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

合集下载

中国地理差异知识点总结

中国地理差异知识点总结

中国地理差异知识点总结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地形复杂、自然条件多样的国家。

其地理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的自然环境、气候、资源分布、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差异。

本文将从地形地貌、气候、资源分布、经济发展等方面对中国地理差异进行总结。

一、地形地貌中国地处亚洲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西濒帕米尔高原,南临南海,北界蒙古、俄罗斯、朝鲜。

其地形地貌主要分为东部沿海平原、西部高原与盆地和南部丘陵、山地等。

具体来说,中国的地形地貌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区域:1. 东部沿海平原东部沿海平原主要位于中国东部,包括华北平原、长江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等。

这些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

其中,华北平原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区之一,盛产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

2. 西部高原与盆地中国的西部地区包括青藏高原、巴蜀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等。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地势险峻,气候寒冷,是中国的水源保护区。

巴蜀盆地地势低洼,盛产水稻、茶叶等农产品。

塔克拉玛干沙漠则是中国最大的沙漠之一,景观壮丽。

3. 南部丘陵、山地中国南部地区包括喜马拉雅山脉、华南丘陵、云贵高原等。

这些地区地势多为丘陵、山地,气候温暖湿润,适合种植水稻、茶叶等农产品。

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之一,包括珠穆朗玛峰等多座世界最高峰。

以上所述,中国的地形地貌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对自然环境、气候、资源分布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气候中国的气候差异主要表现在纬度、地形地貌和季风等方面。

具体来说,中国的气候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1. 热带季风气候中国的南部地区主要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雨水充沛,冬季相对干燥。

这些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适宜种植水稻、茶叶等作物。

2. 温带季风气候中国的中部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雨水充沛,冬季相对干燥。

这些地区气候适宜种植玉米、小麦等作物,也是中国的重要农业生产基地。

3. 干旱气候中国的西部地区属于干旱气候,降雨较少,气候干燥,土地肥沃。

6 我国区域发展差距的现状、成因及走向实证研究(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 汤雁冰、孙卓霖、邓云松)

6 我国区域发展差距的现状、成因及走向实证研究(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 汤雁冰、孙卓霖、邓云松)
第二,个别地区之间差异的原因研究。李秋斌(2006)运用衡量 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指标和经济区位商来比较分析长江三角洲、珠江 三角洲和海峡西岸经济区三大经济区的经济差异,并依据分形理论中 的 R/S 分析法预测区域经济差异的发展趋势。李平等(2007)认为 东西部地区发展的差异更大程度上是由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 的。赵永等(2007)采用人均 GDP 数据(包括市辖县),定性定量分析 了我国市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和特征。贾俊雪、郭庆旺(2008)运用基 尼系数、面板时间序列分析和核密度估计的方法分析表明我国区域经 济的增长分布主体上为“单峰”分布,但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双 峰”分布的迹象似乎在逐步趋强。
从国外研究情况看,1955 年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Kuznets) 首次提出收入分配的“倒 U”假设。1965 年威廉姆森(J.G.Williamson) 将其应用于区域经济研究,得出“倒 U 型规律”的威廉姆森曲线。80 年代小阿莫斯提出“在经济发展后期阶段区域收入趋异”的假说。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为全面分析我国区域发展 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现有文献或是偏重于不同影 响因素分析,或是由于不同研究考察的样本时期和采用的研究方法不 同而得出的结论不同。因此,本文基于以经济发展水平测量的区域发 展差距,利用基尼系数分解法考察 1952-2007 年间我国东中西部三大 区域人均 GDP 水平差异,利用面板时间序列分析法对全国及各地区作 增长趋同分析并提出政策主张。
这说明总体上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在逐步缩小并且这种状况在最近三年尤为明显这预示着我国区域本文分析认为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区域人口务工流动量大与地区经济活动相关常驻人口对区域内经济的影响日趋明显故用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的比率对1997年2006年的人均实际gdp进行了修正得到了更为合理的区域经济差异趋势如正文图5b所示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以及制约因素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向量分解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以及制约因素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向量分解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以及制约因素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向量分解分析刘亚清【摘要】This paper use a Fixed Effect Vector Decomposition model(FEVD) to study the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disparity based on provincial panel data, specifically, the effects of investment, expenditure and net export on regional economic disparity.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growth of government expenditure, citizen consumption, FDI and net export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economic growth of east area in China, while middle area's growth rate is relatively slow, with higher effects on fixed asset investment comparing with the east area and west area. The results we got have direct policy implications on the adjustment of regional economic structure and promotion of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文章运用省际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向量分解模型,研究了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现状,分析了投资、消费和净出口等影响变量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

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和趋势分析

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和趋势分析

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和趋势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格局也在发生着变化。

作为一个庞大的国家,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和趋势不仅对国内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对全球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那么,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和趋势究竟是如何演变的呢?一、区域经济发展格局1.东北地区东北地区是中国的老工业基地,工业发达,资源丰富,在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上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东北地区经济增长放缓,逐渐成为经济较为滞后的地区。

2019年东北三省的经济增速与全国平均增速相比有明显差距。

2.华北地区华北地区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一直是中国的发展重心之一。

由于地处中国的中心地带,这里有着如京津冀一样的发展优势。

此外,华北地区的工业发展也相当发达。

尤其是近年来,京津冀等地的经济一直保持着稳步增长态势,正逐步成为中国发展的重心。

3.华东地区华东地区是中国的经济中心,这里包括了江苏、浙江、上海、安徽等若干省市。

作为中国的发展先锋,中国的改革开放从这里开始。

在经济发展中,华东地区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4.中部地区中部地区是指长江中游地区,包括湖南、湖北、河南、江西、安徽五个省。

