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初中数学全国优质课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精品020

合集下载

2010年初中数学全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精品091

2010年初中数学全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精品091

课题:《摸到红球的概率》河南省郑州外国语中学潘春华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概率的意义;(2)能用符号表示事件发生的概率;(3)会进行简单的概率计算.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动手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过程体会不确定事件的随机特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发展“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体会概率的意义,能对一类事件(简单古典概型)发生的概率进行计算.教学难点:正确进行一类事件发生概率的计算.教法学法:教法设计:“引导-探索-发现”式教学.学法设计:本堂课立足于学生的“学”,利用数学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体会参与的乐趣,感知数学课堂的美妙.教学程序: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首先请同学们看一段短片.短片的题目是《谁拿走了现金大奖》,那么大家认为拿大奖容易吗?我们也来试试吧?接着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上进行中国体育彩票七星彩的现场模拟开奖,让学生感知投一注就中特等奖的可能性大不大,进而提出可能性具体是多少呢?引发学生的思考.以此为契机,点出求一类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正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引出课题――摸到红球的概率.二、动手实验,探索新知首先展示一个摸球活动:若盒子里有3个红球、1个白球,它们除颜色外完全相同,从盒中任意摸出一球.1.猜一猜,摸出的球可能是什么颜色?2.“摸出红球”与“摸出白球”的可能性相等吗?如果不相等,哪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呢?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摸球共20次,并统计好摸到红球的次数.活动后教师使用程序和学生共同收集实验的数据,并利用计算机强大的功能对学生们亲手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自动生成频率折线统计图,让学生真实的感知刚才的猜想是否合理,为下面的理论分析奠定基础.针对学生的发现,提出了下面4个问题:1.若将每个球都编上号码,分别为1号球(红)、2号球(红)、3号球(红)、4号球(白),那么摸到每个球的可能性一样吗?2.任意摸出一球,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有哪几种?3.摸到红球可能出现的结果有哪几种?4.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多少?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得出摸到红球的可能性也即概率是43,并明确43中分子、分母的含义,引出概率的定义: 人们通常用P (摸到红球)= 来表示摸到红球的可能性,也叫做摸到红球的概率(probability ).概率用英文(probability )的第一个字母P 来表示.再提出2个问题:1.盒子里装有3个红球和1个白球,它们除颜色外完全相同,从盒中任意摸出一球,你能写出摸到白球的概率吗?2.盒子里装有4个完全相同的红球,从盒中任意摸出一球.(1)摸到红球的概率是多少?摸到白球的概率是多少?(2)这两个事件分别是什么事件?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三类事件发生的概率,并分别用符号表示:必然事件发生的概率为1, 记作P(必然事件)=1;不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为0,记作P(不可能事件)=0;如果A 为不确定事件,那么 0<P(A) < 1.三、学以致用、能力提升(一) 学以致用:例1 任意掷一枚均匀的小立方体(立方体的每个面上分别标有数字431,2,3,4,5,6),“6”朝上的概率是多少?解:任意掷一枚均匀的小立方体,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有6种:“1”朝上,“2”朝上,“3”朝上,“4”朝上,“5”朝上,“6”朝上,每种结果出现的概率都相等. 其中,“6”朝上的结果只有1种,因此616 ”朝上)(“P .(二) 牛刀小试:例2 下图是中国象棋棋盘的一部分,图中黑方有一个马, 红方有三个兵和一个炮,按照中国象棋中马的行走规则(马走日字,例如:按右图中的箭头方向走),黑方的马现在走一步能吃到红方棋子的概率是多少?(三)有奖竞答: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很多名言流传至今.温故而知新是他的名言,其中只有三个字的背面藏有竞答试题,请你参加并祝你获奖.(五个字中只有三个字后面藏有题目,每次学生答题时都要说出他(她)此次能选到题的概率)附:题目1:在一副扑克牌(54张,其中王牌两张)中,任意抽取一张牌是“王牌”的概率是( ).A .B .C .D . 题目2:一个十字路口的交通信号灯每分钟红灯亮30秒,绿灯亮25秒,黄灯亮5秒,当你抬头看信号灯时,是绿灯亮的概率是( ).A .B .C .D . 题目3:用4个除颜色外完全相同的球设计一个摸球游戏,任意摸出一球,使得摸到白球的概率为 ,摸到红球的概率也是 . (四)应用解惑:回到“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中提出的中特等奖的问题上,引导学生应用本课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四、 回顾小结5412911312711213111252121通过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同学的哪些表现值得你学习?五、布置作业必做题:课本数学理解、问题解决.选做题: (探究题)观察生活中的随机事件,试着用概率的知识去解决它.附: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2010年初中数学全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精品104

2010年初中数学全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精品104

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科书八 年 级 上 册《数怎么又不够用了》----非有理数的数的存在性佛山华英学校 王进《数怎么又不够用了》教案佛山市华英学校 王进教材:北师大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实数》第一节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分析:《数怎么又不够用了》是初中阶段的第二次数系扩充的入门课,在七年级学生经历了数系的第一次扩充——在小学的非负有理数知识基础上引进负数,让学生对数的了解扩充到有理数范围。

这一章通过引入无理数,将有理数扩充到实数范围内,是初中阶段第二次数系的扩张。

本节课也是这第二次数系扩充的最关键的一步——无理数的引入。

这一节课主要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感受到引入新数的必要性,认识到生活中大量存在这样的新数。

