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沪教版第四册-故都的秋_教学设计_教案_1教案

合集下载

《故都的秋》课文教案

《故都的秋》课文教案

《故都的秋》课文教案《故都的秋》课文教案(精选6篇)《故都的秋》课文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郁达夫及其作品。

2.了解《故都的秋》的艺术特色。

3.诵读,积累语言材料。

二、过程与方法1.强化诵读,训练语感。

训练学生在阅读中快速把握文章意蕴,并作适当归纳的能力。

2.领会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艺术风格。

3.培养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趣味。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体会作品的感情色彩同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内在联系,理解一个正直文人不满于现实又无法找到出路的苦闷心境。

重点、难点:《故都的秋》也是中国现代散文名篇,它充分显示了作者的气质和独特的生活感受、兴趣爱好、文化品位。

作者到底描写了故都的哪些风物?抓住了这些风物的哪些特点来描写?从这些故都风物中折射了作者什么样的内心世界?这些都是鉴赏这篇文章的重点,也是难点。

学生活动诵读、鉴赏思考、讨论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文章描写了故都秋天的哪些风物。

自然风物的客观色彩和作者内心世界的主观色彩是如何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体会文章情景交融、以情驭景的艺术风特色。

一、导入新课老师可选取传统教材中峻青《秋色赋》若干段进行朗读。

读后问:这段秋景有什么特点?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答案:丰收,色彩绚丽,喜悦热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同样描写秋天景物的文章,我们看了郁达夫所描写的故都秋景与峻青笔下的秋景有何不同?二、简介作者及其艺术风格、本文的写作背景。

(根据文意的需要来夹带介绍)郁达夫(1896—1945)现代著名作家,浙江省富阳人,是“创造社”的重要成员。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家庭的变故、国家的现状,激起了作者无限愤慨,后流亡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战争。

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等,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故都的秋》教案(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学会欣赏和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描写和表达方式。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深情和怀念之情。

培养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课文《故都的秋》的作者和背景。

简要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2 课文解读分析课文中的描写和表达方式,如对比、象征等。

解读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理解和欣赏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3.2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描写和表达方式的应用。

解读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引入作者的背景和课文的情节,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和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和分享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和记忆。

4.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情节。

学生找出并记录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4.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描写和表达方式的应用。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互相交流和讨论。

4.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理解和讨论,进行讲解和解析。

教师解释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4.5 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题和情感。

学生进行拓展思考,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感受,表达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

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5.2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相关的课后作业,如写作、讨论等。

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升。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准备准备课文《故都的秋》的文本和相关背景资料。

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和材料,如图片、视频等。

6.2 课中活动进行导入活动,引导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

高中语文 故都的秋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案【三篇】

高中语文 故都的秋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案【三篇】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案【三篇】教案网权威发布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案【三篇】,更多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案【三篇】相关信息请访问教案网。

【导语】《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对故都北平秋景的细腻描摹中流露出内心的眷念和落寞之情的抒情散文。

大范文网小编整理了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故都的秋教案一一、教学内容分析《故都的秋》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②第一单元的第2篇课文。

这个单元学习写景状物的散文,主要目的是引领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领略大自然,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由此而进入一种审美境界。

这篇文章是郁达夫一篇颇具特色的散文,体现了他的艺术个性和审美追求,全文紧扣“清、静、悲凉”,描绘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秋果奇景”这五幅画面,通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方法,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二篇散文,示范作用仍不可忽视,因此,继续重视指导学生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难点放在运用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表现手法上,进一步让学生感悟作家对自然、对人生的丰富体验和深刻的思考。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

我的教学对象是民办普通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基础不大好。

但他们对散文是不陌生的,初中学过朱自清的《春》,刚刚又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

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开学时,我就要求每位学生必须人手一册课外杂志。

诸如《读者》、《散文》、《青年博览》、《小小说选刊》等等,让它们成为全体学生的共同资源,达到共享。

经过调查,一般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方案优秀7篇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方案优秀7篇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方案优秀7篇《故都的秋》教案设计例篇一教学目标:1、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2、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教学时数:1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解题介绍郁达夫和写作背景三、反复诵读,整体感知1.学生听录音,让自己沉浸在文章的情感氛围中。

