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散文研究王安石
初中语文古文赏析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译文与赏析(附作者简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译文与赏析(附作者简介)一、作者介绍(吴汝煜)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字介甫,号半山。
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谥文,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自幼随做地方官的父亲王益转徙于新淦、庐陵、新繁、韶州等地,至景祐四年(1037),全家始定居于江宁。
早年的播迁生活,使他较为广泛地接触到社会的贫困和人民的苦难,产生了“心哀此黔首”(《感事》)的感情。
他“少好读书”(《宋史·王安石传》),“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
”(《答曾子固书》)年十七八,即以稷、契自命:“才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希”(《忆昨诗示诸外弟》),表现出不同凡响的志趣。
庆历二年(1042)登杨窴榜进士第,签书淮南判官。
庆历七年(1047)调知鄞县,便着手兴修水利,贷谷与民,受到人民爱戴。
嘉祐元年(1056)为群牧判官,后历官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等。
任度支判官时,受同僚宋敏求委托,在家藏唐人诗集的基础上编《唐百家诗选》。
神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
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
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等新法,使国力有所增强。
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复拜相,进《三经新义》,立于学官。
熙宁九年(1076)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潜心于学术研究和诗歌创作。
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王安石忧愤病死。
王安石事迹,见《宋史》本传、《续资治通鉴长编》《宋诗纪事》《宋人轶事汇编》《宋稗类钞》等。
王安石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早在庆历三年(1043),他就抨击西昆派的代表人物杨亿、刘筠“以其文词染当世,学者迷其端原”,批判他们的文风“无文章黼黻之序”(《张刑部诗序》)。
后来他的文学观随着变法思想的形成而明显地表现出功利主义的倾向。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王安石《明妃曲二首其一》赏析篇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王安石《明妃曲二首(其一)》赏析(2篇)王安石《明妃曲二首(其一)》赏析(2篇)明妃曲二首其一王安石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在很多人意识中,似乎是画师毛延寿害了王昭君,这又是怎么来的呢?原来这段故事来自于葛洪的《西京杂记》,它是一本小说,与《后汉书》相比,它里面突然出现了一个画师毛延寿。
说"汉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
诸宫人皆赂画工,独王墙不肯,遂不得见"。
王昭君的故事自晋代石崇作《王昭君》乐府后,吟咏其事者,代不乏人。
有的悲其远嫁,有的责怪画师,有的写昭君在胡地的寂寞,有的写昭君的汉宫之思,种种立意不一而足。
王安石这首《明妃曲》别是一种立意。
诗中的重心在于书写失意的怨恨。
王昭君美冠后宫,但不被召幸。
更有甚者,她被作为宫中不喜欢、不需要的女子而远嫁异族。
红颜薄命岂不怨嗟?而在封建社会中失意的女子又岂止是远嫁的昭君?咫尺之间不也还有汉陈皇后的悲剧?但同情美人的失意还只是此诗的表层意思,更深层次的看,应当说作者是借了王昭君的故事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诗人在写作此诗的前一年曾向仁宗上万言书,主张变法。
但仁宗已是暮年,无意进取,对王安石的倡议置而不论。
所以此诗的真正的用意是"托前代以自鸣所不平"。
士不遇,这是古代诗歌中一个传统的主题,北宋由于党争激烈,不少知识分子都遭到反复贬斥,感士不遇,就因此成了知识分子的普遍情绪。
王安石此诗只所以能震动当时文坛,引起巨大的反响,就因为它能言人之所欲言,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这是一首七古,全诗按情节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次是起首四句,写明妃离宫时的形象。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游山探奇阐明事理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古诗赏析
游山探奇阐明事理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古诗赏析游山探奇阐明事理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古诗赏析《游褒禅山记》是宋仁宗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通判时写的一篇游记式的说理文章。
作者以游褒禅山的见闻为喻,阐发了富有哲理性的见解,说明了在中要实现远大抱负,成就一番事业,或者是做学问,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充沛的精力,坚持不懈,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这篇文章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品格和他的治学态度,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从开头至“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之”为第一部分,只写游山的见闻和经过;从“于是予有叹焉”至“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为第二部分,主要写游山的感想体会;从“四人者”至“临川忘某记”为第三部分,记游山的同伴和时间,第三部分为古人写游记常用的格式,第一部分记游和第二部分说理则是文章的主体。
第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即第一自然段。
文章首句开门见山点明所游之地,照应题目。
接着,文章介绍了褒禅山名称的来历,考证了禅院的由来,引出了华山洞的位置及其命名原由的说明,为下一层记游叙述作铺垫。
文章进而辨明碑文音读之误,为第四自然段的议论铺设伏线。
作者没有运用彩笔去描绘山水的明媚秀丽,而着重通过事物本原的考查和探索,使景物方位分明,作者行踪清楚。