二、教学目标:1.技能目标:知道存在非有理数的数或举出一些例证,能说明现阶段学习的这类数满足的基本特征关系;初步阐明非有理数的数与有理数之间的关系(能否表示为整数与分数及其说明的方法)。

2.能力目标:能把对有理数的理解(如分类、表示、运算及合理性等)应用到研究新的数的过程中;能通过观察、质疑、实验、归纳和猜想得到存在非有理数的数,并能用分类、归纳或形式化证明的方法清晰的说明。

3.情态价值目标:进一步养成求知意识并坚定对归纳成真的信念。

三、教学重点:1. 教学目标中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2.创设研究“满足22=a 的数a 不是整数和分数即不是有理数”的情境。

四、教学难点:1.用有理数的分类验证的方法;2.分数的再分类;3.说明分数a 都不满足22=a 。

五、教学准备:① 学生准备:准备两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双面胶以及一把小剪刀。

②教师准备:教学设计和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中与预设生成有别的预案。

六、教法、学法:①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探究式教学,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旨的现代教育原则,结合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开展教学。

学生通过熟悉的现实生活情景,发现现有的讨论:a 是否为整数 游戏互动 教师引导由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研究“a 是什么数”的方案 有理数是不够用的,发现现有的有理数之外还存在非有理数,引发认知冲突,提出需要学习新的知识.引导学生分类讨论,形成师生与生生互动,体现了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2010年初中数学全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精品029

2010年初中数学全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精品029

7.2.1三角形的内角(教案)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交通路中学汪勃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用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角的定义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0;(2)了解辅助线的作用,能准确、规范地利用辅助线进行证明;
(3)规范学生的推理过程,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证明过程。

2.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由具体实例的引导,让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研究;
(3)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从动手实践中得到的结论,经过简单的推理证明以后可以成为定理。

初步感受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过程。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理证明及运用定理解答简单的数学问题。

2.难点:
(1)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0;
(2)通过作辅助线独立完成证明过程。

课前教具准备:
让每个学生课前准备好两个同样大小由硬纸片剪出的(较大)三角形.课件
教学过程:。

2010年初中数学全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精品102

2010年初中数学全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精品102

黄金分割教案张婧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实验学校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

黄金分割无处不在,建筑、绘画、摄影、人体美学中有它的影子,医学、军事、生物、科学实验中它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数学史上,黄金分割与勾股定理被称为“几何双宝”。

它不仅是线段的比的延续,还与几何中的三角形、矩形、五角星,代数中的数列、极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探究黄金分割,不仅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更能促进审美意识的发展。

因此,黄金分割是整个初中数学教材中与生活联系最密切、最富有美感、最耐人寻味的内容。

教学目的:(一)知识技能目标:(1)掌握黄金分割的定义及黄金分割点的作法(2)会进行黄金分割的有关计算(二)过程方法目标:(1)经历黄金分割的引入及寻找黄金分割点的探究过程(2)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使用(三)情感态度目标:在现实情境中体会黄金分割的文化价值,感受数学之美教学重点:黄金分割的意义及其简单应用教学难点:做一条线段的黄金分割点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18分18分二、导入新知二、导入新知告诉他们251±-=x3。

作一条线段的黄金分割点从黄金比的真实值——215-入手,引导学生将问题逐步简化。

同时,穿插回忆相关的基本的尺规作图方法,如:在数轴上寻找表示5的点,做两线段的差,从而找到黄金分割点的作法。

4。

黄金矩形引入黄金矩形的定义:若矩形ABCD的宽:长等于黄金比,则称之为黄金矩形只取正值618.0215≈-=x在跟老师共同探究后,总结作一条线段的黄金分割点的步骤:(1)过点B作BD⊥AB,使BD=21AB。

(2)连接AD,在DA上截取DE=DB。

(3)在AB上截取AC=AE.则点C为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画一条任意长度的线段,作出它的黄金分割点。

继续与羊羊们一起旅行,随暖羊羊来到了爱琴海边的希腊。

将巴台农神庙的正面抽象成矩形,发现它的宽:长刚好等于黄金比.探究黄金分割点的作法,可以说又从“形”的方面跟黄金分割进行了一次亲密接触。

2010年初中数学全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精品107

2010年初中数学全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精品107

教案
§6.1.2 平面直角坐标系
人大附中 孙芳
课题:平面直角坐标系(第六章第一节第二课时). 教材:人教版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及相关概念;能由坐标描点,由点写出坐标. 2.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用类比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认识平面内的点与坐标的对应.
3.通过介绍相关数学史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品质.
教学重点:平面内点的坐标概念以及由坐标描点和由点写出坐标. 教学难点:认识平面内点与坐标的对应.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与共同讨论. 教学手段:投影和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流程:
学生作业中提出可能的各种方案:
2】由点写坐标
学生做操图片,练习用坐标表示同学们的位置.
问题(1)在坐标平面内,怎样写出点
分别过点P向x轴、y轴引垂线,垂足所对应的数分别为P的坐标为(a,b).
O
32-54-2-1-3-45-56-7-6-6-7-87。