2.教师范读或指定一名朗诵水平较高的学生朗读全文。

3.学生有感情地自由诵读。

诵读提示:本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诵读时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当读到作者直接抒怀部分时要读得意味深长,准确表达出作者的心境、情怀。

4.思考:有哪些特色?这些特色集中体现在哪些段落的描写中?明确:清静﹥文眼-→3~11段悲凉四、意境鉴赏㈠朗读感知⑴圈出文中体现秋天色彩的词语⑴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㈡析秋色1、体现秋天色彩的词语有哪些?注意间接描写的地方。

明确:芦花(白)柳影(灰)夜月(白)碧空(碧)牵牛花(蓝)落蕊(白里透黄)天底(灰沉)青布(青)秋果(淡绿微黄)探究:作者为什么将“淡红色”的牵牛花视为最次?明确:不符合作者悲凉的心情。

2、文中描写的诸多色彩的总的格调是什么?明确:冷色3、面对这么多的冷色,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你心里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明确:冷清,即课文中所概括的“清”的特点。

㈢析秋声1、我们来听听声,主要有哪些声音呢?明确:虫唱钟声鸽声帚声蝉声雨声人声探究:雨后话秋“唉,天可真凉了――”,作者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这是为什么?明确:渲染“清、静、悲凉”的气氛。

2、那么这么多声响交杂在一起是喧闹呢,还是宁静?明确:静。

连鸽子的飞声、蝉衰弱的叫声,这些细微的声音都听得到,这就反衬了故都的静。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以动衬静3、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飘零者,身处在如此寂静的秋天里,心里会有什么感受?明确:孤独、痛苦。

㈣品秋味在心情不好的情况下,越静越孤独越痛苦。

如果你处在这样冷清的秋色和寂静的秋天,你心里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明确:悲凉,这便是故都那浓浓的秋味所在。

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标题:故都的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欣赏郁达夫《故都的秋》中的优美语言和深刻内涵。

2. 通过分析文本,理解作者对故都秋天的独特感受,并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3.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自然的情感,以及善于观察、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故都的秋》的主题思想,掌握文章的语言特色。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情感和独特见解。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首先,我会让学生们回顾之前学习过的关于秋天的文章或诗词,引导他们说出自己对于秋天的印象。

然后,我会提出问题:“大家是否知道有一位作家,他笔下的秋天别有一番风味?”,以此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二)讲解新课1. 播放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语境和情感氛围。

2. 分析文章结构。

我会引导学生们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是如何围绕“故都的秋”这个主题展开的。

3. 解读文本内容。

我将带领学生们逐段阅读文章,通过对关键句子和词语的理解,帮助他们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探讨主题思想。

我会让学生们分组讨论,探讨作者为何会对故都的秋有如此独特的感受,他的这种感受对我们有何启示。

5. 讨论语言特色。

我会引导学生们关注文章中富有诗意的语言和生动的描绘,让他们理解和欣赏郁达夫的文字魅力。

6. 总结全文。

最后,我会和学生们一起回顾整篇文章的学习过程,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旨。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热情。

2. 情境教学:通过播放朗读音频,创设情境,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到文章的情境之中。

3.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五、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2. 结果评价:在课程结束时,我会组织一次小测验,检查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六、作业布置:1. 阅读郁达夫的其他作品,比较其风格特点。

故都的秋教案(通用10篇)

故都的秋教案(通用10篇)

故都的秋教案〔通用10篇〕故都的秋教案〔通用10篇〕故都的秋教案篇1目的:1、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2、培养学生的朗读才能和自学才能。

课时:一课时。

重点:加强朗读,品味语言。

难点:课文朗读和自学才能的培养。

步骤:一、板书课题,简介背景〔出示投影片1〕二、理清思路,划分段落1、课文分四个部分:思秋、绘秋、议秋、恋秋。

2、“绘秋”部分有五幅图画:破屋秋色、街头落蕊、室内蝉鸣、桥头秋雨、庭院秋果。

〔依次出示投影片2、3、4、5、6。

学生找出有关段落〕三、品味语言,体会意境1、讨论分析^p “破屋秋色图”。

〔出示投影片2〕〔1〕听录音,找出描写对象、景物色彩和人物动作〔出示投影片7〕〔2〕反复诵读,体会意境。

〔3〕归纳品味语言方法1:找出【【关键词】:^p 】:语。

2、讨论分析^p “街头落蕊”图。

〔出示投影片3〕〔1〕听录音,找出【【关键词】:^p 】:语。

〔2〕品味“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句。

〔3〕归纳品味语言方法2:比较不同句式。

3、讨论分析^p “桥头秋雨”图。

〔1〕学生朗读、品味。

〔2〕归纳品味语言方法3:体会深层含义。

四、归纳总结,布置练习1、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品味语言的其他方法,如:品味语言方法,诵读精彩文段等等。