此外,中部地区还包括了重庆、广西等地。

这里的经济因地处中心位置,有良好的地理位置优势和完备的交通网络。

同时,中部地区也是中国的农业中心,农业资源丰富。

5.西南地区从地理位置上来看,西南地区坐落在中国的西部。

在经济上,西南地区一些城市像成都、重庆等也因其良好的地理位置吸引了众多投资。

此外,西南地区还是中国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分布最多的区域之一。

6.西北地区西北地区是中国经济最不发达的地区之一,地区内人均GDP低,经济发展程度较低。

西部地区的发展与历史和地理环境有关,该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相对匮乏,这也给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二、区域经济发展趋势1.城市群崛起城市群的崛起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如珠三角、长三角、北京、天津、河北等城市群,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极。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和解决策略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和解决策略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和解决策略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象。

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这种差异影响着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本文主要讨论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和解决策略。

原因一:自然条件的不同自然条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这包括气候、地形、水资源、土壤质量等等。

许多地区的自然条件较差,如北方的内蒙古、西北地区和西藏。

这些区域缺乏水资源、土壤质量不佳,并且气候严酷。

这些不利因素会影响当地的农业生产和工业发展,从而限制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

原因二:历史遗留问题历史遗留问题也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之一。

一些地区在历史上曾经历过战争、自然灾害等不利事件,从而造成了当代经济的短期困难和长期影响。

例如,中国的东北地区在历史上遭受了多次战争和自然灾害,这导致该地区的产业结构萎缩、市场需求不足和就业机会不足。

这些问题随着时间的流逝仍在影响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原因三:政策因素的影响政策因素也是造成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

不同地区的政策对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些政策可能是税收政策、财政支出政策和贷款政策等。

例如,中国政府在改革开放初期为沿海地区提供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资和人才,推动了那些地区的经济发展。

但由于其他地区没有得到同等的政策支持,其经济发展就落后了。

解决策略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培育经济增长点的关键。

公司需要相对高效的能源、交通、通讯和物流等便利的基础设施来促进其经济活动。

政府应该增加对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以增加相应地区经济活动的吸引力。

特别是在所谓的“精准扶贫”计划中,必须改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

例如,在某些贫穷地区,没有可靠的渠道将农产品运送到市场上。

这种资助可能包括公路、铁路、机场、港口等的建设与升级。

解决策略二:实行区域差异化政策政府可以实行区域差异化政策来缩小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

这些政策可能涵盖税收、财政支出和贷款等方面。

政府可以鼓励大型企业在欠发达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或公共服务项目,给予这些企业减税和其他财政补贴。

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历史动态、表现和成因

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历史动态、表现和成因

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历史动态、表现和成因作者:刘学良续继宋炳妮来源:《产业经济评论》2022年第02期關键词:区域发展不平衡;东西差距;南北差距;加权变异系数二维分解一、引言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体现。

改革开放后,东部地区依靠地理区位优势、政策先发优势等率先发展,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区进入了经济高速增长的轨道,带动中国经济走向腾飞。

与此同时,地区发展差距问题也开始凸显,特别是90 年代我国的东中西部差距大幅拉大。

为此,从2000 年起,我国先后实行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等区域发展战略,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增长,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随着一系列重大区域发展政策的落实和推进,我国的区域发展协调程度明显增强(盛来运等,2018)。

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逐步深入,区域协同发展力度不断加大,部分落后省份如贵州等经济增速从长期滞后到全国领先,又带动区域差距进一步缩小。

同时,近年来,我国区域发展格局出现新的情况和问题,全国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南北方发展差距快速扩大,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讨论(盛来运等,2018;许宪春等,2021)。

部分观点认为,中国区域发展格局呈现出从“东西差距”转向“南北差距”的新趋势(杨明洪等,2021)。

要搞清楚我国南北差距,以及东中西部差距等一系列问题,必须先弄清关于区域发展差距的关键基本事实,其中,测度和判定南北差距是探究南北区域发展差异的首要问题(许宪春等,2021)。

实际上,仅仅测度和判定南北差距是不够的,我国总体区域差距、东西差距等都需要进行测度和判定,这样才能把南北差距放到我国总体区域差距的更大框架下,通过与其他差距的比较来得到更准确的结论。

因此,应全面、透彻地对我国区域发展不平等的历史动态进行分析,一些关键问题,如我国区域总体差距在近些年是扩大还是缩小;我国区域差距的各个维度,特别是东西差距、南北差距的变化轨迹和对总体差距的贡献以及其变动原因,等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国营商环境综合发展水平的测度、地区差异与动态演变研究

中国营商环境综合发展水平的测度、地区差异与动态演变研究

中国营商环境综合发展水平的测度、地区差异与动态演变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深入地研究中国营商环境综合发展水平的测度、地区差异以及动态演变。

随着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营商环境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竞争力提升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营商环境的优化与改善对于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吸引国内外投资、促进创新创业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构建了科学的营商环境综合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对中国各地区的营商环境进行综合评估。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地区的营商环境发展水平,揭示各地区之间的差异与特点。

同时,结合时间序列数据,探讨中国营商环境的动态演变趋势,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参考。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综合运用了文献分析法、统计分析法、案例研究法等多种方法,确保研究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通过收集整理大量的相关数据,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和计量模型,对营商环境的各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本文还结合具体案例,对营商环境优化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与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中国营商环境的整体状况和发展趋势,还为各地区政府和企业提供了针对性的优化建议。

