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闻两则导学案第二课时
《新闻两则第二课时》导学案4
《新闻两则第二课时》导学案学习导言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
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
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
今天,并让我们来共同研读一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让我们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课前尝试读读课文、积累词语、资料助读、了解课文、评改订正读读课文读通课文,本文的文体是。
查查写写读一读,查一查,写一写(每词写两遍)。
阻遏()古宛县()星宿()绥靖()()阌乡()潢川()鄂豫()濂()聿()资料助读1948年5月初,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根据中共中央军委指示,决定发起宛西战役。
以所部第2、第4纵队和西北民主联军第38军一部、桐柏军区部队主力及华东野战军第10纵队等部组成主作战集团由第4纵队司令员陈赓统一指挥,负责围歼南阳(简称宛)以西地区国民党守军;另以5个纵队组成保障集团,执行牵制与打援任务。
2日至10日,主作战集团以远程奔袭、突然围攻的动作,攻克设防坚固的镇平、内乡、邓县等县城及西峡口、荆紫关等地,歼敌一部。
随后对分散在各地的残敌采取军事清剿与政治攻势相结合的办法,迫其迅速瓦解。
至14日共歼灭国民党军整编第9师1个团及5个保安团全部、13个保安团大部。
15日至17日,主作战集团乘胜向南扩展,又克湖北省光化县城、老河口镇等地,歼国民党军第104、第163旅各1个团。
第9纵队在当地军分区部队配合下,于17日在荥阳和密县以西歼暂编第26旅1个团、整编第47师第127旅大部。
第8纵队于14日攻克许昌县城歼独立第21旅。
此役共歼国民党军2.1万余人解放县城9座扩大了中原解放区。
想想写写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评改订正自己检查、评改、订正。
(或同桌互相检查、评改)课内对话读读理理、读读品品理清内容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第四层第五层读读品品品读下列语句,回答问题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
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导学案1新闻两则2--1课时
1新闻两则(2课时)课型:新授课使用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总第_______课时第1课时一、解读目标1.生字、词语解释及运用。
2.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新闻内容及结构、准确的语言。
3.训练阅读新闻的能力和筛选整合重要信息。
二、基础导学(一)朗读交流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荻港()溃退()锐不可当()泄气()歼灭()要塞()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①不含:②均是:都是③纷纷溃退:④锐不可当:⑤要塞:⑥业已:3.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学生自读、讨论、交流。
重点指导:①全文的朗读基调:慷慨激昂、豪情万丈。
②“冲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一种胜利的喜悦。
“控制”“封锁”“切断”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出一种自豪与骄傲。
③“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
(二)探究新知1.指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事件经过与结果:2.找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概括导语和主体的内容。
标题:电头:导语:主体:3.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
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三)综合提升1.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这三个层次是怎样紧密衔接在一起的?有哪些语句使三个层次连接成一个整体?三、达标检测1.把主体部分的内容列成表格2.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词语。
此处敌军抵抗______(较为、非常)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扬中、镇江、江阴诸县广大地区,并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江阴要塞,______(控制、占领、封锁)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______(切断、阻断)镇江无锡铁路线。
四、总结梳理:我收获了:不足的方面:五、拓展延伸:本文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简要的议论,分析敌人毫无斗志的两个方面的原因(此种情况......都很泄气),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何一略一详?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为什么?█知识链接:【关于消息】新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新闻两则》 导学案
《新闻两则》导学案(一)课型:主题阅读主备:任道成授课人:序号: 1备课日期:2011.2.19 授课日期:一审:二审::导学目标:1、了解新闻特点,把握记叙的六要素;2、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导学重点难点:抓住新闻的文体特点,抓住战争的主题,体会本文准确精练的语言。
预习案1、熟读课文,预习生字词:溃退()锐不可当()业已2.新闻的六要素:3.新闻的结构:月4.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三大战役5.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导学案一、导入: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报纸,挑一篇你最喜欢的奥运新闻读给大家听听。
(学生朗读新闻)读后,大家能知道新闻的特点、要素、结构安排吗?今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同志亲手撰写的《新闻两则》,想必你既能学到相关知识,更能真切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二、整体感知1、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2、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三、合作探究1、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什么?2、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要看什么?①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的渡江区域。
