阶段过渡到高中阶段,形象思维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不够,尽管他们对身边的一些经济现象,有一定的了解和关注,但是对纯粹的经济理论把握有一定的难度,而且会使学生兴趣不足,所以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使他们获取理性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能对身边的分配方式进行理性的分析。
四、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分析,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在知识目标方面,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按劳分配的必然性,按劳分配的含义及其原因按劳分配以外的分配方式特别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和原因。
在能力目标方面,培养学生比较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逻辑推理的能力,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精神。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抓住教材和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坚定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优越性的信念,使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价值观。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说课稿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即本框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框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现阶段的另一项经济制度(分配制度)。
是上一框所学的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基本经济制度)的延伸, 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全书内容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结合本框题的内容,依据新课标,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知识目标]识记按劳分配的含义以及其他几种分配方式。
说明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能力目标]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目前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社会现象,加深对“共同富裕”、“构建和谐社会”理论的理解。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2、难点:按劳分配以外的几种分配方式四、教法和学法1、教法: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为了达到本框题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直观演示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质疑探究,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学、思维能力。
2、学法: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通过自己阅读课本,提炼概括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
探究学习:通过直观演示、情景再现,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深刻领会并灵活运用知识。
合作学习: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五、教学过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一)导入新课:(5分钟左右)播放MTV动画《1234567 多劳多得》歌曲以及里面的卡通人物猪太,播放动画前提示:留意歌词,猪太告诉了我们什么?引出本框题的主要内容。
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发挥多媒体手段的优势。
(二)讲授新课:(25分钟左右)本课的重、难点是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我想利用5个探究活动,把学生分成四组通过合作探究的的方式来突破。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教案: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2. 让学生了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3. 让学生掌握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因和意义;4. 让学生理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1. 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2. 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3. 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因和意义;4.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1. 按劳分配的特点和意义;2.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准备:1. 教材;2. PPT课件;3. 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分配?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分配是指社会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按劳分配是指根据个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来分配社会财富的一种方式。
其特点是以劳动为尺度,公平合理,能激励人们努力工作。
2. 讲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 阐述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因和意义:按劳分配为主体能激励人们积极投身于生产劳动,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促进社会公平。
4. 介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和作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有利于调动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性,提高社会效率,促进社会和谐。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出示案例,如工资、奖金、津贴等分配方式;2.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各种分配方式的特点和作用;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 学生复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请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内容,思考家庭内部的分配方式;2. 完成课后练习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讲解、案例分析和课堂小结等环节,使学生了解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和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意义和在我国的实施情况,以及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和作用。
2. 教学内容:介绍按劳分配的定义、特点、优点和不足,以及多种分配方式的概念和分类。
3.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因,以及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
4.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课堂讲解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力。
5. 教学过程:设计具体的教学步骤,包括导入、新课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总结等环节。
二、教案: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分配方式的公平性和合理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详细讲解按劳分配的定义、特点、优点和不足,以及多种分配方式的分类。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分配方式的优缺点,加深对按劳分配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理解。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和作用,以及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分配方式。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重要性。
1. 教学目标设计: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
2. 教学内容设计: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3. 教学方法设计: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4. 教学评价设计:设计合理的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四、课堂练习:1)按劳分配是指根据个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
2)在我国,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按劳分配的优点是能够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4)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会导致社会不公平。
1)按劳分配的不足之处是()。
A. 忽视了劳动的质量B. 无法体现每个人的贡献C. 可能导致收入差距过大D. 无法调动人们的积极性A. 按劳分配B. 按资分配C. 按需分配五、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是否清晰、易懂,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说课稿范文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说课稿《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说课稿范文一.说教材:《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经济与生活》模块第七课的第二框,它与第四课的第二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所有制制度)前后呼应,均是本教材中的重点内容。