2、归纳品味语言的四条方法:〔出示投影片8〕找出【【关键词】:^p 】:语;比较不同句式;体会深层含义;诵读精彩文段3、要求学生课后诵读,继续品味其他精妙语言,并总结出更多品味语言的方法。

故都的秋教案篇2教学目的要求:1、知识才能目的:抓住“清、静、悲凉”这个牛鼻子,理解情景关系;学会反复诵读,品味语言,增强语言的感受力;学会知人论世,分析^p 文章。

2、过程和方法目的:诵读品味重点语段,通过意象比较明了作者感情特点;联想想象,身临其境,以体会意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的:激发学生在自然中感受生活的热情;陶冶学生性情,进步学生的审美才能。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秋蝉、秋花、秋雨、秋枣等意象中蕴涵的情感;掌握文章运用比照、比喻等多种手法摹写故都秋的方法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眼中秋“清、静、悲凉”的原因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自古文人多悲秋:屈原在《湘夫人》中惆怅地歌唱:“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故都的秋教案(5篇)

故都的秋教案(5篇)

《故都的秋教案》故都的秋教案(一):一、教学设计理念: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纷纷开始生成性课堂的教学探求。

生成性的语文课堂就好像是塞林格笔下的麦田:有一群孩子在课堂麦田里自由自在地游戏、狂奔、乱跑,新的活动不断生成。

教师就是站在那麦田悬崖边的守望者,守望着这片麦田,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就把他捉住,不让一个孩子掉下悬崖,不让学生迷失于课堂生成。

在这堂课的设计上,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致和开发性学习的欲望为起点,课堂上适度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和点拨,对于学生生成的单一的信息资源,透过追问补充的方式将他们带到思维的边缘,让思考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二、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一年级的教学资料,具体编排在必修2第一单元的第二篇。

本单元所选的三篇课文都是抒情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透过鉴赏品味语言,向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

在欣赏语言的过程中,使学生从文章的景语里,品读出作家的独特心境,体会作者的情态与志趣。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情绪,自然融化在一齐,表现出故都之秋的特色和作者的独特感受的作品。

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实用阅读潜力和增强学生的主动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我将本文分为两课时来学习。

第一课时从资料和背景方面研读文章,感悟探究作者情感;第二课时从语言和艺术手法方面,体察作者情感。

这是第一课时的设计方案。

三、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学生对散文是不陌生的,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

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既要让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

四、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学生的实际状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潜力目标:(1)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色,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2)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潜力。

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故都的秋教案(精选9篇)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故都的秋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故都的秋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郁达夫及其作品。

2.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

3.强化诵读,训练语感。

训练学生在阅读中快速把握文章意蕴,并作适当归纳的能力。

4、分析文章“景”与“情”和谐统一,以情驭景的写作特点。

5.培养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趣味。

【教学重点】1.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

2.分析文章“景”与“情”和谐统一,以情驭景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主观感情,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课时安排】1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

古往今来,咏秋的佳作也实在太多太多,人们写秋的着眼点也各不相同: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但大体而言,古人多哀秋怨秋,今人多喜秋颂秋,而面对这么多的精彩,他会怎样独运匠心,另辟蹊径,才不落窠臼呢?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共同来赏析郁达夫的著名散文《故都的秋》。

二、简介作者及其艺术风格、本文的写作背景,知人论世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现代著名作家,浙江省富阳人。

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等,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本文写于1934年7月。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这段时间,他思想苦闷,创作枯淡,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

游山玩水,留下了一些很好的游记。

三、解题让学生分析题目,看看有什么疑问和发现参考:(1)文体,写景抒情散文。

故都的秋优秀教案5篇

故都的秋优秀教案5篇

故都的秋优秀教案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培训计划、调查报告、述职报告、合同协议、演讲致辞、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training plans, survey reports, job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故都的秋优秀教案5篇系统化的教案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结合实际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互动,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故都的秋优秀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语文故都的秋教案(通用5篇)

