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研究中的范式

合集下载

地理科学的研究范式

地理科学的研究范式

2、科学研究始于科学问题:科学哲学的维度
科学哲学特别是波普尔的科学哲学认为,科学研究不是始于科学观察而是始于科学问题,以科 学观察为基础的科学问题的明确提出是科学认识活动的起点。任何一个学科的创立都起源于对问题 的研究和解决。研究主体首先提出问题,然后运用各种手段去研究这些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或理论。在培根之前,人们把科学的研究对象看作是概念,科学研究遵循着演绎的逻辑,凡是符合 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的就是科学的,“但三段论不是应用于科学的第一性原理,应用中间性原理又 属徒劳;这都是由于它本身不足以匹对自然的精微之故。所以,它就是命题迫人同意,而不是抓住 事物的本身。”(培根,1984)培根在对研究逻辑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归纳逻辑的观点,即科学开 始于对事物的观察的观点——通过对观察所积累的经验的归纳,揭示出事物的普遍原理。他的这一 科学观一致影响着近代科学的发展,但也受到当代一些科学哲学家的批判。波普尔认为,科学起始 于猜想,而不是观察,通过猜想的反驳和证伪,而不是经验的归纳和证实,达到科学的进步。他阐 述到“科学只能从问题开始。问题会突然发生,当我们的预期落空或我们的理论陷入困难、矛盾之 中时,尤其是这样”,“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愈来愈深化的问题,愈来 愈能启发大量新的问题的问题”( 波普尔,1987)。尽管波普尔过分强调猜测和证伪的思想受到 库恩等学者的批判,但他把问题当作科学的起始和研究对象的思想为后来许多学者所认可。只不过 在波普尔的理论中,问题可能是单个的或随机的问题,而在库恩的理论中,问题是集束的和系统化 的,只有系统的或集束的问题才会引起科学共同体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才可能引起科学的革命。
(一)地理科学问题的重要性
地理科学问题的重要性是与地理科学研究从哪里开始密切关联的问题。地理科学研究是从哪里— —地理科学观察、地理科学事实和地理科学问题——开始的?应该怎样思考与回答这个问题呢?请 各位同学——未来的地理学家们——不要停留在感性世界而和我一起进入理性思维的世界,从科学 哲学那里寻找答案吧。科学哲学家林定夷教授在其《问题与科学研究——问题学之探究》一书中全 面地阐述了科学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科学研究起始于科学问题。由于地理科学问题从属 于科学问题,所以,地理科学问题的重要性从属于科学问题的重要性。科学发展的历史、科学家的 成长历史和科学哲学理论均表明,科学研究始于科学问题,而不是开始于科学观察。

3.第三章 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

3.第三章 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

3.圆形图(饼状图)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扇面 4
4.趋势面图
15000 10000 5000 0 东部 10000-15000 5000-10000 0-5000 中部 西部 人均GDP
六、地图法 1.点状分布图 2.线状分布图 3.彩色或晕纹分布图 4.系统联系图 七、模型分析法 1.一般过程 2.主要分析领域 分布型研究,网络(空间结构)分析,趋势面分析,空间相互作用 分析,空间扩散研究,空间行为研究。

三、人文主义方法论 人本主义方法论是针对实证主义方法论忽视人这个主题而提出来的,认为: 人文地理学研究应以人这个主题为出发点,重视人类行为的丰富意义和社 会价值观念体系中的非经济成分。如,在进行产业布局时,不仅要重视经 济效益,而且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四、结构主义方法论 结构的内涵:是某一系统中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和相互联系的方式。强调用 联系的观点、整体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交通系统,横向的联 系,即五种运输方式的结构、联系;纵向的结构,全国性的快速通道系统、 省域、市域及县域等地方交通网的构建,必须用联系的观点加以解决。 把观察、研究对象,用一个潜在结构或秩序联系起来。 强调整体性的研究,反对孤立局部的研究。 强调认识地理事物内部结构(深层结构),反对单纯认识外部现象(表层 结构)。 强调内部地理要素研究,忽视或否定外部因素的研究。 强调静态的研究,忽视或反对历史(历史态)的研究。 强调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作用,忽视或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
二、资料查询法 1.科技文献查询 书刊类 资料类 数据类 确定查阅范围:首先应按照课题需要,采用由近及远,先国 内后国外的顺序,分别查阅有关期刊文献、专著或统计年报, 应经常查阅,然后逐步扩大线索,建立纵横方向的网络系统。 文后参考文献目录:每一专著、论文,一般在文后都附有参 考文献,可以利用它来扩大信息,扩大研究者的视野。 目录和索引:每一期刊年末最后一期总附有该杂志全年总目 录,有的图书期刊也有总目录;某些文摘杂志及一些单位编的 资料索引(如中国人民大学的报刊索引资料)等,这些都可以 为我们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料。 2.因特网查询

文学地理学:时空交融的研究范式

文学地理学:时空交融的研究范式

文学地理学:时空交融的研究范式作者:容本镇,张淑云来源:《大学教育》 2017年第10期[摘要]从人文视角出发,考察文学的“空间”结构以及“地理”图景,这成为拓展文学研究路径的一种可能。

文学地理学作为一种理论视野,重在强调文学与地理的交融与互动,进一步探寻文学与地理背后的多重文化语境。

不同地域气候和物候的变化在许多时候可以触发作家的生命意识与情感认知。

文学中的地理,是作家心灵深处永恒的精神家园,也是创作的原发动力,促使作家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进行精神原乡,这种精神原乡在创作过程和文学作品中,则呈现为具有艺术美感的地理时空。

