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语言学的研究范式

合集下载

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和谐话语分析研究

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和谐话语分析研究

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和谐话语分析研究一、生态语言学的理论框架生态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与环境关系的跨学科领域,它致力于揭示语言在环境中的作用和影响。

在生态语言学的框架下,语言不再被视为与环境毫无关系的抽象符号系统,而是作为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一种重要方式。

生态语言学强调语言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探讨语言如何反映和塑造人们对环境的认识和态度。

生态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为我们理解和谐话语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范式,为我们分析和谐话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和谐话语的概念及特征和谐话语是指体现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关系的言语表达。

它旨在促进人们对环境的尊重与保护,传递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和谐话语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环境保护意识:和谐话语关注环境问题,体现出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2. 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谐话语传递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3. 积极倡导:和谐话语积极倡导人们改善环境,提倡环保的积极行动。

4. 传播环保知识:和谐话语通过言语传播环保知识,引导人们关注环境问题并采取积极的环保行动。

和谐话语的出现和传播,对于促进环保意识的提升和环境问题的解决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三、和谐话语的分析范围和谐话语的研究范围涉及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文学作品中的和谐话语:分析文学作品中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倡导与反映。

2. 公共广告中的和谐话语:分析公共广告中对环保知识的传播与环保理念的宣传。

3. 新闻媒体中的和谐话语:分析新闻媒体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与报道,以及对环保活动的宣传与倡导。

4. 日常用语中的和谐话语:分析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语表达中所体现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通过对上述范围内的和谐话语进行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谐话语的特点和作用,为我们更好地推动环保事业和推进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从生态语言学的视角出发,对和谐话语进行分析不仅要关注其表面的言语形式,更要深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环境认知与价值观念。

生态语言学发展研究

生态语言学发展研究

生态语言学发展研究
生态语言学是一种全新的语言研究方法,它将语言与自然环境联系在一起,探究语言与生态的关系。

生态语言学发展研究涉及到很多方面,包括语言的起源、语言演变、生态环境对语言的影响等等。

生态语言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美国人类学家Edward Sapir和Benjamin Lee Whorf提出了“语言决定论”的观点,认为语言是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基础。

他们认为,语言不仅仅是对外界事物的简单描述,而且还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社会行为和文化习惯。

这一观点为生态语言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随着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不断加深,生态语言学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生态语言学认为,语言和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人们使用的语言会反映出他们所处的环境和文化背景,同时也会影响他们对环境的认识和行为。

另外,生态语言学还研究了语言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

语言可以传递生态价值观,激发人们的环保意识和行为。

同时,语言的使用也会对环境造成影响,例如语言的表达方式和用词会影响人们对环境的认知和态度。

生态语言学的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环境保护的今天,人们对生态问题的认识愈发深入,生态语言学的研究也越发重要。

通过生态语言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促进环保意识的提高和环境保护行动的开展。

总之,生态语言学的发展研究十分广泛和深入,涉及语言学、人类学、环境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

它为人们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认识的加深和研究技术的进步,生态语言学的应用前景会变得更加广阔,有望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语言学视角下的生态观研究

语言学视角下的生态观研究

语言学视角下的生态观研究生态观是一种综合性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依存性,呼吁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在语言学领域,生态观研究强调语言与环境的密切关系,旨在揭示人类语言的生态功能和生态效应。

语言学视角下的生态观研究包括三个方面:语言环境的生态因素、语言对环境的影响、语言的生态功能和生态效应。

首先,语言环境的生态因素是指语言使用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语言使用者的语言习惯、语言表达方式和语言认知等方面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例如,在海洋沿岸居住的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语言使用习惯中,海洋文化元素会占据重要地位。

又如,在山区地区,人们使用的语言中通常表现出山区环境的特征。

其次,语言对环境的影响是指语言的使用和发展可以对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

语言的发展对于人类的生产力、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人类的语言使用也会对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如低碳环保和资源节约意识的推广,有利于保护环境;而语言使用过程中的过度消费、大量排放等现象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最后,语言的生态功能和生态效应是指语言在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

其中,生态功能包括语言的沟通功能、交际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等,它们都是为了改善人与环境之间的交流和联系。

而生态效应则是指语言在环境中长久存在的结果,如多样性、兼容性、适应性等。

综上所述,语言学视角下的生态观研究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和互相依存性,也涉及到语言的使用、发展和作用等方面。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探讨人类语言与环境的关系,并且探索如何运用语言的生态功能和生态效应来促进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

语言学视角下的生态观研究

语言学视角下的生态观研究

语言学视角下的生态观研究生态观是指人们对于自然、社会和文化环境的认知与理解方式。

语言学视角下的生态观研究,即通过语言学的方法和理论研究生态观的形成、传播和变化过程,探讨语言与生态之间的关系。

语言作为人类最主要的交流工具,不仅仅是表达意思的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现象,与社会环境和生态系统密不可分。

语言学视角下的生态观研究关注语言在不同社会和文化环境中的变化和适应。

语言学家可以研究特定社群中的语言使用规范,以及语言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语言学视角下的生态观研究可以从语言的起源和演化出发,探讨语言与生态之间的相互作用。