这段文字看上去似乎显得“平淡”,但是,这都是作者妙笔独运之处。
读者可以从“平淡”的记叙中领略景物各自不同的特点,也能从中体会到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
细究这段文字,读者便可发现文章的'条理非常清晰。
第二层即第二自然段。
这一层作者紧扣一个“游”字,继续游华山洞的经过。
第一句写“前洞”,仅用了十九个字便概括了它的特征,并为下文游“后洞”作比较、发议论做好准备。
第二句写“后洞”,处处与前洞作对照,强调了后洞的“窈然”、“甚寒”,以及“好游者不能穷”的奇景。
两调相互映衬,险者更险,夷者更夷,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用简洁的语言略写了前后洞的概况,便顺势而下,详细地记叙游后洞的情景。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及赏析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及赏析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及赏析《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游褒禅山记宋代:王安石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赏析:该文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七月某日,是作者与他的两位朋友和两个胞弟同游褒禅山后所写。
这是一篇记述与议论相结合的散文,与一般游记不同,独具特色。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译文及注释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译文及注释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译文及注释古文,上古的文字。
泛指秦以前留传下来的篆文体系的汉字,如甲骨文、金文、籀文。
定义狭义的古文是指古代散文,一般不包括骈文。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译文及注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书湖阴先生壁》朝代:宋代作者:王安石原文: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译文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
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并且环绕着农田。
两座大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
修辞手法——后两首诗句,诗人运用了对偶的句式,又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给山水赋予人的感情,化静为动,显得自然化,既生机勃勃又清静幽雅。
注释①书:书写,题诗。
②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时的邻居。
也是作者元丰年间(1078-1086)闲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的一位邻里好友。
③茅檐: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
④无苔:没有青苔。
⑤成畦(qí ):成垄成行。
畦:经过修整的一块块田地⑥护田:这里指护卫环绕着园田。
⑦将:携带。
绿:指水色。
⑧排闼(tà):开门。
闼:小门。
(拓展:《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羣臣。
羣臣绛灌等莫敢入。
十馀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
”张守节正义:“闼,宫中小门。
”前蜀杜光庭《虬髯客传》:“[李靖]乃雄服乘马,排闼而去。
”清侯方域《宁南侯传》:“[左良玉]走匿牀下。
世威排闼呼曰:‘ 左将军,富贵至矣!速命酒饮我!”徐迟《祁连山下》:“风景排闼而入。
”)⑨送青来:送来绿色。
初中语文 古文赏析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译文与赏析(附作者简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译文与赏析(附作者简介)一、作者介绍(吴汝煜)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字介甫,号半山。
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谥文,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自幼随做地方官的父亲王益转徙于新淦、庐陵、新繁、韶州等地,至景祐四年(1037),全家始定居于江宁。
早年的播迁生活,使他较为广泛地接触到社会的贫困和人民的苦难,产生了“心哀此黔首”(《感事》)的感情。
他“少好读书”(《宋史·王安石传》),“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
”(《答曾子固书》)年十七八,即以稷、契自命:“才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希”(《忆昨诗示诸外弟》),表现出不同凡响的志趣。
庆历二年(1042)登杨窴榜进士第,签书淮南判官。
庆历七年(1047)调知鄞县,便着手兴修水利,贷谷与民,受到人民爱戴。
嘉祐元年(1056)为群牧判官,后历官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等。
任度支判官时,受同僚宋敏求委托,在家藏唐人诗集的基础上编《唐百家诗选》。
神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
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
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等新法,使国力有所增强。
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复拜相,进《三经新义》,立于学官。
熙宁九年(1076)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潜心于学术研究和诗歌创作。
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王安石忧愤病死。
王安石事迹,见《宋史》本传、《续资治通鉴长编》《宋诗纪事》《宋人轶事汇编》《宋稗类钞》等。
王安石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早在庆历三年(1043),他就抨击西昆派的代表人物杨亿、刘筠“以其文词染当世,学者迷其端原”,批判他们的文风“无文章黼黻之序”(《张刑部诗序》)。
后来他的文学观随着变法思想的形成而明显地表现出功利主义的倾向。
王安石论说文的论证方法
