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第三章重点
《马原》第三章(2013年版)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 力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 动力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 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 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社会发展的前进性和渐进性是社会 形态更替的统一性。 社会发展的曲折性和跨越性是社会 形态更替的多样性。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 历史选择性 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 客观的,其发展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 的,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3. 生产方式பைடு நூலகம்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生产方式的含义:是人类借以向自然 界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是特定的生 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方式决定作用的表现: 首先, 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 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 活动的首要前提。
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 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 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 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 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 发展。
1877年美国工人发动第一次 要求八小时工作制的游行示 威。1886年美国芝加哥35万 工人罢工。经过不断斗争最 终获得胜利!1889年7月第 二国际宣布将每年的五月一 日定为国际劳动节。
(三)阶级分析方法 阶级分析方法就是用马列主义的阶 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去观察和认识 阶级社会历史现象的方法。 正确看待和运用阶级分析方法: 其一,这一方法并未过时。 其二,以发展观点正确运用这一 方法。
大学马原第三章要点整理
第三章社会历史观——关于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等问题的观点和理论体系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问题*(名)社会存在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总和,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名)社会意识是社会精神生活过程及一切意识要素的总概括历史观的基本形态:唯心史观: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主观唯心领袖人物的意志与好恶是历史变迁的终极动因(主要产生于近代,德国的尼采、俄国的民粹派、中国的梁启超等客观唯心外在于人类社会的某种精神力量是历史变迁的终极动因(柏拉图、奥古斯丁、黑格尔,中国的孟柯、董仲书)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应,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方式是社会的决定因素,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作用只有放在生产方式中才能得到正确的解释。
以物质生产为基础和核心的劳动分工体系,这个分工体系也叫社会有机体*(名)生产力:是体现在生产过程中人们适应、改造和利用自然,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客观力量。
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是三个实体因素*(名)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物质利益关系,它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与相互关系以及产品的分配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适应-促进;不适应-阻碍)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名)经济基础是指同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从所有制的角度看,就是指掌握生产资料最多的那个利益集团)*(名)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技术方面和利益分配方面)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即为谁服务,科层化管理技术方法则具有继承性)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重大反作用(适应-促进;不适应-阻碍)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是社会发展的另一基本规律*(名)阶级:117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马原》第三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3. 价值观 有先进落后、正确错误、积极消极之分
4. 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 真理尺度:对 价值尺度:有用 任何实践活动都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
真理原则 按照世界本来面目认识改造世界
价值原则 按照人类自己需求认识改造世界
区别 真理原则侧重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主体性 真理原则看能否干成,价值原则看达到什么预期 真理原则检验标准唯一,价值原则评价标准不唯一,底线是符合全人类 利益
关系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不可分割
只重理性不重感性,导致教条主义 只重感性不重理性,导致经验主义
2. 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 第一次 从实践到认识(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第二次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更重要) Think:为什么理性认识要回归到实践之中? 1,认识的目的:理性认识只有回归到实践中,才能指导实践,改造客观 世界 2,理性认识只有回归到实践中,才能得到实践的检验、丰富、发展
4. 人们认识实践活动中的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 二者是相伴而生的 二者是对立的,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 二者是统一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只要总结经验教训,就可将谬误转化为真 理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真理的本性 主观与客观相一致(认识正确地反映了认识对象) 实践的特点 直接现实性 实践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2. 逻辑证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笔记
马原第三章官方笔记目录一、本章/教材结构图二、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三、配套练习题一、教材节构图二、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知识点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一)社会存在: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1、地理环境含义: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自然条件的总和。
作用: 加速或者延缓社会的发展。
2、人口因素含义:包括人口数量、质量、密度、构成、人口的发展、人口分布和迁移,人口的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各种因素的总和。
作用: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
3、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含义:人类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
作用: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二)社会意识: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1、按照程度的高低可以划分为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2、按照范围可以划分为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1)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
反映特定的经济基础并为之服务,具有一定的阶级性。
(2)非意识形态:自然科学、数学、物理学、化学、语言学、逻辑学。
3、按照主体可以划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a.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c.社会意识受反映者(意识主体)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影响和制约,而反映者的立场、观点、方法,由人们在社会存在中的地位决定。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相对独立性的重要表现)a.先进或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向前发展;b.落后或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延缓社会的发展进程。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表现(非平历互动)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