根据语言的生态观点,语言的起源与人类适应环境的过程紧密相关。

语言学家可以通过比较不同语言的词汇和语法结构,推测人类如何利用语言来描述和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

语言的演化也受到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变化影响。

研究者可以通过对不同时期和地区的语言变化进行分析,了解人类与环境互动的历史过程。

语言学视角下的生态观研究可以关注语言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语言环境是指语言使用和传播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它与生态环境紧密相连。

研究者可以探讨语言环境对于语言多样性的保护和促进作用,以及语言多样性如何与生态多样性相辅相成。

语言学家还可以研究语言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性,探索语言环境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依存关系。

语言学视角下的生态观研究可以从不同维度探索语言与生态之间的关系。

通过分析语言的起源、演化和传播,了解语言对环境的反映和影响,以及探讨语言环境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类与环境的互动过程。

这种研究方法和视角有助于促进语言学和环境学的交叉学科研究,为推动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和谐话语分析研究

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和谐话语分析研究

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和谐话语分析研究生态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与环境、生态之间关系的学科,它关注的是语言在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和反响,同时也关注环境对语言的塑造和影响。

在生态语言学的视角下,语言被看作是人类与环境互动的一种方式,它能够反映出人与环境之间的协调与和谐。

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和谐话语分析研究就是关注语言中所体现出的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内容,以及这些和谐话语在社会中的影响和作用。

一、和谐话语的内涵和谐话语是在特定环境中产生、传播和使用的言语表达,其内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环境关怀:和谐话语体现了人对环境的关爱和尊重,它们所传达的信息是关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

这些话语通过语言的形式,呼吁人们保护环境,建设美好的生态环境。

2. 生态文明:和谐话语反映了一种生态观念和生活方式,它们传递的是绿色、低碳、循环利用的理念,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和态度。

3. 社会责任:和谐话语传达了社会责任感和共同体意识,强调了每个人都应该为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承担责任,这种责任意识和共同责任意识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和谐话语的特点1. 积极向上:和谐话语积极向上,具有鼓舞人心、引导人们积极行动的特点,它们能够激发人们对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关注和行动,具有积极的社会价值和效果。

2. 客观真实:和谐话语客观真实,反映了环境和生态问题的客观存在和复杂性,同时也揭示了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真实状态和趋势。

3. 多样共生:和谐话语体现了多样性和共生性,它们反映了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对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共同理解和追求。

四、和谐话语分析研究的意义1. 促进环保意识: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和谐话语分析研究有助于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通过对和谐话语的分析研究,有助于使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而激发更多人积极参与到环保实践中来。

2. 提升语言生态素养:和谐话语分析研究有助于提升人们的语言生态素养,使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知语言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语言的传播和使用,推动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的实践与改善。

《老人与海》中的生态话语分析

《老人与海》中的生态话语分析

076《名家名作》·研究[摘 要] 生态话语分析是一种文学研究方法,从生态话语分析角度解读《老人与海》中对自然的描写和生态观念,揭示了作者如何通过文学作品呈现自然元素、生态问题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通过分析《老人与海》的生态批评元素,看到人类活动对自然平衡的冲击和对应的生态警示,了解人类在与自然互动时应保持尊重,以确保地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关 键 词] 生态话语;生态批评;《老人与海》;生态警示《老人与海》中的生态话语分析罗 佳1 凌双英2一、生态话语分析范式概况(一)生态话语分析的定义和背景生态话语分析是一种文学研究方法,目的是通过分析作品中的语言、符号和情节,揭示作者如何通过文学作品呈现自然元素、生态问题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这一方法能深入剖析文学作品中的生态意识、环境价值观和人与自然共存的思考。

生态话语分析的兴起与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息息相关。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显,人们开始关注文学作品中关于环境和生态的呈现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生态元素和意义,生态话语分析应运而生。

这种分析方法的出现表明文学作品不仅是审美享受的载体,更是反映和引导社会环境意识的重要渠道,对于推动环保意识的普及和加深人们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思考,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文化意义。

(二)生态话语分析的重要性和价值生态话语分析在文学研究中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它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中蕴含的生态主题和环境价值观。

通过分析文本中的语言、符号和情节,读者可以深入剖析作者如何通过文学作品呈现自然美、生态问题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其次,生态话语分析激发了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深入思考和讨论。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不断升级,增强环境意识变得尤为重要。

通过深入分析作品中的生态话语,读者能够更加敏感地捕捉到作家对环境问题的思考和呼唤,有助于激发人们的环保意识,推动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采取积极的环保行动。

此外,生态话语分析拓宽了文学研究的视野。

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和谐话语分析研究

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和谐话语分析研究

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和谐话语分析研究生态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与环境关系的学科,其主要关注语言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对语言的塑造作用。

和谐话语是一种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倡导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语言表达。

本文从生态语言学的视角出发,对和谐话语进行分析研究。

和谐话语在语言层面上反映了人们对环境的感知与认识。

在现代社会,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开始关注并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这种转变在语言中得到体现,人们开始使用一些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比如“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等。

这些词汇的出现反映了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以及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