因而,地理空间既是形成作家创作风格的自然环境,又是作家“精神原乡”的源头。

地理风物和文化传统对一个作家乃至一个作家群体的影响既是潜在的,也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东西。

[关键词]文学地理学;研究范式;地理叙事;空间[中图分类号]I0-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3437(2017)10-0004-05人类与地理的天然亲缘关系,使人类活动与地理空间存在着某种无法割断的文化链接。

文学作为人类活动的精神产品,与地理学的有机融合成为一种可能。

传统的文学研究更多的关注时间维度,以时间为单一维度的文学场景,在当前多元化的研究格局中显得有些单薄。

显然,从人文视角出发,考察文学的“空间”结构以及“地理”图景,成为拓展文学研究路径的一种可能。

文学地理学作为一种理论视野,重在强调文学与地理的交融与互动,进一步探寻文学与地理背后的多重文化语境。

一、文学地理学理论的兴起地理学(Geography)是源自希腊的词汇,有“大地的描绘”的意思。

作为一门现代科学,地理学是研究地表物质的区域变化规律的科学。

地理学又分为区域地理学、通论地理学和应用地理学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构成完整的地理科学体系。

应用地理学是运用地理学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在基础地理资料的支持下,研究各种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有关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赵荣第二版)》各章复习重点笔记

《人文地理学(赵荣第二版)》各章复习重点笔记

《人文地理学》各章复习重点笔记赵荣、王恩涌等编著,《人文地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一1.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2.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学科。

3.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研究具有其特定的内核,即地理学的传统研究范式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具体包括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三是空间分析的传统。

把以上三大传统范式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二、简答题1.分析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1)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又称人生地理学。

它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仅指社会文化现象。

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2)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对于地理学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人文地理学同经济学、人口学、政治学以及环境科学、生态学、区域科学、行为科学结合,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资源短缺、人口危机、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以及城市问题等作出贡献,尤其是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起到重要作用。

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和研究课题中,有许多也是其他学科的基本研究内容之一。

如经济地理学对于经济学、人口地理学对于人口科学、城市地理学对于城市科学、政治地理学对于政治学、军事地理学对于军事科学、民族地理对于民族学、语言地理对于语言学、宗教地理对于宗教学、人种地理学对于人类学,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滇东南地理野外实习人文地理部 分说明
一 、地理野外实习的目的

将所学过的人文地理理论知识与实际密 切结合,初步掌握人文地理现象的野外 观察,资料收集整理方法,分析人文地 理现象的原因,以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人文地理野外实习的目的分为三个层次: 首先,印证课堂上学习的书本知识,锻 炼野外工作的基本能力;其次,收集第 一手资料,为解释人文现象的空间特点, 发现人文地理规律做基础工作;第三, 发现新的问题,激发新的研究兴趣点和 科学探险精神。

1 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 农业生产
2 城镇体系小城镇建设 3 口岸建设与桥头堡建设 4 交通网络布局与经济点轴开发理论




5 建水团山乡村聚落
6 文化地理景观旅游开发国家历史文化 名城建水 7 世界遗产地 8 饮食文化景观



本体论:我们所经验的事物就是存在的事物
方法论:直接要求提出所经验过的事实
经验主义方法论
特征:
1、重观察。调研——判断、评价——结论 2 、强调归纳与综合。观察某个方面、研究分析资 料——具有普遍意义的模式 不足之处:
1、受研究者主观影响很大(行为、能力)。
2、带有局限性与片面性。
2. 实证主义思潮和实证主义方法论
以在分析中,不能简单的做原因结果分析,而是结构 的探询。

人地关系深层次结构的运用: 人文现象的千差
万别及光怪离奇只是其表面现象,要找到支配的规律,
必须由表及里,从人地关系的深层次结构方面去把握、
研究。这是一个基本的研究思路与途径方式。同时, 也丰富人文地理的理论,增加分析的深度。
三、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实际上,现代地理信息技术中的某些空间分析 技术,如专题图层、叠加分析等,从本质上讲 是描述和比较方法的新形式和进一步发展。 归纳与推理是人文地理学最重要的研究范式。 是经验主义方法论的核心部分,也为实证主义、 人本主义和结构主义方法论所接受。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二版)》课后习题详解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二版)》课后习题详解

人文地理学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绪论1. 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又称人生地理学。

(1 )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仅指社会文化现象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尤其是人的素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著,使得地理学人文化的趋势加强。

人文地理学地位的提高。

(2 )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作用①人文地理学同经济学、人口学、政治学以及环境科学、生态学、区域科学、行为科学结合,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资源短缺、人口危机、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以及城市问题等作出贡献,尤其是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起到重要作用。

②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和研究课题中,有许多也是其他学科的基本研究内容之一。

如经济地理学对于经济学、人口地理学对于人口科学、城市地理学对于城市科学、政治地理学对于政治学、军事地理学对于军事科学、民族地理对于民族学、语言地理对于语言学、宗教地理对于宗教学、人种地理学对于人类学,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答:(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研究具有其特定的内核,即地理学的传统研究范式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具体包括以下三大主题:①人地关系的传统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②区域研究的传统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创造了各种人文现象,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地域上进行的,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苗长虹国际经济地理学新进展

