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中的隐私权保护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中的隐私权保护探析——兼论《民法典》中的“人格权编”与“侵权责任编”的适用协调
一、问题的提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在我国开始传播后,各省陆续启动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
此后,各级卫生健康委员会都会定期发布疫情报告;各地媒体也会以“行程轨迹”为名,公布某患者的活动轨迹;还有些民众以“提醒远离”为名,不加任何处理地将确诊患者的信息或者疑似患者的信息发布到微信群等网络社区——更有甚者,还对确诊患者和疑似患者进行“人肉搜索”,这让患者和其他民众的隐私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侵害。
可见,如何在患者和其他民众的隐私权与公共利益保护之间进行平衡,是一个我们在“依法抗疫”中不得不面对的法律问题。
2020年5月28日,全国人大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其中用了8个条款对自然人的隐私权和个人信息的保护作了规定;而且,隐私权同时作为“人格权编”和“侵权责任编”的客体的二分立法形式也得到了确认,人格权请求权与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相分离的规范体系也初步得到了确定,由此,人格请求权的规范意旨便涵盖了对隐私权的保护。
在此法理背景下,有几个问题需要得到解决:一是在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中,隐私权会与哪些权利、权力发生冲突?在该冲突之下,隐私权是否应受到克减?如果受到克减,那么其限度是什么?二是人格权请求权和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在保护隐私权时,其构成条件、适用关系和法律效果的区别是什么?厘清这些问题,将有助于在“依法抗疫”之背景下,为个人隐私权的保护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中的隐私权保护探析——兼论《民法典》中的“人格权编”与“侵权责任编”的适用协调覃榆翔摘要: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个人隐私权应受到合法性原则、公共利益优位原则和当事人同意原则的临时性克减。
克减后的隐私权仍受到来自人格权请求权和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的保护,且二者在适用上为递进关系:人格权请求权相较于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对损害结果的发生具有预防性;若损害结果发生并符合其他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的,则可行使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
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道与隐私权的保护
来 “ 息公 开 ” 信 等种 种 正 面效 应 的同 时 , 产生 了一 也
me i u c e trg tt e o tt e p lc h a t me g n i s nd de ne he p oe t n o rv c l a l . d a s f in i h o r p r h ub i e lh e r e c e ,a f s t r t ci fp a y ce ry i i o i
Ke o d : u l e l me g n y r h n w; r a y p o o t n l y p i c p e y W r s p b i h a t e r e c ; i t o k o p i c ; r p ri ai rn i l c h g t v o t
危 机 ,同时还 可 以动员 全体 公 民采 用正 确 的 防范措
施 , 挥重 要 的社会 预警 功能 。l 发 l 】 , 然而 媒体 报道 在带
疫 情 、 体 性不 明原 因疾 病 、 大食 物 和职 业 中毒 以 群 重
及 其他 影 响公众 健 康 的事件 。该类 事 件具 有很 强 的 突发性 和不 确定 性 .属 于事 先 无法 预 测也 难 以避 免 的社会 风 险 ,而 一 旦爆 发将 会 对社 会 全体 公 民 的人 身安全 和 生命健 康 带来 巨大威 胁 。极 易导 致社 会 恐
i tt k o a d i lo b n f ilt p d mi r v n i o t e a d i i c e s st e d n e fi v so r h n w, n sa s e e c a o e i e c p e e t n ,n t e oh rh n , t n r a e h a g ro n a i n g o i o h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管理制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管理制度1. 前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蓦地发生、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公共利益构成严重威逼的传染病、自然祸害等突发事件。
为了保障医院内部与外部人员的生命安全,确保医疗服务的有效性和高效性,特订立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管理制度》。
2. 应急响应等级划分本医院将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严重程度和紧急程度,划分为四个等级:特别重点、重点、较大和一般。
具体等级划分如下:•特别重点:对社会公共利益造成特别严重威逼,具有多地区或多国家的影响。
•重点:对社会公共利益造成严重威逼,具有单地区或多市级的影响。
•较大:对医院及周边社区公共利益有肯定威逼,具有单医院或单市级的影响。
•一般:对医院内部或病房等有限范围进行管理。
3. 应急响应级别的决议与发布当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急管理部门将依据事件的严重程度、传播速度和危害性等因素,决议应急响应级别。
同时,依照以下原则发布相关信息:•及时性原则:确保信息及时发布,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资产损失;•公开透亮原则:保障公众知情权和参加权,供应准确详实的信息,避开不实传闻和恐慌情绪的扩散;•敬重权益原则: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隐私权,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4.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措施4.1 事件发现和报告•当医院内部人员或外部人员发现疑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立刻报告所属科室或相关部门负责人;•相关部门负责人收到报告后,应立刻启动应急响应流程,并将事件情况及时上报应急管理部门。
4.2 应急组织与指挥体系•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由医院相关领导担负,负责订立应急预案、组织应急培训和演练等工作;•设立应急指挥中心,负责统一指挥、协调应急资源和信息的调度、发布和监督;•订立应急职责分工,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责任和权限;•建立应急指挥体系,确保指挥机构有效、责任明确、协调高效。