和谐话语在语言使用上强调了人与自然的融合与共生。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的存在与发展必须依赖自然环境。

和谐话语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强调人们应当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种表达方式在语言层面上能够提醒人们有意识地保护环境,恢复人与自然的平衡。

和谐话语在语言行为上体现了人们对环境的负责与行动。

和谐话语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的美好愿望,更应该通过实际行动来落实。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从节约用水、垃圾分类、减少能源消耗等方面做出贡献,表达自己对环境和谐的态度。

相关的行动也被纳入到和谐话语的内容中,强调了人们应当从自身做起,为环境保护出力。

和谐话语还在语言结构上传递了一种和谐的音乐感。

在语言中,人们喜欢使用一些富有音韵美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比如押韵、诗歌、流畅的句式等。

这种音韵美的表达方式类似于大自然中的和谐乐章,能够给人一种愉悦的感觉,也使人更容易接受和认同环境保护的理念。

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和谐话语分析揭示了语言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和谐话语在语言层面上反映了人们对环境的感知与认识,强调了人与自然的融合与共生关系,体现了人们对环境的负责与行动,并在语言结构上传递了一种和谐的音乐感。

通过对和谐话语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推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语言学视角下的生态观研究

语言学视角下的生态观研究

语言学视角下的生态观研究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关注和重视也越来越高。

而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在生态环境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语言学视角下研究生态观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生态现象,还能够从语言的角度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探讨语言与生态观的关系,并就如何在语言学视角下进行生态观研究进行深入探讨。

语言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符号系统,不仅是人们进行交流和表达的工具,更是人类对世界认知和理解的重要载体。

语言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语言本身就是一个生态系统。

语言的产生、发展和演变都受到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语言的产生与环境适应密不可分,而语言的使用也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发生着变化。

语言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和作用,研究语言与生态观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语言的本质和特点。

语言也是人类对生态环境进行认知和表达的重要方式。

不同的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的语言表达和认知方式都存在着不同的影响。

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的人们对于自然现象和自然资源的认知和表达方式也存在着差异。

不同的语言也对于生态环境中的事物和现象存在着不同的命名和表达方式。

语言不仅是人类对于生态环境进行认知的工具,也是人类对于生态环境进行表达的载体。

通过对于语言与生态观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对于生态环境的认知和表达方式。

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生态观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进行语言学视角下的生态观研究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我们可以通过对于不同语言中与自然现象、动植物和生态环境相关的词汇和语法结构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不同语言对于生态环境的认知和表达方式。

不同语言中对于自然现象的命名和表达方式可能存在着差异,通过对于这些差异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对于生态环境的认知和表达方式。

生态语言学的新型模式:根性生态语言学

生态语言学的新型模式:根性生态语言学

生态语言学的新型模式:根性生态语言学1. 引言1.1 生态语言学的定义生态语言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它探讨语言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语言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生态语言学的定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一是从语言的角度,即研究语言本身如何受环境影响,如何反映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二是从生态学的角度,即将语言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研究语言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态语言学的定义不仅包括语言本身的结构和功能,还包括语言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调适关系。

生态语言学旨在揭示语言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本质和价值,以及语言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意义。

生态语言学的研究范围涉及语言的发展和演变,语言的使用和传播,以及语言和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对于推动语言学和生态学的融合发展和促进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研究背景生态语言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学者开始关注语言与环境之间的联系。

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加剧,生态语言学的研究得到了更多学者的关注和支持。

通过研究语言与环境的关系,生态语言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

当前,生态语言学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涉及语言学、生态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研究者们通过分析语言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探讨人类言语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因素对语言传播和演变的影响。

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环境,还为人类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1.3 研究意义研究生态语言学的意义在于探讨语言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与环境的相互影响,还可以为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当今世界,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挑战,而语言作为人类文化的载体和传播工具,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研究生态语言学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不同语言文化中对环境的认知与描述方式,从而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

生态语言学的新型模式:根性生态语言学

生态语言学的新型模式:根性生态语言学

生态语言学的新型模式:根性生态语言学根性生态语言学是一种新型的生态语言学模式,由中国学者于2009年提出。

它强调生态语言学研究的根源性和本质性问题,旨在深入理解语言、人类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并促进可持续发展。

根性生态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将人类语言视为一种生物多样性。

在根性生态语言学的观点中,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着独特的生态系统,就像地球上不同生物群系一样。

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语音、语法和语义结构,反映了当地人类与环境的特殊关系和共生发展。

研究这种多样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群体的知识、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和尊重他们的生态环境。

根性生态语言学还强调人类语言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与适应。

人类语言的形成和变迁不仅受到环境的制约,也对环境进行了反馈和改造。

语言通过描述、命名和评价环境中的事物与现象,反映了人类对环境的认知和对环境的态度。

语言也影响着人类的环境行为和决策,通过语言传达的价值观和知识对环境的利用和保护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语言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根性生态语言学可以为环境教育、保护实践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在研究方法上,根性生态语言学注重建立跨学科的合作研究模式。

它将语言学与生态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相结合,通过文化生态学、民族生态学等分支学科的研究方法,探索和解释语言、人类和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

