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乡村城市转型与协调发展研究
2007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立项名单(省社科联指令性系列研究项目)
2007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立项名单(省社科联指令性系列研究项目)编号课题负责人课题名称200701101 王长华王宏斌燕赵文化系列研究200701102 荣宁燕赵文化的几次嬗变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关系研究200701201 杨思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通俗读物200701202 张燕京当代西方逻辑哲学前沿问题研究——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看200701203 刘建平归纳逻辑中的哲学问题研究200701301 梁久丰在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大格局下,统筹推进新农村建设200701302 吕瑞华河北新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研究200701303 杨印山职业培训与提高河北省农村劳动力素质的研究200701304 牟致瑞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200701305 苗绘河北省新农村建设中的民间金融支持问题研究200701306 薛忆萍关于构建我省农村现代市场体系的研究与思考200701307 刘丽“乡政村治”背景下国家权力与村民自治权力的互动关系研究200701308 时国轻新形势下河北民间信仰及其组织管理研究200701309 王秀娟发挥乡村文化资源在河北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200701310 李海新河北省新型农民培育引导机制研究200701401 孙雷京津冀都市圈的产业结构、空间结构与职能分工200701402 陈晓永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对河北的影响——基于关联经济角度的分析200701403 张辰辰京津冀都市圈协同发展与金融支持研究200701404 万杰京津冀经济圈农产品物流研究200701405 杜丽娟港口经济与河北省产业结构优化研究200701406 王敏达河北省临港工业区域循环经济模式及指标体系研究200701407 靳红构建曹妃甸工业生态园区系统战略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研究探索200701408 冯玫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障碍因素研究200701409 杨兰阁河北省沿海城市发展的基础及辐射作用200701410 孙玉娟基于协同效应的产业转移与河北省产业发展战略200701501 胡庆胜我省发展循环经济的形势、思路与对策200701502 刘艳华河北省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与对策研究200701503 蔡久志河北省钢铁企业循环经济的实践及发展对策200701504 史宝娟河北农业循环经济运作与支撑体系研究200701505 李新慧河北循环消费体系研究200701506 吴凡资源型城市发展困境与循环经济立法研究200701507 刘玉梅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研究200701508 王朝梁河北省循环经济视域下环境税法律制度研究200701601 刘启生河北省农村社会救助财政政策研究200701602 李颖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200701603 张雪林河北省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困境与对策研究200701604 赵晓华农民养老权益法制化保障研究200701605 王庆位河北省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200701606 李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普及阶段的现实障碍与应对策略—以我省部分试点县为例200701607 杨文杰20世纪90年代以来河北省农村流动人口特征分析与社会救助体系完善研究200701608 史玉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及对策研究200701609 侯云霞共建共享和谐河北——河北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保障问题现状调查与研究200701610 刘文艳河北省新农村建设中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200701611 太阳舜对比日本农村社会保障之经验,研究中国农村社会保障问题200701612 申玉兰石家庄市全面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对策研究2007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立项名单(重点项目)编号课题负责人课题名称200702001 王刚高校和谐校园建设成本缺失问题研究200702002 杨英法构建和谐社会在城乡接合部面临的难题及其破解200702003 曹晔河北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200702004 魏进平基于文化认同的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对策研究200702005 郭慧敏冀西北沙区治理及沙产业综合开发对策200702006 任万兴选举的正功能与反功能研究200702007 于开宁燕赵水文化研究与建设构想200702008 牛运功河北省动漫产业发展与产业布局研究200702009 云书海中国当代电视文化“低俗化”的特征、成因及对策研究200702010 王会数字媒体与传统媒体博弈的原则、策略及意义200702011 任丽君河北省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和谐管理研究200702012 杨雅如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地方制度供给的实证研究200702013 武菊芳和谐社会视阈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200702014 杨金田河北省大型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体制性障碍研究200702015 段国旭建设沿海强省的财政反贫困政策抉择200702016 张华社新形势下河北省重点建设项目监管模式及政策研究200702017 宋晓英胡振锋招标投标机制引入政府投资项目前期工作研究200702018 沈小平河北省统筹城乡发展研究200702019 谢占海唐山港曹妃甸港区集装箱码头发展研究战略研究200702020 王艳宁河北省保安服务法律问题研究2007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立项名单(一般项目)编号课题负责人课题名称200703001 张喜荣语篇能力发展观在二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200703002 刘英茹论现代礼仪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200703003 李翔和谐校园构建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03004 杜舒娟关于高校贫困生现状及其对策研究200703005 宋朝霞大学生团体训练与其心理素质变化的相关性研究200703006 马千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学校德育课程200703007 李春梅建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大学英语听说教学模式200703008 张翠红新时期我国成人高校招生制度面临的挑战和改革对策研究200703009 孙连勇河北省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关系研究200703010 翟敬华现代远程教育在自学考试助学及成人函授教育中的应用研究200703011 吴洪成河北省革命传统教育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研究200703012 武志峰河北省农业经济投入产出评价研究200703013 步秀君科学发展观在河北省小城镇发展建设中的理论及应用研究200703014 张卫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质量与费用控制策略研究200703015 李卫中区域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的协调共进研究200703016 张润东河北省文化产业人力资源评价及创新管理研究200703017 李忠华循环经济、临港优势与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以唐山为例200703018 孙东波承德优势资源开发与文化产业发展应用对策研究200703019 马庆栋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与邢台特色主导产业的集群发展研究200703020 宋效中我国企业建立企业年金的难点问题研究200703021 毛清华河北省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困境分析和对策研究200703022 李小青秦皇岛农村地区要素禀赋结构与乡镇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培育研究200703023 李林杰对我国城市化效率的实证分析及相关建议200703024 孟永峰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经济后果研究200703025 张双才河北省民营经济发展与金融支持研究200703026 王重润房地产业对河北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200703027 张海霞河北省工业园区绿色投资预警评价体系研究200703028 张素娟大力发展农民旅游,促进和谐河北建设200703029 胡君河北省宗教与和谐社会经济发展研究200703030 刘苗荣诚信机制:和谐社会的基本伦理内核200703031 李君奇权力与权利的和谐—和谐社会构建的宪法学思考200703032 韩月利网络隐私权的司法保护200703033 白立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于唯物史观之研究200703034 李秀红封闭与开放:村民自治中的矛盾关系研究200703035 宫敬才马克思的经济哲学范畴研究200703036 祁红梅信用缺失带来的知识产权风险研究200703037 张慧珍行政文化在行政人格塑造中的影响200703038 张会清恢复性司法理念对我国刑事司法制度的挑战200703039 黄连珍关于中招公平公正问题的研究与探索200703040 杨继昭和谐文化建设中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200703041 