语文故都的秋教案(通用5篇)

•••••••••••••••••语文故都的秋教案语文故都的秋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故都的秋教案(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语文故都的秋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景”与“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2、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3、根据自己的主观色彩,有意识在选择几处景物,写几个片段。

教学过程一、导语故都的秋:秋是文章景物的主要内容,北平故都,已是历史上繁华的过眼烟云。

因此,题目中就含有一种深深的“眷恋”。

一个旧都的秋景,为何会引起作者的眷恋?作者又给我们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秋景图?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思考下面两个问题:1、作者眼中的秋景具有哪些特色?找出文章的文眼。

2、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面?二、课文诵读教师范读(或听朗读录音)、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课文分析(一)明确思考题:1、“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清”“静”“悲凉”是故都的秋的特点。

这是课文的主线或文眼。

对课文文眼或主线的把握有利于我们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如:《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有点不宁静”《绿》中的“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2、描写了五幅画面:小院清晨槐树落蕊秋蝉嘶叫闲话秋凉秋果奇景(二)分析课文1、从五幅画面入手,分析(1)故都的秋的特点。

(2)“反衬”手法的运用。

(3)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这五幅画面来写故都的秋。

(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作者的经历来分析)2、分析第2、13两个自然段,将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相对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3、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与“神”的结合点是什么?明确:本文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就是那五幅秋色图。

《故都的秋》优秀教案设计

《故都的秋》优秀教案设计

《故都的秋》优秀教案设计《故都的秋》优秀教案设计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故都的秋》优秀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故都的秋》优秀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巩固阅读散文的一般方法:从关键句入手,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领会中赋物以情、咏物抒情的写法,并能将这种手法在写作中加以借鉴、运用。

3、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明确作者爱绿之情中所寄寓的象征意义,即对生命的热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1、重点:紧扣文本,把握作者对绿的挚爱之情,探讨绿的象征意义。

2、难点: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主动探究文章的思想情感和“绿”的象征意义,获得思想情感上的提升。

【教学设想】从形式到内容逐渐突破,由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关键语句入手,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领会绿的象征意义,提高感悟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1、解题:本文题为“囚绿记”,其具体含义是什么?标题能告诉我们文章的哪些信息?明确:标题:文体、文章的大概内容。

“囚绿记”告诉我们这篇文章属于记叙性的散文;“囚绿”意思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具体体现在文章哪里──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叙述自己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

2、作者是如何具体展开文章内容的,请快速阅读课文,标出段落序号,划出关键句子,理清文章结构,概括各部分内容。

明确:阅读记叙性散文,首先要了解文章的对事件前因后果的叙述过程,抓住文章的关键句子,在此基础之上理清文章的结构,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所谓关键句,即文中表达作者思想情感、哲理思考的句子或体现行文脉络的句子。

文章结构:遇绿──赏绿──囚绿──释绿──念绿。

《故都的秋》教案(最新5篇)

《故都的秋》教案(最新5篇)

《故都的秋》教案(最新5篇)故都的秋教案篇一《故都的秋》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主观感情,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2)、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二、教学重点:加强朗读,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三、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四、教学方法:1、美读法。

反复诵读,体味意境。

2、组织讨论法。

如对“清、静、悲凉”等秋的特点的深层把握。

教学时数一课时一。

导入导语设计: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

也留下了无数描写秋的佳作,同学们能说一说吗?落霞与孤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北风吹故林,秋声不可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李清照《一剪梅》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白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杜甫《登高》是啊,秋天是多姿多彩的------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

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的景象,秋风中,杜甫感到的是悲凉。

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

《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故都的秋》教案设计例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郁达夫及文章的创作背景,积累文学常识。

2.概括并鉴赏文中的五幅秋景图,掌握文中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分析并鉴赏文章中的衬托和对比手法,学习并应用到写作实践中。

4.体会作者对故都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情的由来,从而深层次理解本文的丰富内涵。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思维发展与提升: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文章的学习,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文章的艺术技巧。