根性生态语言学还倡导将研究对象的地方性与全球性相结合,既关注当地语言和环境的特殊性,也关注全球范围内语言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保护的共同问题。

根性生态语言学的发展有助于人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语言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在实践中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人类语言和生态环境的多样性。

通过深入研究语言和环境的相互关系,根性生态语言学可以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的思想和方法支持。

生态语言学的新型模式:根性生态语言学

生态语言学的新型模式:根性生态语言学

生态语言学的新型模式:根性生态语言学【摘要】生态语言学是一门富有活力的跨学科领域,一直在探讨人类语言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而根性生态语言学作为生态语言学的新型模式,提出了全新的理论基础和核心观点。

本文从介绍生态语言学的研究背景开始,引入了根性生态语言学的概念。

接着详细探讨了根性生态语言学的理论基础、核心观点、研究方法、实践应用以及与传统生态语言学的比较。

最后总结了根性生态语言学的意义和贡献,并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探讨,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根性生态语言学的独特之处,以及其在推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生态语言学、根性生态语言学、理论基础、核心观点、研究方法、实践应用、比较分析、意义、贡献、发展方向。

1. 引言1.1 介绍生态语言学的研究背景生态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跨学科领域,其研究对象包括语言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语言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对语言的塑造等。

生态语言学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旨在探讨语言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为推动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通过研究语言在环境变化中的变化和适应能力,生态语言学有助于增进人类对环境的认识,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语言学的研究背景源于对当代环境危机和文化多样性消失的担忧。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科技发展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传统文化和语言面临消亡的风险。

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态语言学成为了一门重要的学科,旨在通过研究语言与环境的关系,探讨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与和谐。

生态语言学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语言的演变和适应,还可以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1.2 引入根性生态语言学的概念根性生态语言学是一种新兴的生态语言学模式,旨在探讨语言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强调人类语言对环境的影响和受环境影响的重要性。

根性生态语言学将传统生态语言学的研究范围扩展到了更广泛的领域,不仅关注语言如何反映环境问题,更关注语言如何塑造环境意识以及与环境的联系。

生态语言学发展研究

生态语言学发展研究

生态语言学发展研究生态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它关注语言如何反映和塑造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态语言学发展研究旨在探索语言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人类语言如何适应环境变化以及语言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生态语言学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初,当时生态学和语言学家开始意识到语言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不同的语言和方言具有不同的环境术语和概念,这反映了不同地区生态系统的差异。

多样性语言地区往往是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多样性语言和生物多样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生态语言学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是语言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研究发现,随着环境的变化和全球化的推进,许多少数民族的语言正面临流失和消亡的威胁。

这些语言中包含了大量的环境知识和传统知识,对于保护和管理生态系统至关重要。

保护和维护语言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项重要任务。

另一个研究方向是语言变化与环境变化的关系。

环境变化对人类社会产生广泛的影响,这也反映在语言中。

气候变化导致了农业和渔业的变化,进而影响了人类的生活和文化。

这些变化会反映在语言的词汇、语法和声调等方面,从而展现出语言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生态语言学发展研究还关注语言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语言不仅是思维和交流的工具,它还可以促进人们对环境的认识和关注。

一些语言中存在丰富的环境知识,这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保护环境。

语言教育和传播在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生态语言学发展研究还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语言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研究工作变得复杂和困难。

不同地区和社群的语言具有不同的结构和特点,这需要研究者具备跨学科的背景和研究方法。

语言变化和流失的速度加快,保护和维护语言多样性面临严峻的挑战。

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促进语言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生态语言学的新型模式:根性生态语言学

生态语言学的新型模式:根性生态语言学

生态语言学的新型模式:根性生态语言学生态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语言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探讨语言如何与自然环境相互影响。

传统的生态语言学主要关注语言在环境变化中的反映和应对,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不断变化,人们对生态语言学的研究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种新型的生态语言学模式应运而生——根性生态语言学。

根性生态语言学以根本性、全面性、系统性为特点,它不仅关注语言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还将这种关系置于更加宏观和深远的社会、文化和心理层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根性生态语言学致力于探索语言与生态环境之间的根本联系,认为语言的演变和变化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和适应,同时也塑造了人类对环境的态度和行为。

根性生态语言学旨在通过对语言、社会和生态环境的综合考量,推动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根性生态语言学强调语言与生态环境的内在联系。

语言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文化传承和认知思维的载体。

根性生态语言学认为,语言既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和理解,又影响着人们对环境的态度和行为。

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人类创造了不同的语言,而这些语言也反映了人们对环境的不同体验和理解。

语言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语言的使用和演变受到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人们对环境的认知和态度。

根性生态语言学强调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根性生态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类与自然交流的桥梁,通过语言的使用和传播,人类能够更好地认知和理解自然环境,从而更加理性地对待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根性生态语言学也强调语言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多元性,认为不同的语言和文化都是人类对环境的独特认知和体验,应当受到尊重和保护。

根性生态语言学致力于通过研究语言、社会和生态环境的综合关系,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语言学的新型模式:根性生态语言学