”②作用:3、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则要看什么?①划分层次A、分述中路军渡江情况;B、分述西路军渡江情况,并阐述取胜的原因;C、分述东路军渡江情况;②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进行报道?(以上小组讨论,可以参考练习二;教师参与)四、品味语言1、你认为文中使用精确、饱含情感的词语有哪些,简要说说理由。
①“百万大军”“横渡”这两字词,显现出。
②“突破”表明。
③“渡至”:。
④“二十四小时内即已”。
⑤“不料”有意味。
练习案一.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词语。
此处敌军抵抗______(较为、非常)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扬中、镇江、江阴诸县广大地区,并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江阴要塞,______(控制、占领、封锁)长江。
《消息二则》第二课时(导学案部编版)
01 《消息二则》第二课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特点,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2.品读文中生动、准确、精辟的语言。
3.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重点难点】1、把握新闻的内容,揣摩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2、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学习准备】1、查字典,给下列字词注音荻.港( ) 锐不可当.( ) 泄.气( ) 要塞.( )溃.退( ) 签.订( ) 督.战( ) 歼.灭(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锐不可当:溃退:要塞:业已:歼灭:3、知识回顾①新闻,又叫________,它的结构通常包括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五部分,其中必不可少的三部分是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②新闻写作必须注意记叙的六要素: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③新闻的特点是观点________ 、内容________ 、报道________ 、语言________ 。
【初读感知】4.听一听,找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5.读一读,说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导语是什么,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它的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
【精读品味】6、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
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提示:注意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①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1《新闻两则》导学案
1《新闻两则》导学案(2课时)课型:讲读课主备:审核:【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常识,学写简单的新闻。
2.体会本文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
3.了解解放战争概况,接受革命教育。
【学习重、难点】1. 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2.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3. 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理清文章层次,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学法指导】学习新闻,可以分为三步走:●第一步,了解它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第二步,重点掌握结构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题、背景、结语。
按照结构特点,理清层次,掌握文章内容,了解各部分联系。
●第三步,细读消息,考虑作者为什么按照这样的顺序安排新闻内容?新闻中的议论性语言,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色?……第一课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前自学一、资料助读——新闻“三、五、六”(1)定义: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
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
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新闻是报纸最常用的文章样式。
它用事实说话,及时报道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有教育、认识、移情作用)的事实。
从广义上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从狭义上讲,就是指消息。
(2)“三”方面特点:①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②反应迅速及时;③语言简明准确。
——即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
(3)“五”部分结构:(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
)①标题:就是消息正文之前的题目,一般能概括消息的主要事实,包括引题、正题、副题;②导语:一般是指“电头”后的第一句和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③主体:随导语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④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⑤背景: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条件,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常插在主体部分,也插在“导语”或“结语”之中。
1《新闻两则》导学案(共两课时)
《新闻两则》导学案编写人:周玉玲审核人:编写时间:2014-08-31班级:组别:组名: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结构。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重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学法指导】掌握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了解与新闻相关的知识。