4.3 应急物资与设备准备•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制度,保障医院各科室的应急物资供应;•定期检查和更新应急物资储备,确保其完好有效;•开展应急设备的定期维护和保养,确保其工作正常。
新闻报道中的隐私保护问题
新闻报道中的隐私保护问题新闻报道在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提供了人们了解世界的窗口,帮助公众了解各种事件和问题。
然而,与此同时,新闻报道也涉及到了隐私的问题。
在新闻报道中,隐私保护问题既是一项重要的伦理原则,也是法律规定的要求。
本文将探讨新闻报道中的隐私保护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隐私保护的重要性隐私保护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它涉及到个人信息和个人空间的保护。
在新闻报道中,往往会涉及到个人的隐私信息,如地址、电话号码以及家庭背景等。
如果这些个人信息被未经允许的揭露,将对个人造成极大的困扰和伤害。
因此,隐私保护在新闻报道中是至关重要的。
二、尽管新闻报道的目的是为了公众利益,但有时候媒体在获取信息和报道事件的过程中,忽视了对个人隐私的保护。
这种情况下,个人的隐私权往往会被侵犯。
以下是新闻报道中常见的隐私保护问题:1. 未经授权的个人信息披露:一些新闻媒体为了增加新闻的轰动效应,在报道中泄露了个人的隐私信息,如个人住址、电话号码等。
这不仅违反了媒体的道德准则,也可能给受影响的人带来潜在的危险。
2. 隐私采访:有时,新闻媒体在采访过程中会违背被采访者的意愿,询问他们不愿意透露的个人信息。
这种情况下,媒体侵犯了被采访者的隐私权,给被采访者带来了不必要的困扰。
3. 被偷拍和偷听:媒体有时会采取不当的手段获取新闻素材,如偷拍和偷听。
这不仅违反了个人的隐私权,也违法了相关的法律法规。
三、解决方案为了解决新闻报道中的隐私保护问题,以下是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1. 强化法律法规:政府应该加大对新闻媒体的监管力度,制定更为严格的法律法规来保护个人隐私。
同时,对于违反隐私保护的行为,应当加以严惩,以起到威慑作用。
2. 媒体自律:媒体组织应该建立起自律机制,制定明确的伦理准则,并严格执行。
媒体从业者应该认识到隐私保护的重要性,遵守伦理规范,不得违反个人的隐私权。
3. 采用模糊化技术:在报道中涉及到个人隐私信息时,媒体可以采用模糊化技术处理,将相关信息进行模糊和隐藏,以保护个人的隐私。
突发公共事件中个人信息保护的困境与出路
区域治理DETECTION突发公共事件中个人信息保护的困境与出路沈阳师范大学 叶鑫摘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个人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在突发公共事件期间,全国范围内推行的个人信息采集对推进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调查以及防控有着重要的作用,但伴随着大量个人信息采集,个人信息被泄露的情况也愈发的严重。
因此,思考探究在疫情之下如何保护个人信息的安全仍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个人信息中图分类号:G2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52-0044-0001一、突发公共事件中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必要性在发生公共卫生事件时,我国政府及防控部门对公民的个人信息进行了强制收集,对人口流动情况进行监测,运用大数据对确诊患者的行程进行追踪来进行精准抗疫。
在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的应用之下,我国的传播形势得到有效的控制、生产生活不断恢复。
但突发公共事件期间内的技术加速是一把双刃剑,带来便利的同时,公民的个人信息安全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突发公共事件期间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的保护与数据价值释放之间的秩序与平衡仍待解决。
本文拟讨论以下问题:突发公共事件期间保护个人信息是否具有必要性?个人信息收集与处理过程中面对的困境有哪些?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提出哪些建议?(1)我国个人信息的含义特征。
我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四条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
个人信息是指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的各种信息。
虽然在《网络安全法》《民法典》等多部法律或文件中均含有个人信息保护条款,但在个人信息收集和使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不足之处。
在突发公共事件期间,对于公民个人信息的收集和公开应该有更精准的认识。
在大数据支撑联防联控的疫情背景下,公民的个人信息极其容易暴露并通过网络媒介等多种途径进行传播,以引起公众关注和舆论风波,因此,个人信息的保护更需要进一步加强。
新闻传播中的隐私权保护问题
新闻传播中的隐私权保护问题【摘要】新闻传播中的隐私权保护问题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新闻报道中,隐私泄露问题经常出现,可能导致个人隐私权受到侵犯。
新闻采访也存在隐私保护挑战,如何平衡新闻报道需要和受访者的隐私权利是一个难题。
社交媒体的普及使隐私泄露风险进一步放大,个人信息可能被滥用。
强调新闻报道中的隐私权利至关重要。
为了保护个人隐私,加强隐私保护意识势在必行。
法律法规在新闻传播中的隐私权保护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执行。
新闻传播中的隐私权保护问题的必要性十分重要,加强隐私保护意识和法律法规的作用不容忽视。
【关键词】新闻传播、隐私权保护、隐私泄露、新闻报道、采访、社交媒体、风险、权利、必要性、意识、法律法规、作用1. 引言1.1 新闻传播中的隐私权保护问题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隐私权保护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尤其是在新闻传播领域。
随着网络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个人隐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泄露风险。
新闻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承载着大量关于个人的信息,如何平衡新闻报道与隐私保护之间的关系成为了摆在新闻从业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隐私权保护不仅涉及到个人的信息安全,更关乎社会的稳定和公平。
在新闻报道中,隐私泄露问题常常引发争议,一些媒体为了追求独家报道或者吸引眼球,不惜公开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这不仅侵犯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对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
加强隐私保护意识,规范新闻从业者的行为至关重要。
只有在媒体自律的基础上,才能有效保护个人隐私权利,避免隐私泄露事件的发生。
政府和相关机构也应当加强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为新闻传播中的隐私权保护提供有力支持。
在新闻传播中,隐私权保护问题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挑战,更是一项伦理和社会责任。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权利的有效保护。