生态语言学的新型模式:根性生态语言学

生态语言学的新型模式:根性生态语言学生态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和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旨在探讨语言在生态环境中的影响和作用。

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不断关注和重视,生态语言学也逐渐发展出了新的模式,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根性生态语言学。

根性生态语言学是一种新型的生态语言学模式,它主张通过理解和尊重地方性语言和文化,来促进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根性生态语言学强调每种语言和文化都对应着特定的生态环境,并且这种语言和文化的传承和使用方式会直接影响到环境的健康和保护。

根性生态语言学倡导在保护生态环境的也要尊重和保护当地的语言和文化,这种思想引起了许多学者和环保人士的关注和重视。

根性生态语言学的提出,源于对全球范围内语言和文化多样性的担忧。

据统计,全球每两周就有一种语言消失,这意味着许多珍贵的生态知识和传统智慧也在逐渐流失。

根性生态语言学认为,语言和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保护和传承当地语言和文化至关重要,它们承载了丰富的生态信息和智慧,是保护和改善环境的重要资源。

在实践中,根性生态语言学提倡通过多种途径来促进地方性语言和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需要加强对当地语言和文化的研究和记录,挖掘和整理其中蕴含的丰富生态知识和智慧。

应该通过教育和宣传等途径,传播当地语言和文化,帮助人们认识到它们的重要性和价值。

还可以通过法律和政策的支持,为地方性语言和文化的传承提供保障与支持。

根性生态语言学的实践还包括与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其他领域的合作。

它强调环保工作需要立足于当地语言和文化,充分考虑当地的传统和习俗,尊重当地居民的意愿和需求。

根性生态语言学也提倡在开展环保项目和政策制定时,充分考虑当地语言和文化的特点和需求,以便更好地实现环保目标和促进可持续发展。

在全球范围内,根性生态语言学已经引起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视和探讨。

一些国家和地区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和法律,加强对当地语言和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一些学术机构和非政府组织也开始关注和支持根性生态语言学的研究和实践,致力于促进当地语言和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论生态语言学的两个研究路径

论生态语言学的两个研究路径

主持人语:生态语言学自20世纪70年代兴起发展至今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出现了从生态危机(eco ⁃logical crisis )到新冠危机(COVID-19crisis )、从全新世(holocene )到人类世(anthropocene )、从工业文明(industrial civilization )到生态文明(ecological civilization )、从生态意识(ecological awareness )到共境意识(con -vironmental awareness )、从跨学科(cross -disciplinarity )到超学科(trans -disciplinarity )等转变。

五股研究力量应运而生:第一股力量是以豪根范式(the Haugenian approach )为代表的语际生态语言学(ecolinguistics of languages ),第二股力量是以韩礼德范式为代表的系统生态语言学(systemic ecolinguistics ),第三股力量是苏内·沃克·斯特芬森(Sune Vork Steffensen )和阿尔温·菲尔(Alwin Fill )倡导的认知生态语言学(cognitive ecol ⁃inguistics ),第四股力量是近年来阿伦·斯提比(Arran Stibbe )、斯蒂芬·考利(Stephen Cowley )、玛塔·博古斯拉夫斯卡-塔菲斯卡(Marta Bogusawska-Tafelska )的生态语言学成果及进展,分享她的研究工作和学术主张。

(周文娟)论生态语言学的两个研究路径☉玛塔·博古斯拉夫斯卡-塔菲斯卡文李彦鸿周文娟译[摘要]关注生态语言学的两个研究路径至关重要。

第一个路径是在语言习得、认知研究等领域运用豪根的方法,关注生态环境等问题及处理方法,将生态语言学作为应用语言学中的独立领域。

生态语言学研究评述

生态语言学研究评述

生态语言学研究评述生态语言学研究评述摘要:生态语言学是生态学和语言学融合的学科,是新的语言学分支。

它旨在分析和研究语言中的生态因素,提出语言和生态是两个相互影响的因素。

长期以来,在生态语言学的研究中存在两种范模式:豪根模式和韩礼德模式。

前者强调影响语言功能的环境因素;后者着重研究微观方面,分析语言使用的非生态特征。

学习研究生态语言学,具有实践意义。

关键词:生态;生态语言学;语言生态学生态语言学,也被称作语言生态学,是一门具有跨学科属性的研究领域,是语言学科和生态学科相互结合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学科。

生态语言学的产生是语言学学科自我完善的过程,同时也为解决人类发展和自然环境之间问题提供依据。

研究的重点是语言、自然生态和语言生态的关系,是把语言归入自然生态体系的一个科学领域。

本文将从生态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的领域作评述。

一、生态语言学的几个基本概念(一)生态生态文明建设自党的十八大之后被纳入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十九大报告中又指出20XX年建成美丽中国的新目标,生态这个词被广泛地使用在多个领域,生态文明问题获得广泛关注。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生态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属性和生活习性,由这个定义我们可以发现生态包括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生物、自然环境、生物的生理属性和生活习性。

生物既可以指动物也可以指植物,包括所有可以生长繁殖的物体;自然环境是指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场所;生物的生理属性和生活习性是生物特有的属性,是此生物区别于彼生物的特征。