【知识链接】1、关于新闻“新闻”这个名称,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消息(新闻)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四条。
一是事实说话。
正如陆定一同志所说的:“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二是迅速及时。
三是高潮在前。
写消息时,通常把最主要、最新鲜、人们最关心的事实写在前面,把比较次要的内容写在后面,形成所谓“倒金字塔”式的结构。
四是简明扼要。
2、关于战争王昌龄的《从军行》为例: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以戍边战士的视角,既让我们想见战争的残酷激烈、战事的频繁不断,又让我们看到了战士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以及最后必胜的坚定信念。
从将士的角度,写因长期戍边而产生的精神上的痛苦。
王昌龄的《从军行》较为典型:琵琶起舞换新声,总只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这里的“边愁”有对于现实的忧愁、建功立业的渴盼,更有离乡背井抛妇别雏的痛楚、无限的乡愁。
宋人范仲淹的《渔家傲》和《苏幕遮》也表达了因长期戍边又毫无结果而产生的思乡之情。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酒如愁肠,化作相思泪。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些都是表达思乡之情的典型诗句。
【学习过程】一、走进新闻——新闻有哪些特点和要素?新闻的特点:新闻的要素:新闻的基本结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标题:导语:主体:二、新闻朗读,整体感知。
《新闻两则》导学案
1 新闻两则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方法指导:
给新闻添加标题
第一步:抓住关键词。
所谓关键词,指新闻中概括性、判断性较强的词语,一般分布在新闻的导语中,有时出现在中间小节的开头或结尾部分。
注意寻找并提取关键词,可以迅速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从而完成标题的草拟。
第二步:规范表达。
答案的表达形式通常为:“谁干什么”或“谁怎么样”,类似缩句中的主干,时间、地点等要素如无必要一般不出现在答案中。
第三步:充分考虑限制条件。
概括要点或拟标题往往有一些限制条件,如字数限制,这就要求所拟标题一定不要超过规定字数,否则要被扣分。
如果有其他限制条件,也一定要遵守。
素材积累:
一纸吓退十万兵
1948年10月,党中央驻西柏坡。
傅作义探知情报以后,准备出动近10万大军和骑兵突袭中共首脑机关。
当时国共主要战场在东北和西北,而党中央周围卫戍部队仅一万多人,形势十分危急。
26日,毛泽东办完大事以后,自言自语道:“要给傅作义一点厉害看看。
”周围的人不明白:“我们身处险境,还要给别人厉害看?”只见毛泽东拿起笔,很快以新华社记者的名义写了一篇评论:《动员一切力量,歼灭可能向石家庄进扰之敌》(见毛泽东文选第5卷)。
评论中把傅作义侵犯石家庄的种种计划予以揭露,包括敌军各部队番号、将领以及作战计划予以公布,号召解放军和民兵在3天内做好歼灭敌人的准备云云。
这篇文章马上由新华电台广播,傅作义见我方对他们的计划什么都知道了,还做了准备,生怕遭到埋伏,只好偷偷将刚开出来的部队撤回北平。
这出由毛泽东唱的“空城计”就这样结束了。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新闻两则》(第2课时)导学案新人教
六、词语点将(据意写词)。
1.看望;访问。
()2.互相商量解决彼此间相关的问题。
()3.竭力保持庄重。
()4.洗澡,洗浴,比喻受润泽。
()5.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
()七、对号入座(选词填空)。
冷静寂静幽静恬静安静1.蒙娜丽莎脸上流露出()的微笑。
2.贝多芬在一条()的小路上散步。
3.同学们()地坐在教室里。
4.四周一片(),听不到一点声响。
5.越是在紧张时刻,越要保持头脑的()。
八、句子工厂。
1.世界上有多少人能亲睹她的风采呢?(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缩写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我在她面前只停留了短短的几分钟。
她已经成了我灵魂的一部分。
(用关联词连成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她的光辉照耀着每一个有幸看到她的人。
“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九、要点梳理(课文回放)。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传神的语言介绍了《蒙娜丽莎》画像,具体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____,特别详细描写了蒙娜丽莎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以及她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最后用精炼而饱含激情的语言告诉大家,蒙娜丽莎给人带来了心灵的震撼,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 新闻两则》导学案 新人教版.doc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新闻两则》导学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认识新闻体裁的特点。
了解新闻的六要素,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2、体会本文语言准确、情感鲜明的特点。
学习准备:1、读准下面字词的读音,给加粗的字注音。
鄂.豫.绥靖..阻遏.锐不可当.星宿.2、新闻的特点: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
新闻的要素:(即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基本结构:标题:是整篇新闻的眼睛,具有简明、概括的特点。
它可以是只有一个主标题,也可以是多行标题。
多行标题包括:主标题、引题、副标题。
导语: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新闻的基本事实或主题,给读者以总体印象。
主体:是主要部分,对导语中已披露的新闻要素作进一步的阐释和拓展。
(文中括号内的部分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
此“电头”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整体把握在渡江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刻,毛泽东亲自撰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及时报道战况,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鼓舞,对于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要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是看标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从渡江兵力可以感知战役的壮阔。
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是看导语。
从导语还可以知道渡江区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长达一千余华里。