本框分为两目具体介绍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制度。
其中第一目“按劳分配为主体”是本框的重点,着重从“含义”、“客观必然性”和“意义”三个角度系统讲述“按劳分配”这一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第二目“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本框的难点所在,主要介绍“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与“按各种生产要素分配”这两种非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
整个内容富有逻辑性,属教材经典部分之一。
但是,新课标下的教材内容与传统教材相比较,已作了重大调整,最明显的是:⑴压缩了教材篇幅,把以往的两课时内容压缩为一课时完成。
且许多知识点只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这就客观地就增大了学生探究学习的难度;⑵尽管教材图文并茂,表面看起来更加通俗易懂,便于消化,但由于教材对一些难点知识点的回避,从而无形地加大了老师的讲授内容和授课难度。
二.说学生:步入高中学段的新生,绝大部分为15岁的孩子。
由于他们的世界观还未真正形成,分析认识社会现象的视角与能力还十分缺乏,加之他们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还不够浓厚、学习方法还很不到位。
特别是本级新生,由于大量扩招,学生整体素质不高、参差不齐。
长期以来,有不少学生早已经形成了懒、缓、散的不良习性。
课堂积极性不高,懒得动脑、动手,许多学生对于课堂探究性活动不屑一顾,总是喜好老师机械地灌输。
学生主体地位难以彰显,课堂气氛难以有效调动,与新课标的要求已经拉开了很大一段距离。
三.说教法:在仔细研究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依据学生实际和新课标要求,自己对本节课的`教法作了明确的定位。
即:不完全放开手脚,把课堂交给学生,但又要体现新课标理念。
因而,课堂教学应以教师讲授难点和师生合作探究为主线,力求与新课标接轨,实现课堂有效教学。
高一政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说课稿
高一政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说课稿高一政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说课稿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一政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内容。
下面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对本框题进行分析:一、说教材《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人教版必修教材中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课七课第一框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懂得了如何创造财富,这就为本框的学习如何对财富进行分配做了铺垫。
同时又为下一框如何在分配过程中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打下了基础。
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设计的总体思路本着三贴近的原则,我的教学以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为主。
以学生们最喜欢的电视剧进行导入,接着以导入的例子继续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起到连贯的作用,让知识点没有那么零散。
在第二目知识点特别是难点讲解时,我利用学生的家庭成员收入情况进行讲解,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更有兴趣学习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三、说学情作为高一新生,刚刚从初中阶段过渡到高中阶段,形象思维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不够,尽管他们对身边的一些经济现象,有一定的了解和关注,但是对纯粹的经济理论把握有一定的难度,而且会使学生兴趣不足,所以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使他们获取理性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能对身边的分配方式进行理性的分析。
四、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分析,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在知识目标方面,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按劳分配的必然性,按劳分配的含义及其原因按劳分配以外的分配方式特别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和原因。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下午好。
去年有机会参加全省的优质课竞赛,并幸运获得了一等奖。
这次承蒙省教科院的抬爱,要我在新课程培训中说堂课。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首先,我谈谈对本框教材的理解以及对学情的看法一、说教材1、本框的地位和作用:本框在第七课中起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说承上,是因为它是第二单元内容的逻辑结果和必然延伸。
第二单元讲财富的创造,那么在财富创造出来以后,自然要考虑财富怎么分配。
说启下,是因为它是学好下一框题的基础,下一框题是讲在分配过程中,怎样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另外,从全书来看,分配作为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环节,会影响到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影响到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2、本框的内在结构:本框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问题:第一、我国分配制度的必然性。
第二、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原因。
第三、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是这样的:由基本的经济制度引出分配制度,由分配制度引出按劳分配的含义,然后引出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由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引出多种分配方式;由多种分配方式引出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因和意义。
3、本框的重点和难点:在本框内容中,我把“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确定为重点。
这是因为按劳分配体现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体现了我国分配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
我把“为什么要按生产要素分配”确定为难点。
这是因为高一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窄,对生产要素的理解有难度。
另外,在这种分配方式中存在一些有争议的情况。
上好一节课,了解学生情况很重要。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这样的目标:二、说目标(显示教育教育目标,然后进行解读)在知识方面,通过教学,学生能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必然性,按劳分配的含义和原因,按劳分配以外的分配方式特别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和原因。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一、说课稿:教案名称:《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说课稿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2. 使学生掌握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3.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内容:1. 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2. 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3.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现行的分配制度吗?2. 总结: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环节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环节三:课堂讲解1. 讲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2. 讲解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3. 讲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
环节四:案例分析1. 出示相关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体现的分配制度;2. 学生分享分析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环节五:课堂小结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2. 学生分享收获,教师点评并总结。
二、教案:教案名称:《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2. 使学生掌握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3.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内容:1. 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2. 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3.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现行的分配制度吗?2. 总结: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步骤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步骤三:课堂讲解1. 讲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2. 讲解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3. 讲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
步骤四:案例分析1. 出示相关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体现的分配制度;2. 学生分享分析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步骤五:课堂小结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2. 学生分享收获,教师点评并总结。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说课稿(课件)
2
新课讲授
我国分配制度的必然性
,
生产资料所有制
生产力 决 定 生产关系 .