自然环境对于生物的繁育和生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环境直接影响着它们的生存和生长的情况。

这和人类使用的语言和语言使用环境之间的关系十分相似,语言的使用和传承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没有一定的社会环境,语言的不可能被人类学习和发展。

借鉴生物和生态环境的研究成果,有利于语言和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研究。

(二)生态语言学的“隐喻模式”1972年,语言的生态学这一概念首先是由豪根提出,他把语言生态学定义为“研究任何特定语言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高生态性的研究范式

高生态性的研究范式

高生态性的研究范式近年来,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用生态学视角审视我们周围的世界。

当他们认识到实现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后,一些遵循“生态转向”研究角度的交叉学科应运而生,包括生态文学、生态翻译学、生态语言学等。

作为上述学科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门类,生态语言学主要研究语言在与生命相关的可持续性互动关系中的作用,关注语言的生态和生态的语言。

目前学界对生态语言学的研究主要有两种范式,即豪根模式和韩礼德模式,这两种模式互为补充,共同促进了生态语言学的发展。

美国语言学家艾纳·豪根(EinarHaugen)将生态语言学作为一种隐喻,强调语言的多样性,其研究重点在于各种特定语言与其所属环境的相互作用。

英国当代语言学家、系统功能语言学创始人韩礼德(Michael Alexander Kirkwood Halliday)则主要关注语言在生态问题中的作用,认为应当突出语言学家的社会责任,研究语言对人类生存的大环境特别是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和作用。

我们可以将韩礼德所提出的“绿色语法”作为生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石,在语篇分析实践操作中,通过整合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中所包含的纯理功能、语法隐喻、语境等方面的内容,从语言本体层面和语境层面去建构生态话语分析框架。

绿色语法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对语言的生态和生态的语言进行分析,需要整合适合生态语言学这一学科的相关语言学理论并搭建分析框架;同时在实际研究过程中,还需要密切关注语言系统中的生态因素和非生态因素。

因为生态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较为多样,所以不同的学者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构建生态话语分析框架。

而绿色语法是生态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韩礼德的绿色语法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哲学观。

他强调以语言为手段保护生态环境,批评了语言系统中的三个非生态因素:增长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和等级主义。

增长主义认为,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在英语中很多不可数名词和集体名词(water、air、food、paper等)都含有无穷/无尽的意义,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人们认为可以无限度地使用有关物质。

生态语言学发展研究

生态语言学发展研究

生态语言学发展研究生态语言学是从198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语言学领域,主要研究语言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自然环境受到了破坏,对此,生态语言学提出了语言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对语言的影响这两个方面的研究。

生态语言学在语言环境研究、民族语言保护与发展、语言教育、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指导意义。

一、语言环境研究语言环境指的是语言发展的自然和人文环境。

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理环境和生物世界等,与语言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例如,热带地区的语言更注重动词的时态状貌,因为这里的温度和光照变化大,日出日落等自然环境变化很大。

另外,语言还受到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秩序安排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生态语言学通过对这些因素的研究,深入了解语言发展的环境因素,进而帮助我们更好地关注环境保护、文化保护等相关问题。

二、民族语言保护与发展许多濒临灭绝的民族语言都是由于环境的改变和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而逐渐失传的。

生态语言学认为,要想保护和发展这些语言,则必须关注它们所处的生态环境。

因此,生态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可以指导我们更加科学、全面地进行民族语言保护与发展工作。

生态语言学还将促进不同民族、不同语种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有利于提升民族语言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地位。

三、语言教育生态语言学认为,语言教育具有很强的生态意义,因为语言是人类认知和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是人与自然、社会、历史等多个方面联系的纽带。

通过语言教育,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了解和保护环境,逐步取得可持续发展。

生态语言学将对语言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发掘语言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联系,推进语言教育的不断改进和创新。

四、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人类面临的当务之急,生态语言学也是这一目标的有力支持者。

生态语言学认为,语言是基于生态环境、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符号系统,因此,语言与环境有着密切关系。

如果我们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提高大众生态意识,加强环境教育,推进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语言学的新型模式:根性生态语言学

生态语言学的新型模式:根性生态语言学

生态语言学的新型模式:根性生态语言学生态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和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强调语言在环境中发挥的作用及其对环境的相互影响。

近年来,出现了一种新型的生态语言学研究模式,即根性生态语言学。

根性生态语言学强调的是本土社区的生态知识和经验,通过对语言、文化和环境的全面研究,来推动可持续发展和自然资源保护的目标。

与传统的生态语言学相比,根性生态语言学研究更加注重当地社区的经验和传统知识,将本土文化和知识作为研究的核心内容,以此来阐明人类社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这种新型模式不仅可以促进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更有助于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根性生态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语言学、生态学和社会学。

首先,根性生态语言学通过研究当地语言的语言学特点和文化语境,来分析社区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具有的特殊知识和经验。

其次,该研究模式借用生态学的途径来了解社区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演化,并分析人类社会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最后,根性生态语言学同时借鉴社会学理论,分析社区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社会结构中的力量博弈,以此来了解人类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复杂互动。

