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 3

合集下载

马原第三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教案)

马原第三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教案)

马原复习讲义:第三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一、逻辑框架【真题】(2016.34)(1)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视角,分析为什么说“‘四个全面’是一个过程”?(5分)答题思路:1、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

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2、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与无限性。

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

3、四个全面”战略思想还体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和认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原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真题】(2010、34)(1)为什么“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答题思路:上述材料讲述的梅兰芳能“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变为成功的“经典之作”的小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其哲学依据是: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制约,任何人发生错误都是难免的。

此外,上述故事还能体现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与无限性的原理;实践和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原理。

所以,认识过程的复杂性导致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

二、考点讲解(一)认识与实践1、实践与认识的关系(1)实践的构成要素(历年无考察):总: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结果。

构成要素:1)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2)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3)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有两方面的内容:其一,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即认识关系;其二,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即实践关系。

马原第三章测试题及答案

马原第三章测试题及答案

马原第三章测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标志着哲学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

这次革命的实质是()。

A. 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转变B. 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到辩证唯物主义的转变C. 从唯物主义到唯心主义的转变D. 从辩证唯物主义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转变答案:B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

A.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B. 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统一C. 辩证法和唯心主义的统一D.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统一答案:A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在于()。

A. 它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B. 它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C. 它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统一D. 它第一次实现了辩证法和唯心主义的统一答案:B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在于()。

A. 它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B. 它把实践作为认识的来源C. 它把实践作为认识的目的D. 它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唯一标准答案:A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在于()。

A. 它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B. 它正确地揭示了精神世界的本质和规律C. 它正确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D. 它正确地揭示了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答案:A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实践性和科学性是()。

A. 相互独立、互不相关的B. 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C. 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D. 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答案:B7.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历史条件,其中不包括()。

A. 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B. 自然科学基础C. 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来源D. 社会历史条件答案:D8.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具有重要的理论来源,其中不包括()。

A. 德国古典哲学B.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D. 古希腊哲学答案:D9.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实践基础,其中不包括()。

A. 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B. 资本主义的发展C. 无产阶级的斗争D. 封建主义的衰落答案:D10.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条件,其中不包括()。

马原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人口因素 物质生产方式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 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
自然地理环境的优劣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并 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要受社会发展状况的制约,特别是受物质资料生 产方式的制约。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三、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唯心史观
唯物史观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自然地理环境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提。
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
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
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 01 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并且
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作为判断时代变革的客观依据。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 02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新版马原第三章部分

新版马原第三章部分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 社会形态一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 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 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新生事物成长的复杂性包括发展过程中的暂时倒退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二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三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二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二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二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四社会革命的实质和作用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历史范畴所谓阶级是指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是阶级斗争的基础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殊表现和结果先进阶级对反动阶级的斗争才能实现社会形态的质的飞跃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斗争中迫使统治阶级作出某些让步从而使社会形态处于量变过程中或多或少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级社会的科学方法阶级分析方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去观察和认识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阶级分析方法要求全面动态地分析阶级状况分析各阶级的经济地位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四社会革命的实质和作用四社会革命的实质和作用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形式十月革命十月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尖锐化社会革命的实质社会革命的实质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革命阶级推翻反动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考研政治:马原第三章重点知识解答(一)

考研政治:马原第三章重点知识解答(一)

考研政治:马原第三章重点知识解答(一)1.必然性怎样转化为偶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趋势。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的必然性,必然性总是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

也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的偶然性,任何偶然性都不能完全摆脱必然性的支配和制约。

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即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区分是相对的。

例如,生物的某些新的性状在开始时或在一个长时期内只是偶然的,但由于这些新的性状适合于新的环境并逐渐发展,以至于最后使生物有机体发生根本变化,这种性状也就成了新的物种的必然性状;相反,生物的一些必然性状由于越来越不适应环境的变化,越来越退化,以至于成了偶然的东西。

又如,人类的祖先猿人全身长毛是必然的现象,现在社会出现的“返祖”现象则具有偶然性。

2.如何理解偶然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趋势。

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的必然性,必然性总是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科学的任务正是要从偶然性中发现必然性。

偶然性不仅表现着必然性而且对事物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

“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要善于估计应对和利用各种偶然性去推进工作。

①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把各种机遇理解为偶然性因素,因此,要重视机遇的作用,敏锐的发现机遇、抓住机遇,实现发展。

所谓“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就是这个道理。

②偶然性对科学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研究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活动,它的主要目的是发现客观事物的必然规律。

