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的研究范式
地导思考题与答案(含补充资料)
![地导思考题与答案(含补充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f0537977f61fb7360a4c6513.png)
2015.09.21 周春山教授一.说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以及学科体系(下属学科)是什么?(1)研究对象:答案一·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已向地球表层陆地系统、地球表层系统乃至地球系统适度拓展了研究空间。
)答案二·①研究地球表面的空间科学;②研究自然与人文的人地系统;③研究区域的差异以及关联。
【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地域系统。
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辨证关系。
(相关理论包括地理环境决定论、地理环境可能论、地理环境适应论、文化景观论、人地共生论)】(2)学科性质:a.人文性 b.边缘性 c.综合性 d.跨学科性(3)学科体系:a.自然地理学 b.人文地理学(又称人生地理学) c.地理信息系统(主要下属学科:地理哲学,地理科学学,元地理学,统一地理学,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部门地理学,人口地理学,资源地理学,环境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社会地理学以及民族地理学,共16个。
)二.论述地理学的研究热点、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发展趋势。
(1)研究热点:a.全球变化及区域响应研究b.自然资源保障和生态环境建设研究c.区域可持续发展d.地球信息科学和“数字地球”研究e.陆地表层过程和格局的综合研究(2)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a.研究对象的复杂性难以精确定量描述b.人地关系变化速度超过人类辨识与预警能力c.地球表层系统的模糊性与科学价值精确性的矛盾d.地理学的多功能与多功能的其它学科的竞争(3)其发展趋势是a. 地理学研究的人文化趋势(人地关系由以自然支配为主转变为以人类支配为主,人类活动成为人地矛盾的主导方面。
)b. 地理学界面研究c. 地理学的全球研究d. 地理学的生态研究(不仅从聚落、社区、景观、区域水平上,探求人类健康的生态模式与生活模式,而且从宏观上,研究区域生态安全、流域生态安全、国家生态安全。
)e.深化微观研究,探究地理事物的成因和变化机理f.进一步拓展地理学的应用研究领域g.研究方法和技术的现代化对地理系统的数据化三.你想学习地理学的哪个专业?为什么?a.学科介绍1.首先,我知道,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具有综合性和探究性。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的地理学范式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的地理学范式](https://img.taocdn.com/s3/m/acb3fb59ad02de80d5d84007.png)
作者简介 : 徐娟(9 9 )女, 17 一 , 云南新平人 , 硕士 , 师, 讲 研究方 向为灾害防治 、 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 区域
保 山 学 院 学报 2 1 0 2第 3期
=:====:=== ===:======== ==:======: ====:====== ===:===== ==:==== = === ====:==== =========== ==== ==:== ===========
一
、
人 地 关 系地 域 系统 研 究 的 实 质 分 析
潘玉君教授在《 地理科学导论》 一书中阐述了地理科学 的研究范式f 认为地理问题可以分成 1 1 , 地 理哲 学 问题 、 地理科 学 问题 和地理 常识 问题 。据此认 识 , 人地 关 系地域 系统 研究 包括 人 地关 系
地 域 系统 哲学 研究 、 地关 系地 域系统 科学 研究 和人地 关 系地域 系统 常识研 究三种 研究 方式 。 人 因 此, 人地关 系地 域 系统 研究 可 以分为 三个层 次 : 论研究 、 用方法 研究 和实证 研究 。 理 应 对 于人 地关 系 地域 系 统 的研 究 工作 可 以一般 性 表述 为 [9 : 一定 的时 空 尺度 上 , 择适 26 在 ]-  ̄ o 选
匝圈
匝 圈
匝
图 1 人 地 关 系 地域 系统 的 构 成 因 果链 与 核 心 内容
综上 , 可以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研究简单归纳为 3 个研究构成环节 :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发 展的原因、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发展的状况和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发展的结果和 4 个核心研究维度 : 人 地关 系地域 系统 空间秩 序研究 、 人地关 系地域 系统 时间序列 研究 、 地关 系地 域 系统发 展 状况 人
《地理学思想史》讲义地理科学20...