王安石论说文的论证方法王安石论说文的论证方法崔雨璐摘要:论说文是王安石散文的重要文体,这些文章立意明确,逻辑严密,论证清晰有力,在宋代论说文中独树一帜。
王安石论说文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层层深入、由点及面的论证方法,归谬推理论证方法,正反两面比较分析法,援古以证今法。
关键词:王安石论说文论证方法宋代仁宗年间,欧阳修、梅尧臣等人发起的古文运动打破了北宋文坛将近七十年的沉寂,欧阳修等人继承了韩愈“文以载道”的思想继续向前发展,他们极力摆脱晚唐五代柔弱绮艳的文风,鼓励文学创作切于实用。
一时间,经世致用的思想成了北宋文学的主旋律。
而王安石作为当时熙宁变法的主持者,其散文风格更注重政治教化和实用功能。
在其散文中,议论时政和说理的论说文占绝大多数。
《宋史》记载有云“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
王安石的论说文虽讲求实用,不重文采和修饰,但仍以严密的逻辑、清晰的说理在宋代论说文中独树一帜。
本文试图对王安石论说文的论证方法进行分析。
一、层层深入、由点及面的论证方法王安石的论说文,总是用冷峻的笔调、严密的逻辑来论证观点。
作者时常从事物或事理的一点出发,一层层向外扩展,一层层深入分析,通过对事物或观点周全的分析来论证作者所表达的中心论点,使得文章逻辑严密、层次分明,更具有说服力。
在《致一论》中,作者为了阐明如何“精其理”的观点,首先提出“致用之效首见于安身”,然后接下来一层层分析,安身之后则可以“无所往而不济”,“无所往而不济”后“德其有不崇哉?”紧接着作者进一步深入,“身既安,德既崇,则可以致用于天下之时也”。
致用于天下之时,“则又当学以穷神焉。
能穷神,则知微知彰,知柔知刚”,到了这个地步,圣人之道就可以通晓了;通晓圣人之道后,就可以精其礼之道也。
纵观全文,作者一层层深入分析精其理的具体方法:致一一安身一崇德一致用天下一穷神一知微知彰,知柔知刚。
通过作者这层层的分析,不仅深刻阐明了致一之道的具体方法,还使文章前后逻辑严密、因果关系简单明了,既层次分明又易于理解。
2016年西南大学网络作业(1158)《中国古代散文与小说研究》60标准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1、《战国策》答:是一部多记纵横家言论的战国史书。
既是一部历史资料汇编,又是贯穿纵横家思想的优秀散文杰作。
西汉成帝时,刘向将所见各本加以整理汇编,除去重复,集为一书,按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顺序,分为33篇,定名为《战国策》。
2、骈文:答:魏晋时,骈文正式形成。
骈文的主要特征是:对偶、词藻、用典和声律。
南北朝时,把骈文称作“今文”。
3、不平则鸣:答: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的主张。
这一观点,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精神一脉相承。
韩愈认为古文不仅是传道的工具,也是鸣不平、反映现实的工具,揭示了散文发愤抒情的独特功用。
4、《霍小玉传》:答:蒋防创作的唐传奇,小说描写了歌妓霍小玉和书生李益的爱情悲剧。
霍小玉温柔多情,清醒冷静,又坚韧刚烈,敢于反抗复仇。
李益的重情和薄情的两重性格。
小说善于从社会环境与人物性格的关系着眼,通过对比烘托使人物形象鲜明丰满。
这部小说不仅以情节曲折取胜,更以描述委婉细致、妙笔传神见长。
5、《莺莺传》:答:中唐元稹创作的唐传奇,小说描写了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悲剧。
这是一出“始乱终弃”的爱情悲剧。
张生是个文过饰非的负心人。
王实甫的元杂剧《西厢记》就是在此基础上创作的。
6、七实三虚:答: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对《三国演义》的艺术构思的评价。
所谓“七分实事”,是指作品的主要框架、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是按照史书记载的真实情况来设计和组织安排的,从而给人以基本的历史真实感;“三分虚构”,则是指在人物和事件的细节描绘上,尽量采用民间传闻中的精彩片段,并附之以作者本人的虚构想象,使之在不影响基本历史真实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增强故事和人物的艺术魅力。
7、散体文散体文,又称古文,是散文的狭义概念。
在体式上的主要特征是:以散行单句为主,不重排偶,不拘韵律,不雕章琢句、铺采摛文,不着意堆砌典故。
8、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文论主张。
孟子认为解说诗歌,不要只抓住片言只语而望文生义,也不应对某些夸张修饰作机械理解,必须在正确领会全篇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去探索作者的志趣倾向。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赏析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赏析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赏析在王安石的集子里,游记文并不多。
但他的《游褒禅山记》却写得相当出色。
这不止是说作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在这篇游记里表观了杰出的散文艺术才能,更值得重视的是这篇游记表现了作为政治改革家的王安石的学识、见解、魄力和气度。
可以说,运用高超的写作技巧,通过一定的具体事例,精确而充分地阐述一种人生哲理,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谐统一,是这篇《游褒禅山记》的显著特色。
顾名思义,游记文是记叙游览观赏的文章,因而免不了要描绘山川之胜,风物之美,并且免不了要抒发由这山川风物所引起的内心感受。
一般的游记文也就往往侧重于写景、抒情,而王安石的这篇《游褒禅山记》却是把写景、抒情同叙事、说理结合起来,融为一体。
并且从中寄托政治上积极进取的怀抱,体现了对社会人生的执着追求的精神,这是很可贵的。
王安石早年做地方官到过东南一带的许多地方,后来在京城做官,又曾北上远至宋辽边界。
他所到之处,登临游赏,或有所感,或有所悟,提笔写下诗词散文,大多联系着历史、现实、国计、民生,反映出他的政治理想。
这篇《游褒禅山记》正是他作了鄞县知县,又在安徽作了三年舒州通判之后,于宋仁宗至和元年,即公元1054年写的。
褒禅山就在今天安徽的含山县。
《游褒禅山记》一开始便紧扣题目,从褒禅山写起。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浮图”和“禅”都是梵语的译音。
在这里“浮图”指和尚,“禅”指佛家的修行。
这几句是说,山之得名是由于唐代慧褒和尚生前居住在这里,死后又埋葬在这里。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庐”是房舍,“冢”是坟墓。
这个开头对褒禅山的名称来由、地理位置作了一番踏勘考订。
接着文章由褒禅山引出了华山洞。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阳,是山的南面。
这几句,指出华山洞之得名是由于它地处褒禅山的南面,而褒禅山本来叫华山。
关于王安石的简介资料