2010年初中数学全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精品111

2010年初中数学全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精品111

26.1.2 二次函数2
=的图象
y ax
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第二十六章第一节第二课时
授课教师:南宁三美学校刘晓静
1、知识目标:(1)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2
=的图象。

y ax
(2)结合2
=的图象初步理解抛物线及有关概念。

y ax
(3)根据图象观察分析、总结归纳二次函数2
=的图象性质。

y ax
2、能力目标:(1)通过画图探索二次函数2
=的性质,体会结合图像讨论性
y ax
质是研究函数的重要方法,强化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并培养
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类比的数学方法及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养成全面看问题,学会分类讨论的学习习惯;通过类比,能对旧知识进行有效迁移,培养良好数学素养。

4、教学重点:利用函数图象探索函数性质
难点:正确画出函数图象,会从数与形的角度分析函数的性质。

2010年初中数学全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精品031

2010年初中数学全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精品031

教学设计青海省格尔木八一中学孙燕课题: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第二课时)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四边形》,是“19.1.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第二课时。

“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是本课的核心内容,也是后面进一步学习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基础;同时,本课反复用到了平行线和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这也是对前面知识的巩固与深化。

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来说,《四边形》这一学段处于学生在初步掌握了推理论证方法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的阶段,而作为全章重点之一的本课,其内容正是训练学生推理论证、发展学生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的良好素材。

二、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前一课时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性质;通过以往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了简单的推理论证方法,初步具备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八年级学生观察、猜想、操作能力较强,但演绎推理及归纳的思想比较薄弱,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欠缺。

三、教学设计思路《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这一理念,课堂中,在探索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性质时,我采用以观察法、试验操作法为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观察、猜测,并鼓励他们用多种方法对得到的猜想进行验证,把直观操作和逻辑推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归纳出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性质后,我通过习题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训练学生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培养学生推理论证的能力。

《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根据这一理念,我在“拓展延伸”环节精心设计了一道易激发学生兴趣的实际问题,并通过对该问题的层层深入分析,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四、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 能通过观察、测量、试验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给出证明,得出“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结论;会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进行有关证明和计算。

2010年初中数学全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精品010

2010年初中数学全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精品010

第七届全国初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比
9.3用正多边形拼地板教学设计
教材:华东师范大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授课教师:重庆市第七中学校王浪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发现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及一些正多边形的组合能够拼地板的道理并加以理解;使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可以指导生活”的数学观,感受数学的美。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造性精神,进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
(3)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正多边形能够拼地板应满足的条件。

2.难点:对给出的图形会判断其是否能铺满地板。

教学方法:
探究发现法。

在教学中教师采用“问题情境----实验---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进行教学。

教具:
多媒体、电脑、网络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引入
(二)实验与探索
(三)深入与探究
(四)拓展与欣赏
(五)小结与作业
结束语:
我们从朝夕相处的地板中发现了平铺的奥秘也许就在身边,也许就在眼前,
还隐藏着无数的“奥秘”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祝愿同学们——
修得一个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
练就一双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
开启新的探索——发现平凡中的不平凡之谜…。