通过改善营商环境,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促进全球经济增长作出积极贡献。

二、中国营商环境综合发展水平的测度方法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中国营商环境的综合发展水平,本研究采用了多维度、多指标的测度方法。

我们构建了一个综合评价体系,该体系涵盖了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基础设施环境等多个方面。

通过这些维度,我们能够更全面地反映营商环境的整体状况和发展趋势。

在政策环境方面,我们主要关注政府政策的透明度、稳定性和连续性,以及政策执行效率和政策对企业支持的力度。

通过收集相关政策文件、政府报告和公开数据,我们对这些指标进行了量化评估。

市场环境方面,我们重点考察了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市场准入的便利性、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以及企业经营成本等因素。

《2024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动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安徽省为例》范文

《2024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动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安徽省为例》范文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动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安徽省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逐渐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安徽省作为中国中部地区的重要省份,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及其影响因素具有代表性。

本文以安徽省为例,通过实证研究方法,深入探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指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在收入水平上的差异,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公平程度的重要指标。

安徽省作为我国经济发展较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对于全国范围内的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因此,对安徽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实证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收集安徽省近几年的统计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数据来源主要包括安徽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等官方数据发布机构。

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情况通过分析安徽省近几年的统计数据,发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一定的变动趋势。

总体上,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且差距呈逐年扩大趋势。

然而,在具体年份和地区之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存在差异。

五、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1. 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等是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

安徽省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结构变化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产生了显著影响。

2. 政策因素: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政策措施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农村扶贫政策、农业支持政策、城乡一体化发展政策等有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3. 社会因素:教育水平、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因素也会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产生影响。

安徽省在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的投入和改革措施,有助于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从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空间演变趋势及其成因

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空间演变趋势及其成因

进步 和 人力 资本 投 入 , 现 效 率 改 善 是 缩 小 地 区差 发 距 的唯一 因 素 ] 。陶 长 琪 和 齐 亚 伟 对 中 国 1 8 — 97
20 0 7年 2 8个 省市 的全 要素 生 产 率 的变 动 趋 势 和 空
经 济体 的增 长分 布 。利用 马尔 科 夫链分 析 区域 经济
第 2 6卷 第 5期
Vol 26 O _ N .5
徐 州 工 程 学 院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J un l f o r a o Xu h u n t u e o Te h o o y ( o il ce c s z o I s i t f t c n lg S ca S in e Ed to ) i n i
以, 在地 区经 济演 变趋 势 的分析 中 , 间效应 特别 是 空 空 间 自相关性 是 不能 忽 略的 。
的地 位不 容 忽视 , 随 着 技 术 在 经 济 增 长 中 发挥 着 但 越 来 越重 要 的作 用 , 因而 对 经 济 差 异 的 研 究 不再 仅
本 文采 用空 间 马尔科 夫链 方法 分析 不 同地 区的 经 济增 长模 式是 否 存 在 空 间相 关 性 和 路 径 依 赖 性 , 可 为探讨 我 国地 区 差距 扩 大 的真 正 机 制 、 持 经 济 保 协调 平 稳增 长提 出政 策性 建议 。
二、 中国 区域经 济 的空 间演化 趋势 为 了描述 和 比较 区域 经 济 差 异 , 以及 经济 增 长 的演 化 趋势 , 文将 采 用 马 尔 科 夫转 移 矩 阵法 分 析 本
仅 局 限 于生 产要 素 的投 入 。部分 学 者 认 为 , 资本 投
入并 不能 很 好地 解 释 区 域 经济 增 长 的差 异 , 而全 要 素生 产率 则 可 以较好 地解 释 这种 差异 。唐 杰 和孟亚 强将 经 济增 长分 解为 物质 资本 积 累 、 率 改善 、 效 技术

中国区域差异时空演变分析——以八大经济区为例

中国区域差异时空演变分析——以八大经济区为例
敛 。 经 济 区 的 经 济发 展 速 度 差 异 经历 了先 增 大 后 缩 小 的过 程 , 各
各地 区的经济发展速度逐渐接近全 国平均水平 ,但除黄河 中游
地 区经 济发 展提 速 较 明显 ,八 大经 济 区间 的 差 距 主 要 还 是 表 现 在 东 西 部之 间 。 区人 均 G P与 全 国平 均水 平 的 比值 有 收 敛 的 各 D 趋势 , 比较 明 显 。 这反 映 国家 所 提 出 的西 部 大 开 发 、 部 崛起 以 中
人 口分 别加 总后 相 除 求 得 ) 。为 扣 除 物 价 波 动 因 素 , 映 欠 发 达 反
地 区经济总量的真实情况 ,将 各地 区每年 G P数 据都 做了除 D
以 G P 平 减 指 数 的 变换 。 D
23 研 究 方 法 .
基尼 系数是 区域经济发 展差异实证研究 中广泛采用的一种
地 区 问 的相 对 差 异 开 始缩 小 。
发展东部地区 , 并给予一系列优 惠政策 , 进行 了一 系列改革 ,形 和高投资回报率 , 吸引了中西部大量的资金 、 技术 、 人才等资源 ,
西 部 地 区 的发 展 产 生 了不 利 影 响 。
成 了一定的刺激 、 激励机 制。同时 , 由于东部地 区的高经济效益
鲁P 喜 等
( ㈦ 5 )
青、 、 、 。 宁 藏 新 22 数 据 来 源及 处 理 .
3 八大经 济 区区域 差异 时空 特点 实证分 析
31 八 大 经 济 区 的 人 均 GD . P的 基 尼 系数 与变 异 系数 分 析
本文采用人均 G P作为指标数据来分析区域差异 。 D 文中数
个或者多个不同水平或不 同水平总体的变异度[ 区域经济差异 6 1 , 的变异系数( v 以人均 G P的波动情况来判别。 c) D 变异系数的有 两种计算方法 , 一种是普通人均 GD P变异 系数 , 公式为 :