但科学的任务是要从偶然性中去发现必然性。

马原第三章(已修改).ppt

马原第三章(已修改).ppt

原始工具 青铜器
铁器
大机器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
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2)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会阻碍以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从基本适合, 到基本不适合,再到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过程。 由此存在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要 求的客观规律。 规律的基本内容: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关系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结底取决于 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 在实践上,它为我国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政策, 尤其是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经济体制改 革的实质,就是变革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各种体 制性障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注意: 1、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
❖ 走出商店,吴老汉忽又站住了。他重新把钱掏出来, 仔仔细细再点一遍,复又返身进了商店。
❖ “姑娘。”
❖ 售货员似乎没听见,仍在眉飞色舞地跟那小伙子扯 东侃西。
❖ “姑娘。”吴老汉声音又提高一些。
❖ 售货员依然只顾谈笑。
❖ 另一方面,社会意识有相对独立性, 即社会意识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变化有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与社会经济的 发展水平并不完全一致。 可以落后或预见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
3、辨析:“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柯林武德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女孩子。” ——胡适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马原》第三章练习题

《马原》第三章练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第三章)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1.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A.个人的历史作用 B.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人的意识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2.马克思指出,判断一个变革时代不能以该时代的意识为依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去解释。

这里的“物质生活矛盾”从根本上说是()A.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现存冲突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现存冲突C.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现存冲突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现存冲突3.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产生有三条道路,即从封建制度的“衰亡”中产生;从奴隶制和农奴制的“解体”中产生;从原始公有制的“崩溃”中产生。

这体现了()A.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 B.社会形态跨越的随意性C.社会发展规律的主观性 D.人类历史发展的曲折性4.在生产关系诸内容中,最主要的、居支配地位的是()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 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C.产品的分配和消费关系 D.人与人在生产中的交换关系5.在阶级社会里,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最根本手段和途径是()A.发展生产力 B.进行社会革命 C.进行科技革命 D.进行政治革命6.社会意识从意识主体的角度看,可以区分为()A.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B.先进的意识和落后的意识C.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D.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和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7.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告诉我们()A.落后的社会意识随着它的物质基础的消灭而消灭B.落后的社会意识会早于它的物质基础的消灭而消灭C.落后的社会意识在它的物质基础消灭以后还会存在一段时间,但不可能永久地存在下去D.落后的社会意识在它的物质基础消灭以后还将永久地存在下去8.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A.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C.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 D.制约和影响社会的发展9.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关于()A.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原理B.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C.人民群众的活动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原理D.总体的人在总体的历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原理10.从起源上看,国家是()A.适应管理社会公共事物需要的产物B.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C.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正义的产物D.防御外敌颠覆活动的产物11.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A.阶级斗争 B.改革开放 C.科学技术革命 D.社会基本矛盾12.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A.社会形态变革的决定力量 B.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C.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D.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13.区分不同社会经济形态根本标志是()A.生产关系的性质 B.上层建筑的性质C.掌握政权的阶级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程度14.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A.唯心主义的观点B.折中主义的观点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15.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A.是纯粹偶然的 B.是纯粹必然的C.是偶然与必然的统一 D.有的是偶然有的是必然16.“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社会形态的更替在其一定的顺序性D.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17.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

马原第三章第三节

马原第三章第三节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结合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

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辩证关系1.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正确的认识世界是有效的改造世界的必要前提,实现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2.人们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才能不断的深化、拓展对世界的正确认识。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

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4. 主观与客观的矛盾是人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根本矛盾,也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动力,使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呈现出不断深入和拓展的过程。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既是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三)必然走向自由1.认识、改造世界,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

2.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认识必然、争取自由,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

3. 自由是有条件的认识条件:要对客观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尤其是最重要的是对客观事物运动发展规律性、必然性的认识实践条件:能够将获得的规律性认识运用于指导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实现真正的自由。

4.意志自由是借助于对事物的认识做出决定的能力。

犹豫不决是以不知为基础的,说明不自由。

5.必然与自由是人类在客观世界面前所处的两种不同的社会活动状态。

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

三、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1. 实践创新为理论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所以,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的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2.理论创新为实践创新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

3.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马原 第三章

马原 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一、本章结构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客体角度)【基本矛盾;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科学技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主体角度)【人民群众;个人】二、知识要点(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社会意识的产生基础是社会存在;②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③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它宣告了唯心史观的破产,要求一切从国情出发,并充分发挥本国人民的智慧和积极性解决本国的发展问题。

(二)物质生产方式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首先,它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其次,它决定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

最后,它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更替和发展。

(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其性质和变革);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阻碍或促进作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其产生、性质和变化);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阻碍或促进作用)。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

(四)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①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③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马原三个原理

马原三个原理

马原三个原理原理一:唯物辩证法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之一。

它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

唯物主义从认识论上看,强调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强调只有通过对物质的认识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