决定
产品分配方式
人与人的关系
精选课件ppt
14
五.说 教 学 过 程
3
课堂小结
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 一、按劳分配
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因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
三、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
三、情感. 态度价值观目标
坚定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优越性的信念;树立劳动 光荣的价值观
精选课件ppt
3
三.说 教 法
案例分析法
,,
. . 视频展示法
启发引导法
精选课件ppt
4
四.说 学 法
讨论法
,,
. . 分析归纳法
比较分析法
精选课件ppt
5
五.说 教 学 过 程
1
新课导入
2
新课讲授
3
课堂小结
4
课后探究
精选课件ppt
9
五.说 教 学 过 程
启 ,
发
1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式
教 学
2 合作探究 老师引导
模
.
式
3 学生回答 老师归纳 得出结论
精选课件ppt
10
五.说 教 学 过 程
探究活动:坚持按劳分配的必然性
●理论背景:从理论上讲,平均分配、按劳分配、 按需分配都能与公有制相适应,第一种在历史上存 在过,第三种是对未来共产主义分配的预测。我国 目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
●参考资料:教材P63
问题1:谈谈你对按需分配的看法。
问题2:为什么不实行平均分配?
【新版】高中政治必修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说课稿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以任意修改,直接打印使用!)《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说课稿一.说教材1.本框题的地位、作用。
分配是再生产全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生产具有反作用,能促进或阻碍生产的发展。
因此,对个人收入分配的分析,是经济理论研究的重要方面,与人们经济生活息息相关,也是高考考点之一。
2.教材结构分析本框题分为两目,第一目讲“按劳分配为主体”,第二目讲“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教学目标按照课程标准及学生实际,本课要实现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
理解我国分配制度及其客观必然性。
(2)能力目标: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讨论、比较等活动提高理论联系实际、比较归纳、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的优点:体现了公平和效率的统一。
进而使学生树立起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增强责任感、竞争和效率意识。
4.教学的重、难点教学重点: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及其客观必然性。
(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
)教学难点: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三种劳动性收入的区别。
(依据:关于按劳分配的原因理论性较强,而三种劳动性收入较容易混淆,)二.说教法1.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面对我国当前复杂多样的个人收入方式,学生有所了解但又感到困惑,教师可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理和积极性,来完成该课学习任务。
2.教法的选择整个教学过程可以用学案为导向,采用启发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比较分析法,举例法,归纳建构法进行。
3、教学手段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将案例、表格、图片等融合成到课件中,发挥信息技术优势,诱导学生在信息交流和思维的碰撞中学会分析、归纳,完成学习任务。
三.说学法针对学生、教材特点,设计学案和课堂疑问,指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探究。
1、学生根据学案预习教材内容,了解我国的分配方式,并制定家庭成收入方式调查表。
课改优质课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省公开课获奖课件说课比赛一等奖课件
大和尚:我有旳是力气,何须在这里挥霍我旳青春! 我要自己挑水自己煮饭!