![《地理学思想史》讲义地理科学20...](https://img.taocdn.com/s3/m/3cb705d3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d9.png)
《地理学思想史》讲义(地理科学2004级)文凤平2008年2月前言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1、课程性质:《地理学思想史》是地理科学专业本科生的选修课程。
本课程通过历史回顾、现状评估、未来预测、探明地理科学发展过程的运行轨迹,预测未来发展的方向,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发展观,理解地理学的研究核心和基本价值,全面掌握什么是地理学和初步掌握地理研究的基本范式。
2、目的和任务:通过《地理学思想史》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地理学基本理论体系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规律,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开拓创新能力,在教学中体现厚今薄古、厚中薄外的原则。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了解:地理知识产生的历史,中国和古希腊对地理知识的记载;宗教与地理学的关系;中国通过海上航行对未知世界探索的成就;为什么说地理大发现的概念只适用于欧洲;瓦伦、布丰、康德在地理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对地理学理论体系形成上的贡献;地理学结构形式和内容;战后国际社会经济形势对地理学的影响;时代特点和科技革命对现代地理学的要求;新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2、理解:地理知识产生的客观基础,中国在地理知识产生领域内的贡献;裴秀制图六体的学术意义;我国古代区域地理的特征;斯特拉波与托勒密在区域地理研究中的成就与不足;地理大发现的思想基础;沈括、徐霞客对地学的贡献与成就;洪堡与李特尔地理学思想的异同,怎样正确对待科学家的世界观与科学成就;认识马克思主义与地理学的关系;地理学形成时期的特点;比较并掌握定性和定量分析描述的优劣及两者的恰当结合;战后地理学发展的主要思潮和趋势;应用地理学产生、发展的根源;新中国地理学发展的主要方向。
3、掌握:地理学产生的学说;初期地理著作的特点及正确认识初期地理著作;地图在地理知识产生与地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与意义,古希腊与中国古代地图的特点;区域地理的理论根据,地理志及其评价问题;旅行记在地理学发展中的意义与作用;为什么说中国是地理大发现的先驱,中国发现美洲的条件与可能性分析;洪堡与李特尔的学术特点与贡献;相关科学对地理学发展的影响;洪堡、李特尔以前和以后时期地理学发展的异同;形成时期的地理学者及其对地理学发展的贡献;地理学概念的演化过程;地理学的科学性质和科学地位;现代地理学构想的主要内容。
例外主义
![例外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879808b8960590c69ec376be.png)
一、地理科学方法论1、例外主义(个性研究)赫特纳的区域描述方法哈特向对地理学方法论特殊性的论述1 引言方法论是任何学科都要不断探索的重要问题,方法论创新是学科发展最为关键的途径。
是否提出新的方法论,往往也是一种理论是否为“新”的主要标志。
纵观地理学发展历史,地理学理论的任何重大突破或“革命”都离不开方法论的支持。
很多地理学家之所以对地理学产生深远的影响,正是因其在方法论上的贡献。
比如,著名德国地理学家赫特纳(Alfred Hettner)终生倾力于地理学方法论的研究,并着重指出,“比划清科学任务的界限更重要的是关于科学的方法论研究”[1]。
著名美国地理学家大卫·哈维(David Harvey)则坚称他“对地理学最根本的观点是方法论与哲学二者必须兼顾”[2]。
研究方法论一般可以纵向追溯学科思想史,也可以选取某个横断面进行剖析比较。
对后者的研究可以采用案例研究法,这种案例可以是地理学理论与方法论演进过程中的某个重要事件,某个人物,某篇经典文献,某个重要的学术活动等等。
其“重要性”视对地理学发展历史的影响程度而判定。
《地理学中的例外论:方法论的检视》引起了地理学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场方法论大论战,引发“计量革命”,揭开了二战后地理学理论革命的序幕;也是因为该文当时提出的问题和争论与中国地理学界当下面临的问题有颇多相似之处,很值得我们借鉴。
因此,虽然该文的发表距离现在已经50多年,部分内容也经由一些学者做了较为细致的介绍而众所周知[4],却并非如某些学者所认为的“事过境迁,重要性消失”[5]。
实际上,该文的一些结论、争论和论证过程及其映射的相关问题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需要重新审视和评价。
为此,本文主要从方法论研究的角度,重新分析这场方法论大争论背景,辨明地理学方法论创新的条件和背景;透析和延展该文对地理学方法论的概念主张,重新审视其对地理学方法论发展的贡献和意义;归纳方法论发展的不同途径,并对如何透视方法论提出建议。
傅伯杰院士:地理学:从知识、科学到决策
![傅伯杰院士:地理学:从知识、科学到决策](https://img.taocdn.com/s3/m/2f038cd808a1284ac85043f6.png)
地理学圈层作用和综合模式
模式的发展越来越注重 多要素耦合。综合性和 整体性,是地理学理念 的“数值化表达”
气候模式的演变
地理科学研究主题变化
总体变化特征:从“多元”走向“系统”,强调以地球表层的变化为起点,运用 地理科学的系统视角与科学工具分析和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
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广泛探讨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2000
0
2000
4000
6000
8000
10000