辩证法从方法论上看,强调事物的发展是矛盾的统一,主张既要重视事物的分析,又要注重事物的综合。

唯物辩证法原理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点:1. 动态发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状态中存在的。

事物的发展是一种矛盾的统一,不同因素之间不断发生矛盾和斗争,通过矛盾的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和进步。

2. 矛盾统一的观点唯物辩证法强调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事物内部存在着矛盾性的对立面,通过对立面之间的斗争和辩证关系,事物才能得到发展和进步。

矛盾的统一是指矛盾双方通过斗争最终达到一种新的统一状态。

3. 量变质变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的。

量变是指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质变是指事物在性质上的转变。

当一个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后,会引起质变。

质变又进一步推动了事物的发展和变革。

原理二:革命性原理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

革命性原理强调的是社会经济结构和政治制度的不断变革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经济制度是决定社会发展的根本因素,只有通过革命性变革,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革命性原理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点:1. 阶级斗争的观点革命性原理认为,社会是由阶级斗争推动发展的。

不同的阶级之间存在着利益的冲突和矛盾,通过阶级斗争,人民群众可以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2. 革命的观点革命性原理认为,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彻底改变旧的社会制度,推动社会的进步。

革命包括武装斗争和非暴力斗争两种形式,根据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状况选择适合的革命方式。

3. 社会主义的观点革命性原理强调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才能最终达到共产主义的美好目标。

2020年大学马原试题3S[含参考答案]

2020年大学马原试题3S[含参考答案]

2020年大学马原试题[含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D.意识是人脑特有的物质【正确答案】A2.面对消极腐败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因为()A.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B.原因必然引起结果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正确答案】A3.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出发点是()A.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B.理论和实践的关系C.实践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正确答案】C4.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的根本对立在于(CD)A是否承认阶级斗争B是否承认无产阶级专政C是否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D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5.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导致()A.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B.利润率的提高C.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比例的降低D.资本周转速度的减缓二、单选题6.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源是A.先进思想理论的形成B.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出现C.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D.人们进行自觉的革命活动正确答案:C,7.“世外桃源该多好,无奈风波添烦恼。

只缘矛盾来捉弄,它是庸人爱自扰。

”此诗错在A.忽视了矛盾的特殊性B.幻想没有矛盾,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C.否认了矛盾双方转化条件D.只看到了处处有矛盾,忽视了矛盾时时有正确答案:B,8.垄断和竞争的关系是A.垄断消灭了竞争B.垄断缓和了竞争C.垄断与竞争并存,使竞争更加激烈D.垄断取代了竞争正确答案:C,9.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A.永恒不变的B.可随主观意志而任意改变的C.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D.随着个性的改变而改变的正确答案:C,10.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体现着A.唯物主义与可知论的统一B.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C.辩证法与认识论的统一D.认识与真理的统一正确答案:C,11.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是指c:v中A.c的比重扩大B.v的比重扩大C.c与v同比例上升D.c与v同比例下降正确答案:A,12.马克思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

马原第三章、

马原第三章、

3.劳动者
(1)劳动者:具有一定科学知识、生 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直接或间接从事物质 资料生产的人。 (2)劳动者既包括体力劳动者,也包 括为生产过程提供科技服务和从事管理的 脑力劳动者。
(3)劳动者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和决 定性要素。
劳动者
管理人员
体力劳动者
工程技术人员
科研工作者
二、经济结构的内容和类型
政治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 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 和组织设施 。 观念上层建筑:是基于经济基 础之上的社会心理、社会意识 形式等 。
33
上层建筑
一、政治结构的要素及其特征
(一)社会的政治结构:就其 内容来说就是人们之间的政治关 系,是人们政治生活、政治交往 的产物。
政治结构的要素
政治制 度
政治文明具有阶级性、民族性、继承性、动态 性、开放性等特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还具有 突出的人民性特点。
2012-12-16 52
社会的文化结构
一、社会意识及其相对独立性
二、构成观念形态的成分 三、观念形态的社会功能
★广义文化:指人类改造自然、社会和主题自 身的一切活动和成果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的内容。 ★狭义文化:主要是指精神文化,它包括风 俗习惯、学术思想、文学艺术、伦理道德、认知 心理、价值观念、审美意识、思维方式、宗教信 仰和哲学思想等等。
卢 梭
2.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起源学说 (1)阶级根源:国家是人类社会 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阶级 矛盾不可调和的必然产物和表现。
(2)社会根源:国家的社会管理 职能的独立化。
“国家这种强制人的 特殊机构,只是在社会划 分为阶级,即划分为这样 一些集团,其中一些集团 能够经常占有另一些集团 的劳动的地方和时候,只 有在人剥削人的地方,才 产生出来的。”