2010年初中数学全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精品070

2010年初中数学全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精品070

5.1平行线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平行线的概念及表示方法,会用三角尺、量角器等工具画平行线.2.掌握平行公理及推论的内容,并初步了解几何说理过程及反证法.3.初步了解平移和画平行线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过程与方法:1. 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进一步了解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2. 在积累操作经验的同时,探索并掌握平行线的多种画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参与活动和交流活动的意识,进而发展想象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2.通过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探究精神.教学重点:平行线的概念,平行公理及推论,平行线的画法.教学难点:平行公理的应用、平行线的画法.教学方法1.情境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迅速进入学习状态;2.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形成;3.探究交流法——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4.合作质疑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教具准备1.教学模型:三线八角演示仪2.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活动一:我来找问题:同学们,2008年中国有一件体育方面的大事,你知道是什么吗?学生观看奥运会游泳比赛的视频,找出平行线.[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已有的几何知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平行线的几何图形,使新知识建立在对周围环境直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增强对平行线的生活原型的认识,建立直观、形象的数学模型.问题(1)这是老师自己制作的三线八角演示仪,你能猜出这是做什么用的吗?动手旋转一下木条,证实你的猜想吧!(2)你能举出生活中应用平行线的例子吗?[设计意图]数学概念的学习应通过对已接触的恰当的实例进行组织整理、分类抽象,用实例帮助形成定义,在学生动手旋转木条的过程中感受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相交或平行,这样的设计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与概念形成的过程相吻合.同时让学生认识到,现在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感受数学的价值.同时提醒大家要有一双发现生活中数学的眼睛. 活动三:我体验问题(1)当CD 旋转到与地平线EF 平行的位置时,AB 也同时与地平线EF 平行吗?为什么?得出平行公理.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垂线的性质: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2)比较平行公理和垂线性质的区别与联系.当CD 旋转到与地平线EF 平行的位置时,AB 也同时与地平线EF 平行吗?(3)如图,直线a ∥b ,b ∥c ,那么直线a 与c 平行吗?为什么?[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教给学生用类比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保障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创设一个相对宽松的情境,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如:当一个问题从正面无法解决时,可以尝试从反面或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进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意识与自主探究学习的品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而突破难点. FE abcF E问题(1)你能用几种方法画出一组平行线?[设计意图]在教学中,通过版画、折纸等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发现平行线的画法多种多样,如:利用模具(直尺、方格纸等)画平行线;利用三角板或平行线间距离处处相等的方法画平行线;利用折纸的方法画平行线,利用几何画板演示等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推理能力.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2)观看大冬会滑雪比赛视频,感知平移变换.[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为后续学习做准备,也使学生感受知识间的联系与变化,对知识有整体认识.活动五:我能做(一)、下发“当堂检测题”1、读下列语句,并画出图形(1)、点P是直线AB外一点,直线CD经过点P且与直线AB平行.(2)、直线AB、CD是相交直线,点P是直线AB、CD外一点,直线EF经过点P 且与直线AB平行,与直线CD相交于点E.2、工人师傅在架设电线时,为了检验三条电线是否互相平行,只检查了其中两条是否与第三条平行,这种做法是否正确:理由是:.[设计意图]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当堂检测题的设计由浅入深,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课堂的有趣、有益、有效.3、如图(1)(2)的方法将几何体切开,所得的截面中有没有互相平行的线段?如果有,有几组?标上字母,表示出来.[设计意图]:课本改编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在上图中,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把它们表示出来.[设计意图]:通过标字母、找平行这样的开放性试题,给学生留下充分的空间,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有成功的体验.5、甲乙两只蚂蚁觅食后,都想早点儿回去向蚁王汇报成绩,同时从A处向洞口O处赶,甲走的路线为折线AB1B2B3B4B5B6B7O,乙走的路线为折线ACO,图中的线段分别平行,如下图所示,如果他们的爬行速度相等,那么你知道甲乙两只蚂蚁谁先回到洞中吗?[设计意图]:在巩固新知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和拓展训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二)、各小组出题互检[设计意图]采用兵教兵,兵练兵,兵考兵的方式,设置生生互考环节,在欢快的气氛中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有效性,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活动六:我总结(1)小结:说说你本堂课的收获,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谈收获时要针对不同方面,比如:知识方面的、能力方面的、生活实际方面的、和情感方面的,使学生在真正掌握本节课学习内容的同时,不断发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不断修正自己,进而全方位提高.(2)布置作业今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县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为惨重的大地震,地震发生后,各省市、地区都献出了自己的爱心,人们除捐款、捐物外,也用各种各样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下面两幅图就是小明利用平行线画出的祝福灾区人民的图案,祝福灾区的人民在今后的日子里一帆风顺、早日重建家园,请你也利用本节知识,设计一些类似的图案,寄给灾区的人民吧![设计意图]数学的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呈现给学生现实生活实际的问题是为了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与兴趣,让学生有探索、解决问题的欲望.本环节的设计体现了“学生活中的数学,并将所学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的理念,不仅能使教师清楚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也能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感教育,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创新意识,可谓是“一举三得”.(六)板书设计我的板书设计力求突出重点,并使知识形成脉络.5.2.1平行线一、平行线的定义: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二、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三、平行线的画法四、平移的初步了解各环节时间安排 板 书 设 计 程序1.我来找2′程序2.我会学26′程序3.我能做12′程序4.我总结4′课后作业1′。

全等三角形(省优质课的教案)

全等三角形(省优质课的教案)

全等三角形(省优质课的教案)篇一:2010年初中数学全国优质课教学设计精品017第七届全国初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观摩评选参赛教案(三角形全等的断定定理)贵州省石阡县文博中学:梁超二O一O年十月十一日第三章全等三角形3.4三角形全等的断定定理(一)教学内容: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3章第4节《三角形全等的断定定理》(SAS)第一课时课型:新授课课时:2课时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目的: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分析、归纳,让学生经历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边角边”定理的过程,并掌握这种识别方法,并会用此定理进展简单的推理。

2、过程与方法目的通过作图、交流和演示,使学生讨论探究出“边角边”定理,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认识以及团结协作处理征询题的才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通过学生的动手实际操作、猜想和论证的过程,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体验觉察的欢乐,体会成功探究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使学生从实际操作中获得数学知识,明白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效劳于生活的道理。

重点:探究“边角边定理”并用此定理进展简单的推理。

难点:探究“边角边定理”,定理中“边角边”条件的理解。

教学器具:卡纸、剪刀、三角板、直尺、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纳引探式教学方法,在活动中教师着眼于“引”,尽力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引导他们处理征询题,并掌握处理征询题的方法,学生着眼于“探”,通过探究活动觉察规律,开展学生的探究才能和制造才能。

篇二:全等三角形断定公开课教案13.2.2三角形全等的断定—边角边(S.A.S)公开课教案授课教师:乐山市市中区关庙中学雷万建一、背景介绍与教学材料本教材强调直观和操作,在观察中学会分析,在操作中体验变换。

教材的编排淡化概念的识记,强调图形性质的探究。

全等三角形的断定是今后证明线段相等和角相等的重要工具,是学习后续课程的必要根底。

在教学呈现方式上,改变了“结论——例题——练习”的陈述方式,而采纳“征询题——探究——觉察”等多种研究方式。

2010年初中数学全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精品020.

2010年初中数学全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精品020.

处都有数学,并能自然地过渡到本节
课的课题.
3.认识定义.
定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两条边都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
边,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腰和底边的夹角叫做底角.