关于王安石的简介资料王安石,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世称“王荆公体”。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关于王安石的简介资料,希望对你有用!王安石简介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
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
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
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
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
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
哲学上,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
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王安石人物生平少年英才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王安石出生于临川(今抚州市临川区)。
他的父亲王益,时任临川军判官。
王安石自幼聪颖,酷爱读书,过目不忘,下笔成文。
稍长,跟随父亲宦游各地,接触现实,体验民间疾苦。
文章立论高深奇丽,旁征博引,始有移风易俗之志。
宋仁宗景佑四年(1037年),王安石随父入京,以文结识好友曾巩,曾巩向欧阳修推荐其文,大获赞赏。
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授淮南节度判官。
任满后,王安石放弃了京试入馆阁的机会,调为鄞县知县。
中国古代名家散文的特点
中国古代名家散文的特点中国古代名家散文的特点大全导语:先秦历史散文为中国的历史文学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历史家和古文家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中国古代名家散文的特点,欢迎阅读!中国古代名家散文一:苏轼的散文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苏轼,在诗、词、散文创作三个方面都表现出超凡的才能。
他的作品的豪迈气象、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
在第一章里,对苏轼的诗、词已经作了介绍,这里再对他的散文作品作一概览。
苏轼的散文,可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三家的散文媲美。
苏轼散文,首先在其政治论文中大露峥嵘。
在《策略》、《策别》、《策断》等篇章里,作者满怀儒家的政治理想,凭借大量的历史事实加以周密的论证,字里行间颇有贾谊、陆贽的气势、神韵。
文脉晓畅,文采飞扬,所受《战国策》的影响,明显可见。
苏轼的历史论文,如《平王论》、《留侯论》等,是其政治论文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作者借描画、评述历史人物、事件、典故,阐释政治见解。
这些文章尽管在内容上无什么特别可取,但写法上善于随机生发,仍有不少可借鉴之处。
苏轼还给后世人留下不少书札、杂记、杂说、小赋。
这些精致典雅、小巧玲珑之作,大都夹叙夹议,挥笔轻盈自如,抒发了作者坦诚的胸怀,也表达了对人生、对文艺的见解和喜爱之情,成就大大超过他的政治论文。
形象地阐明对文艺问题见解的散文,实际上是理性思维和形象思维相交融的文论佳篇,论述精辟,才气横溢,如《传神记》和《书吴道子画后》便是最能令人心折称道的例子。
像“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这一见解,虽是就绘画而言,但其精神对其它艺术门类也可以相通。
阅读此类文章,我们又目睹了苏轼作为一位出色的文论家的风采。
中国古代名家散文二:韩愈的散文韩愈(768--824),字退之,他的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言鲜明简炼,新颖生动,为古文运动树立了典范。
韩文风格雄健奔放,曲折自如。
韩文分论说、杂文、传记、抒情四类。
王安石最著名的散文
王安石最著名的散文【引言】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王安石是一位具有重要地位的文学家、政治家。
他的诗、文、词三栖发展,尤以散文成就最为显著。
王安石的散文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成为宋代散文的代表人物。
【王安石散文的特点】王安石的散文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的散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雄辩有力:王安石的散文论述严谨,逻辑性强,措辞有力,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2.创新风格:王安石在散文创作中,敢于突破传统束缚,创新文辞句式,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
3.关心时政:王安石的散文作品多关注社会现实问题,以批判时弊、提倡改革为己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王安石著名散文作品分析】王安石的散文作品有《答司马谏议书》、《答李邦直书》、《芝阁记》等。
以下分析其中一篇《答司马谏议书》:在这篇文章中,王安石针对司马光对其推行新法的指责,进行了有力反驳。
文章结构严谨,逻辑清晰。
首先,王安石表明自己推行新法的初衷是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福祉;其次,王安石针对司马光所提弊端,逐一进行辩解,展示出新法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最后,王安石以坚定的立场表明自己改革的决心。
全文雄辩有力,堪称王安石散文的代表之作。
【王安石散文的现实意义】王安石的散文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对现实生活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以下是王安石散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几点启示:1.敢于创新:在散文创作中,王安石敢于突破传统束缚,创新文辞句式。
这对于现代人来说,启示我们要勇于突破固有思维,敢于创新,不断进步。
2.关注社会:王安石的散文作品多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现代人应关注社会、关注民生,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3.坚定立场:王安石在推行新法过程中,面对种种困难和压力,始终坚定改革立场。
现代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也应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总结】王安石的散文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文学风格,不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对现实生活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王安石《字说》散论