苗长虹国际经济地理学新进展
01
03
02
“不平衡地理发展的一般概念需要把不断变化的规模和地理差异的生产这两个因素结合起来,需要考虑各种规模内外的差异、交互作用和关系”,“通过对不平衡地理发展的了解,才使得我们能够更加充分地认识当前资本主义全球化轨迹中的激烈矛盾,这有助于重新定义政治行动的可能领域”。
对中国地理不平衡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一直是学术和政策讨论的焦点。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得益于地理不平衡发展,但从战略上和政策上是加剧地理不平衡发展还是缩小地理不平衡发展,则一直是学术和政策辩论的核心。
地方(place)
区位(location)
空间(space)
在国家层面 差异持续存在并不断变化
4
在地区层面 地理不平衡都在扩大
5
多样化的现实世界:
1
差异与地理不平衡发展
2
在国际层面
3
在城市层面 差异与地理不平衡的普遍性与复杂性
6
问题
如何认识经济活动的区位、空间和地方?
01
古希腊:经济指家政术。
02
亚当·斯密——马克思:促进国家财富增长的社会结构-劳动分工——政治经济学——国家尺度上的经济管理——社会总体生产、消费、贸易和财富
03
马歇尔:个体经济决策,理性的经济人,牛顿力学隐喻,经济过程可概念化为物体、流、力及波的互动,经济被形式化,被看作为独立的、连贯的、逻辑的客体
方法:行动者网络(ANT), 后结构主义,相对主义
04
6.1 文化经济的兴起
上世纪80年代以来,追随各种后现代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思潮,与后福特主义生产模式的兴起相联系,经济地理学踏上了“文化经济分析”的征程。
由于文化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关注制度、文化、惯习对生产和消费活动时空动态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成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一种新时尚。

人文地理学_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人文地理学_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人文地理学_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以下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学派中,()主张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层的理论为基础,分析不同阶层的活动空间特点和规律。

参考答案:马克思主义地理学2.近代各国地理学研究中,()注重小区域研究和实地考察参考答案:法国流派3.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是()参考答案:德国4.以下不属于美国对近代地理学发展贡献的是()参考答案:施吕特尔的《人类地理学的目的》5.以下关于方法论的论述,错误的有()参考答案:方法论是研究方法集成或特定的技术6.关于胡焕庸线,以下说法正确的有()参考答案:这是一条中国人口的地理分界线_这是一条中国地理环境的重要分界线_这是一条典型的人文景观分界线7.以下关于拉文斯坦通过分析英国等欧洲国家19世纪后期人口迁移趋势提出的七条迁移法则,论述正确的有()参考答案:短距离的迁移以女性居多,在较富冒险性且距离遥远的迁移中男性居多_大部分移民是年轻人,由祖国携家带眷全家移出是很少见的_迁移的主要方向是从农业地区迁移至工商业中心,迁移的主要动机以经济为主8.以下关于农村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论述正确的有()参考答案:降水会直接影响房屋建筑的形态_在水源供给充足、水网稠密的地区,聚落一般比较集中,且规模较大_青藏高原地区的农村聚落往往以寺院为中心9.文化地理学派认为,人文地理学应当主要研究()参考答案:人文景观10.以下对政治地理现象的理解,正确的有()参考答案:小到居民参与投票选举、大到国家领土、国家间关系等都包含政治地理现象_政治地理现象是一种具有排他性的权力空间现象_国家主权、民族区域自治、政治组织的势力范围均可能包含政治地理现象11.根据麦金德的“心脏地带”学说,以下哪些国家属于外新月形地带()参考答案:英国_澳大利亚_日本12.以下不是近代英国地理学主要研究方向的是()参考答案:交通地理学13.下面关于结构主义说法错误的是()参考答案: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14.以下学者中,()对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复兴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地理学的研究范式

地理学的研究范式

地理学的研究范式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学科,其研究领域极其广泛,因而也有多重研究范式。

本文将就几种代表性的研究范式进行讨论与比较。

一、区域研究范式区域研究是地理学的一个经典研究范式,其研究对象是一定范围内的地理现象和地理环境。

区域研究存在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和历史背景,主要关注地理空间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区域研究以分析区域发展的特征和趋势为主,通过比较从而找出共性,从而探究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为决策者提供政策建议和发展方向。

它可以为决策者提供重要的政策目标与实施战略,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但是,区域研究有时也可能过于依赖对空间和时间的统计分析,忽略了社会和文化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二、景观演化范式景观演化是指在时间和空间上对自然和人为力量影响下的景观变化进行研究和预测的范式。

它主要分析景观条形图,即横向和纵向的分析,用来表达时间和空间演化的概略情况,以描绘出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的景观变化和趋势。

景观演化在很多环境决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了解和解决环境问题的必要手段之一,它可以为决策者提供重要的推断依据和方向,从而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景观演化范式虽然在时间和空间分析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但它可能也会忽略其他因素对景观和环境的有效影响。

三、社会区域差异分析社会区域是指社会空间与地理空间的交汇处,社会区域差异分析则是以社会空间范围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社会群体在不同地理空间下的差异和联系。

社会区域差异分析主要关注的是人们之间的关系和网络,它强调人文地理学的应用,以及空间和社会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

社会区域差异分析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深入分析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人类行为模式、文化差异、社会隔离、城市化和贫困等问题,为社会政策制定、城市规划和社会公正提供重要的理论和方法。