地域发展差异知识点总结

地域发展差异知识点总结

地域发展差异知识点总结地域发展差异是指不同地区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和速度上存在的差异。

这种差异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都存在,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地域发展差异的形成原因1.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对不同地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自然资源的分布使得一些地区更加适合农业生产,而另一些地区则适合工业发展。

2. 政策因素:不同地区受政府政策的影响也存在差异。

政府的财政支持、产业政策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都会对地区发展产生影响。

3. 历史遗留问题:一些地区存在着历史遗留问题,如农村地区的发展滞后、城市化水平低等,这些都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地域发展差异。

4. 人口流动:人口的聚集与迁移也对地域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些城市由于人口聚集,导致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负担,而一些农村地区由于缺乏人口,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经济的低效。

5. 文化传统: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也会影响地区的发展。

例如一些地方因为传统习俗和文化倾向于传统农业生产,而忽视了现代产业的发展。

二、地域发展差异的表现1. 经济发展差异:一些地区的产业结构及经济增长速度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有的地区拥有发达的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都相对较高,而另一些地区经济结构单一,收入水平偏低。

2. 社会福利差异:不同地区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一些地区的居民享受较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而另一些地区由于各种原因,缺乏这些公共福利。

3. 区域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产生了城市与农村、东部与西部、沿海和内陆之间的差异,表现为城乡间发展差距大、东西部地区差距大、沿海内陆的差距大。

4. 自然环境差异:不同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的不同,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和环境质量也存在着巨大差异。

三、地域发展差异的影响1. 社会不稳定:地域发展差异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一些地区的居民由于经济困难和公共服务不足而对政府失去信任,加剧了社会矛盾和冲突。

中考地理区域发展差异与原因

中考地理区域发展差异与原因

中考地理区域发展差异与原因地理区域发展差异是指不同地理区域之间在经济、社会和人口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和差异程度。

中考地理考试中,常有与区域发展差异有关的题目出现,因此了解区域发展差异的原因是很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中考地理区域发展差异的原因,以及影响区域发展差异的主要因素。

一、自然条件不同地理区域的自然条件影响着其经济发展水平和差异程度。

一方面,自然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例如,山区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平原地区则适宜农业发展。

另一方面,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也会影响不同地区的发展。

例如,气候干旱的地区,农业发展相对困难,而沿海地区由于有海港等资源,相对容易发展。

二、人文因素人文因素也是导致区域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口分布不均导致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

发达地区的人口密集,市场规模较大,消费力较强,更有利于吸引投资和推动经济发展。

此外,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教育水平和科技发展水平等也会对区域发展产生影响。

三、政策因素政策因素是导致区域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同地区的政府制定的政策存在差异,这会影响到区域的经济发展。

例如,政府对于特定地区的税收优惠政策,会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企业进驻,促进经济发展。

此外,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引导等政策也会对区域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四、区位条件区位条件也是导致区域发展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

地理位置的不同决定了地区的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影响到经济发展。

例如,靠近港口和交通枢纽的地区更利于商品流通和市场拓展,也更容易吸引投资和产业发展。

五、历史和文化历史和文化因素也会对区域发展差异产生影响。

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沿革,形成了不同地区的发展特点和优势产业。

同时,文化因素也会影响到地区的人口素质和创新能力,从而影响到经济发展水平。

综上所述,中考地理区域发展差异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自然条件、人文因素、政策因素、区位条件以及历史和文化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了解这些因素并加以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区域发展差异的原因,提升我们的地理学科素养。

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

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

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有哪些因素地区增长?我们可以看到,地区间的资本和劳动力流动、人力资本在各地区分布的差异、各地区的城市化程度、化程度,以及制度和政策因素的差别等等,都可能成为影响因素。

这些因素怎样影响地区经济增长?它们使地区间的经济差距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对于地区差距的成因和变动趋势至关重要。

地区间的资本流动改革以前,地区间资本流动完全是一种计划行为,受中央政策分配。

改革以来的这20多年间,资本流动一方面受财政分配资金和国家银行政策性资金分配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受到市场的引导。

对外资而言,还受到地域性优惠政策的影响。

财政体制、银行政策、市场条件、外资优惠政策等因素使得区域间资本流动呈现出复杂的格局。

1.固定资产投资在地区间的分布在改革初期的1980年,西部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只相当于东部的45%,但西部的投资率(固定资产投资与本地区GDP的比例)是22%,高于东、中部的18%.这提示当时投资是向西部倾斜的。

这也基本反映改革以前投资的分布情况。

在改革期间东部地区投资率迅速提高,超过了西部。

只是到20世纪90年代末实行西部大开发之后,西部投资率才又超过了东部,2002年更是达到了42%的高点(但规模只相当于东部的35%),可见投资在改革期间直到西部大开发之前是向东部倾斜的。