A


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数学情景引 入等腰三角形定义,提高学生学习的 乐趣,从中理解等腰三角形的腰、底 边、顶角和底角等概念.
四、教法、学法:
教法:
常言道:“教必有法,教无定法”。所以我针对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水平, 大胆应用生活中的素材,并作了精心的安排,充分体现数学是源于实践又运用于生活。因 此,本堂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主动地获取知识。 同时,采用了现代化教学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整个课堂“活”起来,提高课堂 效率。本堂课以生活中的一些例子为中心,让学生亲自尝试,接受问题的挑战,充分展示 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为终 身学习和发展打打下坚实的基础。
3.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 观点,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在交流中获益.
㈡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
㈢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
2
12.3 等腰三角形
㈣解析
本堂课是等腰三角形的第一堂课,所以对于本堂课的知识目标的定位,主要考虑如下: 1.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概念,认识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在本堂课中要达到如下要 求:⑴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定义,知道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底角、腰和底边;⑵知道等腰三角 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一条对称轴,即:顶角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或底边上的中线)所在 直线;

2010年初中数学全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精品002

2010年初中数学全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精品002

教学设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广西玉林市玉州区九中杨成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定义,能根据定义探究平行四
边形的性质。

2.了解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能跟根
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操作、观察、探索等活动,发展学生
的主动探究意识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
的观察、分析、归纳、概括、判断的能力以及动
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通过动手操作,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激发学
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并在数学学习活动
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感受数学的严
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
度及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探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利用平行四边行的性质
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探索。

2010年初中数学全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精品023

2010年初中数学全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精品023

《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教学设计
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下梁中学邹小燕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三角形》中的第三节《多边形内角和》的第2课时。

《三角形》这一章的内容结构是“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与三角形有关的角”、“多边形及其内角和”、“课题学习—镶嵌”。

这一章以内角和为主题,先讲三角形内角和,再顺势推广到多边形内角和,最后将内角和知识应用于镶嵌。

本章知识间的联系比较紧密,本节内容在这一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编排上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前一节学生已经学习了多边形以及多边形的对角线、多边形的内角、外角等概念,已经掌握了三角形和特殊的四边形(如长方形、正方形)内角和,所以本节用分割多边形成若干个三角形的方法研究多边形的内角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总结多边形内角和公式难度不大。

本节蕴含了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化未知为已知的思想和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索得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会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把四边形、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的探索多边形内角和公式过程,感受化未知为已知的转化思想以及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过程。

3.让学生体验猜想得到证实的成就感和数学充满探索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难点:分割多边形为三角形的过程。

四、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自主探究法。

五、过程设计:。

2010年初中数学全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精品001

2010年初中数学全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精品001

教学设计课题:§3.1 图形的旋转授课教师:江苏省徐州高级中学刘宁地位作用:该内容是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是在学习完平移、轴对称的基础上学习的又一种图形的变换,不仅为进一步研究图形的中心对称性打下良好基础,而且为学生提供处理几何问题的动态分析方法。

主要内容:通过生活实例,认识旋转概念;通过探究活动,体会旋转性质;通过观察操作,掌握旋转作图。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通过具体实例认识旋转, 知道旋转的性质。

过程方法:经历对具有旋转特征的图形的观察、操作、画图等过程,掌握作图的技能。

情感态度:经历对生活中旋转现象的观察、分析过程,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体会知识的时代感;增强探究意识和研究兴趣;从图形的运动变化中学会发现图形的不变性质,体验发现的乐趣,养成感悟勤于实践、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强学好数学的勇气和信心。

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旋转的概念和性质。

难点:探究图形旋转的性质,多角度地理解图形旋转的发生过程。

教学方法基于本节课是新授课的,采用探究发现式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自主探索,对话交流等活动形式,“动手做数学”。

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情境引入情境1:带领学生做一个课前操(旋转操),“转转你的脖子,扭扭你的腰,绕绕你的胳膊,踢踢你的腿。

”情境2:演示俄罗斯方块游戏。

通过玩游戏,引导学生发现除了平移运动之外还有旋转运动,并引导学生列举出一些具有旋转现象的生活实例。

启迪学生,为了改变物体的位置,除了将物体移动一段距离,还可以将物体转动一定角度。

在两个情境刺激下指出,在初中阶段,我们主要研究平面内图形的旋转,引出课题“图形的旋转”。

第二环节概念形成1.建立图形旋转的概念把满足“绕一个定点转动、沿某个方向转动一定角度”这两个特征的运动称为旋转。

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旋转一定的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图形的旋转,这个定点称为旋转中心,旋转的角度称为旋转角。

2通过打开圆规画圆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图形的旋转过程。

2010年初中数学全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精品024

2010年初中数学全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精品024

第七章生活中的轴对称2.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一)一、教材分析本节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一七章《生活中的轴对称》的第二节“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第一课时。

本章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数学活动经历,从观察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开始,从整体的角度直观认识并概括出轴对称的有关特征;通过逐步分析角、线段、等腰三角形等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了解和领悟轴对称现象的共同规律、认识有关轴对称的基本性质;同时,在简单的图案设计,镶边与剪纸等活动中,学生进一步体会轴对称的应用价值和丰富内涵。

而本节课是在学生感受了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探索并体验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线段和角,并运用轴对称变换探索相关的性质。

它是对轴对称的进一步理解和应用,为以后继续学习轴对称图形——等腰三角形奠定了知识和方法。

二、教学对象分析(1)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过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对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及对称轴有所了解,并能通过折纸动手制作轴对称图形。

在前面一节课中,已学习轴对称现象,对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具备了动手操作的基本技能。

(2)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折纸活动,解决了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感受了从数学活动中积累数学经验的过程;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3)任教学生学情分析本节课任教学生为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七年级学生。

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为西安市陕西省两级重点中学,学生基础较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求知欲强,课堂积极活跃、善于思考,具备拓展提升的空间。