高素英河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中自主创新能力研究200703042 尹奋勤我国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200703043 曲谏城市化进程中城郊土地的利用与发展200703044 苗泽华河北省医药企业营销道德与监管机制研究200703045 臧秀清基于系统模糊优选的河北省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评价体系研究200703046 白玉冬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的研究200703047 欧阳广通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研究200703048 刘士卓破解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难题—河北省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典型调查200703049 李靖环大学社团及班级心理辅导对新生入学心理调试的实验研究200703050 陈山榜李塨评传200703051 王荣耕太行山东麓早期古矿冶遗址考察200703052 郑艳玲河北地域文化与《邯郸记》200703053 王菱菱辽宋金元国有借贷研究200703054 吕变庭海河域古代科学文化史研究200703055 郑清坡民国时期农村社会调查研究200703056 陈瑞青俄藏黑水城宋代军政文书研究200703057 李素梅铁凝小说伦理叙事研究200703058 刘根生文学阅读的负面效应及其对策分析200703059 李丽南北朝时期南北史书词汇比较研究200703060 孙微燕赵杜诗学文献研究200703061 张莉现代汉语多义词研究200703062 赵秋棉文化产业中的冀派内画200703063 刘桂荣视觉文化中的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的和谐构建200703064 寇学臣中国书法章法幅式研究200703065 梁波新农村建设中影视文化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200703066 张会珍乡村公共阅览计划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200703067 孙荣欣河北省新闻网站在文化大省建设中的特殊作用200703068 李会增我国环渤海农村群体育发展思路与对策研究200703069 彭春江河北省体育产业现状及结构研究200703070 张绰庵河北省民间武术发展路径研究200703071 邵艳梅农民工公共生活文明素养研究200703072 任新社教师教育一体化模式研究200703073 姚淑媛“霸王条款”:法律规制的路径选择200703074 乔利平“物权法”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研究200703075 刘立宏农村发展中的社会稳定问题研究200703076 陈俊香高校毕业生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研究200703077 崔勇河北省创新型人才开发战略措施研究200703078 杨树丽加强制度建设,从源头上防止腐败2007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立项名单(青年项目)编号课题负责人课题名称200704001 曹荣芳河北省农村义务教育实施现状200704002 杨飞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研究200704003 张金河北省高校科技人才现状分析及引进、培养策略研究200704004 崔童鹿“中西合璧”教育理念与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200704005 黄学萍河北省高校职业指导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200704006 陈兰新大学生创新能力自我塑造的动力研究200704007 安兰朋认知语言学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200704008 王敬花社会公益基金保值增值途径研究200704009 阚景阳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金融体系建设与金融创新研究200704010 刘俊萍优化主导产业链体系,提高沿海经济隆起带的协调连动作用200704011 彭剑君河北省乡镇财政与经济发展研究200704012 张玉梅京津冀都市圈旅游业协同发展研究200704013 宋雅楠河北省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互动关系研究200704014 刘春梅河北省开展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研究200704015 苏擘从生态角度论消费社会语境下的精神生态200704016 赵建欣产业化进程中农户参与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决策机制及政府管理对策——基于河北农户的实证研究200704017 朱景晖河北省新农村信息资料网络建设研究200704018 孙菊芳推进依法信访,促进社会和谐200704019 任红梅如何使社会主义司法的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在司法裁判文书中得到切实体现200704020 李振良中西医学互补的哲学基础研究200704021 樊明达新闻失真的责任免除空间与司法保障机制探讨200704022 尹彦品和谐河北语境下刑事和解制度研究200704023 刘建民和谐社会中纠纷解决机制的构建200704024 田海舰论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理依据和现实基础200704025 任桂芬河北省实现创新型社会的知识产权发展对策研究200704026 江献军和谐社会背景下刑法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平等保护问题研究200704027 王书军我省农民工培训中的市场失灵及政府角色定位研究200704028 邢红梅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精神文化建设问题研究200704029 李素英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研究200704030 段迎君新农村建设视角下河北省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转移问题研究200704031 李艳双河北省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支持体系研究200704032 邢兆强新农村建设与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200704033 段世江城乡统筹框架下的河北省农村社会保障发展模式研究200704034 汪远忠农民工与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200704035 靳志刚河北省太行山区新农村文化建设问题研究200704036 王振猛河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研究200704037 赵晓峰河北地区“国家重点文保建筑”历史文化与保护利用研究200704038 金久红司马迁叙事与当代口述史学200704039 魏红星《左传》人物心态及其历史嬗变200704040 郭小丽俄罗斯弥赛亚意识与第三国际——试析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文化因素200704041 杨金花《毛诗正义研究》——以诗学为中心200704042 王慧青数字技术与民族传统文化融合问题研究200704043 郭中然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情感的影响及其干预对策研究200704044 蒋津君河北省高校乒乓球俱乐部运行机制研究200704045 李春芳职业篮球赛事对河北省群众体育文化的影响200704046 史东林河北城市社区体育文化构建研究。
河北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conomy粮食科技与经济2023 年2月第48卷 第1期Feb.2023Vol.48, No.1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特色国情下,进入新时代、新阶段的战略决策,其根本目的是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1]。
目前学术界关于乡村振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5个维度如何推进。
产业振兴维度研究方面,王薇等[2]研究表明,农业产业集群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助推器。
望超凡[3]指出村社组织能够充分整合资本和农村资源,在推收稿日期:2022-06-24基金项目:河北省省属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项目(9921080);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ZD202009)。
作者简介:吕雅辉,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农林经济管理。
通信作者:张润清,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农村经济。
河北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吕雅辉,霍 晴,张 亮,张润清(河北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动农村产业振兴中发挥主导作用。
孟帅等[4]认为农村产业融合能够弥补乡村产业发展的不足,助推乡村振兴。
人才振兴维度研究方面,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人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蒲实等[5]提出乡村振兴需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科技人才、绿色农业带头人等农业农村产业、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的领路人。
朱德全等[6]提出职业教育是服务乡村振兴、推进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力量。
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农村教育现代化应在城乡教育实现基本均衡发展的基础上,努力缩短实现农村教育现代化的时间,尽快实现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一体化融合发展和农村教育现代化目标[7]。
文化振兴维度研究方面,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促使乡村文化被重新识别。