2. 正文2.1 新闻报道中的隐私泄露问题在新闻报道中,隐私泄露问题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隐私泄露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个人的隐私信息被不当地获取、传播或使用,给个人的权益造成了损害。
公共卫生伦理的基本原则
公共卫生伦理的基本原则公共卫生伦理是指在保障公共卫生的同时,尊重个体权利和社会价值观念的一种伦理学原则。
它涉及到公共卫生政策制定、实施和评估过程中的道德问题,包括疾病预防、控制、治疗、健康促进、环境保护等方面。
以下是公共卫生伦理的基本原则。
一、尊重个体权利1.1 个人自主权每个人都有自主权,即能够自由地做出决定并为其后果负责。
在公共卫生领域,这意味着个人有权决定是否接受预防措施或治疗,并有权知晓其风险和效果。
1.2 隐私权每个人都有隐私权,即有权保护其身体信息和医疗记录不被未经许可的人获取。
在公共卫生领域,这意味着必须采取措施确保个人信息安全,并且只有在法律允许或经过明确同意时才能收集、使用或分享个人信息。
1.3 平等原则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平等对待,无论其种族、性别、年龄、宗教信仰等因素。
在公共卫生领域,这意味着必须确保所有人都能够平等地获得预防措施、治疗和健康服务。
二、保护公共利益2.1 公正原则公正原则要求政策制定者在制定公共卫生政策时考虑到所有人的利益,而不是只关注某些特定群体的利益。
这意味着必须考虑到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的人群和弱势群体的权益。
2.2 社区参与原则社区参与原则要求政策制定者与社区居民合作,以确保公共卫生政策符合当地文化和价值观念,并且能够得到社区居民的支持和参与。
2.3 预防原则预防原则要求采取预防措施来减少疾病传播和发生率。
这意味着必须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例如接种疫苗、清洁卫生等措施来避免疾病传播。
三、确保科学性和透明度3.1 科学原则科学原则要求政策制定者采取科学方法来评估公共卫生措施的效果和安全性。
这意味着必须基于科学证据来制定公共卫生政策,而不是基于推测或主观判断。
3.2 透明原则透明原则要求政策制定者公开公共卫生政策的信息和决策过程,以便公众了解政策的目的和效果。
这意味着必须向公众提供有关政策目的、实施计划、预防措施等信息,并且在决策过程中听取社区居民和专家的建议。
四、保护环境和动物健康4.1 环境保护原则环境保护原则要求采取措施来减少污染、促进可持续发展以及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
传染病信息保密的法律法规
传染病信息保密的法律法规我国《传染病防治法》明确规定了传染病的报告和管理制度。
根据该法规,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等在发现传染病患者或者疑似患者时,应当立即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同时,《传染病防治法》还明确了传染病信息的披露制度,要求相关部门在传染病防治工作中,应当保护患者的个人隐私,不得泄露患者的个人隐私信息。
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处理和信息公开等方面作出了规定。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相关部门应当及时报告事件信息,同时要保护涉事个人的隐私权益。
该条例还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泄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不得编造、传播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虚假信息。
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条例》对传染病信息的报告、处理和保密等方面作出了进一步规定。
该条例要求,传染病信息的报告应当真实、准确、完整,不得迟报、谎报、漏报。
同时,该条例还明确了传染病信息的保密制度,要求相关部门和单位对传染病信息保密,不得泄露传染病患者的个人信息。
为了确保传染病信息保密,我国还制定了《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办法》等规章。
该办法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明确报告职责、报告程序和报告时限。
同时,该办法还对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中的保密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医疗机构在报告传染病疫情时,应当保护患者的个人隐私,不得泄露患者的个人信息。
除了上述法律法规外,我国有关部门还出台了一些规范性文件,对传染病信息保密工作予以指导。
如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工作指南》,明确了医疗机构在传染病防治工作中的职责和要求,要求医疗机构在传染病防治工作中,应当保护患者的个人隐私,确保传染病信息的安全。
我国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建立了完善的传染病信息保密制度。
在传染病防治工作中,相关部门和单位应当严格遵守这些法律法规,确保传染病信息的保密性,同时也要确保公众能够获取到准确的传染病信息,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个人信息的保护》范文
《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个人信息的保护》篇一一、引言在当今信息时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繁发生,个人信息保护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在处理这些事件时,需要平衡公共卫生需求与个人隐私权之间的关系。
本文旨在探讨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如何有效保护个人信息,以维护公众的隐私权和公共卫生的需要。
二、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性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和共享是必要的。
然而,不当的信息处理和泄露可能对个人造成伤害,包括精神困扰、经济损失甚至人身安全威胁。
此外,信息的滥用也可能导致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下降,对公共卫生的管理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保护个人信息是保障公众隐私权和信任的重要举措。
三、个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原则1. 合法性原则:收集个人信息时必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收集目的和用途,并取得个人同意。
2. 最小化原则:只收集与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直接相关的信息,避免过度收集个人信息。
3. 透明度原则: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和共享应透明公开,公众应了解其个人信息的使用情况。
4. 安全性原则:确保个人信息在存储、传输和使用过程中得到充分保护,防止信息泄露或被非法获取。