这显然是导致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

为了搞清导致区域间投资率差距的原因,以下将对区域间不同类型的资本流动进行考察。

这些受到数据准确度的影响,有的还需要借助于假设条件,误差是难以避免的。

因此这里提供的只是非常粗略的估计。

2.对国内跨地区资本流动总量的估计这里我们对整个20世纪90年代国内跨地区资本流动总量进行估计。

根据宏观经济学原理,各省的资本净流入(流出)应当等于投资与储蓄之差。

我们以各省(市、自治区)农业和非农业人口为权重计算了各省城乡居民储蓄率,并用它近似代表各省总储蓄率,从各省GDP推算出各省储蓄总额。

中国地区收入差距现状及原因分析1000字

中国地区收入差距现状及原因分析1000字

中国地区收入差距现状及原因分析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多元文化的大国,近年来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是却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收入差距问题。

不同地区的收入水平相差悬殊,导致一些地区的居民贫困、失业等问题严重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谐。

本文将就中国地区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其原因进行分析。

一、中国地区收入差距的现状中国地区之所以一直存在着收入差距问题,主要是由于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0),从2019年来看,中国东部地区的人均收入已经比中部地区的人均收入高出了一倍以上,而西部地区的人均收入只有中部地区的不到两三分之一。

此外,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也相当显著。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比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高出3.3倍以上。

同时,不同职业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很大,一线城市的高薪职位和基层工作的低薪职位之间的差距也日益扩大。

二、中国地区收入差距的原因分析1、区域发展水平中国不同地区的历史条件、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文化传统等不同,导致各地区之间的发展水平差异十分明显。

而这直接影响了不同地区居民的收入水平。

较为发达的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开始了市场经济的改革,处于国内外经济的大环境之下,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机遇,吸引了国外投资。

相比之下,中西部省份以及贫困偏远的地区的发展速度远远赶不上东部的经济发展势头。

2、教育和技能水平教育和技能水平是衡量个人工作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决定所处地区发展和收入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教育程度越高的人,获得工作机会和晋升的机会越多,从而获得的收入也会相应更高。

然而,中国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比沿海地区和城市地区低得多,这直接导致了这些地区的收入水平普遍较低。

3、行业分布差异不同行业、不同经济结构的地区,其收入水平也有着很大的差异。

一些行业的工作人员从事的工作相对繁忙、艰苦、危险,但获得的收入相对较低,如农业和服务业等。

而金融、科技、能源和房地产等高技术和高收益的行业的薪资普遍较高。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引言:随着中国快速的城镇化进程,城乡收入差距问题日益凸显。

城乡收入差距的加大不仅会引发社会不平等问题,也会限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因此,深入分析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于促进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影响因素1.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分配是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主要原因。

城市地区拥有更好的教育资源,包括优质的学校和师资力量,而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相对较差。

由于教育水平与收入有着紧密的关联,城市居民更容易获得高薪工作,而农村居民则面临着就业和收入的限制。

2.职业结构差异城乡之间的职业结构存在较大差异。

在城市,由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技术进步,白领、技术员工等高收入人群占据了相对较大的比例。

而农村地区的产业仍主要以农业为主,大多数居民从事劳动密集型的工作,收入水平较低。

3.社会保障差异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差异也是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因素。

城市居民享有更好的退休、医疗和失业保险制度,而农村地区的居民则面临着相对薄弱的社会保障体系,长期面临风险和不确定性,导致收入保障不足。

4.地理区域差异中国广袤的地域差异也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之一。

由于资源的不均衡分布,一些地理区域相对发达,经济发展水平高,而一些地区则相对落后,经济基础薄弱。

这导致了城乡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二、对策分析1.加大教育投入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的教育设施和师资力量。

建立更多高质量的农村学校,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为农村学生提供更多的升学机会。

此外,鼓励城市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通过合作办学、师资支援等方式,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2.促进农村转移就业政府应加大对农村转移就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农村居民进入城市从事高薪工作。

通过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农民工的就业竞争力,并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确保他们在城市能够享受公平的待遇。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余丽,冯瑶(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摘要:结合2013〜201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Theil指数法和灰色关联法对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①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地区总体差异呈现扩张的趋势;②地区间数字发展差异与数字经济发展地区总体差异具有强烈的正相关关系,但地区内部数字经济发展差异与数字经济发展地区总体差异变化趋势相反;③数字经济发展地区总体差异主要是地区间数字经济发展差异造成,并且地区间贡献率总体呈现扩张的趋势;④数字基础是造成数字经济发展地区差异最主要的原因,各因素对数字地区差异的影响程度为数字基础>数字交易>数字产业。

关键词:数字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影响因素;Theil指数法;灰色关联模型中图分类号:F4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21)17-0072-04Analysis on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influencing faclors of digitaleconomy development in(「ChinaYu Li,Feng Yao(Chengdu Univerisity of Technology,Chengdu,Sichuan,610059)Abstract:Based on the provincial panel data of China from2013to2018,this paper uses the Theil index method and grey correlation method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digital economy development in China.The results show that:①The overall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digital economy development in China show an expanding trend.②There is a strong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digit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regional overall differences of digital economy develop-ment.However,the trend of regional digital economy development difference is opposite to that of digital economy development region.③The regional overall difference of digital economy development is mainly caused by regional digital economic development difference,and the contribution rate between regions is generally expanding.④The digital basis is the main reason for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digital economy development,and each factor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digital economy development.The influence degree of regional differences is digital basis>digital transaction>digital industry.Key words:development of digital economy;regional differences;influence factors;Theil index method;grey relational model一、研究背景区域发展不协调是我国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自从我国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虽然国家逐步开始重视区域的协调发展,但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富得更快”仍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进一步缩小各地区的发展差距是我国在下一步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并予以解决的问题。