王安石《字说》散论
《字说》是宋代权威策划家安石的代表作,这部散文集融入安石不同年龄段的行文习惯,涉及全国大多数文学流派。
安石在《字说》中对当时字体改革,语言改革以及各种学问改革作出了详细的描述,尤其是他对字体改革的积极讨论,深受学者的喜爱。
《字说》的字彙扩充、辞藻丰富是安石培养历史文章风气的主要因素,他通过丰富的字句来表达各种情思,将普通的文字变得引人入胜,把语言的技巧应用到最好的效果,令读者几乎无法离开。
安石提倡信手拈来的文笔,倡导书写者要多读书、多思考,把传统文化和自身文学创作皆为灵感之源,创作出有温度有质量的文章。
安石集思广益,他通过许多形式广泛汲取诸多有价值的资料,然后灌输一些合理的想法,继而出人意料的思考结果,展现出安石文学智慧之绝顶高超。
安石更是运用灵活的表达方式,以自然平淡的姿态把文学带入普通老百姓,让民众更加了解古典文学,使他们在文学文学上有了一定的修养,学以致用。
安石在文学活动中,一向主张以《字说》,用字动批评家恭敬忠厚隆贤。
这一文学思想使那个时代的诗文有了非凡的丰富性。
总之,安石的《字说》是一部珍贵的学术著作,不仅给古代的文学获得了高度的评价,而且还是当今学界研究文学的理论重要依据。
安石的文字让当时的读者们受益匪浅,他的大胆创新和非凡智慧,将对今后文学艺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北宋诗人王安石简介及代表作写作技巧
北宋诗人王安石简介及代表作写作技巧简介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汉族,宋代著名的政治家、经学家和文学家,世称王介甫。
王安石所处的时代是宋代政治家贾似道和范仲淹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尽管政治上存在争议,但在文学和散文方面,王安石有着重要的贡献。
王安石自幼喜读书,积极考取进士,曾经在宋仁宗年间历任司马参军、翰林学士等职位。
当时王安石的才华突出,宋仁宗收到他的《订顽疾表》后,决定任命他为靖康年间因逆贼破坏,民间文物和古乐器不足的宫廷教坊作曲的督弦官。
随后,他于1070年奉调赴广西柳州任知州。
在任期间,他积极推行以“新法”为主旨的政治改革,遭到一些反对势力的抵制。
1085年,突厥人侵扰边疆,朝廷二话不说任命王安石为右丞相平夷北将军节度使,很快平复了局面。
但是,因其推行新政受到一些贵族和官僚的反对,于1086年被迫辞去相位,次年病逝。
代表作王安石的文学创作主要包括诗歌和散文。
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常常使用小调举行大义的手法,突出诗歌所反映的现实问题。
在政治改革期间,他还经常撰写《策问》这类政论性质的文章。
以下是他的几首代表作。
《登飞来峰》登高必自卑,攀高引百死。
自非木石亲,谁为表里之?江山多妖姬,踞此旧庙基。
遽闻神鬼骇,浩气倍忘机。
这是王安石的一首山水诗。
他通过多种手法,如用“卑”和“高”对立、用动词“攀”突出登山的艰辛、用形容词“浩”和“忘”描绘壮志、用动词“遽闻”和名词“神鬼”突出惊险等等,将山水的壮美、危险和诗人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兰亭已矣梓州路,岳阳楼空吟白鹭。
临别赠言断蓬蒿,行舟短缆莫缠绕。
这是王安石的一首七绝诗。
他将自己的离别表现得真挚感人,通过描绘周围的自然风景和自己的内心感受,表现出了对故地的留恋和对未来的希望。
《岳阳楼记》昔闻建业之树,不挠初者,不屈精神;万世之家,不磨旧者,不盛文明。
尔来四万八千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观后感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观后感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思想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他是中国历史上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其才华和影响力不可忽视。
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他所表现出的思想和对社会的反思,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有出色的成就。
他的诗文在当时备受推崇,不少作品成为经典之作。
他的诗歌情感真挚,语言朴实,富有音乐感。
而他的散文则展现出深刻的思想和见解,让人感受到他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尤其是他后来的政治兴趣,包含了他对社会和政治问题的深入研究。
在他的政治理念中,他提倡依法治国,主张平民百姓也应该参与到政治决策中来。
他还反对贵族家族的势力,提倡平等和公正。
在我看来,王安石所具有的思想和作品,对当今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
他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对改革的热情,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励志的榜样。
在当今社会,我们仍然需要有像王安石这样具有远见和勇气的人来引领我们走向更好的未来。
在学习王安石的作品时,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热爱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他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出的思想和情感,给我们留下许多宝贵的启示。
希望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更多东西,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和社会责任感。
王安石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通过研究他的作品和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他所作出的努力。
希望大家可以重视这位伟大的文学家,从中受益,为当今社会做出更多积极的贡献。
第二篇示例:在中国文学史上,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的韩愈、刘禹锡、柳宗元、欧阳修,宋代的苏洵、苏轼、王安石、文天祥这八位文学家。
王安石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文风独特,思想深刻,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王安石的文学作品中感受到他的智慧和思考。
以下是我对王安石的观后感。
王安石的诗歌风格简练,语言流畅,富有节奏感,表现出他对于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故的敏感。
王安石散文名篇赏析