(非同)b.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不平)c.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历史)d.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第三章)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4、人的本质是现实的——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 25、人的本质就其现实性而言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 (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 26、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作用(P130):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 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4)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27、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 ①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③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④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2)群众路线: 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其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 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它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也是党的根本 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4、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1)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 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 提。 (2)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 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 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3)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 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 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4)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虽然也是人类社会赖以 存在和发展永恒的物质生活条件、自然前提,但 是,他们对社会历史发展只起着加速或延缓作用, 不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他们本身也是受 生产方式制约的。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8、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上层建筑适 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 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变化和发展。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具大的反作用: 上层建筑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当上层建筑所服 务的经济基础是一种先进生产关系时,对生产力及 社会发展就起促进作用;相反,当上层建筑所服务 的经济基础是一种落后的、腐朽的生产关系时,对 生产力及社会发展就起阻碍作用。 19、社会形态是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经济基础和上 层建筑的统一体(两者缺一不可 )。具体而言是 社会经济结构(经济基础)、政治结构、文化结构 的(后两者都属于上层建筑)统一体;包括经济形 态、政治形态、意识形态。
考研政治:马原第三章重点知识解答(一)
考研政治:马原第三章重点知识解答(一)1.必然性怎样转化为偶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趋势。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的必然性,必然性总是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
也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的偶然性,任何偶然性都不能完全摆脱必然性的支配和制约。
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即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区分是相对的。
例如,生物的某些新的性状在开始时或在一个长时期内只是偶然的,但由于这些新的性状适合于新的环境并逐渐发展,以至于最后使生物有机体发生根本变化,这种性状也就成了新的物种的必然性状;相反,生物的一些必然性状由于越来越不适应环境的变化,越来越退化,以至于成了偶然的东西。
又如,人类的祖先猿人全身长毛是必然的现象,现在社会出现的“返祖”现象则具有偶然性。
2.如何理解偶然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趋势。
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的必然性,必然性总是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科学的任务正是要从偶然性中发现必然性。
偶然性不仅表现着必然性而且对事物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
“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要善于估计应对和利用各种偶然性去推进工作。
①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把各种机遇理解为偶然性因素,因此,要重视机遇的作用,敏锐的发现机遇、抓住机遇,实现发展。
所谓“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就是这个道理。
②偶然性对科学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研究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活动,它的主要目的是发现客观事物的必然规律。
但科学的任务是要从偶然性中去发现必然性。
马原 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一、本章结构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客体角度)【基本矛盾;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科学技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主体角度)【人民群众;个人】二、知识要点(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社会意识的产生基础是社会存在;②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③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它宣告了唯心史观的破产,要求一切从国情出发,并充分发挥本国人民的智慧和积极性解决本国的发展问题。
(二)物质生产方式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首先,它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其次,它决定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
最后,它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更替和发展。
(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其性质和变革);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阻碍或促进作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其产生、性质和变化);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阻碍或促进作用)。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
(四)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①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③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马原第三章的重点
重点:
1、两种对立的历史观及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讲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决定与被决定、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讲清由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变革,导致上层建筑革命,社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进行体制改革的客观必然性。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难点: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与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
2、“第一生产力”与“先进生产力”的关系。
3、把握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的同时,还要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与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关系问题。
马原复习课件(第三章)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他 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 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列宁
1. 阶级斗争:是指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对抗阶级之 间的对立和斗争。阶级斗争的根源在于物质利益的根 本对立。 2. 阶级斗争的表现形式:阶级斗争表现为政治斗争、 经济斗争、思想斗争三种形式。
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 的思想动机,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 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物质生产发展程度
看作这些关系的根源;
第二,以往的理论从来忽视居民群众的活动,马克思以 前的社会学和历史学,至多是积累了零星收集来的未加分
析的事实,描述了历史过程的个别方面。
(4)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第一,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 “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 第二,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战略、策略 以及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解放 和发展生产力是指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 点和归宿.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 (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涵义 1、经济基础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 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经济基础的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 筑的变革,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变革相适应,由基本 适应到不适应再到基本适应的矛盾运动过程 (四)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 作用。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基础 发展和变革的要求。
首先,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和前提。 其次,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了社会 的基本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整个社 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方向与过程。 最后,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着社会形态 的更替。
马原第三章总结