三、教学目标1.通过折纸、画图、推理等活动,探索线段和角的轴对称性,感知图形的对称美,提高抽象概括能力。

2.初步应用线段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的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3.通过小组合作、实验交流,体会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培养协作学习的意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010年初中数学全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精品030

2010年初中数学全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精品030

中位数与众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
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区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正确评判。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区分刻画“平均水平”的三个数据代表,让学生获得一定的评判能力,进一步发展其数学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将知识的学习放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通过数据分析与处理,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
2、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正确评判。

教学难点:
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正确评判。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合作讨论。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2010年初中数学全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精品011

2010年初中数学全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精品011

课题:认识100万(北京师范大学新课程教材第六章第一节)执教:重庆市外国语学校郭东一、教学目标:1、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从不同角度来认识100万,感受大数,培养数感;能对含有较大数字的信息,做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

2、学会用这些数来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3、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学会收集、描述、分析生活中的大数,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提高应用计算器处理数学问题的能力。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具体的例子体会一些较浅显的哲学思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借助熟悉的事物,从不同角度(长度、面积、体积、重量)对100万进行感受,发展数感。

三、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在教学预设中,为学生设计富有现实情境与思考空间的问题,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实效性,体现数学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为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供机会,搭建平台。

采用“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析、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教学。

四、教学和活动过程: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一)创设情境,激发求知:师:同学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会遇到一些很大的数,你们能举出一些来吗?生:(几个回答)师:老师也准备了一些较大的数:①中国人口约13亿。

②重庆机动车保有量从2005年的100万辆增加到今年的超过200万辆,排名全国第五③张明购买福利彩票中了500万元奖金师:看见这些数据,你们有何感想?生:(齐答)师:这里,我们看到了100万和超过100万的数,这些数在我们的认识中都是一些大数,那么,今天我们就从我们身边的事例来“认识100万”。

(板书课题:认识100万)(二)实验活动,感知大数师:数学源于生活,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校园的一天。

(放拍摄的影片)(活动一)师:这是刚才同学们早晨跑步的情景,大家想象一下如果同学们跑100万步,能不能从重庆跑到340千米以外的成都呢?生:(学生猜想)师:到底会不会呢?数据胜于雄辩!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生:计算出100万步有多长。

2010年初中数学全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精品042

2010年初中数学全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精品042

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14.2.2节第二课时)授课教师:班春虹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指导教师:王连笑原天津市实验中学刘金英天津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室李燕桐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2010年11月第一部分 教学设计一、内容和内容解析(一)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14.2.2一次函数”(第二课时). (二)内容解析函数是数学领域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刻画和研究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模型.它反映了数量之间的对应规律,是研究数量关系的重要工具.函数思想是最重要的思想,正如F.克莱因的一句名言:“一般受教育者在数学课上应该学会的重要事情是用变量和函数来思考.”一次函数是中学阶段接触到的最简单、最基本的函数,它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一次函数的学习是建立在学习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变量与函数和正比例函数及其图象与性质的基础上的.一次函数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一次函数的有关概念,本节课是一次函数的第二课时,主要研究一次函数图象的形状、画法,并结合图象分析一次函数的性质.它既是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拓展,又是继续学习“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的基础.1.关于一次函数的图象学生在学习一次函数的图象之前已经学习了函数的图象和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掌握了画函数图象的基本方法——描点法,因此,对于运用列表、描点、连线画出一次函数的近似图象并不生疏,但是对于一次函数的图象为一条直线的理解则是本节课的内容,所以,教学时需要在学生动手画图象的基础上,通过对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解析式的分析比较,使学生从数的角度加深对形的理解.在了解了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以及它和正比例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后,一次函数图象的画法可以有两种,一种是平移,另一种是两点法,突出两点法画图时如何选取合适的点.2.关于一次函数的性质对于一次函数的性质主要是研究一次函数)(0≠+=k b kx y 中的k 的正负对函数增减性(图象的变化趋势)的影响,对于这个性质的探究,让学生经历“先特殊化、简单化,再一般化、复杂化”的过程,通过对图象的研究和分析函数自身的性质,深刻领会函数解析式与函数图象之间的联系,渗透的是数形结合的思想.同时结合一次函数)(0≠+=k b kx y 的图象与正比例函数)(0≠=k kx y 图象之间的关系类比得出一次函数的性质.从数学自身发展过程来看,正是由于变量与函数概念的引入,标志着初等数学向高等数学的迈进,是一种数学思想与观念的融入.无论从一次函数到反比例函数,再到以后的二次函数,甚至高中的其他各类函数,都是函数的某种具体形式,都为进一步深刻领会函数提供了一个平台.因此,后续学习中对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的研究方法与一次函数的研究方法类似.也就是说,一次函数的学习为今后其他函数的学习提供了一种研究的模式.3.教学重点掌握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010年初中数学全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精品080

2010年初中数学全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精品080

第七届全国初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评比活动参赛教案圆周角教案(第一课时)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江西省宜春中学李明旭《圆周角》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圆周角的概念,让学生探索和掌握圆周角定理,并能灵活地应用圆周角定理解决圆的有关说理和计算问题。