王安石散文名篇赏析王安石(1021—1086) 字号:字介甫,晚号半山,先封舒国公,后改荆国公,故世称王荆公籍贯: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个人简介:北宋中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庆历二年(1042)进士,官至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在宋神宗的支持下,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
因种种矛盾和斗争,两次拜相又两次罢相,最后被迫退居金陵。
【1】游褒禅山记◇原文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①。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②。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③。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④。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⑤。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⑥。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于是予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⑦。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⑧。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⑨。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⑩!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的散文
王安石的散文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文学家,他的散文成就非常突出。
他的散文独具风采,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独到的见解和表达方式。
在他的散文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对社会风俗、人生哲理和国家发展等问题的思考和洞察。
王安石的散文作品多以散文诗的形式呈现,他的文字简练而意境深远,给人以很强的共鸣力和思考空间。
例如他的《登鹳雀楼》一文,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精准的描写,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人生的悲壮。
通过对雀楼的描绘,他引发读者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使人们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短暂而宝贵。
另外,在王安石的散文中,他还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关切和反思。
他通过对于官场腐败、民间苦难和人伦困境等问题的反思,对社会风气进行了剖析和触动,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他的散文作品《岳阳楼记》就是一部反映社会现象的佳作,通过对楼台建造过程的描写,他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弊端,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引发了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总的来说,王安石的散文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他通过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现象,使读者在阅读中得到思考和启示。
他的散文作品不仅给人以审美享受,更重要的是引发了读者对社会问题和人生意义的思考和思索。
王安石的散文作品堪称中国古代散文的瑰宝,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心态,更深刻地反映了王安石作为一位文化名流对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他的散文作品,不论是对自然风景的描写,还是对社会问题的反思,都表现了他深邃的思想和卓越的艺术才华。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历史的价值,更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泊船瓜洲 宋 王安石意思
泊船瓜洲 宋 王安石意思
泊船瓜洲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篇著名的散文,它是由宋代著名文学家王安石所作。
这篇散文写的是王安石在瓜洲泊船时的所见所感,是一篇以游记为主的散文。
王安石在这篇散文中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通过对瓜洲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以及人文景观等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瓜洲的风貌和魅力。
在这篇散文中,王安石主要通过描写瓜洲的自然景观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他用生动的笔墨描绘了瓜洲的山川、水流、花草等景象,并将它们融入到自己的游记中。
同时,王安石也通过描写瓜洲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如古代名人所留下的诗文、古建筑等,来展示瓜洲的丰富历史文化底蕴。
在这篇散文中,王安石还通过描写瓜洲的风土人情,表达了自己对这个地方的深情厚爱。
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状态和风俗习惯,并以此展现
了瓜洲的人文魅力。
总的来说,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是一篇具有深刻意义的散文。
通过对瓜洲的描写,他不仅展示了自己的游记经历,更展示了中国南方地区的自然、历史、人文等多重魅力,是一篇值得一读再读的文学佳作。
了解古代散文的特点与风格
了解古代散文的特点与风格古代散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文体,它以平实、流畅的笔调,表达作者的感悟和思考。
散文的内容多样化,包括感慨人生、描写自然、记录历史、思考社会等。
本文将介绍古代散文的特点与风格,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文体的魅力。
一、古代散文的特点古代散文的特点之一是真实自然。
散文往往以现实生活为写作素材,作者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表达对自然和人生的真实感受。