四、加强个人信息的保护措施1. 建立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机构,负责监督和管理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和共享。
2. 制定严格的个人信息保护政策和法规,明确个人信息保护的义务和责任。
3. 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加密技术、身份验证等,确保个人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4. 加强公众的隐私意识教育,提高公众对个人信息保护的认知和自我保护能力。
5. 建立投诉和举报机制,方便公众对个人信息泄露等违法行为进行举报和维权。
五、国际合作与经验借鉴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国际合作对于个人信息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各国可以分享个人信息保护的实践经验、技术和政策,共同应对全球公共卫生挑战。
同时,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如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加强技术投入等,以更好地保护个人信息。
六、总结总之,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保护个人信息具有重要意义。
《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个人信息的保护》范文
《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个人信息的保护》篇一一、引言在当今社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此类事件不仅对公共卫生系统提出严峻挑战,同时也对个人信息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
面对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个人信息在防治过程中的收集、处理、储存及使用都需受到严格的保护。
本文旨在探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个人信息的保护重要性,以及相应的保护策略与措施。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个人信息保护的必要性1. 保障公民隐私权: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个人信息往往被广泛收集以进行疫情追踪、防控和治疗。
然而,这些信息的收集和使用必须遵守隐私保护原则,避免个人信息被滥用或泄露。
2. 有效防控疫情:个人信息的保护对于疫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个人信息的准确和有效使用,可以快速定位确诊病例及密切接触者,控制疫情传播。
3. 维护社会稳定:在疫情等紧急情况下,个人信息安全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一环。
如若个人信息遭到不当利用或泄露,可能引发社会恐慌和不安定因素。
三、个人信息保护的策略与措施1.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政府应制定和完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法规,明确个人信息的收集、处理、储存和使用的条件和范围,确保个人信息在合法、合规的范围内被使用。
2. 强化政府和医疗机构责任:政府和医疗机构应承担起保护个人信息的责任,建立严格的信息管理制度,确保个人信息不被非法获取或滥用。
3. 加强技术保障: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数据加密、身份认证等,对个人信息进行保护。
同时,加强网络安全建设,防止黑客攻击和信息泄露。
4. 提升公众意识: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意识和能力,让公众了解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如何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
5. 建立监督机制:设立独立的监督机构,对个人信息的使用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个人信息不被滥用或泄露。
四、结论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个人信息的保护至关重要。
只有保障个人信息安全,才能有效防控疫情,维护社会稳定。
因此,我们需要从法律、制度、技术、教育和监督等多个方面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工作。
《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个人信息的保护》范文
《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个人信息的保护》篇一一、引言在当今信息时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个人信息的保护变得尤为重要。
这些事件往往伴随着大量个人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播,若处理不当,将可能对个人隐私、安全以及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个人信息保护的必要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和措施。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个人信息保护的必要性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如疫情等,政府、医疗机构和相关部门需要收集大量个人信息以应对危机。
这些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人身份信息、健康状况、出行记录等。
对这些信息的收集和使用如果不加以严格控制,可能会对个人隐私构成严重威胁,甚至可能导致个人安全受到侵害。
因此,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显得尤为重要。
三、个人信息保护的现状及问题目前,我国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
然而,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个人信息保护的实践仍存在诸多问题。
例如,部分地区在信息收集过程中存在滥用职权、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的现象;部分机构在信息处理和传播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安全措施,导致个人信息泄露;此外,还存在个人信息被非法获取、买卖等严重问题。
四、解决策略和措施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个人信息保护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解决策略和措施:首先,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个人信息的收集、处理、传播和使用的标准和程序,明确相关机构的责任和义务。
同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以维护个人信息安全。
其次,加强机构管理。