0-5万 5-10万 10-50万 50-100万 100万以上
图 NSF资助人地复合系统相关研究数量与额度分布 (2000-2013)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2000
0 0-5万
500 5-10万 10-50万
1000 50-100万
1500 100万以上
图 NSF资助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数量与额度分布 (2000-2013)
对人地复合系统进行深入研究
社会与
能
经济
源
化 适度 气 从 宜 候知 环 保识 境 护到 与 与行 社 气动 会候 的变 能化 源的 体社 系会 转维
能可太 量靠阳 存、能 储可使 与支用 网付 络的 技能 术源
供 给
BMBF资助地理学研究
全球 变化
可持续 发展
地球 系统
气生 候物 变多 化样
性
可原可 持材持 续料续 水高土 管效地 理技管
452个期刊 729658篇文献
地理科学导论第一章(修改后)
![地理科学导论第一章(修改后)](https://img.taocdn.com/s3/m/4782e2422b160b4e767fcfe8.png)
李特尔 (人文地理 学家)
是研究人类家园即布满人的地表空间的科学,不以整个地球 为研究对象而以地球表层为研究对象,重点是研究在地区上结合 在一起的各个地理事物的相互联系和因果关系,人是整个地理研 究的核心和顶点。
赫特纳 研究地球表层的差异性,或者说地理科学是按照总特性研究 (德国学者) 地球表面的不同区域,既要研究地理规律又要研究具体的地理事 物。简言之,地理科学是研究区域差异的科学。 白兰士 是研究地面相关现象的因果关系和“或然论”或“可能论” (法国学者) 的人地关系的学说。地理学的研究应集中在个别区域上,力求通 过一系列具体区域的实证研究来阐明人地关系的一般原理。
部分国内学者的观点
竺可桢 院士 “地理学是一门面向各个自然要素和整个地理环境、综合 性和地区性很强的科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形成、发展 与区域分异以及生产布局的科学,它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与综 合性特点,同时具有明显的实践作用,与国民经济建设的各 个部门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地球表 层。地球表层对人的影响,对社会的发展都有密切的关系, 地球表层往外的部分和地球表层更深的部分是地球表层的环 境。地球表层是一个系统,而且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地球表层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 《地理学 通论》、 《气象学》
立在经验和对系统的实际理解上,经过定量计算,通过反复对比后形成结论,而这
样的结论就是我们在现阶段认识客观事物所能达到的最佳结论,是从定性上升到定 量的认识”。“就其实质而言,是将专家群体(各种的关的专家)、数据和各种信息 与计算机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把各种学科的科学理论和人的经验知识结合起来。这
三者本身也构成了一个系统。”
2. 地理科学的大科学属性
地理学的研究范式
![地理学的研究范式](https://img.taocdn.com/s3/m/4974a6f0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84.png)
地理学的研究范式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学科,其研究领域极其广泛,因而也有多重研究范式。
本文将就几种代表性的研究范式进行讨论与比较。
一、区域研究范式区域研究是地理学的一个经典研究范式,其研究对象是一定范围内的地理现象和地理环境。
区域研究存在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和历史背景,主要关注地理空间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区域研究以分析区域发展的特征和趋势为主,通过比较从而找出共性,从而探究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为决策者提供政策建议和发展方向。
它可以为决策者提供重要的政策目标与实施战略,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但是,区域研究有时也可能过于依赖对空间和时间的统计分析,忽略了社会和文化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二、景观演化范式景观演化是指在时间和空间上对自然和人为力量影响下的景观变化进行研究和预测的范式。
它主要分析景观条形图,即横向和纵向的分析,用来表达时间和空间演化的概略情况,以描绘出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的景观变化和趋势。
景观演化在很多环境决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了解和解决环境问题的必要手段之一,它可以为决策者提供重要的推断依据和方向,从而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景观演化范式虽然在时间和空间分析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但它可能也会忽略其他因素对景观和环境的有效影响。
三、社会区域差异分析社会区域是指社会空间与地理空间的交汇处,社会区域差异分析则是以社会空间范围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社会群体在不同地理空间下的差异和联系。
社会区域差异分析主要关注的是人们之间的关系和网络,它强调人文地理学的应用,以及空间和社会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