但是,如何正确处理量的提示和质的提示等多样的变量带来的参数推导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总之,不同的研究范式在地理学研究中各有优缺点,没有一种范式能够全面适用,各种方法的优点和缺点应该互相补充。

地理学研究中的范式

地理学研究中的范式

更多资源 更多资源
初一语文 初一英语 初一数学 初一政治 初一历史 初一地理 初一生物
• 谢弗尔(Schaefer)1953年发表一篇论文“地理学的反 叛:一种方法论的检验”。该文首次向哈特向为区 域地理辩护而宣称的“特例”进行挑战,号召用逻 辑实证主义的科学学派方法和哲学观来寻求地理学 的法则。 “科学家所做的就是把规律应用到每一个具体的情 况,这些规律包括那些他们认为相关的变量”。因 此,他认为地理学是一门空间科学,是社会科学所 研究的现象的空间配置,而不是现象本身。在关注 学科特定的现象方面并无特别之处,对特定地点和 区域的研究并不妨碍其探寻自身的“法则”。
美国1961年的地区再开发法案、1965年的阿巴 拉契亚区域发展法案 法国1960年开展的巴黎工业分散计划和平衡大 都市建设计划 英国1947年颁布城市和乡村规划法案,1970年 设立“区域经济规划委员会” 德国1965年颁布《区域规划法》,1975年通过 《联邦区域规划大纲》 日本、荷兰编制全国综合开发规划刚要和国土 规划
• 范式是已知问题的求解。问题-求解导致科学 进步。研究者“必须将未知事物转变为…… 一个已知的事例”。 • 偶尔,会遇到无法解释或不能容纳的异常现象, 有人会抓住这些异常现象,创立新的范式,它 既能解释那些异常现象,又能解释其他所有已 知的事物-“革命”性的一幕。其标志是:新 材料的组织,新问题的定义,解决问题的方法 和技术手段的重大变化。
(2)但过分强调空间数据和实测手段,却将真 正的目的抛在了脑后,研究者为了得出理想的 结论,甚至拼凑或掩藏实测数据,达到研究中 的“自我实现”这最终导致技术手段越先进, 结果却越有悖于事实。 (3)在这场学术游戏中,数学成为了游戏的语 言,数学家驰骋在包括地理学在内的各个学术 研究领域。但是游戏的结果却没有得出任何科 学规律,其理论和模型也经不起实际的检验, 游戏中的逻辑不过是自圆其说,游戏者无法对 现实进行把握。

经济地理学知识大纲

经济地理学知识大纲

经济地理学知识大纲1. 地理学研究的一般范式是什么?格局——过程——机理2. 什么是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格局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1)经济活动的内容: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2)经济活动区位: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场所)发生,以及为什么在这些区位(场所)发生。

(3)经济活动空间格局:研究一定尺度上的经济空间差异(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的关系3. 古典区位论与现代区位论的主要区别A. 区为主体——一个生产地:单一部分(如工厂部分)多个生产地:多个价值链环节(研发、加工、培训等)B. 区为目标——利润(或成本):缺乏或轻视具体目标非金钱上的收益以及满足:追求“市场占有率”等具体目标C. 选择基准——成本最小具体目标的风险及不确定性D. 假设前提——事先给定或假设固定产品、规模、价格、市场、劳动力、运费等;考虑产品的新、成熟、标准化、差别化、规模、价格、市场的性质。

E. 发展条件——不重视资金、信息、地域文化、决策机制、及企业目的和组织结构;重视非直接投入要素的影响4. 区位的概念: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由于区位理论限定于研究人类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诸类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5. 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区位理论的两层基本内涵: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即在区位主体已知的条件下,从区位主体本身的固有特征出发,分析适合该区位主体的可能空间,然后从中优选最佳区位;另一层与前者正好相反,即空间区位已知,根据该空间的地理特性、经济和社会状况等因素,研究区位主体即人类活动的最佳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

6. 区位因子的概念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最早提出区位因子的韦伯,将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即特定产品在某处生产比在其他场所产生的费用降低的可能性。

世界地理大学复习

世界地理大学复习

世界地理一、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一)研究对象世界地理的研究对象是:全球(世界)地理环境,即地球表层的圈层系统相互作用的地理格局和区域分异现象。

(二)学科性质世界地理学科性质:区域地理学区域地理的研究范式:区域描述和区域人地关系分析。

二、课程背景巴朗斯基的区域地理分析体系:(1)区域地理位置。

(2)区域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根据区域在大地构造及其地球化学体系中的位置,并且把这些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

(3)区域产业部门的发展现状与分布特点(主要按照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所要求的从工业到农业,从物质资料的生产到产品的运输,从国民经济到对外经济联系等顺序,阐明诸种经济活动的发展现状与分布特点)。

(4)区域环境与经济活动的差异性(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分析,主要是按照区域性的原则,分析和描述经济活动在区域上的差异性)。

巴朗斯基的区域地理分析体系既没有忽视地理环境的因素,又恰当地估计了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作用及地位,长期以来,巴朗斯基的区域科学原理和描述体系一直是我们进行区域地理教学的指导思想。