马原第三章总结第⼀节社会基本⽭盾及其运动规律⼀、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历史观的含义社会历史观是⼈们对于社会及其历史的总看法和根本观点●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两种根本对⽴的历史观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及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谁是第⼀性、谁是第⼆性,谁决定谁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主义的唯⼀标准唯⼼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物主义1、唯物史观(1)基本观点:唯物史观坚持⼈类社会的发展是⼀个有规律的⾃然历史过程,⽣产⽅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量,社会基本⽭盾是社会发展的动⼒,⼈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唯物史观创⽴的意义1)宣告了历史唯⼼主义的破产;2)为研究社会历史提供了科学⽅法:3)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4)对⽆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针、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2、唯⼼史观(1)基本观点:唯⼼史观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主张⽤个别⼈物的思想动机来说明历史的发展,或从社会外部去寻找某种精神⼒量作为社会发展根源,否认社会基本⽭盾是社会发展的动⼒。
(2)唯⼼史观的表现形态宿命论唯意志论主观唯⼼主义认为:⼈们的主观思想动机,特别是少数英雄⼈物的思想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量,也称唯意志论。
梁启超说:“⼤⼈物⼼理之动进稍易其轨⽽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历史”。
—(摘⾃《饮冰室合集》)胡适:英雄⼈物“⼀⾔可以兴邦,⼀⾔可以丧邦”—(摘⾃《饮冰室合集》)客观唯⼼主义:则把社会历史之外的某种神秘的、虚幻的精神⼒量,如“天命”、神等看成社会发展的决定⼒量,也称宿命论。
⿊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随意创造的,⽽是决定于某种“客观精神”。
伟⼤⼈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
世界历史是伟⼤⼈物和王朝的历史,“⽽不是⼀般⼈民的历史”。
——(摘⾃⿊格尔《历史哲学》)(3)唯⼼史观的根本缺陷:思想决定⼀切,个⼈决定⼀切(⼆)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1)含义: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活条件,是社会⽣活的物质⽅⾯,包括地理环境、⼈⼝因素和物质资料的⽣产⽅式。
马原-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一、本章结构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客体角度)【基本矛盾;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科学技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主体角度)【人民群众;个人】二、知识要点(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社会意识的产生基础是社会存在;②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③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它宣告了唯心史观的破产,要求一切从国情出发,并充分发挥本国人民的智慧和积极性解决本国的发展问题。
(二)物质生产方式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首先,它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其次,它决定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
最后,它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更替和发展。
(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其性质和变革);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阻碍或促进作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其产生、性质和变化);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阻碍或促进作用)。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
(四)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①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③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马克思基本主义原理第三章PPT重点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根据不同角度可以将意识划分为 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上层 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个人意识
从主体角度分析
群体意识
社会心理
从水平层次角度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形态 从对象的角度 非社会意识形态
生产方式的作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结构和 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 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生产方式的作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生产方式的变化和发展决定整个 社会形态(社会历史)的变化。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 1、社会存在及其构成要素在社会发展中 的作用
量的方面
范围大小 时间久暂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规律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生产力
含义: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使其适
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基本要素
基 本 要 素 实体性因素
劳动者 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大机器
资本主义社会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 产 力 的 发 展 变 化
生产力 原始工具 青铜器 铁器 大机器
生产关系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生 产 关 系 的 变 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 思考:
马克思(自己整理)第三章重点
第三章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辨证关系p97-p99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辨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②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③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就有依赖性,但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②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即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重要概念:1.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P1002.生产力中还包含着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不可分割地相互联系着的。
P1014.生产力状况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客观前提和物质基础。
P1035.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首先,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马原第三章复习重点
一、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
主要体现在:成功的实践必然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有价值的;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揭示其本质和规律;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发展看做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原则,时刻以符合人民利益和发展要求的价值标准审视一切思想行动的合理性。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额物质方面,主要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机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设社会存在的反映,分为个人意识、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和非上层建筑的非意识形式。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统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对社会存在具有依赖性: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
社会存在又有相对独立性,即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并通过指导人们实践活动实现,即先进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3章重点内容
总结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前三章要点复习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一、物质及其存在方式(一)哲学的物质范畴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客观实在性的意义:1.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2.坚持能动的反映论(意识的反作用)和可知论3.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4.自然论与历史观的统一(二)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的基本存在形式。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一)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从起源来看:1.意识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2.意识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1.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的作用4.意识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要处理好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1.尊重客观规律性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2.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四)意识与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特殊表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现实化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