各机构应建立健全个人信息保护制度,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信息收集和使用。
同时,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对个人信息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最后,强化社会监督。
通过公开透明的机制和有效的举报途径,让社会公众和媒体参与到个人信息的监督中。
对违法违规行为及时曝光并给予严惩,以维护社会公正和公众利益。
《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个人信息的保护》范文
《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个人信息的保护》篇一一、引言在当今信息时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常常伴随着个人信息的传播与扩散。
个人信息的保护不仅是个人隐私权的基本体现,也是社会治理的基石。
面对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如何确保个人信息的安全、隐私与保密,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个人信息的保护问题,分析其重要性及应对策略。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性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保护个人信息有助于维护公民的隐私权,避免因信息泄露而导致的名誉、财产等损失。
其次,个人信息保护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有效防止因信息滥用而引发的社会恐慌和混乱。
此外,个人信息保护还有助于提高政府和相关部门在应对突发事件的效率和公信力。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个人信息保护的挑战尽管个人信息保护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信息传播速度快,难以控制。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极快,一旦个人信息泄露,可能迅速传播并造成严重后果。
其次,法律法规尚不完善。
目前针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法律法规尚不完善,难以对所有行为进行有效约束和规范。
此外,技术手段不足、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也加大了个人信息保护的难度。
四、应对策略为确保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个人信息得到有效保护,应采取以下策略:1. 完善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法规,明确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存储、传输等环节的规范要求,为个人信息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2. 强化技术手段: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数据加密、身份验证、访问控制等,确保个人信息在收集、存储、传输等环节的安全。
3. 提高人员素质: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意识和能力,确保其在工作中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和要求。
4. 强化监管力度:加强对个人信息收集和使用行为的监管力度,确保其合法合规,防止信息滥用和泄露。
公共卫生系统中的健康信息共享与隐私保护
公共卫生系统中的健康信息共享与隐私保护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公共卫生系统中的健康信息共享变得越来越重要。
正确的健康信息共享可以帮助公共卫生机构迅速反应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从而保障民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然而,在实现健康信息共享的同时,隐私保护也同样重要,个人隐私的泄露可能导致各种不良后果。
因此,公共卫生系统中的健康信息共享与隐私保护需得到合理的平衡。
首先,公共卫生系统中的健康信息共享有助于提高公共卫生的监测和控制能力。
共享健康信息可以帮助卫生机构及时了解疫情的发展趋势、病原体的传播途径和范围,从而制定出更加科学和有效的防控策略。
例如,在新冠疫情爆发期间,各国卫生部门通过共享患者的健康信息,及时掌握病情的演变,有针对性地采取隔离措施和大规模检测,有效地遏制了病毒的传播。
其次,健康信息共享可以促进公共卫生研究和科学发展。
大规模的健康信息汇总可以为疾病的病因研究和防治策略提供有力的依据。
通过对健康信息的分析,可以发现潜在的疾病危险因素,预测疾病的流行趋势,为公众提供个体化的健康管理建议。
例如,某研究机构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结合共享的健康信息,成功预测了某地区突发性流感的爆发,并提前采取了相应的疫苗生产措施,最终有效地控制了疫情的蔓延。
然而,公共卫生系统中的健康信息共享也面临着隐私保护的挑战。
个人的健康信息属于敏感个人信息,泄露可能导致个人的隐私权受到侵犯。
因此,在共享健康信息时,需要建立有效的隐私保护机制和法律法规。
首先,合理的授权机制是确保健康信息安全的关键。
个人应有权利自主决定是否共享个人健康信息,并清楚了解共享的目的和范围。
其次,需要加强对健康信息的存储和传输的安全保护措施,采取加密技术和身份验证机制,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使用。
最后,建立健全的惩罚机制,对违反健康信息隐私的行为进行惩处,起到威慑作用,保护公众隐私权的安全。
为了更好地平衡健康信息共享与隐私保护的关系,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公民基本权利限制问题研究》范文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公民基本权利限制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频发,这些事件可能对社会稳定和公民权益产生深远影响。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常常需要对社会进行快速响应和协调,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对公民基本权利的某种限制。
如何妥善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公民基本权利的平衡和保障问题,是我们亟待探讨的重要议题。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公民基本权利限制的现状与背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于其紧迫性和扩散性,可能会使得政府的防控措施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公民的某些基本权利,如隐私权、行动自由等。
在面对如疫情这样的公共卫生事件时,国家往往会采取隔离、封锁、信息共享等措施,这些措施的背后是对公民权利的某种限制。
然而,这种限制的背后是为了维护公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三、公民基本权利限制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公民的基本权利限制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