我国目前《世界地理》课程设置与改革主要有以下背景:1.原苏联地理学课程体系的局限2.20 世纪70 年代外国地理著作引进出版的促进3.区域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成为区域分析的工具4.人地矛盾凸显,需要对人地关系的关联和作用进行协调和控制5.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也不断地发生变化三、学习目的与任务面对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科学综合化、技术现代化(21 世纪的“四化”特征)的趋势,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世界地理的学习目的与任务是:1.掌握世界地理基本知识2.培养综合分析能力3.掌握重大的全球性问题4.掌握区域地理学的新领域四、世界地理教学的发展其特点:1.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突出区域的个性描述2.在世界地理知识的安排上,重人文轻自然3.在区域体系的安排上,体现了核心与边缘的地理结构思想4.在教材的形式上,追求文字的生动活泼和图文并茂五、中国世界地理教学的发展以中国所在的亚洲开始,也以亚洲为主。

_自然地理学研究范式_评介

_自然地理学研究范式_评介

《自然地理学研究范式》评介张镱锂(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李双成教授所著《自然地理学研究范式》一书,是科学技术部创新工作基础专项——“地理学思想与方法”丛书中的一部,2013年5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全书共8章计50万字。

范式的概念由托马斯⋅库恩在1962年提出。

他认为范式是使一门学科成为科学的必要条件,也就是把范式看作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标准。

显而易见,没有系统、完整、科学的研究范式,地理学难以进入现代科学之列。

随着自然地理学中系统研究的发展以及分支学科的增加,自然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更加紧密,尤其是一些基础性学科例如物理学和数学中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已经深深地植入到自然地理学之中。

与此同时,一些横断学科的观念如复杂性科学的远离平衡态、非线性和混沌等冲击着现代自然地理学,促成自然地理学研究范式的转型。

在每一范式转型期,一方面呈现出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多样性,另一方面也加剧了研究的无序和随意性。

通过对研究范式变迁的总结,可以发现学科发展的规律。

随着全球性资源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一些重大的科学研究计划和议题不断推出和实施,对地理学尤其是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推动着学科研究范式的不断发展和转型。

在此过程中,为了应对复杂的科学问题和急迫的实践需求,自然地理学必须加强自身理论、方法和工具等学科研究范式特质的建构。

基于这个意义而言,《自然地理学研究范式》的出版发行,将有利于自然地理学甚至是地理科学研究范式的不断规范和深化。

《自然地理学研究范式》一书以“研究范式”作为叙述框架,系统地梳理了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主要理论和方法,包括:①从选题、文献检索与阅读、资料获取、数据处理到研究成果表达的一般研究过程;②自然地理时空的预测与预估;③自然地理学中的尺度现象及其推绎;④自然地理学的分类与分区;⑤地理格局与过程及其尺度特征等。

阐述了系统论、复杂性科学理论影响下的自然地理学范式的内涵和研究方法,回答了什么应被研究,什么问题应被提出,如何进行研究等问题。

地理科学研究综合范式理论

地理科学研究综合范式理论

地理科学研究综合范式理论作者:潘玉君来源:《地理教育》2017年第10期应该如何探索、研究和阐述地理科学问题?回答这一问题的要点就是“地理科学研究范式”问题。

它是地理科学基本理论问题即元问题之一。

“地理科学范式”之“范式”概念,其内涵主要源于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其术语主要源于库恩《科学革命范式》。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富有哲学意识的著名地理学家开始探讨和阐述地理研究范式问题,逐渐形成科学主义地理研究范式、人文主义地理研究范式、建构主义地理研究范式和综合主义地理研究范式等并存的学术态势。

综合主义地理研究范式的“综合”,并不是对其它主义地理研究范式的综合,其主要理论知识形态之一是“地理研究综合范式理论”。

这一理论探索和阐述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下叶,在不断探索中不断完善,始终坚持“历史与逻辑同一”原则。

近现当代中外地理实证研究的过程及成果,诸如洪堡、李特尔、赫特纳、道库恰耶夫、黄秉维、周立三、任美锷、吴传钧、郑度和陆大道等地理学大师的地理实证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是探索和研究以及阐述并形成系统理论的重要科学案例基础。

《地理科学导论》第五章“地理科学研究范式”系统阐述了这一理论。

这一理论包括两部分:地理科学问题和地理研究维度。

第一部分地理科学问题,通过科学问题方程、地理科学问题方程以及地理科学研究对象、地理科学研究核心等系统进行阐述:①地理科学问题的构成条件即什么样的“科学问题”可能成为“地理科学问题”;②地理科学问题的构成原则即如何将“可能构成地理科学问题的科学问题”构成“地理科学问题”;③地理科学问题是地理科学研究起点。

第二部分地理研究维度,首先,阐述地理研究的基本维度——地理研究科学维度、地理研究价值维度和地理研究伦理维度。

地理科学研究维度主要回答“是/否”等问题,地理研究价值维度主要回答“有用/无用”等问题,地理研究伦理维度主要回答“应该/不应该”特别是今后“应该/不应该”等问题。

其次,分别阐述每一个基本维度即地理研究科学维度、地理研究价值维度和地理研究伦理维度。

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学1.首位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定义为首位城市。

2.中心性城市:当城市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功能都是以人口为中心的时候,这种状况就被为中心性。

3.城市体系:在一定空间尺度上(区域、国家、全球),不同规模、不同功能城市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信息和人员交流,形成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整体。

4.城市地域结构:城市地域内,与各种功能活动相应的地域分异和功能区在空间上的组合。

城市地域为城市活动直接影响的范围,一般包括市区和郊区。

5.城市职能: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是城市对城市本身及以外的区域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6.城市性质:是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是城市在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方向。