东部地区及中西部地区经济差距影响因素分析

东部地区及中西部地区经济差距影响因素分析

东部地区及中西部地区经济差距影响因素分析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区域的经济均取得快速的增长,但区域间的经济差距也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众多的研究者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对我国的区域经济差距问题及其形成原因进行了大量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

例如:杨为民(1992)采用基尼系数分析了我国的区域差距,认为三大地带收入水平之间的差距在20世纪80年代是缩小的。

杨开忠(1994)采用变异系数方法对各省区1952~1990年间人均国民收入年均增长速度进行了研究,发现各省区经济差距变化以1978年为转折点,呈“U”型变动趋势,即各省区间的经济差距在1952~1978年问逐渐缩小,而在1978~1990年间逐渐扩大;并认为在开放的外向发展阶段,地区差距变动主要决定于地区投资分配。

魏后凯(1997)考察了各地区人均GDI、人均国民收入和人均收入在1952~1995问的β收敛情况,认为地区经济差距在1952~1965年间一度缩小,在1965~1978年间差距扩大,在1978~1995年差距缩小;并认为,省际人均国民收入的差距有50%以上是由工业发展差距引起的。

万广华(1998)、张平(1998)利用加权变异系数法分别对全国28个省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1984~1996年、1980~1995年间的数据进行分析,均发现农村居民省际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李实(1999)利用泰尔指数调查了1980~1994年间中国城乡的收入差距,认为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变动的总趋势是不断扩大的。

胡鞍钢(2003)利用相对差距系数对全国各地区人均GDP1952~1995年间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结论是:1952~1978年间差距不断扩大,1978~1991年间差距不断减小,1992~1995年差距重新出现上升趋势。

林毅夫(2003)采用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方法对全国31个省区市的人均GDP1978~1999年问的数据进行了研究,认为地区差距在1990年后趋于增大,并认为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不同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的差距。

西部大开发以来中国地区收入差距的变化及其发展态势

西部大开发以来中国地区收入差距的变化及其发展态势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come Disparity in China”The 22th Economic Research Center and KITA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sponsored byMinistry of Education, Culture, Science and Sports, Japan; The presidential Discretionary Fund of Nagoya UniversityNagoya University, JAPAN October 5-6, 2007Session 4西部大开发以来中国地区收入差距的变化及其发展态势吴海鹰*内容摘要本文把整个中国经济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以及东北四大区域,探究中国地区收入差距的变化趋势及其发展态势。

研究发现:中国不同区域内居民收入差距呈现“俱乐部收敛”,而区域间则呈现“俱乐部发散”趋势,中国的地区收入差距突出地表现为区域间差距,总体差距的扩大主要是由区域间差距的不断扩大所引起的。

这一变化轨迹自西部大开发以来更为明显。

与此同时,西部地区自身城镇居民收入的省际差距自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一直在缩小,而农村居民收入的省际差距则略有扩大。

通过研究分析影响地区收入差距的若干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本文进而认为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收入差距仍将继续扩大。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地区收入差距发展态势中国经济在实现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地区收入差距的扩大就是主要问题之一。

世界银行发展报告中的中国基尼系数,从1980年的0.33,扩大到1988年的0.38,到2005年达到0.45(根据世界银行《2006年发展报告》),被列入少数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很高的国家之一。

如何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实现地区间的平衡发展是21世纪初中国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

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

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一、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及影响因素1. 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2. 影响地区差距的因素3. 政策调整对地区差距的影响4. 技术进步对地区差距的影响5. 非经济因素对地区差距的影响二、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及影响因素1. 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经济发展水平良莠不齐的国家。

近些年来,中国地区差距逐渐缩小,但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从国家统计局数据可以看到,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自2000年代初开始明显缩小,但到了2010年代初却有所扩大。

2010年代初期,东部地区GDP总量占比达到67%,而中西部地区仅占33%。

2019年,我国东部地区GDP总量占比下降至62.4%,而中西部地区占比上升至37.6%,地区之间的差距有所缩小。

2. 影响地区差距的因素地区差距的形成是由多个因素综合造成的。

因为各地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背景、政策环境、资本和人才等方面因素不同。

首先是历史因素,不同地区在历史发展中所处的位置和条件,对地区差距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次是地理因素,像地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水资源、气候、气象、土壤、生物等,对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

此外,政策因素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为各地的发展提供了不同的政策支持。

不同政策环境对于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3. 政策调整对地区差距的影响政策的调整对地区差距的缩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国家的发展战略指导下,政策的导向性和不断的优化,带来了地区差距的缩小。

政策的调整对于地区发展的导向非常关键,创造性地制定出服务地区差距缩小的政策才能真正发挥政策的作用。

政策顶层设计者要根据各地的经济实力和具体情况,及时制定适合本地的经济政策。

4. 技术进步对地区差距的影响技术创新和进步对地区差距的缩小是极其重要的。

技术创新的推动,会带来地区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

新技术的推广与普及会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削弱不同地区间的差距,为全国各地均衡发展奠定基础。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及其形成原因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及其形成原因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及其形成原因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拉大。

东部地区的经济总量、具名收入、财政收入和产业结构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制度、历史和区位、国家政策、基础设施、市场意识等诸多因素导致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产生和扩大;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具有两面性,会对经济社会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影响,所以要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建立和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从而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影响对策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特征1、经济总量差距明显2、产业结构水平东部领先3、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悬殊4、地区财政收入比重不平衡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1、历史基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