难点: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课前准备:指导学生完成预习;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叶知秋”,秋天是文人笔下的“可人”,书写情志,寄托思绪。

秋景之美,因人而不同,也因地而异。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近,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

二、写作背景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花了相当大的精力参加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D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1936年2月离杭州赴福州。

在这段时间里,他的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着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同时花了许多时间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

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他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间内创作的主要收获。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古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三、作者介绍郁达夫(1896-1945),名文,字达夫。

浙江富阳人。

现代著名作家,诗人。

他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据说他家藏书4万卷,郁达夫在少年时就全都翻阅过,打下了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基础。

《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教案:《故都的秋》教学目标:1. 了解和理解《故都的秋》这篇诗的内容和情感;2. 培养学生观察、感受秋季的能力;3. 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和鉴赏能力;4. 培养学生品味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教学重点:课文的理解和表达教学难点:想象与写作的对接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2. 《故都的秋》的诗歌书籍或手写诗歌板书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运用多媒体展示秋天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秋天的景色;2. 和学生一起讨论秋天有什么特点和美丽的景象。

二、分析课文(15分钟)1. 通过多媒体或手写板书展示《故都的秋》的全文,引导学生仔细阅读;2. 询问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3. 分析诗歌中使用的词语、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三、思考问题(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你对京城的秋天有什么感想?- 诗中的“西山”、“秋水”等景象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诗人用了哪些形容词和修辞手法表达他的情感?- 你如何理解诗中的“秋”和诗人对秋天的态度?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各自的思考结果。

四、合作交流(15分钟)1. 引导学生分享他们的思考结果,并邀请他们相互交流自己的观点和感受;2. 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秋天的思念和赞美,可以是写诗、画画或其他形式。

五、巩固练习(15分钟)1. 要求学生根据对《故都的秋》的理解和自己的感受,写一段小短文描述自己眼中的秋天;2.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适当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或形容词来增强表达的效果。

六、闭幕(5分钟)1. 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2.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成果,总结他们对《故都的秋》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3. 布置下一节课的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季节,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来描绘这个季节的美丽景象。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故都的秋》这首诗的内容和情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感受秋季的能力。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沪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沪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沪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沪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感受并鉴赏课文所营造的深沉而隽永的意境。

2、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3、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缘情叙景、以景述情的意境创造。

2、难点:悲凉的意境与颂秋的情感的和谐统一。

三、教学课型导读课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方法朗读法、谈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六、教学突破口在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七、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预习要求:熟读课文,利用《学生学习用书》获得初步理解;回忆古诗中有关“秋”的诗句,为鉴赏课文所营造的意境作准备。

八、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入思路:由眼前朝气蓬勃、满怀希望的春天联想到意蕴丰厚、令人感怀的秋天,并指出,“秋思”是中国文人创作常常涉及的题材,是中国文人典型的文化心理。

(二)朗读课文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文章的意境;同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在文中描绘了故都秋天的哪些风景画请为每幅风景画命一个恰当的题目,并说说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幅,为什么(三)学生听朗读录音、思考(四)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1、引导要点:(1)描写了哪些秋景(2)怎样描写秋景的(3)描写出了秋景的'什么特点2、教师对问题结果的预设:1)秋晨小院图。

从色彩(碧绿的天色、牵牛花的蓝朵)、声音(驯鸽的飞声)、形态(破、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写出了清、静、悲凉。

2)秋槐落蕊图。

从视觉(铺得满地、一条条的丝纹)、听觉(声音也没有)、嗅觉(气味也没有)、触觉(极细微极柔软)写出了清、静、悲凉。

3)秋蝉残鸣图。

从状态(衰弱)、范围(无论什么地方、家家户户)写出了清、静、悲凉,也写出了内心的喜爱。

4)秋雨话凉图。

从听觉(息列索落、缓慢悠长)写出了清、静、悲凉。

5)秋日佳果图。

从形态(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色彩(淡绿微黄)写出了内心的赞美。

3、提出突破口:在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4、联系五幅风景画、抓住关键句(文眼),把握意境内涵:清、静、悲凉。

《故都的秋》名师教学设计(沪教版必修四)

《故都的秋》名师教学设计(沪教版必修四)