城市性质由城市主要职能所决定7.大都市带:在一个较大的区域范围内,有若干个彼此分离的大都市区在人口和经济活动等方面逐渐紧密连成一体所形成的一种空间结构形态,是一种新的城市区域空间组织形式和城市区域发展的现象。

8.城市聚落:聚落是指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又被称为居民点。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

9.世界城市:指在社会、经济、文化或政治层面直接影响全球事务的城市10.巨型城市:巨型城市区(The Mega-City Region)的概念于1999年由P·Hall提出,是中心大城市向新的或临近的较小城市极度扩散后所形成的,是21世纪初正在出现的新城市模式,其概念强调区域在全球化中的作用,并认为城市间高级生产性服务业产生的联系与区域的多中心结构相关联。

11.孤立国:12.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工、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

我国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多样化问题

我国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多样化问题

我国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多样化问题一、本文概述人文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重要分支,致力于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全球化、城市化、信息化等多重社会变迁的背景下,我国人文地理学研究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其中,研究方法的多样化问题,更是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的多样化现状,分析其中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文章首先对我国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的多样化进行概述,包括传统的研究方法以及近年来新兴的研究手段。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揭示出我国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在多样化的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如学科交叉融合不足、数据获取和处理难度大、研究范式创新滞后等。

针对以上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系列对策与建议。

包括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推动研究方法的创新;完善数据获取和处理手段,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建立多元化的研究范式,以适应复杂多变的人文地理环境。

通过这些对策的实施,有望推动我国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发展,为我国人文地理学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

本文旨在全面分析我国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的多样化问题,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也期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对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的关注和思考,共同推动我国人文地理学的进步与发展。

二、传统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概述传统的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主要依赖于文献资料的收集和分析,以及实地观察和调查。

这些方法在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至今仍在许多研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献资料的收集与分析:这是传统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基础。

学者们通过收集和分析历史文献、地方志、政府报告等各类文献资料,了解和研究某一地区或某一文化现象的历史演变和地理分布。

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研究那些难以通过实地调查获取的数据,如历史时期的人口迁移、土地利用变化等。

实地观察和调查:实地调查是人文地理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3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3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主要内容集中在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上,如福利、财富的分 配、犯罪、居住分离等,并把财富不均等归因于社会制度等非 地理因素,出现了所谓的“马克思主义地理学”。
五、 后现代主义方法论* 西方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了“后现 代转向” 对用理性、逻辑及依靠所谓的客观事实及证据来 说话的科学思维方式提出了质疑,反对做高度概 括性的、以偏概全的、一概而论的大言论、大理 论。 注重小范围空间内的地方文化情况,考虑问题的 特殊性。 强调非传统、异样化事物 女性地理、公司地理、乡村地理等
3、 加强了人文地理学的科学化
感知经验
实 证 主 义 研 究 模 式
真实世界结构的映像
一种先期模式(映像的正式表现)
负 反 馈 假设 正 反 馈
实验设计(定义、分类、量度)
数据 检验程序(统计检验等) 法则和理论的建立 解释与应用
实证主义的典型
计量地理学 区位分析 区域科学(空间分析) 空间相互作用研究 特点是:定量化、模式化、模型化
第2节
哲学方法论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经验主义方法论 实证主义方法论 人文主义方法论 结构主义方法论
科学研究 具体方法
观察、归纳方法
空间模型方法
社会行为方法
系统结构方法
区 域 考 察
社 会 调 查
文 献 查 阅 研 究
地 理 模 型
空 间 分 析
现 象 学 方 法
时 间 地 理 学 方 法
地 理 相 关 法
的联系和人对地方的看法等。
2、研究人们的日常生活世界 研究个人所形成的环境感应以及由这种感应产生的映像和 意境地图等。
三、 人本主义方法论
评价:人本主义地理学弥补了实证主义研究的 不足,但最大的弱点则在于它的唯心主义倾向,把 一切客观存在看作为人的心理构造,事实上构成人 的感应行为的基础是客观环境世界。