例如王安石的《登鹳雀楼》就是通过观察大自然中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暂和命运无常的思考。
古代散文的特点之二是文字优美。
散文中使用了许多意境深远、表达精准的词语和句子,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美感。
例如《论语》中的《学而篇》就是一篇文字优美的古代散文,它通过简洁而精准的语言,表达了儒家思想的精髓。
古代散文的特点之三是情感真挚。
散文往往通过对作者内心情感的抒发,表达对人生、社会等问题的思考。
散文中富含真情实感,引发读者的共鸣。
例如杜甫的《登高》就是一篇情感真挚的古代散文,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和表达作者的思念之情,引起了读者的情感共鸣。
二、古代散文的风格古代散文的风格多种多样,因为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创作风格。
在古代散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思想观点、表达方式和修辞技巧。
古代散文的风格之一是简约明快。
散文往往以简练、明晰的语言为特点,通过简短的句子和精确的词语,表达深邃的思想。
例如韩愈的散文《师说》就是一篇简约明快的古代散文,它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教育的观点。
古代散文的风格之二是寓意深远。
散文中包含丰富的寓意和象征,通过对事物的描绘和联想,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魏晋时期的《世说新语》就是一部寓意深远的散文集,它通过故事和典故,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品性。
古代散文的风格之三是婉约含蓄。
散文中往往运用婉约的修辞手法和含蓄的表达方式,通过留白和省略,引发读者的思考和联想。
例如唐代的文学家韩愈就善于运用婉约含蓄的风格写散文,通过间接的表达和悄然而至的感受,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安石散文研究摘要: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散文,大都是书、表、记、序等体式的论说文,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为变法革新服务。
王安石的一些小品文,脍炙人口。
王安石散文具有拗折劲健和直抒胸臆的特点。
关键词:论说文,小品文,拗折劲健,直抒胸臆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
作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无论治政、治学,还是为人,都以儒家的圣人之道作为自己行为的基本准则,他密切结合自己治政的实践,以自己渊博的学识和富有创见的思想,实现了其政治上的革新与文学创作上的创新。
王安石的各体散文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尤以论说、记、墓铭、祭文为突出,充分表现出其拗折刚劲,简古瘦硬的风格,成为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一、为政治服务的论说文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王安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
他反对西昆派杨亿、刘筠等人空泛的靡弱文风,认为“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
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
诚使巧县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
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也。
”(《上人书》)正因为安石以“务为有补于世”的“适用”观点视为文学创作的根本,他的作品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
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歌曲》等,近八百篇散文,贯彻了他的文学主张,大都关涉政令教化,言事明理,切于世用。
他的散文,大都是书、表、记、序等体式的论说文,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为变法革新服务。
这些文章针对时政或社会问题,观点鲜明,分析深刻,长篇则横铺而不力单,短篇则纡折而不味薄。
他的论说文以结构严谨,论辩犀利著称,而特别注重文章的气势和情辞相得,因而又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作于嘉祐四年 ( 1059)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是主张社会变革的一篇代表作,根据对北宋王朝内外交困形势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完整的变法主张,表现出作者“起民之病,治国之疵”的进步思想。
长达万馀言,被梁启超称为秦汉以后第一大文。
以往的许多奏书,往往条举数事,作平列式的单线论述,如贾谊的《陈政事疏》等,这篇文章却以人才问题为中心,又广泛地涉及当时的各类弊政,头绪纷繁而题旨集中,段段自为一意而又相互勾联,呈现出网状结构的形态,它系统地提出了变法的根本要求和具体措施,在奏书中独创一格。
明人茅坤说:“此书几万馀言,而其丝牵绳联,如提百万之兵,而钩考部曲,无一不贯”(《宋大家王文公文抄》卷一)。
的确说中了这一网状结构的复杂性和条理性,充分展示出王安石这位杰出的改革家恢宏的气度和缜密的思考,又如《上时政疏》,以不足七百字的篇幅,以古论今,将王安石对北宋王朝命运的深切忧虑和要求改革的急切心情阐述得尤为醒目,全文议论尖锐,感情激越,结构完整,简而有法。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在叙述并阐释宋初百余年间太平无事的情况与原因的同时,尖锐地提示了当时危机四伏的社会问题,期望神宗在政治上有利建树,认为“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
它对第二年开始施行的政,无异吹起了一支前奏曲。
《答司马谏议书》,以数百字的篇幅,针对司马光指责新法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四事,严加剖驳,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措词得体,体现了作者刚毅果断和坚持原则的政治家风度。
王安石的政论文,不论长篇还是短制,结构都很谨严,主意超卓,说理透彻,语言朴素精练,“只用一二语,便可扫却他人数大段”(刘熙载《艺概.文概》),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与逻辑力量。
这对推动变法和巩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成果起了积极的作用。
王安石的记叙体散文大多借题发意,因事明理。