按个体劳动者旳劳动成果分配
二和尚:不如我们不要光花力气挑水喝了。我们去砍竹子 把水井里旳水引到寺庙里来吧,我掌握这方面旳技术,这 么我们就有自来水喝啦!但是我有个条件,给我多分碗粥
按劳动力要素分配 按劳分配 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 按资本要素分配 按土地要素分配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知识小结
按劳分配为主体
含义 合用范围——公有制经济
原因
多种分配方式 并存
按个体劳动者旳劳动成果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
(劳动、资本、技术、管理、信息、土 地等)
社会保障分配所得
福利性分配
按需分配
平均分配
根据社会组员需 求,对社会产品 进行分配,即需 要什么就分配什 么
不论工作态度、工 作成绩、贡献大小、 效率高下、干多干 少干好干坏等等, 实施大平均,大锅 饭
讨论:按需分配和平均分配是否行得通? 为何?
综合探究:小和尚还是不明白,在我国现阶段为何要 实施按劳分配呢?
根本原因:我国现阶段旳生产力发展水平(物质基础)
• 按土地要素分配:出租土地、房屋所得。
3.按生产要素分配旳意义:
• A、国家角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生 产要素全部权存在旳合理性、正当性确实 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旳尊重,对劳 动、知识、人才、发明旳尊重。
• B、个人角度: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 技术、管理和资本旳活力竟相迸发,让一 切发明社会财富旳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 于人民。
老和尚说:这可不行,你们都还年轻,有力气,我已 经老了,走路都困难,更不用说挑水了。照你们这么 说我不是要饿死了……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说课稿(课件)共19页
说《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一.说 教 材、学 情
1
,
2
本框的地位和作用 本框的内在结构
.
3
本框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 目 标
一、知识目标 我国分配制度的必然性、按劳分配及其必然性、 按劳, 分配以外的分配方式
二、能力目标 比较分析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逻辑推 理能力,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精神。
工作单位
单位性质 月工资水平
其它收入
说明:单位性质分为公有、私营、外资
五.说 教 学 过 程
家庭成员收入调查表
家庭成员
工作单位
单位性质 月工资水平
其它收入
爸爸 临湘市人民医院 公有
1
爸爸 临湘市中医院
公有
1500 1200
姐姐
2
爸爸
自开小商店,月收入1000元 私家车出租,月收入2000元
哥哥 富食村公司
拉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
三、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
五.说 教 学 过 程
4课后探究请同学们根 Nhomakorabea你调查的情况,区分 你家庭成员的收入属于哪一种分配 方式。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说课稿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说课稿滕州实验高中黄震一、教材地位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 本框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现阶段的另一项经济制度一一分配制度。
加上上一框所学的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 基本经济制度 ), 使学生初步认识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和特点 , 明确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之一 , 同时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全书内容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
从现实生活来看 , 实行什么样的分配制度 , 能否理顺分配关系 , 是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能否充分发挥的大问题 , 是我们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大问题。
二、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识记并理解按劳分配及其他分配方式;理解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必然性。
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比较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由于产品的分配方式属于生产关系的内容 , 所以本节内容总的教学思路是 : 紧紧把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这条主线 , 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功能 ,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促使学生关心社会 , 理解党的政策等的思想教育的功能。
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教学重点、难点1.把握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必然性。
2.辨明按劳分配以外的几种分配方式四、教学方法:教师讲解中的引导、点拨、启发与学生阅读、思考、回答相结合。
采用课堂讨论:阅读——讨论——比较五、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六:课时安排:一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课件:多媒体展现“学生就餐时的场景”,激发学生思考,从图中推导出何种分配方法更公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很快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二)讲授新课1、什么是按劳分配 ?通过海尔集团的分配方式学习按劳分配的相关内容。
先让学生看图片,教师提问:海尔员工获得收入的尺度?海尔员工的收入一样吗?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