读书报告 地理学思想史

读书报告 地理学思想史

5
第三篇现代时期(1945—1972)共分为三章, 介绍了二次大战以后的最近三十年来地理学的新 动向。作者把这个时期成为地理学的革命时期。 这一篇中,詹姆斯阐明了作为人类之家的地球空 间的范式,探索了区域一词的含义、区域分析的 方法、区域类型与级别,阐明了通论和区域地理、 描述与解释的关系,论述了六十年代以来解释学 派的论点和计量革命的意义。另外,作者还专门 介绍了现代地理学中所采用的新的观察与分析方 法。
8
3、地理学思想史指要—杰弗里· 马丁《所有可能 的世界:地理学思想史》评介。 作者:叶超,蔡运龙。 主要内容:(1)地理学与地理思想史 地理学思 想史是地理学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 说是地理学史的精华,它渗透并体现在地理学史 的发展过程中。地理学思想史的研究对地理学至 关重要,它是了解地理学内容和理解地理学性质 的必然路径。通过了解地理学思想史,我们可以 把握地理学的关键并抓住它的突出特点。
12
二是近代地理学阶段---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萌芽时期, 以洪堡《宇宙》——自然地理学、李特尔《地学 通论》——人文地理学、 李希霍芬:用综合的观 点研究自然界、 道库恰耶夫的土壤地理研究为主 要代表,标志着综合自然地理学萌芽时期。 三是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20世纪四十年代理论 体系的形成,主要以并列斯尼克《普通地理学原 理》 、伊萨钦科《自然地理学原理》为主。
作者:宋长青,冷疏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 会地球科学部,北京 100085 ) 文章主要论述了地理学的学科战略地位、地理学 的发展概况、地理学的发展趋势以及我国自然地 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
15
文章摘要主要谈到面对当前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 世界性科学问题,地理学家根据学科特点和领域优势,抓 住机遇、迎接挑战。 目前主要研究地球表层系统各界面间的物理、化学、 生物及人文过程,探讨多种过程的相互作用机理,探求人 类活动与资源环境间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规律。地理 学以“格局—结构—过程—机理”的研究思路贯穿始终。 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使用以及观测资料的不断积累,实 验测试数据质量的提高和数据量的增加,当今地理学的研 究在空间尺度上同时向微观、宏观两个方向扩展,模型研 究不断科学化,已具备现代科学的主要特征。总体上,表 现为部门地理研究深化,区域综合研究加强。长期以来, 中国地理学在自然地理的综合研究、地表自然过程研究、 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以及面向社会现实的应用基础研究 等方面取得了较好进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范式是已知问题的求解。问题-求解导致科学 进步。研究者“必须将未知事物转变为…… 一个已知的事例”。 • 偶尔,会遇到无法解释或不能容纳的异常现象, 有人会抓住这些异常现象,创立新的范式,它 既能解释那些异常现象,又能解释其他所有已 知的事物-“革命”性的一幕。其标志是:新 材料的组织,新问题的定义,解决问题的方法 和技术手段的重大变化。
• “空间范式”--计量地理学,主要是 讲授空间分析、空间决策、空间规划的 数学方法。 • 空间范式(科学主义)是“不被赞成的 学派”,但并不是“伪科学学派”,至 今仍是地理学的主流学派。
附论:行为地理学
• 行为地理学同意空间范式(实证主义)研究的 基本目标,但他批评“空间范式”达到目标的 途经:基于完备信息的理性经济行为公理以及 各种抽象演绎的模型。 • 行为主义者寻求通过解释空间选择来模拟空间 行为,通过对人类记忆能力、处理和评价地理 信息的测度模拟决策过程。行为主义研究方法 的原始数据的来源是有确定答案的调查表和专 门的以知识为基础的心理学测试为主体。
人文主义对科学主义的批判:
(1)科学实证主义研究认为人的行为只是 工具理性的产物,而人文主义思想强调人的合 理行为包括价值理性、情感行为和传统行为的 作用,要理解这些行为,需要真正地理解人的 情感、经验、价值、行为方式等。 ( 2 )人文主义不主张把自然科学的方法和 定量研究在人文科学的应用。在地理学研究中, 人文主义反对把人的行为从行为发生的环境抽 象出来,重视主观性、意向、价值标准以及人 与环境间的互动的带有情感的联系。
• • • • • • • • 环境决定论范式 人类生态学范式 景观学范式 区域主义范式 空间主义范式 行为主义范式 人文主义范式 结构主义范式
2.1 区域范式
• 赫特纳(A.Hettner,1844-1941): 1927年出版划时代的《地理学-它的历 史、性质与方法》 • 哈特向(R.Hartshone):1939年发表具有里 程碑意义的长篇专题论文《地理学的性 质》
2.3 人文主义范式
产生背景:
( 1 )科学主义以实证方法为唯一方法,认为只 有实证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科学研究的客观性。 计量地理方法将严谨的数理推理和地理原理相 结合,靠严密的量化揭示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 在计量革命甚嚣尘上的年代,充斥地理学刊物 中的尽是统计公式和实测数据,似乎不如此地 理学就成不了科学。
1.2 “科学共同体”