根性生态语言学的研究内容涉及到许多领域,包括生态保护、自然资源管理、文化传承、社区发展等。

生态保护方面,根性生态语言学可以帮助社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推动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加强本土生态知识的传承。

自然资源管理方面,根性生态语言学可以帮助社区更好地管理土地、水资源和野生动物,以达到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文化传承方面,根性生态语言学可以帮助社区建立本土文化保护机制,保护和弘扬当地的语言、传统知识和文化。

社区发展方面,根性生态语言学可以帮助社区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社区发展的质量和普及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7月 第35卷第4期外国语文(双月刊)F o reign L an gu age and Literature(b im o n th ly)Jul. ,2019Vol. 35 No. 4论生态语言学的研究范式王宏军(上海机电学院外国语学院,上海201306)摘要:生态语言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将生态科学和语言学结合在一起。

本研究探讨语言学与生态学的接口问题,讨论生态语言学的理论基础与原则,阐述生态语言学研究的主要内容,重点分析生态语言学的研究途径(范式):豪根范式、韩 礼德范式和认知范式并对生态语言学的学科性质作了分析和阐释。

关键词:生态学;语言学;生态语言学;语言生态学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6414(2019)044)084*06〇引言美国哈佛大学语言学教授Haugen于1972年首次提出“语言生态学”概念。

它的提出当时并没有引 起广泛的关注,最近十几年来,随着学科交叉研究的快速发展,它被推到了前台,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

生态语言学把生态学和语言学相结合,采用生态学的原理,形成了自己的研究领域。

它跳出了结构主义 者研究语言的框架(研究语言内部的关系),超越了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等学科研究的范围;它聚焦 语言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研究,关注语言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将语言回归到生态系统中再认识。

1语言学与生态学的接口问题生态语言学本质上是一门交叉学科,将生态科学和语言学结合在一起,综合语言学、生物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与范式来研究人类语言的动态。

语言学与生态学的学科交叉形成了几个的学科界面接口问题:(1)语言的多样性;(2)生物的多样性;(3)语言多样性导致文化的多样性的相互关系;(4)濒危语言的生存状况;(5)语言系统中的生态和非生态因素;(6)生态批评话语分析。

这些接口问题 反映出了生态语言学所关注的主要论题。

一般来说,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可分为田野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无论哪种方法都涉及生态学 研究内容的多样性、有机性与内在关联、整体性及亲和互助等方面的特征。

将这些方法、原则与语言学研 究相结合,便可确定生态学和语言学的学科接口界面。

我们将其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

宏观上,其 交叉界面探究的是语言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并对各种语言的生存状况做出评估。

微观上,它是运用 生态学的方法来解读和分析语言系统,并且研究语言系统和语言使用的非生态特征。

宏观和微观两个接 口界面也体现出生态语言学研究的主要路径。

在Haugen教授(1972)之前,其他学科也有诸多涉及语言与生态关系问题的研究,如人类语言学、民俗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地理语言学、历史语言学以及规划语言学等。

时至今日,上述这些学科中涉及语 言与生态研究的内容也被视为生态语言学的研究内容。

2生态语言学的理论基础与原则从某种程度上讲,生态语言学的理论基础是语言相对论。

语言相对论认为: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语收稿日期:20丨9*05>06作者简介:王宏军,男,上海机电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研究。

• 84 •王宏军论生态语言学的研究范式言模式”,语言的不同导致了文化的不同。

语言相对论关注语言多样性导致文化多样性及其之间的相互 关系,从理论视角分析了语言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共存的合理性。

也就是说,语言相对论倡导的是不同 语言文化的合理共存。

由此可以看出,生态语言学是在语言相对论的基础上拓展出来的一种相关的理 论。

就研究的理论指导而言,目前有三种不同的研究理论指导:(1)强调大自然自身,研究语言的自然环 境(the natural environment of language );( 2 )从心理学的视角,研究语言的心理环境(the mental environment of language) ;(3)基于社会学,研究语言的社会环境(the social environment of language)。

Stibbe (2015)试图把以上三种理论指导融为一体来研究语言。

Steffensen & Fill (2014)试图从四个维度 来进行“生态”研究:(1)符号生态(a symbolic ecology) ;(2)自然生态(a natural ecology) ;(3)社会文化生 态(a socio-cultural ecology) ;(4)认知生态(a cognitive ecology)。

此夕卜,语用学理论、认知理论、批评性话 语分析法、评价理论、身份理论等等都可以借鉴到生态语言学研究之中。

生态学的三个原则成为生态语言学中指导语言研究的重要思想:多样性、互动性和整体性。

由此,生 态语言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就是:(1)确保世界语言的多样性;(2)确定语言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3)发 掘语言的整体性。

这同时也是生态语言学的三个核心概念。

有学者用公式进行表达:多样性+互动性= 整体性。

从三个基本原则可以看出,生态语言学的研究点面的分布:(1)语言多样性与生态多样性的关 系;(2)语言和(生态)环境两者之间的关系;(3)世界语言的分布与生态多样性的关联;(4)语言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所共同面临的问题与危机;(5)如何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问题。