马原第三章习题

马原第三章习题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辨析题1、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

正确。

生产力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力量。

这是因为:第一,构成生产力主要要素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以及劳动者都是物质性的要素,是作为客观实体而存在的。

第二,生产力是现实的物质力量,它存在于人们的物质性活动中,具有直接现实性。

第三,生产力是一种既得的物质力量,有着自身客观的发展规律。

因此,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

2、时势造英雄。

正确。

这是唯物主义历史观。

任何英雄人物都不是天生的,而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造就的。

英雄人物是适应历史的发展,人民群众斗争的需要并在群众斗争中产生和成长的,英雄人物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3、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错误。

谋事在人,承认了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是认为成事在天,即事情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有宿命论和唯心史观的色彩。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而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

人们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获得成功。

4、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正确。

政权掌握在哪一个阶级手里,这一点决定一切。

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掌握着国家政权,以维护本阶级的利益。

一切反动统治阶级是不会自愿让出政权的,被压迫阶级通常要经过暴力革命夺取政权。

5、任何个人在历史上都起作用。

正确。

历史唯物主义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承认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个人按其作用的大小,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当事人,他们在历史进程中明显地留下自己意志的印记并能影响历史事件的外貌特征。

普通个人对历史的作用小些,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中包括无数普通个人的作用。

二、论述题1、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分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重要意义。

马原题库3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题库3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一、单选题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C)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B.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是(B)A.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B.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C.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不同回答D.对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关系的不同回答3.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它包括:(A)A.物质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C.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4.“吃、喝、住、穿,这是人生的第一需要”的观点属于(A)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C.利己主义的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5.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B)A.吃喝穿住B.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C.人的自觉意识活动D.结成社会关系6.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是(B)A.地理环境B.生产方式C.经济基础D.实践活动7.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A)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B.科学文化的反映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D.社会规律的反映8.社会意识根源于(A)A.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B.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C.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心理D.英雄人物成为杰出人物的意愿9.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的形式,它属于(B)A.没有阶级性的上层建筑B.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C.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D.思想的上层建筑10.社会意识的发展主要取决于(D)A.统治阶级的意志B.多数人对它的态度C.强大舆论的压力D.社会的实践活动11.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信念、习惯和教育发挥作用的社会意识形态是(B)A.艺术B.道德C.宗教D.哲学12.全部思想上层建筑的理论基础是(D)A.科学技术B.文学艺术C.道德和法律D.哲学13.社会意识形态中阶级性最强的,居于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是(D)A.艺术B.道德C.宗教D.政治观点和法律观点14.社会意识的本质特点在于(A)A.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相对独立性B.社会意识是社会的共同意识C.社会意识具有阶级性D.社会意识是独立于社会存在的精神实体15.“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说明(D)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D.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16.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C)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17.在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D)A.血缘关系B.法律关系C.思想关系D.生产关系18.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D)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C.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19.近年来马克思的《资本论》在西方的一些国家销量大增。

马原第三章

马原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1、唯心史观: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①把精神力量看成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②英雄史观,否认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2、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有客观规律性;②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⑴地理环境①含义:指与人类社会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壤、山川、矿藏等。

②作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忽视地理环境的作用,人类会受到惩罚。

③地理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的因素。

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变化。

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

⑵人口因素①含义:指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密度和增长速度等。

②作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自然基础。

适度人口有利于社会发展;不适度人口不利于社会发展。

③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决定力量它不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生产力和社会状况制约。

⑶生产方式①含义: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②作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首先,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其他活动的首要前提;其次,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面貌,制约人们的全部社会生活最后,决定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发展。

2、社会意识:⑴含义: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⑵构成:①从主体上分为:个体意识、群体意识②从形式上分为: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③从内容上分为:属于思想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⑶社会意识形态①政治法律思想、②道德、③艺术、④宗教、⑤哲学等。

马原第三章总结

马原第三章总结

马原第三章总结马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中国共产党培养党员、干部的基本教材之一,其第三章主要介绍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基础之一,它们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是指人们在生产和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物质条件和社会关系,而社会意识则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各种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密切相关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也即社会存在决定着人们的思想和意识。

社会存在是物质的、经济的基础,它直接决定着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社会意识是反映社会存在的思想形态,它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不仅反映社会存在,而且又影响和改变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是由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是物质生产和社会交往的统一体。

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改变着自然和社会,通过实践来认识和改造世界。

社会存在是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基础,而社会意识则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力量。

人们的实践活动不断地推动着社会意识的发展和变革,而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实践活动,促进生产力和社会形态的变革。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相互作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辩证的过程。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意识产生发展的前提条件,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推动社会存在的发展和变革。