社会区域差异分析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深入分析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人类行为模式、文化差异、社会隔离、城市化和贫困等问题,为社会政策制定、城市规划和社会公正提供重要的理论和方法。
但是,如何正确处理量的提示和质的提示等多样的变量带来的参数推导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总之,不同的研究范式在地理学研究中各有优缺点,没有一种范式能够全面适用,各种方法的优点和缺点应该互相补充。
地理科学专业“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范式改革实施研究
![地理科学专业“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范式改革实施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1244890f5335a8103d22004.png)
地理科学专业“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范式改革实施研究杨廷锋蒋焕洲尚海龙吴显春龙华斌杨兰吴邦德吴桃香罗燕陆彬(凯里学院,贵州凯里556011)摘要:本文以地方本科院校凯里学院为例,分析该院地理科学专业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范式存在的问题。
在}基础上提出改革创新的理念和思路,再结合地区经济发展和时代发展要求和课程特点,构建经济地理学共九章节的内容,对各章提出具体的范式改革措施。
关键词:凯里学院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目前,许多高校都开设了“经济地理学”课程,不乏西方发达国家的知名高校叫在国内,经济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地理科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核心主干课程。
凯里学院地理专业将其作为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建设对地理科学类专业其他课程模块建设具有示范引领作用(但目前教学范式明显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凯里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应用人才培养,,“经济地理学课程”课程教学建设。
课程教学范式是高国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叫目前,国内已经有一些学者开展经济地理学的教学研究。
在教学方法模式方面提出了究式教学模式河,案教学法院校在地的案[6,7])式叫方法&$'、究性学地研阿,地方经济的案教学方法1111;在教学内方面,该教、、课设&12'(弓该教学内、方法、理[13]方面;方教学内、方法阿方面;教学内、方法、考核、课程体系建设问方面;国教案和教法&16'方面;教学思、核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17'方面(上研究,分在、教学内、方法、方面进行研究,了一定的(但些研究,体系的研究及具体的研究缺乏,是地经济发展发展要课程的研究乏,是本研究的(研究培养高的人才具有重要的(1.经济地理学课程传统教学范式存在的问题1.1“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意识体现不足。
长期,课程组的教有部门进行经济管理发展规划的经历,造成在运用方面导能力不足(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理念落后,课堂上以教师讲授为主,占了绝大部分间。
人地关系研究范式3
![人地关系研究范式3](https://img.taocdn.com/s3/m/7c6d513cf111f18583d05ada.png)
3. 实证主义的缺失
实证主义方法论是为基础科学定义的,而
组合科学太复杂,以至于难以限定(e.g. Tobler’s first law of geography: everything is related to everything else, but near things are more related than distant things)
• • •
方法的多元论 理论的多元论 科学地位的多元论
人本主义地理学方法论要略
1. 人文主义(humanism)
人文主义是一个关于人是什么和他能做什么的概念。而
“科学主义”倾向于认为要在科学而不是人本的范畴内 来讨论人的话语权,这就歪曲了事实,段义孚讽刺它是 “先前的解放者变成了检察官”
人文主义着重知识的主观性。人是一种有思想的生灵,
只有通过演绎出来的理论结果,才能提供
科学知识的理性基础,包括理论化、模型 化、分类、度量及实验设计,然后通过严 格的检验努力使其经受证伪
5. 作为结构的科学理论:科学范式
如果单个反例就可以拒斥理论,那么所有的理论都会 在一定时候被拒斥。因此库恩(Kuhn)抨击批判理性 主义的证伪立场,提出《科学革命的结构》理论—— 科学范式 前科学的特点是没有范式,表现为研究者对所从事学 科的基本原理、甚至有关现象的看法完全不一致,经 常争论;而且争论的矛头不是对准研究对象(客观世 界),而是对准自己的同行。 科学的特点就在于具有范式。范式为科学共同体(科 学工作者按同一范式组成的集体)所一致拥有,他们 按照统一的范式从事科学研究活动,范式是科学性质 的标志。 范式“是一段时期内提供给一个实践者共同体关于典 型问题和解决方案的科学成果”;范式是一种思维模 式,一个总体意义上看问题的方法。
世界地理大学复习
![世界地理大学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c799b62ed1f34693daef3efe.png)
世界地理一、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一)研究对象世界地理的研究对象是:全球(世界)地理环境,即地球表层的圈层系统相互作用的地理格局和区域分异现象。
(二)学科性质世界地理学科性质:区域地理学区域地理的研究范式:区域描述和区域人地关系分析。