首先,这是为了保护公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防止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的扩散。
其次,这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确保防控措施的有效实施。
然而,这种限制必须遵循法律原则,尊重和保护人权,避免过度限制和侵犯公民的基本权利。
四、公民基本权利限制的法律框架与实施在法律框架上,我国《宪法》和《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公民权利的限制有明确规定。
政府在采取措施时必须遵守法律规定,遵循法治精神,避免过度侵犯公民的权利。
在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平衡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尊重和保护人权。
五、公民基本权利保障的实践与挑战在实践中,我国政府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始终注重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
然而,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例如,如何在保护公众健康的同时保障公民的隐私权?如何在确保社会稳定的同时尊重公民的行动自由?这些都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对此,我们需要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法治建设、提高公众法治意识等方式来应对。
六、完善公民基本权利保障的建议与展望首先,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如何平衡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如何保护和限制公民的基本权利。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公民基本权利限制问题研究》范文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公民基本权利限制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化的发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繁发生,不仅给人民生命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而且也对国家的社会经济秩序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在此背景下,政府往往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应对这些紧急情况,其中包括对公民基本权利的限制。
本文旨在探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公民基本权利限制的必要性、合法性及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公民基本权利的冲突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为了控制疫情的传播和保护公众的生命安全,政府可能会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封锁城市、限制人员流动、隔离确诊患者等。
这些措施的实施往往需要对公民的基本权利进行限制,如自由权、隐私权等。
然而,这种权利限制往往与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相冲突,因此需要在保障公共利益的同时,充分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
三、公民基本权利限制的必要性及合法性分析(一)必要性分析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为了控制疫情的传播和保护公众的生命安全,政府有必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限制公民的基本权利。
这些措施可以帮助政府迅速控制疫情的传播,减少疫情对社会的危害。
同时,这也是对公民生命权和健康权的保护。
(二)合法性分析在法律上,政府对公民基本权利的限制必须符合法律规定,并经过法定程序。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政府可以依据《突发事件应对法》、《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来限制公民的基本权利。
此外,政府还需要在采取措施前进行充分的评估和审查,确保措施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四、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一)问题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权利限制的范围和程度不明确、执法过程中的滥用权力等。
这些问题往往导致公民的基本权利受到不当限制和侵犯。
(二)解决对策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解决对策:1. 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权利限制的范围和程度,规范执法行为。
2. 加强监督: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对执法行为进行监督和检查,防止滥用权力。
新闻报道如何维护公众的知情权和隐私权
新闻报道如何维护公众的知情权和隐私权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报道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还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着推动作用。
然而,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如何平衡公众的知情权和隐私权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公众的知情权,意味着公众有权了解与自身利益相关以及社会公共事务的真实情况。
新闻媒体作为信息的传播者,有责任和义务满足公众的这一需求。
例如,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社会安全事件等方面,及时、准确、全面的新闻报道能够让公众了解事态的发展,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自己和他人,同时也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有序运转。
然而,与之相对的隐私权同样不容忽视。
隐私权是指个人享有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私人生活和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知悉、侵扰、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
每个人都有权在一定程度上保留自己的私人空间和个人信息,不受外界的无端干涉和曝光。
在实际的新闻报道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因未能妥善处理这两者关系而引发的问题。