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社会存在通过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变革不断推动着社会意识的发展。

生产关系的变革引发了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不同的经济基础会产生不同的上层建筑,不同的阶级利益会反映在不同的意识形态中。

社会存在的变化迫使人们改变他们的思想和观念,认识和意识也随之发生着变化。

而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的认识和观念,影响着他们对社会的理解和对社会实践的选择。

社会意识与社会实践的相互作用,推动社会存在的发展和变革。

例如,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人们社会实践和科学理论相互作用的结果,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020年大学马原试题I3[含参考答案]

2020年大学马原试题I3[含参考答案]

2020年大学马原试题[含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A.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D.矛盾的对抗性和非对抗性【正确答案】B2.同是由碳原子构成,只是由于原子间的排列结构不同,就可以形成金刚石.石墨和碳三种不同的物质。

这说明()A.事物数量的增减能够引起质变B.量变和质变是事物运动发展的两种状态C.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D.事物的构成成分的排列组合和结构形式上的变化也能引起质变【正确答案】D3.掌握事物度的重要性在于()A.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做到“胸中有数”B.它可以克服“过”与“不及”的错误C.它可以避免“左”或右的错误D.掌握度才能更深刻准确地认识事物【正确答案】ABCD4.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包括()A.物质的本质是意识B.B.物质可以被人们所认识C.物质范畴体现了个性与共性.特殊和普遍.相对和绝对.多样性和统一性的统一D.物质范畴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正确答案】BCD5.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指出:“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社会主义。

”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BC)A.社会主义建设不需要任何纲领B.应该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社会主义理论C.必须由实践来检验社会主义理论D.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应该由经验代替理论6.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是因为(BC)A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前提B适度的最优人口状况能够起加速社会发展的作用C人口数量和发展速度不能自发地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D适量的人口可以决定社会性质7.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生产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的时候,它是绝对不会灭亡的。

这是因为(AB)A.生产力的发展是促进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B.一种生产关系的变革具有相对稳定性C.无论哪一种社会都不能使生产力得到充分的发展D.任何一种社会的生产关系都是在旧的社会生产关系中建立起来的8.马克思关于资本有机构成学说论证了()A.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B.技术进步条件下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C.平均利润率的形成D.利润率的下降趋势9.剩余价值与利润这两个范畴之间的关系是()A.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B.剩余价值是利润的转化形式C.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D.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10.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是()A.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B.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C.计划经济取代商品经济D.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1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A.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B.解决了垄断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深化与尖锐C.从根本上解决了失业问题D.消除了经济危机频繁的出现12.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起源问题的基本观点是()A.先于自然界而存在B.人先天具有的C.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D.社会的产物【正确答案】CD二、单选题13.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是A.单个资本家采用先进技术降低商品个别价值的结果B.单个资本家压低劳动力价值缩短工人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C.资本家延长工人劳动时间增加工人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D.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正确答案:D,14.“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意识是社会的产物D.意识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正确答案:C,15.雾,是指在接近地球表面.大气中悬浮的由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物;霾,是指原因不明的因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

马原第三章总结

马原第三章总结

马原第三章总结第⼀节社会基本⽭盾及其运动规律⼀、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历史观的含义社会历史观是⼈们对于社会及其历史的总看法和根本观点●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两种根本对⽴的历史观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及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谁是第⼀性、谁是第⼆性,谁决定谁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主义的唯⼀标准唯⼼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物主义1、唯物史观(1)基本观点:唯物史观坚持⼈类社会的发展是⼀个有规律的⾃然历史过程,⽣产⽅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量,社会基本⽭盾是社会发展的动⼒,⼈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唯物史观创⽴的意义1)宣告了历史唯⼼主义的破产;2)为研究社会历史提供了科学⽅法:3)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4)对⽆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针、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2、唯⼼史观(1)基本观点:唯⼼史观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主张⽤个别⼈物的思想动机来说明历史的发展,或从社会外部去寻找某种精神⼒量作为社会发展根源,否认社会基本⽭盾是社会发展的动⼒。

(2)唯⼼史观的表现形态宿命论唯意志论主观唯⼼主义认为:⼈们的主观思想动机,特别是少数英雄⼈物的思想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量,也称唯意志论。

梁启超说:“⼤⼈物⼼理之动进稍易其轨⽽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历史”。

—(摘⾃《饮冰室合集》)胡适:英雄⼈物“⼀⾔可以兴邦,⼀⾔可以丧邦”—(摘⾃《饮冰室合集》)客观唯⼼主义:则把社会历史之外的某种神秘的、虚幻的精神⼒量,如“天命”、神等看成社会发展的决定⼒量,也称宿命论。