二、课程背景巴朗斯基的区域地理分析体系:(1)区域地理位置。
(2)区域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根据区域在大地构造及其地球化学体系中的位置,并且把这些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
(3)区域产业部门的发展现状与分布特点(主要按照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所要求的从工业到农业,从物质资料的生产到产品的运输,从国民经济到对外经济联系等顺序,阐明诸种经济活动的发展现状与分布特点)。
(4)区域环境与经济活动的差异性(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分析,主要是按照区域性的原则,分析和描述经济活动在区域上的差异性)。
巴朗斯基的区域地理分析体系既没有忽视地理环境的因素,又恰当地估计了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作用及地位,长期以来,巴朗斯基的区域科学原理和描述体系一直是我们进行区域地理教学的指导思想。
我国目前《世界地理》课程设置与改革主要有以下背景:1.原苏联地理学课程体系的局限2.20 世纪70 年代外国地理著作引进出版的促进3.区域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成为区域分析的工具4.人地矛盾凸显,需要对人地关系的关联和作用进行协调和控制5.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也不断地发生变化三、学习目的与任务面对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科学综合化、技术现代化(21 世纪的“四化”特征)的趋势,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世界地理的学习目的与任务是:1.掌握世界地理基本知识2.培养综合分析能力3.掌握重大的全球性问题4.掌握区域地理学的新领域四、世界地理教学的发展其特点:1.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突出区域的个性描述2.在世界地理知识的安排上,重人文轻自然3.在区域体系的安排上,体现了核心与边缘的地理结构思想4.在教材的形式上,追求文字的生动活泼和图文并茂五、中国世界地理教学的发展以中国所在的亚洲开始,也以亚洲为主。
地理学思想方法及应用
![地理学思想方法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e61400fd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89.png)
地理学思想方法及应用1.地理学1.1地理学含义: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系统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互相作用及其形成演化的特征、结构、格局、过程、地域分异与人地关系等,是一门复杂学科体系的总称。
1.2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理学研究的是地球表面这个同人类息息相关的地理环境,它是地球各个层圈——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圈相互交接的界面,具有一定的面积和厚度。
1.3地理学研究的特征综合性和区域性。
作为研究对象的地球表面是一个多种要素相互作用的综合体,决定了地理学研究的综合性特点;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空间分布不均的特点,决定了地理学研究的区域性特点。
2.地理学思想2.1人地关系论含义:人地关系论是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理论,影响到人文地理学的各个要素和方面。
人地关系论,当前突出研究人口,资源环境如何协调、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从人的文化适应中,可以看到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反映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三个方面。
如果将这三种文化及其相互与环境的关系做深入的研究,也就会对人与环境的关系有全面的了解。
2.1.1环境决定论含义:环境决定论原称地理环境决定论,简称决定论,它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应用:人类社会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而且也受到社会、历史等诸因素的影响,如:人类从古到今都是以群居的形式共同生活、处于寒冷地区的民族性格多独立自主,属于炎热地区的民族性格多为顺从他人。
2.1.2可能论含义:可能论也称或然论,它不是强调环境在人地关系中的决定性作用,而是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应用:文化遗产对后人的影响、少数民族被汉化2.1.3适应论含义:适应论指的是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限制,同时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利用和利用的可能性。
应用:在农业生产中要因地制宜、工业布局有固定的区位因子的选择2.1.4生态论含义:地理学是有关“人类生态学的科学”,其目的不在于考察环境本身的特征和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而在于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试图借助生物学上有关生态学的一些观点来分析人地关系的特点。
_自然地理学研究范式_评介
![_自然地理学研究范式_评介](https://img.taocdn.com/s3/m/0c048d968762caaedd33d499.png)