有时候,为了追求独家新闻和轰动效应,一些媒体可能会过度挖掘个人隐私,甚至采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取信息,从而对当事人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比如,在某些明星绯闻的报道中,媒体可能会跟踪拍摄他们的私人生活,曝光其家庭住址、家庭成员等敏感信息,严重干扰了他们的正常生活。
另一方面,也存在因过于保护个人隐私而导致公众知情权受损的情况。
例如,在一些涉及公共利益的事件中,如果对相关信息过度隐瞒,可能会引发公众的恐慌和猜测,影响社会的公信力。
那么,新闻报道应该如何在维护公众知情权的同时,保护好公众的隐私权呢?首先,新闻工作者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
在采访和报道过程中,要尊重当事人的意愿,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获取和使用信息。
对于涉及个人隐私的内容,要有明确的判断和取舍,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无底线地曝光。
其次,新闻媒体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的审核机制。
在新闻发布之前,对内容进行严格的审查,确保既能够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又没有侵犯他人的隐私权。
公共卫生安全下个人信息保护与公开问题研究
090当代思潮公共卫生安全下个人信息保护与公开问题研究个人信息的概念及特点个人信息概念关于个人信息概念,学界对此有三种观点,即隐私说、识别性说和关联说。
其中最新出台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中确定以识别性兼关联性,故本文中笔者也是立足识别性兼关联性对于个人信息的概念进行界定。
该法规定:个人信息是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与已识别或者可识别的自然人有关的各种信息,不包括匿名化处理后的信息。
个人信息与个人隐私的关系1.个人信息。
首先,个人信息具有可识别性,其来源取决于信息主体,主要体现了个人的人格特点及精神价值,可以说具有了高度的识别性。
即只要通过某项信息能够直接或间接地辨认出信息主体的身份,该信息就可能属于个人信息的范畴。
其次个人信息具有社会性及公共性。
个人信息保护的目的就是在确保个人信息安全系能够最大限度的去对个人信息进行开发及利用,继而实现个人信息的价值。
故个人信息逐渐被视为一种社会资源被应用到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那么个人信息私人属性逐渐减弱,社会性和公共性就逐渐凸显。
个人信息这种特点也体现在了政府的社会服务及公共管理之中,使得政府对公民的基本情况有更完整的掌握。
最后个人信息还具有私密性,个人信息里面不仅涵盖了个人财产相关内容,而且涵盖的人格权的内容,那么个人信息内容和个人密切相关,那么对于民众个体而言其有权利选择公开自己个人信息内容,也有权利选择不公开。
那么个人信息具有了私密性,即个人信息在未经信息主体同意或者授权下,是不能被私下公开。
大数据形态下的原生信息不具有“争用性”而有其特定条件下的“限用性”。
大数据中未去身份处理的个人信息兼具人身与财产属性,因其人身属性而有一定的“限用性”。
2.个人信息与个人隐私的关系。
个人隐私与个人信息呈交叉关系,即有的个人隐私属于个人信息,而有的个人隐私则不属于个人信息;有的个人信息特别是涉及个人私生活的敏感信息属于个人隐私,但也有一些个人信息因高度公开而不属于隐私。
尽管民法典和最新谢月明(暨南大学法学院 广东广州 510632)摘 要:目前大数据在对我国此次应对疫情发挥极大益处,但因大数据对个人信息采集、利用、保存和共享等过程中出现对个人信息泄露、过渡使用等现实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无疑影响到个人信息的保护。
新闻报道如何平衡公众利益与个人隐私
新闻报道如何平衡公众利益与个人隐私在当今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新闻报道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为公众提供了了解世界的窗口,还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
然而,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如何平衡公众利益与个人隐私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公众利益是新闻报道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
当涉及到公共安全、公共卫生、社会正义等重大问题时,新闻媒体有责任向公众传递相关信息,以促进社会的改善和发展。
例如,在疫情期间,及时准确地报道疫情的发展态势、防控措施以及疫苗研发进展等信息,对于公众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政府制定科学的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对于贪污腐败、违法犯罪等行为的揭露,也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保障公众的合法权益。
然而,在追求公众利益的同时,新闻报道也不能忽视个人隐私的保护。
个人隐私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包括个人的生活、家庭、健康状况、通信内容等。
如果新闻报道过度侵犯个人隐私,可能会给当事人带来极大的伤害和困扰。
比如,未经当事人同意,公开其患病的细节、家庭纠纷或个人情感问题,可能会导致其名誉受损、社交关系破裂,甚至引发心理问题。
那么,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实现公众利益与个人隐私的平衡呢?首先,新闻工作者应具备高度的职业道德和伦理意识。
在获取和报道新闻时,要严格遵循新闻伦理准则,尊重他人的隐私和权利。
在决定是否报道某个涉及个人隐私的事件时,应充分考虑其对当事人的影响以及是否真正符合公众利益。
不能仅仅为了追求点击率和关注度而不择手段地侵犯个人隐私。
其次,新闻媒体应建立健全的内部审查机制。
在稿件发布之前,进行严格的审核和评估,确保报道内容既符合公众利益,又没有过度侵犯个人隐私。
对于一些敏感的个人信息,应进行必要的模糊处理或匿名化处理,以保护当事人的身份。
同时,法律的规范和约束也是必不可少的。
政府应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新闻报道中公众利益与个人隐私的边界。
对于违反法律规定、侵犯个人隐私的新闻报道,要给予相应的处罚和制裁,以维护法律的尊严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新闻传播中的隐私权与公共利益平衡
新闻传播中的隐私权与公共利益平衡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传播的影响力日益深远。
然而,在追求新闻报道的及时性、全面性和真实性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隐私权与公共利益之间的权衡与抉择。
隐私权是个人享有的一种基本权利,它保障了个人的私人生活不被随意侵扰和公开;而公共利益则关乎社会整体的福祉和发展。
如何在新闻传播中实现这两者的平衡,是一个亟待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隐私权对于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
它涵盖了个人的生活领域、个人信息、个人活动等多个方面。
比如个人的家庭生活、情感状况、健康信息等,这些都是个人有权保护且不希望被外界随意知晓的内容。
当新闻传播未经授权披露这些私人信息时,不仅会对个人造成心理上的伤害,还可能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然而,新闻传播也肩负着服务公共利益的使命。