从导语还可以知道战役的全局,敌阵业已冲破,战役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是看主体部分。
主体部分报道了三路大军渡江的进展(在文中找出相关信息)主体部分还分析了中西两路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我军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被自己玩弄的和谈阴谋瓦解了斗志。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20日夜起,—————————课文最后。
第一层:(20日夜起——已度过三十万大军):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新闻两则》(第二课时)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添加目录标题 02 教学目标 03 教学内容 04 教学过程 05 作业布置
06 教后反思
单击添加章节标题
第一章
教学目标
第二章
知识与技能
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和特 点
了解新闻的写作技巧和方 法
掌握新闻的语言特点和表 达方式
了解新闻的传播方式和特 点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相关图 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本 课主题
范文解析:选取一篇新闻范 文进行深入剖析,让学生了
解新闻的具体写作方法
课堂互动:设置问题或小组 讨论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
与,提高课堂互动性
巩固练习
课堂练习: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与本节课所学内容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完成,进一步巩固 所学知识。
第六章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教学内容
第三章
重点与难点
重点:新闻的结构和特点
难点:新闻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教学方法:讲解、示范、案例分析 教学目标: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和特点,能够运用新闻的四章
导入新课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新闻两则》的背 景和重要性
教学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 求
教学内容:介绍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 和知识点
教学方法:说明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 如讲解、讨论、练习等
教学过程:详细介绍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包括导入、新课讲解、课堂互动、练习 等环节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 结和回顾,强调重点和难点
讲授新课
知识讲解:详细介绍新闻的 特点、写作技巧等,帮助学 生了解新闻的基本知识
《新闻两则》(第二课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新闻两则》(第二课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一、学习内容1、学习第一则新闻,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2、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3、了解我军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精神,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课文研讨与交流课前自学1、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有哪些语句使三个层次连接成一个整体?2、对三路军的叙述,写得最详细的是,写得最简略的是。
3、探究本文语言特点。
全文只有五百余字,但全面、清楚的报导了人民解放军三路共百万大军渡江战役的伟大历史场面。
作者遣词造句是怎样做到准确精炼,铿锵有力的?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二第1、2两题,从词语的含义、感情色彩等角度品析本文语言。
①②三、自测自评1、从括号内选出的词语填在文段中的横线上。
此处敌军抵抗______(较为、非常)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江阴要塞,______(控制、占领、封锁)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______(切断、阻断)镇江无锡铁路线。
2、下面的消息摘自《文汇报》,请仔细阅读后按要求答题。
据中国政府网消息,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
通知明确:自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3、请给下面这则新闻拟一个能概括内容且语言简明的标题。
(不超过12个字)据新华社西藏珠峰大本营5月8日电 2008年5月8日9时17分,人类首次将象征“和平、友谊、进步”的奥运火炬在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峰顶点燃。
罗布占堆从火种灯中点燃了取火棒后,用取火棒点燃了第一棒火炬手吉吉(女)手中的火炬。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新闻两则导学案2无答案新人教版
一、新闻两则毛泽东(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进一步巩固新闻知识,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理清本则新闻的六要素和结构。
(2)小组合作探讨,体会作者遣辞造句的语言美。
(3)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树立正义必胜的信念。
【重点、难点分析】学习重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辞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学习难点:把握主题层次。
【利用说明】一、通过阅读讲义,查阅资料,独立完成自主学习。
二、新课小组合作交流,把握、展现、总结本课知识,完成检测题。
【知识链接】背景介绍: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消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消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量国民党军队重点设防的城市。
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持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这一则新闻发表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业已胜利终止,电文说杜聿明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了葫芦岛,即指蒋军在辽沈战役中的失败。