《自然地理学研究范式》评介张镱锂(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李双成教授所著《自然地理学研究范式》一书,是科学技术部创新工作基础专项——“地理学思想与方法”丛书中的一部,2013年5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全书共8章计50万字。
范式的概念由托马斯⋅库恩在1962年提出。
他认为范式是使一门学科成为科学的必要条件,也就是把范式看作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标准。
显而易见,没有系统、完整、科学的研究范式,地理学难以进入现代科学之列。
随着自然地理学中系统研究的发展以及分支学科的增加,自然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更加紧密,尤其是一些基础性学科例如物理学和数学中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已经深深地植入到自然地理学之中。
与此同时,一些横断学科的观念如复杂性科学的远离平衡态、非线性和混沌等冲击着现代自然地理学,促成自然地理学研究范式的转型。
在每一范式转型期,一方面呈现出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多样性,另一方面也加剧了研究的无序和随意性。
通过对研究范式变迁的总结,可以发现学科发展的规律。
随着全球性资源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一些重大的科学研究计划和议题不断推出和实施,对地理学尤其是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推动着学科研究范式的不断发展和转型。
在此过程中,为了应对复杂的科学问题和急迫的实践需求,自然地理学必须加强自身理论、方法和工具等学科研究范式特质的建构。
基于这个意义而言,《自然地理学研究范式》的出版发行,将有利于自然地理学甚至是地理科学研究范式的不断规范和深化。
《自然地理学研究范式》一书以“研究范式”作为叙述框架,系统地梳理了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主要理论和方法,包括:①从选题、文献检索与阅读、资料获取、数据处理到研究成果表达的一般研究过程;②自然地理时空的预测与预估;③自然地理学中的尺度现象及其推绎;④自然地理学的分类与分区;⑤地理格局与过程及其尺度特征等。
阐述了系统论、复杂性科学理论影响下的自然地理学范式的内涵和研究方法,回答了什么应被研究,什么问题应被提出,如何进行研究等问题。
地理科学研究综合范式理论
![地理科学研究综合范式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dfb0b5bd856a561252d36fee.png)
地理科学研究综合范式理论作者:潘玉君来源:《地理教育》2017年第10期应该如何探索、研究和阐述地理科学问题?回答这一问题的要点就是“地理科学研究范式”问题。
它是地理科学基本理论问题即元问题之一。
“地理科学范式”之“范式”概念,其内涵主要源于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其术语主要源于库恩《科学革命范式》。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富有哲学意识的著名地理学家开始探讨和阐述地理研究范式问题,逐渐形成科学主义地理研究范式、人文主义地理研究范式、建构主义地理研究范式和综合主义地理研究范式等并存的学术态势。
综合主义地理研究范式的“综合”,并不是对其它主义地理研究范式的综合,其主要理论知识形态之一是“地理研究综合范式理论”。
这一理论探索和阐述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下叶,在不断探索中不断完善,始终坚持“历史与逻辑同一”原则。
近现当代中外地理实证研究的过程及成果,诸如洪堡、李特尔、赫特纳、道库恰耶夫、黄秉维、周立三、任美锷、吴传钧、郑度和陆大道等地理学大师的地理实证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是探索和研究以及阐述并形成系统理论的重要科学案例基础。
《地理科学导论》第五章“地理科学研究范式”系统阐述了这一理论。
这一理论包括两部分:地理科学问题和地理研究维度。
第一部分地理科学问题,通过科学问题方程、地理科学问题方程以及地理科学研究对象、地理科学研究核心等系统进行阐述:①地理科学问题的构成条件即什么样的“科学问题”可能成为“地理科学问题”;②地理科学问题的构成原则即如何将“可能构成地理科学问题的科学问题”构成“地理科学问题”;③地理科学问题是地理科学研究起点。
第二部分地理研究维度,首先,阐述地理研究的基本维度——地理研究科学维度、地理研究价值维度和地理研究伦理维度。
地理科学研究维度主要回答“是/否”等问题,地理研究价值维度主要回答“有用/无用”等问题,地理研究伦理维度主要回答“应该/不应该”特别是今后“应该/不应该”等问题。
其次,分别阐述每一个基本维度即地理研究科学维度、地理研究价值维度和地理研究伦理维度。
135项目学习范式 地理
![135项目学习范式 地理](https://img.taocdn.com/s3/m/fbb1f833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c2.png)
135项目学习范式地理地理是一门研究世界以及其上的各种特征的科学。
它涉及研究物理地理、人文地理、环境地理以及生态地理等方面,可以说是一门涵盖范围最广的科学。
本文将以135目学习范式为基础,详细地论述地理学科的各个方面。
首先,要想正确理解地理学科,我们需要了解它的定义。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上的特征、运动、变化等方面的科学。
它着重于研究地理信息,分析影响地理环境、形成地理特征以及影响地理运动变化的外部因素。
从根本上来说,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和解释世界特征及其变化的科学。
其次,地理学被分为物理地理、人文地理、环境地理和生态地理四个主要分支。