⿊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随意创造的,⽽是决定于某种“客观精神”。

伟⼤⼈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

世界历史是伟⼤⼈物和王朝的历史,“⽽不是⼀般⼈民的历史”。

——(摘⾃⿊格尔《历史哲学》)(3)唯⼼史观的根本缺陷:思想决定⼀切,个⼈决定⼀切(⼆)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1)含义: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活条件,是社会⽣活的物质⽅⾯,包括地理环境、⼈⼝因素和物质资料的⽣产⽅式。

马原三个基本观点

马原三个基本观点

马原三个基本观点在中国革命史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思想在推动社会进步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被整合到了中国的国情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简称马原。

马原的基本观点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包括了三个基本观点,分别是唯物史观、阶级斗争观和人民群众观。

本文将对这三个基本观点进行一定程度的解析。

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原的第一个基本观点,它强调物质决定意识,强调客观规律的存在。

这一观点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生活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制度下的人们,具有不同的经济地位、产权关系和意识形态等等。

这样的差异导致了社会内部的矛盾和冲突。

在这个过程中,上层统治阶级通过建立和维护一定的生产关系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而下层被压迫的阶级则会寻求改变现状,实现自身利益。

这种对抗和斗争的过程就是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观阶级斗争观是马原的第二个基本观点。

在中国的历史上,阶级斗争一直是一个显著的特点。

马原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动力源泉。

社会的进步离不开阶级的斗争。

无产阶级要实现自身利益的最终解放,必须通过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这种斗争不仅仅是经济利益的斗争,还包括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斗争。

阶级斗争观认为,只有通过斗争,才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人民群众观人民群众观是马原的第三个基本观点。

这个观点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力量源泉。

马原认为,只有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实现人民的利益。

在推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人民群众应当发挥主体作用,在各个领域参与决策和管理,实现真正的民主。

总而言之,马原的三个基本观点,即唯物史观、阶级斗争观和人民群众观,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理论基础。

这些观点的形成和发展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特殊背景下,通过实践和思考逐渐形成的。

它们对于理解中国历史和社会现象,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基本主义原理概论参观考察报告书班级:12景观2班成员:盛菁贡献率:10%蔡雯贡献率:10%李静贡献率:10%陈鸣贡献率:10%陈大安贡献率:10%熊恩卫贡献率:10%赵梦颖贡献率:10%杨锦雯贡献率:10%张海花贡献率:10%何春园贡献率:10%成绩:参观考察报告书2014年3月26日,在组长的安排下分别去了首义汇,起义门,武昌华工分校等地方进行实地考察。

考察期间收获颇多,以下是我们的考察过程及总结。

一,基本情况介绍小组一:负责首义汇及铁路两个模块成员:盛菁,蔡雯,杨锦雯,赵梦颖小组二:负责工业及首义模块成员:李静,张海花,何春园小组三:负责新学和新军模块成员:陈鸣,陈大安,熊恩卫二,考察实录模块一新学调查地点:武汉大学武汉大学,是“民国四大名校”之一,坐落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西岸的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东湖之畔美丽的珞珈山上。

该校溯源于1893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历经传承演变,1913年改名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

19世纪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人开风气之先,排除顽固守旧势力的干扰,成功创办新式学校。

1909年,地方科举考试停止以后,西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亦正是教育方式的这一根本性转变,为后来风起云涌的辛亥革命和国家建设培养造就了大批思想进步锐意创新的宝贵人才。

1893年11月29日,湖广总督张之洞向清朝光绪帝上奏《设立自强学堂片》。

他认为“盖闻经国以自强为本”、“自强之道,以教育人才为先”,故取“自强”二字。

这座新式高等专门学堂位于湖北武昌三佛阁大朝街口,开办之初,设方言、算学、格致、商务四门。

由此揭开了近代湖北高等教育的序幕。

籍武汉黄陂的黎元洪,在一九一一年武昌起义爆发、湖北军政府成立后,被起义士兵推举为都督。

此后,他两度出任民国大总统,一九二八年六月三日在天津去世,一九三二年其灵柩运回武昌,没读过书的黎元洪在临死前想安葬在武汉大学内,可墓地最终被建在现武昌洪山区的土公山南坡上,墓地坐北朝南,正好背对着武汉大学。

“作为武昌起义时的湖北都督,他的遗愿至今未达成。

”感受:武汉大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更是充满着浓郁的学术氛围,让人不由得融入其中。