高静等[8]提出要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摘要:为促进河北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18个省区市一号文件的内容进行文本分析。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路径探析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路径探析作者:靳俊良来源:《环球市场》2019年第02期摘要:如今,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省各产业也在积极转型升级。
传统的钢铁、煤炭、建材作为河北省主导产业,经济发展曾经一度以上升趋势不断增长。
一味的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今,却严重造成了当地环境的不断恶化。
要想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还要促使经济发展,那么,河北省产业结构就要在转型升级中才能得以改善。
本文为此展开了探讨、分析,希望为以后同行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参考依据。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一、河北产业转型升级背景近些年来,由于北京大城市病日益严重,因此,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大势所趋。
但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同样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如:高新技术和优秀人才。
如今,京津冀三地都注重重工业的发展,在探索京津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道路的过程中,忽视了三地经济发展的不同情况。
在高能耗、高污染生产方式为主的基础上,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特别是近年来,京津冀地区的空气污染严重,并且指标多次超标,给人民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另外,由于河北省主要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消耗型产业为主,所以,在技术创新、资金挖掘方面严重缺乏,需要对产业结构进行转型升级,才能得以完善。
二、河北省产业转型升级的原因(一)京津冀区域资源环境约束力较大目前,京津冀三地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地理位置相邻,节能减排问题迫在眉睫。
另外,河北地区的发展由于资源的不断消耗将进入瓶颈阶段。
近些年来,京津冀地区经济为了能够得到快速发展,对保护环境重视不够,致使现在发展受到环境的制约。
京津冀地区要想缓解环境对发展的压力,就需要通过产业转型升级来实现。
(二)京津冀区域发展并不均衡现如今,京津冀地区发展出现了明显的差距,河北既没有人才和高科技,也没有资源聚集的优势。
面对这样的情况,要想缩小与京津地区之间的差距,河北省就要只有通过转型升级才能得以实现。
此外,由于三地之间的投资、产业结构也不尽合理,使得京津两地经常出现投资过剩的情况。
河北新型城镇化课程设计
河北新型城镇化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新型城镇化的定义、背景及在河北省的发展现状。
2. 学生能掌握河北省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特点、发展趋势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3. 学生能了解我国及河北省关于新型城镇化的政策及规划。
技能目标:1. 学生能通过分析数据、图表,提高对城镇化的理解和研究能力。
2.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情况,为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合理建议。
3. 学生能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注和热爱,增强对国家发展战略的认识和信心。
2. 增进学生对家乡河北省的了解,培养本土情怀,激发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的意愿。
3. 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关注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提高社会责任感。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及教学要求,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不仅掌握新型城镇化的相关知识,还能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对国家发展战略和家乡建设的关注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新型城镇化的定义与背景- 城镇化的基本概念-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特征- 河北省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与发展2. 河北省新型城镇化的现状与特点- 河北省城镇化率的变化- 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特点- 河北省各市城镇化发展的差异3. 新型城镇化的政策与规划-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纲要- 河北省新型城镇化政策及措施-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政策支持与推进4. 新型城镇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城镇化对就业、收入和消费的影响- 城镇化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5. 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挑战与机遇- 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与挑战- 河北省新型城镇化的机遇与优势-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策略与路径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章节进行选择和组织,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教学大纲明确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河北省数字乡村建设现状、挑战及建议
区域发展DOI:10.19995/10-1617/F7.2024.05.173河北省数字乡村建设现状、挑战及建议李晨 李静 弓炎(张家口学院 河北张家口 075000)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乡村建设在推动乡村振兴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河北省作为北方农业大省,其数字乡村建设不仅对省内意义重大,还具有全国范围的示范效应。
虽然河北省在基础设施、智慧农业、农村电商和公共服务数字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面临技术应用、人才培养和资金投入等挑战。
对此本文深入剖析河北省数字乡村建设的现状,识别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期探索适合河北省数字乡村建设的可行路径,进而推动其高效、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数字乡村建设;河北省;乡村振兴;数字化转型;农村电子商务;智慧农业;公共服务数字化本文索引:李晨,李静,弓炎.河北省数字乡村建设现状、挑战及建议[J].商展经济,2024(05):173-176.中图分类号:F127;F124.3 文献标识码:A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是实现“数字中国”战略的重要途径,可以推动中国数字化进程从城市向农村延伸,促进数字技术在农村的普及和应用。
同时,还有利于建设现代农业和农村社会。
坚持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以数字技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农村治理水平和农民生活品质,加快释放数字价值红利、弥合城乡“数字鸿沟”、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整体带动和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既顺应了全社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大趋势,契合了亿万农民群众的新期待,又是新发展格局下发挥好“三农”压舱石作用的重要举措,对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首次提出“数字中国”建设倡议;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数字中国;2018年,国务院发布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并发布《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着重强调综合运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2019年,进一步发布《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分类、分场景推进数字乡村建设;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在农村数字基础设施、智慧农业、乡村公共服务及社会治理的数字化智能化、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农村电子商务等领域全面发力,以数字化转型加速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水平提升,“十四五”规划强调“建设智慧城市,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成果报告模板
石家庄经济学院华信学院第*届学生科技基金科研项目项目编号:(使用小二字、宋体)河北省城市化水平研究(标题居中,使用初号字、黑体)——以***为例(如有副标题,使用一号字、宋体加粗)成果报告本报告模板红色显示部分不需要项目组进行修改和填写,留给学生科协工作人员制作。
本报告正文部分的字号、行间距等不再具体说明,请参照本模板样式(注意各级标题、图标的样式)。