物理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如何影响地理空间的学科,包括各种地貌学、地形学、气象学、水文学和海洋学等研究领域。
人文地理是研究人类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研究,涉及诸如农业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社会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方面。
环境地理则是研究自然环境、人为环境和地理系统之间的关系,包括环境保护、环境影响评价等诸多方向。
而生态地理则是重点研究地理空间的生态系统,强调对生态系统的一体化研究。
此外,地理学还有一些其他的分支,比如海洋地理、植被地理、卫星地理等。
海洋地理着重研究海洋环境、海洋资源以及海洋系统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植被地理则关注植物群落的分布特征,以及植物种类与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
卫星地理则是以卫星图像为基础,结合数学、统计学以及遥感技术,研究地球表面特征信息的分析、模拟、管理与应用研究。
最后,地理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特别是近几十年来遥感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地理学的快速发展与变化。
遥感技术是通过卫星、航空摄影等方式对地球上各种环境、人文以及生物资源进行远距离观察、检测和监测的技术,为地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和改变。
综上所述,地理学是一门涉及宏观和微观世界特征的科学,它分为物理地理、人文地理、环境地理和生态地理等多个分支,以现代科技的支持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变化。
人文地理学范式
![人文地理学范式](https://img.taocdn.com/s3/m/904f4d8171fe910ef12df82e.png)
库恩的范式概念和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范式概念是库恩范式理论的核心,而范式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理论体系。
库恩指出:“按既定的用法,范式就是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
”“我采用这个术语是想说明,在科学实际活动中某些被公认的范例——包括定律、理论、应用以及仪器设备统统在内的范例——为某种科学研究传统的出现提供了模型。
”在库恩看来,范式是一种对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本承诺,是科学家集团所共同接受的一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的总和,这些东西在心理上形成科学家的共同信念。
范式的特点是:(1)范式在一定程度内具有公认性;(2)范式是一个由基本定律、理论、应用以及相关的仪器设备等构成的一个整体,它的存在给科学家提供了一个研究纲领;(3)范式还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可模仿的成功的先例。
可以看出,在库恩的范式论里,范式归根到底是一种理论体系,范式的突破导致科学革命,从而使科学获得一个全新的面貌。
库恩对范式的强调对促进心理学中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范式概念是库恩整个科学哲学观的中心,他试图以此来概括和描述多个领域的现实科学, 而不仅仅是对科学史和哲学感兴趣,因而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对范式概念作了多重的界定和说明。
很多人没有注意到库恩思想的这一特征, 往往根据自己的需要引述库恩的某一解释来阐述自己的问题。
因而不免出现某些偏差。
英国学者玛格丽特·玛斯特曼(margaret Masterman)对库恩的范式观作了系统的考察, (1987)他从《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列举了库恩使用的21种不同含义的范式, 并将其概括为三种类型或三个方面:一是作为一种信念、一种形而上学思辨, 它是哲学范式或元范式;二是作为一种科学习惯、一种学术传统、一个具体的科学成就,它是社会学范式; 三是作为一种依靠本身成功示范的工具、一个解疑难的方法、一个用来类比的图像, 它是人工范式或构造范式。
虽然范式的首要含义在哲学方面,这也是库恩范式的基本部分, 但是, 库恩的创见和独到之处则在于范式的社会学含义和构造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科学研究始于科学问题:科学哲学的维度
科学哲学特别是波普尔的科学哲学认为,科学研究不是始于科学观察而是始于科学问题,以科 学观察为基础的科学问题的明确提出是科学认识活动的起点。任何一个学科的创立都起源于对问题 的研究和解决。研究主体首先提出问题,然后运用各种手段去研究这些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或理论。在培根之前,人们把科学的研究对象看作是概念,科学研究遵循着演绎的逻辑,凡是符合 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的就是科学的,“但三段论不是应用于科学的第一性原理,应用中间性原理又 属徒劳;这都是由于它本身不足以匹对自然的精微之故。所以,它就是命题迫人同意,而不是抓住 事物的本身。”(培根,1984)培根在对研究逻辑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归纳逻辑的观点,即科学开 始于对事物的观察的观点——通过对观察所积累的经验的归纳,揭示出事物的普遍原理。他的这一 科学观一致影响着近代科学的发展,但也受到当代一些科学哲学家的批判。波普尔认为,科学起始 于猜想,而不是观察,通过猜想的反驳和证伪,而不是经验的归纳和证实,达到科学的进步。他阐 述到“科学只能从问题开始。问题会突然发生,当我们的预期落空或我们的理论陷入困难、矛盾之 中时,尤其是这样”,“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愈来愈深化的问题,愈来 愈能启发大量新的问题的问题”( 波普尔,1987)。尽管波普尔过分强调猜测和证伪的思想受到 库恩等学者的批判,但他把问题当作科学的起始和研究对象的思想为后来许多学者所认可。只不过 在波普尔的理论中,问题可能是单个的或随机的问题,而在库恩的理论中,问题是集束的和系统化 的,只有系统的或集束的问题才会引起科学共同体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才可能引起科学的革命。