公共利益涵盖了广泛的范畴,包括但不限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保障公众的安全健康、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等。
在某些情况下,为了实现公共利益,新闻传播可能需要披露一些与个人隐私相关的信息。
例如,在揭露腐败行为、重大犯罪活动或公共卫生事件时,可能会涉及到相关人员的部分隐私。
比如在报道某官员的贪污腐败案件时,可能会提及他的财产状况和一些个人行为;在报道某传染病的传播情况时,可能会公开感染者的活动轨迹。
这种情况下,新闻传播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公众的知情权,促使问题得到解决,从而维护社会的整体利益。
那么,如何在新闻传播中实现隐私权与公共利益的平衡呢?首先,新闻从业者应当具备高度的职业道德和伦理准则。
在获取和传播新闻信息时,应当遵循合法、公正、客观的原则。
对于涉及个人隐私的内容,要有充分的证据和正当的理由进行披露,并且要尽量减少对个人的不必要伤害。
其次,法律法规的规范和约束也是至关重要的。
应当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在何种情况下可以为了公共利益披露个人隐私,以及披露的程度和方式。
同时,对于违法侵犯个人隐私权的新闻传播行为,要给予严厉的惩处。
此外,公众的监督和参与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中的隐私权保护
黄忠王珑澔
2012-08-09 10:03:4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08-08
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对疫情进行及时、准确、全面的报道,已成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工作的重要一环。
然而,一些新闻报道在助益于防治工作的同时,也对相关当事人的隐私权多有侵害。
比如,广州首例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确诊患者杨先生就曾向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投诉,说因自己及家人的隐私被媒体过度报道而倍感焦虑。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道中,如何协调疫情报道与隐私权保护的冲突值得认真思考。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中的权利冲突主体
厘清各种权利主体是协调疫情报道与隐私权保护的前提。
任何一个新闻报道的产生与传播都涉及三方主体:新闻媒体、社会公众、具体事件的当事人。
他们之间形成一个复杂、多元的权利层次结构。
妥当解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中的隐私权保护问题,必然要求法律为多元权利主体的利益平衡提供协调机制,充分考虑各方主体的合理诉求。
媒体对公共卫生事件展开报道的必要性和正当性,既源于新闻自由,也源于公众对公共卫生事件真相的知情权。
《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也确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发布制度。
然而,对于新闻报道涉及的具体当事人,新闻报道在某种程度上将其隐私暴
露于公众视野之下,不可避免地扰乱了个人的生活安宁,侵犯了个人隐私。
一些媒体为了获得更真实的新闻效果,往往对报道涉及的当事人的个人信息进行深度挖掘。
比如,浙江某媒体对该省首例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确诊患者的报道就“非常详尽”:患者在病房里吃了什么,干了什么等,都见诸报端,甚至还在报道中透露其母亲的工作单位。
除了患者以外,患者的家属甚至收治医疗机构的医务工作者也可能会因为新闻媒体的报道倍感压力。
可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中所体现的矛盾冲突,本质上是代表公共利益的新闻自由和社会公众知情权与代表私人利益的被报道当事人的个人隐私之间的冲突。
《侵权责任法》第2条已经明确将隐私权作为一项受法律保护的权利类型,因此有必要为上述权利间的冲突寻找平衡之路。
基于比例原则协调权利冲突
原则上,新闻自由及公众知情权与隐私权的保障之间并无先后顺位问题,何项权利应优先保护,须视个案情形作具体考量。
当然,在个案的利益衡量中,如果没有衡量基准,就容易损害法的安定性或使衡量出现恣意的流弊。
因此,在衡量过程中,有必要强化比例原则的适用。
比例原则包括适合性原则、必要性原则和均衡性原则,其核心要义在于“度”的把握,强调目的与手段间的均衡,即一个措施即便是达成目的所必要的,仍不可予人民以过度之负担。
基于新闻自由和公众知情的考虑,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报道实属必要,但也不能因此而给相关当事人造成过度负担。
具体而言,新闻媒体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道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方面,可予公开的信息应当是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有关的信息。
比例原则要求目的和手段间要有一个合理的联结关系,换言之,对目的的实现无任何帮助的手段,就不应被采用。
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道而言,其涉及的信息包括一般信息和关联信息两大类。
所谓一般信息是指与此次突发公共事件无关联的个人信息。
这些信息所反映的是公民个人的一般性生活状况、工作状况、家庭情况等,如当事人的工资收入、财产状况、家庭成员等。
而关联信息是指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爆发而与特定当事人发生了某种关联,并由此产生的相关信息。
这部分信息的特殊性表现在其存在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爆发直接相关,且相关信息产生于疫情爆发时期,如当事人被疫情所感染的情况、治疗情况、隔离情况以及高度疑似患者的行踪等。
由于媒体介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旨在保障疫情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报道所涉的信息亦应以此为限。
另一方面,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道中要注意维护患者重返社会的权利。
疫情的患者同时也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受害者,因此需要高度关注其重返社会的问题。
应当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道中隐去包括姓名、肖像、住址、工作单位等足以识别其身份的个人信息,以促使其重返社会。
媒体从业者要树立隐私权的保护观念,充分尊重当事人的隐私权。
为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中的隐私权保护,我们建议在《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增加有关隐私权保护的条款。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道一旦涉及隐私权的侵犯,极易导致患者及其家属受歧视,甚至继续被“隔离”的不当后果,因此对受害者的保护不仅要通过金钱损害赔偿的方法,更应考虑通过设计一套完整的责任制度来预防侵害行为的发生。
(本文系四川医事卫生法治研究中心资助项目成果)
(作者单位:四川医事卫生法治研究中心;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