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师个案学生笔记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识记分配制度的内容,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意义过程与方法:知道多种分配方式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运用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分析我国实行现行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学习重点识记分配制度的内容,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意义学习难点运用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分析我国实行现行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一、探究新知一、按劳分配为主体(重点)1、生产决定分配、决定分配方式。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我国必然实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的含义(记住):按劳分配的适用范围,分配对象分配度,标准。
3、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记住):实行按劳分配是由决定的。
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二、新知应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重点)1、在我国,除了按劳分配外,还有哪些分配方式?2、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有什么意义?三、当堂检测学习过程1、我国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实行这分配制度的根本原因()A.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B.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C.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特D.由党的性质和国家性质决定的2、为了“扩内需、保增长”,2009年国务院同意地方发行2000亿元债券,由政部代理发行,列入省级预算管理。
居民购买地方政府债券所获得的利息收入属()A.债务收入B.资本收入C.劳动收入D.红利收入某国有企业实行适合各类员工特点的分配机制:对一般员工实行以岗位工资主、效益工资为辅的分配方法;对有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实行项目成果奖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商品化的新增利润提成、技术转让及与此有关的技术开发服和咨询新增收入净利提成、关键技术折价入股和股份奖励及股份期权等分配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本框题的地位、作用。
分配是再生产全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生产具有反作用,能促进或阻碍生产的发展。
因此,对个人收入分配的分析,是经济理论研究的重要方面,与人们经济生活息息相关,也是高考考点之一。
2.教材结构分析
本框题分为两目,第一目讲“按劳分配为主体”,第二目讲“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教学目标
按照课程标准及学生实际,本课要实现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
理解我国分配制度及其客观必然性。
(2)能力目标: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讨论、比较等活动提高理论联系实际、比较归纳、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的优点:体现了公平和效率的统一。
进而使学生树立起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增强责任感、竞争和效率意识。
4.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及其客观必然性。
(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
)
教学难点: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三种劳动性收入的区别。
(依据:关于按劳分配的原因理论性较强,而三种劳动性收入较容易混淆,)
二.说教法
1.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面对我国当前复杂多样的个人收入方式,学生有所了解但又感到困惑,教师可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理和积极性,来完成该课学习任务。
2.教法的选择
整个教学过程可以用学案为导向,采用启发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比较分析法,举例法,
归纳建构法进行。
3、教学手段
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将案例、表格、图片等融合成到课件中,发挥信息技术优势,诱导学生在信息交流和思维的碰撞中学会分析、归纳,完成学习任务。
三.说学法
针对学生、教材特点,设计学案和课堂疑问,指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探究。
1、学生根据学案预习教材内容,了解我国的分配方式,并制定家庭成收入方式调查表。
3、课后完成巩固训练,并会根据教师提供的探究材料加深对课堂知识和我国时政背景的了解,提高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情境导入)(2分钟)
展示时事背景: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指出: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要适应公有制经济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在展示时事背景时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分析材料,总结出:
生产决定分配(板书)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投影)
(二)新课教学
第一个学生活动(18分钟):
通过角色扮演,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
投影:“海尔公司你做主”角色扮演(海尔集团是国有控股企业,假设你充当该企业中的一种角色,你认为应该如何参与分配,获得收入,并说明这样分配的意义。
角色一:一般职工;角色二: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工程师;角色三:股东)
学生先讨论,在选三位学生从不同角色发表自己的看法。
角色一(一般职工):(10分钟)
学生回答看法。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疑问,掌握按劳分配的地位、基本内容和要求、意义、必然性。
在分析按劳分配的必然性时,引导学生分析我国为什么不能搞按需分配和平均分配。
(这个问题最好能由学生提出,若无学生提问,教师再展示情景对话,引出问题,然后边分析边板书。
)
投影情景对话:(可用动画展示)
今天又到了领工资的日子了,老刘和老李碰了面。
老刘:我说小李呢,咱俩一样干活,凭啥我……我领2000,你拿2500?这不是欺负人吗? 老李:凭啥?凭咱的本事呗。
我干的是技术活,你只会出点儿笨力气,咱俩能力上有差别,当然不能同工同酬了!