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有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

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6、基础设施:一个地区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生产部门的成本和效益。

当前,我国地区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极为不平衡,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不仅制约了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也限制了外来资本进入中西部地区。

7、市场意识:东部地区改革开放的思想观念相对超前,市场意识较为浓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哪些因素影响地区经济增长?我们可以看到,地区间的资本和劳动力流动、人力资本在各地区分布的差异、各地区的城市化程度、农村工业化程度,以及制度和政策因素的差别等等,都可能成为影响因素。

这些因素怎样影响地区经济增长?它们使地区间的经济差距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问题对于研究地区差距的成因和变动趋势至关重要。

地区间的资本流动改革以前,地区间资本流动完全是一种计划行为,受中央政策分配。

改革以来的这20多年间,资本流动一方面受财政分配资金和国家银行政策性资金分配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受到市场的引导。

对外资而言,还受到地域性优惠政策的影响。

财政体制、银行政策、市场条件、外资优惠政策等因素使得区域间资本流动呈现出复杂的格局。

1.固定资产投资在地区间的分布在改革初期的1980年,西部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只相当于东部的45%,但西部的投资率(固定资产投资与本地区GDP 的比例)是22%,高于东、中部的18%.这提示当时投资是向西部倾斜的。

这也基本反映改革以前投资的分布情况。

在改革期间东部地区投资率迅速提高,超过了西部。

只是到20世纪90年代末实行西部大开发之后,西部投资率才又超过了东部,2002年更是达到了42%的历史高点(但规模只相当于东部的35%),可见投资在改革期间直到西部大开发之前是向东部倾斜的。

这显然是导致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

为了搞清导致区域间投资率差距的原因,以下将对区域间不同类型的资本流动进行考察。

这些计算受到数据准确度的影响,有的还需要借助于假设条件,误差是难以避免的。

因此这里提供的只是非常粗略的估计。

2.对国内跨地区资本流动总量的估计这里我们对整个20世纪90年代国内跨地区资本流动总量进行估计。

根据宏观经济学原理,各省的资本净流入(流出)应当等于投资与储蓄之差。

我们以各省(市、自治区)农业和非农业人口为权重计算了各省城乡居民储蓄率,并用它近似代表各省总储蓄率,从各省GDP 推算出各省储蓄总额。

以各省的国内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减去储蓄总额,再扣除误差分配,就是近似的跨地区国内资本流动额。

再加上外资投入,就反映出各地区净流入(流出)资本的总量。

我们还采用另一种计算方法对上述结果进行验证。

根据支出法GDP 核算,各省的GDP 可分解为最终消费C 、资本形成I 、货物与服务净出口X 三项(这里的“净出口”应理解为“净出省”)。

假定初始阶段某省的跨省贸易是平衡的(但该假设会带来误差),那么X0,C+IGDP.当发生资本净流入而其他条件不变时,C+I >GDP ,X <0.此时资本形成中包含省外资本的流入,其值与X 相等,符号相反。

此时用X 扣除对国外净出口后的负值可近似表示各省国内资本流入(或流出)的毛值。

各省合计数不为0的部分为误差部分,进行分配和剔除后可近似得到各省国内资本流动净值。

后一种方法的结果与前一结果有一定出入,但在总的资本流动方向上与前者相当一致,因此起到了互相验证的作用(结果从略)。

按三个地区汇总的数据,两组结果关联显著,相关系数为0.841;OLS 回归的t 值为7.777,R20.708.根据以上结果(以第一种方法为准),东部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经历了国内资本净流出,多数年份有数百亿的规模,在2000年达到1200亿元。

但加上规模巨大的外商投资,东部一直是资本净流入,多数年份超过2000亿元。

中部每年有几百亿元的资本净流出。

加上外资后,也没有改变流出的格局。

西部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一直是资本净流入,后期突破了1000亿元(不包括外资)。

加上外商投资,资本流动的格局变化不大,每年仅增加100多亿元。

[!--empirenews.page--] 3.资本流动的变动趋向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市场主导的资本流动(包括外资、通过民间渠道和资本市场渠道的资本流动)和政府主导的资本流动(财政资金,某种意义上也包括银行信贷资金)呈两个不同的方向。

前者在利润引导下主要流向东部地区。

这种流动改善了资本的配置效率,带动了经济增长,但也扩大了地区差距。

外资优惠政策的地区差别也对资本投向有影响。

这个差别如果长期保持下去,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也不利于缩小地区差距。

相反,政府主导的财政转移支付主要着眼于缩小地区差距,并受到以前财政分配格局惯性的影响,较多地照顾西部地区。

西部大开发以来,转移支付增加较快,使西部的投资率超过了东部,2002年达到了42%的历史高点。

东西部地区的增长率仍然存在明显差距。

这说明缩小地区差距主要不能依赖政府主导的资本转移。

至于银行信贷资金的分配,居主导地位的国有银行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首先满足国有企业资金需求的模式,政策性贷款更是直接服从政府的政策目标,使银行贷款在20世纪90年代更多地向中部地区倾斜,也在一定程度上照顾了西部。