(落款居中,使用小二字、黑体)石家庄经济学院华信学院第*届学生科技基金科研项目组二○一四年十二月目录验收申请书项目计划书指导教师名单及简介、项目组名单及简介 (4)工作报告 (5)研究报告 (6)1河北省城市化概述 (6)2河北省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7)3河北省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 (8)4加快河北省城市化发展的政策选择 (10)5城市化水平度量指标体系构建 (13)6提高河北省城市化水平的对策 (21)7结论 (23)参考文献 (24)附件1:调查报告附件2:其它材料(论文复印件、成果采纳证明复印件、其它成果复印件、研究工作照片等)后记及感谢(验收申请书复印件插入)(项目计划书复印件插入)指导教师名单及简介、项目组名单及简介指导教师名单及简介:***,男,石家庄经济学院**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项目组名单及简介:张三,男,石家庄经济学院华信学院**系2013级本科生,介绍……李大思,男,石家庄经济学院华信学院**系2012级本科生,介绍……王向华,女,石家庄经济学院华信学院**系2011级本科生,介绍……**********************……工作报告一、研究背景(前言)1、本研究项目的来源、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项目受石家庄经济学院华信学院第一届学生科技基金科研项目资助,项目编号:***。
本研究的目的是……,具有……的研究意义。
2、研究背景及现状(本项目研究的有关背景、研究基础、研究的理论依据。
本项目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研究、现状如何;已做了哪些前期研究,取得了哪些和本项目有关的初步成果;本项目是在什么平台上进行研究的;本项目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和思路等。
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研究报告
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研究报告近几十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与此同时,农村人口也在不断减少,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城乡差距逐渐加大,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发展不协调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维度来探讨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经济发展方面城市与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存在较大差异。
城市拥有更多的资金、技术和市场资源,经济增长速度更快。
而农村则面临着人口流失、产业单一等问题。
为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扶持力度。
引导资金和技术向农村倾斜,鼓励农村发展多元化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来源。
其次,推动城市与农村的产业协同发展。
城市可以提供市场和技术支持,帮助农村发展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二、社会方面城市与农村之间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
城市人口较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资源不足,而农村人口稀少,缺乏基本公共服务。
要实现城乡社会协调发展,需要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改善农村交通、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和社会保障水平。
其次,加强城市与农村的人才交流和教育培训。
鼓励城市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开展农民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三、环境方面城市化进程加剧了资源环境压力,城市和农村环境的不协调发展成为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问题。
为推动城市与农村环境协调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加强城市污染治理,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同时,加强农村生活污染治理,提高农村环境质量。
其次,推动农村生态建设。
加强农村水土保持、森林资源保护等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实现城市与农村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
总结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经济、社会和环境是城乡协调发展的三个关键维度。
通过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扶持力度,推动城市与农村的产业协同发展;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强城市与农村的人才交流和教育培训;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农村生态建设,我们可以实现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共同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河北省沿海地域乡村-城市转型与协调发展研究
参 考文献 :
『] 江. 议 辽 宁沿 海 经 济 带 城 市 化『 . 论 界,0 88 1 徐 浅 J理 ] 20; 『1 南. 北 省 构 建 沿 海 经 济 隆起 带 的 意义 和 优 势 [] 2李 河 N. 河北 经 济 日报 .0 7年 9月 5 日 20 『1 任 钧 等 . 国沿 海地 区 乡村 一 城 市 转 型 与 协调 发 展 研 究 3季 中 【 . 京: M] 北 商务 印书 馆,0 8 20 ( 任编辑: 兰) 责 段
HB 9 J 4 ;0 9年度 河北 省 社 会科 学发 展研 究 课 题 “ 于沿 0 BY 0 6)2 0 基
向沿 海 城 市地 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动 .原 有 的 人 口密 集 区 的 压 力将 转 变 成 沿 海 地 区 的 人 力 资 源优 势 。
四 、河北省沿海地域 乡村一 城市转型及协调发 展的具体
指 向
河 北省 沿海 地 域 的城 市 化 必 须 以沿 海 港 口为核 心 ,加 快 培 育 和 构 建 直接 沿海 地 区 的城 镇 发 展 带 。整 体 推进 沿海 港 口和 各 型 城 区 的 建 设 , 筹 考 虑 港 区和 工 业 区 的 产 业 布 局 , 进 协 调 发 展 , 统 促 构 筑 适 应 现代 I 产 业 要 求 的城 区组 合 。 瞄 准 建设 现 代 化 沿 海 城 市 临港 的 目标 , 起 点 完 善 城 市 规 划 体 系 , 合 沿 海 布 局 和 海 岸 线 、 涂 高 整 滩 等 发 展 资 源 。 合 保 护 岸 线 和 近 海 海域 以及 建 设 沿 海 经 济 隆起 带 , 结 形 成 布 局合 理 的沿 海 地 域 城 市 化 空 间 分 布 格 局 。 秦 皇 岛 要充 分 发 挥 港 口城 市 的 传 统 优 势 ,巩 固提 高 秦 皇 岛 港 综合功能 , 完善 海港 区 、 山海 关 区 、 戴 河 区 城 镇 功 能 , 合 昌黎 、 北 整 抚 宁沿 海 空 间资 源 ,调 整 功 能 分 区 和 岸线 布局 ,统 筹 沿 海 地 区 发 展 。形 成 以港 城 互 动 为 依 托 、 海 休 闲旅 游 和 『 产业 相 互 促 进 、 滨 临港 带 状组 团式 发 展 的滨 海 城 镇 带 。 筹 秦 皇 岛滨 海 资 源 , 分 利 用 特 统 充 殊 优 势 , 力发 展 特 色 产 业 , 除 季 节 性 波 动 的 影 响 , 升 滨 海 旅 着 消 提 游 城市 的整 体 层 次 和 品味 .为 周 边 农 村 的 劳 动力 迁 移 创 造 更 多 的 就业岗位。 以市 域 中心 城 区 为 龙 头 , 成 由直 接 沿海 向平 原 和 山 地 形 辐 射带 动 、 次 推 进 的 城 市化 秩 序 。 梯 唐 山应 在 城 市 空 间形 态 方 面 加 快 由 内 陆 型城 市 向滨 海 城 市 转 变 , 造 真 正 意 义 的 现代 化 沿海 大 城 市 。 唐 山 湾 “ 打 使 四点 一 带 ” 为 成 整 个 河北 省 沿 海 地 域 加 快 城 市 化 的 先 行 区 和样 板 区 。 化 “ 强 四点 一 带” 区与唐山市区 、 地 天津 滨 海 新 区 的交 通 和 产 业 联 系 , 强 区 域 加 基 础设 施 共 享 。 照 市 域 次 中 心 城 市 的标 准 , 快 曹妃 甸 国际 生 态 按 加 城 建设 , 造 国际 一 流 的 沿海 产 业 带 和 城 镇 发 展 带 。 打 加快 曹 妃 甸 新 区 规 划 建设 . 之 成 为 凝 聚 产业 、 载 人 口的沿 海 地 域 城 市 化 的 中 使 承 坚力量。 沧 州应 以提 高黄 骅 港 航 道 吨 位 级 别 、积极 建设 综 合 港 区 为 突 破 1 , 调 好 港 E 、 业 区 和 港 城 的关 系 , 进 产 业 和 人 口向 沿 海 3 协 l工 促 集 聚 。 托 港 口开 发 和 临 港 产 业 建 设海 港新 城 , 进 沿海 地 域 的城 依 推 市 化 进 程 。 要对 沿 海 地 域 的现 有 行 政 区 划 进 行 科学 合 理 的功 能 分 区、 化布局和体制改革 . 优 以取 得 规 模 经 济 和 聚 集效 应 。充 分 发 挥 土 地 资 源 优 势 . 合 空 间 布 局 . 强 统 筹 规 划 和 引 导 , 快 基 础 设 整 加 加 施 建 设 . 沧 州 渤 海 新 区 建 设 成 沿 海城 镇 发 展 带 的重 要 支 点 。 把
河北省乡村振兴规划
河北省乡村振兴规划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河北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制定了乡村振兴规划。
这个规划旨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讨论河北省乡村振兴规划。
一、乡村振兴背景河北省是中国农业大省,农村经济发展对于全省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长期以来,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制约了乡村振兴。
因此,河北省乡村振兴规划的提出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
二、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
河北省计划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道路、供水、电力等方面,提高农村的生活条件和生产环境。
同时,河北省计划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培育新的农村产业,加强农村经济发展动力。