武汉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的学术人才,不乏罗荣桓、章伯钧、李锐等知名校友。

在革命时期,武大更是起到了重要作用,不仅组织过罢课、游行、演讲活动,涌现一批革命青年,重建的武大党支部还通过“抗日问题研究会”邀请董必武、周恩来来校演讲。

见证者新兴思想与革命团体的的产生。

在武汉大学绿树掩映的草坪上,矗立着老校长李达的塑像,他像生前一样,慈祥而深情地凝视着自己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关注着武大的发展变化。

武大拥有着辉煌曲折的历史,更将拥有灿烂光辉的明天。

模块二:新军新兴阶层与政治力量的形成调查地点:武昌分校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现遗址在华科武昌分校)建在两湖书院的遗址上。

两湖书院为张之洞1890年创办,旧址原湖北医院住院部、今武汉音乐学院、武昌实验小学一带。

1926年7月,黄埔军校教育长方鼎英电请蒋介石在武汉设立分校。

1926年10月,北伐军光复武汉,国民革命的浪潮从珠江流域席卷到长江流域。

为迎接革命大发展,满足政治、军事人才的需要,蒋委派邓演达为主任委员负责筹备,同时电请国民党中央党部将该校政治科移至武昌。

校址定在位于武昌文昌门、平湖门之间的两湖书院旧址。

确定将黄埔第五期政治科学员移往武昌就读,同时面向全国招收新生。

1936年出版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史稿》称:“武汉分校规模之宏大不亚于黄埔该校,有男女学生及入伍生6000余人,实为中国腹部武装革命势力之大本营”。

所幸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标牌,使得黄埔军校武汉分校遗址尚存。

感受:华科分校与我们学校相邻,而正是借考察的机会才第一次去了解她,不禁感到惭愧。

慢行在校园当中,眼里满是充满活力的大学生和一幢幢复古主义的建筑,却依然能够感受到当年的革命氛围。

想当年,黄埔军校也是引来一批批随时准备为革命奋斗不惜牺牲生命的热血青年,他们也一定是怀抱着自己的革命理想,艰苦训练,随时准备奔赴战场,这是怎样的一种风险精神和献身精神,现在的我们还有吗?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虽身处和平年代,但是奉献的精神不能丢。

模块三:铁路考察地点:刘家庙火车站当年(1911年)汉口市区建有三个车站,从北向南数:刘家庙车站、大智门车站、玉带门车站。

刘家庙车站,即今天的江岸车站,当年京汉铁路进入汉口城区的第一个车站,顺铁路线往东北走,经三道桥到黄陂滠口车站。

刘家庙本来是一个地名,今汉口黄埔路到丹水池一大片地区,据说清代这一带曾经有过一座庙,名刘家庙,后来庙毁,留下这个地名。

1898年,京汉铁路铺到汉口,在刘家庙地片建站,名江岸火车站,但民间坚称刘家庙车站,1953年定名江岸车站,至今。

辛亥革命中的阳夏保卫战就是从刘家庙开始,刘家庙之战是阳夏保卫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见证了当时革命军的艰苦斗争,十分具有纪念意义。

心得体会:如今,刘家庙这个地名虽早已消失,并为很多人所不知,但它是切切实实存在的,张之洞修建的京汉铁路的终点就是在这里,建于1898年刘家庙火车站,见证了保卫武汉的许多个日日夜夜,见证了无数个保卫武汉的烈士的英雄壮举,解放后这里逐步扩建成为湖北省最大的铁路货场,也是全国铁路八大货场之一。

总之它不仅见证了中国铁路百年来的发展史,也见证了武汉的工业及交通的发展史,值得大家铭记在心。

模块四:工业考察地点:汉阳铁厂博物馆汉阳铁厂,始建于1891年,1894年建成投产,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官办钢铁企业。

在当时,汉阳铁厂是亚洲最大、世界第二的钢铁公司,用张之洞的话说是“创地球东半面未有之局”欧美各国更深受震撼,称其是中国的一代雄厂,把它看作中国觉醒的标志。

应该肯定的是,张之洞在洋务运动后期,与李鸿章一样,是满清大臣中的的领军人物,为洋务运动,特别是为奠定武汉作为近代中国重工业基地的地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武汉很多地方,都留下了张之洞的烙印,这种恩泽,一直到现在武汉人仍在享用心得体会汉阳铁厂是当时远东地区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它不仅比数年后成立的日本八幡制铁所(现在的新日铁公司)早,而且规模更大,它的建成投产,为后来中国大规模的铁路建设等,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在客观上激发了人们资本主义的思想,为后来中国工业发展铁路建设奠定了基础。

在那是武汉能建造那样大型的钢厂说明武汉的工业在全国是领先地位的。

早期的武汉工业能有那样好的发展,在现在东部崛起的政策下武汉如果秉承着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精神定能够有很好的发展。