例如《游褒禅山记》,王安石以游记的形式,寄托人生哲理,通过自己登山探洞的经历,论述了志向、力量、物质条件三者之间的关系,最终得出“非有志者不能至”。
另外,由所见残碑,发现人们误读山名的字音,进而想到由于古书不传或失真,以讹传讹的现象十分普遍,倡导学者必须深入思考,慎重择取才行。
王安石这种立志进取的精神,严谨治学的态度,无论是治政,还是治学,都能给人有益的启示。
本文叙事简明生动,结构简捷稳健。
亦记游,亦说理,阐发治学之道在于不避险远,二者结合得紧密自然,既使抽象的道理生动、形象,又使具体的记事增加思想深度,显得布局灵活并又曲折多变。
《伤仲永》借早慧儿童变为庸才的事例,强调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这类文章往往立意深远,不专主叙事,而多以议论的精警取胜。
二、别具特色的小品文王安石的一些小品文,脍炙人口,《鲧说》、《读孟尝君传》、《书刺客传后》等,评价人物,笔力劲健,文风峭刻,富有感情色彩,给人以显豁的新鲜觉。
如《读孟尝君传》: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呜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徒哉?鸡鸣狗盗之徒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全文共四句九十字,围绕能否得士展开,旨在击破孟尝君能得士的传统说法,提出作者读史的新见解,认为士必须具有经世济时的雄才大略,而那些鸡鸣狗盗之徒根本不配这个称号,从侧面反映了王安石的气魄和自负的态度。
立意深刻独到,析理显豁中肯,文笔廉悍无枝叶,简健峭拔,尺幅中具有万里波涛之势。
不仅在此篇,而且在《书刺客传后》、《周公》等其他文章中,他也表达了相同的态度。
那些以身殉主的刺客,王安石虽未全然否定他们的人格,但却深为他们的无端赴死而抱憾,故而感慨万千地质询:彼挟道德以待世者,何如哉却?这是叹惜他们的死并没有体现人格的最高境界。
同样,他对于张仪、苏秦那类不以道义而靠诡计谋略行事的情况也表现出极度的反感。
这些见解常被后人看作王安石好立异说的范例,这里固然不能排斥王安石对历史具有独特见解的成份,但从根本上看,还是归结于他个人固有的思想内核。
王安石不断按照先哲的学说严格地审视自我,从传统典籍中获取从政行为的依据,指导他在治政和为文时,都能以清醒的头脑面对现实,使其在政治领域的思考折射到文学领域中来。
作为一种传统观念的深厚积淀,王安石自然把儒家的圣人之道作为自己的基本准则。
与此同时,他又密切结合自己治政的实践,不盲从既定的学说,以自己渊博的学识和富有创见的思想,把其他诸类学说融入理解之中,构成了他个人对社会、政治、人生、文学的固定认识。
全文不足百字,推倒旧案,驳俗反常,笔势峭拔,辞气凌厉,尺幅之中有万里波涛之势,反映出王安石政治家的非凡识度和宏大气魄。
另外,他的碑志和祭文量多质高,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王安石身历诡谲险恶的官场风云,目睹了讲究权术的仕宦规则,但他无论是治政还是治学,都始终以传统的先哲学说为宗,故能保持着功利得失之外的人格精神。
因此,他对这类传记文的写法、要求和目的,都提出了明确的见解。
一要传善,革除当时除了尊爵盛位者,一般士人沉晦无闻的陋习。
这在《王逢原墓志铭》中表现的十分突出。
此文是王安石为悼念友人王令而作的一篇墓志铭,大力赞扬了王令过人的才华和节行,并为他的早逝而感痛惜,王安石给予王令这样一个布衣终身的青年极高的评价,足见他对世俗的地位、名声不屑一顾,也可看出他卓然独立的人格精神。
二要传信,即传文所叙事迹必须核实可信,这使得他的碑志文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三要传要,即选择要事,突出大节。
他为钱公辅之母写了《永安县太君蒋氏墓志铭》,扼要地叙述了蒋氏的道德行义,而对她的家庭情况介绍比较简略,体现了王安石所撰墓志铭的特点,钱公辅要求补写,希望能罗列墓主的子孙及其官职,王安石拒绝增改,认为那些炫耀子孙、官职之类的俗套毫无意义。
碑志文不能事无巨细,而应选择事关大节的典型事例,这也是其碑志文艺术上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表现出其文简洁而不繁复,重事理而少抒情的创作特点和不畏权威,不流于俗的鲜明的独创性。
他的祭文感情真挚,抒情多随叙事、议论喷薄而出。
如《祭欧阳文忠公文》赞颂欧阳修的文章、学问、道德,同时抒发对他的仰慕、怀念之情。
感情真挚,文势豪健。
明人茅坤评云:“欧阳公祭文,当以此为第一”(《唐宋八大家文钞》卷九六)。
三、王安石散文之拗折劲健王文之“拗”,源于王学之拗,宋人笔记小说一般把王安石形容为“拗相公”的形象,其“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惊世骇俗,令当时儒者目瞪口呆。
《宋史》王安石本传也极写他“拗”的思想与个性:“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概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安石必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
”而当时的“荆公新学”在时人眼中,实是一门“拗学”。
“读其文,则其人可知”,关于王安石性格的记载有很多,如吴闿生说他“傲岸倔强”;茅坤说他“偏拗自用;王文濡说他“其性本愎执拗自用”;高步瀛说他“兀傲”。
尽管这些评论难免有主观成分,但有一点是无疑的,那就是王安石的性格比较独立。
性格的独立从很大一方面来说,也是促成王文拗折劲健德一个原因。
王安石在变法的过程中,受到的阻力是相当大的,个人认为它的斗争性质不在于忠奸好坏,却在于和韩琦、富弼、文彦博、欧阳修、司马光这些品质上光明磊落、正直无私却又极力反对新法的士人斗争,即是一种思想、政见上的斗争。
至于司马光形容他是一个“必欲力战天下之人,与之一决胜负”的拗者,刘挚则说他把“守道优国者谓之流俗”。
其实,王安石内心是痛苦委屈而又无奈的,对于这帮守道优国的老前辈老上司,他无法说服他们,在政治上又必须战胜他们,才能完成富国强兵的大业,所以只得以“流俗之言不足恤”作为旗帜,孤军作战,我行我素,当他的学生陆佃说外人说您“拒谏”时,他回答说:“吾岂拒谏者,但邪说营营,顾无足听!”政治斗争是残酷激烈的,为了新法大业,许多不愿打倒的人也不得不打倒,富弼、曾巩、司马光等等都以政敌被清除。
在这一点上,王安石是坚毅的,却又是固执的,政治斗争又让他具有一定的冷酷性,这是王文拗折风格的内在依据。
正如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所言:“人习言苟且昨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王安石虽是“拗人”,作的“拗学”,但他始终将真理紧握手中,而不是无理取闹,故为文虽“拗”却有理、有据、有力,如《答曾公立书》、《答司马谏议书》,可谓拗折刚健。
《答曾公立书》精深透彻,把为什么要收二分利讲得极为圆彻,令人不得不服。
《答司马谏议书》则三言两语,把保守派对变法派的攻击: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驳得体无完肤,且有破有立,令攻击者哑口住舌,于执着中透出几分倔强、劲健。
王安石是一个特立独行的政治家、思想家,他喜欢面对现实进行认真的思考,不论是处理政务或是撰写文章都持这种态度。
我们只要仔细读一读他的《答段缝书》就会对他这种思想性格有更为深切的了解。
《答段缝书》提出贤者应该向孔子、孟子学习,独立自守,“不惑于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