三、农村土地利用乡村振兴需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河北省将推动农村土地流转,有效整合农村的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同时,河北省将加强农村土地管理,保护农村土地资源,防止过度开发和浪费。
四、农村人才引进和培养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的支持。
河北省将加大对乡村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力度,吸引高层次人才回到农村,培养农村人才,提高农村的发展潜力。
同时,河北省还将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升他们的技能水平,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五、乡村文化保护乡村振兴不能忽视乡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河北省将加强对传统乡村文化的保护和复兴,挖掘乡村文化的内涵,推动乡村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提升乡村的文化魅力和吸引力。
六、农村环境保护乡村振兴必须与农村环境保护相结合。
河北省将加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推动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同时,河北省还将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
七、农村文化旅游农村文化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
河北省将重点发展农村文化旅游产业,挖掘农村的历史和文化资源,打造具有特色的农村旅游景点,提升农村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八、农村教育改革农村教育改革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保障。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6.06.08•【字号】冀政发〔2016〕27号•【施行日期】2016.06.0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建设正文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冀政发〔2016〕27号各市(含定州、辛集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8号)精神,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总体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建设为主线,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加强部门和市、县工作协调联动,统筹安排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着力完善户籍、土地、财政、投融资等政策措施,充分释放新型城镇化蕴藏的巨大内需潜力,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持久强劲动力。
二、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一)加快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政策。
按照我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着力解决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入城镇的人口、在城镇就业居住5年以上人口、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等重点群体在城镇落户问题。
开展户籍制度改革情况专项检查,清理限制户口迁移的“门槛”和障碍。
推进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领域配套改革,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探索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退出机制,推动“三权”与户口脱钩,调动农村转移人口进城落户的积极性。
(省公安厅牵头,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省卫生计生委、省国土资源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等部门配合)(二)全面实行居住证制度。
认真贯彻实施《河北省居住证实施办法(试行)》,建立健全为居住证持有人提供国家和省规定的基本公共服务和便利的机制。
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城市化的发展,中国的区域协调发展成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
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在区域范围内协调各方面的发展,促进地区之间的均衡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等要素的有机结合和互动协调,促进各地资源的优势互补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全方位、全覆盖的经济社会发展。
一、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探析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源于区域发展理论和协调发展理论。
区域发展理论主要是研究区域经济、社会和空间结构变化的规律和机理,是研究区域发展问题的理论基础。
协调发展理论则是研究自然、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发展领域的协调关系,强调不同领域中各种要素的相互作用和转化。
区域协调发展理论是区域发展和协调发展理论的结合体,其研究对象是在特定区域内各社会经济活动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
1. 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协调并促进空间、经济、社会和人口等各要素的平衡和有机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应该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优化区域空间结构,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区域内部各要素间的协调区域内部各要素之间具有内在协调关系,包括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协调。
其中经济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包括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协同创新、扩大内需等。
资源利用方面应该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推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利用。
环境保护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社会福利方面要发挥人力资源、社会资本、公共服务、文化教育等因素的综合效应,提高区域内的生活品质和社会福利水平。
3. 区域间各要素间的协调区域间各要素之间也存在着内在协调关系,包括跨区域方面的经济互动、交通运输、信息技术、区域平衡和城乡发展等方面的协调。
其中经济互动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包括促进产业协同发展、扩大区域市场、推进国际合作等。
河北省人口-土地-经济-社会城镇化空间协调发展分析
河北省人口-土地-经济-社会城镇化空间协调发展分析河北省位于中国华北地区,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也是中国的重要农业大省。
河北省在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着人口、土地、经济和社会城镇化需求之间协调发展的挑战。
本文将从河北省的人口状况、土地利用情况、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社会城镇化进程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河北省在实现人口-土地-经济-社会城镇化空间协调发展方面的挑战和机遇。
人口状况河北省是中国人口大省之一,拥有庞大的人口总量。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河北省的人口总量已经超过七千万。
在人口结构方面,老龄化趋势比较明显,青壮年人口比例逐渐下降,而老年人口比例逐渐上升。
而且,河北省城乡人口结构存在巨大差异,城市人口占比较大,但农村人口数量仍然庞大。
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对河北省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都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经济发展水平河北省是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同时也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地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
相对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河北省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尤其是在工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质量效益等方面还面临较大挑战。
河北省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也较为突出,南部沿海地区与北部山区发展的差距明显。
这些问题制约了河北省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
社会城镇化进程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河北省的城镇化率逐渐提高。
城镇化进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隐患。
一方面,人口聚集导致城市人口密度增大,城市面临着交通、环境、就业等问题。
农村地区的社会福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滞后,农村居民在城镇化进程中的获得感不强。
城镇化进程中也存在着土地承包制度改革、农民工市民化、农村社会治理等一系列问题。