在过去,由于银行体系改革滞后,资金的使用效率很低并产生了大量不良信贷,银行资金在地区间的转移基本上无助于消除地区差距。

在2000年已经出现了银行资金向东部转移的趋势。

由于市场导向的资本流动(包括外资在内)超过了政府导向的资本流动,地区间资本流动的整体趋势是向东部地区倾斜。

这是导致地区差距扩大的关键原因。

而市场导向的资本流动的决定因素是资本回报率的差别。

可以预见在不久的未来,上述资本流动格局将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

首先是地区间资本边际收益差距缩小的趋势。

根据蔡昉、王德文(2003)的计算,在改革初期(1978年),东西部资本的边际产值相差一倍以上,经过了20年东部地区的持续大量投资后,资本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已经使两者趋于接近。

这在资本充分流动的条件下是必然趋势,它预示着资本在地区间的配置将逐渐趋于平衡,从而阻止地区差距的继续扩大。

其次,随着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原来只给予一些东部地区的外资优惠政策已部分地扩大到中西部地区,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后者对外资的吸引力。

第三,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和投资环境也在改善。

上述变化有利于缩小投资回报率的地区差距,从而逐渐改变市场导向的资本一边倒地流向东部的局面。

此外,政府资金支持中西部地区的力度还将继续保持。

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可能使地区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逐步得到遏制。

但是,实现上述转变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首先这取决于资本回报率的地区差别进一步缩小的速率,而后者又依赖于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的改善和投资效率的提高。

其次还取决于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例如今后银行体制的改革方向。

一方面,银行商业化和贷款利率市场化可能继续引导资金向东部地区流动;另一方面,如果银行业能够逐步形成多元竞争的局面,将产生一批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这将有利于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融资而减缓资金向东部地区的流动。

两者都将有利于提高中长期经济效益,特别是后一个因素将有利于缩小地区差距。

[!--empirenews.page--]地区间的劳动力流动 1.跨地区流动劳动力的规模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和国家统计局在全国6万多农户抽样调查基础上进行的推算(见2002年报告,以下简称劳动部),截至2000年,农村转移到非农产业的劳动力总数为1.13亿人,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23.6%.其中在城镇就业的占65.8%.跨省流动劳动力(外出半年以上)约为2825万人,其中90%来自中西部(中部56%,西部34%);82%流向东部地区,而且主要是流向城镇。

最主要的劳动力流入地是广东,占全国跨省流动就业的农民工总数的一半。

其他主要有浙江、上海、北京、福建、江苏。

这6个省市加起来占跨省农民工的3/4.主要的劳动力流出地有四川、安徽、湖南、河南、江西、广西、重庆等;它们占了跨省流动劳动力来源的77%.为了[1][2][3]下一页验证数据的准确度,作者将1999年劳动部数据与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和农业部的全国固定跟踪调查数据进行了对比(两个样本互相独立;后者包括2万多农户)。

根据两个样本推算总体,1999年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总量分别为2115万人和1894万人,相差10%.差别不太大,说明基本上可信。

应当说明,两个抽样调查都是通过入户方式进行的,不可能包括已经全家迁徙到其他地区的原农村住户,因此以上流动数据可能偏小。

如果假定跨省流动的农村劳动力中有15%是举家搬迁,那么跨省流动的劳动力在2000年可能已达到3300万人。

按同比例估计,从中西部流到东部的劳动力接近2500万人。

2.跨地区劳动力流动对产出的贡献第一步需要估计这些劳动力在流出地和流入地的边际产出。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农村居民收入调查,2000年东、中、西三个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按各省算术平均值)分别为3476、2075、1632元。

假定劳动回报占纯收入的50%,其余部分为资本和土地的报酬。

再根据经济活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人均收入折算为劳动力的人均劳动报酬。

考虑到外出劳动力以青壮年为主,将该报酬按1.2的系数进行调整。

根据经济学理论,这个劳动报酬近似等于外出劳动力在原住地的边际产出水平。

同样可以假定,外出劳动力在流入地的边际产出等于他们的工资水平。

我们知道外来劳动力在流入地区的工资一般低于当地的平均工资。

由于没有相关数据,作者采用各地区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平均工资水平(这在各类企业中工资水平是最低的)来近似代表外来劳动力的工资水平。

2000年中西部农村劳动力的年边际产出分别只有1773元和1434元,而他们在东部城镇地区打工的边际产出达7837元,两者相差约5倍,平均每人多创35.7.造收入6224元。

按2500万人计,中西部农村到东部打工的劳动者额外创造了约1556亿元的价值,大约相当于中西部农业增加值的18%(而他们只占中西部农村劳动力数量的8%)。

地区间和城乡间的劳动力转移,当然也对输入地的就业状况产生一定的压力。

不过,外来劳动力从事的工作大多数仍然是东部地区和城镇居民不愿意从事的脏、累、苦、低报酬的劳动,因此对当地就业的替代率显然远低于1∶1.他们填补了市场空缺、活跃了当地经济,对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

[!--empirenews.page--] 3.跨地区劳动力流动对缩小地区差距的贡献劳动力流动缩小地区差距的作用主要发生在两个方面。

首先,中西部低收入地区的劳动力外流,会缓和这些地区农村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就业压力。

由于劳动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这些地区的劳动生产率会随劳动力数量的减少而提高,从而提高人均收入水平。

另外,劳动力流动还为中西部地区带来了大量的汇款。

根据劳动部(2002)数据,2000年农村转移劳动力人均寄带回家庭的款额为4522元。

推算总体,汇寄款总额达5128亿元,因此对流出地区农民收入的增长起了直接支撑作用。

推算中西部跨省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汇款,当接近1000亿元。

这相当于将5亿多中西部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水平提高了约10%.对那些相对贫困、外流劳动力多的区域来说,提高收入的作用尤其明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