淮海战役是1948年11月6日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辽沈战役胜利终止以后,淮海战役前夜。
【自主学习】认真阅读讲义,回答以下问题:一、归纳《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则新闻记叙的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址:事件发生的缘故:通过与结果:二、理清这则新闻的结构。
3、第四层中写了我军在一年多时刻里取得了哪些伟大的胜利?【合作探讨】一、★作者为何写历史上南阳发生的两次战争?二、★比较下面两个句子哪一句更好,并说明理由。
(1)咱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丛林了。
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2)咱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成立了稳固的依照地,而且扩大了依照地。
咱们的依照地不仅巩固了,而且博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
3、★★比较这两则新闻在写法上的异同。
【课堂小结】一、归纳两则新闻的主题。
二、★举例说明本文的语言美。
【当堂检测】一、一则消息通常不可少的三部份是( )。
新闻两则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新闻两则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八年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课题:新闻两则(第2课时)【学习目标】课标要求: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2、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3、培养阅读能力,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目标达成:1、通过分析课文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2、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学习流程:【课前展示】1、给下列加划线字注音。
锐不可当()歼灭()阻遏()溃退()高屋建瓴()气势磅礴()()回肠荡气2、新闻的结构【创境激趣】三路大军横渡长江视频【自学导航】1、学生指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至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1000余华里长江战线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事件起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事件经过与结果:中路军30万人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占领长江南岸。
西路军35万人渡过三分之二,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35万人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2、新闻的结构的划分【合作探究】1、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
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已渡过30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
第二层(从“21日下午五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2、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
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
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1课新闻两则二课时教案.doc
【课题】1、新闻两则【课型】新授【课时】第二课时【授课吋间】【学习口标】1.进一步巩固新闻知识,能准确地概括新闻的内容。
2.理清新闻内容,体会新闻特点,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3.比较两则新闻的特点,在比较屮提高认识和鉴别事物的能力,养成分析的习惯。
【学习重点】1•进一步巩固新闻知识,能准确地概括新闻的内容。
2.理清新闻内容,体会新闻特点,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学习难点】比较两则新闻的特点,在比较屮提高认识和鉴别事物的能力,养成分析的习惯。
【学习方法】点拨法、合作交流法【学习工具】多媒体【学习过程】一、复习旧课回顾关于新闻的常识,把握新闻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的结构, 新闻六要素,也就是记叙文六要素,以及新闻内容真实准确、报道迅速及吋、语言简明扼要的特点。
同学们,关于新闻的知识,你了解多少,能说说吗?二、导入新课:《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是一篇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人好形势的新闻, 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在当吋具有重大意义。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已经掌握的新闻常识来分析此则新闻。
我们要充分利用上节课所学知识, 自主探究,提高阅读新闻的能力。
三、学习新课(―)展示预习成果1、给加点字注音绥靖(sui jing) 鄂(Q) 豫(yu) 杜聿(yU)明阕乡(wQn)宿舍she 星宿xiu 整宿xiti2、背景介绍:关于解放战争的知识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队重点设防的城市。
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边疆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这一则新闻发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业已胜利结束,电文说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了葫芦岛,即指蒋军在辽沈战役中的失败。
淮海战役是1948年11月6日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淮海战役前役。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新闻六要索【学生活动】学生在文章屮圈点勾画,并抽学生展示教师点拨、明确:人物:中原我军。
1《新闻两则》导学案第二课时[策划].docx
1《新闻两则》导学案(2课时)课型:讲读课主备:审核:第二课时《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课前检测教师寄语:细心是成功的必要条件,相信自己一定行!1、给加点字注音负隅顽抗莽绥靖阻遏鄂豫皖江淮管辖消耗逃窜襄阳聿2复习新闻常识⑴结构的五部分是:⑵标题的作用:电头的作用:导语的作用:⑶新闻的特点是:课堂探究一、自主学习,摘读要点。