这些问题对河北省城镇化进程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在解决河北省人口-土地-经济-社会城镇化空间协调发展问题的过程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加快推进城镇化,并加强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升区域间协调发展水平。
加大土地资源节约利用力度,完善土地利用政策,保障耕地稳定面积。
乡村振兴背景下推动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以河北省为例
乡村振兴背景下推动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以河北省为例发展乡村民宿,是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手段,是发展全域旅游的有效支撑,更是落实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现乡村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国家把发展民宿作为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增长极,在顶层设计、典型示范和基础保障等多个层面持续用力,推动乡村民宿行业井喷式发展。
河北省紧紧抓住民宿行业发展重要机遇期,大力发展乡村民宿,打造了一批特色品牌,吸引了大批北京、天津市民及周边城市居民到乡村民宿小住休憩,越来越多的农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鲜活力量。
但繁荣景象背后,部分地方盲目发展和过度投资乡村民宿项目问题不容忽视,粗犷式的发展不仅增加了地方财政和本地群众的负担,建设的乡村民宿项目又无法得到市场的认可。
河北省融合了京津冀三位一体的旅游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旅游资源开发价值,如何破解乡村民宿行业发展瓶颈问题,成为新时代赋予河北省各级党委政府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课题。
一、当前乡村民宿发展的现状(一)乡村民宿发展具有良好的外部环境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方式,乡村旅游逐渐成为短期休闲旅游的一种重要业态受到大家追捧。
数据显示,2023年国庆期间,我国有8.26亿人次外出旅游,同比增长71.3%,旅游收入达到7534.3亿元,同比增长129.5%。
其中,温馨舒适、适合“躺平”的温泉度假民宿和沉浸式体验少数民宿风情的“民族风”民宿成为此次假期的热门选择,国内热门城市乡村民宿预定量较疫情前增长150%以上,淄博、延边等部分地区民宿预定量增幅超疫情前10倍以上,新疆喀什民宿预定量较疫情前增长45倍。
2023年五一和中秋、国庆两个黄金周旅游市场的火热,充分展现了我国经济的强劲复苏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乡村民宿行业供需两旺态势得到显著增强。
同时,国家越来越重视农村地区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支持乡村民宿发展。
城乡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评价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互动关系
产业互动
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都强调产业的发展,通过城乡间产业的互 动,促进城乡经济的繁荣。
人口流动
新型城镇化吸引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同时乡村振兴也需要人才支 持,实现城乡人口流动的良性循环。
资源共享
城乡融合要求资源在城乡间合理配置和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促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在城乡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仍存在一些 问题和挑战,如城乡发展不平衡、资源要素配置不合理等。
通过对不同地区的比较分析,发现地区间耦合协调水平存在差异,需 因地制宜制定相应政策措施。
对策建议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地 区公共服务水平,缩小城乡差距 。
03
耦合协调度等级划分
根据耦合协调度的大小,将耦合协调程度划分为不同等级,如极度失调
、严重失调、中度失调、轻度失调、基本协调、良好协调、优质协调等。评ຫໍສະໝຸດ 指标体系的建立乡村振兴评价指标
选取农业现代化、农村环境、农民收入、农村文化等指标,衡量乡村振兴的水平。
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
选取人口城镇化率、经济城镇化率、社会城镇化率等指标,衡量新型城镇化的水平。
系统聚类分析法
03
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理论,通过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将
各个样本按照耦合协调程度进行分类。
04
CATALOGUE
实证分析
数据来源与处理
数据来源
主要包括统计数据、调查数据和相关政策文件等。
数据处理
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和分析,以确保数据质量和一致性。
实证结果分析
河北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与协调发展研究的开题报告
河北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与协调发展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河北省地处中国北部平原地带,是中国的重要省份之一。
作为中国的制造业大省,河北省在经济发展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河北省的区域经济差异也越来越明显,城乡差距、环京地区和其他地区的差异、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差异等问题逐渐凸显。
为此,进一步研究河北省的区域经济差异,分析问题的根源和影响,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对于促进河北省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内容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河北省区域经济差异进行分析:1. 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主要考察河北省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包括GDP、劳动力就业、人均收入等指标。
2. 河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分析:主要分析影响河北省经济差异的内在原因,如地理位置、产业结构、资源禀赋等因素。
3. 河北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旨在在分析不同因素影响下河北省经济差异的基础上,提出实现河北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具体对策建议,包括产业转型升级、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导向等方面。
三、研究方法本文将采用比较分析、统计分析或定量分析等方法,对河北省的各个地区的经济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为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同时,案例分析和实地调查等方法也将用于本研究。
四、进度安排1. 第一周:确定研究计划和方向2. 第二周:收集与分析数据材料3. 第三周:完成分析,并整理数据材料4. 第四周:起草研究报告,并准备答辩。
五、参考文献1. 方涛. 河北省地方经济差异化发展的原因及对策[J].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03):89-91.2. 朱玉华. 河北省输电塔架产业的地方经济带动效应实证研究[D]. 华北电力大学, 2017.3. 田宏伟, 薛丽红, 李立娟. 基于竞争优势理论的河北省区域经济差异研究[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7, (10):188-190.4. 刁文丽. 基于区域协调度的河北省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 廊坊师范学院, 2015.5. 丁兰兰. 河北省城乡收入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天津财经大学, 2015.。
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北省乡村发展模式的可行性探讨
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北省乡村发展模式的可行性探讨乡村振兴是当前国家重点推进的战略,河北省作为中国人口大省之一,乡村发展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探讨河北省乡村发展模式的可行性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河北省乡村的特点出发,分析其乡村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探讨适合河北省乡村振兴的发展模式,以期为河北省乡村振兴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河北省乡村的特点1.地理位置优势明显河北省位于我国的华北地区,东部邻近首都北京,与天津市相邻,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这为乡村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2.农业资源丰富河北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农业资源十分丰富。
粮食、棉花、油料、糖料、果品、菜籽等作物种类繁多,畜牧业也十分发达。
农产品产地广泛,适宜发展农业观光和乡村旅游。
3.乡村传统文化积淀河北省是华北地区传统的文化大省,乡村中保存了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
戏曲、民俗、民间艺术等丰富多彩,这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
二、河北省乡村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1.挑战:资源环境矛盾尖锐河北省自然资源整体偏少,自然环境问题较为严重,水资源短缺、土地退化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农村的发展。