2、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会“由特殊到一般”、“分类”、“化归”等数学思想;【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及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解决问题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既要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又要培养学生以严谨求实的态度思考问题;【情感目标】:1、通过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协作、互相讨论的团队精神;2、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经历探索“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的过程;难点:了解圆周角的分类、用化归思想合情推理验证“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课前准备教师:课件、圆规、三角板、自制教具、皮筋;学生:学具、皮筋、圆规、量角器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复习提问:教具中的∠AOB是我们前面学习过的什么角?【设计意图:选择新旧知识的切入点,既复习上节课内容,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导学生探求新知】.2.教具演示顶点的移动观察:当顶点移到C处时,这个角此时还是圆心角吗?它和圆心角有什么区别?【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类比,找出圆周角的基本特征.】3.请同学给圆周角下定义.4.在教具上用皮筋依次演示下列角,请同学们结合圆周角概念判断这些角是否为圆周角,并说明理由.【设计意图:用直观图形强化学生对圆周角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观察能力.】二、师生互动启发猜想【探究活动一】摆一摆:一条弧对的圆心角有几个,圆周角有几个?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和皮筋,通过由实验、观察等方法可得出:一条弧对的圆心角只有一个,圆周角有无数个;【探究活动二】找一找:圆心与圆周角有几种位置关系?充分的活动交流后,教师挑选有代表性的几个小组派代表在展台上展示图片,说明圆心与圆周角的位置关系:①圆心O在∠BAC的内部②圆心O在∠BAC的一边上③圆心O在∠BAC的外部请同学们思考除这三种位置关系外是否还有遗漏?分别做出这三个图中的圆心角∠BOC,①圆心O在∠BAC的内部②圆心O在∠BAC的一边上③圆心O在∠BAC的外部【探究活动三】量一量:同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BAC与圆心角∠BOC 的度数,你有什么发现?三、动手实践验证猜想将学生分三大组,每组同学摆其中一种图形,并测量角度。

2010年初中数学全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精品105

2010年初中数学全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精品105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7.4 课题学习镶嵌——铺地板中的数学广东省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赵桂枝一、课题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课题学习”作为初中数学四大领域之一,是新课程标准的一大特色。

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问题为核心、以问题解决为目标开展的探究式学习活动。

在初中阶段,通过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让学生获得初步的研究经验,发展一定的研究能力。

七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好奇心、表现欲和认知能力都处在上升的阶段。

这一时期,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至关重要,也是预防厌学情绪的关键时期。

所以,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如《镶嵌》这样的课题学习来保护和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信心,使学生开阔眼界、拓展知识、培养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课题学习内容分析:平面镶嵌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中最典型最常见的就是铺地板。

其特点是使用的基本图形简单,构造的图案美观,随处可见。

符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能够吸引初中生的兴趣,具有说服力。

所以本节课,我们从生活中的“铺地板”入手,研究其中蕴含的平面镶嵌知识。

在《新课程标准》中对镶嵌作出明确的要求:知道任意一个三角形、四边形或正六边形可以镶嵌平面,并能运用这几种图形进行简单的镶嵌设计。

而平面镶嵌知识在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中最典型最常见的就是铺地板。

其特点是使用的基本图形简单,构造的图案美观,随处可见。

符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能够吸引初中生的兴趣,具有说服力。

所以本节课,从生活中的“铺地板”入手,研究其中蕴含的平面镶嵌知识。

试图通过研究用一种正多边形进行铺地板的条件,使学生了解平面镶嵌的含义,能够综合应用多边形内角和知识解决平面镶嵌问题,力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能力、问题意识和合作意识,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以及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方法。

此外,由用一种正多边形铺地板可以延伸到对用两种正多边形进行铺地板,用三种正多边形进行铺地板的思考和研究,也可以拓展到对用任意三角形和任意四边形进行铺地板的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12.3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十二章第三节等腰三角形的第一课时任课教师:东湾中学李晓伟设计理念:教学的实质是以教材中提供的素材或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为载体,通过一系列探究互动过程,渗透分类讨论、数形结合和方程的思想方法,达到学生知识的构建、能力的培养、情感的陶冶、意识的创新。

一、教材及教学内容分析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析等腰三角形是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十二章第三节等腰三角形的第一课时的内容。

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及性质、轴对称变换、全等三角形、垂直平分线和尺规作图的基础上,研究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及其重要性质,它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伸,也是后面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知识的重要储备,我们常常利用它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两直线垂直,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另外,本堂课通过“活动探究”、“观察—猜想—证明”等途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因此,本堂课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及情感教育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㈡教学内容的分析本堂课是等腰三角形的第一堂课,在认识等腰三角形的基础上着重介绍“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通过展示我国今年举办的精彩绝伦的盛会—上海世博会图片中的等腰三角形,结合云南丰富的文化资源,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图形的和谐美、对称美;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数学情景引入等腰三角形定义,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让学生通过动手剪等腰三角形、对折等腰三角形等活动,探究发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经历知识的“再发现”过程。

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发展创新思维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发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基础上,再经过推理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使得推理证明成为学生观察、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自然延伸,有机地将等腰三角形的认识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证明结合起来,从中发展学生推理能力。

在例题的选取上,注重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渗透分类讨论、数形结合和方程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形成自我的数学思维和能力,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目标及其解析㈠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概念,认识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2.经历探究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过程,理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证明;3.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能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数学思考:1.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论证”的过程,发展学生几何直观;2.经历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过程,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解决问题:1.能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数学的应用能力,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2.在小组活动和探究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体会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情感态度:1. 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论证”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究性和创造性,感受证明的必要性、证明过程的严谨性以及结论的确定性,并有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2.经历运用等腰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认识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的作用;3.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在交流中获益.㈡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