老刘:同工不同酬,这还叫社会主义?!叫我说,咱企业都这么富了,就该来个按需分配,谁想要啥就拿啥,需要多少拿多少!要不,就按人头平均分配,这才叫公平。
老李:呵,按需分配那恐怕用不了两年咱企业这点家底就得败坏光。
平均分配,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那傻子才干活呢!咱企业不变成个“懒汉”才怪!老刘,别整天异想天开了,还是多学点技术吧!
板书设计:按劳分配的必然性
在讲完这部分内容后,可进行巩固训练(见课件),练习要突出易错点,并培养学生竞争和效率意识)
1、(07海南)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中,按劳分配居于主体地位。
在公有制经济中,按劳分配的对象是 B
A .社会总产品
B .个人消费品
C .生活必需品
D .物质总产品
2、实行按劳分配之所以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是因为 A
A 、它把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
B 、 它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水平 所有制
劳动的性质、特点
C 、它消除了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
D 、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社会地位
角色二、三(8分钟)
设置疑问:
①生产所需要素有哪些?
②国家承认这些要素的所有权,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有什么意义?
课件展示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意义
边分析边板书: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因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提出福利性分配和社会保障收入,可略提,让学生明确在第8课有介绍即可。
第二个学生活动:(10分钟)
学生介绍自己家庭收入的调查情况,并分析其收入特点及属于哪种分配方式。
在这个环节学生会提出如下问题
1、“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是什么?
2、如何区别“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按劳动要素”
该问题的解决可以先举出例子,由学生比较讨论,再列表区分。
教师指导学生把握住区分的重点——各种分配方式所属的所有制类型。
到此,本课的主要学习内容已经完成,教师可根据黑板板书内容引导学生归纳我国现行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然后用课件投影。
巩固训练一
小明一家的收入:
● 爸爸在翁源县青云山药业有限公司的职工,每月工资、奖金、津贴为2000元(按劳分配),并购买了该公司的股份,每年能得到分红10000元(按生产要素(资本)分配)。
● 母亲是卖衣服的个体户,每月大概能赚2500元(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 爷爷奶奶在家承包林地种三华李、六里柑、九仙桃等,一年下来也能赚四五万(按劳分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有利于调动……积极性
配)。
大哥学电脑技术的,大学毕业后在索尼精密部件(惠州)有限公司工作,一月工资有5000元(按劳动要素分配),现在还是该公司的高级技术人员,凭其技术可获得分红每年约5万元(按技术要素分配)。
巩固训练二
中共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以下属于财产性收入的是( B )
①工资、奖金、津贴 ②出租房屋的租金 ③股息、红利 ④商品买卖收入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三)课堂小结,内化认识,形成知识结构(5-7分钟)(形成结构)
以设问的方式(本节课的重点是什么?通过学习你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基础知识,升华认识,形成知识结构。
教师可到学生中去指导学生,了解学习情况,如果有展示仪可挑选一位较好的进行展示,或请一位学生谈谈学习的感受。
(四)抛砖引玉(2分钟)
以例题方式引出公平与效率的问题,为下一课内容做铺垫。
例题引出思考:
例题:现阶段,我国不同国有企业的职工,付出同样的劳动,获得的劳动报酬也有所不同,这是因为 ( B )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
式并存 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 是
什
么
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2、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1、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1、主体地位
2、基本内容和要求
3、意义
4、必然性 小结
内容 意义
为什
么?
A、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与企业的利益是联系在一起的
B、按劳分配的实现与企业的效益是联系在一起的
C、按劳分配与按资本要素分配是结合在一起的
D、贯彻按劳分配原则能使企业中的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教师引导:我国当前分配制度适合了我国国情,收入与效益挂钩,调动了生产的积极性,但也带来了问题,是什么问题呢?(效率带了差距)我们应该如何解决(效率与公平问题)呢?
(五)板书设计
遵循的实用性、直观性的原则,根据本课教材特点,设计板书时力争做到在体系中表现知识点,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知识结构。
(六)学案设计
学案设计的内容包括:
学习目标;
学习的重、难点;
家庭收入调查;
本框知识结构图;
课后练习,设置单项选择题和主观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