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挑战:农业发展压力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短缺成为一个普遍问题。
农业生产技术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也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3.机遇:政策支持力度大国家对于乡村振兴战略高度重视,提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
4.机遇:城乡融合发展随着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村市场需求日益增长,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三、河北省乡村发展模式的可行性探讨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河北省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强水利、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2.发展特色产业结合河北省的农业资源优势和乡村传统文化,可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业、农业观光等特色产业,提高乡村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城市和乡村如何协调发展:规划策略研究观点解析
城市和乡村如何协调发展:规划策略研究观点解析
周广涛
【期刊名称】《现代农业研究》
【年(卷),期】2024(30)4
【摘要】城乡协调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旨在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均衡发展。
关于城乡发展的规划观点一直在探讨中,本文梳理了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各种关于城市发展对于和乡村发展影响的多种观点,以便于为乡村振兴相关课题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总页数】3页(P118-120)
【作者】周广涛
【作者单位】山东协和学院山东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0.3
【相关文献】
1.乡村地区协调发展的宏观引导政策探讨——对《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村庄专题研究工作的思考
2.解读《珠江三角洲城镇协调发展规划》——空间规划助珠三角城镇群协调发展——参与编制《规划》的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李晓江谈《规划》热点问题
3.“上海乡村振兴先锋论坛暨上海市城市规划学会国土和乡村规划专业委员会成立和上海市乡村责任规划师启动大会”举办
4.村庄规划中城市道路与村庄道路协调发展策略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与平衡问题研究
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与平衡问题研究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化已成为无法回避的趋势,城市化对于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全球各地都面临着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与平衡问题。
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一方面,城市化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推动作用。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多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中心,吸纳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城市中人口密集,市场容量大,企业数量多,加上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的便利,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另一方面,区域经济发展也是城市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推手。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所在的区域也得到了经济发展的推动。
因此,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是经济发展的双轮驱动。
然而,城市化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并非完全协调和平衡的,而是容易出现矛盾和问题。
二、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不协调和问题1. “城市病”问题城市化带来了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资源消耗、环境破坏、城市拥堵等。
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城市面积、人口、车辆数量的增加,城市病问题日益严重。
城市规划不合理,交通堵塞、房价上涨、环境污染等问题影响了城市质量和社会生活水平。
2. 城市和周边农村间的分割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和周边农村之间的发展极不协调,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分割也日益加剧。
城市发展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导致城市不断向农村扩张,某些区域的农村资源逐步被侵占。
与此相对应的是,农村地区的发展缓慢,人口和经济资源流失,造成了市场发展的空缺,城市周边的农村经济无法得到充分发展。
3. 区域城市间发展不平衡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区域城市的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高质量的城市往往较为集中,而其他中小城市和特色小镇的发展空间则有限,甚至出现了城市萎缩现象。
2024届河北省高三大数据应用调研联合测评(Ⅷ)地理试题及答案
河北省2024届高三年级大数据应用调研联合测评(VⅢ)地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位于昆明圭山国家森林公园半山腰上的某村寨(图1),彝青文化独特,曾是一个偏远落后的村寨。
2019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该村寨被当地政府选为实验点,并依托文旅融合,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旺、和谐美好的发展之路,成为云南山区乡村振兴的典范。
据此完成1~2题。
图11.该村寨被选为乡村振兴实验点,主要得益于A.经济贫困落后B.独特民族文化C.生态环境优美D.人口大量流失2.云南山区实现乡村振兴,应致力于A.保护环境,生态宜居B.文旅融合,发展旅游C.完善设施,生活便捷D.因地制宜,产业兴旺增值电信业务是指利用公共网络基础设施提供附加的电信与信息服务的业务。
具体而言,就是在基本电信业务的基础上用不同的技术、市场策略为客户提供新的电信业务与新的应用,如互联网数据中心、电子商务以及信息服务等。
2024年我国进一步扩大增值电信业务对外开放,部分试点地区取消一些业务的外资股比限制。
一家在海南经营跨境数据业务的企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扩大外资准入政策,将对他们有切实利好。
据此完成3~4题。
3.发展增值电信业务的根本目的是A.满足广大用户的需求C.扩大增值电信业务的影响力4.材料中的“切实利好”,且体是指使这类企业B.促进我国云计算快速发展D.推动公共网络基础设施完善①提升行业服务水平A.①②③②产品迭代升级B.①②④③增加海外合作伙伴④放开安全监管休昆明(北纬25°,东经102°41')位于贵阳(北纬26.5°,东经106°)的西南方向,因四季如春而被人称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乡村城市转型与协调发展研究作者:武永花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年第02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和政府对农村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河北农村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生产生活方式不断向城市方式转变。
2001年省委六届三次会议把城市化确定为河北四大主体战略之一,大大加快了河北城市化的速度。
城市化已成为不可扭转的事实。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然而,城市与乡村并不总是处于协调发展的状态,在转型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河北乡村城市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非农产业迅速发展起来,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已形成规模。
虽然河北乡村城市转型已取得显著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城市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城市化水平低。
截止2003年底,河北的城市化水平仅为33.51%,比全国的平均水平低7.02个百分点,更低于沿海发达省份,而且缺少具有重大拉动力和辐射力的特大城市。
中等城市数量较少,小城市的发展水平也不高。
2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全国有13座,而河北省有一座。
超过1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河北只有三个,分别是石家庄、唐山、邯郸。
河北2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比重较大,但经济效益水平偏低。
2、存在类似“超前城市化”现象。
目前,河北的城市化水平还比较低,却存在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交通住房紧张、失业率高等类似于“超前城市化”现象。
例如,据测算,全省每年新增城镇劳动力15万人以上,但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方式的变更,城市用工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个岗位需要的人数在减少,应聘人数却在增加,造成从业人员的工资下降。