“科学共同体”是由一些共有一个范 式的、志同道合者结成的科学集团,遵 循特定的科学规范,具有共同的科学信 念,探索共同的目标,内部交流比较充 分,专业方面的看法较为一致,可称之 为“看不见的学院”,而维系这个科学 共同体的决定性因素就是科学“范式”。
2. 地理学研究中的范式
• 技术手段--地图。认为地理学家的主 要任务是解释地图。 • “规范经典”的区域研究:地形、气候、 植被、农业、工业、人口等组成序列的 分析描述--专题地图及其综合--抽 象概括并产生一组形式(功能)区域。
附论:区域范式的应用与发展
• 地理学的实用性和社会关联性:积极参 与土地利用规划、城市与区域规划等实 践工作,并深受格迪斯(Geddes)和芒福 德(Munford) “生态学”思想的影响。 • 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思想的推行,使城 市与区域规划在西方获得了普遍的开展。
李同昇
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地理学研究中的范式
1. “范式”与“科学共同体”
• “范式”(paradigm)一词来自于希腊文, 原意为“共同显示”,由此引申出模式、 模型、范例等义。 • 库恩(T.S.Kuhn)用范式来描述科学活动, 包括科学理论、定律、方法和技术的总 合,以及科学家共同的信念、世界观、 方法论或这个共同体所特有的解决学术 问题的立场,等等。
人文主义对地理学的影响:
( 1 )丰富了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纠只关注其人的自然属性(客观性、精确性),使 地理学研究关注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物质属性。 ( 2 )人文主义的出现加剧地理学内部的冲突。 在人文主义对科学主义的冲击中,后结构主义、后 现代主义和女性主义等学派相继而起。但由于理论 琐碎,各个理论之间不能沟通,难成体系。 ( 3 )促进了学科的重组。人文地理学同社会科 学的整合,也使得人文地理学同自然地理学拉大距 离,也使得地理学出现了科学分化危机
• 谢弗尔(Schaefer)1953年发表一篇论文“地理学的反 叛:一种方法论的检验”。该文首次向哈特向为区 域地理辩护而宣称的“特例”进行挑战,号召用逻 辑实证主义的科学学派方法和哲学观来寻求地理学 的法则。 “科学家所做的就是把规律应用到每一个具体的情 况,这些规律包括那些他们认为相关的变量”。因 此,他认为地理学是一门空间科学,是社会科学所 研究的现象的空间配置,而不是现象本身。在关注 学科特定的现象方面并无特别之处,对特定地点和 区域的研究并不妨碍其探寻自身的“法则”。
理论模式:
(1)佩鲁(Perroux)的“增长极”理论、布德 维尔的增长中心理论 (2)邓肯(Duncan)、贝里(Berry)、哈格特 (Haggett)等的“城镇体系”理论 (3)弗里德曼(Friedmann)的“核心-边缘”结 构模式 (4)戈特曼(Gottman)的“大城市带”概念
规划实践:
空间范式高度重视数量化和“法则”制定:
加里森(W.Garrison)华盛顿学派 麦卡蒂(H.McGarty)衣阿华学派 鲁滨逊(A.Robinson)威斯康星学派 斯图尔特(Stewart)物理学派
• 邦吉(W.Bounge) 贝里(B.Berry) 乔利(R.Chorley) 哈吉特(P.Haggett) 基本观点:与地图相比,描述数学是地理 学更为准确精细的语言,通过数学模型和计量 化可以建立地理学的通用“法则”,从而使地 理学成为与物理、化学等一样的正常科学。
• 因此,二战后区域范式(区域方法)发 展成为了一种带有强烈功利色彩的“发 展主义”理论,这就是以城市和区域为 基础、以解决城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问题为目的、以权衡公平与效率为核心、 以社会经济规划和物质环境规划为手段、 以政府自上而下的干预为实现途经的 “区域主义”规划范式。
2.2 空间范式(科学主义范式)
( 2 )但过分强调空间数据和实测手段,却将真 正的目的抛在了脑后,研究者为了得出理想的 结论,甚至拼凑或掩藏实测数据,达到研究中 的“自我实现”这最终导致技术手段越先进, 结果却越有悖于事实。
( 3 )在这场学术游戏中,数学成为了游戏的语 言,数学家驰骋在包括地理学在内的各个学术 研究领域。但是游戏的结果却没有得出任何科 学规律,其理论和模型也经不起实际的检验, 游戏中的逻辑不过是自圆其说,游戏者无法对 现实进行把握。
(3)人文主义思想特别反对实证主义地理 学范式下的新古典主义区位论和社会生态学理 论把人抽象为“按最大利益原则进行决策的 “理性人”和“经济人”,强调个人是主动的、 有思想和经验的决策者,并非是一个被动的条 件反射者。 (4)主张只有重视复杂的人,才能理解空 间行为何以发生。
代表人物和观点:
胡塞尔(E.Husserl) 雷尔夫(E.Relph) 段义孚(Yi-Fu Duan)
美国1961年的地区再开发法案、1965年的阿巴 拉契亚区域发展法案 法国1960年开展的巴黎工业分散计划和平衡大 都市建设计划 英国1947年颁布城市和乡村规划法案,1970年 设立“区域经济规划委员会” 德国1965年颁布《区域规划法》,1975年通过 《联邦区域规划大纲》 日本、荷兰编制全国综合开发规划刚要和国土 规划
基பைடு நூலகம்观点:
• 地理学的研究焦点是“地域差异”,不仅包括 事物在不地区之间的差异,而且包括每一个地 区各种现象的集合不同于任何其他地区。 • 地理研究的基本目的是综合,即把相关特征构 成一个整体,以提出对一个地方、一个区域的 总体描述。
区域类型:
• 常规(均质)区域(formal or uniform):区域内 研究的一种或多种现象是同一的。 • 结点(功能)区域(nodal or functional):区域 的统一性因围绕共同核心的组织力而形成。共 同核心-城镇、经贸中心。
主要采用现象学方法,反驳科学主义的基本假设: 存在一个唯一的、理性的、客观的、能通过应用数 学和实验方法来加以修正的世界。他们认为,不存 在与人类的存在相脱离的客观世界,而存在许多由 人类意志、价值、观念构成的主观世界。
现象学的基础是人们生活的经验世界,现象学就 是要描述这个世界。
存在的问题:
( 1 )人文主义范式的弱点是夸大了人的自 主性,忽视了社会对人的塑造和制约。 ( 2 )方法论上容易陷入主观主义。“在方 法上缺乏基础,理论根据不足,实际上是将未 曾验证的假设强加于人” ( 3 )作为很有力的批判工具,人文主义的 理论建设过少。
1.1 范式的意义和作用
意义:确定认识框架。科学家只有有了一 个共同的理论框架,才能获得、接受、吸收并 同化由观察和实验所得到的材料,由此又充实 和发展这种理论框架。 在特定范式内,研究者被培训为采用一种 已验证的模式去对待研究的问题,用已经认可 的方法去解决发现的问题,在问题的解决中遵 循一种稳定的、累积的方式,以增加知识的储 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