㈢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

㈣解析本堂课是等腰三角形的第一堂课,所以对于本堂课的知识目标的定位,主要考虑如下:1.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概念,认识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在本堂课中要达到如下要求:⑴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定义,知道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底角、腰和底边;⑵知道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一条对称轴,即:顶角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或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直线;2.经历探究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过程,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证明,在课堂中让学生参与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索,鼓励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言语表述证明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引导学生完成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证明;3.会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堂课要达到以下要求: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会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问题诊断分析1.在这堂课中,学生可能遇到的第一个困难是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发现,特别是等腰三角形顶角的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这一性质,解决这一问题教师主要借助等腰三角形对称性的研究,并引导学生理解“重合”这个词的涵义。

2.这堂课学生可能遇到的第二个问题是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这一问题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学生刚接触几何证明不久,对数学语言表达方式还不熟悉;这一困难,并不是一堂课就能解决的,而要在以后学习中帮助学生增强数学语言运用的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在这堂课中我通过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鼓励学生运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表述,使学生数学语言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得到提升;第二是添加辅助线的问题,这也是学生在证明中的一个难点。

要解决这一问题,我借助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通过研究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让学生理解三种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即作顶角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或底边上的中线;第三是证明等腰三角形顶角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这一性质,要突破这一难点,我采用先证明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这一性质,为学生搭一个台阶,更好地解决这个难点。

3.这堂课中学生可能遇到的第三个问题是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应用,特别是等腰三角形顶角的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这一性质的应用;所以我在设计课堂练习时,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通过练习渗透分类讨论、数形结合和方程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形成自我的数学思维和能力,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四、教法、学法:教法:常言道:“教必有法,教无定法”。

所以我针对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水平,大胆应用生活中的素材,并作了精心的安排,充分体现数学是源于实践又运用于生活。

因此,本堂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主动地获取知识。

同时,采用了现代化教学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整个课堂“活”起来,提高课堂效率。

本堂课以生活中的一些例子为中心,让学生亲自尝试,接受问题的挑战,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堂课的设计是以课程标准和教材为依据,采用发现式教学。

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去亲身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同时,注意加强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鼓励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科学研究的思想。

学法:学生都渴望与他人交流,合作探究可使学生感受到合作的重要和团队的精神力量,增强集体意识,所以本课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遵循“情景问题⇒实践探究⇒证明结论⇒解决实际问题”的主线进行学习。

让学生从活动中去观察、探索、归纳知识,沿着知识发生,发展的脉络,学生经过自己亲身的实践活动,形成自己的经验,产生对结论的感知,实现对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

这不仅让学生对所学内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能力得到培养,素质得以提高,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探索问题的方法。

五、教学支持条件分析在本堂课中,准备利用长方形纸片、剪刀、圆规和直尺等工具,剪出等腰三角形,利用等腰三角形,通过对折、多媒体动画演示等方法发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且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实际动手操作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六、教学基本流程七、教学过程设计:如图,是西安半坡博物馆屋顶的截面图,已经知道它的两建筑工人师傅对这个建筑物做出了两附:板书设计:设计意图:简洁、有条理的板书设计,使学生对本节课的主要知识一目了然,加深印象,提高教学质量。

现在,我把自己20多年来的班主任工作经验,总结如下,一并赠送给您,希望能帮到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辉煌的明天——我的治班方略我很欣赏一句话,那就是“教师的工作是托起明天的太阳”。

是啊,我们今天的一切工作,不就是为了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一个辉煌的未来吗?那么,如何为孩子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是值得每一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师的深思。

因为班主任是学校具有特殊身份的教育者。

作为班级的教育者和组织者,在班集体的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从参加工作至今,二十多年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回忆这些年带班所走过的每一步,品味着工作带给我的欣慰和快乐,更加坚定了我做一名优秀班主任的信念和决心。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学习思考,我的治班理念已经逐渐明朗,那就是“以情育人,用爱心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活动育人,用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犹如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一样,没有感情,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工作二十多年来,我从没有放弃过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从教中学,从学中教,乐此不疲。

用我的真诚、爱意透视学生纯洁而又丰富的内心世界,唤起学生对爱和真诚的追求,感染学生、浸润学生渴望理解的心田,用充满爱的语言去抚慰一颗颗幼小的心灵。

一、关爱学生,用爱撑起一片蓝天1、沟通是教育的前提。

师生之间如果缺乏了解和沟通,感情就会有隔膜,教育就无从展开。

沟通应从了解开始。

苏联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

"因此,我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经常通过不同方法与学生交流,在交流中了解每个同学的家庭情况、性格特点、爱好、健康状况及学习变化。

例如,我在与如今所带班级学生的交流中得知班内三名同学生活在单亲家庭时,一种怜爱之情,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油然而生。

我深知,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情感脆弱,性格孤僻、倔强、逆反心理强,因此,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我会不经意地送给他们一个亲切的微笑,一个满意的赞许,一个温馨的眼神,一个慈祥的抚摸,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真挚的爱,使这些原本不幸的孩子在班集体这个大家庭里变得开朗活泼、乐观向上,有着较强的集体荣誉感。

2、运用心理教育。

基础教育的价值体现在未来,受教育者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未来社会获得最佳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因此本学年,我在班里发起这样一个倡议:师生共建相互交流的"绿色通道",包括两种形式:(1)家构通桥—日记(2)热线连着你和我—家庭心理电话以此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倾诉,使个性千差万别的学生,在心理错位时得以倾诉,摆脱烦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