(一)地理科学问题的重要性
地理科学问题的重要性是与地理科学研究从哪里开始密切关联的问题。地理科学研究是从哪里— —地理科学观察、地理科学事实和地理科学问题——开始的?应该怎样思考与回答这个问题呢?请 各位同学——未来的地理学家们——不要停留在感性世界而和我一起进入理性思维的世界,从科学 哲学那里寻找答案吧。科学哲学家林定夷教授在其《问题与科学研究——问题学之探究》一书中全 面地阐述了科学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科学研究起始于科学问题。由于地理科学问题从属 于科学问题,所以,地理科学问题的重要性从属于科学问题的重要性。科学发展的历史、科学家的 成长历史和科学哲学理论均表明,科学研究始于科学问题,而不是开始于科学观察。
科学研究维度Ⅱ ——时间序列 时间序列的含义 时间序列的层次 时间序列的语言 时间序列的路径 时间序列的事例
图5-1 基本逻辑结构
通过空 价 间秩序 值 和时间 判 序列的 断 全面掌
握和科 学调控, 为人地 关系地 伦 域系统 理 的共生 选 提供理 择 论根据 和基本 方略。
一、地理科学问题及其构成
地理科学问题及其构成 地理科学问题的重要性 地理科学问题的基本属性 地理科学问题的构成原则
地理研究的基本维度 地理研究维度的根据 地理研究的基本维度 三重研究维度的关系
科学研究维度的根据 地理学思想史的阅读 中国地理学家的贡献
科学研究维度Ⅰ ——空间秩序 空间秩序的含义 空间秩序的层次 空间秩序的语言 空间秩序的型式 空间秩序的路径
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孙正聿教授在其《哲学通论》一书中阐述了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方式问题, 认为最基本的方式包括:得到世界的哲学知识的哲学方式、得到世界的科学知识的科学方式、得到 世界的常识知识的常识方式。据此认识,地理问题可以分成地理哲学问题、地理科学问题和地理常 识问题。其中,地理科学问题是多数地理学家关注的重要领域,是地理学的科学知识形态——科学 问题、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规律、科学学说、科学假说和学科体系等等——中的最基础的知 识范畴。地理科学研究开始于地理科学科学问题,地理学家的成长开始于地理科学问题的提出。要 成为地理学家的基本条件之一,是要学习和掌握地理科学问题及其构成的一般方法。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 专题Ⅴ
材云南省优质精品课程“地理科学导论”
地理科学的研究范式
一、地理科学问题及其构成 二、地理研究的基本维度 三、科学研维度Ⅱ:时间序列
主要对地理科学问题及其构成、地理研究的基本维度、地理科学研 究维度的根据、地理科学研究的空间秩序维度和地理科学研究的时间序 列维度等问题进行讨论,为在价值判断(价值研究维度)和伦理选择 (伦理研究维度)的基础上,通过空间秩序和时间序列的全面掌握和科 学调控,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共生目标的实现提供理论根据和基本方 略奠定基础。基本逻辑结构如图5-1。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研究范式,包 括所研究的学科的科学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维度。作为科学问题之一 的地理科学问题,应该是发生在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球陆地表层(空 间)系统”中并与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高度关联的 科学问题。对于这一地理科学问题应该从空间秩序、时间序列和动因机 制等科学研究维度,以科学研究维度为基础的价值研究维度和以科学研 究维度和价值研究维度为基础的伦理维度等三个研究维度进行系统研究。
1、科学研究始于科学问题:科研历史的维度
很多杰出的科学家均高度重视科学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爱因斯坦是 20世纪杰出的物理学家,在其《物理学的进化》一书中,将科学问题看作是科学发 展的契机,将物理学进化的历史看作是科学问题不断展开和深化的历史,提出了 “提出一个(科学)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 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 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希尔伯特是 横跨19世纪和20世纪诸多数学领域的杰出的数学家。他在其《数学问题》一书中, 将科学问题看作是科学和数学发展的灵魂,指出“只要一门科学分支能提出大量的 问题,它就充满着生命力。而(科学问题和学科问题)问题的缺乏则预示着独立发 展的衰亡和终止”。正是《数学问题》所提出的23个数学问题即“希尔伯特问题”, 成为数学科学领域20世纪以来发展的最重要的起点。著名物理学家海森堡认为“提 出(科学)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著名动物学家贝弗里齐认为“确切 地陈述(科学)问题有时是向解决问题迈出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