其表现为: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本质上是物质的3.人的意识统一于物质第一章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马克思:实践物质概念恩格斯:物的总和列宁:客观实在——客观实在的意义物及其存在方式运动是绝对的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静止是相对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物质与意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意识与人工智能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统一于物质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普遍联系引起事物的运动发展。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一)事物的普遍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以下特点:1.客观性2.普遍性3.多样性4.条件性(二)事物的变化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1.新事物适应了环境变化2.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消极腐朽的因素,保留了旧事物合理的、适应新条件的因素二、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唯物辩证法的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笔记(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1、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诸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构成,适合生物生存的范围叫生物圈。
人类生存依赖着地理环境。
这种依赖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场所。
第二,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建设的资源。
(生态资源,生物资源,矿物资源)地理环境就必然影响社会的发展。
这种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地理环境通过对生产的影响,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第二,地理环境还可以通过对军事、政治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不同国家社会的发展。
地理环境虽然对社会发展起制约和影响作用,但对社会发展不起主要的决定作用。
2、人口因素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所谓人口因素,是一个包括人口数量、质量、密度、构成、人口的发展、人口分布和迁移、人口的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范畴。
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
第二,人口状况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人口状况对社会发展有不同的影响。
只有与物质生产相适应的人口状况,才最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
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因为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而且它受到物质生产的制约。
人口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人口数量多,老龄化趋势和出生婴儿男女比例失调。
3、生产方式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03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3、人口因素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 及其运动规律
指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密度和增长速度等
1 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 2 人口状况能够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3 人口的构成和质量对社会发展有不同的影响 4 人口因素虽然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 及其运动规律
(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 建筑
2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能 动的反作用
3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 基础状况的规律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 及其运动规律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 产生
基本内容: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但这种 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基础发展和变革的要求。
客观要求: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而经济基础本身又适合生产力状况时,要 保持上层建筑的相对稳定性;
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要求,从而阻碍生产力发展时,要适时 地变革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变革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四)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从根 本上受到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己特有的 发展形式和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 及其运动规律
(四)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3、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第一,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 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马原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1、唯心史观: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①把精神力量看成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②英雄史观,否认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2、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有客观规律性;②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⑴地理环境①含义:指与人类社会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壤、山川、矿藏等。
②作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忽视地理环境的作用,人类会受到惩罚。
③地理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的因素。
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变化。
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
⑵人口因素①含义:指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密度和增长速度等。
②作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自然基础。
适度人口有利于社会发展;不适度人口不利于社会发展。
③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决定力量它不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生产力和社会状况制约。
⑶生产方式①含义: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②作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首先,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其他活动的首要前提;其次,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面貌,制约人们的全部社会生活最后,决定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发展。
2、社会意识:⑴含义: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⑵构成:①从主体上分为:个体意识、群体意识②从形式上分为: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③从内容上分为:属于思想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⑶社会意识形态①政治法律思想、②道德、③艺术、④宗教、⑤哲学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简述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答:两种历史观的根本对立表现在:①历史唯物论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②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是客观的符合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历史唯心主义把社会意识当作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③历史唯物主义坚持群众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唯心主义主张英雄史观,夸大个别人物的作用,认为个别人物的思想和意识决定历史的发展。
2.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什么答: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3.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性质取决于什么?答:他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4.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式什么答: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其他社会关系都受到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
5.在社会存在的三个要素中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什么答:人口因素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
人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主题,人口数量素质结构等状况对社会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6.上层建筑的核心是什么答:国家政权是核心。
7.什么是共产主义?答:共产主义是通过消灭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去消除社会隔阂和阶级,以把全人类从压迫和贫困中解放的思想,并建立没有阶级制度、没有生产资料私有制、没有政府,以及集体生产的社会。
8.为什么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矛盾?答::第一,这两个矛盾是其它一切社会矛盾产生的根源,规定和制约其它各种社会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第二,这两个矛盾所涉及到的三个方面,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结构,概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规定了社会的本质特征和基本面貌;第三,这两个矛盾运动过程中所体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9.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答: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供给全世界以衣食等等社会物质生活资料,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不仅以其实践活动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取之不尽的源泉,而且以其千百万创造者的伟大的力量和智慧,为人类社会提供不可胜计的精神财富的成品。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类社会经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演变,都必须通过人民群众自觉的革命斗争,劳动人民是革命斗争的主力军。