原企业职工由于知识结构老化而下岗,新增劳动力由于缺少经验而被拒之门外,导致失业率上升。
3、存在表面城市化现象。
主要表现:(1)虚夸城市化水平。
由于乡改为镇、县改为市、县级市改为地级市,使得许多农民在生产生活方式、居住的地理位置、职业等均未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突然之间就变成了城镇居民,有了城市户口,无形中夸大了城市化水平,再加上有些地方政府为了“业绩”,不惜在城市化水平的统计上做手脚,使得城市化数据大大超过实际进程,虚夸城市化水平的现象严重存在。
(2)中小城市的人口聚集规模还相对较小,城市化的加速期特征还没有出现。
(3)城市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较弱。
由于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较低,受过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人数比例较小,转移到城市后很难胜任工业部门中要求技术创新的工作,大多数只能从事服务性行业的工作。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大规模转移,但河北服务业的相对比较不发达,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率较低,表现为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能力弱。
4、城市化发展不平衡。
主要表现在:(1)河北的地形特征引起了城市分布的不均。
河北既有坝上高原、太行山、燕山山地,又有山前平原和沿海低平原等,这样的地形特征无疑会使城市分布不均,城市化发展不平衡。
(2)河北省以中小城市为主,城市规模不协调。
(二)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小城镇数量多。
镇域人口规模偏小,难以经济合理地建设配套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利于二、三产业的发展。
2、小城镇建设分散。
中心镇的中心地位不突出,对其他镇的带动辐射功能不强,对乡村的服务功能也不显著。
(三)乡村城市转型过程中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1、工业“三废”,即废水、废气和废渣的排放以及生活污水的排放。
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会使水环境受到极大的污染。
废气的排放会使城市的空气质量受到影响。
废气主要来源于工业企业烧砖和锅炉产业的废气和汽车尾气。
工业废渣和生活固体垃圾的任意堆放会使居民的生活环境遭到破坏。
2、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首先,由于资金和技术的限制,乡镇企业的生产力水平低,造成资源的利用率十分低下,使本来就稀缺的资源更加稀缺。
其次,乡镇企业的发展占用了大量土地,再加上某些地区的领导缺乏保护耕地的意识,盲目扩大城镇规模,随意扩张工业用地,无计划地进行开发区建设,土地资源浪费现象相当普遍,进一步加深了固有的人多地少的矛盾。
(四)经济体制不完善,经济外向度较低1、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不能为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
由于目前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完善,各种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服务体系还严重滞后,有效的法律制度还没有健全,企业或个人的投资风险还很大,造成各类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型企业融资困难。
由于资金短缺,而且使用分散,导致河北的科技创新成果相对较少。
2、经济外向度较低。
2003年中国大陆的对外开放度为42.35%,而河北的对外开放度仅为11.8%,大大低于东部沿海省份,在全国排名中居于中下水平。
利用外资规模较小,对外贸易也不发达。
二、河北乡村城市转型与协调发展对策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要求,为了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协调发展,解决上述乡村城市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一)小城镇应遵循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
首先,应该根据区域的经济社会状况、发展潜力和人口规模来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既要避免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又要控制小城镇建设的数量,提高小城镇建设的质量。
其次,应该遵循择优发展的战略。
优先发展那些经济增长潜力大、地理位置优越的重点小城镇,使其成为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较强的内聚力和向广大农村辐射能力的中心城镇,切不可把全省的小城镇都平行推进、齐头并进,力争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做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再次,应该做到小城镇分区清楚。
乡镇企业的建设应相对集中,居民生活区应合理规划,商业区应该实行统一管理,避免乱设摊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也应该科学有序。
(二)大力发展农业。
河北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发展潜力极大。
首先,应该坚持走农业产业化道路。
努力形成种植、养殖、加工以及产供销、农工贸、内外贸一体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推行专业化生产。
同时,应该大力培植以农产品深加工为基础的食品工业,培育出独具河北特色的产品,将河北省的农产品资源优势转变成产业优势。
其次,应该尽可能多地引进外资。
对农业投资实行优惠政策,在农业产业化的各个环节上尽可能多地利用外资,以便解决发展过程中因资金不足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再次,应该借鉴其他省份或国外的经验,参考其先进的农业管理模式,引进先进技术,以便加快河北农业的发展。
最后,应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生产创造便利条件。
(三)加强区域联合与协作。
1、与京津的联合与协作。
抓住京津地区已处于扩散期的发展机遇,充分利用好其辐射功能,加强与京津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经济产业等方面的合作。
例如,首钢的搬迁无疑会加快唐山的工业化进程,乡村城市转型的过程也将加速。
2、省内区域的联合与协作。
河北地域广阔,总面积为18.77万平方公里,各地市之间差异明显,应该加强省内区域的分工与合作,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生产力整体发展水平,加快乡村城市转型。
例如,承德、秦皇岛应侧重发展旅游业;沧州应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和临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唐山应侧重钢铁制造业等。
(四)进一步推进乡村工业化。
乡村工业化是乡村城市化的最主要的动力。
河北应鼓励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等各类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增加小城镇建设的资金,扩大人口聚集规模,加速乡村城市转型。
(五)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首先,应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其次,应该使市场经济体制尽可能开放,以便各类市场主体能够平等地利用资源,各种资源能够自由流动,发挥其最大效用。
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性和开放性是乡村城市成功转型的必要条件。
(六)继续统筹城乡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应同时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1、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改善农民的生存环境。
2、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为全省经济更好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应着重民营经济的发展。
鼓励企业创新,增加技术含量;做大做强现有的优势产业,培育壮大县域特色产业,引导其向集约化、专业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延长产业链,增强带动力。
3、加速城市化进程,以城带乡,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壮大区域中心城市,做强做大中等城市,发展县域和重点镇;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产业向城镇集中;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改善农村劳动力在城市的就业环境,做好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工作。
(七)注意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
根据当前河北的人口、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可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
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和重复利用率,保持资源的再生能力;鼓励企业实行循环式生产,加快医药、建材等重点行业的循环式改造。
2、节约保护资源。
节约用水、电和土地等资源,合理开发矿产和海洋资源。
3、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环保产业不仅可以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可以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
比如发展环保咨询服务业、环保技术的研究、转让和交易等新兴产业;使用防治污染的设备等。
4、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做好水和大气污染的防治工作;加强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和太行山绿化等生态工程建设,多植树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