3生态语言学的研究内容生态语言学属于交叉学科的研究,其研究范围非常广泛。

它包括语言与生态危机、语言进化、语言变 异、濒危语言、语言习得、双语现象、语言政策、语言规划、语言接触、生态批评话语分析等方面。

它所涉及 的学科领域有文化人类学、民族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和语言社会学等,还有那些语言与使用 者之间相互关联的社会科学。

这些研究内容以及所涉及的学科领域使我们明晰了生态语言学研究的热 点问题,如语言的多样性、语言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语言世界系统(language world system)、语言 的生存与发展的状况、语言与现实世界的互动关系、濒危语言,以及生态系统与文化系统。

生态语言学也为语言研究提出了学科任务:(1)探索适合生态研究的语言学理论;(2)研究语言生态 系统与分析相关的语言文本;(3)探究涉及生态问题的语言普遍性特征;(4)基于其普遍特征,采用对比 方式,研究个体的言语行为;(5)研究语言习得的作用,教导学习者进行生态思考。

4生态语言学的研究路径生态语言学对各种语言研究方法的兼收并蓄充分反映出它的学科交叉性。

它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 生态语言学研究的跨学科性和开放性,二是生态语言学研究的视角具有内在的局限性。

目前,认知语言 学的研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特别是在意义动态构建方面。

生态语言学的研究还借鉴了认知语言学针对 意义的研究方法,来研究生态话语之构建。

针对生态语言学的研究路径,业界普遍认同的有三个范式:(1)豪根范式(HaUgenia n D〇gma);(2)韩礼德范式(Hallidayan Dogma) ;(3)认知范式(Cognitive Dogma)。

虽然这三种范式都是用来研究语言与 生态的问题,但研究的视角不同,所关注的重点也不同:豪根范式关注的是“语言生态”(the ecology of language);韩礼德范式则更加关注语言对环境的影响;认知范式强调的是在生态系统中对话语进行生态 分析,建构生态话语。

4. 1豪根范式Haugen是美籍挪威人,父母在他出生前七年移居到美国。

他是美国哈佛大学及多所著名大学的语 言学教授,也曾担任过美国语言学会主席。

Haugen(1972)提出了“语言生态学”(the ecology of language)的概念D Haugen借用“生态”这一隐喻,喻指“社会环境”。

由此,我们可以把它类比为语言的“社会生• 85 •外国语文2019年第4期态”。

他所强调的是语言在各种生态问题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对群体和个人造成影响的“环境”问题。

Haugen所说的“环境”,其概念与“语境”有类似之处。

但他所指的“环境”是语言的“社会文化”大背景。

他认为:语言真正的“语境”是使用这一语言的“社会”。

Haugen把语言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比作是生物 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语言像生物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一样也有自己的生态环境。

使用语言的社会和使用 语言的人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语言的生态环境。

他的研究点聚焦于“环境”对语言的影响与作用,即社 会环境(社会生态)对语言的影响和作用。

换句话说,Haugen所强调的是对语言进行生态学研究,而不是 研究语言对环境的影响和作用。

所谓的“社会生态”这里是指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文明等方面 的状况与氛围。

“语言生态学”聚焦语言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运用生态学的原理来考察语言生存、发展、演 化的过程。

其研究热点涉及语言与社会、文化、群体、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语言规划与政策,弱势语言、濒危语言的保护,强势语言的侵人、渗透和垄断,战争、自然灾害、社会变革、科技发展对语言的影响等 方面。

依据Haugen的观点,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语言进化、发展及保护的基本保障,而语言的生态平衡又 影响决定着文化的生态平衡。

“豪根范式”常被称为“语言的生态学"(linguistic ecology)的研究。

我们可 以通过下图来诠释“豪根范式”的研究路径(见图1)。

图1“语言的生态学”研究之“豪根范式”4.2韩礼德范式Halliday于1990年在国际应用语言学协会(AILA)每三年召开一次的“世界应用语言学大会”上作的 发言推动了语言与生态问题的研究。

Halliday(1992)认为:“生态语言学”(ecolinguistics)是从语言学的视 角,针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发展与变化进行相关的语言学研究,主要关注的是语言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 相互关系。

“韩礼德范式”具体来讲,就是把语言学的理论、研究方法、语法结构等运用到生态学的研究之中,即运用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对语言系统进行生态分析。

“韩礼德范式”关注的是语言对自然生态环境所产 生的影响,语言对社会生态的影响;探究语言在保护自然环境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中所发挥的作用;研究 生态语法和语言系统的非生态因素;发掘语言与自然生态环境变化之间的关联及内在规律,同时对语言 的使用进行批评性分析,对环境语篇进行分析与批评,对语言文字进行改革与创新等;最终使语言及其使 用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韩礼德范式突出强调的是语言对人类“社会生态”的影响。

这里的“社会生态”是指一个社会的政治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教育生态、文艺生态及城市生态等。

“韩礼德范式”也被称之为“环境的语言学”(environmental linguistics)。

我们用下图来图7K生态语言 •86•王宏军论生态语言学的研究范式学研究的“韩礼德范式”(见图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