总之,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10.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什么?答: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11.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什么?答: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12.意识形态包含哪些内容?答:意识形态按其阶级内容和它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形态即生产关系可分为:奴隶主意识形态、封建主意识形态、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无产阶级意识形态。
每个社会的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都是占社会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它集中反映该社会的经济基础,表现出该社会的思想特征。
每个社会的意识形态都是复杂的,往往存在3种不同的体系:①反映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并为其服务的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②反映已被消灭的旧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意识形态残余。
③反映现存社会里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并为建立新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服务的新的意识形态。
13.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第一,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达到了可以满足整个社会及其成员需要的程度。
第二,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彻底摆脱了私有制的束缚,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社会公共所有。
第三,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
第四,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产生剥削阶级的社会条件不复存在,阶级和阶级差别都将消灭,城乡之间、工农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这些重大社会差别也将消失。
第五,全体社会成员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和道德品质。
第六,随着阶级和阶级差别的彻底消灭,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将完全消亡。
那时,管理公共事务的机构虽然存在,但它的社会职能已经失去其阶级性质。
14.怎样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答: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第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第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
15.简述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答: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一种年轻的社会制度,一直处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人们对它基本特征问题的认识,也只能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根据已有的社会主义各国的实践经验,特别是根据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的实践经验,我们可以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问题作如下概括: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力的问题。
②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的问题。
这是因为: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相区别的根本标志。
③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的问题。
这是因为: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分配关系,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制度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具体体现。
④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问题。
而解决这一基本特征问题,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和核心,依法治国是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问题。
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⑥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
这是因为: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社会主义历史发展阶段的长期历史人物,是在发展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问题,表明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我们要解决好这些基本特征问题,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16.论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说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性。
答: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不是消极地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它作为不同于社会存在的特殊领域,有它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
社会意识发展水平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步性就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一个重要表现。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①社会意识第一社会存在有巨大的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促进和推动的作用,落后反动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
②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变化和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的变化有时落后以社会存在的变化;先进的社会意识在不同程度上预见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趋势和未来。
③社会意识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经济上先进的国家,意识形态的发展却可能落后;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意识形态可能先进。
④社会意识各种形态之间能互相作用,其中政治思想居于主导地位,对其他意识形态有巨大影响。
⑤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后人总要集成前任的思想材料,并加以改造和发展。
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属于社会意识,是正确的科学理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指导作用,能预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能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和动力,是鼓舞人们前进的精神支柱,是联系人们的精神纽带,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江泽民同志深刻阐述了文化建设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战略地位,深刻阐述了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使我们党对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极端重要性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1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仅表现在经济政治方面,表现在能够创造出高度的物质文明上,而且表现在思想文化方面,表现在能够创造出高度的精神文明上。
社会主义不仅要使人民物质生活丰富,而且要使人民精神生活充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
只有创造出更加绚丽多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更好地体现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先进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
渊源于中华五千年文明、植根于当代伟大实践、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身份的象征,是最广泛团结全国人民的旗帜,是激励各族人民建设伟大祖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
一个民族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成为一个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民族。
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事业就会全面兴盛。
只有把亿万人民凝聚在先进文化的旗帜下,把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最大地集中起来,最充分地发挥出来,才能焕发出中华民族强大的生机和活力,才能继续创造出无愧于历史和时代的伟业。
3先进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
国家的发展和强盛,民族的独立和振兴,人民的尊严和幸福,都离不开强大的文化支撑。
面对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江泽民同志强调:“努力建设我国的先进文化,使它在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中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努力发展我国的先进生产力,使我国加快进入世界生产力发达国家的行列,都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任务。
”只有高扬自己的文化理想,高举自己的文化旗帜,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能在世界文化的相互激荡中把我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使中华民族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