《故都的秋》名师教学设计(沪教版必修四)《故都的秋》郁达夫教学目的:1.领悟本文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2.学习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手法(重点);3.体会作者在文表现的“清、静、悲凉”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主要通过创设情境比较的点拨法,将学生导入特定的情境中,通过让学生用心去感受、体味,捕捉情感信息,认识作者渗透在作品中的那种思想感情的合理性,进一步体会散文“情”与“景”、“形”与“神”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以往的学习中,接触过不少咏秋赞秋的散文和诗词,它们或慷慨激昂,或娓娓道来,最终都表达了对秋的赞美,可谓“枫叶尽染”“雁阵南飞”。

但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却在他的散文《故都的秋》中表现出了另一番秋的景色和情致,真是独具品位,让我们来仔细欣赏一下吧。

二.作者简介:郁达夫,原名郁文,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浙江富阳人。

从小熟读唐诗、古文,爱好文学。

短篇小说《沉沦》是其早期代表作,另有《春风沉醉的晚上》等作品。

“创造社”创始人之一。

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后,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避居杭州,写了大量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散文。

《故都的秋》便是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后写下的优美散文。

三、解题:“故都”二字表明描写的地点,作者用“故都”而不用北平或北京,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清、静、悲凉。

“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文章围绕“秋”之景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思想感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题目明确而深沉。

四、听朗读录音:整体把握,了解文意。

五、情境引领点拨:讨论取材,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状况。

提问:你认为《故都的秋》取材有何特点?作者为什么不写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文章取材主要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而香山红叶的暖色调,颐和园的喧闹,与文章的感情基调不相称,由于情的驱使,他选择了最能表现自己感受的载体:清晨院子所见景象;槐树的落蕊;秋蝉的残声;秋风秋雨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感知作家独特的视角,领悟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 分析故都秋景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诵课文,研讨学习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特点
2、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寓的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
2、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2.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 教学用具
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古诗文引导思考:
材料一:孟郊《秋怀》
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

疑怀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材料二:刘禹锡《秋词》
(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

二、学生思考:
1、分析孟郊《秋怀》
问题一:这是一首写秋天的诗,那么诗中都写到了哪些秋天的景呢?
问题二:这些景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2、分析刘禹锡《秋词》(两首)
问题一:在这两首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对秋天的感受?
问题二:那么,这样的秋天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意图:
通过学生对古诗文中关于球的描写分析,引导学生进一步感知作者所要表现的故都秋的特点。

三、介绍背景,了解作者情感底蕴
1、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

浙江富阳人。

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
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

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

后流亡到苏门答腊。

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

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
《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
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

散文以游记著称,情
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2、写作背景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
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
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

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
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

在游山玩水
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
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学生思考
小结:
通过以上的介绍,大家不难看出作者感情的底蕴,特别是“他思想苦闷,
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
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一句,明确指出
了作者写这一篇文章的感情特点。

了解了作者感情的特点,将有助于下面我们
对本文景物特点的分析,从而能更好地把握情与景的关系。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四、朗读课文,由景入情,把握情与景的关系。

第一步听范读带,感受语言美;
第二步学生阅读,思考问题。

问题一:文中说故都的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那么文中集中描
写故都秋景这一特点的是在哪些段落?
问题二:这些段落中写了哪些主要的景?
问题三:那么这些景物的色彩主要是冷色还是暖色?
问题四:面对这么多的冷色,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你心里会产生
什么样的感受?
问题五:接下来我们来听听故都的秋声,主要有哪些声音呢?
问题六:那么这么多声响交杂在一起故都的秋是喧闹呢,还是宁静?
问题七: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飘零者,身处在如此寂静的秋天里,心里会
有什么感受?
问题八:对,在心情不好的情况下,越静越孤独越痛苦。

如果你处在这样
冷清的秋色和寂静的秋天,你心里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问题九:故都的秋即使在作者那个时代,也有明艳之色,也有繁闹的景象,作者为何避而不写,而写秋天的“清、静、悲凉”?
引导学生阅读、思考,感受课文语言之美,思考文章情景关系,体会作者
情感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锻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的动手能力。

五、第一课时课堂小结,布置课后作业。

1、进一步思考文章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
2、品读文章的语言魅力
3、思考:自主思考、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

引导学生加强阅读、理解与分析。

强调学生课后复习已学内容,提前思考、预习新内容,生化学习,巩固学习。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