模块五:首义起义门在中国近代史的民间演义里,武昌因辛亥革命首义成功而享有“民国之门”的美誉。

若以形象论,起义门当之无愧。

起义门位于武昌首义路南端,始建于1371年(明洪武四年)。

原名为“中和门”,是武昌古城十大城门中唯一保存至今的城门。

1911年10月10日夜,湖北新军工程营的起义军迅速控制中和门,打开了驻城外南湖炮队、马队的入城通道。

参加起义的马炮营得以从此门入城,在城头架炮轰击湖广总督府,有力地配合和支持了其他起义部队攻占总督署的战斗,对光复武昌城起了重要作用。

故中和门被誉为“首义胜利的开端”站在起义门城楼上,向北望去,一条宽阔的马路往蛇山延伸,这就是著名的首义路。

首义路南北走向,全长1650米。

1911年10月10日晚,驻扎在此路中段的清新军工程营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首义第一枪,并从此路奔向楚望台军械库和中和门,夺取武器弹药,打开城门迎炮队,并在城楼布定炮位,向清湖广总督府猛烈轰击,取得首义胜利,被誉为“首义胜利的开端”,开启了一个民族的全新的历史。

1952年,武汉市为纪念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将此路原名(黄土坡,过街楼,分水岭)改名为首义路。

出起义门往南走,是一条路宽仅容两辆小车插肩而过的老街——起义街。

起义街长约300多米,北接起义门前的梅家山路,往南越过明伦正街后东拐,上明伦横街。

心得体会;站在起义门上我们仿佛还可以听到当年的那一声“如要革命,快与我辈同去!”在这个口号此起彼伏的呼喊声中,各省纷纷扯下了满清皇朝的青龙旗,宣布独立。

于是,腐朽没落的大清帝国很快就分崩离析,随同崩塌的还有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封建皇权。

整个民族终于获得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解放。

从此,社会不再需要皇帝,每一个中国人都能成为自己真正的主人。

武昌起义的第一枪在精神上激励了长期被压迫的人们,并成为实际行动的榜样。

模块六: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对于首义园的考察,我们采用的是实地考察的调查方法,图为我们小组成员在红楼的拍摄。

首义公园是为纪念辛亥革命及兼顾首义伤残军人生活而修建。

公园沿山势逐级盘旋而建,陈列着大量的辛亥革命的纪念性建筑与物品。

坐落在首义文化旅游区中心地带的彭刘杨路上,占地30亩,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在武昌被称之为有楚味的“城隍庙”。

整体建筑以清末明初建筑为主,力求体现辛亥革命时期街景。

首义百年时,政府重点打造的以首义广场为核心的首义文化区,升级成一个环拥黄鹤楼、红楼、辛亥革命博物馆以及蛇山紫阳湖公园等众多城市地标于一体的城市客厅。

辛亥百年之于武汉,是发展城市经济的机遇。

“以辛亥首义文化为蓝本,借机推进文化创新,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打造武汉首义文化品牌,从而使之成为武汉重要的城市名片。

”现今,首义园已成为一座既具地方特色又有时代气息的新型综合性公园,是市民休闲、娱乐、教育、交流、审美的场所,是反映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

精神层次上,首义园是春秋时著名人物老莱子、唐宋时期的陆龟蒙、大书法家黄庭坚、苏门三学士、陆九渊,乃至近代抗日的文化遗产。

全园依山傍水。

建有华夏艺林园、老莱子山庄、孝隐亭、观德亭、陆夫子园、历代名宦陈列室、唐安遗韵馆、张自忠纪念馆和龙、蒙、惠、顺四泉等景点。

心得体会:在参观考察首义园后我收获了很多知识,首义园从最初的一个辛亥革命纪念基地发展到现在的一个城市客厅,这其中经历了多次的改建与扩建,充分体现了政府对首义园的重视,也更体现了政府对历史文化的尊重。

在参观辛亥革命纪念馆和红楼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许多关于武昌起义的相关资料,不管是孙中山先生日本建立的第一个革命团体,还是武昌起义的导火索,都让我们紧记革命的不易。

我们从中也了解了社会的发展过程和社会主义的建立过程。

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经济基础,从一个单一性建筑到综合性城区的改变,体现武汉经济的发展。

三,考察启示通过在各个地方的实地考察我们对辛亥革命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也对当时武汉的那段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亲身感受当年的物品,观看当年的场面,我们好像也想成为革命的一份子为国家做贡献。

这使我们明白了自己身上的任务,作为站在新的历史舞台上的新青年,我们的责任仍然很艰巨,我们还有很多路要走很多事情要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