(教师寄语:我学习,我充实;我探究,我快乐!)(-)摘读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与结果:U)摘读五部分•标题:追问:电头交代了什么?有什么作用?导语.追问:导语部分交代了什么内容?•主体: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第四层:•背景及作用:(三)摘读三特点•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二、合作学习,探究难点。
(教师寄语:两种思想相碰撞,就会闪现智慧的火花!)1、那些战绩证明我军南线取得了伟大的胜利?a结尾写土凌云逃命有何用意?a两则新闻表现了怎样的主题?三、迁移延伸:(教师寄语:一切知识的学习都是为了运用!)最近学校里举行了哪些活动或发生了哪些事件?请你为大家作一次报道,报道发生在你自己身边的新鲜事,300字左右。
(注意:要符合新闻的结构和要素)【学习心得】标题的作用:用来概括消息的主要事实。
导语的作用:导语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括。
屯头的作用:交代通讯社名称、发屯吋间、发屯地点。
说明材料真实可信,消息及吋。
主体:这是导语Z后对内容作进一步叙述说明的部分,也是表现主题、深化主题的决定性部分。
背景: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口然环境,它有时隐含在主体Z中。
结语:它一般是对新闻主体的总结,有时也隐含在主体之中。
【学习心得】标题的作用:用來概括消息的主要事实。
导语的作用:导语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括。
电头的作用:交代通讯社名称、发电时间、发电地点。
说明材料真实可信,消息及时。
主体:这是导语之后对内容作进一步叙述说明的部分,也是表现主题、深化主题的决定性部分。
1《新闻两则》第二课时
总第2课时21《新闻两则》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特点,把握记叙的六要素;2.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二、教学重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语言。
三、教学难点:1.了解新闻特点,把握记叙的六要素;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五、教学内容: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
1、回顾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2、整理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的六要素: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华里长江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人民解放军兵分三路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完。
二、研读课文:研讨: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教师点拨: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
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
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主体,三路三个层次,看三个层次的衔接,一气呵成。
中路和西路,都从时间说起,这样并列,层次分明,又紧相衔接。
说了西路战况之后,又合起来有所议论,议论最后一句是“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话题从“西面”转向“东面”,很巧妙很自然地转到了下一层。
讨论: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请找出文中的词加以说明。
新闻两则文档
第一课《新闻两则》导学案(两课时)年级:学科:编写:审核: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准确掌握新闻文体常识。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了解新闻特点。
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理清文章层次,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学习重点:1、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
2、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3、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自主学习):1、预习课文,掌握生字词。
学法指导:学习新闻,可以分为三步走:1、简介“新闻” :(1)定义:新闻是报纸最常用的文章样式。
它用事实说话,及时报道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有教育、认识、移情作用)的事实。
从广义上讲,包括消息、通讯、文学。
从狭义上讲,就是指消息。
(2)特点:真实性、时效性,语言简明准确性。
(3)要素:(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结构:标题(正题、引题、副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
(5)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2 、背景简介:1949 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
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苦心经营之后,于 4 月 20 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4 月 21 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22 日2 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22 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教学设计:整体感知第一则新闻:(1)新闻结构分析:电头:是发布消息、电讯的固定格式,具体交待发布消息的单位、发电时间和地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文中“此种情况“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在分析造成“此种情况”的原因时,前一个略写,后一个详写,这样安排材料有什么作用?
3.选文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是( ) A.记叙 说明 B.记叙 议论 C.议论 抒情 D.说明 议论
4、语言鲜明、富有感情色彩。
巩
固
练
习
1、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体会新闻语言准确的特点。
①“西起九江(不含)”能不能去掉“不含”一词?为什么?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不料”一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③“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为什么要连用“歼灭”、“击溃”两个动词?
明确:,从其结构来看,它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来安排结构顺序的。中路军和西路军所遇到的敌军的抵抗,都比较小,东路军所遇之抵抗较为顽固,所以中路军、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东路军后写。
详略:中路军写得简略,西路大军写得稍详,东路大军写得详。此处敌人的防线比较巩固,敌人的抵抗较顽强。而且这一地区有包围敌军、解放南京的关键的战略重要意义。
②再如“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准确表现了我军指挥部运筹帷幄,指战员胸有成竹的状况。
③还有全文最后,就分别用了“歼灭”及“击溃”(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或说“打垮”)“占领”并“控制”(后者比前者又进了一步,江阴要塞已为我所用),对长江是“封锁”(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则用“切断”(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这些动词用得非常准确,这就有助于“真实”地反映战况,又能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第二层:(21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第三层;(汤恩伯认为--结束):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二
整
体
感
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
1.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此中,有详略,详写哪路军?略写哪路军?为什么这样安排?
2. 哪些句子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评论?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何一略一详?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为什么?(叙议结合)
2.语言鲜明、富有感情色彩。
如:“结果就在21日那一天”,尽管时间表述明白,但一般化“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正是……那一天”既对“督战”“认为很巩固”构成强烈讽刺,又证实了的确“不起丝毫作用”。敌人“不料”,我军“突破”,“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对比鲜明,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
详略:中路军写得简略,西路大军写得稍详,东路大军写得详。此处敌人的防线比较巩固,敌人的抵抗较顽强。而且这一地区有包围敌军、解放南京的关键的战略重要意义。
三
合
作
探
究
小组合作
1.体会语言的准确、概括。(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
①例如“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避免了歧义。又如“我东路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精确到日到时。
2. 哪些句子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评论?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何一略一详?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为什么?(叙议结合)
明确:“一方面„„另一方面”。揭露了敌军溃败我军取胜的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因,突出了我军的英勇善战,大长了我军士气,灭掉了敌人的威风。也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了整个国民党反动派政权必然灭亡的民运。
明确:“一方面„„另一方面”。揭露了敌军溃败我军取胜的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因,突出了我军的英勇善战,大长了我军士气,灭掉了敌人的威风。也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了整个国民党反动派政权必然灭亡的民运。
1.明确:从其结构来看,它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来安排结构顺序的。中路军和西路军所遇到的敌军的抵抗,都比较小,东路军所遇之抵抗较为顽固,所以中路军、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东路军后写。
六
归
纳
小
结
2、在下列语段中选择恰当的词填空。
国民党的 (A.广大 B.大量 C.多数 D.部分)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A.反对 B.抗拒 C.拒绝 D.抵触)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 (A.作战 B.指挥 C.鼓动 D.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 (A.牢靠 B.坚固 C.巩固 D.顽固)的,(A.弱点B.松懈 C.劣势 D.困难)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导学
主体(学生)
主导(教师)
一
引
思
定向Leabharlann 复习回顾1、默写生字词
2、根据新闻的结构特点,理清文章的层次及新闻的要素。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20日夜起,---------课文最后。
第一层:(20日夜起--已度过三十万大军):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学校
铜北润杰
年级(班)
八( )
学科
语文
授课教师
课题
新闻两则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学
习
目
标
1.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体会语言准确精炼的特点。
2.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学习
重难
点
重点1
难点2
预
习
提
纲
1.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此中,有详略,详写哪路军?略写哪路军?为什么这样安排?
3.体会语言的准确、概括。(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
①例如“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避免了歧义。又如“我东路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精确到日到时。
②再如“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准确表现了我军指挥部运筹帷幄,指战员胸有成竹的状况。
③还有全文最后,就分别用了“歼灭”及“击溃”(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或说“打垮”)“占领”并“控制”(后者比前者又进了一步,江阴要塞已为我所用),对长江是“封锁”(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则用“切断”(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这些动词用得非常准确,这就有助于“真实”地反映战况,又能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师点拨
生各抒己见
生举例
四
拓
展
延
伸
你还了解哪些关于解放战争的故事,给大家讲一讲。
三大战役
孟良崮战役
刘邓大军
五
当
堂
训
练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